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9153B - 一种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和传输时间间隔选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和传输时间间隔选取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19153B CN101119153B CN2006100891181A CN200610089118A CN101119153B CN 101119153 B CN101119153 B CN 101119153B CN 2006100891181 A CN2006100891181 A CN 2006100891181A CN 200610089118 A CN200610089118 A CN 200610089118A CN 101119153 B CN101119153 B CN 10111915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link
- portable terminal
- wireless digital
- transmission ti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和传输时间间隔选取方法,适用于时分双工无线通信系统,该中继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无线数字中继器、至少一个基站,至少一个移动终端,基站与无线数字中继器之间的链接分为第一上行链路、第一下行链路;无线数字中继器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链接分为第二上行链路、第二下行链路;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链接分为第三上行链路、第三下行链路;第一上行链路、第一下行链路采用固定的传输时间间隔;第二上行链路、第二下行链路、第三上行链路、第三下行链路根据对应链路的信道质量情况自适应选择传输时间间隔。本发明通过支持灵活的传输时间间隔,在不同信道环境下使用最优的传输时间间隔,优化传输效率和时延,节省发射功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时分双工无线通信系统中灵活选取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t Time Interval,TTI)的方法。
背景技术
欧洲信息化社会技术研究中设立的研究项目IST-2003-507581 WINNERD3.4给出的基于固定无线数字中继器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 Network,RAN)部分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若干个无线数字中继器101a~101n按照一定的方式分布在蜂窝基站102的周围,移动终端103通过某个或某些无线数字中继器与蜂窝基站102建立通信链路,图1中是通过一个无线数字中继器101f以两跳的方式与蜂窝基站102建立通信链路。中继装置管理单元104对无线数字中继器101a~101n进行控制,它对无线数字中继器101a~101n的工作时隙、工作频点、编码调制方式等进行综合管理。
现有固定式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无线数字中继系统的一个缺点是不支持灵活的传输时间间隔,这样就无法在不同信道环境下使传输效率和时延得到优化,也不利于移动终端通过时间分集来降低发射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和传输时间间隔选取方法,用于在不同信道环境下通过使用最优的传输时间间隔来优化传输效率和时延,并且移动终端通过时间分集实现节省发射功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数字中继系统,适用于时分双工无线通信系统,该中继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无线数字中继器、至少一个基站、至少一个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与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之间的链接分为第一上行链路、第一下行链路;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链接分为第二上行链路、第二下行链路;所述基站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链接分为第三上行链路、第三下行链路;其中,通过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业务请求,并根据所述业务请求获得所述移动终端所需要的业务质量和无线资源;通过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对信道的测量数据,并根据所述测量数据建立所述基站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链接关系或通过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建立所述基站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链接关系;
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下行链路采用固定的传输时间间隔;所述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所述第三上行链路、所述第三下行链路根据对应链路的信道质量情况自适应选择传输时间间隔。
所述的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其中,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所述基站之间和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所述移动终端之间采用帧结构进行数据传输,该帧结构包含支持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在面向所述基站的天线和面向所述移动终端的天线上同时接收信号或者同时发射信号的时隙。
所述的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其中,所述时分双工无线通信系统为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系统。
所述的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其中,在所述基站的覆盖区域内设置至少一个PHS基站,部分或者全部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与所述PHS基站共址设置,且与所述PHS基站共址设置的无线数字中继器与所述PHS基站共享供电线路或共享电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所述系统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一,设置所述基站与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之间通过第一上行链路、第一下行链路建立链接;设置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通过第二上行链路、第二下行链路建立链接;设置所述基站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通过第三上行链路、第三下行链路建立链接;
步骤二,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以固定传输时间间隔进行数据传输;同时,对所述移动终端至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的信道质量进行判断,自适应选择所述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下行链路的传输时间间隔;对所述移动终端至所述基站的信道质量进行判断,自适应选择所述第三上行链路、所述第三下行链路的传输时间间隔;
其中,所述步骤一、所述步骤二之间,还包括:
步骤61,通过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业务请求,并根据该业务请求获得所述移动终端所需要的业务质量和无线资源;
步骤62,通过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对信道的测量数据;
步骤63,根据所述测量数据建立所述基站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链接关系或通过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建立所述基站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链接关系。
所述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选取方法,其中,所述对所述移动终端至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的信道质量进行判断的步骤中,当信干比小于一第一预设门限、信道的衰落因子大于一第二预设门限,且所述系统接收信号的幅度衰落过零点的频率大于一预定值时,则信道质量差。
所述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选取方法,其中,所述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下行链路的传输时间间隔为5ms。
所述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选取方法,其中,所述对所述移动终端至所述基站的信道质量进行判断的步骤中,当信干比大于一第一预设门限、信道的衰落因子小于一第二预设门限,且所述系统接收信号的幅度衰落过零点的频率小于一预定值时,则信道质量好。
所述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选取方法,其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所述第三下行链路的传输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20ms。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1),中继器到基站、中继器到移动终端的同时发送、同时接收产生了两跳间复用频谱,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2),中继器到基站、中继器到移动终端的同时发送、同时接收充分利用了固定式中继器的施主天线和重发天线具有的方向性,当若干基站同步地对本小区发射信号时,基站间互不干扰,基站对邻小区的中继器的干扰可以利用中继器的施主天线和重发天线的方向性有效地抑制;
3),与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个人手持系统/小灵通)基站共站址的固定式中继器安装方法充分利用了运营商的现有资源,也解决了供电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固定无线数字中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无线数字中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选取传输时间间隔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所示,为本发明无线数字中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无线数字中继器101、一个或多个基站102、一个或者多个移动终端103。其中,基站102既可以以传统的方式与移动终端103建立通信联系,也可以通过无线数字中继器101与移动终端103建立通信联系。此处,移动终端103包括两个移动终端,即移动终端103a、移动终端103b。
无线数字中继器101、基站102之间和无线数字中继器101、移动终端103之间采用灵活的传输时间间隔TTI来改进系统的传输效率。无线数字中继器101、基站102之间和无线数字中继器101、移动终端103之间采用帧结构,该帧结构的特征是包含支持无线数字中继器101在面向基站102的天线和面向移动终端103的天线上同时接收信号或者同时发射信号的时隙。
无线数字中继系统采用灵活的传输时间间隔TTI来改进系统的传输效率。
结合图1,进一步描述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系统与PHS系统协同工作的系统和方法,将本发明无线中继系统置于图1所示的系统中,此时基站102是TD-SCDMA系统的基站,基站102的覆盖区域内存在若干个PHS基站,TD-SCDMA系统的基站和PHS基站可以属于同一个运营商,也可以不属于同一个运营商。为了节省组网成本和解决中继器的供电问题,基站102所覆盖的无线数字中继器101全部或者部分与基站102覆盖区域内的PHS基站共址设置,并且与PHS基站共址设置的无线数字中继器101和PHS基站共享供电线路或者共享电源。
由于无线数字中继器101的布设高度和天线的方向性保障了无线数字中继器101与TD-SCDMA系统的基站102之间存在良好的无线信道,因此,在无线数字中继器101与TD-SCDMA系统的基站102之间采用大小为5ms的传输时间间隔TTI。
对于与TD-SCDMA系统的基站102直接建立通信链路903的移动终端103b,以及通过无线数字中继器101与TD-SCDMA系统的基站102建立通信 链路902的移动终端103a,由于移动终端103的移动,链路903和902的信道质量是时变的,为了以合适的方式向移动终端103a、103b提供业务,网络实时地判断链路903和902的信道质量并根据判断结果自适应地调整链路903和902使用的传输时间间隔TTI。
结合图2,进一步描述传输时间间隔TTI选取的基本原则,图2中的基站102至无线数字中继器101的链接901分为上行链路RB和下行链路BR;无线数字中继器101至移动终端103a的链接902分为上行链路MR和下行链路RM;基站102至移动终端103b的链接903分为上行链路MB和下行链路BM。
传输时间间隔TTI选取的基本原则具体是:基站102至无线数字中继器101的链接901使用固定的TTI,比如,TTI选为5ms;无线数字中继器101至移动终端103a的链接902、基站102至移动终端103b的链接903根据链路和质量情况自适应选择TTI,例如,选择大于或者等于20ms的某个时间作为TTI。
其中,无线数字中继器101至移动终端103a的链接902、基站102至移动终端103b的链接903根据链路和质量情况自适应选择TTI的原则具体是:在链路的信道质量差时,分配给实时性强的业务短的TTI,比如,TTI选为5ms,而在链路的信道质量好时,采用大于或者等于20ms的某个时间作为TTI。
其中,信道质量优劣的判断方法是:
1),判断信干比是否大于一个预设门限TH_SIR,若信干比大于预设门限TH_SIR时,判为信道质量好,若信干比小于预设门限TH_SIR时,判为信道质量差;TH_SIR为大于3分贝的数值,TH_SIR典型取值为10分贝;
2),计算信道的衰落因子ρ,通过比较衰落因子ρ与预设门限TH_fade判断信道质量优劣;若衰落因子ρ小于预设门限TH_fade时,判定信道为轻度衰落信道,若衰落因子ρ大于预设门限TH_fade时,判定信道为深度衰落信道。其中,预设门限TH_fade的取值为大于零的小数,典型取值是0.2。
ρ=σ/μ,其中σ是接收信号功率时延分布的标准差,μ是接收信号功率时延分布的均值;对于N(大于1的自然数)个天线构成的天线阵列,σ是N个接收天线上接收信号功率的标准差,μ是N个接收天线上接收信号功率的均值。
3),判断发射机的移动速度,移动速度可以有多种判断方法,比如,采 用接收信号的“零穿”频率进行判断;“零穿”频率是指信号幅度衰落过零点的频率;当“零穿”频率大于一个预定值TH_zero时,就认为发射机处于高速移动状态,当“零穿”频率小于一个预定值TH_zero时,就认为发射机处于低速移动状态;TH_zero的典型取值是10。
当信干比大于预设门限TH_SIR、ρ=σ/μ小于预设门限TH_fade,并且“零穿”频率小于预定值TH_zero时,就认为信道质量好。
当信干比小于预设门限TH_SIR、ρ=σ/μ大于预设门限TH_fade,并且“零穿”频率大于预定值TH_zero时,就认为信道质量差。
请参阅图3所示,为本发明选取传输时间间隔的流程示意图。结合图1、2,该流程示意图描述了一种灵活使用TTI的方式示意图。本发明选取传输时间间隔TTI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904,网络通过基站102接收移动终端103b的业务请求;根据移动终端103b的业务请求,网络就可以获知移动终端103b所需要的业务质量和无线资源;
步骤905,网络通过基站102接收移动终端103b对信道的测量数据,这些测量数据包括移动终端103b测量得到的基站导频功率和无线数字中继器101发射的中继器标识信号的功率,网络根据移动终端103b上报的基站导频功率和无线数字中继器101发射的中继器标识信号的功率,通过步骤906实现移动终端接入方式判断;
步骤906,移动终端接入方式判断方法是:如果移动终端103b接收到的基站导频功率大于无线数字中继器101发射的中继器标识信号的功率,就直接使用基站102至移动终端103b的链接903建立链接关系,此时进入步骤907;如果移动终端103b接收到的基站导频功率小于无线数字中继器101发射的中继器标识信号的功率,就通过基站102至无线数字中继器101的链接901、无线数字中继器101至移动终端103a的链接902建立链接关系,此时进入步骤908;
步骤907,进行移动终端103b至基站102的信道质量判断,判断方法是:
a1),判断信干比是否大于一个预设门限TH_SIR,若信干比大于预设门限TH_SIR时,判为信道质量好,若信干比小于预设门限TH_SIR时,判为信道质量差;TH_SIR为大于3分贝的数值,TH_SIR典型取值为10分贝。
a2),计算信道的衰落因子ρ,通过比较衰落因子ρ与预设门限TH_fade判断信道质量优劣;若衰落因子ρ小于预设门限TH_fade时,判定信道为轻度衰落信道,若衰落因子ρ大于预设门限TH_fade时,判定信道为深度衰落信道。其中,预设门限TH_fade的取值为大于零的小数,典型取值是0.2。
ρ=σ/μ,其中σ是接收信号功率时延分布的标准差,μ是接收信号功率时延分布的均值;对于N(大于1的自然数)个天线构成的天线阵列,σ是N个接收天线上接收信号功率的标准差,μ是N个接收天线上接收信号功率的均值。
a3),判断发射机的移动速度,移动速度可以有多种判断方法,比如,采用接收信号的“零穿”频率进行判断;“零穿”频率是指信号幅度衰落过零点的频率;当“零穿”频率大于一个预定值TH_zero时,就认为发射机处于高速移动状态,当“零穿”频率小于一个预定值TH_zero时,就认为发射机处于低速移动状态;TH_zero的典型取值是10。
当信干比大于预设门限TH_SIR、ρ=σ/μ小于预设门限TH_fade,并且“零穿”频率小于预定值TH_zero时,就认为信道质量好;
步骤908,进行移动终端103a至无线数字中继器101的信道质量判断,判断方法是:
b1),判断信干比是否大于一个预设门限TH_SIR,若信干比大于预设门限TH_SIR时,判为信道质量好,若信干比小于预设门限TH_SIR时,判为信道质量差;TH_SIR为大于3分贝的数值,TH_SIR典型取值为10分贝。
b2),计算信道的衰落因子ρ,通过比较衰落因子ρ与预设门限TH_fade判断信道质量优劣;若衰落因子ρ小于预设门限TH_fade时,判定信道为轻度衰落信道,若衰落因子ρ大于预设门限TH_fade时,判定信道为深度衰落信道。其中,预设门限TH_fade的取值为大于零的小数,典型取值是0.2。
ρ=σ/μ,其中σ是接收信号功率时延分布的标准差,μ是接收信号功率时延分布的均值;对于N(大于1的自然数)个天线构成的天线阵列,σ是N个接收天线上接收信号功率的标准差,μ是N个接收天线上接收信号功率的均值。
b3),判断发射机的移动速度,移动速度可以有多种判断方法,比如,采用接收信号的“零穿”频率进行判断;“零穿”频率是指信号幅度衰落过零点 的频率;当“零穿”频率大于一个预定值TH_zero时,就认为发射机处于高速移动状态,当“零穿”频率小于一个预定值TH_zero时,就认为发射机处于低速移动状态;TH_zero的典型取值是10。
当信干比小于预设门限TH_SIR、ρ=σ/μ大于预设门限TH_fade,并且“零穿”频率大于预定值TH_zero时,就认为信道质量差;
步骤909,选取传输时间间隔TTI。
只有在链路的信道质量差时,分配给实时性强的业务短的TTI,如TTI选为5ms,在信道质量好时,采用大于或者等于20ms的某个时间作为TTI。
上述选取传输时间间隔TTI的方法步骤既可用于上行业务中TTI的确定,也可用于下行业务TTI的确定。
本发明系统和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时分双工移动通信系统,如TD-SCDMA系统的传输速率和频谱效率,显著降低无线数字中继器引入的时延,显著降低移动终端发射信号对邻小区基站的干扰,且可实现性强。
本发明通过支持灵活的传输时间间隔,在不同信道环境下使用最优的传输时间间隔,使得传输效率和时延得到优化,并且移动终端通过时间分集实现节省发射功率。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无线数字中继系统,适用于时分双工无线通信系统,该中继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无线数字中继器、至少一个基站、至少一个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与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之间的链接分为第一上行链路、第一下行链路;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链接分为第二上行链路、第二下行链路;所述基站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链接分为第三上行链路、第三下行链路;其中,通过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业务请求,并根据所述业务请求获得所述移动终端所需要的业务质量和无线资源;通过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对信道的测量数据,并根据所述测量数据建立所述基站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链接关系或通过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建立所述基站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链接关系;
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下行链路采用固定的传输时间间隔;所述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所述第三上行链路、所述第三下行链路根据对应链路的信道质量情况自适应选择传输时间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所述基站之间和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所述移动终端之间采用帧结构进行数据传输,该帧结构包含支持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在面向所述基站的天线和面向所述移动终端的天线上同时接收信号或者同时发射信号的时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分双工无线通信系统为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站的覆盖区域内设置至少一个个人手持系统基站,部分或者全部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与所述个人手持系统基站共址设置,且与所述个人手持系统基站共址设置的无线数字中继器与所述个人手持系统基站共享供电线路或共享电源。
5.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系统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一,设置所述基站与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之间通过第一上行链路、第一下行链路建立链接;设置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通过第二上行链路、第二下行链路建立链接;设置所述基站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通过第三上行链路、第三下行链路建立链接;
步骤二,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以固定传输时间间隔进行数据传输;同时,对所述移动终端至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的信道质量进行判断,自适应选择所述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下行链路的传输时间间隔;对所述移动终端至所述基站的信道质量进行判断,自适应选择所述第三上行链路、所述第三下行链路的传输时间间隔;
其中,所述步骤一、所述步骤二之间,还包括:
步骤61,通过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业务请求,并根据该业务请求获得所述移动终端所需要的业务质量和无线资源;
步骤62,通过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对信道的测量数据;
步骤63,根据所述测量数据建立所述基站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链接关系或通过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建立所述基站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链接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移动终端至所述无线数字中继器的信道质量进行判断的步骤中,当信干比小于一第一预设门限、信道的衰落因子大于一第二预设门限,且所述系统接收信号的幅度衰落过零点的频率大于一预定值时,则信道质量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下行链路的传输时间间隔为5ms。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移动终端至所述基站的信道质量进行判断的步骤中,当信干比大于一第一预设门限、信道的衰落因子小于一第二预设门限,且所述系统接收信号的幅度衰落过零点的频率小于一预定值时,则信道质量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上行链路、所述第三下行链路的传输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20ms。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0891181A CN101119153B (zh) | 2006-08-03 | 2006-08-03 | 一种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和传输时间间隔选取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0891181A CN101119153B (zh) | 2006-08-03 | 2006-08-03 | 一种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和传输时间间隔选取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19153A CN101119153A (zh) | 2008-02-06 |
CN101119153B true CN101119153B (zh) | 2010-12-08 |
Family
ID=39055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08911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19153B (zh) | 2006-08-03 | 2006-08-03 | 一种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和传输时间间隔选取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11915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72905B (zh) * | 2008-04-30 | 2014-06-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时间间隔的调整方法和装置 |
CN101730183A (zh) * | 2008-10-29 | 2010-06-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路由选择方法和装置 |
CN102301797B (zh) * | 2009-04-17 | 2015-03-11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中继用户选择以及下行资源分配的方法、装置及设备 |
CN101931960B (zh) * | 2009-06-18 | 2014-02-0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避免上行传输冲突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
CN101932101B (zh) * | 2009-06-19 | 2015-03-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时间间隔的调整方法和网络设备 |
CN102045779A (zh) * | 2009-10-19 | 2011-05-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中继方法、设备和系统 |
CN102065523B (zh) * | 2009-11-18 | 2014-03-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根据目标编码速率传输信息的方法、基站 |
KR101402569B1 (ko) * | 2009-12-24 | 2014-05-30 |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중계 장치, 중계 시스템, 중계 방법,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및 프로그램 |
CN101945467A (zh) * | 2010-09-19 | 2011-01-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通讯质量的保障方法及系统、移动终端 |
US10200137B2 (en) | 2013-12-27 | 2019-02-0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TTI coexistence with LTE |
WO2016153137A1 (ko) | 2015-03-20 | 2016-09-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Short tti의 주파수 대역에 다이나믹하게 자원을 할당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사용한 기기 |
CN109962712B (zh) * | 2017-12-22 | 2021-03-23 | 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网络联机系统及网络联机方法 |
CN112019426B (zh) * | 2020-08-25 | 2022-09-20 | 北京升哲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交互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97292A (zh) * | 1999-10-04 | 2001-05-30 | 欧洲三菱电讯有限公司 | 数据传送信道间速率匹配方法及相应装置、基站和移动站 |
CN1370021A (zh) * | 2001-02-01 | 2002-09-18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转移控制方法和移动台及通信控制装置 |
WO2005064872A1 (en) * | 2003-12-30 | 2005-07-1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ing cooperative relaying |
WO2005081437A1 (en) * | 2004-02-17 | 2005-09-0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ultiplexing scheme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5125109A2 (en) * | 2004-06-10 | 2005-12-29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adjusting data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and controlling h-arq processes |
-
2006
- 2006-08-03 CN CN2006100891181A patent/CN10111915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97292A (zh) * | 1999-10-04 | 2001-05-30 | 欧洲三菱电讯有限公司 | 数据传送信道间速率匹配方法及相应装置、基站和移动站 |
CN1370021A (zh) * | 2001-02-01 | 2002-09-18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转移控制方法和移动台及通信控制装置 |
WO2005064872A1 (en) * | 2003-12-30 | 2005-07-1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ing cooperative relaying |
WO2005081437A1 (en) * | 2004-02-17 | 2005-09-0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ultiplexing scheme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5125109A2 (en) * | 2004-06-10 | 2005-12-29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adjusting data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and controlling h-arq processe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19153A (zh) | 2008-0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19153B (zh) | 一种无线数字中继系统和传输时间间隔选取方法 | |
US10693585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user full duplex link adaptation | |
CN101983488B (zh) | 一种传输cqi报告的方法 | |
KR100956493B1 (ko) | 적응형 섹터화를 위한 채널 품질 보고 | |
EP2301293B1 (en) | System level architectures for relayed uplink communication | |
EP1959584B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creasing cell capacity through optional signal combining between relay stations in a cellular system using wired relay stations | |
CN102611536A (zh) |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 |
US8873514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wn link interference cancelation between adjacent base stations in base station with reconfigurable antenna | |
FI105131B (fi) | Menetelmä fyysisen kanavan tehonsäädön suorittamiseksi radiojärjestelmässä | |
CN102594527A (zh) | 下行多天线多载波多小区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 | |
US8879477B2 (en) | Radio coverage enhancement | |
CN101978739A (zh) | 中继传输系统、基站、中继站及方法 | |
CN103312392A (zh) |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 |
CN102123525A (zh) | 下行多天线多基站干扰协调方法和基站 | |
CN102857277A (zh) |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 |
CN105706506A (zh) | 一种通信系统、设备及方法 | |
CN104662947B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启用频域中的受限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 |
EP1478113A1 (en) | Method of adaptive walsh code allocation | |
CN104412535A (zh) | 用于多用户mimo调度的方法和节点 | |
Nagate et al. | A field trial of multi-cell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over LTE system | |
CN101527886A (zh) | 业务与控制分离的混合双工实现方法、数据传输方法 | |
CN102405664A (zh) | 多载波传输方法和设备 | |
CN102480343B (zh) | 回程链路ack/nack信息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 |
US8934938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 |
EP2461635B1 (en) | Relay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8 Termination date: 20150803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