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628970B - 一种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28970B
CN101628970B CN2008101166899A CN200810116689A CN101628970B CN 101628970 B CN101628970 B CN 101628970B CN 2008101166899 A CN2008101166899 A CN 2008101166899A CN 200810116689 A CN200810116689 A CN 200810116689A CN 101628970 B CN101628970 B CN 1016289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mer
hyperbranched polyurethane
preparation
polyurethane
gen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166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28970A (zh
Inventor
吴雁
蒋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riority to CN20081011668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289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289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89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289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89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Depolymerization Polymer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聚合物具有如下式(I)所示结构。n为1-5的正整数,B为脂肪族聚酯,并且该聚合物的分子量为4000kDa-7000kDa。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一种由所述聚合物形成胶束以及该胶束的制备方法。由本发明的聚合物制备而成的胶束可用于药物载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发明的聚合物胶束由于临界胶束浓度CMC很低,形成的胶束稳定,粒径小,具有长循环性,可用于包载各种亲、疏水药物,是具有发展前途的药物载体。
Figure B2008101166899A00011
(I),式中D为
Figure B2008101166899A00012
D1
Figure B2008101166899A00013
Figure B2008101166899A00014

Description

一种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支化聚合物、其制备方法、由该聚合物形成的胶束、胶束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地,本发明涉及能够形成胶束的超支化聚胺酯-脂肪族聚酯,属于纳米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树枝状大分子是一类高规整度、三维结构的树状大分子,其结构和分子尺寸大小具有良好的可控性,而且通过不平行控制可使树枝状大分子利用不同反应的同时连上药物及靶向基团,通过表面修饰不同的聚合物使其带有不同的功能基团,可使表面具有亲水性,增加生物相容性。通过构建反应可使树枝状大分子的内部形成巨大的疏水空间。由于树枝状大分子表层结构结构亲水性的,内部空腔和结合点可以携带药物,所以这为树枝状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纳米给药和药物缓释。从而,树枝状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的注意,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之一。然而,树枝状大分子由于其昂贵的价格和繁琐的合成步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超支化聚合物是一类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能的高分子。由于具有传统线性聚合物所没有的低粘度、高流变性、良好的溶解性、大量末端官能团以及低成本快速合成等一系列优良特性,超支化聚合物成为高分子学科以及其它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它是一类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能的高分子,由于超支化聚合物与树状聚合物结构和性能都极为相似,而且其一步法的合成过程方便、快捷、适合大批量生产,因而被认为它是树状大分子聚合物的替代品。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超支化聚合物在其内部和外部含有大量的官能团可以固定目标分子,或超支化特有的核壳结构可以作为主体来包埋客体分子,因此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载体和医用材料中。
脂肪族聚酯,如聚乳酸(PLA)、聚乙交酯-丙交酯(PLGA)、聚己内酯(PCL)是获美国FDA批准认可能进入人体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它们是生物相容性好、可以在体内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因此很适宜于用作药物载体材料,在人工皮肤及组织工程、药物的控制释放等方面已被广泛应用。然而这些脂肪族聚酯的亲水性差并且具有高结晶性,因而降低了它们的降解速率,导致与软器官的相容性降低,克服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在脂肪族聚酯链段中引入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亲水性链段,可以使脂肪族聚酯的性能有很大的改善。这种接枝或嵌段聚合物因为具有两亲性,所以作为药物释放、创伤敷料的载体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众所周知,如果聚合物中同时具有亲水和疏水两部分组成,那么这种两亲性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就可以自组装形成聚合物纳米胶束,聚合物纳米胶束作为药物载体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是由两亲性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自发形成的一种自组装结构,亲水性片段形成外壳,疏水性片段形成内核,构成独特的核-壳结构。具有载药量高、载药范围广、稳定性好、体内滞留时间长、独特的体内分布以及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降低毒副作用等特点。两亲性聚合物胶束因具有核-壳结构、临界胶束浓度低、热稳定性好等特点在药物释放体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十几年,由两亲型聚合物材料组成的胶束给药体系以其突出的优点以及在肿瘤药物、基因药物、抗传染药物等方面的极大应用前景而受到了国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两亲型聚合物胶束体系是目前研究的最多和最成熟的聚合物胶体给药体系。大量研究表明,两亲型聚合物给药系统的载体能够自聚集成为独特核壳结构的胶束,由于聚合物胶束具有的“核-壳”结构类似于生物体中脂蛋白和病毒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仿生性,而且聚合物胶束的较高稳定性决定了其在浓度极稀时仍能稳定存在,胶束表面的亲水性外壳可降低巨噬细胞对粒子的识别和吞噬能力,延长其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可保护药物免遭生理环境的破坏,在体内缓慢释放;胶束的粒径小,能通过毛细胞血管直接进入器官和细胞内部,被更有效的吸收;胶束给药系统的广泛给药方式是其它任何剂型都无法比拟的,它可通过口服、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透皮等方式加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等显著优点。
高分子学报2000年第4期发表了《超支化聚胺酯的分子设计及其制备》一文,其中的超支化聚胺酯是以丙烯酸甲酯和二乙醇胺为原料由Michael加成反应制得N,N-二羟乙基-3-胺基丙酸甲酯单体,再用“准一步法”和“发散法”使之与1,1,1-三羟甲基丙烷反应合成一种新型超支化聚胺酯,通过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方法对N,N-二羟乙基-3-胺基丙酸甲酯单体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GPC测定表明合成的超支化聚胺酯分子量分布窄,具有单分散性;粘度小于同分子量的线形分子;耐热性能较好,失重温度高于200℃,所形成的超支化聚胺酯不能形成胶束,无法作为药物载体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提供了一种超支化聚胺酯-脂肪族聚酯的聚合物,该聚合物能够形成两亲性胶束,该聚合物制备过程重复性好,在药物载体上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提供了该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提供了一种由该聚合物形成的胶束。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提供了该胶束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提供了所述的胶束在作为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超支化聚合物,该聚合物具有如下式(I)所示结构:
Figure S2008101166899D00031
(I),
式中D为
Figure S2008101166899D00041
D1
Figure S2008101166899D00042
Figure S2008101166899D00043
n为1-5的正整数,B为脂肪族聚酯,并且该聚合物的分子量为4000kDa-7000kDa。
优选地,所述的脂肪族聚酯为具有如下分子式的脂肪族聚酯:
Figure S2008101166899D00044
Figure S2008101166899D00045
,其中m为210-400的正整数,x、y为50-200的正整数;z为140-250的正整数。
Figure S2008101166899D00047
为聚乳酸,为聚乙交酯-丙交酯,
Figure S2008101166899D00049
为聚己内酯。
优选地,其中所述的超支化聚胺酯的支化度为0.5-0.7。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制备聚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超支化聚胺酯、脂肪族酯类单体和催化剂进行混合,所述的催化剂优选为辛酸亚锡;
b.在真空无水条件下,将步骤a得到的混合物在100-140℃保持8-14小时,得到超支化聚胺酯-脂肪族聚酯的聚合物。以丙交酯为例,超支化聚胺酯和丙交酯的反应生成聚合物的过程如下:
Figure S2008101166899D00051
上式中与氧相连的黑色粗线表示重复单元,从上面给出的式(I)的结构可以推断其结构。
优选地,其中步骤a中超支化聚胺酯和脂肪族酯类单体的摩尔比为1∶3-1∶10,所述催化剂为超支化聚胺酯和脂肪族酯类单体的重量总和的0.3%-0.7%。
本发明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胶束,该胶束由所述的超支化聚胺酯-脂肪族聚酯聚合物形成。
优选地,所述的聚合物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为1.40×10-4-8.40×10-4mg/ml。
更优选地,所述的聚合物胶束的胶束粒子为球形,直径为110-215nm。
本发明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制备胶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纯化得到的超支化聚胺酯-脂肪族聚酯的聚合物;
b.纯化后的聚合物在水中形成所述的聚合物胶束。
优选地,其中步骤a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超支化聚胺酯-脂肪族聚酯的聚合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中,接着向二氯甲烷中加入石油醚,去除不溶物,再蒸发去除溶液中的石油醚。
优选地,其中步骤b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纯化后的聚合物溶于丙酮中,接着将溶解于丙酮中的聚合物滴加到去离子水中,形成带蓝光乳液,再去除丙酮,得到所述的聚合物胶束。
本发明再一方面还提供了所述的胶束在作为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由于本发明制备的超支化聚胺酯-脂肪族聚酯聚合物中,其中超支化聚胺酯端具有亲水性,脂肪族聚酯端具有疏水性,所以用超支化聚胺酯和脂肪族酯类单体作为基本材料制备的两亲性聚合物可组装形成纳米胶束作为药物载体,可以避免被网状内皮细胞捕获,有效地延长了药效,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的聚合物其中超支化结构的超支化聚胺酯端和脂肪族聚酯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该聚合物胶束保留了超支化聚胺酯的形式和结构,超支化聚胺酯的亲水性和超支化的特殊结构可以有效地避免被网状内皮细胞捕获,有效地延长了药效,可以提高药物包载及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3)本发明的聚合物胶束由于临界胶束浓度CMC很低,形成的胶束稳定,粒径小,具有长循环性,可用于包载各种亲、疏水药物,是具有发展前途的药物载体;(4)本发明的聚合物胶束制备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在药物载体上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的照片。
图2表示载有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的照片。
图3表示实施例7中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的红外谱图。
图4表示实施例7中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的红外谱图。
图5表示实施例7中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的核磁共振谱图。
图6表示实施例7中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超支化聚胺酯的制备
A.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8.609g丙烯酸甲酯、10.514g二乙醇胺和10ml甲醇混合物,在室温和通N2情况下搅拌30min后升温至40℃反应4h,然后经过减压蒸馏除去过量的丙烯酸甲酯和甲醇,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即,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
B.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合物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1.342g 1,1,1-三羟甲基丙烷、5.93g 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和0.017g四异丁氧基钛为催化剂,反应体系在N2保护下,120℃恒温反应12h,得到一种黄色粘稠液体。将粗产物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抽滤、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减压蒸馏除去乙醇,然后产物真空干燥,得到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其分子式如下:
Figure S2008101166899D00071
在上面的结构式中的黑色粗线部分表示重复的结构单元,与氮原子相连的另一个羟乙基的氧原子上所连接的化学结构与和该羟乙基对称的氧原子上连接的化学结构是相同的,在上面的结构式中用黑色粗线表示这一部分。
与1,1,1-三羟甲基丙烷的另外两个羟甲基上的氧原子相连的结构和上图中表示的另外一个羟甲基上的氧原子相连的结构是相同的,在上面的结构式中也用黑色的粗线进行了表示。
2.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的合成
将得到的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将1.512g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与5g丙交酯放在单口瓶中,再加入0.020g的辛酸亚锡,然后用胶塞将单口瓶塞紧并密封。然后将单口瓶抽真空并加热40℃保持1小时保证体系内无水,然后停止抽真空并将反应体系密闭加热到140℃保持13小时。产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石油醚沉淀并用石油醚洗三次,然后蒸发石油醚。纯化后的聚合物溶解在少量的丙酮中,用去离子水沉淀。过滤后得到的产物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在真空干燥箱中25℃下干燥2天。通过红外和核磁表征证实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已经生成;分子量为4000kDa。
3.制备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
将0.2g纯化后的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溶于6ml的丙酮中,边搅拌边滴加到14ml去离子水中,最后形成的带蓝光乳液,丙酮通过减压蒸发除去,得到第二代超支化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然后对胶束进行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及荧光光谱测定观察。结果表明:动态光散色射测定其粒径为110nm,分散指数为0.05;透射电镜观测粒子为规整的圆球形;荧光光谱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为1.42×10-4mg/ml。
实施例2
1.超支化聚胺酯的制备
A.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8.609g丙烯酸甲酯、10.514g二乙醇胺和10ml甲醇,混合物在室温和通N2情况下搅拌30min后升温至40℃反应4h,然后经过减压蒸馏除去过量的丙烯酸甲酯和甲醇后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
B.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1.342g 1,1,1-三羟甲基丙烷、15.93g 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和0.017g四异丁氧基钛为催化剂,反应体系在N2保护下,120℃恒温反应12h,得到一种黄色粘稠液体。将粗产物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抽滤、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减压蒸馏除去乙醇,然后产物真空干燥,得到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
2.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的合成
将得到的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将0.648g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与5g丙交酯放在单口瓶中,再加入0.020g的辛酸亚锡,用胶塞将单口瓶塞紧并密封。然后将单口瓶抽真空并加热40℃保持1小时保证体系内无水,然后停止抽真空并将反应体系密闭加热到100℃保持8小时。产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石油醚沉淀并用石油醚洗三次,然后蒸发石油醚。纯化后的聚合物溶解在少量的丙酮中,用去离子水沉淀。过滤后得到的产物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在真空干燥箱中25℃下干燥2天。通过红外和核磁表征证实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已经生成,分子量为4700kDa。
3.制备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
将0.2g纯化后的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溶于6ml的丙酮中,边搅拌边滴加到14ml去离子水中,最后形成的带蓝光乳液,丙酮通过减压蒸发除去,得到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然后对胶束进行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及荧光光谱测定观察,结果表明动态光散色射测定其粒径为124nm,分散指数为0.07;透射电镜观测粒子为规整的圆球形;荧光光谱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为2.31×10-4mg/ml。
实施例3
1.超支化聚胺酯的制备
A.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8.609g丙烯酸甲酯、10.514g二乙醇胺和10ml甲醇混合物,在室温和通N2情况下搅拌30min后升温至40℃反应4h,然后经过减压蒸馏除去过量的丙烯酸甲酯和甲醇后,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
B.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合物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1.342g 1,1,1-三羟甲基丙烷、15.93g 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和0.017g四异丁氧基钛为催化剂,应体系在N2保护下,120℃恒温反应12h,得到一种黄色粘稠液体。将粗产物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抽滤、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减压蒸馏除去乙醇,然后产物真空干燥,得到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
2.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的合成
将得到的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将0.454g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与5g丙交酯放在单口瓶中,再加入0.020g的辛酸亚锡,然后用胶塞将单口瓶塞紧并密封。然后将单口瓶抽真空并加热40℃保持1小时保证体系内无水,然后停止抽真空并将反应体系密闭加热到140℃保持14小时。产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石油醚沉淀并用石油醚洗三次,然后蒸发石油醚。纯化后的聚合物溶解在少量的丙酮中,用去离子水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产物在真空干燥箱中25℃下干燥2天。通过红外和核磁表征证实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已经生成,分子量为5100kDa。
3.制备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
将0.2g纯化后的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溶于6ml的丙酮中,边搅拌边滴加到14ml去离子水中,最后形成的带蓝光乳液,丙酮通过减压蒸发除去,得到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然后对胶束进行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及荧光光谱测定观察,结果表明:动态光散色射测定其粒径为144nm,分散指数为0.08,透射电镜观测粒子为规整的圆球形;荧光光谱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为3.02×10-4mg/ml。
实施例4
1.超支化聚胺酯的制备
A.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8.609g丙烯酸甲酯、10.514g二乙醇胺和10ml甲醇混合物在室温和通N2情况下搅拌30min后升温至40℃反应4h,然后经过减压蒸馏除去过量的丙烯酸甲酯和甲醇后,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
B.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合物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5g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7.32g、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和0.017g四异丁氧基钛为催化剂,应体系在N2保护下,120℃恒温反应12h,得到一种黄色粘稠液体。将粗产物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抽滤、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减压蒸馏除去乙醇,然后产物真空干燥,得到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
2.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的合成
将得到的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将1.677g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与5g丙交酯放在单口瓶中,再加入0.030g的辛酸亚锡,然后用胶塞将单口瓶塞紧并密封。然后将单口瓶抽真空并加热40℃保持1小时保证体系内无水,然后停止抽真空并将反应体系密闭加热到140℃保持13小时。产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石油醚沉淀并用石油醚洗三次,然后蒸发石油醚。纯化后的聚合物溶解在少量的丙酮中,用去离子水沉淀。过滤后得到的产物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在真空干燥箱中25℃下干燥2天。通过红外和核磁表征证实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已经生成,分子量为4850kDa。
3.制备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
将0.2g纯化后的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溶于6ml的丙酮中,边搅拌边滴加到14ml去离子水中,最后形成的带蓝光乳液,丙酮通过减压蒸发除去,得到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胶束。然后对胶束进行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及荧光光谱测定观察,结果表明,动态光散色射测定其粒径为153nm,分散指数为0.06,透射电镜观测粒子为规整的圆球形,荧光光谱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为4.15×10-4mg/ml。
实施例5
1.超支化聚胺酯的制备
A.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8.609g丙烯酸甲酯、10.514g二乙醇胺和10ml甲醇混合物,在室温和通N2情况下搅拌30min后升温至40℃反应4h,然后经过减压蒸馏除去过量的丙烯酸甲酯和甲醇,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
B.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合物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5g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7.32g 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和0.03g四异丁氧基钛为催化剂,应体系在N2保护下,120℃恒温反应12h,得到一种黄色粘稠液体。将粗产物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抽滤、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减压蒸馏除去乙醇,然后产物真空干燥,得到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
2.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的合成
将得到的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将0.719g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与5g丙交酯放在单口瓶中,再加入0.030g的辛酸亚锡,然后用胶塞将单口瓶塞紧并密封。然后将单口瓶抽真空并加热40℃保持1小时保证体系内无水,然后停止抽真空并将反应体系密闭加热到140℃保持13小时。产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石油醚沉淀并用石油醚洗三次,然后蒸发石油醚。纯化后的聚合物溶解在少量的丙酮中,用去离子水沉淀。过滤后得到的产物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在真空干燥箱中25℃下干燥2天。通过红外和核磁表征证实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已经生成,分子量为5310kDa。
3.制备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
将0.2g纯化后的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溶于6ml的丙酮中,边搅拌边滴加到14ml去离子水中,最后形成的带蓝光乳液,丙酮通过减压蒸发除去,得到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然后对胶束进行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及荧光光谱测定观察,结果表明,动态光散色射测定其粒径为168nm,分散指数为0.09,透射电镜观测粒子为规整的圆球形;荧光光谱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为5.36×10-4mg/ml。
实施例6
1.超支化聚胺酯的制备
A.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8.609g丙烯酸甲酯、10.514g二乙醇胺和10ml甲醇混合物在室温和通N2情况下搅拌30min后升温至40℃反应4h,然后经过减压蒸馏除去过量的丙烯酸甲酯和甲醇后,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
B.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合物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5g第二代超支化聚胺酯、7.32g 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和0.030g四异丁氧基钛为催化剂,应体系在N2保护下,120℃恒温反应12h,得到一种黄色粘稠液体。将粗产物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抽滤、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减压蒸馏除去乙醇,然后产物真空干燥,得到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
2.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的合成
将得到的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将0.503g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与5g丙交酯放在单口瓶中,再加入0.030g的辛酸亚锡,然后用胶塞将单口瓶塞紧并密封。然后将单口瓶抽真空并加热40℃保持1小时保证体系内无水,然后停止抽真空并将反应体系密闭加热到140℃保持13小时。产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石油醚沉淀并用石油醚洗三次,然后蒸发石油醚。纯化后的聚合物溶解在少量的丙酮中,用去离子水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和聚乳酸聚合物产物在真空干燥箱25℃下干燥2天。通过红外和核磁表征证实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已经生成,分子量为5800kDa。
3.制备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
将0.2g纯化后的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溶于6ml的丙酮中,边搅拌边滴加到14ml去离子水中,最后形成的带蓝光乳液,丙酮通过减压蒸发除去,得到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然后对胶束进行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及荧光光谱测定观察,结果表明:动态光散色射测定其粒径为172nm,分散指数为0.05,透射电镜观测粒子为规整的圆球形;荧光光谱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为6.14×10-4mg/ml。
实施例7
1.超支化聚胺酯的制备
A.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8.609g丙烯酸甲酯、10.514g二乙醇胺和10ml甲醇,混合物在室温和通N2情况下搅拌30min后升温至40℃反应4h,然后经过减压蒸馏除去过量的丙烯酸甲酯和甲醇后,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
B.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合物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5g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6.60g 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和0.050g四异丁氧基钛为催化剂,反应体系在N2保护下,120℃恒温反应12h,得到一种黄色粘稠液体。将粗产物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抽滤、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减压蒸馏除去乙醇,然后产物真空干燥,得到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合物。
2.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的合成
将得到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将1.760g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与5g丙交酯放在单口瓶中,再加入0.040g的辛酸亚锡,然后用胶塞将单口瓶塞紧并密封。然后将单口瓶抽真空并加热40℃保持1小时保证体系内无水,然后停止抽真空并将反应体系密闭加热到140℃保持13小时。产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石油醚沉淀并用石油醚洗三次,然后蒸发石油醚。纯化后的聚合物溶解在少量的丙酮中,用去离子水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产物在真空干燥箱中25℃下干燥2天。通过红外和核磁表征证实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已经生成,分子量为5250kDa。
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的红外谱图可参见附图3,在该附图中,3369.084cm-1表示聚胺酯上的O-H峰、1727.933cm-1表示该聚胺酯上的C=O峰,1614.152cm-1表示该聚胺酯上的C-N峰,1457.944cm-1表示该聚胺酯上的CH2峰。
第四代的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的红外谱图见图4,在该附图中,3450cm-1表示该聚合物上的O-H峰、1753cm-1表示该聚合物上聚胺酯上的C=O峰和聚乳酸上的C=O峰、1648cm-1表示该聚合物上的C-N峰、1454cm-1表示该聚合物上的CH2峰,1383cm-1表示该聚合物上的CH2峰,由于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和聚乳酸发生了共聚,所以在该聚合物上的C-N峰、CH2峰发生了位移。
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的核磁共振谱图见图5,在该谱图中的a、b、c、d、e、f、g、h、i峰均与下式中的超支化聚胺酯中标号为a、b、c、d、e、f、g、h、i的H相对应。
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图见图6,在该谱图中的j峰、k峰分别与下式中的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中标号为j和K的H相对应。由此可见,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已经形成。
Figure S2008101166899D00151
3.制备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
将0.2g纯化后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溶于6ml的丙酮中,边搅拌边滴加到14ml去离子水中,最后形成带蓝光的乳液,丙酮通过减压蒸发除去,得到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然后对胶束进行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及荧光光谱测定观察,结果表明:动态光散色射测定其粒径为175nm,分散指数为0.07透射电镜观测粒子为规整的圆球形;荧光光谱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为6.48×10-4mg/ml。
实施例8
1.超支化聚胺酯的制备
A.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8.609g丙烯酸甲酯,10.514g二乙醇胺和10ml甲醇,混合物在室温和通N2情况下搅拌30min后升温至40℃反应4h,然后经过减压蒸馏除去过量的丙烯酸甲酯和甲醇,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
B.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合物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5g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6.60g 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和0.050g四异丁氧基钛为催化剂,应体系在N2保护下,120℃恒温反应12h,得到一种黄色粘稠液体。将粗产物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抽滤、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减压蒸馏除去乙醇,然后产物真空干燥,得到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
2.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的合成
将得到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将0.754g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与5g丙交酯放在单口瓶中,再加入0.040g的辛酸亚锡,然后用胶塞将单口瓶塞紧并密封。然后将单口瓶抽真空并加热40℃保持1小时保证体系内无水,然后停止抽真空并将反应体系密闭加热到140℃保持13小时。产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石油醚沉淀并用石油醚洗三次,然后蒸发石油醚。纯化后的聚合物溶解在少量的丙酮中,用去离子水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产物在真空干燥箱中25℃下干燥2天。通过红外和核磁表征证实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已经生成,分子量为6142kDa。
3.制备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
将0.2g纯化后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溶于6ml的丙酮中,边搅拌边滴加到14ml去离子水中,最后形成的带蓝光乳液,丙酮通过减压蒸发除去,得到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然后对胶束进行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及荧光光谱测定观察,结果表明:动态光散色射测定其粒径为183nm,分散指数为0.06;透射电镜观测粒子为规整的圆球形;荧光光谱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为7.21×10-4mg/ml。
实施例9
1.超支化聚胺酯的制备
A.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8.609g丙烯酸甲酯、10.514g二乙醇胺和10ml甲醇,混合物在室温和通N2情况下搅拌30min后升温至40℃反应4h,然后经过减压蒸馏除去过量的丙烯酸甲酯和甲醇后,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
B.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合物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5g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6.60g 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和0.050g四异丁氧基钛为催化剂,应体系在N2保护下,120℃恒温反应12h,得到一种黄色粘稠液体。将粗产物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抽滤、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减压蒸馏除去乙醇,然后产物真空干燥,得到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
2.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的合成
将得到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将0.528g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与5g丙交酯放在单口瓶中,再加入0.040g的辛酸亚锡,然后用胶塞将单口瓶塞紧并密封。然后将单口瓶抽真空并加热40℃保持1小时保证体系内无水,然后停止抽真空并将反应体系密闭加热到140℃保持13小时。产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石油醚沉淀并用石油醚洗三次,然后蒸发石油醚。纯化后的聚合物溶解在少量的丙酮中,用去离子水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和聚乳酸聚合物产物,在真空干燥箱中25℃下干燥2天。通过红外和核磁表征证实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的聚合物已经生成,分子量为7000kDa。
3.制备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
将0.2g纯化后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溶于6ml的丙酮中,边搅拌边滴加到14ml去离子水中,最后形成的带蓝光乳液,丙酮通过减压蒸发除去,得到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然后对胶束进行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及荧光光谱测定观察,结果表明:动态光散色射测定其粒径为186nm,分散指数为0.07;透射电镜观测粒子为规整的圆球形;荧光光谱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为7.53×10-4mg/ml。
实施例10
1.超支化聚胺酯的制备
A.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8.609g丙烯酸甲酯、10.514g二乙醇胺和10ml甲醇,混合物在室温和通N2情况下搅拌30min后升温至40℃反应4h,然后经过减压蒸馏除去过量的丙烯酸甲酯和甲醇后,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
B.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合物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5g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6.60g 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和0.050g四异丁氧基钛为催化剂,应体系在N2保护下,120℃恒温反应12h,得到一种黄色粘稠液体。将粗产物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抽滤、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减压蒸馏除去乙醇,然后产物真空干燥,得到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
2.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乙交酯-丙交酯)聚合物的合成
将得到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将1g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与0.454g丙交酯和4.546g乙交酯放在单口瓶中,再加入0.040g的辛酸亚锡,然后用胶塞将单口瓶塞紧并密封。然后将单口瓶抽真空并加热40℃保持1小时保证体系内无水,然后停止抽真空并将反应体系密闭加热到140℃保持13小时。产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石油醚沉淀并用石油醚洗三次,然后蒸发石油醚。纯化后的聚合物溶解在少量的丙酮中,用去离子水沉淀。过滤后得到的产物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乙交酯-丙交酯)聚合物在真空干燥箱中25℃下干燥2天。通过红外和核磁表征证实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乙交酯-丙交酯)聚合物已经生成,分子量为5400kDa。
3.制备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乙交酯-丙交酯)聚合物胶束
将0.2g纯化后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乙交酯-丙交酯)聚合物溶于6ml的丙酮中,边搅拌边滴加到14ml去离子水中,最后形成的带蓝光乳液,丙酮通过减压蒸发除去,得到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乙交酯-丙交酯)聚合物胶束。然后对胶束进行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及荧光光谱测定观察,结果表明:动态光散色射测定其粒径为198nm,分散指数为0.08;透射电镜观测粒子为规整的圆球形;荧光光谱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为7.83×10-4mg/ml。
实施例11
1.超支化聚胺酯的制备
A.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8.609g丙烯酸甲酯,10.514g二乙醇胺和10ml甲醇混合物在室温和通N2情况下搅拌30min后升温至40℃反应4h,然后经过减压蒸馏除去过量的丙烯酸甲酯和甲醇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
B.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合物的制备
在三口瓶中加入5g第三代超支化聚胺酯,6.60g N,N-二羟乙基-3-胺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和0.050g四异丁氧基钛为催化剂,反应体系在N2保护下,120℃恒温反应12h,得到一种黄色粘稠液体。将粗产物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抽滤、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减压蒸馏除去乙醇,然后产物真空干燥,得到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
2.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己内酯聚合物的合成
将得到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将0.754g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产物与5g己内酯放在单口瓶中,再加入0.040g的辛酸亚锡,然后用胶塞将单口瓶塞紧并密封。然后将单口瓶抽真空并加热40℃保持1小时保证体系内无水,然后停止抽真空并将反应体系密闭加热到140℃保持13小时。产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石油醚沉淀并用石油醚洗三次,然后蒸发石油醚。纯化后的聚合物溶解在少量的丙酮中,用去离子水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和聚己内酯聚合物在真空干燥箱中25℃下干燥2天。通过红外和核磁表征证实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己内酯的聚合物已经生成,分子量为6420kDa。
3.制备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己内酯聚合物胶束
将0.2g纯化后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己内酯聚合物溶于6ml的丙酮中,边搅拌边滴加到14ml去离子水中,最后形成的带蓝光乳液,丙酮通过减压蒸发除去,得到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己内酯聚合物胶束。然后对胶束进行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及荧光光谱测定观察,结果表明:动态光散色射测定其粒径为208nm,分散指数为0.06;透射电镜观测粒子为规整的圆球形;荧光光谱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为8.43×10-4mg/ml。
实施例12
首先将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溶解于丙酮中配成10mg/mL溶液,将牛血清蛋白(英文简称BSA)配成2mg/mL的水溶液,然后将5mL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丙酮溶液逐步递加到10mLBSA水溶液中,最后形成的带蓝光乳液,丙酮通过减压蒸发除去,得到载有BSA的第四代超支化聚胺酯-聚乳酸聚合物胶束。然后对载药胶束进行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及荧光光谱测定观察,结果表明:动态光散色射测定其粒径为192nm,分散指数为0.08;透射电镜观测粒子为规整的圆球形;荧光光谱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为7.71×10-4mg/ml。

Claims (11)

1.一种超支化聚合物,该聚合物具有如下式(I)所示结构:
Figure FSB00000466252700011
(I),
式中D为
Figure FSB00000466252700012
D1
Figure FSB00000466252700013
n为1-5的正整数,B为脂肪族聚酯,并且该聚合物的分子量为4000kDa-7000kDa;其中,所述的脂肪族聚酯为具有如下分子式的脂肪族聚酯:
Figure FSB00000466252700022
其中m为210-400的正整数;x、y为50-200的正整数;z为140-250的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其中所述的超支化聚胺酯的支化度为0.5-0.7。
3.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聚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超支化聚胺酯、脂肪族酯类单体和催化剂进行混合,所述催化剂优选为辛酸亚锡;
b.在真空无水条件下,将步骤a得到的混合物在100-140℃保持8-14小时,得到超支化聚胺酯-脂肪族聚酯的聚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a中超支化聚胺酯和脂肪族酯类单体的摩尔比为1∶3-1∶10,所述催化剂为超支化聚胺酯和脂肪族酯类单体的重量总和的0.3%-0.7%。
5.一种胶束,该胶束由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合物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胶束,其中该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为1.40×10-4-8.40×10-4mg/ml。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胶束,其中所述胶束的胶束粒子为球形,直径为110-215nm。
8.一种制备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胶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纯化权利要求3得到的超支化聚胺酯-脂肪族聚酯的聚合物;
b.纯化后的聚合物在水中形成所述的聚合物胶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a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超支化聚胺酯-脂肪族聚酯的聚合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中,接着向二氯甲烷中加入石油醚,去除不溶物,再蒸发去除溶液中的石油醚。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b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纯化后的聚合物溶于丙酮中,接着将溶解于丙酮中的聚合物滴加到去离子水中,形成带蓝光乳液,再去除丙酮,得到所述的聚合物胶束。
11.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胶束在作为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CN2008101166899A 2008-07-15 2008-07-15 一种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289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166899A CN101628970B (zh) 2008-07-15 2008-07-15 一种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166899A CN101628970B (zh) 2008-07-15 2008-07-15 一种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8970A CN101628970A (zh) 2010-01-20
CN101628970B true CN101628970B (zh) 2011-07-27

Family

ID=41574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1668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28970B (zh) 2008-07-15 2008-07-15 一种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289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5447B (zh) * 2015-11-23 2017-08-04 启仲化工(广西)有限公司 生物基畜禽用脱毛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23987A (zh) * 2018-06-07 2018-11-16 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用于纺织品的反应性无氟防水整理剂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67080A1 (en) * 2002-05-29 2003-12-03 Hycail B.V. Hyperbranched poly(hydroxycarboxylic acid) polymers
WO2006128121A2 (en) * 2005-05-27 2006-11-30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Nitric oxide-releasing particles for nitric oxide therapeutic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CN1919893A (zh) * 2005-08-26 2007-02-28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超支化大单体、含超支化结构的丙烯酸酯树脂及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67080A1 (en) * 2002-05-29 2003-12-03 Hycail B.V. Hyperbranched poly(hydroxycarboxylic acid) polymers
WO2006128121A2 (en) * 2005-05-27 2006-11-30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Nitric oxide-releasing particles for nitric oxide therapeutic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CN1919893A (zh) * 2005-08-26 2007-02-28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超支化大单体、含超支化结构的丙烯酸酯树脂及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ao-Ku Zhu, et al.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hyperbranched poly(amine-ester) films using acetal cross-linking units.《Polymer International》.2005,(第55期),63-70. *
J.S. Rodrigues, et al.Novel core(polyester)-shell(polysaccharide) nanoparticles: protein loading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 with lectin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03,(第93期),103-1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8970A (zh) 2010-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Xiao et al. Polymeric nanoparticles—Promising carriers for cancer therapy
Shuai et al. Core-cross-linked polymeric micelles as paclitaxel carriers
TWI314461B (en) Amphiphilic block copolymers and nano particles comprising the same
Brzeziński et al. Micro‐and nanostructures of polylactide stereocomplexes and thei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Yasen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supramolecular block copolymer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CN101812227B (zh) 一种基于非线性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的胶束及制备方法
Ju et al. A biodegradable polyphosphoester-functionalized poly (disulfide) nanocarrier for reduction-triggered intracellular drug delivery
Fu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G-based ether− anhydride terpolymers: novel polymers fo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CN106727307A (zh) 一种还原敏感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应用
CN106589270A (zh) 一种具有荧光标记和温度响应性的星型聚合物基药物载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Wang et al. Effect of topological structures on the self-assembly behavior of supramolecular amphiphiles
Ding et al. Ibuprofen-loaded micelles based on star-shaped erythritol-core PLLA-PEG copolymer: effect of molecular weights of PEG
Xie et al. Stereocomplex-induced self-assembly of PLLA-PEG-PLLA and PDLA-PEG-PDLA triblock copolymers in an aqueous system
Cunningham et al. Polymers made of bile acids: From soft to hard biomaterials
CN101628970B (zh) 一种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ang et al.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self-assembled structures induced by the 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supra-amphiphiles
CN104667286A (zh) 一种尺寸单分散性聚合物纳米囊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995528A (zh) 一种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的精制方法
CN105796529B (zh) 一种藤黄酸自组装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6008964B (zh) 一种水溶性的氨基酸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Malkoch et al. Bis-MPA dendrimers and other dendritic polyesters
US20190023852A1 (en) Branched polyester carrying dendrons
Li et al. Fusiform micelles from nonlinear poly (ethylene glycol)/polylactide copolymers as biodegradable drug carriers
Garcia-Hernandez et al. Fiberlike Micelle Networks from the Solution Self-Assembly of B–A–B Triblock Copolymers with Crystallizable Terminal Polycarbonate Segments
CN112661958B (zh) 一种基于肌醇和精氨酸的聚酯酰胺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7

Termination date: 2014071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