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1361B - 在协同多点传输系统中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在协同多点传输系统中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41361B CN101841361B CN2009100477471A CN200910047747A CN101841361B CN 101841361 B CN101841361 B CN 101841361B CN 2009100477471 A CN2009100477471 A CN 2009100477471A CN 200910047747 A CN200910047747 A CN 200910047747A CN 101841361 B CN101841361 B CN 10184136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portable terminal
- asynchronous base
- asynchronous
- downlink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41001269238 D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6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在基于协同多点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中用于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和装置。具体的,基站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的同时,在一个或多个特定时隙上将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案后,由于非同步基站的对应失步信息长度的数据通过同步基站或其他非同步基站在特定的时隙上发送至移动终端,使得该非同步基站发送至移动终端的下行数据全部都落在移动终端的检测窗内,从而解决了由于传输时延带来的接收机性能下降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多点传输(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尤其涉及协同多点传输中的相干传输(coherenttransmission)。
背景技术
考虑到单小区中的多径传输问题,即使两个COMP小区中的传输时延小于一个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的长度,接收机误码率性能所受到的影响也可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而且,传输时延对接收机误码率性能的影响与传输方式也密切相关。对于同样的传输时延,非相干传输的接收机误码率性能要比相干传输的接收机误码率性能要好。而对于相干传输和非相干传输而言,传输时延小于一个循环前缀的长度时接收机误码率性能要比传输时延大于一个循环前缀的长度时接收机误码率性能要好。
尽管COMP小区间的下行相干传输相比于非相干传输能够获得更大的增益。然而,由于传输时延的问题使得下行相干传输的性能急剧下降,在传输时延非常大的情况下,相干传输的性能甚至与非相干传输的性能等同。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在下行相干传输中由于三个基站的传输时延不同而带来的不同步问题的示意图。图中左右两侧虚线之间的范围表示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三个基站11’,基站12’和基站13’之间达到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同步,并同时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移动终端2’与基站11’之间取得同步,即基站11’发送的下行数据正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全部被检测到。由于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距离远于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距离,而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距离近于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距离,因此,由于传输时延的问题,移动终端2’只能在其检测窗内分别检测到来自基站12’和来自基站13’的部分数据。如图1所示,基站12’尾部的部分数据将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之外,而基站13’的头部的部分数据将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之外。如果基站12’和基站13’分别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数据中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之外的数据的长度大于循环前缀的长度,那么,移动终端2’的接收性能将大大下降。
对于上述提到的问题,目前现有技术中有两种解决方案:
1)增加循环前缀的长度以容忍更大的传输时延。
2)采用非相干传输来代替相干传输。
但是对于第一种解决方案,由于循环前缀的长度的增加将会使得系统的效率大大下降。而且,如果传输时延仍大于循环前缀的长度,接收机的误码率性能仍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对于第二种解决方案,由于采用非相干传输代替相干传输,就意味着放弃相干传输带来的增益。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在基于协同多点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中用于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和装置。具体的,基站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的同时,在一个或多个特定时隙上将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基于协同多点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中用于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的同时,在一个或多个特定时隙上将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基于协同多点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非同步基站中用于辅助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大于0,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基于协同多点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非同步基站中用于辅助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小于0,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延迟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基于协同多点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中用于控制传输时延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的同时,在一个或多个特定时隙上将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基于协同多点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非同步基站中用于辅助控制传输时延的第一辅助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大于0,所述第一辅助控制装置包括:第四发送装置,用于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基于协同多点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非同步基站中用于辅助控制传输时延的第二辅助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小于0,所述第二辅助控制装置包括:第五发送装置,用于延迟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
在本发明中,由于非同步基站的对应失步信息长度的数据通过同步基站或其他非同步基站在特定的时隙上发送至移动终端,使得该非同步基站发送至移动终端的下行数据全部都落在移动终端的检测窗内,从而解决了由于传输时延带来的接收机性能下降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在下行相干传输中由于三个基站的传输时延不同而带来的不同步问题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基于下行相干传输的协同多点传输系统的网络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同步基站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的同时,在一个或多个特定时隙上将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的方法流程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同步基站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的同时,在一个或多个特定时隙上将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非同步基站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的同时,在一个或多个特定时隙上将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控制传输时延的示意图;以及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的同时,在一个或多个特定时隙上将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的同步基站中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附图中,相同或者相似的附图标识代表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基于下行相干传输的协同多点传输(COMP)系统中,多个基站同时服务于一个移动终端,由于各个基站至移动终端的传输距离不同,从而导致各个基站至移动终端的下行传输时延不同。当移动终端与其中一个基站取得同步后,该同步基站发送至该移动终端的下行数据将完全落在该移动终端的检测窗内,而其他非同步基站由于传输时延的问题,其发送至移动终端的下行数据中将有部分数据落在该移动终端的检测窗之外,从而使得移动终端的接收性能变差。
基于此,同步基站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的同时,可以在一个或多个特定时隙上将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该移动终端,从而使得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发送至移动终端的下行数据均落在移动终端的检测窗内。当然,也可以由非同步基站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的同时,在一个或多个特定时隙上将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该移动终端。
以下将参照附图针对这两种情形分别进行描述。
图2示出了基于下行相干传输的协同多点传输系统的网络示意图。图2中示出了基站11,基站12,基站12,以及移动终端2。其中,基站11,基站12和基站13之间达到GPS同步,并且同时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移动终端2与基站11取得了同步,同步基站11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数据完全落入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大于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由于传输时延的问题,非同步基站12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数据中将有部分尾部数据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外;而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小于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由于传输时延的问题,非同步基站13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数据中将有部分头部数据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仅以基于下行相干传输的协同多点传输系统中包括三个基站同时为一个移动终端服务为例进行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本发明涉及的基于下行相干传输的协同多点传输系统中并不限于三个基站。
在图2所示的基于下行相干传输的协同多点传输系统中,在三个基站开始传输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之前,同步基站11,非同步基站12和非同步基站13之间会通过X2接口进行数据和信令的回传,因此,其彼此之间都知晓其他基站至移动终端2的待传输下行数据,信道传输矩阵H,以及失步信息(即其他基站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时延)。具体的,同步基站11会分别接收到来自非同步基站12和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其中,同步基站11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回传信息中包括非同步基站12待传输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数据,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以及非同步基站12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也即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时延;同样的,同步基站11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中包括非同步基站13待传输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数据,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以及非同步基站13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也即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时延。
相应的,非同步基站12也会接收到来自同步基站11和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非同步基站13也会接收到来自同步基站11和非同步基站12的回传信息。为简明起见,在此不作赘述。
以下参照图2,图3以及图4对同步基站11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分别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和非同步基站13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情形进行描述。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同步基站11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不同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和非同步基站13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方法流程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同步基站11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不同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和非同步基站13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示意图。
图4中,对应于第一行的为本发明方案的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接收到的来自同步基站11的下行数据。对应于第二行上半部分的为现有方案中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下行数据,对应于第二行下半部分的为本发明方案的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下行数据。对应于第三行上半部分的为现有方案中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下行数据,对应于第三行下半部分的为本发明方案的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下行数据。
如图3所示,首先,在步骤S11中,同步基站11通过X2接口分别接收来自非同步基站12和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其中,同步基站11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回传消息中包括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待传输下行数据,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以及非同步基站12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即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时延;同步基站11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中包括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待传输下行数据,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以及非同步基站13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即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时延。
然后,在步骤S12中,同步基站11分别判断来自非同步基站12和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中的失步信息是否大于0。
由于移动终端2与同步基站11取得了同步,因此可以认为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为0。而由于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大于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因此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2的失步信息大于0;而由于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小于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因此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3的失步信息小于0。
由于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2的失步信息大于0,因此,在步骤S13中,同步基站11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同步基站11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起始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2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例如,如果非同步基站12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为0.1us,那么同步基站11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起始0.1us长度的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2将去除了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从图4中可以看出,对应于第二行上半部分的为现有方案中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所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下行数据,由于非同步基站12和移动终端2之间的传输时延,例如,0.1us,因此在现有方案中将有0.1us长度的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之外。当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案后,由于非同步基站12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由同步基站11在其发送下行数据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起始0.1us长度的时隙上代为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2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数据是去除了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下行数据,因此,从第二行下半部分的本发明方案中可以看出,移动终端2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下行数据(即去除了对应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的下行数据)全部落在其检测窗。而由同步基站11代为发送的头部数据块也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该头部数据块由图4中对应于第一行的标识。
进一步地,上述的变换处理为在待发送的头部数据块上乘上所述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和非同步基站12的预编码矩阵,以及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和同步基站11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
具体的,假设非同步基站12的待发送下行数据为S2,其中由同步基站11代为发送的头部数据块为S21,剩余的数据块为S22,其中S2=S21+S22。
同步基站11在将非同步基站12的头部数据块S21发送至移动终端2之前,先对该头部数据块S21进行变换处理,即变换为F1 -1H1 -1H2F2S21,其中,F1 -1为同步基站11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H1 -1为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H2为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F2为非同步基站12的预编码矩阵。
由于同步基站11将经变换处理后的头部数据块F1 -1H1 -1H2F2S21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2将去除该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剩余数据S22发送至移动终端2,因此,对于移动终端2而言,其接收到的数据为 也即属于非同步基站12的全部下行数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传输分集的传输方式,那么,同步基站11可以使用其发送自己的下行数据的天线同时来发送非同步基站12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头部数据块;而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空间复用的传输方式,那么,同步基站11必须使用额外的发送天线发送非同步基站12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头部数据块。
同样的,由于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3的失步信息小于0,因此,在步骤S14中,同步基站11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3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同步基站11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最后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3延迟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例如,如果非同步基站13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为-0.1us,那么,同步基站11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最后0.1us长度的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3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3延迟0.1us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了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从图4中可以看出,对应于第三行上半部分的为现有方案中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所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下行数据,由于非同步基站13和移动终端2之间的传输时延,例如,-0.1us,因此在现有方案中将有0.1us长度的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之外。当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案后,由于非同步基站13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由同步基站11在其发送下行数据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最后0.1us长度的时隙上代为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3相应地延迟了0.1us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了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因此,从第三行下半部分的本发明方案中可以看出,移动终端2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下行数据(即去除了对应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的下行数据)全部落在其检测窗。而由同步基站11代为发送的尾部数据块也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该尾部数据块由图4中对应于第一行的标识。
进一步地,上述的变换处理为在待发送的尾部数据块上乘上所述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和非同步基站13的预编码矩阵,以及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和同步基站11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
具体的,假设非同步基站13的待发送下行数据为S3,其中由同步基站11代为发送的尾部数据块为S31,剩余的数据块为S32,其中S3=S31+S32。
同步基站11在将非同步基站13的尾部数据块S31发送至移动终端2之前,先对该尾部数据块S31进行变换处理,即变换为F1 -1H1 -1H3F3S31,其中,F1-1为同步基站11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H1 -1为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H3为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F3为非同步基站13的预编码矩阵。
由于同步基站11将经变换处理后的尾部数据块F1 -1H1 -1H3F3S31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3将去除该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剩余数据S32发送至移动终端2,因此,对于移动终端2而言,其接收到的数据为 也即属于非同步基站13的全部下行数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传输分集的传输方式,那么,同步基站11可以使用其发送自己的下行数据的天线同时来发送非同步基站13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尾部数据块;而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空间复用的传输方式,那么,同步基站11必须使用额外的发送天线发送非同步基站13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尾部数据块。
以上是针对同步基站11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分别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和非同步基站13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情形进行的描述。
以下将参照图2和图5对非同步基站12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3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以及非同步基站13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情形进行描述。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非同步基站12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3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以及非同步基站13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示意图。
图5中,对应于第一行的为本发明方案的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接收到的来自同步基站11的下行数据。对应于第二行上半部分的为现有方案中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下行数据,对应于第二行下半部分的为本发明方案的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下行数据。对应于第三行上半部分的为现有方案中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下行数据,对应于第三行下半部分的为本发明方案的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下行数据。
对于非同步基站12而言,首先,非同步基站12通过X2接口接收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其中,非同步基站12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中包括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待传输下行数据,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以及非同步基站13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即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时延。
然后,非同步基站12判断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中的失步信息是否大于0。
由于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小于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因此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3的失步信息小于0。
由于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3的失步信息小于0,因此,非同步基站12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3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非同步基站12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最后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3延迟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例如,如果非同步基站13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为-0.1us,那么,非同步基站12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最后0.1us长度的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3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3延迟0.1us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了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从图5中可以看出,对应于第三行上半部分的为现有方案中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所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下行数据,由于非同步基站13和移动终端2之间的传输时延,例如,-0.1us,因此在现有方案中将有0.1us长度的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之外。当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案后,由于非同步基站13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由非同步基站12在其发送下行数据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最后0.1us长度的时隙上代为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3相应地延迟了0.1us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了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因此,从第三行下半部分的本发明方案中可以看出,移动终端2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下行数据(即去除了对应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的下行数据)全部落在其检测窗。而由非同步基站12代为发送的尾部数据块也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该尾部数据块由图5中对应于第二行下半部分的标识。
进一步地,上述的变换处理为非同步基站12在待发送的尾部数据块上乘上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和非同步基站13的预编码矩阵,以及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和非同步基站12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
具体的,假设非同步基站13的待发送下行数据为S3,其中由非同步基站12代为发送的尾部数据块为S31,剩余的数据块为S32,其中S3=S31+S32。
非同步基站12在将非同步基站13的尾部数据块S31发送至移动终端2之前,先对该尾部数据块S31进行变换处理,即变换为F2 -1H2 -1H3F3S31,其中,F2 -1为非同步基站12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H2 -1为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H3为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F3为非同步基站13的预编码矩阵。
由于非同步基站12将经变换处理后的尾部数据块F2 -1H2 -1H3F3S31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3将去除该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剩余数据S32发送至移动终端2,因此,对于移动终端2而言,其接收到的数据为 也即属于非同步基站13的全部下行数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传输分集的传输方式,那么,非同步基站12可以使用其发送自己的下行数据的天线同时来发送非同步基站13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尾部数据块;而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空间复用的传输方式,那么,非同步基站12必须使用额外的发送天线发送非同步基站13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尾部数据块。
同样的,对于非同步基站13而言,首先,非同步基站13通过X2接口接收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回传信息。其中,非同步基站13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回传消息中包括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待传输下行数据,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以及非同步基站12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即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时延。
然后,非同步基站13判断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回传信息中的失步信息是否大于0。
由于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大于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因此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2的失步信息大于0。
由于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2的失步信息大于0,因此,非同步基站13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非同步基站13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起始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2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例如,如果非同步基站12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为0.1us,那么非同步基站13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起始0.1us长度的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2将去除了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从图5中可以看出,对应于第二行上半部分的为现有方案中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所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下行数据,由于非同步基站12和移动终端2之间的传输时延,例如,0.1us,因此在现有方案中将有0.1us长度的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之外。当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案后,由于非同步基站12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由非同步基站13在其发送下行数据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起始0.1us长度的时隙上代为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2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数据是去除了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下行数据,因此,从第二行下半部分的本发明方案中可以看出,移动终端2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下行数据(即去除了对应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的下行数据)全部落在其检测窗。而由非同步基站13代为发送的头部数据块也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该头部数据块由图5中对应于第三行下半部分的标识。
进一步地,上述的变换处理为非同步基站13在待发送的头部数据块上乘上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和非同步基站12的预编码矩阵,以及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和非同步基站13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
具体的,假设非同步基站12的待发送下行数据为S2,其中由非同步基站13代为发送的头部数据块为S21,剩余的数据块为S22,其中S2=S21+S22。
非同步基站13在将非同步基站12的头部数据块S21发送至移动终端2之前,先对该头部数据块S21进行变换处理,即变换为F3 -1H3 -1H2F2S21,其中,F3 -1为非同步基站13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H3 -1为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H2为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F2为非同步基站12的预编码矩阵。
由于非同步基站13将经变换处理后的头部数据块F3 -1H3 -1H2F2S21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2将去除该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剩余数据S22发送至移动终端2,因此,对于移动终端2而言,其接收到的数据为 也即属于非同步基站12的全部下行数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传输分集的传输方式,那么,非同步基站13可以使用其发送自己的下行数据的天线同时来发送非同步基站12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头部数据块;而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空间复用的传输方式,那么,非同步基站13必须使用额外的发送天线发送非同步基站12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头部数据块。
在如图6所示的一个变化例中,还包括一个非同步基站14,该非同步基站14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大于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
假设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2的失步信息为0.1us,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4的失步信息为0.2us。由以上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描述可知,非同步基站14的待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2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可以由同步基站11在发送下行数据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发送至移动终端2,也可以由非同步基站13在发送下行数据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发送至移动终端2。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对应0.2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中的后0.1us长度的数据块(图6中由标识)可以由非同步基站12在发送下行数据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起始0.1us长度的时隙上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该对应0.2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中的前0.1us长度的数据块(图6中由标识)可以由同步基站11或者非同步基站13在发送下行数据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起始0.1us长度的时隙上发送至移动终端2。
以上是从方法的角度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的描述,以下将从装置模块的角度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
以下将参照图2,图4以及图7对同步基站11中控制装置100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分别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和非同步基站13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情形进行描述。上文中对图2和图4的描述在此一并作为参考。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不同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和非同步基站13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同步基站11中的控制装置100的结构框图。
如图7所示,首先,同步基站11中的控制装置100中的第一接收装置1001通过X2接口分别接收来自非同步基站12和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其中,第一接收装置1001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回传消息中包括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待传输下行数据,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以及非同步基站12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即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时延;第一接收装置1001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中包括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待传输下行数据,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以及非同步基站13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即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时延。
然后,同步基站11中的控制装置100中的第一判断装置1002分别判断来自非同步基站12和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中的失步信息是否大于0。
由于移动终端2与同步基站11取得了同步,因此可以认为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为0。而由于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大于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因此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2的失步信息大于0;而由于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小于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因此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3的失步信息小于0。
由于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2的失步信息大于0,因此,同步基站11中的控制装置100中的第一发送装置1003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同步基站11中的第一发送装置1003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起始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2中的第一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四发送装置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例如,如果非同步基站12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为0.1us,那么同步基站11中第一发送装置1003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起始0.1us长度的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2中的第一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四发送装置将去除了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从图4中可以看出,对应于第二行上半部分的为现有方案中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所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下行数据,由于非同步基站12和移动终端2之间的传输时延,例如,0.1us,因此在现有方案中将有0.1us长度的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之外。当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案后,由于非同步基站12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由同步基站11中第一发送装置1003在其发送下行数据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起始0.1us长度的时隙上代为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2中的第一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四发送装置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数据是去除了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下行数据,因此,从第二行下半部分的本发明方案中可以看出,移动终端2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下行数据(即去除了对应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的下行数据)全部落在其检测窗。而由同步基站11中的第一发送装置1003代为发送的头部数据块也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该头部数据块由图4中对应于第一行的标识。
进一步地,上述的变换处理为在待发送的头部数据块上乘上所述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和非同步基站12的预编码矩阵,以及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和同步基站11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
具体的,假设非同步基站12的待发送下行数据为S2,其中由同步基站11中的第一发送装置1003代为发送的头部数据块为S21,剩余的数据块为S22,其中S2=S21+S22。
同步基站11中的第一发送装置1003在将非同步基站12的头部数据块S21发送至移动终端2之前,先对该头部数据块S21进行变换处理,即变换为F1 -1H1 -1H2F2S21,其中,F1 -1为同步基站11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H1 -1为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H2为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F2为非同步基站12的预编码矩阵。
由于同步基站11中第一发送装置1003将经变换处理后的头部数据块F1 -1H1 -1H2F2S21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2中的第一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四发送装置将去除该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剩余数据S22发送至移动终端2,因此,对于移动终端2而言,其接收到的数据为 也即属于非同步基站12的全部下行数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传输分集的传输方式,那么,同步基站11可以使用其发送自己的下行数据的天线同时来发送非同步基站12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头部数据块;而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空间复用的传输方式,那么,同步基站11必须使用额外的发送天线发送非同步基站12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头部数据块。
同样的,由于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3的失步信息小于0,因此,同步基站11中的控制装置100中的第一发送装置1003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3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同步基站11中的第一发送装置1003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最后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3中的第二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五发送装置延迟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例如,如果非同步基站13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为-0.1us,那么,同步基站11中的第一发送装置1003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最后0.1us长度的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3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3中的第二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五发送装置延迟0.1us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了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从图4中可以看出,对应于第三行上半部分的为现有方案中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所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下行数据,由于非同步基站13和移动终端2之间的传输时延,例如,-0.1us,因此在现有方案中将有0.1us长度的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之外。当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案后,由于非同步基站13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由同步基站11中的第一发送装置1003在其发送下行数据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最后0.1us长度的时隙上代为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3中的第二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五发送装置相应地延迟了0.1us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了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因此,从第三行下半部分的本发明方案中可以看出,移动终端2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下行数据(即去除了对应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的下行数据)全部落在其检测窗。而由同步基站11中的第一发送装置1003代为发送的尾部数据块也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该尾部数据块由图4中对应于第一行的标识。
进一步地,上述的变换处理为在待发送的尾部数据块上乘上所述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和非同步基站13的预编码矩阵,以及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和同步基站11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
具体的,假设非同步基站13的待发送下行数据为S3,其中由同步基站11中的第一发送装置1003代为发送的尾部数据块为S31,剩余的数据块为S32,其中S3=S31+S32。
同步基站11中的第一发送装置1003在将非同步基站13的尾部数据块S31发送至移动终端2之前,先对该尾部数据块S31进行变换处理,即变换为F1 -1H1 -1H3F3S31,其中,F1 -1为同步基站11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H1 -1为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H3为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F3为非同步基站13的预编码矩阵。
由于同步基站11中的第一发送装置1003将经变换处理后的尾部数据块F1 -1H1 -1H3F3S31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3中的第二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五发送装置将去除该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剩余数据S32发送至移动终端2,因此,对于移动终端2而言,其接收到的数据为 也即属于非同步基站13的全部下行数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传输分集的传输方式,那么,同步基站11可以使用其发送自己的下行数据的天线同时来发送非同步基站13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尾部数据块;而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空间复用的传输方式,那么,同步基站11必须使用额外的发送天线发送非同步基站13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尾部数据块。
以上是针对同步基站11中的控制装置100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分别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和非同步基站13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情形进行的描述。
以下将参照图2和图5对非同步基站12中的控制装置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3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以及非同步基站13中的控制装置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情形进行描述。
上文中对图2和图5的描述在此一并作为参考。
对于非同步基站12而言,首先,非同步基站12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二接收装置通过X2接口接收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其中,非同步基站12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二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中包括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待传输下行数据,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以及非同步基站13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即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时延。
然后,非同步基站12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判断装置判断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回传信息中的失步信息是否大于0。
由于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小于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因此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3的失步信息小于0。
由于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3的失步信息小于0,因此,非同步基站12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发送装置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3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非同步基站12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发送装置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最后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3中的第二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五发送装置延迟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例如,如果非同步基站13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为-0.1us,那么,非同步基站12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发送装置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最后0.1us长度的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3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3中的第二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五发送装置延迟0.1us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了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从图5中可以看出,对应于第三行上半部分的为现有方案中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所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下行数据,由于非同步基站13和移动终端2之间的传输时延,例如,-0.1us,因此在现有方案中将有0.1us长度的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之外。当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案后,由于非同步基站13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由非同步基站12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发送装置在其发送下行数据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最后0.1us长度的时隙上代为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3中的第二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五发送装置相应地延迟了0.1us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了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因此,从第三行下半部分的本发明方案中可以看出,移动终端2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3的下行数据(即去除了对应0.1us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的下行数据)全部落在其检测窗。而由非同步基站12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发送装置代为发送的尾部数据块也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该尾部数据块由图5中对应于第二行下半部分的标识。
进一步地,上述的变换处理为非同步基站12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发送装置在待发送的尾部数据块上乘上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和非同步基站13的预编码矩阵,以及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和非同步基站12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
具体的,假设非同步基站13的待发送下行数据为S3,其中由非同步基站12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发送装置代为发送的尾部数据块为S31,剩余的数据块为S32,其中S3=S31+S32。
非同步基站12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发送装置在将非同步基站13的尾部数据块S31发送至移动终端2之前,先对该尾部数据块S31进行变换处理,即变换为F2 -1H2 -1H3F3S31,其中,F2 -1为非同步基站12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H2 -1为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H3为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F3为非同步基站13的预编码矩阵。
由于非同步基站12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发送装置将经变换处理后的尾部数据块F2 -1H2 -1H3F3S31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3中的第二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五发送装置将去除该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剩余数据S32发送至移动终端2,因此,对于移动终端2而言,其接收到的数据为 也即属于非同步基站13的全部下行数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传输分集的传输方式,那么,非同步基站12可以使用其发送自己的下行数据的天线同时来发送非同步基站13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尾部数据块;而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空间复用的传输方式,那么,非同步基站12必须使用额外的发送天线发送非同步基站13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尾部数据块。
同样的,对于非同步基站13而言,首先,非同步基站13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三接收装置通过X2接口接收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回传信息。其中,非同步基站13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三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回传消息中包括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待传输下行数据,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以及非同步基站12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即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时延。
然后,非同步基站13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三判断装置判断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回传信息中的失步信息是否大于0。
由于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大于同步基站11至移动终端2的传输距离,因此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2的失步信息大于0。
由于对应于非同步基站12的失步信息大于0,因此,非同步基站13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三发送装置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非同步基站13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三发送装置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起始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2中的第一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四发送装置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例如,如果非同步基站12与移动终端2的失步信息为0.1us,那么非同步基站13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三发送装置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2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起始0.1us长度的时隙上,将非同步基站12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移动终端2。
相应地,非同步基站12中的第一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四发送装置将去除了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2。
从图5中可以看出,对应于第二行上半部分的为现有方案中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所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下行数据,由于非同步基站12和移动终端2之间的传输时延,例如,0.1us,因此在现有方案中将有0.1us长度的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之外。当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案后,由于非同步基站12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图中以标识出)由非同步基站13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三发送装置在其发送下行数据的同时,在发送下行数据的起始0.1us长度的时隙上代为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2中的第一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四发送装置发送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数据是去除了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下行数据,因此,从第二行下半部分的本发明方案中可以看出,移动终端2接收到的来自非同步基站12的下行数据(即去除了对应0.1us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的下行数据)全部落在其检测窗。而由非同步基站13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三发送装置代为发送的头部数据块也落在移动终端2的检测窗内,该头部数据块由图5中对应于第三行下半部分的标识。
进一步地,上述的变换处理为非同步基站13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三发送装置在待发送的头部数据块上乘上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和非同步基站12的预编码矩阵,以及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和非同步基站13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
具体的,假设非同步基站12的待发送下行数据为S2,其中由非同步基站13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三发送装置代为发送的头部数据块为S21,剩余的数据块为S22,其中S2=S21+S22。
非同步基站13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三发送装置在将非同步基站12的头部数据块S21发送至移动终端2之前,先对该头部数据块S21进行变换处理,即变换为F3 -1H3 -1H2F2S21,其中,F3 -1为非同步基站13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H3 -1为非同步基站13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H2为非同步基站12至移动终端2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F2为非同步基站12的预编码矩阵。
由于非同步基站13中的控制装置中的第三发送装置将经变换处理后的头部数据块F3 -1H3 -1H2F2S21发送至移动终端2,而非同步基站12中的第一辅助控制装置中的第四发送装置将去除该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剩余数据S22发送至移动终端2,因此,对于移动终端2而言,其接收到的数据为 也即属于非同步基站12的全部下行数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传输分集的传输方式,那么,非同步基站13可以使用其发送自己的下行数据的天线同时来发送非同步基站12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头部数据块;而如果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采用空间复用的传输方式,那么,非同步基站13必须使用额外的发送天线发送非同步基站12的经变换处理后的头部数据块。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定型和修改。
Claims (18)
1.一种在基于协同多点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中用于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的同时,在一个或多个特定时隙上将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当所述基站为同步基站,且对应于某个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大于0,所述特定时隙为本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起始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当所述基站为同步基站,且对应于某个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小于0,所述特定时隙为本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最后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当所述基站为非同步基站,且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大于0,所述特定时隙为本非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最后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当所述基站为非同步基站,且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小于0,所述特定时隙为本非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起始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基站为同步基站,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通过X2接口分别接收来自所述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的一个或多个回传信息;
b.分别判断每个所述回传信息中的失步信息是否大于0;
c.如果对应于某个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大于0,那么在发送下行数据至所述移动终端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该非同步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本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起始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d.如果对应于某个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小于0,那么在发送下行数据至所述移动终端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该非同步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本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最后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处理为在待发送的所述头部/尾部数据块上乘上所述非同步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和所述非同步基站的预编码矩阵,以及本同步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和本同步基站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基站为非同步基站,且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大于0,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通过X2接口分别接收来自所述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的一个或多个回传信息,
ii.分别判断每个所述回传信息中的失步信息是否小于0;
iii.如果对应于某个其他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小于0,那么在发送下行数据至所述移动终端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该其他非同步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本非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最后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处理为在待发送的所述尾部数据块上乘上所述其他非同步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和所述其他非同步基站的预编码矩阵,以及本非同步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和本非同步基站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基站为非同步基站,且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小于0,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通过X2接口分别接收来自所述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的一个或多个回传信息,
ii’.分别判断每个所述回传信息中的失步信息是否大于0;
iii’.如果对应于某个其他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大于0,那么在发送下行数据至所述移动终端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该其他非同步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本非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起始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处理为在待发送的所述头部数据块上乘上所述其他非同步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和所述其他非同步基站的预编码矩阵,以及本非同步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和本非同步基站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
8.一种在基于协同多点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非同步基站中用于辅助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大于0,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
9.一种在基于协同多点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非同步基站中用于辅助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小于0,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延迟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
10.一种在基于协同多点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中用于控制传输时延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在发送下行数据至移动终端的同时,在一个或多个特定时隙上将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的部分数据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当所述基站为同步基站,且对应于某个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大于0,所述特定时隙为本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起始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当所述基站为同步基站,且对应于某个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小于0,所述特定时隙为本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最后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当所述基站为非同步基站,且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大于0,所述特定时隙为本非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最后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当所述基站为非同步基站,且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小于0,所述特定时隙为本非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起始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基站为同步基站,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第一接收装置,用于通过X2接口分别接收来自所述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的一个或多个回传信息;
第一判断装置,用于分别判断每个所述回传信息中的失步信息是否大于0;
第一发送装置,用于如果对应于某个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大于0,那么在发送下行数据至所述移动终端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该非同步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本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起始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所述第一发送装置还用于如果对应于某个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小于0,那么在发送下行数据至所述移动终端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该非同步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本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最后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处理为在待发送的所述头部/尾部数据块上乘上所述非同步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和所述非同步基站的预编码矩阵,以及本同步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和本同步基站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基站为非同步基站,且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大于0,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装置,用于通过X2接口分别接收来自所述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的一个或多个回传信息,
第二判断装置,用于分别判断每个所述回传信息中的失步信息是否小于0;
第二发送装置,用于如果对应于某个其他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小于0,那么在发送下行数据至所述移动终端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该其他非同步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本非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最后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处理为在待发送的所述尾部数据块上乘上所述其他非同步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和所述其他非同步基站的预编码矩阵,以及本非同步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和本非同步基站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基站为非同步基站,且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小于0,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第三接收装置,用于通过X2接口分别接收来自所述其他一个或多个非同步基站的一个或多个回传信息,
第三判断装置,用于分别判断每个所述回传信息中的失步信息是否大于0;
第三发送装置,用于如果对应于某个其他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大于0,那么在发送下行数据至所述移动终端的同时,在特定时隙上,将该其他非同步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经变换处理后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特定时隙为本非同步基站发送下行数据所占用的时隙的起始持续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时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处理为在待发送的所述头部数据块上乘上所述其他非同步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和所述其他非同步基站的预编码矩阵,以及本非同步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的信道传输矩阵的逆矩阵和本非同步基站的预编码矩阵的逆矩阵。
17.一种在基于协同多点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非同步基站中用于辅助控制传输时延的第一辅助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大于0,所述第一辅助控制装置包括:
第四发送装置,用于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头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
18.一种在基于协同多点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非同步基站中用于辅助控制传输时延的第二辅助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对应于该非同步基站的失步信息小于0,所述第二辅助控制装置包括:
第五发送装置,用于延迟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起始传输时刻,将去除对应所述失步信息长度的尾部数据块之后的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477471A CN101841361B (zh) | 2009-03-18 | 2009-03-18 | 在协同多点传输系统中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和装置 |
KR1020117024164A KR101337944B1 (ko) | 2009-03-18 | 2010-03-17 | 협력 멀티―포인트 송신 시스템에서의 송신 지연을 제어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
JP2012500050A JP5260789B2 (ja) | 2009-03-18 | 2010-03-17 | Comp伝送システムで伝搬遅延を制御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US13/257,110 US20120014312A1 (en) | 2009-03-18 | 2010-03-17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propagation delay in a comp transmission system |
EP10753123A EP2410798A1 (en) | 2009-03-18 | 2010-03-17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delay in a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system |
PCT/CN2010/071089 WO2010105556A1 (zh) | 2009-03-18 | 2010-03-17 | 在协同多点传输系统中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和装置 |
BRPI1009304A BRPI1009304A2 (pt) | 2009-03-18 | 2010-03-17 | método e dispositivo para controlar o atraso de propagação em um sistema de transmissão comp.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477471A CN101841361B (zh) | 2009-03-18 | 2009-03-18 | 在协同多点传输系统中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41361A CN101841361A (zh) | 2010-09-22 |
CN101841361B true CN101841361B (zh) | 2012-11-07 |
Family
ID=42739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477471A Active CN101841361B (zh) | 2009-03-18 | 2009-03-18 | 在协同多点传输系统中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20014312A1 (zh) |
EP (1) | EP2410798A1 (zh) |
JP (1) | JP5260789B2 (zh) |
KR (1) | KR101337944B1 (zh) |
CN (1) | CN101841361B (zh) |
BR (1) | BRPI1009304A2 (zh) |
WO (1) | WO201010555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14216B (zh) * | 2010-12-28 | 2013-06-12 |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 一种公共电话交换网信道传输时延的检测方法与装置 |
CN102958084B (zh) * | 2011-08-23 | 2018-03-0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时延差的纠正方法和系统 |
CN102547968B (zh) * | 2012-01-16 | 2014-09-10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协作多点传输下行同步方法及装置 |
CN102685874B (zh) * | 2012-04-12 | 2018-11-23 | 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多个接入点间偏差校准方法、系统和装置 |
CN103582151A (zh) * | 2012-07-23 | 2014-02-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随机接入方法及接收机 |
KR101694084B1 (ko) * | 2013-01-15 | 2017-01-06 |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 eNB 간 기능들을 협상하기 위한 방법, 그것을 위한 장치 및 시스템 |
WO2014174584A1 (ja) | 2013-04-23 | 2014-10-3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ユーザ端末、制御方法、及び、接続基地局 |
EP2800429A1 (en) * | 2013-05-03 | 2014-11-05 | Alcatel Lucent |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communication nodes |
EP3113560B1 (en) * | 2014-03-21 | 2022-04-2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position of frequency resource |
CN109151920B (zh) * | 2017-06-16 | 2021-07-20 |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同步信号的发送方法和基站 |
US10820290B2 (en) | 2018-08-13 | 2020-10-27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Over the air synchronization by means of a protocol in a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 |
WO2020119417A1 (en) | 2018-12-11 | 2020-06-18 |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position and distance of a terminal |
CN109714700B (zh) * | 2018-12-11 | 2021-02-02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同步方法、定位方法、主基站及定位系统 |
US11064449B2 (en) * | 2019-08-16 | 2021-07-13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Over the air synchronization of network nodes |
CN111679247A (zh) * | 2020-06-17 | 2020-09-18 |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 信号发送方法及系统、目标定位方法、存储介质、处理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7148187A1 (en) * | 2006-06-19 | 2007-12-27 | Nokia Corporation | Synchronis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user data |
CN101166073A (zh) * | 2006-10-17 | 2008-04-23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一种应用于多跳通信系统的协作分集通信方法 |
CN101227392A (zh) * | 2007-01-04 | 2008-07-23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无线通信系统和方法 |
EP2012446A1 (en) * | 2007-07-06 | 2009-01-07 | Nokia Corporation | Higher layer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base station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14376A (en) * | 1996-09-18 | 2000-01-11 | Motorola, Inc. | Method for over-the-air synchronization adjustment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433739B1 (en) * | 1998-03-17 | 2002-08-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ing base stations using remote synchronizing stations |
JP3376444B2 (ja) * | 2000-07-07 | 2003-02-1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基地局装置及びタイミング調整方法 |
US7701923B2 (en) * | 2006-07-10 | 2010-04-20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ame synchroniz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JP5147476B2 (ja) * | 2008-03-17 | 2013-02-2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データ送信タイミング制御方法 |
US8185060B2 (en) * | 2008-04-22 | 2012-05-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rving base station selection using backhaul quality information |
KR101268699B1 (ko) * | 2009-01-05 | 2013-05-29 |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 통신 장치, 이동국 및 통신 제어 방법 |
-
2009
- 2009-03-18 CN CN2009100477471A patent/CN101841361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3-17 KR KR1020117024164A patent/KR101337944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3-17 BR BRPI1009304A patent/BRPI1009304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3-17 JP JP2012500050A patent/JP526078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3-17 EP EP10753123A patent/EP2410798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03-17 WO PCT/CN2010/071089 patent/WO201010555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3-17 US US13/257,110 patent/US2012001431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7148187A1 (en) * | 2006-06-19 | 2007-12-27 | Nokia Corporation | Synchronis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user data |
CN101166073A (zh) * | 2006-10-17 | 2008-04-23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一种应用于多跳通信系统的协作分集通信方法 |
CN101227392A (zh) * | 2007-01-04 | 2008-07-23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无线通信系统和方法 |
EP2012446A1 (en) * | 2007-07-06 | 2009-01-07 | Nokia Corporation | Higher layer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base stations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特开2004-172772A 2004.06.1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337944B1 (ko) | 2013-12-09 |
BRPI1009304A2 (pt) | 2016-03-08 |
JP5260789B2 (ja) | 2013-08-14 |
US20120014312A1 (en) | 2012-01-19 |
EP2410798A1 (en) | 2012-01-25 |
WO2010105556A1 (zh) | 2010-09-23 |
CN101841361A (zh) | 2010-09-22 |
JP2012521112A (ja) | 2012-09-10 |
KR20110129468A (ko) | 2011-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41361B (zh) | 在协同多点传输系统中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和装置 | |
EP3836441B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between internet of vehicles devices | |
EP2445251B1 (en) | Transferring method, relay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for uplink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relay link | |
CN101911547B (zh) | 通过调整现有tdd技术来实现fdd能力 | |
CN101448313B (zh) | 一种通信系统的同步方法及装置 | |
EP2068585B1 (en) | Mobile station, wireless base st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notification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receiving method | |
CN101834654B (zh) | 中继tdd系统中避免不同步而产生的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 |
EP1876764B1 (en) | Mobil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hannel switching method for ad-hoc communication | |
CN103298113A (zh) | 端到端d2d通信方法和d2d通信设备 | |
CN101784120B (zh) | 用于在终端中接收由基站传送的数据的方法 | |
GB0807773D0 (en)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ending power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
CN104253673A (zh) | 上行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及上行多用户输入输出系统 | |
CN101415226B (zh) | 时分双工系统提高下行导频时隙资源利用率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1098297B (zh) |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导频码的扩展方法 | |
CN101185250B (zh) | 随机接入信道的初始多路径获取方法 | |
CN101867386B (zh) | 一种频偏预校准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 |
EP2579656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
CN101653036B (zh) | 移动台、无线接入网络装置以及移动通信系统 | |
CN101594672B (zh) | 一种维护上行同步的方法、系统、装置和发送数据的方法 | |
CN102724749B (zh) | 用于同步上下行帧的方法、终端和基站 | |
KR101868635B1 (ko) |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2638325A (zh) | 触发非周期性上行探测参考信号发送的方法及装置 | |
US8300617B2 (en) | Subscriber station,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 and transmission timing control method suitabl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synchronous PtoMP scheme | |
CN102308505A (zh) | Ofdma的发送天线端口的数目的非相干检测方法 | |
CN101442359B (zh) | 一种通信系统的同步方法、基站及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201206 Pudong Jinqiao Ning Road, Shanghai, No. 388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NOKIA Baer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01206 Pudong Jinqiao Ning Road, Shanghai, No. 388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Alcatel-Lucent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