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4887B - 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及其接收装置与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及其接收装置与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14887B CN101114887B CN2006100617933A CN200610061793A CN101114887B CN 101114887 B CN101114887 B CN 101114887B CN 2006100617933 A CN2006100617933 A CN 2006100617933A CN 200610061793 A CN200610061793 A CN 200610061793A CN 101114887 B CN101114887 B CN 1011148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rvice data
- block
- receiving
- data sending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690 polydopami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接收端接收网络侧将业务数据块编码成至少两个业务数据发送块,以发送业务数据发送块的方式依次发送的业务数据块;接收端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第一个业务数据发送块后,进行校验;如果校验正确,则停止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当停止接收业务数据发送块时,接收端进入省电状态。本发明节省接收端SNR高的接收端的接收功率,并且,保证接收端SNR低的接收端的接收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的涉及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及接收装置与设备。
背景技术
本发明首先以多载波技术为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载波技术成为宽带无线通信的热点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宽带载波划分成多个子载波,并且在多个子载波上同时传输数据。
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OFDM)是多载波技术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技术,它通过在频域内将给定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并且允许子载波部分重叠,使得数据信号只要满足子载波间相互正交,则可以从混叠的子载波信道上分离出数据信号。
实际的无线通信信道具有两大特点:时变特性和衰落特性。时变特性是由终端、反射体、散射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或者仅仅是由于传输媒介的细微变化引起的。因此,无线信道的信道容量也是一个时变的随机变量。在这种背景之下,自适应技术越来越被应用于通信系统当中。对于无线通信系统而言,其信道状况、业务类型、业务的分布会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采用自适应技术可使得系统能够更加灵活和智能地根据这些变化进行自适应调整,以提高传输质量,增大系统容量。一般来说,这种自适应的策略分为自适应无线资源管理和自适应无线传输技术两大类。
可供采纳的自适应传输技术主要集中在物理层(PHY)和媒体接入层(MAC)。在物理层主要有传统的分集技术和采用多天线的空间分集技术,在媒体接入层主要包括链路适配技术即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AMC,AdaptiveModulation and Coding)和链路重传技术即自动重复请求技术(ARQ,AutomaticRepeat request)。
现有技术中一种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为:高信噪比(SNR,Signal-to-noise ratio)的接收端可以采用较高调制编码速率,以减少接收端接收数据的时间,而低SNR的接收端可以采用较低的调制速率,来保证QoS。
这种编码调制技术有几个方面的不利效果。第一,由于每个接收端在小区中分布的随机性,使各接收端接收端的SNR不一样,其对应的调制编码(Modulation and Coding,简称MC)也不一样。如果对于SNR较高的接收端仍然按照较低的MC来解码,难免会带来接收端调解功率的损耗以及通信资源的浪费。如对一个数据采用16-QAM,Turbo编码率为1/3,占用两个Sub-frame的无线资源,当采用16-QAM,Turbo编码率为2/3,只占用一个Sub-frame无线资源。所以,对于高SNR的接收端来讲,只需要解调第一个Sub-frame的数据即可,但是目前,所有接收端都调解两个Sub-frame上的信号,这对于接收端高SNR的接收端而言,造成了接收功率的浪费。
第二,根据通信理论,当需要以广播的形式向多个小区下发业务数据时(比如MBMS),当小区半径小时,其接收端接收端的SNR相对会高一些;当小区半径大时,其接收端接收端的SNR相对会低一些。也就是说,根据链路自适应技术理论,对于小半径的小区,可以采用较高的MC参数传输业务数据;对于大半径的小区,需要采用MC较低的参数传输业务数据。但是在实际中,当两个相邻小区的半径不一样时,为了保证接收端对相邻小区进行有效的空口合并(Air Combining),两个小区需要采用相同的MC参数。由此,如果按照较大半径的小区的SNR,采用较低的MC格式时,会减少小半径的小区无线资源利用率;如果按照较小半径的小区的SNR,采用较高的MC格式时,会降低大半径的小区的覆盖率。
第三,当接收端处于业务数据目的小区组群的边沿时,由于接收端从其它小区获取的合并信号能量小,即使使用空口合并技术,仍然无法提高获取高的接收性能,引起小区群组的边沿的接收端接收性能下降。
本发明其次以终端节电技术为背景。目前,接收数据的终端有很多种类,有移动视频终端,如PDA,有固定视频终端,如数字电视、视频电话等等。关于终端,涉及到其功耗或者节电的问题。一方面,对于移动数字终端来讲, 因为移动终端使用电池供电,要求其射频接收和信道编调、解码部分的功耗小于100mW,这是节电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终端消费者基于能源紧缺或环保的考虑,倾向于使用功耗低的产品,这是节电的市场要求。
对于终端节电问题的解决,现有的技术方案主要是时间分片技术。时间分片技术采用突发方式传送数据,每个突发时间片传送一个业务,在业务传送时间片内该业务将单独占有全部数据带宽,并指出下一个相同业务时间片产生的时刻,这样手持终端能够在指定的时刻接收选定的业务,在业务空闲时间做节能处理,从而降低总的平均功耗。当然,这期间发送设备是一直工作的,在相同业务的两个时间片之间将会传送其他业务数据,手持数字视频广播(DVB-H,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Handled)信号就是由这样许多的时间片组成的。从接收设备的角度而言,接收到的业务数据并非是如传统恒定速率的连续输入方式,数据以离散的方式间隔到达,因此称之为突发传送,如果解码终端要求数据速率较低但必须是恒定码率,接收设备可以对接收到的突发数据首先进行缓冲,然后生成速率不变的数据流。基于以上技术特征,时间分片技术与传统数据流业务相比,具有更高的瞬时数率。为达到节省功耗的要求,突发带宽一般为固定带宽的10倍左右。突发带宽在固定带宽的两倍的情况下,可以节省功耗的4%,因此如果突发带宽为固定带宽的10倍,可以节省90%的功耗。
但上述时间分片技术没有区分接收信号质量较高和较低接收端的区别,为保证一定的覆盖率,发送设备仍然要采用较低速率的编码方式,相对于较高速率的编码方式,接收设备要接收到足够的数据,必须连续工作更长的时间,与终端节电的要求相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以实现节省接收端SNR高的接收端的接收功率,并且,保证接收端SNR低的接收端的接收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网络侧将待传输的业务数据块编码成至少两个业务数据发送块,以发送业务数据发送块的方式依次发送业务数据块;
接收端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第一个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校验;
如果校验正确,则停止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
如果校验错误,继续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将当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与之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合并,并重新进行校验,根据校验结果进行数据的接收,直到校验正确或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发送完毕。
较佳的,在所述的检验步骤之后,接收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步骤之前,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如果接收端对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差错校验的校验结果为错误,则判断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的误帧率,如果所述误帧率满足网络系统要求,则停止接收其余的业务数据发送块;否则,执行接收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步骤。
所述网络侧采用增量冗余的方式生成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所述网络侧采用重复编码的方式生成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所述网络侧采用帧内时分复用编码方式传输所述各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所述网络侧采用帧间时分复用编码方式传输所述各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所述网络侧采用频分复用的编码方式传输所述各业务数据发送块。
当所述网络侧采用帧间时分复用编码方式传输所述各业务数据发送块时,所述网络侧连续下发所述的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所述网络侧间隔至少一个子帧下发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网络侧根据待发送的业务数据块生成至少两个业务数据发送块,以发送业务数据发送块的方式依次发送业务数据块;
所述接收端根据信道质量指示,决定接收业务数据发送块个数;
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决定接收所述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校验;
如果校验正确,则停止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
如果校验错误,继续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将当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与之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合并,并重新进行校验,根据校验结果进行数据的接收,直到校验正确或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发送完毕。
所述信道质量指示具体由所述接收端根据导频信息获取;或者,所述的信道质量指示为信道的信干比。
较佳的,在所述的检验步骤之后,接收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步骤之前,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如果接收端对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差错校验的校验结果为错误,则判断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的误帧率,如果所述误帧率满足网络系统要求,则停止接收其余的业务数据发送块;否则,执行接收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步骤。
所述网络侧采用增量冗余的方式生成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所述网络侧采用重复编码的方式生成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所述网络侧采用帧内时分复用编码方式传输所述各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所述网络侧采用帧间时分复用编码方式传输所述各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所述网络侧采用频分复用的编码方式传输所述各业务数据发送块。
当所述网络侧采用帧间时分复用编码方式传输所述各业务数据发送块时,所述网络侧连续下发所述的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所述网络侧间隔至少一个子帧下发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
本发明还发提供一种业务数据接收解码装置,该装置至少包括IQ解调模块、星座图解映射模块、解交织模块、解码模块、解扰模块,其中,依次接收业务数据块的多个业务数据发送块,接收后信号经过IQ解调模块解调,星座图解映射模块解映射,解交织模块解交织,解码模块解码,解扰模块解扰后,发送出去,其特征在于,业务数据接收解码装置进一步包含:
校验模块,用于在解码模块对所接收业务数据块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解码后进行校验;
接收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校验模块的校验结果控制是否接收业务数据块剩余的业务数据发送块。
所述接收控制模块进一步用于:如果校验模块校验正确,则所述接收控制模块使得装置停止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等待接收下一个业务数据块;
如果校验错误,所述接收控制模块使得装置继续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将当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与之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合并;
所述校验模块进一步用于;对合并后的数据发送块重新进行校验,将校验结果提交给所述接收控制模块。
本发明还发提供一种业务数据接收设备,该接收设备至少包括天线模块和中射频模块、解调器模块、节目流解复用器模块、节目播放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调器模块包含接收解码装置,该业务数据接收解码装置进一步包含:
校验模块,用于在解码模块对所接收业务数据块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解码后进行校验;
接收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校验模块的校验结果控制是否接收业务数据块剩余的业务数据发送块;
所述业务数据接收设备进一步包含省电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接收解码装置停止接收业务数据发送块时,使接收设备处于省电状态。
所述接收控制模块进一步用于:如果校验模块校验正确,则所述接收控制模块使得装置停止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等待接收下一个业务数据块;
如果校验错误,所述接收控制模块使得装置继续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将当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与之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合并;
所述校验模块进一步用于;对合并后的数据发送块重新进行校验,将校验结果提交给所述接收控制模块。
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由于在网络侧,网络侧将业务数据块编码成至少两个业务数据发送块,以发送业务数据发送块的方式依次发送业务数据块;接收端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第一个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校验;如果校验正确,则停止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网络侧根据待发送的业务数据块生成至少两个业务数据发送块,以发送业务数据发送块的方式依次发送业务数据块;所述接收端根据信道质量指示,决定接收业务数据发送块个数;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决定接收所述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校验;如果校验正确,则停止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由于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对于接收端的SNR较高的接收端,可以根据需要,只对第一业务数据块或进一步的对其他部分的业务数据块进行解调,而无需对全部的业务数据块进行解调;而对于接收端的SNR较高的接收端,可以根据需要,相对的对较多的业务数据块,甚至全部的业务数据块进行合并解调,保证接收性能;对接收设备而言,由于无需连续工作到接收完所有信息,从而在保证接收性能的前提下,达到省电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基本的OFDM调制和解调过程示意图;
图2为一个常用的时频资源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1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对业务数据采用的调制编码方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对业务数据块的一种编码方式示意图;
图6为MBMS区域中的相邻小区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对于图5中小区A的业务数据采用的调制业务数据的编码传输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对于图5中小区B的业务数据采用的调制业务数据的编码传输示意图;
图8为MBMS区域的小区群示意图;
图9a为本发明对于图8所示的MBMS区域中的小区1的业务数据采用的调制业务数据的编码传输示意图;
图9b为本发明对于图8所示的MBMS区域中的小区2至7任何之一小区的业务数据采用的调制业务数据的编码传输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3编码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4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装置实施例5中接收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装置实施例5中一种接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装置实施例5中另一种接收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方法实施例以及附图进一步的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方法实施例1: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01:网络侧调制编码待传输的业务数据生成业务数据发送块。
网络侧根据如图1所示的OFDM调制,数据首先经过信道编码和交织处理,并采用某种调制方法,比如二进制相移键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简称BPSK)、四进制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简称QPSK)、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简称QAM)等形成编码符号, 对当前将要传输的业务数据块进行OFDM调制编码,生成至少两个业务数据发送块,并且使传输的第一个业务数据发送块包含该待传输的业务数据块的全部数据信息。其余的业务数据发送块既可以是与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相同的重复业务数据发送块,也可以是只包含第一业务数据的验证信息或者部分系统信息的数据的增量冗余业务数据发送块。
步骤S402:网络侧以发送业务数据发送块的方式依次发送业务数据块。
网络侧向接收端传输所生成的业务数据发送块,在传输过程中,可以根据网络的配置,相应的可以采用帧间时分复用(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TDM)方式进行传输,亦可以采用帧内TDM方式进行传输,还可以采用频分复用(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TDM)方式进行传输。
如果对业务数据发送块采用帧间TDM方式传输,那么对于各业务数据发送块的传输间隔,各业务数据发送块之间既可以采用连续传输,亦可以根据网络配置,间隔若干个Sub-frame进行传输;对于各业务数据发送块的传输格式。
步骤S403:接收端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第一个业务数据发送块;
步骤S404:接收端对数据进行解调,对数据进行校验。
接收端根据数据编码时采用的差错编码方式,相应对数据进行差错校验。
比如:如果在网络侧进行编码时,采用的差错编码方式为循环冗余码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简称CRC)编码方式,那么相应的,在接收端,采用CRC方式,对解码后的业务数据进行差错校验。
步骤S405:如果校验结果为正确,执行步骤S408;否则,执行步骤S406。
根据差错校验的校验结果,获知当前所接收并解调后的业务数据不是正确的业务数据,则执行步骤S406;否则,执行步骤S408。
步骤S406:如果所传输的业务数据发送块的BLER小于网络系统要求,则执行步骤S407,否则执行步骤S408。
在网络的接收端预设误码块(Block Error Rate,简称BLER)门限,使得该门限为对业务数据的BLER的最低要求,即,如果业务数据的BLER小于该门 限,才满足网络系统的要求。不同种类的业务对BLER的要求不一样,比如,语音业务对业务数据的BLER要求相对较低,可以设置较高的BLER门限,而数据业务对业务数据的BLER相对较高,可以设置较低的BLER门限。
步骤S407: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将当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与之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合并,则从步骤4开始执行。
在本步骤中,对业务数据发送块的合并,具体根据步骤S401中,网络侧对业务数块的编码时采用与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相同的重复方式或是采用增量冗余方式进行编码,如果采用的是重复编码方式,则在本步骤中,相应的数据合并方式采用CC合并的方式;如果采用的是增量冗余编码方式,则在本步骤中,相应的数据合并方式采用增量冗余合并方式。
步骤S408:停止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等待接收下一业务数据块的业务数据发送块。
实际中,停止的时间可以是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占用的时长,5也可以是系统设定的时长。
总的来说,所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校验后,如果校验结果为:正确,或者为:错误,但是其数据BLER满足网络系统要求,则对于这两种情况,不需要对该业务数据块的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接收和解调。
方法实施例2
以下就采用方法实施例1的发明方法,对于步骤S401中其他的业务数据发送块是与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相同的重复业务数据发送块的情况,如图4所示,进行数据举例说明:
假设网络侧和终端侧的物理层技术均是OFDM,其带宽为5MHZ,对于某业务数据的传输,本实施例中对业务数据的调制编码格式可以为:16-QAM(正交调幅、度调制),Turbo编码为1/3,生成如图4所示的业务数据发送块0,由图4可见,业务数据发送块0需要占用两个Sub-frame。
S501、对于小区内的不同接收端的业务数据的传输,在网络侧采用简单重复的格式进行编码方式生成两个重复的业务数据发送块,即在网络侧采用:16-QAM,Turbo编码为2/3(如图5所示的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网络侧将所生成的两业务数据发送块依次在相邻的Sub-frame上,将两业务数据发送块连续传输出去。
S502、接收端接收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
S503、接收端解调、校验所接收的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
S504、如果对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的校验正确,或者校验错误但数据BLER满足网络系统需要,则停止接收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否则,执行S505。
S505、继续接收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并将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与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Chase合并。接收端处理合并后的数据块。
由此可见,对于SNR较高的接收端,只需要对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接收解调,从而达到节省功率的目的,而对于SNR较低的接收端,如果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不能满足网络系统需要,则进一步接收解调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与第一业务数据进行Chase合并,保证低SNR的接收端的接收性能。
下面以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MBMS,)为例,更具体的说明本发明方法实施例。
第一、如果MBMS区域中的小区不止一个,在OFDM系统中,为了对相邻的两小区边沿(如图6所示的区域I)使用空口合并的技术,是位于小区边沿的接收端(如图6中的接收端2和接收端3)获取较高的SNR,通常两小区采用相同的MC参数。但是如果两小区的半径不相等(如图中的小区B的半径大于小区A的半径),将会导致小区B的覆盖率小区A的覆盖率。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对于小区内的平均SNR较低的大半径的小区(小区B),采用的方法是在网络侧多生成一个业务数据发送块(该业务数据发送块既可以是重复编码业务数据发送块,还可以是增量冗余业务数据发送块)
如图7a所示为本发明对小区A的编码示意图,如图示,对于平均SNR较高的小区A,网络侧采用16-QAM。Turbo编码率为2/3进行编码,将生成的编码块在两相邻的Sub-frame传输两次,如图7a中的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
如图7b所示为本发明对小区B的编码示意图,如图示,小区B也采用16-QAM,Turbo编码率为2/3进行编码,将生成的编码块在两相邻的Sub-frame传输两次,如图7b中的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除此之外,对于小区B,网络侧还生成一个16-QAM,Turbo编码率为3/4的业务数据编码块(如图7b中的第三业务数据发送块),并将第三业务数据发送块在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相邻的Sub-frame上传输出去。第三业务数据发送块只占用一个Sub-frame的部分时间或频率资源,而未占满一个Sub-frame,因此该第三业务数据发送块可以采用帧间或帧内TDM、或者FDM的方式与其他的数据共享该Sub-frame的无线资源。
由上可以看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对于两相邻小区采用相同的MC参数,既使得相邻下区的相邻边沿区域位置的接收端仍然可是用对数据信号的空口合并技术,进一步的,对于半径较大的小区(小区B)增加传输业务数据发送块,保证大半径小区的小区边沿的SNR较低的接收端可以获取较高的接收性能。
第二、如果该MBMS区域是一小区群,如图8所示的小区1至7,该7个小区同时传输MBMS数据,根据空口合并技术,处于小区边沿的接收端可以从其它传输MBMS数据的小区接收数据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合并,从而增加边沿小区的接收性能。然而,当接收端位于MBMS区域的边沿时(如图8中位于小区3和小区8之间的接收端),由图可见,如果采用现有技术方法,该接收端从小区4获取合并信号能量,但是由于距离比较远,其能够获取的合并信号能量比较小,导致MBMS区域边沿性能下降。
采用本方法实施例,对于处于MBMS区域边沿的小区(如小区2至7中的任何之一),网络侧向对于位于MBMS区域中心的小区(如小区1),多传输至少两个业务数据发送块。具体如下:
在小区1中,网络侧采用16-QAM,Turbo编码率为2/3,生成两个不同的增量冗余数据块,如图9a中的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其中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为第一个传输的的业务数据发送块,并且包含所要传输的业务数据的全部信息。网络侧将该两业务数据发送块在相邻的Sub-frame连续传输出去。
在小区2至7任何之一小区中,网络侧采用16-QAM,Turbo编码率为2/3,生成三个不同的增量冗余数据块,如图9b中的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以及第三业务数据发送块,其中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为第一个传输的的业务数据发送块,并且包含所要传输的业务数据的全部信息。网络侧将该三个业务数据发送块在三个连续的Sub-frame连续传输出去。其中小区2至7中(如图9a)的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与小区1中(如图9b)的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完全相同,并且传输的时刻以及所占用的时间或频率资源完全一样。
由上可见,对于任何小区的边沿,由于各小区分别对于第一、第二、第三业务数据发送块的传输时刻以及所占用的时间或频率资源完全一样,因此接收端仍然可以使用空口合并技术,分别对其他小区的数据信号进行合并。进一步的,对于处于MBMS区域边沿的接收端,如果对第一、第二业务数据进行合并解调后,仍然不能达到网络系统要求的接收性能,还可以对继续接收第三业务数据发送块,并合并解调。采用本发明方法,进一步的保证了MBMS区域边沿的接收端接收性能。
值得说明的是,本具体方法实施例采用MBMS举例说明本发明方法的应用,但是本发明应用领域并不仅限于MBMS,而对于任何以广播的形式传输业务数据的业务均可适用,并且该业务既可以是语音业务,亦可以是数据业务,还可以是其他的通信数据传输业务。
方法实施例3
以下就采用方法实施例1的发明方法,对于步骤S401中其他的业务数据发送块是只包含第一业务数据的验证信息或者部分系统信息的数据的增量冗余业务数据发送块的情况,如图11所示,进行数据举例说明:
S601、发射侧对待发送的K个信息比特,构造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I,构造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P(I);对待发送的下一个K个信息比特,构造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I’、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P(I’).,
其中,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I为码字C0(L,K),为检错码;
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I和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P(I)合并构成码字C1(2L,L),为纠错码;
发射侧依次发送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I(即C0)、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P(I),下一个K个信息比特的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I’、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P(I’);
S602、接收端接收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I(检错码C0)并解码、校验;
S603、如果校验结果为正确,则接收端停止接收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P(I);
S604、如果校验结果为错误,则接收端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另一个L比特的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P(I);
S605、接收端把接收到的P(I)与先前的I合并,即构成纠错码C1,再进行解码和校验;
S606、接收端继续接收下一个K个信息比特的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I’,重复以上步骤S602至S605。
具体的,第二业务数据发送块P(I)是包含有校验信息的数据块;对于下一个K比特的业务信息数据作同样的编码解调和接收。
本方法中S603中如果校验结果为正确,则接收端停止工作一段时间,具体时长可以根据编码块长度L而定,也可以预先设定,而现有技术中,接收端解 码后对接收到的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I(即C0)进行校验,如果校验结果为正确,接收设备仍然需要连续工作,直到接收到整个C1,才开始解码。显然,相比较而言,本技术方案使接收设备省电。
方法实施例4:
图12为本发明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示: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201:网络侧调制编码待传输的业务数据,生成业务数据发送块。
步骤S1202:网络侧以发送业务数据发送块的方式依次发送业务数据块。
步骤S1203:接收端根据导频获取接收端的SNR,根据该SNR决定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的个数,并根据决定接收业务数据发送块。
在系统中预设若干个SNR门限,使得各SNR门限对应需要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的个数,比如,在网络系统的接收端,预设三个SNR门限:门限A、门限B、门限C,其中门限A大于门限B,门限B大于门限C,门限A、门限B、门限C分别对应接收一个、两个、三个业务数据发送块,具体根据SNR门限以及当前接收端的SNR,判定需要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的个数具体如下:如果当前根据导频信息获取的接收端的SNR大于门限A,则只接收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如果当前接收端的SNR小于门限A,但是大于门限B,则接收端接收两个业务数据发送块,如果当前接收端的SNR小于门限B,但是大于门限C,则接收端接收三个业务数据发送块。
值得说明的是,根据SNR决定接收业务数据发送块的个数的方法不限于本举例说明,由本举例思想原理出发,还可以有其他的设置方法。
步骤S1204:对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解调,并对数据进行校验。
步骤S1205:如果校验结果为正确,执行步骤S1208;否则,执行步骤S1206
步骤S1206:如果数据的BLER小于网络系统要求,则执行步骤S1207,否则执行步骤S1208。
步骤S1207:接收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并将该业务数据发送块与之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数据合并,返回步骤S1204。
步骤S1208:停止接收当前业务数据的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
本实施方法与方法实施例1中如图4所示的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接收端对业务数据发送块的第一次业务数据接收。在方法实施例1中,接收端首先接收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然后根据数据的接收质量,逐次接收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并进行合并以及解调。而在本方法实施例中,接收端首先根据导频信息计算获取当前接收端的SNR,根据当前的SNR,判断需要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的个数,如果当前的SNR较高,则接收端只需要接收较少的业务数据发送块,甚至可以只接收第一业务数据发送块既可,但是如果当前的SNR较低,则直接接收较多的业务数据发送块,甚至所有的业务数据发送块。本方法实施例相对于方法实施例1方法而言,简化了接收端的接收流程。
装置、设备实施例5
本发明还提供应用本发明方法的接收设备,这种接收设备具体种类不限,可能是移动视频终端,如PDA;也可能是固定视频终端,如数字电视、视频电话。
参照图13,该接收设备包括天线和中射频模块、解调器模块、节目流解复用器模块、节目播放器模块,以及省电控制模块,其中,来自天线的信号经过中射频模块由解调器模块接收处理,以恢复节目流信息,最后交由节目播放器模块播放;
其中,所述解调器模块包含业务数据接收解码装置,参照图14,该装置包括IQ解调模块、星座图解映射模块、解交织模块、解码模块、解扰模块,以及接收控制模块,可选包括OFDM解调模块,信号经过IQ解调模块解调,由星座图解映射模块进行解映射,解交织模块进行解交织,解码模块进行解码,解扰模块进行解扰后,发射出去,这种接收解码装置可以单独做成专用芯片,也可以与其他功能结合在一起做成通用芯片。
实施例中业务数据接收设备和其包含的业务数据接收解码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与方法实施例相同,在此不赘述,现只简要描述体现发明思想的部分:
校验模块,用于在解码模块对所接收业务数据块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解码后 进行校验,向接收控制模块输出数据是否正确的结果;
接收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校验模块的校验结果控制是否接收业务数据块剩余的业务数据发送块,如果校验模块校验正确,则所述接收控制模块使得装置停止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等待接收下一个业务数据块。
所述接收控制模块,进一步用于如果校验模块校验错误,所述接收控制模块使得装置继续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
业务数据发送块合并模块,用于将当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与之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合并,这种情况下,所述校验模块,进一步用于对合并后的数据发送块进行校验,将校验结果提交给所述接收控制模块。
一般的,业务数据接收设备和其包含的业务数据接收解码装置接收到当前业务数据块的第一个业务数据发送块后即进行检验等步骤,而在需要考虑信道质量的系统中,参考图14,增加了业务数据发送块接收决定模块,用于根据信道质量指示,决定第一次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个数。
在业务数据接收解码装置之外,业务数据接收设备进一步包含省电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接收解码装置停止接收业务数据发送块时,使接收设备处于省电状态。这种省电状态可能是停止一切工作,也可能是停止部分工作。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和应用这些方法的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上方法和装置、设备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接收端接收网络侧将业务数据块编码成至少两个业务数据发送块,以发送业务数据发送块的方式依次发送的业务数据块;
S2接收端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业务数据发送块后,进行校验;
S3如果校验正确,则停止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当停止接收业务数据发送块时,接收端进入省电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是,S2中所述接收端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业务数据发送块,具体为:
接收端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第一个业务数据发送块;
或者,
所述接收端根据信道质量指示,决定第一次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个数,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决定接收所述的业务数据发送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S2所述进行校验之后进一步包含:
S4如果校验错误,继续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将当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与之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合并,并重新进行校验,根据校验结果进行数据的接收,直到校验正确或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发送完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的检验步骤之后,接收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步骤之前,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S5如果接收端对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差错校验的校验结果为错误,则判断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的误帧率,如果所述误帧率满足网络系统要求,则执行所述停止接收其余的业务数据发送块;否则,执行所述接收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是,步骤S1所述网络侧将业务数据块编码成至少两个业务数据发送块,具体为
所述网络侧采用增量冗余的方式生成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
所述网络侧采用重复编码的方式生成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
所述网络侧采用帧内时分复用编码方式传输所述各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
所述网络侧采用帧间时分复用编码方式传输所述各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
所述网络侧采用频分复用的编码方式传输所述各业务数据发送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是:
当所述网络侧采用帧间时分复用编码方式传输所述各业务数据发送块时,
所述网络侧连续下发所述的业务数据发送块,或者,
所述网络侧间隔至少一个子帧下发所述业务数据发送块。
7.一种业务数据接收解码装置,该装置至少包括IQ解调模块、星座图解映射模块、解交织模块、解码模块、解扰模块,其中,依次接收业务数据块的多个业务数据发送块,接收后信号经过IQ解调模块解调,星座图解映射模块解映射,解交织模块解交织,解码模块解码,解扰模块解扰后,发送出去,其特征在于,业务数据接收解码装置进一步包含:
校验模块,用于在解码模块对所接收业务数据块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解码后进行校验,向接收控制模块输出数据是否正确的结果;
接收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校验模块的校验结果控制是否接收业务数据块剩余的业务数据发送块,如果校验模块校验正确,则所述接收控制模块使得装置停止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以致接收端进入省电状态,等待接收下一个业务数据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业务数据接收解码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接收控制模块,进一步用于如果校验模块校验错误,所述接收控制模块使得装置继续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
业务数据发送块合并模块,用于并将当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与之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合并;
所述校验模块,进一步用于对合并后的数据发送块进行校验,将校验结果提交给所述接收控制模块。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业务数据接收解码装置,其特征是,装置进一步包含:
业务数据发送块接收决定模块,用于根据信道质量指示,决定第一次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个数。
10.一种业务数据接收设备,该接收设备至少包括天线模块和中射频模块、解调器模块、节目流解复用器模块、节目播放器模块,其特征是:
所述解调器模块包含业务数据接收解码装置,该业务数据接收解码装置进一步包含:
校验模块,用于在解码模块对所接收业务数据块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解码后进行校验,向接收控制模块输出数据是否正确的结果;
接收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校验模块的校验结果控制是否接收业务数据块剩余的业务数据发送块,如果校验模块校验正确,则所述接收控制模块使得装置停止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其余业务数据发送块,等待接收下一个业务数据块;
所述业务数据接收设备进一步包含省电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接收解码装置停止接收业务数据发送块时,使接收设备处于省电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业务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控制模块,进一步用于如果校验模块校验错误,所述接收控制模块使得装置继续接收当前所发业务数据块的下一业务数据发送块,
业务数据发送块合并模块,用于并将当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与之前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进行合并;
所述校验模块,进一步用于对合并后的数据发送块进行校验,将校验结果 提交给所述接收控制模块。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一种业务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是,设备进一步包含:
业务数据发送块接收决定模块,用于根据信道质量指示,决定第一次接收的业务数据发送块个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0617933A CN101114887B (zh) | 2006-07-24 | 2006-07-24 | 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及其接收装置与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0617933A CN101114887B (zh) | 2006-07-24 | 2006-07-24 | 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及其接收装置与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14887A CN101114887A (zh) | 2008-01-30 |
CN101114887B true CN101114887B (zh) | 2012-03-21 |
Family
ID=39023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0617933A Active CN101114887B (zh) | 2006-07-24 | 2006-07-24 | 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及其接收装置与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11488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65523B (zh) | 2009-11-18 | 2014-03-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基站 |
CN103107871A (zh) * | 2011-11-09 | 2013-05-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eMBMS的业务数据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及系统 |
WO2014190519A1 (zh) * | 2013-05-30 | 2014-12-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业务消息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US9768911B2 (en) * | 2015-06-11 | 2017-09-1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signing constellations and use thereof |
CN106656435B (zh) * | 2016-11-01 | 2019-06-25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数据首传、重传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57325A (en) * | 1995-03-31 | 1997-08-12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Transmitter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packets with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CN1458764A (zh) * | 2003-05-30 | 2003-11-26 | 西安通视数据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单向广播文件传输中的前向纠错方法 |
CN1768499A (zh) * | 2003-04-03 | 2006-05-03 | 罗德施瓦兹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无增量冗余度地确定差错率的方法和测量装置 |
-
2006
- 2006-07-24 CN CN2006100617933A patent/CN10111488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57325A (en) * | 1995-03-31 | 1997-08-12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Transmitter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packets with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CN1768499A (zh) * | 2003-04-03 | 2006-05-03 | 罗德施瓦兹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无增量冗余度地确定差错率的方法和测量装置 |
CN1458764A (zh) * | 2003-05-30 | 2003-11-26 | 西安通视数据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单向广播文件传输中的前向纠错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14887A (zh) | 2008-0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08290B (zh) | 通信资源分配系统和方法 | |
RU2421916C2 (ru) | Перед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 |
US8913619B2 (en) | Network-relay signaling for downlink transparent relay | |
JP4732808B2 (ja) | 無線パラメータ群を生成する装置 | |
AU2005205716B2 (en) | Modulating and co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a high-rate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8189516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packet data control channel in an OFDM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070097935A1 (en) | In-band rate control for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110034197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ignalling active assignments to a group of wireless stations | |
RU2378761C2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приема широковещательных данных в системе мобильной связи | |
CN101114887B (zh) | 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及其接收装置与设备 | |
KR100966586B1 (ko)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시스템 | |
CA2774723C (en) | Network-relay signaling for downlink transparent relay | |
US8630313B2 (en) | Signal mapp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US8261168B2 (en) | Code combining soft handoff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090067542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municating Incremental Broadcast Information | |
KR101191183B1 (ko) | 다수의 반송파를 이용하여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 |
CA2766826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ignalling active assignments to a group of wireless stations | |
CN102714849B (zh) | 通过功率共享来优化在基站与远程终端之间的下行链路通信 | |
JP4733200B2 (ja) | 受信装置 | |
EP1941776A1 (en) | In-band rate control for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6656413A (zh) | 广播信道数据发送接收方法、广播信道数据发送方法以及广播信道数据接收方法 | |
WO2007073832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municating incremental broadcast inform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