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077135A - 电子纸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纸形成工序用双面粘合带 - Google Patents

电子纸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纸形成工序用双面粘合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7135A
CN102077135A CN2009801251112A CN200980125111A CN102077135A CN 102077135 A CN102077135 A CN 102077135A CN 2009801251112 A CN2009801251112 A CN 2009801251112A CN 200980125111 A CN200980125111 A CN 200980125111A CN 102077135 A CN102077135 A CN 1020771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paper
double
adhesive tape
hea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51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正明
有满幸生
下川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77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71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8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 C09J7/381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8Adhesive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86/02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ultiple TFTs
    • H10D86/021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ultiple TFTs using temporary substr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10T156/1089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of discrete laminae to single face of additional lamin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8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having an adhesive outermost layer
    • Y10T428/2848Three or more lay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电子纸的制造方法,其即使使用薄的支撑薄膜,也能够使支撑薄膜不起皱地形成晶体管、贴合显示层,从而形成电子纸,且在形成之后,不需要特别设置洗涤工序。本发明的电子纸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的电子纸形成工序:在用双面粘合带将电子纸支撑薄膜暂时固定于支撑板上的状态下,在该电子纸支撑薄膜上形成薄膜晶体管,获得驱动层,进而,在该驱动层上贴合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的显示层。

Description

电子纸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纸形成工序用双面粘合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望作为下一代显示器件的电子纸(electronic paper)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该电子纸的制造方法的电子纸形成工序用双面粘合带。
背景技术
以前,作为显示器件,大多使用纸。然而,在环境问题严重化的最近,无纸化的必要性被呼吁。
作为无纸化的手段,例如,可列举出显示器的使用,但显示器难以搬运,如果掉落就会损坏。另外,存在显示时需要电源、启动花费时间的问题。因此,作为下一代显示器件,电子纸受到注目(专利文献1)。电子纸在输入信息之后不需要电源就能显示,启动时间也为零。此外,轻而薄,可以弯曲,即使掉落也不易损坏。进而,显示是清晰的,可以自由地看见多页,如其字面意思,是具有“象纸那样的”便携性、可见性、自在性,同时可改写的显示器。
电子纸具有将具备显示图像、文字的功能的显示层(前面板)和控制该显示层的驱动层(driver layer)贴合而成的结构。在驱动层中,一般利用在内部产生电场的薄膜晶体管(以下有时称为“TFT”(Thin Film Transistor)),例如,可以通过在支撑薄膜上形成TFT来获得。以往,作为电子纸的制造方法,大多使用下述的方法:用蜡、粘合剂等将支撑薄膜暂时固定在支撑板上,然后,在该支撑薄膜上形成TFT来制造驱动层,进一步在该驱动层上贴合显示层。
然而,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在显示层与驱动层的贴合结束之后,需要用于除去蜡、粘合剂的洗涤工序,因此需要工时,难以提高生产率,此外,为了除去蜡、粘合剂而使用有机溶剂,因此,操作性存在问题。另外,在形成上述TFT时,或者在贴合显示层时,在不固定支撑薄膜的状态下,具有支撑薄膜起皱的问题,为了防止支撑薄膜起皱,有必要一定程度加大支撑薄膜的厚度。
然而,支撑薄膜的厚度在追求电子纸的轻、薄、柔软上是特别重要的方面,优选是较薄的。即,现状是没有发现一种电子纸的制造方法,其即使使用薄的支撑薄膜,也能使支撑薄膜不起皱地形成TFT,贴合显示层,从而形成电子纸,且形成之后不需要另外设置洗涤工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467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电子纸的制造方法,即使使用薄的支撑薄膜,也能使支撑薄膜不起皱地形成TFT,贴合显示层,从而形成电子纸,且在形成之后不需要另外设置洗涤工序。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用双面粘合带将支撑薄膜暂时固定的状态下,在该支撑薄膜上形成TFT,获得驱动层,进而,在该驱动层上贴合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的显示层,由此,即使将电子纸支撑薄膜做成很薄,支撑薄膜也不起皱,容易地形成TFT,获得驱动层,此外,可以将驱动层与显示层不起皱地贴合,并且该双面粘合带在电子纸形成之后可以不残胶地剥离,剥离后不需要洗涤电子纸背面,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了电子纸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的电子纸形成工序:在用双面粘合带将电子纸支撑薄膜暂时固定于支撑板上的状态下,在该电子纸支撑薄膜上形成薄膜晶体管,获得驱动层,进而,在该驱动层上贴合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的显示层。
优选的是,在电子纸形成工序后具有从支撑板上剥离电子纸的工序。
作为双面粘合带,优选至少一个面是热剥离型粘合剂层面,尤其优选是在基材层的两面具备含有热膨胀性微球的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的热剥离型双面粘合带。
本发明另外提供了一种电子纸形成工序用双面粘合带,其在上述电子纸的制造方法中使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纸的制造方法,由于用双面粘合带暂时固定电子纸支撑薄膜,因此即使使用薄的电子纸支撑薄膜,也能容易地且使电子纸支撑薄膜不起皱地形成TFT。进而,在将显示层与驱动层贴合的工序中,可以使电子纸支撑薄膜不起皱并且简易地贴合。而且,在电子纸的形成工序之后,可以容易且不残胶地从用于暂时固定的双面粘合带上洁净地剥离电子纸,还可以将形成工序和剥离工序自动化。在此基础上,剥离工序后,不需要洗涤电子纸的与双面粘合带接合的面(电子纸背面),可以大幅提高生产率。而且,由于不需要使用以往在洗涤工序中使用的有机溶剂等,因此,操作性优异,不会引起环境污染的问题等。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电子纸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双面粘合带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电子纸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双面粘合带的另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电子纸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材层
2A、2B:橡胶状有机弹性层
3A、3B:粘合剂层
4:隔片
5:双面粘合带
6:支撑板
7:电子纸支撑薄膜
8:薄膜晶体管(TFT)
9:显示层(前面板,front panel)
10:电子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需要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电子纸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双面粘合带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基材层1的两面上设有粘合剂层3A、3B,该粘合剂层上层叠有隔片4。
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电子纸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双面粘合带的另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基材层1的两面上隔着橡胶状有机弹性层2A或2B设有粘合剂层3A、3B,该粘合剂层上层叠有隔片4。
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电子纸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截面图)。图3中所示的电子纸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所述的各工序。即,
1.将双面粘合带5的一个面贴合于支撑板6上。
2.将电子纸支撑薄膜7贴合于双面粘合带5的与贴合支撑板6的面相反的面上。
3.在贴合的电子纸支撑薄膜7上形成TFT8。
4.在形成了TFT8的电子纸支撑薄膜7上贴合显示层(前面板)9。
5.实施加热处理,使双面粘合带5的粘合剂层3A、3B膨胀和/或发泡,将所得的电子纸10和支撑板6剥离。
本发明的电子纸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的电子纸形成工序:在用双面粘合带将电子纸支撑薄膜暂时固定于支撑板上的状态下,在该电子纸支撑薄膜上形成薄膜晶体管,获得驱动层,进而,在该驱动层上贴合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的显示层。
[双面粘合带]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只要可从电子纸和支撑板剥离即可。另外,从处理性、加工性等观点来看,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优选是带基材层的双面粘合带。进而,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除了具有上述粘合剂层、基材层以外,优选还具有橡胶状有机弹性层。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粘合面在使用之前可以贴合隔片(剥离衬垫),进行保护。
[粘合剂层]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在粘合带的两面上具有粘合剂层。作为该粘合剂层,例如,可列举出不含热膨胀性微球的压敏粘接剂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层、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等。
作为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粘合剂层,一个面(例如贴合于电子纸支撑薄膜上的面)和另一个面(例如贴合于支撑板上的面)上可以具有不同种类的粘合剂层,也可以具有同一种类的粘合剂层。作为一个面(例如,贴合于电子纸支撑薄膜的面)的粘合剂层与另一个面(例如贴合于支撑板的面)的粘合剂层的组合,例如,可列举出热剥离型粘合剂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层、热剥离型粘合剂层/压敏粘接剂层、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热剥离型粘合剂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层/压敏粘接剂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层、压敏粘接剂层/压敏粘接剂层等。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优选的是,至少一个面(尤其,贴合于电子纸支撑薄膜的面)的粘合剂层为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的热剥离型双面粘合带,尤其,从容易调整粘合力,在必需粘合力的情况下可以发挥牢固的粘合力,在不需要的情况下通过简便的方法就可以显著减少粘合力的观点来看,两面为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的热剥离型双面粘合带是优选的。
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的特征在于,含有用于赋予粘合性的粘合剂和用于赋予热膨胀性的热膨胀性微球(微囊),通过加热,所含有的热膨胀性微球膨胀和/或发泡,被粘物与粘合剂层的粘接面积显著减少,因此,可以使粘合力急剧降低。由此,在未加热的状态下可以具有强粘合性,同时,在需要剥离的情况下通过加热可以容易地剥离。另外,微囊化的发泡剂可以稳定地表现良好的剥离性。
作为上述粘合剂,加热时尽可能不限制热膨胀性微球的膨胀和/或发泡的粘合剂是优选的,例如,可以使用橡胶系粘合剂、丙烯酸系粘合剂、乙烯基烷基醚系粘合剂、硅酮系粘合剂、聚酯系粘合剂、聚酰胺系粘合剂、聚氨酯系粘合剂、苯乙烯-二烯嵌段共聚物系粘合剂、将熔点约200℃以下的热熔融性树脂与这些粘合剂配合而成的蠕变特性改良型粘合剂等公知粘合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例如,参照日本特开昭56-61468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3-30205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3-17981号公报等)。另外,粘合剂除了粘合性成分(基础聚合物)以外还可以含有交联剂(例如多异氰酸酯、烷基醚化三聚氰胺化合物等)、赋粘剂(例如松香衍生物树脂、聚萜烯树脂、石油树脂、油溶性酚醛树脂等)、增塑剂、填充剂、抗老化剂等适宜的添加剂。
通常,作为上述粘合剂,可以使用以天然橡胶、各种合成橡胶为基础聚合物的橡胶系粘合剂;以使用(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甲酯、乙酯、丙酯、异丙酯、丁酯、异丁酯、仲丁酯、叔广酯、戊酯、己酯、庚酯、辛酯、2-乙基己酯、异辛酯、异癸酯、十二烷基酯、十三烷基酯、十五烷基酯、十六烷基酯、十七烷基酯、十八烷基酯、十九烷基酯、二十烷基酯等C1-20烷基酯等)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单体成分的丙烯酸系聚合物(均聚物或共聚物)为基础聚合物的丙烯酸系粘合剂等。
另外,为了改良内聚力、耐热性、交联性等,根据需要,上述丙烯酸系聚合物可以含有对应于能与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合的其他单体成分的单元。作为这种单体成分,例如,可以列举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羧基乙基酯、丙烯酸羧基戊基酯、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巴豆酸等含有羧基的单体;马来酸酐、衣康酸酐等酸酐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丁酯、(甲基)丙烯酸羟己酯、(甲基)丙烯酸羟辛酯、(甲基)丙烯酸羟癸酯、(甲基)丙烯酸羟基月桂酯、甲基丙烯酸(4-羟甲基环己基)甲基酯等含羟基的单体;苯乙烯磺酸、烯丙基磺酸、2-(甲基)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甲基)丙烯酰胺丙烷磺酸、(甲基)丙烯酸磺丙酯、(甲基)丙烯酰氧基萘磺酸等含磺酸基的单体;(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烷(甲基)丙烯酰胺等(N-取代)酰胺系单体;(甲基)丙烯酸氨基乙基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基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氨基乙基酯等(甲基)丙烯酸氨基烷基酯系单体;(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等(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系单体;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N-异丙基马来酰亚胺、N-月桂基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等马来酰亚胺系单体;N-甲基衣康酰亚胺、N-乙基衣康酰亚胺、N-丁基衣康酰亚胺、N-辛基衣康酰亚胺、N-2-乙基己基衣康酰亚胺、N-环己基衣康酰亚胺、N-月桂基衣康酰亚胺等衣康酰亚胺系单体;N-(甲基)丙烯酰氧基亚甲基琥珀酰亚胺、N-(甲基)丙烯酰基-6-氧化六亚甲基琥珀酰亚胺、N-(甲基)丙烯酰基-8-氧化八亚甲基琥珀酰亚胺等琥珀酰亚胺系单体;醋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甲基乙烯基吡咯烷酮、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哌啶酮、乙烯基嘧啶、乙烯基哌嗪、乙烯基吡嗪、乙烯基吡咯、乙烯基咪唑、乙烯基噁唑、乙烯基吗啉、N-乙烯基羧酸酰胺类、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N-乙烯基己内酰胺等乙烯基系单体;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氰基丙烯酸酯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含有环氧基的丙烯酸系单体;(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聚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聚丙二醇酯等二醇系丙烯酸酯单体;(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氟化(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硅酮酯等含有杂环、卤素原子、硅原子等的丙烯酸酯系单体;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等多官能单体;异戊二烯、丁二烯、异丁烯等烯烃系单体;乙烯基醚等乙烯基醚系单体等。这些单体成分可以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
在上述粘合性成分(基础聚合物)中添加交联剂的情况下,相对于100重量份基础聚合物,其添加量优选为0.01~1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01~8重量份。另外,作为交联剂,可以使用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环氧系交联剂、三聚氰胺系交联剂、秋兰姆系交联剂、树脂系交联剂、金属螯合物等交联剂。
另外,从加热处理前的适度粘合力与加热处理后的粘合力的降低性的平衡的观点来看,更优选的粘合剂是以在常温到150℃下动态弹性模量在5000~100万Pa范围内的聚合物为基础的压敏粘接剂。
作为上述热膨胀性微球,例如可以是在具有弹性的壳内包含有异丁烷、丙烷、戊烷等通过加热容易气化从而膨胀的物质的微球。上述壳大多由热熔融性物质、通过热膨胀而破坏的物质形成。作为形成上述壳的物质,例如,可列举出偏二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聚偏二氯乙烯、聚砜等。热膨胀性微球可以通过惯用的方法例如凝聚法、界面聚合法等来制造。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热膨胀性微球,例如还可以使用松本油脂制药(株)制造的商品名“Matsumoto Microsphere F30D、F50D”等市售产品。
另外,为了通过加热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粘合剂层的粘接力,具有体积膨胀率达到5倍以上,尤其7倍以上,特别是10倍以上时都不破裂的适度强度的热膨胀性微球是优选的。
热膨胀性微球的配合量可以根据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的膨胀倍率、粘合力(粘接力)的降低性等适宜设定,但通常来说,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形成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的基础聚合物(例如为丙烯酸系的粘合剂时,为丙烯酸聚合物),例如为1~150重量份,优选为5~100重量份。上述热膨胀性微球的配合量少于1重量份时,有可能无法发挥充分的易剥离性,另一方面,配合量超过150重量份时,有可能热剥离型粘合剂层表面凹凸不平从而粘合性降低。尤其,在本发明中,只要在电子纸不破坏的程度下能容易地剥离即可,而且,在形成薄的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的情况下,从稳定地形成表面状态的观点来看,热膨胀性微球的配合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是优选的。从这一点考虑,为了完全剥离(粘合力成为零)所必需的配合量的一半左右的配合量(30~80重量份)是最适合的。
本发明的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的热膨胀起始温度根据电子纸的耐热性等来适当决定,对此没有特别限制。一般为70~160℃,优选为75~110℃。热膨胀起始温度低于70℃时,例如在暂时固定的电子纸支撑薄膜上形成TFT时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有可能的是,热剥离型粘合剂层产生热膨胀,粘接力降低,从而高温环境下的粘接可靠性降低。另一方面,热膨胀起始温度超过160℃时,为了在剥离工序中表现易剥离性,必需施加高的温度,因此有可能出现电子纸由于热而变形等破损。另外,本发明中的“热膨胀起始温度“是指,使用热分析装置(SII NanoTechnology Inc.制造,商品名“TMA/SS6100”)根据膨胀法(负荷:19.6N,探头:3mmΦ)测定热膨胀性微球时热膨胀性微球开始膨胀的温度。
上述热膨胀起始温度可以根据热膨胀性微球的种类、粒径分布等适宜控制。尤其,可以通过将热膨胀性微球分级,使所使用的热膨胀性微球的粒径分布变尖锐而容易地进行控制。作为分级方法,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可以使用干式和湿式的任何一种方法,作为分级装置,例如可以使用重力分级机、惯性分级机、离心分级机等公知的分级装置。
热剥离型粘合剂层优选位于双面粘合带的表层(最表层),但也可以位于表层以外的内层。在该情况下,只要是具有赋予薄片的最表层以热剥离性的作用的层,就可构成本发明的热剥离型粘合剂层。
另外,双面粘合带的一个面(例如贴合于电子纸支撑薄膜上的面)和另一个面(例如贴合于支撑板上的面)的热剥离型粘合剂层各自可以含有在同一温度下膨胀和/或发泡的热膨胀性微球,或者,也可以含有在不同温度下膨胀和/或发泡的热膨胀性微球。在本发明中,尤其,优选含有在同一温度下膨胀和/或发泡的热膨胀性微球。这是因为,在从支撑板上剥离电子纸的工序中,通过实施一次加热处理,可以从双面粘合带同时剥离电子纸和支撑板,从而可以削减能量成本。
粘合剂层例如可以用以下适当的方法形成:根据需要使用溶剂制备含有粘合剂、热膨胀性微球的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基材层或橡胶状有机弹性层上的方法(干式涂布法);将上述涂布剂涂布于适当的隔片(剥离纸等)上,形成粘合剂层,将该粘合剂层转印(转移)到基材层或橡胶状有机弹性层上的方法(干式层压法);将含有基材层的构成材料的树脂组合物与含有上述粘合剂层形成材料的树脂组合物共挤出的方法(共挤出法)等。另外,粘合剂层可以是单层、多层的任何一种。
粘合剂层的厚度例如是5~300μm,优选为10~100μm左右。在含有热膨胀性微球的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的情况下,只要比所含有的热膨胀性微球的最大粒径更厚即可。厚度过大时,有可能在加热处理后的剥离时产生内聚破坏,电子纸上产生残胶,有时剥离性降低。另一方面,厚度过小时,粘合力不足,有可能很难在暂时固定时保持被粘物。尤其,含有热膨胀性微球的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的情况下,由于热膨胀性微球的凹凸,表面平滑性受损,粘接性降低,因此有可能在暂时固定时脱落。另外,由于加热处理导致的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的变形度小,粘接力难以顺利地降低,进而,为了维持暂时固定时的粘接性,有时必需过度减小所添加的热膨胀性微球的粒径。
双面粘合带的支撑板与粘合剂层之间的粘合力、以及支撑薄膜与粘合剂层之间的粘合力均优选为0.5~7.0N/20mm左右,进一步优选为0.5~5.0N/20mm。上述粘合力过低时,难以保持支撑薄膜,在支撑薄膜上形成TFT时,支撑板与粘合剂层、支撑薄膜与粘合剂层有可能剥落。另外,上述粘合力过高时,通过加热使粘合剂层从支撑薄膜和支撑板上发泡剥离时,粘合力没有降低,支撑板与粘合剂层的粘接性、以及支撑薄膜与粘合剂层的粘接性残留,因此有可能破损所形成的TFT。另外,上述粘合力根据JIS Z 0237来测定。
双面粘合带的粘合剂层的凝胶分率(溶剂不溶分的比例)优选为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以上。凝胶分率低于50%时,在支撑薄膜上形成TFT时,难以抑制由于形成工序中的热导致的薄膜的收缩,薄膜没有保持平坦(平滑)的状态。另外,上述凝胶分率是指,采集一定量粘合剂,在甲苯溶液中在25℃下浸渍7天的情况下在甲苯中不溶解的物质的比例。关于试验方法在以下评价试验中描述。
[基材层]
对构成基材层的基材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各种基材,例如,可以使用布、无纺布、毡、网等纤维系基材;各种纸等纸系基材;金属箔、金属板等金属系基材;基于各种树脂的薄膜、薄片等塑料系基材;橡胶薄片等橡胶系基材;发泡薄片等发泡体或者它们的层叠体等适宜的薄片体。作为上述塑料系基材的材质或原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聚乙烯醇、聚偏二氯乙烯、聚氯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醋酸乙烯酯、聚酰胺、聚酰亚胺、纤维素类、氟系树脂、聚醚、聚苯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等)、聚碳酸酯、聚醚砜等。另外,基材层可以具有单层的形态,也可以具有多层的形态。
对基材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500μm以下,更优选为5~250μm左右。
另外,根据需要,为了提高与粘合剂层等的密合性,可以对基材层的表面实施惯用的表面处理,例如铬酸处理、臭氧暴露、火焰暴露、高压电击暴露、离子化辐射线处理等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的氧化处理等。
[橡胶状有机弹性层]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基材层与粘合剂层之间优选具有橡胶状有机弹性层。橡胶状有机弹性层具有下述功能:在将电子纸支撑薄膜粘接于双面粘合带上时,使双面粘合带的表面良好地追随电子纸支撑薄膜的表面形状,增大粘接面积。另外,在双面粘合带的粘合剂层为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的情况下,在从电子纸和支撑板加热剥离该双面粘合带时,具有有助于热剥离型粘合剂层通过三维结构变化而形成波纹结构的功能。
为了具备上述功能,橡胶状有机弹性层优选由例如根据ASTM D-2240的D型肖氏D型硬度为50以下,尤其40以下的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或具有橡胶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
作为上述合成橡胶或具有橡胶弹性的合成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腈系、二烯系、丙烯酸系等的合成橡胶;聚烯烃系、聚酯系等的热塑性弹性体;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氨酯、聚丁二烯、软质聚氯乙烯等具有橡胶弹性的合成树脂等。另外,聚氯乙烯等那样的本质上为硬质系聚合物,通过与增塑剂、柔软剂等配合剂组合而能够表现橡胶弹性,因此,这种组合物也可以作为上述橡胶状有机弹性层的构成材料使用。另外,构成上述粘合剂层的粘合剂也能够作为橡胶状有机弹性层的构成材料优选使用。
橡胶状有机弹性层的厚度一般为5~300μm左右,优选为5~100μm左右。厚度过大时,在剥离工序中阻碍粘合剂层的三维结构变化,剥离性有降低的倾向。
橡胶状有机弹性层的形成例如用下述适宜的方法来进行:将包含上述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或具有橡胶弹性的合成树脂等橡胶状有机弹性层形成材料的涂布液涂布于基材层上的方法(涂布法);将由上述橡胶状有机弹性层形成材料构成的薄膜与基材层粘接、或者、将在一层以上的粘合剂层上预先形成有由上述橡胶状有机弹性层形成材料构成的层而获得的层叠薄膜与基材层粘接的方法(干式层压法);将含有基材层的构成材料的树脂组合物与含有上述橡胶状有机弹性层形成材料的树脂组合物共挤出的方法(共挤出法)等。
另外,根据需要,在上述橡胶状有机弹性层形成材料中可以含有例如填充剂、阻燃剂、抗老化剂、抗静电剂、软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等公知的添加剂等。
在上述橡胶状有机弹性层形成材料中添加交联剂的情况下,相对于100重量份橡胶状有机弹性层形成材料,其添加量优选为0.01~10重量份,更优选为0.01~8重量份。另外,作为交联剂,可以使用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环氧系交联剂、三聚氰胺系交联剂、秋兰姆系交联剂、树脂系交联剂、金属螯合物等公知惯用的交联剂。
[隔片]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从保护粘合剂层表面、防止粘连的观点等来看,可以在粘合剂层表面上设置隔片(剥离衬垫)。在将双面粘合带贴合于被粘物上时隔片被剥离,不是必须设置。对所使用的隔片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惯用的剥离纸等。例如,可以使用具有用硅酮系、长链烷基系、氟系、硫化钼系等剥离剂进行过表面处理的塑料薄膜、纸等剥离层的基材;由聚四氟乙烯、聚氯三氟乙烯、聚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氯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共聚物等氟系聚合物构成的低粘接性基材;由烯烃系树脂(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等非极性聚合物构成的低粘接性基材等。
上述隔片可以设置在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两侧的表面上,也可以在一侧的粘合面上设置具有背面剥离层的隔片,通过卷绕薄片,使得隔片的背面剥离层与相反侧的粘合面接触。
在使用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作为电子纸形成工序用双面粘合带时,在电子纸形成工序中,可以牢固地贴合于电子纸支撑薄膜上并暂时固定,在电子纸形成工序之后,可以容易且无残胶地剥离。
尤其,在使用含有热膨胀性微球的热剥离型双面粘合带作为双面粘合带时,在实施加热处理之前,具有优异的粘接力,能够牢固地暂时固定电子纸支撑薄膜,并且可以顺利地形成电子纸。而且,在不需要双面粘合带时,通过实施加热处理,所含有的热膨胀性微球膨胀和/或发泡,使粘合剂层发生三维结构变化而形成波纹结构,因此与电子纸的粘接面积急剧降低,从而能够使其与电子纸的粘接力显著降低。由此,可以容易地剥离电子纸而没有残胶等污染。
[电子纸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电子纸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的电子纸形成工序:在用双面粘合带将电子纸支撑薄膜暂时固定于支撑板上的状态下,在该电子纸支撑薄膜上形成TFT,获得驱动层,进而,在该驱动层上贴合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的显示层。
[电子纸形成工序]
通过首先借助双面粘合带在支撑板上暂时固定电子纸支撑薄膜,在暂时固定的电子纸支撑薄膜上形成TFT,由此来获得驱动层。构成所述支撑板的材料只要能够保持所贴合的电子纸支撑薄膜就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使用比电子纸支撑薄膜更硬的硬质材料,例如可列举出硅、玻璃、SUS板、铜板、压克力板等。支撑板的厚度优选例如为0.4mm以上(例如0.4~5.0mm)。
作为借助双面粘合带在支撑板上贴合电子纸支撑薄膜的方法,只要能够使支撑板与电子纸支撑薄膜密合即可,例如可以使用辊(roller)、刮刀(spatula)、压合机等进行贴合。
作为构成电子纸支撑薄膜的材料,只要是在与显示层贴合之后也能发挥柔软性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酯构成的薄膜。另外,电子纸支撑薄膜可以是透明薄膜,也可以是不透明薄膜。进而,可以是彩色印刷薄膜、染色薄膜(colorant-containing film)、根据需要蒸镀有金、银、铝的蒸镀薄膜。
电子纸支撑薄膜的厚度例如为400μm以下左右,优选为25~350μm左右,特别优选为38~300μm左右。
作为在电子纸支撑薄膜上形成的TFT的型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形成交错(staggered)型、反交错(inverted staggered)型、共面(coplanar)型、倒置共面(inverted coplanar)型等。而且,构成晶体管的半导体层、栅极绝缘膜、电极、保护绝缘膜等与通常的TFT形成同样地通过真空蒸镀或溅射、等离子体CVD、光致抗蚀等方法,在电子纸支撑薄膜上形成为薄膜状。
显示层是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的层。作为显示层的图像显示形式,只要是具有基于电、磁的显示功能的显示层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扭转球显示方式(twist balls display systems)、电泳方式、带电粉体显示方式(charged toner display systems)等。
作为将显示层与形成了TFT的电子纸支撑薄膜贴合的方法,只要能够使显示层与形成了TFT的电子纸支撑薄膜密合即可,例如可以使用辊、刮刀、压合机等进行贴合。另外,在显示层背面上设置有用于与形成了TFT的电子纸支撑薄膜粘接的粘合剂层的情况不是特别必要的,但在显示层背面不设置粘合剂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普通粘接剂与形成了TFT的电子纸支撑薄膜粘接。
[电子纸剥离工序]
在本发明的电子纸的制造方法中,在电子纸形成工序之后,进一步优选设置从支撑板剥离电子纸的工序。剥离的电子纸用公知惯用的方法回收。
另外,在电子纸剥离工序中,优选使构成双面粘合带的粘合剂层的粘合力降低,使经由电子纸形成工序获得的电子纸从支撑板剥离。
在使用具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层作为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进行暂时固定时,通过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例如紫外线),可以使粘合力降低。对活性能量射线照射的照射强度、照射时间等照射条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设定。
在使用具有热剥离型粘合剂层作为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进行暂时固定时,通过加热,可以使粘合力降低。作为加热方法,只要能够通过加热双面粘合带使所含有的热膨胀性微球迅速膨胀和/或发泡即可,例如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电热加热器;介电加热;磁加热;利用近红外线、中红外线、远红外线等电磁波的加热;烘箱、电热板等。作为加热温度,只要是双面粘合带含有的热膨胀性微球膨胀和/或发泡的温度即可,例如为70~200℃,优选为100~160℃左右。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限制。
实施例1
将含有100重量份的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30重量份/70重量份/5重量份)共聚物体系压敏粘接剂(配合1重量份的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的甲苯溶液涂布于作为基材的聚酯薄膜(厚度:100μm)的两面上并干燥,使得干燥后的厚度为20μm,获得橡胶状有机弹性层A、B。
接着,将在100重量份的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30重量份/70重量份/5重量份)共聚物系压敏粘接剂(配合2重量份的异氰酸酯系交联剂)中含有30重量份的热膨胀性微球(松本油脂制药(株)制造,商品名“Matsumoto Microspheres F30D”,发泡起始温度:约80℃)的甲苯溶液涂布于隔片上并干燥,使得干燥后的厚度为30μm,获得粘合剂层A、B,将所得粘合剂层A、B分别贴合于上述橡胶状有机弹性层A、B上,获得双面粘合带1。
借助所得的双面粘合带1,将玻璃板(厚度:2.0mm,尺寸:10cm×10cm)与PEN薄膜(厚度:50μm)无气泡地贴合。
接着,通过下述步骤在PEN薄膜上形成TFT。
1.使用光刻方式在PEN薄膜上形成栅电极(N+Si,20μm,1mm间距)。
2.在栅电极上形成氮化膜(厚度:5μm)。
3.在氮化膜上形成沟道层(氢化非晶硅,厚度20μm)。
4.通过蒸镀方式形成铝电极,以印刷方式在电极间形成导体有机材料(5元环式烃的并五苯系高分子材料)。
接着,在形成了TFT的PEN薄膜上通过压敏型双面粘合带(日东电工(株)制造,商品名“No.5000N”)贴合作为显示层的代替品的PET薄膜(厚度:250μm),制作样品1。
实施例2
在将玻璃板(厚度:2.0mm,尺寸:10cm×10cm)与PEN薄膜(厚度:50μm)贴合时使用压敏型双面粘合带(日东电工(株)制造,商品名“No.5000N”)代替双面粘合带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样品2。
实施例3
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在厚度100μm的聚酯薄膜的一个面上设置橡胶状有机弹性层,与隔片上的含有热膨胀性微球的粘合剂层贴合。接着,在聚酯薄膜的另一个面上,涂布含有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30重量份/70重量份/5重量份)共聚物系压敏粘接剂(配合3重量份的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的甲苯溶液,使得干燥后的厚度为10μm。这样,获得了在单面上设有热剥离型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3。接着,除了使用上述双面粘合带3作为贴合玻璃板与PEN薄膜的双面粘合带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制作样品3(在压敏型粘合剂层侧贴合玻璃板,在热剥离型粘合剂层侧贴合PEN薄膜)。
比较例1
在将玻璃板(厚度:2.0mm,尺寸:10cm×10cm)与PEN薄膜(厚度:50μm)贴合时,使用蜡(九重电气(株)制造,商品名“SLOT WAX”)代替双面粘合带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样品4。
评价试验(剥离时间、洗涤时间、溶剂使用量)
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获得的仿真电子纸(simulated electronic paper)贴合于玻璃板上的样品1~4中,测定从玻璃板剥离仿真电子纸所需的时间(秒),剥离后必需洗涤仿真电子纸背面的情况下,测定该洗涤所需的时间(秒)以及用于洗涤的溶剂(甲苯)的量(g)。另外,剥离时,使用设定于100℃的电热板进行加热处理。
粘合力测定
由实施例1中获得的粘合带、实施例2中使用的压敏型双面粘合带(日东电工(株)制造,商品名“No.5000N”)和实施例3中获得的粘合带制作130mm(纵向)×20mm(横向)的粘合力测定用样品。接着,在试验板上使2kg的橡胶辊(宽度:约40mm)往复一次,从而使样品的粘合面进行贴合,然后在23℃、50%RH的气氛中放置30分钟,使用拉伸试验机根据JIS Z 0237,进行180°剥离试验,测定粘合力。另外,粘合力的测定在以下条件下进行。
装置:SHIMAZU公司制造,商品名“Autograph”
样品宽度:20mm
拉伸速度:300mm/分钟
剥离角度:180°
温湿度环境:23℃、50%RH
重复次数:n=3次
使用不锈钢板(SUS 304)作为试验板。
另外,在比较例1中不能测定粘合力。
凝胶分率测定
将实施例1中制备的含有压敏粘接剂的甲苯溶液在PET隔片(厚度:38μm)的硅酮处理表面上涂布并干燥,使得干燥后的厚度为30μm,形成粘合剂层。
接着,将实施例1中制备的含有压敏粘接剂和热膨胀性微球的甲苯溶液在PET隔片(厚度:38μm)的硅酮处理表面上涂布并干燥,使得干燥后的厚度为20μm,形成橡胶状有机弹性层。
将上述粘合剂层与橡胶状有机弹性层贴合之后,切断为130mm(纵向)×20mm(横向)的尺寸,制作凝胶分率测定用样品。
剥离上述样品的粘合剂层侧的PET隔片,从粘合剂层取5g粘合剂,包裹在特氟隆(注册商标)薄片(商品名“NITOFLON”,日东电工(株)制造)中,然后用风筝线捆绑,测定此时的重量,以该重量为浸渍前重量。另外,该浸渍前重量是粘合剂(上述采集的物质)和特氟隆(注册商标)薄片以及风筝线的总重量。另外,还测定特氟隆(注册商标)薄片与风筝线的合计重量,该重量为包袋重量。
接着,将上述的粘合剂用特氟隆(注册商标)薄片包裹并用风筝线捆绑而得到的材料(称为“试样”)放入装满甲苯的50ml容器内,在25℃下静置7天。此后,从容器中取出试样(甲苯处理后),转移到铝制杯内,在干燥机中在130℃下干燥2小时,除去甲苯,然后测定重量,以该重量为浸渍后重量。
而且,通过下述的公式算出凝胶分率。
凝胶分率(重量%)=(a-b)/(c-b)×100    (1)
(式(1)中,a为浸渍后重量,b为包袋重量,c为浸渍前重量。)
未测定实施例2。关于实施例3,按照实施例1的情况下的测定法测定热剥离型粘合剂层、压敏型粘合剂层两者的凝胶分率。
在比较例1中,除了使用5g蜡代替粘合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凝胶分率。
评价结果(剥离时间、洗涤时间、溶剂用量)在下述表1中汇总示出。
[表1]
  剥离时间(秒)   洗涤时间(秒)  溶剂用量(g)
 实施例1   5   0  0
 实施例2   40   0  0
 实施例3   15   0  0
 比较例1   30   120  50
测定结果(粘合力测定、凝胶分率测定)在下述表2中示出。
[表2]
Figure BPA00001281405000221
从上述表1可以看出,用双面粘合带暂时固定时,在电子纸形成工序中,可以牢固地保持电子纸支撑薄膜,电子纸的形成工序后,可以容易且不残胶地剥离。而且,不需要洗涤电子纸的背面。因此,洗涤不需要时间,可以有效地制造。另外,由于不需要用于洗涤的溶剂,可以提高操作性,对于环境也是友好的。
使用蜡暂时固定时(比较例1),必需在剥离后洗涤电子纸背面上附着的蜡。洗涤需要长时间,且使用大量洗涤用溶剂。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即使使用薄的电子纸支撑薄膜,也可使电子纸支撑薄膜不起皱地容易地形成TFT(薄膜晶体管)。

Claims (5)

1.一种电子纸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具有下述的电子纸形成工序:在用双面粘合带将电子纸支撑薄膜暂时固定于支撑板上的状态下,在该电子纸支撑薄膜上形成薄膜晶体管,获得驱动层,进而,在该驱动层上贴合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的显示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纸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电子纸形成工序之后具有从支撑板上剥离电子纸的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纸的制造方法,其中,双面粘合带的至少一个面是热剥离型粘合剂层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纸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热剥离型双面粘合带在基材层的两面具备含有热膨胀性微球的热剥离型粘合剂层。
5.一种电子纸形成工序用双面粘合带,其在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纸的制造方法中使用。
CN2009801251112A 2008-07-08 2009-05-19 电子纸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纸形成工序用双面粘合带 Pending CN1020771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78180 2008-07-08
JP2008178180 2008-07-08
PCT/JP2009/002194 WO2010004678A1 (ja) 2008-07-08 2009-05-19 電子ペーパー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ペーパー形成工程用両面粘着テー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7135A true CN102077135A (zh) 2011-05-25

Family

ID=41506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51112A Pending CN102077135A (zh) 2008-07-08 2009-05-19 电子纸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纸形成工序用双面粘合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94675A1 (zh)
JP (1) JP2010039472A (zh)
CN (1) CN102077135A (zh)
TW (1) TW201013605A (zh)
WO (1) WO201000467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5665A (zh) * 2012-03-27 2014-12-0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切断用加热剥离型粘合片及电子部件加工方法
TWI586784B (zh) * 2012-03-27 2017-06-11 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加熱剝離型黏著片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57029A (ja) * 2010-09-08 2012-03-22 Alliance Material Co Ltd パネルの製造工程に用いる両面テープ
TWI439979B (zh) * 2010-09-24 2014-06-01 E Ink Holdings Inc 電子紙結構及電子紙製造方法
JP2012149182A (ja) * 2011-01-19 2012-08-09 Nitto Denko Corp 両面粘着テープ又はシート、および被着体の加工方法
JP2012186315A (ja) * 2011-03-04 2012-09-27 Nitto Denko Corp 薄膜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12184324A (ja) * 2011-03-04 2012-09-27 Nitto Denko Corp 薄膜基板固定用粘接着シート
WO2013011850A1 (ja) * 2011-07-15 2013-01-2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製造方法に用いる粘着シート
WO2013021560A1 (ja) * 2011-08-05 2013-02-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2013043106A (ja) * 2011-08-23 2013-03-04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基板処理装置
JP2013079322A (ja) * 2011-10-04 2013-05-02 Nitto Denko Corp 加熱発泡型再剥離性粘着テープ又はシート、及び剥離方法
KR101963229B1 (ko) * 2011-12-05 2019-03-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접을 수 있는 박막 트랜지스터
JP2013133464A (ja) * 2011-12-27 2013-07-08 Nitto Denko Corp ガラス板用粘着シート
JP4968755B1 (ja) * 2012-01-17 2012-07-04 サン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保護板製造方法
JP5977042B2 (ja) * 2012-02-27 2016-08-24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塗布装置、基板保持装置および基板保持方法
JP5934158B2 (ja) * 2013-08-28 2016-06-15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絶縁用粘着剤層、電気絶縁用粘着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が貼合された光学部材
JP6575495B2 (ja) * 2016-12-01 2019-09-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の絶縁材
JP6908395B2 (ja) * 2017-02-28 2021-07-2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
CN108630116B (zh) * 2018-06-01 2023-10-20 深圳市深科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全自动电子纸贴合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09059A (ja) * 2000-01-28 2001-08-03 Optrex Corp 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473184A (zh) * 2000-11-08 2004-02-04 �ն��繤��ʽ���� 可热剥离的压敏粘合剂片材
CN1883061A (zh) * 2003-11-21 2006-12-2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有源矩阵显示器和具有等离子基板的其它电子装置
CN101235259A (zh) * 2007-01-15 2008-08-0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热剥离型两面粘合带或片以及被粘物的加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08672B2 (ja) * 1993-02-26 2002-07-2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接着シート
US7214424B2 (en) * 1999-03-01 2007-05-08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Heat-peelabl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JP2000284260A (ja) * 1999-03-29 2000-10-13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1323228A (ja) * 2000-05-15 2001-11-22 Nitto Denko Corp 加熱剥離型粘着シート
JP4883852B2 (ja) * 2001-07-30 2012-02-2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加熱剥離型粘着シートからのチップ切断片の加熱剥離方法
JP4428908B2 (ja) * 2002-04-08 2010-03-1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を用いた被着体加工方法
JP2004300231A (ja) * 2003-03-31 2004-10-28 Nitto Denko Corp 熱剥離性両面粘着シート、被着体の加工方法および電子部品
JP2005179496A (ja) * 2003-12-19 2005-07-07 Nitto Denko Corp 加熱剥離型粘着シート
EP1724319B1 (en) * 2004-03-11 2013-08-14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Heat-peelabl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adherend using the heat-peelabl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DE602005022414D1 (de) * 2004-03-11 2010-09-02 Nitto Denko Corp Warm abziehbare haftklebefolie und verfahren zur verarbeitung von haftgrund mit der warm abziehbaren haftklebefolie
JP4704017B2 (ja) * 2004-12-09 2011-06-1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被着物の加熱剥離方法及び被着物加熱剥離装置
JP2006237542A (ja) * 2005-01-28 2006-09-07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917832B2 (ja) * 2006-05-19 2012-04-18 上緯企業股▲分▼有限公司 軟式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KR101198218B1 (ko) * 2006-06-19 2012-11-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8144116A (ja) * 2006-12-13 2008-06-26 Nitto Denko Corp 両面粘着シー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09059A (ja) * 2000-01-28 2001-08-03 Optrex Corp 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473184A (zh) * 2000-11-08 2004-02-04 �ն��繤��ʽ���� 可热剥离的压敏粘合剂片材
CN1883061A (zh) * 2003-11-21 2006-12-2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有源矩阵显示器和具有等离子基板的其它电子装置
CN101235259A (zh) * 2007-01-15 2008-08-0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热剥离型两面粘合带或片以及被粘物的加工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5665A (zh) * 2012-03-27 2014-12-0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切断用加热剥离型粘合片及电子部件加工方法
TWI586785B (zh) * 2012-03-27 2017-06-11 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零件切斷用加熱剝離型黏著片材及電子零件加工方法
TWI586784B (zh) * 2012-03-27 2017-06-11 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加熱剝離型黏著片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94675A1 (en) 2011-04-28
TW201013605A (en) 2010-04-01
WO2010004678A1 (ja) 2010-01-14
JP2010039472A (ja) 2010-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7135A (zh) 电子纸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纸形成工序用双面粘合带
CN1930262B (zh) 加热剥离型粘合片和利用该加热剥离型粘合片的粘附体的加工方法
CN101235259B (zh) 热剥离型两面粘合带或片以及被粘物的加工方法
CN101522846B (zh) 热剥离性粘合片及粘附体回收方法
TWI303656B (en) Heat-peelable double-faced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method of processing adherend
CN103328592A (zh) 双面粘合带或片、及被粘物的加工方法
CN102959030B (zh) 加热剥离型粘合片
CN101381587B (zh) 切片用粘合片和切片方法
JP3853247B2 (ja) 電子部品用加熱剥離型粘着シートおよび電子部品の加工方法並びに電子部品
CN1280370C (zh) 热剥压敏粘合薄片
CN1930261B (zh) 加热剥离型粘合片和使用该加热剥离型粘合片的粘附体的加工方法
CN103328593A (zh) 双面粘合带或片、及被粘物的加工方法
CN101517438B (zh) 表面保护膜以及带表面保护膜的光学膜
TWI751092B (zh) 黏著帶
CN108285748A (zh) 粘合片
CN103360964A (zh) 加热剥离型粘合片
CN101679817B (zh) 热剥离型粘合片
JP6258681B2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及び光学部材
CN1213119C (zh) 可热剥离的压敏粘合剂片材
CN103289584A (zh) 自发卷绕性粘合薄膜
CN102077688A (zh) 有机电致发光面板的制造方法
TW200540092A (en) Method of thermal adherend release and apparatus for thermal adherend release
CN103205225A (zh) 粘合剂用聚合物、粘合剂组合物和热剥离性粘合片
CN104130726A (zh) 再剥离粘合剂组合物、粘合片及电子部件的切断加工方法
CN104130723A (zh) 热剥离型粘合带和电子部件的切断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