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65523B - 一种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基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65523B CN102065523B CN200910109671.0A CN200910109671A CN102065523B CN 102065523 B CN102065523 B CN 102065523B CN 200910109671 A CN200910109671 A CN 200910109671A CN 102065523 B CN102065523 B CN 10206552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formation bits
- information
- increment
- target code
- b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4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6—Parallel concatenated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3—Point-to-multi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一种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包括: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从基站编码后的信息中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定时依次传输所述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至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是所述移动终端能够正确解码基站所传输的信息时,基站所采用的编码速率。本发明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基站及移动终端,可以节省移动终端的电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在无线广播多播系统中,位于不同地点的移动终端的无线链路质量是大不相同的,一些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信道条件相对较好,而另一些则十分恶劣。基站为了兼顾本小区内大部分需要接收广播多播信息的终端的接收能力,通常只能根据小区信道质量较差的终端所能接受服务质量设计编码速率,然后,再以设计后的编码速率向本小区所有的终端传输信息。
在现有广播多播信息技术中,第一移动终端距离基站较近,信道条件较好,可以正确接收编码速率较高的信号的概率较大,而第二移动终端距离基站较远,信道条件较差,正确解码编码速率较高的信号的概率较小。基站在发送的广播多播信息时,为了兼顾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都可以正确解码所接收的信号,只能以第二移动终端可以接收的编码速率进行传输信息。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由于基站以较低的编码速率传输信息,会使所有需要接收广播多播信息的移动终端必须一直保持射频接收状态,直到要接收的广播多播信息传输完毕为止,这样不仅会增加移动终端的耗电量,而且还会使距离基站较近,信道条件较好的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广播多播信息存在大量冗余,并接收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接收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以节省移动终端的电量和减少冗余。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包括:
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从基站编码后的信息中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
以确定的时间间隔依次传输所述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至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是所述移动终端能够正确解码基站所传输的信息时,基站所采用的编码速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接收基站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包括:
接收基站传输的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从基站编码后的信息中获得的基本信息比特;
在确定的时间间隔内,若确定正确解码所述基本信息比特时,停止接收基站以所述确定的时间间隔依次传输的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从基站编码后的信息中获得的增量信息比特;
其中,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是所述移动终端能够正确解码基站所传输的信息时,基站所采用的编码速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基站,应用于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包括:
匹配单元,用于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从基站编码后的信息中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
发送单元,用于以确定的时间间隔依次传输所述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至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是所述移动终端能够正确解码基站所传输的信息时,基站所采用的编码速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基站传输的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从基站编码后的信息中获得的基本信息比特;
解码单元,用于在确定的时间间隔内,确定是否能正确解码所述基本信息比特;
其中,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解码单元正确解码时,停止接收基站以所述确定的时间间隔依次传输的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从基站编码后的信息中获得的增量信息比特,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是所述移动终端能够正确解码基站所传输的信息时,基站所采用的编码速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并传输至移动终端,从而可以使移动终端正确解码基本信息比特时,就不需要再接收增量信息比特,或正确解码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时,就不需要再接收剩余的增量信息比特,从而可以移动终端节省电量,并减少存在的冗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turbo码的编码过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的第二种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输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输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输广播信息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输多播信息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基站传输信息的方法的第一种流程图;
图10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基站传输信息的方法的第二种流程;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第一种结构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第二种结构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第一种结构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第二种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在无线通信中,面对恶劣的无线信道条件,为了保证可先靠的信息传输,移站(BaseStation,BS)需要对发送的信息进行编码,然后,选择与信道条件相适应的编码速率对需要发送的信息进行编码,对编码后的信息比特再进行速率匹配,也可以移之为打孔。
在本实施例中,以对发送的信息进行turbo码的编码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图1为1/3编码速率的turbo码的编码过程图。在本实施例中,编码后的信息包括三部分信息,第一部分信息为输入的原始信息比特,也可以称之为系统比特;第二部分信息为输入的原始信息比特经过分量编码器1编码后的输出信息,也可以称之为校验比特1或第一校验比特;第三部分信息为输入的原始信息比特先进行交织后,再经过分量编码器2编码后的输出信息,也可以称之为校验比特2或第二校验比特。在本实施例中,该三个部分信息的比特数相等,都等于输入的原始信息比特,该三个部分信息合起来作为turbo码编码后的最终输出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对turbo码编码后的最终输出信息在传输前还需要进行速率匹配,来选择传输的信息比特。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与多个移动终端通信连接,多个移动终端处于不同的信道条件环境中,当然,也存在处于同一信道条件环境中。处于同一信道条件环境下的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可以正确的接收以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编码速率传输的信息,基站可以采用此种环境下移动终端可以正确接收的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编码速率来传输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的编码速率移之为移动终端的目标编码速率。对于处于信道条件很好环境下的移动终端,基站可以采用较高的编码速率传输信息至在这种信道条件很好环境下的移动终端,并且移动终端可以正确的接收以这种编码速率传输的信息的概率比较大;对于处于信道条件不好或很差环境下的移动终端,基站可以采用较低的编码速率传输信息至在这种信道很好环境下的移动终端,并且移动终端可以正确的接收以这种编码速率传输的信息的概率比较大。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是所述移动终端能够正确解码基站所传输的信息时,基站所采用的编码速率。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00,基站根据移动终端(Mobile Station,MS)的目标编码速率从基站编码后的信息中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也可以理解为,根据目标编码速率来进行速率匹配,从编码后的信息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
在本实施例中,基本信息比特是为了满足最高目标编码速率的要求而在速率匹配过程中选择的部分信息比特,增量信息比特是为满足其它目标编码速率而在速度匹配过程中选择的部分信息比特。在本实施例中,选择基本信息比特和选择增量信息比特采用的是不同的目标编码速率。
在本实施例中,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的获得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AA:将turbo码的编码后的三部分信息进行交织;在本步骤中,当基站进行完turbo码的编码后,会产生三部分信息,即系统比特、校验比特1及校验比特2;在交织的过程中,将系统比特进行交织,再将校验比特1和校验比特2进行交织;
BB:将交织后的信息比特进行复制;
CC:根据目标编码速率来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在本步骤中,可以将多个MS中的目标编码速率进行排序,以值最高的目标编码速率从编码后的信息比特中获得基本信息比特。
在本实施例中,以基站与6个MS通信连接为例进行说明,第一MS和第二MS处于相同或近似相同的信道条件环境下,此环境下的两者的目标编码速率相同或近似相同,可以为V1;第三MS和第四MS处于相同或近似相同的信道条件环境下,此环境下的两者的目标编码速率相同或近似相同,可以为V2;第五MS和第六MS处理相同或近似相同的信道条件环境下,此环境下的两者的目标编码速率相同或近似相同,可以为V3;在本实施例中,假设V1>V2>V3,即V1为最高目标编码速率;
在本实施例中,以最高目标编码速率来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即以V1来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先计算出基本信息比特在交织后的信息比特中的起始位;再根据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来获得基本信息比特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为原始信息比特的长度与基本信息比特的长度的比例值等于目标编码速率V1。因此,可以根据起始位置和长度从交织后的信息比特中获得基本信息比特;
DD:根据目标编码速率来获得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剩余的目标编码速率值大小依次从编码后的信息比特中获得相应的增量信息比特。由于V1>V2,因此,针对第三MS和第四MS需要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和以V2获得的增量信息比特。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紧接着基本信息比特的中止位作为增量信息比特的起始位,再根据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及增量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来获得增量信息比特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及增量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为原始信息比特的长度与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的长度和的比例值等于目标编码速率V2。由于步骤CC中已获得基本信息比特的长度,因此,可以根据上述的约束关系来获得增量信息比特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三MS和第四MS处于第二高的目标编码速率,因此,第三MS和第四MS只需要接收一个增量信息比特。
由于V1>V2>V3,因此,针对第五MS和第六MS需要接收基本信息比特、以V2获得的增量信息比特和以V3获得的增量信息比特。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紧接着V2获得的增量信息比特的中止位作为以V3获得的增量信息比特的起始位,再根据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V2获得的增量信息比特及以V3获得的增量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来获得增量信息比特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V2获得的增量信息比特及以V3获得的增量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为原始信息比特的长度与基本信息比特、以V2获得的增量信息及以V3获得的增量信息的长度和的比例值等于目标编码速率V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五MS和第六MS处于最低的目标编码速率,因此,第五MS和第六MS需要接收二个增量信息比特。
当还存在目标编码速率更多的情况时,可以根据上述的描述获得相应的目标信息比特和多个增量信息比特。
在本实施例中,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的获得过程可以参考图3和图4。在图3中的V1为1/2,V2为1/4,V3为1/6;图4中的V1为2/3,V2为1/3,V3为2/9。当然,V1、V2及V3只是举例说明,需要根据实际的网络情况来获取相应的目标编码速率。
步骤S202,在时频域资源上按照确定的时间间隔依次传输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至MS。在本实施例中,BS可以根据当前的信道条件选择合适的时频资源来传输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并可以以每4ms的确定的时间间隔依次传输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加信息比特。当然,该确定的时间间隔还可以根据MS解码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所需要的时间来确定。在本实施例中,4ms只是一个例子,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信道网络情况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在时频域资源上将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可以参考图5和图6,图5和图6分别为其中的一种传输方式。在图6中,基本信息比特及增量信息比特分别占用不同的时间资源,而且占用的频率资源的位置也是相互错开。
在本实施例中,处于信道条件很好环境下的MS只需要接收该基本信息比特就可以正确解码,当正确解码后,就不用再接收增量信息比特,这样处于信道条件很好环境下的MS就不会一直保持射频接收状态,并且也不会有冗余产生,从而可以节约耗电量。处于信息条件不好或很低或恶劣环境下的MS,由于此种环境下的MS可以接受的目标编码速率比较低,当接收完基本信息比特后,还需要再接收一个或多个增量信息比特,然后再进行解码。当正确解码后,就不用再接收增量信息比特,这样处于信道条件很好环境下的MS就不会一直保持射频接收状态,并且也不会有冗余产生,从而可以节约耗电量。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在传输信息时,可以以广播或多播的形式来传输信息。下述将分别进行描述。
第一种:当以广播的形式来传输信息时,BS根据广播系统中的网络规划情况,把接收广播信息的MS进行分组,把信道质量相当的MS分为一组,对同一组中的MS采用相同的目标编码速率。以图7为例进行说明。在图5中,以虚线为分割线,虚线所包括范围内的MS属于同一组,即MS1和MS2为一组,MS3和MS4为一组,MS5和MS6为一组,并三个组的目标编码速率各不相同,分别设为V1、V2、V3,且依次降低,即V1>V2>V3。
BS对需要传输的广播信息进行turbo码的编码后,将编码后的信息比特按V1进行速率匹配,以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再按V2和V3进行速率匹配后,分别产生增量信息比特1和增量信息比特2,此过程可以参考步骤S200及图3、图4。
第二种,当以多播的形式传输信息时,首先,先由多播组中的MS各自测量基站至各自的下行信道的质量,并将测量结果反馈给BS,BS再根据下行信道质量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及将多播组中的各个MS分组,对同一组中的MS采用相同的目标编码速率。以图8为例进行说明。在图8中,存在6个需要接收多播信息的MS,BS根据下行信道的质量将6个MS进行分组,MS1和MS4属于组1,MS2和MS6属于组2,MS3和MS5属于组3,并三个组的目标编码速率各不相同,分别设为V1、V2、V3,且依次降低,即V1>V2>V3。
BS对需要传输的多播信息进行turbo码的编码后,将编码后的信息比特按V1进行速率匹配,以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再按V2和V3进行速率匹配后,分别产生增量信息比特1和增量信息比特2,此过程可以参考步骤S200及图3、图4。在多播系统中,基本信息比特块的长度和增量信息比特块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块都应该以系统资源调度的基本单位为最小单位,并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块的长度为基本单位长度的整数倍。
BS在传输多播信息时,MS可以对BS传输的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能否正确解码作出反馈。当MS将解码结果反馈给BS后,BS可以根据MS的反馈情况调整目标编码速率,重新获取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所有的MS在都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后都反馈ACK,则BS只需要发送基本信息比特,不需要再发送信息增量信息比特,这样一方面,也可以节省基站的占用资源去发送增量信息比特。如果只有某个MS反馈NACK,则BS可以针对该MS发送重传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基站可以传输广播或多播信息,因此MS也用不同的接收过程,区别点在于,当基站传输广播信息时,MS没有不需要反馈ACK或NACK;当基站传输多播信息时,MS需要反馈ACK或NACK。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基站传输信息的方法的第一种流程图,即接收广播信息时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900,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在本实施例中,无论是处于信道条件很好环境下,还是处于信道条件不好环境下的MS,都需要接收基本信息比特。
步骤S902,在确定的时间间隔内,确定是否需要解码。在本实施例中,此处所述的确定的时间间隔与基站的依次传输的确定的时间间隔相同。可以为4ms,当然,该确定的时间间隔还可以根据MS解码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所需要的时间来确定。在本实施例中,4ms只是一个例子,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信道网络情况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MS可以根据自身的信道条件设定相应的解码触发阈值。若当前的信道条件大于设定的阈值时,则执行步骤S904,若当前的信道条件不大于设定的阈值时,则执行步骤S910。在本实施例中,MS还可以根据编码速率,编码交织块的大小或长度,信道条件,解码算法,解码迭代次数和MS的服务质量等级等因素来设定解码触发阈值。表1所示为瑞利衰落信道下,turbo编码交织器大小为640,采用max-log-map算法解码情况下,保证MS解码的误码率不大于10-1时,几种不同编码速率对应的参考解码触发阈值。
码率 | 1/4 | 1/3 | 1/2 | 2/3 | 3/4 | 4/5 | 1 |
门限(dB) | 0.58 | 2.39 | 5.36 | 8.52 | 9.04 | 9.69 | 12.31 |
表1为MS解码触发阈值
步骤S904,对接收的信息比特进行解码。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的时间间隔内,对接收的基本信息比特进行解码。当然,也可以在确定的时间间隔内,对接收的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进行解码。
步骤S606,在确定的时间间隔内,确定解码是否成功。在本实施例中,若解码成功后,执行步骤S908;若解码不成功后,执行步骤S910。
步骤S908,终止接收基站发送的信息。在本实施例中,停止接收基站以所述确定的时间间隔依次传输的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从基站编码后的信息中获得的增量信息比特。
执行步骤S908后,MS结束整个接收流程。
步骤S910,确定增量信息比特是否接收完。在本实施例中,若确定增量信息比特接收完,则说明MS接收了BS发送的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后,MS还是不能解码,MS只能结束接收流程。若确定增量信息比特没有接收完,则执行步骤S912,即说明MS根据目前接收的基本信息比特还不能成功解码,需要增量信息比特来解码,或根据目前接收的基本信息比特和部分的增量信息比特还不能成功解码,需要更多的增量信息比特来来解码。
步骤S912,接收增量信息比特。
执行步骤S912后,继续执行步骤S902。
在本实施例中,若MS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后,就可以正确解码,不需要再接收增量信息比特,这样就不会一直保持射频接收状态,并且也不会有冗余产生,从而可以节约耗电量。如果MS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和部分的增量基本信息后,就可以正确解码,就不需要再接收更多的增量信息比特,就不会一直保持射频接收状态,并且也不会有冗余产生,从而可以节约耗电量。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基站传输信息的方法的第二种流程图,即接收多播信息时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000,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在本实施例中,无论是处于信道条件很好环境下,还是处于信道条件不好环境下的MS,都需要接收基本信息比特。
步骤S1002,在确定的时间间隔内,确定是否需要解码。
步骤S1004,对接收的信息比特进行解码。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的时间间隔内,对接收的基本信息比特进行解码。当然,也可以对接收的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进行解码。
步骤S1006,在确定的时间间隔内,确定解码是否成功。在本实施例中,若解码成功后,执行步骤S1008;若解码不成功后,执行步骤S1012。
步骤S1008,反馈ACK信号至BS。在本实施例中,反馈ACK信号至BS,以告知MS可以成功解码BS发送的多播信息,不用再发送剩余的多播信息。
并执行步骤S1100,终止接收多播信息。并结束整个接收流程。
步骤S112,确定增量信息比特是否接收完。在本实施例中,若确定增量信息比特接收完,则执行步骤S1014,反馈NACK信号给BS,即说明MS接收了BS发送的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后,MS还是不能解码,MS只能结束接收流程,并BS可以针对该MS发送重传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若确定增量信息比特没有接收完,则执行步骤S1016,即说明MS根据目前接收的基本信息比特还不能成功解码,需要增量信息比特来解码,或根据目前接收的基本信息比特和部分的增量信息比特还不能成功解码,需要更多的增量信息比特来来解码。
步骤S1016,接收增量信息比特。
执行步骤S1016后,执行步骤S1002。
在本实施例中,若MS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后,就可以正确解码,不需要再接收增量信息比特,这样就不会一直保持射频接收状态,并且也不会有冗余产生,从而可以节约耗电量。如果MS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和部分的增量基本信息后,就可以正确解码,就不需要再接收更多的增量信息比特,就不会一直保持射频接收状态,并且也不会有冗余产生,从而可以节约耗电量。
当MS将解码结果反馈给BS后,BS可以根据MS的反馈情况调整目标编码速率,重新获取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所有的MS在都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后都反馈ACK,则BS只需要发送基本信息比特,不需要再发送信息增量信息比特,这样一方面,也可以节省基站的占用资源去发送增量信息比特。如果只有某个MS反馈NACK,则BS可以针对该MS发送重传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第一种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该基站11为传输广播信息,该基站可以与多个MS通信连接,多个移动终端处于不同的信道条件环境中,当然,也存在处于同一信道条件环境中。处于同一信道条件环境下的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可以正确的接收以相同的编码速率传输的信息,基站可以采用此种环境下移动终端可以正确接收的相同的编码速率来传输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的编码速率移之为移动终端的目标编码速率。对于处于信道条件很好环境下的移动终端,基站可以采用较高的编码速率传输信息至在这种信道条件很好环境下的移动终端,并且移动终端可以正确的接收以这种编码速率传输的信息;对于处于信道条件不好或很差环境下的移动终端,基站可以采用较低的编码速率传输信息至在这种信道很好环境下的移动终端,并且移动终端可以正确的接收以这种编码速率传输的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BS根据广播系统中的网络规划情况,把接收广播信息的MS进行分组,把信道质量相当的MS分为一组,对同一组中的MS采用相同的目标编码速率。
基站11包括编码单元110、匹配单元112及发送单元114。在本实施例中,编码单元110用于对广播信息进行turbo编码。在本实施例中,编码后的信息比特包括系统比特、第一校验比特和第二校验比特。
匹配单元112用于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从编码后的信息比特中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在本实施例中,匹配单元112可以将多个MS中的目标编码速率进行排序,以值最高的目标编码速率从编码后的信息比特中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其次,再根据剩余的目标编码速率值大小依次从编码后的信息比特中获得相应的增量信息比特。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所述原始信息比特与所述基本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来获得所述基本信息比特,所述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为所述原始信息比特的长度与基本信息比特的长度的比例值等于所述值最高的目标编码速率。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所述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及增量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来获得增量信息比特,所述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及增量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为原始信息比特的长度与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的长度之和的比例值等于所述剩余的目标编码速率。
有关具体的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的过程可以参考步骤S200。此处不再重复描述。
发送单元114用于在时频域资源上定时依次传输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至MS。在本实施例中,BS可以根据当前的信道条件选择合适的时频资源来传输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并可以以每4ms的定时时间间隔依次传输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加信息比特。当然,该定时时间间隔还可以根据MS解码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所需要的时间来确定。在本实施例中,所有MS都可以接收到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第二种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该基站11为传输多播信息,此时,先由多播组中的MS各自测量基站至各自的下行信道的质量,并将测量结果反馈给BS,BS再根据下行信道质量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及将多播组中的各个MS分组,对同一组中的MS采用相同的目标编码速率。
基站12包括编码单元120、匹配单元122、发送单元124及接收单元126。在本实施例中,编码单元120、匹配单元122、发送单元124与图11中的编码单元110、匹配单元112及发送单元114的功能结构相同,此处不再重复描述。接收单元126用于接收MS发送的解码反馈结果。
调整单元128用于根据解码反馈结果调整传输信息的策略。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调整单元128得知所有的MS在都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后都反馈ACK,则通知发送单元126只需要发送基本信息比特,不需要再发送信息增量信息比特,这样一方面,也可以节省基站的占用资源去发送增量信息比特。如果只有某个MS反馈NACK,则通知发送单元126可以针对该MS发送重传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
在本实施例中,处于信道条件很好环境下的MS只需要接收该基本信息比特就可以正确解码,当正确解码后,就不用再接收增量信息比特,这样处于信道条件很好环境下的MS就不会一直保持射频接收状态,并且也不会有冗余产生,从而可以节约耗电量。处理信息条件不好或很低或恶劣环境下的MS,由于此种环境下的MS可以接受的目标编码速率比较低,当接收完基本信息比特后,还需要再接收一个或多个增量信息比特,然后再进行解码。当正确解码后,就不用再接收增量信息比特,这样处于信道条件很好环境下的MS就不会一直保持射频接收状态,并且也不会有冗余产生,从而可以节约耗电量。
当MS将解码结果反馈给BS后,BS可以根据MS的反馈情况调整目标编码速率,重新获取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所有的MS在都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后都反馈ACK,则BS只需要发送基本信息比特,不需要再发送信息增量信息比特,这样一方面,也可以节省基站的占用资源去发送增量信息比特。如果只有某个MS反馈NACK,则BS可以针对该MS发送重传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第一种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3应用于接收基站传输的广播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3包括接收单元130和解码单元132。在本实施例中,接收单元130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信息比特。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基站在时频域资源上定时依次传输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因此,接收单元130在开始的时候,先接收基本信息比特,隔一个时间段,再接收增量信息比特。
解码单元132用于在确定的时间间隔内,对所接收的信息比特进行解码。在本实施例中,此处所述的确定的时间间隔与基站的依次传输的确定的时间间隔相同。可以为4ms,当然,该确定的时间间隔还可以根据MS解码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所需要的时间来确定。在本实施例中,4ms只是一个例子,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信道网络情况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解码单元132还用于先确定是否需要解码,若确定需要解码时,对接收单元130接收的信息比特进行解码。在本实施例中,解码单元132可以根据自身的信道条件设定相应的解码触发阈值。由于接收单元130先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因此,先对该基本信息比特进行解码,在确定的时间间隔内,若能解码成功,则通知接收单元130停止接收基站传输的信息比特。在本实施例中,停止接收基站以所述确定的时间间隔依次传输的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从基站编码后的信息中获得的增量信息比特。若不能解码成功,则通知接收单元130继续接收基站传输的增量信息比特,或是不用通知接收单元130,接收单元130本身会自动的继续接收信息比特。当接收单元130接收了增量比特信息后,若解码接收132将基本信息比特和接收的增量信息比特进行解码,若能解码成功,则通知接收单元130停止接收信息比特;若解码不成功,则通知接收单元130继续接收增量信息比特,此时,接收单元130还用于确定增量信息比特是否接收完。在本实施例中,若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定有没有接收到增量信息比特,若没有,则接收单元130确定增量信息比特已接收完,此时,MS接收了BS发送的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后,MS还是不能解码,MS只能结束接收流程。若确定还可以接收增量信息比特,则解码单元132继续进行解码。
在本实施例中,若MS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后,就可以正确解码,不需要再接收增量信息比特,这样就不会一直保持射频接收状态,并且也不会有冗余产生,从而可以节约耗电量。如果MS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和部分的增量基本信息后,就可以正确解码,就不需要再接收更多的增量信息比特,就不会一直保持射频接收状态,并且也不会有冗余产生,从而可以节约耗电量。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第二种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图14中的接收单元140、解码单元142与图13中的接收单元130、解码单元142的功能结构相同,此处不再重复描述。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4应用于接收基站传输的多播信息。
不同的是,图14中增加一个发送单元144,该发送单元144用于当解码单元142解码成功后,反馈ACK信号至基站。在本实施例中,反馈ACK信号至BS,以告知MS可以成功解码BS发送的多播信息,不用再发送剩余的多播信息。
发送单元144还用于当解码单元142将接收单元140所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和所有增量信息比特进行解码不成功后,发送NACK信号至基站。即说明MS接收了BS发送的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后,MS还是不能解码,MS只能结束接收流程,并BS可以针对该MS发送重传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
在本实施例中,若MS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后,就可以正确解码,不需要再接收增量信息比特,这样就不会一直保持射频接收状态,并且也不会有冗余产生,从而可以节约耗电量。如果MS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和部分的增量基本信息后,就可以正确解码,就不需要再接收更多的增量信息比特,就不会一直保持射频接收状态,并且也不会有冗余产生,从而可以节约耗电量。
当MS将解码结果反馈给BS后,BS可以根据MS的反馈情况调整目标编码速率,重新获取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所有的MS在都接收基本信息比特后都反馈ACK,则BS只需要发送基本信息比特,不需要再发送信息增量信息比特,这样一方面,也可以节省基站的占用资源去发送增量信息比特。如果只有某个MS反馈NACK,则BS可以针对该MS发送重传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比特。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Memory,RAM)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7)
1.一种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从基站编码后的信息中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
以确定的时间间隔依次传输所述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至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是所述移动终端能够正确解码基站所传输的信息时,基站所采用的编码速率;
所述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从基站编码后的信息中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的步骤包括:
获取多个移动终端的目标编码速率;
将需要传输的原始信息比特进行turbo码的编码;
将编码后的信息进行交织;
从交织后的信息中,根据所述原始信息比特与所述基本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来获得所述基本信息比特,所述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为所述原始信息比特的长度与基本信息比特的长度的比例值等于值最高的目标编码速率;
从交织后的信息中,根据所述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及增量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来获得增量信息比特,所述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及增量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为原始信息比特的长度与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的长度之和的比例值等于剩余的目标编码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基本信息比特是为了满足最高目标编码速率的要求选择的信息比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增量信息比特是为满足其它目标编码速率选择的信息比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ACK信号时,停止传输增量信息比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没有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ACK信号时,传输完所有的增量信息比特。
6.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包括:
匹配单元,用于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从基站编码后的信息中获得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
发送单元,用于以确定的时间间隔依次传输所述基本信息比特和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至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是所述移动终端能够正确解码基站所传输的信息时,基站所采用的编码速率;
所述匹配单元进一步用于获取多个移动终端的目标编码速率,根据所述多个移动终端的目标编码速率中,值最高的目标编码速率获得所述基本信息比特,根据剩余的目标编码速率获得至少一个增量信息比特;
所述基站还包括:
编码单元,用于将需要传输的原始信息比特进行turbo码的编码,并将编码后的信息进行交织;
所述匹配单元,还用于从交织后的信息中,根据所述原始信息比特与所述基本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来获得所述基本信息比特,所述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为所述原始信息比特的长度与基本信息比特的长度的比例值等于所述值最高的目标编码速率;
所述匹配单元还用于从交织后的信息中,根据剩余的目标编码速率选择与所述剩余的目标编码速率对应的移动终端能够正确解码的信息比特,根据所述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及增量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来获得增量信息比特,所述原始信息比特与基本信息比特及增量信息比特的约束关系为原始信息比特的长度与基本信息比特和增量信息的长度之和的比例值等于所述剩余的目标编码速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ACK信号;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当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ACK信号时,停止传输增量信息比特。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09671.0A CN102065523B (zh) | 2009-11-18 | 2009-11-18 | 一种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基站 |
EP10831120.0A EP2442473B1 (en) | 2009-11-18 | 2010-11-16 |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terminal for transferring information based on target coding rate |
PCT/CN2010/078769 WO2011060705A1 (zh) | 2009-11-18 | 2010-11-16 | 一种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
BR112012011945-1A BR112012011945B1 (pt) | 2009-11-18 | 2010-11-16 | método para a transmissão de uma informação de acordo com uma taxa de codificação alvo, método para recepção de uma informação transmitida por uma estação base, estação base e estação móvel |
US13/355,994 US8526534B2 (en) | 2009-11-18 | 2012-01-23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arget encoding rate,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09671.0A CN102065523B (zh) | 2009-11-18 | 2009-11-18 | 一种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基站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65523A CN102065523A (zh) | 2011-05-18 |
CN102065523B true CN102065523B (zh) | 2014-03-12 |
Family
ID=44000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09671.0A Active CN102065523B (zh) | 2009-11-18 | 2009-11-18 | 一种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基站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26534B2 (zh) |
EP (1) | EP2442473B1 (zh) |
CN (1) | CN102065523B (zh) |
BR (1) | BR112012011945B1 (zh) |
WO (1) | WO201106070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65449B (zh) * | 2011-09-08 | 2018-03-27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生成增量信息对象 |
EP3566355B1 (en) * | 2017-01-09 | 2022-10-0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Decoding partial radio transmissions |
WO2021056151A1 (zh) * | 2019-09-23 | 2021-04-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播传输控制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WO2021056345A1 (zh) * | 2019-09-26 | 2021-04-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372837B2 (en) * | 2001-10-26 | 2008-05-13 | Texas Instrument Incorporated | Incremental redundancy using two stage rate matching for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to obtain high speed transmission |
JP4215601B2 (ja) * | 2003-09-05 | 2009-01-2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 |
US20060039344A1 (en) * | 2004-08-20 | 2006-02-23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ultiplexing scheme for unicast and broadcast/multicast traffic |
KR101111515B1 (ko) * | 2005-02-02 | 2014-05-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
DE102005018455B4 (de) * | 2005-04-20 | 2007-05-31 | Nec Europe Ltd. | Verfahren zur Übertragung von Broadcast- und/oder Multicast-Daten |
KR101003087B1 (ko) * | 2005-06-17 | 2010-12-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방송 데이터의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
CN101034921B (zh) * | 2006-03-10 | 2011-09-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媒体广播和组播业务传输的方法、网络及装置 |
CN101114887B (zh) * | 2006-07-24 | 2012-03-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及其接收装置与设备 |
CN101119153B (zh) * | 2006-08-03 | 2010-12-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和传输时间间隔选取方法 |
EP2846478A1 (en) * | 2006-11-30 | 2015-03-11 | Fujitsu Limited |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
CN101217337B (zh) * | 2007-01-01 | 2013-01-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持递增冗余混合自动重传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编码装置和方法 |
US20100110960A1 (en) | 2007-03-21 | 2010-05-06 | Jung-Im Kim | Mbms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iving in packet based 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325474B (zh) * | 2007-06-12 | 2012-05-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Ldpc码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的信道编码及调制映射方法 |
EP2026491A1 (en) | 2007-08-13 | 2009-02-18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Soft-buffer management of a re-transmission protocol for unicast and multicast transmissions |
CN101388744B (zh) * | 2007-09-11 | 2012-05-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编码调制的方法 |
-
2009
- 2009-11-18 CN CN200910109671.0A patent/CN102065523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1-16 EP EP10831120.0A patent/EP2442473B1/en active Active
- 2010-11-16 BR BR112012011945-1A patent/BR112012011945B1/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11-16 WO PCT/CN2010/078769 patent/WO2011060705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
- 2012-01-23 US US13/355,994 patent/US8526534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42473B1 (en) | 2015-08-12 |
EP2442473A1 (en) | 2012-04-18 |
BR112012011945B1 (pt) | 2021-05-25 |
CN102065523A (zh) | 2011-05-18 |
WO2011060705A1 (zh) | 2011-05-26 |
EP2442473A4 (en) | 2012-08-08 |
BR112012011945A2 (pt) | 2016-05-10 |
US8526534B2 (en) | 2013-09-03 |
US20120121026A1 (en) | 2012-05-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89967B (zh) | Hs-pdsch盲解码方法及接收机 | |
CN1853380B (zh) | 有效的自动重复请求的方法和装置 | |
Hunter et al. | Cooperation diversity through coding | |
CN106027197B (zh) | 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 |
US20130034136A1 (en) | Method of cooperative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terminals and a method of receiving data | |
CN101808413A (zh) | 在通信系统中传送/接收资源分配信息的系统、装置和方法 | |
CN103595509A (zh) | 无线通信系统控制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和用户设备、基站 | |
CN102065523B (zh) | 一种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基站 | |
CN1703843B (zh) | 减少通信网络内多址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2118692A (zh) | 提高蜂窝系统多播效率的信息重传方法 | |
US20150249525A1 (en) |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 |
MX2007009302A (es) | Metodo para transmitir y recibir datos. | |
CN100521572C (zh) | 提高在无线网络中的反向链路信道的容量的方法 | |
CN1557053B (zh) | 在通信终端中省电 | |
CN102065534B (zh) | 功率调整方法及装置 | |
CN1921686B (zh) | 一种信道质量指示处理方法和系统 | |
US20210281377A1 (en) | Communications with utilization of current | |
EP3444977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
CN1322409A (zh) | 在跳频系统中增强数据分组可靠性的数据终端和编码方法 | |
CN102106098B (zh)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
WO2014039400A1 (en)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facilitating early header decoding in communications devices | |
CN109075911B (zh)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 |
CN101517917B (zh) | 蜂窝电话网络中的数据发送 | |
CN101616115A (zh) | 一种链路自适应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通信系统 | |
CN102036302B (zh) | 一种资源管理的方法、基站和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