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4635A - 输送机 - Google Patents
输送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74635A CN101274635A CNA2007101426389A CN200710142638A CN101274635A CN 101274635 A CN101274635 A CN 101274635A CN A2007101426389 A CNA2007101426389 A CN A2007101426389A CN 200710142638 A CN200710142638 A CN 200710142638A CN 101274635 A CN101274635 A CN 1012746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low extruded
- absorbent material
- collision
- extruded profile
- imp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19/00—Wheel guards; Bumper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 B61F19/04—Bumpers or like collision guar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G—COUPLINGS; DRAUGHT AND BUFFING APPLIANCES
- B61G11/00—Buffers
- B61G11/16—Buffers absorbing shocks by permanent deformation of buffer el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5/00—Other railway vehicles, e.g. scaffold cars; Adaptations of vehicles for use on railways
- B61D15/06—Buffer cars; Arrangements or construction of railway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them in case of collis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Branching, Merging, And Special Transfer Between Conveyors (AREA)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 Devices Affording Protection Of Roads Or Walls For Sou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备能够缩小溃散残留区域的碰撞吸收装置的输送机。输送机中具备的构成碰撞吸收装置(10A)的吸收材(14、17)通过截面形状为烟灰皿状的结合构件(23、26)与后方的吸收材(17、20)结合。位于最后方的吸收材(20)通过焊接与底板(29)结合。由于作用于吸收材(14、17、20)上的负荷,吸收材(14、17、20)的溃散区域(15、18、21)破碎,长度变短。吸收材(14、17)的溃散残留区域(16、19)与后方的吸收材(17、20)的溃散残留区域(19、22)重叠。因此,溃散残留区域(16、19、22)容纳在结合构件(23、26)的凹部内,因此,可以将碰撞吸收装置整体的溃散残留区域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缩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测铁道车辆及单轨车等轨道车辆及机动车等因碰撞而产生的碰撞的输送机。本发明尤其是涉及具备由吸收材构成的碰撞吸收装置的输送机,所述碰撞吸收材为吸收碰撞时的碰撞而由碰撞吸收特性优良的材料构成。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铁道车辆中,为确保碰撞时乘务员及乘客的安全,期望设置吸收碰撞时的碰撞的破碎区域。对此,提案有如下装置,在前车(包括末尾车)及中间车的车体长度方向的端部设置碰撞吸收装置,用本装置负担碰撞时作用的负荷,将碰撞缓和(专利文献1)。
在铁道车辆结构体中,为确保充分的客室空间,要求以极小的破碎区域吸收碰撞时的碰撞。但是,因为在吸收材压坏后会发生溃散残留,因此,实际上需要用溃散残留区域之外的区域吸收碰撞。可以说成溃散残留区域在破碎区域内为不利于碰撞吸收的死区。
专利文献1:特许第3725043号公报
于是,极力地减小溃散残留区域,这对破碎区域的缩小化、进而对输送机内的客室空间的扩大是有利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尽可能地缩小溃散残留区域的碰撞吸收装置的输送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可通过如下结构实现:本发明提供一种输送机,其具备由吸收碰撞的吸收材构成的碰撞吸收装置,其中,所述碰撞吸收装置在碰撞吸收作用方向具备多个所述吸收材,在由该多个吸收材构成的所述碰撞吸收装置的两个吸收材中,受到碰撞的前方侧的所述吸收材的后端部,插入其后方侧的所述吸收材的前端部而重叠,或者,所述前方侧的所述吸收材的后端部包含并覆盖其后方侧的所述吸收材的前端部而重叠,所述前方侧的吸收材和所述后方侧的吸收材在所述碰撞作用方向通过结合构件结合。
根据该输送机,由于碰撞吸收装置前方侧的吸收材的溃散残留区域与后方侧的吸收材的溃散残留区域重叠,碰撞吸收装置的溃散残留区域缩小,故可以减小碰撞吸收装置的长度。
因此,根据本发明,可以缩小碰撞吸收装置的溃散残留区域,因此,得到可进行破碎区域的缩小化、进而可以扩大客室空间的输送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碰撞吸收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纵剖面图;
图2是图1的II-II向视图;
图3是铁道车辆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碰撞吸收装置与现有的碰撞吸收装置的吸收材的破碎后的比较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碰撞吸收装置的其它实施例的纵剖面图;
图6是图5的VI-VI向视图;
图7表示本发明的碰撞吸收装置的其它实施例的纵剖面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向视图;
图9表示本发明的碰撞吸收装置的其它实施例的纵剖面图。
符号说明
1车顶结构体
2侧结构体
3底架4
4车端结构体
5铁道车辆结构体
10A-10D,30碰撞吸收装置
11负荷作用部
12堵塞板
13螺栓/螺母
14、17、20吸收材
15、18、21、31破碎区域
16、19、22、32溃散残留区域
23、26结合构件
24、27外侧承受部
25、28内侧承受部
29底板
33溃散残留区域长度方向的尺寸差
54、57、60吸收材
54B、54C、57B、57C、60B、60C中空型材
54D、57D、60D板
55、58结合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3说明本发明的输送机的一实施例。
在图3中,5是作为输送机之一例的铁道车辆的结构体,其由构成上面的车顶结构体1、构成侧面的两个侧结构体2、2、构成下面的底架3、及构成端面的两个车端结构体4、4构成。车顶结构体1、侧结构体2、2、底架3、车端结构体4、4是分别结合多个挤压型材而构成。构成车顶结构体1、侧结构体2、2、底架3的挤压型材是铝合金制的中空型材,它们的挤压方向与铁道车辆构架5的前后方向一致。构成车端结构体4、4挤压型材是铝合金制的带加强筋型材,其挤压方向与铁道车辆结构体5的上下方向一致。在铁道车辆结构体5的长度方向端部的底架3的下面,朝向该长度方向设置有碰撞吸收装置10A。
在图3中将左端表示为先头部,但在图1中将右端表示为先头部。图1的右端是负荷作用部。
在碰撞吸收装置10A上,在前端(右端)有负荷作用部11,在其后方(左侧)有吸收材14、17、20。沿负荷的传递路径并列的吸收材14和吸收材17通过结合构件23结合,另外,沿负荷的传递路径并列的吸收材17和吸收材20通过结合构件26结合。吸收材20通过底板29在铁道车辆结构体5的底架3的下面结合。
吸收材14、17、20是用碰撞吸收特性优良的材料(例如,铝合金制的挤压型材:A6063S-T5)构成的截面为八角形的中空挤压型材,吸收材14、17、20的外径随着朝向负荷作用方向后方(左侧)的吸收材17、20而变大。吸收材14、17、20的截面积随着朝向后方的吸收材而逐渐变大。
在此,对上述“外径”进行说明。吸收材14、17、20相对于挤压方向成直角方向的剖面是八角形,因此虽然不是圆形,但认为其外接圆的直径为“外径”。另外,例如,吸收材14、17、20的形状也可以不是八角形而是六角形或也可以为其以上的多角形。发明请求范围的“圆形”也相同。
另外,吸收材14(17、20)由内筒面板、外筒面板、将两者桁状连接的连接板构成。因此,吸收材14、17、20是挤压中空型材。挤压中空型材是闭合截面形状。另外,挤压中空型材沿挤压方向的轴芯,其中央部在空间上贯通。
另外,吸收材(中空挤压型材)14的在挤压方向的轴芯沿着其它吸收材(中空挤压型材)17、20的轴芯。即,吸收材14、17、20(中空挤压型材)的中心轴一致。吸收材14的前端与堵塞板12通过角焊结合。堵塞板12与前方的负荷作用部11用螺栓/螺母13结合。负荷作用部11是厚板。
吸收材14(17)的后端沿负荷的传递路径插入相邻并列的吸收材17(20)的前端,沿中心轴的方向的存在区域在各局部重叠。吸收材14(17)的后端和吸收材17(20)的前端通过结合构件23(26)结合。
结合构件23(26)是厚板。结合构件23(26)与其前方的吸收材14(17)、后方的吸收材17(20)被角焊接。
吸收材14(17)的后端和吸收材17(20)的通过结合构件的结合是用焊接或螺栓/螺母进行的联结。焊接如所述实施例所示是角焊接。用螺栓/螺母进行的结合是在吸收材17(20)前端角焊接板,将该板和结合构件23(26)的外周的重叠部用螺栓/螺母结合。也可以不用螺母。螺栓自负荷作用部11紧固连结。吸收材14(17)和结合构件23(26)的紧固连结也同样。
另外,吸收材17的后端与吸收材20的前端与上述相同,通过结合构件26结合。
吸收材20的后端焊接在底板29上。底板29设置在底架3的下部。
底板29通过螺栓(未图示)与铁道车辆结构体5结合,碰撞吸收装置10A的更换通过进行该螺栓的拆卸而容易进行。
吸收材14、17、20分别划分为溃散区域15、18、21和溃散残留区域16、19、22。碰撞时吸收碰撞的区域是溃散区域15、18、21,溃散残留区域16、19、22是不能吸收碰撞的死区。
如图2所示,结合构件23、26从正面(前方)看到的形状是两层的八角形。这是因为插入的吸收材14、17为八角形、承受结合构件23、26的吸收材17、20为八角形。结合构件23、26为内侧承受部25、28和外侧承受部24、27台阶状形成的烟灰皿状,在内侧承受部25、28焊接有前方的吸收材14、17,在外侧承受部24、27焊接有后方的吸收材17、20。
在结合构件23(26)中,位于前方的外侧承受部24(27)和位于后方的内侧承受部25(28)间的长度方向(负荷作用方向)的距离与前方的吸收材14(17)的溃散残留区域16(19)及后方的吸收材17(20)的溃散残留区域19(2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
即,吸收材14、17、20的溃散残留区域16、19、2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实际是相等的。这些尺寸实际上与结合构件23的外侧承受部24和内侧承受部25间的长度方向的距离、及结合构件26的外侧承受部27和内侧承受部28间的长度方向的距离是相等的。
在这样的结构中,可以使碰撞吸收装置10A的溃散残留区域缩小。图4表示新旧碰撞吸收装置10A、30的破碎状态的比较。上边的图表示本发明碰撞吸收装置10A因碰撞而溃散的状态的图。下边的图表示与上边的本发明的碰撞吸收装置10A的长度方向(负荷作用方向)的长度相同长度的现有的碰撞吸收装置的溃散后的状态的图。
在碰撞吸收装置10A中,吸收材14、17、21的各长度的3/4溃散,1/4作为溃散残留量残留。该溃散残留量含有因破碎缩小而残留的长度。现有的缩小的碰撞吸收装置30也同样。
在碰撞吸收装置10A中,吸收材14、17的溃散残留区域16、19进入后方的吸收材17、20的溃散残留区域19、22,因此,碰撞吸收装置10A整体的溃散残留区域变小,比现有的碰撞吸收装置30的1/4的溃散残留区域32还小。
在碰撞吸收装置10A中,在溃散区域15、18、21吸收碰撞,与之相对,在碰撞吸收装置30中,在溃散区域31吸收碰撞。其差与碰撞吸收装置10A和碰撞吸收装置30中的溃散区域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的差相等。即,碰撞吸收装置10A与碰撞吸收装置30相比,可多吸收溃散区域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的差33的量。
由此,碰撞吸收装置10A与碰撞吸收装置30相比,在长度方向的尺寸小的情况下,可以吸收与碰撞吸收装置30相同的碰撞。即,由于应用碰撞吸收装置10A,从而可将破碎区域缩小化,进而可以扩张客室空间。
对上述的“缩小化”进行说明。若是同样的长度,则碰撞吸收装置10A的碰撞吸收量比碰撞吸收装置30的多。即,换言之,碰撞吸收装置10A吸收同样的碰撞量所需的长度短。
基于图5及图6说明本发明其它的实施例。
图5及图6表示的碰撞吸收装置10B是,在图1的实施例中将负荷作用部11与底板29左右反转的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扩大负荷作用部11,可使碰撞吸收装置10B对更大范围的负荷作用。
但是,在负荷作用部11有上下方向与左右方向的负荷作用时,成为非常严格的状态。因为吸收材20的外径小,故与图1的实施例比较,相对于这些负荷的对应可能不充分。在这一点上,认为图1的实施例较好。
下面,对图7、图8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此之前的实施例中,为截面是八角形的中空挤压型材,但图7所示的碰撞吸收装置10使用长方形的中空挤压型材。吸收材54(57、60)分别由两个中空型材54B、54C(57B、57C、60B、60C)构成,在上下的两个部位将挤压方向水平设置。上下中空型材54B、54C(57B、57C、60B、60C)的其宽度方向端部用板54D(57D、60D)焊接。宽度方向是相对于挤压方向(负荷作用方向)的宽度方向(水平方向)。由于中空型材54B、54C(57B、57C、60B、60C)通过板54D(57D、60D)一体形成,因此,中空型材54B、54C(57B、57C、60B、60C)一体溃散。板54D(57D、60D)的板厚薄。
吸收材54(57)与吸收材57(60)通过结合构件55(58)结合。结合构件55、58的形状不是八角形,从负荷作用方向看是四角形。结合部55、58的深度与吸收材54(57)和吸收材57(60)重合的量相等。
将图9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图8的实施例中,中空型材54B、54C、57B、57C、60B、60C的挤压方向沿着负荷作用方向(水平方向),但在如图9所示的碰撞吸收装置10D中,中空型材54B、54C、57B、57C、60B、60C的挤压方向相对负荷作用方向(水平方向)倾斜。中空型材54B、54C、57B、57C、60B、60C与板54D、57D、60D连接(焊接)。其它的与上述实施例(图7、图8)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缩小碰撞吸收装置10D的设置所需的空间。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吸收材是用中空挤压型材构成的,但无需是中空型材。
Claims (7)
1. 一种输送机,其具备由吸收碰撞的吸收材构成的碰撞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吸收装置在碰撞作用方向上具备多个所述吸收材,
在由该多个吸收材构成的所述碰撞吸收装置的两个吸收材中,
受到碰撞的前方侧的所述吸收材的后端部,插入其后方侧的所述吸收材的前端部而重叠,
或者,所述前方侧的所述吸收材的后端部包含并覆盖其后方侧的所述吸收材的前端部而重叠,
所述前方侧的吸收材和所述后方侧的吸收材在所述碰撞作用方向上经由结合构件结合。
2. 一种输送机,其具备由吸收碰撞的吸收材构成的碰撞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吸收装置在碰撞作用方向上具备多个所述吸收材,
在由该多个吸收材构成的所述碰撞吸收装置的两个吸收材中,
受到碰撞的前方侧的所述吸收材的后端部,插入其后方侧的所述吸收材的前端部而重叠,
或者,所述前方侧的所述吸收材的后端部包含并覆盖其后方侧的所述吸收材的前端部而重叠,
所述前方侧的吸收材和所述后方侧的吸收材在所述碰撞作用方向上经由结合构件结合,
所述吸收材由将所述碰撞作用方向设为挤压方向的挤压型材构成。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挤压型材是中空挤压型材,
相对于该挤压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的截面是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多角形、或圆形,
在由所述多个吸收材构成的所述碰撞吸收装置的两个中空挤压型材中,
所述前方侧的中空挤压型材的后端部插入后方侧的中空挤压型材的前端部而重叠,
所述多个中空挤压型材随着朝向后方侧,所述中空挤压型材的外径变大,
所述中空挤压型材具有贯通其挤压方向的中央部的空间。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挤压型材是中空挤压型材,
相对于其挤压方向成直角方向的截面是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多角形、或圆形,
在由所述多个吸收材构成的所述碰撞吸收装置的两个中空挤压型材中,
所述前方侧的中空挤压型材的后端部覆盖后方侧的中空挤压型材的前端部而重叠,
所述多个中空挤压型材随着朝向后方侧,所述中空挤压型材的外径变小,
所述中空挤压型材具有贯通其挤压方向的中央部的空间。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装置的一个吸收材由两个中空挤压型材、和连接该两个中空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板构成,
所述中空挤压型材的挤压方向朝向所述碰撞作用方向。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装置的一个吸收材由两个中空挤压型材、和连接该两个中空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板构成,
所述中空挤压型材的挤压方向朝向所述碰撞作用方向,
所述中空挤压型材平行设置。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装置的一个吸收材由两个中空挤压型材、和连接该两个中空挤压型材彼此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板构成,
所述中空挤压型材的挤压方向朝向所述碰撞作用方向,
所述中空挤压型材将挤压方向相对其它中空挤压型材倾斜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085370 | 2007-03-28 | ||
JP2007085370A JP4943913B2 (ja) | 2007-03-28 | 2007-03-28 | 輸送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74635A true CN101274635A (zh) | 2008-10-01 |
CN101274635B CN101274635B (zh) | 2010-12-22 |
Family
ID=39530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4263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4635B (zh) | 2007-03-28 | 2007-08-20 | 输送机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80236965A1 (zh) |
EP (1) | EP1975033B1 (zh) |
JP (1) | JP4943913B2 (zh) |
KR (1) | KR100899381B1 (zh) |
CN (1) | CN101274635B (zh) |
AT (1) | ATE495077T1 (zh) |
DE (1) | DE602007011889D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126538A1 (en) * | 2011-03-22 | 2012-09-27 | Lodzka Jednostka Badawcza Epar Sp. Z O.O. | Energy absorbing barrier for dynamic absorption of kinetic energy |
GB2503095A (en) * | 2013-04-30 | 2013-12-18 | Daimler Ag | Double crash box between front bumper and vehicle frame |
JP6247471B2 (ja) * | 2013-07-31 | 2017-12-13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鉄道車両用衝突エネルギー吸収装置および鉄道車両 |
JP6152007B2 (ja) * | 2013-08-01 | 2017-06-21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鉄道車両用衝突エネルギー吸収装置 |
EP3216669B1 (en) * | 2014-10-28 | 2019-03-13 | Hitachi, Ltd. | Rail vehicle equipped with impact-absorbing device |
JP6698283B2 (ja) * | 2015-06-03 | 2020-05-27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鉄道車両の車体 |
US9961757B2 (en) * | 2016-05-13 | 2018-05-01 | Ion Beam Applications S.A. | Peripheral hill sector design for cyclotr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04400C (de) * | 1924-10-17 | Hagen Gruenthaler Eisenwerke S | Eisenbahnhuelsenpuffer | |
DE385482C (de) * | 1922-11-05 | 1923-12-10 | Rheinische Metallw & Maschf | Huelsenpuffer |
DE463955C (de) * | 1927-09-27 | 1928-08-08 | Wilhelm Wurl | Eisenbahnhuelsenpuffer |
US3743266A (en) * | 1971-08-26 | 1973-07-03 | Inca Mfg Corp | Energy absorbing isolation system |
NL8003653A (nl) * | 1980-06-24 | 1982-01-18 | Nederlanden Staat | Obstakelbeveiliger. |
US4674911A (en) * | 1984-06-13 | 1987-06-23 | Energy Absorption Systems, Inc. | Energy absorbing pneumatic crash cushion |
US5732801A (en) * | 1996-08-05 | 1998-03-31 | Gertz; David C. | Energy absorbing bumper support structure |
US5875875A (en) * | 1996-11-05 | 1999-03-02 | Knotts; Stephen Eric | Shock isolator and absorber apparatus |
JP3159208B2 (ja) * | 1998-08-18 | 2001-04-2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中空状の衝撃吸収体の固定構造 |
JP2001124128A (ja) * | 1999-10-26 | 2001-05-08 | Tokai Rubber Ind Ltd | 衝撃吸収用多角形中空材 |
US6231095B1 (en) | 1999-12-23 | 2001-05-15 | Benteler Automotive Corporation | Energy absorption impact system |
JP3725043B2 (ja) * | 2001-04-25 | 2005-12-0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軌条車両 |
FR2836108B1 (fr) * | 2002-02-21 | 2005-04-15 | Acieries De Ploermel | Tampon absorbeur d'energie pour vehicule ferroviaire |
JP3848227B2 (ja) * | 2002-09-02 | 2006-11-2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軌条車両 |
JP2004168218A (ja) * | 2002-11-21 | 2004-06-17 | Hitachi Ltd | エネルギ吸収部材 |
JP2005297623A (ja) * | 2004-04-07 | 2005-10-27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体 |
KR100583271B1 (ko) * | 2004-06-23 | 2006-05-25 | 한국철도기술연구원 | 고속전철의 전두부 충격 흡수구조 |
DE102005041021B4 (de) * | 2005-08-29 | 2007-09-20 |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Crashrelevantes Bauteil einer Fahrzeugstruktur oder eines Fahrwerks eines Kraftfahrzeugs |
-
2007
- 2007-03-28 JP JP2007085370A patent/JP494391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8-17 KR KR1020070082901A patent/KR100899381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8-20 EP EP07253264A patent/EP1975033B1/en active Active
- 2007-08-20 CN CN2007101426389A patent/CN10127463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8-20 AT AT07253264T patent/ATE495077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8-20 US US11/841,017 patent/US2008023696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7-08-20 DE DE602007011889T patent/DE602007011889D1/de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975033B1 (en) | 2011-01-12 |
KR100899381B1 (ko) | 2009-05-26 |
EP1975033A1 (en) | 2008-10-01 |
JP4943913B2 (ja) | 2012-05-30 |
ATE495077T1 (de) | 2011-01-15 |
JP2008239083A (ja) | 2008-10-09 |
US20080236965A1 (en) | 2008-10-02 |
KR20080088333A (ko) | 2008-10-02 |
DE602007011889D1 (de) | 2011-02-24 |
CN101274635B (zh) | 2010-1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74635B (zh) | 输送机 | |
EP1394009B1 (en) | Railway car body including deformable impact absorbing elements | |
JP4966712B2 (ja) | 輸送機 | |
WO2015015747A1 (ja) | 鉄道車両用衝突エネルギー吸収装置および鉄道車両 | |
EP1295772A1 (en) | Railway car | |
JP2007253905A (ja) | 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 | |
JP2007210441A (ja) | エネルギ吸収材及びエネルギ吸収材を備えた輸送機器 | |
JP7218060B2 (ja) | 鉄道車両 | |
JP2004168218A (ja) | エネルギ吸収部材 | |
JP2005075293A (ja) | 鉄道車両用衝撃吸収構造体 | |
GB2567736B (en) | Railroa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having shock absorbing structure | |
JP5180950B2 (ja) | バンパー構造体 | |
JP7216595B2 (ja) | 鉄道車両 | |
JP7157646B2 (ja) | 鉄道車両 | |
JP3848355B2 (ja) | 軌条車両 | |
JP4912559B2 (ja) | 軌条車両 | |
CN115447630B (zh) | 一种端部吸能结构及轨道车辆 | |
JP6325127B2 (ja) | 衝撃吸収装置を備えた軌条車両 | |
JP7157653B2 (ja) | 鉄道車両 | |
JP4464306B2 (ja) | 鉄道車両の車体構造 | |
JP2009241772A (ja) | 軌条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