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308220A - 防眩性光学层叠体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光学层叠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8220A
CN101308220A CNA2008100963511A CN200810096351A CN101308220A CN 101308220 A CN101308220 A CN 101308220A CN A2008100963511 A CNA2008100963511 A CN A2008100963511A CN 200810096351 A CN200810096351 A CN 200810096351A CN 101308220 A CN101308220 A CN 1013082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mentioned
layer
optical laminate
methy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63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08220B (zh
Inventor
岩田行光
古井玄
西村佳泰
儿玉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08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8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08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8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355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or irregular surface on layer or component [e.g., roofing, etc.]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防眩性层叠体,其具有防眩性、没有由光漫射产生的乳白色感,因此透明度高,可以实现优异的黑色再现性和防画面闪烁性。本发明通过提供下述光学层叠体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即,一种光学层叠体,是具有透光性基材和在该透光性基材上的防眩层的光学层叠体,上述防眩层的最表面具有凹凸形状,在将上述光学层叠体的总浊度值定义为Ha、上述光学层叠体的内部浊度值定义为Hi的情况下,Ha大于0%且小于8%,Hi大于0%且为6%以下,Hi/Ha为0.013以上且小于0.8。

Description

防眩性光学层叠体
关联申请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07-70831为基础,主张巴黎条约的优先权。因此本申请说明书也包括了该专利申请说明书中公开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CRT、PDP、液晶面板等显示器中使用的防眩性光学层叠体。
背景技术
在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等离子体显示器(PDP)、有机或无机电致发光显示器(ELD)、场发射显示器(FED)或液晶显示器(LCD)这样的图像显示装置中,要求防止因外光反射或图像映入而引起对比度降低和辨认性降低。为此,为了使用光散射原理或光学干涉原理降低图像映入或反射率,一般在图像显示装置的最表面设置防反射层叠体。
目前已知在图像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器中,为了调整光学特性,实现优异的图像显示,作为防反射层叠体之一,使用了防眩性层叠体。利用防眩性层叠体的目的是防止图像显示装置内因外光反射或图像映入而导致辨认性降低。防眩性层叠体,一般是通过在基体材料上形成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层而实现的。目前已知在图像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器中,为了调整光学特性实现优异的图像显示,作为防反射层叠体之一,使用了防眩性层叠体。利用防眩性层叠体的目的是防止图像显示装置内因外光反射或图像映入而导致辨认性降低。
近年来,伴随着对面板分辨率要求高精细化,对于防眩层的凹凸形状也要求微细化。因此,采用这种构成的防眩性层叠体,以宽幅描绘大曲线的凹凸形状时,被认为是不适于高精细化的,没有被采用。另一方面,伴随着面板分辨率的高精细化而形成的凹凸形状的细微化,能与面板分辨率高精细化要求相对应,但是对于朝向显示器表面的外光的反射光,屡屡被指出,其使图像显示面看起来发白(白化),对比度降低等的问题。此外,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性层叠体,使用在笔记本计算机等图像显示器表面时,在某种程度上能发挥充分的光学特性,但是来自显示器内部的背光源背面的透射光透射在面板最表面形成的防眩性层叠体的凹凸形状面时,该凹凸形状起到了细微透镜的作用,很容易产生扰乱被显示的像素等的状态“闪耀”,有时不能充分发挥防眩性层叠体自身效果。
作为消除伴随面板分辨率高精细化而产生的“闪耀”的方法,已采用了以提高鲜明度为目的使表面凹凸致密化,并且添加与形成防眩层的树脂存在折射率差的散射粒子,从而使防眩性层叠体具有内部散射效果等方法。然而,虽然对于“闪耀”,任何方法都能很好地解决,但是有时整体图像的辨认性会降低。在防眩层层叠体中,改善高精细化显示面板的闪耀问题的方法被认为是表面白化或内部散射作用导致的白浊(乳白色化)等使对比度降低的主要原因,“防闪耀”和“提高对比度”之间存在一种折衷的关系,很困难同时满足二个方面。例如,有时画面显示的黑色再现性很差。即:明室中黑色的灰度表现,特别是低灰度下,很难辨认黑色等级的差异,有时敏感度很低。具体来说,关于黑和灰的色辨认,有时出现色模糊及同一色调的黑色不能辨认的情况。特别地,可以说具有防闪耀性能越高的防眩层层叠体,它们的辨认性越显著低下。
另一方面,以前有人提出:通过将内部浊度和总浊度的比调整到2~1000,将内部浊度取为5%以上,可得到光漫射性良好的光漫射层(特开平11-295729)。还有人提出,通过使总浊度值在35%以上且50%以下,内部浊度值取为20~40%以下,内部浊度值/总浊度值取为0.5以上且0.8以下,可得到能有效发挥防闪耀效果和防白浊效果的防眩性层叠体(特许3703133)。然而,本发明者们调查的结果发现,尚未开发出具有在明室内能充分再现图像黑色(黑色再现性)的优异对比度,并能防止闪耀感的防眩性层叠体。
因此,现在渴望开发一种能实现防眩性和黑色再现性,并能有效防止图像表面闪耀的光学层叠体,尤其是热切期望一种不仅能在液晶显示器(LCD)中使用,而且也能在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等离子体显示器(PDP)、荧光显示管、电场放射型显示器等其他用途中使用的光学层叠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者们在进行本发明时获得了得到下述光学层叠体的知识,所述光学层叠体能产生防眩性,而且能提高对比度,尤其是提高黑色再现性,还能防止闪耀。本发明是根据这种见解作出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发挥防眩性功能和黑色再现性及防闪耀性、并同时能实现高辨认性的图像显示的光学层叠体。
上述防眩层的最表面具有凹凸形状,
在将上述光学层叠体的总浊度值定义为Ha、将上述光学层叠体的内部浊度值定义为Hi的情况下,
Ha大于0%且小于8%,
Hi大于0%且小于等于6%,及
Hi/Ha大于等于0.013且小于0.8。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可以提供一种能实现优异的防眩性、黑色再现性和防闪耀性,而且能在各种显示器中使用的光学层叠体。尤其是根据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能提供一种在过去的防眩性层叠体中难以实现的、能显著改善明室中的黑的灰度表现(有光泽性的黑色再现性)的光学层叠体。具体来说,能提供一种光学层叠体,其进行动画显示时的图像可以显示与现有的配置了具有无凹凸形状的透明硬涂层或具有透明硬涂层和防反射层的层叠体的显示器大致一样的灰度,而且还能实现文字轮廓具有清晰感(防文字模糊)、防止闪耀的图像。尤其是具有能获得显著改善明室中的黑色灰度表现(具有光泽性的黑色再现性)的图像的效果。为了防止闪耀,有一种方法使防眩层内部具有浊度,利用漫射效果使透射防眩膜内的光平均化。在这种防眩层的表面形状产生漫射反射的情况下,通过减小内部浊度,不使膜本身乳白色化,能很好地维持黑色再现性。另外,以前为了有效地防止闪耀而增大内部浊度,结果是很难维持黑色再现性。因此,在采取这种防止对策的情况下,为了形成难以进行漫射反射的凹凸形状且防止闪耀,通过将内部浊度减小到所需要的最低限(上限浊度约为7),就能维持黑色再现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最佳形态,防眩层不仅可形成一层,而且还能通过在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凹凸层上形成表面调整层而形成。进而还能在形成为一层的防眩层、表面调整层上层叠其他的光学功能层。如此构成的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在其凹凸形状中,可以在使主要的具有缓和起伏的凹凸形状存在的状态下,使细微的凹凸形状不显现,从而能发挥所期望的防眩性功能。通过形成表面调整层,这种防眩性光学层叠体能使光学层叠体具有防静电、硬度调整、折射率调整、防污染等种种功能。
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意义如下:
所谓“黑色再现性”,指的是能再现对比度优异、防止文字模糊的画面。此处所说的“对比度优异”,指的是由于黑(色)再现性优异,黑色灰度达到良好,黑白浓淡清晰分明。所说的“防文字模糊”,指的是通过使黑白浓淡充分,使图像表面上再现的文字,以其轮廓优异的清晰感被再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简要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简要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I、定义
树脂
只要没有特殊记载,将单体、低聚物、预聚物等的固化性树脂前提统称为“树脂”。
表面浊度(Hs)、内部浊度(Hi)、总浊度(Ha)
本发明中使用的“表面浊度(Hs)”如下那样求出。将季戊四醇丙烯酸酯等丙烯酸单体和其他的低聚物、聚合物适当混合后,用甲基乙基酮、甲苯及其混合溶剂等进行稀释,使固体成分达到60%,用绕线棒涂布在防眩层的凹凸面上,使干燥膜厚度达到8μm。由此,防眩层的表面凹凸被破坏,形成平坦层。向形成防眩层的组合物中添加流平剂等,使再涂剂容易铺展,另外在湿润性很低的情况下,通过预先将防眩层进行皂化处理(在2mol/l,55度的NaOH(或KOH)溶液中浸渍3分钟,水洗,用kimwipes等完全除去水滴后,在60度的烘箱内干燥1分钟),来实施亲水处理。防眩层表面平坦化了的光学层叠体,呈现不具有由表面凹凸引起的浊度,只有内部浊度的状态。求出其浊度作为内部浊度(Hi)。然后,将原先的光学层叠体的浊度(总浊度(Ha))减去内部浊度(Hi),求出只由表面凹凸引起的浊度,即表面浊度(Hs)。
浊度值
浊度值可按照JISK-7136进行测定。作为测定使用的设备,可以列举出反射·透射率计HM-150(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浊度,是通过将涂布面面向光源进行测定的。
凹凸的平均间隔Sm(μm)、平均倾斜角θa(度)、Rz(μm)、 Ra(μm)
构成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防眩层具有凹凸形状。所说的Sm(μm),表示该防眩层的凹凸的平均间隔、θa(度)表示凹凸部的平均倾斜角、Rz(μm)表示十点的平均粗糙度、Ra(μm)表示算术平均粗糙度。它们根据JIS B0601 1994,也记载在表面粗糙度测定器(型号:SE-3400/社小坂研究所制)的使用说明书(1995,07,20修订)中。θa(度)是角度单位,在以纵横比率表示倾斜的符号为Δ时,按Δ=tanθa=(各凹凸的极小部与极大部之差(相当于各凹凸部的高度)的总和/基准长度)求出。此处所说的“基准长度”与下述测定条件1相同,是用SE-3400进行实际触针测定所得的测定长度(截止值λc)。
在测定表示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表面粗糙度的参数(Sm、θa、Rz、Ra)时,例如,使用上述表面粗糙度测定器,表面粗糙度测定器的测定条件,可以依据JIS B0601 1994,选择基准长度、评价长度进行测定,本发明中按以下条件测定。
1)表面粗糙度检测部的触针:
型号/(2μ标准)(株)小坂研究所制
(顶端曲率半径2μm/顶角:90度/材质:金刚石)
2)表面粗糙度测定器的测定条件:
基准长度(粗糙度曲线的截止值λc):0.8mm
评价长度(基准长度(截止值λc)×5):4.0mm
触针的送入速度:0.1mm/S
明室中的黑色再现性
在明室环境下通过肉眼观测在显示黑色的面板上形成的光学层叠体,评价黑色再现性。具体来说,黑色再现性的评价,是将试样膜(实施例、比较例等)直接贴附在显示器画面上,在250Lx的明室环境下,从距离1m的位置进行肉眼观测。在入射光学层叠体的光的反射角度的范围很宽的情况下,光按照光学层叠体表面的凹凸角度向各个方向反射(漫射反射),到达观测者的眼睛,没有再现原本的黑色。另一方面,入射的光集中在正反射角附近被反射时,来自光源的光几乎不进行漫射反射,而形成正反射光,该正反射光以外没有到达观测者的眼睛,所以再现原本的油亮的黑色。这样可进行肉眼评价。
防眩层的总层厚度
防眩层的总层厚度是指从基材显示面侧的界面到与空气相接的防眩性凹凸最表面的厚度。从基材界面到最表面之间,防眩层有只有一层的情况,也有在基底凹凸层上层叠的表面调整层、其它光学功能层等层叠而形成多层的情况。
层总厚度的测定方法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eicaTCS-NT:ライカ社制:倍率“300~1000倍”),透射观察光学层叠体的截面,判断有无界面,按下述测定基准测定。具体来说,为了得到没有晕影的鲜明图像,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中使用湿式物镜,而且在光学层叠体上放置约2ml折射率为1.518的油进行观察判断。使用油是用于消除物镜与光学层叠体之间的空气层。
测定顺序
1:利用激光显微镜观察测定平均层厚度。
2:测定条件如上述。
3:对于1个画面,测定凹凸的最大凸部和最小凹部每点距基材的层厚共计两点,共测5个图像,共计10点,算出平均值,将该值作为层的总厚度。该激光显微镜根据各层存在的折射率差,可进行非破坏截面的观察。即使在折射率差不明了或差值接近于0的情况下,使用能够根据各层组成的不同进行观察的SEM和TEM来观察截面的照相,进行5个画面的观察,同样能求出。
II、光学层叠体
物性
1)浊度值
在将其总浊度值定义为Ha、其内部浊度值定义为Hi、其表面浊度值定义为Hs时,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满足下列全部数值。
Ha超过0%且小于8%,优选下限为0.5%以上,优选为1.5%以上,上限优选为7%以下,更优选为6%以下。
Hi超过0%且小于6%,优选下限为0.1%以上,优选为0.3%以上,上限优选为5%以下。
具有Ha、Hi值分别在上述数值范围以内的防眩层的实际的显示器最表面,显示器表面自身具有的白度与最表面(白化)和内部(内部散射产生的乳白色化)都不显现,能充分达到黑色再现性和优异的对比度。特别地,在将具有内部浊度的防眩性膜用于PDP用的前面滤光片的情况下,对比度会降低,难以得到黑色再现性,但通过使内部浊度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克服这样的困难性,尤其能发挥黑色再现性。
Hi/Ha为0.013以上、小于0.8,优选下限为0.1以上,优选为0.2以上,上限优选为0.78以下。通过将Hi/Ha取为上述范围内,虽然理论上不明确,但可以认为有可能是通过将表面浊度Hs和内部浊度Hi调整到所期望的范围内,其结果使在具有防眩性的同时,没有乳白色感,能实现黑色再现性。因此,通过将Hi/Ha的数值取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得到在液晶、PDP、CRT、ELD等各种面板中都能发挥最适宜的光学特性的优选的光学层叠体。
本发明的优选形态是Hs为0.1%以上,7.5%以下,优选下限为0.1%以上,上限为3%以下。
2)Sm、θa、Rz、Ra
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在将上述防眩层的凹凸平均间隔取为Sm,将凹凸部的平均倾斜角取为θa,将凹凸的平均粗糙度取为Rz,将算术平均粗糙度取为Ra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列数值。
Sm为60μm以上,500μm以下,优选下限值为100μm以上,上限值为450μm以下。
θa为0.1度以上、3.5度以下,优选下限值为0.3度以上,上限值为0.9度以下。
Rz超过0.2μm且为5.0μm以下,优选下限值为0.4μm以上,优选上限值为1.6μm以下。
Ra超过0.1μm且为0.4μm以下,优选上限值为0.2μm以下。
特别地,为了良好地维持明室中的黑色再现性,优选Sm为100μm以上、450μm以下,θa为0.3度以上、0.8度以下,Rz为0.4μm以上、1.6μm以下,Ra为0.1μm以上、0.25μm以下的凹凸形状。
层构成
使用图1说明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图1示出了本发明光学层叠体的截面图。在透光性基材1的上面形成防眩层2。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形态,防眩层优选具有第1微粒子A(可以是图1所示的球状微粒子以外的不定形微粒子,也可以是聚集体),或者防眩层具有第1微粒子A和第2微粒子B(可以是聚集体),或者具有上述2个微粒子A、B和第3微粒子(可以是聚集体),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形态,优选为在防眩层2上形成具有折射率比防眩层2的折射率低的低折射率层3而成的光学层叠体。
使用图2说明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另一种形态。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截面图。该光学层叠体是在透光性基材1的上面形成兼具基底凹凸层4和表面调整层5的防眩层2而成的。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形态,基底凹凸层4优选含有第1微粒子A和第2微粒子B(可以是聚集体),或者优选含有上述2种微粒子A、B和第3微粒子(可以是聚集体),另外,表面调整层5优选含有流动性调节剂C。优选在表面调整层5上形成具有折射率比表面调整层5的折射率低的低折射率层3。
因此,可理解为本发明的防眩层包括只由一层形成的防眩层或由基底凹凸层和其上形成的表面调整层形成的防眩层。因此,本发明中的“防眩层”有以下两种情况,即:由单一防眩层(不形成基底凹凸层)和根据需要添加的光学功能层形成,或者由基底凹凸层和表面调整层和需要添加的光学功能层形成。防眩层和基底凹凸层的两者,实质上可由同样的材料和形成方法制得。
1、防眩层
本发明中,在透光性基材上形成防眩层,优选在光学层叠体的表面形成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层。防眩层可以只由树脂形成,但优选由树脂和微粒子构成。防眩层的厚度Hμm为2μm以上、30μm以下,优选下限为3μm以上,上限为20μm以下。
1)用含有树脂和微粒子形成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形成的防眩层 折射率的差n
本发明中,树脂和微粒子的折射率之差n优选为0.20以下,更具体来说,优选折射率之差n为0.03以上、0.20以下,优选下限为0.05以上,更优选为0.09以上,优选上限为0.18以下,更优选为0.12以下。通过使树脂和微粒子的折射率之差n在上述范围内,可对光学层叠体赋予内部浊度,可有效防止LCD等的图像不均和来自背光源等背面的透射光在通过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光学层叠体时产生的画面闪烁。这里,所谓“画面闪烁”是指眼睛看到的闪烁闪耀的现象。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形态,树脂与微粒子的折射率之差n为大于0、小于0.03,优选下限为0.001以上,更优选为0.005以上,优选上限为0.02以下,更优选为0.01以下。通过使树脂与微粒子的折射率之差n在上述范围内,可实现高对比度。
对本发明来说,虽然树脂与微粒子的折射率的差n分上述两种来确定数值范围,但是这一情形在技术上并不矛盾。其原因在于,为了发挥作为光学层叠体的各种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特别是最适于安装有本发明光学层叠体的液晶,PDP,CRT等各种面板模式的光学特性,必须定为这种数值范围。
微粒子
微粒子可以是球状例如:圆球状、椭圆状,不定形等形状。另外,微粒子也可以是聚集型微粒子。本发明中,优选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μm)为0.3μm以上、20μm以下,优选上限为15.0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μm以下,优选下限为1.0μm以上,优选为1.5μm以上。通过使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在上述范围内,可形成适当的凹凸形状,另外,可以使防眩层的厚度在优选的范围内,所以是优选的。此处所说的“平均粒径”是指,如果微粒子是单分散型的粒子(形状单一的粒子),则表示其平均粒径,如果微粒子是具有很宽的粒度分布的粒子,则通过测定粒度分布、最多存在的粒子的粒径,表示平均粒径。上述微粒子的粒径主要可以利用库尔特计数法测定。除了该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激光衍射法,利用SEM照片拍摄测定法来测定。
本发明中,在使用单分散型粒子的情况下,上述微粒子全体的80%以上(优选90%以上)的粒子中,上述微粒子的粒径平均分布优选为R±1.0μm,优选为R±0.5μm,进一步优选在R±0.3μm的范围内。通过使微粒子的粒径平均分布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使防眩性层叠体的凹凸形状的均匀性良好,而且能有效地防止画面闪烁等。另外,还可以是含有上述微粒子作为第1微粒子,并进一步含有与其平均粒径不同的第二微粒子、第三微粒子或第n微粒子(n为自然数)等多种粒子而成的混合微粒子,例如,关于第一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μm)为3.5μm左右的小粒径,可以是非单分散微粒子的、具有平均粒径为1.5μm的粒度分布的微粒子,由此可以更有效地形成凹凸层。在含有平均粒径不同的多种微粒子的情况下,第二、第三、第n微粒子的各自的平均粒径,优选在与上述微粒子(第一微粒子)相同的范围内。在使用的微粒子是具有很宽粒度分布的粒子的情况下,粒子平均分布不会与上述一样,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会理解的。
本发明中,在将上述微粒子(含有多种时,各微粒子的合计)的每单位面积的总重量取为m,上述树脂每单位面积的总重量取为M的情况下,优选上述微粒子和上述树脂每单位面积的总重量比(m/M)为0.01以上、1.2以下,优选下限为0.012以上,更优选为0.015以上,优选上限为1.0以下,更优选为0.3以下。
聚集型微粒子
本发明中,微粒子中也可以使用聚集型微粒子。聚集型微粒子可以是同一种微粒子,也可以由平均粒径不同的多种微粒子构成。因此,使用多种聚集型微粒子时,可以使用含有(聚集)第一微粒子和与其平均粒径不同的(聚集)第二微粒子、(聚集)第三微粒子或(聚集)第n微粒子(n为自然数)的微粒子。在使用(聚集)第二微粒子、(聚集)第三微粒子或(聚集)第n微粒子时,优选仅用单体本身或仅用其聚集部本身在防眩层中不能发挥防眩性的微粒子。在聚集型微粒子的情况下,优选二次粒子径在上述平均粒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形态,在将第一微粒子的每单位面积的总重量取为M1,第二微粒子的每单位面积的总重量取为M2,树脂的每单位面积的总重量取为M时,树脂、第一微粒子、第二微粒子的每单位面积的总重量比,优选满足下述式:
0.08≤(M1+M2)/M≤0.38
0≤M2≤4.0M1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形态,将第一微粒子和第二微粒子,及树脂的折射率分别取为n1、n2、n3时,优选满足下述式:
Δn=|n1-n3|<0.15和/或Δn=|n2-n3|<0.18
对微粒子(第一、第二、第三、第n微粒子)没有特殊限定,可以使用无机系、有机系的微粒子,优选是透明性的微粒子。作为用有机系材料形成的微粒子实例,可列举出塑料聚合物粒珠。作为塑料粒珠,有聚苯乙烯粒珠(折射率1.60)、三聚氰胺粒珠(折射率1.57)、丙烯酸粒珠(折射率1.49~1.535)、丙烯酸-苯乙烯粒珠(折射率1.54~1.58)、苯胍胺-甲醛缩合物粒珠(折射率1.66)、苯胍胺·三聚氰胺·甲醛缩合物粒珠(折射率1.52~1.66)、三聚氰胺·甲醛缩合物粒珠(折射率1.66)、聚碳酸酯粒珠、聚乙烯粒珠等。上述塑料粒珠优选其表面具有疏水性基,可以列举出例如苯乙烯粒珠。作为无机系微粒子,可以列举出球状二氧化硅、不定形二氧化硅等。
该不定形二氧化硅,优选使用分散性良好的粒径0.3~5μm的二氧化硅粒珠。上述不定形二氧化硅的含量,相对于粘合剂树脂优选为0.5~30质量份。为了抑制防眩层用组合物的粘度上升,可以使用分散性良好的不定形二氧化硅。另外,本发明中,可对粒子表面实施有机物处理等。在对粒子表面实施有机物处理时,优选实施疏水化处理。
对于这种有机物处理,有在粒珠表面化学地结合化合物的方法,不与粒珠进行化学结合地将粒珠浸渍在形成的组合物所具有的孔隙中的物理方法,可使用任一种。一般讲,利用羟基或硅烷醇等二氧化硅表面的活性基的化学处理法,从处理效果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作为处理中使用的化合物实例,可使用与上述活性基反应性高的硅烷系、硅氧烷系、硅氮烷系材料等。可以列举出例如,甲基三氯硅烷等直链烷基单取代有机硅材料、支链烷基单取代有机硅材料、或二-正丁基二氯硅烷、乙基二甲基氯硅烷等多取代直链烷基有机硅化合物、多取代支链烷基有机硅化合物。同样,也可有效使用直链烷基或支链烷基的单取代、多取代硅氧烷材料、硅氮烷材料。
根据所需要的功能,也可使用在烷基链的末端或中间部位具有杂原子、不饱和结合基、环状结合基、芳香族官能基等的化合物。由于这些化合物所含的烷基显示出疏水性,所以可以使被处理材料表面很容易地从亲水性变换成疏水性,未处理下缺乏亲和性的高分子材料也能获得高的亲和性。
上述微粒子中,在混合使用多种的情况下,各种微粒子可以如上述那样,区分各微粒子的作用,适当选择平均粒径不同的微粒子、以及材料不同的微粒子、形状不同的微粒子、以及平均粒径、材料、形状都不同的微粒子。作为材料不同的微粒子,优选使用两种以上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微粒子。在对这些微粒子进行混合的情况下,可将与各个微粒子折射率和使用比率对应的平均值看作微粒子的折射率,通过调整微粒子的混合比,可设定细微划分的折射率,比一种折射率的情况更容易控制微粒子的折射率,可设计各种各样的折射率。另外,例如,在使用两种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微粒子时,优选使第一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1>第二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2,即使通过使两种微粒子的粒径一致,也可随意选择第一微粒子和第二微粒子的比率,从而能容易地设计光漫射性。为了使第一微粒子和第二微粒子的粒径一致,容易获得单分散粒子的有机微粒子,就这一点来说是优选的。粒径偏差越小,防眩性、内部散射特性的偏差也越小,容易设计防眩层的光学性能,因此是优选的。作为进一步提高单分散性的方法,有风力分级、利用过滤器的湿式过滤分级。
抗静电剂(导电剂)
本发明的防眩层也可含有抗静电剂(导电剂)。通过添加导电剂可有效地防止尘埃附着在光学层叠体的表面上。作为抗静电剂(导电剂)的具体例,可以列举出季铵盐、吡啶鎓盐、具有伯~叔氨基等阳离子性基团的各种阳离子性化合物;具有磺酸盐基团、硫酸酯盐基团、磷酸酯盐基团、膦酸盐基团等阴离子性基团的阴离子性化合物;氨基酸类、氨基硫酸酯类等两性化合物;氨基醇类,甘油类,聚乙二醇类等非离子性化合物;锡和钛的醇盐之类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以及它们的乙酰丙酮化物盐之类的金属螯合物化合物等,进一步可举出将上述所列化合物高分子化的化合物。另外,具有叔氨基、季铵基或金属螯合部、并且可以利用电离辐射线进行聚合的单体或低聚物,或含有官能基的偶联剂那样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等聚合性化合物,也可作为抗静电剂使用。
另外,可举出导电性微粒子。作为导电性微粒子的具体例子,可举出由金属氧化物构成的物质。作为这样的金属氧化物,可举出ZnO(折射率1.90,下面括号内的数值表示折射率)、CeO2(1.95)、Sb2O2(1.71)、SnO2(1.997)、常被简称为ITO的氧化铟锡(1.95)、In2O3(2.00)、Al2O3(1.63)、锑掺杂氧化锡(简称:ATO,2.0)、铝掺杂氧化锌(简称:AZO,2.0)等。所谓微粒子是指1微米以下,即,亚微米大小的粒子,优选平均粒径为0.1nm~0.1μm。
另外,作为抗静电剂(导电剂)的其它具体例,可举出导电性聚合物。作为它的材料没有特殊限制,可以列举出例如选自下述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材料是:脂肪族共轭系的聚乙炔、聚烯烃、聚薁(polyazulene)、芳香族共轭系的聚苯撑、杂环式共轭系的聚吡咯、聚噻吩、聚硫茚(Polythianaphthene)、含杂原子共轭系的聚苯胺、聚噻吩乙烯(polythienylene vinylene)、混合型共轭系的聚(苯乙烯)、分子中具有多个共轭链的共轭系的多链型共轭系,这些导电性聚合物的衍生物及在饱和高分子内接枝或嵌段共聚了上述共轭高分子链的高分子导电性复合体。其中,更优选使用聚噻吩、聚苯胺、聚吡咯等有机系抗静电剂。通过使用上述有机系抗静电剂,既能发挥优异的防静电性能,又能提高光学层叠体的总光线透射率,还能降低浊度值。另外,为了提高导电性、提高防静电性能,还可以添加有机磺酸、氯化铁等的阴离子作为掺杂剂(电子供给剂)。根据掺杂剂的添加效果,特别地,聚噻吩的透明性、防静电性高,是优选的。作为上述聚噻吩,优选使用低聚噻吩。作为上述衍生物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举出聚苯基乙炔、聚二乙炔的烷基取代体等。
树脂
本发明的防眩层可由(固化型)树脂形成。作为固化型树脂,优选是透明性的,作为其具体例,可以列举出,利用紫外线或电子束固化的树脂即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与溶剂干燥型树脂(热塑性树脂等,涂布时仅通过使用于调制固体成分的溶剂干燥,就可以形成被膜的树脂)的混合物、或热固化型树脂的三种树脂,优选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形态,可使用至少由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和热固化型树脂形成的树脂。
作为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的具体实例,有如下化合物,具有(甲基)丙烯酸酯基等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基的化合物,可以列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酯系的低聚物、预聚物、或单体。具体可以列举出,分子量较低的聚酯树脂、聚醚树脂、丙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缩醛树脂、聚丁二烯树脂、聚硫醇聚烯树脂、多元醇等的多官能化合物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形成的低聚物或预聚物。另外,作为单体,具体可以列举出,(甲基)丙烯酸乙基酯、(甲基)丙烯酸乙基己基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所说的(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以外的实例,有苯乙烯、甲基苯乙烯、N-乙烯基吡咯烷酮等单官能或多官能单体,或双酚型环氧化合物,酚醛清漆型环氧化合物、芳香族乙烯基醚、脂肪族乙烯基醚等的低聚物、预聚物等的具有阳离子聚合性官能基的化合物。
作为向电离辐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添加的光聚合引发剂,可举出例如,苯乙酮类,二苯甲酮类,苯甲酰苯甲酸米蚩醇酯、α-戊肟酯(amyloxime ester)、一硫化四甲基秋兰姆、噻吨酮类。另外,根据需要可添加光增敏剂、光聚合促进剂。作为该光增敏剂、光聚合促进剂,可以是公知的光增敏剂,例如,有苯偶因、苯偶因甲基醚,苯偶因乙基醚、苯偶因异丙基醚、α-甲基苯偶因、α-苯基苯偶因等苯偶因系化合物;蒽醌、甲基蒽醌等蒽醌系化合物;苯偶酰、丁二酮、苯乙酮、二苯甲酮等苯基酮化合物;二苯基二硫化物、四甲基秋兰姆硫化物等硫化物化合物;α-氯甲基萘;蒽和六氯丁二烯、五氯丁二烯等卤化烃、噻吨酮、正丁基胺、三乙胺、三-正丁基膦等。具体来说,对于苯乙酮系光聚合引发剂,优选使用二苯甲酮或噻吨酮光增敏剂。
作为在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中混合使用的溶剂干燥型树脂,主要可以列举出热塑性树脂。热塑性树脂一般使用示例中的热塑性树脂。通过添加溶剂干燥型树脂,可有效防止涂布面的涂膜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透光性基材的材料为三乙酰纤维素“TAC”等纤维素类树脂时,作为优选的热塑性树脂的具体例子,可举出纤维素类树脂,例如硝酸纤维素、乙酰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乙基羟乙基纤维素等。通过使用纤维素类树脂,可以提高透光性基材与抗静电层(根据需要)间的粘结性和透明性。
进而,在本发明中,除了上述之外,还可举出乙酸乙烯酯及其共聚物、氯乙烯及其共聚物、偏二氯乙烯及其共聚物等乙烯基类树脂,聚乙烯醇缩甲醛、聚乙烯醇缩丁醛等缩醛树脂,丙烯酸树脂及其共聚物、甲基丙烯酸树脂及其共聚物等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
作为热固化性树脂的具体例子,可举出酚树脂、尿素树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胍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氨基醇酸树脂、三聚氰胺-尿素共缩合树脂、硅树脂、聚硅氧烷树脂等。使用热固化性树脂时,可按需要进一步添加使用交联剂、聚合引发剂等固化剂、聚合促进剂、溶剂、粘度调节剂等。
流平剂
本发明的防眩层用组合物中还可添加氟系或有机硅系等流平剂。添加了流平剂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可赋予耐污染性、耐擦伤性的效果。流平剂优选用于要求耐热性的膜状透光性基材(例如,三乙酰纤维素)中。
防眩层的形成方法
将微粒子或聚集型微粒子(优选第一微粒子和第二微粒子或第一微粒子、第二微粒子和第三微粒子)和树脂,混合到适当的溶剂例如甲苯、二甲苯、环己酮、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丙酯、MEK(甲基乙基酮)、MIBK(甲基异丁基酮)中,将所得到防眩层用组合物或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通过涂布在透光性基材上,从而形成防眩层。
作为适当的溶剂,可以列举出,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异丁醇、甲基乙二醇、甲基乙二醇乙酸酯、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等醇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双丙酮醇等酮类;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硝基甲烷、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等含氮化合物;二异丙基醚、四氢呋喃、二噁烷、二氧杂环戊烷等醚类;二氯甲烷、氯仿、三氯乙烷、四氯乙烷等卤化烃类;二甲基亚砜、碳酸亚丙基酯等其他物质,或它们的混合物。作为更优选的溶剂,有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
作为将防眩层用组合物涂布在透光性基材上的方法,有辊涂法、迈耶绕线棒(ミヤバ一)涂布法、凹版涂布法等涂布方法。在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或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后,进行干燥和紫外线固化。作为紫外线源具体实例,有超高压汞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碳弧灯、黑光荧光灯、金属卤化灯的光源。作为紫外线的波长,可以使用190~380nm的波长区域。作为电子束源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科克罗夫特瓦尔顿型(Cockcroft-Walton)、范德格喇夫(Van de Graff)型、共振变压器型、绝缘芯变压器型、或直线型、地那米(Dynamitron)型、高频型等各种电子束加速器。树脂固化后,树脂中的微粒子被固定,在防眩层或基底凹凸层的最表面形成所期望的凹凸形状。
2)用不含微粒子而含树脂等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形成的防眩层
本发明中,防眩层是将至少一种聚合物和至少一种固化性树脂前体与适当溶剂混合,形成防眩层用组合物,将该防眩层用组合物赋予在透光性基材上而形成的。另外,除了不用防眩剂外,可以与在1)用含有树脂和 微粒子的防眩性组合物形成防眩层项中说明的一样。
聚合物
聚合物可以列举能通过亚稳相分解进行相分离的多种聚合物,例如纤维素衍生物、苯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脂环式烯烃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等,或它们的组合物。固化性树脂的前体可以与多种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具有相溶性。多种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聚合物可以具有与固化性树脂前体的固化反应有关的官能基,例如,(甲基)丙烯酰基等聚合性基团。作为聚合物成分,通常使用热塑性树脂。
作为热塑性树脂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苯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有机酸乙烯基酯类树脂、乙烯基醚类树脂、含卤树脂、烯烃类树脂(包括脂环式烯烃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热塑性聚氨酯树脂、聚砜类树脂(例如聚醚砜、聚砜)、聚苯醚类树脂(例如,2,6-二甲苯酚的聚合物)、纤维素衍生物(例如纤维素酯类、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类、纤维素醚类)、硅氧烷树脂(例如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橡胶或弹性体(例如聚丁二烯、聚异戊二烯等二烯类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丙烯酸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氧烷橡胶)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苯乙烯类树脂的具体例子,包括苯乙烯类单体的均聚或共聚物(例如,聚苯乙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苯共聚物)、苯乙烯类单体与其它聚合物性单体[例如(甲基)丙烯酸类单体、马来酸酐、马来酰亚胺类单体、二烯类]的共聚物等。作为苯乙烯类共聚物,可以列举例如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AS树脂)、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共聚物[例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等]、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等。作为优选的苯乙烯类树脂,包括聚苯乙烯、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共聚物[例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成分的共聚物]、AS树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等。
作为(甲基)丙烯酸类树脂,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与共聚性单体的共聚物等。作为(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具体例子,可以例示(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甲基)丙烯酸的C1-10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等(甲基)丙烯酸芳基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等(甲基)丙烯酸羟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N,N-二烷基氨基烷基酯;(甲基)丙烯腈;具有三环癸烷等脂环式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共聚性单体的具体例子,可以例示上述苯乙烯类单体、乙烯基酯类单体、马来酸酐、马来酸、富马酸等,这些单体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甲基)丙烯酸类树脂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MS树脂等)等。作为优选的(甲基)丙烯酸类树脂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甲基)丙烯酸的C1-6烷基酯,特别是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成分(50~100重量%,优选70~100重量%左右)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类树脂。
作为有机酸乙烯基酯类树脂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乙烯基酯类单体的均聚或共聚物(聚乙酸乙烯酯、聚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类单体与共聚性单体的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酸乙烯酯-氯乙烯共聚物、乙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或它们的衍生物。作为乙烯酯类树脂的衍生物的具体例子,包括聚乙烯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等。
作为乙烯基类醚树脂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乙烯基甲基醚、乙烯基乙基醚、乙烯基丙基醚、乙烯基叔丁基醚等乙烯基C1-10烷基醚的均聚或共聚物,乙烯基C1-10烷基醚与共聚性单体的共聚物(乙烯基烷基醚-马来酸酐共聚物等)。作为含卤树脂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聚氯乙烯、聚偏二氟乙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偏二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
作为烯烃类树脂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的均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共聚物。作为脂环式烯烃类树脂的具体例子,可以例示环状烯烃(例如降冰片烯、双环戊二烯)的均聚或共聚物(例如具有立体刚直的三环癸烷等脂环式烃基的聚合物)、上述环状烯烃与共聚性单体的共聚物(例如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等。作为脂环式烯烃类树脂的具体例子,可以作为商品名“ア一トン(ARTON)”、商品名“ゼオネツクス(ZEONEX)”等商品来获得。
作为聚碳酸酯类树脂的具体例子,包括基于双酚类(双酚A等)的芳香族聚碳酸酯、二甘醇二烯丙基碳酸酯等脂肪族聚碳酸酯等。
作为聚酯系树脂的具体例,可举出使用对苯二甲酸等芳香族二羧酸的芳香族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对苯二甲酸C2-4亚烷基酯或聚萘二甲酸C2-4亚烷基酯等均聚酯、含有芳酸C2-4亚烷基酯单元(对苯二甲酸C2-4亚烷基酯和/或萘二甲酸C2-4亚烷基酯单元)为主成分(例如,50重量%以上)的共聚酯等。作为共聚酯的具体例,包括聚芳酸C2-4亚烷基酯的结构单元中C2-4亚烷基二醇的一部分被聚氧C2-4亚烷基二醇、C6-10亚烷基二醇、脂环式二醇(环己烷二甲醇、氢化双酚A等)、具有芳香环的二醇(具有芴酮侧链的9,9-双(4-(2-羟基环氧基)苯基)芴、双酚A、双酚A-环氧烷加成物等)等取代而形成的共聚酯;芳香族二羧酸的一部分被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等非对称芳香族二羧酸、己二酸等脂肪族C6-12二羧酸等取代的共聚酯。聚酯系树脂的具体例也包括聚芳酸酯系树脂、使用己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的脂肪族聚酯、ε-己内酯等内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优选的聚酯系树脂通常如非结晶性共聚酯(例如,芳酸C2-4亚烷基酯系共聚酯等)等那样为非结晶性。
聚酰胺系树脂的具体例可举出尼龙46、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尼龙11、尼龙12等脂肪族聚酰胺、由二羧酸(例如,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己二酸等)和二胺(例如,六亚甲基二胺、间二甲苯二胺)所得的聚酰胺等。聚酰胺系树脂的具体例可以是ε-己内酰胺等内酰胺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不限于均聚酰胺,也可以是共聚酰胺。
纤维素衍生物中的纤维素酯类的具体例可举出例如脂肪族有机酸酯、例如,二乙酸纤维素、三乙酸纤维素等乙酸纤维素;丙酸纤维素、丁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等C1-6有机酸酯等,可举出芳香族有机酸酯(邻苯二甲酸纤维素、苯甲酸纤维素等C7-12芳香族羧酸酯)、无机酸酯类、例如,磷酸纤维素、硫酸纤维素等),也可以是乙酸·硝酸纤维素酯等混合酸酯。纤维素衍生物的具体例可举出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类(例如可举出纤维素苯基氨基甲酸酯等),纤维素醚类,例如,氰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等羟基C2-4烷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C1-6烷基纤维素;羧基甲基纤维素或其盐、苄基纤维素、乙酰烷基纤维素等。
优选的热塑性树脂的具体例例如可举出苯乙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乙酸乙烯酯系树脂、乙烯基醚系树脂、含卤素的树脂、脂环式烯烃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硅氧烷系树脂、和橡胶或弹性体等。树脂通常可使用非结晶性且可溶于有机溶剂(特别是可溶解多种聚合物或固化性化合物的通用溶剂)的树脂。特别优选成型性或制膜性、透明性、耐气候性高的树脂,例如,苯乙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脂环式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纤维素酯类等)等。
作为聚合物成分,也可以使用具有与固化反应相关的官能基(或可与固化性化合物反应的官能基)的聚合物。该聚合物可以在主链具有官能基,也可以在侧链具有官能基。上述官能基可通过共聚合或共缩合等被引入到主链中,通常可被引入到侧链中。这样的官能基的具体例可举出缩合性基、反应性基(例如,羟基、酸酐基、羧基、氨基或亚氨基、环氧基、缩水甘油基、异氰酸酯基)、聚合性基团(例如,乙烯基、丙烯基、异丙烯基、丁烯基、烯丙基等C2-6链烯基、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等C2-6链炔基、亚乙烯基等C2-6亚链烯基、或具有这些聚合性基的基团(例如(甲基)丙烯酰基)等。这些官能基中,优选聚合性基。
向侧链中引入聚合性基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以下方法,即,使具有反应性基或缩合性基等官能基的热塑性树脂与具有与上述官能基有反应性的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反应的方法。
具有官能基的热塑性树脂可举出具有羧基或其酸酐基的热塑性树脂(例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具有羟基的热塑性树脂(例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聚酰胺系树脂)、具有氨基的热塑性树脂(例如,聚酰胺系树脂)、具有环氧基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具有环氧基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或聚酯系树脂)等。另外,也可以是通过共聚合或接枝聚合向苯乙烯系树脂或烯烃系树脂、脂环式烯烃系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中引入了上述官能基的树脂。
作为聚合性化合物,在为具有羧基或其酸酐基的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可使用具有环氧基或羟基、氨基、异氰酸酯基等的聚合性化合物等。在为具有羟基的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可举出具有羧基或其酸酐基或异氰酸酯基等的聚合性化合物等。在为具有氨基的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可举出具有羧基或其酸酐基或环氧基、异氰酸酯基等的聚合性化合物等。在为具有环氧基的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可举出具有羧基或其酸酐基或氨基等的聚合性化合物等。
上述聚合性化合物中,作为具有环氧基的聚合性化合物,例如可举出环氧环己烯基(甲基)丙烯酸酯等环氧环C5-8链烯基(甲基)丙烯酸酯、缩水甘油基(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缩水甘油基醚等。作为具有羟基的化合物,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羟丙基酯等(甲基)丙烯酸羟基C1-4烷基酯、单(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等(甲基)丙烯酸C2-6亚烷基二醇酯等。作为具有氨基的聚合性化合物,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等(甲基)丙烯酸氨基C1-4烷基酯、烯丙基胺等C3-6链烯基胺、4-氨基苯乙烯、二氨基苯乙烯等氨基苯乙烯类等。作为具有异氰酸酯基的聚合性化合物,例如可举出(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或乙烯基异氰酸酯等。作为具有羧基或其酸酐基的聚合性化合物,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或马来酸酐等不饱和羧酸或其酸酐等。
作为代表性的例子,可举出具有羧基或其酸酐基的热塑性树脂与含环氧基的化合物的组合,特别是(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与含有环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环链烯基(甲基)丙烯酸酯或缩水甘油基(甲基)丙烯酸酯等)的组合。具体来说,可使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羧基的一部分中引入了聚合性不饱和基的聚合物,例如可使用使3,4-环氧环己烯基甲基丙烯酸酯的环氧基与(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羧基的一部分反应,向侧链引入了光聚合性不饱和基的(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サイクロマ一P、ダイセル化学工业社制)等。
与固化反应相关的官能基(特别是聚合性基)向热塑性树脂的引入量相对于热塑性树脂1kg,为0.001~10摩尔、优选0.01~5摩尔、进一步优选0.02~3摩尔左右。
这些聚合物可适当组合使用。即,聚合物可由多种聚合物构成。多种聚合物可通过液相亚稳态分解来进行相分离。另外,多种聚合物也可以互不相溶。当组合多种聚合物时,对第1树脂和第2树脂的组合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加工温度附近互不相溶的多种聚合物,例如,可适当组合互不相溶的2种聚合物使用。例如,第1树脂为苯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等)时,第2树脂可以为纤维素衍生物(例如乙酸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酯类)、(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脂环式烯烃系树脂(以降冰片烯为单体的聚合物等)、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上述聚芳酸C2-4亚烷基酯系共聚酯等)等。另外,例如,第1聚合物为纤维素衍生物(例如,乙酸丙酸纤维等纤维素酯类)时,第2聚合物可以为苯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等)、(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脂环式烯烃系树脂(以降冰片烯为单体的聚合物等)、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上述聚芳酸C2-4亚烷基酯系共聚酯等)等。在组合多种树脂时,可以至少使用纤维素酯类(例如,二乙酸纤维素、三乙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等纤维素C2-4烷基羧酸酯类)。
通过亚稳态分解生成的相分离结构可以通过活性光线(紫外线、电子束等)或热等最终固化,形成固化树脂。因此,可以赋予防眩层耐擦伤性,提高耐久性。
从固化后的耐擦伤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多种聚合物中的至少1种聚合物,例如互不相溶的聚合物中的一方聚合物(组合第1树脂和第2树脂时,特别指两方的聚合物)为侧链上具有可与固化性树脂前体反应的官能基的聚合物。
第1聚合物与第2聚合物的比例(重量比),例如,第1聚合物/第2聚合物可从1/99~99/1、优选5/95~95/5、进一步优选10/90~90/10左右的范围选择,通常为20/80~80/20左右、特别是为30/70~70/30左右。
作为用于形成相分离结构的聚合物,除了上述不相溶的2种聚合物以外,还包括上述热塑性树脂、其他聚合物。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例如,可从-100℃~250℃、优选-50℃~230℃、进一步优选0~200℃左右(例如,50~180℃左右)的范围选择。予以说明,从表面硬度的观点出发,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以上(例如,70~200℃左右)、优选100℃以上(例如,100~170℃左右)是有利的。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例如可从1,000,000以下、优选1,000~500,000左右的范围选择。
固化性树脂前体
作为固化性树脂前体,可使用具有利用热、活性能量线(紫外线、电子束等)等进行反应的官能基的化合物,即可利用热、活性能量线等进行固化或交联而形成树脂(特别是固化或交联树脂)的各种固化性化合物。作为上述树脂前体,例如可举出热固化性化合物或树脂[具有环氧基、聚合性基、异氰酸酯基、烷氧基甲硅烷基、硅烷醇基等的低分子量化合物(例如,环氧系树脂、不饱和聚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硅氧烷系树脂)]、可利用活性光线(紫外线等)进行固化的光固化性化合物(例如,光固化性单体、低聚物的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等,光固化性化合物可以是EB(电子束)固化性化合物等。予以说明,有时将光固化性单体、低聚物或可以是低分子量的光固化性树脂等光固化性化合物简称为“光固化性树脂”。
光固化性化合物例如包括单体、低聚物(或树脂、特别是低分子量树脂),单体例如可举出单官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乙烯基吡咯烷酮等乙烯基系单体、(甲基)丙烯酸异冰片基酯、(甲基)丙烯酸金刚烷基酯等具有交联环式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至少2个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多官能性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亚烷基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双丙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氧四亚甲基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聚)氧亚烷基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金刚烷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交联环式烃基的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3~6左右的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多官能性单体]。
低聚物或树脂可举出双酚A-环氧烷加成物的(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型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线型酚醛清漆型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等)、聚酯(甲基)丙烯酸酯(例如,脂肪族聚酯型(甲基)丙烯酸酯、芳香族聚酯型(甲基)丙烯酸酯等)、(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例如,聚酯型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型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硅氧烷(甲基)丙烯酸酯等。这些光固化性化合物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优选的固化性树脂前体为可短时间固化的光固化性化合物,例如为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单体、低聚物或可以是低分子量的树脂等)、EB固化性化合物。特别地,有利于实用的树脂前体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另外,为了提高耐擦伤性等耐性,光固化性树脂优选分子中具有2以上(优选2~6、进一步优选2~4左右)的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固化性树脂前体的分子量,从与聚合物的相溶性考虑,为5000以下、优选2000以下、进一步优选1000以下左右。
固化性树脂前体根据其种类可以含有固化剂。例如,在热固化型树脂中,可以含有胺类、多元羧酸类等固化剂,也可以在光固化性树脂中含有光聚合引发剂。光聚合引发剂可举出常用的成分、例如,苯乙酮类或苯丙酮类、苯偶酰类、苯偶姻类、二苯甲酮类、噻吨酮类、酰基氧化膦类等。光固化剂等固化剂的含量相对于固化性树脂前体100重量份,为0.1~20重量份、优选0.5~1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1~8重量份(特别是1~5重量份)左右,也可以是3~8重量份左右。
固化性树脂前体可以含有固化促进剂。例如,光固化性树脂可以含有光固化促进剂,例如可以含有叔胺类(例如,二烷基氨基苯甲酸酯)、膦系光聚合促进剂等。
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的具体组合
在至少1种聚合物和至少1种固化性树脂前体中,至少2种成分以在加工温度附近相互相分离的组合来使用。作为相分离的组合,例如,(a)多种聚合物之间互不相溶而相分离的组合、(b)聚合物与固化性树脂前体互不相溶而相分离的组合,(c)多种固化性树脂前体之间在互不相溶而相分离的组合等。在这些组合中,通常优选:(a)多种聚合物之间的组合,(b)聚合物与固化性树脂前体的组合,特别优选(a)多种聚合物之间的组合。相分离的两者的相溶性低时,在用于使溶剂蒸发的干燥过程中,两者能有效相分离,作为防眩层的功能提高。
热塑性树脂和固化性树脂前体(或固化树脂)通常互不相溶。聚合物与固化性树脂前体不相溶而相分离时,作为聚合物可以使用多种聚合物。使用多种聚合物时,使至少1种聚合物相对于树脂前体(或固化树脂)不相溶即可,其他聚合物可以与上述树脂前体相溶。
也可以是互不相溶的2种热塑性树脂与固化性化合物(特别是具有多种固化性官能基的单聚物或低聚物)的组合。进而,从固化后的耐擦伤性的观点出发,上述不相溶的热塑性树脂中的一方的聚合物(特别是两方的聚合物)可以是具有与固化反应相关的官能基(与上述固化性树脂前体的固化相关的官能基)的热塑性树脂。
由互不相溶的多种聚合物构成聚合物而相分离时,固化性树脂前体以与不相溶的多种聚合物中的至少1种聚合物在加工温度附近下互溶的组合的形式来使用。即,当例如由第1树脂和第2树脂构成互不相溶的多种聚合物时,固化性树脂前体只要至少与第1树脂或第2树脂的任一种相溶即可,优选与两方的聚合物成分相溶。与两方的聚合物成分相溶时,相分离成以第1树脂和固化性树脂前体为主成分的混合物、和以第2树脂和固化性树脂前体为主成分的混合物的至少两相。
所选择的多种聚合物的相溶性低时,在用于蒸发溶剂的干燥过程中聚合物之间可有效地相分离,作为防眩层的功能提高。多种聚合物相分离性可按如下方法进行简单判断,即,采用对双方成分的良溶剂配制成均匀的溶液,在缓慢蒸发溶剂的过程中,目测观察残存固体成分是否出现白色混浊。
通常,聚合物与由树脂前体固化生成的固化或交联树脂的折射率互不相同。另外,多种聚合物(第1树脂和第2树脂)的折射率也互不相同。聚合物与固化或交联树脂的折射率差、和多种聚合物(第1树脂和第2树脂)之间的折射率之差,例如可以为0.001~0.2、优选0.05~0.15左右。
对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的比例(重量比)没有特殊限制,例如,聚合物/固化性树脂前体可从5/95~95/5左右的范围选择,从表面硬度的观点出发,优选5/95~60/40左右,进一步优选10/90~50/50、特别优选10/90~40/60左右。
溶剂
溶剂可以根据上述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的种类和溶解性选择使用,只要是至少可以均匀溶解固体成分(多种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反应引发剂、其他添加剂)的溶剂即可,可以在湿式亚稳态分解中使用。作为这种溶剂,例如可举出酮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醚类(二噁烷、四氢呋喃等)、脂肪族烃类(己烷等)、脂环式烃类(环己烷等)、芳香族烃类(甲苯、二甲苯等)、卤化烃类(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酯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水、醇类(乙醇、异丙醇、丁醇、环己醇等)、溶纤剂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等)、乙酸溶纤剂类、亚砜类(二甲基亚砜等)、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等,也可以是它们的混合溶剂。
防眩层用组合物中的溶质(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反应引发剂、其他添加剂)的浓度可在能产生相分离的范围和不损害流延性、涂布性等的范围内选择,例如为1~80重量%、优选5~60重量%、进一步优选15~40重量%(特别优选20~40重量%)左右。
浸透性溶剂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形态,为了不存在透光性基材与防眩层的界面,优选使用对透光性基材具有浸透性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形成防眩层。浸透性溶剂的内容,可以与上述1)使用在树脂中添加微粒子而成的防眩性用组合 物形成的防眩层中讲述的一样。
防眩层的形成方法
防眩层可使用含有至少1种聚合物和至少1种固化性树脂前体的防眩层用组合物来形成。然后,通过使用将至少1种聚合物和至少1种固化性树脂前体与根据需要添加的浸透性溶剂和适当的溶剂共同混合而成的防眩层组合物,通过从液相中的亚稳态分解,形成相分离结构,使固化性树脂前体固化,至少形成防眩层,由此制造。
从液相中的亚稳态分解可以通过从含有形成相分离结构的材料和适当的溶剂的防眩性组合物中蒸发溶剂来进行。形成相分离结构的组合,例如可以是多种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固化性树脂前体、多种固化性树脂前体之间等。该方法中,可以通过由含有热塑性树脂、和光固化性化合物(光聚合性单体或低聚物等)、和光聚合引发剂、和可溶解热塑性树脂和光固化性化合物的溶剂(通用溶剂)的组合物产生的亚稳态分解,形成相分离结构,通过光照射形成防眩层。另外,也可以通过由含有热塑性树脂、与该热塑性树脂不相溶且具有光固化性基团的树脂、和光固化性化合物、和光聚合引发剂、和可溶解树脂和光固化性化合物的溶剂的组合物产生的亚稳态分解,来形成相分离结构,通过光照射来形成防眩层。在这些方法中,可以在透光性基材上形成至少一层防眩层。
具体的形成方法
防眩层可经过以下工序获得,所述工序为,将使用适当的溶剂混合至少1种聚合物和至少1种固化性树脂前体而成的防眩层用组合物赋予到透光性基材,然后,通过伴随溶剂蒸发的亚稳态分解,形成相分离结构的工序;以及使固化性树脂前体固化,至少形成防眩层的工序。相分离工序通常由以下工序构成,即,在透光性基材的表面涂布或流延含有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和溶剂的混合液(特别是均匀溶液等的液态组合物)的工序,以及从涂布层或流延层蒸发溶剂、形成具有规则的或周期性的平均相间距离的相分离结构的工序,通过使固化性树脂前体固化,而得到防眩层。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作为混合液,可使用含有热塑性树脂、和光固化性化合物、和光聚合引发剂、和可溶解热塑性树脂和光固化性化合物的溶剂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将通过亚稳态分解形成的相分离结构的光固化成分经光照射、固化而形成防眩层。另外,在其他优选方式中,作为混合液,可使用含有互不相溶的多种聚合物、和光固化性化合物、和光聚合引发剂、和溶剂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将通过由亚稳态分解形成的相分离结构的光固化成分经光照射、固化而形成防眩层。
通过这种伴随溶剂蒸发的亚稳态分解,可以对相分离结构的区域间的平均距离赋予规则性或周期性。然后,通过亚稳态分解形成的相分离结构可通过使固化性树脂前体固化而立即固定。固化性树脂前体的固化可以根据固化性树脂前体的种类,通过加热、光照射等、或这些方法的组合来进行。加热温度只要是能产生相分离结构,就可以在适当的范围例如50~150℃左右进行选择,也可以从与层分离工序同样的温度范围中选择。
作为构成光学层叠体的一部分的防眩层,该防眩层的相分离结构可通过从液相中的亚稳态分解(湿式亚稳态分解)来形成。即,使用由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和溶剂构成的本发明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在通过干燥等从该防眩层用组合物的液相(或均匀溶液或其涂布层)中蒸发或除去溶剂的过程中,伴随浓度的浓缩,因亚稳态分解而产生相分离,形成相间距离比较规则的相分离结构。更具体而言,上述湿式亚稳态分解通常是通过将含有至少1种聚合物和至少1种固化性树脂前体和溶剂的防眩层用组合物(优选均匀溶液)涂布在支持体上,从涂布层中蒸发溶剂来进行的。
在本发明中,在该亚稳态分解中,在伴随相分离的进行而形成共连续相结构,进而进行相分离时,连续相因自身的表面张力而产生非连续化,形成液滴相结构(球状、圆球状、圆盘状或椭圆体状等独立相的海岛结构)。因此,根据相分离的程度,也可以形成共连续相结构与液滴相结构的中间结构(从上述共连续相向液滴相转移的过程中的相结构)。本发明的防眩层的相分离结构可以是海岛结构(液滴相结构、或一方的相独立或孤立的相结构)、共连续相结构(或网络结构),也可以是共连续相结构和液滴相结构混合存在的中间结构。利用这些相分离结构,在溶剂干燥后,可在防眩层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
相分离结构中,从可在防眩层表面形成凹凸形状,且提高表面硬度的角度出发,有利的是为至少具有岛状区域的液滴相结构。予以说明,由聚合物和上述前体(或固化树脂)构成的相分离结构为海岛结构时,聚合物成分可以形成海相,但是从表面硬度的观点出发,聚合物成分优选形成岛状区域。予以说明,通过形成岛状区域,可以在干燥后,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发挥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的凹凸形状。
上述相分离结构的区域间的平均距离,通常实质上具有规则性或周期性,相当于表面粗糙度Sm。区域的平均相间距离,可以为例如60μm以上、500μm以下,优选下限值为100μm以上,上限值为450μm以下。上述相分离结构的区域间的平均距离可通过树脂组合的选择(特别是根据溶解性参数选择树脂)进行调整。这样通过调整区域间的平均距离,可使最终得到的光学层叠体表面的凹凸间的距离达到所期望的值。
除上述外,其他可以与上述1)使用在树脂中添加了微粒子的防眩性 用组合物形成的防眩层中讲述的一样。
2、表面调整层
本发明中,为了形成防眩层,可以在基材上形成基底凹凸层,然后在其上形成表面调整层。表面调整层只由在防眩层中记载的树脂材料形成、或由该树脂材料中添加了表面调节剂而成的组合物形成。表面调整层,可以对形成基底凹凸层的凹凸形状的表面粗糙,以凹凸尺度(凹凸的峰高和峰距)的1/10以下的尺度沿凸凹形状对存在的微细凸凹进行填充、抹平,实施平坦化处理,形成平滑的凹凸;或者可以调整凹凸的峰距或峰高、峰的频度(个数)。另外,表面调整层是为了赋予抗静电、调整折射率、高硬度化、防污染性等而形成的。表面调整层的膜厚(固化时)为0.6μm以上、20μm以下,优选下限为1μm以上,上限为10μm以下。
表面调节剂
作为表面调节剂,可以列举选自抗静电剂、折射率调节剂、防污染剂、疏水剂、疏油剂、防指纹附着剂、高硬度化剂及硬度调节剂(缓冲性赋予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混合物。
抗静电剂(导电剂)
通过使表面调整层中含有抗静电剂,可有效防止尘埃附着于光学层叠体表面。作为抗静电剂的具体例,可以与1)用在树脂中添加了微粒子的 防眩性用组合物形成的防眩层中讲述的材料相同。
折射率调节剂
向表面调整层中添加折射率调节剂,可调整光学层叠体的光学特性。折射率调节剂,可分成低折射率剂、中折射率剂和高折射率剂等。
1)低折射率剂
添加了低折射率剂的表面调整层的折射率比防眩层低。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形态,优选的构成是添加了低折射率剂的表面调整层的折射率小于1.5,优选为1.45以下。通过使折射率为这样的值,可以不降低表面调整层的硬度、耐擦伤性等物理物性,所以优选。表面调整层的材料中,树脂成分与低折射率剂的配合比,树脂成分/低折射率剂优选为30/70~95/5左右。
作为优选的低折射率剂,可以列举出,二氧化硅、氟化镁等低折射率无机超微粒子(多孔、中空等全部种类的微粒子)、及作为低折射率树脂的氟系树脂。作为氟系树脂,可使用分子中至少含有氟原子的聚合性化合物或其聚合物。对聚合性化合物没有特殊限定,例如优选具有通过电离辐射线固化的官能基、热固化的极性基等固化反应性基的化合物。另外,也可以是兼具这些反应性基的化合物。与这种聚合性化合物相对,所谓的聚合物是不具有上述那样的一切反应性基等的化合物。
作为具有电离辐射线固化性基的聚合性化合物,可广泛使用具有烯属不饱和键的含氟单体。更具体来说,可以例示,氟烯烃类(例如,氟乙烯、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全氟丁二烯、全氟-2,2-二甲基-1,3-二噁唑等)。作为具有(甲基)丙烯酰氧基的聚合性化合物,可以列举出,2,2,2-三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2,3,3,3-五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2-(全氟丁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全氟己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全氟癸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α-三氟甲基丙烯酸甲酯、α-三氟甲基丙烯酸乙酯这样的在分子中具有氟原子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具有至少3个氟原子的碳数1~14的氟烷基、氟环烷基或氟亚烷基和至少2个(甲基)丙烯酰氧基的含氟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等。
作为优选的热固化性极性基,例如有羟基、羧基、氨基、环氧基等氢键形成基。它们不仅与涂膜的粘接性优异,而且与二氧化硅等无机超微粒子的亲和性也优异。作为具有热固化性极性基的聚合性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4-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氟乙烯-烃系乙烯基醚共聚物;环氧、聚氨酯、纤维素、酚、聚酰亚胺等各种树脂物的氟改性产品等。
作为兼具电离辐射线固化性基和热固化性极性基的聚合性化合物,可以示例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部分及全部氟化烷基、链烯基、芳基酯类、全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醚类、全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酯类、全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酮类等。
作为含氟聚合物的具体例,可以列举出,至少含有1种上述具有电离辐射线固化性基的聚合性化合物中的含氟(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单体或单体混合物的聚合物;上述含氟(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与如(甲基)丙烯酸甲基酯、(甲基)丙烯酸乙基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基酯、2-乙基己基(甲基)丙烯酸酯那样的在分子中不含氟原子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共聚物;氟乙烯、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氯三氟乙烯、3,3,3-三氟丙烯、1,1,2-三氯-3,3,3-三氟丙烯、六氟丙烯这样的含氟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等。
也可使用这些共聚物中含有硅氧烷成分的含硅氧烷的偏二氟乙烯共聚物。作为此情况的硅氧烷成分,示例有(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二乙基硅氧烷、(聚)二苯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烷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含有偶氮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二甲基硅氧烷、苯甲基硅氧烷、烷基·芳烷基改性硅氧烷、氟硅氧烷、聚醚改性硅氧烷、脂肪酸酯改性硅氧烷、甲基氢硅氧烷、含硅烷醇基的硅氧烷、含烷氧基的硅氧烷、含酚基的硅氧烷、甲基丙烯酸改性硅氧烷、丙烯酸改性硅氧烷、氨基改性硅氧烷、羧酸改性硅氧烷、甲醇改性硅氧烷、环氧改性硅氧烷、巯基改性硅氧烷、氟改性硅氧烷、聚醚改性硅氧烷等。其中,优选具有二甲基硅氧烷构造的化合物。
进而,由如下化合物形成的非聚合物或聚合物也可用作氟系树脂。即,可以使用如下化合物,所述化合物为,由在分子中含有至少1个异氰酸酯基的含氟化合物与在分子中含有至少1个如氨基、羟基、羧基那样的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官能基的化合物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由含氟聚醚多元醇、含氟烷基多元醇、含氟聚酯多元醇、含氟ε-己内酯改性多元醇那样的含氟多元醇和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等。
进而,也可以将上述含氟原子的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物与在防眩层中记载的各树脂成分混合使用。进而还可适当使用用于使反应性基等固化的固化剂,用于提高涂布性、赋予防污性的各种添加剂和溶剂。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作为低折射率剂,优选使用“有空隙的微粒子”。“有空隙的微粒子”可以保持表面调整层的层强度,并且降低其折射率。本发明中,“有空隙的微粒子”是指形成在微粒子的内部被气体充填的结构和/或含有气体的多孔质结构体,与微粒子本来的折射率相比、其折射率与微粒子中气体的占有率呈反比地降低的微粒子。另外,本发明中,根据微粒子的形态、结构、聚集状态、涂膜内部的微粒子的分散状态,还包括可以在内部和/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纳米级多孔结构的微粒子。
作为有空隙的无机类微粒子的具体例子,可优选举出采用特开2001-233611号公报公开的技术制得的二氧化硅微粒子。此外还可以是利用特开平7-133105、特开2002-79616号公报、特开2006-106714号公报等中记载的制法得到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由于具有空隙的二氧化硅微粒子容易制造,其自身硬度高,所以在与粘合剂混合形成表面调整层时,可增强其层强度,且可以将折射率调节到1.20~1.45左右的范围内。作为有空隙的有机类微粒子的具体例子,特别优选举出采用特开2002-80503号公报公开的技术制得的中空聚合物微粒子。
作为可在涂膜的内部和/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纳米级多孔结构的微粒子,除了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子外,还可举出为了增大比表面积而制造的使各种化学物质吸附在填充用的柱和表面的多孔质部中的缓释材料、用于催化剂固定的多孔质微粒子、或用于嵌入于隔热材料或低介电材料的中空微粒子的分散体或聚集体。作为其具体例,可以使用在本发明的优选粒径的范围内的来自作为市售品的日本シリカ工业株式会社制的商品名为Nipsil和Nipgel中的多孔质二氧化硅微粒子的集合体,日产化学工业社制的二氧化硅微粒子具有链状连接结构的胶体二氧化硅UP シリ一ズ(商品名)。
“有空隙的微粒子”的平均粒径为5nm~300nm,优选下限为8nm以上、上限为100nm以下,更优选下限为10nm以上、上限为80nm以下。通过使微粒子的平均粒径处于该范围内,可以对表面调整层赋予优异的透明性。
2)高折射率剂/中折射率剂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反射性,可以在表面调整层中添加高折射率剂、中折射率剂。高折射率剂、中折射率剂的折射率可以设定在1.55~2.00的范围内,这意味着中折射率剂的折射率在1.55~1.80的范围内,高折射率剂的折射率在1.65~2.00的范围内。
这些折射率剂可举出微粒子,作为其具体例子(括号中示出折射率)可举出氧化锌(1.90)、二氧化钛(2.3~2.7)、二氧化铈(1.95)、锡掺杂氧化铟(1.95)、锑掺杂氧化锡(1.80)、氧化钇(1.87)、氧化锆(2.0)。
流平剂
可在表面调整层中添加流平剂。作为优选的流平剂可举出氟类或有机硅系流平剂等。添加了流平剂的表面调整层的涂布面变得良好,在涂布或干燥时可赋予涂膜表面润滑性、防污染性,并且可以赋予耐擦伤性的效果。
防污染剂
可在表面调整层中添加防污染剂。防污染剂主要是为了防止光学层叠体的最表面受污染,进而可以赋予光学层叠体耐擦伤性。作为防污染剂的具体例子,可显示疏水性、疏油性、指纹擦拭性那样的添加剂是有效的。作为更具体例子,可优选举出氟类化合物、硅类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更具体地可举出2-全氟辛基乙基三氨基硅烷等具有氟烷基的硅烷偶联剂等,特别可以优选使用含有氨基的化合物。
树脂
表面调整层至少可以由表面调整剂和树脂来调制,在不含有表面调整剂时,该树脂作为高硬度化剂,起到了硬度调整剂(缓冲性赋予剂)或填埋存在于基底凹凸层上的微小的凹凸,形成光滑平缓的凹凸表面的作用。作为树脂,优选透明性的树脂,作为其具体例,可以列举出,利用紫外线或电子束固化的树脂即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与溶剂干燥型树脂(热塑性树脂等,在涂布时仅通过干燥用于调制固体成分的溶剂,就可以形成被膜的树脂)的混合物、或热固化型树脂的三种树脂,优选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作为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的具体实例,可以与1)使用在树脂中添 加了微粒子的防眩性用组合形成的防眩层中讲述的材料相同。作为在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中混合使用的溶剂干燥型树脂,可以与1)使用在树脂 中添加了微粒子的防眩性用组合物形成的防眩层中讲述的材料相同。作为热固化性树脂的具体实例,可以与1)使用在树脂中添加了微粒子的防眩 性用组合物形成的防眩层中讲述的材料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形态,表面调整层可含有能调整流动性的有机微粒子、无机微粒子(流动性调节剂C),微粒子中优选的是胶态二氧化硅。在通过形成表面调整层来填埋细微的凹凸,进行平滑化时,有时会由于过度平滑化,会显著降低防眩性。然而,当利用上述含有胶态二氧化硅的组合物形成被膜时,可同时获得防眩性和黑色再现性。获得这种效果的作用虽然不明确,但是可以推测是由于,含有胶态二氧化硅的组合物,通过控制其流动性,可以使对表面的凹凸形状的追随性良好,所以在平滑化时,对于用以往的表面调整层会完全毁坏的位于基底凹凸层中的凹凸形状,既能赋予适度的光滑度,又能不完全被毁坏而残留。
本发明中所说的“胶态二氧化硅”是指将胶体状态的二氧化硅粒子分散在水或有机溶剂中而成的胶体溶液。优选是上述胶态二氧化硅的粒径(直径)为1~50nm左右的超微粒子。另外,本发明中的胶态二氧化硅的粒径是利用BET法测定的平均粒径。具体来说,平均粒径是利用BET法测定表面积,将粒子以圆球状进行换算而算出的。
上述胶态二氧化硅是公知的,作为市售品,可以列举出例如,以下述商品名出售的二氧化硅,即,“メタノ一ルシリカゾル”、“MA-ST-M”、“IPA-ST”、“EG-ST”、“EG-ST-ZL”、“NPC-ST”、“DMAC-ST”、“MEK”、“XBA-ST”、“MIBK-ST”(上述产品为日产化学工业(株)制品,都是商品名)、“OSCAL1132”、“OSCAL1232”、“OSCAL1332”、“OSCAL1432”、“OSCAL1532”、“OSCAL1632”、“OSCAL1132”、(上述产品是触媒化成工业(株)制品,都是商品名)。
上述有机微粒子或无机微粒子,相对于表面调整层的粘合剂树脂质量100,微粒子质量优选为5~300(微粒子质量/粘合剂树脂质量=P/V比=5~300/100)。通过使添加量在该范围,可形成充分的对凹凸形状的追随性,并同时能兼具鲜艳黑色感等黑色再现性和防眩性,从粘接性和耐擦伤性等的物性方面出发,也是良好的。添加量可根据添加的微粒子而变化,但在胶态二氧化硅的情况下,添加量优选为5~80。通过使添加量在此范围内,能获得良好的防眩性及与其他层的粘接性。
溶剂
在形成表面调整层时,利用了将上述成分与溶剂一起混合形成的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溶剂可以根据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的种类和溶解性选择使用,只要是至少可以均匀溶解固体成分(多种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反应引发剂、其他添加剂)的溶剂即可。作为这种溶剂,例如可举出酮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醚类(二噁烷、四氢呋喃等)、脂肪族烃类(己烷等)、脂环式烃类(环己烷等)、芳香族烃类(甲苯、二甲苯等)、卤化烃类(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酯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水、醇类(乙醇、异丙醇、丁醇、环己醇等)、溶纤剂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等)、乙酸溶纤剂类、亚砜类(二甲基亚砜等)、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等,也可以是它们的混合溶剂,优选酮类、酯类。
表面调整层的形成方法
表面调整层可通过将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赋予基底凹凸层而形成。作为涂布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的方法,有辊涂法、迈耶绕线棒涂布法、凹版涂布法等涂布方法。在涂布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后,进行干燥和紫外线固化。作为紫外线源具体实例,有超高压汞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碳弧灯、黑光荧光灯、金属卤化灯的光源。作为紫外线的波长,可以使用190~380nm的波长区域。作为电子束源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科克罗夫特瓦尔顿型、范德格喇夫型、共振变压器型、绝缘芯变压器型、或直线型、地那米型、高频型等各种电子束加速器。
3、任意层
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由透光性基材、防眩层(或凹凸基底层和表面调整层)构成,但是进而还可以作为任意层设置抗静电层、低折射率层、防污染层等。低折射率层优选具有比由单层形成的防眩层或表面调整层的折射率低的折射率,其折射率优选在1.45以下,特别优选在1.42以下。另外,对低折射率层的厚度没有限定,通常在30nm~1μm左右的范围内适当设定即可。抗静电层、低折射率层、防污染层,可以通过在表面调节层中说明的抗静电剂、低折射率剂、防污染剂等中添加树脂等来制备组合物,形成各层。因此,抗静电剂、低折射率剂、防污染剂、树脂等也可以是相同的。
4、透光性基材
透光性基材优选具有平滑性、耐热性、优异的机械强度。作为形成透光性基材的材料的具体例,可以列举出例如,可举出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素类树脂(三乙酸纤维素、二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等)、聚醚砜、聚烯烃(聚砜、聚丙烯、聚甲基戊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缩乙醛、聚醚酮、丙烯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碳酸酯、或聚氨酯等热塑性树脂,优选可举出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三乙酸纤维素。另外还可以列举出含脂环结构的非晶质烯烃聚合物(环烯烃聚合物:COP)薄膜。该薄膜是采用降冰片烯类聚合物、单环的环状烯烃类聚合物、环状共轭二烯类聚合物、乙烯基脂环式烃类聚合物树脂等的基材,例如可举出日本ゼオン社制的ゼオネツクス、ゼオノア(降冰片烯类树脂)、住友ベ一クライト社制的スミライト FS-1700、JSR社制的ア一トン(改性降冰片烯类树脂)、三井化学社制的アペル(环状烯烃共聚物)、Ticona公司制的Topas(环状烯烃共聚物)、日立化成社制的オプトレッツOZ-1000系列(脂环式丙烯酸树脂)等。另外,作为三乙酰纤维素的替代基材,还优选旭化成ケミカルズ社制的FV系列(低双折射率、低光弹性模量薄膜)。
在本发明中,优选将这些热塑性树脂作为薄膜柔软性丰富的薄膜状体使用,但也可以根据固化性所要求的使用方式来使用这些热塑性树脂的板或玻璃板的板状体。
透光性基材的厚度为20μm以上、300μm以下,优选上限为200μm以下,下限为30μm以上。透光性基材为板状体时,可以是超过这些厚度的厚度,使用厚度为1~5mm左右的基材。在基材上形成防眩层时,为了提高粘合性,除了实施电晕放电处理、氧化处理等物理的处理外,也可预先涂布被称为锚固剂或底漆的涂料。
III、光学层叠体的利用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光学层叠体有下述用途。
偏振板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可以提供具有偏振元件和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偏振板。具体来说,可以提供一种偏振板,其在偏振元件的表面具有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该光学层叠体的与防眩层存在面相反侧的面与上述偏振元件相对。偏振元件,例如可以使用经碘或染料染色后拉伸而成的聚乙烯醇薄膜、聚乙烯醇缩甲醛薄膜、聚乙烯醇缩乙醛薄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类皂化薄膜等。在层叠处理时,为了提高粘合性或抗静电,优选对光透射性基材(优选三乙酰纤维素薄膜)进行皂化处理。
图像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形态,可提供图像显示装置,在该显示装置表面形成有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或本发明的偏振板。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可以是LCD等的非自发发光型图像显示装置(显示元件本身不发光),也可以是PDP、FED、ELD、(有机EL、无机EL)、CRT等的自发发光型图像显示装置(显示元件本身发光)。非自发发光型的代表例LCD,可以由透射性显示体和从背面照射上述透射性显示体的光源装置构成。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为LCD的情况下,在该透射性显示体的表面使用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或本发明的偏振板。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时,光源装置的光源从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下侧照射。另外,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液晶显示元件和偏振板之间,可插入相位差板。该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层间可根据需要设置粘合剂层。
另一方面,自发发光型图像显示装置PDP的构成是在表面上形成有电极的表面玻璃基板和与该表面玻璃基板对向的背面玻璃基板之间,封入放电气体而形成的。该背面玻璃基板的构成可以是在表面上形成有电极和微小沟,并在该沟内形成有红、绿、兰的荧光体层。这种自发光型图像显示装置,通过在由上述两块玻璃基板构成的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产生紫外线,使荧光体发出光来进行自发光。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为PDP的情况下,在上述表面玻璃基板的表面或其前面板(玻璃基板或膜基板)上也可使用上述光学层叠体。
作为其他的自发发光型图像显示装置,可以是在玻璃基板上蒸镀施加电压时会发光的硫化锌、二胺类物质:发光体,控制施加于基板的电压,进行显示的ELD装置,或者,将电信号变换成光,产生人眼可见的图像的CRT等的图像显示装置。这种情况下,在上述各显示装置的最表面或其前面板的表面上,可使用上述的光学层叠体。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任何情况下,都可用于电视机、计算机、文字处理器等的显示器显示。特别优选用于CRT、液晶面板、PDP、ELD、FED等高精细图像用显示器的表面。
实施例
利用下述实施形态说明本发明的内容,但是,无需解释,本发明的内容不仅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进行解释。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则“份”和“%”都是质量基准。配合在组合物中的单分散微粒子的粒度分布,全都使用平均粒径±0.3~±1μm的微粒子。但是,粒径为3.5μm以下的情况和具有宽粒度分布的微粒子的情况,很容易理解,是不在上述粒度分布的范围内的。
按照下述组成调制构成光学层叠体的各层组合物。
防眩层用组合物的调制
防眩层用组合物1(实施例1)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1.51)    20质量份
乙酸丙酸纤维素(分子量50000)             0.25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2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0.2质量份
微粒子:不定形二氧化硅                     1.24质量份
(平均粒径1.0μm,用硅烷偶联剂实施了表面疏水处理)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13质量份
甲苯                                       34.0质量份
甲基异丁基酮                               8.5质量份
将上述材料充分混合,调制成组合物。将该组合物用孔径30μm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调制成固体成分为35%的防眩层用组合物1。
防眩层用组合物2(实施例4,比较例1)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1.51)       20质量份
乙酸丙酸纤维素(分子量50000)                0.4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2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0.2质量份
微粒子
不定型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5μm)             0.88质量份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12质量份
甲苯                                       35.4质量份
甲基异丁基酮                               6.7质量份
将上述材料充分混合,调制成组合物。将该组合物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调制成固体成分为35%的防眩层用组合物2。
防眩层用组合物3(比较例2)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1.51)      20质量份
乙酸丙酸纤维素(分子量50000)               0.4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2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0.2质量份
微粒子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5μm、用硅烷偶联剂实施了表面疏水处理)                                           0.46质量份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0μm、用硅烷偶联剂实施了表面疏水处理)                                           0.46质量份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12质量份
甲苯                                      35.9质量份
甲基异丁基酮                              6.3质量份
将上述材料充分混合,调制成组合物。将该组合物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调制成固体成分35%的防眩层用组合物3。
防眩层用组合物4(实施例8)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1.51)      38质量份
乙酸丙酸纤维素(分子量50000)               0.86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97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0.46质量份
微粒子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4μm,用硅烷偶联剂实施了表面疏水处理)
                                              0.31质量份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9μm,用硅烷偶联剂实施了表面疏水处理)
                                              1.92质量份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72质量份
甲苯                                          55.2质量份
甲基异丁基酮                                  14.1质量份
将上述材料充分混合,调制成组合物。将该组合物用孔径30μm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调制成固体成分为38.5%的防眩层用组合物4。
防眩层用组合物5(实施例9)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1.51)          38质量份
乙酸丙酸纤维素(分子量50000)                   0.48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97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0.46质量份
微粒子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4μm,用硅烷偶联剂实施了表面疏水处理)
                                              0.31质量份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9μm,用硅烷偶联剂实施了表面疏水处理)
                                              1.92质量份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72质量份
甲苯                                          55.2质量份
甲基异丁基酮                                  13.8质量份
将上述材料充分混合,调制成组合物。将该组合物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调制成固体成分38.5%的防眩层用组合物5。
防眩层用组合物6(实施例10)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1.51)            38质量份
乙酸丙酸纤维素(分子量50000)                     0.47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2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98质量份
Speedcure MBB(LAMBSON Fine chemicals制)         0.33质量份
微粒子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4μm,用硅烷偶联剂实施了表面疏水处理)
                                                0.20质量份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1.9μm,用硅烷偶联剂实施了表面疏水处理)
                                                3.46质量份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72质量份
甲苯                                            57质量份
甲基异丁基酮                                    14质量份
将上述材料充分混合,调制成组合物。将该组合物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烧制过滤器过滤,调制成固体成分38.5%的防眩层用组合物6。
防眩层用组合物7(比较例3)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1.51)            20质量份
乙酸丙酸纤维素(分子量50000)                     0.28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01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0.28质量份
(微粒子)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5μm,用硅烷偶联剂实施了表面疏水处理)
                                            1.8质量份
单分散苯乙烯粒珠(粒径3.5μm,折射率1.60)    0.23质量份
(流平剂)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24质量份
(溶剂)
甲苯                                        31质量份
甲基异丁基酮                                7质量份
将上述材料充分混合,调制成组合物。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调制成固体成分38.5%的防眩层用组合物7。
防眩层用组合物8(比较例4)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1.51)        20质量份
乙酸丙酸纤维素(分子量50000)                 0.28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01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0.22质量份
(微粒子)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4μm,用硅烷偶联剂实施了表面疏水处理)
                                            1.7质量份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9μm,用硅烷偶联剂实施了表面疏水处理)
                                            0.15质量份
单分散苯乙烯粒珠(粒径3.5μm,折射率1.60)    0.45质量份
(流平剂)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24质量份
(溶剂)
甲苯                                        31质量份
甲基异丁基酮                                     7质量份
将上述材料充分混合,调制成组合物。将该组合物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调制成固体成分38.5%的防眩层用组合物8。
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的调制
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1(实施例3)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1.51)             2.1质量份
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折射率1.51)           0.9质量份
聚甲基丙烯酸甲基酯(分子量75000)                  0.22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0.126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0.021质量份
(透光性第一微粒子)
单分散丙烯酸粒珠(粒径5μm,折射率1.535)          0.44质量份
(透光性第二微粒子)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5μm,粒子表面实施了疏水有机处理)
                                                 0.044质量份
(流平剂)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11质量份
向上述材料中添加甲苯/环己酮=8/2的混合溶剂,充分混合,调制成固体成分40.5%的组合物。将该组合物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调整成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1。
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2(实施例6)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1.51)             2.20质量份
异氰脲酸改性二丙烯酸酯M215(日本化药(株)制、折射率1.51)
                                               1.21质量份
聚甲基丙烯酸甲基酯(分子量75000)                0.34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0.22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0.04质量份
(透光性第一微粒子)
单分散丙烯酸粒珠(粒径9.5μm,折射率1.535)      0.82质量份
(透光性第二微粒子)
不定形二氧化硅浆                               1.73质量份
(平均粒径1.5μm,固体成分60%、二氧化硅成分为总固体成分的15%)
(流平剂)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2质量份
(溶剂)
甲苯                                           5.88质量份
环己酮                                         1.55质量份
将上述材料充分混合,调制成固体成分40.5%的组合物。将该组合物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调整成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2。
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3(实施例5,7)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日本化药(株)制、折射率1.51)
                                               100质量份
(聚合物)
聚甲基丙烯酸甲基酯(分子量75000)                10质量份
(透光性第一微粒子)
单分散丙烯酸粒珠(粒径7.0μm、折射率1.535)      20质量份
(透光性第二微粒子)
单分散苯乙烯粒珠(粒径3.5μm、折射率1.60)         2.5质量份
(透光性第三微粒子)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2.5μm、粒子表面实施了有机疏水处理)
                                                 2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6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质量份
(流平剂)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45质量份
(溶剂)
甲苯                                             158质量份
环己酮                                           39.5质量份
将上述材料充分混合,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形成固体成分40.5%的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3。
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4(实施例2)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1.51)             100质量份
(聚合物)
聚甲基丙烯酸甲基酯(分子量75000)                  10质量份
(透光性第一微粒子)
单分散丙烯酸粒珠(粒径7.0μm、折射率1.535)        20质量份
(透光性第二微粒子)
单分散苯乙烯粒珠(粒径3.5μm、折射率1.60)         16.5质量份
(透光性第三微粒子)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2.5μm                   2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6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质量份
(流平剂)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45质量份
(溶剂)
甲苯                                              174.4质量份
环己酮                                            43.6质量份
将上述材料充分混合,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形成固体成分40.5%的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4。
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5(比较例1)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                          100质量份
(日本化药(株)制、折射率1.51)
(聚合物)
聚甲基丙烯酸甲基酯(分子量75000)                   10质量份
(透光性第一微粒子)
单分散丙烯酸粒珠(粒径7.0μm、折射率1.535)         20质量份
(透光性第二微粒子)
单分散苯乙烯粒珠(粒径3.5μm、折射率1.60)          3.5质量份
(透光性第三微粒子)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2.5μm、粒子表面实施了有机疏水处理)
                                                  2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6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质量份
(流平剂)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45质量份
(溶剂)
甲苯                                         158质量份
环己酮                                       39.5质量份
将上述材料充分混合,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形成固体成分40.5%的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5。
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6(比较例5)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1.51)         20质量份
乙酸丙酸纤维素(分子量50000)                  0.28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01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0.22质量份
(微粒子)
单分散苯乙烯粒珠(粒径3.5μm、折射率1.60)     1.3质量份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18质量份
(溶剂)
甲苯                                         30质量份
环己酮                                       12质量份
将上述材料充分混合,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形成固体成分40.5%的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6。
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7(比较例6)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1.51)         100质量份
(聚合物)
聚甲基丙烯酸甲基酯(分子量75000)                 10质量份
(透光性第一微粒子)
单分散丙烯酸粒珠(粒径7.0μm、折射率1.535)       20质量份
(透光性第二微粒子)
单分散苯乙烯粒珠(粒径3.5μm、折射率1.60)        1.3质量份
(透光性第三微粒子)
不定形二氧化硅(平均粒径2.5μm、粒子表面实施了有机疏水处理)
                                                2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6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质量份
(流平剂)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45质量份
(溶剂)
甲苯                                            158质量份
环己酮                                          39.5质量份
将上述材料充分混合,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形成固体成分为40.5%的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7。
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的调制
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1(实施例6、比较例6)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多官能聚氨酯丙烯酸酯UV1700B                     31.1质量份
(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制、折射率1.51)
アロニツクス M315                               10.4质量份
(商品名,东亚合成(株)制异氰脲酸的环氧乙烷3摩尔加成物的三丙烯酸酯)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49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0.41质量份
防污剂UT-3971(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制)           2.07质量份
甲苯                                            525.18质量份
环己酮                                          60.28质量份
将上述成分充分混合,用孔径1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调制成固体成分40.5%的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1。
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2(实施例2,3,7,5)
胶体二氧化硅浆料                                2.91质量份
(MIBK分散;固体成分40%,平均粒径20nm)
多官能聚氨酯丙烯酸酯UV-1700B                    6.10质量份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制、固体成分60%MIBK)
アロニツクス M215                               1.52质量份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东亚合成制异氰脲酸的环氧乙烷2摩尔加成物的二丙烯酸酯固体成分60%MIBK)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社制)
                                                0.018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社制)
                                                0.003质量份
有机硅系流平剂                                  0.0085质量份
甲基异丁基酮(MIBK)                              2.06质量份
环己酮                                          0.41质量份
将上述成分充分混合,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调制成固体成分约45%的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2。
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3(比较例5)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1.51)             20质量份
乙酸丙酸纤维素(分子量50000)                      0.28质量份
(光固化引发剂)
イルガキユア 1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1.01质量份
イルガキユア 90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
                                                 0.22质量份
(溶剂)
甲苯                                             30质量份
环己酮                                           10质量份
将上述成分充分混合,用孔径3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调制成固体成分约45%的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3。
低折射率组合物的调制
低折射率组合物1(实施例5、8、9)
中空二氧化硅浆料                                 9.57质量份
(IPA,MIBK分散,固体成分20%,粒径50nm)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30                          0.981质量份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日本化药制)
AR110                                            6.53质量份
(氟聚合物;固体成分15%MIBK溶液;ダイキン工业制)
イルガキユア 127(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社制)
                                                 0.069质量份
有机硅系流平剂                                   0.157质量份
丙二醇单甲基醚(PGME)                             28.8质量份
甲基异丁基酮                            53.9质量份
将上述成分充分混合,用孔径10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调制成固体成分4%的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1。其折射率为1.40。
实施例1
防眩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膜(TD80U、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作为透明基材,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6,将防眩层用组合物1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形成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的总厚度:约2.7μm)。
实施例2
基底凹凸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酸纤维素膜(TD80U、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制)作为透明基材,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14将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4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按照照射线量达3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形成基底凹凸层。
表面调整层的形成
进一步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10将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2涂布在基底凹凸层上,在70℃的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来层叠表面调整层,得到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总厚度:约12μm)
实施例3
基底凹凸层的形成
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酸纤维素膜(TD80U、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制)作为透明基材,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10将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1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按照照射线量达3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形成基底凹凸层。
表面调整层的形成
进而,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12将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2涂布在基底凹凸层上,在70℃的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来层叠表面调整层,得到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总厚度:约9μm)
实施例4
防眩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膜(TD80U、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制)作为透明基材,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6将防眩层用组合物2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形成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总厚度:约3μm)
实施例5
基底凹凸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酸纤维素膜(TD80U、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制)作为透明基材,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14将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3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按照照射线量达3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形成基底凹凸层。
表面调整层的形成
进一步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12将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2涂布在基底凹凸层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按照照射线量达3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层叠表面调整层。
低折射率层的形成
进一步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2将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1涂布在表面调整层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层叠低折射率层,得到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的总厚度:约13.6μm)
实施例6
基底凹凸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100μm的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东洋纺织社制、商品名“A4300”)作为透明基材,并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8将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2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按照照射线量达3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形成基底凹凸层。
表面调整层的形成
进一步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10将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1涂布在基底凹凸层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来层叠表面调整层,得到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的总厚度:约12.5μm)
实施例7
基底凹凸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酸纤维素膜(TD80U、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制)作为透明基材,并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14将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3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按照照射线量达3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形成基底凹凸层。
表面调整层的形成
进而,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12将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2涂布在基底凹凸层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到100mJ那样,照射紫外线,使涂膜固化,来层叠表面调整层,得到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的总厚度:约13.5μm)
实施例8
防眩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膜(TD80U、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制)作为透明基材,并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5将防眩层用组合物4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按照照射线量达3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层叠防眩层。
低折射率层的形成
进一步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将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1涂布在防眩层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层叠低折射率层,得到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的总厚度:约2.5μm)
实施例9
防眩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膜(TD80U、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制)作为透明基材,并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6将防眩用组合物5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按照照射线量达3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来层叠防眩层。
低折射率层的形成
进一步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2将低折射率用组合物1涂布在防眩层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来层叠低折射率层,得到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的总厚度:约3μm)
实施例10
防眩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1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A1543、东洋纺织(株)制)作为透明基材,并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6将防眩层用组合物6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按照照射线量达3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层叠防眩层。
低折射率层的形成
进一步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2将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1涂布在防眩层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层叠低折射率层,得到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的总厚度:约3μm)
比较例1
基底凹凸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酸纤维素膜(TD80U、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制)作为透明基材,并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14将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5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按照照射线量达3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形成基底凹凸层。
表面调整层的形成
进一步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10将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2涂布在基底凹凸层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来层叠表面调整层,得到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的总厚度:约12μm)
比较例2
防眩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膜(TD80U、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制)作为透明基材,并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6将防眩层用组合物3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形成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的总厚度:约3μm)
比较例3
防眩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膜(TD80U、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制)作为透明基材,并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8将防眩层用组合物7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气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形成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的总厚度:约4.2μm)
比较例4
防眩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膜(TD80U、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制)作为透明基材,并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6将防眩层用组合物8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形成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的总厚度:约3.6μm)
比较例5
基底凹凸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酸纤维素膜(TD80U、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制)作为透明基材,并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6将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5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按照照射线量达3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形成基底凹凸层。
表面调整层的形成
进一步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8将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2涂布在基底凹凸层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来层叠表面调整层,得到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的总厚度:约8μm)
比较例6
基底凹凸层的形成
使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酸纤维素膜(TD80U、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制)作为透明基材,并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14将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7涂布在膜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按照照射线量达3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形成基底凹凸层。
表面调整层的形成
进一步使用涂布用卷线棒(迈耶绕线棒)#10将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1涂布在基底凹凸层上,在70℃烘箱中加热干燥1分钟,使溶剂蒸发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200ppm以下)按照照射线量达100mJ那样,进行紫外线的照射,使涂膜固化,来层叠表面调整层,得到防眩性光学层叠体。(基材上的防眩层的总厚度:约12μm)
评价试验
进行下述评价,结果记载在下述表1中。
评价1:光学特性试验、表面形状
关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学层叠体,按照本说明书中的定义,测定光学层叠体整体的浊度值Ha、上述光学层叠体的内部浊度值Hi和Hi/Ha的值、Sm、θa、Rz、Ra。
评价2:防眩性评价试验
对实施和比较例中得到的光学层叠体背面进行粘接处理,贴附在黑色丙烯酸板上,制作成评价用样品。准备宽度20mm的黑白条带板,将该条带按照与样品面法线成20度角来映现在上述样品(样品面向上方倾斜约30度)上,并进行观察。此时样品面的照度为250lx(勒克斯),条带的亮度(白)为65cd/m2。另外,条带板与样品的距离为1.5m,样品与观察者的距离为1m。根据观察者对其进行观察时的条带的能见度,进行下述定义评价。
评价基准
评价◎:完全不能识别条带
评价○:能识别若干条带,但是不明显。
评价×:能识别条带。
评价3:黑色再现性试验(明室环境)
在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学层叠体的与膜面相反侧,粘贴正交尼科尔(cross Nicol)的偏振板后,在30W的三波长荧光下(从与防眩层面成45°方向照射)进行感官评价(从距离样品面上方50cm,约45°角进行肉眼观察),按下述基准详细评价黑色再现性(黑色是否能观察为黑色)。这时,作为黑色的基准样品,使用正交尼科耳偏振板,进行黑色比较。
评价基准
评价◎:黑色能再现。
评价○:有稍许乳白色感,但是不明显,基本能再现黑色。
评价×:有乳白色感,黑色不能再现。
评价4:闪耀评价试验
将在厚度0.7mm的玻璃上形成的黑矩阵图案的板(75ppi、100ppi)图案面向下地放置在HAKUBA制观测仪(光观测仪7000PRO)上,并将所得的光学层叠体膜装载在其上,使光学层叠体薄膜的凹凸面为空气侧,用手指轻压膜的边缘使薄膜不浮起,同时,在暗室中目视观察闪耀的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基准
评价◎:在100ppi下,没有看到闪耀。
评价○:在100ppi下,看到闪耀,但是在75ppi下,没有看到闪耀。
评价×:在75ppi下,看到闪耀。
Figure A20081009635100661

Claims (18)

1、一种光学层叠体,是具有透光性基材和在该透光性基材上的防眩层的光学层叠体,
上述防眩层的最表面具有凹凸形状,
在将上述光学层叠体的总浊度值定义为Ha、上述光学层叠体的内部浊度值定义为Hi的情况下,
Ha大于0%且小于8%、
Hi为大于0%且6%以下、
Hi/Ha为0.013以上且小于0.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在将上述光学层叠体的表面浊度定义为Hs的情况下,Hs为0.1%~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层叠体,上述防眩层具有树脂和微粒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层叠体,上述树脂与上述微粒子的折射率之差n大于0,且为0.2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层叠体,上述树脂与上述微粒子的折射率之差n的下限值为0.03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层叠体,上述树脂与上述微粒子的折射率之差n大于0、且小于0.03。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层叠体,上述微粒子是无机微粒子或有机微粒子。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层叠体,上述微粒子是聚集型微粒子。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层叠体,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为1.0μm~2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层叠体,上述微粒子是两种以上的多种微粒子。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层叠体,上述树脂含有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和溶剂干燥型树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层叠体,上述防眩层是在基底凹凸层的表面具有表面调整层而形成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层叠体,上述表面调整层含有选自导电剂、折射率调节剂、防污染剂、疏水剂、疏油剂、防指纹附着剂、高硬度化剂及硬度调节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混合物。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层叠体,上述防眩层的表面上还具有折射率比上述防眩层的折射率低的低折射率层,
在上述防眩层为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眩层的情况下,上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比上述表面调整层的折射率低。
15、根据权利要求1~14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用于自发发光型图像显示装置或非自发发光型图像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侧的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层叠体,上述自发发光型图像显示装置是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等离子体显示器(PDP)、电致发光显示器(ELD)、或场发射显示器(FED),上述非自发发光型图像显示装置是液晶显示器(LCD)。
17、一种偏振板,是具有偏振元件的偏振板,在上述偏振元件的表面具有权利要求1~14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该光学层叠体的与上述防眩层存在面相反侧的面与上述偏振元件相对。
18、一种图像显示装置,是具有透射性显示体和从背面照射上述透射性显示体的光源装置的图像显示装置,
在上述透射性显示体的表面具有权利要求1~14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或权利要求15所述的偏振板。
CN2008100963511A 2007-03-19 2008-03-19 防眩性光学层叠体 Active CN1013082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70831/2007 2007-03-19
JP2007070831 2007-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8220A true CN101308220A (zh) 2008-11-19
CN101308220B CN101308220B (zh) 2011-01-26

Family

ID=39872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63511A Active CN101308220B (zh) 2007-03-19 2008-03-19 防眩性光学层叠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63393B2 (zh)
JP (1) JP2008262190A (zh)
KR (1) KR101418946B1 (zh)
CN (1) CN101308220B (zh)

Cited B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2872A (zh) * 2009-03-30 2010-10-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散射膜的生产方法、光散射膜、起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透射/半透射液晶显示装置
CN102449542A (zh) * 2009-03-30 2012-05-0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449543A (zh) * 2009-03-30 2012-05-0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02445720A (zh) * 2010-09-30 2012-05-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制作光学膜的方法
CN102625889A (zh) * 2009-03-20 2012-08-01 埃里克·威廉赫恩·蒂特 具有聚合物涂层的漫射光的反射体
CN103140778A (zh) * 2010-10-04 2013-06-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膜、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2239432B (zh) * 2008-12-24 2013-09-04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包括具有形状重叠的两种防闪光颗粒的防闪光剂的防闪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65079A (zh) * 2011-08-26 2014-04-30 日本电石工业株式会社 光学复合薄片
CN103975258A (zh) * 2011-10-12 2014-08-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用防眩片
CN104769460A (zh) * 2012-10-23 2015-07-08 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防眩膜、偏光板及显示装置
CN105005104A (zh) * 2014-04-17 2015-10-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JP2015206841A (ja) * 2014-04-17 2015-11-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5206837A (ja) * 2014-04-17 2015-11-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5353431A (zh) * 2015-12-02 2016-02-24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增亮膜用基膜
CN105612435A (zh) * 2013-10-04 2016-05-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05612437A (zh) * 2013-10-04 2016-05-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05637391A (zh) * 2013-10-04 2016-06-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WO2016179848A1 (zh) * 2015-05-11 2016-11-1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偏振光片和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6448436A (zh) * 2015-08-06 2017-02-22 施乐公司 用于包装展示的背光效果
CN107075898A (zh) * 2014-10-20 2017-08-18 3M创新有限公司 包括微结构化漫射体的隔热玻璃窗单元和微光学层以及方法
CN109791222A (zh) * 2016-11-07 2019-05-21 福美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防眩性及抗反射性的透明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1009337A (zh) * 2019-12-12 2020-04-14 湖南中天碧水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银线导电膜
CN111045119A (zh) * 2019-12-19 2020-04-21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处理膜及其偏光片
CN113906337A (zh) * 2019-03-28 2022-01-07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13917576A (zh) * 2020-07-09 2022-01-11 株式会社大赛璐 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
CN114585951A (zh) * 2019-10-17 2022-06-03 株式会社大赛璐 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
CN114779517A (zh) * 2022-02-28 2022-07-22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偏光板及显示模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6770B (zh) * 2005-02-21 2013-09-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optical laminate
CN101558333B (zh) * 2007-05-09 2012-02-22 索尼株式会社 防眩膜、其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防眩膜的显示装置
JP5256723B2 (ja) * 2007-12-18 2013-08-0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拡散板、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014240B2 (ja) * 2008-04-28 2012-08-2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用防眩フィルム
TWI406014B (zh) * 2008-10-02 2013-08-21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複合光學膜
JP5460032B2 (ja) * 2008-11-26 2014-04-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
JP2010128256A (ja) * 2008-11-28 2010-06-1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2010191412A (ja) * 2009-01-21 2010-09-0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JP5255532B2 (ja) * 2009-03-26 2013-08-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El素子、導電膜形成用感光材料および導電膜
JP2010276870A (ja) * 2009-05-28 2010-12-09 Jsr Corp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JP2011081118A (ja) * 2009-10-06 2011-04-2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JP2011132496A (ja) * 2009-11-25 2011-07-07 Fujifilm Corp プラスチック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690491B2 (ja) * 2010-02-24 2015-03-25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
KR101788358B1 (ko) * 2010-10-04 2017-10-19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성 필름, 방현성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KR101775194B1 (ko) * 2010-10-22 2017-09-05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성 필름,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5346969B2 (ja) * 2011-03-04 2013-11-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2013002353A1 (ja) * 2011-06-29 2013-01-0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825910B2 (ja) * 2011-08-01 2015-12-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948763B2 (ja) * 2011-08-29 2016-07-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746949B2 (ja) * 2011-09-30 2015-07-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及び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3998953B (zh) * 2011-12-26 2017-03-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3245981B (zh) * 2012-02-14 2017-03-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层叠体、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US9512976B2 (en) 2012-04-13 2016-12-0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JP6153723B2 (ja) * 2012-06-28 2017-06-2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064406B2 (ja) * 2012-07-26 2017-01-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4521020B (zh) * 2012-07-31 2017-06-20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有机电子器件的基板
JP6277576B2 (ja) * 2012-08-03 2018-02-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用基材、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212844B2 (ja) * 2012-09-14 2017-10-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189642B2 (ja) * 2013-05-30 2017-08-3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JP2015072414A (ja) * 2013-10-04 2015-04-1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JP2015106039A (ja) * 2013-11-29 2015-06-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JP2015106040A (ja) * 2013-11-29 2015-06-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JP2015106038A (ja) * 2013-11-29 2015-06-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KR101696970B1 (ko) 2014-03-31 2017-01-17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편광판,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표시장치
JP6826803B2 (ja) 2014-08-26 2021-02-10 中国塗料株式会社 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該組成物から形成される硬化被膜および防眩フィルム、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硬化被膜および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1757031B1 (ko) * 2014-11-19 2017-07-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편광소자 보호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편광판
US9897891B2 (en) * 2015-06-30 2018-02-20 E Ink Corporation Multi-layered electrophoretic displays
JP6825198B2 (ja) * 2015-07-14 2021-02-0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8351440B (zh) * 2015-10-09 2021-02-0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片、偏振板、光学片的筛选方法和光学片的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JP6703828B2 (ja) * 2015-12-16 2020-06-03 アイカ工業株式会社 光硬化性防眩樹脂組成物
CN109804277B (zh) * 2016-12-12 2022-01-11 株式会社Lg化学 光学膜和包括其的图像显示装置
KR101988548B1 (ko) 2016-12-12 2019-06-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JP6812853B2 (ja) * 2017-03-09 2021-01-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転写シート、該転写シートを用いた加飾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該転写シートの成形用型
WO2019123979A1 (ja) * 2017-12-21 2019-06-27 東レ株式会社 二軸配向積層フィルム
TWI684632B (zh) * 2018-08-02 2020-02-1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抗反射膜、具此抗反射膜之偏光板、及含此抗反射膜及/或含具此抗反射膜之偏光板的影像顯示裝置
TWI667303B (zh) * 2018-08-02 2019-08-0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硬塗層光學膜、具有此硬塗層光學膜的偏光板、及含此硬塗層光學膜及/或偏光板的影像顯示裝置
JP7265332B2 (ja) * 2018-09-28 2023-04-2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JP2020098239A (ja) * 2018-12-17 2020-06-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樹脂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転写シート
US20240418911A1 (en) * 2022-04-27 2024-12-19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film, image display panel,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14854243B (zh) * 2022-05-20 2023-05-30 义乌市中力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拒水拒油涂层用改性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9884B2 (ja) 1998-04-14 2008-02-20 日本合成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拡散層及びその用途
JP3703133B2 (ja) 2001-03-12 2005-10-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シート及び光学素子
KR100924609B1 (ko) * 2002-02-08 2009-11-02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성 필름 및 화상표시장치
JP4393042B2 (ja) * 2002-08-05 2010-01-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反射防止部材、及び光学部材
JP4641829B2 (ja) * 2004-03-29 2011-03-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積層体
JP4806541B2 (ja) 2004-05-27 2011-11-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409169B (zh) 2005-02-21 2013-09-2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optical laminate
WO2006090879A1 (en) * 2005-02-22 2006-08-31 Fujifilm Corporat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polarization plate using the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polarizing plate
JP2007045142A (ja) 2005-02-22 2007-02-22 Fujifilm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該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該偏光板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5010813B2 (ja) * 2005-06-03 2012-08-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該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該偏光板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9432B (zh) * 2008-12-24 2013-09-04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包括具有形状重叠的两种防闪光颗粒的防闪光剂的防闪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25889A (zh) * 2009-03-20 2012-08-01 埃里克·威廉赫恩·蒂特 具有聚合物涂层的漫射光的反射体
CN101852872A (zh) * 2009-03-30 2010-10-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散射膜的生产方法、光散射膜、起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透射/半透射液晶显示装置
CN102449542A (zh) * 2009-03-30 2012-05-0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449543A (zh) * 2009-03-30 2012-05-0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02445720A (zh) * 2010-09-30 2012-05-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制作光学膜的方法
CN103140778A (zh) * 2010-10-04 2013-06-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膜、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US9606271B2 (en) 2010-10-04 2017-03-28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glare film, polarize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having different size particles with impregnation layers
CN103765079A (zh) * 2011-08-26 2014-04-30 日本电石工业株式会社 光学复合薄片
CN103975258A (zh) * 2011-10-12 2014-08-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用防眩片
CN103975258B (zh) * 2011-10-12 2018-01-0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用防眩片
CN104769460A (zh) * 2012-10-23 2015-07-08 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防眩膜、偏光板及显示装置
CN105637391A (zh) * 2013-10-04 2016-06-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05612435A (zh) * 2013-10-04 2016-05-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05612437A (zh) * 2013-10-04 2016-05-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12241033A (zh) * 2014-04-17 2021-01-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JP2015206837A (ja) * 2014-04-17 2015-11-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12241033B (zh) * 2014-04-17 2022-08-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JP2015206841A (ja) * 2014-04-17 2015-11-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5005104A (zh) * 2014-04-17 2015-10-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5005104B (zh) * 2014-04-17 2021-12-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7075898A (zh) * 2014-10-20 2017-08-18 3M创新有限公司 包括微结构化漫射体的隔热玻璃窗单元和微光学层以及方法
WO2016179848A1 (zh) * 2015-05-11 2016-11-1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偏振光片和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6448436A (zh) * 2015-08-06 2017-02-22 施乐公司 用于包装展示的背光效果
CN106448436B (zh) * 2015-08-06 2019-05-31 施乐公司 用于包装展示的背光效果
CN105353431A (zh) * 2015-12-02 2016-02-24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增亮膜用基膜
CN109791222A (zh) * 2016-11-07 2019-05-21 福美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防眩性及抗反射性的透明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3906337A (zh) * 2019-03-28 2022-01-07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13906337B (zh) * 2019-03-28 2023-08-15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14585951A (zh) * 2019-10-17 2022-06-03 株式会社大赛璐 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
CN111009337A (zh) * 2019-12-12 2020-04-14 湖南中天碧水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银线导电膜
CN111045119A (zh) * 2019-12-19 2020-04-21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处理膜及其偏光片
CN111045119B (zh) * 2019-12-19 2021-07-27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处理膜及其偏光片
CN113917576A (zh) * 2020-07-09 2022-01-11 株式会社大赛璐 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
CN114779517A (zh) * 2022-02-28 2022-07-22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偏光板及显示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63393B2 (en) 2012-04-24
KR101418946B1 (ko) 2014-07-15
CN101308220B (zh) 2011-01-26
JP2008262190A (ja) 2008-10-30
KR20080085742A (ko) 2008-09-24
US20080260997A1 (en) 2008-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8220B (zh) 防眩性光学层叠体
CN100549736C (zh) 光学层叠体、使用它的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1506691B (zh) 光学层积体的制造方法、制造装置、光学层积体、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1156089B (zh) 防眩性光学叠层体
CN101506693B (zh) 光学层积体、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1506692B (zh) 光学层积体、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1341427B (zh) 防眩性光学叠层体
CN103299217B (zh) 防反射膜、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KR102084997B1 (ko) 방현성 필름,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06030349B (zh) 层积体的制造方法、层积体、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图像显示装置的可见性改善方法
KR101798354B1 (ko) 광학 적층체 및 광학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CN102073082B (zh) 防眩性光学层叠体
TWI406770B (zh) Anti-glare optical laminate
CN103154781A (zh)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6886065B (zh) 光学层叠体、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KR101224241B1 (ko) 광학 적층체
JP4962192B2 (ja)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265651A (ja)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3134358A (ja) 防眩層用組成物、防眩層用組成物の調製方法及び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721067B2 (ja)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