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例用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绝非仅仅限于以下这些实施例。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所使用的原药及助剂均为其他厂家购买。
配方实例如下:
1、悬浮剂的配制
根据配方要求,以水为介质,将有效成分、润湿剂、分散剂、增稠剂、消泡剂等加入砂磨机中研磨,后加入高剪切乳化釜中乳化,制得悬浮剂。
配方1(7%悬浮剂)
组分 重量百分比含量
杀虫单 5%
多杀霉素 2%
十二烷基硫酸钠 3%
木质素磺酸钠 4%
羧甲基纤维素 0.2%
黄原胶 0.2%
消泡剂 0.15%
水 补足100%
配方2(12.5%悬浮剂)
组分 重量百分比含量
杀虫单 10%
多杀霉素 2.5%
十二烷基磺酸钠 3%
木质素磺酸钠 4%
羧甲基纤维素 0.2%
硅酸镁铝 0.1%
消泡剂 0.1%
水 补足100%
2、可湿性粉剂的配制
将有效成分、润湿剂、分散剂、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细度达到98%通过325目标准筛,即得可湿性粉剂。
配方3(33%可湿性粉剂)
组分 重量百分比含量
杀虫单 30%
多杀霉素 3%
十二烷基磺酸钠 3%
聚乙烯吡咯烷酮 4%
羧甲基纤维素 0.2%
硫酸铵 10%
钠基膨润土 补足至100%
3、水分散粒剂的配制
将有效成分、润湿剂、分散剂、粘合剂、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加入适量的纯化水,经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水分散粒剂。
配方4(13%水分散粒剂)
组分 重量百分比含量
杀虫单 12%
多杀霉素 1%
十二烷基硫酸钠 3%
聚乙烯吡咯烷酮 5%
羧甲基纤维素 0.2%
拉开粉 0.3%
硫酸铵 8%
高岭土 补足至100%
配方5(35.5%水分散粒剂)
组分 重量百分比含量
杀虫单 35%
多杀霉素 0.5%
十二烷基磺酸钠 3%
聚乙烯吡咯烷酮 6%
羧甲基纤维素 0.2%
硅酸镁铝 0.5%
聚乙烯醇 0.2%
高岭土 余量1/2
钠基膨润土 余量1/2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是水稻的劲敌。幼虫蛀食茎秆,造成枯心,二化螟有转株危害习性,一条二化螟幼虫能危害多株水稻,造成枯叶鞘、枯心。如果不及时防治,田间经常会出现很多枯心苗,部分田块因秧田期没有防治二化螟,现在田间枯心苗比例高达30%,田间部分地段枯心苗比例超过50%,造成很大的损失。杀虫单、多杀霉素是两种杀虫活性很高的成分,根据他们的作用特点和作用机理,将室内生测的对象定为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室内生测的方法为: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毛细管微量点滴器容积为1.0μL。用微量点滴器将药液逐头点滴于二化螟6龄幼虫的背面,每一浓度处30头左右的幼虫,每5头幼虫放入一个直径为9cm的培养皿,皿内置少量饲料供取食,另用丙酮点滴30头幼虫作为对照。经处理后的幼虫仍放在饲养室内,48h后检查死亡率。数据用SPSS软件统计处理。求出毒力回归式、致死中浓度、相关系数等,并用孙云沛法求出共毒系数。
混配制剂的联合毒力采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方法表示:
混配制剂的理论毒力指数A=∑(某药的毒力指数×在混剂中该药有效成分的百分率)。
C大于120时为增效作用,小于80时为拮抗作用,80~120时为加和作用。
表1不同配比对二化螟的毒力测定结果
表2杀虫单对二化螟的生测试验
剂量(mg/l) |
试虫数 |
死亡数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50 |
50 |
20 |
40.00 |
40.00 |
40 |
50 |
31 |
62.00 |
62.00 |
20 |
50 |
39 |
78.00 |
78.00 |
10 |
50 |
43 |
86.00 |
86.00 |
5 |
50 |
46 |
92.00 |
92.00 |
CK |
50 |
0 |
|
|
表3多杀霉素对二化螟的生测试验
剂量(mg/l) |
试虫数 |
死亡数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50 |
50 |
21 |
42.00 |
42.00 |
40 |
50 |
33 |
66.00 |
66.00 |
20 |
50 |
41 |
82.00 |
82.00 |
10 |
50 |
44 |
88.00 |
88.00 |
5 |
50 |
47 |
94.00 |
94.00 |
CK |
50 |
0 |
|
|
表4配方一对二化螟的生测试验
剂量(mg/l) |
试虫数 |
死亡数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50 |
50 |
10 |
20.00 |
20.00 |
40 |
50 |
18 |
36.00 |
36.00 |
20 |
50 |
30 |
60.00 |
60.00 |
10 |
50 |
39 |
78.00 |
78.00 |
5 |
50 |
43 |
86.00 |
86.00 |
CK |
50 |
0 |
|
|
表5配方二对二化螟的生测试验
剂量(mg/l) |
试虫数 |
死亡数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50 |
50 |
17 |
34.00 |
34.00 |
40 |
50 |
28 |
56.00 |
56.00 |
20 |
50 |
37 |
74.00 |
74.00 |
10 |
50 |
41 |
82.00 |
82.00 |
5 |
50 |
45 |
90.00 |
90.00 |
CK |
50 |
0 |
|
|
表6配方三对二化螟的生测试验
剂量(mg/l) |
试虫数 |
死亡数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50 |
50 |
20 |
40.00 |
40.00 |
40 |
50 |
33 |
66.00 |
66.00 |
20 |
50 |
40 |
80.00 |
80.00 |
10 |
50 |
44 |
88.00 |
88.00 |
5 |
50 |
47 |
94.00 |
94.00 |
CK |
50 |
0 |
|
|
表7配方四对二化螟的生测试验
剂量(mg/l) |
试虫数 |
死亡数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50 |
50 |
17 |
34.00 |
34.00 |
40 |
50 |
26 |
52.00 |
52.00 |
20 |
50 |
39 |
78.00 |
78.00 |
10 |
50 |
43 |
86.00 |
86.00 |
5 |
50 |
46 |
92.00 |
92.00 |
CK |
50 |
0 |
|
|
表8配方五对二化螟的生测试验
剂量(mg/l) |
试虫数 |
死亡数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50 |
50 |
21 |
42.00 |
42.00 |
40 |
50 |
31 |
62.00 |
62.00 |
20 |
50 |
43 |
86.00 |
86.00 |
10 |
50 |
47 |
94.00 |
94.00 |
5 |
50 |
49 |
98.00 |
98.00 |
CK |
50 |
0 |
|
|
分析上述数据,测定结果表明,杀虫单与多杀霉素不同比例复配时,配方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都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配方5和配方3共毒系数最大,分别为167.38和175.16。
通过室内生测试验,选出CTC较大的配方3、配方5及CTC较小的配方1进行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试验,确定配方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同时通过与杀虫单、多杀霉素单剂的效果对比,验证复配后的增效效果。具体试验方法及数据如下:
试验一:35%杀虫单·0.5%多杀霉素WDG、33%杀虫单WDG、3%多杀霉素WDG做田间防治二化螟的药效试验。试验地点为湖北省孝感地区汉川市刘隔镇,时间为2009年6月14日,试验共四个处理,每个处理三个重复,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67m2,所有小区的种植习惯均与当地的种植习惯相同,记录施药当天和其后一周的天气资料,具体如下:
表9试验期间气象资料
调查标准为:药后第7d在各小区随机取被害株50株,剥查二化螟幼虫的死活数,计算死亡率;药后15d、25d每小区采用平行取样法取样150丛,调查枯心数,最后计算枯心率和保苗效果。具体数据(数据为三个重复的平均值)如下:
表1035%杀虫单·0.5%多杀霉素WDG及其他药剂防治二化螟的效果表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字母相同为Duncan测试差异不显著时间:2009年6月地点:湖北孝感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使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35%杀虫单·0.5%多杀霉素在药后25d防治率可以达到96.1%,防效远远高于33%杀虫单和3%多杀霉素单剂使用时的效果,差异极显著。
试验二:试验方法、调查方法及气象资料同上,具体试验数据如下:
表1130%杀虫单·3%多杀霉素及其他药剂防治二化螟的效果表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字母相同为Duncan测试差异不显著时间:2006年6月地点:湖北监利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相同使用剂量的情况下,30%杀虫单·3%多杀霉素在药后25d防治率可以达到95.7%,防效远远高于77.5%杀虫单WDG和2.5%多杀霉素WDG单剂使用时的效果,差异极显著。
试验三:试验方法、调查方法及气象资料同上,具体试验数据如下:
表125%杀虫单·2%多杀霉素及其他药剂防治二化螟的效果表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字母相同为Duncan测试差异不显著时间:2009年6月地点:湖北孝感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相同使用剂量的情况下,5%杀虫单·2%多杀霉素在药后25d防治率可以达到86.1%,防效远远高于5%杀虫单WDG和2.5%多杀霉素WDG单剂使用时的效果,差异极显著。
通过上述三个田间药效试验,可以看出配方3、配方5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最好,这也与室内生测的结果相吻合(CTC越大,增效作用越大),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如再考虑农药成本的因素,配方3是效果最好、最经济的配比;同时也验证了杀虫单与多杀霉素按不同比例复配时,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好于杀虫单与多杀霉素单剂使用的效果,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通过上述三个田间药效试验,可以确定配方3为防治水稻二化螟较合适的配方,对30%杀虫单·3%多杀霉素WDG(配方3)进行了进一步的试验,筛选出防治二化螟的最佳浓度。试验设计4g/亩、5g/亩、6g/亩和7g/亩4个浓度剃度并与50%杀虫单(5g/亩)、5%多杀霉素(5g/亩)的效果做对比,试验方法和调查方法同上,具体数据(三个重复的平均值)如下:
表13配方3不同用量防治二化螟效果表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字母相同为Duncan测试差异不显著时间:2009年6月地点:湖北孝感
从上述药效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配方用药量的增加,药效也有所增加,30%杀虫单·3%多杀霉素WDG用量为5g/亩,药后25d的保苗效果为96.4%,明显高于50%杀虫单和5%多杀霉素,差异极显著;亩用量为6g和7g时,在用药后25天的保苗效果与5g/亩的大致相同,差异不显著。因此,在考虑亩成本的前提下,应提倡亩使用量为5g/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