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840191B - 替换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替换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0191B
CN101840191B CN2010101355703A CN201010135570A CN101840191B CN 101840191 B CN101840191 B CN 101840191B CN 2010101355703 A CN2010101355703 A CN 2010101355703A CN 201010135570 A CN201010135570 A CN 201010135570A CN 101840191 B CN101840191 B CN 1018401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unit
replacement unit
guide
form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557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0191A (zh
Inventor
松本卓士
滝口俊央
大场真一
矢泽孝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688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9346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305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5611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40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01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01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01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替换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该替换单元包括底部构件和导向槽。所述底部构件被支撑在多个支撑构件中的一个支撑构件处。设置在所述底部构件处的所述导向槽由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处且布置成一行的多个突起引导,并且沿着安装方向延伸,所述替换单元沿着该安装方向从装置主体的侧方安装到该装置主体中。

Description

替换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替换单元和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包括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2006-78923中示出的装置,其中描述了被以可拆卸方式容纳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多个处理盒(替换单元)。
每个处理盒均包括感光体和作用在该感光体上的至少一个电子照相处理装置。
所述多个处理盒沿着水平方向排列。沿着安装方向延伸的圆杆形销构件形成在处理盒的侧部。当处理盒被插入到装置的主体中时,形成在正在被插入的处理盒处的销构件滑动到设置在已被安装在装置主体中的处理盒处的定位孔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缩小相邻替换单元的间隔的替换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替换单元和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很好地保持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壳体的保持部的可操作性。
本发明的一方面是一种替换单元,该替换单元包括:底部构件,该底部构件被支撑在多个支撑构件中的一个支撑构件处;以及设置在所述底部构件处的导向槽,该导向槽由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处并布置成一行的多个突起引导,所述导向槽沿着安装方向延伸,所述替换单元沿着该安装方向从装置主体的侧方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中。
根据当前方面,可靠地执行正被安装到装置主体中的替换单元的定位和插入。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导向槽可包括导入部,当将所述替换单元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中时,该导入部导入所述突起。
根据这种结构,可提高替换单元的安装操作性。
上述方面还可包括:感光体单元,该感光体单元包括图像保持构件,在该图像保持构件的表面处形成静电潜像;以及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包括显影构件,该显影构件将调色剂供应到形成在所述图像保持构件的表面处的静电潜像,所述显影单元比所述感光体单元重,其中,所述导向槽设置在所述显影单元的底部构件处。
根据这种结构,所述替换单元可在稳定的条件下被安装到装置主体中。
上述方面还可包括:轴构件,当所述替换单元已被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中时,该轴构件将所述感光体单元和所述显影单元支撑成能够相对旋转;驱动传动构件,该驱动传动构件设置在所述显影单元处;被驱动构件,该被驱动构件容纳在所述显影单元内部,并由于通过所述驱动传动构件传递到所述被驱动构件的旋转力而旋转;以及容许部,该容许部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处,当所述感光体单元和所述显影单元由于所述驱动传动构件被驱动时的反作用力而绕所述轴构件相对旋转时,所述容许部允许所述显影单元相对于所述突起运动。
根据这种结构,当设置在感光体单元中的图像保持构件和设置在显影单元中的显影辊被定位时,可允许显影单元相对于所述突起运动。
上述方面还可包括:开口,通过该开口接收将被填充到所述显影单元的内部的调色剂;关闭构件,该关闭构件关闭所述开口,当所述替换单元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中时,所述关闭构件与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处的打开构件接触并运动,从而打开所述开口而能够进行所述调色剂的接收,其中,所述关闭构件的位置被确定为:在全部所述突起都经过所述导入部之后,所述打开构件打开所述关闭构件。
根据这种结构,闸门构件可以以稳定的姿势打开。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替换单元,其中,引导被设置在所述替换单元处的导向槽的所述多个突起沿着安装方向布置成一行。
根据这种结构,可靠地执行正被安装到装置主体中的替换单元的定位和插入。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多个突起之间的间隔分别不同。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突起的数量可以是三个,并且从所述替换单元的安装方向外侧开始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之间的间隔可以比所述第二突起和第三突起之间的间隔窄。
根据这些结构,在安装过程中,除了预先指定的突起之外,没有突起能够进入所述容许部。
第一方面还可包括:被定位部,该被定位部设置成从所述替换单元的安装方向前端部突出,当所述替换单元插入到所述装置主体的保持部中的预定安装位置时,所述被定位部定位在定位部处,该定位部至少设置在所述保持部的底面导向部的引导方向内侧;以及插入姿势调节部,该插入姿势调节部设置在所述底部构件处,当所述替换单元被插向所述保持部的安装位置时,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抵靠所述保持部的底面而运动,并且在所述替换单元的姿势被调节成该替换单元的所述被定位部侧被抬起的状态下,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使所述被定位部能够插入到所述定位部中。
根据当前方面,可以很好地保持图像形成单元安装到壳体的保持部中的可操作性。
上述方面还可包括承载图像的可旋转的图像保持构件,其中,所述被定位部包括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图像保持构件的支撑构件。
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定位结构被简化,也可以很好地保持图像形成单元安装到壳体的保持部中的可操作性。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可以是设置在所述替换单元的所述底部构件的所述被定位部侧的突起。
根据这种结构,可用简单的结构来调节图像形成单元的插入姿势。
上述方面还可包括:回收装置,该回收装置能够回收形成图像之后形成图像的材料的残留材料;排出开口,该排出开口设置在所述底部构件处,并且能够排出所回收的残留材料;以及开闭盖,该开闭盖覆盖所述排出开口,其中,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设置在所述开闭盖附近。
根据这种结构,设置有回收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可有效地避免以下情形:在安装图像形成单元的操作过程中,用于打开和关闭回收装置的开闭盖变成不必要的障碍物。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包括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形成在所述装置主体中的保持部;以及第二方面所述的替换单元,其中,所述保持部包括:导向部,该导向部设置在所述保持部的底面处,并沿着所述替换单元的安装方向引导该替换单元;和定位部,该定位部设置在所述导向部的引导方向内侧。
根据当前方面,可容易地构造能够很好地保持将图像形成单元安装到壳体的保持部中的可操作性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上述方面中,在所述替换单元安装在所述保持部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对应的位置处,所述保持部可包括凹部,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能够装配在该凹部中,所述替换单元的姿势被设定成定位于所述定位部处的姿势。
根据这种结构,可很好地保持将图像形成单元定位于壳体的保持部中的定位性。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凹部的边缘部和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导向倾斜部,该导向倾斜部用于在所述替换单元正被从所述安装位置移除时,将所述替换单元从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装配在所述凹部处的状态移除。
根据这种结构,可很好地保持图像形成单元的移除操作。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定位部可包括:下侧定位构件,该下侧定位构件在被定位状态下从下方卡住所述替换单元的所述被定位部;以及上侧定位构件,该上侧定位构件从上方弹性地定位所述被定位部。
根据这种结构,可很好地保持将图像形成单元定位于壳体的保持部中的定位性。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导向部可包括沿着所述替换单元的安装方向布置的多个导向突起。
根据这种结构,在相邻的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条件下,可很好地保持图像形成单元相对于壳体的保持部的引导性。
附图说明
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单元的仰视图;
图3是示出图像形成单元以及支撑图像形成单元的支撑板、导向销等的立体图;
图4A至图4C是示出图像形成单元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5A和图5B是从图像形成单元的一端和另一端观看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图像形成单元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像形成单元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采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9A是示出在图像形成单元安装到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壳体的保持部上之前的状态的图解视图;
图9B是示出图像形成单元即将安装到壳体的保持部的安装位置之前的图解视图;
图10是示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细节的图解视图;
图11是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立体图解视图;
图12A是从图11的方向A沿着箭头观看的视图;
图12B是从图11的方向B沿着箭头观看的视图;
图13是示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保持部的细节的图解视图;
图14A是示出图13中所示的保持部的导向部结构的图解视图;
图14B是对应于图14A中的线B-B的剖视图;
图15是从图11的方向VIII沿着箭头观看的视图;
图16是图8所示的图像形成单元的主要元件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图像形成单元与废调色剂回收装置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导向运动过程的说明图;
图19A是示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图像形成单元被安装到壳体的保持部的安装位置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9B是从图19A的方向B沿着箭头观看的视图;
图20是示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图像形成单元被安装到壳体的保持部的安装位置之前的运动的说明图;
图21是示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图像形成单元的被定位部即将到达壳体的定位部之前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2是示出图2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单元的被定位部即将被定位到壳体的定位部之前的状态的主要元件的说明图;
图23A是示意性地示出图像形成单元相对于图20的壳体的保持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3B是示出当图像形成单元的被定位部被定位到壳体的定位部时图像形成单元相对于壳体的保持部的状态的说明图;以及
图23C是图23B中的部分C的放大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总体结构
如图8所示,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图像处理装置对从个人计算机等发送来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
容纳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调色剂的调色剂盒11Y、11M、11C和11K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内部的顶部。在以下的描述中,将Y、M、C和K附加到附图标记后,以使对应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构件之间相区别。
调色剂供应路径13Y、13M、13C和13K的一端分别连接到调色剂盒11Y、11M、11C和11K。
图像形成单元12(12Y、12M、12C、12K)在它们的一部分在正视图中在右斜下方(参见图7)相互重叠的状态下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内部的中间,图像形成单元12(12Y、12M、12C、12K)用作对应于Y、M、C和K显影剂的四个替换单元。
显影剂是其中磁性载体混合有非磁性类型的调色剂的试剂。调色剂供应路径13Y、13M、13C和13K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2Y、12M、12C和12K,并将各颜色的调色剂供应到图像形成单元12。
转印部14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2Y、12M、12C和12K的上方。转印部14包括中间转印带16、第一转印辊18Y、18M、18C和18K以及第二转印辊20。中间转印带16是中间转印体的一个示例。第一转印辊18Y、18M、18C和18K是将调色剂图像从图像形成单元12Y、12M、12C和12K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的四个第一转印构件。第二转印辊20将中间转印带16上的叠置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用作记录介质的片材构件P上。
中间转印带16缠绕在驱动辊22、张紧辊24和支撑辊26上,驱动辊22通过未示出的电机驱动,张紧辊24调节中间转印带16的张力,支撑辊26设置为与第二转印辊20相对。中间转印带16通过驱动辊22驱动而沿着图8中的箭头X的方向(逆时针方向)循环。
中间转印带16利用带形成,其中,合适量的抗静电剂(例如,炭黑等)被容纳在树脂(例如,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酯,聚丙烯等)或各种橡胶之一中,使得体积电阻率为106至1014Ω·cm。
第一转印辊18(18Y、18M、18C和18K)被设置为与感光体28(28Y、28M、28C和28K)相对,以将中间转印带16夹在第一转印辊18和感光体28之间,所述感光体28(28Y、28M、28C和28K)用作分别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2Y、12M、12C和12K处的图像保持构件。在第一转印辊18Y、18M、18C和18K处,通过供电单元(未示出)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在第二转印辊20处,通过该供电单元施加极性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清洁装置30在设置驱动辊22的位置处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的外表面处。清洁装置30设置有清洁刷32和清洁刮片34,并利用清洁刷32和清洁刮片34去除中间转印带16上的残留调色剂、纸尘等。
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个部分的驱动的控制单元36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内部。曝光单元40被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2的下方。曝光单元40将对应于各颜色的曝光光L(LY、LM、LC和LK)照射到已被静电充电的感光体28的表面上,并形成静电潜像。
f-θ透镜(未示出)和多面镜42设置在曝光单元40内部,以沿着主扫描方向扫描曝光光L。还设置玻璃窗44Y、44M、44C和44K,以使四种曝光光LY、LM、LC和LK射向图像形成单元12Y、12M、12C和12K的感光体28。
容纳片材构件P的供纸盒46被设置在曝光单元40下方。从供纸盒46的端部沿着竖直方向向上设置供纸路径50,沿着该供纸路径50传送片材构件P。
供纸辊48、辊对52和辊54被设置在供纸路径50上。供纸辊48将片材构件P从供纸盒46中送出。辊对52用于纸张分离和传送,将片材构件P一次一张地供应。辊54使纸的前端定位以使片材构件P的传送时间与中间转印带16上的图像的运动时间相匹配。
定影装置60设置在第二转印辊20的上方。定影装置60设置有加热辊62和加压辊64,加热辊62被加热,加压辊64挤靠加热辊62。通过第二转印辊20转印到片材构件P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在加热辊62和加压辊64之间的抵靠部分处通过热和压力而被定影。所述片材构件P通过设置在片材构件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排出辊66而被排出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顶部的排出部68。在已完成调色剂图像的第二转印处理的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上,通过清洁装置30去除残留调色剂、纸尘等。
接着,描述图像形成单元12。
这里,将以图像形成单元12M为例来进行描述。对应于其它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2Y、12C和12K具有与图像形成单元12M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有将不给出它们的描述。图像形成单元12M的结构构件将用省略了M的附图标记表示。
图像形成单元12可从装置主体(壳体)10A的侧方相对于装置主体10A安装/拆卸,并可用一个新的图像形成单元12更换。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作为示例,图像形成单元12可从设置有图像形成单元12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方向更换。这里,术语“侧方”的含义包括与设置有图像形成单元12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向上和向下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且该术语并不特别限于设置有图像形成单元12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方向。
如图6所示,充电辊72、显影部70、擦除灯74和清洁刮片76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2中。充电辊72用作静电充电构件,该静电充电构件触靠感光体28的表面并对感光体28均匀地充电。显影部70利用各颜色的显影剂(调色剂)使已通过曝光光L形成在感光体28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擦除灯74是除电装置的一个示例,该除电装置在转印之后将光照射到感光体28的表面上而去除电荷。清洁刮片76用作图像保持构件清洁构件,该清洁构件在电荷去除之后清洁感光体28的表面。
从感光体28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至下游侧与感光体28的表面相对地依次布置有充电辊72、显影部70、擦除灯74和清洁刮片76。
清洁辊79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充电辊72的外周面的与设置感光体28的一侧相对的一侧。清洁辊76用作充电清洁构件,该充电清洁构件将粘附到充电辊72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等去除。
显影部70包括显影剂容纳室80、显影室82和搅拌/传送室84。显影剂容纳室80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2M的左端,并充有显影剂G。显影室82设置在显影剂容纳室80和感光体28之间。搅拌/传送室84设置在显影剂容纳室80和显影室82的下方,用于搅拌(混合)从显影剂容纳室80供应到搅拌/传送室84的显影剂G,并将该显影剂传送到显影室82。
矩形第一开口83形成在显影剂容纳室80的顶部。显影剂G通过第一开口83从外部流入,以被填充到显影剂容纳室80中。
矩形第二开口87形成在显影剂容纳室80的底部。显影剂容纳室80和搅拌/传送室84通过第二开口87而流体连通。填充到显影剂容纳室80中并在显影剂容纳室80中向下流动的显影剂G通过第二开口87流动到搅拌/传送室84中。
第二开口87预先被密封构件85B密封。在将图像形成单元12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0中之前,通过将密封构件85B从图像形成单元12的一个侧面拉下,而打开第二开口87。
搅拌/传送室84通过分隔壁93隔开,从而形成两条搅拌路径,即,第一搅拌路径84A和第二搅拌路径84B。连通开口(未示出)形成在位于分隔壁93的两个端部的位置,并且第一搅拌路径84A和第二搅拌路径84B通过所述连通开口而流体连通。
第二搅拌路径84B的上面敞开,并与显影室82流体连通,显影辊78设置在显影室82的上方。
第一搅拌/传送构件91设置在第一搅拌路径84A中。类似地,第二搅拌/传送构件92设置在第二搅拌路径84B中。通过使第一搅拌/传送构件91沿着箭头C方向转动并使第二搅拌/传送构件92沿着箭头D方向转动,使搅拌/传送室84中的显影剂G与供应的调色剂混合,该显影剂G在第一搅拌路径84A和第二搅拌路径84B中被搅拌和混合的同时被传送,并且在第一搅拌路径84A和第二搅拌路径84B之间循环。
显影辊78设置在显影室82中。显影辊78绕着感光体28的长度方向沿着箭头B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使显影剂G中的调色剂在显影时朝着感光体28上的静电潜像运动,并形成调色剂图像。在显影室82中,还设置有薄层形成辊97。所述薄层形成辊97用作层调整构件。
在图像形成单元12中设有闸门构件86(见图3)和闸门构件90(见图2)。闸门构件86关闭第一开口83,调色剂从前述调色剂供应路径13在该第一开口83处进入(见图8)。闸门构件90关闭排出开口88,排出的调色剂通过所述排出开口88被排出。当图像形成单元12被安装在装置主体10A中时,闸门构件86和闸门构件90遇到设置在装置主体处的未示出的闸门打开构件,并打开第一开口83和排出开口88。
接着,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0的图像形成过程。
如图8所示,已经通过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随后被转换为四种颜色(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色阶数据,并顺序地输出到曝光单元40。在曝光单元40中,根据各颜色的色阶数据发射曝光光L,从而在感光体28上执行扫描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像。
形成在感光体28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部70被显示并显影为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顺序地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2Y、12M、12C和12K的感光体28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随后通过四个第一转印辊18Y、18M、18C和18K顺序地重叠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
重叠并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第二转印辊20被二次转印到已被传送来的片材构件P上。片材构件P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装置60被定影,在定影之后,片材构件P被排出到排出部68。
在调色剂图像转印过程结束之后,在感光体28的表面上,残留调色剂、纸尘等通过清洁刮片76被去除。此外,中间转印带16上的残留调色剂、纸尘等通过清洁装置30被去除。
主要元件的结构
如图5A和图5B所示,图像形成单元12包括感光体单元110和显影单元112。感光体单元110设置有感光体28,感光体28被驱动而沿着箭头A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显影单元112设置有显影辊78,该显影辊78将调色剂供应到形成在感光体28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感光体单元110和显影单元112被支撑成通过轴构件114可相对旋转。在结构上,显影单元112比感光体单元110重。
如图5A所示,当从图像形成单元12的一端观看该图像形成单元12时,用作施力构件的螺旋弹簧116被设置为在感光体单元110和显影单元112之间延伸。螺旋弹簧116的相应端部被固定到感光体单元110和显影单元112。在显影单元112中设置有用于将旋转力传递到第一搅拌/传送构件91和第二搅拌/传送构件92的齿轮构件120,在感光体单元110中设置有用于将旋转力传递到感光体28的齿轮构件122。
另一方面,当如图5B所示从图像形成单元12的另一端观看该图像形成单元12时,用作施力构件的螺旋弹簧118被设置为在感光体单元110和显影单元112之间延伸。螺旋弹簧118的相应端部被固定到感光体单元110和显影单元112。
通过这种结构,利用螺旋弹簧116和118的施加力而保持显影单元112和感光体单元110的预定位置关系。
如图3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0内部设置有四个支撑板126。各图像形成单元12被支撑在支撑板126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圆杆形导向销128被设置为从形成在支撑板126中的圆孔突出并向上延伸。
更具体地说,沿着各图像形成单元12的安装方向(图中所示的方向G)均设置有多个(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导向销128。从图像形成单元12的安装方向的外端(近侧)开始的第一导向销128和第二导向销128之间的间隔被设置为比第二导向销128和第三导向销128之间的间隔窄。
图3省略了图像形成单元12M的感光体单元110,以便于理解从支撑板126M突出的导向销128的结构。
同时,如图1和图2所示,在构成显影单元112的底部的底部构件130中设有凹入的导向槽134。导向槽134沿着图像形成单元12的安装/拆卸方向(图中示出的方向G)延伸。底部构件130也可与显影单元112的壳体一体地形成。
更具体地说,当图像形成单元12正被安装时,导向槽134被设置在装置主体10A中的导向销128引导,使得图像形成单元12沿着箭头G的方向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0/从图像形成装置10拆卸。
在导向槽134处设置有渐缩部136。渐缩部136用作当图像形成单元12被安装到装置主体10A中时导入导向销128的导入部。
在导向槽134处设有切口138。切口138用作容许部,在图像形成单元12已被安装在装置主体10A中的状态下,在显影单元112通过齿轮构件112等被驱动时的反作用力而被拉向显影单元110时,该切口允许显影单元112相对于导向销128运动,所述齿轮构件120使设置在显影单元112中的显影辊78、第一搅拌/传送构件91和第二搅拌/传送构件92(见图6)转动。
也就是说,当显影单元112被拉向感光体单元110,并且显影单元112动作而沿着与图像形成单元12的安装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所示的方向H)运动时,显影单元112运动而不会使导向槽134抵靠导向销128。
闸门构件90和闸门构件86(见图3)的位置被设置为:在图像形成单元12正被安装在装置主体10A中时所有导向销128都通过渐缩部136之后,闸门构件90和闸门构件86抵靠闸门打开构件(未示出)而被打开。
图1和图2是在省略了例如支撑板126等构件的情况下示出的,使得安装在装置主体10A中的图像形成单元12的导向槽134与导向销128的位置关系可更加容易地理解。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
图4A至图4C按照时间次序示出了当图像形成单元12正被安装到装置主体10A(见图3)中时图像形成单元12和导向销128之间的位置关系。图4A至图4C是在省略了例如支撑板126等构件的情况下示出的,这样可容易地理解导向销128和图像形成单元12的导向槽134的位置关系。
如图4A所示,当图像形成单元12被安装到装置主体10A时,图像形成单元12沿着方向G运动。首先,从图像形成单元12的安装方向的外端开始的第一导向销128(在图中的左侧)通过设置在导向槽134的端部的渐缩部136而被引导到导向槽134中。
如图4B所示,在第一导向销128之后,第二导向销128(在图的中间)和第三导向销128(在图中的右侧)被类似地引导到导向槽134中。
现在,如上所述,第一导向销128和第二导向销128之间的间隔被设置为比第二导向销128和第三导向销128之间的间隔窄。也就是说,形成了这样的结构,其中,第一导向销128和第二导向销128被快速地引导到导向槽134中。
此外,因为相邻的导向销128之间的间隔不同,所以在图像形成单元12的安装操作期间,导向销128不会通过切口138从导向槽134脱离。
如图1和图4C所示,当图像形成单元12已经被安装到装置主体10A中时,导向销128与切口138相对,并且显影单元112沿着与安装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的方向H)可运动。也就是说,当显影单元112通过齿轮构件120被驱动时的反作用力而被拉向感光体单元110时,显影单元112沿着与显影辊78的轴向垂直的方向运动,从而保持显影单元112的显影辊78与感光体110的感光体28之间的轴向间距,所述齿轮构件120用于使设置在显影单元112中的显影辊78、第一搅拌/传送构件91和第二搅拌/传送构件92转动。
此外,当图像形成单元12正被安装在装置主体10A中时,用于引导图像形成单元12的唯一装置是从支撑板126突出的导向销128。也就是说,在相邻的图像形成单元12之间不需要设置导向装置。
此外,因为导向槽134由导向销128引导,所以与导向槽134由沿着图像形成单元12的安装方向延伸的轨道式突起部引导的情况相比,对引导方向的校正进行调整等更加容易。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以下,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并且将不进行描述;仅描述不同的部分。
图9A和图9B是示出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的图解视图。图9A示出了图像形成单元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10A的保持部中之前的状态。图9B示出了在图像形成单元即将被安装在装置主体10A的保持部中的安装位置之前的状态。
在图9A中,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接纳部211,该接纳部211形成在装置主体10A中;以及图像形成单元12,该图像形成单元12可插入/可移除地安装到接纳部211上,并在转印介质上形成图像。
接纳部211包括:导向部212,该导向部212设置在接纳部211的底面处,并沿着图像形成单元12的插入/移除方向引导该图像形成单元12;以及定位部113,该定位部113设置在导向部212的引导方向内端。
图像形成单元12包括单元容器2、被部导向部213、部被定位部4和部插入姿势调节部5。单元容器2容纳用于形成图像的结构元件并插入到装置主体10A的接纳部211中。被部导向部213设置在单元容器2的底部,并与设置在接纳部211的底面处的导向部212接合而被该导向部212引导。被定位部4被设置为在单元容器2的位于插入/移除方向的插入侧的一端突出,并在图像形成单元12已被插入到接纳部211中的预定安装位置时被定位在定位部113处。插入姿势调节部5设置在单元容器2的底部,当单元容器2朝着接纳部211的安装位置插入时,该插入姿势调节部5抵靠接纳部211的底面而沿着该底面运动,并使得在单元容器2的姿势被调节为使得单元容器2的被定位部4侧被抬起的状态下,被定位部4相对于定位部113可插入。
装置主体10A的接纳部211可具有任何合适的结构,只要装置主体10A的接纳部211包括底面导向部212和定位部113即可。
底面导向部212可具有任何合适的结构,只要底面导向部212设置在接纳部211的底面上并引导图像形成单元12即可。
在当前实施方式中,定位部113位于底面导向部212的引导方向内侧。但是也可采用这样的替换系统,当图像形成单元11安装在接纳部211的安装位置时,该系统在底面导向部212的引导方向外侧执行定位。
图像形成单元12要求单元容器2容纳至少形成图像的结构元件6(例如,如果以电子照相系统为例,则所述结构元件包括:图像保持构件6a,例如感光体等;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为图像保持构件6a充电;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利用调色剂使形成在图像保持构件6a上的静电潜像显现出来;回收装置,该回收装置回收废调色剂等)。可以只有一个单元容器2或该单元容器2可被分为多个(例如,分成图像保持构件单元和显影单元)。
被导向部213可具有与底面导向部212的结构(导向突起或导向槽)相符的任何合适的结构,只要被导向部213保持与接纳部211的底面导向部212接合即可。
被定位部4可具有任何合适的结构,只要该被定位部4通过定位部113定位即可,但是被定位部4必须被设置为至少从单元容器2的插入侧端突出。
插入姿势调节部5可设置在单个位置处,所述单个位置与由底面导向部212和被导向部213形成的导向机构的位置不同,但是没有理由插入姿势调节部5不能形成为多个。插入姿势调节部5可具有任何合适的结构,只要其能够进行调节从而抬升单元容器2的插入姿势即可,但是插入姿势调节部5一般来说是突起。
图像形成单元12的典型结构的示例是这样的结构,其中,单元容器2容纳承载图像的可旋转的图像保持构件6a,图像保持构件6a作为形成图像的结构元件6,并且,被定位部4是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图像保持构件6a的支撑构件(轴承构件)。在这种情况下,该支撑构件兼用作被定位部4。因此,不需要在单元容器2上单独设置被定位部4。
为了更大程度地调节单元容器2的插入姿势,作为插入姿势调节部5的典型结构的突起可以靠向被定位部4设置在单元容器2的底部(沿着插入方向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12的中间位于被定位部4侧)。
单元容器2可容纳回收装置,在利用形成图像的材料进行成像之后可将残留物质回收到该回收装置中。单元容器2可包括设置在单元容器2的底部中的排出开口处的开闭盖,通过回收装置回收的残留材料可在该排出开口处排出,所述开闭盖覆盖所述排出开口。
在该结构中,插入姿势调节部5可在开闭盖的附近设置在单元容器2的底部,以便在图像形成单元12正被安装到装置主体10A的接纳部211中时有效地防止与开闭盖发生干涉。
为了使图像形成单元12的被定位部4相对于定位部113保持良好的定位,在图像形成单元12安装在接纳部211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与插入姿势调节部5对应的位置处,所述接纳部211可包括凹部(未示出),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5能够装配在该凹部中,所述接纳部211可以将图像形成单元12的布置姿势设定成定位于所述定位部113处的姿势。
术语“凹部”在这里当然可以是有底的凹槽,但也包括通孔。
当在接纳部211中设置凹部时,该凹部的边缘部和插入姿势调节部5中的一个或两个可包括导向倾斜部(未示出),以在图像形成单元12正被从安装位置移除时,将插入姿势调节部5从插入姿势调节部5装配在所述凹部中的状态移除。
导向倾斜部引导插入姿势调节部5,以在图像形成单元12被从接纳部211移除时,将插入姿势调节部5从所述凹部移除。
定位部113可包括下侧定位构件和上侧定位构件,下侧定位构件在被定位状态下从下卡住图像形成单元12的被定位部,上侧定位构件从上方弹性地定位所述被定位部4。
例如,基本V形的定位板可作为下侧定位构件的示例,而弹性构件可作为上侧定位构件的示例。
在导向机构(底面导向部212和被导向部213)中,底面导向部212可由沿着图像形成单元12的插入/移除方向多个地排列的导向突起构成,而被导向部213可由沿着所述多个导向突起的布置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构成,并所述导向突起相对可运动地引导。
以下,更加详细地描述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结构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相似,因此,不再进行描述。
图像形成单元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感光体28被构造为集成了充电装置332、显影装置334、清洁装置335和电荷去除装置336的图像形成单元(处理盒)370。图像形成单元370可移除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0A的单元保持部中,并构成各颜色的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单元370设置有:感光体单元371,感光体28结合该感光体单元371中;和显影单元372,该显影单元372可摆动地连接到感光体单元371,显影装置334结合在该显影单元372中。
感光体单元
如图10和图11所示,感光体单元371包括容纳容器380,感光体28被容纳在该容纳容器380中。充电装置332、清洁装置335和电荷去除装置336在容纳容器380中围绕感光体28设置。
感光体28在其旋转轴线的两个端部处被设置在容纳容器380的两端的轴承构件421和422可旋转地支撑。当图像形成单元370被安装时,设置在感光体28的旋转轴的一端处的联接构件423连接到未示出的驱动机构。
充电装置332包括位于容纳容器380的一部分处的充电容器381。充电辊382和清洁辊383被设置在充电容器381中。充电辊382接触感光体28的表面或被设置为靠近感光体28的表面。清洁辊383清除掉粘附到充电辊382的表面上的调色剂。
清洁装置335包括位于容纳容器380的一部分处的清洁容器384。在清洁容器38的敞开边缘处,设置有用于刮除感光体28的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构件(清洁刮片)385。回收传送构件386(例如,呈安装到旋转轴的周围的螺旋叶片的形式)设置在清洁容器384中。回收传送构件386将通过清洁构件385刮除的残留调色剂传送向废调色剂回收装置560(见图17)。
电荷去除装置336包括位于容纳容器380的一部分处的电荷去除容器387。电荷去除照明透镜(擦除灯)388被保持在电荷去除容器387中。来自未示出的电荷去除灯的电荷去除光被引导至电荷去除照明透镜388,从而使电荷去除光照射到感光体28的表面上。
显影单元
如图10和图11所示,显影单元372包括显影容器390,该显影容器390朝着感光体28敞开并容纳含有调色剂和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用于保持并传送调色剂的显影辊391被设置在与显影容器390的开口396b相对的位置。一对显影剂搅拌构件392和393(例如,呈安装到旋转轴的周围的螺旋叶片的形式)在显影容器390中设置在显影辊391的后侧。层厚度调节构件(例如,层厚度调节辊)394相对于显影辊391的显影位置设置在显影辊39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层厚度调节构件394调节被保持在显影辊391上的显影剂的层的厚度。
显影容器390包括显影剂容纳室395和初始显影剂储存室397。显影剂容纳室395在图像形成单元370被安装时容纳显影剂,显影辊391和显影剂搅拌构件392和393被设置在显影剂容纳室395中。初始显影剂储存室397通过开口396(在当前示例中,多个开口396a和396b)与显影剂容纳室395相邻,并且在图像形成单元370被安装之前,初始显影剂被储存在初始显影剂储存室397中。在图像形成单元370被安装之前,也就是说,当显影单元372未被使用时,在初始显影剂储存室397和显影剂容纳室395之间的开口396(396a和396b)由关闭密封件398(在当前示例中,关闭密封件398a和398b)关闭,在使用时,所述关闭密封件398可被移除。
感光体单元和显影单元的安装结构
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1和图12A以及图12B所示,感光体单元371和显影单元372由连接机构373可摆动地支撑。
连接机构373在枢转轴处将感光体单元371的容纳容器380与位于显影单元372的显影容器390的两个长度方向端部中的每个端部处的安装件摆动地连接起来。
连接机构373设置在远离感光体28和显影辊391之间的相对区域的区域中。
在显影辊391的两端设置有用于位置调节的追踪辊(trackingroller),该追踪辊的直径稍大于显影辊391的直径。通过使追踪辊触靠感光体28的表面而将显影辊391和感光体28之间的间隙调节为预先指定的预定量。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在显影单元372的显影容器390和感光体单元371的容纳容器380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411和412。螺旋弹簧411和412沿着挤压感光体38的方向向显影辊78施加力。
图像形成单元的驱动传动系统
根据图12A和图12B描述图像形成单元12的驱动传动系统。
如上所述,感光体单元371的感光体28被连接到未示出的驱动机构的联接构件423驱动,并且驱动力从感光体28经过驱动传动齿轮系424被传递到清洁装置335的回收传送构件386。
通过未示出的驱动电机驱动的驱动齿轮430借助于显影输入齿轮331将驱动力传递至用于显影辊391的驱动传动齿轮432,并且将驱动力传递至用于一个显影剂搅拌构件392的驱动传递齿轮433。另一个显影剂搅拌构件393由借助驱动传动齿轮434通过从所述一个显影剂搅拌构件392传递来的驱动力而被驱动。
单元保持部
如图13所示,设置了多个单元保持部450,在该多个单元保持部450处,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370从装置主体10A的外侧(用户操作侧)安装到装置主体10A中。
在每个单元保持部450中,将支撑板452固定到装置主体10A的支撑框架451,图像形成单元370的底部被支撑在该支撑板452处。在支撑板452处设有由多个导向构件460(461至463)。导向构件460能够沿着插入/移除方向引导图像形成单元370。定位机构480设置在支撑板452的预定安装位置。当图像形成单元370被安装时,定位机构480将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感光体28的轴承构件421和422定位。
导向构件
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导向构件460(461至463)具有沿着与引导构件460的引导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导向安装板465。在每个导向安装板465中,导向销466形成为从导向安装板465一体地突出,定位突起467与导向销466远离地向导向安装板465一侧突出地形成。
在支撑板452中开有销插入孔456和定位孔457。导向销466插入到销插入孔456中,定位突起467安装到定位孔457中,以不从支撑板452的表面突出。导轨设置在支撑板452的下侧。用于清洁曝光单元40(见图8)的清洁构件由该导轨引导。
对于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导向构件460(461至463)设置在支撑板452的背面侧,通过将导向销466插入到支撑板452的销插入孔456中,然后将导向销466轻微地移动以拉动导向销466抵靠销插入孔456的边缘,并且将定位突起467插入到定位孔457中,而将导向安装板465固定到支撑板452。
这里,导向构件460的装配结构不限于此。可使用未示出的紧固固定装置,并且在导向安装板465的一部分处形成有弹性可变形的压力紧固部的合适结构等也是可以的。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相似,导向构件460(461至463)的导向销466之间的间隔被规定为非均匀的。例如,如果将导向构件461和462的导向销466之间的距离限定为e,而导向构件462和463的导向销466之间的距离限定为f,则e和f被规定为满足关系:e<f。这里的尺寸关系不限于此。例如,e和f可被规定为满足关系:e>f.
定位机构
定位机构480被设置在支撑框架451上,当图像形成单元370安装在单元保持部450中的安装位置上时,支撑构件451被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移除方向内侧。
如图13和图20所示,定位机构480设置有下侧定位构件481和上侧定位构件485。下侧定位构件481定位并支撑图像形成单元370的轴承构件421。上侧定位构件485从定位在下侧定位构件481上的轴承构件421的上侧弹性地向下压该轴承构件421而使其定位。
在下侧定位构件481处,具有基本V形槽483的定位板482被固定到支撑框架451的一部分。图像形成单元370的轴承构件421被所述基本V形槽483在两点处支撑(见图12A)。
在上侧定位构件485处,支架486固定到支撑框架451,板簧487通过止动件488固定到支架486,以能够以小幅游隙进行摆动。
当联接构件423在非接触状态下经过下侧定位构件481的位置时,板簧487与联接构件423接触。此时,由于所述小幅游隙而允许联接构件423通过。当轴承构件421到达下侧定位构件481的位置并位于所述两点时,板簧487通过弹性施加力按压轴承构件421的上侧的一点(见图12A)。
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还在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方向外侧设有未示出的定位机构。在图像形成单元370设置在单元保持部450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例如通过关闭用于定位的开闭门,使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方向外侧的轴承构件422通过设置该开闭门处的未示出的定位机构而定位。
图像形成单元导向结构
如图15和图16所示,导向槽500在显影单元372的显影容器390的底部中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370处。导向槽500可滑动运动地引导单元保持部450的导向构件460(461至463)的导向销466。导向槽500形成在沿着导向销466的布置方向延伸的一对导向板501和502之间。在导向板501和502中的一个的、在图像形成单元370已经插入并安装到单元保持部450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与导向构件460(461至463)的导向销466对应的部位处形成有切口(notch)510,导向销466能够通过所述切口510。
形成导向槽500的一对导向板501和502的位于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前端的区域形成为扩大的渐缩部505,该渐缩部505朝着其入口变宽。因此,导向销466被引导到导向槽500中。
插入姿势调节
在感光体单元371的容纳容器380的底部,插入姿势调节突起520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370处。
插入姿势调节突起520单独地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前端侧。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插入姿势调节突起520的横截面按照基本梯形形状形成,且在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移除方向的前后具有倾斜部521和522。
插入姿势调节突起520调节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姿势,使得当图像形成单元370沿着单元保持部450的支撑板452的插入/移除方向可滑动地运动时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前端侧被抬起。插入姿势调节突起520的高度被设置为这样,即:当位于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前端侧的轴承构件421到达下侧定位构件481的位置时,该轴承构件421不会碰到定位机构480的下侧定位构件481。
在单元保持部450的支撑板452处设有凹孔540。当达到图像形成单元370设置在单元保持部450中的安装位置的状态时,插入姿势调节突起520装配到所述凹孔540中(图20)。当插入姿势调节突起520装配到所述凹孔540中时,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姿势采取沿着单元保持部450的支撑板452的姿势。此时,位于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前端侧的轴承构件421被设置为抵靠下侧定位构件481。
在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移除方向上,导向倾斜部541被设置在凹孔540的移除方向侧的边缘部处。如图20和图23C所示,导向倾斜部541具有基本与插入姿势调节突起520的倾斜部521对应的斜度。
图像形成单元和废调色剂回收装置之间的关系
如图15至图17所示,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感光体单元371容纳清洁装置335,闸门550被设置在清洁装置335的回收传送构件386的一端。闸门550被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前端侧。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370被构造为:当被安装在单元保持部450中的安装位置时,所述图像形成单元370与废调色剂回收装置560的各颜色的回收收集器561对应,并且在闸门550打开的状态下与回收收集器561连接。
废调色剂回收装置560包括位于回收管道562的合适位置处的回收收集器561。传送管563连接到回收管道562的一端,废调色剂从清洁装置30通过传送管563被传送,未示出的回收容器连接到回收管道562的另一端。在回收管道562的内部设有螺旋传送构件(未示出),在该螺旋传送构件处围绕旋转轴形成有螺旋叶片。
插入姿势调节突起520被设置在闸门550附近。当插入姿势调节突起520被设置为抵靠单元保持部450的支撑板452时,闸门550不接触支撑板452。
在附图中,清洁装置335的每个闸门550都以开口被打开的状态下示出。但是,实际上,当图像形成单元370被设置在单元保持部450的安装位置时,闸门550在与废调色剂回收装置560的回收收集器561对应的位置打开。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
安装图像形成单元的操作
如图11、图18和图23A所示,当图像形成单元370被插入而安装在单元保持部450处时,单元保持部450的导向构件460(461至463)的导向销466被引导到图像形成单元370的导向槽500中。在这种状态下,图像形成单元370在接触单元保持部450的支撑板452的顶部的同时运动到预定安装位置。
这里,在导向机构(导向构件460和导向槽500)中,导向销466之间的间隔设定得不均匀。因此,在导向槽500沿着导向销466的布置方向运动的同时,图像形成单元370由该导向机构引导,直到该图像形成单元370到达单元保持部450中的安装位置,而不会使导向销466从导向槽500的切口510脱离。
当图像形成单元370到达单元保持部450的安装位置时,如图19A和图19B所示,导向构件460(461至463)的导向销466被设置在对应于导向槽500的切口510的位置。因此,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在显影单元372通过螺旋弹簧411和412的施加力而被拉向感光体单元371的同时,显影单元372可借助于导向槽500的切口510而相对于导向销466运动。
此外,如图23A所示,当图像形成单元370抵靠单元保持部450的支撑板452的同时沿着该支撑板452运动时,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姿势调节突起520在抵靠支撑板452的同时运动。因此,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姿势被调节为其插入前端侧背抬起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当图像形成单元370被进一步插入时,首先如图21所示,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370的前端的联接构件423运动而不接触定位机构480的下侧定位构件481的上侧,并且在将上侧定位构件485向上推动到小幅游隙程度的状态下经过所述上侧定位构件485。
接着,当图像形成单元370的轴承构件421到达与下侧定位构件481对应的位置时,如图22所示,轴承构件421不接触地设置在下侧定位构件481上方,并且被设置为与上侧定位构件485的板簧487的施加力相反地抵靠板簧487。
在该状态下,如图23B和图23C中的实线S所示,插入姿势调节突起520装配到凹孔540中。因此,图像形成单元370的插入姿势从抬起的姿势恢复到与支撑板452对齐的姿势(基本水平的姿势)。与此同时,图像形成单元370的轴承构件421抵靠下侧定位构件481而被定位,并且所述轴承构件421被上侧定位构件485的板簧487推动地施力而被定位。
在该阶段,图像形成单元370处于被定位且安装在单元保持部450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
移除图像形成单元的操作
当要将图像形成单元370从单元保持部450移除时,打开未示出的开闭盖,将图像形成单元370在开闭盖的区域中的定位释放,然后沿着移除方向将图像形成单元370拉出。
此时,如图23C中的单点划线所示,插入姿势调节突起520通过凹孔540的导向倾斜部541从凹孔540中移除。因此,图像形成单元370在其前端侧保持抬起姿势的同时沿着单元保持部450的支撑板452运动,并且被从单元保持部450的安装位置拉出。
在图像形成单元370的移除过程中,清洁装置335的闸门550恢复到关闭状态。因此,不必担心废调色剂从图像形成单元370泄漏。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替换单元,该替换单元包括:
底部构件,该底部构件被支撑在多个支撑构件中的一个支撑构件处;以及
设置在所述底部构件处的导向槽,该导向槽由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处并布置成一行的多个突起引导,所述导向槽沿着安装方向延伸,所述替换单元沿着该安装方向从装置主体的侧方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中,其中,引导被设置在所述替换单元处的导向槽的所述多个突起沿着所述安装方向布置成一行,所述导向槽包括导入部,当将所述替换单元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中时,该导入部导入所述突起,
感光体单元,该感光体单元包括图像保持构件,在该图像保持构件的表面处形成静电潜像;以及
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包括显影构件,该显影构件将调色剂供应到形成在所述图像保持构件的表面处的静电潜像,所述显影单元比所述感光体单元重,
其中,所述导向槽设置在所述显影单元的底部构件处,
其中,所述多个突起之间的间隔分别不同,所述突起的数量是三个,并且从所述替换单元的安装方向外侧开始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之间的间隔比所述第二突起和第三突起之间的间隔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替换单元还包括:
轴构件,当所述替换单元已被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中时,该轴构件将所述感光体单元和所述显影单元支撑成能够相对旋转;
驱动传动构件,该驱动传动构件设置在所述显影单元处;
被驱动构件,该被驱动构件容纳在所述显影单元内部,并由于通过所述驱动传动构件传递到所述被驱动构件的旋转力而旋转;以及
容许部,该容许部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处,当所述感光体单元和所述显影单元由于所述驱动传动构件被驱动时的反作用力而绕所述轴构件相对旋转时,所述容许部允许所述显影单元相对于所述突起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替换单元还包括:
开口,通过该开口接收将被填充到所述显影单元的内部的调色剂;以及
关闭构件,该关闭构件关闭所述开口,当所述替换单元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中时,所述关闭构件与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处的打开构件接触并运动,从而打开所述开口而能够进行所述调色剂的接收,
其中,所述关闭构件的位置被确定为:在全部所述突起都经过所述导入部之后,所述打开构件打开所述关闭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替换单元还包括:
被定位部,该被定位部设置成从所述替换单元的安装方向前端部突出,当所述替换单元插入到所述装置主体的保持部中的预定安装位置时,所述被定位部定位在定位部处,该定位部至少设置在所述保持部的底面导向部的引导方向内侧;以及
插入姿势调节部,该插入姿势调节部设置在所述底部构件处,当所述替换单元被插向所述保持部的安装位置时,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抵靠所述保持部的底面而运动,并且在所述替换单元的姿势被调节成该替换单元的所述被定位部侧被抬起的状态下,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使所述被定位部能够插入到所述定位部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替换单元还包括承载图像的可旋转的图像保持构件,
其中,所述被定位部包括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图像保持构件的支撑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是设置在所述替换单元的所述底部构件的所述被定位部侧的突起。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替换单元还包括:
回收装置,该回收装置能够回收形成图像之后形成图像的材料的残留材料;
排出开口,该排出开口设置在所述底部构件处,并且能够排出所回收的残留材料;以及
开闭盖,该开闭盖覆盖所述排出开口,
其中,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设置在所述开闭盖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底面导向部设置在所述保持部的底面处,并沿着所述替换单元的安装方向引导该替换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替换单元安装在所述保持部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在与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对应的位置处,所述保持部包括凹部,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能够装配在该凹部中,所述替换单元的姿势被设定成定位于所述定位部处的姿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凹部的边缘部和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导向倾斜部,该导向倾斜部用于在所述替换单元被从所述安装位置移除时,将所述替换单元从所述插入姿势调节部装配在所述凹部处的状态移除。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定位部包括:下侧定位构件,该下侧定位构件在被定位状态下从下方卡住所述替换单元的所述被定位部;以及上侧定位构件,该上侧定位构件从上方弹性地定位所述被定位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底面导向部包括沿着所述替换单元的安装方向布置的多个导向突起。
CN2010101355703A 2009-03-19 2010-03-15 替换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8401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68852A JP4793466B2 (ja) 2009-03-19 2009-03-1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8852 2009-03-19
JP2009230588A JP5556114B2 (ja) 2009-10-02 2009-10-02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30588 2009-10-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0191A CN101840191A (zh) 2010-09-22
CN101840191B true CN101840191B (zh) 2013-09-25

Family

ID=42737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55703A Active CN101840191B (zh) 2009-03-19 2010-03-15 替换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380104B2 (zh)
CN (1) CN1018401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8951B2 (ja) * 2013-01-25 2016-09-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トナー搬送装置、粉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03699B2 (ja) * 2014-03-27 2018-04-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0656592B1 (en) * 2019-01-09 2020-05-19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cartridge having positioning featur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7879B2 (ja) 1996-11-13 2002-03-25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およ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H1178502A (ja) 1997-09-11 1999-03-23 Calsonic Corp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1337511A (ja) 2000-05-26 2001-1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6425713B2 (en) * 2000-06-15 2002-07-30 Geotechnical Reinforcement Company, Inc. Lateral displacement pier,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JP2003114568A (ja) 2001-10-05 2003-04-18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補給容器
JP3583104B2 (ja) 2002-01-25 2004-10-27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212767B2 (en) * 2002-08-09 2007-05-0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removably mounted thereto
JP3859584B2 (ja) 2002-11-21 2006-12-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653401B2 (ja) 2003-02-28 2011-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452931A1 (en) 2003-02-28 2004-09-0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installable process cartridge
JP4084220B2 (ja) 2003-03-26 2008-04-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962734B2 (ja) * 2004-08-31 2007-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本体に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を取り外し可能に装着する装着機構
JP2006078923A (ja) 2004-09-13 2006-03-23 Ricoh Co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54410A (ja) 2004-11-30 2006-06-1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279532A (ja) * 2006-04-11 2007-10-25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802845B2 (ja) * 2006-04-25 2011-10-2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10569B2 (ja) * 2006-11-02 2012-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TWI348503B (en) * 2006-12-22 2011-09-11 Ind Tech Res Ins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in film growing
JP2008158381A (ja) 2006-12-26 2008-07-10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137647B2 (ja) * 2007-05-15 2013-0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337511A 2001.12.07
JP特开2003-114568A 2003.04.18
JP特开2004-280070A 2004.10.07
JP特开2007-279532A 2007.10.2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380104B2 (en) 2013-02-19
CN101840191A (zh) 2010-09-22
US20100239310A1 (en) 2010-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003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82517B2 (ja)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104663A1 (en) Cartridg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2795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317004B1 (en) Handle and positioning stop assembly for a replaceable unit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US7072601B2 (en) Process cartridge, method of assembling process cartridge, and connecting member
JP3572500B2 (ja)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JP2016151592A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US9436126B1 (en) Toner inlet port alignment features for a developer unit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US20130004210A1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423194A (zh)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EP3165971A2 (en) Feeding device, cleaning device,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840191B (zh) 替换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066391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releasable drum unit
JP20092109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466616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CN105404116B (zh) 显影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JP4867926B2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934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278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97252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0389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1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809210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1617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