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84952A - 信息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信息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84952A CN101784952A CN200880103632A CN200880103632A CN101784952A CN 101784952 A CN101784952 A CN 101784952A CN 200880103632 A CN200880103632 A CN 200880103632A CN 200880103632 A CN200880103632 A CN 200880103632A CN 101784952 A CN101784952 A CN 1017849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unit
- electrode
- substrate
- attaching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 G02F1/16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by electrophoresi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显示记忆性的显示单元,被配置为可拆卸地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上所设置的安装/拆卸机构。将显示单元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以重写显示信息。在重写完成之后,将显示单元从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拆卸,以在维持所显示的信息时将显示单元移动至其它地方。此外,在用于显示图像等的信息的显示单元出现故障时,可以进行替换而不丢弃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因此可以重复使用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另外,在用于显示图像等的信息的显示单元出现故障时,可以进行替换而不丢弃驱动电路基板。因此可以通过重复使用驱动电路基板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通过将显示单元电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来重写和显示图像等的信息的信息显示面板,尤其涉及具有被配置为可从驱动电路基板上所设置的安装/拆卸机构移除的显示单元的信息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所提议的可替代液晶显示器(LCD)的信息显示装置是利用带电粒子在空气中移动方法(电子粉流体(electronic powderliquid)(注册商标No.4636931)方法)、带电粒子在液体中移动方法(电泳法)、电致变色法、热处理法和二向色性粒子旋转方法等技术的信息显示装置。
对于这些信息显示装置,与LCD相比较,从接近于普通印刷物的广泛视野、较小的能耗或具有存储功能的优点可以看作为下一代廉价的可视显示装置,并且期望普及至便携式装置的显示器和电子纸。
在以上方法中,由于带电粒子移动方法优良的显示记忆性,因此高度期望将带电粒子移动方法用于电子纸。作为带电粒子移动方法的信息显示面板,存在以下信息显示面板:该信息显示面板通过将由包括具有光学反射率和带电特性的粒子的粒子群构成的显示介质密封到至少其中一个基板是透明的两个基板之间的空间中、并向该显示介质施加电场从而使该显示介质移动,从而在显示单元上显示图像等的信息(例如,参见WO2005/062112的小册子)。
由于具有显示记忆性的以上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即使在电源断开之后也能够维持所显示的信息,因此可以在重写所显示的信息之后将该信息显示面板从电源移开。然而,由于目前为止所建议的信息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单元104(具有信息显示区域102的面板)、驱动电路基板103和致动驱动器101的集成结构,如图17和18所示,因此不可以单独移动显示信息(换言之,所显示的信息图像)的显示单元104。另外,必然将昂贵的IC安装在信息显示面板的致动驱动器上,并且由于传统的信息显示面板具有以下显示单元的基板,因此在用于显示图像等的信息的显示单元损坏或故障的情况下,丢弃该昂贵的IC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对于该显示单元,例如利用TCP(Tape Carrier Package,卷带封装)方法将致动驱动器安装在显示单元上,或者利用COG(Chip on Glass,玻璃覆晶)方法或COF(Chip on Film,覆晶薄膜)方法等的方法将致动驱动器直接安装在该显示单元上。因而,不能够重复使用上面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和驱动电路基板,由此造成了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具有显示记忆性的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被配置为能够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上所设置的安装/拆卸机构和从安装/拆卸机构拆卸,使得该显示单元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以重写显示信息,并且在对显示信息重写之后,该显示单元从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结构拆卸,从而在维持该显示单元上所显示的信息时将其移动至其它地方。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被配置为在用于显示图像等的信息的显示单元出现故障时,在不丢弃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的情况下可替换,从而通过重复使用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或者驱动电路基板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为了实现以上第一目的,本发明的一种信息显示面板,用于通过将具有显示记忆性的显示单元电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来重写和显示诸如图像等的信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单元被配置为具有电连接至显示区域中所布置的电极的连接器,并且能够经由所述连接器安装至所述驱动电路基板上所设置的安装/拆卸机构和从所述安装/拆卸机构拆卸,以及安装至所述安装/拆卸机构以连接至驱动电路。
在为实现以上第一目的的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优选实施例中,致动驱动器被安装至显示单元。
为了实现以上第二目的,本发明的一种信息显示面板,用于通过将具有显示记忆性的显示单元电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来重写和显示诸如图像等的信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单元被配置为具有电连接至显示区域中所布置的电极的连接器,并且能够经由所述连接器安装至所述驱动电路基板上所设置的安装/拆卸机构和从所述安装/拆卸机构拆卸,以及安装至所述安装/拆卸机构以连接至驱动电路。
作为为实现以上第二目的的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优选实施例,致动驱动器被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
此外,为了实现以上所述的第一目的和第二目的两者所共用的信息显示面板的优选实施例是:所述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处,所述安装/拆卸机构是用于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处所设置的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驱动电路基板上所布置的驱动电路端子之间进行电连接和支持的压合式的支持和连接构件,并且由如下支持和连接构件构成:该支持和连接构件用于在安装所述显示单元时将所述连接器机械地压合至所述驱动电路端子,在拆卸所述显示单元时将所述连接器从所述驱动电路端子释放;所述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处,所述安装/拆卸机构是用于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处所设置的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驱动电路基板上所布置的驱动电路端子之间进行电连接和支持的插入和移除式的支持和连接构件,并且由如下支持和连接构件构成:该支持和连接构件用于在安装所述显示单元时将所述连接器机械地插入至所述驱动电路端子中,在拆卸所述显示单元时将所述连接器从所述驱动电路端子拔出;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处且安装至所述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安装/拆卸机构的所述连接器的厚度为0.07mm至1.0mm;以及布置在设置于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处的所述连接器处的连接电极的厚度为10nm至50μm。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单元的优选实施例是:将连接基板作为所述显示单元侧的所述连接器连接至所述显示单元的具有引出电极单元的端部,其中所述连接基板具有与所述引出电极单元的引出电极相对应的、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连接电极,从而获得所述引出电极与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之间的电导通;通过在与连接至所述引出电极的端部相对的端部,设置用作为所述显示单元侧的所述连接器的所述连接基板的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来形成连接端子单元,从而将所述连接端子单元安装并电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安装/拆卸机构;所述信息显示面板具有以下结构:(1)与引出电极单元的引出电极相对应的、设置在用作为所述显示单元侧的所述连接器的连接基板上的、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连接电极连接至所述显示单元的具有所述引出电极单元的端部,从而提供所述引出电极与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之间的电导通,以及(2)通过在与连接至所述引出电极的端部相对的端部,设置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来形成连接端子单元,并且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连接端子单元处的所述连接基板的两面上,从而构成双面安装结构,并且所述连接端子单元安装并电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安装/拆卸机构;所述双面安装结构的所述连接端子单元处的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的电极面积是单面安装结构的电极面积的两倍;所述双面安装结构的所述连接端子单元处的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的电极面积与单面安装结构的电极面积相同,而所述连接端子单元的大小是所述单面安装结构的连接端子单元的大小的一半;在如下两者之间,即所述显示单元的具有所述引出电极单元的端部和设置在用作为所述显示单元侧的所述连接器的所述连接基板上的、用于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之间,布置有各向异性导电膜(ACF),从而将所述显示单元的具有所述引出电极单元的端部与设置在所述连接基板上的、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相连接,并获得所述引出电极与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之间的电导通;用作为所述显示单元侧的所述连接器的所述连接基板是聚酰亚胺树脂基板或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板;设置在用作为所述显示单元侧的所述连接器的所述连接基板上的、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是金属电极;所述金属电极由铜镀膜或铜箔形成;具有所述显示记忆性的所述显示单元由至少其中一个基板是透明基板的两个基板构成,在该两个基板之间密封有具有显示记忆性的显示介质,并且所述显示单元通过电控制并驱动所述显示介质来在显示区域中显示诸如图像等的信息;以及具有所述显示记忆性的显示介质由包含至少具有光学反射率和带电特性的粒子的粒子群构成。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用于通过将具有显示记忆性的显示单元电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来重写和显示图像等的信息的信息显示面板,由于该显示单元具有电连接至显示区域中所布置的电极的连接器、并被配置为经由该连接器能够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上所设置的安装/拆卸机构和从安装/拆卸机构拆卸、并且该显示单元被安装至安装/拆卸机构以连接至驱动电路,因此可以将显示单元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结构以重写显示信息,并在重写之后将该显示单元从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拆卸,使得在维持该显示单元上所显示的信息时将该显示单元移动至其它地方。另外,在用于显示图像等的信息的显示单元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以替换该显示单元而不丢弃驱动电路基板,由此通过重复使用该驱动电路基板来实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此外,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用于通过将具有显示记忆性的显示单元电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来重写和显示图像等的信息的信息显示面板,由于该显示单元具有电连接至显示区域中所布置的电极的连接器、并被配置为能够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上所设置的安装/拆卸机构和从安装/拆卸机构拆卸、并且该显示单元安装至安装/拆卸结构以连接至驱动电路、以及致动驱动器安装在驱动电路基板上,因此,在用于显示图像等的信息的显示单元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以替换该显示单元而不丢弃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因此,实现了通过重复使用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来实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中的(a)和(b)是示出作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例子的带电粒子移动方法的面板的原理结构的图;
图2中的(a)和(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原理结构的图;
图3中的(a)和(b)是示出作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例子的带电粒子移动方法的面板的原理结构的图;
图4中的(a)和(b)是示出作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例子的带电粒子移动方法的面板的原理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作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其它例子的电泳法的面板的原理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作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其它例子的电泳法的面板的原理结构的图;
图7中的(a)~(c)是分别示出将胆甾型液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8是示出将基于氧化还原的颜料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9中的(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例子结构的图,(b)是示出当拆卸和安装(a)中的部A时、该部A的侧视图的详细图,以及(c)是示出当连接(a)中的部A时、该部A的侧视图的详细图;
图10中的(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例子结构的图,(b)是示出当拆卸和安装(a)中的部A时、该部A的侧视图的详细图,以及(c)是示出当连接(a)中的部A时、该部A的侧视图的详细图;
图11中的(a)和(b)是分别解释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和连接器的第一特征的例子的图;
图12中的(a)~(c)是分别解释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和连接器的第一特征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13中的(a)~(c)是分别解释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和连接器的第二特征的例子的图;
图14中的(a)~(c)是分别解释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和连接器的第二特征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显示区域处的隔壁的形状的图;
图16中的(a)和(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信息显示面板的结构的图;
图17中的(a)和(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信息显示面板的结构的图;
图18中的(a)和(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信息显示面板的结构的图;
图19中的(a)和(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信息显示面板的结构的图;
图20是解释传统的信息显示面板的例子的图;以及
图21是解释传统的信息显示面板的其它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将参考附图来详细解释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首先解释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结构的、具有带电粒子移动方法的显示记忆性的带电粒子移动方法的显示单元。在该显示单元中,向密封在两个相对基板之间的空间中的显示介质(带电粒子)施加电场。沿着静电场的方向,利用静电场力或库伦力等来吸引带电显示介质,并通过改变静电场的方向使该带电显示介质移动。因此,可以显示图像等的信息。因此,需要以显示介质可以均匀地移动、并且维持重复的重写显示信息期间或连续显示状态期间的稳定性的方式,对信息显示面板进行设计。这里,对于施加至构成显示介质的粒子的力,存在由于库伦力所引起的粒子之间的吸引力、相对于电极或基板的电镜像力、分子间力、液体结合力和重力等。
将参考图1中的(a)和(b)至图4中的(a)和(b)以及图5~8来解释作为要用于作为本发明的目的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例子的带电粒子移动方法的面板的原理结构。
在图1中的(a)和(b)所示的例子中,在由隔壁4所形成的各小室中设置作为包括至少具有光学反射率和带电特性的粒子的粒子群所构成的、至少两种类型的显示介质(这里,作为包含带负电的白色粒子3Wa的粒子群而构成的白色显示介质3W,和作为包含带正电的黑色粒子3Ba的粒子群而构成的黑色显示介质3B),并且这些显示介质根据通过在为基板1所设置的个体电极5(像素电极)和为基板2所设置的个体电极6(像素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所生成的电场,相对于基板1、2垂直移动。然后,通过如图1(a)所示使观察者观看白色显示介质3W来进行白色显示(点显示或图块显示),或者通过如图1(b)所示使观察者观看黑色显示介质3B来进行黑色显示(点显示或图块显示)。要注意,在图1中的(a)和(b)中省略了位于前侧的隔壁。
在图2中的(a)和(b)所示的例子中,在由隔壁4所形成的各小室中设置作为包括至少具有光学反射率和带电特性的粒子的粒子群所构成的、至少两种类型的显示介质(这里,作为包含带负电的白色粒子3Wa的粒子群所构成的白色显示介质3W,和作为包含带正电的黑色粒子3Ba的粒子群所构成的黑色显示介质3B),并且这些显示介质根据通过在由相对且正交交叉的、为电极基板1所设置的电极5(线电极)和为电极基板2所设置的电极6(线电极)所形成的像素电极对之间施加电压所生成的电场,相对于基板1、2垂直移动。然后,通过如图2(a)所示使观察者观看白色显示介质3W来进行白色显示(点显示),或者通过如图2(b)所示使观察者观看黑色显示介质3B来进行黑色显示(点显示)。要注意,在图2中的(a)和(b)中省略了位于前侧的隔壁。
图3中的(a)和(b)示出3个小室(像素)构成显示单位(1点)的彩色显示的例子。在图3中的(a)和(b)所示的例子中,作为显示介质的白色显示介质3W和黑色显示介质3B填充所有的小室21-1、21-2和21-3,并且在每个小室的观察者侧,为第一小室21-1、第二小室21-2和第三小室21-3分别设置红色滤色器22R、绿色滤色器22G和蓝色滤色器22B。第一小室21-1、第二小室21-2和第三小室21-3这三个小室(像素)一起构成显示单位(1个点)。在本例子中,通过如图3(a)所示将第一小室21-1、第二小室21-2和第三小室21-3全部中的白色显示介质3W移动至观察者侧,对该观察者进行白色显示;而通过如图3(b)所示将第一小室21-1、第二小室21-2和第三小室21-3全部中的黑色显示介质3B移动至观察者侧,对该观察者进行黑色显示。还可以通过改变各像素中所布置的显示介质的移动来进行多色显示。要注意,在图3中的(a)和(b)中省略了位于前侧的隔壁。
在如图4中的(a)和(b)所示的例子中,在由隔壁4所形成的各小室中设置作为包括至少具有光反射率和带电特性的粒子的粒子群所构成的一种类型的显示介质(这里,作为包含带负电的白色粒子3Wa的粒子群所构成的白色显示介质),并且该显示介质根据通过在为基板1所设置的电极5和至少表面为黑色的电极6之间施加电压所生成的电场,平行于基板1、2移动。然后,通过如图4(a)所示使观察者观看白色显示介质3W来进行白色显示(点显示),或者通过如图4(b)所示使观察者观看黑色的电极6来进行黑色显示(点显示)。要注意,在图4中的(a)和(b)中省略了位于前侧的隔壁。
在图5和6所示的例子中,将填充有带负电的白色粒子3W的粒子群和带正电的黑色粒子3B的粒子群以及绝缘液体7的微胶囊8作为具有显示记忆性的显示介质,布置在具有共用电极(导电膜)的基板2和其上形成有具有薄膜晶体管(TFT)开关的像素电极的基板1之间。在本例子中,通过根据通过在为基板1所设置的电极5和为基板2所设置的共用电极6之间施加电压所生成的电场、使显示介质移动,来进行与像素电极相对应的白色/黑色点显示。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微胶囊8和像素电极5的位置相对应,而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微胶囊8和像素电极5的位置不对应。要注意,在图5和6中省略了用于确保基板之间的间隙的间隔件。
为了在采用使用不具有驱动阈值的显示介质的方法的显示单元上进行点阵显示,必然进行有源驱动,并且在显示单元的背侧处布置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基板是有必要的。在图5、6中示出作为该方法的例子的电泳法,其中,共用电极(导电膜)6和像素电极5一起形成对电极。将共同作为显示介质的白色显示介质3W和黑色显示介质3B以及绝缘液体7密封在位于电极基板1、2之间的空间中的微胶囊9中。在本例子中,白色显示介质3W是带正电(+)的粒子群,而黑色显示介质3B是带负电(-)的粒子群。首先,向电极基板1、2交替施加0(伏)和V(伏),从而清除先前显示的图像等的信息,并且在整个显示面上进行黑色显示。此时,向电极基板1施加V(伏),并向TFT像素电极施加0(伏)。接着,当向电极基板1施加0(伏)时,向电极基板2上所设置的期望变为白色的像素的TFT像素电极施加70(伏),从而仅改变期望变为白色的像素。
另一方面,向电极基板1、2交替施加0(伏)和V(伏),从而清除先前显示的图像等的信息,并且在整个显示面上进行白色显示。此时,向电极基板1施加0(伏),并向TFT像素电极施加V(伏)。接着,当向电极基板1施加70(伏)时,向电极基板2上所设置的期望变为黑色的像素的TFT像素电极施加0(伏),从而仅改变期望变为黑色的像素。
图7中的(a)~(c)示出以下情况:将由添加有20%~40%的手性剂的向列相液体构成的胆甾型液晶密封至电极基板1、2之间的空间中,并且向其施加电压,从而改变胆甾型液晶的取向状态和图像等的显示信息。首先,在作为基本状态的如图7(a)所示的平面状态下,胆甾型液晶选择性地反射波长与胆甾型液晶的螺旋的间距相对应的光。当在胆甾型液晶处于平面状态时向电极基板1、2施加低压脉冲时,胆甾型液晶转变为如图7(b)所示的焦锥(focal conic)状态。由于在该焦锥状态下光透射,因此所透射的光被电极基板2的表面上所设置的光吸收层所吸收,由此进行黑色显示。接着,通过对电极基板1、2施加高压脉冲,胆甾型液晶经由图7(c)所示的垂面(homeotropic)状态返回至图7(a)所示的平面状态。对每个像素进行这些操作,从而显示图像等的信息。要注意,可以通过改变要添加的手性剂的类型和量来控制胆甾型液晶的螺旋的间距,并且可以通过进行设置从而选择性地反射红色光、绿色光和蓝色光并按纵向方向重叠布置这些光来进行全色显示。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电极基板2的透明电极上形成多孔的氧化钛(TiO2)膜。与紫精衍生物(viologen derivative)类似,氧化还原颜料24被吸收至多孔的氧化钛的表面23。在电极基板1的透明电极上形成掺杂有锑的氧化锡膜25,并在其上形成离子可渗透的氧化钛粒子的层。将电解液密封至电极基板之间的空间中。通过在电极之间施加电流、使得氧化还原颜料24在氧化状态下显色,进行彩色显示,而通过将氧化还原颜料24置于还原状态以脱色成透明的、使得电极基板1上所形成的氧化钛膜26用作为反射层,来进行白色显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选择氧化还原颜料24来改变颜色的波长,并且实现彩色显示。
如上所述,优选本发明可应用于:
(1)粒子在空气中移动方法的显示单元的面板,其通过将作为包含具有光反射率的带电粒子的粒子群所构成的至少一种类型的显示介质密封到至少其中一个电极基板是透明的电极基板之间的空间中的空气中并向该显示介质施加电场、使该显示介质移动,来显示图像等的信息;
(2)电泳法(粒子在液体中移动方法)的显示单元的面板,其通过布置其内密封有显示介质以及绝缘液体的微胶囊并向显示介质施加电场、使该显示介质移动,来显示图像等的信息,其中,该显示介质包含具有不同的光反射率和极性特征的两种类型的带电粒子;
(3)胆甾型液晶方法的显示单元的面板,其通过将胆甾型液晶密封到至少其中一个电极基板是透明的电极基板之间的空间中、并控制在基板之间施加电压,来显示图像等的信息;
(4)电致变色法的显示单元的面板,其通过将氧化状态下的透明性不同于还原状态下的透明性的电致变色材料密封到至少其中一个电极基板是透明的电极基板之间的空间中、并在电极之间施加电流,从而由于电化学反应而在氧化状态和还原状态之间改变透明性,来显示图像等的信息;以及
(5)具有双稳性和显示记忆性的MEMS方法、利用电解银的沉积方法或使用溶解反应的方法等的显示单元的其它面板。尽管本发明可应用于不具有显示记忆性的传统液晶方法的显示单元的面板,然而在显示重写之后将显示单元从驱动电路基板拆卸时、电源断开并显示器上的信息被清除的情况下,不可应用于携带显示信息时的显示单元的用途。
A.信息显示面板的整体结构
以下解释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详细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可以采用图1中的(a)和(b)至图4中的(a)和(b)以及图5~8所示的显示单元。图9(a)示出具有以下结构的信息显示面板:将致动驱动器41安装在驱动电路基板43上,并且当经由压合单元45将连接器46安装至安装/拆卸机构42时,电连接至致动驱动器41的驱动电路基板43上的安装/拆卸机构42和显示单元44的连接器46电连接。具有该结构的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不具有利用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各向异性导电膜)将致动驱动器安装在面板上的结构,而是具有显示单元与驱动电路基板上所安装的致动驱动器可拆卸的结构”。
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41经由连接器46连接至显示单元44的显示区域中所布置的像素电极,从而控制从电极向显示介质施加电场。连接器46是以线方式引至显示单元44的外周(图9(a)的下部)的电极端子单元,该连接器46用于利用驱动电路基板上所安装的安装/拆卸机构,经由压合构件45将驱动电路基板上所安装的致动驱动器41与显示单元44外周处的连接器46电连接。驱动电路基板43安装有致动驱动器41和安装/拆卸机构42,并且还可以用作信息显示面板用的壳体。
图10(a)示出具有以下结构的信息显示面板:将致动驱动器41安装在显示单元44上,并且当经由压合构件45将显示单元44的连接器46和电连接至驱动电路的驱动电路基板43上的安装/拆卸机构42彼此安装时,它们电连接。具有该结构的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尽管致动驱动器不是安装在驱动电路基板上而是安装在显示单元上、从而在显示单元损坏时必须丢弃该致动驱动器,然而显示单元从驱动电路基板可拆卸以移动至其它地方”。
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41连接至显示单元44的显示区域中所布置的像素电极,从而控制从电极向显示介质施加电场。连接器46是以线方式从致动驱动器41引至显示单元44的外周(图10(a)的下部)的电极端子单元,该连接器46用于利用驱动电路基板43上所安装的安装/拆卸机构,经由压合构件45将驱动电路基板43上所安装的驱动电路与显示单元44外周处的连接器46电连接。驱动电路基板43安装有驱动电路和安装/拆卸机构42,并且还可以用作信息显示面板用的壳体。
优选显示单元44外周处的基板的厚度在0.07mm和0.5mm之间。当该基板的厚度小于0.07mm时,对于利用安装/拆卸机构42的多次安装和拆卸操作,不能够获得显示单元44的期望的耐久性,而当基板的厚度大于0.5mm时,难以构成用于支持并电连接显示单元44的期望的安装/拆卸机构。优选引至显示单元44的外周的连接器46的厚度在10nm和50μm之间。当该连接器的厚度小于10nm时,对于利用安装/拆卸机构42的多次安装和拆卸操作,不能够获得显示单元44的期望的耐久性,而当连接器的厚度大于50μm时,难以构成用于支持并电连接显示单元44的期望的安装/拆卸机构。
如作为示出图9(a)中的部A的侧视图的详细图的图9(b)所示,当安装或拆卸显示单元44时,压合构件45释放对显示单元44的连接器46的压合,而如作为示出图9(a)中的部A的侧视图的详细图的图9(c)所示,在连接显示单元44时,压合构件45将显示单元44的连接器46机械地压合至安装/拆卸机构42。这样,压合构件45、安装/拆卸机构42和驱动电路基板43从其上安装有致动驱动器41的驱动电路基板43可拆卸地支持显示单元44。
如图10(b)所示,当安装或拆卸显示单元44时,压合构件45释放对显示单元44的连接器46的压合,而如图10(c)所示,当连接显示单元44时,压合构件45将显示单元44的连接器46机械地压合至安装/拆卸机构42。此时,其上安装有压合构件45和安装/拆卸机构42的驱动电路基板43支持其上安装有致动驱动器41的显示单元44。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由于为用于可拆卸地支持显示单元44的、其上安装有致动驱动器41的驱动电路基板43设置了安装/拆卸机构(包括压合构件45、安装/拆卸机构42和驱动电路基板43),可以将显示单元44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42以重写和显示图像等的信息,并且可以在显示单元44维持其上所显示的图像时将显示单元44从安装/拆卸机构拆卸以将其移动至其它地方,以及可以在显示单元44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仅替换显示单元44而不丢弃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制动驱动器41。由此,实现了通过重复使用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由于为驱动电路基板43设置了安装/拆卸机构(包括压合构件45、安装/拆卸机构42和驱动电路基板43)、从而可从驱动电路基板43拆卸地支持其上安装有致动驱动器41的显示单元44,因此可以将显示单元44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42以重写和显示图像等的信息,并且可以在显示单元44维持其上所显示的图像时将显示单元44从安装/拆卸机构拆卸以将其移动至其它地方,以及可以在显示单元44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仅替换显示单元44而不丢弃其上形成有驱动电路的驱动电路基板43。由此,实现了通过重复使用驱动电路基板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B.构成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44的其它实施例
根据其它实施例的构成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44的特征在于:(1)用于连接至用作为显示单元的连接器的连接基板上所设置的驱动电路的连接电极与引出电极单元的引出电极相对应,并将该连接电极连接至具有引出电极单元的显示单元的端部,从而获得引出电极和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的连接电极之间的电导通(第一特征),(2)通过为与连接至引出电极的端部相对的端部设置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的连接电极,来形成连接端子单元,并且该连接端子单元具有双面安装结构,其中在双面安装结构中,将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的连接电极布置在连接端子单元处的连接基板的两面上,从而将其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以进行电连接(第二特征)。以下将依次解释每个特征。
第一特征
图11中的(a)和(b)、图12中的(a)、(b)和(c)是分别解释构成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第一特征的例子的图。为了获得构成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34,首先制备图11(a)所示的显示面板51和图11(b)所示的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基板61。
如上所述,显示单元面板51包括两个基板,并且设置有用于实际显示图像等的信息的信息显示区域52和位于信息显示区域52外周的框单元53。在信息显示区域52中,根据这里所示的例子,设置了彼此垂直的多个线电极(未示出),并且形成以下的引出电极单元55,该引出电极单元55用于通过设置用于经由框单元53将各线电极延伸至显示单元面板51的一端的引出电极54而连接至外部设备。在图11(a)所示的例子中,将上半部分中水平延伸的线电极分配至左侧的引出电极54-1,而将下半部分中水平延伸的线电极分配至右侧的引出电极54-2,从而分别形成引出电极单元55-1和引出电极单元55-2。由引出电极54-3将垂直延伸的线电极延伸至端部,从而形成引出电极单元55-3。在显示单元面板51的端部处,可以为这两个基板设置引出电极单元55-1、55-2和55-3,或者还可以利用导电粒子等将这三个引出电极单元其中之一引出至与另一个基板相同的基板,以将其设置在与该基板相同的基板上。要注意,例如,与信息显示区域52的电极相同,引出电极54-1、54-2和54-3都由ITO形成。
还可以通过将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线电极的引出电极布置在显示面板的一侧处并连接至连接基板、并且将沿垂直方向延伸的线电极的引出电极布置在显示面板的长侧处并连接至连接基板,来按不同的方向布置连接基板。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需要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这两个方向设置连接基板,然而存在以下优点:仅将引出电极引出较短,并且与在一侧处连接的情况相比较,可以获得连接基板在连接方向上更长的长度,这使能实现连接用的电极的宽的间距。
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基板61具有与显示单元面板51的宽度相同的宽度。与引出电极单元55-1、55-2和55-3的引出电极54-1、54-2和54-2相对应地,从一端至另一端设置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的连接电极62-1、62-2和62-3,并且形成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单元的连接端子单元63-1、63-2和63-3。优选连接基板61由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板(所谓的玻璃环氧基板)或聚酰亚胺基板所形成的挠性印刷基板(FPC)等的高强度基板构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丙烯醛基、聚碳酸酯和氯乙烯等的各种塑料也可用于连接基板61。
将用作为连接器的部分的厚度(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器的厚度)设置在0.07mm和1.0mm之间。在厚度小于0.07mm的情况下,出现不能够支持显示单元、并且在被安装至安装/拆卸机构时会弯曲的问题,而在厚度大于1.0mm的情况下,出现与显示单元相比、用作为连接器的部分过厚以及从显示单元的设计角度看平衡性差的故障。
在为连接基板所设置的连接电极之中,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电极62是由具有良好导电性的金属所形成的金属电极。该电极的材料可以是铜、铝、镍和铬等的金属,金、银、铂和钯等的贵金属,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特别地,优选使用具有优良的抗弯曲强度和良好导电性的廉价的铜。
作为形成电极的方法,使用利用溅射法、真空沉积法、电镀法、CVD(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涂布法等在以上示例的材料的薄膜上形成图案的方法,或者在利用金属膜(例如,压延铜箔)层压之后形成图案的方法。特别地,由于电镀法和利用金属膜层压的方法可以容易控制厚度并且可以在图案形成之后提供优良的强度,因此优选使用电镀法和利用金属膜层压的方法。
由于要安装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62因连接和拆接时的反复摩擦、因而趋于具有摩擦损失,因此将连接电极62的厚度设置为0.01~50μm,优选为0.1~20μm。当厚度小于0.01μm时,由于因摩擦所导致的电极损失,因此出现短时间的导电不良。当厚度大于50μm时,以低成本制造电极的电极形成需要过长的时间。
优选要安装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62是由铜镀膜或铜膜(层压体)所形成的金属电极。除铜以外,还可以使用铝、镍和铬等的金属,金、银、铂和钯等的贵金属,或者其混合物。对于如下所述通过重叠显示单元面板51和连接基板61来连接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62的位置,可以获得如图12中的(a)~(c)所示的构成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图12中的(a)和(b)分别示出构成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正视图、以及图12(a)所示的构成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侧视图。图12(c)示出由图12(a)中的圆圈所围绕的部分的详细图。
可以通过如下来获得图12中的(a)~(c)所示的构成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连接器:将设置有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62-1~62~3的连接基板61连接至如图11(a)所示的具有引出电极单元55-1~55-3的显示单元面板51的端部,其中连接电极62-1~62~3与引出电极单元55-1~55-3相对应,从而获得引出电极54-1~54-3与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62-1~62-3之间的电导通。具体地,如图12中的(a)~(c)所示,将各向异性导电膜(ACF)71布置在具有引出电极单元55-1~55-3的显示单元面板51的端部和连接基板61之间,从而将具有引出电极单元55-1~55-3的显示单元面板51的端部机械地连接至连接基板61,并获得引出电极54-1~54-3与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62-1~62-3之间的电导通。
构成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连接器利用ACF 71等将显示单元51的引出电极54-1~54-3电连接至作为具有高强度的FPC的连接基板61上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62-1~62-3,并将连接基板(FPC)上用于安装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62-1~62-3的连接端子单元63-1~63-3插入至驱动电路基板上的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中,由此与不具有连接端子单元的例子相比较,避免了导电膜的损坏。例如,在对由层压有铜膜的聚酰亚胺基板所制成的基板进行图案化以获得作为中间物的FPC、利用ACF等粘附该面板的由ITO电极构成的连接单元、并且插入至FPC的相对侧处的驱动电路基板的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并从其移除的结构中,期望与直接插入至面板上由ITO电极构成的导电膜或蒸镀金属导电膜或者直接从其移除的情况相比较,极大提高了强度。由此,期望大大增加插入和移除的次数。
另外,作为使用ACF以外的机械连接并获得电导通的方法,还可应用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膏(Anisotropic Conductive Paste,ACP)的方法、使用非导电性膜(Non-Conductive Film,NCF)的方法和使用非导电性膏(Non-Conductive Paste,NCP)的方法。
尽管这里例示了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然而还可应用于上述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
第二特征
图13中的(a)~(c)和图14中的(a)~(c)是分别解释构成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第二特征的例子的图。图13(a)是构成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连接器的连接基板的例子的正视图,而图13中的(b)和(c)分别是图13(a)中的连接基板的仰视图和图13(a)中的连接基板的立体图。类似地,图14(a)是构成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连接器的连接基板的其它例子的正视图,而图14中的(b)和(c)分别是图14(a)中的连接基板的仰视图和图14(a)中的连接基板的立体图。尽管实际上存在与构成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信息显示区域的线电极的数量一样多的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然而为了简化说明,在图13中的(a)~(c)和图14中的(a)~(c)所示的各例子中例示出用于连接至6个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
图13中的(a)~(c)所示的例子的特征在于,从引出电极54侧处的一端到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侧处的另一端,与显示单元面板51的引出电极单元55的引出电极54相对应地设置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81-1~81-6,并且在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的另一端处形成连接端子单元82,从而形成双面安装结构。因此,在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81-2、81-4和81-6各自的中间部分设置有穿过顶面和背面的通孔83-2、83-4和83-6,从而维持顶面和背面之间的电连接。因而,使得能够将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81-2、81-4和81-6布置在背面上。另外,连接端子单元82处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81-1~81-6的电极面积是仅安装在一个表面上时连接电极的电极面积的大小的两倍。仅双面安装结构才能实现该结构。在本例子中,由于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81-1~81-6中的连接至驱动电路的安装/拆卸机构的面积加倍,因此可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此外,在图14中的(a)~(c)所示的例子中,与图13中的(a)~(c)所示的例子类似,将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81-1~81-6安装在连接端子单元82的两面上。图14中的(a)~(c)所示的例子与图11中的(a)~(c)所示的例子的不同点在于,连接端子单元82处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所连接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电极81-1~81-6的宽度与单面安装结构的宽度相同,但连接端子单元82的大小是一半。同样,仅双面安装结构才能实现该结构。在本例子中,连接端子单元82的大小,即用于连接至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面积的大小可以缩减为一半,这方便了安装和拆卸操作并且增大了设计自由度。
尽管这里例示出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然而还可应用于上述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
以下是对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各构件的解释。
作为显示单元的基板,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是可以通过其而从信息显示面板的外侧观察显示介质的颜色的透明基板,并且优选使用可见光的透射率高且耐热性良好的材料。另一个基板可以是透明的或者可以是不透明的。基板材料的例子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乙烯(PE)、聚碳酸酯(PC)、聚酰亚胺(PI)、聚醚砜(PES)或丙烯醛基等的聚合物薄片以及玻璃薄片、石英薄片和金属薄片等。可以使用以上材料之中的透明材料作为前侧的基板。基板的厚度优选是2~2000μm,更优选为5~1000μm。当基板过薄时,难以维持强度和基板之间的距离均匀性,而当厚度厚过2000μm时,对于薄型信息显示面板成为问题。
为了使用显示单元的面板基板中其上形成有电极(连接电极)的部分作为连接器,由于面板基板的外周部分用作为要安装在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上的连接器部分,因此优选该基板的厚度为0.07~1.0mm。
作为要为显示单元的基板设置的电极的材料,该材料由铝、银、镍、铜和金等的金属,或者氧化铟锡(ITO)、掺杂有锌的氧化铟锡(IZO)、氧化铟、导电性氧化锡、氧化锑锡(ATO)和导电性氧化锌等的导电性氧化金属,或者聚苯胺、聚吡咯和聚噻吩等的导电聚合物构成,并且适当地选择使用它们。用于形成电极的方法是利用溅射法、真空沉积法、CVD(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涂布法将上述材料制成薄膜的方法,层压金属箔(例如,压延铜箔)的方法,以及导电材料和溶剂与合成树脂粘合剂混合并且喷镀该混合物的方法。为观察侧(显示面侧)处的显示单元的显示区域所设置的电极必需是透明的,而背侧处的基板不必是透明的。在这两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地使用具有导电性并且具有图案形成能力的前述材料。另外,除非缺乏导电性或阻碍光透射性,否则显示区域处电极的厚度可以是适当的,并且优选为0.01~10μm,更优选为0.05~5μm。为背面基板所设置的电极的材料和厚度与为显示侧处的基板所设置的电极的材料和厚度相同,但不必是透明的。
作为根据基板的需要为显示单元的信息显示区域所设置的隔壁,根据显示用的显示介质的类型适当地设计该隔壁的形状,并且没有限制。然而,优选将隔壁的宽度设置为2~100μm,更优选为3~50μm,并且将隔壁的高度设置为10~500μm,更优选为10~200μm。
此外,作为形成隔壁的方法,可以利用在相对的基板1、2上分别形成肋、并且这些肋彼此连接的双肋法,和仅在相对的基板的其中一个基板上形成肋的单肋方法。优选本发明可应用于上述这两种方法。
如图15所示从基板的平面观看,由肋构成的各个隔壁所形成的小室具有四边形、三角形、线形、圆形和六边形,并且具有格子、蜂窝和网格等的布置。优选与从显示侧观察到的隔壁的横截面相对应的部分(显示小室的框部分的面积)应当尽可能的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高图像显示的清晰度。
这里,作为隔壁的形成方法,可以利用模具转印法、丝网印刷法、喷砂法、光刻法和添加剂法。优选这些方法可用于信息显示装置中所安装的信息显示面板。在这些方法之中,优选采用利用抗蚀剂膜的光刻法或模具转印法。
接着,将解释关于在使用包含带电粒子的粒子群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信息显示区域中所布置的显示介质的情况下的带电粒子(在下文,还称为粒子)。将显示介质的粒子用作为仅包括粒子自身的粒子群或者包括与其它粒子的混合物的粒子群。
粒子可以包括作为主要成分的树脂,并且根据需要可以包括电荷控制剂、着色剂和无机添加剂等。在下文,将解释树脂、电荷控制剂、着色剂和添加剂等的一般例子。
树脂的一般例子包括:聚氨酯树脂、尿素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酯树脂、丙烯酸聚氨酯树脂、丙烯酸聚氨酯硅酮树脂(acryl urethane silicone resin)、丙烯酸聚氨酯氟碳聚合物、丙烯酸氟碳聚合物、硅酮树脂、丙烯酸硅酮树脂、环氧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聚烯烃树脂、丁醛树脂、偏二氯乙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酚醛树脂、氟碳聚合物、聚碳酸酯树脂、聚砜树脂、聚醚树脂和聚酰胺树脂。可以混合并使用这些中的两种或更多种。为了控制与基板的粘合力,特别地,优选是丙烯酸聚氨酯树脂、丙烯酸硅酮树脂、丙烯酸氟碳聚合物、丙烯酸聚氨酯硅酮树脂、丙烯酸聚氨酯氟碳聚合物、氟碳聚合物和硅酮树脂。
电荷控制剂的例子包括但并未特别限定于,水杨酸金属络合物、含金属偶氮染料、含金属(含有金属离子或金属原子)的油溶性染料、季铵盐类化合物、杯芳烃化合物、含硼化合物(苯甲酸硼络合物)和硝基咪唑衍生物等的负电荷控制剂。正电荷控制剂的例子包括苯胺黑染料、三苯基甲烷类化合物、季铵盐类化合物、聚胺树脂和咪唑衍生物等。另外,还可以采用以下作为电荷控制剂:超细颗粒的二氧化硅、超细颗粒的氧化钛、超细颗粒的氧化铝等金属氧化物、吡啶等含氮环状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或盐、含有各种有机颜料、氟、氯、氮等的树脂等。
对于着色剂,可以采用以下将说明的各种有机或无机颜料或染料。
黑色颜料的例子包括炭黑、氧化铜、二氧化锰、苯胺黑和活性炭。
蓝色颜料的例子包括,C.I.颜料蓝15:3、C.I.颜料蓝15、柏林蓝、钴蓝、碱性蓝色淀、维多利亚蓝色淀、酞菁蓝、无金属酞菁蓝、部分氯化的酞菁蓝、第一天蓝和阴丹士林蓝BC。
红色颜料的例子包括,铁丹、镉红、铅丹、硫化汞、镉、永久红4R、立索尔红、吡唑啉酮红、沃丘格红、钙盐、色淀红D、亮胭脂红6B、曙红色淀、若丹明色淀B、茜素色淀、亮胭脂红3B和C.I.颜料红2。
黄色颜料的例子包括,铬黄、铬酸锌、镉黄、黄色氧化铁、矿物第一黄、镍钛黄、脐橙黄、萘酚黄S、汉撒黄G、汉氏黄10G、联苯胺黄G、联苯胺黄GR、喹啉黄色淀、永久黄NCG、酒石黄色淀和C.I.颜料黄12。
绿色颜料的例子包括,铬绿、氧化铬、颜料绿B、C.I.颜料绿7、孔雀石绿色淀和最终黄绿G。
橙色颜料的例子包括,红铬黄、钼橙、永久橙GTR、吡唑啉酮橙、巴尔干橙、阴丹士林亮橙RK、联苯胺橙G、阴丹士林亮橙GK和C.I.颜料橙31。
紫色颜料的例子包括锰紫、第一紫B和甲基紫色淀。
白色颜料的例子包括锌白、氧化钛、锑白和硫化锌。
体质颜料的例子包括氧化钡粉、碳酸钡、粘土、硅石、白炭、滑石和氧化铝白。此外,作为碱性染料、酸性染料、色散染料和直接染料等的各种染料,有苯胺黑、亚甲基蓝、玫瑰红、喹啉黄和群青蓝。
无机添加剂的例子包括,氧化钛、锌白、硫化锌、氧化锑、碳酸钙、珍珠白、滑石、硅石、硅酸钙、氧化铝白、镉黄、镉红、钛黄、深蓝、群青、钴蓝、钴绿、钴紫、氧化铁、炭黑、锰铁氧体黑、钴铁氧体黑、钴铁氧体黑、铜粉和铝粉。
可以单独使用这些着色剂和无机添加剂或者组合两个以上使用。特别地,优选使用炭黑作为黑色着色剂,并且优选使用氧化钛作为白色着色剂。可以通过混合上述着色剂来产生具有期望颜色的显示介质用的粒子。
此外,作为带电粒子移动方法中用作为显示介质的带电粒子(在下文,还称为粒子)的平均粒子直径d(0.5),优选将d(0.5)设置为1~20μm,并且使用均匀的粒子。如果平均粒子直径d(0.5)超过该范围,则图像清晰度有时劣化,并且如果平均粒子直径小于该范围,则粒子之间的凝集力变得过大,并且阻止了粒子的移动。
此外,优选通过以下公式所定义的、用作为显示介质的粒子群的粒子直径分布Span小于5,优选小于3:
Span=(d(0.9)-d(0.1))/d(0.5)
(这里,d(0.5)表示由μm所表示的粒子直径的值,其中,粒子直径大于或小于该值的粒子的量为50%,d(0.1)表示由μm所表示的粒子直径的值,其中,粒子直径小于该值的粒子的量为10%,d(0.9)表示由μm所表示的粒子直径的值,其中,粒子直径小于该值的粒子的量为90%)。
如果将粒子的粒子直径分布Span设置为不大于5,则粒子直径变得均匀,并且可以进行均匀的粒子移动。
此外,在所使用的粒子群中,优选将具有最小直径的粒子群的d(0.5)相对于具有最大直径的粒子群的d(0.5)的比设置为10以下。即使使粒子直径分布Span较小,具有不同的电荷特性的粒子反向移动。因此,该范围是各粒子具有近似相同的大小并且各粒子群可以容易地反向移动的优选范围。
这里,可以利用激光衍射/散射法来测量上述粒子直径分布和粒子直径。当激光入射至要测量的粒子时,在空间上产生由于衍射/散射光所引起的强度分布图案。该光强度分布图案与粒子直径相对应,因而可以测量粒子直径和粒子直径分布。
在本发明中,定义了通过体积标准分布来获得粒子直径和粒子直径分布。具体地,可以利用以下测量设备Mastersizer2000(Malvern Instruments Ltd.)来测量粒子直径和粒子直径分布,在该测量设备中,利用所安装的(基于采用Mie理论的体积标准分布的)分析软件来计算氮气流中的粒子设置。
此外,在使用驱动空间中由带电粒子构成的显示介质的方法的情况下,控制显示单元的面板基板之间的显示介质周围的间隙中的气体是重要的,并且适当的气体控制有助于提高显示稳定性。具体地,控制间隙中的气体的湿度在25℃时不大于60%RH、优选不大于50%RH是重要的。
以上间隙指从图1中的(a)和(b)~图4中的(a)和(b)和图5、6中的基板1和基板2之间的空间替代电极5、6(在将电极布置在基板内部的情况下)、显示介质的占有部分、隔壁4的占有部分(在布置有隔壁的情况下)和显示单元的面板的密封部分所获得的显示介质周围的气体部分。
如果间隙中的气体具有上述湿度,则不限制该气体的类型,但优选使用干燥空气、干燥氮气、干燥氩气、干燥氦气、干燥二氧化碳和干燥甲烷等。需要将该气体密封在信息显示面板内以维持上述湿度。例如,在具有预定湿度的大气下进行填充显示介质用的粒子并安装信息显示面板的操作、并且施加用于防止来自装置外部的湿度杂质的密封构件和密封方法是重要的。
在作为本发明的目的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粒子群作为显示介质的情况下,尽管没有限制基板之间的间隔,但只要显示介质用的粒子可以移动并且可以维持对比度,通常调整为10~500μm,优选为10~200μm。
此外,优选将相对的基板之间的空间中显示介质用的粒子的体积占有率控制为5~70%,更优选为5~60%。如果粒子或粉流体的体积占有率大于70%,则显示介质的粒子难以移动,并且如果小于5%,则难以获得充分的对比度。
尽管已经说明了采用使用包含带电粒子的粒子群作为显示介质的方法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但本发明还可应用于使用具有显示记忆性的显示介质的显示单元的面板。具有显示记忆性的显示单元的面板可以是采用胆甾型液晶法、带电粒子电泳法和电泳法的面板。
尽管以下将参考例子和比较例具体详细地解释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A.信息显示面板的整体结构
实施例1:致动驱动器安装在驱动电路基板上的结构
首先,如图16(b)所示,制备下端安装有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42和致动驱动器41的驱动电路基板43。然后,利用如图9中的(b)和(c)所示的驱动电路基板43上所布置的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42,如图16(a)所示,由其上安装有致动驱动器41的驱动电路基板43可拆卸地支持显示单元44,从而获得根据实施例1的信息显示面板。
在显示单元44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根据实施例1的信息显示面板可以仅丢弃其上未安装有致动驱动器41的显示单元44,并且利用新的显示单元44来替代它。由此使得能够重复使用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41。
实施例2
首先,制备下部具有压合式的安装/拆卸结构42、并且左下部具有致动驱动器41的驱动电路基板43。然后,如图17(a)所示,通过如图17(a)所示,利用驱动电路基板43上的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42,由其上安装有致动驱动器41的驱动电路基板43可拆卸地支持显示单元44,从而获得根据实施例2的信息显示面板。
在显示单元44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根据实施例2的信息显示面板可以仅丢弃其上未安装有致动驱动器41的显示单元44,并且利用新的显示单元44来替代它。由此使得能够重复使用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41。
实施例3
首先,如图18(b)所示,制备其上安装有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42的驱动电路基板43。然后,如图18(a)所示,利用TCP(TapeCarrier Package,卷带封装)方法将致动驱动器41和连接器46安装在显示单元44上,使得由驱动电路基板43上的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42可拆卸地支持显示单元44,从而获得根据实施例3的信息显示面板。
在显示单元44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由于ACF(AnisotropicConductive Film,各向异性导电膜)的粘合剂残留等的原因,根据实施例3的信息显示面板难以重复使用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41。因而,当显示单元44出现故障时,丢弃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41。然而,该信息显示面板具有从驱动电路基板43可移除的显示单元44的优良的便携性和驱动电路基板43的重复使用性等的优点。
实施例4
首先,如图19(b)所示,制备下部具有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42的驱动电路基板43。然后,如图19(a)所示,利用TCP(TapeCarrier Package,卷带封装)方法将致动驱动器41和具有厚度为10微米的电极的连接器46安装在显示单元44上,使得由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42可拆卸地支持显示单元44,从而用作为根据实施例4的信息显示面板。
在显示单元44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由于ACF(AnisotropicConductive Film,各向异性导电膜)的粘合剂残留等的原因,根据实施例4的信息显示面板难以重复使用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41。因而,当显示单元44出现故障时,丢弃其上安装有昂贵的IC的致动驱动器41。然而,该信息显示面板具有从驱动电路基板43可移除的显示单元44的优良的便携性和驱动电路基板43的重复使用性等的优点。
B.构成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第一特征
实施例11
制造具有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制成的基板上的图案化的ITO作为电极的显示单元的面板。将具有以条纹状图案化的ITO膜的透明基板设置在厚度为125μm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制成的基板的表面上。在基板上按矩形图案形成高度为50μm且宽度为30μm的隔壁,并且将作为显示介质的带电粒子密封至由隔壁所围绕的、其上粘附有具有以条纹状图案化的ITO膜的电极膜的小室中,从而制造显示单元的面板。此时,在两个相面对的基板膜上图案化的ITO电极沿彼此垂直的方向粘附,从而能够以矩阵状态显示。
将在基板上制造成的ITO电极直接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以电连接至驱动电路。通过在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上写入以显示信息。然后,重复进行将显示单元从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移除以及将显示单元安装至安装/拆卸机构,并重复进行重写,从而检查安装/拆卸操作和显示重写。结果,确认为即使进行该检查100次之后显示上也未出现缺陷,并且在电极单元处的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连1次断线也没有出现。
实施例12
将使用用于连接至安装/拆卸机构的ACF的连接FPC连接至与实施例11中的显示单元的面板相同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厚度为3μm的镀有铜电极的聚酰亚胺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FPC。将铜电极插入至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中并将该铜电极从其拔出,以检查显示重写。以与实施例11类似的方式,重复进行通过将铜电极从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拔出以移除显示单元、以及通过将铜电极插入至安装/拆卸机构中来将显示单元安装到该安装/拆卸机构,并重复进行重写,从而检查安装/拆卸操作和显示重写。结果,确认为即使进行拔出和插入铜电极的该检查100次之后显示上也未出现缺陷,并且在电极单元处的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连1次断线也没有出现。
实施例13
将使用用于连接至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的ACF的连接FPC连接至与实施例11中的显示单元的面板相同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层压有厚度为10μm的铜膜并且进行图案化的基板的聚酰亚胺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FPC。将铜电极插入至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中并将该铜电极从其拔出,以检查显示重写。以与实施例11类似的方式,重复进行通过将铜电极从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拔出以移除显示单元、以及通过将铜电极插入至安装/拆卸机构中来将显示单元安装至该安装/拆卸机构,并重复进行重写。结果,确认为即使进行拔出和插入铜电极的该检查100次之后显示上也未出现缺陷,并且在电极单元处的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连1次断线也没有出现。
实施例14
通过在厚度为100μm的不锈钢基板的正面上形成绝缘膜并对该绝缘膜进行铝溅射来制造布线金属电极、并利用CVD方法制造作为半导体层的非结晶硅,形成TFT。通过在厚度为125μm的聚碳酸酯树脂(PC)的正面上形成ITO膜来制备基底构件,并且将具有存储性的胆甾型液晶密封在两个基底材料之间,从而形成信息显示面板。
将在不锈钢基板上制备的铝金属电极直接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以电连接至驱动电路。对将显示面板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的信息显示面板进行写入,并显示信息。然后,重复进行将显示单元从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拆卸、以及将该显示单元安装至安装/拆卸机构,并重复进行重写显示。结果,确认为即使进行拔出和插入铜电极的该检查100次之后显示上也未出现缺陷,并且在电极单元处的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连1次断线也没有出现。
实施例15
将使用用于连接至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的ACF的连接FPC连接至与实施例14中的显示单元的面板相同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镀有厚度为3μm的铜电极的聚酰亚胺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FPC。将铜电极插入至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中并将该铜电极从其拔出以检查显示重写。以与实施例11类似的方式,重复进行通过将铜电极从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拔出以移除显示单元、并通过将铜电极插入至安装/拆卸机构中来将显示单元安装至安装/拆卸机构,并重复进行重写。结果,确认为即使进行拔出和插入铜电极的该检查100次之后显示上也未出现缺陷,并且在电极单元处的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连1次断线也没有出现。
实施例16
将使用用于连接至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的ACF的连接FPC连接至与实施例14中的显示单元的面板相同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层压有厚度为10μm的铜膜并且进行图案化的基板的聚酰亚胺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FPC。将铜电极插入至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中并将该铜电极从其拔出,以检查显示重写。以与实施例11类似的方式,重复进行通过将铜电极从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拔出以移除显示单元、以及通过将铜电极插入至安装/拆卸机构中来将显示单元安装至安装/拆卸机构,并重复进行重写。结果,确认为即使进行拔出和插入铜电极的该检查100次之后显示上也未出现缺陷,并且在电极单元处的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连1次断线也没有出现。
B.构成信息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第二特征
实施例21
制造具有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的基板上的图案化的ITO作为电极的显示单元的面板。将具有以条纹状图案化的ITO膜的透明基板设置在厚度为125μm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的基板的表面上。在该基板上形成高度为50μm且宽度为30μm的隔壁,并且将作为显示介质的带电粒子密封至由隔壁所围绕的、其上粘附有具有以条纹状图案化的ITO膜的电极膜的小室中,从而制造显示单元的面板。此时在相面对的两个基板上图案化的ITO电极沿彼此垂直的方向粘附,从而构成能够以矩阵状态显示。
利用ACF将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FPC连接至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A4大小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镀在聚酰亚胺膜上的厚度为3μm的铜电极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FPC。该连接FPC仅在一面上具有布线。将铜电极安装至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以检查显示重写。在每次安装和拆卸时,确认连接是成功还是失败并且在显示重写之后进行缺陷评价。结果,每50次连接失败1次,并且在失败之后,当移除和重新安装面板时显示不存在问题。即使安装和拆卸300次之后也未观察到显示缺陷。
实施例22
利用ACF将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的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FPC连接至与实施例21中的显示单元的面板相同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镀有厚度为3μm的铜电极的聚酰亚胺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FPC。该连接FPC在两面上都具有布线。具有相同大小的双面连接连接器,这使得能够确保连接单元的电极的面积是单面布线的电极的面积大小的两倍。
将铜电极插入至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中并将该铜电极从其拔出,以检查显示重写。在每次插入和拔出时,确认连接是成功还是失败并且在显示重写之后进行缺陷评价。结果,每50次连接失败1次,并且在失败之后,当移除和重新安装面板时显示不存在问题。即使安装和拆卸300次之后也未观察到显示缺陷。
实施例23
利用长侧部分的ACF将用于连接至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FPC连接至与实施例21中的显示单元的面板相同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镀有厚度为3μm的铜电极的聚酰亚胺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FPC。该连接FPC仅在一面上具有布线。将铜电极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并将该铜电极从其拆卸。尽管对于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的250mm的非常长的连接单元,但在安装和拆卸时不存在问题。结果,每50次连接失败1次,并且在失败之后,当移除和重新安装面板时显示不存在问题。即使安装和拆卸300次之后也未观察到显示缺陷。
实施例24
利用长侧部分的ACF将用于连接至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FPC连接至与实施例21中的显示单元的面板相同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镀有厚度为3μm的铜电极的聚酰亚胺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FPC。该连接FPC的两面上都具有布线。利用大小与单面安装的大小相同的连接单元,实现了将连接单元的整个长度缩减为一半。将铜电极插入至驱动电路基板的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并将该铜电极从其拔出。由于用于连接至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单元被缩减为125mm,因此使得能够容易连接至安装/拆卸机构,并由此实现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驱动电路基板和显示单元的面板相连接。
实施例25
通过在厚度为100μm的不锈钢基板的正面上形成绝缘膜并对该绝缘膜进行铝溅射来制造布线金属电极、并利用CVD方法制造作为半导体层的非晶硅,形成TFT形成基板。通过在厚度为125μm的聚碳酸酯树脂(PC)的正面上形成ITO膜来制备基板,并且将具有存储性的胆甾型液晶密封在两个基底材料之间,从而利用TFT形成显示单元的面板。
利用ACF将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FPC连接至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A4大小的显示单元的面板。该连接FPC仅在一面上具有布线。将铜电极安装至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以检查显示重写。在每次安装和拆卸时,确认连接是成功还是失败并且在显示重写之后进行缺陷评价。结果,每50次连接失败1次,并且在失败之后,当移除和重新安装面板时显示不存在问题。即使安装和拆卸300次之后也未观察到显示缺陷。
实施例26
利用ACF将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的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FPC连接至与实施例25中的显示单元的面板相同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镀有厚度为3μm的铜电极的聚酰亚胺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FPC。该连接FPC的两面上都具有布线。具有相同大小的双面连接连接器,这使得能够确保连接单元的电极的面积是单面布线的电极的面积大小的两倍。
将铜电极插入至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并将该铜电极从其拔出,以检查显示重写。在每次插入和拔出时,确认连接是成功还是失败并且在显示重写之后进行缺陷评价。结果,每50次连接失败1次,并且在失败之后,当移除和重新安装面板时显示不存在问题。即使安装和拆卸300次之后也未观察到显示缺陷。
实施例27
利用长侧部分的ACF将用于连接至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FPC连接至与实施例25中的显示单元的面板相同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镀有厚度为3μm的铜电极的聚酰亚胺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FPC。该连接FPC仅在一面上具有布线。将铜电极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并将该铜电极从其拆卸。尽管对于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的250mm的非常长的连接单元,但在安装和拆卸时不存在问题。结果,每50次连接失败1次,并且在失败之后,当移除和重新安装面板时显示不存在问题。即使安装和拆卸300次之后也未观察到显示缺陷。
实施例28
利用长侧部分的ACF将用于连接至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FPC连接至与实施例27中的显示单元的面板相同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镀有厚度为3μm的铜电极的聚酰亚胺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FPC。该连接FPC的两面上都具有布线。利用大小与单面安装的连接单元的大小相同的连接单元,实现了将连接单元的整个长度缩减为一半。将铜电极插入至驱动电路基板的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并将该铜电极从其拔出。由于用于连接至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单元被缩减为125mm,因此使得能够容易连接至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并由此实现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驱动电路基板和显示单元的面板相连接。
以下是与显示单元的面板的连接器的厚度和要布置在该连接器上的连接电极的厚度有关的实施例。
实施例31
制造具有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的基板上的图案化的ITO作为电极的显示单元的面板。将具有以条纹状图案化的ITO膜的透明基板设置在厚度为125μm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的基板的表面上。在该基板上形成高度为50μm且宽度为30μm的隔壁,并且将作为显示介质的带电粒子密封至由隔壁所围绕的、粘附有具有以条纹状图案化的ITO膜的电极膜的小室中,从而制造显示单元的面板。此时在相面对的两个基板上图案化的ITO电极沿彼此垂直的方向粘附,从而构成能够以矩阵状态显示。
利用ACF将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FPC连接至具有上述结构的A4大小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镀在厚度为0.07mm的聚酰亚胺膜上的厚度为10μm的铜电极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FPC。作为用作为显示单元的面板的连接器的连接FPC(连接器),该铜电极仅在一面上具有布线。将具有铜电极的连接器安装至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以检查显示重写。在每次安装和拆卸时,确认连接是成功还是失败并且在显示重写之后进行缺陷评价。结果,每50次连接失败1次,并且在失败之后,当移除和重新安装面板时显示不存在问题。即使安装和拆卸300次之后也未观察到显示缺陷。
实施例32
制造具有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的基板上的图案化的ITO作为电极的显示单元的面板。将具有以条纹状图案化的ITO膜的透明基板设置在厚度为125μm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的基板的表面上。在该基板上形成高度为50μm且宽度为30μm的隔壁,并且将作为显示介质的带电粒子密封至由隔壁所围绕的、粘附有具有以条纹状图案化的ITO膜的电极膜的小室中,从而制造显示单元的面板。此时在相面对的两个基板上图案化的ITO电极沿彼此垂直的方向粘附,从而构成能够以矩阵状态显示。
利用ACF将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FPC连接至具有上述结构的A4大小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镀在厚度为0.07mm的聚酰亚胺膜上的厚度为10μm的铜电极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FPC。作为用作为显示单元的面板的连接器的连接FPC(连接器),该铜电极仅在一面上具有布线。将具有铜电极的连接器安装至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以检查显示重写。在每次安装和拆卸时,确认连接是成功还是失败并且在显示重写之后进行缺陷评价。结果,每50次连接失败1次,并且在失败之后,当移除和重新安装面板时显示不存在问题。即使安装和拆卸300次之后也未观察到显示缺陷。
实施例33
制造具有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的基板上的图案化的ITO作为电极的显示单元的面板。将具有以条纹状图案化的ITO膜的透明基板设置在厚度为125μm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的基板的表面上。在该基板上形成高度为50μm且宽度为30μm的隔壁,并且将作为显示介质的带电粒子密封至由隔壁所围绕的、粘附有以条纹状图案化的ITO膜的电极膜的小室中,从而制造显示单元的面板。此时在相面对的两个基板上图案化的ITO电极沿彼此垂直的方向粘附,从而构成能够以矩阵状态显示。
利用ACF将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FPC连接至具有上述结构的A4大小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镀在厚度为0.05mm的聚酰亚胺膜上的厚度为10μm的铜电极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器FPC。作为用作为显示单元的面板的连接器的连接FPC(连接器),该铜电极仅在一面上具有布线。很难将具有铜电极的连接器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的压合式的安装/拆卸机构。
实施例34
制造具有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的基板上的图案化的ITO作为电极的显示单元的面板。将具有以条纹状图案化的ITO膜的透明基板设置在厚度为125μm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的基板的表面上。在该基板上形成高度为50μm且宽度为30μm的隔壁,并且将作为显示介质的带电粒子密封至由隔壁所围绕的、粘附有具有以条纹状图案化的ITO膜的电极膜的小室中,从而制造显示单元的面板。此时在相面对的两个基板上图案化的ITO电极沿彼此垂直的方向粘附,从而构成能够以矩阵状态显示。
利用ACF将用于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的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的连接FPC连接至具有上述结构的A4大小的显示单元的面板。使用厚度为0.1mm的聚酰亚胺膜上所布置的厚度为6mm的铜电极作为用作为连接器的连接FPC。将仅一面上具有布线的连接器插入至驱动电路基板的插入和移除式的安装/拆卸机构中并将该连接器从其拔出,从而检查显示重写。在每次安装和拆卸时,确认连接是成功还是失败并且在显示重写之后进行缺陷评价。结果,每10次连接失败1次。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优选可应用于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电子日记、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蜂窝式电话和掌上型终端机等的移动设备的显示单元;可应用于电子书、电子报纸、电子手册(说明书)等的电子纸;可应用于标志牌、海报、黑板和白板等的布告牌;可应用于电子计算器、家电应用产品和自动车用品等的图像显示单元;可应用于积分卡、IC卡等的卡显示单元;并且可应用于电子广告、信息板、电子POP(Point Of Presence接入网点,Point Of Purchaseadvertising购买点广告)、电子价签、电子货架标签、电子乐谱和RF-ID装置等的显示单元。另外,该信息显示面板优选可应用于POS终端、汽车导航系统和时钟等的电子设备的显示单元。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中,能够提供以下的便携式显示单元:通过将可从驱动电路基板移除以移动至其它地方的便携式显示单元应用于上述用途,能够将该显示单元安装至驱动电路基板以进行重写,并在重写后显示新写入的信息时将该显示单元从驱动电路基板移除以随身携带。要注意,根据本发明的信息显示面板可以具有不使用显示单元的面板自身的切换元件的简单的矩阵驱动型显示单元、静止驱动型显示单元、段驱动型显示单元或使用TFT切换元件的有源矩阵驱动型显示单元。
Claims (18)
1.一种信息显示面板,用于通过将具有显示记忆性的显示单元电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来重写和显示诸如图像等的信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单元被配置为具有电连接至显示区域中所布置的电极的连接器,并且能够经由所述连接器安装至所述驱动电路基板上所设置的安装/拆卸机构和从所述安装/拆卸机构拆卸,以及安装至所述安装/拆卸机构以连接至驱动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处,所述安装/拆卸机构是用于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处所设置的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驱动电路基板上所布置的驱动电路端子之间进行电连接和支持的压合式的支持和连接构件,并且由如下支持和连接构件构成:该支持和连接构件用于在安装所述显示单元时将所述连接器机械地压合至所述驱动电路端子,在拆卸所述显示单元时将所述连接器从所述驱动电路端子释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处,所述安装/拆卸机构是用于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处所设置的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驱动电路基板上所布置的驱动电路端子之间进行电连接和支持的插入和移除式的支持和连接构件,并且由如下支持和连接构件构成:该支持和连接构件用于在安装所述显示单元时将所述连接器机械地插入至所述驱动电路端子中,在拆卸所述显示单元时将所述连接器从所述驱动电路端子拔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单元上安装有致动驱动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基板上安装有致动驱动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处且安装至所述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安装/拆卸机构的所述连接器的厚度为0.07mm至1.0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布置在设置于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处的所述连接器处的连接电极的厚度为10nm至5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将连接基板作为所述显示单元侧的所述连接器连接至所述显示单元的具有引出电极单元的端部,其中所述连接基板具有与所述引出电极单元的引出电极相对应的、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连接电极,从而获得所述引出电极与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之间的电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与连接至所述引出电极的端部相对的端部,设置用作为所述显示单元侧的所述连接器的所述连接基板的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来形成连接端子单元,从而将所述连接端子单元安装并电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安装/拆卸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1)与引出电极单元的引出电极相对应的、设置在用作为所述显示单元侧的所述连接器的连接基板上的、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连接电极连接至所述显示单元的具有所述引出电极单元的端部,从而提供所述引出电极与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之间的电导通,以及(2)通过在与连接至所述引出电极的端部相对的端部,设置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来形成连接端子单元,并且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连接端子单元处的所述连接基板的两面上,从而构成双面安装结构,并且所述连接端子单元安装并电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安装/拆卸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安装结构的所述连接端子单元处的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的电极面积是单面安装结构的电极面积的两倍。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安装结构的所述连接端子单元处的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的电极面积与单面安装结构的电极面积相同,而所述连接端子单元的大小是所述单面安装结构的连接端子单元的大小的一半。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如下两者之间,即所述显示单元的具有所述引出电极单元的端部和设置在用作为所述显示单元侧的所述连接器的所述连接基板上的、用于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之间,布置有各向异性导电膜(ACF),从而将所述显示单元的具有所述引出电极单元的端部与设置在所述连接基板上的、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相连接,并获得所述引出电极与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之间的电导通。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用作为所述显示单元侧的所述连接器的所述连接基板是聚酰亚胺树脂基板或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板。
15.根据权利要求8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设置在用作为所述显示单元侧的所述连接器的所述连接基板上的、用于连接至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连接电极是金属电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极由铜镀膜或铜箔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显示记忆性的所述显示单元由至少其中一个基板是透明基板的两个基板构成,在该两个基板之间密封有具有显示记忆性的显示介质,并且所述显示单元通过电控制并驱动所述显示介质来在显示区域中显示诸如图像等的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显示记忆性的显示介质由包含至少具有光学反射率和带电特性的粒子的粒子群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62781 | 2007-06-20 | ||
JP2007-162781 | 2007-06-20 | ||
JP2007-211628 | 2007-08-15 | ||
JP2007211628 | 2007-08-15 | ||
JP2007-282258 | 2007-10-30 | ||
JP2007282258 | 2007-10-30 | ||
PCT/JP2008/061356 WO2008156175A1 (ja) | 2007-06-20 | 2008-06-20 |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84952A true CN101784952A (zh) | 2010-07-21 |
Family
ID=40156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3632A Pending CN101784952A (zh) | 2007-06-20 | 2008-06-20 | 信息显示面板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156859A1 (zh) |
EP (1) | EP2163944B1 (zh) |
JP (1) | JPWO2008156175A1 (zh) |
CN (1) | CN101784952A (zh) |
WO (1) | WO2008156175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9015A (zh) * | 2010-08-09 | 2011-02-09 | 安徽鑫昊等离子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 一种等离子屏及其组合结构和其对应的fpc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129400A1 (ja) * | 2010-04-14 | 2011-10-2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情報表示装置、情報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
WO2013042203A1 (ja) * | 2011-09-20 | 2013-03-28 |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 接着剤組成物、フィルム状接着剤、接着シート、回路接続体及び回路部材の接続方法 |
KR20210027553A (ko) | 2013-03-07 | 2021-03-10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
US9262004B2 (en) * | 2014-02-07 | 2016-02-16 | Topaz Systems, Inc. | Overlay for electronic writing pad |
EP4202528A1 (de) * | 2021-12-22 | 2023-06-28 | Universität Kassel | Mems displa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173491A (ja) * | 1991-12-25 | 1993-07-13 | Ricoh Co Ltd | 表示部材 |
JPH05323880A (ja) * | 1992-05-18 | 1993-12-07 |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 書込装置分離型表示器 |
WO1996008746A1 (fr) * | 1994-09-16 | 1996-03-2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Affichage a cristaux liquides, sa structure de montage, et dispositif electronique |
KR100200468B1 (ko) * | 1995-03-22 | 1999-06-15 | 미따라이 하지메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JPH08278511A (ja) * | 1995-04-10 | 1996-10-22 | Hitachi Ltd | 回路基板を有する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US6118081A (en) * | 1998-06-29 | 2000-09-12 | Motorola, Inc. | Component to substrate connection by runners and pads |
JP3323444B2 (ja) * | 1998-07-22 | 2002-09-09 |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スト・ディスプレイ | 液晶表示装置 |
JP3678267B2 (ja) * | 1998-08-28 | 2005-08-0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 |
JP2000105387A (ja) * | 1998-09-30 | 2000-04-11 | Sharp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 |
JP3490353B2 (ja) * | 1998-12-16 | 2004-01-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用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モジュール |
WO2000058205A1 (fr) * | 1999-03-31 | 2000-10-0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Connecteur a ecartement etroit, convertisseur d'ecartement, micromachine, actionneur piezo-electrique, actionneur electrostatique, tete d'impression a jet d'encre, imprimante a jet d'encre, dispositif a cristaux liquides et appareil electronique |
JP4269118B2 (ja) * | 1999-08-27 | 2009-05-2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TW588478B (en) * | 1999-09-16 | 2004-05-21 | Shinetsu Polymer Co | Method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wo sets of electrode terminals in array on electronic board units |
JP4613424B2 (ja) * | 2000-02-04 | 2011-01-1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媒体、及び画像表示制御装置 |
CN100407250C (zh) * | 2000-02-25 | 2008-07-30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电子纸,电子纸文件以及电子笔 |
JP2002222683A (ja) * | 2000-09-12 | 2002-08-09 | Nagano Fujitsu Component Kk | コネクタ |
JP3721999B2 (ja) * | 2001-03-14 | 2005-11-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4380133B2 (ja) * | 2002-09-19 | 2009-12-0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媒体及び画像表示媒体用治具 |
CN1742525B (zh) * | 2003-01-22 | 2010-09-29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装置及布线基板间的连接方法 |
US20050122306A1 (en) * | 2003-10-29 | 2005-06-09 | E Ink Corporation | Electro-optic displays with single edge addressing and removable driver circuitry |
EP1712949A4 (en) | 2003-12-19 | 2007-08-22 | Bridgestone Corp |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INFORMATION DISPLAY |
JP4604499B2 (ja) * | 2004-01-26 | 2011-01-05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電気泳動表示体および電気泳動表示装置 |
JP4424080B2 (ja) * | 2004-06-10 | 2010-03-0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書込装置、コネクタおよび表示記録媒体 |
JP4546311B2 (ja) * | 2005-03-31 | 2010-09-15 |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双安定性表示装置 |
US20070084566A1 (en) * | 2005-10-12 | 2007-04-19 | Shingo Seki | Press-bonding apparatus and press-bonding method |
JP4946001B2 (ja) * | 2005-10-24 | 2012-06-0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表示システム |
JP4944497B2 (ja) * | 2006-05-25 | 2012-05-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JP2008008779A (ja) * | 2006-06-29 | 2008-01-17 |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 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点灯検査装置 |
JP5239362B2 (ja) * | 2008-01-31 | 2013-07-1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光書き込み型表示媒体及び光書き込み方法 |
-
2008
- 2008-06-20 JP JP2009520564A patent/JPWO2008156175A1/ja active Pending
- 2008-06-20 CN CN200880103632A patent/CN101784952A/zh active Pending
- 2008-06-20 US US12/665,528 patent/US2010015685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06-20 EP EP08765776.3A patent/EP2163944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8-06-20 WO PCT/JP2008/061356 patent/WO200815617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9015A (zh) * | 2010-08-09 | 2011-02-09 | 安徽鑫昊等离子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 一种等离子屏及其组合结构和其对应的fpc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8156175A1 (ja) | 2008-12-24 |
US20100156859A1 (en) | 2010-06-24 |
EP2163944A4 (en) | 2012-01-18 |
EP2163944A1 (en) | 2010-03-17 |
JPWO2008156175A1 (ja) | 2010-08-26 |
EP2163944B1 (en) | 2013-06-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10176199A1 (en) | Information display device | |
CN101784952A (zh) | 信息显示面板 | |
JP2008076848A (ja) |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 |
CN101946276A (zh) | 信息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和信息显示面板 | |
JP2008268772A (ja) |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 |
CN101006386A (zh) | 信息显示装置 | |
US20110181564A1 (en) | Method of driving information display panel | |
CN101910933A (zh) | 信息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08009407A (ja) |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 | |
CN100541304C (zh) | 信息显示用面板 | |
CN101542374B (zh) | 驱动信息显示面板的方法 | |
CN101802901A (zh) | 信息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 |
CN102150077A (zh) | 点阵型信息显示面板 | |
US20070111627A1 (en) | Information display panel | |
JP2008268771A (ja) |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 |
CN100573295C (zh) | 信息显示用面板 | |
JP4863707B2 (ja) |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情報表示用パネル | |
JP2008224738A (ja) |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の活性化方法 | |
JP2007322781A (ja) |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 | |
CN100590685C (zh) | 显示介质用颗粒以及使用其的信息显示用面板 | |
JP2010066298A (ja) |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 |
WO2006126533A1 (ja) |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6343576A (ja) |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情報表示用パネル | |
JP2009282248A (ja) |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 |
JP2008224749A (ja) |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