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17948B - 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17948B CN101917948B CN200880123195.1A CN200880123195A CN101917948B CN 101917948 B CN101917948 B CN 101917948B CN 200880123195 A CN200880123195 A CN 200880123195A CN 101917948 B CN101917948 B CN 10191794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riations
- absorber
- temperature
- temperature material
- wid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2
- 210000002700 urine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9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9
- 229920000247 superabsorbe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7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9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10000000689 upper leg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6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XSQUKJJJFZCRTK-UHFFFAOYSA-N Urea Chemical compound NC(N)=O XSQUKJJJFZCRTK-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202 carbamid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3
- FBPFZTCFMRRESA-JGWLITMVSA-N D-glucitol Chemical compound OC[C@H](O)[C@@H](O)[C@H](O)[C@H](O)CO FBPFZTCFMRRESA-JGWLITMVSA-N 0.000 description 20
- FBPFZTCFMRRESA-FSIIMWSLSA-N D-Glucitol Natural products OC[C@H](O)[C@H](O)[C@@H](O)[C@H](O)CO FBPFZTCFMRRESA-FSIIMWSLSA-N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600 sorbit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543 intermedi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20001131 Pulp (pap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2943 hot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1124 body flu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839 body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3590 bulk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090 disso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TVXBFESIOXBWNM-UHFFFAOYSA-N Xylitol Natural products OCCC(O)C(O)C(O)CCO TVXBFESIOXBWN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HEBKCHPVOIAQTA-UHFFFAOYSA-N meso ribitol Natural products OCC(O)C(O)C(O)CO HEBKCHPVOIAQT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11 xylit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HEBKCHPVOIAQTA-SCDXWVJYSA-N xylitol Chemical compound OC[C@H](O)[C@@H](O)[C@H](O)CO HEBKCHPVOIAQTA-SCDXWVJ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5000010447 xylitol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60002675 xylitol Drug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994 synthetic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209 synthetic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277 temperatur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472 Starch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150000001336 alk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585 b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JRZJOMJEPLMPRA-UHFFFAOYSA-N olefin Natural products CCCCCCCC=C JRZJOMJEPLMPR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592 potato starch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8107 star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19698 starch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44000043261 Hevea brasilien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844 anti-bacter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dioxosilane;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Si]=O.O=[Al]O[Al]=O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52 natural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194 natural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5846 sugar alcoho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Glycerine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46555 Urinary reten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508 accum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141 low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IXPNQXFRVYWDDI-UHFFFAOYSA-N 1-methyl-2,4-dioxo-1,3-diazinane-5-carboximidamide Chemical compound CN1CC(C(N)=N)C(=O)NC1=O IXPNQXFRVYWD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2-(2-methoxy-5-methylphenyl)ethan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C(C)C=C1CCN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2-Propenoic acid Natural products OC(=O)C=C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NLXLAEXVIDQMFP-UHFFFAOYSA-N Ammonia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NH4+].[Cl-] NLXLAEXVIDQMF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955 Art silk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group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ZZSNKZQZMQGXPY-UHFFFAOYSA-N Ethyl cellulose Chemical compound CCOCC1OC(OC)C(OCC)C(OCC)C1OC1C(O)C(O)C(OC)C(CO)O1 ZZSNKZQZMQGXP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54 Hydroxyethyl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63 Hydroxyethyl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VQTUBCCKSQIDNK-UHFFFAOYSA-N Isobut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 VQTUBCCKSQIDN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72 Polyvinyl alcoh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WCUXLLCKKVVCTQ-UHFFFAOYSA-M Potass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K+] WCUXLLCKKVVCTQ-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7660 Pyre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297 Ray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CDBYLPFSWZWCQE-UHFFFAOYSA-L Sodium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Na+].[Na+].[O-]C([O-])=O CDBYLPFSWZWCQE-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2
-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Sod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Na+].[Cl-]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125 Sokala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536 Zeo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87 abdomi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467 acupunct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VSCWAEJMTAWNJL-UHFFFAOYSA-K aluminium tri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Al](Cl)Cl VSCWAEJMTAWNJL-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864 aqueous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556 ass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768 carboxy methyl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301 cellulose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628 coolnes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608 fec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8 hot ro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447 hydroxyethyl cellulos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071826 hydroxyethyl cellulos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42 ion exchan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5 lat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50 melt-blown nonwov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9052 metamorpho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84 polyacrylic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451 polyvinyl alcoh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FGIUAXJPYTZDNR-UHFFFAOYSA-N potassium nitrate Chemical compound [K+].[O-][N+]([O-])=O FGIUAXJPYTZDN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64 ray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38 satur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61 sodium algi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0413 sodium algin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005550 sodium alginat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VWDWKYIASSYTQR-UHFFFAOYSA-N sodium nitrate Chemical compound [Na+].[O-][N+]([O-])=O VWDWKYIASSYTQ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78 waterproof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57 zeol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NFLGAXVYCFJBMK-RKDXNWHRSA-N (+)-isomenthone Chemical group CC(C)[C@H]1CC[C@@H](C)CC1=O NFLGAXVYCFJBMK-RKDXNWHR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WEGMIWEEQEYGQ-UHFFFAOYSA-N 100676-05-9 Natural products OC1C(O)C(O)C(CO)OC1OCC1C(O)C(O)C(O)C(OC2C(OC(O)C(O)C2O)CO)O1 OWEGMIWEEQEYG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PAWQVTBBRAZDMG-UHFFFAOYSA-N 2-(3-bromo-2-fluorophenyl)acet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1=CC=CC(Br)=C1F PAWQVTBBRAZDM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134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09866 Cold swea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61 Corn starch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FBPFZTCFMRRESA-KVTDHHQDSA-N D-Mannitol Chemical compound OC[C@@H](O)[C@@H](O)[C@H](O)[C@H](O)CO FBPFZTCFMRRESA-KVTDHHQD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4624 Dermatit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75 Dextr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353 Dextr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12735 Diarrhoe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896 Eth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856 Ethyl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859 Ethyl hydroxyethyl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153 Hydroxypropyl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17020 Ipomoea batata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2678 Ipomoea batata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GUBGYTABKSRVRQ-PICCSMPSSA-N Maltose Natural products O[C@@H]1[C@@H](O)[C@H](O)[C@@H](CO)O[C@@H]1O[C@@H]1[C@@H](CO)OC(O)[C@H](O)[C@H]1O GUBGYTABKSRVRQ-PICCSMPS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3183 Manihot esculen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6735 Manihot esculenta subsp esculent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195725 Mannitol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NFLGAXVYCFJBMK-UHFFFAOYSA-N Menthone Chemical group CC(C)C1CCC(C)CC1=O NFLGAXVYCFJBM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410 Micro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171 Poly (ethylene 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99 S ph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FOIXSVOLVBLSDH-UHFFFAOYSA-N Silver ion Chemical compound [Ag+] FOIXSVOLVBLSD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PMZURENOXWZQFD-UHFFFAOYSA-L Sodium Sulfate Chemical compound [Na+].[Na+].[O-]S([O-])(=O)=O PMZURENOXWZQFD-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VMHLLURERBWHNL-UHFFFAOYSA-M Sodium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Na+].CC([O-])=O VMHLLURERBWHNL-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34 Spandex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381602 Vachellia nebrown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QYKIQEUNHZKYBP-UHFFFAOYSA-N Vinyl ether Chemical class C=COC=C QYKIQEUNHZKYB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DPXJVFZANSGRMM-UHFFFAOYSA-N acetic acid;2,3,4,5,6-pentahydroxyhexanal;sodium Chemical compound [Na].CC(O)=O.OCC(O)C(O)C(O)C(O)C=O DPXJVFZANSGRM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217 alk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COOGPNLGKIHLSK-UHFFFAOYSA-N aluminium sulfide Chemical compound [Al+3].[Al+3].[S-2].[S-2].[S-2] COOGPNLGKIHL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UBDAQKSGAUEFSL-UHFFFAOYSA-N aluminum potassium disulfide Chemical compound [Al+3].[S-2].[S-2].[K+] UBDAQKSGAUEFS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270 ammonium chlor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98 atmosphe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0668 atopic ecze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GUBGYTABKSRVRQ-QUYVBRFLSA-N beta-maltose Chemical compound OC[C@H]1O[C@H](O[C@H]2[C@H](O)[C@@H](O)[C@H](O)O[C@@H]2CO)[C@H](O)[C@@H](O)[C@@H]1O GUBGYTABKSRVRQ-QUYVBRFL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5 biocid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0948 carboxy methyl cellulos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12 carboxymethyl-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RKTYLMNFRDHKIL-UHFFFAOYSA-N copper;5,10,15,20-tetraphenylporphyrin-22,24-diide Chemical compound [Cu+2].C1=CC(C(=C2C=CC([N-]2)=C(C=2C=CC=CC=2)C=2C=CC(N=2)=C(C=2C=CC=CC=2)C2=CC=C3[N-]2)C=2C=CC=CC=2)=NC1=C3C1=CC=CC=C1 RKTYLMNFRDHKI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20 corn star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431 cross linking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425 dextri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4 disapp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BXKDSDJJOVIHMX-UHFFFAOYSA-N edrophon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C[N+](C)(C)C1=CC=CC(O)=C1 BXKDSDJJOVIHM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148 esters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RTZKZFJDLAIYFH-UHFFFAOYSA-N ether Substances CCOCC RTZKZFJDLAIYF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49 ethyl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325 ethyl cellulos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326 ethyl hydroxyethyl cellulos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9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676 glyca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8 graft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31 harmfu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71 hyd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03 hyd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09 hydrophob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863 hydroxypropyl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0977 hydroxypropyl cellulos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56 inorganic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75 inorganic fill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5110 jelli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74 jell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414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94 mannit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0355 mannitol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007503 menthone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09 methyl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923 methyl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58 micro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894 organic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88 persiste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233 poly(alkylene oxides)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495 poly(sodium acrylate)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401 polyacryl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58 poly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862 poly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077 polyo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82 polysaccha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17 polysaccha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89 polyvinyl 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05 post-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103 potassium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164 potassium chlor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0333 potassium nitr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23 potassium ni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00486 rice starch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632 sodium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7281 sodium acet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029 sodium carbo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7550 sodium carbon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812 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027 sod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17 sodium ni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0344 sodium nitr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488 sodium phosph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162 sodium phosph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008 sodium phosphat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NNMHYFLPFNGQFZ-UHFFFAOYSA-M sodium poly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Na+].[O-]C(=O)C=C NNMHYFLPFNGQFZ-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38 sodium sulf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152 sodium sulph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AKHNMLFCWUSKQB-UHFFFAOYSA-L sodium thiosulfate Chemical compound [Na+].[Na+].[O-]S([O-])(=O)=S AKHNMLFCWUSKQB-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345 sodium thiosulph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59 spandex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61 swel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51 synthe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61 synthetic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RYFMWSXOAZQYPI-UHFFFAOYSA-K trisodium 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Na+].[Na+].[Na+].[O-]P([O-])([O-])=O RYFMWSXOAZQYPI-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604 ultrason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36 we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2—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with wetness indicator or alar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15/00—Chemical aspects of, or use of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 A61L15/16—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 A61L15/42—Use of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unc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15/00—Chemical aspects of, or use of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 A61L15/16—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 A61L15/42—Use of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unc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A61L15/60—Liquid-swellable gel-forming materials, e.g. super-absorb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matolog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在物品表面发挥较大温度变化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该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在包含裆部的部位具备吸收部分,该吸收部分是在透液性表面片30和不透液性片11之间存在吸收单元50而成的,其中,该一次性吸收性物品的构成如下:在至少表面侧层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收体56的表面散布有通过与尿接触而将尿冷却或加热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利用高吸收性聚合物将由温度变化物质40冷却或加热的尿吸收保持在吸收体56的表面侧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所谓的如侧训练用的一次性尿片、一次性吸收垫等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训练用的一次性尿片,为了使穿着者感知排尿,通常是强化尿与肌肤接触而由湿润带来的不快感来进行研究的,由于肌肤的泡涨有可能会导致湿疹,因此,目前正在开发一种在使肌肤远离尿液的同时使穿着者感知排尿的技术。
其代表性的技术是利用山梨糖醇之类的通过与尿接触而使尿的温度发生变化的物质的技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提出了将含有山梨糖醇等温度变化物质的部件配置在吸收单元(吸收性组装体)的身体侧的提案。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技术中,提出了在吸收性核上配置通过使山梨糖醇等温度变化物质夹在渗透性层和不渗透性层之间而成的单元的提案。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9227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8309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由温度变化物质冷却或加热的尿进入吸收单元内部,并向背面侧移动,尿量越多,与身体接触的物品表面的温度变化越小。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由温度变化物质冷却或加热的尿暂时贮留在不渗透性层上,因此,尿量增加时,利用温度变化物质的冷却或加热跟不上,排尿时的尿温度的变化变小。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在物品表面发挥大的温度变化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解决了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如下。
<方案1所述的发明>
一种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在包含裆部的部位具备吸收部分,该吸收部分是在透液性表面片和背面侧片之间存在吸收单元而成的,该吸收单元是用吸收体包覆片将由高吸收性聚合物和纤维聚集体构成的吸收体包裹起来而成的,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吸收体和上述透液性表面片之间具有温度变化层,该温度变化层含有通过与尿接触而将尿冷却或加热的温度变化物质和高吸收性聚合物;或者
对于上述吸收体,其表面侧的上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密度高于背面侧,在该吸收体的表面上具有温度变化层,该温度变化层含有通过与尿接触而将尿冷却或加热的温度变化物质。
(作用效果)
在本发明中,排尿时透过表面片的尿起初被温度变化物质冷却或加热后,迅速地被配置在吸收体和透液性表面片之间的温度变化层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或吸收体的表面侧层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保持,能有效地将温度变化传达给穿着者。并且,配置在吸收体和透液性表面片之间的温度变化层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或吸收体的表面侧层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达到饱和后,即使由于温度变化物质的减少等导致尿的冷却或加热变得不充分,该尿不在配置在吸收体和透液性表面片之间的温度变化层中或吸收体的表面侧层中吸收保持,而在吸收体内移动至背面侧。即,经充分冷却或加热的尿被配置在吸收体和透液性表面片之间的温度变化层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或吸收体的表面侧层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吸收保持,冷却或加热不充分的尿不在配置在吸收体和透液性表面片之间的温度变化层或吸收体的表面侧层保持而移动至背面侧,因此,利用温度变化物质冷却或加热的效果有效地传递到物品表面侧,给物品表面带来大的温度变化。并且,由于尿被保持在高吸收性聚合物中,透过表面片的尿难以返回到肌肤侧,所以能得到干爽的使用感,对肌肤的负担也少。
特别是,吸收体的表面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密度高于背面侧时,经冷却或加热的尿能够更多地保持在吸收体的表面侧,能够使物品表面的温度变化更加明显。
另外,温度变化层中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时,供给到温度变化层的尿被温度变化物质冷却或加热后,不向其他部件传热而被高吸收性聚合物迅速地吸收,不仅如此,经温度变化物质冷却或加热的尿被保持在更靠近肌肤的位置,因此物品表面的温度变化更加明显。
<方案2所述的发明>
如方案1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具有上述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边缘与上述吸收体的边缘疏离而更靠近中央侧,在具有上述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前后两侧和宽度方向两侧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具有上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分。
(作用效果)
在吸收性物品中,由于尿在吸收部分中在物品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扩散,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在具有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中被冷却或加热的尿中,扩散到具有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周围的尿能更有效地被高吸收性聚合物吸收保持。因此,能在物品表面的更大范围带来大的温度变化。
<方案3所述的发明>
如方案2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透液性表面片由厚度为0.5mm以下、且基重为10~40g/m2的无纺布构成,
上述吸收体包覆片由厚度为0.2mm以下、且基重为5~25g/m2的皱纹纸或无纺布构成,
在上述透液性表面片和上述温度变化层之间的与至少具有上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分重叠的部分不具有其他部件,
上述温度变化物质通过溶解在尿中而发生吸热反应,从而使尿冷却,并且,上述温度变化物质在温度20℃的100ml的水中的溶解度为30g以上,
上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基重为300~800g/m2,
具有上述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面积为2,500~20,000mm2,
上述温度变化物质在上述吸收体中能产生的热量变化的总量为50cal以上,
具有上述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每单位面积的热量变化为1cal/cm2以上,
上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速度为50秒以下,
上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为50~400g/m2,
具有上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分的面积为2,500~20,000mm2。
(作用效果)
在本发明中,优选采用这样的结构并使用这样的种类、性能和量的温度变化物质和高吸收性聚合物。需要说明的是,吸收速度是指2g试样吸收50g生理盐水所需的时间,是基于JIS K 7224-1996测定的(下同)。
<方案4所述的发明>
如方案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温度变化层的下层具备含有水溶性物质的层。
(作用效果)
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采用的构成是在吸收性组装体的表面侧配置有液体透过性的温度变化部件,所以穿着者排泄的尿等水分通过液体透过性的温度变化部件的层后,迅速地移动至其下层的吸收性组装体中。因此,通过与温度变化部件接触而发生了温度变化的尿等水分被远离穿着者肌肤的吸收性组装体的纸浆或聚合物吸收保持,不足以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中设置了在透液性层和不透液性层之间夹有温度变化物质的温度变化单元,因此,在第1次排尿时,尿在不透液性层表面沿X-Y平面移动,润湿温度变化物质,有效地发生温度变化,从而使穿着者充分感知温度变化,但是,当再有第2次以上的排尿时,由于第1次的排尿时大部分温度变化物质已溶解,不能得到充分的温度变化效果,而且,尿滞留在不透液性层中,阻碍了向吸收性核的吸收,从而产生了漏尿等问题。
相对于此,如上所述,当具有温度变化层和配备在其下层的含有水溶性物质的层这2层结构时,在第1次排尿时,含有水溶性物质的层中的水溶性物质需要一定的溶解时间才能溶解在液体中,利用这一现象,能够使尿暂时滞留在含有水溶性物质的层的上层。由此,由于能够抑制尿即时地被吸收到吸收体中,因此能充分地与其上层所含有的温度变化物质接触,使温度变化切实地产生,并且也能使穿着者切实地感知该温度变化。并且,由于水溶性物质溶解在第1次排尿时的尿中,因此,即使再有第2次以上的排尿,也不会阻碍尿向吸收体中吸收,不会产生漏尿等问题。
<方案5所述的发明>
如方案4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含有水溶性物质的层由以上述水溶性物质为主原料的成型体构成。
<方案6所述的发明>
如方案5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含有水溶性物质的层由负载有上述水溶性物质的透液性的片状物构成。
<方案7所述的发明>
如方案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之中,在至少从上述裆部到上述腹侧部分的部分熔合有上述温度变化物质,并且在上述吸收体的上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的周围没有熔合上述温度变化物质。
(作用效果)
在现有技术中,温度变化物质保持粉粒体状并以非固定的方式含有,在制品流通过程或使用中温度变化物质从预定部位移开,由于尿的供给相对于温度变化物质的不足、温度变化不能充分地传递到身体等等,有可能温度变化变得不充分。
另外,即使在温度变化物质不发生移动的情况下,也存在如下问题:含有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由于褶皱等变形而不贴合身体,尿向含有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供给变得不足,以致温度变化变得不充分,或温度变化向身体的传递变得不充分。
相对于此,如上所述,在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之中至少从裆部到腹侧部分之间的部分熔合有温度变化物质时,至少在该部分切实地保持了温度变化物质。并且,由于吸收体中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与其周围的没有熔合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相比挺度(刚性)变高,由此使确实地保持有温度变化物质的温度变化物质熔合部分难以发生褶皱、弯曲等变形,从裆部到腹侧部分的部分与身体良好地贴合。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更有效地将充足量的尿供给至温度变化物质,产生所期的温度变化,同时该温度变化会有效地传递给身体。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熔合”是指,温度变化物质以熔融状态附着于对象(吸收体)后固化,固化体固定于对象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裆部是指,展开状态下从腹侧部分的腰端缘到背侧部分的腰端缘之间的前后方向中央,裆部的前侧部分和裆部的后侧部分分别是指腹侧部分和背侧部分。
<方案8所述的发明>
如方案7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将以展开状态下从腹侧部分的腰端缘到背侧部分的腰端缘之间的前后方向长度确定的制品长设为L时,
至少遍及从上述腹侧部分的腰侧端缘到裆侧为0.15L~0.80L的范围设置有上述吸收体,
至少遍及从上述腹侧部分的腰侧端缘到裆侧为0.25L~0.45L的范围设置有上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
(作用效果)
通过采用这样的尺寸,使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位于男女的排尿位置。即,排尿时尿会切实地与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接触。
<方案9所述的发明>
如方案8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沿着腹股沟部以宽度比腹股沟部宽的方式具有宽度随着接近腰侧而扩大的形状。
(作用效果)
通过将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制成这样的形状,不易产生裆部的纵向褶皱和沿着腹股沟部的褶皱,从而从裆部到腹侧部分的适合性更加良好。
<方案10所述的发明>
如方案9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裆部设有沿着大腿围的紧束部,在展开状态下将上述吸收体的前后方向长度设为Y、宽度设为X时,上述紧束部的前后方向长度为0.2Y~0.3Y、上述紧束部的宽度最窄部分的宽度为0.6~0.75X,
上述腹侧部分中上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的腰侧端缘的宽度为0.4X~0.7X,
上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之中,上述宽度扩大的部分的裆侧端位于与上述紧束部的宽度最窄部分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上述紧束部的宽度最窄部分更靠近腹侧的位置,
上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的后端位于与上述紧束部的后端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上述紧束部的后端更靠近背侧的位置,并且,上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的后端的宽度为上述腹侧部分的上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的腰侧端缘的宽度的0.7倍以下、且为0.5X以下。
(作用效果)
在吸收体的裆部设置有沿着大腿围的紧束部时,两大腿根与裆部的适合性提高,不易产生裆部的纵向褶皱,因而优选,此时,优选各部的尺寸处于本项所述的范围内。具体地说,吸收体的尺寸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吸收体变得易于与大腿围适合。另外,腹侧部分中熔合部分的腰侧端缘的宽度处于上述范围内、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之中宽度扩大部分的裆侧端位于上述范围时,能有效防止行走时沿着腹股沟部产生的褶皱。并且,通过将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的后端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无需在对温度变化不敏感的臀侧配置无用的温度变化物质。另外,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的后端的宽度处于上述范围内时,不易产生裆部的纵向褶皱,因此优选。
<方案11所述的发明>
如方案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吸收单元和上述背面侧片之间设有绝热层。
(作用效果)
在现有技术中,经温度变化物质冷却或加热的尿的一部分移动至接近物品外面的部分而被保持,因此,受到外部气温的影响,冷却后的尿的温度上升或者加热后的尿冷却,不能将温度变化充分地传递给穿着者,存在难以得到目的的训练效果的问题。
与此相对,如上所述,吸收单元的背面侧被绝热层覆盖时,透过表面片的尿在通过与温度变化物质接触而被冷却或加热的同时被吸收体保持,其温度传递给穿着者的身体,使穿着者感知排尿,此时,即使外部气温在极高的情况下(盛夏、冬季的暖气装置附近)、极低的情况下(冬季的室外等),也能维持被吸收体保持的尿的温度,从而得到所期望的温度变化。
<方案12所述的发明>
如方案11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体由纤维密度为2.25~6.75g/m3的纤维聚集体形成,
上述绝热层由纤维密度为0.5~1.5g/m3的纤维聚集体形成,并且
上述吸收体的纤维密度为上述绝热层的纤维密度的4.5倍以上。
(作用效果)
吸收体和绝热层如本项所述那样构成时,被吸收体吸收的尿难以移动至绝热层,温度发生了变化的尿能够被保持在靠近身体的部分中,同时难以发生由于绝热层保持了尿所致的绝热性的降低。
<方案13所述的发明>
如方案12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绝热层与上述吸收体被分开包裹,上述绝热层利用由纤维密度高于上述绝热层的纤维聚集体构成的绝热层包覆片包裹。
绝热层由这样的纤维聚集片包裹时,透过吸收体的尿即使到达绝热层侧,该尿也能被纤维聚集片吸收保持,而不易被保持在绝热层内,因此能够维持绝热层的绝热性。
<方案14所述的发明>
如方案1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绝热层覆盖了上述吸收体的背面之中50%以上的面积。
绝热层仅覆盖吸收体的一部分(例如仅裆部等)即可,但是覆盖吸收体的背面之中50%以上的面积时,能发挥出更切实且更充分的绝热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产生如下优点:一次性吸收性物品是能在物品表面发挥较大温度变化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等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内裤型一次性尿片的内面的、展开尿片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内裤型一次性尿片的外面的、展开尿片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3是图1的6-6线截面图。
图4是图1的7-7线截面图。
图5是图1的8-8线截面图。
图6是与尺寸一同表示内裤型一次性尿片的要部的、展开尿片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7是与尺寸一同表示内裤型一次性尿片的要部的截面图。
图8是制品状态的正面图。
图9是制品状态的背面图。
图10是其他形态的要部截面图。
图11是另一形态的要部截面图。
图12是其他形态的要部截面图。
图13是实验结果的图。
图14是与图1的6-6线截面相当的截面图。
图15是将温度变化用独立部件34部分放大后的吸收性本体10的截面图。
图16是温度变化涉及的结构的其他形态例。
图17是表示内裤型一次性尿片的内面的、展开尿片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18是图17的6-6线截面图。
图19是图17的8-8线截面图。
图20是与尺寸一同表示内裤型一次性尿片的要部的、展开尿片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21是其他形态的要部截面图。
图22是表示加热手段的示意图。
图23是表示加热手段的示意图。
图24是表示加热手段的示意图。
图25是表示加热手段的示意图。
图26是实验结果的图。
图27是与图1的6-6线相当的截面图。
图28是与图1的7-7线相当的截面图。
图29是与图1的8-8线相当的截面图。
图30是其他形态的要部截面图。
图31是另一形态的要部截面图。
图32是其他形态的要部截面图。
图33是另一形态的要部截面图。
图34是其他形态的要部截面图。
图35是实验结果的图。
图36是实验结果的图。
符号说明
100...腰围部、11...不透液性片、12F...腹侧外装片、12B...背侧外装片、200...内装体、30...表面片、40...温度变化物质、50...吸收单元、52...纤维、54...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6...吸收体、58...吸收体包覆片、60...侧部隔边、62...阻隔片、70...背侧伸缩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出内裤型一次性尿片(训练内裤)的实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当然也能够适用于带式的一次性尿片、垫型的吸收性物品等。
<内裤型一次性尿片的基本结构例>
图1~图9表示内裤型一次性尿片的一例。各图中,“前后方向”是指连接腹侧(前侧)和背侧(后侧)的方向(纵向),“宽度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是指在穿着尿片的状态、即在裆部将尿片折成两部分以使尿片的腹侧和背侧重合的状态下与腰围方向正交的方向,换言之,将腰开口部WO侧和裆部侧连接的方向。
该内裤型一次性尿片具有覆盖穿着者的腰围之中的腹侧的腹侧外装片12F和覆盖背侧的背侧外装片12B,其构成为如下方式:腹侧外装片12F的宽度方向两侧缘和背侧外装片12B的宽度方向两侧缘遍及整个上下方向利用热封、超声波熔敷等而熔敷接合,形成筒状的腰围部100。符号12A表示各个熔敷部,该熔敷部12A组构成侧封部。如图示形态那样,背侧外装片12B延伸到熔敷部12A的下侧时,可以对包含该部分在内的上下方向范围实施一体的热封等加工,在背侧延伸部14设置延伸熔敷部12E。通过设置延伸熔敷部12E,能够防止后述的背侧延伸部14的第2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6的回缩。这种情况下,考虑到侧部容易破损,通常熔敷部12A由小的熔敷部的集合构成,并且制成熔敷部12A中的熔敷面积的比率低的接合图案,但是,由于在延伸熔敷部12E无需考虑容易发生破损的情况,因此可以通过使熔敷图案的熔敷面积的比率高于熔敷部12A来使第2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6确实地得到熔敷固定。另外,延伸熔敷部12E通过以曲线状熔敷臀部罩部14C的缘部,可以防止臀部罩部14C的第2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6的回缩。
另外,内装体200的前端部通过热熔性接合剂等连接在腰围部100中的腹侧外装片12F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内面,并且内装体200的后端部通过热熔性接合剂等连接在背侧外装片12B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内面,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装片12B在裆侧分离而不连续。该分离距离Y可以为150~250mm左右。尽管没有图示,也可以采用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装片12B在裆部连续起来的形态,即,以一体的外装片从腹侧到背侧连续覆盖的形态。
从图7和图8可知,腰围部100的上部开口为穿着者的身体通过的腰开口部WO,在内装体200的宽度方向两侧,由腰围部100的下缘和内装体200的侧缘分别围起来的部分为腿通过的腿开口部LO。如图1所示,在将各熔敷12A剥开并展开的状态下,呈现出沙漏形状。内装体200以从背侧通过裆部覆盖至腹侧的方式延伸,为接住排泄物并吸收保持液体成分的部分,腰围部100是将内装体200保持在穿着者上的部分。
(外装片)
如图4和图5所示,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装片12B是将2片片状材料12,12贴合而成的,位于内侧的内侧片状材料12仅延伸至腰开口部WO的边缘,而位于外侧的外侧片状材料12延至内侧片状材料12的腰侧的边缘并折回到内侧片状材料12的内侧,该折回部分12r以覆盖至内装体200的腰侧端部上的方式延伸,以热熔性接合剂等固定于对向面。作为片状材料12,只要能通过熔敷而接合,就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无纺布。对无纺布的原料纤维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示出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人造丝、铜氨人造丝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等;使用这些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纤维、复合纤维等。另外,无纺布可以利用任意的加工进行制造。作为加工方法,可以例示出公知的方法,例如,水刺(spunlace)法、纺粘法、热轧法、熔喷法、针刺法、热风(air-through)法、点粘法等。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其基重优选为10~30g/m2左右。
并且,为了提高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装片12B对腰围的适合性,将橡胶线等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以预定的伸长率设置在两片状材料12,12间。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可以使用合成橡胶,也可以使用天然橡胶。可以使用热熔性粘接、热封或超声波粘接来进行各外装片12F,12B中的两片状材料12,12的贴合、夹在两片状材料12,12之间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的固定。如果将外装片12F,12B整个面牢固地固定,则有损片的手感,因此不优选。优选的是,将外装片12F,12B组合,使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的粘接牢固,除此以外的部分不粘接或较弱地粘接。
更详细地说,背侧外装片12B具有背侧本体部13和向该背侧本体部13的下侧延伸的背侧延伸部14,所述背侧本体部13与基于熔敷部12A组的侧封部同样占据上下方向范围。背侧延伸部14具有与内装体200重合的宽度方向中央部14M和向其两侧延伸的臀部罩部14C。
背侧延伸部14的形状可以适当设定,在图示例中,背侧延伸部14的上端部与背侧本体部13同宽,并向背侧本体部13的下侧延伸,背侧延伸部14的下侧的宽度随着靠近裆侧而变窄。与背侧本体部13同宽的部分可以省略。如果这样构成,则臀部罩部14C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14e呈现随着靠近裆侧而靠近内装体200侧那样的直线状或曲线状,形成容易覆盖臀部的形状。
背侧延伸部14的尺寸可以适当设定,如图6所示,臀部罩部14C的宽度方向长度14x(臀部罩部14C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14e与内装体200的侧缘之间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分离距离)优选为80~160mm,臀部罩部14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14y(延伸长度)优选为30~80mm。另外,将由背侧延伸部14的宽度方向上最宽的部位和上下方向上最宽的部位确定的四边形的面积设为S时,则背侧延伸部14的面积相对于S为20~80%、特别是为40~60%左右时,臀部的外观和穿着感优异,因此优选。
背侧本体部13在上下方向上从概念上可以分为上端部(腰部)W和其下侧的下侧部分U,其范围根据制品的尺寸的不同而不同,但通常上端部W的上下方向长度可以为15~80mm、下侧部分U的上下方向长度可以为35~220mm。
以在整个宽度方向上连续的方式,将2个以上的背侧腰部弹性伸缩部件17以在上下方向空出间隔、且以预定的伸长率沿着宽度方向拉伸的状态固定在背侧本体部13的上端部(腰部)W的内侧片状材料12的内侧面与外侧片状材料的折回部分12r的外侧面之间。另外,背侧腰部弹性伸缩部件17之中,设置在与背侧本体部13的下侧部分U相邻的区域的1个或多个背侧腰部弹性伸缩部件17可以与内装体200重合,也可以分别设置在内装体200的除了与内装体200重合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外的宽度方向两侧。作为该背侧腰弹性伸缩部件17,优选将3~22根左右粗细度为155~1880dtex、特别是470~1240dtex左右(此为合成橡胶的情况。在天然橡胶的情况中,截面积为0.05~1.5mm2、特别是0.1~1.0mm2左右)的橡胶线以4~12mm的间隔并分别以150~400%、特别是220~320%左右的伸长率进行固定。另外,背侧腰部弹性伸缩部件17无需全部为相同的粗细度和伸长率,例如背侧腰部的上部和下部的弹性伸缩部件的粗细度和伸长率可以不同。
另外,在背侧本体部13的下侧部分U的内侧片状材料12的外侧面和外侧片状材料12的内侧面之间,除了与内装体200重合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外,在其上侧和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部位,以在整个宽度方向上连续的方式将2个以上的第1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以在上下方向空出间隔、且以预定的伸长率沿着宽度方向拉伸的状态进行了固定。
作为第1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优选将5~30根左右粗细度为155~1880dtex、特别是470~1240dtex左右(此为合成橡胶的情况。在天然橡胶的情况中,截面积为0.05~1.5mm2、特别是0.1~1.0mm2左右)的橡胶线以1~15mm、特别是3~8mm的间隔并分别以200~350%、特别是240~300%左右的伸长率进行固定。
另外,在背侧延伸部14的内侧片状材料12的外侧面与外侧片状材料12的内侧面之间,除了与内装体200重合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外,在其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部位,以在整个宽度方向上(至少遍及整个臀部罩部14C)连续的方式将2个以上的第2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6以在上下方向空出间隔、且以预定的伸长率沿着宽度方向拉伸状态进行了固定。
作为第2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6,优选将2~10根左右粗细度为155~1880dtex、特别是470~1240dtex左右(此为合成橡胶的情况。在天然橡胶的情况中,截面积为0.05~1.5mm2、特别是0.1~1.0mm2左右)的橡胶线以5~40mm、特别是5~20mm的间隔并分别以150~300%、特别是180~260%的伸长率进行固定。
另一方面,腹侧外装片12F仅由与背侧外装片12B的背侧本体部13基本相同的腹侧本体部(与基于熔敷部12A组的侧封部同样占据上下方向范围的部分)构成,形成沿着腰围方向延伸的矩形状,其不具有像背侧外装片12B那样的背侧延伸部14。
即,在腹侧外装片(腹侧本体部)12F的上端部(腰部)W和下侧部分U之中上端部W的内侧片状材料12的内侧面和外侧片状材料12的折回部分12r的外侧面之间,以在整个宽度方向上连续的方式将2个以上的腹侧腰部弹性伸缩部件18以在上下方向空出间隔、且以预定的伸长率沿着宽度方向拉伸的状态进行了固定。优选该腹侧腰部弹性伸缩部件18的根数、粗细度、伸长率、间隔以及上下方向配置尽量与背侧腰部弹性伸缩部件17接近,但也可以不同,不同时,根数的差为10根以下、优选为5根以下,粗细度的差为1880dtex以下、优选为470dtex以下,伸长率的差为100%以下、优选为40%以下,间隔的差为10mm以下、优选为5mm以下。
另外,在腹侧外装片12F(腹侧本体部)的下侧部分U的内侧片状材料12的外侧面与外侧片状材料12的内侧面之间,除了与内装体200重合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外,在其上侧和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部位,以在整个宽度方向上连续的方式将2个以上的第3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9以在上下方向空出间隔、且以预定的伸长率沿着宽度方向拉伸的状态进行了固定。第3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9的上下方向设置范围可以为下侧部分的一部分,但优选实质上为下侧部分的全体(伸缩力作用于全体的范围)。
优选第3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9的根数、粗细度、伸长率、间隔以及上下方向配置尽量与第1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接近,但也可以不同,不同时,根数的差为10根以下、优选为5根以下,粗细度的差为1880dtex以下、优选为470dtex以下,伸长率的差为100%以下、优选为40%以下,间隔的差为10mm以下、优选为5mm以下。
图示形态的腹侧外装片12F仅由与熔敷部12A同样占据上下方向范围的部分构成,但是也可以与背侧同样地由与熔敷部12A同样占据上下方向范围的腹侧本体部和向该腹侧本体部的下侧延伸的腹侧延伸部构成。由此,可以将腹侧外装片12F的大腿围形状形成为沿着腹股沟部合身的形状。这种情况下,腹侧延伸部的面积优选为背侧延伸部的面积的10~80%,更优选为20~50%。腹侧延伸部过大时,反而有损适合性,因此不优选。
另外,如图所示,第1、第2和第3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6和19如果分别设置在除与内装体200重合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外的其宽度方向两侧,则由于内装体200与外装片12F,12B之间难以剥离而优选,但是该形态除了包括仅在宽度方向两侧存在弹性伸缩部件的形态以外,还包括如下构成的形态:存在横穿内装体200并从其宽度方向一侧到另一侧的弹性伸缩部件,但弹性伸缩部件在与内装体200重合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被切断,伸缩力不起作用(实质上等同于没有设置弹性伸缩部件)。另外,为了使伸缩力在背侧本体部13和背侧延伸部14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发挥作用,也可以使第1、第2和第3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6和19的一部分或全部横穿内装体200并从其宽度方向一侧设置到另一侧。
(内装体)
内装体200可以采取任意的形状,但在图示形态中为长方形。如图3所示,内装体200具有作为身体侧的表面片30、不透液性片11、和夹在二者之间的吸收单元50。不透液性片11的背面侧也可以固定有裆部外装片12M,以覆盖内装体200的整个背面或者覆盖整个在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装片12B之间露出的部分。另外,在表面片30和吸收单元50之间,也可以设置使透过表面片30的液体迅速移至吸收单元50的中间片(第二片),但由于阻碍向肌肤的热传递,因此在表面片30和吸收单元50之间,至少在与后述的具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分重叠的部分不设置其他部件,优选遍及全体不设置其他的部件。进而,为了防止在内装体200的两侧漏出排泄物,可以在内装体200的两侧设置向身体侧立起的隔边60,61。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没有图示,但内装体200的各构成部件可以适当地通过热熔性接合剂等的实心、沟槽或螺旋涂布等而相互固定。并且,内装体200还可以通过利用机械接合件、粘合材而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外装片12F,12B上。
(表面片)
表面片30具有透过液体的性质,例如,可以例示出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多孔性塑料片等。另外,这些之中,对无纺布的原料纤维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示出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人造丝、铜氨人造丝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等;使用这些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纤维、复合纤维等。另外,无纺布可以利用任意的加工进行制造。作为加工方法,可以例示出公知的方法,例如,水刺法、纺粘法、SMS法、热轧法、熔喷法、针刺法、热风法、点粘法等。特别是,为了容易感知来自表面侧的温度变化,由于薄度和强度的平衡优异而优选利用纺粘法、SMS法加工的无纺布,由于在低基重下吸收也迅速且干爽感优异而优选利用热风法加工的无纺布。
另外,表面片30可以由1张片构成,也可以由将2张以上的片贴合所得到的层积片构成。同样地,在平面方向上,表面片30可以由1张片构成,也可以通过将2张以上的片贴合而成。
表面片30由无纺布构成的情况下,如果构成为厚度0.1~3mm左右、特别是0.5mm以下且基重为10~40g/m2左右、特别是25g/m2以下时,则由于从背面侧向肌肤的传热性优异而优选。
设置隔边60,61的情况下,表面片30的两侧部优选通过不透液性片11和隔边60,61之间并绕至吸收单元50的内侧,为防止液体的渗透而利用热熔性接合剂等将表面片30的两侧部与不透液性片11和隔边60,61粘接起来。由此还可以得到提高内装体200的两侧部的刚性的效果。
(不透液性片)
对不透液性片11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例示出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聚乙烯片等上层积了无纺布的层积无纺布;中间夹有防水膜的实质上确保了不透液性的无纺布(此时,由防水膜和无纺布构成不透液性片)等。当然,除此以外,还可以例示出近年从防止潮热的方面出发而优选使用的具有不透液性且具有透湿性的材料。作为该具有不透液性且具有透湿性的材料的片,例如可以例示出在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中混炼无机填充剂并成型为片后,在单轴或双轴方向上拉伸所得到的微多孔性片。另外,也可以使用应用了微旦纤维的无纺布、利用如下方法在不使用防水膜的情况下制成的不透液性的片作为不透液性片11:由施加热、压力而使纤维的空隙减小所带来的防漏性增强;涂布高吸水性树脂、疏水性树脂、防水剂。另外,从绝热性的方面出发,优选通气性较低的无孔膜、微多孔性片。
为了提高防漏性,优选不透液性片11绕着吸收单元50的两侧并延伸至吸收单元50的表面片30侧面的两侧部。由此还能得到提高内装体200的两侧部的刚性的效果。对于该延伸部的宽度,左右各为5~20mm左右是适合的。需要说明的是,图示例中,顶层片11、背面片12、褶裥无纺布16均为裹着吸收体的结构,但也可以仅背面片12裹着吸收体13,或者可以都不裹着吸收体13。仅背面片12裹着时,顶层片11和褶裥无纺布16与外装片20一同形成侧翼,但形成外装片20具有不透液性、或者在外装片20和背面片12之间夹有别的不透液性片的构成(该不透液性片优选包含表面片的形状的方形或沙漏形状)即可。另外,背面片12也不裹着的情况下,只要是与背面片12不同的不透液性的被覆片以从吸收体侧部的背面侧延伸至表面侧并夹持侧部的方式固定即可。
另外,可以对不透液性片11的内面或外面实施基于印刷、着色的设计。进而,可以在不透液性片11的外侧贴附与裆部外装片12M不同的部件的实施了印刷或着色的设计片。另外,可以在不透液性片11的内侧设置颜色由于液体成分的吸收而发生变化的排泄指示剂80。需要说明的是,符号90表示使用后用于将尿片收拢而固定住的所谓的后处理带。
(隔边)
隔边60,61是沿着内装体200的两侧部在整个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带状部件,其是用于阻挡沿着表面片30在横方向上移动的尿和软便、防止横漏而设置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内装体200的左右各侧,设置了二重隔边60,61。在展开尿片的状态下,如图所示,内侧隔边61从内装体200的侧部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倾斜立起;外侧隔边60位于内侧隔边61的宽度方向外侧,以从内装体200的侧部立起的方式设置,根侧的部分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倾斜立起,中间部至前端侧的部分向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立起。
更详细地说,内侧隔边61如下形成:将具有与内装体200的前后方向长度相等的长度的带状的阻隔片62在宽度方向上折回,折为两折,并且在折回部分及其附近的片间将数根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沿长度方向以拉伸的状态并以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进行固定。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不在阻隔片62的前后端部固定,而以隔边能在中间部前后伸缩的方式固定。作为阻隔片62,可以使用在纺粘法无纺布(SS、SSS等)、SMS无纺布(SMS、SSMMS等)、熔喷法无纺布等柔软且均一性和隐蔽性优异的无纺布上根据需要利用硅等进行了防水处理的无纺布,优选纤维基重为10~30g/m2左右。特别是在将温度变化物质设置在侧部的情况下,为了容易感知来自侧部的温度变化以及为了防止潮热,适宜使用通过控制基重而使通气性优异的无纺布。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可以使用橡胶线等。使用氨纶橡胶线时,优选粗细度为420~1120dtex,更优选为620~940dtex。固定时的伸长率优选为150~350%,更优选为200~300%。另外,尽管没有图示,重叠成两层的阻隔片之间也可以存在防水膜。
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优选在内侧隔边61的前端部配置1~2根,更优选在前端部和基端部之间的中间部也配置1~2根。在中间部存在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时,容易以此为支点以从中间部到前端部的范围与肌肤面接触。中间部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配置位置优选在内侧隔边61的高度(突出部的宽度方向长度)的30~70%范围。在婴幼儿用纸尿片中,优选内侧隔边61的高度为15~35mm左右,因此,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配置范围优选从前端向基端侧的5~25mm的位置,更优选为12~18mm的位置。在内侧隔边61的前端部和/或中间部分别平行地设置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情况下,其配置间隔61d优选为2~10mm,更优选为2~6mm。
并且,内侧隔边61之中,宽度方向上与折回部分相反一侧的端部为固定在内装体200的侧缘部的背面的固定部分(内侧固定部分)65,该固定部分65以外的部分为由固定部分65突出的突出部分66(折回部分侧的部分,相当于内侧突出部分),该突出部分66之中前后方向两端部通过基于热熔性接合剂、热封的前后固定部67而固定于表面片30表面,前后方向中间部为非固定的自由部分(内侧自由部分),在该自由部分中沿着前后方向以拉伸状态固定有细长状弹性部件63。
外侧隔边60也具有与内侧隔边61基本相同的结构,但其固定部分(外侧固定部分)68与内装体200的背面侧的内侧隔边61的固定部分65相比更靠近宽度方向中央侧并固定于内侧隔边61的外面,突出部分(外侧突出部分)69之中,前后方向两端部由根侧部分和前端侧部分构成,该根侧部分从固定部分68起通过内装体200的侧部而延伸至内侧隔边61的内侧突出部分66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表面、并且固定于内侧突出部分66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表面,所述前端侧部分从该根侧部分的前端折向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固定于根侧部分,除了上述不同点以外,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配置和根数等也不同。
但是,对于内侧隔边61来说,如果内侧突出部分的前端部具有折向宽度方向外侧的结构,具体来说,内侧突出部分的前端部为内侧隔边61的高度(突出部的宽度方向长度)的1/2以下、优选为1/3以下,则可以与外侧隔边61同样,采取前端侧部分折向宽度方向外侧、且固定于根部侧部分的结构。
设置在外侧隔边60的自由部分(外侧自由部分)中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根数优选为2~6根,更优选为3~5根。配置间隔60d为3~10mm是适当的。如此构成时,容易以配置了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范围与肌肤面接触。不仅在前端侧,在根侧也可以设置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设置于外侧隔边60中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粗细度和伸长率以内侧隔边61为标准,但是粗细度优选与内侧隔边61的相同或比内侧隔边61的粗,伸长率优选与内侧隔边61的相同或比内侧隔边61的低。
另外,对于突出部分66,69的前后固定部67的前后方向长度L6来说,优选内侧隔边61的L6与外侧隔边60的长度相同或比外侧隔边60的长度短,对于隔边60,61中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前后方向固定长度来说,优选内侧隔边61侧的长度与外侧隔边60的长度相同或比外侧隔边60的长度长。固定部分65和突出部分66的边界对于外侧隔边60和内侧隔边61来说可以为相同的位置,但是优选外侧隔边60的边界与内侧隔边61的边界疏离而更靠近宽度方向中央侧,该疏离距离优选10mm以内。
优选在外侧隔边60和内侧隔边61的固定部分68,65的突出部分66,69侧的缘部形成有基于热熔性接合剂、热封的线状的根固定部。另外,其他的固定部也可以使用热熔性接合剂等以适当的图案固定。该线状的根固定部优选位于内装体200的表面侧的侧部附近(具体来说,在宽度方向上距侧缘为0~5mm、优选为0~3mm的位置)或背面侧。这种情况下,隔边折向表面侧进行固定实质上仅成为前后方向两端部,在利用前后固定部67向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约束不充分发挥作用的裆部,外侧隔边60和内侧隔边61均向宽度方向外侧立起,内侧隔边61形成的兜变宽。在表面侧,线状的根固定部位于宽度方向上距侧缘超过5mm的位置时,在裆部,隔边向宽度方向中央侧立起,内侧隔边61形成的兜变小,因此不优选。线状的根固定部位于背面侧时,位于距内装体200的侧缘为0~20mm的位置是适当的,但也可以位于距内装体200的侧缘大于20mm的位置。
外侧和内侧隔边60,61的固定部分68,65的固定对象可以为内装体200的表面片30、不透液性片11、吸收单元50等适宜的部件,并且可以借助任意一个隔边而将另一个隔边固定于内装体200。
如此构成的外侧和内侧隔边60,61中,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收缩力以使前后方向两端部靠近的方式发挥作用,但是,突出部分66,69之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以不立起的方式固定,而与此相对,该前后方向两端部之间的部分为非固定的自由部分,因此仅自由部分如图3所示那样以与身体侧接触的方式立起。特别是,固定部分68,65位于内装体200的背面侧时,在裆部及其附近,外侧和内侧隔边60,61以向宽度方向外侧打开的方式立起,因此,外侧和内侧隔边60,61以面与大腿围接触,适合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在裆部的前后两侧(腹部和背部),利用前后固定部67将外侧和内侧隔边60,61限制成不向宽度方向外侧打开,因此,内侧隔边61较高地立起,外侧隔边60的下半部分也同样地立起,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从腹部和背部的内装体200两侧的泄漏。另外,内侧隔边61的突出部分66的前后固定部67不折回,外侧隔边60的突出部部分68的前后固定部67向外折,因此,外侧和内侧隔边60,61中的内侧和外侧自由部分间的分离状态得到维持,外侧和内侧隔边60,61以较宽的间隔确实地立起,分别与大腿围相适合,因此防漏性优异。
隔边60,61的尺寸可以适当设定,但在婴幼儿纸尿片的情况中,例如如图7所示,内侧隔边61的立起高度(展开状态下突出部分66的宽度方向长度)W5优选为10~50mm、特别优选为15~35mm,外侧隔边60的立起高度(展开状态下突出部分69的宽度方向长度)W6优选为15~60mm、特别优选为20~40mm。另外,内侧隔边61倒向表面片30表面的状态下,前端间的分离距离W4优选为60~170mm、特别优选为70~120mm。并且,将外侧隔边60平坦地折叠以使其与表面片30表面平行的状态下,位于最内侧的折痕间的分离距离W3优选为60~190mm、特别优选为70~140mm。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与图示形态不同地仅设置外侧和内侧隔边60,61中的任意一个。
(吸收单元)
本例的吸收单元50具有吸收体56和包裹该吸收体56整体的吸收体包覆片58,但也可以省略吸收体包覆片58。
(吸收体)
吸收体56可以由纤维聚集体形成。作为该纤维聚集体,可以使用将棉状纸浆、合成纤维等短纤维进行纤维堆积而成的聚集体,此外,还可以使用将乙酸纤维素等合成纤维的丝束(纤维束)根据需要开纤得到的纤丝聚集体。从液体保持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亲水性纤维或经亲水化处理的纤维。作为纤维基重,将棉状纸浆、短纤维进行纤维堆积时,例如可以为100~300g/m2左右,在纤丝聚集体的情况中,例如可以为30~120g/m2左右。合成纤维的情况下的细度例如为1~16dtex、优选为1~10dtex、进一步优选为1~5dtex。纤丝聚集体的情况下,纤丝也可以为非卷曲纤维,但优选为卷曲纤维。卷曲纤维的卷曲度例如可以为每1英寸5~75个、优选为10~50个、进一步优选为15~50个左右。并且,大多使用均一卷曲的卷曲纤维。优选在吸收体56中分散保持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吸收体56可以为长方形形状,但如图6所示那样,形成了具有前端部56F、后端部56B和位于它们之间的宽度比前端部56F和后端部56B窄的紧束部56N的沙漏形状时,吸收体56本身和隔边60,61对大腿围的适合性得到提高,因此优选。作为具体尺寸,将吸收体前端部56F的前后方向长度设为L1、将吸收体56与腹侧外装片12F的重叠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设为L2、将吸收体后端部56B的前后方向长度设为L3、将吸收体56与背侧外装片12B的重叠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设为L4、将紧束部56N的最小宽度设为W1、将吸收体前端部56F的宽度和吸收体后端部56B的宽度设为W2时,优选吸收体56的构成满足下述式(1)~(4)。
70mm≤W1<W2≤190mm...(1)
0.5≤W1/W2≤0.85...(2)
0mm≤L1-L2≤70mm...(3)
0mm≤L3-L4≤50mm...(4)
W1和W2过窄时,隔边60,61的立起变得不稳定,并且吸收量变得不足,过宽时,由于适合性降低导致穿着感恶化。
另外,吸收体56的构成处于上述数值范围时,在裆部,在隔边60,61的固定部分65附近不存在吸收体56,因此隔边60,61的活动自由度增加,隔边60,61容易向宽度方向外侧打开,变得容易与肌肤面接触,匹配面对于腿的活动的追随性也得到提高。在前后两侧,内装体200侧部的吸收体56在足够的范围存在,因此,以其为基点(支点),隔边60,61能稳定地立起。从前后两侧至裆部的部分为以内装体200的宽度方向两侧缘为基准、隔边60,61从向宽度方向内侧立起的形态变化成向宽度方向外侧打开的变位部,该隔边60,61的形态变化被存在至内装体200侧部的吸收体56所支持,隔边60,61的整体的立起形状是稳定的。吸收体56的构成在上述数值范围之外并且紧束部变得过大时,在裆部,隔边60,61的自由度变得过大,反而可能容易在大腿围产生间隙,并且,由于在裆部的前后两侧无基点(支点),因而隔边60,61的立起可能会变得不稳定。相反,紧束部变得过小时,隔边60,61的自由度降低,因而不优选。
另外,紧束部56N全体的前后方向长度L7优选为80mm以上、特别优选为120~260mm。紧束部56N的前后方向长度L7过短时,隔边60,61的自由度降低,并且吸收体56对大腿围的适合性降低,妨碍腿的活动,L7过长时,隔边60,61的立起变得不稳定。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除了包括“粒子”以外,还包括“粉体”。对于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粒径来说,可以直接使用用于这种吸收性物品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并优选其粒径为1000μm以下、特别优选150~400μm。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材料,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但优选吸水量为40g/g以上的材料。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有淀粉系、纤维素系、合成聚合物系等,可以使用淀粉-丙烯酸(盐)接枝共聚物、淀粉-丙烯腈共聚物的皂化物、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交联物、丙烯酸(盐)聚合物等。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形状,通常使用的粉粒体状是适宜的,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形状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可以使用与抗菌物质一体化的聚合物。特别优选抗菌除臭性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该抗菌除臭性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是使以银离子取代沸石中的能离子交换的离子的一部分或全部而成的沸石粒子(以下将其称为抗菌除臭性沸石)包含在高吸收性聚合物中而成的,或者是使抗菌除臭性沸石粒子通过静电附着于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表面而成的。
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优选使用吸水速度为40秒以下的粒子。吸水速度超过40秒时,则容易发生供给到吸收体56内的液体回流到吸收体56外的所谓的逆返。
另外,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优选使用凝胶强度为1000Pa以上的粒子。由此,即使在为大体积的吸收体56的情况中,也能有效地抑制液体吸收后的发粘感。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基重可以为50~800g/m2,特别优选为100~40g/m2。聚合物的基重小于50g/m2时,难以确保吸收量。超过800g/m2时,效果达到饱和。
如果需要,可以在吸收体56的平面方向上对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散布密度或者散布量进行调整。例如,可以使液体的排泄部位的散布量多于其他的部位。考虑到男女的差别时,男用可以提高前侧的散布密度(量),女用可以提高中央部的散布密度(量)。另外,也可以在吸收体56的平面方向上设置局部(例如点状)不存在聚合物的部分。
特别是,为了将温度通过后述的温度变化物质而发生了变化的尿保持在距肌肤较近的位置,优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水速度为50秒以下。吸水速度慢时,温度变化了的尿大部分不被吸收而通到背面侧。
用一张吸收体包覆片包裹吸收体56时,为了使温度变化有效地传递给穿着者,身体侧的吸收体包覆片58的接缝处的重叠宽度58W比温度变化物质的配置区域的宽度40W窄、且尺寸优选为40mm以下、特别优选为20mm以下。另外,吸收体包覆片58的接缝的优选形态是靠近侧部形成,以便不包括与排尿口接触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特别优选身体侧的吸收体包覆片58的接缝的片重叠部与后述的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0不重合。
(吸收体包覆片)
使用吸收体包覆片58时,作为其材料,可以使用薄页纸、特别是使用皱纹纸、无纺布、多层无纺布、开有小孔的片等。但是,优选不会脱落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吸收体包覆片内设置温度变化物质时也包括温度变化物质)网眼细的片,为了容易感知表面侧的温度变化,优选薄且基重低的片。厚度为0.05~3mm左右、特别是0.2mm以下,且基重为5~25g/m2左右、特别是15g/m2以下时,由于从背面侧向肌肤的传热性优异而优选。使用无纺布时,从薄度和强度的平衡优异的方面出发,优选利用纺粘法、SMS法加工成的无纺布,特别优选利用SMS法加工成的无纺布,该无纺布的材质可以使用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
(裆部外装片)
在内装体200的背面侧设置有露在制品外面的裆部外装片12M。作为该裆部外装片12M的材料,可以使用与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装片12B相同的材料,但也可以使用更高强度的材料和含有除臭剂的材料等与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装片12B不同的材料。具体地说,可以使用由PP、PP/PE、PP/PET等的纤维构成的纺粘法无纺布、熔喷法无纺布、点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热轧无纺布、水刺法无纺布、SMS无纺布等各种无纺布、或者向其中添加了除臭剂等的无纺布,等等。
裆部外装片12M在落座时会受到较高的体压。因此,优选具有摩擦牢固度高的(不起毛)特性的材料。
裆部外装片12M可以为通过进行印刷、着色而具备设计要素的片。在与上述的设计片合用时,优选配置成各自的设计不重合。
使用伸缩无纺布作为裆部外装片12M,并在内装体200的长度方向上伸长并贴附时,裆部的适合性提高,因而优选。
裆部外装片12M从宽度方向侧部绕到身体侧面,并利用热熔性接合剂等粘接固定于阻隔片62的外面时,内装体200的两侧部的刚性得到提高。在这样的形态中,优选将刚度(挺度)高的片用于裆部外装片12M。具体地说,优选使用由克拉克法(JISL1096C法)测定的刚软度在片的MD方向和CD方向的和为100mm以上、优选为150mm以上的片。
在图示例中,在腹侧和背侧外装片12F,12B与内装体200重合的部分,裆部外装片12M夹在内装体200与腹侧和背侧外装片12F,12B之间,但裆部外装片12M也可以贴附于腹侧和背侧外装片12F,12B的外侧。裆部外装片12M通过热熔性接合剂等贴附于内装体200的背面、以及腹侧和背侧外装片12F,12B的内面或者外面。
<关于特征部分>
本发明基于如下想法:在靠近肌肤的区域,利用温度变化物质40将尿冷却或加热后,用高吸收性聚合物吸收保持。作为其优选的一个形态,例如提出如下形态:如图3等所示,在吸收单元50的吸收体包覆片58内,在至少表面侧层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体56的表面上,配置通过与尿接触而将尿冷却或加热的温度变化物质。
温度变化物质40通过与尿接触并在溶解热、水合热或者反应热等的作用下吸收或放出热,从而将尿冷却或加热。作为通过在尿中溶解而吸收热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例子,可以举出乙酸钠、碳酸钠、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磷酸钠等含水盐、硝酸铵、硝酸钾、氯化铵、氯化钾、硝酸钠等无水盐、脲、木糖醇、山梨糖醇等糖醇等。作为通过在尿中溶解而放出热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例子,可以举出氯化铝、硫化铝、硫化铝钾等。在本发明中,这些之中优选使用显示出吸热作用的山梨糖醇、木糖醇等糖醇或脲等有机化合物。特别优选使用山梨糖醇、木糖醇,这是因为山梨糖醇、木糖醇的溶解性极其优异、化学稳定性好、对人体不产生不良影响。在使用通过在尿中溶解而吸热或放热的物质时,如果在尿中的溶解度低,则不能发挥充分的温度变化,因此优选在温度20℃的100ml的水中的溶解度为30g以上、特别是50g以上的温度变化物质。另外,优选产生20cal/g以上的温度变化,更优选产生35cal/g以上的温度变化。
作为通过与尿反应而吸收或放出热的物质的例子,可以举出使邻酯类或薄荷酮与碳原子数为1至8的醇或碳原子数为2至8的多元醇反应而得到的薄荷缩酮(メントンケタル)那样的缩酮类以及它们的结构异构体或光学异构体。另外,作为通过尿而发生溶胀以致吸收或放出热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例子,可以举出较弱地交联结合且被部分中和的聚丙烯酸。
温度变化物质40优选使用粒子状(包括粉体状)的物质,但也可以使用纤维状等其他形状的物质。如果是相同程度的粒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堆积密度越低,表面积越大,与尿的接触效率越高,因此温度变化速度越快。特别是在温度变化物质40溶解于尿中而产生温度变化的情况中,这种倾向非常显著。作为堆积密度低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优选颗粒、表面凹凸多的形状的粒子、表面或内部具有微细孔的粒子等多孔质粒子。堆积密度的程度适当设定即可,但优选为真密度的50%以下(具有相对于表观体积为50%以上的空隙(空间))。例如,山梨糖醇的情况中,真密度为1.50g/cm3,所以优选的堆积密度为0.75g/cm3以下,更优选为0.50~0.70g/cm3,特别优选为0.55~0.65g/cm3。另外,粒径大时,表观堆积密度小,但表面积不大,所以使用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时,优选其平均粒径(JIS K 1474-2007中值径)为200~600μm。
另外,作为将冷却或加热后的尿吸收保持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可以使用与在上述的吸收体56中含有的物质相同的物质,但特别优选吸水速度为50秒以下的物质。吸水速度慢时,冷却或加热后的尿大部分不被吸收而通到背面侧。
如图3所示那样,将通过与尿接触而冷却或加热尿的温度变化物质配置在吸收体56的表面上的形态可以如下制造,例如,形成实质上在整个厚度方向中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收体56后,在其表面散布或投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特别是,通过投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一部分温度变化物质40侵入吸收体56内,吸收体56的表面侧层变成以混合状态含有温度变化物质40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层,在该层上形成实质上仅为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如此形成的话,吸收体56上粒子层的厚度变薄,令穿着者感觉发硌的不适感的感触变少,因而优选。另一方面,为了更强烈地感知刚排完尿后的温度变化,也可以实质上将全部的温度变化物质40配置在吸收体56的上侧而不形成上述混合层。
换言之,该形态中,吸收体56内通常含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中,吸收体56的表面侧层所含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被用于吸收保持冷却或加热后的尿。因此,在该形态中,与吸收体56的背面侧相比,吸收体56的表面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密度高时,能更多地将冷却或加热后的尿保持在吸收体56的表面侧,从而能够使物品表面的温度变化更大,因而优选。另外,如果按照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密度随着向吸收体56的表面侧靠近而逐渐增高、或者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密度随着向吸收体56的表面侧靠近而阶梯式增高那样,以高吸收性聚合物具有密度梯度的方式来形成吸收体56,则增大物品表面的温度变化的效果显著,因而更优选。这样的密度梯度可以通过使用具有难以侵入吸收体56内的大粒径部分多的粒度分布的高吸收性聚合物来形成。
如此构成时,透过表面片30并到达吸收体56的表面的尿被温度变化物质40冷却或加热后,移动到其背面侧并被高吸收性聚合物吸收,包含该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体56的表面侧层的温度有效地传递至物品表面侧,从而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特别是在温度变化物质40为可溶性时,排尿时温度变化物质40发生溶解,露出吸收体56表面,将冷却或加热后的尿吸收保持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温度会直接传递至物品表面侧,因而优选。
作为另一优选形态,如图10所示,是在吸收体56的表面具有温度变化物质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混合层41的形态。这样的形态可以通过例如在吸收体56的表面散布或投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混合物来制造。特别是通过投射温度变化物质40,能够使一部分的温度变化物质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侵入吸收体56内。如此,吸收体56的表面侧层也变成以混合状态含有温度变化物质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层。如此形成的话,吸收体56上粒子层的厚度变薄,令穿着者感觉发硌的不适感的感触变少,因而优选。另外,该形态中的吸收体56可以使用预先在内部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收体和不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不预先使吸收体56中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投射工序使高吸收性聚合物包含在吸收体56内,因此,制造工序不会变得复杂。当然,也可以将实质上全部的温度变化物质40和高吸收性聚合物配置在吸收体56的上侧。
在该形态中,透过表面片30并供给到混合层41的尿被温度变化物质冷却或加热后,不会向其他部件传热,而是迅速地被高吸收性聚合物吸收,因此,物品表面的温度变化更加明显。
另外,将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散布或投射在吸收体56的表面时,也可以不一次性地散布或投射混合物,而是通过将二者单独散布或投射来将两者形成实质的层积状态(包括在厚度方向中间具有一部分混合的层的状态)。特别是,如果先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进行散布或投射,则由于温度变化物质40被配置在高吸收性聚合物的上侧而优选。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目的灵活使用散布和投射,例如,作为顺序,对前面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进行投射,对后面的粒子状温度变化物质40进行散布。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将使粒子状物自由落下称为“散布”,将给予初速度比自由落下势头更猛地散布称为“投射”,但在将2种以上的粒子状物分数次进行散布或投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任意一种粒子状物都进行“投射”、且改变投射时给予的初速度,来控制对吸收体56的纤维聚集体施加的负载量、散布后的两种以上的粒子状物的混合度。例如,如上述例那样将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单独进行散布或投射时,通过先投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且以粒子状变化快于温度变化物质的初速度进行投射,能够使较多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侵入吸收体56内,同时使较多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在靠近吸收单元50内的最表面的一侧形成厚层。
制造吸收单元时进行粒子的散布或投射的技术一直以来为人们所知,该技术还可以在本发明的温度变化物质40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投射中运用。例如,已知如下技术:通过在吸收体56上面和吸收体包覆片58之间设置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层,由此利用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返液少的特点而提高尿片表面的干爽感。在制造这样的吸收单元50时,已知如下方法:在以尿片的上面侧面向生产线的下方的方式构成的生产线上,在以里面朝外的状态传送来的吸收体包覆片58上直接散布粒子后,上下颠倒在其上放置吸收体56。但是在高速的生产线上,在吸收体包覆片58上直接散布粒子时,粒子的飞散成为问题。这是即使使接合剂存在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若在制造工序中采用如下方法则能解决粒子的飞散问题:在1张宽幅的吸收体包覆片58上设置吸收体56,从吸收体56上散布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由此在吸收体56的纤维聚集体上(一部分在纤维聚集体中)负载了这些粒子状物,其后将从吸收体56的下侧向两侧延伸的吸收体包覆片58卷起,包住吸收体56,在粒状物不在生产线上飞散的条件下形成吸收单元50。但是,这种情况下,在吸收单元50的上侧形成吸收体包覆片58的接缝,有时吸收前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小粒子会从该接缝脱出,并且为了获得表面片30的干爽感而使用网眼粗的片时,有时会从网眼粗的表面片脱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使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在使用前或者使用中在尿片的穿着者面侧露出。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则露出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在吸收体液后膨胀,成为大小容易被发现的果冻状的粒状,会对穿着者、尿片更换者带来不快感和不必要的不安感。通常为了防止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脱出,在粒子状物的层的上侧设置由纤维聚集体等形成的薄层,但该纤维聚集体的层与高吸收性聚合物相比容易返液,因此,为了提高干爽感而不优选设置该薄层。
但是,在吸收体56的表面散布或投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投射的情况下,在制造工序中,在1张宽幅的吸收体包覆片58上放置吸收体56,从其上以在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层的上侧形成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的方式散布或投射这些粒子状物,由此使吸收体56的纤维聚集体上(一部分在纤维聚集体中)负载这些粒子状物,其后,将从吸收体56的下侧向两侧延伸的吸收体包覆片58卷起来包住吸收体56而形成吸收单元50,则此时由于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覆盖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而能够防止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脱出。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况下存在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脱出而露在尿片的穿着者面侧的可能性,但如果使用溶解型温度变化物质40,则温度变化物质40在使用时溶解消失,从而不易产生上述问题。
另外,不止是在吸收体56的表面散布或投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情况,在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收体56的表面散布或投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情况下,即便是提高吸收体56的上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密度时,从无需在其上侧设置由纤维聚集体等形成的薄层的方面考虑,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即,在获得高干爽感的同时,防止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脱出。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的吸收单元50的表面(穿着者面)侧的吸收体包覆片58的接缝来说,为了有效地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优选接缝的重叠宽度58W比温度变化物质40的配置区域的宽度40W窄、且尺寸为40mm以下、特别优选为20mm以下。即使如此窄地设置接缝的重叠宽度,根据上述理由,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也不会脱出。另外,吸收体包覆片58的接缝还优选靠近侧部形成的形态,以便该接缝不包括与排尿口接触的宽度方向的中央。
作为其他形态,如图11所示,提出将在纸或无纺布等透液性纤维聚集片上保持有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的温度变化片42贴附于吸收体56的表面的方案。作为这种情况中的温度变化片42,如图所示,优选如下的气流成网无纺布片:将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43以层积状态(图示形态中上层为温度变化物质40、下层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43,但也可以反过来)或未图示的混合状态夹在由热熔合纤维或纸浆等形成的纤维集合层42a,42b间的全体(一部分也可),通过加热而一体化成气流成网无纺布片。
此处,为了使穿着者明显地感知排尿,优选在表面片30的表面存在4度以上、特别是5度以上的温度变化。具体地说,在吸收单元50的上层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和高吸收性聚合物、表面片30和吸收单元50之间不具有其他部件的结构中,为了实现这样的温度变化,优选满足如下条件来构成。
透液性表面片30的材料:无纺布
透液性表面片30的厚度:0.1~0.5mm
透液性表面片30的基重为10~40g/m2
吸收体包覆片58的材料:皱纹纸或SMS无纺布
吸收体包覆片58的厚度:0.05~0.2mm
吸收体包覆片58的基重:5~25g/m2
温度变化物质的种类:通过在尿中溶解而发生吸热反应,从而将尿冷却的物质。
温度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在温度20℃的100ml的水中的溶解度):30g以上、特别是50g以上
温度变化物质的基重:300~800g/m2
具有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面积:2,500~20,000mm2
温度变化物质在吸收体56中能产生的热量变化的总量:50cal以上、特别是150cal以上
具有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每单位面积所能产生的热量变化:1cal/cm2以上、特别是2.5cal/cm2以上
吸收温度发生了变化的尿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速度:50秒以下、特别是40秒以下
吸收温度发生了变化的尿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50~400g/m2
具有吸收温度发生了变化的尿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分的面积:2,500~20,000mm2
上述形态是在吸收单元50内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形态,作为与此不同的形态,如图12所示,提出如下形态:在表面片30和吸收单元50之间具备含有温度变化物质40和用于将由温度变化物质40冷却或加热的尿吸收保持的高吸收性聚合物43的温度变化片42等温度变化层(不限于片状,可以为其他形态的部件,或者是以混合状态或层积状态含有温度变化物质粒子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粒子层)。这种情况中的温度变化片42与上述的相同,所以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在该形态中,在表面片30和温度变化片42之间不具有其他部件时,为了实现上述的温度变化,优选满足如下条件来构成。
透液性表面片30的材料:无纺布
透液性表面片30的厚度:0.1~0.5mm
透液性表面片30的基重为10~40g/m2
吸收体包覆片58的材料:皱纹纸或SMS无纺布
吸收体包覆片58的厚度:0.05~0.2mm
吸收体包覆片58的基重:5~25g/m2
温度变化物质的种类:通过在尿中溶解而发生吸热反应,从而将尿冷却的物质。
温度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在温度20℃的100ml的水中的溶解度):30g以上、特别是40g以上
温度变化物质的基重:300~800g/m2
具有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面积:2,500~20,000mm2
温度变化物质在温度变化片42中能产生的热量变化的总量:50cal以上、特别是150cal以上
具有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没单位面积所能产生的热量变化:1cal/cm2以上、特别是2.5cal/cm2以上
吸收温度发生了变化的尿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速度:50秒以下、特别是40秒以下
吸收温度发生了变化的尿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50~400g/m2
具有吸收温度发生了变化的尿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分的面积:2,500~20,000mm2
另一方面,在上述各形态中,可以适当设定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在设置温度变化物质40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混合层的形态中是指具有混合层的部分、在温度变化片42的情况中是指在温度变化片42中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的位置,但是,在前后方向上,优选以前后方向中央(裆)CL为基准在从前侧的0~160mm的位置到后侧的0~80mm的位置以前后方向长度40L达到30~250mm的方式进行设置,在宽度方向上,优选以宽度方向中央(裆)为基准呈左右对称且以宽度40W达到30~140mm的方式进行设置。
另外,如果具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分在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的前后两侧和宽度方向两侧的任意一方或两方露出,则在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中冷却或加热了的尿中,扩散到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的周围的那部分尿能更有效地被高吸收性聚合物吸收保持,能在物品表面更大范围内带来大的温度变化,因此优选。例如,在整个吸收体56中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形态中,通过将吸收体56的边缘部作为露出部分并在其内侧配置温度变化物质,能够形成上述结构。具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露出部分优选露出宽度40x为15mm以上。
(温度变化实验)
作为样品,准备了图3所示的结构(以下也称为结构A)、图12所示的结构(也称为结构B)、以及装有温度变化物质的市售品(Kimberly-Clark公司制造的“HUGGIES Pull-Ups TRAINING PANTS Cool Alert(2T-3T尺寸)”,与结构B的从温度变化片42中除去高吸收性聚合物后的结构相近。)、基准品(为结构B中除去温度变化片42的形态)的内裤型一次性尿片。对于结构A,准备了温度变化物质的基重不同的样品1~5。各样品的主要规格如下。
(结构A的样品的主要规格)
透液性表面片30:厚度2mm、基重25g/m2的由PE/PP复合纤维形成的热风无纺布。
吸收体包覆片58:厚度1mm、基重15g/m2的皱纹纸。
吸收体56的尺寸:以前后方向中央为基准从前侧的205mm的位置到后侧的190mm的位置,且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从左侧的70mm的位置到右侧的70mm的位置。面积55,300mm2。
温度变化物质40的种类:山梨糖醇(溶解热为-26cal/g、东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Sorbit”)
温度变化物质40的溶解度(在温度20℃的100ml的水中):70g。
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的尺寸:以前后方向中央为基准从前侧的160mm的位置到后侧的40mm的位置、且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从左侧的50mm的位置到右侧的50mm的位置的矩形范围。面积20,000mm2。
温度变化物质40在吸收体中能产生的热量变化的总量:208cal(山梨糖醇400gsm的情况)。
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的每单位面积的热量变化:1.04cal/cm2(山梨糖醇400gsm的情况)。
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速度:35秒。
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150g/m2(在吸收体56的厚度方向上均匀分散)。
具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分的尺寸:(吸收体56的整体)。
(结构B的样品的主要规格)
温度变化片42的上层42a:纸浆(基重40g/m2)和1.7dtex的PE/PET双组分纤维(基重10g/m2)。
温度变化片42的下层42a:纸浆(基重40g/m2)和1.7dtex的PE/PET双组分纤维(基重10g/m2)。
温度变化片42的中上层42c:温度变化物质40(基重400g/m2)。
温度变化片42的中下层42d:高吸收性聚合物43(基重100g/m2)。
温度变化片42的尺寸:与结构A中的具有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相同。
温度变化片42中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的尺寸:温度变化片42的整体。
温度变化片42中具有高吸收性聚合物43的部分的尺寸:温度变化片42的整体。
透液性表面片30:与结构A相同。
吸收体包覆片58:与结构A相同。
吸收体56的尺寸:与结构A相同。
温度变化物质40的种类:与结构A相同。
温度变化物质40的溶解度(在温度20℃的100ml的水中):与结构A相同。
吸收体56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速度:与结构A相同。
吸收体56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与结构A相同。
吸收体56中具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分的尺寸:与结构A相同。
(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在烧杯中准备温度37℃、量50cc的人工尿,将该人工尿对着样品的前后方向中央且宽度方向中央的表面从约15cm的上方用3秒左右供给,然后,在样品的前后方向中央且宽度方向中央的直径5cm的范围,用非接触型的温度计每隔预定时间测定一次。
测定结果的图示于图13。由该图可知,与市售品相比,本发明的结构A的样品1~5和结构B的样品6的温度降低速度快,且最低温度低,并且,能够保持该最低温度。
<具有包含水溶性物质的层的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提出如下形态:在吸收体56的表面片30侧具备包含通过与体液接触而产生穿着者能感知的程度的温度变化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温度变化层44,并且在该温度变化层44的下层具备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层46。图示例中,如图15放大所示,在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的、被吸收体包覆片58围绕的吸收体56的表面片30侧,即使用面侧,设置有由包含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44和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层46构成的温度变化用独立部件47。
在第1次排尿时,水溶性物质45需要一定的溶解时间才能溶解在尿中,利用这一现象,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层46使尿暂时滞留在含有水溶性物质45的层46的上层。由此,能够抑制尿即时地被吸收体56吸收,因此能充分地与其上层所含有的温度变化物质40接触,切实地产生温度变化,同时能够使穿着者切实地感知该温度变化。
温度变化用独立部件47设置在吸收体56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中间部。特别优选温度变化用独立部件47的宽度方向位置位于宽度方向中央。男童用的情况下,温度变化用独立部件47优选在长度方向上位于前侧,特别是以外装片12的左右两侧部的接合部的下端部的连结线与吸收体56交差的部分被包括在内的方式来设置时,成为靠近排尿口、且在弹性伸缩部件的作用下温度变化用独立部件47通常被拉向身体的状态,在任何姿势下都能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因而优选。另外,女童用的情况下,温度变化用独立部件47以包括长度方向中央部分的方式配置时,由于靠近排尿口而优选。因此,在制成男女兼用时,以外装片12的两侧部的接合部的下端部的连结线与吸收体56交差的部分和长度方向中央部分被包括在内的方式进行配置时,排泄时包含温度变化物质的层与体液的接触进行得更多,更有效地进行了由温度变化物质带来的温度变化,同时,穿着者在最容易感知的局部区域感知到温度变化带来的不快感,从而能够通过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来使育儿者等感知温度变化,因此优选。
在该形态中,温度变化物质40可以以温度变化物质40的粉粒体的形式设置在纸尿片1中,或者以其成型体或负载了温度变化物质40的片状物的形式设置在纸尿片1中。即,可以通过直接散布粉粒的温度变化物质40来使用,或者使用使温度变化物质40溶解并成型为具有挠性的片状、或使温度变化物质40负载于无纺布、纸等片上所成的片状物。特别是制成后者的片状物时,在由无纺布或纸等片材形成的基材上,使粉体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固定、或者将温度变化物质40的水溶液浸渗或涂布后使其干燥、或者涂布温度变化物质40的熔解物、或者在层积片的层间层积温度变化物质40,进而将其加热而熔解固定,由此负载温度变化物质40。
在温度变化用独立部件47的上侧的层44配置的温度变化物质40优选为粒子状物。水溶性物质的溶解性的程度如果处于相同水平,则溶解的速度与表面积成比例。因此,与块状的物质相比,粒子状的物质的溶解速度快。并且,(细的)粒子状的物质之中,粒子结构中空隙较多的颗粒状(或者表面积大的无定形状、具有微细孔的形状的物体)的物质的溶解速度更快。温度变化物质的溶解速度快是指温度变化迅速。因此,温度变化用独立部件47的上侧的层44所配置的温度变化物质40优选为(细的)粒子状,特别优选为颗粒状。
需要说明的是,温度变化层44可以如下形成:将温度变化物质40的成型体用由无纺布或纸等片材形成的基材包覆,或者将温度变化物质40的成型体夹在由无纺布或纸等片材形成的基材间。温度变化物质40的基重可以为50~1000g/m2、优选为300~700g/m2。温度变化物质40的基重小于50g/m2时,能感知温度变化的程度不明显,大于1000g/m2时,不仅效果达到饱和,而且成本增加。
另外,包含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44中优选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由此,包含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44会在吸收体液时发生膨胀,因此,包含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44变得容易与穿着者的身体接触,从而能够使穿着者切实地感知温度变化。另外,由于温度变化物质的作用而发生了温度变化的体液在扩散至吸收体内之前被保持在高吸收性聚合物中,从而使穿着者能感知的温度变化得以持续。
高吸收性聚合物例如为粒状粉,其混入温度变化物质40的粒状体中、或者混入包含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44的周围的吸收体56中、或者从含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44之上进行散布。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使用与吸收体56中所含有的物质相同的物质即可,特别是在使用吸收速度优选为50秒以下、更优选为40秒以下的物质时,能吸收保持大量在发生扩散前发生了温度变化的体液,因此能期待优异的温度变化的持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吸收速度是2g试样吸收50g生理盐水所需的时间,是基于JIS K 7224-1996测定得到的。这种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可以为20~200g/m2、优选为50~100g/m2。聚合物的基重小于20g/m2时,难以确保体液吸收所致的包含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44的膨出量。大于200g/m2时,不仅效果达到饱和,并且高吸收性聚合物的过量会导致发硌的不适感。
水溶性物质45只要在尿中可溶就没有特别限定。但是,由于第1次排尿时,尿滞留在包含该水溶性物质45的层46的上层,会充分发挥出促进温度变化物质40溶解的效果,因此,水溶性物质45优选使用通过与尿接触而溶解的溶解速度比温度变化物质40的溶解速度慢的物质。
作为水溶性物质45,例如可以为水溶性树脂、糖醇或淀粉中的任意一种。具体来说,作为水溶性树脂,适宜使用聚乙烯醇、含聚氧化烯烃基的聚乙烯醇、聚乙烯砒咯烷酮、聚亚烷基氧化物、淀粉系树脂、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聚氧乙烯、多糖体、羟乙基纤维素、藻酸钠、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乙烯基醚系聚合物、纤维素衍生物、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丙基乙基纤维素、乙基羟乙基纤维素、藻酸钠、糊精、聚乙烯醚系树脂、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等。作为糖醇,适宜使用木糖醇、赤藓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异麦芽酮糖醇、甘露醇、甘油、葡萄糖醇等。作为淀粉,适宜使用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米淀粉、甘薯淀粉、木薯淀粉等。
该水溶性物质45以主原料为该水溶性物质45的片状(参照图15)的成型体的形式设置,或者以负载了该水溶性物质45的片状物的形式设置。即,可以使用将水溶性物质45溶解并成型为具有挠性的片状的成型体、或者使水溶性物质45负载于无纺布、纸等片上后的片状物。特别是制成后者的片状物时,通过在由无纺布或纸等片材形成的基材上,固定粉体状的水溶性物质45、或者将水溶性物质45的水溶液浸渗或涂布后使其干燥、或者涂布水溶性物质45的熔解物,由此负载水溶性物质45。
作为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层46,优选使用将水溶性物质45溶解并成型为具有挠性的片状的成型体。由此,不仅能提供直至水溶性物质45溶解前滞留液体的液滞留性,还能提供片状成型体的结构所特有的阻液通过性。此处,为了证实该阻液通过性,进行了透气速度的比较实验。需要说明的是,本来是应该进行透液速度的比较实验,但在使液体通过的实验中液滞留性和阻液通过性这两个因素都会发挥作用,因此为了仅比较阻液通过性,进行了透气速度的实验。实验中,基于JIS P 8117,使用Gurley透气度测定仪,对山梨糖醇的粉粒体负载于气流成网无纺布的层间的片状物(1张350g/m2、3mm厚)、在该片状物上层积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的干胶片(oblate)(1张19g/m2、0.0175mm厚)的干胶片层积体、以及皱纹纸(1张20g/m2、0.1mm厚×16张重叠)的透气阻力(Gurley)进行计量。其结果如下表1所示,干胶片层积体的透气阻力与片状物、皱纹纸的透气阻力相差悬殊,非常大,通过层积干胶片,片状物的透气阻力大幅度提高,从而证实了其能阻碍液体的通过。因此,通过将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层46制成干胶片等片状的成型体结构,能够利用水溶性物质45阻碍液体的透过。
[表1]
层46的种类 | 皱纹纸(秒/16张/300cc) | 片状物(秒/1张/300cc) | 干胶片层积体(秒/1张/300cc) |
1 | 4.54 | 0.78 | 19.28 |
2 | 5.02 | 0.88 | 24.59 |
3 | 4.38 | 0.90 | 21.49 |
平均 | 4.65 | 0.85 | 21.79 |
另外,即使是在气流成网无纺布等层积片的至少1层上负载有水溶性物质45的粉粒体的片状物(例如在上述的透气阻力实验中使用的片状物),只要水溶性物质45是在100℃左右能熔解的物质,就可以通过加热熔融后冷却进行固化来制成片状的成型体结构。
加热熔融的物质在液化时会发生扩散,因此,仅对在层积片的层间负载有水溶性物质45的粉粒体的片状物进行加热时,不一定形成片状的成型体结构。该熔融时的粘度优选为5~80P(泊)。粘度小于5P时,熔融时温度变化物质40会大范围扩散,另一方面,粘度大于80P时,熔融时的流动性变差,即使溶解也会在原处滞留,因此,这两种情况均有可能无法形成良好的片状的熔融固化体。一次性尿片通常含有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因此优选温度变化物质具有与这些树脂相同或更低的熔点。在一般的热塑性树脂中,熔点特别低的聚乙烯通常具有100~130℃左右的熔点,因此,这种情况下的水溶性物质45的熔点优选在130℃以下,更优选在100℃以下。另外,优选具有在保存时不发生熔解的70℃以上的熔点。
另外,为了具有充分的液滞留性,熔解的水溶性物质45的粉粒体在层积体内优选存在50~300g/m2左右,在具有水溶性物质45的主要的层内优选含有50重量%以上熔解的水溶性物质45的粉粒体。
如此,由于由加热熔解所形成的水溶性物质45的层的结构根据层积片内的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层中的水溶性物质45的混合比例、加热时的粘度、其他的制造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虽说是通过加热熔融后冷却而固化的,可是不一定具有作为片状成型体结构的阻液通过性。实际上是否具有能发挥作用的阻液通过性,可通过上述的透气速度的实验加以确认。为了使具有通过加热熔解所形成的水溶性物质45的层的层积片具有本发明的效果(阻液通过性),需要至少5秒/300cc以上的透气阻力,优选具有20秒/300cc以上的透气阻力。
此处,该在100℃左右能熔解的水溶性物质45为兼具通过与体液接触而产生穿着者能感知的程度的温度变化的性质的物质时,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层46本身也会因溶解而产生温度变化,因此能产生更大的温度变化。但是,将多孔质且表面积大的粒子状物熔融后固化而形成片状的成型体结构时,其表面积变得格外小,溶解速度变慢。由此,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层46可能会显示出阻液通过性,但是,因为溶解而使片状的成型体结构失去了阻液通过性后,未溶而残存的水溶性物质45会缓慢地发生溶解。如此,通过加热熔融而成为熔融固化体的水溶性物质45(=温度变化物质)长时间产生温度变化作用,未被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40维持粒子状,因此,温度变化作用会迅速地产生,从而能够得到兼具温度变化作用的速效性和迟效性的一次性尿片。
作为这样的在100℃左右能熔解、具有通过与体液接触能产生温度变化的性质的水溶性物质,可以例示出山梨糖醇、木糖醇。这些水溶性物质的熔点通常为约95~110℃左右(根据纯度存在若干差异)。
另外,即使在温度变化用独立部件47上不特别设置构成下层的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层46,只要存在包含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44,就可以通过对温度变化用独立部件47从下层侧进行加热,仅将温度变化物质40的下层侧部分熔解,由此能够形成包含水溶性物质的具有片状的成型体结构的层46。另外,通过如此形成,温度变化物质40的熔融体与未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的粒状体粘接或熔合,其后通过固化熔融体,也能够将该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和未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以在片内不发生移动或脱落的方式固定起来,即使温度变化用独立部件为含有大量粒子状物的片状材料,在尿片生产线上的加工也变得容易。
另外,作为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层46,使用马铃薯淀粉等干胶片状成型体的情况下,该成型体的基重过高时,成为下层的片材(吸收体包覆片58等)堵塞的原因,在第2次以后的排尿时,引发阻碍水分向吸收体56中吸收或尿向周围扩散等问题。因此,作为干胶片的最佳基重,从以下实验的结果可知,使用基重为24g/m2以下、优选为15~24g/m2的范围的干胶片。在实验中,准备出纸尿片试验体,在该纸尿片试验体中,在被吸收体包覆片58围绕的吸收体56(纸浆214g/m2、聚合物214g/m2)的上层设置有作为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层46的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的干胶片(1张19g/m2、0.0175mm厚),在其上层设置有由聚丙烯纺粘法无纺布(18g/m2、耐久亲水性)形成的表面片30。在干胶片的中心部位置竖立包含200g重物的注入筒,在该状态下,在该注入筒中注入75cc的人工尿,计量直至注入筒中没有人工尿的时间。注入筒为丙烯酸类树脂制,具有一边为10cm的正方形的基部,在其上具有内径25mm的圆筒注入部,重量为100g(因此,包括重物的重量为300g。)。计量时,每间隔5分钟注入一次,反复注入3次,对每次的时间进行计量。其结果列于表2,在第1次的注入时,设置了干胶片的情况与没设置干胶片的情况相比,透液时间变长,证实了使尿滞留的效果。另外,在第2次以后的注入时,设置干胶片和没有设置干胶片的透液时间相同。由此证实了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层46的基重为19g/m2左右时,能得到充分必要的液滞留性。
[表2]
注入次数 | 无(s) | 有(s) |
第一次 | 22.41 | 44.56 |
第二次 | 48.40 | 46.53 |
第三次 | 61.72 | 63.27 |
另一方面,包含上层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44由具有液保持性的物质(在具有吸收性能的基材上负载了温度变化物质40的片状物等)成型的情况下,如果提高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层46的基重,则能够充分发挥包含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44的液保持性,因此优选。
另外,对于温度变化的结构来说,也可以不采用配置温度变化用独立部件47的形态,而采用如图16所示的如下结构:吸收体56为3层以上的多层结构,在图示例中由3层结构构成,在该结构中,在表面片30侧的吸收体的层即上层吸收体56A中含有温度变化物质40,并且在其下层的吸收体的层即中间吸收体56B中含有水溶性物质45,在其下层层积有下层吸收体56C。
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将中间吸收体56B制成以水溶性物质45为主原料的成型体、或负载有水溶性物质45的透液性片状物,并将包含其在内的3层(以上)的吸收体层依次层积来构成,但也可以在将中间吸收体56B制成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粒子状物的层、或由水溶性物质45的粒子状物构成的层(该情况中,严格来说是单纯的“中间层”而非“中间吸收体”,但为了方便起见称为“中间吸收体”),并将中间吸收体56B至少与其上下的层层积后,通过加热使水溶性物质45熔解,通过使其固化来对中间吸收体56B赋予与片状成型体同样的结构。在该后者的情况中,也可以在层积下层吸收体56C后,从下层吸收体56C之上散布或者投射水溶性物质45的粒子状物,形成中间吸收体56B;还可以在下层吸收体56C之上层积包含水溶性物质45的粒子状物的吸收体来形成中间吸收体56B。虽然也可以层积以预先含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方式形成的上层吸收体,但在温度变化物质40的熔点与水溶性物质45同程度或者相近的情况下,如果加热后在上层吸收体56A的上面散布或者投射温度变化物质40的粒子状物,则不会使温度变化物质40发生熔解。当然,以在上层吸收体56A中含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粒子物、在中间吸收体56B中含有水溶性物质45的粒子状物的状态,可以通过从下层侧加热吸收体,使大部分的水溶性物质45形成为熔融固化层,将大部分的温度变化物质40维持在粒子状物的状态。
<关于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的实施方式>
如图17~图20所示,提出如下形态:在吸收体5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之中,在至少从裆部到腹侧部分的部分熔合有温度变化物质,且在吸收体56的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的周围没有熔合温度变化物质。温度变化物质与吸收体56发生了熔合后不再移动,会在预定的区域(该情况中为裆部)确实地发挥作用。另外,与未发生熔合的部分相比,挺度(刚性)变高,由此使确实地保持有温度变化物质的温度变化物质熔合部分难以发生褶皱、弯曲等变形,从裆部到腹侧部分的部分与身体良好地贴合。
此处,刚性是指弯曲刚性(刚度),其基于JIS K 7171(塑料-弯曲刚性的试验方法)利用下述方法测定。测定时,使用Tensilon试验机(压头前端部的曲率半径R1=5.0±0.1mm、支持板前端部的曲率半径R2=5.0±0.2mm),测定内装体20的制品前后方向的弯曲刚性。试验片如下制作:从内装体20中取出对测定有影响的弹性伸缩部件,并将其切成尿片长度方向为80mm、尿片宽度方向为50mm的长方形。弯曲刚性值的单元中,50mm是试验片的短边的长度,是试验时用压头压弯的试验片的宽度。将上述的试验片以其长度方向向着与各板正交的方向、架在一对支持板(分别具有截面圆弧状的前端部、以对齐位置的方式设置了两前端部的前端(上端)间的间隔)上的方式进行放置,并以与该试验片稍稍接触的方式设置压头前端部。在测压元件5kg(量程196cN)、速度30mm/min的条件下放下压头,得到负荷-弯曲曲线。所得到的弯曲应力的最大值为弯曲刚性值(cN/50mm)。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测定对象的部位比上述采样尺寸小的情况下,以小型的试验片进行测定,并基于尺寸比通过比例计算来进行换算。
吸收体56中的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的刚性优选为15~50cN/50mm、特别优选为20~35cN/50mm,其周围的温度变化物质未被熔合的部分的刚性优选为5~35cN/50mm、特别优选为10~25cN/50mm,在通常的情况中,熔合部分48与其周围的部分的刚性差为10~25cN/50mm左右。
当吸收体56在至少遍及从腹侧部分的腰侧端缘到裆侧为0.15~0.80L(L为制品长度)的范围进行了设置的情况下,优选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以至少遍及从腹侧部分的腰侧端缘到裆侧为0.25~0.45L的范围40Y进行设置。通过采用这样的尺寸,使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位于男女的排尿位置。即,排尿时尿会确实地与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接触。
另外,优选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沿着腹股沟部以宽度比腹股沟部宽的方式具有宽度随着接近腰侧而扩大的形状。图20中的符号49表示宽度扩大部分。通过将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制成这样的形状,不易产生裆部的纵向褶皱和沿着腹股沟部的褶皱,从而从裆部到腹侧部分的适合性更加良好。宽度扩大部分49的后侧在图示形态中具有恒定的宽度,但可以呈现沿着大腿围的曲线状。
在吸收体56的裆部设置沿着大腿围的紧束部56N的情况下,优选如下形态:紧束部56N的前后方向长度为0.2~0.3Y(Y为吸收体56的前后方向长度),紧束部56N的宽度最窄的部分的宽度为0.6~0.75X(X为吸收体56的全宽,与上述W2相同),腹侧部分中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的腰侧端缘的宽度40W为0.4~0.7X,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之中,宽度扩大部分49的裆侧端位于与紧束部56N的宽度最窄部分相同的位置或位于比紧束部56N的宽度最窄部分更靠近腹侧的位置,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的后端位于与紧束部56N的后端相同的位置或位于比紧束部56N的后端更靠近背侧的位置,并且,其宽度40X优选为腹侧部分的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的腰侧端缘的宽度40W的0.7倍以下、且为0.5X以下。特别是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内裤型一次性尿片的情况,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的腰侧端缘的位置优选在腹侧部分中位于比侧封部的下端更靠近腰侧的位置。
吸收体56的尺寸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吸收体56易于与大腿围适合。另外,腹侧部分的熔合部分48的腰侧端缘的宽度40W处于上述范围内、且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中的宽度扩大部分49的裆侧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上述范围内时,能够有效地防止行走时而沿着腹股沟部产生的褶皱。另外,通过将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的后端在前后方向的位置限制在上述范围内,无需在对温度变化不敏感的臀侧白白地配置温度变化物质。另外,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的后端的宽度40X处于上述范围内时,不易产生裆部的纵向褶皱,因此优选。
熔合有温度变化物质的吸收体56可以如下制造:将粒子状(包括粉体状)或纤维状等适宜形状的温度变化物质设置在吸收体56的上面的预定部位后、或使该温度变化物质侵入到吸收体56的内部的预定部位后,将温度变化物质与吸收体56一起加热,仅使温度变化物质成为熔融状态,使其附着于吸收体56的纤维后,冷却,使温度变化物质固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形态中,在吸收单元50的吸收体包覆片58内,优选在至少表面侧层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体56的表面侧层配置温度变化物质,并且温度变化物质在吸收体的表面或表面侧层熔合。如此构成时,通过表面片30而到达吸收体56的表面的尿被温度变化物质冷却或加热后,被表面侧层所含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吸收,包含该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体56的表面侧层的温度有效地传递到物品表面侧,从而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
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配置(放置或侵入)在吸收体56的表面或表面侧层的形态可以如下制造:例如,形成实质上为整个厚度方向上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收体56后,在其表面的预定部位散布或投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特别是,通过投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一部分的温度变化物质侵入吸收体56内,吸收体56的表面侧层成为以混合状态含有温度变化物质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层,在该层上形成实质上仅为温度变化物质的层。如此形成时,温度变化物质的一部分以混在吸收体中的状态被熔合,不必担心熔合部分48变得过硬,因而优选。另一方面,为了更强烈地感知刚排完尿后的温度变化,也可以通过散步温度变化物质,将实质上全部的温度变化物质40配置在吸收体56的上侧而不形成上述混合层。
该形态中,吸收体56内通常含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中,吸收体56的表面侧层所含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被用于吸收保持温度发生了变化的尿。因此,在该形态中,与吸收体56的背面侧相比,吸收体56的表面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密度高时,能更多地将温度发生了变化的尿保持在吸收体56的表面侧,从而能够使物品表面的温度变化更大,因而优选。另外,如果按照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密度随着向吸收体56的表面侧靠近而逐渐增高、或者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密度随着向吸收体56的表面侧靠近而阶梯式增高那样,以高吸收性聚合物具有密度梯度的方式来形成吸收体56,则增大物品表面的温度变化的效果显著,因而更优选。这样的密度梯度可以通过使用具有难以侵入吸收体56内的大粒径部分多的粒度分布的高吸收性聚合物来形成。
如图21所示,可以将吸收体56制成具有上层56A和与其背面侧相接的下层56B的2层结构,其中上层56A仅设置在吸收体5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之中的至少从裆部到腹侧部分之间的部分,遍及上层56A的整体(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整体)使温度变化物质熔合,仅在上层56A形成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这样的结构可以如下制造:以在纸浆等短纤维中混合温度变化物质所得到的混合物作为原料,以纤维堆积的方式形成上层56A,或者通过切断或弯曲将包含温度变化物质的片形成预定形状后,仅将上层56A、或将上层56A和下层56B一体地加热/冷却,由此进行制造。
对这些制造方法中的加热手段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例如图22~图25所示的手段。图22和图23所示的手段利用借助高温空气的通过来实现加热的热风干燥机。在图22所示的手段中,将在预定部分设置了温度变化物质的吸收体56利用带式传输机301传送,同时利用在与传送面正交的方向流通的热风302加热后,利用同样在与传送面正交的方向流通的风303冷却。另外,在图23(a)和(b)所示的手段中,将在预定部分设置了温度变化物质的吸收体56绕在设置于供给高温空气的加热室310内的真空辊311上进行输送的同时,利用从真空辊311外侧向内侧流通的热风312加热后,通过绕在设置于加热室310外的冷却辊313上进行输送而冷却。
另外,图24所示的加热手段中,通过将在预定部分设置了温度变化物质的吸收体56绕在加热辊320上进行输送,通过接触将加热辊320的热向温度变化物质传递,从单面侧进行加热。
另外,如图25所示的加热手段中,使在预定部分设置了温度变化物质的吸收体56通过至少一方由加热辊构成的一对辊330,331、340,341之间,由此通过接触将将加热辊的热向温度变化物质传递,进行加热。这种情况下,如该图(a)所示那样,两辊330,331为表面平滑的光泽辊,可以不使吸收体56形成凹凸,如该图(b)所示那样,任意一侧的辊340为在表面具有预定图案的凹凸的压纹辊,可以在吸收体56的一侧的面形成凹凸。特别是后者的情况中,优选如下构成:压纹辊340的凸部图案仅匹配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的区域来形成,并仅对该区域进行加热。由于形成熔合部分48的区域仅为与压纹辊340的凸部图案对应的区域,因此,温度变化物质可以设置在比压纹辊340的凸部图案广的范围。如此,如果采用对吸收体56进行局部加热的方法,则没有必要仅在吸收体56的预定区域设置温度变化物质,例如可以通过在吸收体的全面设置温度变化物质,并仅对预定的区域进行局部加热,来形成熔合部分48。
对于温度变化物质的加热熔融来说,不仅在制造吸收体56时,在其后的制造过程的适宜阶段、例如内装体200的组装完成状态(制品状态前的组装完成前)或制品状态前的组装完成后,也可以对内装体或整个尿片进行加热。作为这种情况中的加热方法,例如可以应用上述的图22~图25所示的手段。
由于温度变化物质通过加热而熔合,因此,优选熔点低于与温度变化物质一起加热的部件的物质。即,一次性尿片通常含有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因此优选温度变化物质具有与这些树脂相同或更低的熔点。在一般的热塑性树脂中,熔点特别低的聚乙烯通常具有100~130℃左右的熔点,因此,优选温度变化物质的熔点为130℃以下,更优选为100℃以下。另外,优选具有在保存制品时温度变化物质不发生熔解的70℃以上的熔点。作为这样的温度变化物质,可以举出熔点通常为约95~110℃左右(根据纯度存在若干差异)的山梨糖醇和木糖醇。
另外,若温度变化物质熔融时的粘度低,则温度变化物质难以渗透到吸收体56的纤维间隙,因而对吸收体56的附着力降低。从该方面出发,作为温度变化物质,优选熔融时的温度(例如70~130℃)下的粘度为5~80泊。
熔合于吸收体56的温度变化物质一旦熔解并液态化后会固化,因此表面积变小。因此,温度变化物质与尿的接触面积变小,所以温度变化速度被抑制,持续性提高。不过,如果一概地使温度变化速度变慢,则穿着者有可能变得难以感知温度变化。因此优选的形态是,作为温度变化物质使用堆积密度低的粒子状物,不使其全部熔融,将一部分熔融并制成堆积密度高的固体,剩余的温度变化物质以堆积密度低的粒子状物的形态保留。如果是相同程度的粒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的堆积密度越低,则表面积越大,与尿的接触效率越高,因此温度变化速度越快。特别是在温度变化物质溶解于尿而产生温度变化的情况中,这种倾向非常显著。因此,如上所述,在仅使温度变化物质的一部分熔融的情况下,维持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的温度变化作用迅速地产生,熔融固化的温度变化物质的温度变化作用较慢地产生,因此,能够得到兼具速效性和迟效性的温度变化。
作为堆积密度低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优选颗粒、表面凹凸多的形状的粒子、表面或内部具有微细的孔的粒子等多孔质粒子。堆积密度的程度适当设定即可,但优选为真密度的50%以下(具有相对于表观体积为50%以上的空隙(空间))。例如,山梨糖醇的情况中,真密度为1.50g/cm3,所以优选的堆积密度为0.75g/cm3以下,更优选为0.50~0.70g/cm3,特别优选为0.55~0.65g/cm3。另外,粒径大时,表观堆积密度小,但表面积不大,所以使用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时,优选其平均粒径(JIS K 1474-2007中值径)为200~600μm。
另一方面,吸收体56为2层结构、上层56A中具有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48的情况下,优选上层56A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且上层56A的纤维密度高于下层56B。具有纤维密度差时,特别优选上层56A的纤维密度为下层56B的4.5倍以上。具体地说,上层56A的纤维密度为2.25~6.75g/m3、下层56B的纤维密度为0.5~1.5g/m3左右即可。图26给出了液保持性相对于纤维密度比的变化的测定结果。该实验中,准备出作为下层的密度1.0g/m3的热风无纺布(尺寸10×15cm、基重25g/m2)和作为上层的仅由各种密度的纸浆构成的层(尺寸10×15cm、基重200g/m2),预先计量上层的重量后,在水平面上依次重叠下层和上层,在该状态下,将烧杯中的10ml水从2cm的高度用10秒倒在上层上,注水后经过5分钟后计量吸水后的上层的重量,从该吸水后重量中减去吸水前重量求出吸水量,用吸水量除以注入水量,得到上层的液体保持率。由该结果可知,在纤维密度之差小的条件下,上层的液体保持率为40%左右,但以上层的纤维密度为下层的纤维密度的4.0倍的附近为界,上层的液体保持率开始大幅上升,通过使上层的纤维密度为下层的纤维密度的4.5倍以上,尽管上层的位置在上,但是液体保持率超过50%,可知上层吸收的尿难以移动至下层。
如此构成时,高吸收性聚合物在上层56A内发挥吸收力,直至吸收完尿为止的期间,能够将最初排尿的大部分保持在上层56A内。其结果,上层56A内的尿在直至被高吸收性聚合物吸收的期间,维持了与温度变化物质接触的状态,难以移动至下层56B,因此产生了更大的温度变化。另外,由于温度充分变化了的尿在上层56A被高吸收性聚合物吸收保持,因而能够有效地将温度变化传递给穿着者,并同时降低尿向肌肤逆返。另外,上层56A优选具有至少能保持1次排尿量的程度的初期吸收量。如此,产生温度变化的最初1次的排尿能被全部保持在上层56A,因此,温度变化了的尿不会移动至下层56B而浪费温度变化。对于1次排尿量的初期吸收量的设定,上层56A以纸浆为基质的情况下,上层56A的纸浆量以5~10g为宜,上层56A中的纤维、高吸收性聚合物和温度变化物质的重量比率以分别为15~30%左右、5~40%左右以及30~80%左右为宜。上层56A中的纤维、高吸收性聚合物和温度变化物质的基重分别优选为150~300g/m2、50~400g/m2、300~800g/m2。
作为训练内裤,如果穿着者能够在最初1次的排尿时感知排尿,并传达给父母,则尿片会得到更换,所以没有必要一定为上述以上的吸收量,但在穿着者不能感知到、或不能传达给父母、或更换较迟的情况下,则第2次以后的排尿也需要吸收。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本形态中,上层56A的吸收量达到饱和后,可以接着在下层56B进行吸收。
需要说明的是,初期吸收量是指,在纤维聚集体、高吸收性聚合物(SAP)等吸收材料发挥原本具有的吸收力之前能够暂时吸收保持的水(或者尿等体液)的量。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水溶性的温度变化物质每1g的初期吸收量为1cc,纸浆等纤维素系的纤维、烯烃系的合成纤维即使长时间进行吸收,吸收量也几乎不变,因此以每1g的保水量为每1g的初期吸收量,可以对应各材料用量将它们进行积分来算出。本发明中,吸收体56的上层56A的初期吸收量(吸收体包覆片58的吸收部分不包含在内)优选为70cc以上,更优选为100cc以上。
另外,为了将最初排尿的大部分保持在上层56A内,优选构成上层56A的纤维的亲水度和/或保水量高于构成下层56B的纤维的亲水度和/或保水量。构成上层56A的纤维的保水量优选为8cc/g以上、特别优选为10cc/g以上,构成下层56B的纤维的保水量优选为8cc/g以下、特别优选为5cc/g以下。
(每1g纤维的保水量的测定方法)
1.在200cc烧杯中加入20℃的离子交换水200cc。
2.向其中加入纤维聚集体1g,用玻璃棒搅拌30秒。
3.将内径62mm的布氏漏斗设置于支持台,用10秒将烧杯内的试样和水倒入,自然过滤。
4.将底面直径60mm、重1450g的圆筒形重物放在试样上,放置1分钟。(每10cm见方的负荷为5kg。)
5.计量纤维的重量,根据前后的重量差求出纤维的保水量(1g=1cc),将该保水量换算成每1g纤维的保水量,作为每1g纤维的保水量。
需要说明的是,试样为无纺布等片状物的情况下,使用将1g的片切成长20mm×宽2mm、厚2mm以下的片进行测定。
<关于绝热层的实施方式>
如图27~图29所示,提出在吸收体56和不透液性片11(相当于背面侧片)之间设置有绝热层57的形态。绝热层57基本采用与吸收单元50相同的结构。在该情况中,可以将绝热层57制成与吸收单元50完全相同的构成,但也可以根据需要,使一部分的材料、尺寸、含量、物性等与吸收单元50不同。绝热层57可以由各种无纺布构成。特别优选构成绝热层57的纤维的密度小于构成吸收单元50的纤维的密度。
特别优选的形态是,在绝热层57的纤维密度为0.5~1.5g/m3、吸收体56的纤维密度为2.25~6.75g/m3的范围内,以达到绝热层57的纤维密度的4.5倍以上的方式构成吸收体56和绝热层57。
图35给出了液保持性相对于纤维密度比的变化的测定结果。在该实验中,准备出作为绝热层的密度1.0g/m3的热风无纺布(尺寸10×15cm、基重25g/m2)和作为吸收体的仅由各种密度的纸浆构成的层(尺寸10×15cm、基重200g/m2),预先计量吸收体的重量后,在水平面上依次重叠绝热层和吸收体,在该状态下,将烧杯中的10ml水从2cm的高度用10秒倒在吸收体上,注水后经过5分钟后计量吸水后的吸收体的重量,从该吸水后重量中减去吸水前重量求出吸水量,用吸水量除以注入水量,得到吸收体的液体保持率。由该结果可知,在纤维密度之差小的条件下,吸收体的液体保持率为40%左右,但以吸收体的纤维密度达到绝热层的纤维密度的4.0倍的附近为界,吸收体的液体保持率开始大幅上升,通过使吸收体的纤维密度为绝热层的纤维密度的4.5倍以上,尽管吸收体的位置在上,但是吸收体的液体保持率超过50%,可知吸收体吸收的尿难以移动至绝热层。
如此构成时,高吸收性聚合物在吸收体56内发挥吸收力,直至吸收完尿为止的期间,能够将最初排尿的大部分保持在吸收体56内。其结果,吸收体56内的尿在直至被高吸收性聚合物吸收的期间,维持了与温度变化物质40接触的状态,产生大的温度变化,尿难以移动至绝热层57,因此,维持了高绝热性。另外,由于温度充分变化了的尿在吸收体56被高吸收性聚合物吸收保持,因而能够有效地将温度变化传递给穿着者,并同时降低尿向肌肤逆返。另外,吸收体56优选具有至少能保持1次排尿量的程度的初期吸收量。如此,产生温度变化的最初1次的排尿能被全部保持在吸收体56,因此不易发生绝热性的降低生,并且,温度变化了的尿不会移动至绝热层57而浪费温度变化。对于1次排尿量的初期吸收量的设定,吸收体56以纸浆为基质的情况下,吸收体56的纸浆量以5~10g为宜,吸收体56中的纤维、高吸收性聚合物和温度变化物质40的重量比率以分别为15~30%左右、5~40%左右以及30~80%左右为宜。吸收体56中的纤维、高吸收性聚合物和温度变化物质40的基重分别优选为150~300g/m2、50~400g/m2、300~800g/m2。
作为训练内裤,如果穿着者能够在最初1次的排尿时感知排尿,并传达给父母,则尿片会得到更换,所以没有必要一定为上述以上的吸收量,但在穿着者不能感知到、或不能传达给父母、或更换较迟的情况下,在第2次以后的排尿也需要吸收。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采用在吸收体56的吸收量达到饱和后还能接着在绝热层57进行吸收的构成,则难以产生漏尿。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初期吸收量如上所述。吸收体56的初期吸收量(吸收体包覆片58的吸收部分不包含在内)优选为70cc以上,更优选为100cc以上。
另外,为了将最初排尿的大部分保持在吸收体56内,优选构成吸收体56的纤维的亲水度和/或保水量高于构成绝热层57的纤维的亲水度和/或保水量。构成吸收体56的纤维的保水量优选为8cc/g以上、特别优选为10cc/g以上,构成绝热层57的纤维的保水量优选为8cc/g以下、特别优选为5cc/g以下。每1g纤维的保水量的测定方法如上所述。
绝热层57可以与吸收体56一同由吸收体包覆片58包裹,但优选如图示形态那样,由与吸收体56不同的以纤维密度高于绝热层的纤维聚集体构成的绝热层包覆片59包裹。如此构成时,透过吸收体56的尿即使到达了绝热层57侧,该尿也被绝热层包覆片59吸收保持,而不易被保持在绝热层57内,因此能够维持绝热性。作为绝热层包覆片59,可以采用基本与吸收体包覆片58同样的片,在该情况下,可以为与吸收体包覆片58完全相同的构成,但也可以根据需要,使材料、尺寸、含量、物性等与吸收体包覆片58不同。
另外,绝热层57优选液保持性低,以便不吸引在吸收体56中发生了温度变化的尿,但绝热层57也可以与吸收体56同样地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绝热性,如图31所示,可以将绝热层57设置两层以上。各绝热层57由纤维聚集体形成时,对于表面侧的绝热层57和背面侧的绝热层57来说,可以将由相同的纤维构成的聚集体以相同的密度形成,也可以使纤维的种类和/或密度不同,通过使至少两方的纤维密度低于吸收体56,绝热效果更加良好。
可以从绝热性的方面出发对绝热层57的尺寸和位置进行适当设定,但是优选绝热层57在吸收体56的背面之中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均具有70%以上的尺寸(即包含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并覆盖吸收体56的背面之中的50%以上的面积。绝热层57也可以具有比吸收体56大的面积,特别是覆盖吸收体56的整个背面时,绝热效果变得更大,因而优选。
温度变化物质40只要位于表面片30和绝热层57之间,就能够发挥出基于绝热层57的绝热效果而与含有位置(厚度方向和沿表面的方向)、含有的形态无关。以下,对优选形态依次说明。
图31给出了第1优选形态,在该形态中,采用了上述图3所示的含有温度变化物质的结构。这种情况下,由于吸收体56的背面侧被绝热层57覆盖,因此,即使外部气温在极高的情况下(盛夏、冬季的暖气装置附近)、极低的情况下(冬季的室外等),也能维持被吸收体56保持的尿的温度,从而得到所期望的温度变化。除此以外,与上述图3所示的含有温度变化物质的结构相同。
图32给出了第2优选形态,在该形态中,采用了上述图10所示的含有温度变化物质的结构。具体如上所述。
图33给出了第3优选形态,在该形态中,采用了上述图11所示的含有温度变化物质的结构。具体如上所述。
上述第1~第3优选形态是在吸收单元50内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形态,作为与其不同的第4优选形态,可以采用图34所示的含有温度变化物质的结构。具体如上所述。
(关于绝热层的实验)
作为样品,制作了两种图27所示结构的内裤型一次性尿片。对于其中一个样品(实施例1),绝热层57由将乙酸纤维素丝束开纤所得到的纤维聚集体形成,其纤维密度为0.8g/cm3、细度为4.4dtex。对于另一个样品(实施例2),绝热层57由纤维密度3.7g/cm3的绒毛浆(不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构成。另外,作为比较例,制作了除了不具有绝热层57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的样品。在各例中,除了绝热层的种类和是否具有绝热层的条件,其他的规格同为如下。
(相同规格)
透液性表面片30:厚度2mm、基重25g/m2的由PE/PP复合纤维形成的热风无纺布。
吸收体56:纤维密度3.7g/cm3的绒毛浆(分散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
吸收体56的尺寸:以前后方向中央为基准从前侧的205mm的位置到后侧的190mm的位置,且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从左侧的70mm的位置到右侧的70mm的位置。面积55,300mm2。厚度2mm。
吸收体包覆片58:厚度1mm、基重15g/m2的皱纹纸。
温度变化物质40的种类:山梨糖醇(溶解热为-26cal/g、东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Sorbit”)
温度变化物质40的溶解度(在温度20℃的100ml的水中):70g。
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的尺寸:以前后方向中央为基准从前侧的160mm的位置到后侧的40mm的位置、且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从左侧的50mm的位置到右侧的50mm的位置的矩形范围。面积20,000mm2。
温度变化物质40在吸收体56中能产生的热量变化的总量:208cal(山梨糖醇400gsm的情况)。
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的每单位面积的热量变化:1.04cal/cm2(山梨糖醇400gsm的情况)。
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速度:35秒。
吸收体56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150g/m2(在吸收体56的厚度方向上均匀分散)。
具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分的尺寸:(吸收体56的整体)。
(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用各样品包裹装有温度37℃的热水的烧杯(样品内面与烧杯接触),在温度20℃、湿度50%RH的气氛下保持,每隔预定时间用温度计对烧杯内的热水的温度进行测定。测定结果示于图36。由该图可知,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样品与比较例相比绝热性高,表明了能将尿片内部的温度维持更长的时间。由该结果可以预测,对于进行了由温度变化物质所带来的温度变化时的温度变化的维持,为相同的结果。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内裤型、带式或者垫型的吸收性物品等广泛的用途。
Claims (13)
1.一种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在包含裆部的部位具备吸收部分,该吸收部分是在透液性表面片和背面侧片之间存在吸收单元而成的,该吸收单元是用吸收体包覆片将由高吸收性聚合物和纤维聚集体构成的吸收体包裹起来而成的,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体和所述透液性表面片之间具有温度变化层,该温度变化层含有通过与尿接触而将尿冷却或加热的温度变化物质和高吸收性聚合物;或者
对于所述吸收体,其表面侧的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密度高于背面侧,在该吸收体的表面上具有温度变化层,该温度变化层含有通过与尿接触而将尿冷却或加热的温度变化物质,
另外,所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之中,在至少从所述裆部到腹侧部分的部分熔合有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并且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的周围没有熔合所述温度变化物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具有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边缘与所述吸收体的边缘疏离而更靠近中央侧,在具有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前后两侧和宽度方向两侧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具有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透液性表面片由厚度为0.5mm以下、且基重为10g/m2~40g/m2的无纺布构成,
所述吸收体包覆片由厚度为0.2mm以下、且基重为5g/m2~25g/m2的皱纹纸或无纺布构成,
在所述透液性表面片和所述温度变化层之间的至少与具有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分重叠的部分不具有其他部件,
所述温度变化物质通过溶解在尿中而发生吸热反应,从而使尿冷却,并且,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在温度20℃的100ml的水中的溶解度为30g以上,
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基重为300g/m2~800g/m2,
具有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面积为2,500mm2~20,000mm2,
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在所述吸收体中能产生的热量变化的总量为50cal以上,
具有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每单位面积的热量变化为1cal/cm2以上,
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速度为50秒以下,
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为50g/m2~400g/m2,
具有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分的面积为2,500mm2~20,000mm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温度变化层的下层具备含有水溶性物质的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含有水溶性物质的层由以所述水溶性物质为主原料的成型体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含有水溶性物质的层由负载有所述水溶性物质的透液性的片状物构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将以展开状态下从腹侧部分的腰端缘到背侧部分的腰端缘之间的前后方向长度确定的制品长设为L时,
至少遍及从所述腹侧部分的腰侧端缘到裆侧为0.15L~0.80L的范围设置有所述吸收体,
至少遍及从所述腹侧部分的腰侧端缘到裆侧为0.25L~0.45L的范围设置有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沿着腹股沟部以宽度比腹股沟部宽的方式具有宽度随着接近腰侧而扩大的形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吸收体的裆部设有沿着大腿围的紧束部,在展开状态下将所述吸收体的前后方向长度设为Y、宽度设为X时,所述紧束部的前后方向长度为0.2Y~0.3Y、所述紧束部的宽度最窄部分的宽度为0.6X~0.75X,
所述腹侧部分中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的腰侧端缘的宽度为0.4X~0.7X,
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之中,所述宽度扩大的部分的裆侧端位于与所述紧束部的宽度最窄部分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紧束部的宽度最窄部分更靠近腹侧的位置,
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的后端位于与所述紧束部的后端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紧束部的后端更靠近背侧的位置,并且,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的后端的宽度为所述腹侧部分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熔合部分的腰侧端缘的宽度的0.7倍以下、且为0.5X以下。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吸收单元和所述背面侧片之间设有绝热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体由纤维密度为2.25g/m3~6.75g/m3的纤维聚集体形成,
所述绝热层由纤维密度为0.5g/m3~1.5g/m3的纤维聚集体形成,并且
所述吸收体的纤维密度为所述绝热层的纤维密度的4.5倍以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绝热层与所述吸收体被分开包裹,所述绝热层利用由纤维密度高于所述绝热层的纤维聚集体构成的绝热层包覆片包裹。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绝热层覆盖了所述吸收体的背面之中50%以上的面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340939 | 2007-12-28 | ||
JP2007340939A JP4394719B2 (ja) | 2007-12-28 | 2007-12-28 |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
JP2008-049943 | 2008-02-29 | ||
JP2008-051292 | 2008-02-29 | ||
JP2008-051294 | 2008-02-29 | ||
JP2008049943A JP4415053B2 (ja) | 2008-02-29 | 2008-02-29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JP2008051292A JP4435240B2 (ja) | 2008-02-29 | 2008-02-29 |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
JP2008051294A JP5191250B2 (ja) | 2008-02-29 | 2008-02-29 |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
PCT/JP2008/073763 WO2009084642A1 (ja) | 2007-12-28 | 2008-12-26 |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17948A CN101917948A (zh) | 2010-12-15 |
CN101917948B true CN101917948B (zh) | 2013-03-20 |
Family
ID=40824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2319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17948B (zh) | 2007-12-28 | 2008-12-26 | 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53487B2 (zh) |
EP (1) | EP2241299B1 (zh) |
KR (1) | KR101528952B1 (zh) |
CN (1) | CN101917948B (zh) |
WO (1) | WO200908464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486038B2 (en) * | 2006-03-03 | 2013-07-16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Disposable pull-on garment |
JP5674303B2 (ja) * | 2009-11-06 | 2015-02-25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JP5534839B2 (ja) * | 2010-01-29 | 2014-07-02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US9017241B2 (en) | 2010-04-09 | 2015-04-28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tucking side panels of absorbent articles |
US8870732B2 (en) | 2010-04-09 | 2014-10-28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tucking side panels of absorbent articles |
US9545342B2 (en) * | 2010-09-08 | 2017-01-17 | Fit Assist Medical Inc. | Multifunctional medical monitoring system |
CA2820287C (en) | 2010-12-08 | 2019-06-04 | Buckeye Technologies Inc. | Dispersible nonwoven wipe material |
US9439549B2 (en) * | 2010-12-08 | 2016-09-13 | Georgia-Pacific Nonwovens LLC | Dispersible nonwoven wipe material |
US10562281B2 (en) * | 2011-08-02 | 2020-02-18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Cooling signal device for use in an absorbent article |
CN103284844B (zh) * | 2012-02-28 | 2016-05-18 | 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 吸收性用品 |
JP5608708B2 (ja) * | 2012-06-11 | 2014-10-15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US9095479B2 (en) * | 2012-07-30 | 2015-08-04 | Sca Hygiene Products Ab | Disposable absorbent product with coated element and related methods |
JP5936560B2 (ja) | 2013-01-18 | 2016-06-22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6118703B2 (ja) * | 2013-10-04 | 2017-04-19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CN104906615B (zh) * | 2014-03-10 | 2019-08-02 | 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 除臭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
ES2763311T3 (es) * | 2014-12-19 | 2020-05-28 | Essity Hygiene & Health Ab | Artículo absorbente |
WO2016099362A1 (en) | 2014-12-19 | 2016-06-23 | Sca Hygiene Products Ab | Absorbent article |
CN106236392A (zh) * | 2016-09-14 | 2016-12-21 | 天津市中科健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防漏吸收制品 |
JP6192794B1 (ja) * | 2016-11-08 | 2017-09-06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BR112019008214B1 (pt) | 2016-11-23 | 2023-01-24 | Essity Hygiene And Health Aktiebolag | Artigo absorvente e método para fabricar um artigo absorvente |
JP2020500631A (ja) | 2016-12-19 | 2020-01-16 | ザ プロクター アンド ギャンブル カンパニー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吸収性コアを有する吸収性物品 |
RU2743919C1 (ru) | 2018-04-30 | 2021-03-01 | Кимберли-Кларк Ворлдвайд, Инк. | Впитывающие изделия и способы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впитывающих изделий с улучшенным связыванием боковых швов |
CN112912044A (zh) | 2018-11-12 | 2021-06-04 | 宝洁公司 | 包含润湿指示标记的吸收制品 |
CN113164302B (zh) * | 2018-12-04 | 2022-07-01 |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 |
CN111184607A (zh) * | 2020-02-21 | 2020-05-22 | 湖北丝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吸收制品 |
CN114145912A (zh) * | 2021-12-31 | 2022-03-08 | 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干爽瞬吸、定格潮涌的卫生巾 |
CN116849925B (zh) * | 2023-05-23 | 2024-07-30 | 露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便于判断吸湿状态的吸收性物品 |
US12121430B1 (en) * | 2023-11-28 | 2024-10-22 | Chi Chen HSIEN | Reusable diaper |
US12201504B1 (en) * | 2023-11-28 | 2025-01-21 | Thomas C. Chan | Reusable diaper with feces sensing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90694A (zh) * | 2004-12-29 | 2007-12-19 |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 具有温度变化单元的吸收制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69775A (en) * | 1992-06-12 | 1993-12-14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Trisection topsheets for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s and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s having such trisection topsheets |
US5649914A (en) * | 1994-12-22 | 1997-07-22 |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 Toilet training aid |
US5681298A (en) * | 1994-12-22 | 1997-10-28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Toilet training aid creat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
US7537586B2 (en) * | 2000-02-15 | 2009-05-26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Active change aids for external articles |
US6572600B1 (en) * | 2000-02-15 | 2003-06-03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Disposable article with deactivatable adhesive |
US6565549B1 (en) * | 2000-02-15 | 2003-05-20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Absorbent article with thermally activatable adhesives |
EP1250941A1 (en) * | 2001-04-17 | 2002-10-23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Articles comprising a mint odor-free cooling agent |
US20050222546A1 (en) * | 2004-04-01 | 2005-10-06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refastenable side seams and a wetness sensation member |
US6642427B2 (en) * | 2001-05-14 | 2003-11-04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Wearable article hav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element |
US20070191797A1 (en) | 2006-02-10 | 2007-08-16 | Roe Donald C | Absorbent article with sensation member |
US7250548B2 (en) * | 2003-06-16 | 2007-07-31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Absorbent article with temperature change member disposed on the outer cover and between absorbent assembly portions |
US20060024132A1 (en) * | 2004-08-02 | 2006-02-02 | Seman Todd J | Tactile warning system |
US8129582B2 (en) * | 2004-12-29 | 2012-03-06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Absorbent article featur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member |
US7956235B2 (en) * | 2004-12-29 | 2011-06-07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Absorbent article featur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member |
US20060293632A1 (en) * | 2004-12-29 | 2006-12-28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Absorbent article featuring a non-abrasive temperature change member |
US8378166B2 (en) * | 2005-04-04 | 2013-02-19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Absorbent article with time variable appearing graphics |
-
2008
- 2008-12-26 CN CN200880123195.1A patent/CN10191794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2-26 EP EP08867323.1A patent/EP224129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8-12-26 US US12/810,587 patent/US8853487B2/en active Active
- 2008-12-26 WO PCT/JP2008/073763 patent/WO200908464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12-26 KR KR1020107016757A patent/KR101528952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90694A (zh) * | 2004-12-29 | 2007-12-19 |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 具有温度变化单元的吸收制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528952B1 (ko) | 2015-06-15 |
EP2241299A4 (en) | 2012-01-18 |
EP2241299A1 (en) | 2010-10-20 |
CN101917948A (zh) | 2010-12-15 |
KR20100108573A (ko) | 2010-10-07 |
EP2241299B1 (en) | 2013-12-04 |
WO2009084642A1 (ja) | 2009-07-09 |
US20100280472A1 (en) | 2010-11-04 |
US8853487B2 (en) | 2014-10-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17948B (zh) | 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 |
ES2916702T3 (es) | Núcleo absorbente, artículos que comprenden dicho núcleo y procedimientos de producción | |
CN101068517B (zh) | 吸收性制品 | |
KR100776183B1 (ko) | 바이패스 채널 부재를 구비한 흡수체 및 이를 사용한흡수체 제품 | |
ES2844196T3 (es) | Artículos absorbentes | |
WO2016002105A1 (ja) | 吸収性物品及び該吸収性物品を備える着用物品 | |
ES2962376T3 (es) | Artículo absorbente con flacidez reducida | |
CN102348436A (zh) | 吸收性物品 | |
KR20080005517A (ko) | 흡열성 온도 변화 부재를 갖는 흡수성 제품 | |
ES2975935T3 (es) | Artículos absorbentes y métodos de fabricación | |
EP1779826B1 (en) | Absorbent article | |
ES2962377T3 (es) | Artículo absorbente con una disposición de sellado que tiene una anchura constante | |
EP2098202A1 (en) | Absorptive article | |
CN102014831B (zh) | 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 |
CN103282005A (zh) | 具有刺激复合材料的吸收性物品 | |
JP5204930B1 (ja) | 新規なレッグギャザーを備えた吸収体物品 | |
ES2973141T3 (es) | Artículos absorbentes que tiene indicador de humedad | |
JP5191250B2 (ja) |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 |
JP2003523780A (ja) | 充填材入り波形を有する波形トップシートを持つ使い捨て吸収物品 | |
CN204072509U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4435240B2 (ja) |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 |
JP2021083694A (ja) |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 |
CN101909565B (zh) | 一次性尿布 | |
US20230157898A1 (en) | Array of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s | |
JP2009207564A5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