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9424A - 无线通信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49424A CN101849424A CN200880102414A CN200880102414A CN101849424A CN 101849424 A CN101849424 A CN 101849424A CN 200880102414 A CN200880102414 A CN 200880102414A CN 200880102414 A CN200880102414 A CN 200880102414A CN 101849424 A CN101849424 A CN 1018494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call
- terminal
- network
- communication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7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001024723 Homo sapiens Nucleoporin NDC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102100037826 Nucleoporin NDC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0927793 Homo sapiens Neuroepithelial cell-transforming gene 1 prote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124937 Homo sapiens Pre-mRNA-splicing factor 38B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631937 Homo sapiens Sodium- and chloride-dependent glycine transporter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639975 Homo sapiens Sodium-dependent noradrenaline transporter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8886 Sodium- and chloride-dependent glycine transporter 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690 polydopami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地终端(UA200)是一种能够使用多个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具有控制单元(320),在目的地终端(UA200)接收来自源终端(UA100)的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情况下,当目的地终端(UA200)变为与期望网络可连接时,控制单元(320)基于期望网络的条件和期望应用的所需带宽来确定期望网络是否满足发送呼叫使能通知的条件,并且,控制单元(320)在期望网络满足发送呼叫使能通知的条件时,进行控制以发送呼叫使能通知,而在期望网络不满足所述条件时,进行控制以发送条件恶化通知。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日本专利申请No.2007-208440(2007年8月9日提交)的优先权,其以全文引用的形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SIP(会话发起协议)是一种定义为实现呼叫控制的呼叫控制协议之一的标准,如对基于VoIP(基于因特网协议的语音)的因特网电话的实时应用的连接请求。(例如,参见非专利文献1)
SIP原先用于计算机(如经由因特网上的有线网络连接的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之间的VoIP通信。然而,近些年随着无线通信设备对IP技术的数字化和采用的进展,已经开发出了支持SIP的无线运营方(运营商)的SIP服务器和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此外,无线通信技术的最近发展使得单一无线通信终端能够具有可连接至不同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网络)的多个无线通信设备。典型的应用是具有可连接至蜂窝式电话网络的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以及可连接至无线LAN(如WiFi和WiMAX或者MAN(城域网))的站点的第二无线通信设备的PDA、PC以及蜂窝电话。
非专利文献1:位于http://www.ietf.org/rfc/rfc3261.txt的网站(定义SIP的RFC文档)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SIP技术原先预期用于有线通信网络而不是带宽和通信质量不断改变的无线通信网络。另外,SIP技术预期不在可连接至多个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通信装置中使用。相应地,已经开发出在因特网上的有线通信网络中的SIP技术,而以跨越多个不同类型的无线网络的通信环境为前提的SIP技术尚在开发中。
图33示出了传统技术的无线通信网络的配置图。如图所示,用作服务器或者网关的是DNS服务器10、SIP服务器20、SIP服务器30、网关(GW)40、SMS服务器50、SIP服务器(或GW)60、以及SIP服务器(或GW)70。无线通信终端UA1和UA2以及通信终端(软电话)UA3分别用作主叫侧、被叫侧的通信终端以及软电话。这些终端经由因特网NET1、运营商分组网络NET2、运营商电路交换网络NET3以及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1、RNET2与服务器相连。
例如,在如图所示的无线通信网络的配置中,当响应于无线通信终端UA1进行的SIP连接请求(主叫:Invite),与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1相对应的电路交换网络的SMS服务器50的SMS(短消息服务)消息呼叫无线通信终端UA2(指示其连接至分组网络并注册)时,无线通信终端UA2经由与被叫的电路交换网络相对应的无线通信网络的分组交换网络(在该情况中,RNET1)(即由相同运营商提供),执行对SIP服务器30的SIP(会话发起协议)的注册操作(Register),并且通过执行之后的SIP步骤来建立呼叫。该方法是以仅可以使用单一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及其相对应的电路交换网络的无线通信终端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当无线通信终端UA2具有连接至两个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1和RNET2的功能并因此具有如图34所示的两种选择时,如上所述,传统技术的SIP(即具有SIP的无线通信终端UA2)经由与包括连接请求(连接至分组网络并注册的指令)在内的消息所通过的路径相对应的网络(在本示例中为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1)来执行SIP注册,并且通过使用该分组网络的路径来建立与呼叫方/主叫侧(主叫方)的会话。在这种用于建立会话的方法中,不总是反映与主叫侧(主叫方)的用户期望使用的应用或者与计费等相关的、主叫侧的用户的希望或首选项。即完全不考虑发送连接请求的用户(主叫方)的首选项。
即使在使用SIP的呼叫建立消息(INVITE)来呼叫时,主叫侧将主叫侧期望的首选项(条件)通知给被叫侧,被叫侧可以选择与主叫侧的条件尽可能对应的无线通信系统,然而,主叫侧直到发起会话才知道被叫侧所选的无线通信系统。换言之,仅在建立会话之后,主叫侧的终端才可能知道被叫侧的终端可以连接至哪个无线通信网络(被叫侧可以使用多少带宽)或者被叫侧实际选择了哪个无线通信系统。因此主叫侧不可能在建立会话之前知道被叫侧的终端是否满足主叫侧通知的首选项或者在满足首选项时被叫侧满足首选项的程度。例如,当被叫侧的终端仅可以连接至具有不满足所需带宽的带宽的无线通信网络时,考虑到被叫侧的终端的当前无线通信条件,主叫侧的终端不能以最优带宽和最优无线通信网络开始通信。
例如,当主叫侧可连接至WiMAX(宽带)和EVDO(窄带),而被叫侧可连接至EVDO(窄带),并且主叫侧通过使带宽优先于费用来选择宽带WiMAX并且进行呼叫,被叫侧仅可以连接至EVDO而不考虑带宽优先的通知的条件。在该情况中,因此,尽管主叫侧使用宽带WiMAX,被叫侧选择的窄带EVDO导致瓶颈,由于在会话中仅可以使用与EVDO的带宽一样多的带宽,因此导致主叫侧占用和消耗的WiMAX带宽的浪费。从而导致对带宽的无效率使用以及功率的浪费。具体地,无线通信装置经常被携带,不断改变其无线通信条件。对于在这种不断改变的无线电传播环境中的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连接而言,需要开发一种技术,通过根据双方的无线通信条件来选择最优无线通信系统,向被叫侧和主叫侧均提供无线通信连接效率。因此存在下述问题:呼叫方/主叫侧(主叫方)的无线通信终端不能有效率地使用多个可连接的无线通信系统(路径、网络和通信设备)。
图34示出了在终端之间的通信开始之前,在主叫侧的通信终端和被叫侧的通信终端之间交换与可用网络名称、期望网络名称、期望应用名称以及所需带宽相关的信息。然而,在被叫侧不能使用主叫侧期望的网络或者应用的情况下,取消先前的呼叫。相应地,当由于不能使用主叫侧期望的网络或者应用而取消呼叫时,主叫侧不可能知道何时才可以使用其所期望的网络和应用进行下一次呼叫来进行通信。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主叫侧的用户由于具有多个无线通信系统(设备/路径、网络、带宽等)作为选择的被叫侧的无线通信装置不能使用主叫侧期望的网络而取消呼叫的情况下,使用户能够知道何时呼叫以能够在期望网络上连接至被叫侧的技术(装置和方法)。根据本发明,基于期望网络的条件和要使用的应用所需的带宽,被叫侧的无线通信装置向主叫侧的通信装置发送呼叫使能通知和条件恶化通知。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能够使用多个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消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与随后要从主叫侧发送的呼叫请求相关的发起消息,所述发起消息包括主叫侧所期望的通信条件以及请求使用所述多个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来接收呼叫请求的请求;响应单元,用于对接收的发起消息进行响应,以使用所述多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预定无线通信系统来接收呼叫请求;控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响应于响应单元进行的响应的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取消对接收单元所使用的预定无线通信系统的使用,所述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用于请求被叫侧在被叫侧能够连接至满足主叫侧所期望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系统的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时发送对主叫侧进行相应通知的呼叫使能通知;以及存储器单元,用于存储呼叫使能通知的发送条件,其中,所述控制单元确定是否能够连接至满足所述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当能够连接至满足所述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时,确定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是否满足存储器单元中存储的呼叫使能通知的发送条件,并且仅当确定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满足所述发送条件时,进行控制以使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来发送呼叫使能通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确定已被确定为满足呼叫使能通知的发送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不满足呼叫使能通知的发送条件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来发送条件恶化通知,通知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条件恶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能够使用多个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包括:消息接收步骤,接收与随后要从主叫侧发送的呼叫请求相关的发起消息,所述发起消息包括主叫侧所期望的通信条件以及请求使用所述多个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来接收呼叫请求的请求;响应步骤,对接收的发起消息进行响应,以使用所述多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预定无线通信系统来接收呼叫请求;取消步骤,在接收到响应于响应步骤的响应的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取消对接收步骤所使用的预定无线通信系统的使用,所述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用于请求被叫侧在被叫侧变为能够连接至满足主叫侧所期望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系统的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时发送对主叫侧进行相应通知的呼叫使能通知;存储步骤,存储呼叫使能通知的发送条件;以及发送步骤,确定是否能够连接至满足所述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当能够连接至满足所述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时,确定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是否满足存储步骤中存储的呼叫使能通知的发送条件,并且仅当确定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满足所述发送条件时,进行控制以使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来发送呼叫使能通知。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主叫侧由于能够使用多个无线通信系统的被叫侧无线通信装置不能使用主叫侧所期望的网络而取消呼叫的情况下,由于被叫侧通信装置基于期望网络条件和要使用的应用所需的带宽,向主叫侧通信装置发送呼叫使能通知和条件恶化通知,让主叫侧的用户能够知道何时呼叫以使用满足期望应用的所需带宽的期望网络来与被叫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的无线通信网络的通信系统的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网络中使用的无线通信终端的功能框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网络中使用的SIP服务器(呼叫控制服务器)的功能框图;
图4是示出了当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呼叫能够连接至电路交换网络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并且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来开始以实时应用进行通信时的通信控制的序列图;
图5是示出了SIP服务器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来进行的呼叫控制的流程图;
图6是示例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SIP服务器用于呼叫控制的注册存储表的表格;
图7是示例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无线通信终端发送的呼叫请求(INVITE)的图;
图8是示例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SIP服务器用于存储无线通信终端的期望呼叫的期望呼叫存储表的表格;
图9是示出了采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SMS服务器的配置的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SIP服务器执行的呼叫控制的流程图;
图11是示例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在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上显示的用户选择屏幕的图;
图12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当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呼叫能够连接至电路交换网络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并且在交换呼叫使能通知请求和呼叫使能通知之后开始以实时应用进行通信时的通信控制(通信控制1)的序列图;
图1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执行的通信控制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执行的通信控制的流程图;
图15(a)和15(b)是示例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在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上显示的用户选择屏幕的图;
图16是示例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发送的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图;
图17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进行的呼叫使能通知的通信控制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进行的呼叫使能通知的通信控制的流程图;
图19(a)和19(b)是示例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在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上显示的用户选择屏幕的图;
图20是示例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中存储的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发送信息历史的表格;
图21是示例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中存储的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接收信息历史的表格;
图22是示例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在接收呼叫使能通知时,在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上显示的显示屏幕的图;
图23是示例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由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用来确定无线电条件的无线电条件确定表的表格;
图24是示例了根据于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由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用来确定是否发送呼叫使能通知的通知确定表的表格;
图25是示例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当接收到条件恶化通知时,在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上显示的显示屏幕的图;
图26(a)、图26(b)以及图26(c)是示例了图12中所示的通信控制1中的源终端(主叫侧的通信终端)的屏幕的转变的图;
图27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当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呼叫能够连接至电路交换网络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并且在交换呼叫使能通知请求和呼叫使能通知之后使用实时应用开始通信时的通信控制(通信控制2)的序列图;
图28(a)、图28(b)、图28(c)以及图28(d)是示例了图27中所示的通信控制2进行的源终端(主叫侧的通信终端)的屏幕的转变的图;
图29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中,当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呼叫能够连接至电路交换网络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并且在交换呼叫使能通知请求和呼叫使能通知之后取消呼叫时的通信控制(通信控制3)的序列图;
图30(a)、图30(b)、图30(c)以及图30(d)是示例了图29中所示的通信控制3进行的源终端(主叫侧的通信终端)的屏幕的转变的图;
图31是示例了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可以在何时并且以何种概率连接至每一个网络的条件的图;
图32是示例了用于创建图31中的图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的连接状态的记录的图;
图33是示例了传统技术的无线通信网络的配置的图;以及
图34是示出了直到在传统技术的无线通信网络上的主叫侧无线通信终端和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之间开始通信之前的通信控制的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原理和配置之前,将简要描述本发明的典型序列。尽管本发明预期用于各种类型的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装置及其通信控制方法,在下文中示例了主叫侧使用包括无线通信装置的通信装置(通信终端)并且被叫侧使用作为典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终端的情况。
(1)当具有多个通信网络系统(设备)的通信终端(装置)以实时应用向具有多个无线通信网络系统(设备)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进行呼叫时,主叫侧的通信终端通知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主叫侧可以连接的通信网络的名称(包括无线通信网络的名称)以及实时应用所需的带宽。考虑到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能够连接的无线通信网络、主叫侧能够连接的通信网络(包括无线通信网络)以及应用所需的带宽,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选择无线通信网络,并且向主叫侧的通信终端通知被叫侧所选的无线通信网络和被叫侧能够连接的无线通信网络的名称,作为对主叫侧的响应。然后基于从被叫侧通知的信息、主叫侧能够连接的通信网络以及应用所需的带宽,主叫侧的通信终端选择通信网络进行连接,并且在主叫侧和被叫侧选择的通信网络(包括无线通信网络)上执行必需的SIP过程,以达到通信状态。
(2)在主叫侧的通信终端和被叫侧的通信终端之间,经由SIP服务器来执行对主叫侧能够连接的通信网络的名称以及主叫侧期望的实时应用所需的带宽的通知以及对所选网络的通知。另外,在选择使用的网络以后,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连接至所选网络并且向SIP服务器注册。SIP服务器将所注册的网络的名称通知主叫侧的通信终端。
(3)在(1)中收到主叫侧的通信终端能够连接的通信网络以及所需带宽的通知之后,如果存在满足主叫侧和被叫侧的带宽的条件的多个通信网络,则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选择对用户费率最低的通信网络。
(4)在上述(2)中,主叫侧的通信终端发送通知,通知主叫侧期望被叫侧连接的网络的名称、以及主叫侧能够连接的通信网络的名称和期望实时应用的所需带宽。
(5)当在上述(4)中接收到来自主叫侧通信终端的通知时,如果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已经连接至主叫侧通知的期望网络并且向其注册,则SIP服务器在不向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发送通知的情况下执行必需的SIP过程并且达到通信状态。
(6)当在上述(4)中接收到来自主叫侧通信终端的通知时,SIP服务器存储所通知的期望网络的名称、主叫侧的通信终端以及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组合。当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连接并且注册时,如果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连接至主叫侧通信终端通知的期望网络并且向其注册,则SIP服务器执行必须的SIP过程,并且达到通信状态。
(7)在上述(1)中被叫侧的所选无线通信网络的带宽不满足主叫侧期望的所需带宽的情况下,SIP服务器相应通知主叫侧的通信终端,并且主叫侧的通信终端询问用户以选择切换至要求(需要)窄带宽的应用或者取消对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的呼叫。当选择取消时,主叫侧的通信终端通知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取消,并结束通信。当选择切换至另一个应用时,主叫侧的通信终端切换至与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的无线通信网络相对应的通信网络中,切换至在主叫侧和所通知的被叫侧通信网络的带宽中可使用的应用,并且执行必需的SIP过程(INVITE等)。
(8)在上述(1)中由于将主叫侧的通信网络切换至与被叫侧的所选无线通信网络相对应而导致费率上升的情况下,主叫侧的终端向用户示出费率并且询问用户选择切换通信网络、不切换通信网络或者取消对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的呼叫。当选择取消时,主叫侧的通信终端通知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取消,并结束该过程。当选择切换时,主叫侧的通信终端切换至与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网络相对应的通信网络,并且执行必需的SIP过程。当选择不切换时,主叫侧的终端在不切换通信网络的情况下执行必需的SIP过程。
(9)在上述(1)中,主叫侧的通信终端将与被叫侧对无线通信网络的选择是优先考虑主叫侧希望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实现的带宽还是优先考虑较低的费率相关的策略(期望),与主叫侧能够连接的通信网络的名称和期望实时应用所需的带宽一起通知给被叫侧。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基于所通知的与对无线网络的选择相关策略来选择无线通信网络。
(10)在上述(7)和(8)中选择取消的情况下,主叫侧的终端询问用户以选择是否请求(呼叫使能通知请求)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在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变为能够连接至期望网络时向主叫侧的通信终端发送通知。当用户选择不请求时,主叫侧的通信终端通知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取消,并结束该过程。当用户选择请求时,主叫侧的通信终端向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发送呼叫使能通知请求(针对通信使能通知的请求)。当接收到针对通信使能通知的请求时,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询问用户以选择准许/拒绝,然后向主叫侧的通信终端发送选择结果。当选择准许时,在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变为能够连接至主叫侧期望的通信网络时,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向主叫侧的通信终端发送呼叫使能通知(通信使能通知),通知被叫侧变为能够连接至期望网络。
(11)在上述(10)中,主叫侧的通信终端存储主叫侧以何种速率在期望网络上成功连接至每个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以及主叫侧何时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的条件,从而以特定周期对与每个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的连接状态的统计特性进行编译,并且以图形形式将其示出。
(12)在上述(10)中,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基于期望网络的类型和无线电条件以及要使用的应用的所需带宽来确定是否可以在期望网络上进行通信,当确定可以在期望网络上进行通信时,向主叫侧的通信终端发送呼叫使能通知。另外,在发送呼叫使能通知之后无线电条件恶化并且很有可能不能满足要使用的应用的所需带宽的情况下,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向主叫侧的通信终端发送条件恶化通知。当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或者条件恶化通知时,主叫侧的通信终端通知用户主叫侧当前可以呼叫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以及与被叫侧的无线电条件相关的信息。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示出了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的无线通信网络的通信系统的图。如图1所示,用作服务器或者网关的是DNS服务器10、SIP服务器20、SIP服务器30、网关(GW)40、SMS服务器50、SIP服务器(或者GW)60,以及SIP服务器(或者GW)70。SIP服务器30用作呼叫控制服务器,而SMS服务器50用作消息发送服务器。无线通信终端(UA;用户代理)100和200分别用作主叫侧和被叫侧的通信终端,而通信终端(软电话)UA300用作软电话。这些终端经由因特网NET1、运营商分组网络NET2、运营商电路交换网络NET3、以及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1、RNET2与服务器相连。
无线通信终端UA100(主叫侧的通信终端)是能够连接至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1(下文中也称作无线网络RNET1)以及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2(下文中也称作无线网络RNET2)的多模终端。注意,UA100还可以是主叫侧的通信装置(不是无线通信终端)或者是不能发送和接收SMS消息的主叫侧通信终端。例如,通信终端(软电话)UA300可以用作主叫侧的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终端UA200(被叫侧的无线通信装置)是能够连接至无线网络RNET1、无线网络RNET2以及运营商电路交换网络NET3(下文中也称作网络NET3)的多模终端。无线网络RNET2是比无线网络RNET1具有更宽带宽的网络。通常,在待机时,无线通信终端UA100用无线网络之一向SIP服务器30注册。另一方面,无线通信终端UA200通常在运营商电路交换网络NET3中待机,并且处于没有连接至无线网络RNET1和无线网络RNET2的休眠状态。通信终端(软电话)UA300具有恒定连接的环境并且已经向SIP服务器20注册。
图2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网络中使用的无线通信终端(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UA200)的功能框图。尽管可以使用与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UA200相同的通信终端(无线通信终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主叫侧通信终端UA100,但是也可以使用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有线通信终端。如图2所示,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UA200具有通信处理单元310、控制单元(CPU处理器)320、操作(首选项)输入单元330、SIP(扩展)处理单元340、无线通信网络选择处理单元350、扬声器SP、麦克风MIC、信息显示单元360、音频调制/解调单元370、图像调制/解调单元380、无线通信#1链路控制单元(包括接口处理单元和L2信息获得单元)390、无线通信#2链路控制单元(包括接口处理单元和L2信息获得单元)400、无线通信#N链路控制单元(包括接口处理单元和L2信息获得单元)410、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发送存储器单元420、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发送处理单元430、呼叫使能(条件恶化)通知的发送处理单元435、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接收存储器单元440、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接收处理单元450、呼叫使能(条件恶化)通知的接收处理单元455、用于连接通知的自动响应确定单元460、用于连接通知的自动响应设置单元470、用于目的地连接状态的存储器单元480、用于目的地连接状态的图创建单元490以及无线电条件确定单元495。通信处理单元310用作经由无线通信网络选择处理单元350以及无线通信#1、#2和#N链路控制单元390至410中的一个来发送和接收呼叫建立消息(INVITE消息)的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另外,通信处理单元310还用作经由无线通信网络选择处理单元350以及无线通信#1、#2和#N链路控制单元390至410中一个来用分组交换网络发送和接收询问消息(SMS消息)的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此外,通信处理单元310用作消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与随后要从主叫侧发送的呼叫请求(INVITE)相关的发起消息,该发起消息包括主叫侧所期望的通信条件以及请求被叫侧使用多个不同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来接收呼叫请求(INVITE)的请求(预定应用的发起命令等等)。此外,通信处理单元310用作接收单元,响应于接收的发起消息,使用多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预定无线通信系统进行响应以接收呼叫请求(INVITE)。呼叫使能(条件恶化)通知的发送处理单元435用作存储发送呼叫使能通知的条件的存储器单元,并且用作发送通知以处理呼叫使能通知和条件恶化通知的发送的处理单元。控制单元320用作取消单元,当接收到响应于响应单元进行的响应、请求被叫侧在被叫侧变为可连接至满足主叫侧所期望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系统的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时发送呼叫使能通知以进行相应通知的呼叫使能通知请求时,取消(UNREGISTER)对响应单元所使用的预定无线通信系统的使用。控制单元320确定满足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是否可连接,并且在确定满足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可连接时,确定该无线通信系统是否满足发送存储器单元中存储的呼叫使能通知的条件。仅当确定该无线通信系统满足该条件时,控制单元320使用该无线通信系统来发送呼叫使能通知,并在确定已确定满足发送呼叫使能通知的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变为不满足发送呼叫使能通知的条件时,进行控制以使用该无线通信网络来发送条件恶化通知,通知该无线通信系统的条件恶化。
图3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网络中使用的SIP服务器(呼叫控制服务器)的功能框图。如图3所示,SIP服务器30具有登陆(注册)处理单元510、呼叫请求接收单元520、注册通知生成单元530、注册通知发送单元540、地址解析处理单元550、呼叫请求生成单元560、呼叫请求发送单元570、期望呼叫存储器单元580以及期望呼叫处理单元590。登陆(注册)处理单元510接收来自终端的登录(REGISTER)请求并且执行必需的处理。呼叫请求接收单元520接收包括主叫侧的首选项信息在内的、用于呼叫被叫侧的呼叫建立消息(INVITE消息)。呼叫请求生成单元560生成呼叫请求信息,该呼叫请求信息包括指示接收呼叫建立消息并且在呼叫建立消息中包括期望条件(首选项信息)的信息,以向被叫侧传输由呼叫请求接收单元520接收的呼叫建立消息。呼叫请求发送单元570将生成的呼叫请求信息发送至SMS服务器(消息发送服务器)或者基于SIP协议将生成的呼叫请求信息发送至被叫侧的终端。期望呼叫存储器单元580存储从无线通信终端(源终端)UA100接收的呼叫的期望条件(主叫侧期望的无线通信网络、应用、费率等)。期望呼叫处理单元590基于从无线通信终端(源终端)UA100接收的呼叫的期望条件来执行必需的处理。
图4是示出了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在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源终端)UA100呼叫可连接至电路交换网络的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目的地终端)UA200并开始以实时应用进行通信时的通信控制的序列图。图4示出了在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源终端)UA100和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目的地终端)UA200交换与可用网络相关的信息之后,尽管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目的地终端)UA200不能使用主叫侧所期望的网络,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源终端)UA100通过改变应用继续(不取消)呼叫的情况。
首先,源终端UA100连接至(使用)无线网络RNET2并且向SIP服务器30注册。在该情况中,SIP服务器30执行如图5中步骤S01至S03所示的处理。即,当在图5的步骤S01中接收来自终端(本情况中为源终端UA100)的注册请求时,在下一个步骤S02,SIP服务器30在图6中示例的注册存储表中注册该终端的地址、号码和网络名称。然后,由于此时不存在终端要通信的期望呼叫,在步骤S03确定为否,并且SIP服务器30结束其操作以达到待机状态。在源终端UA100已经注册的通信网络与该终端本身在呼叫时所期望的网络不同的情况下,源终端UA100向期望网络重新注册。
接下来,当源终端UA100的用户决定呼叫目的地终端UA200时,源终端UA100向SIP服务器30发送针对目的地终端UA200的呼叫请求(INVITE)。如图7所示,呼叫请求(INVITE)中包括的信息是:
·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能够连接的无线网络的列表:IEEE802.16e、EVDO
·应用名称:视频电话(彩色)
·应用所需的带宽:500kbps
·主叫侧期望的无线网络:IEEE802.16e
·与“带宽优先”还是“低费率优先”:“带宽优先”相关的信息
当接收到呼叫请求(INVITE)时,SIP服务器30确认目的地终端UA200尚未注册,SIP服务器30将源号码、目的地号码以及主叫侧(源端)期望的无线网络作为期望呼叫存储在期望呼叫存储表(其配置在图8中示例)中,然后将SMS的发起消息从SMS服务器50(其配置在图9中示例)经由GW 40发送至目的地终端UA200。该发起消息还包含与呼叫请求(INVITE)中所包含的相同的信息。在本情况中,SIP服务器遵循如图10所示的步骤S11至S13然后步骤S16的序列。具体地,当在图10的步骤S11处接收来自终端(本情况中为源终端UA100)的呼叫请求(INVITE)时,SIP服务器30在下一步骤S12将源终端的号码和目的地终端的号码(呼叫请求的预期目的地)以及源终端期望的无线网络的名称的组合注册或者盖写为期望呼叫存储表中的期望呼叫。在下一步骤S13处,确定目的地终端是否已经向源终端所期望的无线网络注册,如果没有注册,则SIP服务器30进行至步骤S16以经由SMS服务器50向目的地终端发送呼叫请求信息,并结束其操作使得达到待机状态。
应当注意,在步骤13的确定中已经注册到SIP服务器30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UA200的无线网络是源终端UA100所期望的无线网络的情况下,SIP服务器30向目的地终端发送呼叫请求(INVITE)。在该情况下,SIP服务器遵循如图10中步骤S13的“是”分支、步骤S14和S15所示的序列。具体地,SIP服务器30在步骤S14中删除期望呼叫,并且向目的地终端发送呼叫请求(INVITE),然后在下一步骤S15中执行之后的正常SIP过程。
另外,在目的地终端UA200不能与运营商电路交换网络(NET2)相连的情况下,可以在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1或者RNET2)的寻呼信息中包括呼叫请求(INVITE)信息以呼叫目的地终端。此外,在目的地终端是与因特网相连的PC等并且已经注册到SIP服务器30的情况下,可以向终端的地址发送呼叫请求(INVITE)信息。
当接收来自SMS服务器50的发起消息时,考虑到发起消息中的信息以及终端本身当前可以连接的无线网络,目的地终端UA200选择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1作为目的地终端UA200连接的无线网络。在连接至所选无线网络之后,目的地终端UA200注册到SIP服务器30。当在注册中确认目的地终端UA200连接至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1(与源终端UA100所期望的不同的无线网络)并且向其注册时,SIP服务器30通知源终端UA100目的地终端UA200已经向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1注册。在本情况中,由于目的地终端UA200与不同于源终端UA100所期望的无线网络相连并且向其注册,SIP服务器30进行控制以不向目的地终端发送呼叫请求(INVITE)。
在本情况中,SIP服务器30遵循如图5中步骤S01至S03,步骤S03的“是”分支、步骤S04、步骤S04的“否”分支然后步骤S06的序列。具体地,当在图5的步骤S01处接收来自终端(在本情况中为目的地终端UA200)的注册请求时,在下一个步骤S02中,SIP服务器30在图6中示例的注册存储表中注册该终端的地址、号码和网络名称。然后,由于存在对终端本身(目的地终端UA200)的期望呼叫,在步骤S03确定为“是”,并且处理流程进行至步骤S04。在步骤S04,确定目的地终端UA200是否向源终端UA100所期望的无线网络(RNET2)注册,并且由于确定为“否”,处理流程进行至步骤S06。在步骤S06,SIP服务器30将目的地终端UA200的注册信息(包括注册的无线网络的名称)通知给源通信终端UA100。在目的地终端UA200与源终端UA100所期望的无线网络相连并且向其注册的情况下,在步骤S04确定为“是”,并且处理流程进行至步骤S05,在步骤S05中,SIP服务器30向目的地终端UA200发送呼叫请求(INVITE),并且之后执行正常SIP过程以开始通信。
当被通知注册信息的源终端UA100确认该无线网络(RNET1)不具有足够的带宽并且确认该无线网络(RNET1)的费率低于无线网络(RNET2)的费率时,源终端UA100显示图11中示例的用户选择屏幕,询问用户以选择切换至需要窄带宽的应用(单色视频电话或者电话)来进行通信或者取消。当用户观看用户选择屏幕并且选择切换至该应用以执行通信时,源终端UA100与无线网络(RNET2)断开,与无线网络(RNET1)连接,向SIP服务器30注册,然后发送(重新发送)针对目的地终端UA200的呼叫请求(INVITE)。当重新发送呼叫请求时,SIP服务器30取消之前的呼叫请求(INVITE)。在呼叫请求(INVITE)中写有:
·应用名称:单色视频电话
·主叫侧所期望的无线网络:无线网络RNET1
在用户在上面的询问中选择不改变应用的情况下,由于源终端UA100在无线网络(RNET2)上,因此源终端UA100发送之前的呼叫请求(INVITE)。在上面的请求中选择取消的情况下,源终端UA100经由SIP服务器30相应通知目的地终端UA200。当被通知时,目的地终端UA200按需要与无线网络RNET1断开。
当确认目的地终端UA200注册的无线网络(无线网络RNET1)与源终端UA100所期望的无线网络(无线网络RNET1)相对应时,SIP服务器30向目的地终端UA200发送呼叫请求(INVITE)。在该情况中,SIP服务器遵循如图10中步骤S11至S13、步骤S13的“是”分支、以及步骤S14、S15所示的序列。随后,源终端UA100和目的地终端UA200执行如图4所示的呼叫所必需的SIP过程以用实时应用开始通信。
图12是示出了当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源终端UA100)呼叫能够连接至电路交换网络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目的地终端)UA200并且通过交换呼叫使能通知请求和呼叫使能通知来以实时应用开始通信时,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进行的通信控制(通信控制1)的序列图。具体地,图12示出了在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源终端)UA100和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目的地终端)UA200交换与可用网络相关的信息之后,由于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目的地终端)UA200不能使用主叫侧所期望的网络,因此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源终端)UA100暂时取消呼叫并且当被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目的地终端)UA200能够使用主叫侧所期望的网络时再次进行呼叫的情况。
首先,源终端UA100连接至(使用)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2(下文中称作无线RNET2),并且注册到SIP服务器30。在本情况中,SIP服务器30遵循如图5中步骤S01至S03所示的序列。具体地,当在图5的步骤S01处接收来自终端(在本情况中为源终端UA100)的注册请求时,SIP服务器30在图6中示例的注册存储表中注册该终端的地址、号码以及网络名称。然后,由于此时不存在该终端要通信的期望呼叫,对步骤S03的确定的答案是“否”,SIP服务器30结束其操作以达到待机状态。在源终端UA100已经注册的通信网络与终端本身所期望的网络不同的情况下,源终端UA100向所期望的网络重新注册。
接下来,当源终端UA100的用户选择呼叫目的地终端UA200时,源终端UA100向SIP服务器发送针对目的地终端UA200的呼叫请求(INVITE)。基于图7所示的格式生成的呼叫请求包括下列内容:
·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能够连接的无线网络的列表:
IEEE802.16e、EVDO
·应用名称:视频电话(彩色)
·应用所需的带宽:500kbps
·主叫侧期望的无线网络:IEEE802.16e
·与“带宽优先”还是“低费率优先”:“带宽优先”相关的信息
当接收到呼叫请求(INVITE)时,SIP服务器30确认目的地终端UA200尚未注册,SIP服务器30将源终端的号码、目的地终端的号码以及主叫侧(源端)所期望的无线网络作为期望呼叫存储在期望呼叫存储表中(其配置在图8示例)。然后,SIP服务器将SMS的发起消息从SMS服务器50(其配置在图9中示例)经由GW40发送至目的地终端UA200。发起消息包含与呼叫请求(INVITE)中包含的相同的信息。在该情况中,SIP服务器30遵循如图10中步骤S11至S13和S16中所示的序列。具体地,当在图10的步骤S11处接收来自终端(在本情况中为源终端UA100)的呼叫请求(INVITE)时,在下一个步骤S12中,SIP服务器30将源终端的号码和目的地终端(呼叫请求(INVITE)预期的目的地)的号码以及源终端所期望的网线网络的名称的组合注册或者盖写为期望呼叫存储表中的期望呼叫。在下一个步骤S13中,确定目的地终端是否已经向源终端所期望的无线网络注册,如果没有注册,则SIP服务器30进行至步骤S16,以经由SMS服务器50向目的地终端发送呼叫请求信息,然后结束其操作以达到待机状态。
在无线通信终端UA200已经向SIP服务器30注册的无线网络是源终端UA100所期望的无线网络的情况下,SIP服务器30向目的地终端发送呼叫请求(INVITE)。在该情况中,SIP服务器遵循如图10中步骤S13的“是”分支、以及步骤S14、S15所示的序列。具体地,如果在图10的步骤S13处确定的答案为“是”,则SIP服务器30在步骤S14删除期望呼叫,并且在下一个步骤S15中向目的地终端发送呼叫请求(INVITE),然后进行至之后的正常SIP过程。
在目的地终端UA200是不能与运营商电路交换网络(NET2)相连的终端的情况下,可以在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1或者RNET2)的寻呼信息中包括呼叫请求(INVITE)信息以呼叫目的地终端。另外,在目的地终端是与因特网相连的PC等并且已经注册到SIP服务器30的情况下,可以向终端的地址发送呼叫请求(INVITE)信息。
在接收来自SMS服务器50的发起消息时,考虑到发起消息中的信息以及终端本身当前能够连接的无线网络,目的地终端UA200选择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1作为目的地终端UA200连接的无线网络。在连接至所选的无线网络之后,目的地终端UA200注册到SIP服务器30。在该注册中,当确认目的地终端UA200连接至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1(与源终端UA100所期望的无线网络不同的无线网络)并且向其注册时,SIP服务器30通知源终端UA100目的地终端UA200已经向运营商无线通信分组网络RNET1注册。在该情况中,由于目的地终端UA200与不同于源终端UA100所期望的无线网络的无线网络相连并且向其注册,SIP服务器30进行控制以不向目的地终端发送呼叫请求(INVITE)。
在本情况中,SIP服务器遵循如图5中步骤S01至S03、步骤S03的“是”分支、步骤S04、步骤S04的“否”分支然后步骤S06所示的序列。具体地,当在图5的步骤S01处接收来自终端(在本情况中为目的地终端UA200)的注册请求时,在下一个步骤S02中,SIP服务器30在图6中示例的注册存储表中注册终端的地址、号码和网络名称。然后,由于存在对终端本身(目的地终端UA200)的期望呼叫,在步骤S03处确定为“是”,并且SIP服务器30进行至步骤S04。在步骤S04,确定目的地终端UA200是否向源终端UA100期望的无线网络(RNET2)注册,由于确定为“否”,SIP服务器30进行至步骤S06。在步骤S06,SIP服务器30将目的地终端UA200的注册信息(包括注册的无线网络的名称)通知给源终端UA100。在目的地终端UA200与源终端UA100所期望的无线网络相连并且向其注册的情况下,在步骤S04确定为“是”,并且SIP服务器30进行至步骤S05,以向目的地终端UA200发送呼叫请求(INVITE),并且执行之后正常的SIP处理以开始通信。
当被通知注册信息时,源终端UA100确认无线网络(RNET1)不具有足够的带宽并且确认无线网络(RNET1)的费率比无线网络(RNET2)的费率要低,源终端UA100显示图11中示例的用户选择屏幕,询问用户以选择切换至需要窄带宽的应用(单色视频电话或者电话)以进行通信或者取消。当用户观看用户选择屏幕并且选择取消时,源终端UA100询问用户是否要发送呼叫使能通知请求,请求目的地终端UA200在目的地终端UA200能够与源终端UA100所期望的网络相连时进行相应通知。当用户选择“否(不发送)”时,源终端UA100通知SIP服务器30取消。SIP服务器30通知目的地终端UA200取消,并且目的地终端UA200按需要与无线网络(RNET1)断开。
在上面的处理中,源终端UA100执行如图13中步骤S101至S112所示的处理。具体地,在发起上述应用时开始的图13的流程图中,源终端UA100在步骤S101选择目的地终端和网络,在步骤S102进行呼叫,在步骤S103发送呼叫请求(INVITE),并且在步骤S104确定是否已经接收到“100Trying(尝试)”。如果接收到,则源终端UA100进行至步骤S105,而如果没有接收到,则源终端UA100进行至步骤S106以执行之后必需的SIP过程。在步骤S105确定是否已经接收到目的地终端注册的通知,如果确定为“否”,则返回步骤S104并且重复之后的步骤,而如果确定为“是”,则源终端UA100进行至步骤S107,以确定是否改变应用和网络以继续呼叫。如果确定为“是”(呼叫),则在步骤S108处源终端UA100向切换至的网络注册,然后进行至步骤S110,以执行之后必需的SIP过程。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07处确认为“否”,则在步骤S111源终端UA100确定是否要发送呼叫使能通知请求。在确定为“是”(发送)的情况下,源终端UA100进行至图14的步骤S113,以发送呼叫使能通知请求,而如果确定为“否”(不发送),则源终端UA100进行至步骤S112,以经由SIP服务器30通知目的地终端UA200取消。
在询问是否发送呼叫使能通知请求时用户选择“是(发送)”的情况下,源终端UA100显示图15(a)、(b)中示例的用户选择屏幕,以确认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目的地、期望网络和要使用的应用,并且要求用户输入有效持续时间和消息。当用户在观看用户选择屏幕之后确认并且按需要输入时,源终端UA100向呼叫使能通知请求分配ID,向SIP服务器30发送针对目的地终端UA200的呼叫使能通知请求(如图16中示例的,包括由SIP定义的消息和指示呼叫使能通知的内容的消息),从SIP服务器30向目的地终端UA200传输该呼叫使能通知请求。在该操作期间,源终端UA100遵循如上述步骤S107的“否”分支、步骤S111的“是”分支以及步骤S113所示的序列。
当接收呼叫使能通知请求时,目的地终端UA200选择是否准许该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目的地终端UA200具有自动选择是否准许的自动模式和由用户选择是否准许的手动模式。在将目的地终端UA200设置为手动模式以由用户选择是否准许的情况下,目的地终端UA200通知用户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请求并且要求用户选择准许/拒绝。另一方面,在将目的地终端UA200设置为自动模式以自动选择准许/拒绝的请下,由用户预先设置拒绝所有、准许所有、还是基于其静默模式的开/关来为每一个通知方进行选择(图19(a)示例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显示的用户选择屏幕)。在选择“为每个通知方选择”的情况中,预先设置是否为每一个通知方进行拒绝或者准许(图19(b)示例了在这种情况下显示的用户选择屏幕)。目的地终端UA200基于发送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源终端UA100的标识以及在接收请求的时刻目的地终端UA200的静默模式是开还是关,来确定准许还是拒绝该呼叫使能通知请求。在确定准许的情况下,从目的地终端UA200经由SIP服务器30向源终端UA100通知准许(OK)作为响应,并且在目的地终端UA200和源终端UA100中存储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发送信息/接收信息作为历史(图20和图21示例了该历史)。另外,当目的地终端UA200经由SIP服务器接收到从已经接收了响应(OK)的源终端UA100发送的ACK时,目的地终端UA200向SIP服务器30注销并且开始监控其是否与主叫侧所期望的网络可连接。
在上述处理中,目的地终端UA200遵循如图17中步骤S201至S209所示的序列,而源终端UA100遵循如图14中步骤S114至S116所示的序列。
在接收呼叫使能通知请求时开始的图17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01处,目的地终端UA200确认是否进行通知。当确定为“是”时,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至步骤S202,而当确定为“否”时,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至步骤S206。目的地终端UA200在步骤S202发送响应(准许;OK),在步骤S203将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接收信息存储在历史中,在步骤S204将无线电条件存储为“服务区外”,然后在步骤S205向SIP服务器30注销。另一方面,在步骤S206发送(通知)响应(拒绝;NG),目的地终端UA200在下一个步骤S207向SIP服务器30注销,然后结束其操作。在步骤S205之后的步骤S208,确定是否在有效持续时间之内,如果“否”(不在有效持续时间内),则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至步骤S209,以从历史中删除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接收信息并且结束其操作,而如果“是”(在有效持续时间内),则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至步骤S210及其后的步骤。
在图14的步骤S114,源终端UA100确认接收的响应是否指示准许(OK)。如果“是”(准许),则源终端UA100进行至步骤S115,以向呼叫使能通知请求分配ID并且在历史中存储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发送信息,而如果“否”(拒绝),则源终端UA100进行至步骤S116,以经由SIP服务器30通知目的地终端UA200取消,并结束其操作。
然后,当监控是否与主叫侧所期望的网络可连接的目的地终端UA200移动进入与主叫侧所期望的无线网络RNET2可连接的区域并且可以在无线网络RNET2上通信时,目的地终端UA200与无线网络RNET2相连,向SIP服务器30注册并且经由SIP服务器30发送呼叫使能通知,以通知源终端UA100目的地终端UA200能够在无线网络RNET2上进行通信。呼叫使能通知包括通知请求的ID。在该处理中,目的地终端UA200遵循如图17中步骤S210至S212所示的序列。具体地,在确认其是否能够与主叫侧所期望的网络相连的步骤S210中的答案为“否”的情况下,重复包括步骤S208的“否”分支、步骤S208的“是”分支以及步骤S210在内的循环。当在步骤S210处的答案变为“是”时,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至步骤S211,以用主叫侧所期望的无线网络RNET2向SIP服务器30注册,然后进行至步骤S212以发送呼叫使能通知。经由SIP服务器30向源终端UA100发送该呼叫使能通知。
当接收呼叫使能通知时,源终端UA100确认源终端UA100本身是否能够与期望网络相连。如果可连接,则源终端UA100通过在终端本身上显示图22中示例的“在接收呼叫使能通知时的显示屏幕”来通知用户“源终端UA100可以在期望网络上与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通信”(源终端UA100可以再次呼叫目的地终端UA200)。当用户观看该显示屏幕时,源终端UA100要求用户选择是否要在该网络上用所期望的应用来呼叫目的地终端UA200。当用户选择呼叫时,源终端UA100通过与上述步骤S101以及之后步骤相同的处理来呼叫目的地终端UA200以与其进行通信。
在该处理中,源终端UA100遵循如图14中步骤S117至S124所示的序列。具体地,当在用于确认是否已经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的步骤S117处确定为“是”时,源终端UA100在步骤S18确认终端本身是否能够与上述期望网络相连,如果可连接,则进行至步骤S119,以检查是否在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之后的预定时间段内。如果确定为“是”(在预定时间段内),则源终端UA100进行至步骤S120,以通知用户源终端UA100能够再次呼叫目的地终端UA200。在下一个步骤S121,源终端UA100检查用户是否确认,然后如果没有确认(否)则返回步骤S118,而在确认(是)时源终端UA100进行至步骤S122,以询问源终端UA100的用户是否再次呼叫。如果确定为“是”(再次呼叫),则源终端UA100进行至步骤S123以发送呼叫请求(INVITE),并且在下一个步骤S124中,执行必需的SIP过程以进行通信。
在上述步骤S118处源终端UA100本身不能与期望网络相连的情况下,源终端UA100继续检查终端本身是否能够与期望网络相连,直到经过有效持续时间。当在检查期间源终端UA100变为与期望网络可连接并且在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之后的预定时间段之内时,源终端UA100通知用户“源端能够在期望网络上进行通信(源终端UA100可以再次呼叫目的地终端UA200)”。在该处理中,如果在图14的步骤S118处确定为“否”,则源终端UA100在步骤S125检查是否在有效持续时间之内。由于其在有效持续时间之内,在步骤S125处确定为“是”,并且源终端UA100返回步骤S118。然后源终端UA100沿步骤S118的“是”分支进行至步骤S119,以检查是否在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之后的预定时间段之内。
在有效持续时间之内没有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的情况下,源终端UA100询问用户是否扩展有效持续时间,并且在用户选择扩展的情况下,向目的地终端UA200重新发送呼叫使能通知请求。
在该处理期间,源终端UA100遵循如图14中步骤S117的“否”分支以及步骤S126至步骤S128所示的序列。具体地,在步骤S126(当没有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时,源终端UA100沿步骤S117的“否”分支进行至步骤S126),源终端UA100检查是否在有效持续时间之内,并且如果确定为“是”(在有效持续时间之内),则返回步骤S117,而在确定为“否”的情况下(不在有效持续时间之内),进行至步骤S127以询问用户是否扩展该有效持续时间。当确定为“是”(扩展)时,源终端UA100返回步骤S113,以向目的地终端UA200重新发送呼叫使能通知请求,而在确定为“否”(不扩展)的情况下,目的地终端UA100进行至步骤S128,以从历史中删除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发送信息,并且结束其操作。应当注意,在步骤S125中有效持续时间已经过去的情况下,源终端UA100也遵循步骤S127至S128。
在接收通知之后,在源终端UA100的用户确认呼叫使能通知之前已经过去预定时间段的情况下,源终端UA100发送呼叫使能通知请求,以重新确认目的地终端UA200是否能够使用期望网络。
在该处理期间,源终端UA100遵循如图14中步骤S119的“否”分支、步骤S129以及S130以及之后的步骤所示的序列。具体地,当在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之后已经过去预定时间段时,源终端UA100沿着步骤119的“否”分支进行至步骤S129,以请求重新确认目的地终端UA200是否能够使用期望网络。在下一个步骤S130,源终端UA100重新确认目的地终端UA200是否能够使用期望网络,并且在接收到响应于重新确认的、通知目的地终端UA200能够使用期望网络(是)的呼叫使能通知的情况下,从步骤S120进行至步骤S121,以等待源终端UA100的用户确认呼叫使能通知。另一方面,当源终端UA100在预定时间段内没有接收到响应于上述步骤S130的重新确认的、通知目的地终端UA200能够使用期望网络的通知时,源终端UA100返回步骤S117,以等待再次接收来自目的地终端UA200的呼叫使能通知。
在上述步骤S122中源终端UA100的用户选择“否”(不再次呼叫)的情况下,源终端UA100进行至步骤S131,以检查是否结束其操作。如果“否”(不结束),则源终端UA100返回步骤S118,而如果“是”(结束),则源终端UA100进行至步骤S132,以从历史中删除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发送记录,并且进行至步骤S133,以通知目的地终端UA200取消,并且结束其操作。
在发送呼叫使能通知之后,目的地终端UA200执行与源终端UA100相似的历史处理。
具体地,在步骤S213(在图17的步骤S212发送呼叫使能通知之后,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至步骤S213),目的地终端UA200存储无线电条件,并且在下一个步骤S214确认通信是否开始。如果确定为“是”(通信开始),则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至步骤S215以从历史中删除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接收信息,然后结束其操作(继续通信),而如果确定为“否”(通信未开始),则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至图18的步骤S216。
在步骤S216,目的地终端UA200检查是否在有效持续时间之内,如果“是”(在有效持续时间内),则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至步骤S217,而如果“否”(不在有效持续时间内),则进行至步骤S218,以向SIP服务器30注销,然后进行至步骤S219以从历史中删除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接收信息,然后,目的地终端UA200结束其操作。在步骤S217,目的地终端UA200确认是否具有良好条件以发送呼叫使能通知,当确定为“是”(良好条件以发送通知)时,进行至步骤S220以发送呼叫使能通知,然后进行至步骤S221以存储该无线电条件。当确定为“否”(发送通知的条件较差)时,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至步骤S222,以确认是否具有发送条件恶化通知(一种呼叫使能通知)的合适条件。当在步骤S222确定为“是”(合适条件以发送通知)时,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至步骤S223以发送条件恶化通知,然后进行至上述步骤S221以存储该无线电条件,然后进行至步骤S224。当确定为“否”(发送该通知的条件不合适)时,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至步骤S224。在步骤S224,确认是否接收到针对重新确认的呼叫使能通知请求,并且当确认为“否”(没有接收到)时,目的地终端UA200返回图17的步骤S214,而当确定为“是”(接收到)时,进行至步骤S225。在步骤S225,确定目的地终端UA200是否能够连接至主叫侧所期望的网络,当确定为“否”(不可连接)时,目的地终端UA200返回图17的步骤S208。当确定为“是”(可连接)时,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至步骤S226,以用主叫侧所期望的网络向SIP服务器30注册,然后进行至步骤S227以通知源终端UA100目的地终端UA200能够使用期望网络,然后返回图17中的步骤S214以等待通信(呼叫)开始。
在上述步骤S225处确定(与图17中步骤S201和S210中的确定一样)目的地终端UA200是否能够连接至期望网络(与之通信)时,当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请求时,目的地终端UA200监控源终端UA100所期望的网络的无线电条件,当无线电条件改变时,存储该无线电条件。在图17的步骤S204和S213以及图18的步骤221中示出了与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的该存储操作相应的处理。对于该无线电条件,基于图23中示例的无线电条件确定表中的每一个参数,来确定无线电条件与多个等级(在示例图中是3个等级)中的哪一个相对应。无线电条件1指示无线电条件最差,而无线电条件3指示无线电条件最好。例如,当RSSI是-70dB或者更高并且同时SINR是5或者更高时,EVDO的无线电条件是3。另外,目的地终端UA200基于图24中示例的通知确定表中指示的条件来确定是否发送呼叫使能通知,并且当具有良好条件以发送呼叫使能通知时,发送呼叫使能通知。例如,在所需带宽为5Mbps并且期望网络是IEEE802.16e的情况下,当无线电条件从服务区外、1或2改变为3时,发送呼叫使能通知。在图24所示的通知确定表中,基于应用的所需带宽来改变针对呼叫使能通知的条件(发送呼叫使能通知的条件)以及针对条件恶化通知的条件(发送条件恶化通知的条件),并且当所需带宽变高时严格应用该限制条件。当满足条件时,目的地终端UA200遵循如图17中步骤S210、S211以及S212所示的序列。
另外,在一旦发送呼叫使能通知之后无线电条件恶化的情况下,基于图24中的通知确定表中指示的条件来确定是否要发送条件恶化通知,当确定要发送时,目的地终端UA200发送条件恶化通知。在该处理期间,目的地终端UA200遵循如图18的步骤S222的“是”分支和步骤S223所示的序列。在发送条件恶化通知之后,基于图24中的通知确定表中指示的条件来确定要是否发送呼叫使能通知。当确定要发送时,目的地终端UA200发送呼叫使能通知。在该处理期间,目的地终端UA200遵循图18中步骤S217的“是”分支和步骤S220所示的序列。
另一方面,当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时,源终端UA100显示图22中示例的显示屏幕,以通知源终端UA100的用户“目的地终端具有良好的无线电条件”。当接收到条件恶化通知时,源终端UA100显示图25中示例的“接收条件恶化通知时的显示屏幕”,以通知用户“尽管正在执行与网络的连接,但是网络可能不满足所需带宽”。
图12中的上述通信控制1与在源终端UA100接收到来自目的地终端UA200的呼叫使能通知之后用户选择再次呼叫以开始通信的情况相对应,并且源终端UA100的屏幕显示如图26(a)至图26(c)所示转变。具体地,当显示图26(a)所示屏幕的源终端UA100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时,显示图26(b)所示的屏幕,指示目的地终端UA200正在连接至期望网络,以对用户进行相应通知。当用户在观看显示屏幕并且确认呼叫使能通知的内容之后选择呼叫时,即当显示图26(c)所示的屏幕时,源终端UA100执行必需的SIP过程并且开始与目的地终端UA200通信。
图27是示出了当主叫侧的无线通信终端(源终端)UA100呼叫能够连接至电路交换网络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目的地终端)UA200,并且在交换呼叫使能通知请求和呼叫使能通知之后使用实时应用来开始通信时,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的通信控制(通信控制2)的序列图。图27示出了在主叫侧无线通信终端(源终端)UA100和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目的地终端)UA200之间交换与可用网络相关的信息之后,主叫侧无线通信终端(源终端)UA100由于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目的地终端)UA200不能使用主叫侧所期望的网络而暂时停止呼叫,接收来自目的地终端UA200的呼叫使能通知,然后接收由于目的地终端UA200的无线电条件的恶化而导致的条件恶化通知,然后源终端UA100的用户选择再次呼叫以开始通信的情况。
图28(a)至28(d)是示例了图27中所示的通信控制2的源终端(主叫侧通信终端)的屏幕显示的偏移的图。当显示图28(a)所示的屏幕的源终端UA100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时,显示图28(b)所示的屏幕以指示目的地终端UA200正在连接至期望网络。然后,当源终端UA100接收到条件恶化通知时,显示图28(c)所示的屏幕,指示尽管目的地终端UA200正在连接至期望网络,但是条件不好,以对用户进行相应通知。当用户在观看显示屏幕并且确认条件恶化通知的内容之后选择呼叫时,源终端UA100执行必需的SIP过程,并且开始与目的地终端UA200进行呼叫。尽管显示了如图28(d)所示的屏幕,但是在连接至期望网络时,由于目的地终端UA200的无线电条件恶化,很可能不满足期望应用(在本情况中为视频电话)的所需带宽。
具体地,根据图27所示的通信控制2,目的地终端UA200遵循如图18的步骤S217的“否”分支、步骤222的“是”分支、然后步骤S223所示的序列,以向源终端UA100发送条件恶化通知,通知接收条件恶化通知的源终端UA100的用户:如果连接至期望网络,则很可能不满足视频电话(期望应用)所需的带宽。注意,如图27所示,在已经接收了条件恶化通知的源终端UA100的用户在知道很可能不满足视频电话(期望应用)所需带宽的情况下强制再次进行呼叫时,即使呼叫已经开始,也可以将该呼叫切断。
图29是示出了当主叫侧无线通信终端(源终端)UA100呼叫能够连接至电路交换网络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目的地终端)UA200,并且在交换呼叫使能通知请求和呼叫使能通知之后取消通信时,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的通信控制(通信控制3)的序列图。图29示出了在主叫侧无线通信终端(源终端)UA100和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目的地终端)UA200之间交换了与可用网络相关的信息之后,主叫侧无线通信终端(源终端)UA100由于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目的地终端)UA200不能使用主叫侧所期望的网络而暂时停止呼叫,然后接收来自目的地终端UA200的呼叫使能通知,然后接收由于目的地终端UA200的无线电条件恶化而导致的条件恶化通知,然后源终端UA100的用户选择取消该呼叫的情况。
图30(a)至30(d)是示例了图29所示的通信控制3的源终端(主叫侧通信装置)的屏幕显示的转变的图。当显示图30(a)所示的屏幕的源终端UA100接收到呼叫使能通知时,显示图30(b)所示的屏幕,以指示目的地终端UA200正在连接至期望网络。然后,当源终端UA100接收到条件恶化通知时,显示图30(c)所示的屏幕,指示尽管目的地终端UA200正在连接至期望网络,但是条件不好,以对用户进行相应通知。当用户在观看显示屏幕并且确认条件恶化通知的内容之后认识到很可能不满足视频电话(期望应用)所需的带宽时,放弃再次呼叫并且在图30(d)所示的屏幕上选择取消,源终端UA100经由SIP服务器30通知目的地终端UA200取消。响应于此,目的地终端UA200向SIP服务器30发送ACK并注销。在该操作期间,源终端UA100遵循如图14中步骤S122的“否”分支、步骤S131的“是”分支、步骤S132以及步骤S133所示的序列,而目的地终端UA200遵循如图17中步骤S214的“否”分支、如图18中步骤S216的“否”分支、步骤S218以及步骤S219所示的序列。
在图12的通信控制方法1、图27的通信控制方法2以及图29的通信控制方法3中,显示图31中示例的图以示出目的地终端可以在何时并且以何种概率连接至每一个网络。具体地,源终端UA100在图32中示例的“被叫侧终端的连接状态记录”中记录每一个目的地终端(源终端UA100已向其发送呼叫使能通知请求)何时能够/不能使用期望网络,并且为每一个目的地终端创建如图31所示的统计图以进行显示。
按照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图12的通信控制方法1、图27的通信控制方法2以及图29的通信控制方法3),当源终端(主叫侧无线通信终端)UA100的用户由于能够使用多个无线通信系统(RNET、RNET2)的目的地终端(被叫侧无线通信终端)UA200不能使用主叫从所期望的网络而停止呼叫时,由于目的地终端UA200通过参考图23中的无线电条件确定表以及图24中的通知确定表,基于期望网络的条件和要使用的应用所需的带宽来向源终端UA100发送呼叫使能通知或者条件恶化通知,从而主叫侧的用户可以知道何时进行呼叫以使用满足期望应用的所需带宽的期望网络来最优地与被叫侧连接。此外,由于目的地终端UA200通过参考图23中的无线电条件确定表,基于期望网络的条件来向源终端UA100发送呼叫使能通知,因此当期望网络处于某种程度的良好无线电条件时,可以开始通信。此外,由于目的地终端UA200基于图24中的通知确定表,根据要使用的应用的所需带宽的来确定何时向源终端UA100发送呼叫使能通知和条件恶化通知,因此在满足期望应用的所需带宽时,主叫侧可以再次进行呼叫。
Claims (3)
1.一种能够使用多个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消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与随后要从主叫侧发送的呼叫请求相关的发起消息,所述发起消息包括主叫侧所期望的通信条件以及请求使用所述多个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来接收呼叫请求的请求;
响应单元,用于对接收的发起消息进行响应,以使用所述多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预定无线通信系统来接收呼叫请求;
控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响应于响应单元进行的响应的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取消对接收单元所使用的预定无线通信系统的使用,所述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用于请求被叫侧在被叫侧能够连接至满足主叫侧所期望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系统的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时发送对主叫侧进行相应通知的呼叫使能通知;以及
存储器单元,用于存储呼叫使能通知的发送条件,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确定是否能够连接至满足所述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当能够连接至满足所述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时,确定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是否满足存储器单元中存储的呼叫使能通知的发送条件,并且仅当确定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满足所述发送条件时,进行控制以使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来发送呼叫使能通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在确定已被确定为满足呼叫使能通知的发送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不满足呼叫使能通知的发送条件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来发送条件恶化通知,通知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条件恶化。
3.一种能够使用多个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包括:
消息接收步骤,接收与随后要从主叫侧发送的呼叫请求相关的发起消息,所述发起消息包括主叫侧所期望的通信条件以及请求使用所述多个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来接收呼叫请求的请求;
响应步骤,对接收的发起消息进行响应,以使用所述多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预定无线通信系统来接收呼叫请求;
取消步骤,在接收到响应于响应步骤的响应的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取消对接收步骤所使用的预定无线通信系统的使用,所述呼叫使能通知请求用于请求被叫侧在被叫侧变为能够连接至满足主叫侧所期望的被叫侧无线通信系统的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时发送对主叫侧进行相应通知的呼叫使能通知;
存储步骤,存储呼叫使能通知的发送条件;以及
发送步骤,确定是否能够连接至满足所述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当能够连接至满足所述条件的无线通信系统时,确定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是否满足存储步骤中存储的呼叫使能通知的发送条件,并且仅当确定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满足所述发送条件时,进行控制以使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来发送呼叫使能通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08440 | 2007-08-09 | ||
JP2007208440A JP5059517B2 (ja) | 2007-08-09 | 2007-08-09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
PCT/JP2008/064302 WO2009020205A1 (ja) | 2007-08-09 | 2008-08-08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49424A true CN101849424A (zh) | 2010-09-29 |
CN101849424B CN101849424B (zh) | 2013-06-12 |
Family
ID=40341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241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9424B (zh) | 2007-08-09 | 2008-08-08 | 无线通信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317621A1 (zh) |
EP (1) | EP2178319A4 (zh) |
JP (1) | JP5059517B2 (zh) |
KR (1) | KR101128157B1 (zh) |
CN (1) | CN101849424B (zh) |
WO (1) | WO200902020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69909B2 (ja) * | 2007-06-22 | 2015-08-26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サーバ装置 |
JP5331655B2 (ja) * | 2009-11-13 | 2013-10-3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通信システム、制御サーバ |
US8290525B2 (en) * | 2010-01-15 | 2012-10-16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Text alternative to established voice call session |
JP2011182318A (ja) * | 2010-03-03 | 2011-09-15 | Kyocera Corp | 通信システム |
CA2823592C (en) | 2011-01-03 | 2021-11-23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High density epidural stimulation for facilitation of locomotion, posture, voluntary movement, and recovery of autonomic, sexual, vasomotor,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fter neurological injury |
WO2013071307A1 (en) | 2011-11-11 | 2013-05-16 | Edgerton Victor Reggie | Non invasive neuromodulation device for enabling recovery of motor, sensory, autonomic, sexual, vasomotor and cognitive function |
JP6118968B2 (ja) * | 2013-03-21 | 2017-04-26 | 株式会社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 | 通信可否判断装置、通信可否判断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20140328232A1 (en) * | 2013-05-01 | 2014-11-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packet based communications initiated through circuit swtiched signaling messages |
CA2925754C (en) | 2013-09-27 | 2023-02-21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Engaging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circuitry to re-enable volitional control of hand function in tetraplegic subjects |
US9538430B2 (en) * | 2014-05-30 | 2017-01-03 | Apple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twork selection to transfer call session |
EP3974021B1 (en) | 2017-06-30 | 2023-06-14 | ONWARD Medical N.V. | A system for neuromodulation |
WO2019110400A1 (en) | 2017-12-05 | 2019-06-13 | Ecole Polytechnique Federale De Lausanne (Epfl) | A system for planning and/or providing neuromodulation |
EP3653256B1 (en) | 2018-11-13 | 2022-03-30 | ONWARD Medical N.V. | Control system for movement reconstruction and/or restoration for a patient |
EP3695878B1 (en) | 2019-02-12 | 2023-04-19 | ONWARD Medical N.V. | A system for neuromodulation |
DE19211698T1 (de) | 2019-11-27 | 2021-09-02 | Onward Medical B.V. | Neuromodulation system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5094100A1 (fr) * | 2004-03-29 | 2005-10-06 | Utstarcom Telecom Co., Ltd. | Procede pour reguler les ressources et le service de commande dans un reseau radio multimodal |
CN1843047A (zh) * | 2003-10-29 | 2006-10-0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移动通信终端和通信管理装置 |
WO2007043180A1 (ja) * | 2005-10-14 | 2007-04-19 | Fujitsu Limited | 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選択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172160A9 (en) * | 2001-01-10 | 2003-09-11 | Widegren Ina B.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ng end-to-end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s for media flows in a multimedia session |
US20030074452A1 (en) * | 2001-10-11 | 2003-04-17 | Nokia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of determining QoS establishment mode |
JP2003309664A (ja) * | 2002-04-17 | 2003-10-31 | Sony Corp | 端末装置、データ送受信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送受信開始方法 |
KR100695196B1 (ko) * | 2002-07-02 | 2007-03-19 |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 무선 시스템에서 상위 계층 시스템 정보를 교환하는 방법및 무선랜의 자동적인 시스템 선택 방법 |
US7826868B2 (en) * | 2002-10-10 | 2010-11-02 | Robbins Barry R | Extension of a local area phone system to a wide area network |
TWI333353B (en) * | 2003-01-21 | 2010-11-11 | Panasonic Cor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s with reservation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terminal therefore |
JP2004348647A (ja) * | 2003-05-26 | 2004-12-09 | Hitachi Ltd | ヒューマン・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
KR100633741B1 (ko) * | 2003-12-05 | 2006-10-13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Sip 기반의 개인 이동성 서비스 제공 장치 및 방법 |
CN1887018B (zh) * | 2003-12-22 | 2010-06-16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多路接入的系统和方法 |
CN1719937A (zh) * | 2004-07-09 | 2006-01-11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在不同网络之间漫游的方法和电路 |
EP1708526A1 (en) * | 2005-03-29 | 2006-10-04 |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 Network selection |
JP4669401B2 (ja) | 2006-01-31 | 2011-04-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2007
- 2007-08-09 JP JP2007208440A patent/JP505951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8-08 WO PCT/JP2008/064302 patent/WO200902020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8-08 EP EP08826890.9A patent/EP2178319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8-08 KR KR1020107002846A patent/KR101128157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08-08 US US12/672,671 patent/US2011031762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08-08 CN CN200880102414.8A patent/CN10184942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43047A (zh) * | 2003-10-29 | 2006-10-0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移动通信终端和通信管理装置 |
WO2005094100A1 (fr) * | 2004-03-29 | 2005-10-06 | Utstarcom Telecom Co., Ltd. | Procede pour reguler les ressources et le service de commande dans un reseau radio multimodal |
WO2007043180A1 (ja) * | 2005-10-14 | 2007-04-19 | Fujitsu Limited | 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選択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49424B (zh) | 2013-06-12 |
EP2178319A1 (en) | 2010-04-21 |
JP5059517B2 (ja) | 2012-10-24 |
US20110317621A1 (en) | 2011-12-29 |
JP2009044559A (ja) | 2009-02-26 |
WO2009020205A1 (ja) | 2009-02-12 |
KR101128157B1 (ko) | 2012-03-27 |
KR20100039398A (ko) | 2010-04-15 |
EP2178319A4 (en) | 2013-07-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49424B (zh) | 无线通信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 |
CN101772946B (zh) | 通信装置、无线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 |
CN100578476C (zh) | 通信终端、终端切换系统以及终端切换方法 | |
US9049690B2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101480073A (zh) | 账户创建系统和呼叫处理系统 | |
WO2009015525A1 (fr) | Procédé de commutation de voie de commande de session de service centralisé de sous-système réseau central multimédia ip | |
JP5269615B2 (ja)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CN101836485B (zh) | 通信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 |
JP2004235778A (ja) | 応答処理制御方法 | |
US8102985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 camp-on hold service | |
CN101404674B (zh) | 一种呼叫路由选择的方法、代理服务器和中继设备 | |
JP5769909B2 (ja)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サーバ装置 | |
US7853001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 camp-on service | |
JP2008141264A (ja) | 無線基地局、呼制御サーバ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2005086544A (ja) | 通信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
JP2006050004A (ja) | 電子メール着信通知装置及び電子メール着信通知方法 | |
KR20060091170A (ko) | 브이오아이피 시스템의 자원정보를 이용한 호제어 시스템및 그 방법 | |
JP2008113255A (ja) | 無線通信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 Termination date: 20140808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