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7197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97197B CN101997197B CN201010261193.8A CN201010261193A CN101997197B CN 101997197 B CN101997197 B CN 101997197B CN 201010261193 A CN201010261193 A CN 201010261193A CN 101997197 B CN101997197 B CN 10199719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 spring
- contact
- connector
- condu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了导线相对于连接器的连接位置的定位精度、提高了电连接的可靠性的连接器。触点(3)用连接部(33)将沿导线插入方向相对配置的支承部(31)和弹簧部(32)连接成一个连续整体,使支承部与连接器主体(2)的内面相抵接、并且使弹簧部的导线插入口(21)一侧的端部移动自由地被保持在连接器主体中。支承部和弹簧部具有夹持导线(100)的爪(35a、32a)。支承部具有在导线插入方向上位于比爪靠前方的位置上、与导线的前端部相抵接的定位凸起(37)。当使操作件(5)旋转到防脱位置时,凸轮部(51)推压弹簧部的导线插入方向上比定位凸起靠前方的部位使弹簧部弹性变形,通过这样使爪(32a)与导线弹性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这样的导线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保持FPC这样的导线的连接器,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如图7(a)、(b)所示具有插拔导线100的连接器主体60、多根分别被保持在连接器主体60上的触点70,以及转动自由地被保持在连接器主体60上、根据转动操作使多根触点70与导线100接触或分离的操作件80。
连接器主体60在图7(a)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开口,从左侧的导线插入口61插入导线100。
各触点70为从连接器主体60右侧的开口部压入并固定在连接器主体60中的部件,用沿水平方向互相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支承部71、弹簧部72、以及连接在支承部71和弹簧部72右侧部之间的连接部73形成为コ字形状。弹簧部72被悬臂支承在连接部73上,弹簧部72的左端在连接器主体60的内部沿上下方向移动自由,在弹簧部72的左端部设置有与导线100电连接的触点部74。支承部71沿连接器主体60的底壁上表面配置,在支承部71的左端部与触点部74相对的部位设置有承受部75。另外,多根触点70沿与图7(a)的图面垂直的方向被并列保持在连接器主体60上。
操作件8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60转动自由地被轴支承在连接器主体60上,在弹簧部72的与设置在触点部74与连接部73之间的抵接部76相对置的部位,设置有凸轮部81。
如图7(a)所示,当使操作件80转动到操作件80直立的位置上时,与操作件80转动到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的位置时相比,由于凸轮部81的下端位置向上移动,因此弹簧部72向离开支承部71的方向弹性变形,因此触点部74位移到从导线100离开的位置。
并且,当在触点70的触点部74位移到从导线100离开的位置上的状态下从导线插入口61将导线100插入到连接器主体60的内部时,由于导线100的前端部与连接器主体60内设置的定位部62相抵接,因此确定了导线100的插入位置。接着,当在导线100被插入的状态下使操作件80转动到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的位置时,利用凸轮部81将抵接部76压向支承部71一侧,弹簧部72向支承部71一侧弹性变形。此时,导线100被夹持在弹簧部72顶端部设置的触点部74与承受部75之间,触点部74与导线100表面上设置的导体图形(图中没有表示)电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283777号公报
上述现有技术的连接器中,当导线100被插入到连接器主体60内部时,导线100的前端部与连接器主体60的定位部62相抵接,通过这样确定导线100的前端部相对于连接器主体60的位置,但由于触点70被压入固定在连接器主体60中,因此如果触点70组装到连接器主体60中的精度低的话,存在触点70与导线100接触的位置偏差大这样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希望连接器也小型化,出现了通过使相邻的触点70之间触点部74的位置朝导线插入的方向(图7中的左右方向)错开,使相邻的触点70之间的间距变窄的连接器。图6为连接在这种连接器上的导线100的俯视图,在导线100的一个表面上沿宽度方向平行地并列配置有多个导体图形101,但是为了使电连接稳固,导体图形101的与连接器接触的部位比其他部位形成得宽度宽,通过使该宽阔部位102在导线插入方向上的位置错开地交错配置,不仅能够使导线100的宽度尺寸减小,而且增加极数。另一方面,在连接器的相邻的触点70之间触点部74的位置沿导线插入方向错开了的情况下,需要准确地将各触点70的触点部74与导体图形101的宽阔部位102的相对位置对正,但如果触点70与连接器主体60相对的位置精度差的话,则导体图形101的宽阔部位102与触点部74的接触状态变得不稳定,存在电连接的可靠性降低的问题。尤其是因为导线插入方向前侧的宽阔部位102的长度尺寸比后侧的宽阔部位102的短,因此与导线插入方向前侧的宽阔部位102接触的触点70要求更高的位置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提高了导线相对于连接器连接位置的定位精度、提高了电连接可靠性的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连接器,具备:连接器主体,通过表面开设的导线插入口而在内部设置的触点收容空间内插入或拔出导线;多个触点,具有沿导线插入方向相对配置在触点收容空间内部、夹持插入到两者之间的导线的支承部和弹簧部,以及将支承部和弹簧部连接成一个连续整体的连接部,该触点使支承部与连接器主体的内面相抵接、并且使弹簧部的导线插入口一侧的端部移动自由地被保持在连接器主体中,使弹簧部或支承部中的至少某一方与导线的导体部分电连接;以及操作件,能够在使插入到触点收容空间内的导线相对难以拔出的防脱位置与相对容易拔出的非防脱位置之间自由转动地被配置在连接器主体上;在各触点的支承部和弹簧部上分别设置有夹持被插入到支承部与弹簧部之间的导线的夹持部;并且在触点的支承部上设置有在导线插入方向上位于比夹持部靠前方的位置上、与导线的前端部相抵接的定位部;在操作件上设置有多个凸轮部,该多个凸轮部与弹簧部的在导线插入方向上相对于定位部靠前方的部位相对应地设置,当旋转到防脱位置时推压弹簧部而使弹簧部弹性变形,通过这样使弹簧部的夹持部与导线弹性接触。
发明的效果
如果采用本发明,当从导线插入口插入导线时,通过使导线的前端部与触点的支承部上设置的定位部相抵接,由于能够准确地确定导线相对于触点的相对位置,因此能够降低支承部和弹簧部的夹持部与导线接触的位置的偏差,能够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图,(a)为图3的剖面A-A的图;(b)为图4的剖面C-C的图;
图2为表示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图,(a)为图3的剖面B-B的图;(b)为图4的剖面D-D的图;
图3为表示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图,(a)~(c)为使操作件旋转到非防脱位置的状态的三视图;
图4为表示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图,(a)~(c)为使操作件旋转到防脱位置的状态的三视图;
图5为表示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图,(a)为使操作件旋转到非防脱位置的状态的外观透视图;(b)为使操作件旋转到防脱位置的状态的外观透视图;
图6为连接到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上的导线的俯视图;
图7为表示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图,(a)为使操作件旋转到非防脱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b)为使操作件旋转到防脱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2.连接器主体;3、4.触点;5.操作件;20.触点收容空间;21.导线插入口;31、41.支承部;32、42.弹簧部;32a、35a、41a、42a.爪(夹持部);33、43.连接部;35.弹接片;36、46.凹陷部;37.定位凸起(定位部);51、52.凸轮部;100.导线;101.导体图形(导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6说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应用于连接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这样的导线的连接器上的实施形态。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的事先说明,图3(a)所示的方向规定上下左右的方向,将图3(c)中的左右方向作为前后方向进行说明。其中,图3(c)的左侧作为导线插入方向的前侧。
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1为7电极型连接器,具备连接器主体2、两种触点3和4以及操作件5作为主要结构。另外,连接器1的电极数并不局限于上述电极数,能够制造电极数与规格相对应的连接器。
连接器主体2用例如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的成型品或者其他合适的材料制成,在前后方向(导线插入方向)的一个面上开设有将内部的触点收容空间20与外部连通的导线插入口21,并且设置有从前后方向的另一面到上壁的一部分的开口部22。并且,触点收容空间20被沿左右方向隔开预定的间距设置的隔壁23分隔成多个收容室,每个收容室中收容有触点3、4中的某一个。
2种触点3、4用例如铜铍合金等弹性和导电性好的金属材料形成,沿连接器主体2的左右方向交错配置。其中,一个触点3配置在连接器主体2的从左右方向一端开始第奇数个的(1、3、5、7)位置上,另一个触点4配置在连接器主体2的从左右方向一端开始第偶数个的(2、4、6)位置上。
如图1(a)、(b)所示,奇数引线的触点3具有沿导线插入方向(前后方向)相对配置在触点收容空间20的内部、夹持插入两者之间的导线100的支承部31和弹簧部32,以及将支承部31和弹簧部32的导线插入方向上的前端一侧连接成连续整体的连接部33。触点3由支承部31、弹簧部32和连接部33形成为U字形状,以连接部33作为头部从导线插入口21插入各收容室内。
触点3的支承部31在使下侧边缘与连接器主体2的内面(下壁的上表面)相抵接的状态下被配置到触点收容空间20中。在支承部31的导线插入口21一侧的端部设置有从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上设置的切口部2a向下延伸、钎焊到图中没有表示的安装基板上设置的导体图形上的端子片34。并且,从支承部31的中间部位开始设置有向导线插入口21一侧突出、顶端部与弹簧部32的顶端部相对的弹接片35,在该弹接片35的顶端部上突设有朝向弹簧部32一侧的爪35a。并且,在隔壁23上沿导线插入方向形成有朝导线插入口21一侧开放、引导从导线插入口21插入的导线100的上下两面的引导槽24,在支承部31的比引导槽24的前端位置靠导线插入口21一侧的部位上,突设有与导线100的前端相抵接作为定位部的定位凸起37。
在触点3的弹簧部32上从开口部22露出的部位上,设置有凹陷部36,后述操作件5的凸轮部51插入该凹陷部36中。并且,在弹簧部32的靠导线插入口21一侧沿上下方向移动自由的顶端部、与弹接片35顶端的爪35a相对的部位上,朝弹接片35一侧突设有爪32a。这里用支承部31一侧的爪35a和弹簧部32一侧的爪32a构成夹持插入支承部31与弹簧部32之间的导线100的夹持部。
而偶数引线的触点4如图2(a)、(b)所示,具有沿导线插入方向(前后方向)相对配置在触点收容空间20内部的支承部41和弹簧部42,以及将支承部41和弹簧部42的导线插入方向的中间部位(比引导槽24的前端位置靠导线插入方向的前侧)连接成连续整体的连接部43。该触点4用支承部41、弹簧部42和连接部43形成为H字形状,被从开口部22一侧插入各收容室内。
触点4的支承部41在使下侧边缘与连接器主体2的内面(下壁的上表面)相抵接的状态下配置到触点收容空间20内。在支承部41的开口部22一侧的端部,设置有从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上设置的切口部2b向下延伸、钎焊到安装基板(图中没有表示)上设置的导体图形上的端子片44。并且,在支承部41的导线插入口21一侧的顶端部上,朝弹簧部42一侧突设有爪41a。
在触点4的弹簧部42上,从导线插入口21一侧的顶端部突设有朝支承部41一侧的爪42a,用支承部41一侧的爪41a和弹簧部42一侧的爪42a构成夹持插入支承部41与弹簧部42之间的导线100的夹持部。并且,在弹簧部42的比支承在连接部43上的部位靠导线插入口21相反一侧的部位的下面,形成有镶嵌后述操作件5的凸轮部52的半圆形凹陷部46。
操作件5用绝缘性合成树脂形成为左右方向细长的长板形状,能够以宽度方向(图4(b)中的上下方向)的一端设置的凸轮部51、52为旋转中心,在使导线100相对难以拔出的防脱位置与使导线100相对容易拔出的非防脱位置之间自由转动地被保持在连接器主体2上。
凸轮部51与触点3的凹陷部36相对应地设置,截面形状形成为矩形。从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到凸轮部51下端位置的距离随操作件5的旋转操作而变化,如图1(b)所示,在将操作件5倒下的状态(防脱位置)下从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到凸轮部51下端位置的距离最小,如图1(a)所示在将操作件5立起来的状态(非防脱位置)下从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到凸轮部51下端位置的距离最大。
并且,凸轮部52被形成为约四分之三圆周的圆柱形状,使圆柱部分的轴线方向沿左右方向并列地设置,在圆柱部分的周面与触点4的凹陷部46相抵接的状态下配置。其中,在操作件5上与凸轮部52相邻形成有供弹簧部42的凹陷部46一侧的端部卡合的卡合孔53。从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到凸轮部52上端位置的距离对应着操作件5的转动操作而变化,如图2(b)所示在使操作件5倒下的状态(防脱位置)下,从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到凸轮部52上端位置的距离为最大;如图2(a)所示在将操作件5立起来的状态(非防脱位置)下,从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到凸轮部52上端位置的距离为最小。
下面说明在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1上插拔导线100时的动作。如图1(a)、图2(a)和图3所示,在连接导线100前处于将操作件5直立的位置(与触点3、4的支承部31、41近似正交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由于如图1(a)所示凸轮部51不向下推压触点3的凹陷部36,因此弹簧部32不产生弹性变形,弹簧部32的爪32a向离开弹接片35的爪35a的方向(上侧)位移。并且如图2(a)所示,在这种状态下由于凸轮部52不向上侧推压触点4的凹陷部46,因此弹簧部42不产生弹性变形,弹簧部42的爪42a向离开支承部41的爪41a的方向(上侧)位移。因此,在操作件5旋转到图1(a)和图2(a)所示的非防脱位置的状态下,弹簧部32、42的爪32a、42a位移到不与导线100接触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将导线100插入连接器1中连接时的阻力变小,即使是FPC之类柔软的导线100也能够容易地插入连接器1中进行连接。另外,在使操作件5旋转到非防脱位置的状态下,触点3、4的爪32a、42a也可以被配置在与导线100接触的位置上,此时在插入导线100的同时确立电连接,但与操作件5位于防脱位置时相比触点3、4保持导线100的保持力处于相对较小的状态,因此导线100处于相对容易拔出的状态。
在使操作件5旋转到非防脱位置的状态下,如果从导线插入口21将导线100插入到连接器主体2的内部,导线100在上下两面被隔壁23上设置的引导槽24引导下被插入触点3、4的支承部31、41与弹簧部32、42之间。如图1(b)所示,当导线100进一步被插入连接器主体2内部时,导线100的前端部抵接在触点3的定位凸起37上,通过这样确定导线100的前端部相对于触点3、4的位置。
在将导线100插入到连接器主体2的内部的状态下,如果像图1(b)、图2(b)和图4所示使操作件5旋转到与触点3、4的支承部31、41大致平行的位置,则如图1(b)所示凸轮部51向下推压触点3的凹陷部36,使弹簧部32弹性变形,通过这样使弹簧部32的爪32a向弹接片35一侧(下侧)位移,弹簧部32的爪32a与导线100上面设置的导体图形101(导体部分)弹性接触。并且此时如图2(b)所示,凸轮部52向上推压触点4的凹陷部46使弹簧部42弹性变形,通过这样使弹簧部42的爪42a以连接部43为支点向支承部41一侧位移,弹簧部42的爪42a与导线100的上面设置的导体图形101弹性接触。因此,在操作件5旋转到图1(b)、图2(b)和图4所示的防脱位置的状态下,由于弹簧部32、42的爪32a、42a分别被推压在导线100上,因此变成导线100被触点3、4的压接保持的状态,变成导线100相对难以拔出的状态。并且,通过将导线100夹持在弹簧部32的爪32a与弹接片35的爪35a之间,并且将导线100夹持在弹簧部42的爪42a与支承部41的爪41a之间,使触点3、4与导线100的导体图形101之间变成电连接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导线100与连接器1连接的状态下,如果使操作件5从防脱位置旋转到非防脱位置,则凸轮部51、52挤压触点3、4的凹陷部36、46的力消失,由弹簧部32、42的弹性恢复力使弹簧部32、42的爪32a、42a向上方位移,离开导线100,因此触点3、4保持导线100的力消失,能够容易地拔出导线100。
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1采用上述那样的结构,当从导线插入口21插入导线100时,导线100的前端部与触点3的支承部31上设置的定位凸起(定位部)37相抵接,通过这样准确地确定导线100相对于触点3、4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支承部31、41和弹簧部32、42的夹持部与导线100接触位置的偏差,触点3、4在预定的位置与导线100电接触,能够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
并且,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分别与多极触点3、4的弹簧部32、42相对应地设置操作件5的凸轮部51、52,奇数引线的触点3的弹簧部32向上侧推压凸轮部51,偶数引线的触点4的弹簧部42向下侧推压凸轮部52,因此即使不设置将操作件5枢轴支承在连接器主体2上的轴承结构,也能够=转动自由地使操作件5枢轴支承在保持于连接器主体2上的触点3、4上。
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中在各触点3的支承部31的中间部位设置有进行导线100定位的定位凸起37,但最好是在支承部31的、在插入导线100的状态下将操作件5从非防脱位置倒向防脱位置时不会因触点3的弹性变形而施加作用力的部位设置定位凸起37,能够抑制从定位凸起37施加给导线100的力而使导线100的位置产生偏移。另外,如果能够获得预定值以上的触点3与导线100的接触压力的话,由于能够用接触压力抑制导线100的位置偏移,因此在导线100的定位精度满足预定的性能要求的范围内,由触点3的弹性变形给设置了定位凸起37的部位施加作用力也可以。
并且,虽然本实施形态中仅在触点3上设置了定位凸起37,但由于如图6所示另一个触点4接触的导体图形101的宽阔部位102位于导线插入方向的后侧,与触点3接触的宽阔部位102相比在导线插入方向上的长度尺寸长,因此即使触点3与触点4组装的位置在导线插入方向上稍微偏差,也能够使触点4稳固地与导体图形101的宽阔部位102接触。另外,在插入导线100的状态下将操作件5从非防脱位置倒向防脱位置时,如果没有触点4弹性变形施加的作用力的话,则可以在触点4一侧设置与导线100的前端部相抵接的定位部。
并且,也可以将奇数引线的触点3与偶数引线的触点4的结构交换。
并且,虽然本实施形态中使导线100上面设置的导体图形101与弹簧部32、42上设置的夹持部(爪32a、42a)电接触,但也可以是支承部31、41一侧设置的夹持部(弹接片35的爪35a及支承部41的爪41a)与导线100下面设置的导体图形电接触。
虽然以上以本发明特定的实施例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在本技术领域能够在本发明的宗旨及附加的权利要求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更改或者修正,因此上述说明及附图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只能解释为是本发明的示例。
Claims (2)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连接器主体,通过表面开设的导线插入口而在内部设置的触点收容空间内插入或拔出导线;
多个触点,具有沿导线插入方向相对配置在触点收容空间内部、夹持插入到两者之间的导线的支承部和弹簧部,以及将支承部和弹簧部连接成一个连续整体的连接部,该触点使支承部的下侧边缘与连接器主体的下壁的上表面相抵接、并且使弹簧部的导线插入口一侧的端部移动自由地被保持在连接器主体中,使弹簧部或支承部中的至少某一方与导线的导体部分电连接;以及
操作件,能够在使插入到触点收容空间内的导线相对难以拔出的防脱位置与相对容易拔出的非防脱位置之间自由转动地被配置在连接器主体上;
在各触点的支承部和弹簧部上分别设置有夹持被插入到支承部与弹簧部之间的导线的夹持部;并且在触点的支承部上设置有在导线插入方向上位于比夹持部靠前方的位置上、与导线的前端部相抵接的定位部;
在操作件上设置有多个凸轮部,该多个凸轮部与弹簧部的在导线插入方向上相对于定位部靠前方的部位相对应地设置,当旋转到防脱位置时推压弹簧部而使弹簧部弹性变形,通过这样使弹簧部的夹持部与导线弹性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件的与上述多个弹簧部相对应设置的上述多个凸轮部,在使上述操作件旋转到防脱位置时交错地向下和向上推压上述多个弹簧部,使该弹簧部弹性变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93465A JP2011044405A (ja) | 2009-08-24 | 2009-08-24 | コネクタ |
JP193465/2009 | 2009-08-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97197A CN101997197A (zh) | 2011-03-30 |
CN101997197B true CN101997197B (zh) | 2014-01-01 |
Family
ID=43787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61193.8A Active CN101997197B (zh) | 2009-08-24 | 2010-08-23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1044405A (zh) |
KR (1) | KR101141107B1 (zh) |
CN (1) | CN101997197B (zh) |
TW (1) | TWI42913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56685A (zh) * | 2011-06-30 | 2013-01-02 | 上海乐深电子有限公司 | 软性电路板连接器 |
CN102354827A (zh) * | 2011-08-08 | 2012-02-15 | 昆山捷讯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软性电路板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JP5856797B2 (ja) * | 2011-10-14 | 2016-02-10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音叉端子 |
JP5779078B2 (ja) | 2011-11-28 | 2015-09-16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DE102015122400B4 (de) * | 2015-12-21 | 2020-01-16 |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 Betätigungswerkzeug und Set aus isolierstoffgehäusefreier Leiterplattenklemme und Betätigungswerkzeug sowie Verwendung und Verfahren |
JP2017152335A (ja) | 2016-02-26 | 2017-08-31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US12009615B2 (en) * | 2019-07-10 | 2024-06-11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Movable support structure |
CN111541115B (zh) * | 2020-05-06 | 2022-02-18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多功能电力检修取电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17891A (zh) * | 2001-11-08 | 2003-05-14 | 莫列斯公司 | 扁平柔性电缆连接器 |
CN1819348A (zh) * | 2005-01-26 | 2006-08-16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1038992A (zh) * | 2006-03-17 | 2007-09-19 | 星电株式会社 | 柔性基板用连接器 |
CN101154776A (zh) * | 2006-09-28 | 2008-04-02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JP4283777B2 (ja) * | 2005-03-09 | 2009-06-24 |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338712A (ja) | 2000-05-30 | 2001-12-07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2009
- 2009-08-24 JP JP2009193465A patent/JP2011044405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
- 2010-08-17 TW TW099127446A patent/TWI429139B/zh active
- 2010-08-20 KR KR1020100080764A patent/KR101141107B1/ko active Active
- 2010-08-23 CN CN201010261193.8A patent/CN10199719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17891A (zh) * | 2001-11-08 | 2003-05-14 | 莫列斯公司 | 扁平柔性电缆连接器 |
CN1819348A (zh) * | 2005-01-26 | 2006-08-16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JP4283777B2 (ja) * | 2005-03-09 | 2009-06-24 |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101038992A (zh) * | 2006-03-17 | 2007-09-19 | 星电株式会社 | 柔性基板用连接器 |
CN101154776A (zh) * | 2006-09-28 | 2008-04-02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特开2001-338712A 2001.12.07 |
JP特许第4283777B2 2009.06.2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17480A (en) | 2011-05-16 |
JP2011044405A (ja) | 2011-03-03 |
TWI429139B (zh) | 2014-03-01 |
CN101997197A (zh) | 2011-03-30 |
KR20110023767A (ko) | 2011-03-08 |
KR101141107B1 (ko) | 2012-05-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97197B (zh) | 连接器 | |
JP7208115B2 (ja) | コネクタ | |
US7648377B2 (en) | Connector having connection detecting means which is elastically deformable | |
US6821158B2 (en) | Connector | |
KR101495785B1 (ko) | 전기 커넥터 | |
JP2005183025A (ja) | スプリングコネクタ | |
JP6581752B1 (ja) | コネクタ | |
JP4798277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4253325A (zh) |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 |
TW201315042A (zh) | 連接器 | |
JP3929946B2 (ja) | コネクタ | |
JP3113116U (ja) | Fpc用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14165065A (ja) | コネクタ | |
KR20130130857A (ko) | 커넥터 장치 | |
JP3682824B2 (ja) | コネクタ | |
JPH1012342A (ja) | コンタクト及びこのコンタクトを備えたicソケット | |
US20090298345A1 (en) | Connector | |
JP5521845B2 (ja) |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 |
TW201315041A (zh) | 連接器 | |
JP2002050423A (ja) |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 |
JP2800168B2 (ja) | 零挿入力コネクタ | |
JP4326871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
US6186815B1 (en) | Zero insertion force socket | |
JP2015188000A (ja) | コネクタ | |
JP3549851B2 (ja) | 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53 |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TO: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