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86628B - 涡旋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涡旋压缩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86628B CN101886628B CN 201010178239 CN201010178239A CN101886628B CN 101886628 B CN101886628 B CN 101886628B CN 201010178239 CN201010178239 CN 201010178239 CN 201010178239 A CN201010178239 A CN 201010178239A CN 101886628 B CN101886628 B CN 10188662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croll
- compression chamber
- wall
- discharge port
- wra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 F04C18/0207—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 F04C18/0246—Details concerning the involute wraps or their base, e.g. geomet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解决了无论压缩室内的冷媒气体是否达到规定的压力、由于连接到排出口的连通路径较窄而产生过压损失引起性能恶化的问题。本发明通过第1压缩室(15a)分离前后的几乎同时,排出口(18)跨越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13a)通入第1压缩室的结构,因为排出口(18)直接在第1压缩室(15a)形成开口,再加上两个涡旋盘的涡盘齿之间的间隙,能够充分确保连通的路径,因此能够降低过压缩损失。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冷暖空调、冰箱等制冷装置或热泵式热水器等中的涡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现有的这种用于制冷空调或冷冻装置的涡旋压缩机中,从镜板上竖立起涡旋状涡盘齿的固定涡旋盘和旋转涡旋盘互相咬合,在它们之间形成压缩室。当使旋转涡旋盘被自转限制结构在限制自转的基础上沿着圆形轨道旋转时,压缩室一边变换容积一边移动,进行吸气、压缩和吐气等操作。冷媒气体随着旋转涡旋盘的旋转运动而逐渐被压缩,随着向中心移动而变为高压状态,在达到规定的压力时被排出到密闭容器的内部空间中。
此时,不管压缩室内的冷媒气体是否到达规定的压力,由于与排出口不连通或者连通路径很窄,冷媒气体被进一步压缩,存在引起过压缩的情况。作为其对策,有一种方法是使排出口对形成在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侧的第1压缩室开口,防止第1压缩室内发生过压缩(可参照日本发明公报第3,629,836号)。
图7为上述参考文献中记载的现有涡旋压缩机中的、旋转涡旋盘93和固定涡旋盘92的组装后状态的截面图。旋转涡旋盘93的涡盘齿外壁93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93p为,从开始离开固定涡旋盘92的涡盘齿内壁92i的15°到40°的旋转角度范围内,排出口98在形成于旋转涡旋盘93的涡盘齿外壁93o一侧的第1压缩室95a形成开口。这样,第1压缩室95a的过压缩就能得到防止,达到降低损失的目的。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构成中,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在和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内壁分离后的15°到40°的旋转角范围内,排出口才与第1压缩室发生连通,因此依然存在引起过压缩的可能。特别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频度最高的低压缩比运转过程中,这种过压缩明显存在,导致损失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所述现有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离开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内壁的几乎同时,形成排出口跨越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通入第1压缩室的结构。这样,能够防止第1压缩室过分压缩,减低过压损失,提供一种能够高效的涡旋压缩机。
从镜板上竖立起涡旋状涡盘齿的固定涡旋盘和旋转涡旋盘互相咬合,在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侧和涡盘齿内壁侧形成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通过旋转涡旋盘被自转限制结构限制沿着圆形轨道以规定的旋转半径旋转,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在变化容积的同时向中心移动,压缩从两个涡旋盘的外周围侧吸入的冷媒气体,从设在固定涡旋盘的中央部的排出口排出的涡旋压缩机中,在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从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内壁离开前后的几乎同时,形成排出口跨越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通入第1压缩室的结构。
另外,从镜板上竖立起涡旋状的涡盘齿的固定涡旋盘和旋转涡旋盘互相咬合,在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侧和涡盘齿内壁侧形成有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通过旋转涡旋盘被旋转限制结构限制沿着圆形轨道以旋转半径旋转,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在变化容积的同时向中心移动,压缩从两个涡旋盘的外周围侧吸入的冷媒气体,从设在固定涡旋盘的中央部的排出口排出的涡旋压缩机中,在固定涡旋盘上形成有和排出口连通的凹部,在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从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内壁离开前后的几乎同时,形成凹部跨越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通入第1压缩室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在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离开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内壁的时候,亦即分离的时候,在几乎同时,排出口直接对第1压缩室形成开口,再加上两个涡旋盘的涡盘齿间的间隙,能够充分确保连通的路径。结果,因为能够防止第1压缩室的过压缩,降低过压缩损失,所以能够提供一种实现高效的涡旋压缩机。
本发明产生的技术效果如下。本发明的涡旋压缩机通过使排出口直接在压缩室形成开口,能够防止过压缩,降低过压损失,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高效的涡旋压缩机。
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镜板上竖立起涡旋状的涡盘齿的固定涡旋盘和旋转涡旋盘互相咬合,在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侧和涡盘齿内壁侧形成有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通过旋转涡旋盘被自转限制结构限制沿着圆形轨道以规定的旋转半径旋转,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在变化容积的同时向中心移动,压缩从两个涡旋盘的外周围侧吸入的冷媒气体,从设在固定涡旋盘的中央部的排出口排出的涡旋压缩机中,在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从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内壁离开前后的几乎同时,形成排出口跨越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通入第1压缩室的结构。
这样,当旋转涡旋盘从固定涡旋盘分离的时候,在几乎同时排出口直接在第1压缩室形成开口,加上两个涡旋盘的涡盘齿间的间隙,能够充分确保连通的路径。结果,能够防止第1压缩室过分压缩,降低过压缩损失,提供一种实现高效的涡旋压缩机。
本发明的第2方案为,在第1方案的基础上,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的渐开角比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的渐开角更早形成。依靠这种结构,在排出口直接形成开口的第1压缩室和经由涡盘齿的间隙间连通至排出口的第2压缩室的两个压缩室中,通过考虑各个压缩室通到排出口的连通路径和调整分离的时刻,能够降低两压缩室的过压缩损失。
本发明的第3方案为,镜板上竖立起涡旋状的涡盘齿的固定涡旋盘和旋转涡旋盘互相咬合,在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侧和涡盘齿内壁侧形成有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通过旋转涡旋盘被旋转限制结构限制沿着圆形轨道以旋转半径旋转,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在变化容积的同时向中心移动,压缩从两个涡旋盘的外周围侧吸入的冷媒气体,从设在固定涡旋盘的中央部的排出口排出的涡旋压缩室中,在固定涡旋盘上形成有和排出口连通的凹部,在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从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内壁离开前后的几乎同时,形成凹部跨越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通入第1压缩室的结构。
依靠这样的结构,只要在固定涡旋盘上追加凹部,当旋转涡旋盘和固定涡旋盘分离的几乎同时,排出口直接通过凹部向第1压缩室形成开口,因此,加上两个涡旋盘的涡盘齿间的间隙,能够充分确保连通的路径。结果,能够防止第1压缩室过分压缩,降低过压缩损失,能够提供一种实现高效的涡旋压缩机。另外,不必变更固定涡旋盘的排出口的位置,能够实现结构部件的共用化。
本发明的第4方案为,在第3方案的基础上,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的渐开角早于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的对应点的渐开角。依靠该结构,在排出口直接形成开口的第1压缩室和通过涡盘齿间隙连通到突出口的第2压缩室这两个压缩室中,通过考虑各个压缩室的连通到排出口的连通路径和调整分离的时刻,能够降低两个压缩室的过压损失。
本发明的第5方案为,在第1~4方案的任一项方案的基础上,第1压缩室的密闭容积比第2压缩室的密闭容积大。依靠该结构,通过增大密闭容积,能够实现必要的冷媒量进行低速运转。结果,能够减少滑动损失,提供一种实现高效的涡旋压缩机。
本发明的第6方案为,特别是在第1~4方案的任一项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排出口上设有引导阀,一旦压缩室内达到规定的压力,冷媒气体将引导阀顶起。依靠该结构,通过利用引导阀将排出空间隔断,即使在高压缩比的运转过程中也能防止不充分压缩时冷媒气体的倒流,使其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实现高效运转。
本发明的第7方案为,特别是在第1~4方案的任一项方案的基础上,在固定涡旋盘上形成有仅向第1压缩室形成开口的减压孔,通过第1压缩室,减压孔和排出口间歇性的连通。依靠该结构,冷媒气体被从排出口和减压孔两处排出,进一步降低了排出阻力,能够降低过压损失。
本发明的第8方案为,特别是在第1~4方案的任一项方案的基础上,冷媒气体为高压冷媒例如二氧化碳。此时,因为动作压力特别高,因此必须降低过压损失。亦即,本发明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提供一种实现高效的涡旋压缩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和2中的涡旋压缩机的纵截面图,
图2表示上述涡旋压缩机的不同位相状态下的横截面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涡旋压缩机压缩机构的横截面图,图3(b)为图3(a)的局部放大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涡旋压缩机压缩机构的横截面图,图4(b)为图4(a)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该实施例1和2中的涡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的横截面图,
图6为该实施例1和2中的涡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的另一横截面图,
图7为现有涡旋压缩机中的压缩机构的截面图,
上述附图中,12为固定涡旋盘,12i为涡盘齿内壁,12o为涡盘齿外壁,12p为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3为旋转涡旋盘,13a为涡盘齿,13o为涡盘齿外壁,13p为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4为自转限制机构,15a为第1压缩室,15b为第2压缩室,18为排出口,19为引导阀,58为凹部,59为减压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实施例并不具有限定本发明范围的作用。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涡旋压缩机的纵截面图。下面对其中的涡旋压缩室的操作情况和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涡旋压缩机为,在密闭容器1内通过熔接或加热后插入等方式固定的曲轴4的主轴承部件11和用螺丝固定在该主轴承部件11上的固定涡旋盘12之间,将和固定涡旋盘12咬合的旋转涡旋盘13夹在中间,形成涡旋式压缩机构2。在旋转涡旋盘13和主轴承部件11之间,设有防止旋转涡旋盘13自转的引导其沿着圆形轨道运动的由十字环等形成的自转限制结构14。通过依靠位于曲轴4上端的偏心轴部4a驱动旋转涡旋盘13偏心旋转,旋转涡旋盘13沿着圆形轨道运动,利用因此在固定涡旋盘12和旋转涡旋盘13之间形成的压缩室15从外围向中心移动的过程中变小,将从通到密闭容器1外面的吸入管16以及固定涡旋盘12的外围部分的吸入口17吸入的冷媒气体进行压缩,超过规定压力的冷媒从固定涡旋盘12中央部的排出口18排出到密闭容器1内。以上过程不断重复进行。
在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上表面,根据测定的运转中的温度分布的结果,设有从中心的卷曲开始部到外围的卷曲结束部的高度逐渐变高的斜坡形状。这样能够吸收热膨胀产生的尺寸变化,能够防止局部的滑动。
还有,在旋转涡旋盘13的背面,形成有高压区域30和设为在高压和低压之间压力的背压室29。通过在该背面施加压力,旋转涡旋盘13能够稳定地被抵在固定涡旋盘12上,在减少泄露的同时也能稳定地在圆形轨道上运动。
在压缩机的运转中,曲轴4的下端设有泵25,和涡旋压缩机同时被驱动。这样,泵25将设在密闭容器1的底部的储油槽20里的油6吸上来,经过滤网等将油中的异物除去后,通过贯通曲轴4内部的供油孔26,将油供给压缩机构2。此时的供给的压力和涡旋压缩机的排出压力基本相同,也形成对旋转涡旋盘13的背压源。这样,旋转涡旋盘13就不会从固定涡旋盘12离开或者局部碰撞等,能够稳定发挥规定的压缩能力。
如上述被供给的油6的一部分因为供给压力或者自重会流到别处,进入到曲轴4和主轴承部件11之间的轴套部66,在润滑了各个部分后落下流回到储油槽20。供给高压区域30的油6中的另一部分通过形成在旋转涡旋盘13上的且对高压区域30有一开口端的第1路径54,进入到自转限制结构14所在的背压室29,润滑了侧压滑动部及自转限制结构14的滑动部合并在一起,在背压室29内形成对旋转涡旋盘13的背压。
下面对冷媒气体的压缩进行详细说明。图2为旋转涡旋盘13咬合在固定涡旋盘12上的状态的压缩机构2的横截面图。图2(A)~图2(D)表示依次相差90度的状态的图。这里,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外壁13o和固定涡旋盘12的涡盘齿内壁12i所包围形成的压缩室为第1压缩室15a,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内壁13i和固定涡旋盘12的涡盘齿外壁12o所包围形成的压缩室为第2压缩室15b。
图2(A)为第1压缩室15a将冷媒气体密闭瞬间的状态,设此时压缩室为15a-1。之后,第1压缩室15a移至图2(B)的15a-2、图2(C)的15a-3、图2(D)的15a-4、图2(A)的15a-5、图2(B)的15a-6、图2(C)的15a-7。在图2(C)的15a-7中,不管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外壁13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3p是否离开固定涡旋盘12的涡盘齿内壁12i,由于向排出口18的连通路径不充分打开,第1压缩室15a-7的冷媒气体处于不能向排出口18移动的状态。连通路径不完全打开的原因是,不管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外壁13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3p是否从固定涡旋盘12的涡盘齿内壁12i离开,在之后的涡盘齿外壁13o和涡盘齿内壁12i之间的涡盘齿间隙很难被扩大,连接第1压缩室15a和排出口18的路径较窄,呈路径不畅通的状态。
在上述状态的基础上,压缩还在进一步进行,第1压缩室15a上升到超过必要的压力,引起过压损失。因此,当达到图2(D)中15a-8的状态时,排出口18直接向第1压缩室115a-8形成开口,冷媒气体经过排出口18被排出到密闭容器内。
图3(a)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涡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2的横截面图,表示了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外壁13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3p 即将从固定涡旋盘12的涡盘齿内壁12i离开之前且排出口18刚要通入第1压缩室15a之前的状态。图3(b)为排出口18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中,如图3(b)中所示,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外壁13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3p从固定涡旋盘13的涡盘齿内壁12i离开前后的几乎同时,具体为在离开前的10°到离开后的10°的旋转角度范围内,形成排出口18跨越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13a通入第1压缩室15a的结构。
在既达到充分压缩且降低过压缩方面,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外壁13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3p从固定涡旋盘12的涡盘齿内壁12i离开后的旋转角度越小越好,因为离开后的旋转角度超过10°的范围过压损失将会大大增加,因此最好离开后的旋转角度在0°~5°的范围内。
这样,在旋转涡旋盘13离开固定涡旋盘12的时候,排出口18几乎在同时对第1压缩室15a形成开口,再加上两个涡旋盘的涡盘齿间的间隙,能够充分保证连通的路径。其结果是,不但能够防止第1压缩室15a过压缩,而且还能降低过压损失,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实现高效的涡旋压缩机。
(实施例2)
图4(a)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涡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2的横截面图,表示了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外壁13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3p即将从固定涡旋盘12的涡盘齿内壁12i离开之前、且凹部58即将通入第1压缩室15a之前的状态。图4(b)为排出口18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在图4中,和图3中相同的结构只标上了相同的符号,在此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中,如图4(b)所示,在固定涡旋盘12上形成有和排出口18连通的凹部58,在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外壁13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3p从固定涡旋盘12的涡盘齿内壁12i离开前后的几乎同时,具体为离开前10°到离开后10°的旋转角度范围内,形成凹部58跨越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13a通入第1压缩室15a的结构。
在充分压缩基础上降低过压缩的方面,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外壁13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3p从固定涡旋盘12的涡盘齿内壁12i离开后的旋转角度越小越好,因为离开后的旋转角度超过10°的范围过压损失将会大大增加,因此最好离开后的旋转角度在0°~5°的范围内。
这样,只要在固定涡旋盘12上追加凹部58,在旋转涡旋盘13从固定涡旋盘12分离的时候,排出口18几乎在同时通过凹部58直接对第1压缩室15a形成开口,再加上两个涡旋盘的涡盘齿之间的间隙,能够充分保证连通的路径。这样,第1压缩室15a中的过压缩就能够防止,降低过压损失,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实现高效的涡旋压缩机。
另外,因为固定涡旋盘12的排出口18的位置不必变更,所以可以实现结构部件的共用化。
下面对进一步谋求高效化的方案进行说明。
图5(a)和图5(b)为另一个涡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2的横截面图。图5(a)表示固定涡旋盘12的涡盘齿外壁12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2p即将从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内壁13i离开前的截面图。图5(b)表示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外壁13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3p即将从固定涡旋盘12的涡盘齿内壁12i离开之前的截面图。
在图中,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外壁13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3p的渐开角早于固定涡旋盘12的涡盘齿外壁12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2p的渐开角,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外壁13o的涡旋曲线形成为更接近中心部。依靠该结构,固定涡旋盘12的涡盘齿外壁12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2p首先离开,然后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外壁13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3p再离开。这样,亦能防止第2压缩室15b的过压损失。
具体来说,如图5(b)所示,虽然由于第1压缩室15a上排出口18直接形成有开口而能够确保连通的路径,但是,第2压缩室15b由于通过固定涡旋盘12的涡盘齿外壁12o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12p从旋转涡旋盘13的涡盘齿内壁13i离开后所形成的涡盘齿间隙连通到排出口18,所以,该涡盘齿间隙以外的连通路径不能确保。第2压缩室15b通过考虑到如前所述的连通路径的差异而提早分离的时刻来防止过压损失。这样,不仅是第1压缩室15a,也能谋求对第2压缩室15b降低过压损失。并且,本结构也适用于实施例1,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第1压缩室15a的密闭容积大于第2压缩室15b的密闭容积。和密闭容积较小的情况相比,密闭容积较大的情况下即将离开前的容积比变大,亦即压缩比较高,因此要尽可能降低排出时的阻力。如果排出时有阻力,冷媒气体将不能被从排出口18排出,会进一步被压缩,会增大过压损失。如上所述,排出口18直接形成开口的第1压缩室15a的密闭容积就能够大于第2压缩室15b的密闭容积,能够实现必要的冷媒量的低速运转。结果,滑动损失能够降低,从而可以提供一种实现高效的涡旋压缩机。另外,本结构也适用于实施例1,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排出口18上设有引导阀19。因此,在压缩室15a和15b达到规定的压力后,冷媒气体就将引导阀19顶起。另一方面,在未达到规定的压力时,引导阀19处于关闭状态。亦即,引导阀19起隔离排出空间的作用。例如,在规定压力较高的情况下,即使压缩室15a和15b(各自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从涡盘齿内壁)分离后和排出口18连通,因为引导阀19关闭,所以冷媒气体不会从密闭空间1倒流。但是如果没有引导阀19,在(各自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从涡盘齿内壁)离开的同时,冷媒气体从密闭空间1向压缩室15a和15b倒流,在压缩室15a和15b中膨胀。为了将其再度压缩排出,则需要更多的动力,亦即造成过压损失。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引导阀19,即使在压缩比较高的运转中,也能抑制压缩不足时的再压缩损失,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进行高效运转。另外,本结构也适用于实施例1,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固定涡旋盘12上形成有仅向第1压缩室形成开口的减压孔59,形成通过第1压缩室减压孔59间歇性的和排出口18连通的结构。图6(a)和图6(b)为其他的涡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2的横截面图,图6(a)表示排出口18和减压孔59连通的状态的截面图,图6(b)表示排出口18和减压孔59不连通的状态的截面图。这样,如图6(a)所示,在排出过程中,从排出口58和减压孔59两处排出冷媒气体,进一步降低了排出阻力,能够降低过压损失。另外,本结构也适用于实施例1,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最后,如果工作流体为高压冷媒如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因为工作压力特别高,因此必须降低过压损失。亦即,本发明的效果显著,能够提供一种实现高效的涡旋压缩机。另外,本结构也适用于实施例1,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中的涡旋压缩机通过排出口直接在压缩室形成开口,能够防止过分压缩,能够降低过压损失,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实现高效的涡旋压缩机。更进一步地讲,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更节能、更环保舒适的家用空调等空调或热泵热水器等产品。
Claims (9)
1.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镜板上竖立有涡旋状的涡盘齿的固定涡旋盘和旋转涡旋盘互相咬合,在所述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侧和涡盘齿内壁侧形成有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通过所述旋转涡旋盘被自转限制结构限制沿着圆形轨道以规定的旋转半径旋转,所述第1压缩室和所述第2压缩室在变化容积的同时向中心移动,压缩从所述两个涡旋盘的外周围侧吸入的冷媒气体,从设在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央部的排出口排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内壁离开前10°到离开后10°的旋转角度范围内,形成所述排出口跨越所述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通入所述第1压缩室的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的渐开角比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的渐开角更早形成。
3.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镜板上竖立起涡旋状的涡盘齿的固定涡旋盘和旋转涡旋盘互相咬合,在所述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侧和涡盘齿内壁侧形成有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通过所述旋转涡旋盘被旋转限制结构限制沿着圆形轨道以旋转半径旋转,所述第1压缩室和所述第2压缩室在变化容积的同时向中心移动,压缩从所述两个涡旋盘的外周围侧吸入的冷媒气体,从设在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央部的排出口排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涡旋盘上形成有和所述排出口连通的凹部,在所述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内壁离开前10°到离开后10°的旋转角度范围内,形成所述凹部跨越所述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通入所述第1压缩室的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的卷曲开始角所对应的点早于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外壁的对应点离开。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第1压缩室的密闭容积比第2压缩室的密闭容积大。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排出口上设有引导阀,一旦压缩室内达到一定的压力,冷媒气体将引导阀顶起。
7.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固定涡旋盘上形成有仅向第1压缩室开口的减压孔,通过所述第1压缩室,所述减压孔和排出口间歇性的连通。
8.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冷媒气体为高压冷媒。
9.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冷媒气体为二氧化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15419A JP2010265756A (ja) | 2009-05-12 | 2009-05-12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JP2009-115419 | 2009-05-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86628A CN101886628A (zh) | 2010-11-17 |
CN101886628B true CN101886628B (zh) | 2013-12-18 |
Family
ID=43072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010178239 Active CN101886628B (zh) | 2009-05-12 | 2010-05-12 | 涡旋压缩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0265756A (zh) |
CN (1) | CN10188662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79532B2 (ja) * | 2011-04-28 | 2016-03-0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
JP6578504B2 (ja) * | 2013-04-30 | 2019-09-2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JP6036797B2 (ja) * | 2014-12-12 | 2016-11-3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JP6485500B2 (ja) * | 2017-07-07 | 2019-03-2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WO2020067585A1 (ko) * | 2018-09-27 | 2020-04-02 | 라인플러스 주식회사 | 메신저 어플리케이션과 연관된 대화방을 디스플레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CN113405504B (zh) * | 2021-08-19 | 2021-11-30 | 南京泰普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涡形槽测台及其测量单元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73542A (zh) * | 2004-03-22 | 2005-09-28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涡旋式压缩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35393A (ja) * | 1982-02-08 | 1983-08-11 | Hitachi Ltd | 電動圧縮機 |
JPS60201092A (ja) * | 1984-03-24 | 1985-10-1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スクロ−ル形圧縮機 |
JP2730818B2 (ja) * | 1991-12-16 | 1998-03-2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スクロール形電動圧縮機 |
JP3629836B2 (ja) * | 1996-09-18 | 2005-03-1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スクロール流体機械 |
JP2000027775A (ja) * | 1998-07-15 | 2000-01-25 | Fujitsu General Ltd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JP2000249084A (ja) * | 1999-03-01 | 2000-09-12 | Hitachi Ltd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JP2001153071A (ja) * | 1999-11-22 | 2001-06-05 | Hitachi Ltd | スクロール流体機械 |
JP4379489B2 (ja) * | 2007-05-17 | 2009-12-0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2009
- 2009-05-12 JP JP2009115419A patent/JP2010265756A/ja active Pending
-
2010
- 2010-05-12 CN CN 201010178239 patent/CN10188662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73542A (zh) * | 2004-03-22 | 2005-09-28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涡旋式压缩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0265756A (ja) | 2010-11-25 |
CN101886628A (zh) | 2010-1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026706B (zh) | 涡旋压缩机及使用了该涡旋压缩机的冷冻循环装置 | |
CN103244411B (zh) | 涡旋压缩机 | |
JP4966951B2 (ja) | 密閉形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CN101988497B (zh) | 涡旋压缩机 | |
CN104005953B (zh) | 涡旋式压缩机 | |
CN102678547B (zh) | 涡旋压缩机 | |
CN101886628B (zh) | 涡旋压缩机 | |
CN102016319B (zh) | 涡旋压缩机 | |
JP5304285B2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JP4750453B2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の階段型容量可変装置 | |
JP2011085038A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JP3558981B2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JP6143862B2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
CN112567136A (zh) | 涡旋式压缩机 | |
US8118577B2 (en) | Scroll compressor having optimized cylinder oil circulation rate of lubricant | |
JP2012219791A (ja) | 密閉形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CN209976794U (zh) | 一种涡旋压缩机的补气阀及涡旋压缩机 | |
EP3273060B1 (en) | Scallop step for a scroll compressor | |
JP5071355B2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KR100750303B1 (ko) | 스크롤 압축기 | |
JP2004270667A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JP2011163256A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JP2007092722A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JP2012052493A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JP2009008007A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