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2438B -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32438B CN101532438B CN2009100079879A CN200910007987A CN101532438B CN 101532438 B CN101532438 B CN 101532438B CN 2009100079879 A CN2009100079879 A CN 2009100079879A CN 200910007987 A CN200910007987 A CN 200910007987A CN 101532438 B CN101532438 B CN 10153243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udy
- value
- time
- amount
- coupling pres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6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6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36962 time dependent Effects 0.000 abstract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356 contamin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1100325756 Arabidopsis thaliana BAM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101150046378 RAM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101100476489 Rattus norvegicus Slc20a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102100031584 Cell division cycle-associated 7-like protei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7
- 101000777638 Homo sapiens Cell division cycle-associated 7-like prote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137 locomo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spiromesifen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C)=C1C(C(O1)=O)=C(OC(=O)CC(C)(C)C)C11CCCC1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RAM3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85 antago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50 tim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4—Smoothing ratio shift
- F16H61/06—Smoothing ratio shift by controlling rate of change of fluid press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4—Smoothing ratio shift
- F16H61/06—Smoothing ratio shift by controlling rate of change of fluid pressure
- F16H61/061—Smoothing ratio shift by controlling rate of change of fluid pressure using electric control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14—Inputs being a function of torque or torque deman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68—Inputs being a function of gearing status
- F16H59/72—Inputs being a function of gearing status dependent on oil characteristics, e.g. temperature, viscos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12—Detecting malfunction or potential malfunction, e.g. fail safe; Circumventing or fixing fail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2061/0075—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control method
- F16H2061/0087—Adaptive control, e.g. the control parameters adapted by learn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2—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s used
- F16H61/0202—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s used the signals being electric
- F16H61/0251—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control units, e.g. valves for converting electrical signals to fluid signals
- F16H2061/0258—Proportional solenoid val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通过构筑实现不抑制存储容量且学习修正量不会过多或过少的学习修正的控制软件系统,能够消除控制机构系统产生的经时劣化的影响,长期持续地实现所希望的变速动作。该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具备:摩擦联接件、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控制阀、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将学习修正量分为不依存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初始学习量、和依存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经时劣化量,根据劣化进行度和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求得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并将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加上修正时的初始学习量的值作为学习修正量,算出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所述劣化进行度表现为通过将被限定的输入转矩区域作为学习区域的学习控制而取得的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与PS初始学习量ΔPl之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其具有通过施加电磁电流而产生电磁阀调节压力的电磁阀,学习控制向变速时联接或分离的摩擦联接件的联接件压力。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有如下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为了将从升档时的扭矩阶段到惯性阶段初期的车辆加速度变化抑制得很小,基于惯性阶段时的齿轮齿数比变化率,学习修正至下次变速时的扭矩阶段结束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离合器压力指令值或制动器压力指令值)。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82810号公报
但是,现有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存在如下问题,例如,由于将节气门开度TVO为TVO=1/8时学习到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的修正量也适用于下次变速时联接件压力指令值为TVO=1/8以外时,所以学习修正量过多或过少地产生,不能够实现所希望的变速动作,导致学习修正量过多引起的变速振动或学习修正量过少引起的变速时间延长。
即,由于在控制机构系统的事后劣化之一例的电磁阀的吸引部附着磁性污染物(以下,简称为“磁性污物”)引起的油压下降量随着联接件压力指令值的增大而变大,因此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变大的节气门开度TVO超过1/8的区域,学习修正量过少,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减小的节气门开度TVO小于1/8的区域,学习修正量过多。
对此,提出有如下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为了防止节气门开度TVO(发动机负荷)的大小引起的学习修正量的过多或过少,将节气门开度TVO分成多个节气门开度区域,在各自的节气门开度区域存储设定学习修正量,在下次变速时,利用与节气门开度对应的学习修正量来修正联接件压力指令值(例如,(日本)特开2002-276799号公报等)。
但是,此时存在如下问题:需要在多个节气门开度区域的各个区域事先准备存储更新学习修正量的存储盒,导致设于控制软件系统中的RAM存储容量过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所述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通过构筑抑制存储容量且实现学习修正量不会过多或过少地产生的学习修正的控制软件系统,能够消除控制机构系统产生的经时劣化的影响,且长期持续地实现所希望的变速动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具备:摩擦联接件,其在变速时联接或分离;电磁阀,其通过施加电磁电流而产生电磁阀调节压力;联接件压力控制阀,其以所述电磁阀调节压力为动作信号压,控制向所述摩擦联接件的联接件压力;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其存储设定在经历变速时取得的学习修正量;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其通过学习修正量修正根据变速过渡状态算出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
将所述学习修正量分为初始学习量和经时劣化量,所述初始学习量是由固体偏差而引起的,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没有依存性,集中为一定量,所述经时劣化量是由控制机构系统的事后劣化而引起的,根据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的依存性而发生变化。
所述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存储设定通过将被限定的输入转矩区域作为学习区域的学习控制而取得的学习区域修正量和初始学习量。
所述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根据表现为所述学习区域修正量与所述初始学习量之差的经时劣化进行度和所述联接件压力指令值,求得经时劣化修正量,并将该经时劣化修正量加上修正时的初始学习量的值作为学习修正量,算出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
因而,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中,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存储设定通过以被限定的输入转矩区域为学习区域的学习控制而取得的学习区域修正量和初始学习量。而且,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根据表现为学习区域修正量和初始学习量之差的经时劣化进行度和联接件压力指令值求得经时劣化修正量,并将该经时劣化修正量加上初始学习量的值作为学习修正量,算出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
即,将学习修正量分为:“不依存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的初始学习量”和“依存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的经时劣化量”,关于经时劣化量,根据经时劣化进行度和联接件压力指令值求得经时劣化修正量。因此,即使将联接件压力指令值扩大到被限定的学习区域以外的输入转矩区域并使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变化,学习修正量也成为反映经时劣化进行度且反映联接件压力指令值的变化的适当量,不会过多或过少地产生。而且,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只要通过以被限定的输入转矩区域为学习区域的学习控制取得并存储设定学习区域修正量和初始学习量即可,因此与在分成多个的各节气门开度区域存储设定学习修正量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存储容量抑制得很小。
其结果是,通过构筑抑制存储容量且实现学习修正量不会过多或过少地产生的学习修正的控制软件系统,能够消除控制机构系统产生的经时劣化的影响,且长期持续地实现所希望的变速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发动机车上搭载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整个系统的变速控制系统框图;
图2是表示适用于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电磁阀之一例的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由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4执行的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由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4执行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5是适用于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吸引部A的放大图,(a)表示新品电磁阀的磁隙,(b)表示附着磁性污物时的磁隙;
图6是表示适用于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耐久循环数与在吸引部A上附着的污物量的关系、和在吸引部A上附着的污物量与离合器压力下降量的关系的图;
图7是为了说明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中基于活塞行程学习的油压修正而表示在升档过渡期(变速过渡期一例)的输出转矩、齿轮齿数比变化率、齿轮齿数比、升档联接油压指令的时间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中AT油温与学习区域修正值和更新·反映的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中排除经时劣化影响的学习修正的、到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运算处理过程的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中PS初始学习量和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的合计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相对于PS学习次数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中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没有污物附着的新品状态的输入输出特性和有污物附着的状态的输入输出特性的比较特性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中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部预先设定的经时劣化特性数据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摩擦联接件
2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电磁阀)
3控制阀(联接件压力控制阀)
4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
5AT油温传感器(油温检测机构)
6发动机转速传感器
7节气门传感器
8涡轮转速传感器
9车速传感器
10其他的传感器、开关类
RAM1、RAM2、RAM3、RAM1存储部
100经时劣化特性数据
A吸引部
C磁性污物
x、x′磁隙
ISOL电磁电流
PSOL电磁阀调节压力
Pp先导压
PL管路压
Pc联接件压力
PO联接件压力指令值
PO*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
ΔPL PS学习区域修正量
ΔPI PS初始学习量
ΔPE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
η劣化率(经时劣化进行度)
ΔPEO经时劣化修正量
POL学习区域联接件压力
ΔPEC经时劣化特性值
ATF AT油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1,对实现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首先,说明构成。
图1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发动机车上搭载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整个系统的变速控制系统框图。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具备:摩擦联接件1、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电磁阀)、控制阀3(联接件压力控制阀)、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4。
摩擦联接件1为在变速过渡期通过来自控制阀3的联接件压力Pc控制联接或分离的油压多板离合器或油压多板制动器等。
上述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以由图外的先导阀产生的先导压Pp(一定压力)为原压,通过施加来自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4的电磁电流ISOL(例如,800Hz的功率驱动电流)产生向控制阀3的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
上述控制阀3是如下的调压滑阀,即,以来自上述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为动作信号压,以来自图外的管路压(ライン压)控制阀的管路压PL为原压,控制向上述摩擦联接件1的联接件压力Pc。该控制阀3进行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越为高压、将向摩擦联接件1的联接件压力Pc设定为越高压的油压控制。
如图1所示,上述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4输入来自AT油温传感器5(油温检测机构)、发动机转速传感器6、节气门传感器7、涡轮转速传感器8、车速传感器9、其他的传感器、开关类10的传感器信号或开关信号。
该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4在预先设定的换档规则(例如,前进7档的换档规则)的基础上,通过使基于节气门开度和车速的运动点横切升档线或降档线,进行输出变速开始指令的变速控制处理。另外,根据由变速开始指令或涡轮转速(AT输入转速)和车速(AT输出转速)求出的齿轮齿数比Gr的变化等,进行变速过渡期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的运算处理。
另外,该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4中,执行存储设定在经历变速时取得的学习修正量的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处理(参照图3)、和通过学习修正量来修正根据变速过渡状态算出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处理(参照图4)。
图2是表示适用于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电磁阀之一例的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剖面图。
如图2所示,上述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具备:阀体201、电磁线圈202、柱塞203、阀主体204、阀座205、弹簧206、垫片207、柱塞轴承208、阀主体轴承209、第一轴承支承架210、第二轴承支承架211、垫片支承架212、阀盖213、安装凸缘214、第一密封环215、第二密封环216、先导压口217、电磁压口218、第一排出口219、第二排出口220。另外,作为柱塞轴承208和阀主体轴承209,例如使用PTFE等塑料材料。
该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经由安装凸缘214固定在形成有电磁阀调节压力油路221的阀控制单元的阀门体222上。如图2所示,在向该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电磁线圈202施加的电磁电流ISOL为零时,一体的柱塞203和阀主体204向图面的下方受到弹簧206的作用力,成为阀主体204和阀座205压接的闭阀状态。在该闭阀状态下,没有来自第一排出口219和第二排出口220的排油量,来自先导压口217的先导压Pp直接被导向电磁压口218,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成为最高压力(常规高程)。
而且,当向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电磁线圈202施加的电磁电流ISOL升高时,一体的柱塞203和阀主体204通过磁吸引力对抗弹簧206的作用力而向图面上方移动,阀主体204从阀座205离开,成为开阀状态。此时的阀开度为取决于电磁电流ISOL的磁吸引力越高其开度越大,通过增加来自第一排出口219和第二排出口220的排油量,降低来自电磁压口218的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即,电磁电流ISOL和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的输入输出特性为,电磁电流ISOL越高、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越下降(参照图11)。
图3是表示由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4执行的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以下,对各步骤进行说明(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
在步骤S301中,由节气门传感器7读入发动机的节气门开度TVO,然后向步骤S302过渡。
在步骤S302中,接着步骤S301中读入节气门开度TVO之后,判断节气门开度TVO是否为设定开度TVO0(例如,1/8开度)以下的低输入转矩区域。为“是”(TVO≤TVO0)时,向步骤S303过渡;为“否”(TVO>TVO0)时,返回步骤S301。
在步骤S303中,接着步骤S302中判断为TVO≤TVO0之后,并判断在变速控制处理部是否输出有变速开始指令,为“是”(有变速开始指令的输出)时,向步骤S304过渡;为“否”(没有变速开始指令的输出)时,返回步骤S301。
在步骤S304中,接着步骤S303中判断为有变速开始指令输出、或接着步骤S305中判断为惯性阶段没有开始之后,将本次的正时值Tn在上次的正时值Tn-1上加1,向步骤S305过渡。另外,正时值的初始值为零。
在步骤S305中,接着步骤S304中Tn=Tn-1+1的正时值加法运算之后,判断是否从变速开始经过准备阶段及扭矩阶段且开始惯性阶段,为“是”(惯性阶段开始)时,向步骤S306过渡;为“否”(惯性阶段开始前)时,返回步骤S304。
在此,是否开始了惯性阶段,通过监视齿轮齿数比Gr,是否开始从变速前的变速级齿轮齿数比向变速后的变速级齿轮齿数比的变化来判断。
在步骤S306中,接着步骤S305中为惯性阶段开始的判断之后,将至此计测的正时值Tn置换成活塞行程时间Tr,然后向步骤S307过渡。
在步骤S307中,接着步骤S306中的活塞行程时间Tr的计测之后,由AT油温传感器5读入AT油温ATF,然后向步骤S308过渡。
在步骤S308中,接着步骤S307中的AT油温ATF的读入之后,利用下述算式算出活塞行程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以下,称作“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然后向步骤S309过渡。
ΔPL=ΔPLm+k(Tr-Tt)
在此,ΔPLm为在摩擦联接件和变速模式与油温区域相同的型式下,相对于存储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的存储部已经存储设定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k为确定修正量相对于时间差的常数。Tt为活塞行程时间的目标时间。目标时间根据AT油温ATF,取决于实现没有波动或延迟的高质量的变速的活塞行程时间。
另外,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对应每个摩擦联接件设定上限值和下限值。
在步骤S309中,接着步骤S308中算出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之后,判断AT油温ATF是否超过第二切换油温T2(例如,60℃)但处于高温侧禁止油温TH(例如,120℃)以下的常温区域,为“是”(ATF为常温区域)时,向步骤S310过渡;为“否”(ATF为常温区域外)时,向步骤S314过渡。
在步骤S310中,接着步骤S309中判断为AT油温ATF在常温区域之后,将本次的学习次数n在到上次的学习次数n上加1,然后向骤S311过渡。
在步骤S311中,接着步骤S310中算出本次学习次数n之后,判断学习次数n是否为第10次,为“是”(学习次数n=10)时,向步骤S313过渡;为“否”(学习次数n≠10)时,向步骤S312过渡。
在此,所谓n=10是指,在摩擦联接件和变速模式相同的型式下,当经历常温区域的PS学习区域修正时,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成为上次的值与本次的值相差小的稳定的收敛值。
在步骤S312中,接着步骤S311中判断为学习次数n≠10之后,通过更新在第一存储部RAM1存储设定由步骤S308算出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返回步骤S301。
在步骤S313中,接着步骤S311中判断为学习次数n=10之后,设由步骤S308算出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为活塞行程初始学习量ΔPl(以下,称作“PS初始学习量ΔPl”),并在初始学习量存储部RAMI中存储设定PS初始学习量ΔPl,返回步骤S301。
在此,当在初始学习量存储部RAMI中存储设定PS初始学习量ΔPl时,在其以后一直保持着PS初始学习量ΔPl。
在步骤S314中,接着步骤S309中判断为T2<ATF≤TH以外之后,判断AT油温ATF是否超过第一切换油温T1(例如,20℃)但位于第二切换油温T2(例如,60℃)以下的中温区域,为“是”(ATF为中温区域)时,向步骤S315过渡;为“否”(ATF为中温区域外)时,向步骤S316过渡。
在步骤S315中,接着步骤S314中判断为T1<ATF≤T2之后,通过更新,在第二存储部RAM2中存储设定由步骤S308算出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返回步骤S301。
在步骤S316中,接着步骤S314中判断为T1<ATF≤T2以外之后,判断AT油温ATF是否超过低温侧禁止油温TL(例如,0℃)但位于第一切换油温T1(例如,20℃)的低温区域,为“是”(ATF为低温区域)时,向步骤S317过渡;为“否”(ATF为低温区域外)时,返回步骤S301。
在步骤S317中,接着步骤S316中判断为TL<ATF≤T1以外之后,通过更新,在第三存储部RAM3中存储设定由步骤S308算出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返回步骤S301。
图4是表示由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4执行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以下,对各步骤进行说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
另外,该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处理,在升档控制时、降档控制时、接合控制时(N-D、N-R),在联接压力的整个油压区域、分离压力全阶段执行。
在步骤S401中,判断是否存储设定有PS初始学习量ΔPl,为“是”(存储有ΔPl)时,向步骤S404过渡;为“否”(没有存储ΔPl)时,向步骤S402过渡。
在步骤S402中,接着步骤S401中判断为没有存储PS初始学习量ΔPl之后,读入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离合器压力指令值)和AT油温ATF,进而,还由三个存储部RAM1、RAM2、RAM3中的任一个读入与AT油温ATF相对应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向步骤S403过渡。
在步骤S403中,接着步骤S402中读入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AT油温ATF和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之后,通过将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和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相加,算出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向步骤S412过渡。
在步骤S404中,接着步骤S401中判断为存储有PS初始学习量ΔPl之后,读入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和AT油温ATF,进而还读入与AT油温ATF相对应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和PS初始学习量ΔPl,向步骤S405过渡。
在步骤S405中,接着步骤S404中读入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和PS初始学习量ΔPl之后,通过从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减去PS初始学习量ΔPl,算出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ΔPE,向步骤S406过渡。
在步骤S406中,接着步骤S405中算出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ΔPE之后,利用PS学习区域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L(=PS学习区域油压)和经时劣化特性数据(参照图9),取得与PS学习区域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L相对应的学习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L,向步骤S407过渡。
在步骤S407中,接着步骤S406中取得学习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L之后,通过由学习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L除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ΔPE,算出劣化率η,向步骤S408过渡。
在步骤S408中,接着步骤S407中算出劣化率η之后,利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离合器压力指令值)和经时劣化特性数据(参照图9),取得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相对应的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C,向步骤S409过渡。
在步骤S409中,接着步骤S408中取得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C之后,通过将劣化率η和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C相乘,算出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向步骤S410过渡。
在步骤S410中,接着步骤S409中算出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之后,通过从每个油温区域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ATF)减去设定油温区域的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ΔPE(ATF),算出油温对应PS初始学习量ΔPl(ATF),向步骤S411过渡。
在步骤S411中,接着步骤S410中算出油温对应PS初始学习量ΔPl(ATF)之后,通过将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油温对应PS初始学习量ΔPl(ATF)、由步骤S409算出的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相加,算出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然后向步骤S412过渡。
在步骤S412中,接着步骤S403或步骤S411中算出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之后,输出得到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电磁电流ISOL并返回。另外,若确定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则通过使用表示预先设定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和电磁电流的关系的图,也决定电磁电流ISOL。
下面,对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电磁线圈内部污物引起的油压下降原理”进行说明,接着,将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作用分成“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作用”、“PS初始学习量设定前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作用”、“PS初始学习量设定后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作用”进行说明。
[电磁内部污物引起的油压下降原理]
图5是适用于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吸引部A的放大图,(a)表示新品电磁阀的磁隙,(b)表示附着有磁性污物时的磁隙。图6是表示适用于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耐久循环数与在吸引部A上附着的污物量的关系、和在吸引部A上附着的污物量与离合器压力下降量的关系的图。
首先,在自动变速器的耐久试验过程中,来自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下降,以该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为动作信号压,确认了控制联接压力的摩擦联接件1(多板离合器或多板制动器等)的油压下降。
于是,调查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的下降原因,得知这是因为在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内部侵入污物,在磁束集中的吸引部A(图2)附着污物的缘故。
而且,有关摩擦联接件1的油压下降的原理,据发明者的分析,如下所示,
(1)在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内部侵入污物,在吸引部A附着磁性污物C。
(2)吸引部A的磁隙变小。
(3)磁吸引力增大。
(4)向摩擦联接件1的油压下降。
在此,在阀内部侵入污物的原因是,含有磁性污物C的排油的一部分经过阀主体204与阀主体轴承209的间隙、以及柱塞203与柱塞轴承208的间隙到达吸引部A。
在吸引部A附着磁性污物C的原因是,吸引部A中柱塞203的角部分、和第二轴承支承架211与垫片支承架212的交接部分成为具有磁性的金属彼此的狭小的间隙设定。因此,在对置的两个部分作用强的磁吸引力,如图5(b)所示,附着含于排油中的磁性污物C。
吸引部A的磁隙变小的原因是,在图5(a)所示的没有附着磁性污物C的新品状态下,确保磁隙x,而在图5(b)所示的两个对置部分附着有磁性污物C的状态下,磁隙成为x′(<x)。而且,污物量越增加、磁隙x′越减小。
当磁隙x′减小时,磁吸引力F增大的原因如下。即,磁吸引力F由下式表示。
F=(μ0·Ai·I2·N2)/(2·x2)
其中,μ0表示透磁率、Ai表示磁路面积、I表示电流、N表示线圈匝数。
从上述式可知,当磁隙以x→x′这样变小时,即使分子的值没有变化,分母的值成为小值,所以磁吸引力F增大。
当磁吸引力F增大时,摩擦联接件压力(=离合器压力)下降的原因是,由于磁吸引力F的增大,在施加相同的电磁电流ISOL时阀开度变大,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下降,由此,以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为动作信号压产生的向摩擦联接件1的油压下降。
即,如图6的附着在吸引部A的污物量与离合器压力下降量的关系所示,可知在污物量波动幅度范围内,离合器压力以大的斜度下降。另外,在超过污物量波动幅度的区域,离合器压力的下降斜度变缓,几乎看不到下降。另外,耐久循环数和污物量的相关程度小,如图6所示,若超过了规定的耐久循环数,则污物量大致保持不变。
[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作用]
图7是为了说明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中基于活塞行程学习的油压修正而表示升档过渡期(变速过渡期一例)中的输出转矩、齿轮齿数比变化率、齿轮齿数比、升档联接油压指令的时间图。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中AT油温和学习区域修正值和更新·反映的关系的图。
在行驶时,当节气门开度条件(TVO≤TVO0)和变速开始指令输出条件成立时,图3的流程图中,按照步骤S301→步骤S302→步骤S303→步骤S304→步骤S305进行,在步骤S305中,直到判断为惯性阶段开始后,重复进行向着步骤S304→步骤S305进行的流程。而且,在步骤S305中,当判断为惯性阶段开始后,由步骤S305向步骤S306→步骤S307→步骤S308进行。即,在步骤S306中,将至此计测的正时值Tn置换成活塞行程时间Tr,在步骤S308中,利用ΔPL=ΔPLm+k(Tr-Tt)的式子算出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
即,在惯性阶段的开始相对于目标时间Tt延迟、且为Tr>Tt的情况下,使图7的实线特性所示的已存储设定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m增加k(Tr-Tt)的量,如图7的点划线特性所示地变更,在下次升档时,使活塞行程时间Tr尽量与目标时间Tt接近。
另一方面,在惯性阶段的开始相对于目标时间Tt提前、且为Tr<Tt的情况下,使图7的实线特性所示的已存储设定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m减少k(Tr-Tt)的量,如图7的点划线特性所示地变更,在下次升档时,使活塞行程时间Tr尽量与目标时间Tt接近。
即,在AT油温ATF超过第二切换油温T2(例如,60℃)、但处于高温侧禁止油温TH(例如,120℃)以下的常温区域的情况下,图3的流程图中,从步骤S308向步骤S309→步骤S310→步骤S311→步骤S312进行,在步骤S312中,相对于第一存储部RAM1,通过更新,存储设定由步骤S308算出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
另外,重复AT油温ATF位于常温区域时的学习经历,如果学习次数n达到了10次,则图3的流程图中从步骤S308向步骤S309→步骤S310→步骤S311→步骤S313进行,在步骤S313中,由步骤S308算出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成为PS初始学习量ΔPl,相对于初始学习量存储部RAMI存储设定该PS初始学习量ΔPl。而且,在存储设定以后,在初始学习量存储部RAMI中一直保持着PS初始学习量ΔPl。
另一方面,在AT油温ATF超过第一切换油温T1(例如,20℃)、但处于第二切换油温T2(例如,60℃)以下的中温区域的情况下,图3的流程图中,从步骤S308向步骤S309→步骤S314→步骤S315进行,在步骤S315中,相对于第二存储部RAM2,通过更新,存储设定由步骤S308算出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
另外,在AT油温ATF超过低温侧禁止油温TL(例如,0℃)、但处于第一切换油温T1(例如,20℃)以下的低温区域的情况下,图3的流程图中,从步骤S308向步骤S309→步骤S314→步骤S316→步骤S317进行,在步骤S317中,相对于第三存储部RAM3,通过更新,存储设定由步骤S308算出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
如上所述,作为对每个摩擦联接件1修正油压偏差的学习修正方法,采用了活塞行程学习修正方法。因此,能够对从变速开始到惯性阶段开始的摩擦联接件1的活塞行程时间(变速时间)进行管理,其结果是,能够进行同时实现防止延迟变速感和降低变速振动(変速シヨツク)的学习修正。
另外,在进行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处理时,在节气门开度TVO为0~1/8开度范围的低输入转矩区域(0~150Nm)进行。例如,当为高输入转矩区域时,实际油压水平也提高,减小油压偏差对变速时间的影响,学习灵敏度下降。而通过仅在低输入转矩区域进行活塞行程学习,实际油压水平也下降,增大油压偏差对变速时间的影响,能够得到高的学习灵敏度。换言之,相对油压偏差的发生,能够进行灵敏度良好的学习修正。
而且,如图8所示,作为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的数据结构,对每个摩擦联接件划分为AT油温的常温区域(高温区域)、中温区域和低温区域三个阶段,在与各油温区域相对应的第一存储部RAM1、第二存储部RAM2、第三存储部RAM3中采用在0℃~120℃的范围内更新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的结构。
因此,不通过AT油温轴而由节气门开度轴看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的数据结构的情况下,为在PS学习区域即0~1/8开度的节气门开度区域只具有一个存储部的结构。因此,与分成多个节气门开度区域来存储设定学习修正量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幅度地将存储容量抑制得较小。
另外,在由AT油温轴看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的结构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成为将AT油温区域分为三个阶段的结构,且低于0℃的温度范围利用第三存储部RAM3的学习区域修正值ΔPL反映,高于120℃的温度范围利用第一存储部RAM1的学习区域修正值ΔPL反映。因此,只要具有第一存储部RAM1、第二存储部RAM2、第三存储部RAM3这样三个存储部,就能够取得反映了所有温度区域的AT油温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的数据。
而且,初始学习量ΔPl的数据结构为不对应各个AT油温区域存储,而是仅在一个初始学习量存储部RAMI中存储保持初始学习量ΔPl的结构。因此,即使增加初始学习量存储部RAMI,也能够将RAM存储容量抑制得较小。
[PS初始学习量设定前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作用]
直到设定PS初始学习量ΔPl之前,在图4的流程图中,重复进行向步骤S401→步骤S402→步骤S403→步骤S412进行的流程。
因此,在步骤S403中,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通过将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和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相加而算出,在步骤S412中,输出得到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电磁电流ISOL。
本发明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的突出的特征在于,将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分为:PS初始学习量ΔPl,其是由固体偏差而引起的,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没有依存性,集中为一定量;经时劣化量,其是由控制机构系统的事后劣化(磁性污物C的附着或摩擦片的摩擦系数变化等)而引起的,根据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依存性而变化。
即,由于以PS初始学习量ΔPl的设定为前提进行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学习修正,所以在PS初始学习量ΔPl设定之前,也能够成为不执行学习修正的内容。但此时,不得不承受直到设定PS初始学习量ΔPl之前期间的变速质量的下降。
与之相对,在设定PS初始学习量ΔPl的经历变速的初始阶段,几乎不发生经时劣化,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与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没有依存性的PS初始学习量ΔPl几乎相等。因此,执行由PO*=PO+ΔPL式子得到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学习修正。
因此,从经历变速的初始阶段到设定PS初始学习量ΔPl之前,通过防止由固体偏差引起的变速振动或变速延迟感的学习修正,确保良好的变速质量,同时,以PS初始学习量ΔPl的设定为前提,能够有利于排除经时劣化影响的下次的学习修正。
[PS初始学习量设定后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作用]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中,排除经时劣化影响的学习修正的、到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之前的运算处理过程的框图。图10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中PS初始学习量和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的合计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相对于PS学习次数的关系的图。图11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中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没有污物附着的新品状态的输入输出特性和有污物附着的状态的输入输出特性的比较特性的图。图12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中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部预先设定的经时劣化特性数据的图。
(劣化率的算出)
当设定PS初始学习量ΔPl时,在图4的流程图中,按照向步骤S401→步骤S404→步骤S405→步骤S406→步骤S407进行,在步骤S407中算出劣化率η。
即,在步骤S405中,图9的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算出框91中,从与AT油温ATF相对应的设定温度区域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减去初始学习以后保持着的PS初始学习量ΔPl,由此算出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ΔPE。即,在图10中,根据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与PS初始学习量ΔPl的差值,在学习区域取得表示实际产生的经时劣化量的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ΔPE的信息。
在下面的步骤S406中,利用PS学习区域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L(=PS学习区域油压)和经时劣化特性数据100中的常温区域经时劣化特性数据100a,取得与PS学习区域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L相对应的学习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L。即,在学习区域取得表示最大的经时劣化量的学习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L的信息。
在下面的步骤S407中,图9的劣化率算出框92中,通过由学习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L除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ΔPE,算出劣化率η。即,表示劣化进行度的劣化率η为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大小无关系的一定值,因此只利用学习区域的信息计算。
(经时劣化修正量的算出)
当由步骤S407算出劣化率η时,图4的流程图中,按照向步骤S408→步骤S409进行,在步骤S409中,算出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
即,在步骤S408中,图9的经时劣化特性值算出框93中,利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离合器压力指令值)、和与修正时的AT油温区域相对应的经时劣化特性数据100,取得与修正时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相对应的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C。即,在修正时的AT油温区域取得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相对应的表示最大的经时劣化量的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C的信息。
在下面的步骤S409中,图9的经时劣化修正量算出框94中,通过将已算出的劣化率η和由步骤S408取得的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C相乘,算出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即,实际的经时劣化量根据AT油温ATF和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进行变化,由此,将与这些变化对应的实际的经时劣化量的相当量作为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算出。
(油温对应PS初始学习量的算出)
当由步骤S409算出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时,图4的流程图中,向步骤S410进行,在步骤S410中,算出油温对应PS初始学习量ΔPl(ATF)。
即,在步骤S410中,图9的油温对应PS初始学习量算出框95中,从每个AT油温区域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ATF)减去在设定油温区域的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ΔPE(ATF),由此算出油温对应PS初始学习量ΔPl(ATF)。即,在实施例1中,仅在常温区域设定有PS初始学习量ΔPl,因此该PS初始学习量数据不具有AT油温对应性。因此,通过利用与修正时的AT油温区域相对应的经时劣化特性数据100的减法处理,不增加RAM容量,就能够取得油温对应PS初始学习量ΔPl(ATF)的信息。
(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的算出)
当由步骤S410算出油温对应PS初始学习量ΔPl(ATF)时,图4的流程图中,向步骤S411进行,在步骤S411中,算出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
即,在步骤S411中,图9的第一加算框96中,将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和油温对应PS初始学习量ΔPl(ATF)相加,在下次的第二加算框97中,在PO+ΔPl(ATF)的加算值上再加上由经时劣化修正量算出框94算出的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由此算出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即,在油温对应PS初始学习量ΔPl(ATF)上加上与AT油温和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相对应的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后的可变值成为学习修正量。而且,由步骤S411向步骤S412进行,在步骤S412中,输出得到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电磁电流ISOL。
(PS初始学习量的追加想法)
首先,如图10所示,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处理中,将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分为:PS初始学习量ΔPl,其是由固体偏差而引起的,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没有依存性,集中为一定量;经时劣化量,其是由控制机构系统的事后劣化而引起的,根据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依存性而发生变化。
即,追加PS初始学习量ΔPl这一新的技术思想,由此,取得表示为总量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中、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具有依存性的经时劣化量。
(经时劣化特性数据的追加)
而且,追加如下点,即,随着取得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中、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具有依存性的经时劣化量,由于制动机构系统的事后劣化,将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表示油压下降最大值的经时劣化特性值的关系作为设定的经时劣化特性数据进行设定。
实施例1中,设定对各种控制机构系统的事后劣化中由于磁性污物C的附着而引起的经时劣化特定化的经时劣化特性数据。即,当在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吸引部A附着磁性污物C时,如上所述,由于吸引部A的磁隙x逐渐减小,而使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相对于电磁电流ISOL下降。
在该下降特性中,在没有污物附着的新品状态下的输入输出特性和最大限度地附着有污物的状态下的输入输出特性之间,如图11所示,表示如下特性,即,在电磁电流ISOL低的区域(=离合器压力指令值高的区域),产生一定的电磁阀调节压力差ΔPSOL,但在电磁电流ISOL为设定电流以上的区域(=离合器压力指令值低的区域),电磁电流ISOL越高、电磁阀调节压力差ΔPSOL越按比例减小。
如图12所示,经时劣化特性数据设定部基于图11所示的电磁阀调节压力差ΔPSOL的特性,将最大下降特性设定为经时劣化特性数据100,该最大下降特性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离合器压力指令值)为规定值以下的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成比例关系;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超过规定值的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为一定值。而且,由于经时劣化特性数据100随AT油温而发生变化,所以与学习修正量的存储数据构成一致,如图12所示,准备有常温区域经时劣化特性数据100a、中温区域经时劣化特性数据100b、低温区域经时劣化特性数据100c。
如上所述,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中,将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划分为“不依存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初始学习量ΔPl”和“依存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经时劣化量”,关于经时劣化量,根据劣化率η(=经时劣化进行度)和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求出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因此,即使将学习区域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L扩大到学习区域以外的区域来变化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在成为学习修正量的油温对应PS初始学习量ΔPl(ATF)上加上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的值也成为反应劣化率η、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变化和AT油温ATF的变化的合适的量,不会过多或过少地产生学习修正量。
尤其是,在实施例1中,设定有与由于在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吸引部A附着磁性污物C引起的经时劣化相对应的经时劣化特性数据。因此,即使采取难以附着磁性污物的各种各样的控制机构系统的对策,也不能完全消除污物附着,残留经时劣化的影响,而通过控制软件系统的处理,能够有效消除由于附着磁性污物C引起的经时劣化的影响,其结果,能够长期持续地实现作为自动变速器所要求的高品质的变速动作。
下面,对效果进行说明。
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能够得到下述列举的效果。
(1)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具备:摩擦联接件1,其在变速时联接或分离;电磁阀(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其通过施加电磁电流ISOL产生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联接件压力控制阀(控制阀3),其以上述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为动作信号压,控制向上述摩擦联接件1的联接件压力Pc;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图3),其存储设定在经历变速时取得的学习修正量;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图4),其通过学习修正量修正根据变速过渡状态算出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其中,将上述学习修正量分成初始学习量和经时劣化量,所述初始学习量是由于固体偏差而引起的,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没有依存性,集中为一定量;所述经时劣化量是由于控制机构系统的事后劣化而引起的,根据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依存性而发生变化,上述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图3)存储设定通过以被限定的输入转矩区域为学习区域的学习控制而取得的学习区域修正量(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和初始学习量(PS初始学习量ΔPl)。上述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图4)根据表现为上述学习区域修正量(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与上述初始学习量(PS初始学习量ΔPl)之差(=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ΔPE)的经时劣化进行度(劣化率η)和上述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求出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并将该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加上上述初始学习量(PS初始学习量ΔPl)的值作为学习修正量,算出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因此,通过构筑抑制存储容量且实现学习修正量不会过多或过少地产生的学习修正的控制软件系统,能够消除控制机构系统产生的经时劣化的影响,长时间地持续实现所希望的变速动作。
(2)上述联接要素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图4)具有由于控制机构系统的事后劣化引起的、设定了表示油压下降最大值的经时劣化特性值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关系的经时劣化特性数据,从设定于上述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图3)的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减去初始学习量(PS初始学习量ΔPl),由此取得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ΔPE(步骤S405),然后利用上述经时劣化特性数据和学习区域联接件压力POL取得学习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L(步骤S406),由上述学习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L除上述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ΔPE,算出表示经时劣化进行度的劣化率η(步骤S407),利用上述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和上述经时劣化特性数据取得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C(步骤S408),将上述劣化率η和上述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C相乘,由此求出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步骤S409)。因此,通过设定与控制机构系统所发生的事后经时劣化原因一致的经时劣化特性数据,能够与各种各样的经时劣化原因相对应,并且能够取得也与经时劣化的进行或经时劣化的恢复相对应的高精度的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
(3)上述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图4)基于由于在上述电磁阀(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吸引部A附着磁性污物C且吸引部A的磁隙x逐渐减小所引起的、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相对于电磁电流ISOL下降的特性,将最大下降特性设定为经时劣化特性数据100,该最大下降特性为: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为规定值以下的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C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成比例关系,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超过规定值的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ΔPEC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为一定值。因此,能够与由于在电磁阀的吸引部A附着的磁性污物C引起的经时劣化相对应,并且能够取得也与磁性污物C的附着量增大或磁性污物C的附着量减小或磁性污物C的剥离相对应的高精度的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
(4)上述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图3)通过更新,将如下确定的修正量作为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存储设定,该修正量在节气门开度TVO为设定开度TU00以下的低输入转矩区域的变速时、即从变速开始到惯性阶段开始的上述摩擦联接件1的活塞行程时间Tr在相对于目标时间Tt长的情况下增加,在相对于目标时间短的情况下减小。因此,成为油压偏差对变速时间影响大且只在学习灵敏度高的低油压·低转矩区域的活塞行程学习,得到高的学习灵敏度,并且能够将可适当实现变速质量的高质量化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作为学习修正数据而取得。
(5)上述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图3)将通过从学习开始经历规定次数的学习而成为稳定值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的值,作为PS初始学习量ΔPl存储设定,在设定之后一直保持着PS初始学习量ΔPl。因此,能够通过利用重复学习经历而集中为一定量的初始学习量的产生原理的简单处理,取得高精度的PS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
(6)设置检测变速器工作油的油温的AT油温传感器5,上述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图3)具有根据被检测的AT油温区域分开存储上述学习区域修正量ΔPL的多个存储部RAM1、RAM2、RAM3、和存储被检测的AT油温区域在常温区域时的上述初始学习量(PS初始学习量ΔPl)的一个存储部RAMI。上述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图4)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的学习修正时,根据反映被检测的AT油温ATF的经时劣化修正量ΔPEO、和反映被检测的AT油温ATF的PS初始学习量ΔPl(ATF),算出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步骤S409~步骤S411)。因此,能够将RAM容量减小到最小限度,并且也能够算出与AT油温ATF的变化(工作油的粘性变化)相对应的高精度的最终联接件压力指令值PO*。
(7)上述电磁阀为具有如下输入输出特性的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所述输入输出特性为:向电磁线圈202施加的电磁电流ISOL为零时闭阀、先导压Pp直接成为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随着向电磁线圈202施加的电磁电流ISOL增加,阀开度变大,排油量增加,由此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下降。因此,在电磁阀关闭时,油不向阀内部的吸引部流动,因此,搭载有与常规型相比容易附着磁性污物C的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自动变速器中,通过控制软件系统的处理,能够有效地消除由于附着磁性污物C引起的经时劣化的影响。
以上,基于实施例1对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有关具体的构成,不限于该实施例1,只要不脱离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的发明宗旨,允许设计的变更或增加等。
实施例1中表示了基于在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2的吸引部A附着磁性污物C时的电磁阀调节压力PSOL的下降特性,设定作为经时劣化特性值的最大下降特性的经时劣化特性数据100的例子。但是,除了由于污物的经时劣化特性数据100之外,也可以为设定并追加基于离合器板或制动器板或制动器带等摩擦系数的下降特性的经时劣化特性数据的例子。另外,控制机构系统中,也可以为基于事后发生的其他的经时劣化原因的特性,设定并追加经时劣化特性数据的例子。
实施例1中,表示了通过使变速过渡期的活塞行程时间Tr与目标时间Tt一致的活塞行程学习而得到学习修正量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为通过使惯性阶段的齿轮齿数比变化率与目标变化率一致的齿轮齿数比变化率学习而得到学习修正量的例子。另外,还可以是通过一同利用活塞行程学习和齿轮齿数比变化率学习而得到学习修正量的例子。
实施例1中,表示了具备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例子。但是,只要是具备能够产生磁性污物引起的劣化影响的电磁阀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则也能够适用于具备常规低程型线性电磁阀等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实施例1表示了在可通过节气门开度推定输入转矩的发动机车上搭载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应用例。但是,除发动机车之外,也能够适用搭载于混合动力车辆或电气机动车等的自动变速器,其中,混合动力车辆在动力单元上搭载有发动机和驱动电动机,电气机动车在动力单元上搭载有驱动电动机。
Claims (7)
1.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具备;摩擦联接件,该摩擦联接件在变速时联接或分离;电磁阀,该电磁阀通过施加电磁电流而产生电磁阀调节压力;联接件压力控制阀,该联接件压力控制阀以所述电磁阀调节压力为动作信号压,控制向所述摩擦联接件的联接件压力;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该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存储设定在经历变速时取得的学习修正量;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该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通过学习修正量修正根据变速过渡状态算出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学习修正量分为初始学习量和经时劣化量,所述初始学习量是由于固体偏差而引起的,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没有依存性,集中为一定量,所述经时劣化量是由于控制机构系统的事后劣化而引起的,根据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的依存性而发生变化,
所述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存储设定通过以被限定的输入转矩区域为学习区域的学习控制而取得的学习区域修正量和初始学习量,
所述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根据表现为所述学习区域修正量与所述初始学习量之差的经时劣化进行度和所述联接件压力指令值,求得经时劣化修正量,并将该经时劣化修正量加上修正时的初始学习量的值作为学习修正量,算出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具有经时劣化特性数据,该经时劣化特性数据是由于控制机构系统的事后劣化而引起的,设定表示油压下降最大值的经时劣化特性值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的关系,通过从所述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设定的学习区域修正量减去初始学习量,取得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利用所述经时劣化特性数据和学习区域联接件压力取得学习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通过由所述学习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除所述学习区域经时劣化量,算出表示经时劣化进行度的劣化率,利用所述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和所述经时劣化特性数据取得经时劣化特性值,通过将所述劣化率和所述经时劣化特性值相乘,求得经时劣化修正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基于由于在所述电磁阀的吸引部附着磁性污物且吸引部的磁隙逐渐减少而引起的、电磁阀调节压力相对于电磁电流下降的特性,最大下降特性设定为经时劣化特性数据,所述最大下降特性为:将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为规定值以下的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成比例关系;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超过规定值的区域,经时劣化特性值相对于联接件压力指令值为一定值。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通过更新,将如下确定的修正量作为活塞行程学习区域修正量而存储设定,该修正量在节气门开度为设定开度以下的低输入转矩区域的变速时、即从变速开始到惯性阶段开始的所述摩擦联接件的活塞行程时间相对于目标时间长的情况下增加,在相对于目标时间短的情况下减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将通过从开始学习经历规定次数的学习而成为稳定值的活塞行程学习区域修正量的值,作为活塞行程初始学习量而存储设定,在设定以后一直保持着活塞行程初始学习量。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检测变速器工作油的油温的油温检测机构,
所述学习修正量存储设定机构具有根据被检测的油温区域分开来存储所述学习区域修正量的多个存储部、和被检测的油温区域在常温区域时存储所述初始学习量的一个存储部,
所述联接件压力指令值学习修正机构在联接件压力指令值的学习修正时,根据反映被检测的油温的经时劣化修正量和反映被检测的油温的初始学习量,算出最终的联接件压力指令值。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阀为常规高程型线性电磁阀,其具有如下的输入输出特性,即,在向电磁线圈施加的电磁电流为零时闭阀,先导压直接成为电磁阀调节压力,随着向电磁线圈施加的电磁电流的增大,阀开度变大,排油量增加,由此降低电磁阀调节压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62929/08 | 2008-03-12 | ||
JP2008062929A JP4542592B2 (ja) | 2008-03-12 | 2008-03-12 | 自動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32438A CN101532438A (zh) | 2009-09-16 |
CN101532438B true CN101532438B (zh) | 2013-08-28 |
Family
ID=40688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079879A Active CN101532438B (zh) | 2008-03-12 | 2009-03-06 |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50585B2 (zh) |
EP (1) | EP2101087B1 (zh) |
JP (1) | JP4542592B2 (zh) |
KR (1) | KR101595568B1 (zh) |
CN (1) | CN10153243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008921B2 (en) * | 2010-10-08 | 2015-04-1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Pressure regulation method for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US8781697B2 (en) * | 2011-08-31 | 2014-07-1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ssion solenoids |
JP5709723B2 (ja) * | 2011-10-24 | 2015-04-30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
KR101826547B1 (ko) * | 2015-12-14 | 2018-02-07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자동변속기의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
US10337609B2 (en) | 2016-10-10 | 2019-07-0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Clutch control in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9989146B1 (en) | 2017-04-05 | 2018-06-0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daptive clutch slip learning for critical capacity clutch fusing in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CN108869720A (zh) * | 2018-07-02 | 2018-11-23 |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变速箱低温自学习的方法及自动变速箱 |
JP2021021358A (ja) * | 2019-07-25 | 2021-02-1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JP7331798B2 (ja) * | 2020-07-14 | 2023-08-2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動力伝達装置の異常判定装置、及び、警告システム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26445A (zh) * | 2006-08-17 | 2008-02-20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在自动变速器中传播自适应值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81303Y2 (ja) * | 1991-12-16 | 1998-09-21 |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時ライン圧学習制御装置 |
US5251509A (en) * | 1992-04-03 | 1993-10-12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Adaptive pressure control for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JP3226123B2 (ja) * | 1992-11-26 | 2001-11-0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制御装置 |
JP3298423B2 (ja) * | 1996-09-19 | 2002-07-02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の油圧制御装置 |
JP3506852B2 (ja) * | 1996-09-27 | 2004-03-15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における変速時間自動調整装置 |
JP2000136888A (ja) * | 1998-10-30 | 2000-05-16 | Nidec Tosok Corp | 電磁弁 |
JP2002276799A (ja) * | 2001-01-11 | 2002-09-25 | Jatco Ltd |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制御装置 |
JP2002309985A (ja) * | 2001-04-12 | 2002-10-23 | Toyota Motor Corp | エンジン制御装置 |
JP3849456B2 (ja) * | 2001-04-27 | 2006-11-22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制御装置 |
JP3692058B2 (ja) * | 2001-08-01 | 2005-09-0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変速制御装置 |
WO2003029699A1 (fr) * | 2001-09-28 | 2003-04-10 | Jatco Ltd |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e changement de vitesse pour boite de vitesses automatique |
JP3946504B2 (ja) * | 2001-11-29 | 2007-07-1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自動車の制御方法,自動車の制御装置,変速機および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
KR100581252B1 (ko) * | 2003-11-17 | 2006-05-22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자동변속기의 라인압 가변 제어방법 및 그 시스템 |
JP2005273860A (ja) * | 2004-03-26 | 2005-10-06 | Jatco Ltd |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制御装置 |
JP4130812B2 (ja) * | 2004-03-30 | 2008-08-06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における油圧制御装置 |
DE112006001259B4 (de) * | 2005-05-19 | 2018-12-27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Steuervorrichtung für eine Fahrzeugantriebsvorrichtung |
JP2007156044A (ja) * | 2005-12-05 | 2007-06-21 | Sony Corp | 自発光表示装置、階調値/劣化率変換テーブル更新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07255560A (ja) * | 2006-03-23 | 2007-10-04 | Aisin Seiki Co Ltd | 自動変速機の油圧制御装置 |
JP2008032111A (ja) * | 2006-07-28 | 2008-02-14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JP5061616B2 (ja) * | 2006-10-05 | 2012-10-3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
JP2008121834A (ja) * | 2006-11-14 | 2008-05-29 | Fuji Heavy Ind Ltd | 自動変速機の特性補正システム |
JP4539700B2 (ja) | 2007-09-25 | 2010-09-0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4輪駆動車の駆動系制御装置 |
-
2008
- 2008-03-12 JP JP2008062929A patent/JP4542592B2/ja active Active
-
2009
- 2009-02-16 EP EP09002157.7A patent/EP2101087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9-03-06 CN CN2009100079879A patent/CN101532438B/zh active Active
- 2009-03-09 US US12/400,329 patent/US8150585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3-11 KR KR1020090020521A patent/KR101595568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26445A (zh) * | 2006-08-17 | 2008-02-20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在自动变速器中传播自适应值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595568B1 (ko) | 2016-02-18 |
JP4542592B2 (ja) | 2010-09-15 |
EP2101087A3 (en) | 2012-07-04 |
JP2009216221A (ja) | 2009-09-24 |
KR20090097810A (ko) | 2009-09-16 |
EP2101087A2 (en) | 2009-09-16 |
US20090234547A1 (en) | 2009-09-17 |
EP2101087B1 (en) | 2013-09-18 |
US8150585B2 (en) | 2012-04-03 |
CN101532438A (zh) | 2009-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32438B (zh) |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 |
US9587685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ation a touch point of a friction clutch | |
US8150555B2 (en) | Fluid pressure control apparatus/process | |
CN101844557B (zh) |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 |
CN102466034B (zh) | 油压控制装置 | |
CN101205970B (zh) | 一种amt车辆坡路起步的控制装置及方法 | |
CN101780798B (zh) | 一种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00557276C (zh) | 用于学习自动变速器中液压流体流率的方法 | |
CN101825171B (zh) |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系统及控制自动变速器的方法 | |
AU2018393427B2 (en) | Flow valv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 |
KR20040001774A (ko) | 자동변속기의 변속 제어방법 및 장치 | |
CN101341356A (zh) | 自动变速器的油压控制装置 | |
CN104691549A (zh) | 用于车辆的控制换挡的方法和系统 | |
JP2002106704A (ja) | 自動車変速機の制御方法 | |
CN105673837A (zh) |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电磁阀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2192316A (zh) |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 |
EP0331523A2 (en) | Method of determining engine racing and method of preventing engine racing during shift in vehicula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
CN114165584A (zh) | 一种amt变速箱、amt变速箱的换挡控制方法、装置及介质 | |
CN106015557A (zh) | 变速器输入扭矩管理 | |
CN101545535A (zh) | 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 | |
CN103758994A (zh) | 一种自动变速器自适应优化换挡控制方法 | |
JPH01188760A (ja) |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制御方法 | |
CN101126445A (zh) | 在自动变速器中传播自适应值的方法 | |
CN101965468B (zh) | 用于控制自动变速器的装置和方法 | |
CN101398074B (zh) | 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NISSAN MOTOR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109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109 Address after: Shizuoka Patentee after: JATCO Ltd. Patentee after: NISSAN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Shizuoka Patentee before: JAT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