CN102098885B - 手持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手持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98885B CN102098885B CN 200910253238 CN200910253238A CN102098885B CN 102098885 B CN102098885 B CN 102098885B CN 200910253238 CN200910253238 CN 200910253238 CN 200910253238 A CN200910253238 A CN 200910253238A CN 102098885 B CN102098885 B CN 10209888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wer body
- electronic device
- machine body
- depression
- upper mach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包括一下机体、一上机体、一滑动机构以及一枢轴。下机体具有一承载面以及位于承载面上的一凹陷。上机体设置于承载面上,并且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滑动机构设置于上机体与下机体之间,用以驱动上机体相对于下机体滑动。枢轴设置于滑动机构与下机体之间。当手持电子装置由一收合状态转变为一展开状态时,上机体的第一端通过滑动机构而由下机体的上方滑出承载面的侧边,且上机体在滑动至一位置后通过枢轴而相对于下机体转动,使上机体的第二端进入凹陷。此时,下机体的承载面与上机体的一顶面之间具有一夹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持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滑盖式的手持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今信息科技的发达,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容易从电子装置取得所需的信息。另一方面,凭借工艺技术水准的提高,各类型手持电子装置莫不朝向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也因为具有便于随身携带的特性与优势,使得大众普遍接受并将其运用在日常生活上。
为使手持电子装置方便携带并符合不同的喜好与需求,其外型在设计上,除了传统的直立式手机之外,另有掀盖式、旋盖式及滑盖式等形式。就滑盖式的手持电子装置而言,其上下机体相叠并可相对滑动,以呈现展开与收合等不同的操作状态。将上下机体相叠有助于缩小整体的体积,并可在特定的操作状态下将上下两机体展开。
然而,已知滑盖式的手持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上下机体之间存在断差,使其外型缺乏一体性,且使用者在上下机体之间进行操作时,操作的流畅性与速度会受到此断差的影响。
此外,某些手持电子装置的下机体设置键盘,而其上机体设置显示荧幕。当上机体滑动至下机体的一侧时,位于下机体的键盘会暴露出来,以便于使用者经由键盘输入信息至手持电子装置。然而,在已知设计中,具有显示荧幕的上机体与具有键盘的下机体在展开后会维持平行的状态,导致使用者的观看视角与操作姿势不适配,因而无法兼顾使用者在输入信息时的便利性以及观看显示荧幕时的舒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可在展开状态时使上下机体之间具有一夹角,以提高使用者在使用时的便利性与舒适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包括一下机体、一上机体、一滑动机构以及一枢轴。下机体具有一承载面以及位于承载面上的一凹陷。上机体设置于承载面上,并且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滑动机构设置于上机体与下机体之间,且滑动机构包括相对滑动的一第一滑块以及一第二滑块,其中第一滑块连接上机体。枢轴沿承载面的一侧边设置,且枢轴位于凹陷与侧边之间,并且连接第二滑块与下机体。当手持电子装置由一收合状态转变为一展开状态时,上机体的第一端通过滑动机构而由下机体的上方滑出承载面的侧边,且上机体在滑动至一位置后通过枢轴而相对于下机体转动,使上机体的第二端进入凹陷。此时,下机体的承载面与上机体的一顶面之间具有一夹角,且夹角大于或等于90度,小于180度。
在一实施例中,当手持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下机体的承载面与上机体的该顶面共同形成无断差(step-free)的一连续面。
在一实施例中,上机体具有一第一显示荧幕,而下机体具有一第二显示荧幕,且当手持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显示荧幕与第二显示荧幕通过上述的无断差的连续面进行无接缝显示(seamless display)。
在一实施例中,承载面的侧边的相对两邻边暴露出承载面上的凹陷。
在前述情况下,所述手持电子装置例如更包括一U型环,其沿着承载面的侧边而设置于下机体的一侧,且U型环的两支臂延伸至相对两邻边上,以遮蔽凹陷。
所述U型环的两支臂连接枢轴,且U型环承靠于上机体,并与上机体共同通过枢轴而相对于下机体转动。此外,U型环的两支臂可在手持电子装置成为展开状态时凸出下机体的一底面,以做为手持电子装置的支撑脚。或者,所述U型环与下机体为一体成型的结构,而凹陷位于U型环内。
在前述情况下,下机体的对应于凹陷的一端厚度向下缩减而形成一下凹部,且下凹部暴露凹陷。上机体在对应于凹陷的位置上具有与下凹部外型相配合的一凸起部,使得手持电子装置处于收合状态时,凸起部与下凹部吻合(closely meet),以遮蔽凹陷。
在一实施例中,凹陷的形状与上机体的第二端的形状相配合。其中,所述凹陷与下机体例如是一体成型的结构。或者,凹陷可延伸至承载面的侧边的相对两邻边,且上机体的第二端的两个角落为圆角。
在一实施例中,滑动机构更包括一第一弹性件,其设置于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之间,用以提供一弹性力来驱动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相对滑动。所述第一弹性件例如是一半自动弹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手持电子装置更包括一第二弹性件,其设置于第二滑块与下机体之间,用以提供一弹性力来驱动上机体相对于下机体转动。所述第二弹性件例如是一扭力弹簧或一螺旋弹簧。
在一实施例中,上机体具有一显示荧幕,而下机体具有一键盘。
基于上述,本发明采用滑动机构结合枢轴的简洁设计来达到使上机体相对于下机体滑动展开后能折起一角度,且上机体靠近下机体的部分可在上机体相对于下机体转动后进入下机体的凹陷,以形成无断差的连续面。因此,不仅可提高使用者在使用手持电子装置时的便利性与舒适度,更可提高手持电子装置外型的一体性,有助于改善使用者在上下机体之间来回操作时的流畅度与操作手感。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图1C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手持电子装置的操作流程;
图2为图1A-图1C的手持电子装置的分解图;
图3A-图3C为图1A-图1C的手持电子装置由收合状态成为展开状态的侧视图与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5A-图5C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转换为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6A-图6C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由收合状态成为展开状态的剖视图;
图7A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7B为图7A的手持电子装置的上机体与下机体分解后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手持电子装置
110:上机体
110a:上机体的顶面
112:上机体的第一端
114:上机体的第二端
120:下机体
120a:下机体的承载面
122:承载面的侧边
124:凹陷
126a、126b:承载面的相对两邻边
130:滑动机构
132:第一滑块
134:第二滑块
140:枢轴
152:第一弹性件
154:第二弹性件
160:U型环
162:U型环的支臂
180:显示荧幕
190:键盘
θ:夹角
S:斜面
200:手持电子装置
220:下机体
260:U型环
262:U型环的支臂
300:手持电子装置
310:上机体
314:上机体的第二端
320:下机体
324:下机体的凹陷
330:滑动机构
340:枢轴
360、370:U型环
A:U型环的宽度
B:上机体的宽度
400:手持电子装置
410:上机体
416:凸起部
420:下机体
424:下机体的凹陷
426:下机体的下凹部
430:滑动机构
440:枢轴
500:手持电子装置
510:上机体
514:上机体的第二端
520:下机体
520a:下机体的承载面
524:凹陷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图1C绘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手持电子装置的操作流程。
如图1A所示,本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100处于收合状态,此时上机体110与下机体120相叠合,且上机体110位于下机体120的一承载面120a的正上方。一般而言,上机体110具有一显示荧幕180,用以显示图像或文字信息,而下机体120具有一键盘190,用以供使用者输入信息,然而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随着手持电子装置100的功能日益多样化,显示荧幕180例如可为触控荧幕,以提供使用者采用触控方式输入信息,如此使用者在使用手持电子装置100时,便可能在上机体110与下机体120之间进行来回操作。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上机体110与下机体120也可同时设置显示面板,以实现双荧幕的同步显示或是触控操作的功能。
接着,如图1B所示,上机体110相对于下机体120移动,使得上机体110的一第一端112由下机体120的上方滑出承载面120a的一侧边122,而到达临界位置。此时,上机体110会暴露出下机体120的承载面120a上的键盘190或是其他可能的元件。
然后,如图1C,上机体110在滑动至临界位置后,可以相对于下机体120转动,使上机体110的一第二端114进入下机体120位于承载面120a上的一凹陷124。此时,手持电子装置100成为展开状态,下机体120的承载面120a与上机体110的一顶面110a之间可形成一夹角θ,且夹角θ大于或等于90度,小于180度。
图2为图1A-图1C的手持电子装置的分解图。如图2所示,因应在下机体120上形成凹陷124的需求,本实施例可以对下机体120本身的结构进行搭配设计。举例而言,在下机体120的壳体上形成斜面S,使得上机体110相对于下机体120转动之后,可承靠于斜面S上,用于限制上机体110的转动程度。
上机体110与下机体120之间设置有滑动机构130,用以带动上机体110相对于下机体120移动。本实施例的滑动机构130包括可相对滑动的一第一滑块132以及一第二滑块134,其中第一滑块132连接上机体110。此外,为了使上机体110可在滑动至临界位置后可相对于下机体120枢转,本实施例更在下机体120与滑动机构130之间设置一枢轴140,使枢轴140连接滑动机构130的第二滑块134与下机体120,使滑动机构130可相对于下机体120转动,而连带使得上机体110可相对于下机体120转动。
更详细而言,本实施例是将枢轴140设置于下机体120的凹陷124与侧边122之间,并且使枢轴140的轴向沿承载面120a的侧边122设置。在此,枢轴140用以指代任何可提供枢转功能的转动机构,其可以是设置在第二滑块134与下机体120之间的轴承与轴承座或其他等效元件。
图3A-图3C更同时绘示了手持电子装置100由收合状态成为展开状态的侧视图与剖视图。请同时参考图1A-图1C、图2以及图3A-图3C,当手持电子装置100由图1A与图3A所示的收合状态转变为图1C与图3C所示的展开状态时,上机体110的第一端112通过滑动机构130而由下机体120的上方滑出承载面120a的侧边122。此外,上机体110在滑动至临界位置后会通过枢轴140而相对于下机体120转动,使上机体110的第二端114进入凹陷124,且上机体110在与下机体120形成夹角θ之后,会承靠于斜面S上。
在本实施例中,手持电子装置100处于展开状态时,上机体110的第二端114会进入下机体120的凹陷124,因此外型上可维持良好的一体性。此外,由于上机体110与下机体120在展开后形成夹角θ,因此使用者观看上机体110的显示荧幕180的视角与操作下机体120的键盘190的姿势可适配,即使用者在通过键盘190输入信息的同时,也可由良好的角度来观看显示荧幕上的图像或文字信息。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更可以使下机体120的承载面120a与上机体110的顶面110a共同形成大致上无断差(step-free)的一连续面。此种无断差的设计尤其适用在使用者需在上机体110与下机体120之间进行来回操作的情况。举例而言,当上机体110的显示荧幕180为触控荧幕时,使用者可以采用触控方式输入信息,且可能在上机体110的显示荧幕180与下机体120的键盘190之间进行来回操作。前述无断差的设计可以避免使用者在上机体110与下机体120接合处进行操作时受到地形断差的影响,使得使用者在操作手持电子装置100时具有良好的流畅度与舒适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由于上机体110与下机体120的外观设计可能采用圆滑设计,因此在展开状态时,上机体110与下机体120仍可能存在一些高低断差或上机体110与下机体120相隔一间隙(gap)。然而,上机体110的第二端114依旧会进入凹陷124中。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机体110与下机体120也可同时设置显示面板,其中由于下机体120的承载面120a与上机体110的顶面110a共同形成大致上无断差的一连续面,因此可以实现双荧幕的无接缝显示(seamless display)或是进一步通过双荧幕来进行触控操作。
请再参考图2,本实施例更可在第一滑块132与第二滑块134之间设置一第一弹性件152,用以提供驱动第一滑块132相对于第二滑块134滑动的弹性力。进一步而言,第一弹性件152可为一半自动弹簧,例如是一卷簧(coilspring)或一螺旋弹簧(helical spring)或其他能够带动第一滑块132与第二滑块134产生半自动滑动(semi-auto sliding)的弹性模块,以提供上机体110与下机体120在相对展开或收合的过程中所需的弹性力。换言之,此手持式电子装置100可以具有半自动滑动的功能。当上机体110处于图1A与图3A所示的收合位置时,使用者只需将上机体110由图1A与图3A所示的收合位置向图面上的右侧推少许行程,便可使上机体110自动滑开至图1B与图3B所示的临界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可以在第二滑块134与下机体120之间设置一第二弹性件154,用以提供一弹性力来驱动滑动机构130连同其上的上机体110相对于下机体120自动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154例如是一扭力弹簧(torsion spring),其设置于枢轴140上并分别连接第二滑块134与下机体120。然而,枢轴140也可以是扭力转轴。此时,枢轴140便无需额外搭配第二弹性件154便能提供转矩(torque)给第二滑块134。此外,当手持电子装置100不具有第二弹性件154或枢轴140不是扭力转轴时,使用者可以手动方式抬升上机体110,以形成展开状态。
不论手持电子装置100处于收合状态或是展开状态,或是在收合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中,第二弹性件154都能对第二滑块134施加定向的转动力矩,以使上机体110如图1B与图3B所示到达临界位置时,第二滑块134通过此转动力矩带动整个滑动机构130以及上机体110相对于下机体120转动,而成为如图1C与图3C所示的展开状态。
相反地,当手持电子装置100要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只需将上机体110朝向下机体120下压,例如对上机体110的第一端112施加足以对抗第二弹性件154的转动力矩的力,而使上机体110回到图1B与图3B所示的临界位置上。
接着,使用者只需再将上机体110由图1B与图3B所示的临界位置向图面上的左侧推少许行程,便可使上机体110通过第一弹性件152所提供的弹性力自动回到图1A与图3A所示的收合位置。
在另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二弹性件154也可以是一螺旋弹簧,其设置于第二滑块134与下机体120之间,或者第二弹性件154也可以是其他等效元件,以对整个滑动机构130以及上机体110提供如同前述的定向的转动力矩。
另外,考量到下机体120的凹陷124可能在手持电子装置100收合或展开时被暴露出来而影响外观,本实施例还可以选择在手持电子装置100对应于凹陷124的位置上配置遮蔽件,用以遮蔽凹陷124。
更详细而言,以图2所绘示的手持电子装置100为例,由于在下机体120的壳体上形成斜面S,因此承载面120a的侧边122的相对两邻边126a与126b会暴露出凹陷124。有鉴于此,本实施例可在下机体120的一侧设置一U型环160,其沿着承载面120a的侧边122设置,且U型环160的两支臂162分别延伸至相对两邻边126a与126b上,以遮蔽凹陷124。
在本实施例中,U型环160承靠于上机体110,且U型环160的两支臂162连接枢轴140。因此,当上机体110相对于下机体120转动时,也可同时带动U型环160相对于下机体120转动,使得U型环160的两支臂162可以在手持电子装置100收合或展开的过程中遮蔽下机体120两侧暴露的凹陷124。
此外,请再参考图4,其绘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侧视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进一步对U型环260的外型进行设计,使得U型环260的两支臂262会在手持电子装置200成为展开状态时相对于下机体220转动,并且凸出下机体220的底面,以做为手持电子装置200的支撑脚。通过调整此支撑脚的长度可以控制手持电子装置200被放置于平面上的倾斜角度。
另外,请参考图5A与图5B,其绘示依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转换为展开状态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U型环360与下机体32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即U型环360整合于下机体320的壳体制作,而固定于下机体320上。此时,凹陷324位于U型环360内而不会被暴露。此外,考量到手持电子装置300在展开状态时,上机体310的第二端314需进入下机体320的凹陷324,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构件的尺寸设计上,U型环360的宽度A必须大于上机体310的宽度B,使得上机体310在相对于下机体320转动后,上机体310的第二端314可以顺利进入下机体320的凹陷324。
此外,图5C进一步省略了手持电子装置300的上机体310,以清楚表示出滑动机构330与枢轴340等构件。请同时参考图5B与图5C,由于本实施例使U型环360整合于下机体320的壳体制作,因此还可以进一步在U型环360围绕的凹陷324中设置另一个可活动的U型环370,其配置与作动方式即如同其前述实施例的U型环160。如此一来,当手持电子装置300转换为展开状态时,U型环370可以遮蔽因上机体310旋转而暴露出来的凹陷324及其内部的滑动机构330与枢轴340等构件。
请参考图6A-图6C,其依序绘示依据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由收合状态成为展开状态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与图3的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省略了U型环,而改为对手持电子装置400的上机体410与下机体420的外型进行设计,其中下机体420的对应于凹陷424的一端厚度向下缩减而形成一下凹部426,且下凹部426暴露凹陷424、滑动机构430以及枢轴440。此外,上机体410在对应于凹陷424的位置上具有与下凹部426外型相配合的一凸起部416,使得手持电子装置400处于收合状态时,凸起部416与下凹部426吻合(closely meet),以遮蔽凹陷424。
图7A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图7B为图7A的手持电子装置的上机体与下机体分解后的示意图。如图7A与图7B所示,本实施例可以直接在下机体520的承载面520a上形成形状与上机体510的第二端514相配合的凹陷524,其中凹陷524与下机体520例如是一体成型的结构。通过此种设计可以使手持电子装置500在展开后外观更具一体性,尤其在承载面520a接近凹陷524的位置仍是维持平面,因此不仅可避免使用者在上机体510与下机体520接合处进行操作时受到地形断差的影响,提高使用者在操作手持电子装置500时的流畅度与操作手感,更有助于实现前述的双荧幕的无接缝显示或是进一步通过双荧幕来进行触控操作。
另外,考量到手持电子装置500在展开状态时,上机体510的第二端514需进入下机体520的凹陷524,因此本实施例的凹陷524可延伸至承载面520a的两侧边上,且上机体510的第二端514的两个角落为圆角,使得上机体510在相对于下机体520转动后,上机体510的第二端514可以顺利进入下机体520的凹陷524。更详细而言,凹陷524可以被上机体510的第二端514遮蔽而隐藏于上机体510之下。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手持电子装置可通过滑动机构结合枢轴来使上机体相对于下机体滑动展开后能折起一角度,且上机体靠近下机体的部分可在上机体相对于下机体转动后进入下机体的凹陷,以形成无断差的连续面。因此,手持电子装置的外型具有一体性,使用者在使用手持电子装置时具有良好的便利性与舒适度,并有助于改善使用者在上下机体之间来回操作时的流畅度与操作手感。此外,本发明的手持电子装置更可在下机体上设置用以遮蔽凹陷的U型环,或是改变上机体与下机体的外型或尺寸,或是对凹陷的制作方式与型态进行设计,以得到更佳的外观与操作手感。另外,通过前述本发明提出的诸多技术手段,也可进一步实现双荧幕的无接缝显示或是进一步通过双荧幕来进行触控操作
虽然结合以上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包括:
下机体,具有承载面以及位于该承载面上的凹陷;
上机体,设置于该承载面上,并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
滑动机构,设置于该上机体与该下机体之间,该滑动机构包括相对滑动的第一滑块以及第二滑块,该第一滑块连接该上机体;
枢轴,沿该承载面的一侧边设置,该枢轴位于该凹陷与该侧边之间,并且连接该第二滑块与该下机体,当该手持电子装置由收合状态转变为展开状态时,该上机体的该第一端通过该滑动机构而由该下机体的上方滑出该承载面的该侧边,且该上机体在滑动至一位置后通过该枢轴而相对于该下机体转动,使该上机体的该第二端进入该凹陷,该下机体的该承载面与该上机体的顶面之间具有一夹角,且该夹角大于或等于90度,小于180度;以及
U型环,该承载面的该侧边的相对两邻边暴露出该承载面上的该凹陷,该U型环沿着该承载面的该侧边而设置于该下机体的一侧,该U型环的两支臂延伸至该相对两邻边上,以遮蔽该凹陷,该U型环的该两支臂连接该枢轴,且该U型环承靠于该上机体,并与该上机体共同通过该枢轴而相对于该下机体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当该手持电子装置处于该展开状态时,该下机体的该承载面与该上机体的该顶面共同形成无断差的一连续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上机体具有第一显示荧幕,而该下机体具有第二显示荧幕,且当该手持电子装置处于该展开状态时,该第一显示荧幕与该第二显示荧幕通过该无断差的连续面进行无接缝显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U型环的该两支臂在该手持电子装置成为展开状态时凸出该下机体的底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U型环与该下机体为一体成型的结构,而该U型环位于该凹陷外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凹陷的形状与该上机体的该第二端的形状相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凹陷与该下机体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凹陷延伸至该承载面的该侧边的相对两邻边,且该上机体的该第二端的两个角落为圆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滑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一滑块与该第二滑块之间,用以提供一弹性力来驱动该第一滑块与该第二滑块相对滑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二滑块与该下机体之间,用以提供一弹性力来驱动该上机体相对于该下机体转动。
11.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包括:
下机体,具有承载面以及位于该承载面上的凹陷;
上机体,设置于该承载面上,并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
滑动机构,设置于该上机体与该下机体之间,该滑动机构包括相对滑动的第一滑块以及第二滑块,该第一滑块连接该上机体;以及
枢轴,沿该承载面的一侧边设置,该枢轴位于该凹陷与该侧边之间,并且连接该第二滑块与该下机体,当该手持电子装置由收合状态转变为展开状态时,该上机体的该第一端通过该滑动机构而由该下机体的上方滑出该承载面的该侧边,且该上机体在滑动至一位置后通过该枢轴而相对于该下机体转动,使该上机体的该第二端进入该凹陷,该下机体的该承载面与该上机体的顶面之间具有一夹角,且该夹角大于或等于90度,小于180度,该承载面的该侧边的相对两邻边暴露出该承载面上的该凹陷,其中该下机体的对应于该凹陷的一端厚度向下缩减而形成下凹部,且该下凹部暴露该凹陷,而该上机体在对应于该凹陷的位置上具有与该下凹部外型相配合的一凸起部,使得该手持电子装置处于该收合状态时,该凸起部与该下凹部吻合,以遮蔽该凹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910253238 CN102098885B (zh) | 2009-12-11 | 2009-12-11 | 手持电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910253238 CN102098885B (zh) | 2009-12-11 | 2009-12-11 | 手持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98885A CN102098885A (zh) | 2011-06-15 |
CN102098885B true CN102098885B (zh) | 2013-03-20 |
Family
ID=44131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253238 Active CN102098885B (zh) | 2009-12-11 | 2009-12-11 | 手持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09888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09661B (zh) * | 2012-11-06 | 2017-05-24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40792A (zh) * | 2007-07-04 | 2009-01-07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翻盖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
CN101582932A (zh) * | 2008-05-14 | 2009-11-1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便携终端 |
-
2009
- 2009-12-11 CN CN 200910253238 patent/CN10209888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40792A (zh) * | 2007-07-04 | 2009-01-07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翻盖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
CN101582932A (zh) * | 2008-05-14 | 2009-11-1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便携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98885A (zh) | 2011-06-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01560B (zh) | 電子裝置 | |
CN102004524B (zh) | 电子设备 | |
US8081449B2 (en) |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 |
EP1973312B1 (en) | Folding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2082845B (zh) | 电子装置 | |
JP2012129968A (ja) | 折り畳み方式の携帯端末およびそのヒンジ装置 | |
CN101142802A (zh) | 移动通信终端 | |
CN102448270B (zh) | 手持电子装置 | |
TWI426766B (zh) | 手持電子裝置 | |
CN102098885B (zh) | 手持电子装置 | |
CN103140068B (zh) | 手持电子装置 | |
CN101754618B (zh) | 手持式电子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
JP6310694B2 (ja) | 二軸ヒンジ装置 | |
CN101754619B (zh) | 手持电子装置 | |
EP2334042B1 (en) |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2387230B (zh) | 滑盖装置 | |
CN102348348B (zh) | 手持电子装置 | |
CN101742867A (zh) | 电子装置 | |
WO2021171017A1 (en) | A mobile terminal with sliding shells | |
CN102340951B (zh) | 手持电子装置 | |
CN201194403Y (zh) | 用以折叠收合以及展开操作的行动电子装置 | |
CN102413654B (zh) | 手持电子装置 | |
TWI450562B (zh) | 行動通訊裝置 | |
CN116025633A (zh) |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 |
CN102458067B (zh) | 手持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