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9896A - 带打印设备和带盒 - Google Patents
带打印设备和带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09896A CN101909896A CN200880123341.0A CN200880123341A CN101909896A CN 101909896 A CN101909896 A CN 101909896A CN 200880123341 A CN200880123341 A CN 200880123341A CN 101909896 A CN101909896 A CN 1019098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pe
- printing
- type belt
- cutter
- fil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95—Detecting means for copy material, e.g. for detecting or sensing presence of copy material or its leading or trailing en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6—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 B41J11/70—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cutt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paper feed
- B41J11/703—Cutting of ta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带盒(101),其包括墨带(19)和薄膜带(17),该墨带(19)形成有墨层,该薄膜带(17)包括在一个端面上形成有粘合剂层的透明薄膜。在带盒(101)中的打印位置处,粘合剂层和墨层侧接触使得粘合剂层被热头(7)加热,以由此产生粘结性。墨层和粘合剂层附着在一起从而字母等被打印在薄膜带(17)上。还公开了一种带打印装置(110),其中切割器单元(14)被布置在热头(7)的沿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附近,使得薄膜带(17)在刚刚打印之后被切断。辅助纸张介质(74)在进给辊(82)的位置处附着到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侧。附着有辅助纸张介质(74)的薄膜带(17)被位于进给辊(82)的沿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切割器单元(87)切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能够减少带的消耗量的带打印设备和带盒。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经提出了各种类型的带打印设备,以产生其上打印有字符的带。通常,在带打印设备中使用的带盒具有盒壳,该盒壳包括:其上缠绕有墨带的墨带卷轴、其上缠绕有用作打印介质的薄膜带的薄膜带卷轴,和其上缠绕有胶带的胶带卷轴。在上述带盒中,当墨带和薄膜带正被输送时,使用被设置在带打印设备中的热头通过墨带在薄膜带上打印字符等,以由此生产其上打印有字符的带。
通常,为了在带打印设备中的打印操作之后提高在薄膜上形成的字符等的抗划伤性,借助于贴附辊等在打印后薄膜带的字符打印表面上贴附胶带,在这之后带被切断(参见下述专利文献1)。
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在字符打印表面上贴附胶带,以由此保护打印带的已打印表面。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7-314831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6-181750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因为需要在字符等已经被打印在薄膜带的字符打印表面上之后将胶带贴附在该字符打印表面上,所以在传统带打印设备中使用的带盒中,必须容纳有贴附辊和其上缠绕有胶带的胶带卷轴。
结果,带盒的尺寸变得更大,从而导致如下问题:为了允许安装带盒安装单元,必然不可避免地使打印设备的总体尺寸更大。此外,因为设置在带盒内的贴附辊被构造成布置在设于带打印设备中的热头和切断机构之间,所以热头被不可避免地远离切断机构地布置。结果,所产生的打印带的前余白区(与打印带的切断位置和带打印设备的热头之间的距离相对应的余白区部分)变大,由此引起打印带的消耗量增加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带打印设备中,因为打印机构和切断机构没有被彼此邻近地布置,所以所产生的打印带的前边缘侧的余白区部分变大。这个余白区部分是所产生的打印带的浪费(不必要的)部分,即,被不必要地消耗的部分。为了经济地使用打印带,必须减少这种不必要地消耗的部分。
已经鉴于上述情况作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带的消耗量的带打印设备和带盒。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权利要求1的公开,提供了一种带打印设备,包括:打印头,该打印头在打印带上进行打印;第一输送辊,该第一输送辊输送打印带;第二输送辊,该第二输送辊输送输送附着有剥离片材的打印带;第一切割器,该第一切割器将未附着有剥离片材的打印带切断,该第一切割器被布置在打印头和第一输送辊之间;第二切割器,该第二切割器将附着有剥离片材的打印带切断,该第二切割器被布置在第二输送辊的沿打印带输送方向的下游;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控制第一输送辊、第二输送辊、第一切割器和第二切割器的各自操作,其中该控制装置被构造成:操作第一输送辊,以由此进行打印和所述打印带的输送;在检测到打印带已经到达第二输送辊时,操作第二输送辊,以由此输送打印带和剥离片材;并且,在检测到打印带的预定位置已经到达第一切割器时,操作第一切割器,以由此将打印带在该预定位置处切断。
根据权利要求2的公开,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打印设备,该带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驱动控制机构,该驱动控制机构驱动并控制打印头,其中该驱动控制机构控制打印头,使得当从打印带的透明薄膜侧观看该打印带时,被打印在打印带的打印表面上的图像或字符作为正像是可视的。
根据权利要求3的公开,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打印设备,其中由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输送的打印带包括透明薄膜,在该透明薄膜的一个表面上形成有粘合剂层,该粘合剂层在被加热时呈现粘结性,并且其中第二输送辊包括对打印带进行加热的加热辊。
根据权利要求4的公开,提供了一种带打印设备,包括:打印头,该打印头在打印带上进行打印;第一输送辊,该第一输送辊输送打印带;第二输送辊,该第二输送辊输送附着有胶带的打印带;第一切割器,该第一切割器将未附着有胶带的打印带切断,该第一切割器被布置在打印头和第一输送辊之间;第二切割器,该第二切割器将附着有胶带的打印带切断,该第二切割器被布置在第二输送辊的沿打印带输送方向的下游;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控制第一输送辊、第二输送辊、第一切割器和第二切割器的各自操作,其中该控制装置被构造成:操作第一输送辊,以由此进行打印和打印带的输送;在检测到打印带已经到达第二输送辊时,操作第二输送辊,以由此输送打印带和胶带;并且,在检测到打印带的预定位置已经到达第一切割器时,操作第一切割器,以由此将打印带在该预定位置处切断。
根据权利要求5的公开,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打印带卷取凸轮,其中胶带是透明胶带,其中该控制装置进一步被构造成:控制打印带卷取凸轮;操作打印带卷取凸轮,以由此沿着相对于打印带输送方向而言的逆方向输送打印带;并且,在检测到打印带已经到达预定位置时,停止打印带卷取凸轮的操作,以由此停止打印带的逆向输送。
根据权利要求6的公开,提供了一种带盒,包括:一对输送辊;胶带;盒壳,该盒壳容纳该对输送辊和胶带;和带排出口,该带排出口被布置在盒壳中,其中带盒在具有打印头的带打印设备中是能拆离的,其中,当被安装在带打印设备中时,该对输送辊被构造成位于第一带切割器的沿打印带排出方向的下游,该第一带切割器被设置在带打印设备中并且被构造成切断由带打印设备打印的打印带,其中当被安装在带打印设备中时,胶带由该对输送辊输送并且附着到打印带的打印表面侧,并且其中附着有胶带的打印带被从带排出口排出。
根据权利要求7的公开,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盒,进一步包括:打印带,打印头在该打印带上进行打印。
根据权利要求8的公开,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盒,进一步包括:墨带,在该墨带上形成有墨层,其中打印带的打印表面和被形成在墨带上的墨层在打印位置处彼此接触。
根据权利要求9的公开,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盒,其中打印带包括打印表面、粘合剂层和剥离片材,并且其中胶带是透明的。
根据权利要求10的公开,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盒,其中打印带包括用于检测打印带的位置的检测标记,并且该打印带被缠绕在带卷轴上,并且其中带卷轴包括接合构件,该接合构件用于与被设置在带打印设备中的打印带卷取凸轮接合。
根据权利要求11的公开,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盒,其中打印带是透明的并且包括打印表面,并且其中胶带是包括粘合剂层和剥离片材的双面胶带。
根据权利要求12的公开,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6到11所述的带盒,其中保持胶带被夹在该对输送辊之间。
根据权利要求13的公开,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7到12所述的带盒,进一步包括:打印头容纳部,该打印头容纳部容纳打印头;和切割器容纳部,该切割器容纳部在打印头容纳部和该对输送辊之间,用于容纳第一带切割器。
根据权利要求14的公开,提供了一种带打印设备,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盒在该带打印设备中是能拆离的,包括:第一带切割器,该第一带切割器将已打印的打印带切断,其中,当带盒已被安装时,第一带切割器被容纳在设置于带盒中的切割器容纳部中。
根据权利要求15的公开,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带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第二带切割器,该第二带切割器将附着有透明胶带的打印带切断,该透明胶带被设置在带盒中,其中第二带切割器被布置在带盒的带排出口处。
根据权利要求16的公开,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带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检测打印带的位置;计算装置,该计算装置计算由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打印带的已输送量;和打印带卷取凸轮,该打印带卷取凸轮沿着相对于打印时的带输送方向而言的逆方向输送打印带,打印带卷取凸轮与被设置在带盒中的带卷轴接合,其中胶带是透明胶带。
根据权利要求17的公开,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盒,进一步包括:带进入口,该带进入口被设置在盒壳中,其中,当被安装在带打印设备中时,打印带通过带进入口进入带盒,所述打印头在打印带上进行打印。
根据权利要求18的公开,提供了一种带打印设备,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带盒在该带打印设备中是能拆离的,该带打印设备包括:第三带切割器单元,该第三带切割器单元将已打印的打印带切断,其中当带盒被安装时,第三带切割器单元被布置在带盒的带进入口处。
根据权利要求19的公开,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带打印设备,包括:第四带切割器单元,该第四带切割器单元将附着有胶带的打印带切断,该胶带被设置在带盒中,其中第四带切割器单元定位成比被设置在带盒中的所述一对输送辊相比更靠近打印带的带排出口。
本发明的效果
在根据权利要求1的公开中,第一切割器被布置在打印头和第一输送辊之间。当已打印的打印带的后端已经到达第一切割器时,打印带被切断。因此,能够缩短打印带的前端的余白区。另外,因为剥离片材被附着到打印带,所以打印带的粘结面能够得到保护。
在根据权利要求2的公开中,打印头被驱动和控制,使得当从打印带的透明薄膜侧观看该打印带时,被转移到打印带的粘合剂层上的墨作为正像是可视的。据此,使用者能够通过透明薄膜准确地识别字符。此外,在将打印带贴附到目标体时,所打印的字符等未在表面上露出,而是位于透明薄膜的里侧,这是所谓的层叠式打印带的构造。结果,即使当打印带的表面已被刮擦或者水、化学品等与打印带的表面形成接触时,也能防止已打印字符等变得模糊或者被擦除。
在根据权利要求3的公开中,其一侧形成有粘合剂层的透明薄膜被用作打印带并且粘合剂层在被加热时呈现粘结性。第二输送辊包括加热辊。因此,能够在打印薄膜经过第二输送辊时使打印带的一侧呈现粘结性。
在根据权利要求4的公开中,将未附着有胶带的打印带切断的第一切割器被布置在打印头和第一输送辊之间。据此,能够切断未附着胶带的已打印的打印带。结果,能够缩短已打印的打印带的前端的余白区,由此减少带的消耗量。
在根据权利要求5的公开中,提供了一种打印带卷取凸轮。进一步能够沿着逆方向将打印带输送到预定位置,并且由此能够缩短打印带的前端的余白区。此外,因为胶带是透明的,所以能够通过胶带来作为正像识别被打印在打印带上的字符等。
在根据权利要求6的公开中,提供了一对输送辊和胶带,并且该胶带附着到已被带打印设备打印和切断的打印带的已打印表面。据此,能够保护已打印表面并且进一步减少打印带的余白区。结果,能够减少打印带的消耗量。
在根据权利要求7的公开中,容纳了具有打印表面的打印带。因此,不必在带打印设备中分别安装胶带和打印带。结果,能够简化该带打印设备中的安装工作。
在根据权利要求8的公开中,容纳有墨带,因此不必在带打印设备中分别安装打印带和墨带。结果,能够简化该带打印设备中的安装工作。
在根据权利要求9的公开中,打印带包括打印表面、粘合剂层和剥离片材,因此能够将剥离片材剥离并将打印带贴附到目标体。结果,能够容易地存储所产生的打印带。此外,因为打印带是透明的,所以通过所述胶带,被打印在打印带上的字符等作为正像是可视的。
在根据权利要求10的公开中,该打印带包括用于检测打印带的位置的检测标记,并且打印带被缠绕在带卷轴上,并且该带卷轴包括接合构件,该接合构件用于与被设置在带打印设备中的打印带卷取凸轮接合。因此,能够将打印带卷取到带卷轴上。此外,能够通过使用该检测标记来控制打印带的卷取量。结果,能够缩短打印带的前端的余白区并由此减少打印带的消耗量。
在根据权利要求11的公开中,打印带是透明的并且包括打印表面,字符等被作为镜像打印在该打印表面上。据此,当从打印表面的另一侧观看时,字符等作为正像是可视的。此外,因为胶带包括粘合剂层和剥离片材,所以打印带能够仅由透明薄膜构成,由此减小打印带的厚度。这使得能够将切断装置的用于切断打印带的切断力减到最小,并由此增加切断装置的耐久性。此外,该切断装置能够由低成本材料制成。
在根据权利要求12的公开中,胶带被保持夹在一对输送辊之间,因此能够防止粘合剂附着到除了带盒中的输送路线以外的部分。而且,能够防止胶带由于该胶带的错送而导致不适当地附着到打印带。
在根据权利要求13的公开中,提供了容纳打印头的打印头容纳部和在打印头容纳部和该对输送辊之间用于容纳第一带切割器的切割器容纳部。据此,第一切割器能够被布置在位于沿打印带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处的打印机构附近。这使得能够仅切断未附着胶带的、已打印的打印带,由此减少打印带的消耗量。
在根据权利要求14的公开中,提供了打印头和带输送装置,并且第一带切割器能够被容纳在设置于带盒中的切割器容纳部中。这使得能够仅切断未附着胶带的、已打印的打印带,由此减少打印带的消耗量。
在根据权利要求15的公开中,提供了第二带切割器,该第二带切割器在带盒的带排出口处将打印带切断。据此,能够以机械方式切断将附着到打印带的胶带。
在根据权利要求16的公开中,提供了检测打印带的位置的检测装置、计算打印带的输送量的计算装置和卷取打印带并且与带卷轴接合的打印带卷取凸轮。据此,打印带能够被卷取到带卷轴上。结果,能够缩短打印带的前端的余白区并由此减少打印带的消耗量。
在根据权利要求17的公开中,被带打印设备打印和切断的打印带进入带盒的带进入口并且胶带被附着到已打印表面。据此,能够保护已打印表面并且减少打印带的余白区。结果,能够减少打印带的消耗量。
在根据权利要求18的公开中,当带盒被安装时,将已打印的打印带切断的第三带切割器被布置在带盒的带进入口处。这使得能够仅切断未附着胶带的、已打印的打印带,由此减少打印带的消耗量。
在根据权利要求19的公开中,提供了位于带盒的带排出口处的用于将打印带切断的第四带切割器。因此,能够以机械方式切断被附着到打印带的胶带。结果,由难以用手切断的各种材料制成的带能够用作胶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字符打印过程中墨带和薄膜带之间的关系模式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在被热头加热时墨层转印到粘合剂层的转印机制的模式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和辅助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和辅助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辅助片材介质附着到已打印薄膜带的状态的概略视图;
图12是示出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14是示出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16是示出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18是示出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19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20是示出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字符打印过程中墨带和薄膜带之间的关系模式的说明图;
图21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在被热头加热时墨层被转印到粘合剂层上的转印机制的模式的说明图;
图22是示出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23是示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24是示出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25是示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26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带盒和辅助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27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28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带盒和辅助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29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30是示出第一输送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31是示出辅助片材介质和薄膜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2是示出辅助片材介质和薄膜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3是示出辅助片材介质和薄膜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4是示出辅助片材介质和薄膜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5是示出辅助片材介质和薄膜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6是示出辅助片材介质和薄膜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7是示出辅助片材介质和薄膜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8是示出辅助片材介质和薄膜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9是示出辅助片材介质在已产生的打印带上的位置的概略图;
图40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等的在被热头加热时墨层被转印到粘合剂层的转印机制的模式的说明图;
图41是示出在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和辅助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42是示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带盒和辅助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43是示出在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打印过程中墨带和打印带之间的关系模式的视图;
图44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斑马标的一个实例;
图45是示出在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层叠过程中已打印的打印带和层叠薄膜之间的关系模式的视图;
图46是示出第二输送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47是示出层叠薄膜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8是示出层叠薄膜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9是示出层叠薄膜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0是示出层叠薄膜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1是示出层叠薄膜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2是示出层叠薄膜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3是示出层叠薄膜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4是示出层叠薄膜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5是示出打印带被以正常量或更大的量再缠绕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6是示出已打印的打印带未能被正常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7是示出在层叠过程中已打印的打印带和层叠薄膜之间的关系模式的说明图;
图58是示出在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59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带盒和辅助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60是示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在已打印的打印带和双面胶带之间的关系的概略图;
图61是示出第三输送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62是示出双面胶带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63是示出双面胶带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64是示出双面胶带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65是示出双面胶带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66是示出双面胶带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67是示出双面胶带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68是示出双面胶带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并且
图69是示出双面胶带和打印带被输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现在将参考附图给出根据本公开的带盒和打印设备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现在将基于图1和图2给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和带打印设备的描述。图1是示出在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2是示出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在图1中,带盒101在被设置于带打印设备110中的带盒容纳部6中是能拆离的。带盒101具有上壳2和下壳3。上壳2作为用于覆盖下壳3的上表面的盖构件。如图2中所示,下壳3具有带卷轴18,该带卷轴18被布置在比下壳3的中央部稍微向上的位置处,薄膜带17被缠绕在该带卷轴18上。下壳3还具有墨带卷轴20和墨带卷取卷轴21,该墨带卷轴20被布置在带卷轴18的右下方位置处,墨带19被缠绕在该墨带卷轴20上,该墨带卷取卷轴21从墨带卷轴20抽出墨带19并且卷取在字符打印中消耗的墨带19。
带盒101具有头插入开口40,该头插入开口40被形成为贯穿上壳2和下壳3。在将带盒101装载在带盒容纳部6中时,稍后描述的热头7被插入在头插入口40中。头插入口40具有被形成在热头7的下游(图2中的中央左侧)的分离构件4。如稍后将描述的,在使用热头7进行字符打印时,分离构件4具有如下作用:转换由于被夹在压盘辊8和热头7之间而被挤压到薄膜带17上的墨带19的进给方向;以及将墨带19与薄膜带17分离。
带盒101形成有排出口13,该排出口13用于在已经借助于分离构件4把墨带19与薄膜带17分离之后将其上已经打印有字符等的薄膜带17向带盒1的外部排出。
接下来,将对带打印设备110中的带容纳部6的构造给出描述。如图1和图2中所示,热头7被固定在带打印设备110的带盒容纳部6中。热头7是平板状的,沿其纵向方向呈矩形形状,并且具有在其前表面的左手边缘处形成的、预定数目的发热元件,这些发热元件被沿着上述左手边缘排列。带盒容纳部6具有被可绕保持器轴47旋转地支撑在带盒容纳部6中的压盘保持器46。压盘保持器46具有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其内的压盘辊8。压盘保持器46通过未示出的弹性构件被围绕保持器轴47沿着逆时针方向偏压,从而在向薄膜带17上打印时,它被马达等沿着顺时针方向驱动。这使得压盘辊8能够与热头7形成接触或者相对于热头7移开。
带盒容纳部6具有墨带卷取轴9,该墨带卷取轴9被联接到带盒101的墨带卷取卷轴21。墨带卷取轴9被联接到未示出的驱动机构例如马达等,该驱动机构适于驱动和旋转墨带卷取卷轴,以卷取如上文所述的已经借助于分离构件4而与薄膜带17分离的墨带19。
带盒容纳部6具有邻近于带盒101的带排出口13布置的剪式切割器单元14。切割器单元14由固定刀片14A和可移动刀片14B构成,该可移动刀片14B相对于固定刀片14A被致动以切断打印后薄膜带17。
在切割器单元14的下游布置一对输送辊48。输送辊48由加热辊15和带进给辊16构成,该加热辊15加热被形成在薄膜带17中的粘合剂层(稍后将描述),该带进给辊16与加热辊15相对地布置,并且适于通过与加热辊15的协作来向带打印设备101的外部进给打印后薄膜带17。
当将具有上述构造的带盒101装载在带打印设备110的带盒容纳部6中以由此在薄膜带17上打印字符等时,缠绕到带卷轴18上的薄膜带17被从设置在下壳3的角部处的带引导架30、经过在下壳3的内壁处的臂部41中形成的引导销42、穿过臂部41的开口43,朝向热头7和压盘辊8引导。墨带19在被臂部41的调节突出部44和45调节的同时被经过开口43朝向热头7和压盘辊8引导。
被如上文描述地引导的薄膜带17和墨带19被重叠在热头7和压盘辊8之间。在薄膜带17被重叠在墨带19上的情况时,热头7的每个发热元件被驱动以产生热量。结果,字符等通过墨带19而被打印到薄膜带17上。此后,墨带19被进给到热头7的下游,并且在通过分离构件4而与薄膜带17分离之后,墨带19被墨带卷取卷轴21卷取。
在字符等通过墨带19和热头7被打印到薄膜带上并且墨带19被通过分离构件4而与薄膜带分离之后,薄膜带17被从带排出口13排出到带盒101的外部并且通过该对输送辊48被进一步排出到带打印设备110的外部。此时,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被该对输送辊48的加热辊15加热,由此使得粘合剂层呈现粘结性,如稍后将描述的。
然后,当薄膜带17已经达到预定长度时,切割器单元14被驱动,以通过固定刀片14A和可移动刀片14B的协作而以预定长度切断薄膜带17。
接下来,将基于图3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墨带和打印带的构造。如图3中所示,墨带19包括基膜22和墨层23。起到打印带作用的薄膜带17具有在透明薄膜25的一个表面(在图3中,为透明薄膜的上侧)上形成的粘合剂层24和在透明薄膜25的另一表面(在图3中,为透明薄膜的下侧)上形成的剥离剂层26。
上述粘合剂层24包括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即,它在环境温度下并不呈现粘结性,但在被加热时开始呈现粘结性,并且,一旦它已经被加热,即使其温度降低,也保持这些粘结性。该粘合剂层24例如可以包括如在JP专利No.3394752中描述的、用于热封标签的粘合剂。在被加热辊等加热至80℃到100℃时,这种类型的粘合剂熔化,由此呈现粘结性。在第一实施例中,加热辊15将粘合剂加热至等于或高于80℃但低于90℃。
具有被重叠在透明薄膜25的一个表面上的粘合剂层24的上述薄膜带17在粘合剂层24处于内侧而透明薄膜25的剥离剂层26处于外侧的情况下被缠绕以装载在带卷轴18上。因为隔着剥离剂层26缠绕粘合剂层24,所以能够避免粘合剂层24直接附着到透明薄膜25。
如稍前描述的,从带卷轴18抽出的薄膜带17被从带引导架30等输送至在带打印设备10的热头7和压盘辊8之间形成的打印位置。薄膜带17在打印位置处被重叠到墨带19上,由此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24与墨带19的墨层23形成接触。
当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24与墨带19的墨层23形成接触时,粘合剂层24和墨层23彼此接触的部位被夹在热头7和压盘辊8之间。如图3中所示,当使热头7与基膜22的另一表面(墨层23的背面侧)接触时,墨带19的墨层23在来自热头7的热量下熔化,由此使得粘合剂层24呈现粘结性。已熔化墨层23附着到粘合剂层24,由此字符等被转印到薄膜带17。
带打印设备110设有用于驱动和控制该热头的发热部的驱动控制装置(未示出)。因此,因为执行控制使得已转印的墨层23被作为相对于薄膜带17的镜像而打印,所以当从薄膜带17的透明薄膜25侧观看时,能够作为正像在视觉上检查所打印的字符等。
接下来,将基于图4来描述当被热头7加热时墨层被转印到粘合剂层上的转印机制。图4是示出当被热头加热时墨层23被转印到粘合剂层24上的转印机制的模式的说明图。如图4中所示,当薄膜带17和墨带19在位于热头7和压盘辊8之间的打印位置处重叠时,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24与墨带19的墨层23接触。虽然墨层23和粘合剂层24在上述接触部分处被热头7同时加热,但当热量从墨层23传递到粘合剂层24时,在边界部分处发生热传递损失,这导致在粘合剂层24和墨层23的边界部分处的温度差。因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101中使用的墨带19的墨层23采用了在90℃或更高温度下熔化的高熔点型墨,而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24采用了当被加热至80℃或更高时呈现粘结性的粘合剂,所以当墨层的被加热部分23A处的温度变成90℃或更高时,粘合剂层的被加热部分24A处的温度同样变成80℃或更高,结果,墨层和粘合剂层分别在它们的被加热部分23A和24A处附着在一起。
因为当粘合剂层24B未被热头7加热时粘合剂层24B的温度低于80℃,因此不呈现任何粘结性,而墨层23B的在与粘合剂层24B相应的部分处的温度同样低于90℃,所以在这些层经过热头7和被布置在热头7下游的分离部件4之后,它们被加热并且仅仅已经附着到粘合剂层24A的墨层23A被转移到薄膜带17,如图4中所示。墨带的其余部分作为已消耗的墨带19被墨带卷取卷轴21卷取。
如图4中所示,热头7具有热量集中式釉面结构。通过将热量集中到针尖来加热墨层23和粘合剂层24。据此,因为墨层及粘合剂层的已加热部分23A及24A与墨层及粘合剂层的未加热部分23B及24B之间的温差变大,所以墨层和粘合剂层能够附着在一起,使得墨层的已加热部分23A及未加热部分23B与粘合剂层24A的已加热部分24A及未加热部分24B之间的边界得以明确限定。
墨层23包括蜡质墨,从而即便它们在被加热之后冷却下来,也仅是墨层23的已加热部分被转印。据此,即便墨层23冷却下来,已加热墨层23也能够可靠地附着到粘合剂层的已加热部分24A,由此被可靠地转印到其上打印有字符等的薄膜带17。
如上所述通过带进给辊16和加热辊15的协作,其上打印有字符等的薄膜带17被引出到用作切断装置的剪式切割器单元14。通过切割器单元14的固定刀片14A和可移动刀片14B的协作,打印后薄膜带17能够被切断成预定长度。切断后的薄膜带17从带进给辊16和加热辊15之间经过,在该处它被加热辊加热,从而在粘合剂层中的除了附着有墨层23的部分之外的部分24B处呈现粘结性。此后,呈现粘结性的打印后薄膜带17作为被切断的无衬里带而被排出到带打印设备110的外部。
应该指出,上述单元的驱动控制由设置在打印设备中的未示出的处理器(例如,CPU)执行。例如,热头7基于头驱动电路来运行。带进给马达基于马达驱动电路来运行。切割器单元基于切割器驱动电路来运行。压接触释放马达基于压接触释放马达驱动电路来运行。这些驱动电路基于处理器来运行。对于稍后描述的其它实施例而言,该运行模式是相同的。
如上所述,因为带盒101并不容纳胶带卷轴和贴附辊,并且带进给辊16和加热辊15被布置在切割器单元14下游,所以在刚刚将字符等打印在薄膜带17上之后,打印后薄膜带17能够被布置在热头7的紧接下游处的切割器单元14切断。这使得能够缩短打印后薄膜带17的前余白区,由此降低薄膜带17的运行成本。
此外,因为加热辊15将目标层加热到等于或高于80℃但低于90℃,但所使用的墨是高熔点型墨(墨的熔点是90℃或更高),所以加热辊15并不会使附着到粘合剂层24的墨熔化,由此消除由于墨熔化等而引起的不良打印的风险。
因为加热辊15从打印后薄膜带17的剥离剂层26一侧(粘合剂层24的背面侧)与带薄膜17接触,所以能够避免加热辊15和粘合剂层之间的直接接触,由此防止已加热的粘合剂层24附着到加热辊15。
因为已加热的粘合剂层24即使在其温度降低之后也保持其粘结性,所以,如上所述地产生的无衬里带通过粘合剂层24而被原样贴附到目标体上。结果,使用者不必如在使用传统层叠带的情形中那样移除剥离片材。此外,因为已转印墨层23中的字符等被相对于薄膜带17作为镜像而打印,所以使用者能够通过透明薄膜来作为正像识别所打印的字符。这里,剥离剂层也是透明的。不用说,在薄膜层和墨层之间存在的粘合剂层有必要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以因此使墨层通过透明薄膜可视。
应该指出,如第一实施例的描述中所示的带打印设备110、带盒101的外形仅仅是作为一个实例给出的,并且本公开的一个或者多个方面不限于这种外形。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基于图5和图6来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和带打印设备。图5是示出在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和辅助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6是示出带盒和辅助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101的构造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101的构造相同。而且,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210的构造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110的构造基本相同。在以下描述中,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101和带打印设备110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110中,带输送辊16被布置在带打印设备110中。然而,在第二实施例中,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带输送辊16相同的功能的输送辊77被设置在辅助带盒70中。带打印设备210未设有用于对带进行输送的辊。在第二实施例中,带打印设备210设有与输送辊77联接的输送辊轴72和与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联接的辅助片材介质卷取轴73。
在图5中,带盒101在被设置于带打印设备210中的带盒容纳部6中是能拆离的。第二实施例的带盒101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带盒101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其进一步的描述。
而且,在图5中,辅助带盒70在被设置于带打印设备210中的带盒容纳部6中是能拆离的。如图6中所示,辅助带盒70设有在其上缠绕有辅助片材介质74的辅助片材介质卷轴75。辅助带盒70还设有从辅助片材介质卷轴75抽拉并卷取辅助片材介质74的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
辅助带盒70的外形由盒壳80限定。换言之,辅助带盒70被构造成使得辅助片材介质74和进给辊77被容纳在盒壳80内。
此外,进给辊77被以可旋转方式安装在辅助带盒70上,其一部分从辅助带盒70露出。换言之,盒壳80在其内限定有开口。在打印时,进给辊77与被设置在带打印设备210中的加热辊15面对。具体地,通过彼此挤压,能够使进给辊77和加热辊15彼此接触。
在打印时,辅助片材介质74被进给到输送辊77,并且被与打印后薄膜带17一起向下游方向进一步进给。此后,辅助片材介质74被进给到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换言之,因为在打印时薄膜带17和辅助片材介质74彼此形成接触,所以输送辊77和薄膜带17彼此脱离接触。如图6中所示,该接触位置是加热辊15和输送辊77面对彼此的位置。
接下来,将对带打印设备210中的带容纳部6的构造给出说明。如图5和图6中所示,热头7被固定在带打印设备210的带盒容纳部6中。热头7是平板状的,当从正面观察时沿其纵向方向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如图6中所示,具有在其前表面的左侧边缘处形成并且沿着该左侧边缘排列的、预定数目的发热元件。带盒容纳部6具有被可绕保持器轴47旋转地支撑的保持器84。依次地,保持器84具有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其内的压盘辊8。保持器84被未示出的弹性构件围绕保持器轴47沿着逆时针方向偏压,并且在向薄膜带17上打印时,它被马达等沿着顺时针方向驱动。这允许压盘辊与热头7形成接触和相对于热头7移开。保持器84也具有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其内的加热辊15。如上所述,保持器84通过未示出的弹性构件被围绕保持器轴47沿着逆时针方向偏压,并且在向薄膜带17上打印时,它被马达等沿着顺时针方向驱动,由此允许加热辊15与输送辊77形成接触或者相对于输送辊77移开。
如上所述,带盒容纳部6设有辅助片材介质卷取轴73,该辅助片材介质卷取轴73被联接到辅助带盒70的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辅助片材介质卷取轴73被联接到未示出的驱动机构例如马达等,并且用于驱动和旋转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带盒容纳部6也设有输送辊轴72。输送辊轴72被联接到未示出的驱动机构例如马达等,并且用于驱动和旋转输送辊77。
在切割器单元14的下游设置有用于对被形成在薄膜带17中的粘合剂层(稍后描述)进行加热的加热辊15。通过加热辊15和输送辊77的协作,打印后薄膜带17被排出到带打印设备210的外部。为了以后说明方便起见,包括加热辊15和输送辊77的成对辊可以称为输送辊对78。通过加热辊15和输送辊77的协作,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同样被驱动和旋转,以因此将辅助片材介质与打印后薄膜带17一起输送。
在通过墨带19和热头7打印字符等并且同时墨带19通过分离构件4而与薄膜带17分离之后,薄膜带17被从带排出口13排出到带盒1的外部,并且通过输送辊对78被进一步排出到带打印设备210的外部。此时,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被输送辊对48的加热辊15加热,并且结果,粘合剂层呈现粘结性。
因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墨带和打印带具有与在第一实施例(参考图2)中描述的相同的构造,所以在此省略其进一步的描述。而且,因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其中墨层在被热头7加热时被转印到粘合剂层上的转印机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参考图3和图4)中的机制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其进一步的描述。
如上所述,通过带输送辊16和加热辊15的协作,其上已经打印有字符等的薄膜带17被引出到用作切断装置的剪式切割器单元14。通过切割器单元14的固定刀片14A和可移动刀片14B的协作,打印后薄膜带17能够因此被切断成预定长度。切断后的薄膜带17从带输送辊16和加热辊15之间经过,并且在被加热辊15加热时,开始在粘合剂层中的除了附着有墨层23的部分之外的部分24B处呈现粘结性。然后,呈现粘结性的打印后薄膜带17作为已被切断的无衬里带被排出到带打印设备210的外部。
如上所述,在被加热辊15加热时,打印后薄膜带17的粘合剂呈现粘结性。这里,如果打印后薄膜带17的粘结力强,则存在粘合剂将被转移到与粘合剂层形成接触的表面上的风险。在第二实施例中,辅助片材介质74和打印带的粘结表面被构造为形成接触。辅助片材介质74的与该粘结表面形成接触的未用(即,干净的)部分被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连续进给到输送辊对78。以此方式,打印后薄膜带17的粘合剂并不附着到输送辊77。即便打印后薄膜带17的粘合剂附着到辅助片材介质74,因为辅助片材介质74被进给到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所以,粘合剂附着到其上的辅助片材介质74也不能附着到随后进给的打印后薄膜带17。
因此,因为带盒101并不容纳胶带卷轴和贴附辊,并且输送辊对78被布置在切割器单元14下游,所以能够在字符等已经被打印在薄膜带17之后通过布置在热头7的紧接下游的切割器单元14立即切断打印后薄膜带17。这使得能够缩短打印后薄膜带17的前余白区成,由此降低薄膜带17的运行成本。
加热辊15将目标层加热到等于或高于80℃但低于90℃,但因为所使用的墨是高熔点型墨(墨的熔点是90℃或更高),所以附着到粘合剂层24的墨不会被加热辊熔化,由此消除由于墨熔化等而引起的不良打印的风险。
因为使加热辊15从打印后薄膜带17的剥离剂层26一侧(粘合剂层24的背面侧)与带薄膜17接触,所以能够避免在加热辊15和粘合剂层之间的直接接触,由此防止经加热的粘合剂层24附着到加热辊15。
因为已加热的粘合剂层24即使在其温度降低之后也保持其粘结性,所以,如上所述地产生的无衬里带通过粘合剂层24而被原样贴附到目标体上。结果,使用者不必如在使用传统层叠带的情形中那样移除剥离片材。此外,因为已转印墨层23中的字符等被相对于薄膜带17作为镜像而打印,所以使用者能够通过透明薄膜作为正像来识别所打印的字符。这里,剥离剂层也是透明的。不用说,在薄膜层和墨层之间存在的粘合剂层有必要是透明或者半透明的,以因此使墨层通过透明薄膜可视。
在第二实施例中,因为在打印后薄膜带17被加热时该打印后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并不与输送辊77形成接触,所以粘合剂不会附着到输送辊77,由此能够防止发生不良输送。而且,即便粘合剂附着到辅助片材介质74,也能防止所附着的粘合剂弄脏随后进给的打印后薄膜带17。
此外,辅助片材介质74能够包括具有剥离剂层的介质,该剥离剂层被涂覆到辅助片材介质74的与打印后薄膜带17形成接触的表面上。结果,辅助片材介质74和已加热的打印后薄膜17能够被顺利剥离,由此允许优良的带输送。
在第二实施例中,带盒101和辅助带盒70被分开地构造,但如图7中所示,带盒和辅助带盒还能够构造成一体。
在此情形中,如图8中所示,带盒201设有辅助片材介质74、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输送辊77、薄膜带17、墨带19等。如图8中所示,带盒201具有切除部。如果该切除部存在于输送辊77和带排出口13之间,则当带盒201被安装在带打印设备210上时,带打印设备210的固定刀片14A位于该切除部中。在使用带盒201的带打印设备210中,同样,因为当打印后薄膜带17被加热时该打印后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并不与输送辊77形成接触,所以粘合剂不会附着到输送辊77,由此能够防止不良输送。因此,即便粘合剂附着到辅助片材介质74,也能防止附着到该辅助片材介质的粘合剂弄脏随后进给的打印后薄膜带17。
如第二实施例的描述中所示的带打印设备210、带盒101、带盒201和辅助带盒70的外形仅仅是作为一个实例给出的,并且本公开的一个或者多个方面不限于这种外形。
[第三实施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当已打印薄膜带被输送时,辅助片材介质被再缠绕到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上。结果,在将已打印薄膜带附着到目标体时不再需要剥离辅助片材介质。然而,同时,薄膜带的粘合剂层未受到保护。这使得被以上述方式形成的薄膜带在未附着到目标体的情况下难以长期储存。
已经作出了接下来将描述的第三实施例,以解决这些问题。
接下来将基于图9和图10来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辅助带盒和带打印设备。
图9是示出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10是示出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101的构造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101的构造相同。
而且,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510的构造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210的构造基本相同。
而且,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辅助带盒71的构造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辅助带盒70的构造基本相同。
在以下描述中,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101、带打印设备210和辅助带盒70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辅助带盒)
首先,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辅助带盒71。辅助带盒71在被设置于带打印设备510中的带盒容纳部6中是能拆离的。
在辅助带盒71中安装有辅助片材介质卷轴81和进给辊82。辅助片材介质74被缠绕到辅助片材介质卷轴81上。
辅助带盒71的外形由盒壳95限定。具体地,辅助带盒71被如此构造成使得辅助片材介质74和进给辊82被容纳在盒壳95内部。
进给辊82被以可旋转方式安装在辅助带盒71上。进给辊82的一部分从辅助带盒71露出。具体地,盒壳95在其内限定有开口。而且,辅助带盒71在面对加热辊15的位置处被安装在带盒容纳部6上。具体地,通过将进给辊82和加热辊15朝着彼此挤压,能够使其相互接触。
(带打印设备)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510。在带盒容纳部6上安装有辅助片材介质再绕轴85和进给辊轴86。如果辅助带盒71被安装在带盒容纳部6上,则辅助片材介质再绕轴85被联接到辅助片材介质卷轴81。辅助片材介质再绕轴85通过这里未示出的驱动机构旋转。当辅助片材介质再绕轴85被旋转时,辅助片材介质74被沿着相对于打印时的输送方向而言的相反方向再绕。
如果辅助带盒71被安装在带盒容纳部6上,则进给辊轴86被与进给辊82连结。进给辊轴86通过这里未示出的驱动机构旋转。当进给辊轴86被旋转时,辅助片材介质74被附着到已打印薄膜带17,同时,已打印薄膜带17被朝向第二切割器87(稍后描述)输送。
第二切割器87被布置在进给辊轴86的沿输送方向的下游。第二切割器87由固定刀片87A和可移动刀片87B构成。已打印薄膜带17通过可移动刀片87B朝向固定刀片87A的移动而切断。可移动刀片87B由这里未示出的驱动机构驱动和控制。
在热头7和压盘辊8的位置处被打印的薄膜带17通过压盘辊8的旋转而被输送到第二切割器87的位置。
图11是示出辅助片材介质74附着到已打印薄膜带17的状态的概略视图。如图11中所示,辅助片材介质74由基材27和剥离剂层28构成。附着有墨层23的已打印薄膜带17与辅助片材介质74在加热辊15和进给辊82之间彼此形成接触,由此辅助片材介质74附着到已打印薄膜带17。已经附着有辅助片材介质74的已打印薄膜带17被从排出口5排出到带盒101的外部。
粘合剂层24因此受到辅助片材介质74保护,这使得以上述方式形成的薄膜带17能够在未附着到目标体的情况下容易地长期储存。在被附着到目标体时,辅助片材介质74被剥离。因为粘合剂层24和进给辊82彼此不形成接触,所以粘合剂层24的粘合剂将不可能附着到进给辊82。因为切割器单元14被安装在热头7的沿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附近,所以能够缩短被如此形成的薄膜带17的前端部处的余白部分。结果,能够减少薄膜带17的消耗量。
在第三实施例中,带盒101和辅助带盒71被分开地构造,但如图12和图13中所示,带盒和辅助带盒也能构造成一体。
图12和图13示出了带盒和辅助带盒被构造成一体的带打印设备。
在此情形中,带盒501设有辅助片材介质74、输送辊82、薄膜带17、墨带19等。
带盒501具有切除部91。该切除部91位于带输送辊82和带排出口13之间。当带盒501被安装在带打印设备510上时,带打印设备510的固定刀片14A位于切除部91中。
当已打印薄膜带17在使用带盒501的带打印设备510中被加热时,已打印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并不与进给辊82形成接触。这防止了粘合剂附着到进给辊82。结果,能够防止不良输送。因为粘合剂层受到基材保护,所以从排出口5排出的薄膜带17能够在未附着到目标体的情况下容易地长期储存。在附着到目标体时,辅助片材介质74被剥离。
如第三实施例的描述中所示的带打印设备、带盒和辅助带盒的外形仅仅是作为一个实例给出的,并且本公开的一个或者多个方面不限于这种外形。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第四实施例。与稍前描述的第三实施例类似,在第四实施例中,已打印薄膜带在附着有辅助片材介质的情况下被排出。第四实施例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加热辊被安装在辅助带盒上。
图14是示出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15是示出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带盒101的构造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101的构造相同。
而且,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610的构造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510的构造基本相同。
而且,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辅助带盒88的构造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辅助带盒71的构造基本相同。
在以下描述中,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带打印设备610未设有加热辊而是设有加热辊轴90。如果在带盒容纳部6上安装有辅助带盒88(稍后描述),则加热辊轴90被联接到加热辊89(稍后描述)。
现在将描述加热辊轴90的具体构造。加热辊轴90的前表面(与加热辊89的接触面)的一部分或全部由导体形成。从设置在带打印设备610中的预定供应源供应的电流(电压)被供应到加热辊轴90的导体。加热辊轴90通过这里未示出的驱动机构而旋转。
(辅助带盒)
现在将描述辅助带盒88和被布置在该辅助带盒88中的加热辊89的具体构造。除了上述辅助片材介质卷轴81和进给辊82之外,辅助带盒88还设有加热辊89。已打印薄膜带17被在进给辊82和加热辊89之间输送。
辅助带盒88的外形由盒壳96限定。换言之,辅助带盒88被如此构造成使得辅助片材介质74、进给辊82和加热辊89被容纳在盒壳89内。
盒壳96设有带排出口93和带进入口94。已经附着有辅助片材介质74的已打印薄膜带17被从带排出口93排出。已打印薄膜带17被通过带进入口94插入到辅助带盒88中。
因此,切割器单元14位于辅助带盒88的带进入口94侧。第二切割器87位于辅助带盒88的带排出口93侧。
在加热辊89的轴孔中形成有导体。该导体与加热辊轴90的导体形成接触。结果,从设置在带打印设备610中的预定供应源供应的电流(电压)被传输到加热辊89。因此,加热辊89的前表面被所供应的电流加热。由于对加热辊89的前表面进行加热,与加热辊89接触的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24开始呈现粘结性。
上述加热辊的构造仅仅是其一个实例。具体地,可以采用任何构造,只要能够在加热辊的前表面处产生足以使粘合剂层24呈现粘结性的热量即可。
加热辊89通过加热辊轴90的旋转驱动而被旋转。结果,能够输送已打印薄膜带17。
根据第四实施例,因为加热辊未被安装在带打印设备上,所以即使在加热辊发生故障的情形中,也可以只更换辅助带盒。因此,带打印设备自身不必被更换。
在第四实施例中,带盒101和辅助带盒88被分开地构造,但如图16和图17中所示,该带盒和辅助带盒还能够构造成一体。在此情形中,带盒601设有辅助片材介质74、输送辊77、加热辊89、薄膜带17、墨带19等。
如图16中所示,带盒601具有切除部91。该切除部91位于带输送辊82和带排出口13之间。当带盒601被安装在带打印设备610上时,带打印设备610的固定刀片14A位于切除部91中。当已打印薄膜带17在使用带盒601的带打印设备610中被加热时,已打印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并不与进给辊82形成接触。结果,粘合剂绝不会附着到进给辊82,因此这有助于防止任何不良输送。因为粘合剂层受到辅助片材介质74保护,所以易于储存从排出口5排出的薄膜带。当薄膜带附着到目标体时,辅助片材介质74被剥离。因为粘合剂层24和进给辊82彼此并不形成接触,所以粘合剂层24的粘合剂不可能附着到进给辊82。
如第四实施例的描述中所示的带打印设备、带盒和辅助带盒的外形仅仅是作为实例给出的,并且本公开的一个或者多个方面不限于这种外形。
[第五实施例]
下面,现在将基于图18和图19来描述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盒和带打印设备。图18是示出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19是示出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盒和带打印设备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1和带打印设备110相同的基本构造。因此,在以下描述中,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101和带打印设备110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描述将仅集中在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101和带打印设备110中的元件不同的元件。
在图18中,具有上壳2和下壳3的带盒301在被设置于带打印设备310中的带盒容纳部6中是能拆离的。上壳2作为用于覆盖下壳3的上表面的盖构件。如图18中所示,下壳3具有带卷轴18,该带卷轴18被布置在从下壳3的中央稍微向上的位置处,薄膜带17被缠绕在该带卷轴18上。下壳3具有被布置在带卷轴18的右下方位置处的墨带卷轴20,墨带19被缠绕在该墨带卷轴20上。下壳3还具有墨带卷取卷轴21,该墨带卷取卷轴21从墨带卷轴20抽出墨带19并且卷取已在字符打印中使用的墨带19。
带盒301具有辊布置部50,该辊布置部50被形成为贯穿上壳2和下壳3。在将带盒301装载在带盒容纳部6中时,稍后描述的压盘辊58被布置在辊布置部50中。辊布置部50具有被形成在热头57的下游(图19中的中央左侧)的分离构件4。如稍后将描述的,在通过热头57进行字符打印时,分离构件4具有如下作用:转换由于被夹在压盘辊58和热头57之间被挤压到薄膜带17上的墨带19的进给方向;以及将墨带19与薄膜带17分离。
带盒301在其内形成有排出口13,该排出口13用于在墨带19已经通过分离构件4与已打印有字符等的薄膜带17分离之后将薄膜带17排出到带盒301的外部。
现在将描述带打印设备310中的带容纳部6的构造。如图18和图19中所示,带打印设备310的带盒容纳部6具有被安装在头支撑构件52上的热头57,该头支撑构件52被布置成能够绕头支撑轴51旋转。热头57是平板状的,沿其纵向方向呈矩形形状,并且具有在其前表面的左侧边缘处形成并且沿着该侧边缘排列的、预定数目的发热元件。带盒容纳部6具有压盘辊58,该压盘辊58在带盒容纳部6内被可旋转地支撑。
头支撑构件52被未示出的弹性构件围绕头支撑轴51沿逆时针方向偏压。在向薄膜带17上打印时,头支撑构件52被马达等沿顺时针方向驱动,由此使得热头57能够与压盘辊58形成接触和相对于压盘辊58移开。
带盒容纳部6具有墨带卷取轴9,该墨带卷取轴9被联接到带盒301的墨带卷取卷轴21。墨带卷取轴9被联接到未示出的驱动机构例如马达等,并且该驱动机构适于驱动和旋转墨带卷取卷轴,以卷取如上所述已经通过分离构件4分离的墨带19。
带盒容纳部6具有邻近于带盒301的带排出口13布置的剪式切割器单元14。切割器单元14由固定刀片14A和可移动刀片14B构成,该可移动刀片14B被相对于固定刀片14A致动,以切断打印后薄膜带17。
在切割器单元14的下游布置有一对输送辊49。输送辊49由加热辊15和带输送辊16构成,该加热辊15加热被形成在薄膜带17中的粘合剂层(稍后描述),该带输送辊16被布置成与加热辊15相对,并且适于通过与加热辊15的协作来将打印后薄膜带17排出到带打印设备310的外部。
当具有上述构造的带盒301被装载在打印设备310的带盒容纳部6中以在薄膜带17上进行字符打印时,被缠绕到带卷轴18上的薄膜带17被朝向热头57和压盘辊58、在设置于下壳3的角部处的带引导架30和被形成在下壳3的内壁中的引导支撑部53之上引导。而且,墨带在被形成于辊布置部50的端部处的引导支撑部54引导和支撑的同时被朝向热头57和压盘辊58引导。
被如上所述地引导的薄膜带17和墨带19在热头57和压盘辊58之间重叠。在薄膜带17重叠在墨带19上的情况下,热头57的每个发热元件被驱动以产生热量。结果,字符等通过墨带19而被打印到薄膜带17上。此后,墨带19被进给到热头57的下游,并且在通过分离构件4而与薄膜带17分离之后,墨带19被墨带卷取卷轴21卷取。
在字符等通过墨带19和热头57而被打印到薄膜带上并且墨带19通过分离构件4而与薄膜带17分离之后,薄膜带17被从带排出口13排出到带盒301的外部,并且通过该对输送辊49而被进一步排出到带打印设备310的外部。此时,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被该对输送辊49的加热辊15加热,由此使粘合剂层呈现粘结性,如稍后描述的。
然后,当薄膜带17已经达到预定长度时,切割器单元14被驱动从而通过固定刀片14A和可移动刀片14B的协作而以预定长度切断薄膜带17。
现在将基于图20来描述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墨带和打印带的构造。如图20中所示,墨带19由基膜35和墨层34构成。用作打印带的薄膜带17具有在透明薄膜带32的一个表面(在图20中,为该透明薄膜的下侧)上形成的粘合剂层33和在该透明薄膜的另一表面(在图20中,为该透明薄膜的上侧)上形成的剥离剂层31。
上述粘合剂层33由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构成,即,它在环境温度下并不呈现粘结性,但在被加热时开始呈现粘结性,并且,一旦它已经被加热,即便其温度降低,也保持这些粘结性。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粘合剂层24例如可以包括如在JP专利No.3394752中描述的、用于热封标签的粘合剂。在被加热辊等加热至80℃到100℃时,这种类型的粘合剂熔化,由此呈现粘结性。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加热辊将粘合剂加热至等于或高于80℃但低于90℃。
在其一个表面上叠置有粘合剂层33的上述薄膜带17在粘合剂层33位于内侧的情况下被缠绕在带卷轴18上,以进行装载。因为薄膜带17具有在透明薄膜32的与粘合剂层33相反的一侧形成的剥离剂层31,所以即使在当它已经被缠绕到带卷轴18上时粘合剂层的一部分呈现粘结性的情形中,粘合剂层33也绝不附着到透明薄膜17、附着到带盒的内侧或附着到打印设备中的其它部分。
如稍前描述的,从带卷轴18拉出的薄膜带17被从带引导架30等输送至在带打印设备310的热头57和压盘辊58之间形成的打印位置。薄膜带17在该打印位置处被重叠到墨带19上,由此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33与墨带19的墨层34形成接触。
如上所述,当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33与墨带19的墨层34形成接触时,粘合剂层33和墨层34彼此形成接触的部位被夹在热头57和压盘辊58之间,并且如图11中所示,热头57与透明薄膜32的剥离剂层31侧形成接触。结果,粘合剂层33在被热头57加热时呈现粘结性,并且在被热头57加热时,墨带19的墨层34熔化。熔化的墨层34附着到该粘合剂层,由此字符等被转印到薄膜带17。
带打印设备310设有用于驱动和控制热头57的发热部的驱动控制装置(未示出)。因此,因为进行控制使得已转印的墨层34被相对于薄膜带17作为镜像打印,所以当从薄膜带17的透明薄膜32一侧观看时,能够作为正像在视觉上检查所打印的字符等。
现在将基于图21来描述在被热头57加热时墨层被转印到粘合剂层上的转印机制。图21是示出在被热头加热时墨层被转印到粘合剂层上的转印机制的模式的说明图。如图21中所示,当薄膜带17和墨带19在位于热头57和压盘辊58之间的打印位置处重叠时,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33与墨带19的墨层34接触。虽然粘合剂层33和墨层34在上述接触部分处被热头57同时加热,但当热量从粘合剂层33传递到墨层34时,在边界部分处发生热传递损失,这导致在墨层34和粘合剂层33的边界部分处的温度差。因为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301中使用的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33采用当被加热到80℃或更高时呈现粘结性的粘合剂,并且墨带19的墨层34采用在60℃或更高的温度下熔化的低熔点型墨,所以当粘合剂层的已加热部分33A处的温度变成80℃或更高时,墨层的已加热部分34A处的温度同样变成60℃或更高。结果,粘合剂层和墨层分别在它们的已加热部分33A和34A处附着在一起。
因为当粘合剂层33B未被热头57加热时粘合剂层33B的温度低于80℃,因此不呈现任何粘结性,而墨层34B的在与粘合剂层33B相应的部分处的温度同样低于60℃,所以在这些层经过热头57和被布置在热头57下游的分离部件4之后,它们被加热并且仅仅已经附着到粘合剂层33A的墨层34A被转移到薄膜带17,如图21中所示。墨带的其余部分作为已消耗的墨带19被墨带卷取卷轴21卷取。
如图21中所示,热头57具有热量集中式釉面结构。通过将热量集中到针尖来加热墨层34和粘合剂层33。据此,因为墨层及粘合剂层的已加热部分34A及33A与墨层及粘合剂层的未加热部分34B及33B之间的温差变大,所以墨层和粘合剂层能够附着在一起,使得墨层的已加热部分34A及未加热部分34B与粘合剂层的已加热部分33A及未加热部分33B之间的边界得以明确限定。
墨层34包括蜡质墨,从而即便它们在被加热之后冷却下来,也仅是墨层34的已加热部分被转印。据此,即便墨34冷却下来,已加热墨层34也能够可靠地附着到粘合剂层的已加热部分33A,由此被可靠地转印到其上打印有字符等的薄膜带17。
如上所述通过带进给辊16和加热辊15的协作,其上打印有字符等的薄膜带17被引出到用作切断装置的剪式切割器单元14。通过切割器单元14的固定刀片14A和可移动刀片14B的协作,打印后薄膜带17能够被切断成预定长度。切断后的薄膜带17从带进给辊16和加热辊15之间经过,在该处它被加热辊加热,从而在粘合剂层中的除了附着有墨层34的部分之外的部分33B处呈现粘结性。此后,呈现粘结性的打印后薄膜带17作为被切断的无衬里带而被排出到该带打印设备的外部。
如上所述,因为带盒301并不容纳胶带卷轴和贴附辊,并且带输送辊16和加热辊15被布置在切割器单元14下游,所以在刚刚将字符等打印在薄膜带17上之后,打印后薄膜带17能够被布置在热头57的紧接下游处的切割器单元14切断。这使得能够缩短打印后薄膜带17的前余白区,由此降低薄膜带17的运行成本。
此外,当加热辊15将目标层加热到等于或高于80℃但低于90℃时,墨层内的温度变成60℃或更高,但因为在墨层34中使用的墨是低熔点型墨(墨的熔点变成60℃或更高),所以在字符打印时,一旦粘合剂具有高粘度,墨就被溶合在该粘合剂中。结果,墨在来自加热辊15的热量下的熔化变得困难,由此消除了由于在被加热辊15加热时墨再次熔化而引起的不良打印的风险。这里,剥离剂层也是透明的。不用说,在薄膜层和墨层之间存在的粘合剂层有必要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以因此使墨层通过透明薄膜可视。
因为加热辊15从其上已打印有字符等的薄膜带17的剥离剂层31侧(粘合剂层33的背面侧)与薄膜带17形成接触,所以能够避免与粘合剂层33的直接接触,由此防止已加热的粘合剂层33附着到加热辊15。
因为已加热的粘合剂层33即使在其温度降低之后也保持其粘结性,所以使用者能够将如上所述地产生的无衬里带贴附到目标体上。结果,使用者不再需要如在使用传统层叠带的情形中那样移除剥离片材。此外,如上所述,因为已转印的墨层34被相对于薄膜带17作为镜像而打印,所以使用者能够通过透明薄膜来作为正像识别所打印的字符等。
如第五实施例的描述中所示的带打印设备310和带盒301的外形仅仅是作为一个实例给出的,并且本公开的一个或者多个方面不限于这种外形。
[第六实施例]
现在将基于图22和图23来描述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盒和带打印设备。图22是示出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23是示出带盒的内部构造的模式的平面图。
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盒的构造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盒301的构造相同。而且,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构造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310的构造基本相同。在以下描述中,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盒301和带打印设备310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310具有被布置在带打印设备310中的带输送辊16,但在第六实施例中,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输送辊16具有相同功能的输送辊77被布置在辅助带盒70中。带打印设备410内并未布置有带输送辊。在第六实施例中,带打印设备410具有输送辊轴72和辅助片材介质卷取轴73,该输送辊轴72用于与输送辊77联接,该辅助片材介质卷取轴73用于联接到被布置在带打印设备410中的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
在图22中,带盒301在被设置于带打印设备410中的带盒容纳部6中是能拆离的。因为第六实施例的带盒301具有与第五实施例的带盒301相同的构造,所以在此省略其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23中所示,辅助带盒70在被设置于带打印设备410中的带盒容纳部6中是能拆离的。如图23中所示,辅助带盒70设有在其上缠绕有辅助片材介质74的辅助片材介质卷轴75。辅助带盒70还设有从辅助片材介质卷轴75抽拉并卷取辅助片材介质74的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此外,输送辊77被以可旋转方式设置在辅助带盒70中,其一部分从辅助带盒70露出。在打印时,输送辊77与带打印设备410的加热辊15面对。
在打印时,辅助片材介质74被进给到输送辊77,输送辊77将辅助片材介质74与薄膜带17一起沿着下游方向进一步进给。辅助片材介质74和薄膜带17然后被进给到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换言之,因为在打印时薄膜带17和辅助片材介质74形成接触,所以输送辊77并不触及薄膜带17。如图23中所示,薄膜带17和辅助片材介质74形成接触的位置是加热辊15和输送辊77面对彼此的位置。
现在将描述带打印设备410中的带容纳部6的构造。如图22和图23中所示,带打印设备410的带盒容纳部6具有被安装在头支撑构件92上的热头57,该头支撑构件92被布置成能够绕头支撑轴51旋转。如图23中所示,热头57是平板状的,当从前面观察时沿其纵向方向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并且具有在其前表面的左侧边缘处形成并且沿着该左侧边缘排列的、预定数目的发热元件。带盒容纳部6具有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其内的压盘辊58。头支撑构件92被未示出的弹性构件围绕头支撑轴51沿着逆时针方向偏压。在向薄膜带17上打印时,头支撑构件92被马达等沿着顺时针方向驱动,由此使得加热辊能够与输送辊77形成接触和相对于输送辊77移开。
带盒容纳部6具有与辅助带盒70的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联接的辅助片材介质卷取轴73。辅助片材介质卷取轴73被联接到未示出的驱动机构例如马达等,并且用于驱动和旋转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带盒容纳部6还设有输送辊轴72。输送辊轴72被联接到未示出的驱动机构例如马达等,并且用于驱动和旋转输送辊77。
在切割器单元14的下游布置有用于对被形成在薄膜带17中的粘合剂层进行加热的加热辊15。通过加热辊15和带输送辊77的协作,打印后薄膜带17被排出到带打印设备410的外部。为了以后说明方便起见,包括加热辊15和带输送辊77的成对辊可以称为输送辊对79。通过加热辊15和带输送辊77的协作,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同样被驱动旋转,并因此将辅助片材介质与打印后薄膜带17一起输送。
在通过墨带19和热头57将字符等打印到薄膜带上并且墨带19通过分离构件4而与薄膜带17分离之后,薄膜带17被从带排出口13排出到带盒301的外部并且通过输送辊对79被进一步排出到带打印设备410的外部。此时,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被输送辊对79的加热辊15加热,由此使粘合剂层呈现粘结性。
因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墨带和打印带具有与在第五实施例(参考图19)中描述的相同的构造,所以在此省略其进一步的描述。而且,因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其中墨层在被热头57加热时被转印到粘合剂层上的转印机制与第五实施例(参考图20和图21)中的机制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其进一步的描述。
如上所述,通过带输送辊77和加热辊15的协作,其上打印有字符等的薄膜带17被引出到用作切断装置的剪式切割器单元14。通过切割器单元14的固定刀片14A和可移动刀片14B的协作,打印后薄膜带17能够因此被切断成预定长度。切断后的薄膜带17从带输送辊77和加热辊15之间经过,并且在被加热时,开始在粘合剂层33中的除了已附着有墨层34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处呈现粘结性。呈现粘结性的打印后薄膜带17然后作为已被切断的无衬里带被排出到打印设备的外部。
如上所述,在被加热辊15加热时,打印后薄膜带17的粘合剂呈现粘结性。这里,如果打印后薄膜带17的粘结力强,则存在粘合剂将被转移到与粘合剂层形成接触的表面上的风险。在第六实施例中,辅助片材介质74和打印后薄膜带17的粘结表面被构造成彼此形成接触。辅助片材介质74的与该粘结表面形成接触的未用部分被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连续进给到输送辊对79。以此方式,打印后薄膜带17的粘合剂绝不会附着到带输送辊77。即便打印后薄膜带17的粘合剂附着到辅助片材介质74,因为辅助片材介质74被进给到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所以,粘合剂已附着到其上的辅助片材介质74绝不会附着到随后进给的打印后薄膜带17。
如上所述,因为带盒301并不容纳胶带卷轴和贴附辊,并且带输送辊77和加热辊15被布置在切割器单元14下游,所以在刚刚将字符等打印在薄膜带17上之后,打印后薄膜带17能够被布置在热头57的紧接下游处的切割器单元14切断。这使得能够缩短打印后薄膜带17的前余白区,由此降低薄膜带17的运行成本。
此外,当加热辊15将目标层加热到等于或高于80℃但低于90℃时,墨层内的温度变成60℃或更高,但因为在墨层34中使用的墨是低熔点型墨(墨的熔点变成60℃或更高),所以在字符打印时,一旦粘合剂具有高粘度,墨就被溶合在该粘合剂中。结果,墨在来自加热辊15的热量下的熔化变得困难,由此消除了由于在被加热辊15加热时墨再次熔化而引起的不良打印的风险。这里,剥离剂层也是透明的。不用说,在薄膜层和墨层之间存在的粘合剂层有必要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以因此使墨层通过透明薄膜可视。
因为加热辊15从剥离剂层31侧(粘合剂层33的背面侧)与其上打印有字符等的薄膜带17形成接触,所以能够避免与粘合剂层33的直接接触。结果,已加热的粘合剂层33并不附着到加热辊15。
因为已加热的粘合剂层33即使在其温度降低之后仍保持其粘结性,所以使用者能够将如上所述地产生的无衬里带贴附到目标体上。结果,使用者不再需要如在使用传统层叠带的情形中那样移除剥离片材。此外,如上所述,因为已转印的墨层34被相对于薄膜带17作为镜像而打印,所以使用者能够通过透明薄膜来作为正像识别所打印的字符等。
在第六实施例中,因为在打印后薄膜17被加热时,打印后薄膜17的粘合剂层并不触摸输送辊77,所以不存在粘合剂附着到输送辊77的风险。这能够防止不良输送,并且还能够防止已附着的粘合剂弄脏打印带17。
该辅助片材介质能够采用剥离剂层的介质,该剥离剂层被涂覆在辅助片材介质的与打印后薄膜17接触的表面上。结果,辅助片材介质74和已加热的打印后薄膜17能够被顺利剥离,由此能够实现优良的带输送。
在第六实施例中,带盒301和辅助带盒70被分开地构造,但如图24中所示,带盒和辅助带盒还能够构造成一体。在此情形中,如图25中所示,带盒401设有辅助片材介质74、辅助片材介质卷取卷轴76、输送辊77、薄膜带17、墨带19等。如图25中所示,带盒401具有切除部。如果该切除部存在于输送辊77和带排出口13之间,则当带盒401被安装在带打印设备410上时,带打印设备410的固定刀片14A位于该切除部中。在使用带盒401的带打印设备410中,同样,因为当打印后薄膜带17被加热时该打印后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并不与输送辊77形成接触,所以粘合剂不会附着到输送辊77,由此能够防止不良输送。因此,即便粘合剂附着到辅助片材介质74,也能防止附着到辅助片材介质的粘合剂弄脏随后进给的打印后薄膜带17。
如第六实施例的描述中所示的带打印设备410、带盒301、带盒401和辅助带盒70的外形仅仅是作为实例给出的,并且本公开不限于这种外形。
[其它实施例]
上述第五实施例和第六实施例所示的带打印设备等能够采用上述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所示的带打印设备等的各个元件。
例如,如图26中所示,带打印设备可以被构造成容纳辅助带盒71。
而且,如图27中所示,带打印设备可以被构造成在带盒中容纳辅助片材介质74。
而且,如图28中所示,带打印设备可以被构造成容纳辅助带盒88。
而且,如图29中所示,带打印设备可以被构造成在带盒中容纳辅助片材介质74和加热辊89。
使用上述构造自然要求改变带盒的一部分构造。
接下来将描述上述的具有第二切割器87的带打印设备中的各个驱动装置的操作。以下描述基于上述第三实施例的(图9和图10),并且在其它实施例中,基本操作是相同的。
图30是示出第一输送控制过程的流程图。该第一输送控制过程由被设置在带打印设备510中的处理器(未示出)执行。通过输出用于打印控制的指令信号来开始执行第一输送控制过程。
图31到38是示出输送辅助片材介质74和薄膜带17的状态的概略图。
首先,在S1中,将压盘辊8移动到其初始位置(参考图31)。此时,薄膜带17的前端位于切割器单元14的周边处(参考图31)。
在S2中,执行向薄膜带17的打印操作和薄膜带17的输送操作。因为在上文已经描述了这些操作,所以在此省略其进一步的描述。
在S3,对薄膜带17的前端是否已经到达输送辊对(加热辊15和进给辊82)进行判断。该判断是通过基于压盘辊的旋转数来计算薄膜带17的输送量而进行的。还可以使用这里未示出的传感器来检测薄膜带17的前端位置。
如果判断已打印薄膜带17的前端尚未到达输送辊对(S3:否),则该流程返回到S2。结果,在已打印薄膜带17的前端到达输送辊对所需的时段内,继续执行对薄膜带17的打印操作和输送操作。
如果判断已打印薄膜带17的前端已经到达输送辊对(S3:是),则该流程前进到S4。
图32是示出已打印薄膜带17的前端已经到达输送辊对的状态的概略图。
在S4中,输送辊对的驱动操作开始。利用该输送辊对的旋转,辅助片材介质74被附着到已打印薄膜带17(墨层侧)。其上已经附着有辅助片材介质74的已打印薄膜带17被朝向第二切割器87输送。
在S5中,对打印是否结束进行判断。重复S4中的操作(具体地,对薄膜带17的打印操作和输送操作)直至打印结束(参考图33)。
如果判断打印已经结束(S5:是),则该流程转移到S6。在S6中,已打印薄膜带17被朝向输送辊对输送(参考图34)。
在S7中,对已打印薄膜带17的后端是否出现在切割器单元14(第一切割器)处的切断位置(第一切断位置)进行判断。该判断是使用基于压盘辊8的旋转数而计算出的薄膜带17输送量来进行的。可以通过在第一切断预定位置处打印预定内容并然后由这里未示出的传感器读取所打印的内容来对是否应在第一切断位置处进行切断作出判断。
如果判断已打印薄膜带17的后端未出现在第一切断位置处(S7:否),则该流程返回到S6。结果,在已打印薄膜带17被输送到第一切断位置所需的时间内,继续执行已打印薄膜带17的输送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已打印薄膜带17的后端出现在第一切断位置(S7:是),则该流程转移到S8。
在S8中,已打印薄膜带17被切断。此时,可移动刀片14B被驱动和控制。在已打印薄膜带17被切断时,停止使压盘辊8旋转的驱动。图34是示出已打印薄膜带17出现在第一切断位置处的状态的概略图。
在已打印薄膜带17已经被切断之后,该流程转移到S9。
在S9中,再次开始加热辊15的旋转驱动。因为已打印薄膜带17已被切断,所以压盘辊8未被驱动以旋转。结果,切断后的已打印薄膜带17通过加热辊15的旋转驱动而被输送。图35是示出切断后的已打印薄膜带17在附着有辅助片材介质74的同时被朝向第二切割器87输送的状态的视图。
在S10中,对已打印薄膜带17的后端是否出现在第二切割器87(第二切割器)处的切断位置(第二切断位置)进行判断。该判断是基于已打印薄膜带17的输送量来进行的,该输送量是基于加热辊15的旋转量而计算的。
如果判断已打印薄膜带17的后端未出现在第二切断位置处(S10:否),则该流程返回到S9。结果,在已打印薄膜带17被输送到第二切断位置所需的时间内,继续进行已打印薄膜带17的输送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已打印薄膜带17的后端出现在第二切断位置处(S10:是),则该流程转移到S11。
在S11中,辅助片材介质74被切断。此时,可移动刀片87B被驱动和控制。在辅助片材介质74被切断时,加热辊15的驱动停止。图36是示出已打印薄膜带17出现在第二切断位置处的状态的视图。图37是示出在辅助片材介质74已经被第二切割器87切断之后的状态的视图。
在辅助片材介质74已经被切断之后,该流程转移到S12。
在S12中,将压盘辊8从热头7移开。然后,该流程转移到S13。
在S13中,辅助片材介质74被沿着逆方向输送。更具体地,辅助片材介质74被沿着与打印时的输送方向相逆的逆方向再绕。此时,辅助片材介质卷轴81沿着与打印时的旋转方向相逆的逆方向旋转。结果,辅助片材介质74被再绕到辅助片材介质卷轴81上。
在S14中,对辅助片材介质74的逆向输送是否结束进行判断。该判断是基于被沿着逆方向输送的辅助片材介质74的输送量来进行的,该输送量是基于进给辊82的旋转量而计算的。当辅助片材介质74的前端部已经被再绕至靠近加热辊15时,逆向输送结束。
如果判断辅助片材介质的逆向输送没有结束(S14:否),则该流程返回到S13。结果,在结束辅助片材介质74的逆向输送所需的时间内,继续进行辅助片材介质74的再绕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辅助片材介质的逆向输送已结束(S14:是),则该流程转移到S15。
在S15中,停止辅助片材介质卷轴81的逆向旋转驱动。图38是示出辅助片材介质卷轴81的逆向旋转已经停止的状态的视图。
在以上过程中,在已打印薄膜带17已经被第二切割器87切断之后,辅助片材介质74被再绕到辅助片材介质卷轴81上。因此,能够有效利用辅助片材介质74。再绕的辅助片材介质74的前端部停留于图38所示的位置处,直至下一次附着操作。因此,如图39中所示,如此形成的薄膜带17仅仅包括辅助片材介质74的、具有长度“t”的一部分。结果,如此形成的薄膜带17能够在辅助片材介质74易于从该薄膜带17剥离的状态下被储存。
在第五实施例等中,能够采用包括调色墨层38的调色墨带39,该调色墨层38在其一个表面上通过粘合剂层37而涂覆有调色墨,该粘合剂层37相对于如图40所示的基膜36具有弱的粘结性。
根据墨层在被热头57加热时被转印到粘合剂层上的转印机制,类似于图21,被热头57加热的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33A被加热到等于或高于80℃但低于90℃的温度,这等于或高于其熔化温度,由此呈现粘结性。然后,调色墨带39的与薄膜带17的粘合剂层33A接触的调色墨层38附着到粘合剂层33A,由此被转印到薄膜带17。在此情形中,调色墨并不在低于90℃的温度下熔化,而是在粉末状态下被转印到薄膜带17。
打印后薄膜带17从带输送辊16和加热辊15之间经过,并且在被加热辊15加热到等于或高于80℃但低于90℃时,其粘合剂层33B呈现粘结性,并且调色墨在转印状态下被保持在薄膜带17上而不熔化。
据此,对打印后薄膜带17的加热并不会引起墨熔化,由此消除了不良打印的风险。
[第七实施例]
接下来,将基于图41和图42来描述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带盒和带打印设备。图41是示出在带打印设备的带盒容纳部中安装带盒和辅助带盒的有关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42是示出带盒和辅助带盒的内部构造以及带打印设备的一部分的模式的平面图。在以下描述中,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带盒和带打印设备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打印带盒)
第一,将描述带盒701。如图41中所示,带盒701在被设置于带打印设备710中的带盒容纳部6中是能拆离的。
带盒701具有上壳2和下壳3。上壳2作为用于覆盖下壳3的上表面的盖构件。下壳3具有打印带卷轴118、墨带卷轴20和墨带卷取卷轴21(参考图42)。
在打印带卷轴118上缠绕有打印带117。打印带117是长度较长的带。稍后将描述打印带117的细节。在墨带卷轴20上缠绕有墨带19。墨带卷取卷轴21从墨带卷轴20抽出墨带19并卷取在打印字符等时消耗的墨带19。
带盒701具有调节打印带117的输送位置的带引导架30、引导销42和开口43。
带盒701具有调节墨带19的输送位置的调节突出部44和调节突出部45。
带盒701具有形成在其内的头插入口40。头插入口40贯穿上壳2和下壳3。在将带盒701装载在带打印设备710的带盒容纳部6中时,热头7被插入在头插入口40中。
在带盒701上形成有分离构件4(参考图42)。分离构件4调节墨带19的输送位置。分离构件4进一步具有将在打印位置(稍后描述)处重叠的打印带117和墨带19分离的功能。
带盒701具有形成在其内的排出口13。已打印的打印带117通过排出口13而被排出到带盒701的外部。
带盒701具有识别部(用于指示带盒的类型),该识别部由被设置在带打印设备710中的类型识别传感器(稍后描述)读取。
(辅助带盒)
下面,将描述辅助带盒170。如图41中所示,辅助带盒170在被设置于带打印设备710中的带盒容纳部6中是能拆离的。
此外,如图42中所示,在带打印设备710的带盒容纳部中,辅助带盒170被安装在切割器单元14和第二切割器单元87之间。
辅助带盒170具有带卷轴181、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在带卷轴181上缠绕有层叠薄膜174。层叠薄膜174的一侧上涂覆有粘合剂。稍后将描述层叠薄膜174的细节。
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被可旋转地布置在辅助带盒170中。此外,剥离处理(例如硅处理)被应用到进给辊83的表面,使得层叠薄膜174的粘合剂不附着。
辅助带盒170的外形由盒壳171限定。换言之,辅助带盒170被如此构造成使得层叠薄膜174、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被容纳在盒壳171内。
盒壳171设有带排出口175和带进入口176(参考图42)。已经附着有层叠薄膜174的已打印带117被从带排出口175排出。已打印的打印带117通过带进入口176进入辅助带盒170。
即便未被容纳在带盒容纳部6中,层叠薄膜174的前端也保持被夹在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之间。这能够防止层叠薄膜174的粘合剂不必要地附着到其他部分。变得还能够防止由于透明胶带的错送而导致透明胶带不适当地附着到打印带。此外,当不进行输送操作时,与所接触的进给辊83的粘结力防止了层叠薄膜174在带盒内逆向移动。
(带盒容纳部)
接下来,将说明带打印设备710的带盒容纳部6及被布置在其周围的元件。
带盒容纳部6具有在被固定其内的热头7(参考图41和图42)。热头7是平板状的,沿其纵向方向呈矩形形状,并且具有在其前表面的左手边缘处形成的、预定数目的发热元件,这些发热元件沿着上述左手边缘排列。
带打印设备710具有压盘辊8。压盘辊8由保持器84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保持器84由保持器轴47以可旋转方式支撑。
压盘辊8在未示出的上马达的驱动下旋转。利用压盘辊8的旋转来输送待打印或已打印的打印带117。
保持器84附接有读取传感器11。该读取传感器11读取在打印带117上打印的斑马标(稍后描述)。
带盒容纳部6具有墨带卷取轴9。在将上述带盒701装载在带打印设备710中时,墨带卷取轴9被联接到墨带卷取卷轴21。墨带卷取轴9通过未示出的驱动机构旋转。能够通过墨带卷取轴9的旋转来抽出墨带19。
带盒容纳部6具有打印带卷取轴10。在将上述带盒701装载在带打印设备710中时,打印带卷取轴10被打印带卷轴118联接(接合)。打印带通过打印带卷取轴10的旋转而被再绕。
带盒容纳部6具有带轴173。在将上述辅助带盒170装载在带打印设备710中时,带轴173被联接到带卷轴181。带轴173被未示出的驱动机构旋转。层叠薄膜174能够通过带轴173的旋转而被再绕。
带盒容纳部6具有进给辊轴185和进给辊轴186。在于带打印设备710中装载上述带盒701时,进给辊轴185被联接到进给辊82。进给辊轴185被未示出的驱动机构旋转。在将上述带盒701装载在带打印设备710中时,进给辊轴186被联接到进给辊83。进给辊轴186被未示出的驱动机构旋转。层叠薄膜174通过进给辊轴185和进给辊轴186的旋转而被再绕到带卷轴181上。
带打印设备710具有切割器单元14。切割器单元14由固定刀片14A和可移动刀片14B构成。切割器单元14通过使可移动刀片14B朝向固定刀片14A移动来切断已打印的打印带117。固定刀片14B被未示出的驱动机构驱动。切割器单元14被布置成邻接带盒701的排出口13的安装位置。此外,切割器单元14定位成更靠近辅助带盒170的带进入口176。
第二切割器87被布置在进给辊轴185和进给辊轴186的沿输送方向的下游,即,更靠近辅助带盒170的带排出口175地定位。第二切割器87由固定刀片87A和可移动刀片87B构成。通过使可移动刀片87B朝向固定刀片87A移动来切断已打印的打印带117。可移动刀片87B被这里未示出的驱动机构驱动和控制。
带打印设备710具有形成在其内的排出口5。排出口5被定位在第二切割器87的沿输送方向的下游。
带打印设备710具有类型识别传感器(未示出),该类型识别传感器用于识别所安装的带盒701的类型。
每个上述驱动机构均由在这里未示出的驱动电路的操作来驱动。而且,每个驱动机构由被设置在带打印设备710中的、未示出的处理器(例如CPU)控制。稍后将描述每个驱动机构的驱动。
(打印带的打印和输送)
接下来,将说明向打印带117的打印和打印带117的输送。
被缠绕在打印带卷轴118上的打印带117通过压盘辊8的旋转驱动而被经过带引导架30、引导销42和开口43朝向热头7和压盘辊8输送。
被缠绕在墨带卷轴20上的墨带19通过墨带卷取卷轴21的旋转驱动而被经过调节突出部44、调节突出部45和开口43朝向热头7和压盘辊8输送。
通过热头7和压盘辊8使打印带117和墨带19彼此重叠。在打印时,热头7的发热元件被驱动以产生热量。由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使墨带19的被加热部分的墨层23熔化,由此,熔化的墨层23被转印到打印带117。
图43是示出在打印过程中打印带117和墨带19之间的关系模式的视图。
如图43中所示,墨带19由基膜22和墨层23构成。打印带117由基膜125、粘合剂层124和剥离片材126构成。所产生的打印带117在剥离片材126被剥离的情况下利用粘合剂层124的表面来附着到目标体。
剥离片材126的表面(不与粘合剂层124接触的一侧)具有例如打印在其上的斑马标。该斑马标由上述读取传感器11读取。图44是斑马标的一个实例。以预定间隔打印沿着打印带117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线(例如直线)。
该预定间隔的长度被以如此方式构造:即,它能够被带打印设备710识别。例如,该预定间隔的长度可以设为恒定的(固定值),而与被装载的带盒的类型无关。在此情形中,该固定值可以被预先存储在带盒701中。可替代地,上述识别部(带盒701)可以被构造成具有与预定间隔的长度有关的信息。在此情形中,读取传感器11检测斑马标的间隔长度以及所装载的带盒701的类型。
能够通过将由读取传感器11读取的斑马标的数目乘以该预定间隔的长度来获得打印带117的输送量。
例如,该斑马标的颜色可以是黑色的。可以采用任何颜色的斑马标,只要其颜色可由读取传感器11读取。如上所述,在附着到目标体时,在其上打印有斑马标的剥离片材126被剥离。
在打印之后,墨带19经过分离构件4,被卷取到墨带卷取卷轴21。此时,已打印的打印带117和墨带19被分离。此外,已打印的打印带117通过排出口13而被排出到带盒701的外部。
此后,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经过切割器单元14,被输送到进给辊83和进给辊83。
然后,所产生的打印带117通过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的旋转驱动而被输送到排出口5。此外,已打印的打印带117被切割器单元14在预定位置处切断。
切断后的打印带117被打印带卷轴118再绕到预定位置。
(在打印后打印带117上的层叠过程)
接下来,将说明在已打印的打印带117上的层叠过程。在经过辅助带盒170的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时,层叠薄膜174附着到已打印的打印带117。
图45是示出在层叠过程中已打印的打印带117和层叠薄膜174之间的关系模式的视图。
如图45中所示,层叠薄膜174由粘合剂层127和薄膜128构成。能够采用其墨层(即,所打印的内容)可视的材料来作为薄膜128。例如,能够采用PET薄膜、聚乙烯(PE)薄膜和聚丙烯(PP)薄膜。
可替代地,薄膜128可以是半透明的。例如,能够采用磨砂薄膜(MATT薄膜)。此外,可以采用有色薄膜。也能够采用在其沿宽度方向的两端上打印有花卉图案、字符等的薄膜。
粘合剂层127优选由其粘合剂将不被转移到进给辊83的材料制成。例如,能够通过向薄膜128添加涂覆液体(例如,通过使用棒式涂布机)来形成粘合剂层127。这种涂覆液体是通过向丙烯酸粘合剂中添加固化剂(异氰酸盐系列)而制成的,该丙烯酸粘合剂能够以初粘性变成小于等于3的方式通过异氰酸盐等来交联。
可替代地,丙烯酸系列、氨基甲酸酯系列、环氧系列、硅树脂系列、聚酯系列等的粘合剂可以用作粘合剂层127的粘合剂。另外,可以采用异氰酸盐系列、环氧系列、金属螯合化合物系列等的制剂作为上述固化剂。不用说,粘合剂层127必须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以因此使墨层通过粘合剂层127可视。
当利用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来使层叠薄膜174和已打印的打印带117彼此重叠时,层叠薄膜174附着到墨层。
已经层叠的打印后的打印带117被输送到第二切割器87并且在预定位置处被切断。
接下来,将描述带打印设备710中的各个驱动装置的操作。
图46是示出第二输送控制过程的流程图。第二输送控制过程由被设置在带打印设备710中的处理器(未示出)执行。通过输出用于打印控制的指令信号来开始执行第二输送控制过程。
图47到54是示出输送层叠薄膜、墨层和打印带的状态的图。
首先,在S101中,将压盘辊8移动到其初始位置(参考图47)。此时,打印带117的前端位于切割器单元14的周边处(参考图47)。
在S102中,执行向打印带117的打印操作和打印带117的输送操作。因为上文已经描述了这些操作,所以在此省略其进一步的描述。
在S103中,对打印带117的前端是否已经到达输送辊对(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进行判断。该判断是通过基于压盘辊8的旋转数来计算打印带117的输送量而进行的。还可以使用在这里未示出的传感器来检测打印带117的前端位置。
如果判断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的前端尚未到达输送辊对(S103:否),则该流程返回到S102。结果,在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的前端到达输送辊对所需的时段内,进行执行对打印带117的打印操作和输送操作。
如果判断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的前端已经到达输送辊对(S103:是),则该流程前进到S104。
图48是示出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的前端已经到达输送辊对的状态的概略图。
在S104中,输送辊对的驱动操作开始。利用该输送辊对的旋转,层叠薄膜174被附着到已打印的打印带117(墨层侧)。其上已经附着有层叠薄膜174的已打印的打印带117被朝向第二切割器单元87输送。
在S105中,对打印是否结束进行判断。重复S104中的操作(具体地,打印操作和输送操作)直至打印结束(参考图49)。
如果判断打印已经结束(S105:是),则该流程转移到S106。在S106中,已打印的打印带117被朝向输送辊对输送。
在S107中,对已打印的打印带117是否出现在切割器单元14(第一切割器)处的切断位置(第一切断位置)进行判断。该判断是使用基于压盘辊8的旋转数而计算出的打印带117输送量来进行的。可以通过在第一切断预定位置处打印预定内容并然后由这里未示出的传感器读取所打印的内容来对是否应在第一切断位置处进行切断作出判断。
如果判断已打印的打印带117未出现在第一切断位置处(S107:否),则该流程返回到S106。结果,在已打印的打印带117被输送到第一切断位置所需的时间内,继续执行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的输送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已打印的打印带117出现在第一切断位置(S107:是),则该流程转移到S108。
在S108中,已打印的打印带117被切断。此时,可移动刀片14B被驱动和控制。在已打印的打印带117被切断时,停止使压盘辊8旋转的驱动。图50是示出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的后端出现在第一切断位置处的状态的概略图。
在已打印的打印带117已经被切断之后,该流程转移到S109。
在S109中,再次开始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的旋转驱动。因为已打印的打印带117已经被切断,所以压盘辊8未被驱动以旋转。结果,切断后的已打印的打印带117通过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的旋转驱动而被输送。图51是示出切断后的已打印的打印带117在附着有层叠薄膜174的同时被朝向第二切割器87输送的状态的视图。
在S110中,对已打印的打印带117是否出现在第二切割器87(第二切割器)处的切断位置(第二切断位置)进行判断。该判断是基于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的输送量来进行的,该输送量是基于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的旋转量而计算的。
如果判断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的后端未出现在第二切断位置(S110:否),则该流程返回到S109。结果,在已打印的打印带117被输送到第二切断位置所需的时间内,继续进行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的输送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的后端出现在第二切断位置处(S110:是),则该流程转移到S111。
在S111中,已打印的打印带117被切断。此时,可移动刀片87B被驱动和控制。在已打印的打印带117被切断时,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的驱动停止。图52是示出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的后端出现在第二切断位置处的状态的视图。图53是示出在层叠薄膜174已被第二切割器单元87切断之后的状态的视图。
在层叠薄膜174已经被切断之后,该流程转移到S112。
在S112中,将压盘辊8从热头7移开。然后,该流程转移到S113。
在S113中,打印带117被沿着逆方向输送。更具体地,打印带117被沿着与打印时的输送方向相逆的逆方向再绕。此时,打印带卷轴118沿着与打印时的旋转方向相逆的逆方向旋转。结果,打印带117被再绕到打印带卷轴118上。
在S114中,对打印带117的逆向输送是否结束进行判断。该判断是基于打印带117的输送量来进行的,该输送量是基于由读取传感器11读取的斑马标的数目来计算的。
如果判断打印带117的逆向输送没有结束(S114:否),则该流程返回到S113。结果,在结束打印带117的逆向输送所需的时间内,继续进行打印带117的再绕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打印带117的逆向输送结束(S114:是),则该流程转移到S115。
在S115中,停止打印带卷轴118的逆向旋转驱动。
在S116中,层叠薄膜174被沿着逆方向输送。更具体地,层叠薄膜174被沿着与打印时的输送方向相逆的逆方向再绕。此时,带卷轴181被沿着与打印时的旋转方向相逆的逆方向旋转。结果,层叠薄膜174被再绕到带卷轴181上。
在S117中,对层叠薄膜174的逆向输送是否结束进行判断。该判断是基于层叠薄膜的输送量来进行的,该输送量是基于进给辊82的旋转量而计算的。
如果判断层叠薄膜174的逆向输送没有结束(S117:否),则该流程返回到S116。结果,在结束层叠薄膜174的逆向输送所需的时间内,继续执行层叠薄膜174的再绕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层叠薄膜174的逆向输送结束(S117:是),则该流程转移到S118。
在S118中,带卷轴181的逆向旋转驱动停止。图54是示出带卷轴181的逆向旋转已经停止的状态的视图。
这里,在进行随后的打印过程时,在已打印的打印带117能够被安全引导到排出口13的状态期间,控制打印带卷轴118的再绕操作以使其停止。
例如,如果打印带117的前端被再绕到如图55所示意的位置,则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的前端可能在进行随后的打印过程时未能被引导到排出口13(参考图56)。
因此,优选控制打印带卷轴118的逆向旋转驱动使得在被再绕到如图54所示的位置时,控制打印带117的前端以使其停止。结果,能够在缩短打印带117的前余白区的同时将已打印的打印带117安全引导到排出口13。
因为本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被以上述方式构造,所以打印带117的已打印表面受到层叠薄膜174保护。此外,切割器单元14被邻近于热头7布置在热头7的沿打印带117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据此,能够缩短所产生的打印带117的前端的余白区。而且,切断后的打印带117被以预定长度再绕到带卷轴上。结果,能够缩短所产生的打印带117的前端的余白区。因为能够缩短所产生的打印带117的前端的余白区,所以能够减少打印带117的消耗量。
此外,切断后的层叠薄膜174也被以预定长度再绕到带卷轴181上。这使得能够减少层叠薄膜174的消耗量。
应该指出,层叠薄膜可以被构造成除了粘合剂层和薄膜还包括分离器。图57是示出具有分离器129的层叠薄膜的构造的视图。在此情形中,被设置在带盒中的分离器卷取卷轴上再绕有分离器129,薄膜和粘合剂层与该分离器129分离。
可替代地,如图58和图59中所示,可以在带打印设备710中安装具有一体式带盒和辅助带盒的带盒801。
[第八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带盒和带打印设备。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具有与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710相同的构造。因此,这里省略其进一步描述。
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带盒和辅助带盒与带盒701、辅助带盒170和带盒801基本相同。然而,在第八实施例中,使用打印带217而不是打印带117,并且使用双面胶带274而不是层叠薄膜174。
打印带217是透明薄膜并且在热头7和压盘辊8之间的位置处执行打印过程。字符等被作为镜像打印在打印带217上,并且当从已打印表面的另一侧观看时,已打印字符等作为正像是可视的。因为该打印操作与第七实施例的相同,所以这里省略其进一步描述。
图60是示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已打印的打印带217和双面胶带274之间的关系模式的视图。如图60中所示,双面胶带274由粘合剂层227和剥离片材228构成。
打印带217和双面胶带274在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之间的位置处彼此附着。此外,在附着到目标体时,剥离片材228被剥离。
在第八实施例中,读取传感器11不起作用,因为不能在打印带217上打印斑马标(参考以上关于第七实施例的描述)。因此,能够通过从带打印设备710移除读取传感器11来实现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
因为读取传感器11不起作用,所以打印带217的逆向输送也不进行。因此,能够通过从带打印设备710移除打印带卷取轴10来实现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
接下来,将描述在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710中的各个驱动装置的操作。
图61是示出第三输送控制过程的流程图。第三输送控制过程由被设置在带打印设备710中的处理器(未示出)执行。通过输出用于打印控制的指令信号来开始执行第三输送控制过程。
图62到69是示出输送双面胶带274和打印带217的状态的图。
首先,在S201中,将压盘辊8移动到它的初始位置(参考图62)。此时,打印带217的前端位于切割器单元14的周边处(参考图62)。
在S202中,执行向薄膜带217的打印操作和打印带217的输送操作。因为上文已经描述了这些操作,所以在此省略其进一步的描述。
在S203中,对打印带217的前端是否已经到达输送辊对(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进行判断。该判断是通过基于压盘辊8的旋转数来计算打印带217的输送量而进行的。还可以使用在这里未示出的传感器来检测打印带217的前端位置。
如果判断已打印的打印带217的前端尚未到达输送辊对(S203:否),则该流程返回到S202。结果,在已打印的打印带217的前端到达输送辊对所需的时段内,继续执行对打印带217的打印操作和输送操作。
如果判断已打印的打印带217的前端已经到达输送辊对(S203:是),则该流程前进到S204。
图63是示出已打印的打印带217的前端已经到达输送辊对的状态的概略图。
在S204中,输送辊对的驱动操作开始。利用该输送辊对的旋转,双面胶带274被附着到已打印的打印带217(墨层侧)。其上已经附着有双面胶带274的已打印的打印带217被朝向第二切割器单元87输送。
在S205中,对打印是否结束进行判断。重复S204中的操作(具体地,打印操作和输送操作)直至打印结束(参考图64)。
如果判断打印已经结束(S205:是),则该流程转移到S206。在S206中,已打印的打印带217被朝向输送辊对输送。
在S207中,对已打印的打印带217是否出现在切割器单元14(第一切割器)处的切断位置(第一切断位置)进行判断。该判断是使用基于压盘辊8的旋转数而计算出的打印带217输送量来进行的。可以通过在第一切断预定位置处打印预定内容并然后由这里未示出的传感器读取所打印的内容来对是否应在第一切断位置处进行切断作出判断。
如果判断已打印的打印带217未出现在第一切断位置处(S207:否),则该流程返回到S206。结果,在已打印的打印带217被输送到第一切断位置所需的时间内,继续执行已打印的打印带217的输送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已打印的打印带217出现在第一切断位置(S207:是),则该流程转移到S208。
在S208中,已打印的打印带217被切断。此时,可移动刀片14B被驱动和控制。在已打印的打印带217被切断时,停止使压盘辊8旋转的驱动。图65是示出已打印的打印带217的后端出现在第一切断位置处的状态的概略图。
在已打印的打印带217已经被切断之后,该流程转移到S209。
在S209中,再次开始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的旋转驱动。因为已打印的打印带217已经被切断,所以压盘辊8未被驱动以旋转。结果,切断后的已打印的打印带217通过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的旋转驱动而被输送。图66是示出切断后的已打印的打印带217在附着有层叠薄膜174的同时被朝向第二切割器87输送的状态的视图。
在S210中,对已打印的打印带217是否出现在第二切割器单元87(第二切割器)处的切断位置(第二切断位置)处进行判断。该判断是基于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的输送量来进行的,该输送量是基于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的旋转量而计算的。
如果判断已打印的打印带217的后端未出现在第二切断位置(S210:否),则该流程返回到S209。结果,在已打印的打印带217被输送到第二切断位置所需的时间内,继续进行已打印的打印带117的输送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已打印的打印带217的后端出现在第二切断位置处(S210:是),则该流程转移到S211。
在S211中,已打印的打印带217被切断。此时,可移动刀片87B被驱动和控制。在已打印的打印带217被切断时,进给辊82和进给辊83的驱动停止。图67是示出已打印的打印带217的后端出现在第二切断位置处的状态的视图。图68是示出在双面胶带274已被第二切割器单元87切断之后的状态的视图。
在双面胶带274已经被切断之后,该流程转移到S212。
在S212中,双面胶带274被沿着逆方向输送。更具体地,双面胶带274被沿着与打印时的输送方向相逆的逆方向再绕。此时,带卷轴181被沿着与打印时的旋转方向相逆的逆方向旋转。结果,双面胶带274被再绕到带卷轴181上。
在S213中,对双面胶带274的逆向输送是否结束进行判断。该判断是基于双面胶带274的输送量来进行的,该输送量是基于进给辊82的旋转数而计算的。
如果判断双面胶带274的逆向输送没有结束(S213:否),则该流程返回到S212。结果,在结束双面胶带274的逆向输送所需的时间内,继续执行双面胶带274的再绕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双面胶带274的逆向输送终止(S213:是),则该流程转移到S214。
在S214中,停止带卷轴181的逆向旋转驱动。图69是示出停止带卷轴181的逆向旋转的状态的视图。
根据上述带打印设备,打印带217的已打印表面被与双面胶带274层叠。因此,已打印字符等不在表面处露出,由此,即使在所产生的打印带的表面被刮擦或者水、化学品等与打印带的表面形成接触时,也能防止字符等变得模糊或者被擦除。
另外,因为字符等被作为镜像打印在打印带217上,所以当从已打印表面的另一侧观看时,已打印字符等作为正像是可视的。
此外,切断后的双面胶带274被以预定长度再绕到带卷轴181上,由此减少双面胶带274的消耗量。
此外,因为双面胶带274包括粘合剂层227和剥离片材228,所以能够使打印带217仅仅由透明薄膜构成,以由此减小打印带217的厚度。据此,能够减小切割器单元14的用于切断打印带217的切断力并且由此提高其耐久性。另外,能够使切割器单元14的用于切断打印带217的切断力最小,并因此切割器单元14能够由低成本材料制成。
应该理解,本公开是为了进行示意,在不偏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中阐述的本公开范围的前提下,可以作出各种改变和修改。
Claims (19)
1.一种带打印设备,包括:
打印头,所述打印头在打印带上进行打印;
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一输送辊输送所述打印带;
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输送附着有剥离片材的所述打印带;
第一切割器,所述第一切割器将未附着有所述剥离片材的打印带切断,所述第一切割器被布置在所述打印头和所述第一输送辊之间;
第二切割器,所述第二切割器将附着有所述剥离片材的打印带切断,所述第二切割器被布置在所述第二输送辊的沿打印带输送方向的下游;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一切割器和所述第二切割器的各自操作,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被构造成:
操作所述第一输送辊,以由此进行打印和所述打印带的输送;
在检测到所述打印带已经到达所述第二输送辊时,操作所述第二输送辊,以由此输送所述打印带和所述剥离片材;并且
在检测到所述打印带的预定位置已经到达所述第一切割器时,操作所述第一切割器,以由此将所述打印带在所述预定位置处切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驱动控制机构,所述驱动控制机构驱动并控制所述打印头,
其中所述驱动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打印头,使得当从所述打印带的透明薄膜侧观看所述打印带时,被打印在所述打印带的打印表面上的图像或字符作为正像是可视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打印设备,
其中由所述第一输送辊和所述第二输送辊输送的所述打印带包括透明薄膜,在所述透明薄膜的一个表面上形成有粘合剂层,所述粘合剂层在被加热时呈现粘结性,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输送辊包括对所述打印带进行加热的加热辊。
4.一种带打印设备,包括:
打印头,所述打印头在打印带上进行打印;
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一输送辊输送所述打印带;
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输送附着有胶带的所述打印带;
第一切割器,所述第一切割器将未附着有所述胶带的打印带切断,所述第一切割器被布置在所述打印头和所述第一输送辊之间;
第二切割器,所述第二切割器将附着有所述胶带的打印带切断,所述第二切割器被布置在所述第二输送辊的沿打印带输送方向的下游;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一切割器和所述第二切割器的各自操作,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被构造成:
操作所述第一输送辊,以由此进行打印和所述打印带的输送;
在检测到所述打印带已经到达所述第二输送辊时,操作所述第二输送辊,以由此输送所述打印带和所述胶带;并且
在检测到所述打印带的预定位置已经到达所述第一切割器时,操作所述第一切割器,以由此将所述打印带在所述预定位置处切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打印带卷取凸轮,
其中所述胶带是透明胶带,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被构造成:
控制所述打印带卷取凸轮;
操作所述打印带卷取凸轮,以由此沿着相对于所述打印带输送方向而言的逆方向输送所述打印带;并且
在检测到所述打印带已经到达预定位置时,停止所述打印带卷取凸轮的操作,以由此停止所述打印带的逆向输送。
6.一种带盒,包括:
一对输送辊;
胶带;
盒壳,所述盒壳容纳所述一对输送辊和所述胶带;和
带排出口,所述带排出口被布置在所述盒壳中,
其中所述带盒在具有打印头的带打印设备中是能拆离的,
其中,当被安装在所述带打印设备中时,所述一对输送辊被构造成位于第一带切割器的沿打印带排出方向的下游,所述第一带切割器被设置在所述带打印设备中并且被构造成切断由所述带打印设备打印的打印带,
其中当被安装在所述带打印设备中时,所述胶带由所述一对输送辊输送并且附着到所述打印带的打印表面侧,并且
其中附着有所述胶带的所述打印带被从所述带排出口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盒,进一步包括:
打印带,所述打印头在所述打印带上进行打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盒,进一步包括:
墨带,在所述墨带上形成有墨层,
其中所述打印带的打印表面和被形成在所述墨带上的墨层在打印位置处彼此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盒,
其中所述打印带包括打印表面、粘合剂层和剥离片材,并且
其中所述胶带是透明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盒,
其中所述打印带包括用于检测所述打印带的位置的检测标记,并且所述打印带被缠绕在带卷轴上,并且
其中所述带卷轴包括接合构件,所述接合构件用于与被设置在所述带打印设备中的打印带卷取凸轮接合。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盒,
其中所述打印带是透明的并且包括打印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胶带是包括粘合剂层和剥离片材的双面胶带。
12.根据权利要求6到11所述的带盒,
其中所述胶带保持被夹在所述一对输送辊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7到12所述的带盒,进一步包括:
打印头容纳部,所述打印头容纳部容纳所述打印头;和
切割器容纳部,所述切割器容纳部在所述打印头容纳部和所述一对输送辊之间,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带切割器。
14.一种带打印设备,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盒在所述带打印设备中是能拆离的,所述带打印设备包括:
第一带切割器,所述第一带切割器将已打印的打印带切断,
其中,当所述带盒已被安装时,所述第一带切割器被容纳在设置于所述带盒中的切割器容纳部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带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第二带切割器,所述第二带切割器将附着有透明胶带的所述打印带切断,所述透明胶带被设置在所述带盒中,
其中所述第二带切割器被布置在所述带盒的带排出口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带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检测所述打印带的位置;
计算装置,所述计算装置计算由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所述打印带的输送量;和
打印带卷取凸轮,所述打印带卷取凸轮沿着相对于打印时的带输送方向而言的逆方向输送所述打印带,所述打印带卷取凸轮与被设置在所述带盒中的带卷轴接合,
其中所述胶带是透明胶带。
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盒,进一步包括:
带进入口,所述带进入口被设置在所述盒壳中,
其中,当被安装在所述带打印设备中时,所述打印带通过所述带进入口进入所述带盒,所述打印头在所述打印带上进行打印。
18.一种带打印设备,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带盒在所述带打印设备中是能拆离的,所述带打印设备包括:
第三带切割器单元,所述第三带切割器单元将已打印的打印带切断,
其中当所述带盒被安装时,所述第三带切割器单元被布置在所述带盒的带进入口处。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带打印设备,包括:
第四带切割器单元,所述第四带切割器单元将附着有所述胶带的所述打印带切断,所述胶带被设置在所述带盒中,
其中所述第四带切割器单元定位成与被设置在所述带盒中的所述一对输送辊相比更靠近所述打印带的所述带排出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337295 | 2007-12-27 | ||
JP2007-336816 | 2007-12-27 | ||
JP2007336816 | 2007-12-27 | ||
JP2007-337049 | 2007-12-27 | ||
JP2007337049 | 2007-12-27 | ||
JP2007337295A JP4985389B2 (ja) | 2007-12-27 | 2007-12-27 | 印字装置 |
PCT/JP2008/073186 WO2009084476A1 (ja) | 2007-12-27 | 2008-12-19 | テープ印字装置、テープカセッ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09896A true CN101909896A (zh) | 2010-12-08 |
CN101909896B CN101909896B (zh) | 2012-08-29 |
Family
ID=40824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2334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09896B (zh) | 2007-12-27 | 2008-12-19 | 带打印设备和带盒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05658B2 (zh) |
EP (1) | EP2236302B1 (zh) |
CN (1) | CN101909896B (zh) |
WO (1) | WO2009084476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47181A (zh) * | 2015-09-16 | 2017-03-2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粘合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CN105142918B (zh) * | 2013-03-21 | 2017-05-1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带盒以及带输送装置 |
CN106994839A (zh) * | 2015-12-25 | 2017-08-0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 |
CN107554088A (zh) * | 2016-06-30 | 2018-01-09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
CN110228302A (zh) * | 2018-03-05 | 2019-09-13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机 |
CN113242796A (zh) * | 2018-12-17 | 2021-08-10 | 亚历山大叶夫根尼耶维奇·维尔什克 | 热压制印刷中在墨色带上形成图像的方法 |
CN114683691A (zh) * | 2020-12-25 | 2022-07-01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和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109684B2 (en) * | 2007-06-11 | 2012-02-0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printing system with auxiliary cassette containing auxiliary medium for contacting printed tape |
CN102905908B (zh) * | 2010-09-16 | 2014-08-13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带盒和带打印设备 |
EP3418061B1 (en) | 2011-08-15 | 2024-10-30 | Videojet Technologies Inc. |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
JP5962919B2 (ja) | 2013-02-13 | 2016-08-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US9498983B1 (en) * | 2015-09-29 | 2016-11-22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apparatus that cuts off a printed portion of an unwound sheet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an image |
JP6535711B2 (ja) * | 2016-11-16 | 2019-06-26 | マンゴースラブ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再接着式メモ紙用プリン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12113A (en) * | 1986-07-17 | 1987-12-08 | Ncr Canada Ltd - Ncr Canada Ltee | Thermal transfer ribbon mechanism and recording method |
GB9314386D0 (en) * | 1993-07-12 | 1993-08-25 | Esselte Dymo Nv | A cassette for a thermal printer |
JP3394572B2 (ja) * | 1993-10-22 | 2003-04-07 | 株式会社サトー | ヒートシールラベルの印字方法及びそのプリンター |
JPH07172010A (ja) * | 1993-12-21 | 1995-07-11 | Brother Ind Ltd | ラベル作成装置 |
JP2959398B2 (ja) | 1994-05-25 | 1999-10-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H09202025A (ja) * | 1996-01-30 | 1997-08-05 | Brother Ind Ltd | テープ状ラベル作成装置 |
JP3740760B2 (ja) * | 1996-11-07 | 2006-02-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3876533B2 (ja) | 1998-06-22 | 2007-01-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2005053182A (ja) * | 2003-08-07 | 2005-03-03 | Brother Ind Ltd | テープ印刷装置及びテープ印刷システム |
JP4296968B2 (ja) * | 2004-03-01 | 2009-07-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4406923B2 (ja) * | 2004-03-10 | 2010-02-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ラベル作成装置 |
JP4627085B2 (ja) * | 2005-07-27 | 2011-02-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
US8109684B2 (en) * | 2007-06-11 | 2012-02-0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printing system with auxiliary cassette containing auxiliary medium for contacting printed tape |
-
2008
- 2008-12-19 EP EP08868554.0A patent/EP223630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8-12-19 CN CN200880123341.0A patent/CN10190989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2-19 WO PCT/JP2008/073186 patent/WO200908447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
- 2010-06-02 US US12/792,280 patent/US8905658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42918B (zh) * | 2013-03-21 | 2017-05-1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带盒以及带输送装置 |
CN106547181A (zh) * | 2015-09-16 | 2017-03-2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粘合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CN106994839A (zh) * | 2015-12-25 | 2017-08-0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 |
CN106994839B (zh) * | 2015-12-25 | 2020-11-03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 |
CN107554088A (zh) * | 2016-06-30 | 2018-01-09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
CN107554088B (zh) * | 2016-06-30 | 2020-09-22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
CN110228302A (zh) * | 2018-03-05 | 2019-09-13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机 |
CN113242796A (zh) * | 2018-12-17 | 2021-08-10 | 亚历山大叶夫根尼耶维奇·维尔什克 | 热压制印刷中在墨色带上形成图像的方法 |
CN114683691A (zh) * | 2020-12-25 | 2022-07-01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和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4683691B (zh) * | 2020-12-25 | 2024-01-16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和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US12157299B2 (en) | 2020-12-25 | 2024-12-0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apparatus, print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00239348A1 (en) | 2010-09-23 |
US8905658B2 (en) | 2014-12-09 |
CN101909896B (zh) | 2012-08-29 |
WO2009084476A1 (ja) | 2009-07-09 |
EP2236302A1 (en) | 2010-10-06 |
EP2236302A4 (en) | 2013-12-18 |
EP2236302B1 (en) | 2016-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09896A (zh) | 带打印设备和带盒 | |
US8109684B2 (en) | Tape printing system with auxiliary cassette containing auxiliary medium for contacting printed tape | |
WO2009107534A1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テープ作成装置及びテープ作成システム | |
EP1970203B1 (en) |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 |
JP5852715B1 (ja) | プリンタ | |
JP5897656B2 (ja) | プリンタ | |
CN101264702A (zh) | 带盒和带式打印机 | |
CN101323217B (zh) | 带盒和带式打印系统 | |
JP4858535B2 (ja) | テープ印字装置 | |
JPH0653560U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
JP4867933B2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
JP4985389B2 (ja) | 印字装置 | |
JP4968212B2 (ja) | 印字装置 | |
JP4824226B2 (ja) | 台紙無しラベル連続体 | |
JP5119979B2 (ja) | テープ作成装置 | |
JP6301183B2 (ja) | プリンタ | |
JP6121510B2 (ja) | プリンタ | |
JP4793330B2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テープ印字装置 | |
JP2011101949A (ja) | テープ作成装置、テープ作成システム | |
CN118475476A (zh) | 打印机及打印机的切断器单元 | |
JP2004195922A (ja) | 熱転写プリンタ | |
JP2016137722A (ja) | プリンタ | |
JP2008302679A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印字装置 | |
JP2008307689A (ja) | 印字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9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