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6908A - 线轮座及带线轮座的钓竿 - Google Patents
线轮座及带线轮座的钓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56908A CN101356908A CNA2007101946133A CN200710194613A CN101356908A CN 101356908 A CN101356908 A CN 101356908A CN A2007101946133 A CNA2007101946133 A CN A2007101946133A CN 200710194613 A CN200710194613 A CN 200710194613A CN 101356908 A CN101356908 A CN 1013569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e wheel
- mentioned
- facial
- seat
- outsta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一起握持双轴承线轮和线轮座时的手指的负担的线轮座和带线轮座的钓竿。本发明的线轮座,形成向横侧突出的左右突出面部(7E),左右突出面部(7E)中的突出端(7a)比固定罩盖(5)的外周面更向横侧方向突出。在左右突出面部(7E)和隔着竿轴心X位于线轮支脚载置部所在侧相反侧的手指贴靠周部(7G)的范围,配置向径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面部(7F)。在从突出面部(7E)经由鼓出面部(7F)到手指贴靠周部(7G)的整个范围形成连续曲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轮座及带有线轮座的钓竿,该线轮座在具有保持线轮支脚的罩盖的座基上具有线轮支脚载置部。
背景技术
外嵌于形成座基上的线轮支脚载置部的竿芯的部分,其外形形成为大致圆弧形,与保持线轮支脚的固定罩盖以及可动罩盖相比直径形成得稍小(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160267号(0011段、图1、3、4)
发明内容
通常,双轴承线轮按照如下方式构成:在左右中心位置上设置前后长的板状线轮支脚,在该线轮支脚的上方配置绕横向轴心旋转的卷线轴,该卷线轴支承在左右一对的壳体部内。
在将上述那样的结构的双轴承线轮安装到钓鱼杆的线轮座的情况下,双轴承线轮的左右一对壳体部位于线轮座的两横侧方。
在进行钓鱼操作的情况下,钓鱼人通常采用下述握持方式:将一个手的大拇指放置在双轴承线轮的壳体部的上面,并且将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他四根手指一边贴着壳体部的侧面一边将指尖延伸到下方,使指尖处于在覆盖竿芯的座基的下表面上迂回的状态。
这样,在采用使指尖处于在覆盖竿芯的座基的下表面上迂回状态的握持方式的情况下,手指与壳体部的侧面接触,离开壳体部侧面的下端的指尖以在座基的下表面上迂回的状态与该下表面接触。
这种情况下,由于座基的截面形状构成为直径小于罩盖的外径,所以壳体部侧面的下端与座基之间的间隔大,并且,由于座基下表面的直径小,所以离开壳体部侧面的下端的指尖从沿着壳体部侧面的状态加大弯曲角度而朝向座基下表面,形成该指尖的前端部分贴在座基的下表面上的状态。
因此,虽然将双轴承线轮和线轮座一起握持来进行渔具的抛出和卷回,但是,由于将双轴承线轮和线轮座一起握持的状态会造成使手指大幅度弯折的不自然情况,握持负担大,需要得到改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轮座,对形成线轮座中的线轮支脚载置部的部分、以及隔着钓竿轴心与线轮支脚载置部处于相反侧的部分的形状加以变化,从而能够减轻一起握持双轴承线轮和线轮座的手指的负担。
(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特征结构如下:在具有保持线轮支脚的罩盖的座基上,具有线轮支脚载置部,并且,在上述座基上形成有:位于上述线轮支脚载置部的左右两侧并且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面部、以及隔着上述座基的轴心位于上述线轮支脚载置部所在侧相反侧的手指贴靠周部,上述左右突出面部中的突出端突出至比上述罩盖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外侧,在从上述突出面部到上述手指贴靠周部的整个范围形成连续曲面,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
在座基的线轮支脚载置部的两侧方形成有左右的突出面部。因为该左右的突出面部被形成为突出端从罩盖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所以,在将双轴承线轮安装到线轮支脚载置部的状态下,可以使突出面部的突出端接近位于双轴承线轮的两侧的壳体部。
在此基础上,因为在遍及上述突出面部和位于夹着竿轴心与上述线轮支脚载置部所在侧相反侧的手指贴靠周部的范围,形成连续的曲面,所以,能够推想从壳体部的侧面抵达突出面部以及上述手指贴靠周部的连续的面,消除了强力压迫手指的角部的存在,从而能够以自然的手指状态握持座基部分。
因此,从贴在双轴承线轮的壳体部的侧面的手掌向下方伸出的手指部分仅通过伸出而无需从贴在壳体部的侧面的姿势进行大的弯曲就能够贴靠在突出面部上。
而且,贴靠在该突出面部上的手指的指尖从作为连续曲面形成的鼓出面部沿着上述手指贴靠周部被贴上,所以较少感觉到握持时的痛感以及压迫感。
(效果)
通过在座基上形成从罩盖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面部以及将该突出面部和上述手指贴靠周部形成连续曲面这两点,能够使从双轴承线轮的壳体部贴在上述手指贴靠周部上的手指的姿势接近自然。从而能够实现稳定的握持,能够长时间稳定地进行渔具的抛出及卷回。
(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特征结构在于:在竿轴线方向遍及规定长度形成上述左右的突出面部,并且,将上述突出面部形成为中间鼓出的形状,使得上述突出端的向左右外方的突出量在竿轴线方向的规定长度的中间部为最大,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在技术方案1中,提到了突出面部的纵剖面形状形成连续曲面的情况,而此处则提到了形成中间鼓出形状的情况,该中间鼓出形状是在线轮支脚载置部和突出面部的俯视图中,在竿轴线方向上越接近中间部则横向突出量越大。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中间鼓出部分对放在突出面部的手指施加牵引阻力,能够抑制一起握着双轴承线轮和线轮座的手指向竿轴线方向的移动,能够确保稳定的握持状态。
(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3提供一种具有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线轮座的钓竿,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在安装了技术方案1或2所对应的作用效果所述那样的容易握持的线轮座的钓竿中,能够容易迅速地进行渔具的抛出及卷回操作,提供可用于频繁进行抛出及卷回的钓鱼动作的钓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钓竿上安装了线轮座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在钓竿上安装了线轮座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固定罩盖和扣板的纵剖主视图,图3B是表示固定罩盖和扣板的侧视图。
图4A是表示安装了线轮的固定罩盖和扣板、并表示竿芯相对于线轮座的轴线以偏心状态安装的情况下的侧视图,图4B是表示安装了线轮的固定罩盖和扣板、并表示竿芯以与线轮座的轴线位置一致的状态安装的情况下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将线轮安装在线轮座上的状态的纵剖主视图。
图6A是表示可动罩盖的主视图,图6B是表示可动罩盖的线轮支脚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7A是表示将宽度不同的线轮支脚插入到可动罩盖的线轮支脚保持部的倾斜度增大了的线轮座中的横剖俯视图,图7B是表示将宽度不同的线轮支脚插入到可动罩盖的线轮支脚保持部的倾斜度减小了的线轮座中的横剖俯视图。
图8是表示线轮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船钓中使用的钓竿A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8所示,钓竿A的结构为,在筒状细径的竿芯1上安装有前柄2,在前柄2的竿尾侧安装有线轮座3,在线轮座3的竿尾侧安装有后柄4。
对线轮座3的结构进行说明。线轮座3构成为具有:配置在竿尾侧(根侧)的固定罩盖5、一体形成该固定罩盖5和扣板6的座基7、与形成在座基7的竿梢端部(梢侧)的螺纹部7A螺纹接合的螺母部件8、以及通过该螺母部件8被驱动移动的可动罩盖10。
对座基7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座基7以下述方式构成:从形成于竿梢侧的螺纹部7A到竿尾侧采用基本为筒状体的结构,竿尾侧延伸出固定罩盖5且在其下方延伸出扣板6。
座基7通过对ABS树脂、尼龙、聚碳酸酯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塑成形而制成。
在座基7的可动罩盖10的安装部位与固定罩盖5之间,形成有线轮支脚安装部。在线轮支脚安装部上靠近可动罩盖10一侧设有圆形外周面部7B,在圆形外周面部7B的竿尾侧设有载置线轮支脚Ra的平面状线轮支脚载置部7C。
线轮支脚载置部7C在轴线方向上具有一定长度,而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隔着后述圆周面部7H在两侧形成平坦面部,上述平坦面部被设定为,轴线方向上的竿梢侧端(梢侧端)和竿尾侧端(根侧端)为宽幅W、中间位置为窄幅w。
采用上述结构是因为,即使是小型双轴承线轮R其配置在卷线轴两侧的两壳体部Rb的间隔小,也能够使两壳体部Rb位于窄幅w的两侧而安装双轴承线轮R。
即,如图1及图2所示,在线轮支脚载置部7C的横侧下方形成越朝下端侧越向横向外侧扩展的倾斜面部7D。在该倾斜面部7D的上端与线轮支脚载置部7C的横侧端的连接部位上形成有两根下述的边界线D:俯视时,越位于线轮支脚载置部7C的竿梢侧端与竿尾侧端的中间,则越接近竿轴线X。
这样,在两根边界线D的最接近的位置上,线轮支脚载置部7C的横侧端之间的间隔减小,避免了双轴承线轮R的壳体部Rb与突出面部及倾斜面部7D的干涉,即使是小型双轴承线轮R也能够安装。
如图2及图6所示,在线轮支脚载置部7C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上形成有圆周面部7H,该圆周面部7H与形成在线轮支脚载置部7C的左右侧部分上的平坦部相比形成为稍微鼓起的圆弧状态。该圆周面部7H与圆形外周面部7B位于同一周面上,构成为沿着设置于线轮支脚Ra的背面侧的弯曲状态。在圆周面部7H的大致中部,形成有俯视为长方形形状的浅凹部7b,从而降低了与线轮支脚Ra的背面的接触面积。由此,线轮支脚Ra的背面在圆周面部7H上的接触变得良好,线轮R的载置状态稳定。
对线轮支脚载置部7C的周边部分进行说明。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在座基部分中,在上表面具有线轮支脚载置部7C,从线轮支脚载置部7C的左右两端向下设有左右上述倾斜面部7D。该倾斜面部7D呈越向下侧则越向左右扩展的倾斜状态。
如图5所示,在倾斜面部7D的下端位置形成有向横侧方突出的左右突出面部7E。倾斜面部7D的下端与突出面部7E的上端之间的连接部分比固定罩盖5的外周面更向横侧方突出,向该横侧方突出的部分称为左右突出面部7E的突出端7a。遍及左右突出面部7E和隔着竿轴心X位于上述线轮支脚载置部所在侧相反侧的手指贴靠周部7G,配置向径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面部7F,从突出面部7E经由鼓出面部7F遍及手指贴靠周部7G的范围形成为连续曲面。
采用上述结构以据的是如下理由。即,为了使握持双轴承线轮R的钓鱼人的手指易于握持座基部分。如图5所示,形成带有圆度的曲面,从而将线轮支脚Ra载置于线轮支脚载置部7C来安装双轴承线轮R时,从位于两侧的壳体部Rb的下端将手指绕向手指贴靠周部7G之际,容易以手指稳定地握持。
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在座基的形成线轮支脚载置部7C的部分上形成左右突出面部7E。由于该左右突出面部7E处于突出端7a比固定罩盖5的外周面更向横侧突出的状态,所以在双轴承线轮R安装在线轮支脚载置部7C上的状态下,能够使左右突出面部7E的突出端7a靠近位于双轴承线轮R的两侧部上的壳体部Rb的下端。
此外,由于在左右的突出面部7E与隔着竿轴心X位于与上述线轮支脚载置部所在侧相反侧的手指贴靠周部7G之间配置有向径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面部7E,并且在从突出面部7E经由鼓出面部7F遍及手指贴靠周部7G的范围形成有连续的曲面,所以能够设想出从壳体部Rb的侧面经由突出面部7E、鼓出面部7F到达手指贴靠周部7G的连续面,消除了使手指受到强压迫的角部,能够以自然的手指状态握持座基部分。
因此,从贴着双轴承线轮R的壳体部Rb的侧面的手掌向下方伸出的手指部分,虽然从壳体部Rb的下端贴着突出面部7E,但是仅通过伸出而无需从贴着壳体部Rb的侧面的姿势进行大的弯曲,就可以贴着突出面部7E。
而且,贴着该突出面部7E的手指的指尖从形成为连续曲面的鼓出面部7F被沿着手指贴靠周部7G贴上,所以较少感觉到握持时的痛感以及压迫感。
如图1及图2所示,虽然提到了突出面部7E的上端与倾斜面部7D间的连接部位成为向左右突出的突出端7a,但是该突出端7a在竿轴线方向上遍及规定长度地形成。
即,突出面部7E与倾斜面部7D以沿着竿的轴线方向的规定长度形成,突出面部7E的上端与倾斜面部7D的下端的连接部位也沿着竿轴线方向形成一定的线段。该线段形成连接上述突出端7a的突出端线E。突出端线E在俯视图中形成越靠竿轴线方向的中间部越朝横向外侧鼓出的弯曲形状。从而,与扣板6的前面接触的中指等接触突出端线E的中鼓顶点部位,向竿梢侧的移动受到限制,握持变得稳定。
如图3及图4所示,后柄4的竿芯1的安装位置形成在后柄4的相对于竿轴线X向下侧偏心的位置上。由此,在固定罩盖5及座基7中,竿芯1的安装位置也处于相对于竿轴线X偏心的位置上。
这样,由于竿芯1的穿透位置位于向下侧偏心的位置,所以下述的内容成立。
此处,为了比较,将竿芯1穿透了后柄4的轴线位置的状态表示在图4B中。首先,如图4A所示,在后柄4以及座基7中,竿芯1相对于共同的竿轴线X以向线轮支脚载置部7C的相反侧偏心的状态存在。竿芯1沿着偏心的轴线Y配置。
如图4A所示,线轮支脚载置部7C上载置了线轮R,从固定罩盖5的外周面到线轮R的上端位置的间隔为L1。与之相对,如图4B所示,在竿芯1配置在与固定罩盖5的轴线X一致的轴心上的情况下,在线轮支脚载置部7C上载置线轮R,从固定罩盖5的外周面到线轮R的上端位置的间隔为L2。
上述情况下,由于竿芯1的安装位置从后柄4以及固定罩盖5的轴线X偏心的位置向离开线轮支脚载置部7C的方向偏心,所以线轮支脚载置部7C形成在靠近后柄4以及固定罩盖5的轴线X的方向上,如上所述,线轮R的上端位置与后柄4的外周面间的间隔L1比竿芯1配置在与后柄4的轴线X一致的轴心上时的上述间隔L2短。
如上所述,由于线轮R的上端位置与固定罩盖5的外周面间的间隔L1变小,所以形成容易握持的结构。例如,将大拇指贴在线轮R的上端面上,并贴上手指以覆盖线轮R的一个侧面,将手指绕向座基7的下方,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扣板9,以此状态一起握持线轮R和座基7,进行甩竿以及卷线。这样,由于在甩竿以及卷线时容易握持线轮R,所以保持线轮R的负担得到减轻,手感觉到疼痛的情况减少。
对可动罩盖10进行说明。如图6A、图6B所示,可动罩盖10一体地构成外嵌在座基7上的3/4圆筒状的罩盖主体部10A、以及位于该罩盖主体部10A的上方并保持线轮支脚Ra的线轮支脚保持部10B。
突出设置于罩盖主体部10A的内周面的突条10c虽然没有图示,但是,通过与形成在座基7的螺纹部7A上的导向槽卡合,能够使可动罩盖10沿着座基7的轴线方向滑动移动。
线轮支脚保持部10B具有在内部空间内内置线轮支脚Ra并进行保持的保持机构,保持机构具有为了夹持线轮支脚Ra的两侧端a而形成在内部空间的两侧壁上的夹持部、以及对线轮支脚Ra的上表面进行保持的顶部保持部10b。
顶部保持部10b形成为越朝向内部空间的内侧其顶面越低的倾斜面。
对夹持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6及图7A所示,夹持部的结构如下:将从可动罩盖10的线轮支脚插入用入口部分略向内倾斜的导入部10d设为规定长度,在该导入部10d的内侧设置陡峭倾斜度的保持倾斜面部10a、10a,在更内侧设置与导入部10d呈相同倾斜度的内侧孔部10e。
保持倾斜面部10a、10a构成为大倾斜角度的倾斜面,从而越朝向内部空间的内侧,则形成于两侧壁上的保持倾斜面部10a、10a的间隔越小,并且构成为针对线轮支脚Ra的长度和宽度不同的线轮支脚Ra也能够安装固定。
保持倾斜面部10a的倾斜角度θ设定为急剧的角度,该倾斜角度θ设定为5°至15°的范围。因而下述的内容成立。
此处,作为比较对象的可动罩盖10的形状如下。即,如图7B所示,从入口部到内壁形成呈一定倾斜度的保持倾斜面部10a。
此处,对呈徐缓的倾斜角度θ2的现有技术、与呈急剧的倾斜角度θ1的本发明的不同进行说明,在图7A所示的倾斜角度θ1急剧的情况下,宽度P1的窄支脚部Ra1在内侧位置c被夹持保持,而宽度P2的宽支脚部Ra2在比位置c靠近入口侧的位置d被夹持保持。在如图7B所示的倾斜角度θ2徐缓的情况下,宽度P1的窄支脚部Ra1在内侧的位置e被夹持保持,而宽度P2的宽支脚部Ra2在比位置e靠近入口侧的位置f被夹持保持。
比较图7A和图7B的情况,在图7A的情况下,由线轮支脚Ra的宽度不同所导致的保持位置的变动小。因此可以说,即使是线轮支脚Ra等的规格不同的线轮R,可动罩盖10上的保持位置的变动也小。
即,本发明中,由于使保持倾斜面部10a的倾斜角度θ急剧,所以在安装规格不同的线轮R的情况下,线轮R的安装位置变动小,能够减小支承钓竿时的持重感、以及从线轮R到顶竿前端的重量与从线轮R到根杆的竿底端的重量的平衡的变动,从而能够提供容易操作的钓竿。
(其他实施例)
(1)不必特别设置倾斜面部7D,虽然没有图示出,但是,也可以采用将突出面部7E形成于线轮支脚载置部7C的直接横侧方的结构。
(2)不必对竿芯1进行偏心设置,也可以在线轮座3以及后柄4的轴线位置上设置竿芯1。
(3)可动罩盖10中的对线轮支脚Ra进行夹持保持的保持倾斜面部10a的倾斜角度θ也可以是徐缓的角度。
(4)作为对线轮进行支承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一对可动罩盖10进行,只要能够适用于双轴承线轮R则不必使用固定罩盖5。
(5)也可以不设置扣板6。
Claims (3)
1.一种线轮座,在具有保持线轮支脚的罩盖的座基上,具有线轮支脚载置部,并且,在上述座基上形成有:位于上述线轮支脚载置部的左右两侧并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面部,以及隔着上述座基的轴心位于上述线轮支脚载置部所在侧相反侧的手指贴靠周部,
上述左右突出面部的突出端突出至比上述罩盖的外周面更位于径向外侧,在从上述突出面部到上述手指贴靠周部的整个范围形成连续曲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轮座,其特征在于,在竿轴线方向上的规定长度范围形成上述左右的突出面部,并且,将上述突出面部形成为中间鼓出的形状,使得上述突出端的向左右外部的突出量在竿轴线方向的规定长度的中间部为最大。
3.一种钓竿,具有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轮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97521 | 2007-07-30 | ||
JP2007197521A JP5105412B2 (ja) | 2007-07-30 | 2007-07-30 |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リールシート付き釣り竿 |
JP2007-197521 | 2007-07-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56908A true CN101356908A (zh) | 2009-02-04 |
CN101356908B CN101356908B (zh) | 2012-07-18 |
Family
ID=40329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946133A Active CN101356908B (zh) | 2007-07-30 | 2007-11-27 | 线轮座及带线轮座的钓竿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105412B2 (zh) |
CN (1) | CN10135690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23583B2 (ja) * | 2019-01-30 | 2023-02-16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リール固定装置 |
JP7561715B2 (ja) * | 2021-09-03 | 2024-10-04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釣竿用ハンドル部材及び釣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17338B2 (ja) * | 1992-04-30 | 1998-02-18 |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 釣竿用キャスティングハンドル |
JPH09172915A (ja) * | 1995-12-27 | 1997-07-08 | Daiwa Seiko Inc | 釣り竿 |
JP4028247B2 (ja) * | 2002-01-30 | 2007-12-26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釣竿 |
-
2007
- 2007-07-30 JP JP2007197521A patent/JP5105412B2/ja active Active
- 2007-11-27 CN CN2007101946133A patent/CN101356908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105412B2 (ja) | 2012-12-26 |
CN101356908B (zh) | 2012-07-18 |
JP2009028009A (ja) | 2009-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63166B2 (en) | Bicycle seat with adjustable nose | |
CN101356908B (zh) | 线轮座及带线轮座的钓竿 | |
JP3132278U (ja) | 補助ヘッドレストがあるネックレスト | |
US7213277B1 (en) | Rocking bed | |
CN101356910A (zh) | 线轮座及带线轮座的钓竿 | |
CN207157011U (zh) | 车用头靠枕结构 | |
KR20180033038A (ko) | U자형 베개 | |
CN101356911B (zh) | 线轮座及具有线轮座的钓竿 | |
CN209265097U (zh) | 一种可调节眼镜脚的眼镜 | |
CN106878513B (zh) | 一种手机支架 | |
TWI399575B (zh) | 眼鏡架用鼻托 | |
TWM424945U (en) | Bi-directionally walking-aid vehicle | |
JP3132403U (ja) | 鼾及び無呼吸抑制枕 | |
KR20190123918A (ko) | 기능성 목발 | |
CN101356909B (zh) | 线轮座以及具有线轮座的钓竿 | |
JP3108324U (ja) | ゴムクッションをつけた杖 | |
CN211408283U (zh) | 一种椅背及具有该椅背的赛车椅 | |
CN212195770U (zh) | 具转向预紧结构的滑板车 | |
CN218547162U (zh) | 一种镜脚折叠结构 | |
CN208425640U (zh) | 一种拉杆背包 | |
CN221393797U (zh) | 一种电动车可调节后靠背 | |
KR100654227B1 (ko) | 튜울립 베개 | |
CN214963104U (zh) | 一种可调节尺寸的戒指 | |
JP3137703U (ja) | 箸連結構造 | |
JP2008104420A (ja) | 元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