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8715B - 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18715B CN101418715B CN200710092873XA CN200710092873A CN101418715B CN 101418715 B CN101418715 B CN 101418715B CN 200710092873X A CN200710092873X A CN 200710092873XA CN 200710092873 A CN200710092873 A CN 200710092873A CN 101418715 B CN101418715 B CN 10141871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rceolus
- muffler body
- cover
- connect
- outer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在消声体内设置消音管,消声体的前端通过前接套与进气管连接,消声体的后端通过后接套与尾管连接,在所述消声体的外面设有外筒,该外筒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接套连接,所述外筒与消声体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的空气对流腔,该空气对流腔通过外筒底面的空气进口和外筒顶面的空气出口与外界相通。本发明采用隔热与自然空气流动冷却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消声器外筒的表面温度控制在50℃左右,这样即使人员直接与消声器外筒接触,也不会造成烫伤,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因消声器外壁温度太高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施、通用性强等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摩托车消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分层隔热式摩托车消音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摩托车消声器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消声体2内设置消音管4,进气管1的尾部套装前接套5,该前接套5与消声体2的前端焊接;尾管3的前部套装后接套6,该后接套6与消声体2的后端焊接。摩托车发动机运转中排出的高温废气从消声器的进气管1进入消声体2内,经消音管4消声后从尾管3排出。由于发动机运转产生的废气温度高达600~700℃,废气流经消声体2时,高温气体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消声体2外壁,导致消声体2外壁的温度很高,大约有300~500℃,这样容易造成人员烫伤,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对于越野型摩托车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消声器的布局位置较高,靠近车体上部,驾乘人员稍不注意便容易接触到消声体2的外壁,由此造成的烫伤事故时有发生。
有的摩托车采取增加防护板的方式来遮掩消声体2,由于防护板为消声器装配到摩托车整车上以后新添加的部件,受安装位置的限制,防护板不能将消声体2完全遮掩,其防护效果较差,在破坏摩托车整车外形美感的同时,消声体2未被遮挡的部位仍然会造成人员烫伤。另外,防护板的局部与消声体2外壁相接触,导致防护板上存在温度较高的热点,该热点也容易将人员烫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人员烫伤的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在消声体内设置消音管,消声体的前端通过前接套与进气管连接,消声体的后端通过后接套与尾管连接,其关键在于:在所述消声体的外面设有外筒,该外筒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接套连接,所述外筒与消声体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的空气对流腔,该空气对流腔通过外筒底面的空气进口和外筒顶面的空气出口与外界相通。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在消声体外面设置外筒,外筒与消声体之间形成空气对流腔,这样摩托车发动机运转中排出的高温废气从进气管进入消声体内,高温气体不直接与外筒接触;同时,空气从外筒底面的空气进口进入空气对流腔,遇热后空气向上运动,从外筒顶面的空气出口排出,将消声体外壁散发的大部分热量带走。在分层隔热及风冷的双重作用下,传递到外筒的热量很少,外筒表面的温度较低,即使人体直接接触外筒也不会造成烫伤,从而消除了安全隐患。
上述消声体的壁为夹层结构,在夹层内装有隔热体。隔热体可以选用隔热棉或其它隔热材料,不仅取材方便,而且能够进一步减少传递到外筒的热量。
上述前接套为敞口端朝前的筒体结构,筒体的底壁套装在进气管上并与消声体的前端焊接,筒体的侧壁通过铆钉与外筒固定,在筒体侧壁与外筒之间的铆钉上套装有隔热圈。进气管、前接套和消声体之间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三者连接可靠;前接套与外筒之间设置隔热圈,以防止前接套上的热量传递给外筒。
在上述前接套前方的进气管上套装有前装饰帽,该前装饰帽的后端口与外筒对接固定,前装饰帽的前端口与所述进气管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通过前接套底壁上开设的过孔与所述空气对流腔连通。前装饰帽既起美观的作用,前装饰帽与进气管之间的间隙又能防止进气管上的热量传递到外筒上;同时,冷空气依次通过前装饰帽与进气管之间的间隙以及前接套底壁上的过孔,进入空气对流腔中,也能够起到冷却外筒的作用。
上述后接套为敞口端朝后的筒体结构,筒体的底壁套装在尾管上并与消声体的后端焊接,筒体的侧壁通过铆钉与外筒固定,在筒体侧壁与外筒之间的铆钉上套装有隔热圈。尾管、后接套和消声体之间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三者连接可靠;后接套与外筒之间设置隔热圈,以防止后接套上的热量传递给外筒。
在上述后接套后方的尾管上套装有后装饰帽,该后装饰帽的前端口与外筒对接固定,后装饰帽的后端口与所述尾管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通过后接套底壁上开设的过孔与所述空气对流腔连通。后装饰帽也是既起美观的作用,又能防止尾管上的热量传递到外筒上;同时,冷空气依次通过后装饰帽与尾管之间的间隙以及后接套底壁上的过孔,进入空气对流腔中,也能够起到冷却外筒的作用。
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隔热与自然空气流动冷却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消声器外筒的表面温度控制在50℃左右,这样即使人员直接与消声器外筒接触,也不会造成烫伤,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因消声器外壁温度太高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施、通用性强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进气管、前接套、消声体和外筒之间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尾管、后接套、消声体和外筒之间连接示意图。
图4为背景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由进气管1、消声体2、尾管3、消音管4、前接套5、后接套6、外筒7、隔热体9、前装饰帽1 2和后装饰帽14等部件构成。其中消声体2为直通管结构,消声体2的壁为夹层结构,在夹层内填充有隔热体9,隔热体9可以选用隔热棉或其它等同的隔热材料。在消声体2内设置消音管4,消音管4与消声体2之间可以采用背景技术中的装配方式(见图4),在消声体2内设置两根消音管4,消声体2的内部由两块隔板分隔成三个腔室,两相邻腔室间通过消音管4连通。
本实施例详细介绍消音管4与消声体2之间的另一种装配方式(见图1),即一根直通管结构的消音管4位于消声体2内,两者的端部基本平齐,在消音管4的两头套装端盖16,消音管4、端盖16和消声体2三者通过焊接固定,并且两端盖16与消音管4及消声体2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的空腔,该空腔由外前隔板17和外后隔板18分成前、中、后三段;消音管4的内孔由内前隔板19和内后隔板20也分成前、中、后三段,并且外前隔板17与内前隔板19位于同一垂直面上,外后隔板18和内后隔板20位于另一垂直面上。在所述消音管4前、中、后三段的管身以及外前隔板17和内后隔板20上均开设有通孔,这样当气体进入消音管4内孔前段时,气流从消音管4前段管壁的通孔进入消音管4与消声体2之间环形空腔的前段,接着通过外前隔板17上通孔进入环形空腔的中段,然后由消音管4中段管壁上的通孔进入消音管4内孔的中段,再通过内后隔板20上的通孔进入消音管4内孔的后段,气体能够在消音管4内孔的后段以及环形空腔的后段之间流动,最后由消音管4的后端口流出(气流的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如图1所示,消声体2位于外筒7内,该外筒7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接套5、6连接,外筒7与消声体2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的空气对流腔8,该空气对流腔8通过外筒7底面的空气进口7a和外筒7顶面的空气出口7b与外界相通。空气进口7a和空气出口7b的数目及孔径大小根据不同的车型及实际的需要确定。本实施例中,空气进口7a的数目为两个,分别位于外筒7底面的两端;空气出口7b的数目为一个,位于外筒7顶面的后端。
从图1、图2和图3中进一步可知,前接套5为敞口端朝前的筒体结构,筒体的底壁套装在进气管1上并与进气管1及在前的端盖16焊接,筒体的侧壁通过铆钉10与外筒7的前端固定,在筒体侧壁与外筒7之间的铆钉10上套装有隔热圈11。在所述前接套5前方的进气管1上套装有前装饰帽12,该前装饰帽12为后大前小的锥形,前装饰帽12的后端口与外筒7的前端口对接,通过焊接固定,前装饰帽12的前端口与进气管1之间具有环形间隙13,该间隙13通过前接套5底壁上开设的过孔5a与所述空气对流腔8连通。
后接套6为敞口端朝后的筒体结构,筒体的底壁套装在尾管3的前端并与尾管3及在后的端盖16焊接,筒体的侧壁通过铆钉10与外筒7的后端固定,在筒体侧壁与外筒7之间的铆钉10上套装有隔热圈11。在所述后接套6后侧的尾管3上套装有后装饰帽14,该后装饰帽14为前大后小的锥形,后装饰帽14的前端口与外筒7的后端口对接,通过焊接固定,后装饰帽14的后端口与尾管3的尾部之间具有间隙15,该间隙15通过后接套6底壁上开设的过孔6a与所述空气对流腔8连通。
本发明中,摩托车发动机运转中排出的高温废气从消声器的进气管1进入消声体2内,经消音管4消声后从尾管3排出。由于外筒7与消声体2之间为空气对流腔8,这样高温气体不能直接与外筒7接触;同时,空气从外筒7底面的空气进口7a进入空气对流腔8,遇热后空气向上运动,从外筒7顶面的空气出口7b排出,将消声体2外壁散发的大部分热量带走;另外,由于间隙13、15的存在,进气管1和尾管3上的热量不能直接传导到外筒7上,并且冷空气可以通过间隙13、15进入空气对流腔8,以进一步冷却外筒7。消声体2的夹层内填充隔热体9,可以起减少传递到外筒7上热量的作用;外筒7采用铆接方式与前、后接套5、6连接,连接处垫有隔热圈11,以避免内部热量传递到外筒7。本发明在分层隔热及风冷的双重作用下,能够使消声器外筒的表面温度控制在50℃左右,这样即使人员直接与消声器外筒接触,也不会造成烫伤,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因消声器外壁温度太高而存在的安全隐患。
Claims (4)
1.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在消声体(2)内设置消音管(4),消声体(2)的前端通过前接套(5)与进气管(1)连接,消声体(2)的后端通过后接套(6)与尾管(3)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消声体(2)的外面设有外筒(7),该外筒(7)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接套(5、6)连接,所述外筒(7)与消声体(2)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的空气对流腔(8),该空气对流腔(8)通过外筒(7)底面的空气进口(7a)和外筒(7)顶面的空气出口(7b)与外界相通;所述前接套(5)为敞口端朝前的筒体结构,筒体的底壁套装在进气管(1)上并与消声体(2)的前端焊接,筒体的侧壁通过铆钉(10)与外筒(7)固定,在筒体侧壁与外筒(7)之间的铆钉(10)上套装有隔热圈(11);在所述前接套(5)前方的进气管(1)上套装有前装饰帽(12),该前装饰帽(12)的后端口与外筒(7)对接固定,前装饰帽(12)的前端口与所述进气管(1)之间具有间隙(13),该间隙(13)通过前接套(5)底壁上开设的过孔(5a)与所述空气对流腔(8)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体(2)的壁为夹层结构,在夹层内装有隔热体(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接套(6)为敞口端朝后的筒体结构,筒体的底壁套装在尾管(3)上并与消声体(2)的后端焊接,筒体的侧壁通过铆钉(10)与外筒(7)固定,在筒体侧壁与外筒(7)之间的铆钉(10)上套装有隔热圈(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接 套(6)后方的尾管(3)上套装有后装饰帽(14),该后装饰帽(14)的前端口与外筒(7)对接固定,后装饰帽(14)的后端口与所述尾管(3)之间具有间隙(15),该间隙(15)通过后接套(6)底壁上开设的过孔(6a)与所述空气对流腔(8)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092873XA CN101418715B (zh) | 2007-10-22 | 2007-10-22 | 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092873XA CN101418715B (zh) | 2007-10-22 | 2007-10-22 | 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18715A CN101418715A (zh) | 2009-04-29 |
CN101418715B true CN101418715B (zh) | 2011-03-23 |
Family
ID=40629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09287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18715B (zh) | 2007-10-22 | 2007-10-22 | 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41871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42654A (zh) * | 2011-07-15 | 2011-11-16 | 常州常瑞天力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柴油车消声器 |
JP2016023574A (ja) * | 2014-07-18 | 2016-02-0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用排気管 |
CN115013132B (zh) * | 2022-06-29 | 2024-07-02 | 浙江卓驰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设有隔热装置的摩托车消声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492A (zh) * | 1992-07-21 | 1994-02-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带催化剂消音器的尾管结构 |
DE19532291A1 (de) * | 1994-09-16 | 1996-03-21 | Yutaka Giken Hamamatsu Kk | Schalldämpfer |
JP2000240435A (ja) * | 1998-12-22 | 2000-09-05 | Seiichi Mizukami | 有害物質除去マフラー |
CN1800727A (zh) * | 2006-01-06 | 2006-07-12 | 山东大学 | 一种用废气加热的节能消声器 |
-
2007
- 2007-10-22 CN CN200710092873XA patent/CN10141871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492A (zh) * | 1992-07-21 | 1994-02-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带催化剂消音器的尾管结构 |
DE19532291A1 (de) * | 1994-09-16 | 1996-03-21 | Yutaka Giken Hamamatsu Kk | Schalldämpfer |
JP2000240435A (ja) * | 1998-12-22 | 2000-09-05 | Seiichi Mizukami | 有害物質除去マフラー |
CN1800727A (zh) * | 2006-01-06 | 2006-07-12 | 山东大学 | 一种用废气加热的节能消声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18715A (zh) | 2009-04-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867852B2 (ja) | 小型車両のプロテクター付きマフラー装置 | |
CN101418715B (zh) | 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 | |
CN106089384A (zh) | 一种湿式排气消音器 | |
RU2008133990A (ru) | Двухконтурный газотурбинный двигатель, снабженный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ым охладителем | |
BR102013008158B1 (pt) | Sistema de escape para veículos do tipo de montar em selim | |
CN201103445Y (zh) | 分层隔热式摩托车消声器 | |
TW201016492A (en) | Forced air-cooled vehicle engine unit, and motorcycle | |
CN206035608U (zh) | 一种湿式排气消音器 | |
CN106150683A (zh) | 发电机组水冷消音器 | |
CN209277979U (zh) | 一种摩托车用消音装置 | |
JP7071417B2 (ja) | マフラー装置 | |
JP2011051484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 |
CN201972764U (zh) | 一种利用非局域反应声衬原理的辅助动力装置排气消音器 | |
CN101737121A (zh) | 摩托车消声器 | |
US4735278A (en) | Heated air ducting structure for motor cycles | |
JP2000303818A (ja) | 船外機の排気装置 | |
JP3242489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触媒付排気装置 | |
CN206845291U (zh) | 摩托车消声器护盖安装结构 | |
CN206071719U (zh) | 发电机组水冷消音器 | |
JP2008095527A (ja) | 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 |
EP2703616B1 (en) | Method of making a vehicle | |
CN214403725U (zh) | 一种出气均匀的排气管 | |
CN207826351U (zh) | 一种具有灭火功能的汽车用发动机罩 | |
CN219809058U (zh) | 一种摩托车消声器总成 | |
CA2620947A1 (en) | Exhaust apparatus for small boa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23 Termination date: 201910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