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扫描方式造成的视觉上色彩不均匀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是采用双扫描线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各薄膜晶体管均耦接至扫描线和数据线,所述驱动方法包括:在显示任一帧图像时,依序导通各扫描线;其中共用数据线的子像素点在某些行中采用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在其他行中采用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和第二数据写入顺序互逆;在显示第L帧图像和第L+1帧图像时所采用的扫描顺序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包括针对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所述第二数据写入顺序包括针对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包括针对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所述第二数据写入顺序包括针对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是采用双扫描线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各薄膜晶体管均耦接至扫描线和数据线;其中所述驱动电路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用于在显示任一帧图像时,依序导通各扫描线;数据线驱动电路,用于导通数据线;其中共用数据线的子像素点在某些行中采用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在其他行中采用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和第二数据写入顺序互逆;在显示第L帧图像和第L+1帧图像时所采用的扫描顺序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包括针对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所述第二数据写入顺序包括针对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包括针对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所述第二数据写入顺序包括针对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
通过本发明,在显示图像时,针对共用数据线的子像素点在某些行的二子像素点采用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在其他行中的二子像素点采用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和第二数据写入顺序互逆,使得列与列之间的明暗不均匀现象得以降低,减小不均匀现象。
本发明提供又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是采用双扫描线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各薄膜晶体管均耦接至扫描线和数据线;所述驱动方法包括:在显示第L帧图像时,采用第一扫描顺序依序导通各扫描线;在显示第L+1帧图像时,采用与第一扫描顺序不同的第二扫描顺序依序导通各扫描线,其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在第一扫描顺序中采用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在第二扫描顺序中采用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和第二数据写入顺序互逆。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中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在所述第二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中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中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在所述第二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中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在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在所述第二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在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在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在所述第二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在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
可选地,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预先设定第一扫描顺序和第二扫描顺序的步骤。
可选地,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在第一扫描顺序下的充电时间差与在第二扫描顺序下的充电时间差成互补。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是采用双扫描线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各薄膜晶体管均耦接至扫描线和数据线;所述驱动电路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用于在显示第L帧图像时,采用第一扫描顺序依序导通各扫描线;在显示第L+1帧图像时,采用与第一扫描顺序不同的第二扫描顺序依序导通各扫描线;数据线驱动电路,用于导通数据线;其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在第一扫描顺序中采用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在第二扫描顺序中采用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和第二数据写入顺序互逆。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中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在所述第二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中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中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在所述第二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中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在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在所述第二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在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在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在所述第二扫描顺序中,所述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是指在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顺序,在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顺序。
可选地,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在第一扫描顺序下的充电时间差与在第二扫描顺序下的充电时间差成互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驱动电路的液晶显示装置。
通过本发明,在显示图像时,通过对于前后二帧图像实施相补的扫描顺序导通各子像素点,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在第一扫描顺序和第二扫描顺序中的数据写入顺序互逆,从而使得前后二帧图像中各像素点的充电时间得到中和,减小甚至消除线性不均匀现象。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人发现,在现有的采用双扫描线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中,是按照自然顺序依序导通各个扫描线,并再对应导通数据线,对各子像素点进行充电的,上述驱动方法会由于信号的延迟效应导致共用于同一数据线的相邻列的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存在差异,并在最终显示的图像上列与列之间产生明暗条纹的线性不均匀现象,影响图像的显示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是采用双扫描线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各薄膜晶体管均耦接至扫描线和数据线,所述驱动方法包括:在显示任一帧图像时,依序导通各扫描线;其中共用数据线的子像素点在某些行中采用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在其他行中采用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和第二数据写入顺序互逆,使得列与列之间的明暗不均匀现象得以降低,减小线性不均匀现象。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显示任一帧图像时是按照扫描顺序Gt1-->Gt2-->Gt4-->Gt3-->...-->G2n-1---->G2n依序导通各扫描线并对各子像素点进行数据写入(见图中所示箭头)。具体来讲,依序导通扫描线Gt1、Gt2,同时在导通扫描线Gt1、Gt2过程中对应导通各数据线S1、S2、...、Sm*3/2,在扫描线Gt1、Gt2和数据线S1、S2、...、Sm*3/2均导通且保持信号有效的情形下,就可将第一行中相应的各子像素点充电到各自所需的电压以显示不同的灰度,其中,在这里,对于第一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例如R1*1、B1*1、...、B(m-1)*1、Gm*1)后偶数列(例如G1*1、R2*1、...、Rm*1、Bm*1)的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待第一行各子像素点充好电后,再依序导通扫描线Gt4、Gt3,同时导通各数据线S1、S2、...、Sm*3/2,在扫描线Gt4、Gt3和数据线S1、S2、...、Sm*3/2均导通且保持信号有效的情形下,就可将第二行中相应的各子像素点充电到各自所需的电压以显示不同的灰度,其中,在这里,对于第二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例如G1*2、R2*2、...、Rm*2、Bm*2)后奇数列(例如R1*2、B1*2、...、B(m-1)*2、Gm*2)的第二数据写入顺序;...;如此依序往下,直至将最后一行中相应的各子像素点充电到各自所需的电压,即完成一帧图像的处理并得以显示。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和第二数据写入顺序互逆。因图像中像素点进行扫描及数据写入步骤为本领域现有技术人员所熟知,故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其显示根据图3所示驱动方法时在扫描线和数据线都导通的情形下进行充电过程的时序图。如图4所示,以第一行中第一列和第二列的子像素点R1*1和G1*1为例,依序导通扫描线Gt1、Gt2,分别具有保持时间TGt1、TGt2,现假定TGt1=TGt2,此时数据线S1也导通,其在保持时间上与扫描线Gt1、Gt2的保持时间TGt1、TGt2分别形成充电时间TR1*1、TG1*1。由于数据线S1在导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延迟量,例如在扫描线Gt1已达到导通电平时,数据线S1仍处于上升沿,直至一段时间的延迟量之后,数据线S1才能达到导通电平,并与扫描线Gt1配合,使得驱动电路可对该子像素点R1*1进行充电;而在扫描线Gt2达到导通电平时,数据线S1已达到导通电平,二者在时间上保持基本一致,使得驱动电路即可对该子像素点G1*1进行充电。因此在扫描线导通的保持时间相同(TGt1=TGt2)的情形下,充电时间则为TR1*1<TG1*1(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情形下,也可能出现TR1*1>TG1*1),这样会导致子像素点R1*1和G1*1因各自所对应的充电时间TR1*1<TG1*1,在其他的条件均相同的情形下,因充电时间的不同会造成子像素点R1*1和G1*1通过充电所显示的灰度会产生差异。而对于扫描线Gt4、Gt3与数据线S1,同样会造成充电时间TG1*2<TR1*2。...以此类推,对于扫描线Gt2n-1、Gt2n与数据线S1,仍会造成充电时间TG1*n<TR1*n。
总体而言,在奇数行,共用于同一数据线中的前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要小于后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在偶数行,共用于同一数据线中的前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要大于后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具体可表示为:TR1*p<TG1*p,TB1*p<TR2*p,...,TGm*p<TBm*p;TR1*(p+1)>TG1*(p+1),TB1*(p+1)>TR2*(p+1),...,TGm*(p+1)>TBm*(p+1),其中p=1,3,5,...,n/2。如此,在任一帧图像中会造成第一列和第二列中所有的子像素点R1*1...R1*n和G1*1...G1*n的充电时间产生长短交替的变化情形,克服现有技术中列与列之间的明暗条纹的线性不均匀现象。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显示任一帧图像时是按照扫描顺序Gt2-->Gt1-->Gt3-->Gt4-->...-->G2n-->G2n-1依序导通各扫描线并对各子像素点进行数据写入(见图中所示箭头)。具体来讲,依序导通扫描线Gt2、Gt1,同时导通各数据线S1、S2、...、Sm*3/2,在扫描线Gt2、Gt1和数据线S1、S2、...、Sm*3/2均导通且保持信号有效的情形下,就可将第一行中相应的各子像素点充电到各自所需的电压以显示不同的灰度,其中,在这里,对于第一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例如G1*2、R2*2、...、Rm*2、Bm*2)后奇数列(例如R1*2、B1*2、...、B(m-1)*2、Gm*2)的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待第一行各子像素点充好电后,再依序导通扫描线Gt3、Gt4,同时导通各数据线S1、S2、...、Sm*3/2,在扫描线Gt3、Gt4和数据线S1、S2、...、Sm*3/2均导通且保持信号有效的情形下,就可将第二行中相应的各子像素点充电到各自所需的电压以显示不同的灰度,其中,在这里,对于第二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例如R1*1、B1*1、...、B(m-1)*1、Gm*1)后偶数列(例如G1*1、R2*1、...、Rm*1、Bm*1)的第二数据写入顺序;...;如此依序往下,直至将最后一行中相应的各子像素点充电到各自所需的电压,即完成一帧图像的处理并得以显示。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和第二数据写入顺序互逆。因图像中像素点进行扫描及数据写入步骤为本领域现有技术人员所熟知,故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其显示根据图5所示驱动方法时在扫描线和数据线都导通的情形下进行充电过程的时序图。如图6所示,以第一行中第一列和第二列的子像素点R1*1和G1*1为例,依序导通扫描线Gt2和Gt1,分别具有保持时间TGt2和TGt1,现假定TGt2=TGt1,此时数据线S1也导通,其在保持时间上与扫描线Gt2、Gt1的保持时间TGt2和TGt1分别形成充电时间TG1*1和TR1*1。如前所述,由于数据线S1在导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延迟量,在扫描线导通的保持时间相同(TGt2=TGt1)的情形下,充电时间则为TG1*1<TR1*1(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情形下,也可能出现TG1*1>TR1*1)这样会导致子像素点R1*1和G1*1由于充电时间的差异造成所获得的灰度产生差异,例如跳变、失真等。对于扫描线Gt3、Gt4与数据线S1,同样会造成充电时间TR1*2和TG1*2不相同,在这里,为TR1*2<TG1*2。...以此类推,对于扫描线Gt2n-1、Gt2n与数据线S1,仍会造成充电时间TR1*n<TG1*n。
总体而言,在奇数行,共用于同一数据线中的前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要大于后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在偶数行,共用于同一数据线中的前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要小于后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具体可表示为:TR1*p>TG1*p,TB1*p>TR2*p,...,TGm*p>TBm*p;TR1*(p+1)<TG1*(p+1),TB1*(p+1)<TR2*(p+1),...,TGm*(p+1)<TBm*(p+1),其中p=1,3,5,...,n/2。如此,在这第L+1帧图像中会造成第一列和第二列中所有的子像素点R1*1...R1*n和G1*1...G1*n的充电时间产生长短交替的变化情形,克服现有技术中列与列之间的明暗条纹的线性不均匀现象。
实际上,在所述驱动方法中显示任一帧图像时,只要满足:共用数据线的子像素点在某些行中采用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在其他行中采用与第一数据写入顺序相逆的第二数据写入顺序。那么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和第二数据写入顺序并不仅限于上述二个实施例中,在其他实施例中仍可由其他的多种不同变化例,例如Gt2-->Gt1-->Gt4-->Gt3-->...-->G2n-1-->G2n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在导通第L帧图像的各个子像素点时,采用第一扫描顺序导通各扫描线及对应的数据线,并对各子像素点进行充电;在导通第L+1帧图像的各个子像素点时,采用与第一扫描顺序不同的第二扫描顺序依序导通各扫描线,其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在第一扫描顺序中采用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在第二扫描顺序中采用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和第二数据写入顺序互逆,使得相邻二帧图像通过互补得以中和,减小甚至消除线性不均匀现象,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在显示第L帧图像时,采用第一扫描顺序依序导通各扫描线;
S102,在显示第L+1帧图像时,采用与第一扫描顺序不同的第二扫描顺序依序导通各扫描线,其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在第一扫描顺序和第二扫描顺序中的数据写入顺序互逆。
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技术中具有双扫描线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假设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辨率为m*n,其是由纵横交错的扫描线(以Gt1、Gt2、...、Gt2n表示)以及数据线(以S1、S2、...、Sm*3/2表示)交织而成,在本实施例中,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中,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耦接至扫描线,晶体管的源极耦接至数据线。另外,通常三个子像素点R(红)、G(绿)和B(蓝)构成一个像素点(Pixel),且整行的子像素点是由二个扫描线来进行控制,而相邻二列子像素点则共用一个数据线。具体来讲,以第一行子像素点为例,R1*1,B1*1,G2*1,...R(m-1)*1,B(m-1)*1,Gm*1连接于扫描线Gt1;而G1*1,R2*1,B2*1,...,G(m-1)*1,Rm*1,Bm*1则是连接于栅驱动Gt2;另外,第一列子像素点R1与第二列子像素点G1则共用数据线S1,...倒数第二列子像素点Gm与最后一列子像素点Bm则共用数据线Sm*3/2。
首先执行步骤S100,对于第L帧图像,在显示第L帧图像时,采用第一扫描顺序依序导通各扫描线,供数据线将对应的子像素点充电以进行数据写入。所述第一扫描顺序可根据双扫描线结构的特点而设定,在实际应用中,在设定第一扫描顺序时,可以将控制同一行子像素点的二个扫描线,例如Gt1和Gt2,Gt3和Gt4,...,Gt(n-1)和Gtn,作为一组进行顺序调整。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显示第L帧图像时是采用第一扫描顺序Gt1-->Gt2-->Gt4-->Gt3-->...-->G2n-1-->G2n对各子像素点进行扫描(见图中所示箭头)。具体来讲,依序导通扫描线Gt1、Gt2,同时在导通扫描线Gt1、Gt2过程中对应导通各数据线S1、S2、...、Sm*3/2,在扫描线Gt1、Gt2和数据线S1、S2、...、Sm*3/2均导通且保持信号有效的情形下,就可将第一行中相应的各子像素点充电到各自所需的电压以显示不同的灰度,其中,在这里,对于第一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例如R1*1、B1*1、...、B(m-1)*1、Gm*1)后偶数列(例如G1*1、R2*1、...、Rm*1、Bm*1)的数据写入顺序;待第一行各子像素点充好电后,再依序导通扫描线Gt4、Gt3,同时导通各数据线S1、S2、...、Sm*3/2,在扫描线Gt4、Gt3和数据线S1、S2、...、Sm*3/2均导通且保持信号有效的情形下,就可将第二行中相应的各子像素点充电到各自所需的电压以显示不同的灰度,其中,在这里,对于第二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例如G1*2、R2*2、...、Rm*2、Bm*2)后奇数列(例如R1*2、B1*2、...、B(m-1)*2、Gm*2)的数据写入顺序;...;如此依序往下,直至将最后一行中相应的各子像素点充电到各自所需的电压,即完成一帧图像的处理并得以显示。在显示该L帧图像时采用第一扫描顺序,在第一扫描顺序中,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包括在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数据写入顺序,在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数据写入顺序。因图像中像素点进行扫描及数据写入步骤为本领域现有技术人员所熟知,故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其显示根据图3采用第一扫描顺序时在扫描线和数据线都导通的情形下进行充电过程的时序图。如图4所示,以第一行中第一列和第二列的子像素点R1*1和G1*1为例,依序导通扫描线Gt1、Gt2,分别具有保持时间TGt1、TGt2,现假定TGt1=TGt2,此时数据线S1也导通,其在保持时间上与扫描线Gt1、Gt2的保持时间TGt1、TGt2分别形成充电时间TR1*1、TG1*1。由于数据线S1在导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延迟量,例如在扫描线Gt1已达到导通电平时,数据线S1仍处于上升沿,直至一段时间的延迟量之后,数据线S1才能达到导通电平,并与扫描线Gt1配合,使得驱动电路可对该子像素点R1*1进行充电;而在扫描线Gt2达到导通电平时,数据线S1已达到导通电平,二者在时间上保持基本一致,使得驱动电路即可对该子像素点G1*1进行充电。因此在扫描线导通的保持时间相同(TGt1=TGt2)的情形下,充电时间则为TR1*1<TG1*1(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情形下,也可能出现TR1*1>TG1*1),这样会导致子像素点R1*1和G1*1因各自所对应的充电时间TR1*1<TG1*1,在其他的条件均相同的情形下,因充电时间的不同会造成子像素点R1*1和G1*1通过充电所显示的灰度会产生差异,例如跳变、失真等。而对于扫描线Gt4、Gt3与数据线S1,同样会造成充电时间TG1*2<TR1*2。...以此类推,对于扫描线Gt2n-1、Gt2n与数据线S1,仍会造成充电时间TG1*n<TR1*n。
总体而言,在奇数行,共用于同一数据线中的前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要小于后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在偶数行,共用于同一数据线中的前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要大于后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具体可表示为:TR1*p<TG1*p,TB1*p<TR2*p,...,TGm*p<TBm*p;TR1*(p+1)>TG1*(p+1),TB1*(p+1)>TR2*(p+1),...,TGm*(p+1)>TBm*(p+1),其中p=1,3,5,...,n/2。如此,在这第L帧图像中会造成第一列和第二列中所有的子像素点R1*1...R1*n和G1*1...G1*n的充电时间产生长短交替的变化情形,克服现有技术中列与列之间的明暗条纹的线性不均匀现象。
接着执行步骤S102,在显示第L+1帧图像时,采用第二扫描顺序依序导通各扫描线。在实际应用中,在设定第二扫描顺序时,是根据第一扫描顺序的特点将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的扫描顺序设定为相逆于第一扫描顺序中所述二子像素点的扫描顺序,使得第一扫描顺序与第二导通顺序形成互补。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显示第L+1帧图像时是采用第二扫描顺序Gt2-->Gt1-->Gt3-->Gt4-->...-->G2n-->G2n-1对各子像素点进行扫描(见图中所示箭头)。具体来讲,依序导通扫描线Gt2、Gt1,同时导通各数据线S1、S2、...、Sm*3/2,在扫描线Gt2、Gt1和数据线S1、S2、...、Sm*3/2均导通且保持信号有效的情形下,就可将第一行中相应的各子像素点充电到各自所需的电压以显示不同的灰度,其中,在这里,对于第一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例如G1*2、R2*2、...、Rm*2、Bm*2)后奇数列(例如R1*2、B1*2、...、B(m-1)*2、Gm*2)的数据写入顺序;待第一行各子像素点充好电后,再依序导通扫描线Gt3、Gt4,同时导通各数据线S1、S2、...、Sm*3/2,在扫描线Gt3、Gt4和数据线S1、S2、...、Sm*3/2均导通且保持信号有效的情形下,就可将第二行中相应的各子像素点充电到各自所需的电压以显示不同的灰度,其中,在这里,对于第二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例如R1*1、B1*1、...、B(m-1)*1、Gm*1)后偶数列(例如G1*1、R2*1、...、Rm*1、Bm*1)的数据写入顺序;...;如此依序往下,直至将最后一行中相应的各子像素点充电到各自所需的电压,即完成一帧图像的处理并得以显示。在显示该L+1帧图像时采用第二扫描顺序,在第二扫描顺序中,第二数据写入顺序包括在奇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偶数列后奇数列的数据写入顺序,在偶数行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采用先奇数列后偶数列的数据写入顺序。与图3中的第一数据写入顺序相比较,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和第二数据写入顺序互逆。因图像中像素点进行扫描及数据写入步骤为本领域现有技术人员所熟知,故在此不再赘述。
与图3相对照,从图5中的箭头即可看出,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在第一扫描顺序和第二扫描顺序中的数据写入顺序互逆。以共用数据线S1的子像素点R1*1、G1*1为例,图3所示的第一扫描顺序中数据写入顺序是先R1*1后G1*1,而在图5所示的第二扫描顺序中数据写入顺序是先G1*1后R1*1。
如图6所示,其显示根据图5采用第一扫描顺序时在扫描线和数据线都导通的情形下进行充电过程的时序图。如图6所示,以第一行中第一列和第二列的子像素点R1*1和G1*1为例,依序导通扫描线Gt2和Gt1,分别具有保持时间TGt2和TGt1,现假定TGt2=TGt1,此时数据线S1也导通,其在保持时间上与扫描线Gt2、Gt1的保持时间TGt2和TGt1分别形成充电时间TG1*1和TR1*1。如前所述,由于数据线S1在导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延迟量,在扫描线导通的保持时间相同(TGt2=TGt1)的情形下,充电时间则为TGI*1<TR1*1(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情形下,也可能出现TG1*1>TR1*1)这样会导致子像素点R1*1和G1*1由于充电时间的差异造成所获得的灰度产生差异,例如跳变、失真等。对于扫描线Gt3、Gt4与数据线S1,同样会造成充电时间TR1*2和TGI*2不相同,在这里,为TR1*2<TG1*2。...以此类推,对于扫描线Gt2n-1、Gt2n与数据线S1,仍会造成充电时间TR1*n<TG1*n。
总体而言,在奇数行,共用于同一数据线中的前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要大于后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在偶数行,共用于同一数据线中的前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要小于后一列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具体可表示为:TR1*p>TG1*p,TB1*p>TR2*p,...,TGm*p>TBm*p;TR1*(p+1)<TG1*(p+1),TB1*(p+1)<TR2*(p+1),...,TGm*(p+1)<TBm*(p+1),其中p=1,3,5,...,n/2。如此,在这第L+1帧图像中会造成第一列和第二列中所有的子像素点R1*1...R1*n和G1*1...G1*n的充电时间产生长短交替的变化情形,克服现有技术中列与列之间的明暗条纹的线性不均匀现象。不过,与第L帧图像中各子像素点相对照,对于相邻二帧图像中同一位置点上的任一子像素点而言,其本身均交替产生了一次长充电时间和一次短充电时间,相邻各子像素点之间的充电时间基本可达到平衡。
结合图4和图6,以子像素点R1*1和G1*1为例,在图4中,通过第一扫描顺序扫描时,子像素点R1*1的充电时间TR1*1要小于子像素点G1*1的充电时间TG1*1;而在图6中,通过第二扫描顺序扫描时,子像素点R1*1的充电时间TR1*1要大于子像素点G1*1的充电时间TG1*1。单独对于一帧图像而言,前后二帧图像前后二子像素点均会产生不均匀,但是,由于前后二帧图像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在第一扫描顺序下的充电时间差与在第二扫描顺序下的充电时间差成互补,使得前后二帧图像中各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得以中和后趋于一致或差异极小,可基本克服或消减图像显示的线性不均匀的现象。对于人眼视觉来讲,以100Hz的显示频率为例,每一帧图像的显示时间约为1s/100=10ms,非常短暂,由于前后二帧图像的互补,使得人眼很难能察觉出显示图像中的色彩不均匀。
需说明的是,实际上,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扫描顺序和第二扫描顺序仅为示例性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只要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在第一扫描顺序和第二扫描顺序中的数据写入顺序互逆,则扫描顺序仍可作其他的变更,例如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扫描顺序为Gt2-->Gt1-->Gt3-->Gt4-->...-->G2n-->G2n-1,第二扫描顺序为Gt1-->Gt2-->Gt4-->Gt3-->...-->G2n-1-->G2n。或者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扫描顺序可以是在扫描每一行时先导通奇数扫描线后导通偶数扫描线,所述第二扫描顺序可以是在扫描每一行时先导通偶数扫描线后导通奇数扫描线,即第一扫描顺序为Gt1-->Gt2-->Gt3-->Gt4-->...-->G2n-1-->G2n,而第二扫描顺序为Gt2-->Gt1-->Gt4-->Gt3-->...-->G2n-->G2n-1。或者所述第一扫描顺序可以是在扫描每一行时先导通偶数扫描线后导通奇数扫描线,所述第二扫描顺序可以是在扫描每一行时先导通奇数扫描线后导通偶数扫描线,即第一扫描顺序为Gt2-->Gt1-->Gt4-->Gt3-->...-->G2n-->G2n-1,而第二扫描顺序则为Gt1-->Gt2-->Gt3-->Gt4-->...-->G2n-1-->G2n。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扫描顺序为Gt2-->Gt1-->Gt4-->Gt3-->...-->G2n-->G2n-1,而第二扫描顺序则为Gt1-->Gt2-->Gt3-->Gt4-->...-->G2n-1-->G2n等。
另外,在实际电路中,由于器件的导通在实际情形下具有不同的表现,虽然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在第一扫描顺序和第二扫描顺序中的数据写入顺序互逆,但并不能保证前后二帧图像各子像素点的充电时间经中和补偿后能达到完全一致性,完全消除线性不均匀现象,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驱动方法确能大幅消减现有技术中采用单一的扫描顺序所造成线性不均匀的现象,提升液晶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效果。
如8所示,显示本发明所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的示意图,所述液晶显示装置为采用双扫描线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各薄膜晶体管均耦接至扫描线和数据线,所述驱动电路至少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10和数据线驱动电路12,扫描线驱动电路10用于导通耦接的扫描线(以Gt1、Gt2、...、Gt2n表示),数据线驱动电路12用于导通耦接的数据线(以S1、S2、...、Sm*3/2表示)。这里,假设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辨率为m*n。
在一个实施例中,利用本驱动电路进行驱动,在显示任一帧图像时,依序导通各扫描线;其中共用数据线的子像素点在某些行中采用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在其他行中采用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和第二数据写入顺序互逆。
在另一实施例中,利用本驱动电路进行驱动,在显示第L帧图像时,扫描线驱动电路10采用第一扫描顺序依序导通各扫描线,在显示第L+1帧图像时,扫描线驱动电路10采用与第一扫描顺序不同的第二扫描顺序依序导通各扫描线,其中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点在第一扫描顺序中采用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在第二扫描顺序中采用第二数据写入顺序,所述第一数据写入顺序和第二数据写入顺序互逆,使得共用数据线的二子像素在第一扫描顺序下的充电时间差与在第二扫描顺序下的充电时间差成互补,进而实现相邻二帧图像的互补性,消除显示图像的线性不均匀现象。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是采用双扫描线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各薄膜晶体管均耦接至扫描线和数据线;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有如图8所示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和数据线驱动电路。
虽然本发明己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