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420084B - 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20084B
CN101420084B CN2008101705860A CN200810170586A CN101420084B CN 101420084 B CN101420084 B CN 101420084B CN 2008101705860 A CN2008101705860 A CN 2008101705860A CN 200810170586 A CN200810170586 A CN 200810170586A CN 101420084 B CN101420084 B CN 1014200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ell
connector
pair
hook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705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20084A (zh
Inventor
长岭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20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00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200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00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7Snap or like fastening comprising annular latching means, e.g. ring snapping in an annular groov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包括主体部(42b);钩搭金属件(5),其安装于主体部(42b)上,按照抑制主体部(42b)和第1外壳(22)的分离的方式,弹性地夹持而支承第1外壳(22)。钩搭金属件(5)在连接状态,在一对支承部(51)处夹持第1外壳(22),并且一对支承部51钩挂于一对支承座部(26)上。在带有钩搭金属件的外壳(3)上,形成安装钩搭金属件(5)的槽部(42d),覆盖钩搭金属件(5)的盖部(47)。

Description

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确实进行连接确认的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文献1(日本特开2006-202557号文献)中公开有过去的电连接器的一个实例。在文献1的电连接器中,在钩搭部件支承于插座外壳的导向槽中的状态,钩搭部件沿插座外壳和插头外壳嵌合的方向对插座外壳和插头外壳进行预压。另外,通过插座外壳和插头外壳的嵌合,设置于钩搭部件的弹性部分的钩搭部嵌于插头外壳的固定槽中。通过该方案,获得即使在严酷的环境下,仍不失去电导通,可简单而容易地连接的电连接器。 
发明内容
在文献1中记载的电连接器中,通过钩搭部件抑制插座外壳和插头外壳的分离。另外,在这样的电连接器中,通常,伴随电连接器的连接动作,在钩搭部件一旦变形后,其弹性地恢复到原始的状态,由此,获得基于其连接音、连接感产生的清楚的卡嗒感。接着,进行连接作业的作业者可根据该卡嗒感,确认电连接器的连接状态。 
但是,在文献1中记载的电连接器中,人们认为,在钩搭部件安装于插座外壳上的状态,至少钩搭部件的中心部处于未接纳 于外壳中而露出的状态。另外,在像该电连接器那样,钩搭部件清楚地露出的场合,具有由于连接器的持握方法,无法在连接时获得清楚的卡嗒感的情况。具体来说,上述这样的卡嗒感通过伴随连接动作,不限制钩搭部件的弹性变形,允许其变形动作的方式获得,但是如果通过手指按压该钩搭部件的一部分,则抑制连接时的钩搭部件的连接音、连接感。由此,无论采用怎样的持握方法,必须按照在连接时获得卡嗒感,可确实进行连接确认的方式构成电连接器。另外,最好,电连接器简单地构成。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形成简单的方案,同时可确实进行连接确认的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带有钩搭部件的外壳为用于相互连接的一对连接器中的一者的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体部,该主体部用于支承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端子电连接的连接器端子,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外壳连接;钩搭部件,其安装于上述主体部上,按照抑制上述主体部和上述对方侧外壳的分离的方式,弹性地夹持而支承上述对方侧外壳,上述钩搭部件包括一对支承部,在与上述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状态,上述钩搭部件在上述一对支承部夹持上述对方侧外壳,并且上述一对支承部钩挂于形成在上述对方侧外壳的一对支承座部上。另外,在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中,形成安装上述钩搭部件的槽部;覆盖上述钩搭部件的盖部。 
在该方案中,一对连接器相互连接,在该连接状态,两个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另外,弹性地夹持而支承对方侧外壳的钩搭部件按照抑制一对连接器的分离的方式作用。另外,在钩搭部件上形成一对支承部,在一对连接器的连接状态,该对支承部钩挂 于形成于对方侧外壳的一对支承座部上。由此,伴随一对连接器的连接动作,钩搭部件一旦变形后,弹性地返回到原始的状态,由此,获得卡嗒感。另外,在本方案中,由于在连接器外壳中,形成安装钩搭部件的槽部,与覆盖钩搭部件的盖部,故防止通过手指按压钩搭部件的情况。由此,无论怎样的持握方法,均在连接时获得清晰的卡嗒感,可确实进行连接确认。通过以上的方案,可形成简单的方案,同时可确实进行连接确认。 
也可在本发明的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中,上述盖部呈板状,上述盖部和上述主体部经由柔性连接部作为一体而形成。如果采用该方式,由于部件数量未增加,故可使连接器外壳的方案更加简单。 
也可在本发明的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中,在上述主体部形成2个侧壁部,在上述2个侧壁部的每个上形成上述槽部,上述槽部的深度大于上述钩搭部件的直径。如果采用该方式,由于槽部的深度大于钩搭部件的直径,故可确实防止通过手指,接触安装于槽部上的钩搭部件的情况,可更加确实地进行连接确认。 
也可在本发明的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中,上述盖部按照相对上述主体部,仅仅一端侧固定(单侧夹持状)的方式形成一体。如果采用该方式,由于即使在按照盖部和钩搭部件接触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仍充分地允许伴随一对连接器的连接动作的钩搭部件的变形动作,确实获得卡嗒感。另外,由于可按照盖部和钩搭部件接触的方式构成外壳,故可降低外壳的整体的高度。 
也可在本发明的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中,上述钩搭部件按照将一根杆状部件弯曲的方式形成。如果采用该方式,钩搭部件的结构简单。另外,由此,可谋求连接器的尺寸的减小和重量的减轻。
也可在本发明的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中,上述盖部呈板状,上述钩搭部件按照位于与上述对方侧外壳的上述主体部的连接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的方式,沿与该连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安装,在上述主体部,在上述钩搭部件的安装方向的上述槽部的里侧,形成一对解除用倾斜面,如果上述钩搭部件在位于作为上述一对支承部钩挂于上述一对支承座部的位置的安装位置时,如果按压上述盖部,则上述钩搭部件进一步压入上述安装方向的里侧,上述一对解除用倾斜面和上述一对支承部接触,同时上述一对支承部相互向外侧扩展。 
如果采用该方式,由于通过压入盖部,解除钩搭部件的一对支承部向外侧扩展,故处于解除钩搭部件的锁定,可自由地将一对连接器分离的状态。在没有盖部的场合,直接通过手指压入钩搭部件,但是,在此场合,由于手指和金属件的接触面积小,故作用于手指上的力增加,锁定解除动作效率低,每当锁定解除动作,伴随有指尖的疼痛。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由于盖部呈板状,故手指和盖部的接触面积增加,不伴随有疼痛,可顺利地进行锁定解除动作。像上述那样,通过盖部,确实地获得连接时的卡嗒感,并且容易进行锁定解除动作。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为与对方侧连接器电连接的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其包括连接器端子,其与上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端子电连接;连接器外壳,其支承上述连接器端子,具有与上述对方侧外壳连接的主体部;钩搭部件,其安装于上述连接器外壳上,其按照抑制上述连接器外壳和上述对方侧外壳的分离的方式,弹性地夹持而支承上述对方侧外壳。上述钩搭部件包括一对支承部,在与上述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状态,上述钩搭部件在上述一对支承部处,夹 持上述对方侧外壳,并且上述一对支承部钩挂在形成于上述对方侧外壳上的一对支承座部上,在上述连接器外壳上,形成安装上述钩搭部件的槽部;覆盖上述钩搭部件的盖部。如果采用该方案,则可形成简单的方案,同时可确实地连接确认。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连接装置包括第1连接器,该第1连接器具有第1端子和支承该第1端子的第1外壳;第2连接器,该第2连接器具有与上述第1端子电连接的第2端子,与支承该第2端子的第2外壳;钩搭部件,其安装于上述第2外壳上,按照抑制上述第1外壳和上述第2外壳的分离的方式,弹性地夹持而支承上述第1外壳。在上述第1外壳上,形成一对支承座部,上述钩搭部件包括一对支承部,在上述第1连接器和上述第2连接器连接的连接状态,上述钩搭部件在上述一对支承部夹持上述第1外壳,并且上述一对支承部钩挂在上述一对支承座部上,在上述第2外壳上,形成安装上述钩搭部件的槽部;覆盖上述钩搭部件的盖部。如果采用该方案,则可形成简单的方案,同时可确实地进行连接确认。 
也可在本发明的电连接装置中,在上述第1外壳上,在作为将上述第2外壳与上述第1外壳连接的方向的连接方向的靠近自己侧的端部,形成用于扩大上述一对支承部之间的宽度的一对连接用倾斜面。如果采用该方案,伴随电连接装置的连接动作,钩搭部件与连接用倾斜面接触,在与该对连接用倾斜面接触的同时,将一对支承部之间扩展开。由此,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连接动作顺利。 
在本发明的电连接装置中,在上述第1外壳的两侧部突出地形成一对突出部,在上述一对的突出部的每个,在上述连接方向的里侧形成倾斜面,上述一对支承座部的每个为上述倾斜面,上 述倾斜面按照其高度伴随朝向上述连接方向的里侧的移动而减小的方式倾斜,在上述连接状态,上述一对支承部与上述一对的支承座部紧密贴合而钩挂于其上。 
如果采用该方案,可简化钩挂一对支承部的一对支承座部的方案。另外,一对支承部钩挂于一对倾斜面上,由此,在连接状态,第2连接器难以与第1连接器脱开。另外,由于在连接状态,钩搭部件与倾斜面紧密贴合,同时夹持第1外壳,故在连接状态,钩搭部件对第1外壳的支承稳定,抑制第1外壳和第2外壳的晃动。 
也可在本发明的电连接装置中,上述盖部呈板状,上述钩搭部件按照位于与上述第1外壳的上述第2外壳的连接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方式,沿与上述连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安装,在上述第2外壳,在上述钩搭部件的安装方向的上述槽部的内侧,形成一对解除用倾斜面,上述钩搭部件在位于安装位置时,如果按压上述盖部,则上述钩搭部件进一步压入上述安装方向的里侧,上述一对解除用倾斜面和上述一对支承部接触,同时上述一对支承部相互向外侧扩展,该安装位置作为上述一对支承部钩住在上述一对支承座部上的位置。如果采用该方式,则通过盖部,确实获得连接时的卡嗒感,并且锁定解除动作容易。 
附图说明
根据结合附图的下面的描述,会更加全面地得出本发明的其它和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和优点。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外观结构图,图4(a)表示俯视图,图4(b)表示主视图,图4(c)为仰视图,图4(d)表示右视图,图4(e)表示后视图; 
图5为图1的第1外壳的外观结构图,图5(a)表示俯视图,图5(b)表示主视图,图5(c)表示仰视图,图5(d)表示右视图,图5(e)表示后视图; 
图6为图1的第2外壳的外观结构图,图6(a)表示俯视图,图6(b)表示主视图,图6(c)表示仰视图,图6(d)表示右视图,图6(e)表示后视图; 
图7为图1的钩搭金属件的外观结构图,图7(a)表示俯视图,图7(b)表示主视图,图7(c)表示右视图; 
图8为图1的第1外壳的放大主视图; 
图9为变形例的第1外壳的外观结构图,图9(a)为第1变形例的第1外壳的主视图,图9(b)为第2变形例的第1外壳的主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的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的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为表示变形例的钩搭金属件的主视图,图12(a)表示第3变形例,图12(b)表示第4变形例。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整体结构)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的整体结构进 行说明。另外,图2相当于沿图4(a)中的A-A’方向的剖视图。 
电连接装置1用作设备用连接器,其用于向汽车的气囊碰撞加速度传感器供电,由第1连接器2、第2连接器4和钩搭金属件5构成。另外,如果第2连接器4与固定于设备等(图中未示出)上的第1连接器2连接,则在第1连接器2的2个第1端子21与第2连接器4的2个第2端子41之间,实现电连接。其结果是,2根电线64电连接。 
在电连接装置1中,在第2连接器4的第2外壳42上安装钩搭金属件5,该钩搭金属件5按照阻止第1连接器2的第1外壳22与第2连接器4的第2外壳42的分离的方式作用。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用于第1外壳22和第2外壳42的材料为塑料(绝缘材料)。 
本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1为二极型。即,电连接装置1包括2个第1端子21和2个第2连接器4。电连接装置不限于这样的形式,第1端子(或第2端子)的数量也可为1个,还可为3个以上(参照后述的第2,第3实施形态)。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连接一对连接器(第1连接器2和第2连接器4)的方向称为“连接方向”(参照图1,图3的箭头G方向)。 
(第1连接器) 
首先,对第1连接器2进行说明。第1连接器(对方侧连接器)2由2个第1端子(对方侧端子)21与第1外壳(对方侧外壳)22构成。下面对各部分的细部进行描述。另外,在图3中,由箭头B表示的范围中包括的为第1连接器2的组成部件。 
(第1外壳) 
第1外壳22支承2个第1端子21,包括呈筒状的嵌入部23 和基部22f。嵌入部23在第1连接器2和第2连接器4连接的状态(在下面称为“连接状态”。参照图1),嵌入后述的第2连接器4的嵌入接纳部43。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嵌入部23呈四边形筒状(筒状,并且在与连接方向G相垂直的剖面,轮廓形状基本为四边形的形状)(参照图5(b),图8)。另外,基部22f固定于设备等上。另外,嵌入部的形状也可不为四边形筒状(比如,参照后述的第2实施形态)。 
在嵌入部23中形成4个肋部24。下面对肋部24的细部进行说明。4个肋部24在沿连接方向G观看时,在嵌入部23的外面部23s,沿以嵌入部23的中心部23c为中心的辐射方向(参照图8中的虚线的方向)而突出地形成(参照图3,图5(b),图8)。另外,4个肋部24形成于嵌入部23的根侧(基部22f侧)(参照图3,图5(a),图5(c),图5(d))。 
进一步对肋部24进行描述。形成于呈四边形筒状的嵌入部23的外面部23s上的4个肋部24设置于嵌入部23的4个角部分(参照图3,图5(b),图8)。另外,在4个肋部24上,在嵌入部23的外面部23s,包括设置于沿连接方向观看时夹持中心部23c而面对的位置的2个肋部24。如果通过图8,对“设置于夹持中心部23c而面对的位置的2个肋部24”进行说明,则其为肋部24a和肋部24d(或肋部24b和肋部24c)。 
就上述的“设置于夹持中心部而面对的位置的2个肋部”的设置来说,比如,也可在从正面看嵌入部的对角线的长度为最大的位置,设置于该对角线的两端的2个部位。根据这样的观点而设置本实施形态中的肋部24。另外,肋部的配置并不限于这样的配置。另外,肋部的数量也可不为4个(参照后述的第1、第2变形例)。
另外,在沿连接方向观看时,在嵌入部23的外面部23s,形成4个追加凹部25。4个追加凹部25沿以嵌入部23的中心部23c为中心的辐射方向,朝向中心部23c而陷入地形成(参照图3,图5(b),图8)。另外,4个追加凹部25形成于嵌入部23的外面部23s的前端侧(参照图3,图5(a),图5(c),图5(d))。 
在本实施形态中,“沿辐射方向”表示以中心部23c为中心的辐射方向。在本实施形态中,中心部23c由一点表示,但是,中心部也可不为一点,还可为位置不同的2点以上的集合。另外,中心部还可为某程度的扩大的区域。另外,也可没有肋部24和追加凹部25。 
此外,在上述的“连接方向”为第2外壳42连接于第1外壳22的方向的场合,在第1外壳22中,在连接方向的靠近自己侧(图3的K侧)的端部,形成用于增加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宽度的,一对连接用倾斜面22s(参照图3,图5(b),图5(d))。 
还有,在第1外壳22的两侧部,突出地形成一对突出部22x(参照图3,图5(a)~(e))。接着,在一对突出部22x的每个中,在连接方向的里侧(图5(c)的L侧),形成作为支承座部26的倾斜面(参照图3,图5(a),图5(c),图5(d))。更具体地说,支承座部26的倾斜面按照其高度(相对外面部23s的突出高度)伴随向连接方向G的里侧(图5(c)的L侧)的移动而减小的方式倾斜。另外,在连接状态,钩搭金属件5的一对的支承部51一边与一对支承座部26紧密接合,一边被钩挂。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一对突出部22x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为L2(参照图5(c),另外,在连接状态,一对支承座部26中的一对支承部51所接触的部分(后述)之间的距离为L3(参照图5(a))。 
在嵌入部23的两侧部,形成2个突出部22x与2个导向用突 出部22w(参照图3,图5(a)~(e))。在嵌入部23的相应的侧部,导向用突出部22w从外面部23s突出地形成,并且按照沿连接方向直线地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在嵌入部23的相应的侧部,突出部22x和导向用突出部22w沿连接方向而设置。另外,突出部22x和导向用突出部22w未连接,在它们之间形成槽。另外,该槽部分陷入地形成有侧面凹部27(参照图5(d))。 
另外,在嵌入部23的底部,突出地形成误嵌合防止用的导向用突出部22v(参照图3,图5(b),图5(d))。另外,导向用突出部22v也按照沿连接方向直线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此外,在嵌入部23的内部,形成内部空间23v(参照图3,图5(b),图8)。另外,在内部空间23v的里侧,形成T形的嵌合用凹部22m(参照图2,图5(b))。另外,在第1外壳22上,形成插入2个第1端子21的2个插入孔22h(参照图2,图5(b),图5(e))。另外,图8以省略方式表示嵌合用凹部22m和2个插入部22h。 
(第1端子) 
2个第1端子21在连接状态,与2个第2端子41电连接,呈杆状(参照图2,图3)。在第1端子21的前端,形成与第2端子41接触的接触部21s。在第2端子41的说明中,对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41的连接状态进行具体描述。 
(第2连接器) 
下面对第2连接器4进行说明。第2连接器(连接器)4与第1连接器2电连接,由2个第2端子(连接器端子)41、第2外壳(连接器外壳)42、密封环62和保持件63构成。下面对各部分的细部进行说明。另外,在图3中,由箭头C表示的范围中包括的为除了钩搭金属件5以外的第2连接器4的组成部件。 
(第2外壳)
第2外壳42支承2个第2端子41,包括与第1外壳22连接的主体部42b,与盖部47和柔性连接部42c。采用主体部42b,以便支承2个第2端子41。在第2外壳的主体部42b上,形成在连接状态,嵌入嵌入部23的嵌入座部43(参照图2,图6(e))。更具体地说,主体部42b呈四边形筒状(参照图6(e)),在其内侧,形成嵌入座部43。在这里,嵌入座部43包括形成于主体部42b的内部空间,与其周围的内面部43s。 
另外,在内面部43s,陷入地形成4个凹部44(参照图6(e))。另外,在连接状态,在4个凹部44中,嵌入嵌入部23的4个肋部24。下面对凹部44进行详细说明。 
4个凹部44在沿连接方向观看时,在内面部43s,沿以嵌入座部43的中心部为中心的辐射方向陷入地形成(参照图6(e))。另外,4个凹部44形成于嵌入座部43的前端侧(开口侧)。 
对凹部44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在呈四边形筒状的主体部42b,4个凹部44设置于相当于处于连接状态的嵌入部23的角部的位置(参照图6(e))。另外,在4个凹部44中,在嵌入座部43的内面部43s,包括2个凹部44,该凹部44设置于在沿连接方向观看时夹持中心部而面对的位置。另外,凹部的数量也可不为4个。 
还有,在沿连接方向观看时,在嵌入座部43的内面部43s,形成沿以嵌入座部43的中心部为中心的辐射方向而突出地形成的4个追加肋部45(参照图6(e))。另外,4个追加肋部45形成于嵌入座部43的内面部43s的里侧。另外,4个追加肋部45在连接状态,与形成于嵌入部23的4个追加凹部25嵌合。也可没有凹部44和追加肋部45。 
再有,在第2外壳42的内侧,2个导向槽42x沿连接方向直线地延伸的方式形成(参照图6(e))。2个导向槽42x在连接动作, 第1外壳22的2个突出部22x和2个导向用突出部22w嵌入的方式呈槽状。另外,在第2外壳42的内侧,导向槽42v按照沿连接方向,直线地延伸的方式形成(参照图6(e))。导向槽42v按照在连接动作,第1外壳22的导向用突出部22v嵌入的方式呈槽状。 
为了使第1连接器2和第2连接器4的连接平滑,导向槽42v的宽度相对导向用突出部22v的宽度,较宽地设定。即,在导向用突出部22v和导向槽42v之间设置间隙。导向槽42x也同样,导向槽42x的宽度相对突出部22x和导向用突出部22w的宽度,较宽地设定。 
在第2外壳42中形成2个槽部42d。另外,钩搭金属件5安装于2个槽部42d上。具体来说,在主体部42b的两个侧端部,形成2个侧壁部46,槽部42d形成于2个侧壁部46的每个上。在这里,2个侧壁部46的相应的槽部42d的深度大于钩搭金属件5的直径(参照图7(c)的W1)。由此,像图4(a)所示的那样,在电连接装置1中,钩搭金属件5的最外部位于进入侧壁部46的外面的里侧的位置。由此,抑制通过手指而接触钩搭金属件5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2个侧壁部46为主体部42b的一部分。 
另外,在第2外壳42的主体部42b,在钩搭金属件5的安装方向((参照图1,图3等的箭头H方向。在下面称为“安装方向”)的槽部42d的里侧(图1的底侧),形成一对解除用倾斜面42p(参照图1,图3,图4(d),图6(d))。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2个侧壁部46中的每个包括相对主体部42b的中间部42y的顶面的安装方向的朝向靠近自己侧(图6(b)的上方)而进一步突出的突出前端部46t(参照图6(b))。侧壁部的形状不限于这样的形状,也可不形成突出前端部46t。另外,槽部也可形成于侧壁部以外的位置。
在第2外壳42中,形成覆盖钩搭金属件5的盖部47。盖部47呈板状,盖部47和主体部42b经由柔性连接部42c作为一体而形成(参照图1,图2,图3等)。另外,盖部47按照仅仅一端固定于主体部42b上的方式(即,悬臂状)形成一体。 
还有,盖部也可不呈板状。另外,盖部和主体部42b也可作为单独部件而形成,在此场合,也可代替柔性连接部42c,采用单独部件的铰链,将盖部和主体部42b连接。另外,盖部也可不呈悬臂状与主体部形成一体,比如,盖部也可按照两端固定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上。 
在盖部47和主体部42b与2个突出前端部46t之间,形成钩搭金属件用空间42s,钩搭金属件5的中间支承部53接纳于钩搭金属件用空间42s(参照图2,图4(b),图6(b))。在盖部47的主体部42b侧,盖槽部47d呈槽状(参照图2,图3),如果盖部47处于覆盖状态(图1,图2,图4(a)~(e)的状态),中间支承部53接纳于该盖槽部47d(参照图2)。在第2连接器4的装配时,盖部47像图3所示的那样,处于相对主体部42b上升的倒立状态。在第2连接器4的组装时,钩搭金属件5安装于第2外壳42的状态,以柔性连接部42c为中心,将盖部47歪倒,由此,处于覆盖钩搭金属件5的“覆盖状态”。 
在覆盖状态,钩搭金属件5接纳于盖槽部47d,由此,可防止第2连接器4在图1,图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增加,这样,可减小连接器的高度。另外,将钩搭金属件5接纳于盖槽部47d中,这样,盖部47和钩搭金属件5的位置关系稳定,于是,在后述的锁定解除动作,可采用盖部47,确实压入钩搭金属件5。另外,也可形成盖槽部47d。 
此外,盖部47设置于主体部42b中的,夹持于一对侧壁部46 之间的中间部42y(参照图3)。即,盖部47设置于主体部42b中的未形成槽部42d的部分。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主体部42b的中间部42y未形成槽部42d,但是,也可在中间部形成槽部。 
此外,在盖部47的前端的两侧,突出地形成2个盖突出部47t(参照图3)。另一方面,在2个侧壁部46的每个,在连接方向G的靠近自己侧(图3的K侧),陷入地形成突出座部42t(参照图3)。在覆盖状态,在2个突出座部42t的每个上,钩挂2个盖突出部47t的每个(参照图6(b))。可通过这样的方案,抑制盖部47返回到原始的倒立状态的情况,可维持盖状态。另外,也可没有盖突出部47t和突出座部42t。 
还有,在主体部42b的内部,形成端子支承部42k(参照图2,图6(e))。端子支承部42k与后述的保持件63一起,支承2个第2端子41。在连接状态,端子支承部42k和2个第2端子41插入第1外壳22的内部空间23v。另外,在端子支承部42k的前端侧,形成T状的嵌合用凸部42m(参照图2,图6(e))。在连接状态,嵌合用凸部42m插入第1外壳22的嵌合用凹部22m(参照图2)。 
再有,在第2外壳42的连接状态靠近自己侧,形成插入2个第2端子41的2个插入孔42h(参照图2,图6(b),图6(e))。另外,在第2外壳42的底部,形成插入孔42j(参照图6(c))。在第2连接器4的装配时,通过该插入孔42j,安装后述的保持件63。 
(第2端子) 
2个第2端子41与2个第1端子21电连接,分别呈四边形筒状(参照图2,图3)。更具体地说,像图2所示的那样,在相应的第2端子41的内部,与第1端子21的接触部21s接触的板状的接触部41s。接触部41s与第2端子41的四边形筒状的外壁部成一体形成。在第2端子41和第1端子21连接时,接触部41s在 根部分弹性地弯曲变形,接触部41s按压接触部21s,与接触部21s相接触。另外,相应的第2端子41与电线64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相应的电线64上,安装密封盖65(参照图2和图3)。密封盖65插入第2外壳42的插入孔42h中,由此,确保第2连接器4的气密性和水密封性。也可没有密封盖65。 
(钩搭金属件) 
下面对钩搭金属件5进行说明。钩搭金属件5为用于抑制第1外壳22和第2外壳42的分离的金属部件,其按照将一个杆状部件弯曲的方式形成。更具体来说,钩搭金属件5安装于第2外壳42的主体部42b上,按照抑制第1外壳22与主体部42b的分离的方式,以弹性地夹持的方式支承第1外壳22。 
钩搭金属件5按照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其包括直线地延伸的中间支承部53;从中间支承部53的两端部,与中间支承部53相垂直地延伸的一对下垂部54;从一对下垂部54朝向内侧方向而延伸的一对倾斜部56;作为形成于其前部的弯曲部的一对支承部51;一对前端部55,其在前部,按照沿外侧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参照图7(b))。在本实施形态中,钩搭金属件5未安装于第2连接器4上的无负荷状态的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距离为L1(参照图7(b))。L3(参照图5(a))大于L1,L2大于L3。即,在L1,L2和L3之间,下述这样的关系成立。 
L1<L3<L2         (1) 
由于L2大于L1,并且L3小于L2,伴随连接动作,钩搭金属件5弹性地返回到原始的状态,由此,获得卡嗒感。另外,由于L3大于L1,在连接状态,一对支承座部26在弹性地返回到原始的状态的力的作用下,通过一对支承部51夹持,实现支承。另外,L1、L2和L3之间的关系为一个实例,并不限于这样的类型。
另外,在第2连接器4连接于第1连接器2的连接状态,钩搭金属件5通过一对支承部51夹持第1外壳22,一对支承部51钩挂于形成于第1外壳22上的一对支承座部26上。即,在连接状态,钩搭金属件5通过突出部22x,防止向连接方向的靠近自己侧的脱离。 
钩搭金属件5在由金属件主体部52(参照由图7(b)的虚线围绕的部分),呈按照在同一平面上其曲率连续改变的方式弯曲的C形状(参照图7(b),图7(a)和图7(c))。金属件主体部52由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中间部构成。具体来说,金属件主体部52由中间支承部53、一对下垂部54和一对倾斜部56构成。另外,钩搭金属件也可在金属件主体部,呈按照在同一平面,其曲率连续地变化的方式弯曲的U形状。 
另外,钩搭金属件5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即,在金属件主体部52,呈按照在同一平面其曲率连续地变化的方式弯曲的C形状,仅仅通过改变其直径,可任意地设定弹性的支承力。 
此外,钩搭金属件5按照位于与连接方向相垂直的平面(参照图3的平面J)上的方式,沿与该连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安装。即,安装方向H与平面J相平行。 
还有,在电连接装置1中,钩搭金属件5的直径的尺寸(参照图7(c)的W1)在槽部42d的宽度的值(参照图6(d)的W2)以下。即,钩搭金属件5和第2连接器4按照满足W1≤W2的关系方式构成。 
再有,在钩搭金属件中,可耐久的最大重力加速度(可保证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维持的最大的重力加速度)与W1的关系为比如,下述这样的关系。 
W1∶1.0(mm)可耐久的最大重力加速度:300(G) 
W1∶1.2(mm)可耐久的最大重力加速度:1000(G)
像这样,整体的形状未改变,仅仅改变W1,由此,可调整通过钩搭金属件承受的最大的重力加速度。比如,在最初,钩搭金属件的W1为1.0mm,槽部的宽度W2为1.2mm,由此,即使在连接器的设置环境等改变的情况下,仍可安装最大可承受1000G的重力加速度的另一钩搭金属件。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钩搭金属件5包括一对支承部51,但是,钩搭金属件也可具有2对以上的支承部。此外,钩搭金属件可按照抑制第1外壳22和第2外壳的分离的方式,弹性地夹持而支承第1外壳22,钩搭金属件的形状并不限于本实施形态这样的形式。比如,钩搭金属件在金属件主体部,也可按照在同一平面上曲率连续地改变的方式弯曲,还可为立体的结构。另外,金属件主体部的形状并不限于C形状和U形状,比如,还可为V状、H状等。 
(其它) 
在第2连接器4中,包括上述部件,以及密封环62和保持件63(参照图3)。密封环62为确保气密性、水密封性用的部件,保持件63为支承2个第2端子41用的部件。另外,密封环62、以及保持件63也可以没有。 
(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 
下面,对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进行说明。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包括第2外壳42的主体部42b和钩搭金属件5(参照图1,图2,图3)。在本实施形态中,将钩搭金属件5和第2外壳42组合的部分相当于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 
(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 
下面,对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7进行说明。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7由2个第2端子41、第2外壳42和钩搭金属件5 构成(参照图1,图2)。即,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7由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和2个第2端子41构成。 
(关于连接时的动作) 
下面对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最初的状态,处于钩搭金属件5安装于第2连接器4上的状态,并且处于覆盖状态。接着,在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时,安装钩搭金属件5的第2连接器4与第1连接器2连接。另外,在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中,比如,通过手握住第2连接器4的2个侧壁部46,进行连接动作。由于在第2外壳42上形成盖部47,故即使在手指接触覆盖部47的状态,进行连接动作的情况下,不妨碍连接时的卡嗒感。 
首先,对第1连接器2和第2连接器4开始连接的连接开始时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连接开始时,伴随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动作(第2连接器4的前进),在一对连接用倾斜面22s中的每个上,接触有钩搭金属件5的前端部。接着,如果第2连接器4进一步前进,一对支承部51和一对连接用倾斜面22s接触,一对支承部51之间扩展开。其结果是,第2连接器4沿第1连接器2的方向,在不于中途中停止的情况下平滑地移动。 
另外,在该连接开始时,按照导向用突出部22v与导向槽42v嵌合的朝向,将第2连接器4与第1连接器2连接,由此,防止误嵌合(内外相反的嵌合)。 
接着对连接动作中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连接动作中,第1外壳22的导向用突出部22v嵌于第2外壳42的导向槽42v中,另外,第1外壳22的2个突出部22x和2个导向用突出部22w为与第2外壳42的2个导向槽42x嵌合的状态。由此,在连接动作中,沿它们的导向槽,即,沿连接方向,第2连接器4压入第1连接 器2中。 
此外,伴随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动作,支承部51一边与连接用倾斜面22s和突出部22x接触,一边向里侧前进,由此,钩搭金属件5弹性地变形,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距离增加。在这里,在一对支承部51位于突出部22x的前端部的状态,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距离为最大(L2)。如果从该状态,进一步压入第2连接器4,使其前进,则一对支承部51向作为一对支承座部26的倾斜面的一方移动。此时,弹性变形的钩搭金属件5返回到原始的形状,由此,一对支承部51超过一对突出部22x,沿一对支承座部26(倾斜面),移向中心部23c的一方。 
更具体地说,(A)在连接结束状态之前,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距离(将该距离称为Ls),大于L1(参照图7(b)),并且(B)在连接完成状态,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距离(将该距离称为Le),小于Ls。即,下述这样的关系成立。 
L1<Ls          (2) 
Le<Ls          (3) 
由此,由于一旦变形的钩搭金属件5弹性地返回到原始的状态,在连接完成时,可获得卡嗒感。特别是,在本实施形态中,下述这样的关系成立。 
Ls=L2        (4) 
Le=L3        (5) 
像上述那样,在伴随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动作,钩搭金属件5一旦变形之后,弹性地返回到原始的状态,由此,获得卡嗒感。即,如果支承部51在超过人字形的突出部22x时,允许从弹性变形状态,返回到原始的状态的钩搭金属件5的动作,由此,获得卡嗒感。接着,通过该卡嗒感,作业者可确认一对连接器的连接 正常完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伴随连接动作,在钩搭金属件5的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距离扩大时,主要在图7(b)中由E,F表示的点集中有弯曲应力。 
接着,对连接状态(第2连接器4连接于第1连接器2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该状态,嵌入部23嵌入嵌入座部43中,另外,端子支承部42k和2个端子41插入嵌入部23的内部空间23v。在该状态,一对连接器相互连接,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41电连接。 
另外,在该连接状态,嵌合用凸部42m插入第1外壳22的嵌合用凹部22m。而且,嵌入部23的4个肋部24嵌入4个凹部44中,并且4个追加肋部45嵌入形成于嵌入部23中的4个追加凹部25中。 
此外,在连接状态,钩搭金属件5将第1外壳22夹持在一对支承部51,该对支承部51钩挂于形成于第1外壳22上的一对支承座部26上。而且,以弹性方式夹持第1外壳22的钩搭金属件5抑制一对连接器的分离。使该状态处于锁定状态。 
在连接状态,钩搭金属件5的一对支承部51的每个一边紧密接合于作为支承座部26的倾斜面上,一边钩挂于此处。另外,在连接状态,一对支承部51的每个在突出部22x的前端部、外面部23s的外表面之间的中间部,钩挂在支承座部26上。而且,钩搭金属件5钩挂于连接方向的突出部22x的里侧。像这样,防止钩搭金属件5相对第1外壳22,向连接方向的靠近自己侧脱离的情况。 
像这样,在钩搭金属件5安装于第2连接器4上的状态,在第1连接器2和第2连接器4处于连接状态时,钩搭金属件5位于安装位置(一对支承部51钩挂于一对支承座部26上的位置)。接着,为连接状态,并且钩搭金属件5位于安装位置的状态特别为 “连接完成状态”(图1,图2,图4(a)~(e)的状态)。 
接着,对第1连接器2和第2连接器4的分离动作进行说明。为了进行分离动作,必须解除钩搭金属件5的锁定状态。在电连接装置1中,在钩搭金属件5位于安装位置时,如果通过手指等,将盖部47压于主体部42b侧,则钩搭金属件5压入安装方向的更里侧。接着,一对解除用倾斜面42p和一对支承部51接触,一对支承部51相互向外侧扩展,处于锁定解除状态。在电连接装置1中,像这样,可简单地进行锁定解除动作(解除钩搭金属件5的锁定的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支承座部26作为突出部22x的倾斜面而形成,但是,支承座部并不限于本实施形态这样的形式。支承座部也可比如,不为倾斜面,而垂直地形成于外面部23s的表面上。另外,突出部的里侧的面不构成支承座部,还在外壳主体部,形成槽,该部分为支承座部。无论那种情况,通过按照满足上述式(2)、(3)的关系的方式构成支承座部,在连接结束时,获得卡嗒感。 
(效果) 
下面对通过本实施形态的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7、以及电连接装置1获得的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为相互连接的一对的连接器的一者用的,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包括主体部42b,其用于支承与第1连接器2中的2个第1端子21电连接的2个第2端子41,与第1连接器2的第1外壳22连接;钩搭金属件5,其安装于主体部42b,按照抑制主体部42b和第1外壳22的分离的方式,弹性地夹持而支承第1外壳22。钩搭金属件5包括一对支承部51,在与第1连接器2连接的连接状态,钩搭 金属件5在一对支承部51处夹持第1外壳22,并且一对支承部51钩挂在形成于第1外壳22上的一对支承座部26上。另外,在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上,形成安装钩搭金属件5的槽部42d;覆盖钩搭金属件5的盖部47。 
在该方案中,一对连接器相互连接,在该连接状态,两个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接着,弹性地夹持而支承第1外壳22的钩搭金属件5按照抑制一对连接器的分离的方式作用。另外,在钩搭金属件5上,形成一对支承部51,在一对连接器的连接状态,该一对支承部51钩挂于形成于第1外壳22上的一对支承座部26上。由此,在伴随一对连接器的连接动作,钩搭金属件5一旦变形之后,弹性地回到原始的状态,由此,获得卡嗒感。另外,在本方案中,由于在第2外壳42上,形成安装钩搭金属件的槽部42d,和覆盖钩搭金属件5的盖部,故防止通过手指,按压钩搭金属件5的情况。由此,无论怎样的持握方法,在连接时,获得清楚的卡嗒感,可确实进行连接确认。通过该方案,形成简单的方案,同时,可确实进行连接确认。 
在本发明的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中,盖部47呈板状,盖部47和主体部42b经由柔性连接部42c作为一体而形成。由此,由于部件数量未增加,故可进一步简化连接器外壳的结构。 
在本实施形态的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中,在主体部42b上,形成2个侧壁部46,在该2个侧壁部46的每个上,形成槽部42d,2个侧壁部46的相应的槽部42d的深度大于钩搭金属件5的直径。由此,由于槽部42d的深度大于钩搭金属件5的直径,故确实防止通过手指接触安装于槽部42d上的钩搭金属件5的情况,另外,可确实进行连接确认。 
在本实施形态的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中,盖部47按照仅仅一端侧固定的方式与主体部42b形成一体。由此,由于即使在按照盖部47和钩搭金属件5接触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仍充分地允许伴随一对连接器的连接动作的钩搭金属件5的变形动作,故确实获得卡嗒感。另外,由于可按照盖部47和钩搭金属件5接触的方式,构成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故可减小外壳的整体的高度。 
在本实施形态的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中,钩搭金属件5按照将一个杆状部件弯曲的方式形成。由此,钩搭金属件5的结构简单。另外,由此,可谋求连接器的整体尺寸的减小和重量的减轻。 
在本实施形态的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中,盖部47呈板状,钩搭金属件5按照位于与主体部42b相对于第1外壳22的连接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的方式,沿与该连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安装,在主体部42b上,在钩搭金属件5的安装方向的槽部42d的里侧,形成一对解除用倾斜面42p,在钩搭金属件5位于一对支承部51钩住在一对支承座部26上的位置的安装位置时,如果按压盖部47,则将钩搭金属件5进一步压入于安装方向的里侧,一对解除用倾斜面42p和一对支承部51接触,同时,一对支承部51相互向外侧扩展。 
通过该方案,借助压入盖部47的方式,钩搭金属件5的一对支承部51向外侧扩展,由此,解除钩搭金属件5的锁定,处于可自由地将一对连接器分离的状态。在没有盖部47的场合,直接通过手指压入钩搭金属件5,但是在该场合,由于手指和金属件的接触面积小,故作用于手指上的力大,锁定解除动作效率低,每当锁定解除动作,伴随有指尖的疼痛。另一方面,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盖部47呈板状,故手指和盖部47的接触面积增加,不伴随有疼痛,可顺利地进行锁定解除动作。像上述那样,通过盖部47,确实获得连接时的卡嗒感,并且容易进行锁定解除动作。 
另外,本实施形态的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7为与第1连接器电连接的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其包括2个第2端子41,其与第1连接器的2个第1端子21电连接;第2外壳42,其支承2个第2端子41,具有与第1外壳22连接的主体部42b;钩搭金属件5,其安装于第2外壳42上,按照抑制第2外壳42和第1外壳22的分离的方式,弹性地夹持支承第1外壳22。钩搭金属件5包括一对支承部51,在与第1连接器2连接的连接状态,钩搭金属件5在一对支承部51夹持第1外壳22,并且一对支承部51钩住形成于第1外壳22上的一对支承座部26上,在第2外壳42上,形成安装有钩搭金属件5的槽部42d,与覆盖钩搭金属件5的盖部47。如果采用该方案,可形成简单的方案,同时可确实进行连接确认。 
另外,本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1包括第1连接器2,其具有2个第1端子21、支承该2个第1端子21的第1外壳22;2个第2端子41,其与2个第1端子21电连接;第2连接器4,其具有支承上述2个第2端子41的第2外壳42;钩搭金属件5,其安装于第2外壳42上,按照抑制第1外壳22和第2外壳42的分离的方式,弹性地夹持而支承第1外壳22。在第1外壳22上,形成一对支承座部26,钩搭金属件5具有一对支承部51,在第1连接器2和第2连接器4连接的连接状态,钩搭金属件5在一对支承部51处夹持第1外壳22,并且一对支承部51钩挂在一对支承座部26上,在第2外壳42上,形成安装钩搭金属件5的槽部42d;覆盖钩搭金属件5的盖部47。如果采用该方案,可形成简单的方案,同时可确实进行连接确认。
在本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1中,在第1外壳22中,在作为将第2外壳42连接于第1外壳22上的方向的连接方向的靠近自己侧的端部,形成有扩大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宽度用的一对连接用倾斜面22s。如果采用该方案,伴随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动作,钩搭金属件5接触连接用倾斜面22s,在与该一对连接用倾斜面22s接触的同时,一对支承部51之间扩大。由此,第1连接器2和第2连接器4的连接动作平滑。 
在本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1中,在第1外壳22的两侧部,突出地形成一对突出部22x,在一对突出部22x的每个中,在连接方向的里侧形成倾斜面,一对安装座部26的每个相当于该倾斜面,倾斜面的高度按照伴随连接方向的里侧而降低的方式倾斜,在连接状态,一对安装部51与一对支承座部26紧密贴合,钩挂于其上。如果采用该方式,可简化钩挂一对支承部51的一对支承座部26的方案。另外,通过将一对支承部51钩挂于一对倾斜面,在连接状态,第2连接器4难以从第1连接器2脱开。另外,在连接状态,钩搭金属件5与倾斜面紧密贴合,同时夹持第1外壳22,由此,在连接状态,钩搭金属件5对第1外壳22的支承稳定,抑制第1外壳22和第2外壳42的晃动。 
在本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1中,盖部47呈板状,钩搭金属件5按照位于与第2外壳42相对于第1外壳22的连接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的方式,沿与该连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安装,在第2外壳42,在钩搭金属件5的安装方向的槽部42d的里侧,形成一对解除用倾斜面42p,在钩搭金属件5位于作为一对支承部51钩挂于一对支承座部26上的位置的安装位置时,如果按压盖部47,钩搭金属件5进一步压入安装方向的里侧,在一对解除用倾斜面42p与一对支承部接触的同时,一对支承部51相互向外侧扩展。如果 采用该方式,通过盖部47,确实获得连接时的卡嗒感,并且锁定解除动作变容易。 
另外,在第1实施形态中,在嵌入部23的外面部23s,形成多个肋部24,在嵌入座部43的内面部43s形成多个凹部44,但是,也可与第1实施形态相反,在嵌入座部的内面部形成多个肋部,在嵌入部的外面部,形成多个凹部。 
(变形例) 
下面以与上述实施形态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针对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的部分,在图中采用同一标号,省略对其的说明。图9为变形例的第1外壳的外观结构图,图9(a)为第1变形例的第1外壳的主视图,图9(b)表示第2变形例的第1外壳的主视图。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嵌入部23的外面部23s,形成4个肋部24,而在嵌入座部43的内面部43s,形成4个凹部,但是,肋部和凹部的数量并不限于4个。具体来说,像第1变形例的嵌入部123那样,肋部24的数量也可仅仅为2个,像第2变形例的嵌入部223那样,肋部24的数量也可为3个。在第1变形例和第2变形例中,在形成于嵌入部的外面部的多个肋部,包括设置于夹持中心部23c而面对的位置的2个肋部24a和肋部24d(参照图8)。 
(第2实施形态) 
下面以与上述实施形态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的部分,在图中采用同一标号,省略对其的说明。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标注标号303,305,321,321s,322,322f,322s,322v,322w,322x,323,323s,324,325,326,341,342,342h,342t,346,347,347d,347t,364,365的部分分别相当于上述 实施形态的标注标号3,5,21,21s,22,22f,22s,22v,22w,22x,23,23s,24,25,26,41,42,42h,42t,46,47,47d,47t,64,65的部分,具有与这些部分相同的功能。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的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在本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中,第1外壳322的嵌入部323呈圆筒状。另外,形成于嵌入部323的外面部323s的4个肋部324在嵌入部323的外面部323s上,在沿连接方向观看时沿圆周方向等间距地设置。对于形成于外面部323s上的4个追加凹部325,也是同样的,在沿连接方向观看时,沿圆周方向等间距地设置。另外,第2外壳342的嵌入座部按照接纳嵌入部323的方式形成,虽然关于这一点的图示未示出。具体来说,在嵌入座部的内面部上,形成4个追加凹部324嵌入的4个凹部(图示省略)和嵌入4个追加凹部325的4个追加肋部(图示省略)。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中,第1端子321和第2端子341的数量分别为一个,构成一极型的连接器。电连接装置和带有钩搭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也可像这样构成。另外,标号361为橡胶套。 
(第3实施形态) 
以与上述实施形态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的部分,在图中采用同一标号,省略对其的说明。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标注标号403,405,422,422f,422s,422v,422w,422x,423,423s,424,425,426,441,442,442h,442t,446,447,447d,447t,464,465的部分分别相当于上述实施形态中的标注标号3,5,21,21s,22,22f,22s,22v,22w,22x,23,23s,24,25,26,41,42,42h,42t,46,47,47d,47t,64,65的 部分,具有与这些部分相同的功能。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的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本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包括5个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441,构成五极型的连接器。电连接装置也可像这样构成。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按照各种方式变更而实施。 
比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电连接装置用作供电用的设备用连接器,但是,也可用作电信号的发送接收信号用的设备用连接器。另外,电连接装置也可用于设备用以外的用途(比如,中继用,基板用)。 
此外,电连接装置并不限于第2连接器连接于已固定的第1连接器这样的形式,也可为第1连接器连接于已固定的第2连接器上这样的类型。 
还有,嵌入部的形状也可为上述以外的形状。比如,嵌入部呈剖面的轮廓形状为三角形,五角形等的多边形的筒状。 
再有,钩搭金属件可为安装于相互连接的一对的连接器中的一个连接器的外壳上的类型。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在覆盖状态,钩搭金属件5和盖部47接触,但是,它们也可在覆盖状态不接触。另外,像本实施形态那样,在钩搭金属件5和盖部47接触的场合,按照获得锁定动作时的卡嗒感的方式,在钩搭金属件5和第2外壳42之间,必须要求间隙(不妨碍钩搭金属件5从弹性变形状态的恢复变形,允许它的程度的间隙)。 
还有,最好,钩搭金属件仅仅就金属件主体部(参照图7(b)的由框围绕的金属件主体部52)来说,呈C形或U形,也可就其前端部分的形状来说,为任意者。即,像图12(a)、图12(b)所示的 那样,钩搭金属件整体也可为非C形或U形的形状。另外,在图12(a)、图12(b)中,标注标号605、652、655的部分相当于上述实施形态中的标注标号5,52,55的部分,标注标号705,752,755的部分相当于上述实施形态中的标注标号5,52,55的部分。 
另外,连接用倾斜面22s、解除用倾斜面42p也可没有。另外,导向用突出部22w、导向用突出部22v、导向槽42x和导向槽42v也可没有。另外,也可没有侧面凹部27、嵌合用凹部22m、嵌合用凸部42m。此外,本实施形态的端子形状为一个实例,其端子的形状并不限于本实施形态这样的形状。比如,也可与本实施形态相反,按照第2端子插入第1端子的方式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钩搭金属件5按照将一根杆状部件弯曲的方式形成,但是,并不限于这样的形状,比如,还可为按照将板状部件弯曲的方式形成的类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钩搭金属件的材料为金属,但钩搭金属件的材料并不限于金属,也可为塑料等。 
虽然根据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容易得出许多替换方式,改进方案和变形形式。于是,上述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打算是说明性的,不是限定性的。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改变。

Claims (11)

1.一种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用于相互连接的一对连接器中的一者,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主体部,其用于支承与对方侧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的连接器端子,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外壳连接;
钩搭部件,其安装于上述主体部上,按照抑制上述主体部和上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外壳的分离的方式,弹性地夹持而支承上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外壳;
上述钩搭部件包括一对支承部,
在与上述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状态,上述钩搭部件在上述一对支承部夹持上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外壳,并且上述一对支承部钩挂于形成在上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外壳的一对支承座部上,
形成安装上述钩搭部件的槽部;覆盖上述钩搭部件的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上述盖部呈板状,
上述盖部和上述主体部经由柔性连接部作为一体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部形成2个侧壁部;
在上述2个侧壁部的每个上形成上述槽部;
上述槽部的深度大于上述钩搭部件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上述盖部按照相对上述主体部,仅仅一端侧固定的方式形成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上述钩搭部件按照将一根杆状部件弯曲的方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上述盖部呈板状,
上述钩搭部件按照位于与上述主体部相对于上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外壳的连接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的方式,沿与该连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安装,
在上述主体部,在上述钩搭部件的安装方向的上述槽部的里侧,形成一对解除用倾斜面,
上述钩搭部件在位于安装位置时,如果按压上述盖部,则上述钩搭部件进一步压入上述安装方向的里侧,上述一对解除用倾斜面和上述一对支承部接触,同时,上述一对支承部相互向外侧扩展,该安装位置为作为上述一对支承部钩住于上述一对支承座部的位置。
7.一种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其与对方侧连接器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连接器端子,其与上述对方侧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
连接器外壳,其支承上述连接器端子,具有与上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外壳连接的主体部;
钩搭部件,其安装于上述连接器外壳上,其按照抑制上述连接器外壳和上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外壳的分离的方式,弹性地夹持而支承上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外壳;
上述钩搭部件包括一对支承部,
在与上述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状态,上述钩搭部件在上述一对支承部处,夹持上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外壳,并且上述一对支承部钩挂在形成于上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外壳上的一对支承座部上,
在上述连接器外壳上,形成安装上述钩搭部件的槽部;覆盖上述钩搭部件的盖部。
8.一种电连接装置,其包括:
第1连接器,该第1连接器具有第1端子和支承该第1端子的第1外壳;
第2连接器,该第2连接器具有与上述第1端子电连接的第2端子,与支承该第2端子的第2外壳;
钩搭部件,其安装于上述第2外壳上,按照抑制上述第1外壳和上述第2外壳的分离的方式,弹性地夹持而支承上述第1外壳;
在上述第1外壳上形成一对支承座部,
上述钩搭部件包括一对支承部,
在上述第1连接器和上述第2连接器连接的连接状态,上述钩搭部件在上述一对支承部处夹持上述第1外壳,并且上述一对支承部钩挂在上述一对支承座部上,
在上述第2外壳上,形成安装上述钩搭部件的槽部;覆盖上述钩搭部件的盖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外壳上,在作为将上述第2外壳与上述第1外壳连接的方向的靠近自己侧的端部,形成用于扩大上述一对支承部之间的宽度的一对连接用倾斜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外壳的两侧部突出地形成一对突出部,
在上述一对突出部的每个,在上述连接方向的里侧形成倾斜面,
上述一对支承座部的每个为上述倾斜面,
上述倾斜面按照其高度伴随朝向上述连接方向的里侧的移动而减小的方式倾斜,
在上述连接状态,上述一对支承部与上述一对支承座部紧密贴合而钩挂于其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部呈板状,
上述钩搭部件按照位于与上述第2外壳相对于上述第1外壳的连接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的方式,沿与上述连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安装,
在上述第2外壳,在上述钩搭部件的安装方向的上述槽部的内侧,形成一对解除用倾斜面,
上述钩搭部件在位于安装位置时,如果按压上述盖部,则上述钩搭部件进一步压入上述安装方向的里侧,上述一对解除用倾斜面和上述一对支承部接触,同时上述一对支承部相互向外侧扩展,该安装位置作为上述一对支承部钩挂在上述一对支承座部上的位置。
CN2008101705860A 2007-10-24 2008-10-23 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Active CN1014200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76604A JP4959505B2 (ja) 2007-10-24 2007-10-24 掛け止め金具付き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掛け止め金具付き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2007276604 2007-10-24
JP2007-276604 2007-10-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0084A CN101420084A (zh) 2009-04-29
CN101420084B true CN101420084B (zh) 2012-12-05

Family

ID=40583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05860A Active CN101420084B (zh) 2007-10-24 2008-10-23 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85127B2 (zh)
JP (1) JP4959505B2 (zh)
CN (1) CN1014200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05497B2 (ja) * 2007-10-24 2012-08-2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掛け止め金具付き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及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5005498B2 (ja) * 2007-10-24 2012-08-2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掛け止め金具、掛け止め金具付き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及び掛け止め金具付きコネクタ
DE102010050124B3 (de) * 2010-11-03 2012-01-26 Audi Ag Stromverteilereinrichtung für ein Hochspannungsnetz und Kraftfahrzeug
KR101356472B1 (ko) 2011-07-01 2014-02-03 샘텍, 인코포레이티드 Ic 패키지용 인터페이스 및 트랜스시버
JP6214638B2 (ja) * 2012-05-31 2017-10-18 エストロン・アー/エス 小型化コネクタ
JP6058355B2 (ja) * 2012-07-19 2017-01-1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4022266A (ja) * 2012-07-20 2014-02-0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6601242B2 (ja) * 2016-01-29 2019-11-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51248B2 (ja) * 2016-01-29 2019-07-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WO2017139942A1 (zh) * 2016-02-18 2017-08-24 林顺华 一种工业连接器和连接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14617A2 (de) * 1985-09-07 1987-03-18 Kabelwerke Reinshagen GmbH Verriegelbarer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US5011426A (en) * 1990-02-02 1991-04-30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vehicular suspension system component
US5021001A (en) * 1987-01-29 1991-06-04 Lucas Weinschel Inc. Multiple use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planar exposed surface
EP0700123A2 (en) * 1994-09-02 1996-03-06 ITT Corporation Connector with sealed contacts
CN1242625A (zh) * 1998-07-22 2000-01-2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1549402A (zh) * 2003-05-23 2004-11-24 黄英良 包含电连接器固定装置的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72386A (en) * 1975-02-06 1978-02-07 Perfection Enterprises, Inc. Solid shell phonoconnectors
JPH0515736Y2 (zh) * 1987-11-24 1993-04-26
JPH0289783U (zh) * 1988-12-28 1990-07-17
JP2596866Y2 (ja) * 1993-09-11 1999-06-2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嵌合確認機構付コネクタ
US5823813A (en) * 1997-01-21 1998-10-20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US5928011A (en) * 1997-10-28 1999-07-27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lide lock position assurance and release lever
US6379162B1 (en) * 2000-07-27 2002-04-3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JP4361023B2 (ja) * 2005-01-19 2009-11-11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SG141248A1 (en) * 2006-09-08 2008-04-28 Mea Technologies Pte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14617A2 (de) * 1985-09-07 1987-03-18 Kabelwerke Reinshagen GmbH Verriegelbarer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US5021001A (en) * 1987-01-29 1991-06-04 Lucas Weinschel Inc. Multiple use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planar exposed surface
US5011426A (en) * 1990-02-02 1991-04-30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vehicular suspension system component
EP0700123A2 (en) * 1994-09-02 1996-03-06 ITT Corporation Connector with sealed contacts
CN1242625A (zh) * 1998-07-22 2000-01-2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1549402A (zh) * 2003-05-23 2004-11-24 黄英良 包含电连接器固定装置的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111314A1 (en) 2009-04-30
US7785127B2 (en) 2010-08-31
JP2009104943A (ja) 2009-05-14
JP4959505B2 (ja) 2012-06-27
CN101420084A (zh) 2009-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20084B (zh) 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CN101420083B (zh) 钩搭部件、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和连接器
EP102095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1364688B (zh) 杆式连接器
CN101420085B (zh) 带有钩搭部件的连接器外壳和电连接装置
CN2909588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EP1830436B1 (en) A connector, connector assembly and assembling method
JP5943823B2 (ja) コネクタ
EP1080517B1 (en) Means for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tact
JP5739644B2 (ja) 給電コネクタ
EP2571105A1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EP2677606B1 (en) Latching structure for shielded connector
CN101783462B (zh) 电连接器
EP1337009B1 (en) A shielding connector, a shielding connector system, a terminal fitting and use thereof
EP1548894A1 (en) A connector
CN100413156C (zh) 连接器
CN1254884C (zh) 电气设备连接端子
CN1497790A (zh) 外壳、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连接方法
JP6898220B2 (ja)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EP2375508B1 (en) Connecto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JP2017157477A (ja) コネクタ
KR102136766B1 (ko) 플랫 케이블 커넥터
CN207732144U (zh) 电连接器
CN200941465Y (zh) 电连接器
CN104183957A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