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930162A - 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0162A
CN101930162A CN2010102101780A CN201010210178A CN101930162A CN 101930162 A CN101930162 A CN 101930162A CN 2010102101780 A CN2010102101780 A CN 2010102101780A CN 201010210178 A CN201010210178 A CN 201010210178A CN 101930162 A CN101930162 A CN 101930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imaging device
subject
frame
panoramic pi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101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岛宗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30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01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7/00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5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ill image data
    • G06F16/58Retrieval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etadata, e.g. metadata not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or metadata generated manually
    • G06F16/583Retrieval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etadata, e.g. metadata not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or metadata generated manually using metadata automatically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 G06F16/5838Retrieval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etadata, e.g. metadata not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or metadata generated manually using metadata automatically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using colou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45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two or more image sensors being of different type or operating in different modes, e.g. with a CMOS sensor for mov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for still im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04N23/632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for displaying or modifying preview images prior to image capturing, e.g. variety of image resolutions or capturing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4Warning ind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achieving an enlarged field of view, e.g. panoramic image cap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04N5/77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 H04N5/772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th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the television camera being placed in the same enclos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07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static stores, e.g. stora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memo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04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 H04N9/804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involving data re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the individual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being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only
    • H04N9/8205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the individual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being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only involving the multiplexing of an additional signal and the colour video signal
    • H04N9/8227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the individual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being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only involving the multiplexing of an additional signal and the colour video signal the additional signal being at least another television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1/00Still video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该成像设备包括第一和第二成像单元。在LCD上将由各成像单元同时捕获的第一和第二图像以双屏幕的方式显示为实时取景(live-view)图像。检测在第一和第二图像之间的重叠区域,当将第一和第二图像合成以产生全景图像时,该重叠区域相互重叠。在包含于重叠区域的那些被摄对象之中,确定距离该成像设备的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的距离。如果最近的被摄对象距离小于预定阈值,则在每幅实时取景图像中以特定图案来显示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从而在根据第一和第二图像产生全景图像之前,警告由于视差而会在全景图像中产生的潜在误差。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其从多个观察点捕获被摄对象的图像以产生全景图像,并且本发明还涉及该成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数字摄像机已经普及,其通过固态成像装置(诸如CCD图像传感器)来捕获被摄对象的光学图像,将光学图像转换成图像数据,并且将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诸如内置存储器或存储卡)上。如在JPA1992-67020中所公开的那样,作为一种众所周知的数字摄像机的类型,有一种具有多个成像单元的全景成像设备(pantoscopicimaging apparatus),其中每个成像单元都包括成像光学器件和固态成像装置。
如美国专利No.6,005,987(对应于JPA1998-178564)所公开的那样,全景成像设备通过多个成像单元在不同的方向上同时捕获多个图像,然后通过以使得这些图像在彼此对应的那些边缘区域重叠的方式合成这些图像来组成全景图像。
由于全景成像设备的各成像单元从不同的观察点捕获同一被摄对象的图像,所以由不同成像单元捕获的图像之间包含视差。尽管可以按照很多不同的方式定义视差,但在该情况中可以将视差定义为:表示所捕获的被摄对象的相同或相应点的全景图像的那些像素之间的偏离。视差的大小随着从全景成像设备到被摄对象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因此,如果要被合成的图像的重叠区域包括特别靠近全景成像设备的任何被摄对象,则视差将影响这种被摄对象的图像,使其在接下来的全景图像中变得模糊或有重影(参见图12B)。在下文中将把在合成的全景图像中由视差所引起的问题称作合成误差。
发明内容
提供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具有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的目的,该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能够使我们避免由视差所引起的合成误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多个成像装置,在图像捕获模式中,每个成像装置都将通过取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子图像;图像合成器,其将由各成像装置捕获的多个图像进行合成以产生全景图像;显示装置,其在图像捕获模式中单独地显示各捕获图像;重叠区域检测装置,其用于检测各所捕获图像之间的重叠区域,各所述重叠区域都包含相同的被摄对象并且彼此进行匹配以产生全景图像;被摄对象距离测量装置,其用于测量各重叠区域中所包含的那些对象中位于距离成像装置最近位置处的被摄对象的被摄对象距离;以及警告装置,其在由被摄对象距离测量装置测量到的被摄对象距离小于预定阈值时启动,以在显示装置上显示的每幅所捕获图像中的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上叠加警告图案,从而警告在由图像合成器所产生的全景图像中在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处将会出现误差。
被摄对象距离测量装置优选地基于重叠区域的图像数据来确定将被摄对象连接到每个成像装置的线与将各成像装置彼此连接的线之间的对向角(angle subtended),并且根据立体声测距(stereo-ranging)原理,基于所确定的角度和各成像装置之间的已知距离来计算被摄对象距离。
该成像设备优选地具有图像捕获模式和再生模式。在图像捕获模式中,响应于拍摄命令产生全景图像并且将其记录在记录介质上,而在再生模式中,从记录介质中读出并且再生全景图像,以在显示装置上进行显示。
优选地,图像捕获模式包括静态图像捕获模式,其用于响应于拍摄命令来记录静态图像,并且成像设备还包括用于输入拍摄命令的操作装置、以及当在静态图像捕获模式中启动警告装置时用于使来自操作装置的拍摄命令无效的拍摄命令无效装置。
优选地,图像捕获模式包括静态图像捕获模式,其用于响应于拍摄命令来记录静态图像,并且该成像设备还包括自动成像控制器,当在静态图像捕获模式中没有启动警告装置时,该自动成像控制器自动地输出拍摄命令。
图像捕获模式优选地包括动态图像捕获模式,其中由图像合成器连续地产生多个全景图像,并且将这些全景图像作为构成动态图像的全景动态图像帧记录在记录介质上。优选地,该成像设备还包括记录控制器,其用于控制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全景动态图像帧,以使得在动态图像捕获模式中,不记录启动警告装置时所产生的那些全景动态图像帧。
优选地,该成像设备还包括警告信息标记装置,其用于当针对全景图像启动警告设备时给全景图像标记警告信息,该警告信息警告该全景图像是有缺陷的。
优选地,该成像设备还包括第一显示控制器,在再生模式中,如果在从记录介质读取全景图像时对该全景图像标记了警告信息,则第一显示控制器控制显示装置对该警告信息连同全景图像一起进行显示。
该成像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显示控制器,在再生模式中,如果在从记录介质读取全景图像时对该全景图像标记了警告信息,则第二显示控制器控制显示装置以不显示该全景图像。
在图像捕获模式包括动态图像捕捉模式的情况(其中由图像合成器连续地产生多个全景图像,并且将这些全景图像作为构成动态图像的全景动态图像帧记录在记录介质上)下,当在再生模式中将全景动态图像帧连续地显示为一幅动态图像时,第二显示控制器优选地控制显示装置跳过标记有警告信息的那些全景动态图像帧。
优选地,该成像设备还包括内插帧产生装置,其用于根据至少一个标记有警告信息的全景动态图像帧之前和之后的正常帧来产生内插帧,其中第二显示控制装置控制显示装置显示内插帧来替代要跳过的至少一个全景动态图像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控制成像设备的控制方法,该成像设备包括:多个成像装置,在图像捕获模式中,每个成像装置均将通过取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子图像;以及图像合成器,其将由成像装置同时捕获的多个图像进行合成以产生全景图像。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图像捕获模式中,将由各所述成像装置同时捕获的各个图像显示在监视器上;检测各所捕获图像之间的重叠区域,各所述重叠区域包含相同的被摄对象并且彼此进行匹配以产生全景图像;测量各重叠区域中所包含的那些被摄对象中位于最靠近成像装置位置的被摄对象的被摄对象距离;将测量到的被摄对象距离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以及如果测量到的被摄对象距离小于所述预定阈值,则在所述监视器上显示的每幅捕获图像中的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上叠加警告图案,以警告在由所述图像合成器所产生的所述全景图像中在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处将会出现误差。
将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和方法配置为:如果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到成像装置的距离太短,即小于预定阈值,则当在成像设备的监视器或取景器屏幕上显示由各成像装置捕获的各图像时,在这些图像的重叠区域内的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上叠加警告图案。
在图像合成器产生全景图像之前,所叠加的警告图案将会使用户意识到由于视差而会在全景图像中出现的潜在误差。当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到成像装置的距离特别短时,通过在其上叠加警告图案,则该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很容易被察觉。因此,警告图案可以提示用户将成像设备的视场(view field)重新构图(reframe)为使得从重叠区域中排除特别近的被摄对象,或者移动为充分远离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从而避免由视差造成的合成误差。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以及优点将更加明显,其中在多个示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应的部分,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全景成像设备的正面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全景成像设备的后透视图;
图3是全景成像设备的方框图;
图4是示出检测重叠区域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通过立体声测距计算被摄对象距离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全景静态图像的数据文件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全景动态图像的数据文件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CPU的功能框图;
图9是示出静态图像的成像过程序列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在LCD上显示的实时取景图像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用于显示静态图像的再生过程序列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在LCD上再生并显示的静态图像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在LCD上显示的索引图像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动态图像的成像过程序列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用于显示动态图像的再生过程序列的说明图;以及
图16是示出根据其中产生中间帧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显示动态图像的再生过程序列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全景成像设备(全景摄像机)10包括第一成像单元12和第二成像单元13以及闪光投射器(flash projector)14,它们位于摄像机本体11的正面。将成像单元12和13彼此间隔预定间距水平地排列,从而这些成像单元各自的光轴朝向物体侧基本相互平行或者倾斜地相互分离。摄像机本体11在其顶面上具有快门按钮(操作部件)15和电源开关16。
参考图2,在摄像机本体11的背面上设置有液晶显示装置(LCD)18和操作部分19。当成像设备10用作摄像机时,LCD 18作为显示实时取景图像(或被称为经摄像机图像(camera-through image))的电子取景器。注意,在“实时取景图像”被成像单元(图像传感器)12和13中任一个捕获的情况下,该“实时取景图像”是在LCD 18上显示的动态图像。在成像设备10的再生模式中,LCD 18能够显示基于记录在存储卡(记录介质)20上的图像数据而再生的图像。
操作部分19包括模式开关22、菜单按钮23、光标移位键24和输入(Enter)键25。操作模式开关22以切换全景成像设备10的操作模式。操作模式包括用于捕获广角全景静态图像的静态图像捕获模式、用于捕获广角全景动态图像的动态图像捕获模式、以及用于在LCD 18上再生并显示所捕获的全景图像的再生模式。
操作全景成像设备10的菜单按钮23来在LCD 18上显示菜单屏幕或设置屏幕。操作光标移位键24来在菜单屏幕或设置屏幕上移动光标。操作输入键25来确定摄像机的设置状态。操作部分19可以包括除上述元件之外的其他元件,并且各元件还可以用于上述操作之外的其他操作。
可以将全景成像设备10任选地设置成自动成像状态、拍摄操作无效状态、缺陷帧记录阻塞(block)状态、缺陷图像再生阻塞状态。当全景成像设备10判断自动成像能够捕获好的图像时,自动成像独立于快门按钮15而自动地捕获全景静态图像。
当全景静态图像不是一幅好的图像时,拍摄操作无效使得对快门按钮15的按压无效,否则在按下快门按钮15时所捕获的全景静态图像将不是一个好的图像。缺陷帧记录阻塞是为了避免在动态图像捕获模式中记录那些捕获帧之中的全景动态图像的缺陷图像帧。在下文中,将把全景动态图像的图像帧称作全景动态图像帧。缺陷图像再生阻塞是为了在再生模式中禁止对缺陷全景图像进行再生,无论该缺陷全景图像是全景静态图像还是全景动态图像帧。
尽管附图中省略了,但是在摄像机本体11的底部提供有用于选择性地插入存储卡20的卡槽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卡槽的盖子。
参考图3,响应于来自快门按钮15和操作部分19的输入信号,CPU 27通过执行从未示出的ROM读出的各种程序和数据来完全地控制全景成像设备10的各个部件。
SDRAM 28用作CPU 27的工作存储器来执行处理。VRAM 29包括能够存储图像数据连续的两个场的实时取景存储区,以临时地存储用于显示实时取景图像的图像数据。
第一成像单元12包括:透镜单元32,其具有包含在其中的取像透镜31;CCD图像传感器(在下文中简称为CCD)33;以及AFE(模拟前端电路)34。可以用MOS类型的图像传感器替代CCD。
在透镜单元32中还包含有变焦、聚焦和光阑调节机构。变焦机构移动取像透镜31用于变焦。聚焦机构移动聚焦透镜(其包括在取像透镜31中)以使取像透镜31聚焦于被摄对象。光阑调节机构调节未示出的光阑孔径,以控制从被摄对象传播并且落在成像装置33上的光的强度。由CPU 27经由透镜驱动器35来控制变焦、聚焦和光阑调节机构的这些操作。
成像装置33具有感光表面,在其上按照矩阵方式布置有大量光电二极管。感光表面位于取像透镜31的后面,从而来自被摄对象的光通过取像透镜31进入,并且通过成像装置33转换并输出为电子图像信号。成像装置33连接到由CPU 27控制的CCD驱动器36。从定时信号发生器(TG)37产生的同步脉冲驱动CCD驱动器36,以控制成像装置33的电荷存储时间与电荷读出定时。
将从成像装置33输出的图像信号馈送到AFE 34,AFE 34包括相关双采样(CDS)电路、自动增益控制(AGC)放大器、以及A/D转换器。从TG 37为AFE 34提供同步脉冲,以使得AFE 34与对来自CCD 33的电荷进行的读出和传送操作同步地进行操作。CDS电路通过相关双采样来降低来自图像信号的噪声。如由CPU 27所确定的那样,AGC放大器以对应于成像单元12的灵敏度的增益对图像信号进行放大。A/D转换器将来自AGC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并且将该数字图像信号输出到图像输入控制器39。在下文中,将从第一成像单元12输出的数字图像信号称作左图像信号。
第二成像单元13具有与第一成像单元12相同的结构,包括透镜单元41、CCD 42、AFE 43、透镜驱动器44、CCD驱动器45和TG 46,并且将数字图像信号作为右图像信号输出到图像输入控制器39。
通过总线48将CPU 27连接到SDRAM 28、VRAM 29、图像输入控制器39、信号处理电路49、自动聚焦(AF)检测电路50、自动曝光(AE)/自动白平衡(AWB)检测电路51、重叠区域检测电路52、被摄对象距离计算电路53、图像处理电路54、显示电路55、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介质控制器57等等。在下文中,将把重叠区域检测电路52简称为区域检测电路52。
图像输入控制器39具有用于存储来自成像单元12和13的右图像信号和左图像信号的预定容量的缓冲存储器,以每次存储的右图像信号和左图像信号构成一帧为限。然后,图像输入控制器39逐帧地将右图像信号和左图像信号输出到信号处理单元49。
信号处理电路49通过多种图像处理步骤(诸如灰度转换、白平衡校正、伽马校正和Y/C转换)对来自图像输入控制器39的右图像信号和左图像信号进行处理,以产生与将要合成到全景图像之中的一对右图像和左图像相对应的一对图像数据帧,然后将其存储在VRAM29中。
AF检测电路50基于来自图像输入控制器39的右图像和左图像信号来计算AF评估值,该AF评估值对右图像帧和左图像帧之间的对比度进行评估。基于来自AF检测电路50的AF评估值,CPU 27控制透镜驱动器35和44来调整取像透镜31的聚焦。
AE/AWB检测电路51基于右图像信号和左图像信号来检测被摄对象亮度并且计算用于白平衡校正的白平衡评估值。基于来自AE/AWB检测电路51的被摄对象亮度信息,CPU 27控制透镜驱动器35和44与CCD驱动器36和45来控制曝光。CPU 27还基于来自AE/AWB检测电路51的白平衡评估值来控制信号处理电路49,以得到捕获图像中被摄对象的适当白平衡。
参考图4,其示出了与VRAM 29中存储的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相对应的一对右图像和左图像的示例。重叠区域检测电路52从每幅右图像和左图像中检测重叠区域59(如图4中以粗线为边界的)。通过成像单元12和13之间的间隔,结合变焦比和其他参数,可以明确地确定重叠区域59。在这些参数之中,成像单元12和13之间的间隔或距离是固定的或为已知值。因此,重叠区域检测电路52装备有ROM(未示出),其预先存储表示随变焦比变化的重叠区域59的可变范围的数据。重叠区域检测电路52参考ROM以基于变焦比确定右图像和左图像的重叠区域59。应当注意,检测重叠区域59的方法并不限于上述方法,而是可以应用任何适当的方法。
被摄对象距离计算电路53计算从全景成像设备10到重叠区域59中包含的那些被摄对象的被摄对象距离。具体地,被摄对象距离计算电路53计算关于重叠区域59中包括的每个像素的被摄对象距离,其通过立体声测距原理对与重叠区域59的每个像素相对应的所包含被摄对象的每个点来计算被摄对象距离。下面将参照图5来描述立体声测距原理。
在图5中,坐标空间(x、y、z)表示实空间,而坐标平面(X、Y)表示两个摄像机中的每一个摄像机的图像平面,该图像平面对应于第一成像单元12和第二成像单元13中的每一个成像单元的成像表面。为了在两个摄像机或第一成像单元12和第二成像单元13之间进行区分,左手边的摄像机使用坐标(XL、YL),而右手边的摄像机使用坐标(XR、YR)。在这些坐标系中,坐标空间的x轴与X轴(即,左手边摄像机和右手边摄像机分别对应的坐标平面的XA轴和XB轴)被布置为相互平行。同时,坐标空间的y轴与Y轴(即,左手边摄像机和右手边摄像机分别对应的坐标平面的YA轴和YB轴)被布置为相互平行,而z轴被布置为与这些摄像机的光轴平行。坐标系的原点位于实空间中右手边摄像机主点和左手边摄像机主点之间的中间点C,并且将把这些主点之间的距离称作参考长度并由2a表示。主点与图像平面之间的距离(即焦距)由f表示。
假设,实空间中的点“p”分别投射在左图像平面和右图像平面上的点PL(XL、YL)和点PR(XR、YR)上。在立体声测距中,确定图像平面上的点PL和PR,从而通过三角测量的方法来计算实空间中点“p”的坐标(x、y、z)。由于右摄像机和左摄像机的光轴在相同平面上,并且x轴与XA轴和XB轴平行,所以纵坐标YL和YR具有相同的值。图像平面上的坐标(XL、YL)和(XR、YR)与实空间中的坐标(x、y、z)之间的关系可以由下列公式(1)或公式(2)给出,其中“d”=XL-XR,其表示视差,并且“a”是参考长度2a的一半:
( 1 ) x = a ( X L + X R ) d , y = 2 aY d , z = 2 af d
( 2 ) X L = ( x + a ) f z , X R = ( x - a ) f z , Y L = Y R = yf d
因为“a”大于零,因此根据公式(2)确定了XL>XR,并且YL=YR。这表示一个图像平面上与其它图像平面上的对应点处于相同的扫描线(即,核线E),同时也在XL>XR的范围中。从而,仅仅通过关于沿其上可能存在所述对应点的直线的窄区域来对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评价,就可以检测到一个图像平面上的一个点与另一图像平面上的另一个点之间的对应性。即,尽管通常搜索两个图像的整个重叠区域来检测对应点以评价这些区域之间的相似性,然而当把两个摄像机的光轴设置为平行时(如示例所示),可以限制对应点的搜索范围。因此,可以计算点“p”的坐标(x、y、z),从而可以计算出点“p”处的被摄对象距离。
再次参考图3,被摄对象距离计算电路53实现关于重叠区域59中的每个像素的立体声测距,以检测每个对应点的被摄对象距离。然后,被摄对象距离计算电路53产生表示重叠区域59中的每个像素的坐标位置与对应的被摄对象距离之间的关系的被摄对象距离数据。
图像处理电路54包括图像合成器61和叠加处理器62。依据捕获图像的指令,图像合成器61从VRAM 29读出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并且将它们合成为一全景图像数据帧,例如如图12所示,从而右图像和左图像的重叠区域59彼此对准或相匹配。可以根据已知方法(例如在JPA 1997-091407中所公开的方法)产生这种全景图像数据帧。
叠加处理器62用作本发明的警告装置,当在通过图像合成器61产生的全景图像数据帧中出现合成误差时,启动该叠加处理器62。当合成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以匹配距离全景成像设备10足够远的被摄对象(例如风景)时,只要重叠区域59中存在到全景成像设备10非常近的被摄对象,则视差就会引起全景图像数据帧中的合成误差。因此,在合成图像中距离全景成像设备10最近的被摄对象会有重影或模糊不清(如图12B中的示例所示),或者会从合成图像中消失。当叠加处理器62启动时,其在存储于VRAM 29中的每个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上、在对应于重叠区域59内的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的那些区域上,叠加警告斑纹图案(参见图10)。
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对来自图像合成器61的全景图像数据进行压缩,以在将全景图像文件写入存储卡20之前,产生预定压缩格式的全景图像文件。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还对从存储卡20读出的压缩的全景图像文件进行解压缩,以再生未压缩的全景图像数据。介质控制器57控制存储卡20上的压缩图像文件的写和读。
例如,可以将全景静态图像压缩为与Exif格式兼容的JPEG格式的图像文件;例如,可以将全景动态图像压缩为动态JPEG(MotionJPEG)格式的图像文件,其中将单独的动态图像帧压缩为JPEG帧并将其编辑成一个文件。
如图6所示,全景静态图像文件64在其Exif头部65中存储标记信息。标记信息可以包括所捕获图像的数据、所使用摄像机的类型、缩略(thumbnail)图、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信息、以及合成误差警告信息。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信息表示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的被摄对象距离。当在该文件的全景图像数据中发现合成误差时,将在标记信息中包括合成误差警告信息。
如图7所示,全景动态图像文件66包括文件头部67,其存储捕获动态图像的数据、所使用摄像机的类型、缩略图以及其他信息。跟随在文件头部67之后,以规则的时间间隔记录各全景动态图像帧,以构成全景动态图像文件66。每个全景动态图像帧都附有标记信息,该标记信息存储在帧头部68中,并且包括与文件64的标记信息类似的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信息。如果在相关的全景动态图像帧中存在合成误差,则标记信息还包括合成误差警告信息。图7清楚地示出了第一帧和第二帧。
再次参考图3,显示电路55在静态图像捕获模式和动态图像捕获模式中通过特定的图像处理程序处理来自VRAM 29的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从而产生用于显示图像的信号,并且以固定的时间间隔将该信号输出到LCD 18。因此,在静态图像捕获模式和动态图像捕获模式中,LCD 18在成像单元12和13捕获一对实时取景图像的同时在相同的(双)屏幕上显示它们(例如图10中所示)。在再生模式中,显示电路55处理来自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的未压缩全景图像数据(如通过对从存储卡20读出的图像数据进行解压缩获得),以产生用于在LCD 18上显示再生的全景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的信号。
显示电路55包括指示器显示子单元70、边缘显示子单元71和警告标志显示子单元(第一显示控制装置)72。指示器显示子单元70用于在LCD 18上的指示器显示区域中显示指示器73(参见图10和图12),以基于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信息来指示最短被摄对象距离,其中在图像捕获模式中以实时的方式根据上述被摄对象距离数据来计算所述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信息,或者从附加于再生的全景图像数据的标记信息获取该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信息。
边缘显示子单元71用于在每个右实时取景图像和左实时取景图像上叠加边缘74(参见图10),以在LCD 18上指示各重叠区域59。边缘显示子单元71被配置为当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不小于预定阈值时以蓝色显示边缘74,或者当最短被摄对象距离小于所述阈值时以红色显示边缘。
在再生模式中,当将合成误差警告信息标记到来自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的未压缩全景图像数据时,启动警告标志显示子单元72。警告标志显示子单元72在LCD 18上的警告标志显示区域显示合成误差警告标志75(在下文中将其简称为警告标志),以警告在再生的图像中存在合成误差。
如图8所示,当从ROM读取并执行所需程序和各种数据时,CPU27可以用作最短被摄对象距离确定器77、合成误差警告控制器78、成像控制器79、记录控制器80和再生控制器81。
最短被摄对象距离确定器77与被摄对象距离计算电路53一起构成本发明的被摄对象距离测量装置。最短被摄对象距离确定器77基于来自被摄对象距离计算电路53的被摄对象距离数据来确定最短被摄对象距离。在一个示例中,最短被摄对象距离可以是从包括在被摄对象距离数据中的多个被摄对象距离中选出的最小值。可替换地,可以将最短被摄对象距离计算为在构成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的那些像素处的被摄对象距离的平均值,可基于各像素的坐标位置和包括在被摄对象距离数据中的被摄对象距离来确定该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
当由最短被摄对象距离确定器77确定的最短被摄对象距离小于预定阈值时,合成误差警告控制器78控制叠加处理器62,来通过处理存储在VRAM 29中的图像数据帧来在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任一图像中的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上叠加斑纹图案。
成像控制器79相当于本发明的自动成像控制器,还相当于本发明的拍摄命令无效装置。成像控制器79控制对静态图像的捕获。当将全景成像设备10设置为上述自动成像状态时,当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不小于阈值时,成像控制器79自动地输出拍摄命令,而不管是否按压了快门按钮15。当将全景成像设备10设置为上述拍摄操作无效状态时,如果最短被摄对象距离小于阈值,则成像控制器79使得通过按压快门按钮15输入的拍摄命令无效。
记录控制器80相当于本发明的警告信息标记装置,还相当于本发明的记录控制器。记录控制器80控制对全景图像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标记信息的存储、以及压缩图像数据在存储卡20上的记录。记录控制器80还控制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以使得将合成误差警告信息标记到受合成误差损害的全景图像数据帧(在下文中将其称作缺陷图像帧)。另外,当在动态图像捕获模式中将全景成像设备10设置为缺陷帧记录阻塞状态时,记录控制器80控制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和介质控制器57,以使得不记录这种缺陷图像帧。
再生控制器8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显示控制器,其控制用于再生和显示全景静态图像或全景动态图像的显示电路55。当将全景成像设备10设置为缺陷图像再生阻塞状态时,再生控制器81控制显示电路55,以使得不对标记有合成误差警告信息的全景图像数据帧进行再生和显示。
现将描述全景成像设备10的整体操作。一旦接通电源开关16,CPU 27就从ROM装载控制程序,以开始控制全景成像设备10的操作。随后,可以通过操纵操作部分19来将全景成像设备10设置为期望的状态,其中操作部分19包括菜单按钮23、光标移位键24和输入键25;独立地将自动成像状态、拍摄操作无效状态、缺陷帧记录阻塞状态和缺陷图像再生阻塞状态选择为ON或OFF。
[静态图像捕获模式]
参考图9所示的流程图,操作模式开关22以将全景成像设备10设置为静态图像捕捉获模式,用以捕获全景静态图像。分别通过CCD33和42把通过成像单元12和13各自的取像透镜31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为电子图像,然后再通过AFE 34和43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把来自成像单元12和13的右图像信号和左图像信号经由图像输入控制器39馈送到信号处理电路49,进行适当处理以产生一对右图形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将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写入VRAM 29。
在写入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之后,CPU 27将重叠区域检测命令输出到重叠区域检测电路52。依据该命令,重叠区域检测电路52在写入VRAM 29中的每个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中检测重叠区域59,并且将检测结果发送到CPU 27。依据接收到的重叠区域检测结果,CPU 27将该结果连同被摄对象距离计算命令一起发送到被摄对象距离计算电路53。
依据被摄对象距离计算命令,被摄对象距离计算电路53基于右图像数据和左图像数据与重叠区域检测结果计算关于任一重叠区域59中的每个像素的被摄对象距离,从而产生被摄对象距离数据。被摄对象距离计算电路53将该被摄对象距离数据输出到CPU 27。
CPU 27的最短被摄对象距离确定器77基于来自被摄对象距离计算电路53的被摄对象距离数据来确定最短被摄对象距离,并且将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信息输出到合成误差警告控制器78。合成误差警告控制器78将阈值与从最短被摄对象距离确定器77获得的最短被摄对象距离进行比较。
[最短被摄对象距离≥阈值]
当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不小于阈值时,CPU 27将重叠区域检测结果和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信息连同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命令一起输出到显示电路55。依据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命令,显示电路55从VRAM 29读出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以控制LCD 18显示右实时取景图像和左实时取景图像。
如图10A所示,右实时取景图像和左实时取景图像以双屏幕方式在LCD 18上进行显示。同时,指示器显示子单元70基于从CPU 27获得的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信息在LCD 18上的指示器显示区域中显示指示器73。指示器73包括用于指示最短被摄对象距离的滑动条73a和用于指示阈值的滑动条73b。另外,边缘显示子单元71基于从CPU27获得的重叠区域检测结果以蓝色显示叠加在右实时取景图像和左实时取景图像的任意之一上的边缘74(如粗线所示),以指示重叠区域59。因此,用户可以在对当前的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与阈值进行比较的同时对视场进行构图。
再次参考图9,当自动成像状态为OFF时,一旦半按快门按钮15,就启动AF检测电路50和AE/AWB检测电路51,以执行预备处理(诸如聚焦控制和曝光控制)。
在完成预备处理之后完全按下快门按钮15时,从CCD 33和42读出的图像信号分别在AFE 34和43中进行处理,然后在信号处理电路49中进行处理,并且将获得的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写入VRAM 29中。随后,CPU 27将图像合成命令输出到图像合成器61。
依据图像合成命令,图像合成器61从VRAM 29读出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并合成这些帧以形成全景静态图像。然后将全景静态图像馈送到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响应于来自记录控制器80的压缩命令将全景静态图像压缩为JPEG格式的全景静态图像文件64。经由介质控制器57将压缩的图像数据或全景静态图像文件64写入存储卡20。
当自动成像状态为ON时,成像控制器79将拍摄命令输出到全景成像设备10的各个部件。依据该拍摄命令,执行预备处理,从CCD33和42读出图像信号,并将其处理为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并且将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临时写入VRAM 29中,将其合成为全景静态图像,并压缩为全景静态图像文件64。由于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不小于阈值,则全景静态图像不包含任何合成误差。因此,将文件64写入存储卡20。
[最短被摄对象距离<阈值]
相反,当最短被摄对象距离小于阈值时,合成误差警告控制器78首先基于被摄对象距离数据来确定构成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的那些像素,所述被摄对象距离数据包括每个像素的坐标位置和对应的被摄对象距离。例如,在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是树的情况下,构成树的像素在被摄对象距离方面基本相等。另一方面,在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后面的被摄对象(比如所示范例中的山和房屋)具有比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明显大的被摄对象距离,从而能够识别出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的像素。接下来,合成误差警告控制器78将识别出的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的像素的坐标位置数据和叠加命令输出到叠加处理器62。
依据叠加命令,叠加处理器62从VRAM 29读出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然后,叠加处理器62处理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以关于来自合成误差警告控制器78的坐标位置数据来在构成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的像素上叠加斑纹图案。将叠加有斑纹图案的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写入VRAM 29。
在叠加处理的最后,CPU 27将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命令连同重叠区域检测结果和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信息一起发送到显示电路55,从而使得LCD 18显示右实时取景图像和左实时取景图像。
如图10B所示,LCD 18基于由叠加处理器62处理了的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来显示在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上叠加有斑纹图案的右实时取景图像和左实时取景图像。另外,在表示小于由滑动条73b所示阈值的值的点处显示用于指示最短被摄对象距离的滑动条73a。此外,如图10B中所示的半色调网眼(screening)所暗示的那样,以红色显示边缘74。因此,全景成像设备10可以向用户发出警告以警告用户:当用户通过按压快门按钮15进行拍摄操作时,全景静态图像中将会产生合成误差。该警告将提示用户对全景成像设备10的视场重新构图,以从重叠区域59中排除非常近的被摄对象,或者向后移动以保持离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足够远,从而避免由视差造成的合成误差。
再次参考图9,当拍摄操作无效状态为ON并且最短被摄对象距离小于阈值时,即使用户不管上述警告仍然按下快门按钮15,成像控制器79也会使得来自快门按钮15的拍摄命令无效。从而,防止全景成像设备10产生带有合成误差的缺陷全景静态图像,或者将缺陷全景静态图像记录在存储卡20上。
另一方面,当拍摄操作无效状态为OFF时,半按快门按钮15时执行预备处理,然后快门按钮15一经完全按下,就以上述方式来根据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产生全景静态图像。
随后,记录控制器80将压缩命令和警告信息标记命令输出到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响应于压缩命令对全景静态图像进行压缩。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还响应于警告信息标记命令而在压缩图像数据的全景静态图像文件64的Exif头部65中记录合成误差警告信息。经由介质控制器57将全景静态图像文件64写入存储卡20。一直重复上述相同的过程,直到全景成像设备10不再处于静态图像捕获模式。
[全景静态图像的再生模式]
如图11所示,操作模式开关22,来将全景成像设备10设置为再生模式,以再生并显示存储卡上记录的全景静态图像。当设置了再生模式时,CPU 27将缩略显示命令输出到介质控制器57,依据该命令,从存储卡20读出记录图像的缩略图,并将其馈送到显示电路55。从而,LCD 18显示索引图像,该索引图像包括按队列连续排列的记录图像的缩略图。
例如,当通过使用光标移位键24和输入键25选择图像的缩略图来选择将要再生的图像时,CPU 27将对应的读出命令输出到介质控制器57,以将来自存储卡20的所选图像的压缩图像数据馈送到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CPU 27还将解压缩命令输出到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以使得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将压缩图像数据解压缩或者转换成所选全景静态图像的未压缩图像数据,并将该未压缩图像数据输出到显示电路55。
如果没有合成误差警告信息被标记到全景静态图像数据,或者当缺陷图像再生阻塞为OFF时,再生控制器81将再生命令输出到显示电路55。依据再生命令,显示电路55激活LCD 18以显示全景静态图像。
如图12A所示,在LCD 18上无任何合成误差地显示没有合成误差警告信息的全景静态图像。指示器显示子单元70根据标记到全景静态图像数据的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信息,在LCD 18上的指示器显示区域中显示指示器73。
另一方面,在标记有合成误差警告信息的缺陷全景静态图像的情况下,在LCD 18上显示带有斑纹图案的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该被摄对象在全景静态图像中呈现合成误差。另外,警告标志显示子单元72被激活,以在LCD 18上的警告标志显示区域中显示警告标志75。从而,很显然,该图像是有缺陷的。
再次参考图11,如果合成误差警告信息被标记到全景静态图像数据并且缺陷图像再生阻塞为ON,则CPU 27的再生控制器81将误差消息显示命令输出到显示电路55。依据误差消息显示命令,例如,显示电路55使得LCD 18显示诸如“在所选图像中有合成误差”之类的误差信息,而不是显示缺陷图像。从而,跳过用于查看缺陷图像的时间,使得用户能够以改进的效率来浏览记录的图像。
只要将全景成像设备10设置为再生模式,就在每次选择将要再生的图像时,重复上述相同的过程。
应当理解的是,如图13所示,当缺陷图像的缩略图85在LCD 18上显示为索引图像86时,基于标记到这些缺陷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合成误差警告信息,可以在每个缺陷图像的缩略图85上叠加警告标志87。从而,用户可以避免选择缺陷图像,使得进一步改善图像浏览的效率。
[动态图像捕获模式]
现在将参考图14所示的流程图来描述在动态图像捕获模式中全景成像设备10的操作。当操作模式开关22以将全景成像设备10设置为动态图像捕获模式时,LCD 18以与静态图像捕获模式中的方式相同的方式在双屏幕上显示右实时取景图像和左实时取景图像。一旦将快门按钮15完全按下,全景成像设备10则开始以固定的帧速率(例如,每秒30帧)捕获全景动态图像的图像帧。将捕获的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连续写入VRAM 29。
每当将一对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连续写入VRAM 29时,就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连续执行与用于捕获全景静态图像的过程相同的过程;确定这些帧的重叠区域59,计算关于每个像素的被摄对象距离,确定包含在重叠区域59中的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的最短被摄对象距离,并且将检测到的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与阈值进行比较。如果最短被摄对象距离不小于阈值,则CPU 27控制图像合成器61来根据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产生全景动态图像帧,并且将全景动态图像帧输出到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
相反,如果最短被摄对象距离小于阈值,则CPU 27控制叠加处理器62来在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上叠加斑纹图案,并且图像合成器61根据具有叠加在其上的斑纹图案的那些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来产生全景动态图像帧,并且将全景动态图像帧输出到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当从图像合成器61馈送全景动态图像帧时,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逐一对其进行压缩。
如果将要压缩的全景动态图像帧是包含合成误差的缺陷帧,并且当缺陷帧记录阻塞为OFF时,记录控制器80将警告信息标记命令输出到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依据警告信息标记命令,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在缺陷动态图像帧的帧头部68中记录合成误差警告信息。随后,根据预定格式压缩动态图像帧,并以预定格式的文件(参见图7)将其连续记录在存储卡20上。
如果将要压缩的全景动态图像帧是有缺陷的,并且当缺陷帧记录阻塞为ON时,记录控制器80将跳过命令输出到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和介质控制器57。依据跳过命令,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和介质控制器57跳过缺陷动态图像帧,即,不将缺陷动态图像帧记录在存储卡20上。从而,使得对存储卡20的记录容量的浪费最小化。可替换地,当缺陷帧记录阻塞为ON时,则在合成处理之前排除这样的右图像数据帧和左图像数据帧:在其重叠区域包含有被确定具有比阈值短的距离的被摄对象。
一直重复上述相同的过程,直到再次将快门按钮15完全按下以停止捕获动态图像。使以这种方式捕获的一系列压缩动态图像帧合一并且在存储卡20上将其记录为一个全景动态图像文件66。
[全景动态图像的再生模式]
为了从存储卡20再生全景动态图像并将其显示在LCD 18上,操作模式开关22来将全景成像设备10设置为再生模式。一旦被设置为再生模式,全景成像设备10就在LCD 18上显示索引图像,其包括记录的全景动态图像文件66的缩略图阵列,类似于上述全景静态图像的再生处理。
例如,当通过操作光标移位键24和输入键25选择索引图像中的缩略图作为将要再生的动态图像时,CPU 27将对应的读出命令输出到介质控制器57,以读出所选全景动态图像文件66的压缩动态图像帧,并将这些动态图像帧连续馈送到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CPU 27还将解压缩命令输出到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以使得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将压缩动态图像帧连续地解压缩或者转换成未压缩动态图像帧,并将该未压缩动态图像帧连续地输出到显示电路55。
当缺陷图像再生阻塞为OFF时,每当全景动态图像帧输入到显示电路55时,再生控制器81就将再生命令输出到显示电路55。
如图15A所示,响应于再生命令,显示电路55控制LCD 18连续地显示全景动态图像帧。在这些帧当中,将每个标记有合成误差警告信息的缺陷动态图像帧都显示为其上叠加有警告标志88,类似于所示示例中的第三和第四帧。
另一方面,当缺陷图像再生阻塞为ON时,每当缺陷动态图像帧输入到显示电路55时,再生控制器81就将跳过命令输出到显示电路55。
依据跳过命令,显示电路55避免显示缺陷动态图像帧。例如,如图15B所示,其中第三和第四动态图像帧是有缺陷的,在LCD 18上跳过第三和第四帧;再生的动态图像从第二帧跳到第五帧。这将减少显示缺陷图像帧的时间的浪费。
只要再生模式是有效的,则每当选择将要再生的动态图像文件时,就重复上述相同的过程。
在一个可替换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在再生动态图像期间,在LCD 18上产生并显示内插帧以替代缺陷动态图像帧。在第二实施例中,那些在功能上或结构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等效的部件由相同的参考标号标明,从而关于第二实施例将省略这些部件的描述。
如图16所示,将内插帧产生电路89连接到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当缺陷图像再生阻塞为ON并且由压缩/解压缩处理器56解压缩的全景动态图像帧是有缺陷的帧时,启动内插帧产生电路89。然后,内插帧产生电路89根据缺陷动态图像帧在前和在后的正常全景动态图像帧来产生内插帧。
在一个示例中,内插帧产生电路89分析在前和在后的正常图像帧,以提取构成主要被摄对象(诸如人、建筑物或车辆之类)的轮廓的一些特征点。接下来,将在前帧的特征点与在后帧的特征点进行比较,以将一部分看作共同的主要被摄对象,在该部分中在前帧的特征点与在后帧的特征点重叠。然后,将在前帧中主要被摄对象的坐标值与在后帧中主要被摄对象的坐标值进行平均以计算内插帧中主要被摄对象的坐标值。随后,基于在前和在后正常图像帧,将背景图像与主要被摄对象进行合成,以产生内插图像帧。
将产生的内插图像帧作为缺陷图像帧的替代输出到显示电路55。例如,在第三和第四动态图像帧是有缺陷的帧时,根据第二动态图像帧90和第五动态图像帧91来产生内插图像帧92,并将其输出到显示电路55。从而,LCD 18在第二动态图像帧之后显示内插图像帧92,来替代第三和第四动态图像帧。内插图像帧92用于使得由于跳帧所引起的动态图像的分辨率的劣化最小化,并且避免由于缺少一些帧而导致的动态图像的黑视(black out)。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如果在静态图像捕获模式或动态图像捕获模式中最短被摄对象距离小于预定阈值,则具有非常短的被摄对象距离的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被显示为其上叠加有斑纹图案。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该第一实施例,而是可以使用指示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的其他方法,以便于对图像中这种距离非常近的被摄对象进行视觉辨别。例如,可以通过在其上叠加其他图案而不是斑纹图案来显示距离非常近的被摄对象,或者可以以红色或闪烁的方式来显示距离非常近的被摄对象。还可以在LCD 18上显示可变的警告消息。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被摄对象距离计算电路53根据立体声测距原理计算被摄对象距离,但确定被摄对象距离的方法不限于此实施例,而可以是其他已知的适当方法。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警告标志75、87和88在LCD 18上被显示为感叹号“!”,但这不是限定的。任何其他符号和标志都可以作为警告标志。警告标志的位置和大小也可以适当改变。替代警告标志,可以显示警告消息,以警告有缺陷的图像。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在LCD 18上产生并显示内插图像帧以替代跳过的缺陷动态图像帧。在可替换实施例中,可以使在前的正常动态图像帧保持不动(frozen)以替代缺陷动态图像帧来进行显示。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将重叠区域59中的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描述为单一被摄对象。然而,可以将多于一个被摄对象(无论它们是否是人类被摄对象)确定为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并且如果它们在离全景成像设备10非常近的范围内(即,被摄对象距离范围比阈值短),则以特定警告图案指示它们。还可以根据要被指示为距离非常近的被摄对象到全景成像设备10的距离,对它们施加不同的警告图案和/或颜色。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如果最短被摄对象距离小于预定阈值,则在实时取景图像中将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显示为带有斑纹图案。然而,可以以很多其他警告图案来显示距离非常近的被摄对象,例如,包括围绕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的阴影图案和边缘图案。还可以以闪烁的方式来显示警告图案。
尽管上述实施例涉及全景成像设备,然而本发明还适用于基于由多个成像装置捕获的多个图像来产生全景图像的其他种类的成像设备,包括这样的成像设备:其包括多个摄像机单元和本体,该本体控制这些摄像机单元并处理来自这些摄像机单元的信号。
虽然结合特定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并且可以进行等效替换。

Claims (12)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多个成像装置,在图像捕获模式中,每个成像装置均将通过取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子图像;
图像合成器,其对由所述多个成像装置捕获的多个图像进行合成以产生全景图像;
显示装置,其在所述图像捕获模式中单独地显示各所捕获的图像;
重叠区域检测装置,其用于检测各所捕获的图像之间的重叠区域,各所述重叠区域均包含相同的被摄对象、并且相互进行匹配以产生所述全景图像;
被摄对象距离测量装置,其用于测量各所述重叠区域中所包含的那些被摄对象之中位于距离所述多个成像装置最近位置处的被摄对象的被摄对象距离;以及
警告装置,其在由所述被摄对象距离测量装置测量到的被摄对象距离小于预定阈值时启动,以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的每幅所捕获的图像中的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上叠加警告图案,从而警告在由所述图像合成器所产生的所述全景图像中、在所述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处将会出现误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被摄对象距离测量装置基于各所述重叠区域的图像数据来确定将所述被摄对象连接到所述多个成像装置中的每一个成像装置的线与将所述多个成像装置彼此连接的线之间的对向角,并且根据立体声测距原理来基于所确定的角度和所述多个成像装置之间的已知距离来计算所述被摄对象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图像捕获模式中,响应于拍摄命令产生所述全景图像,并将所述全景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上,以及在再生模式中,从所述记录介质中读出所述全景图像并进行再生,以在所述显示装置上进行显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图像捕获模式包括用于响应于所述拍摄命令来记录静态图像的静态图像捕获模式,所述成像设备还包括:操作装置,其用于输入所述拍摄命令;以及拍摄命令无效装置,其用于当在所述静态图像捕获模式中启动所述警告装置时,使来自所述操作装置的所述拍摄命令无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图像捕获模式包括用于响应于所述拍摄命令来记录静态图像的静态图像捕获模式,所述成像设备还包括:自动成像控制器,其用于当在所述静态图像捕获模式中没有启动所述警告装置时,自动地输出所述拍摄命令。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图像捕获模式包括动态图像捕获模式,其中由所述图像合成器连续地产生多个所述全景图像,并且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将所述多个全景图像记录为构成动态图像的多个全景动态图像帧;以及
所述成像设备还包括:记录控制器,其用于控制将所述全景动态图像帧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使得在所述动态图像捕获模式中,不对启动所述警告装置时所产生的那些所述全景动态图像帧进行记录。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警告信息标记装置,其用于当对于所述全景图像而启动所述警告装置时,将警告信息标记到所述全景图像,所述警告信息警告所述全景图像是有缺陷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第一显示控制器,其用于如果在所述再生模式中从所述记录介质读出的所述全景图像标记有所述警告信息,就控制所述显示装置将所述警告信息连同所述全景图像一起进行显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第二显示控制器,其用于如果在所述再生模式中从所述记录介质读出的所述全景图像标记有所述警告信息,就控制所述显示装置不显示所述全景图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图像捕获模式包括动态图像捕获模式,其中由所述图像合成器连续地产生多个所述全景图像,并且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将所述多个全景图像记录为构成动态图像的多个全景动态图像帧,并且其中,在所述再生模式中,当将各所述全景动态图像帧连续地显示为一幅动态图像时,所述第二显示控制器控制所述显示装置跳过标记有所述警告信息的那些全景动态图像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内插帧产生装置,其用于根据标记有所述警告信息的至少一个全景动态图像帧的在前和在后的正常帧来产生内插帧,其中所述第二显示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显示装置显示所述内插帧来替代将要跳过的所述至少一个全景动态图像帧。
12.一种用于控制成像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成像设备包括:多个成像装置,在图像捕获模式中,每个成像装置均将通过取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子图像;以及图像合成器,其对由所述多个成像装置同时捕获的多个图像进行合成以产生全景图像,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图像捕获模式中,在监视器上显示由所述多个成像装置同时捕获的各个图像;
检测各所捕获的图像之间的重叠区域,各所述重叠区域均包含相同的对象,并且相互进行匹配以产生所述全景图像;
测量各所述重叠区域中所包含的那些被摄对象中位于距离所述多个成像装置最近位置处的被摄对象的被摄对象距离;
将测量到的所述被摄对象距离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以及
如果测量到的所述被摄对象距离小于所述预定阈值,则在所述监视器上显示的每幅所捕获的图像中的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上叠加警告图案,以警告在由所述图像合成器所产生的所述全景图像中、在距离最近的被摄对象处将会出现误差。
CN2010102101780A 2009-06-22 2010-06-22 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19301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7791 2009-06-22
JP2009147791A JP5235798B2 (ja) 2009-06-22 2009-06-22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0162A true CN101930162A (zh) 2010-12-29

Family

ID=43353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101780A Pending CN101930162A (zh) 2009-06-22 2010-06-22 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321470A1 (zh)
JP (1) JP5235798B2 (zh)
CN (1) CN101930162A (zh)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5837A (zh) * 2012-04-09 2012-08-22 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安装有前、后摄像头的移动手持设备的全景图像拍摄和处理方法
CN103597810A (zh) * 2011-05-27 2014-02-19 诺基亚公司 图像拼接
CN103907341A (zh) * 2011-11-07 2014-07-02 索尼电脑娱乐公司 图像生成装置和图像生成方法
CN103916582A (zh) * 2013-01-07 2014-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169964A (zh) * 2011-10-31 2014-11-26 欧姆龙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程序记录介质
CN104601954A (zh) * 2015-01-13 2015-05-06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景图像拼接装置、方法及监控系统
CN104937653A (zh) * 2013-03-21 2015-09-23 Lg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430375A (zh) * 2015-11-11 2016-03-23 深圳进化动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全景摄像机的拼接适用距离的方法和装置
CN105915817A (zh) * 2015-02-24 2016-08-31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自适应相机阵列的设备
CN106067947A (zh) * 2016-07-25 2016-11-02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方法及终端
CN106231095A (zh) * 2016-07-28 2016-12-1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图片合成装置及方法
CN106605403A (zh) * 2014-08-29 2017-04-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拍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6713716A (zh) * 2017-01-23 2017-05-2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摄像头的拍摄控制方法和装置
US9729788B2 (en) 2011-11-07 2017-08-08 Sony Corporation Image gener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generation method
US9894272B2 (en) 2011-11-07 2018-02-13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Image gener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generation method
CN108495032A (zh) * 2018-03-26 2018-09-0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246360A (zh) * 2018-11-23 2019-01-18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提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9313018A (zh) * 2016-06-08 2019-02-05 索尼公司 成像控制装置和方法、以及车辆
WO2019061651A1 (zh) * 2017-09-29 2019-04-04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三维图像采集设备及方法
US10284776B2 (en) 2011-11-07 2019-05-07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Image gener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generation method
CN114342350A (zh) * 2019-09-03 2022-04-12 索尼集团公司 成像控制装置、成像控制方法、程序以及成像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360121A1 (en) * 2009-11-09 2016-12-08 Yi-Chuan Cheng Portable device with successive extension zooming capability
EP2423873B1 (en) * 2010-08-25 2013-12-11 Lakeside Labs GmbH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n Overview Image of a Plurality of Images Using a Reference Plane
EP2615837A4 (en) * 2010-09-08 2014-03-19 Nec Corp PHOTOGRAPHY DEVICE AND PHOTOGRAPHY PROCESS
JP5561214B2 (ja) * 2011-03-15 2014-07-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20130002858A1 (en) * 2011-06-28 2013-01-03 Bridge Robert F Mechanisms for Conserving Power in a Compressive Imaging System
US9448813B2 (en) * 2012-05-24 2016-09-20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Entry points to image-related applications in a mobile device
JP6006014B2 (ja) * 2012-06-21 2016-10-1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顕微鏡、顕微鏡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合成方法
JP6031874B2 (ja) * 2012-07-27 2016-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システム
CN104755981B (zh) * 2012-11-14 2017-04-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KR101988313B1 (ko) * 2013-01-04 2019-06-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및 이의 기록 매체
EP2779629B1 (en) 2013-03-13 2018-12-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image
KR102124188B1 (ko) 2013-03-13 2020-06-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를 처리하는 전자장치 및 방법
US20140282721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puting system with content-based alert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WO2014181324A1 (en) 2013-05-05 2014-11-13 Trax Technology Solutions Pte Ltd. System and method of monitoring retail units
JP6232759B2 (ja) 2013-06-07 2017-11-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接近対象物通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DE102013211271A1 (de) * 2013-06-17 2014-12-18 Robert Bosch Gmbh 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Zusammenfügen mittels mehrerer optischer Sensoren aufgenommener Bilder
KR102047704B1 (ko) * 2013-08-16 2019-12-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TWI611692B (zh) * 2013-09-18 2018-01-11 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及影像顯示方法
US20150193909A1 (en) * 2014-01-09 2015-07-09 Trax Technology Solutions Pte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anoramic image processing
US10387996B2 (en) 2014-02-02 2019-08-20 Trax Technology Solutions Pte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anoramic image processing
JP6467787B2 (ja) 2014-05-27 2019-0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0402777B2 (en) 2014-06-18 2019-09-03 Trax Technology Solutions Pte Ltd. Method and a system for object recognition
KR102145542B1 (ko) * 2014-08-14 2020-08-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영 장치, 복수의 촬영 장치를 이용하여 촬영하는 촬영 시스템 및 그 촬영 방법
US10536633B2 (en) 2015-02-06 2020-01-1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ing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TW201637432A (zh) * 2015-04-02 2016-10-16 Ultracker Technology Co Ltd 即時影像縫合裝置及即時影像縫合方法
US10520943B2 (en) * 2016-08-12 2019-12-31 Skydio, Inc. Unmanned aerial image capture platform
US10194097B2 (en) * 2017-01-13 2019-01-29 Gopro,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the storage of overlapping regions of imaging data for the generation of optimized stitched images
JP6664082B2 (ja) * 2018-03-27 2020-03-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CN109831627A (zh) * 2019-02-22 2019-05-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1229752A1 (ja) * 2020-05-14 2021-11-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画像記憶装置、画像記憶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1967041B2 (en) * 2021-05-18 2024-04-2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Geospatial image processing for targeted data acquisitio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2600A (ja) * 1993-09-01 1995-03-17 Canon Inc 複眼撮像装置
JPH10145649A (ja) * 1996-11-15 1998-05-29 Canon Inc 複眼撮像装置
JP2000350196A (ja) * 1999-06-04 2000-12-15 Toshiba Corp 工業用テレビジョン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撮像装置
WO2004107762A1 (ja) * 2003-05-30 2004-12-09 Seijiro Tomita 撮影方法及び撮影装置
CN1922544A (zh) * 2004-02-19 2007-02-28 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提供组合图像的方法和装置
US20070291992A1 (en) * 2001-09-25 2007-12-20 Fujitsu Ten Limited Ranging device utilizing image processing
CN101246302A (zh) * 2007-02-15 2008-08-20 船井电机株式会社 广角摄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8564A (ja) * 1996-10-17 1998-06-30 Sharp Corp パノラマ画像作成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US6788333B1 (en) * 2000-07-07 2004-09-07 Microsoft Corporation Panoramic video
FR2870023B1 (fr) * 2004-03-23 2007-02-23 Alain Nicolas Piaton Procede de recherche d'informations, moteur de recherche et microprocesseur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u procede
US8269820B2 (en) * 2006-11-02 2012-09-18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Wide-angle image acquiring method and wide-angle stereo camera device
US7697053B2 (en) * 2006-11-02 2010-04-13 Eastman Kodak Company Integrated display having multiple capture devices
JP2009284309A (ja) * 2008-05-23 2009-12-03 Casio Comput Co Ltd 撮像装置、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表示制御方法
US8213782B2 (en) * 2008-08-07 2012-07-03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Predictive autofocus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2600A (ja) * 1993-09-01 1995-03-17 Canon Inc 複眼撮像装置
JPH10145649A (ja) * 1996-11-15 1998-05-29 Canon Inc 複眼撮像装置
JP2000350196A (ja) * 1999-06-04 2000-12-15 Toshiba Corp 工業用テレビジョン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撮像装置
US20070291992A1 (en) * 2001-09-25 2007-12-20 Fujitsu Ten Limited Ranging device utilizing image processing
WO2004107762A1 (ja) * 2003-05-30 2004-12-09 Seijiro Tomita 撮影方法及び撮影装置
CN1922544A (zh) * 2004-02-19 2007-02-28 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提供组合图像的方法和装置
CN101246302A (zh) * 2007-02-15 2008-08-20 船井电机株式会社 广角摄像装置

Cited B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7810A (zh) * 2011-05-27 2014-02-19 诺基亚公司 图像拼接
CN103597810B (zh) * 2011-05-27 2017-02-15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拼接
CN104169964A (zh) * 2011-10-31 2014-11-26 欧姆龙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程序记录介质
CN104169964B (zh) * 2011-10-31 2017-08-22 欧姆龙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程序记录介质
US9729788B2 (en) 2011-11-07 2017-08-08 Sony Corporation Image gener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generation method
CN103907341B (zh) * 2011-11-07 2017-05-24 索尼电脑娱乐公司 图像生成装置和图像生成方法
US9894272B2 (en) 2011-11-07 2018-02-13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Image gener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generation method
US10284776B2 (en) 2011-11-07 2019-05-07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Image gener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generation method
US9560274B2 (en) 2011-11-07 2017-01-31 Sony Corporation Image gener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generation method
CN103907341A (zh) * 2011-11-07 2014-07-02 索尼电脑娱乐公司 图像生成装置和图像生成方法
CN102645837B (zh) * 2012-04-09 2015-02-11 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安装有前、后摄像头的移动手持设备的全景图像拍摄和处理方法
CN102645837A (zh) * 2012-04-09 2012-08-22 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安装有前、后摄像头的移动手持设备的全景图像拍摄和处理方法
CN103916582A (zh) * 2013-01-07 2014-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937653A (zh) * 2013-03-21 2015-09-23 Lg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9571732B2 (en) 2013-03-21 2017-02-14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6605403B (zh) * 2014-08-29 2020-02-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拍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6605403A (zh) * 2014-08-29 2017-04-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拍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4601954A (zh) * 2015-01-13 2015-05-06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景图像拼接装置、方法及监控系统
CN104601954B (zh) * 2015-01-13 2017-11-07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景图像拼接装置、方法及监控系统
US9996934B2 (en) 2015-02-24 2018-06-12 Nokia Technologies Oy Device with an adaptive camera array
CN105915817A (zh) * 2015-02-24 2016-08-31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自适应相机阵列的设备
CN105430375A (zh) * 2015-11-11 2016-03-23 深圳进化动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全景摄像机的拼接适用距离的方法和装置
CN109313018A (zh) * 2016-06-08 2019-02-05 索尼公司 成像控制装置和方法、以及车辆
US11158076B2 (en) 2016-06-08 2021-10-26 Sony Corporation Imaging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and vehicle
CN109313018B (zh) * 2016-06-08 2021-12-10 索尼公司 成像控制装置和方法、以及车辆
CN106067947A (zh) * 2016-07-25 2016-11-02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方法及终端
CN106231095A (zh) * 2016-07-28 2016-12-1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图片合成装置及方法
CN106713716A (zh) * 2017-01-23 2017-05-2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摄像头的拍摄控制方法和装置
WO2019061651A1 (zh) * 2017-09-29 2019-04-04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三维图像采集设备及方法
CN108495032A (zh) * 2018-03-26 2018-09-0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246360A (zh) * 2018-11-23 2019-01-18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提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9246360B (zh) * 2018-11-23 2021-01-26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提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4342350A (zh) * 2019-09-03 2022-04-12 索尼集团公司 成像控制装置、成像控制方法、程序以及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04340A (ja) 2011-01-06
JP5235798B2 (ja) 2013-07-10
US20100321470A1 (en) 2010-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0162A (zh) 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7453506B2 (en) Digital camera having a specified portion preview section
US20140146182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moving objects
US20050012833A1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JP5101101B2 (ja)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JP4364464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撮像装置
US8767096B2 (e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09213123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画像処理方法
US20070242149A1 (en) Image display control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control program therefor
JP4692849B2 (ja) 立体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立体画像記録方法
JP4127521B2 (ja) ディジタル・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3008004A (ja) 撮像装置
JP2008281385A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4894708B2 (ja) 撮像装置
US9532034B2 (en)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apparatus and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method
JP4701791B2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0350087A (ja) ディ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3498389B2 (ja)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2008301161A (ja) 画像処理装置、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9031343A (ja) カメラ
JP4871664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7336125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9005251A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5929362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KR20090102431A (ko) 영상의 흔들림 정도를 표시하는 디지털 영상 처리장치 및그 제어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