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1532B - 标贴卷带、标贴卷带带盒和标贴生产设备 - Google Patents
标贴卷带、标贴卷带带盒和标贴生产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71532B CN101271532B CN2008100866121A CN200810086612A CN101271532B CN 101271532 B CN101271532 B CN 101271532B CN 2008100866121 A CN2008100866121 A CN 2008100866121A CN 200810086612 A CN200810086612 A CN 200810086612A CN 101271532 B CN101271532 B CN 10127153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bel
- tape
- mark
- label tape
- rf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B41J11/46—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by marks or formations on the paper being fed
Landscapes
- Making Paper Articles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 Controlling Rewinding, Feeding, Winding, Or Abnormalities Of Webs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标贴卷带、标贴卷带带盒和标贴生产设备,所述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具有:用于设置第一滚筒(102)的带盒支架(6),该第一滚筒通过缠绕在多个部分处配有标识标记(PM)的基带(101)而被配置,该标识标记包括由两个黑色条带构成且按节距2Pp排列的标记以及由一个黑色条带构成且按节距2Pp排列的标记;馈送滚筒驱动轴(108),用于馈送从连接到带盒支架(6)的第一滚筒(102)中供给的基带(101);打印头(23),用于在基带(101)或将要与之接合的覆盖膜(103)上做出预定的打印;以及标记传感器(127),用于检测基带(101)上的标识标记(PM)并且根据标记传感器(127)检测标识标记(PM)的结果来控制馈送滚筒驱动轴(108)和打印头(23)以使它们彼此协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产带预定印记的标贴的标贴卷带、包括这种标贴卷带的标贴卷带带盒、以及能够生产标贴的标贴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的RFID(射频标识)系统用于在小巧的RFID标贴和读取器(读取设备)/写入器(写入设备)之间无接触地读取/写入信息。例如,标贴形式的RFID标签(RFID标贴)上所设置的RFID电路元件包括用于存储预定的RFID标签信息的IC电路部分以及连接到该IC电路部分且用于发送/接收信息的天线,即使当RFID标签被弄脏或者被置于隐蔽的位置,该读取器/写入器也能够对IC电路部分的RFID标签信息进行存取(即可以读取/写入信息),现在,RFID电路元件正逐步用于各个领域,比如资产管理、办公室中的文档管理、贴在胸前的铭牌等。
已知JP,A,2006-309557中所描述的一种设备可用作一种标签标贴生产设备,它能生产具有多种用途的RFID标贴。在根据现有技术的标签标贴生产设备中,标签卷带是从绕有条带形标签卷带的(标贴卷带)的标签卷带滚筒中馈送出的,在卷带纵向上按预定的间隔设置有RFID电路元件,由此,按顺序地传输每一个RFID电路元件。然后,在传输期间,该设备上所产生的预定的RFID标签信息通过设备天线被发送到每一个RFID电路元件的天线,以便对与RFID电路元件的天线相连的IC电路部分的RFID标签信息进行存取(读取或写入),由此RFID标贴便完成了。同时,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光学等方法来检测标签卷带上按预定的恒定节距形成的标识标记(检测目标标记),并且基于检测目标标记的检测过程来实现与之相关的卷带馈送控制和定位、打印控制、通信控制、切割控制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最近,随着上述RFID标签的使用不断增多,各种应用都被期望,因此需要生产具有不同形式的多种类型的标签。
作为一个示例,期望能够根据打印字母的个数来选择标贴长度。换句话说,在标签卷带上,RFID电路元件是按预定的恒定节距排列的,因此,单个标签卷带上所能生产的、含RFID电路元件的RFID标贴的最大长度是固定的。因为有这样的安排,所以当打印字母的个数超过某一个数量时,它们就无法被印在标贴上。应对这种情况的措施之一是:根据打印字母的个数超过某一个数量的情况,除了其上RFID电路元件按正常节距排列的标签卷带之外,单独地准备其上RFID电路元件按相对较长的节距排列的标签卷带。根据不同的应用,有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即不管打印字母的个数是多少都期望增大标签标贴的长度。
另外,除了对标贴长度的需求以外,还有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例如,根据一应用,期望生产一种其上印记(和/或RFID电路元件)在其一侧沿标签标贴纵向不统一地排列的标签标贴以及一种其上印记在其另一侧沿标签标贴纵向不统一地排列的标签标贴。也有可能通过预先准备多种与每一情况相对应的标签卷带来应对上述情形。
当如上所述准备多种标签卷带时,每一标签卷带上为反馈控制等而形成的检测目标标记也具有多种与上述相对应的形式。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作为一个示例,与上述多种标签卷带相对应,使检测目标标记的形式(即卷带纵向上的尺寸)各不相同。
然而,为了如上所述形成多种形式的检测目标标记,在用于制造标贴卷带(在本示例中即标签卷带)的制造设备(用于在标签卷带上形成检测目标标记的设备)中,需要新提供多种形成能力。因为有这样的安排,所以上述设备的配置及其控制有可能变得复杂,并且标签卷带的制造成本也有可能增大。
除了生产RFID标贴的情况以外,这一点也应用于不带RFID电路元件的普通标贴(只包括印记)的情况。
换句话说,通常,在用于生产标贴的标贴生产设备中,标贴卷带是从绕有 条带形标贴卷带的标贴卷带滚筒中馈送出和传输的。然后,在传输过程中,在标贴卷带的预定打印区域中进行打印,由此,标贴便完成了。有一种情形,其中在标贴卷带纵向上多个位置处按预定的节距预先形成大致为矩形的环绕切割线(半切割线,设置该半切割线是为了环绕该打印区域),当使用该标贴时,环绕切割线所围着的区域被切下来并被贴到待贴的物体上(有时候卷带被切断,有时候不切断)。当生产这种标贴时,与上述相似,要预先按与环绕切割线的节距相关的节距在标贴卷带上形成检测目标标记,然后,基于检测目标标记的检测过程来实现与之相关的卷带馈送控制和定位、打印控制等。
当为了应对上述需求而准备多种标贴卷带时,有必要在标贴卷带上形成多种形式的检测目标标记。因为有这样的安排,所以与上文相似,用于生产标贴卷带的制造设备(用于在标贴卷带上形成检测目标标记的设备)的配置及其控制有可能变得复杂,并且标签卷带的制造成本也有可能增大。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标贴卷带、标贴卷带带盒以及一种标贴生产设备的配置,它们能够使用于在标贴卷带上形成检测目标标记的设备在结构和控制方面得到简化。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是一种用于生产标贴的标贴卷带,这种标贴将要被贴到待贴的物体上,所述标贴卷带包括在卷带纵向上多个部分处按固定节距排列的检测目标标记,上述多个部分处的检测目标标记包括:形成第一形式且按第一固定节距排列的第一检测目标标记;以及形成不同于第一形式的第二形式且按第二固定节距排列的第二检测目标标记。
在本申请的发明中,即使在利用标贴卷带生产具有各种长度的标贴的情况下,也有可能通过识别第一检测目标标记和第二检测目标标记来平稳地实现到预定位置的馈送以及对卷带上的打印位置、切割位置等的控制,其中第一检测目标标记和第二检测目标标记具有不同形式的检测目标标记以便在馈送周期内用于根据标贴长度进行检测。
如上所述,通过采用一种准备并识别具有多种不同形式的检测目标标记的方法,便有可能使标贴上所设置的所有固定节距的检测目标标记变得通用,即使为了生产各种长度的标贴而存在多种标贴卷带且它们具有由环绕切割线或 RFID电路元件构成的不同的阵列规则性。因为有这样的安排,所以用于形成标贴卷带的检测目标标记的设备若配有仅用上述单一固定节距来形成检测目标标记的功能则将满足要求(不再必须针对每一类卷带而改变检测目标标记的节距),因此,结构及其控制都可以得到简化。结果,标贴卷带的制造成本可以减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包括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标签标贴生产设备的RFID标签制造系统的系统配置图。
图2是示出了上述标签标贴生产设备的整体结构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了上述标签标贴生产设备的内部单元的结构的透视图(然而,环形天线省略了)。
图4是示出了图3所示内部单元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带盒的详细结构的放大平面图。
图6A和6B是概念性片段图,示出了当从图5所示箭头D的方向观看时(即当从分离片一侧进行观看时)基带从第一滚筒中馈送出来的情况。
图7A和7B是从概念上表明图6A和6B中标识标记的排列节距和RFID电路元件的排列节距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图。
图8是示出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标签标贴生产设备的控制系统的功能框图。
图9是示出了RFID电路元件的功能配置的功能框图。
图10A和10B分别示出了顶视图和底视图,显示出用标签标贴生产设备完成对RFID电路元件的信息写入(或读取)从而形成的RFID标贴的外观示例。
图11A和11B分别是沿图10所示XIA-XIA’的截面经逆时针旋转90度之后的横截面图以及沿图10A所示XIB-XIB’的截面经逆时针90度旋转之后的横截面图。图11C是用激光机器形成的带标识标记的RFID标签的底视图。
图12A和12B分别示出了顶视图和底视图,显示出RFID标贴的另一个外观示例。图12C是示出了RFID标贴的另一外观示例的顶视图。
图13是一流程图,显示出由控制电路为实现这种控制而执行的控制过程。
图14是示出了步骤S100中的详细过程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了步骤S200中的详细过程的流程图。
图16是一流程图,显示出由一种变更中所提供的控制电路来执行的控制过程,在该变更中页边距部分没有被切割或排出。
图17是示出了步骤S100’中的详细过程的流程图。
图18A-18C示出了RFID标贴的外观。
图19A和19B是概念性片段图,示出了当从图5所示箭头D的方向进行观看时(即从分离片的侧面进行观看时)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标签标贴生产设备中所设置的第一滚筒中馈送出来的基带。
图20(A)和(B)是从概念上表明图19A和19B中标识标记的排列节距和RFID电路元件的排列节距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图。
图21A和21B示出了用标签标贴生产设备完成到RFID电路元件的信息写入(或读取)以及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的切割从而产生的RFID标贴的外观示例。
图22A和22B示出了用标签标贴生产设备完成到RFID电路元件的信息写入(或读取)以及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的切割从而产生的RFID标贴的另一外观示例。
图23A-23C示出了用标签标贴生产设备生产的RFID标贴的另一外观示例。
图24是示出了由控制电路执行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25是示出了步骤S300中的详细过程的流程图。
图26是示出了步骤S100”中的详细过程的流程图。
图27是示出了步骤S200′中的详细过程的流程图。
图28A和28B是从概念上表明在保持Pt=3Pp的变更中标识标记的排列节距与RFID电路元件的排列节距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图。
图29A-29C是从概念上表明在使用带三个黑色条带的标记的变更中标识标记的排列节距与RFID电路元件的排列节距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图。
图30A和30B是从概念上表明在并未沿卷带宽度方向横跨整个卷带而设置黑色条带的变更中标识标记的排列节距与RFID电路元件的排列节距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图。
图31A和31B是从概念上表明在使用两个传感器输出来进行标识而未使用黑色条带的个数的变更中标识标记的排列节距与RFID电路元件的排列节距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图。
图32是示出了由控制电路执行的步骤S300’中的详细过程的流程图。
图33是示出了一种变更中的标签标贴生产设备的一般配置的透视图,在该变更中延长了不包括RFID电路元件的正常打印标贴。
图34是一横截面图,示出了从图33所示该标贴生产设备中除去基带滚筒的情况。
图35A和35B是概念性片段图,显示出从背面观看(即从上述分离片一侧观看)在本变更中的该标贴生产设备中所设置的基带滚筒中馈送出来的基带的情况。
图36A和36B是示意性地表明标识标记的排列节距和环绕切割线的排列节距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图。
图37A和37B示出了用标贴生产设备来完成带印记的标贴卷带的切割之后而产生的标贴的外观示例。图37A是其顶视图,图37B是其底视图。
图38A和38B示出了所生产的标贴的另一外观示例。
图39A-39C示出了所生产的标贴的另一外观示例。
图40是示出了由控制电路执行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将描述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参照图1-18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多种标贴卷带的标记统一。
在图1所示的RFID标签制造系统TS中,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NW连接着路由服务器RS、多个信息服务器IS、终端118a以及通用计算机118b。在下文中,终端118a和通用计算机118b一起适当地统称为″PC118″。
如图2所示,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可基于来自PC 118的操作来生产带有印记 的RFID标贴。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包括设备主体2,该设备主体2具有形状基本为正六面体(大致是立方体)的外壳200以及位于该设备主体2的上表面且能够打开/关闭(或可以连接/分离)的打开/关闭盖子3。
设备主体2的外壳200包括:前壁10,它设置于该设备的前侧(图2中的左前侧)且具有标贴排放出口11,该出口11用于将设备主体2内所产生的RFID标贴T(下文会对此作出描述)排出到外部;以及前盖12,它设置于前壁10中的标贴排放出口11的下方并且其下端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着。
前盖12具有推压部分13,并且通过从上方推压该推压部分13可使前盖12向前打开。此外,在前壁10中的打开/关闭按钮4的下方,设置了电源按钮14,该电源按钮为标签标贴生产设备供电或断电。在该电源按钮14的下方,设置了切割器驱动按钮16,用于通过用户的手动操作来驱动该设备主体2中所设置的切割机构15,并且通过按下该按钮16可将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参照图4,这在下文会进行描述)切割成想要的长度,由此生产RFID标贴T(基本上,切割机构15执行自动的切割,下文会描述)。
打开/关闭盖子3可以图2所示设备主体2的后沿为枢轴旋转支撑着,并且在打开方向上一直通过偏压构件(比如螺丝等)被偏压着。然后,当按下设备主体2的表面上与打开/关闭盖子3相邻排列的打开/关闭按钮4时,打开/关闭盖子3和设备主体2之间的锁定就松开,并且通过偏压构件的作用而打开。顺便提及,在打开/关闭盖子3的中心左侧提供了一个用透明盖子覆盖的透视窗口5。
如图3所示,内部单元20被安排在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之内。内部单元20一般包括:带盒支架6,用于存放带盒7;打印机构21,它带有打印头(即,所谓的热头)23;切割机构15,它带有固定刀刃40和可动刀刃41;半切割单元35,它带有半切割器34且位于固定刀刃40和可动刀刃41的卷带馈送方向的下游。
在带盒7的上表面上,例如提供了卷带标识显示部分8,可用于显示带盒7中所包括的基带101的卷带宽度、卷带颜色等。此外,在带盒支架6中,滚筒支架25由支撑轴29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着,并且通过切换机构可以在打印位置(邻接位置,参照图4,下文对此进行描述)和释放位置(发送位置)之间作出切换。压纸滚筒26和压紧滚筒28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滚筒支架25上,并且当滚筒支架25切换到打印位置时,使压纸滚筒26和卷带压紧滚筒28压靠到打印头23和馈送 滚筒27上。
打印头23包括若干加热元件,并且被安装在带盒支架6中所竖起的头安装部分24。
切割机构15具有由金属构件组成的固定刀刃40和可动刀刃41。通过切割器斜齿轮42、突出部50和长孔49,将切割器电机43(参照图6,下文会对此进行描述)的驱动力传递到可动刀刃41的手柄部分46并使可动刀刃旋转,由此与固定刀刃40一起进行切割操作。该切割状态由微开关126来检测,该微开关126是通过切割器斜齿轮凸轮42A的动作来进行切换的。
在半切割单元35中,接收底部38和半切割器34排列成彼此相对着,并且第一引导部分36和第二引导部分37通过引导固定部分36A而安装在侧盘44上(参照图4,这在下文中会进行描述)。半切割器电机129(参照图6,这在下文中会进行描述)的驱动力可使半切割器34绕着预定的旋转支点(未示出)旋转。在接收底部38的末端,形成接收面38B。
如图4所示,带盒支架6容纳带盒7,使得从带盒7的卷带排出部分30中排出且进一步从标贴排出出口11中排出的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的宽度方向是垂直的。如下文所述,多种带盒7可以被安装到带盒支架6。然后,带盒传感器CS(参照图8,将在随后描述)被设置在带盒支架6中,以便检测所述多种带盒7中的哪一个被安装了(即带盒信息)。
作为带盒传感器CS,可以利用接触型机械开关等以机械的方式检测适当安置在带盒7上的检测目标部分(比如具有凹形、凸形等的标识标记),或者可以提供另一种光或磁检测目标部分以便进行光或磁检测。因来自带盒传感器CS的信号(已检测到上述检测目标部分的检测信号),有可能获得关于被安装到带盒支架6上的带盒7的带盒信息(即关于卷带种类的信息,比如RFID电路元件在基带101中的排列间隔)。作为检测目标部分,可以使用条形码(由条形码传感器来检测,而非带盒传感器CS)或另一种RFID电路元件(由RFID标签信息读取器来检测,而非带盒传感器CS)。
在内部单元20中,提供了标贴排出机构22和环形天线LC。
标贴排出机构22在切割机构进行切割之后排出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即,排出RFID标贴T,下文也如此)。换句话说,标贴排出机构22包括:驱动 滚筒51,卷带排出电机123(参照图8,这在下文中会进行描述)的驱动力可使该驱动滚筒51旋转;压紧滚筒52,它与驱动滚筒51相对且将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夹在这两个滚筒之间;以及标记传感器127,它检测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上所提供的标识标记PM(参照图5,这在下文中会进行描述)。此时,在标贴排放出口11内设置了第一引导壁55、56和第二引导壁63、64,它们将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引导至标贴排放出口11。第一引导壁55、56和第二引导壁63、64是分别整合成一个整体构成,并且在被固定刀刃40和可动刀刃41切割的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RFID标贴T)的排出位置处,排列成彼此之间具有一预定的间隔。
环形天线LC排列在压紧滚筒52附近,使得压紧滚筒52处于径向中心,并且通过磁感应(包括:电磁感应、磁耦合以及其它通过磁场的非接触的耦合方法)与基带101(粘结后的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下文也如此)中所设置的RFID电路元件To进行无线通信从而进行存取(信息读取或信息写入)。
在上述读取或写入时,所生产的RFID标贴T的RFID电路元件To的标签ID与其IC电路部分151中读出的信息(或IC电路部分151中写入的信息)之间的一致性可存储在上述路由服务器RS中,并且可以按需要加以参照。
此外,馈送滚筒驱动轴108和色带收取驱动轴107分别对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和色带105(下文会对此进行描述)给出馈送驱动力,并且这两个轴彼此相关地旋转/驱动。
如图5所示,带盒7具有:外壳7A;第一滚筒102(实际上,它成螺旋状,但图中为了简化而显示成同心),它排列在外壳7A的内部并且带状基带101绕着它进行缠绕;第二滚筒104(实际上,它成螺旋状,但图中为了简化而显示成同心),将宽度与基带101基本上相同的透明覆盖膜103绕着它进行缠绕;色带供给侧滚筒211,用于馈送墨水色带105(热转换色带,然而,当打印-接收卷带是热敏卷带时它便不需要了);色带收取滚筒106,用于在打印之后将墨水色带105卷起来;馈送滚筒27,它可以旋转地支撑在带盒7的卷带排出部分30附近;以及引导滚筒112。
馈送滚筒27将基带101和覆盖膜103压紧在一起并使两者粘结,以便形成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并且同时按图5所示箭头A的方向上馈送(也具有压紧滚筒的功能)。
第一滚筒102绕着基带101,在其上将按预定间隔纵向地依次排列着多个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101环绕着卷轴构件102a缠绕。在本示例中,基带101具有四层结构(参照图5所示的局部放大图),并从缠绕内侧(图5中的右侧)到另一侧(图5中的左侧)依次是由合适的粘合剂制成的粘合层101a、由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等制成的彩色基膜101b、由合适的粘合剂制成的粘合层101c、以及分离片101d。
在本示例中,在基膜101b的背面(图5中的左侧)整体地提供了按环形线圈形状构成的用于发送/接收信息的环形天线152,并形成了与环形天线相连且用于存储信息的IC电路部分151,这样RFID电路元件To就被配置。
在基膜101b的前侧(图5中的右侧),形成了用于粘结覆盖膜103的粘合层101a,同时在基膜101b的背面(图5中的左侧),分离片101d通过被提供的粘合层101c粘结着基膜101b,以便内部包括RFID电路元件To。
设计分离片101d,使得当最终以标贴状态完成的RFID标贴T被贴到预定的物件上时,通过剥离分离片101d便能够用粘合层101c来贴到该物件上。在分离片101d的表面上,在对应于各RFID电路元件To(也对应于标签打印区域PE1,这在下文中将进行描述)的预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即在馈送方向上比前侧的环形天线152的前端更靠前的位置)处,提供了用于馈送控制的预定标识标记(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画成黑色的标识标记)PM。若不使用上述标识标记,则它也可以是用激光加工等方法贯穿基带101穿孔,或者,它可以是Thomson模压方法的机械加工孔等(参照图11C,下文会对此进行描述)。
作为本发明的特征之一,如上所述,可以将包含基带101的多种彼此不同的带盒7安装到带盒支架6中,并且对于任何带盒7的基带101,分离片101d具有相同的(共同的)形式(细节随后描述)。
第二滚筒104具有环绕着卷轴构件104a所缠绕的覆盖膜103。在从第二滚筒104馈送出的覆盖膜103中,通过打印头23的压紧,使其背面(即要粘结到基带101的那一侧)上所排列的色带105(该色带105由色带供给侧滚筒211和墨带收取滚筒106驱动)与覆盖膜103的背面相接触。
籍助于诸如设置在带盒7外部的馈送电机119(参照图3和图8,下文将对其进行说明,例如它是一个脉冲电机)的驱动力,通过齿轮机构(未示出)传递到驱 动轴107和馈送滚筒驱动轴108,从而使色带收取滚筒106和馈送滚筒27一起旋转/驱动。与馈送滚筒27相比,打印头23排列在覆盖膜103传送方向的上游。
在上述配置中,第一滚筒102馈送出的基带101可提供给馈送滚筒27。另一方面,从第二滚筒104馈送出的覆盖膜103,其背面(即,粘结到卷带101的那一侧)所排列的色带105(该色带105由色带供给侧滚筒211和色带收取滚筒106驱动)可由打印头23压紧并且使其与覆盖膜103的背面相接触。
然后,当带盒7安装在带盒支架6中且滚筒支架25从释放位置移至打印位置时,覆盖膜103和色带105可固定在打印头23和压纸滚筒26之间,并且基带101和覆盖膜103被固定在馈送滚筒27和压紧滚筒28之间。然后,馈送电机119的驱动力使色带收取滚筒106和馈送滚筒27分别以图5所示的箭头B和箭头C所指的方向旋转/驱动,且彼此同步。此时,馈送滚筒驱动轴108、压紧滚筒28和压纸滚筒26通过齿轮机构(未示出)而相连,并且在馈送滚筒驱动轴108的驱动下,使馈送滚筒27、压紧滚筒28和压纸滚筒26旋转,并且像上文所述那样从第一滚筒102中馈送出基带101并且将其提供给馈送滚筒27。另一方面,从第二滚筒104中馈送出覆盖膜103,并且同时通过打印头驱动电路120(参照图8,下文会对此进行描述)使打印头23的多个加热元件带电。结果,在覆盖膜103的背面上,打印出印记R(参照图10,下文会对此进行描述),该印记R对应于要成为粘结目标的基带101上的RFID电路元件To。然后,用馈送滚筒27和压紧滚筒28使已完成打印的基带101和覆盖膜103粘结在一起,从而形成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并且通过卷带排出部分30(参照图4)将该卷带109从带盒7中馈送出去。通过驱动轴107的驱动,色带收取滚筒106使完成在覆盖膜103上打印的墨水色带105缠绕起来。
然后,在通过上述粘结而产生的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中的环形天线LC对RFID电路元件To进行信息写入/读取之后,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可由切割机构15自动切割,或者通过操作切割器驱动按钮16(参照图2)来进行切割,并且生产出RFID标贴T。之后,通过标贴排出机构22,将该RFID标贴从标贴排放出口11(参照图2和4)排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多种带盒7可以被安装,并且各基带101的形式是彼此不同的(在本示例中,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与RFID电路元件 To的排列节距是不同的)。图6A和6B示出了彼此不同的基带101的示例。
为了更方便理解,图7A和7B示出了图6A和6B所示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与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在图6A和7A中以及在图6B和7B中,基带101中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都是固定值Pp。在本示例中,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Pt(固定值)满足关系式Pt=n×Pp(n: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图6A和7A中的基带101是一个示例,其中n=1,则Pt=Pp,即相邻的标识标记PM之间安排一个RFID电路元件To,PM也不例外。基带101被用于生产其长度与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的距离(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基本上相同(或小一点)的RFID标贴T(参照图10A和10B,下文会进行描述)。
另一方面,图6B和7B中的基带101是一个示例,其中n=2,则Pt=2Pp,即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是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的两倍。结果,如图7B所示,在这种安排下,存在两个相邻的标识标记PM、PM,两者之间没有RFID电路元件(即空白)。这种基带101被用于生产其长度大致是相邻两个标识标记PM、PM之间的距离(排列节距Pp)的两倍(或大于该距离但不大于该距离的两倍)的RFID标贴T(参照图10A和10B以及图12A和12B,下文进行描述)。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有可能使用根据n的值而具有多种相互关系的多种基带101,并且在上述示例中,示出了n=1和n=2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种标识标记PM都由统一分布的标记构成(具有固定宽度的一行标记,并且一行标记和两行标记并不共存,就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那样,下文会进行描述)。
然后,如上所述,带盒7具有检测目标部分(可由带盒传感器CS来检测),并且通过检测来区分带盒7的种类。这意味着,检测目标部分可以充当一种用于记录关联信息的关联记录部分,这种关联信息表明RFID电路元件To的阵列规则性(在本示例中即排列节距Pt)与标识标记PM的节距Pp之间的关系关联,因为该关联信息指明了上述关联情况(在本示例中,即n的值,它大于或等于1)。
图8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标签标贴生产设备控制系统。在图8中,在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的控制板(未示出)上,排列着控制电路110。
在控制电路110中,提供了:CPU 111,其内部有计时器111A并用于控制各设备;输入/输出接口113,它通过数据总线112连接着该CPU 111;CGROM 114;ROM 115、116;以及RAM 117。
在ROM 116中,存储着:打印驱动控制程序,该程序通过根据来自PC 118的操作输入信号从打印缓冲器中读出数据进而驱动打印头23、馈送电机119和卷带排出电机65;切割驱动控制程序,该程序在打印完成时通过驱动馈送电机119进而将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馈送到切割位置并且通过驱动切割器电机43来切割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以及卷带排出程序,该程序通过驱动卷带排出电机65将已切割好的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即,RFID标贴T)强制性地从标贴排放出口11中排出;发送程序,该程序用于产生像探询信号或写入信号等针对RFID电路元件To的存取信息,并将其输出给发送电路306;接收程序,该程序用于处理从接收电路307中输入的响应信号;以及控制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所必需的其它各种程序。CPU 111基于ROM 116中所存储的各种程序来执行各种计算。
在RAM 117中,提供了文本存储器117A、打印缓冲器117B、参数存储区域117E等。在文本存储器117A中,存储了由PC 118输入的文档数据。在打印缓冲器117B中,存储着用于打印的点图案(比如多个字符和符号)和所加的脉冲个数(它是各点的形成能量)作为点图案数据,并且打印头23根据该打印缓冲器117B中所存储的点图案数据来执行点打印。在参数存储区域117E中,存储着各种操作数据、RFID电路元件To(上述的)的标签标识信息(标签ID),从中可以读取(获得)的信息等。
连接着输入/输出接口113的有:PC 118;打印头驱动电路120,用于驱动打印头23;馈送电机驱动电路121,用于驱动馈送电机119;切割器电机驱动电路122,用于驱动切割器电机43;半切割器电机驱动电路128,用于驱动半切割器电机129;卷带排出电机驱动电路123,用于驱动卷带排出电机65;发送电路306,该电路产生载波以便于通过环形天线LC对RFID电路元件To进行存取(读取/写入)并且同时输出探询波(发送信号),这是基于输入控制信号而被调制的载波;接收电路 307,该电路对通过环形天线LC从RFID电路元件To中接收到的响应信号进行解调并将其输出;以及标签传感器127,用于检测标识标记PM。
在以控制电路110为核心的控制系统中,当通过PC 118输入字符数据等时,文本(文档数据)可依次存储到文本存储器117A中,并且同时通过驱动电路120来驱动打印头23,根据用于打印的打印缓冲器117B中所存储的点图案数据的一行打印点来选择性地加热/驱动各个打印头元件,与此同步的是,馈送电机119通过驱动电路121进行卷带的馈送控制。此外,发送电路306基于来自控制电路110的控制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控制并且输出上述探询波,并且同时接收电路307处理基于来自控制电路110的控制信号而解调的信号。
如图9所示,RFID电路元件To具有环形天线152,它通过与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上的环形天线LC的磁感应而非接触地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以及IC电路部分151,它连接着环形天线152。
IC电路部分151包括:整流部分153,它对环形天线152所接收到的探询波进行整流;电源部分154,它积累被整流部分153整流过的探询波的能量以便使其成为驱动电源;时钟提取部分156,它从环形天线152所接收到的探询波中提取出时钟信号以便将其提供给控制部分155;存储器部分157,它能够存储预定的信息信号;调制解调器部分158,它连接着环形天线152;以及以上注意到的控制部分155,它通过整流部分153、时钟提取部分156、调制解调器部分158等来控制RFID电路元件To的操作。
调制解调器部分158对环形天线152所接收到的、来自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的环形天线LC的通信信号进行解调,并且基于来自控制部分155的应答信号对环形天线152所接收到的探询波进行调制,再将其作为响应波从环形天线152重发出去。
控制部分155解释经调制解调器部分158解调后的接收信号,基于存储器部分157所存储的信息信号来产生应答信号,并且通过调制解调器部分158进行类似于应答控制这样的基本控制。
时钟提取部分156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提取时钟分量,同时将时钟提取给控制部分155,并且将对应于接收信号时钟分量的频率的时钟提供给控制部分155。
图10A、10B、11A和11B示出了RFID标贴的外观示例。该示例示出了利用 图6A和7A所示基带101生产出的RFID标贴T,其长度与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基本上相同。
在图10A、10B、11A和11B中,RFID标贴T具有五层结构,其中覆盖膜103被添加到图5所示的四层结构,并且从覆盖膜103一侧(图11中的上方)到另一侧(图11中的下方)依次是覆盖膜103、粘合层101a、基膜101b、粘合层101c和分离片101d。然后,如上所述,RFID电路元件To包括位于基膜101b背面上的环形天线152可被分别安置在基膜101b和粘合层101c中,并且在覆盖膜103的背面上打印与RFID电路元件To所存储信息等相对应的标贴印记R(在本实施方式中,即字母″ABCDEF″)。在RFID标贴T的RFID电路元件To的存储部分157中,存储着标签ID(存取ID),这是固有的标识信息。
在RFID标贴T中,在除分离片101d以外的如上所述的其它层中即在覆盖膜103、粘合层101a、基膜101b和粘合层101c中,用半切割器34大致沿卷带宽度方向形成了半切割线HC。换句话说,RFID标贴T包括:RFID标贴主体Ta,它是与打印区域S相对应的部分,覆盖膜103的标贴印记R就被打印在该打印区域S中;以及页边距部分Tb,它是与页边距区域S1相对应的部分,其中没有打印标贴印记T(参照图10A)。由此,RFID标贴T具有这样一种配置,RFID标贴主体Ta和页边距部分Tb在半切割线处通过分离片101d而彼此相连。上述的标识标记PM被设置在页边距部分Tb处。
在上文中,采用该示例是为了解释,其中沿标贴纵向仅仅在RFID标贴主体Ta的一侧形成半切割线HC,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也有可能用半切割器34在另一侧形成半切割线HC,并提供与页边距部分Tb相似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半切割线HC在另一侧的位置是可变的(比如,根据待打印的字母的个数)。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期望将半切割线HC的位置设置成至少更接近传输方向的后端一侧,而非传输方向上RFID电路元件To的后端部分(即天线152的后端部分),以便不妨碍RFID电路元件To的通信能力。
若不像如上图11A和11B所示那样提供涂成黑色的标识标记PM,则可以通过激光加工等来钻孔,它基本上贯穿基带101,并以此作为标识标记PM,如图11C所示。
图12A和12B示出了由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所生产的RFID标贴T的另一 外观示例。该示例示出了利用图6B和7B所示基带101生产出的RFID标贴T,其长度大致是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的两倍。
图12A和12B所示RFID标贴T也具有五层结构,其中添加了覆盖膜103,与上文相似(横截面的结构与图11A和11B相同,因此,不再示出)。在这种情况下,覆盖膜103背面的打印区域S(可打印的最大长度)约为图10A所示结构的两倍(比如,稍稍大于两倍),并且打印了与RFID电路元件To的存储信息等相对应的标贴印记R(在本示例中即字母″ABCDEFGHIJKLMN″)。
其它要点与上文相同,比如,RFID标贴T包括RFID标贴主体Ta和页边距部分Tb并且它们在半切割线HC处彼此相连,因此省略有关的描述。
在本示例中,如图12A所示,示出了如下情形,操作人员使用图6B和7B所示的基带101,结果,待打印的字母的个数较大,并且生产出其长度大约是图10A所示的两倍的RFID标贴T。然而,除了待打印的字母个数较大以外,还可以有其它原因(打印风格、操作人员的偏好、标贴使用的目的等的变化)。图12C示出了这样一个示例,其中操作人员使用图6B和7B所示的基带101,尽管字母的个数是相同的,但增大上述印记中的每一个字母,并且生产出其长度约为图10A所示的两倍的RFID标贴T。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可以利用多种基带101来生产多种RFID标贴T,这些基带101具有彼此不同的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在其生产过程中,如上所述,利用带盒传感器CS检测带盒7中的检测目标部分,便识别出基带101的种类,并且根据这一点,实现与之相关的卷带传输与定位控制、打印控制、通信控制、切割控制等。为了实现上述控制,控制电路110执行图13所示的控制过程。
在图13中,当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通过PC 118实现预定的RFID标签生产操作时,流程便开始了。
首先,在步骤S1中,基于带盒传感器CS的检测信号,获得关于相应基带101的卷带类型的信息(在上面的示例中,即基带101是用于生产如图6A和7A所示的正常长度的标贴,还是用于生产如图6B和7B所示的上述长度两倍长的标贴,即关于标贴长度的信息)。例如,也可以在控制电路110中合适的部分(比如RAM 117、其它存储器等)内以表格的形式存储彼此相关的检测目 标部分的标识标记及其相应的带盒种类(或卷带的种类),并且基于此获得关于基带101的种类的信息。
之后,该过程移到步骤S2并且执行预备处理。换句话说,从PC 118(经通信线路NW和输入/输出接口113)输入操作信号,并且基于该操作信号来设置打印数据、待写入标签中的数据、半切割位置(半切割线HC的位置)、完全切割位置(切割线CL的位置)、打印结束位置等。此时,基于上述带盒信息,针对每一类带盒(即针对每一类基带101)唯一地且固定地确定了半切割位置和完全切割位置。设置半切割位置,使得它不与RFID电路元件To的位置重叠。
接下来,在步骤S3中,进行初始化设置。此处,所述初始化设置使得当从天线LC到RFID电路元件To进行通信时将变量M、N以及通信出错标记F都设为零,其中变量M、N用于在RFID电路元件To没有响应时计数通信重试的次数(尝试访问的次数),通信出错标记F用于指明当通信重试进行预定次数之后仍然无法建立通信的情况。
之后,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4,开始卷带传输。此处,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13将控制信号输出到馈送电机驱动电路121,并且由馈送电机121的驱动力来旋转地驱动馈送滚筒27和色带收取滚筒106。此外,通过卷带排出电机驱动电路123将控制信号输出到卷带排出电机65,并且使馈送电机51被旋转地驱动。这样,便从第一滚筒102中馈送出基带101并且将其提供给馈送滚筒27;同时从第二滚筒104中馈送出覆盖膜103,用馈送滚筒27和压紧滚筒28将基带101和覆盖膜103粘结起来并形成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并且进一步将其从带盒7中馈送到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之外。
之后,在步骤S6中,基于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13输入的标记传感器127的检测信号,确定是否检测到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上的标识标记PM(即覆盖膜103是否到达打印头23开始打印的位置)。重复该过程,直到检测到标识标记PM才满足该确定过程;并且当检测到标识标记PM时,该确定过程得到满足,该过程转入后续步骤S7。
在步骤S7中,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13向打印头驱动电路120输出控制信号接通打印头23,由此,在上述覆盖膜103的打印区域S中开始打印标贴印记 R,比如字母、符号、条形码等,这些都与步骤S2中所获得的RFID标贴T的打印数据相对应。
之后,在步骤S8中,确定是否已将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馈送到上述半切割位置(即传输方向上的所述位置,在此位置半切割器34与半切割线HC直接对置的位置),该位置位于步骤S1中所设置的RFID标贴T的RFID标贴主体Ta和页边距部分Tb的边界处。此时,确定过程可以按如下方法来实现:用预定的已知方法(通过计数用于驱动馈送电机119的馈送电机驱动电路121所输出的脉冲的个数,其中馈送电机119是一个脉冲电机)在步骤S6中检测在检测到标识标记PM之后的馈送距离。重复该过程,直到到达半切割位置才确定该过程得到满足,并且当到达该位置时,该确定过程得到满足,则该过程转入后续步骤S9。
在步骤S9中,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13将控制信号输出到馈送电机驱动电路121和卷带排出电机驱动电路123,停止驱动馈送电机119和卷带排出电机65,并且使馈送滚筒27、色带收取滚筒106和馈送滚筒51停止旋转。在这样的安排下,在从带盒7中馈送出的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在排出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在半切割单元35的半切割器34与步骤S2中所设置的半切割线HC相对置的状态中,停止从第一滚筒102馈送出基带101,停止从第二滚筒104馈送出覆盖膜103,并且停止馈送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此外,在此时,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13将控制信号输出给打印头驱动电路120,停止向打印头23提供电流,并且停止打印标签印记R(中断打印)。
之后,在步骤S10中,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13将控制信号输出给半切割器电机驱动电路128,以驱动半切割器电机129,使半切割器34旋转,切割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的覆盖膜103、粘合层101a、基膜101b和粘合层101c,由此,实现了用于形成半切割线HC的半切割处理。
然后,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1,与上述步骤S4相似,通过旋转地驱动馈送滚筒27、色带收取滚筒106和馈送滚筒51,继续馈送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并且同时像在步骤S7中那样向打印头23加电以便继续打印标贴印记R。
之后,在步骤S12中,确定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是否已传输了预定的值(例如,能让RFID电路元件To到达与天线LC基本上相对置的位置的传输距离,然而,其中不存在标签的间隔是不包括的)。此时,就像上述步骤S8 中那样,通过计数馈送电机驱动电路121(它是一个脉冲电机,用于驱动馈送电机119)所输出的脉冲的个数,便足以确定上述传输距离。
在接下来的步骤S100中,执行标贴生产处理。换句话说,当到达RFID电路元件To的通信位置(即,RFID电路元件To与环形天线LC相对置的位置)时,停止传输和打印,与RFID电路元件To进行信息发送/接收。然后,继续传输和打印以完成打印过程,并形成相应的RFID标贴T(参照图14,这在下文中会进行描述)。
当以上述方式完成步骤S100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3,并且确定在上述步骤S100中的标贴生产处理过程中是否将标志F设为“1”(是否已出现通信出错)。当没有出现通信出错时,F仍然为“0”,因此,上述确定过程没有得到满足,该过程继续到步骤S14。
在步骤S14中,首先确定是否已将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馈送到上述步骤S2中所设置的RFID标贴T的远端的完全切割位置(切割机构15的可动刀刃41与RFID标贴T的远端处的完全切割线CL的位置直接地对置)。此时,通过计数馈送电机驱动电路121(它是一个脉冲电机,用于驱动馈送电机119)所输出的脉冲的个数,便足以做出上述确定过程。重复该过程,直到到达完全切割位置才确定过程得到满足,并且当到达上述位置时,该确定过程得到满足,则该过程移动到后续步骤S16。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13中,如果在步骤S100中的标贴生产处理过程中已出现通信出错,则标志F被设为“1”,因此,上述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例如,在下面的情况下,这种通信出错就很可能发生。换句话说,比如,假定带盒7中安排了这样的基带101,其上在相邻的标识标记PM、PM之间每两个间隔就安排一个RFID电路元件To(如图6B和7B所示),而没有将那种在所有的间隔中都存在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101(如图6A和7A所示)安装到带盒支架6中(准确地讲,上述这些间隔就是在传感器127检测到标识标记PM之一时的传输定时(传输方向上的位置,即卷带101、109处于某种传输状态中的那段时间)与传感器127检测到其它标识标记PM时的传输定时(传输方向上的位置)之间的间隔,相应的RFID电路元件To总是处于大致与天线LC相对且能够进行通信的位置。在本说明书中,“传输方向上的位置”、“间隔”等定义被假定为全都相同)。(这可由关于卷 带种类的信息来标识,这种信息是在步骤S1中基于带盒传感器CS的检测信号而获得的。)此处,如上所述,由步骤S6中标识标记PM的检测定时触发了步骤S100中的标贴生产处理(包括与带有RFID电路元件To的通信(尝试),参照后面的描述),基于此,当步骤S8中的确定过程和步骤S12中的确定过程得到满足时,在传输的定时处得到执行。此时,在这一阶段,并不知道步骤S6中检测到的标识标记PM究竟是RFID电路元件紧靠传输方向之后的标识标记PM(图7B中的(1)所示),还是在传输方向之后RFID电路元件To的空白区域还延伸一段的标识标记PM(图7B中的(2)所示)。
此时,接下来,假定标识标记是(1)那种,做出建立通信的尝试,如果在预定的重试次数之内可以建立通信,则该标识标记PM就被视为是(1)那种,如果无法建立通信,则该标识标记PM就被视为是(2)那种。换句话说,就确定当出现通信出错时(当F=0时),步骤S6中检测到的标识标记PM是(2)那种(在下文中,根据情况将其称为“无标签间隔的情况”)。假定步骤S6中检测到的标识标记PM是(2)那种(即无标签间隔),如果在步骤S100中标贴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通信出错且标志F已被设为“1”,则步骤S13中的确定过程不再得到满足,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确定是否已经到达页边距排出完全切割位置,该位置不同于步骤S14中的。换句话说,在步骤S14中,确定是否已经到达完全切割位置以便通过切割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的后端从而完成RFID标贴T的生产过程,其中该标签标贴卷带109包括已正常完成通信的RFID电路元件To(用步骤S1中所获得的卷带的种类信息将基带101标识为如图6A和7A所示的那种,即其上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的每一间隔中都有RFID电路元件To,并且在步骤S2中的预备处理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正常切割线CL的位置)。与此相对比的是,在步骤S15中,确定是否已到达完全切割位置,以便当在步骤S6中检测到图7B中的(2)所表明的标识标记PM时,将从(2)的标识标记PM到(1)的标识标记PM的间隔所对应的区域(在传感器127检测到(2)的标识标记PM之后直到检测到(1)的标识标记PM的传输区域)作为页边距(剩余区域)排出,其中假定了当用图6B和7B所示基带101生产出上述长度两倍的RFID标贴T时(用步骤S1中获得的卷带种类信息将基带101标识为图6B 和7B所示的那种,根据步骤S2中预备过程中切割线CL的位置的设置,来确定将要作为页边距被切割和排出的长度,并且设置了完全切割位置)RFID电路元件To始终安置在传输方向的顶端一边(参照图12A和图12C)。此时,通过计数馈送电机驱动电路121(它是一个脉冲电机,用于驱动馈送电机119)所输出的脉冲的个数,便足以做出上述确定过程。直到到达页边距排出完全切割位置之前,该确定过程都得不到满足,并且重复该过程。当该位置到达时,该确定过程得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到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就像在上述步骤S9中那样,使馈送滚筒27、色带收取滚筒106和馈送滚筒51停止旋转,并且停止馈送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由此,在切割机构15的可动刀刃41与步骤S2中所设置的切割线CL相对置的状态中,停止从第一滚筒102馈送出基带101,停止从第二滚筒104馈送出覆盖膜103,并且停止馈送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
之后,在步骤S17中,将控制信号输出给切割器电机驱动电路122以驱动切割器电机43,使切割机构15的可动刀刃41旋转移动,由此执行完全切割处理,其中所有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的覆盖膜103、粘合层101a、基膜101b、粘合层101c和分离片101d被切断(分开),以便形成切割线CL。通过切割机构15的分离,可将标签标贴卷带109的顶端一侧从其余部分中分离下来。结果,在无标签间隔的情况下,分离的部分是页边距部分,在其它情况下,分离的部分是RFID标贴T。
之后,该过程转入步骤S18,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13将控制信号输出到卷带排出电机驱动电路123,以继续驱动卷带排出电机65并使馈送滚筒51旋转。由此,由驱动滚筒51进行传输,将步骤S17所生产的RFID标贴T或页边距部分朝着标贴排放出口11传输,并且将该标贴T从标贴排放出口11排出到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的外面。
之后,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9,并且确定是否有标志F=1。当F=0时(即,步骤S13的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且执行步骤S14),RFID标贴T已像上述那样完成了,因此,该流程结束。当F=1时(在无标签间隔的情况下),没有如上所述生产出RFID标签T,并且只排出了页边距部分,因此,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0。
在步骤S20中,为了从上述传输位置起重新开始生产RFID标贴T,初始化(复位)在步骤S8和S21中传输方向上的距离的确定所基于的参考值(比如,脉冲电机的计数值),然后,该过程返回步骤S3,并且重复相同的过程。由此,用图6B和7B中的基带101生产出上述长度两倍的RFID标贴T时,即使在生产过程刚刚开始之后就遇到无标签间隔,从(2)的标识标记PM到后面的(1)的标识标记PM的间隔所对应的区域也会被视为页边距部分。结果,有可能必定生产出上述长度两倍的RFID标贴,其中在传输方向上RFID电路元件To排列在顶层,就像图12A或12B所示那样。
图14示出了步骤S100的详细过程。在图14中,首先,在步骤S101中,确定是否已将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馈送到上述与环形天线进行通信的位置(准确地说,在无标签间隔的情况下尝试进行通信的位置,下文也如此)。此时,通过使用如上述图13中的步骤S8中的预定的众所周知的方法来检测在检测到基带101的标识标记PM之后的馈送距离,便足以做出上述确定过程。重复该过程,直到到达通信位置和满足上述确定过程;并且当到达上述位置时,该确定过程得到满足,则该过程转入后续步骤S102。
在步骤S102中,类似于上述步骤S9,使馈送滚筒27、色带收取滚筒106和驱动滚筒51停止旋转,并且在环形天线LC与RFID电路元件To大致对置的状态下(然而,不包括无标签间隔的情况),停止传输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此外,停止向打印头23供电,并且停止(中断)标贴印记R的打印过程。
之后,该过程转入步骤S200,通过无线通信在天线LC和RFID电路元件To之间发送/接收信息,并且执行信息发送/接收处理(其细节请参照下面的图24),其中将图13所示步骤S2中所产生的信息写入RFID电路元件To的IC电路部分151中(或读出预先存储在IC电路部分中的信息)。
之后,该过程转入步骤S103,并且确定是否有F=1,这用于指明是否出现了通信出错。当在步骤S200中正常完成了信息的发送/接收并且没有出现通信出错时(即不是无标签间隔的情况),因为F=0,所以上述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04。
在步骤S104中,类似于图13中的步骤S11,馈送滚筒27、色带收取滚筒106和驱动滚筒51被旋转地驱动着,以便向打印头23加电,从而继续打印标贴印记R 并且继续传输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
之后,该过程转入步骤S105,并且确定是否已将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传输到上述打印结束位置(图13所示步骤S2中计算出的位置)。此时,通过使用预定的众所周知的方法来检测在步骤S6中检测到基带101的标识标记PM之后的传输距离,便足以做出上述确定过程。重复该过程,直到到达打印结束位置该确定过程才得到满足,并且当到达上述位置时,该确定过程得到满足,则该过程转入后续步骤S106。
在步骤S106中,类似于图13中的步骤S9,停止向打印头23供电,并且停止标贴印记R的打印过程。由此,就完成了将标贴印记R打印到打印区域S上的过程。由此,完成了该例程。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3中,当信息的发送/接收没有正常完成且出现了通信出错时(无标签间隔的情况),因为F=1,所以上述确定过程得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07。
在步骤S107中,就像在图13的步骤S4中那样,馈送滚筒27、色带收取滚筒106和驱动滚筒51被旋转地驱动着,以继续传输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由此该例程便结束了。
图15示出了步骤S200中的详细过程。在本示例中,作为以上描述的信息的写入和信息的读取之外的示例,描述了信息的写入。
在图15中,首先,在步骤S205中,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13将控制信号输出到上述发送电路306,并且经过预定调制的探询波可作为询问信号(在本示例中,标签ID读取命令信号)通过环形天线LC而被发送到作为写入目标的RFID电路元件To,用于获取RFID电路元件To中所存储的ID信息。以这样的安排,RFID电路元件To的存储器部分157被初始化。
之后,在步骤S215中,响应于上述标签ID读取命令信号,从作为写入目标的RFID电路元件To中发出的回复信号(包括标签ID)通过环形天线LC被接收,通过接收电路307和输入/输出接口113取入该回复信号。
接下来,在步骤S220中,基于接收到的回复信号,确定RFID电路元件To的标签ID是否已被正常地读取。
当上述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25并且M加1,并 且在步骤S230中确定M是否等于5。在M≤4的情况下,则该确定过程未得到满足,则该过程返回到步骤S205,并且重复相同的过程。在M=5的情况下,则该过程转入步骤S235,并且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13将出错指示信号输出给PC 118,从而执行相应的写入失败(出错)显示,此外,在步骤S236中设置上述标志F=1,这对应于通信出错的发生,该例程便完成了。这样,即使初始化并不成功,也进行至多5次的重试。
当步骤S220中的确定过程得到满足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40,并且控制信号被输出给发送电路306;并且作为一个用于指定步骤S215中所读取的标签ID以及将期望的数据写入相关标签的存储器部分157中的信号(在本示例中,写入命令信号),通过环形天线LC将经过预定调制的探寻波发送到RFID电路元件To,该电路元件To是写入信息的对象,然后,信息被写入。
之后,在步骤S245中,一控制信号被输出给发送电路306;并且作为一个用于指定步骤S215中所读取的标签ID以及读取相关标签的存储器部分157中所存储数据的信号(在本示例中,读取命令信号),通过环形天线LC将经过预定调制的探寻波发送到RFID电路元件To(它是写入信息的对象),以便提示回复。之后,在步骤S250中,响应于上述读取命令信号,通过环形天线LC接收到从RFID电路元件To(它是写入信息的对象)中发送出的回复信号,并且通过接收电路307取入该回复信号。
接着,在步骤S255中,基于接收到的回复信号,通过确认RFID电路元件To的存储器部分157中所存储的信息并使用众所周知的出错检测代码(CRC代码:循环冗余码校验)来确定上述发送的预定信息是否已正常存储到存储器部分157中。
如果该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则该过程转入步骤S260,并且N加1,并且在步骤S265中进一步确定N是否等于5。在N≤4的情况下,上述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则该过程返回到步骤S240并且重复相同的过程。在N=5的情况下,则该过程转入步骤S235,以相似的方式使PC 118产生相应的写入出错显示,设置上述标志F=1,则该例程便完成了。这样,即使初始化并不成功,也进行至多5次的重试。
当步骤S255中的确定过程得到满足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70并且一控 制信号被输出给发送电路306;并且作为一个用于指定步骤S215中所读取的标签ID以及禁止覆盖相关标签的存储器部分157中所存储数据的信号(在本示例中,锁定命令信号),通过环形天线LC将经过预定调制的探寻波发送到RFID电路元件To(它是写入信息的对象),以便禁止将新信息写入RFID电路元件To。在这种安排下,便完成了将RFID标签信息写入RFID电路元件To(它是写入信息的对象)中的过程。
之后,该过程转入步骤S280,步骤S240中写入RFID电路元件To中的信息以及与之相一致由打印头23在打印区域S上打印的标贴印记R的打印信息的组合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13和通信线路NW而被输出,并且被存储于信息服务器IS或路由服务器RS中。该存储的数据可被存储/保存在服务器IS、RS的数据库中,使得PC 118可去查阅。由此,该例程便结束了。
这种情况描述到现在,其中RFID标签信息被发送到RFID电路元件To并且被写入IC电路部分151,由此生产出RFID标签T。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有这样一种情况,在从只读型RFID电路元件To(其中存储了预定的RFID标签信息并且该信息是以一种不可重写的方式保存的)中读取RFID标签信息的同时,进行与之相应的打印,以生产RFID标贴T。
在这种情况下,图13所示步骤S2的准备处理过程中关于待写入标签中的数据的设置不再是必需的了,只需要在图14所示步骤S200的信息发送/接收处理过程中读取RFID标签信息。此时,只需要在步骤S280中将打印信息和所读取的RFID标签信息的组合存储到服务器中。
在按上述配置的本实施方式的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中,打印头23在覆盖膜103上进行预定的标贴打印R。然后,由馈送滚筒27和压紧滚筒28把从第一滚筒102中馈送出的覆盖膜103和基带101彼此接合起来并结成一体,并且形成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对于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上所设置的RFID电路元件To而言,信息被无接触地发送到天线LC/从天线LC处无接触地接收信息,执行信息的读取或写入,通过切割机构15将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切割成预定的长度,由此,生产出RFID标贴T。此时,传感器127检测基带101(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上的标识标记PM,由此,平稳地执行:基于该标识标记的预定位置传输和定位控制;以及使用该标识标记的打 印、通信和切割的控制。
在本发明的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中,多种带盒7都可以被安装到带盒支架6中。然而,尽管在每一类带盒7中基带101上的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都是相同的,但是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Pt则彼此不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每一个带盒7而言,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和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Pt之间的关联信息都被记录在该带盒7的检测目标部分中。然后,在步骤S1中,由带盒传感器CS来获取检测目标部分的检测结果(包括上述关联信息)。在这种安排下,当传感器127检测到标识标记PM时,有可能利用上述相关信息识别出目前所装带盒7的基带101(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的RFID电路元件To的阵列及其规则性,并利用该标记平稳地执行到相应预定位置的传输和定位控制以及打印、通信和切割等的控制(基于步骤S1中获取的关于卷带种类的信息,来判断在步骤S14和S15中是否已到达完全切割位置)。
如上所述,通过采用一种利用关联信息(从带盒7的检测目标部分中获得的)基于标识标记PM来执行传输、定位控制等的方法,就可能即使在多种带盒7(它们具有不同的RFID电路元件To的阵列规则性)被安装到带盒支架6时也能够使提供给带盒7的基带101的标识标记PM的所有排列节距Pp都统一。结果,用于在基带101上形成标识标记PM的设备若仅配有用于形成单种排列节距Pp的标识标记PM的功能也将满足要求。在本示例中,特别是,标识标记PM是通过打印而形成于分离片101d上的,因此,只需要包括用于打印单种排列节距Pp的标识标记PM的功能,不再必须准备多种用于打印的模子/盘子等。结果,有可能简化上述设备的结构和控制,因此,基带101的制造成本可以减小,同时,打印好的标签卷带的库存数以及因丢弃而浪费的量都可以减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使每一种标识标记PM的形式本身统一(在本示例中,由一个黑色的条带(=标记元素)组成)。在这种安排下,用于在基带101上形成标识标记PM的设备可以得到进一步简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有可能使用如图6B和7B所示的基带101(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Pt大于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在这种情况下, 在之前的标贴生产已结束之后,假定基带101(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已停在无标签间隔中这一情况(此刻,RFID电路元件To没有到达与天线LC基本上相对置的位置),当重新开始生产标签标贴时,就从上述无标签间隔处开始传输。
在本实施方式中,响应于此,在步骤S13中,确定它是否是无标签间隔(在本示例中,根据是否有对来自天线LC的询问的响应来进行上述确定过程)。在这种安排下,即使如上所述从该无标签间隔处开始传输,该过程也会移动到步骤S15,因为如上所述步骤S13中的确定过程得到了满足,并且有可能执行相应的打印、切割等的控制(在本示例中,指在排出页边距部分之后再次生产标签标贴的控制)。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上述确定过程的结果是所述无标签间隔时,在通过切割并排出相应的页边距部分从而引出该间隔不再是无标签间隔的状态之后,便无误地生产出标签标贴。结果,有可能在从标贴顶端起基本上一固定的位置处对齐有RFID电路元件To的位置,而不管如图10A-10C和图11A-11C所示的被生产的RFID标贴T的长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当生产出RFID标贴T时,切割机构15切割卷带,同时避免切割到RFID电路元件To。在这种安排下,有可能在切割线CL处切割卷带时防止RFID电路元件To被错误地切割并防止通信能力被妨碍或损坏。特别是,通过将所生产的RFID标贴T在传输方向上的长度的最小值设为至少等于标识标记PM之间的排列节距Pp(使得标贴长度≥Pp),有可能至少无误地防止因切割线CL的位置太靠近标识标记PM(即标签标贴长度太短)而导致RFID电路元件To被错误地切割。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无标签间隔情况下,相应的页边距部分被切割和排出,使得有可能在从标贴顶端起基本上一固定的位置处对齐有RFID电路元件To的位置,而不管所生产的RFID标贴T的长度,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下面将描述一种变更,其中不执行上述切割或排出。
图14示出了步骤S100中的详细过程。在图14中,这种变更中所提供的控制电路110所执行的控制过程被显示在图16中(对应于图13)。与图13相同的部分都分配了相同的符号,其说明将省略或简化。
在图16中,在步骤S6和S7之间新提供一步骤S21,其中确定用于表明通信出错的标记F是否是“1”。当F=1时,上述确定过程得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2,当F=0时,上述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7。
此外,替代步骤S100(它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是标贴生产处理过程),提供了与步骤S100相对应的步骤S100′(细节随后描述),并且在步骤S100′和步骤S14之间提供了步骤S13。在步骤S13中,当上述确定过程因F=0而得不到满足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6,这与上文描述的一样,用于计数访问尝试次数的变量M、N被初始化成“0”,然后,该过程返回到步骤S6,并且重复相同的过程。
图17示出了步骤S100′中的详细过程(与图14相对应)。图17所示流程图是图14所示流程图,只是从中略去了步骤S103和S107,其余都相同。
在本变更中,如上所述,无标签间隔情况下的处理是最突出的特征。此处,通过一个示例描述了一种情况,其中图6B和7B中的基带101被用于生产具有两倍长度的RFID标贴T,并且步骤S6中检测到的标识标记PM是(2)那种标识标记(即无标签间隔)。
在图16中,步骤S1到S6与图13中的相同。首先,F=0,然后,步骤S21中的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并且在步骤S7中开始打印之后,在经历步骤S8-S11之后,在步骤S12中执行上述预定值的传输(在除了无标签间隔的情况以外的其它情况下,对应于RFID电路元件To到达了天线LC的传输距离),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00′。在图17的步骤S100′中,在步骤S101之后,在步骤S102中停止传输和打印,并且在步骤S200中执行信息发送/接收处理。此时,因为在天线LC的通信范围中没有RFID电路元件To,所以出现了通信差错,并且F被设为“1”。之后,在步骤S104中继续传输和打印,然后,在步骤S105之后的步骤S106中停止打印,并且该过程移动到图16中的步骤S13。
此处,如上所述,因为F=1,所以步骤S13中的确定过程得到了满足,并且在步骤S22之后该过程返回到步骤S6。因为F=1,所以步骤S21中的确定过程得到满足,在步骤S12中(不经历步骤S7-S11)传输了上述预定值之后(对应于该传输距离,RFID电路元件To到达了天线LC),在步骤S100′中执行标 贴生产处理。这时,无标签间隔因经历了步骤S12而结束,并且RFID电路元件To已到达与天线LC基本上相对置的位置,因此,完成了信息的发送/接收,并且F被设为“0”(F=0)。因为有这样的安排,所以步骤S13中的确定过程不再得到满足,然后,在经历步骤S14、S16之后在步骤S17中切割卷带,并且在步骤S18中被排出,由此,便完成了RFID标贴T。
如上所述,在本变更中,在图16的流程图的步骤S7中,首先开始打印(即,对两倍长度的标贴的第一半部分(即与第一间隔相对应的区域)施加打印操作),在该过程从步骤S13返回到步骤S6的第二次循环中,步骤S7等被跳过,并且在步骤S200中执行信息发送/接收(即在两倍长度的标贴的第二半部分(即第二间隔)中执行通信)。图18A、18B和18C示出了通过这样一种控制过程而生产出的RFID标贴T的外观(对应于图12A、12B和12C)。
在本变更中,获得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就像使用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即使当在无标签间隔中开始标签标贴的生产过程时,也能利用相应的区域在不切割和排出的情况下生产出标贴,因此,就可能有效地利用卷带而没有浪费,并且有效地生产标签标贴。
在上文中,上述情况是作为一个示例加以描述的,其中每一个标识标记PM都是由统一呈单种形式的标记(具有固定宽度的一行标记)组成的,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下面将描述另一个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到40,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这样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标识标记PM包括两种标记元素:具有一个黑色条带且宽度固定的标记;以及具有两个条带的标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被分配了相同的符号,并且有关描述适当省略或简化了。
图19A和19B示出了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滚筒102中馈送出来的基带101(对应于图6A和6B)。图20A和20B示出了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与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之间的关系(对应于图7A和7B)。
在图19A和20A所示基带101以及图19B和20B所示基带101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混合排列着(在本示例中,即在卷带纵向方向上交替排列着)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和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若不使条带个数不同,则也可以改变整个标记的形式或标记元素的长度(在 卷带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在卷带纵向方向上的尺寸)、颜色等,且进一步,可使用不同的图形形状(圆圈、三角等))。关于第一实施方式,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是Pp,与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Pt保持关系式Pt=n×Pp(n: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的标记之间的排列节距是2Pp,并且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的标记之间的排列节距也是2Pp。
图19A和20A中的基带101是一个示例,其中n=1,则Pt=Pp,即在相邻的标识标记PM、PM之间无例外地排列着一个RFID电路元件To(第二RFID电路元件)。基带101被用于生产其长度与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的距离(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大致相同(或更短些)的RFID标贴T(参照图21A和21B、22A和22B,随后会描述)。
另一方面,图19B和20B是一个示例,其中n=2,则Pt=2Pp,即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是标识标记PM的两倍。结果,如图20B所示,在这种安排下,存在两个相邻的标识标记PM、PM,其间没有RFID电路元件(即空白)。基带101被用于生产其长度大致是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的距离(排列节距Pp)的两倍(或不小于1且不大于2的因子)的RFID标贴T(参照图21A和21B,随后会描述)。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有可能使用多种基带101,根据n的值它们具有多种关联,就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并且在上面的示例中,示出了n=1和n=2的情况。
图21A和21B示出了RFID标贴T的外观的示例。该示例显示出用图19A和20A所示基带101(具体地讲,即图中(A)所显示的部分)生产出的、其长度与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大致相同的RFID标贴T,其中图21A是其顶视图(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10A),图21B是其底视图(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10B)。相似的是,图22A和22B示出了RFID标贴T的外观的另一示例。该RFID标贴是用图19A和20A所示的基带101(具体地讲,即图中(B)所显示的部分)生产出的。图21A和21B与图22A和22B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图中的标识标记PM是由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组成的,而后者图中的标识标记PM是由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组成的。其截面结构与利用图 11所描述的相同,因此,其描述被省略。
图23A和23B示出了RFID标贴T的外观的另一个示例。该示例显示出用图19B和20B所示基带101生产出的、其长度大约是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的两倍的RFID标贴T,其中图23A是其顶视图(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12A),图23B是其底视图(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12B)。在这种情况下,覆盖膜103背面上的打印区域S(可打印的最大长度)大约是图21A和22A所示结构的两倍(比如,稍稍大于两倍),并且打印了与RFID电路元件To的存储信息等相对应的标贴印记R(在本示例中,即字母“ABCDEFGHIJKLMN”)。为了增大上述印记中每一字母的尺寸,通过使用图19B和20B所示基带101,操作人员也有可能生产出与图22A相比约两倍大的RFID标贴T。
图24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中所提供的控制电路110所执行的控制过程(与图13相对应)。与图13相同的步骤被分配了相同的符号。
在图24中,与上文相似,当通过PC 118使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执行预定的RFID标贴生产操作时,该流程图便开始了。
首先,如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在步骤S1中,基于带盒传感器CS的检测信号,获得了关于相应基带101的卷带类型的信息(在上述示例中,基带101是用于生产如图19A和20A所示正常长度的标贴,还是用于生产如图19B和20B所示两倍长度的标贴,即关于标贴长度的信息)。之后,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并且执行与上文相似的第一准备处理。
接下来,在与步骤S3相对应的步骤S3′中,执行初始化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两倍长度(长标贴)的上述变量M、N和标记FL(表明基带101用于生产其长度是图19B和20B所示长度的两倍的长标贴)被初始化为“0”。
之后,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300,这是新提供的,并且基于步骤S1中所获得的关于卷带长度和种类的信息来设置打印开始位置。换句话说,该设置是关于打印头23的打印是何时开始:是当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被传感器127检测到时,是当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被检测到时,还是当这两者都被检测到时(细节请参照图25,随后描述)。
之后,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4,在以与上述相似的方式开始传输之后,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3,这是新提供的。
在步骤S23中,确定是否有FL=1。当基带101是图19A和20A所示那种用于生产正常长度的标贴的基带时,FL=0,因此,上述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4。在步骤S24中,确定打印开始位置是否被传感器127检测到(当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或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被检测到时,在这种情况下,是因为FL=0。参照图25中的步骤S304,随后会描述),并且当检测到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7。
另一方面,在步骤S23中,当基带101是如图19B和20B所示那种用于生产两倍长度的标贴的基带时,上述确定过程得到满足,因为FL=1,然后,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5。在步骤S25中,确定打印开始位置是否被传感器127检测到(当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被检测到时,在这种情况下,因为FL=1。参照图25中的步骤S302,随后会描述),并且当被检测到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7。
步骤S7到S1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那些相同。换句话说,打印是在覆盖膜103的打印区域S中开始的,并且在半切割位置处停止传输和打印之后,执行半切割处理,继续传输和打印,并且当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被传输了预定的值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00″,该步骤是新提供的,以替代步骤S100。
在步骤S100″中,执行与步骤S100基本上相同的标贴生产处理(参照图26,随后会描述),当被传输到RFID电路元件To的通信位置时,停止传输和打印,并且执行用于RFID电路元件To的信息的发送/接收,然后,继续传输和打印以完成上述打印过程。
在步骤S100″完成之后,步骤S14、S16、S17和S18都与上述那些步骤相同,因此,其描述被省略。
另一方面,在步骤S25中,当传感器127没有检测到打印开始位置时(当检测到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时),上述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6。
在步骤S26中,确定传感器127是否检测到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当检测到时,该过程移动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步骤S15,当没有检测到时, 上述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并且该过程返回到步骤S25,并且重复相同的过程。换句话说,当步骤S23中的确定过程得到满足时,步骤S25和S26按S25->S26->S25,->S26->…的顺序不断重复,当首先检测到的是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7,当首先检测到的是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确定是否已经到达页边距排放完全切割位置,该位置不同于步骤S14中的。在步骤S15中,假定当用图19B和20B中的基带101来生产两倍长度的RFID标贴T时RFID电路元件To总是排列在传输方向上的顶端一侧(参照图23A和23C),当在步骤S26中检测到图20B中用(2)所指示的标识标记PM时,确定是否已到达完全切割位置,以便排出从(2)那种标识标记PM到(1)那种标识标记PM的间隔所对应的区域(在传感器127检测到(2)那种标识标记PM之后直到检测到(1)那种标识标记PM时的传输区域,这一区域被视为页边距(多余的区域))(通过步骤S1中所获得的关于卷带种类的信息,将基带101识别为图19B和20B所示的那种,并且确定将要作为页边距被切割和排出的那部分的长度,并且根据后续步骤S2中的预备处理中关于切割线CL的位置设置,来设置完全切割位置)。此时,通过计数馈送电机驱动电路121(它是一个脉冲电机,用于驱动馈送电机119)所输出的脉冲的个数,便足以确定上述传输距离。直到到达页边距已排出的完全切割位置之前,上述确定过程都得不到满足且重复该过程,当到达该位置时,上述确定过程得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8。
之后,步骤S28、S29和S30与步骤S16、S17和S18基本上相同。换句话说,在步骤S28中,停止馈送滚筒27、色带收取滚筒106和驱动滚筒51的旋转,并且停止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的馈送,在步骤S29中,使切割机构15的可动刀刃41旋转,并且带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被切割,然后,使驱动滚筒51旋转以便开始传输,然后,朝着标贴排放出口11传输步骤S29中所生产的页边距部分并且将其排出到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的外部。
之后,在步骤S31中,标志FL被设为″0″(FL=1),在步骤S20中,确定传输方向上的距离所基于的参考值被初始化(复位),然后,该过程返回到步骤S4,并且重复相同的过程。由此,当用图19B和20B所示基带101生产出两倍 长度的RFID标贴T时,即使在生产开始之后就立即遇到无标签间隔,从(2)那种标识标记PM到后续的(1)那种标识标记PM的间隔所对应的区域也会被当作页边距而被排出。在这种安排下,就可能无误地生产出两倍长度的RFID标贴T,其中在传输方向上RFID电路元件To排列在顶面上,就像图23A到23C所示的那样。
图25示出了步骤S300中的详细过程。在图25中,首先在步骤S301中,基于图24中步骤S1中所获得的关于卷带种类的信息来确定带盒7中的基带101(如图19B或20B所示)是否是用于生产两倍长度的标贴的卷带(用于长标贴的卷带)。
当该卷带是如图19B和20B所示用于生产两倍长度标贴的卷带时,步骤S301中的确定过程得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302,其中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被设为用于指明打印开始位置的标识标记PM,进一步在步骤S303中,用于两倍长度的标记FL被设为″1″(FL=1),并且该例程结束了。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1中,当该卷带是用于生产正常长度的标贴的基带101时(如图19A和20A所示),该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304,其中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被设为用于指明打印开始位置的标识标记PM,并且该例程结束了。
图26示出了步骤S 100″中的详细过程(对应于图17)。图26所示流程图是在图17所示流程图中的步骤S200被步骤S200″替换且其它都相同而得到的。
图27示出了步骤S200′中的详细过程(对应于图15)。图27所示流程图是在图15所示流程图中省略步骤S236且其余都相同而得到的。
本实施方式也不限于这样的情况,如上所述,其中RFID标签信息被发送到RFID电路元件To且被写入IC电路部分151,由此生产出RFID标贴T。换句话说,也有可能在从只读RFID电路元件To(其中预定的RFID标签信息被不可覆写地存储着且预先保存着)中读取RFID标签信息的同时还根据RFID标签信息来执行打印,以便生产出RFID标贴T。
在这种情况下,图24中的步骤S2中的预备处理中将要被写入标签中的数据的设置不再是必需的,且只需要在图26的步骤S200′中的信息发送/接收处理过程中读取RFID标签信息。此时,只需要在步骤S280中将打印信息和所读取 的RFID标签信息的组合存储到服务器中。
在具有上述配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中,在带盒7中的基带101的纵向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按预定的节距Pp排列着标识标记PM。此时,标识标记PM包括多种彼此不同的形式,即由两个黑色条带构成的标识标记PM以及由一个黑色条带构成的标识标记PM。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利用基带101生产出各种长度的RFID标贴T时(在本示例中,带盒7被替代),在卷带传输期间由传感器127检测到的标识标记PM中,不同形式的标识标记PM被区分开,即在步骤S25、S26和S24中由两个黑色条带构成的标识标记PM与由一个黑色条带构成的标识标记PM被区分开(基于步骤S300中的设置),并且根据具有被生产的标贴长度的RFID标贴T,通过正确地使用它们,来平稳地执行用于在卷带上进行打印的传输和定位的控制、切割等(到步骤S15的页边距部分排出控制,在步骤S7之后的打印、通信、切割等的控制)。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这样一种方法,即准备多种不同形式的标识标记PM并且在使用时对它们进行区分,这样,即使是存在具有RFID电路元件To的不同阵列规律性的多种基带101,也可能使被设置于其上的标识标记PM的所有排列节距Pp都统一,以便生产出具有各种长度的RFID标贴T(在本示例中,即图19A和20A中用于生产正常长度的标贴的卷带以及图19B和20B中用于生产两倍长度的标贴的卷带)。结果,用于在基带101上形成标识标记PM的设备若仅配有一种用于形成单种图形的节距为2Pp的标识标记的功能也将满足要求,其中该单种图形用于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相似的是,对于只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而言,上述设备若仅配有一种用于形成单种图形的节距为2Pp的标识标记的功能则将满足要求。换句话说,不再有必要改变每一种卷带的所有标识标记PM的节距(如在上文中那样,不再有必要准备多种用于打印的模子/板等以便通过打印来形成),因此,有可能简化上述设备的结构和控制。结果,基带101的制造成本可以减小,同时,标签标贴的库存数和因丢弃而浪费的量可以减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RFID电路元件To是基于与标识标记PM的节距Pp有预定关联的标签阵列规律性而形成的,并且这种阵列规律性是基于步 骤S1中带盒传感器CS的检测结果而获得的,这种阵列规律性可作为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和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Pt之间的关联信息被记录在每一个带盒7的检测目标部分中。在这种安排下,当利用在用于生产两倍长度的标贴的基带101上按节距2Pp排列着的RFID电路元件To来生产相对较长的RFID标贴T时,有可能仅基于已识别出的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这基于步骤S300(步骤S7到S18等)中的设置)来执行传输、通信控制等。当利用在用于生产正常长度的标贴的基带101上按短节距Pp排列着的RFID电路元件To来生产相对较短的RFID标贴T时,有可能同时基于已识别出的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和已识别出的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这基于步骤S300(步骤S7到S18等)中的设置)来执行传输、通信控制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响应于上述,当使用用于生产两倍长度的标贴的基带101来生产相对长的RFID标贴T时,确定在步骤S26中是否已检测到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该间隔是否是无标签间隔)。在这种安排下,即使当开始标贴生产之后就立刻从无标签间隔处开始传输时,也有可能执行相应的打印、通信、切割等的控制(在本示例中,该控制用于在排出页边距部分之后新生产出标签标贴)。
然后,当如上所述在无标签间隔中检测到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时,该间隔直到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被检测到时才被切割和排出(步骤S15、S28到S30),由此,在步骤S7和后续步骤中,在检测到其中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的那个间隔之后,便无误地生产出标贴。结果,无论生产出的标贴的长度是多少(即无论使用的是用于生产两倍长度的标贴的基带101还是使用的是用于生产正常长度的标贴的基带101),都有可能在所生产的RFID标贴T中离标贴顶端基本上一固定的位置(在本示例中,在顶端一侧)处对准有RFID电路元件To的那个位置,如图21A和21B,22A和22B,23A到23C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当生产出RFID标贴T时,切割结构15切割该卷带,同时避免切割RFID电路元件To。在这种安排下,有可能防止在对卷带进行切割时切割线CL错误地进行切割并防止通信能力被 阻断或失去。特别是,通过将所生产出的RFID标贴T在传输方向上的长度的最小值设为至少等于标识标记PM之间的排列节距Pp(使得标贴长度≥Pp),就可能至少无误地防止RFID电路元件To因切割器CL的位置太靠近标识标记PM(即该标签标贴长度太短)而被错误地切割。
第二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上述这些方面,在不背离其主旨和技术概念的范围中可能有各种修改。下面按顺序对它们进行描述。
(1)当一个黑色条带和两个黑色条带的排列图形发生变化时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和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交替排列在卷带纵向方向上,结果,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和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Pt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即Pt=Pp或Pt=2Pp,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在上述关系保持为Pt=3Pp的变更中,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和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Pt之间的关系被显示在图28A和28B中(这与图20A和20B相对应)。
在图28A和28B的基带101上,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和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混合排列(在本示例中,一组三个标记(即具有1个黑色条带的一个标记、具有2个黑色条带的一个标记以及具有1个黑色条带的一个标记)重复排列在卷带纵向方向上)。相邻的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之间的排列节距是3Pp,并且相邻的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是Pp或2Pp。
然后,图28A中的基带101示出了Pt=Pp的示例,即,对于Pt=n×Pp而言n=1,与上文相似的是,在相邻的标识标记PM、PM之间无例外地排列着一个RFID电路元件To。从该基带101中,可以生产出其长度与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的距离(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基本上相同(或不大于该距离)的RFID标贴T。
另一方面,图28B中的基带101示出了Pt=3Pp的示例,即n=3,其中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是标识标记PM的3倍。结果,如图28B所示,这种排列使得在三个间隔中的两个间隔之内,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没有RFID电路元件To(空白)。从这种基带101中,可以生产出其长度基本上是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的距离(=排列节距Pp)的3倍(或不小于1且不大于3) 的RFID标贴T。
在本变更中,也还可能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2)当使用具有三个黑色条带的标记时
此外,也有可能利用具有三个黑色条带的标记来实现关系Pt=4Pp。图29A、29B和29C(对应于图28A、28B等)示出了在这种变更中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和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Pt之间的关系。
在图29A到29C中的任一基带101上,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以及具有三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混合排列着(在本示例中,一组四个标记(即具有三个黑色条带的一个标记、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一个标记、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一个标记、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一个标记)在卷带纵向方向上重复排列着)。相邻的具有三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之间以及相邻的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之间的排列节距都是4Pp,相邻的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之间的排列节距是2Pp。
然后,图29A中的基带101示出了Pt=Pp的示例,即对于Pt=n×Pp而言n=1,与上文相似的是,在相邻的标识标记PM、PM之间无例外地排列着一个RFID电路元件To。从这种基带101中可以生产出其长度与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的距离(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基本上相同(或不大于该距离)的RFID标贴T。
图29B中的基带101示出了Pt=2Pp的示例,即n=2,其中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是标识标记PM的2倍。结果,如图29B所示,这种排列使得在四个间隔中的两个间隔之内,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没有RFID电路元件To(空白)。从这种基带101中,可以生产出其长度基本上是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的距离(=排列节距Pp)的2倍(或不小于1且不大于2)的RFID标贴T。
图29C中的基带101示出了Pt=4Pp的示例,即n=4,其中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是标识标记PM的4倍。结果,如图29C所示,这种排列使得在四个间隔中的三个间隔之内,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没有RFID电路元件To(空白)。从这种基带101中,可以生产出其长度基本上是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的距离(=排列节距Pp)的4倍(或不小于1且不大于4)的RFID 标贴T。
在本变更中,也还可能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3)当在卷带宽度方向上横跨整个宽度都没有提供黑色条带时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卷带宽度方向上横跨整个宽度(通过打印等过程)形成了在卷带纵向方向上交替排列的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和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标记可以被部分地设置在卷带宽度方向上的部分区域中。图30A和30B(对应于图20A和20B)示出了在这种变更中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和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Pt之间的关系。
在图30A和30B中,标识标记PM的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具有这样一种形式,在卷带宽度方向上其末端部分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传感器127检测到宽度方向上卷带的中心一侧,则不会有问题,因为该标记已作为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被正确地识别出了。相反,对于标识标记PM的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而言,也还可能具有这样一种形式,即在卷带宽度方向上其末端部分缺失。
在本变更中,也还可能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4)当两个传感器输出被用于识别(而非是黑色条带的个数)时
在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更中,其黑色条带个数不同的那些标记混合地排列着并且被一个标记传感器127来识别,由此,在图25所示流程图中通过恰当使用已识别的具有不同形式的标记便执行了用于设置打印开始位置的处理,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换句话说,在使用相同个数的黑色条带的同时,通过提供两个标记传感器127并恰当地使用每一个传感器127的输出,也还可能执行用于设置打印开始位置的处理。
图31A和31B(对应于图20A和20B)示出了在这种变更中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和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Pt之间的关系。
在图31A和31B的基带101上,混合地排列着(在本示例中,在纵向方向上交替排列着):在卷带宽度方向上一侧(在本示例中即上侧)边缘部分处局部设置的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以及在卷带宽度方向上另一侧(在本示例中即下侧)边缘部分处局部设置的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然后,在卷带宽 度方向上一侧(即上侧)边缘部分处所设置的相邻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是2Pp,并且两个标记传感器127、127的在一侧上的传感器127检测这些标识标记PM。在卷带宽度方向上另一侧(即下侧)边缘部分处所设置的相邻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是2Pp,两个标记传感器127、127的另一侧上的传感器127检测这些标识标记PM。
然后,图31A中的基带101示出了Pt=Pp的示例,对于Pt=n×Pp而言n=1,与上文相似,在相邻标识标记PM(上侧边缘部分处所示的标识标记)以及标识标记PM(下侧边缘部分处所示的标识标记)之间无例外地排列着一个RFID电路元件To。该基带101被用于生产其长度与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的距离(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基本上相同(或不大于该距离)的RFID标贴T。当使用这种基带101时,利用第一传感器127和第二传感器127来检测标识标记PM(参照图32,下文会描述)。
另一方面,图31B中的基带101示出了Pt=2Pp的示例,即n=2,其中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是标识标记PM的2倍。结果,如图31B所示,这种排列使得存在相邻的标识标记PM、PM,在它们之间没有RFID电路元件To(空白)。这种基带101被用于生产其长度基本上是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的距离(=排列节距Pp)的2倍(或不小于1且不大于2)的RFID标贴T(随后参照图32进行描述)。
在本变更中,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中所提供的控制电路110执行图32的步骤S300′中的过程(对应于图25),这对应于所示步骤S300。图32与图25相同的步骤都被分配了相同的标号。
在图32中,首先,在与上文相似的步骤S301中,基于图24的步骤S1中所获得的关于卷带种类的信息,来确定带盒7中的基带101是否是用于生产两倍长度的标贴的基带(即是否是用于生产长标贴的卷带)(如图31B所示)。
当它是如图31B所示那种用于生产两倍长度的标贴的卷带时,步骤S301中的确定过程得到满足,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302′(提供该步骤是为了替换步骤S302),并且进行设置,使得仅用第二传感器127的输出就识别出用于指明打印开始位置的标识标记PM。然后,在步骤S303中,与上文相似,用于两倍长度的标记FL被设为″1″(FL=1),并且该例程结束了。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1中,当基带101是用于生产如图31A所示那种正常长度的标贴的基带时,上述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304′(提供该步骤是为了替换步骤S304),并且进行设置,使得同时用第一传感器127和第二传感器127的输出来识别用于指明打印开始位置的标识标记PM。
通过如上所述进行设置,对于用于生产如图31A所示那种正常长度的标贴的基带101而言,有可能在识别所有按排列节距Pp排列的标识标记PM的同时来执行相应的馈送控制等。对于用于生产如图31B所示那种两倍长度的标贴的基带101而言,有可能在识别图中下侧边缘部分处按排列节距2×Pp排列的标识标记PM的同时来执行相应的馈送控制等。在这种安排下,在本变更中,也还可能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5)扩展到不配有RFID电路元件的正常打印标贴
如果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更的技术概念得到扩展,则有可能将其应用于不配有RFID电路元件的正常打印标贴的生产过程。换句话说,这是这样一种情况,即在卷带形的标贴基体(所谓的冲切标贴)上的卷带纵向方向上预先连续地形成环绕切割线(环绕切割线已被半切割过,其预定的大小对应于该标贴),并且当使用该标贴时,环绕切割线内的标贴部分被从卷带上剥离下来并且被用作标贴。在这种安排下,通过用手从外面剥离该环绕切割线内的区域,操作人员便有可能很容易地将该标贴贴到待贴物体上。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其环绕切割线的排列节距不同的两种卷带来生产标贴时,有可能通过应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更中的技术来使每一卷带的标识标记都统一。下文将描述这种变更。
在图33中,标签标贴生产设备501具有外壳502、透明树脂制成的托盘506、电源按钮507、切割器杆509、LED灯534、卷带支架容纳部分504、以及打印头前进/后退杆527,并且卷带支架503被容纳和安排在卷带支架容纳部分504中。
在定位固定构件512和引导构件520之间,卷带支架503可旋转地且可拆卸地安装了一基带滚筒体102-L。卷带支架503和基带滚筒体102-L构成了一可拆卸的带盒。如下所述,多种带盒(卷带支架503和基带滚筒体102-L。下 文中被称为“带盒503等”)都可以被安装到卷带支架容纳部分504中。
用作带盒支架的卷带支架容纳部分504具有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带盒传感器CS(参照图8),以便检测安装了哪种带盒503等(=带盒信息)。
在本变更中,如上所述,若不使用带盒传感器CS,则可以通过使用接触型机械开关等机械地接触在带盒503等一侧恰当设置的检测目标部分,或者可以提供另一种光学或磁学检测目标部分以便进行光或磁检测。因来自带盒传感器CS的信号(已检测到上述检测目标部分的检测信号),有可能获得被安装到卷带支架容纳部分504中的带盒503等的带盒信息(即关于卷带种类的信息,比如环绕切割线DL在基带101-L中的排列间隔)。
通过缠绕具有预定宽度的基带101-L(其中包括具有预定排列节距的环绕切割线DL,参照图35A和35B,下文会描述)并以之作为标贴卷带,便配置了基带滚筒体102-L。
尽管没有示出,但是基带101-L具有多层(在本示例中即3层)的层叠结构,这与上述基带101相似,其中从被缠绕在滚筒体102-L的外侧到其相反的一侧按顺序层叠着由合适的材料制成的基层101a-L、由合适的粘合材料制成的粘合层101b-L以及分离片101c-L。
如上所述,基层101a-L具有围绕着预定区域的环绕切割线DL。该环绕切割线DL是作为所谓的半切割线而预先形成的,沿该环绕切割线来切割基层101a-L和粘合层101b-L,同时分离片101c-L不被切割。
分离片101c-L被设计成相似于分离片101d,使得当最终完成的标贴L被贴到预定的商品上时,通过剥离分离片101c-L便可使其通过粘合层101b-L而接合到该商品上。在分离片101b-L的表面上,与上文相似,在环绕切割线DL的位置所对应的预定位置处预先设置(比如通过打印)用于馈送控制的预定标识标记(在本示例中,涂黑的标识标记)PM。若不使用标识标记,则也有可能通过激光加工等钻出一个穿透基带101-L的孔,或者提供通过Thompson模具而机械加工出的孔。
在卷带支架容纳部分504的边缘部分处,提供了包括定位槽部分516的支架支持构件515。通过定位固定构件512的连接构件513,将卷带支架503插入支架支持构件515中,从而紧密接触到定位槽部分516的内部。
如图34所示,构成卷带支架503的引导构件520的顶端部分被置于安装部分521上,引导构件520的顶端部分被延伸到插入入口518,通过该入口518插入了基带101-L。与引导构件520的安装部分521接触的那部分被从上方插入定位槽部分522A。
在切割单元508的基带101-L的传输方向上的上游的下部,提供了用于打印的打印头531。在与打印头531相反的位置处(基带101-L的传输路径被夹在其间),提供了压纸滚筒526。
然后,当基带101-L的末端被夹在打印头531和压纸滚筒526之间时,通过电机(未示出)的驱动来可旋转地驱动压纸滚筒526,并且打印头531的驱动是通过打印驱动电路(未示出)来控制的,由此,在传输基带101-L的同时,可以在打印表面上打印预定的打印数据。
通过压纸滚筒526的卷带传输路径上的恰当位置处(例如,在压纸滚筒526附近),提供了与上述相同的标记传感器127(本图中未示出),该传感器用于检测与上述基带101-L(带有印记的标签标贴卷带109-L)中所设置的相同的标识标记PM(其细节请参照图35等,随后会描述)。
切割器杆509通过连接构件570而带有切割单元508。切割单元508具有由引导轴571可动地安排的切割器(切割刀刃)572以及中间构件573。如上所述,通过手动操作切割器杆509,切割单元508可切割带有印记的标贴卷带109-L(用于与基带101-L一起构成标贴介质),对它已完成了打印并且被排出到托盘506,由此,生产出了带有印记的标贴L。
在外壳502的下部,提供了控制基片532,在控制基片532上形成了控制电路110(未示出,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控制电路110基于来自外部个人计算机等的指令来控制每一个机械部分的驱动,并且电源线510连接到外壳502的后侧。另外,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控制电路110通过输入/输出接口(未示出)而连接到图1所示的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NW,控制电路110还按与图1所示相同的方式通过通信线路NW进一步连接到路由服务器RS、多个信息服务器IS、终端118a和通用计算机118b。
图35A和35B示出了从背面看到的本变更中的基带(对应于图6A和6B)。图36A和36B示出了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与图35A和35B所示环绕切割 线DL的排列节距之间的关系(对应于图7A和7B)。
在图35A和36A中的基带101-L以及图35B和36B中的基带101-L上,与第二实施方式相似的是,混合地排列着(在本示例中即在卷带纵向方向上交替地排列着)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和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若不使条带个数不同,则也有可能改变整个标记的形式、或标记元素的长度(=卷带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卷带纵向方向上的尺寸)、颜色等,还可以使用不同的图形形状(圆圈、三角等))。与上文相同,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是Pp,而环绕切割线DL的排列节距Pd保持关系式Pd=n×Pp(n: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在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的标记之间的排列节距是2Pp,并且在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的标记之间的排列节距也是2Pp。
图35A和36A中的基带101-L是一个示例,其中n=1,则Pd=Pp,即在相邻的标识标记PM、PM之间无例外地排列着一个环绕切割线DL。该基带101-L被用于生产其长度与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的距离(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基本上相同(或不大于该距离)的标贴L(参照图37A和37B以及38A和38B,随后将描述)。
另一方面,图35B和36B中的基带101-L是一个示例,其中n=2,则Pd=2Pp,即,环绕切割线DL的排列节距是标识标记PM的两倍,并且在卷带的方向上每一个环绕切割线DL的长度都大于图35B和36B中的基带101-L的长度。结果,如图36B所示,在这种安排下,一个环绕切割线DL越过标识标记PM(在本示例中,即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而扩展到其对面。该基带101-L被用于生产其长度大致是相邻标识标记PM、PM之间的距离(排列节距Pp)的两倍的标贴L(或不小于1且不大于2的因子)(参照图37A和37B,随后描述)。
如上所述,在本变更中,有可能使用根据n的值而具有多种关联的多种基带101-L,就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那样,在上述示例中,示出了n=1和n=2的情况。
图37A(对应于图10A)和图37B(对应于图10B)示出了在本变更中用标贴生产设备501来完成上述带印记的标贴卷带109-L的切割之后而生产出的标贴L的外观示例。该示例显示出用图35A和36A所示基带101-L(图中由(A) 详细示出了该部分)生产出的标贴L,且该标贴L的长度与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基本上相同。
在基层101a-L的表面上的打印区域S(可打印的最大长度)中,由打印头531打印了字母个数相对少的标贴印记R(在本示例中即字母″ABCD″)。
相似的是,图38A和38B示出了标贴L的另一外观示例。通过使用图35A和36A所示基带101-L(图中由(B)详细示出了该部分)生产出标贴L。图37A和37B与图38A和38B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那些图中的标识标记PM是由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组成的,而后者那些图中的标识标记PM是由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组成的。
图39A和39B示出了由标贴生产设备501生产的标贴L的另一外观示例。该示例显示出使用图35B和36B所示基带101-L生产出的标贴L,并且该标贴L的长度大致是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的两倍,其中图39A是其顶视图(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12A),图39B是其底视图(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12B)。在这种情况下,基层101a-L的表面上的打印区域S(可打印的最大长度)大于图37A和38A所示的结构,并且打印了其字母个数相对较大的标贴印记R(在本示例中,即字母″ABCDEFGHIJKLMN″)。通过使用图35B和36B所示基带101-L,操作人员也有可能生产出与图38A所示的相比两倍长度的标贴L,以便增大打印的每一个字母的大小。
图40示出了在本变更中由标贴生产设备501中所设置的控制电路110所执行的控制过程(对应于图13)。与图13相同的步骤被分配了相同的符号。
在图40中,与上文相似,当通过PC 118使标贴生产设备501执行预定的标贴生产操作时便开始了该流程。
首先,就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在步骤S1中,基于带盒传感器CS的检测信号,获得了关于相应基带101-L的卷带的信息(在上述示例中,基带101-L是用于生产如图35A和36A所示那种具有正常长度的标贴,还是用于生产如图35B和36B所示那种具有两倍长度的标贴,即关于标贴长度的信息)。
之后,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并且执行与上文相似的准备处理。换句话说,(通过通信线路NW和输入/输出接口)输入了来自PC 118的操作信号,并且基于该操作信号来设置打印数据、完全切割位置(完全切割线CL的位置)、 打印头位置等。此时,基于带盒信息,针对每一种带盒(即,针对每一种基带101-L),唯一地且固定地确定完全切割位置,并且设置成使得它并不与环绕切割线DL的位置重叠。
接下来,在步骤S3″中(对应于步骤S3),执行初始化的设置。在本变更中,用于两倍长度(长标贴)的标记FL被初始化为″0″,该标记FL用于指明基带101-L是用于生产如图35B和36B所示两倍长度的长标贴的基带。
之后,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300,与上文相似,基于步骤S1中获得的关于卷带的长度和种类的信息,来设置打印开始位置。该设置的详细过程与之前使用图25所描述的相同。换句话说,上述设置是关于何时才开始用打印头531进行打印:是当传感器127检测到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时,或是当检测到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时,还是当检测到这两种时。
之后,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4,并且如上文那样开始卷带传输。换句话说,通过输入/输出接口来输出控制信号,并且由电机(未示出)的驱动力来可旋转地驱动压纸滚筒526。由此,从基带滚筒体102-L中馈送出基带101-L,并且形成带印记的标贴卷带109-L(在打印头531进行打印之后,下文将描述),并且在朝着标贴生产设备501的外部的方向上传输着。
在步骤S4之后,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3,与上文相似,确定是否有FL=1。当基带101-L是用于生产如图35A和36A所示正常长度的标贴的那种基带时,FL=0,因此,该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4,这与上文相似。在步骤S24中,确定传感器127是否检测到打印开始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因为FL=0,指当检测到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或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时。参照图25中的步骤S304),并且当检测到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7,与上文相似。
另一方面,在步骤S23中,当基带101-L是用于生产如图35B和36B所示那种两倍长度的标贴的基带时,该确定过程得到了满足,因为FL=1,然后,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5,就像上文那样。在步骤S25中,确定传感器127是否检测到打印开始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因为FL=1,指当检测到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时。参照图25中的步骤S302),当检测到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7。
在步骤S7中,就像上文那样,通过输入/输出接口将控制信号输出给打印 头驱动电路以便给打印头531加电,由此,在基带101-L的基层101a-L的打印区域S中开始打印标贴印记R(比如字母、符号、条形码等),该标贴印记R对应于步骤S2中获取的用于标贴L的打印数据。
之后,在步骤S32(这是新提供的)中,确定带印记的标贴卷带109-L是否已被传输到步骤S1中所设置的打印末端位置。此时,通过使用预定的众所周知的方法(通过计数输出给用于驱动压纸滚筒526的脉冲电机的脉冲的个数),来检测在步骤S24中检测标识标记PM之后的传输距离,以便进行上述确定过程。直到到达打印末端位置之前,上述确定过程均未得到满足,并且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到达该位置时,该确定过程才得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下一步S33。
在步骤S33中,就像在上述步骤S102中那样(参照图14),停止通过打印头驱动电路向打印头531提供电流,并且停止(中断)打印标贴印记R。
如上所述,在完成步骤S33之后,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4,就像上文那样。在步骤S14中,确定带印记的标贴卷带109-L是否已被传输到上述步骤S2中所设置的标贴L的远端部分的完全切割位置(即传输方向上的一位置,在该位置处,切割单元508的切割刀刃572与标贴L的远端的完全切割线CL直接相对置)。此时,通过计数输出给脉冲电机的脉冲的个数,便足以做出上述确定,就像上文那样。直到到达完全切割位置之前,上述确定过程未得到满足,并且重复该过程,当到达该位置时,上述确定过程才得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6,这与上文相似。
在步骤S16中,通过输入/输出接口输出一控制信号,以停止压纸滚筒526的旋转驱动,并且停止带印记的标贴卷带109-L的传输。由此,在切割单元508的切割刀刃572与步骤S2中所设置的切割线CL直接相对置的状态中,停止从基带滚筒体102-L中传输出基带101-L,并且停止传输带印记的标贴卷带109-L。
之后,在步骤S17′中(提供该步骤是为了替换先前的步骤S17),一控制信号被输出给设置在合适部分处的显示装置(例如,LED等),并且已到达完全切割位置这一事实被显示出来以提示操作人员通过手动操作切割器杆509来切割卷带。响应于该显示,操作人员手动操作切割器杆509,通过切割(分割)带印记的标贴卷带109-L来执行用于形成切割线CL的完全切割处理。通过这 种分割,将带印记的标贴卷带109-L的顶端一侧从其余部分中切下来,并且切下来的部分(即标贴L)被排出到标贴生产设备501的外部,该流程结束了。
另一方面,在步骤S25中,当打印开始位置(当检测到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时)没有被传感器127检测到时,上述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6,这与上文相似。
在步骤S26中,确定传感器127是否检测到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当检测到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5,与上文相似,当没有检测到时,上述确定过程得不到满足,该过程返回到步骤S25且重复相同的过程。换句话说,当步骤S23中的确定过程得到满足时,按下列顺序重复步骤S25和S26,即S25->步骤S26->步骤S25,->步骤S26->…,当首先检测到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7,并且当首先检测到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时,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确定是否已到达页边距部分排出完全切割位置,该位置与步骤S14中的不同。假定当使用如图35B和36B中的基带101-L来生产两倍长度的标贴L时环绕切割线DL总是排列在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和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记之间,同时与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记交叉(参照图39A和39C),当在步骤S26中检测到图36B中(2)所指示的标识标记PM时,在步骤S15中确定是否已到达完全切割位置以便将从(2)那种标识标记PM到(1)那种标识标记PM的间隔所对应的区域(在传感器127检测到(2)那种标识标记PM之后直到检测到(1)那种标识标记PM时传输的区域)作为一页边距部分(多余的区域)而排出(通过步骤S1中所获得的关于卷带种类的信息,将基带101-L标识为图35B和36B所示的那种,将要作为页边距部分被切割和排出的那部分的长度被确定,并且在后续步骤S2中的准备处理过程中根据切割线CL的位置的设置来设置完全切割位置)。此时,通过计数输出给脉冲电机的脉冲的个数,便足以做出上述确定过程。直到到达页边距排出完全切割位置之前,上述确定过程都得不到满足且重复该过程,当到达该位置时,上述确定过程才得到满足,并且该过程移动到步骤S28,与上文相似。
之后,步骤S28和S29与本变更中所描述的步骤S16和S17基本上相同。换句话说,在步骤S28中,停止压纸滚筒526的旋转,停止带印记的标贴卷带 109-L的传输,在步骤S29中,已到达完全切割位置这一事实被显示,以提示操作人员手动切割卷带。由这种切割,生产出的页边距部分就被排出到标贴生产设备501之外。
之后,在步骤S31中,与上文相似,标记FL被设为″0″(FL=1),在步骤S20中,确定传输方向上的距离所基于的参考值被初始化(复位),然后,该过程返回到步骤S4,并且重复相同的过程。在这种安排下,当用图35B和36B所示基带101-L生产出两倍长度的标贴L时,从(2)那种标识标记PM到后续的(1)那种标识标记PM的间隔所对应的区域被当作页边距而被排出。由此,就可能无误地生产出两倍长度的标贴L,就像图39A到39C所示的那样。
在按上述配置的变更中,在带盒503等中的卷带101-L的纵向方向上的多个部分处,按预定的节距Pp排列着标识标记PM。此时,标识标记PM包括具有不同形式的多种标记,即由两个黑色条带构成的标识标记PM和由一个黑色条带构成的标识标记PM。然后,在本变更中,当利用基带101-L生产出各种长度的标贴L时(在本示例中,带盒503等被替代),在卷带传输期间由传感器127检测到的标识标记PM中,不同形式的标识标记PM被区分开,即在步骤S25、S26和S24中由两个黑色条带构成的标识标记PM与由一个黑色条带构成的标识标记PM区分开(基于步骤S300中的设置),并且通过根据具有被生产的标贴长度的标贴L来恰当地使用它们,用于在卷带上进行打印的馈送和定位控制、切割等被平稳地执行(到步骤S15的页边距部分排出控制,在步骤S7之后的打印等的控制)。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这样一种方法,即准备多种不同形式的标识标记PM并且在使用时对它们进行区分,便有可能使被设置于其上的标识标记PM的所有排列节距Pp都统一,即使存在具有环绕切割线DL的不同阵列规律性(切割线规律性)的多种基带101-L,以便生产出具有各种长度的标贴L(在本示例中,即图35A和36A中用于生产正常长度的标贴的卷带以及图35B和36B中用于生产两倍长度的标贴的卷带)。结果,用于在基带101上形成标识标记PM的设备若仅配有一种用于形成单种图形的节距为2Pp的标识标记的功能就将满足要求,其中该单种图形用于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相似的是,对于只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而言,上述设备若仅配有一种用于形成 单种图形的节距为2Pp的标识标记的功能也将满足要求。换句话说,不再有必要改变每一种卷带的所有标识标记PM的节距(如在上文中那样,不再有必要准备多种用于打印的模子/板等以便通过打印来形成),因此,有可能简化上述设备的结构和控制。结果,基带101-L的制造成本可以减小。
在本变更中,特别是,环绕切割线DL是基于与标识标记PM的节距Pp有预定关联的切割线规律性而形成的,并且这种阵列规律性是基于步骤S1中带盒传感器CS的检测结果而获得的,这种阵列规律性可作为标识标记PM的排列节距Pp和RFID电路元件To的排列节距Pt之间的关联信息而被记录在每一个带盒503等的检测目标部分中。在这种安排下,当利用在用于生产两倍长度的标贴的基带101-L上按节距2Pp排列着的环绕切割线DL来生产相对较长的标贴L时,就可能仅基于已识别出的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这基于步骤S300(步骤S7到S17′等)中的设置)来执行馈送控制等。当利用在用于生产正常长度的标贴的基带101上按短节距Pp排列着的环绕切割线DL来生产相对较短的RFID标贴L时,就可能同时基于已识别出的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和已识别出的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这基于步骤S300(步骤S7到S17′等)中的设置)来执行馈送控制等。
在本变更中,响应于上文,当使用用于生产两倍长度的标贴的基带101来生产相对较长的标贴L时,在步骤S26中确定是否已检测到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在这种安排下,即使当开始标贴生产之后就立刻从没有环绕切割线的间隔处开始传输时,也有可能实现相应的打印等控制(在本示例中,在排出页边距部分之后用于全新地生产标贴的控制)。
然后,当如上所述检测到具有一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时,直到检测到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时的间隔被操作人员切割和排出(步骤S15,S28,S29′),由此,在步骤S7和后续步骤中到达其中检测到具有两个黑色条带的标识标记PM的间隔之后,便无误地生产标贴。结果,无论所生产的标贴L的长度是多少(即无论使用的是用于生产两倍长度的标贴的基带101-L,还是用于生产正常长度的标贴的基带101-L),都有可能无误地生产出这样一种标贴L,它包括环绕切割线DL的全部(不缺失任何部分),而不管所生产的标贴L的长度是多少,就像图37A和37B、38A和38B、39A到39C所示的那样。
在本变更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当生产出标贴L时,控制该传输,使得操作人员并不用切割单元508来切割卷带而没有切割该环绕切割线DL。在这种安排下,有可能防止在切割线CL处切割卷带时错误地切割环绕切割线DL从而使该标贴无法用作一标贴。特别是,通过将生产出的标贴L的传输方向上的长度的最小值设为至少等于标识标记PM之间的排列节距PP(使得该标贴长度≥Pp),则就可能至少无误地防止因为切割线CL的位置太靠近标识标记PM(即,标签标贴长度太短)而使环绕切割线DL被错误地切割。
(6)其它
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更中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更(1)到(4)中,这些情况是作为示例来描述的,其中打印字母的长度是足够长的,并且与天线LC完成通信时在传输方向上的位置(传输定时)相比,打印头23完成打印时在传输方向上的位置(传输定时)更靠近传输方向上的下游一侧,然而,这些不是限制性的。当打印字母的长度很短时,与天线LC完成通信时在传输方向上的位置(传输定时)相比,打印头23完成打印时在传输方向上的位置(传输定时)更靠近传输方向上的上游一侧。或者,也有可能自动地增大打印字体的大小,使得与完成通信时在传输方向上的位置相比,完成打印时在传输方向上的位置更靠近传输方向上的下游一侧。
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更中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更(1)到(4)中,这些情况是作为示例来描述的,其中基带101(带印记的标贴卷带109)等停在预定的位置处并且执行读取/写入,然而,这些不是限制性的。换句话说,对于正移动的基带101(带印记的标贴卷带109)而言,也有可能对RFID电路元件执行RFID标签信息的写入/读取操作。
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更中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更(1)到(4)中,采用了一种方法,其中打印是在与它包括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101分离的覆盖膜103上进行,并且这些被彼此结合,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并且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一种在标签卷带上的打印-接收卷带层上进行打印的方法(一种其中不执行结合的方法)。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那些情况:对RFID电路元件To的IC电路部分151进行RFID标签信息的读取/写入,同时打印头23执行用于识别RFID电路元件To的打印过程。该打印过程并不需要必须执行,本发明可以应 用于那些只进行RFID标签信息的读取/写入的情况。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更中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更(1)到(4)中,这些情况是作为示例来描述的,其中标签卷带是绕在卷轴构件上的以配置该滚筒并且该滚筒被安排在带盒100中并且标签分接头就是从中馈送出来的,然而,这些不是限制性的。例如,也有可能通过下述方式来生产标签标贴:长的平片或条带状卷带或片(包括环绕成一卷的卷带被馈送出之后被切割成合适的长度从而形成的那些)层叠在预定的存储部分中(例如,层叠成平的且呈托盘型的形状)以形成一带盒,并且该带盒可以被安装到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的带盒支架中,并且从该存储部分中转移/馈送出来,从而进行打印和写入。此外,可以考虑出这样一种配置,其中滚筒被直接且可拆卸地安装在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的一侧,或者可以考虑出这样一种配置,其中通过预定的传输机构从外部将长的平片或条带状卷带或片一个接一个地转移和提供到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中,此外,也可以考虑向标签标贴生产设备1的一侧提供无法拆卸的第一滚筒102即所谓的静止型或集成型,并不限于相对于设备1可拆卸的那些,比如带盒100。在这种情况下,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除了上文已描述的以外,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各个变更中的技术都可以适当组合起来使用。
尽管上文没有示出,但是在添加各种修改的情况下可以在不背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实施本发明。
Claims (19)
1.一种用于生产标贴(T;L)的标贴卷带(101;101-L),所述标贴(T;L)将要被贴到待贴的物体上,所述标贴卷带(101;101-L)包括:
粘贴层(101c;101b-L),用于将所述标贴卷带(101;101-L)贴到待贴的物体上;
分离材料层(101d;101c-L),用于覆盖所述粘贴层(101c;101b-L)待贴的那一侧;以及
按固定节距(Pp)在卷带纵向方向上的多个部分处排列着的检测目标标记(PM),所述多个部分处的所述检测目标标记(PM)是通过在所述分离材料层(101d;101c-L)上进行打印而形成的,
在所述多个部分处的所述检测目标标记(PM)包括:
形成第一形式且按第一固定节距排列着的第一检测目标标记(PM);以及
形成与所述第一形式不同的第二形式且按第二固定节距排列着的第二检测目标标记(P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贴卷带(101-L),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贴卷带(101-L)还包括在卷带纵向方向上的多个部分处按与所述固定节距(Pp)有预定关联的切割线阵列的规律性而形成的环绕切割线(DL),以便把将要被贴到所述待贴物体上的一区域作为一标贴(L)切下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标贴卷带(101-L),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绕切割线(DL)是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目标标记(PM)和所述第二检测目标标记(PM)而排列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贴卷带(101),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贴卷带(101)还包括在卷带纵向方向上的多个部分处按与所述固定节距(Pp)有预定关联的标签阵列的规律性而排列着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To),并且
所述RFID电路元件(To)具有用于存储信息的IC电路部分(151)以及用于执行信息发送/接收的天线(15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标贴卷带(101),其特征在于:
所述RFID电路元件(To)是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目标标记(PM)和所述第二检测目标标记(PM)两者而排列的。
6.如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标贴卷带(101;101-L),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形式和所述第二形式包括其个数彼此不同的普通形状的标记元素。
7.如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标贴卷带(101;101-L),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形式和所述第二形式包括在卷带纵向方向上彼此不同的尺寸。
8.如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标贴卷带(101;101-L),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形式和所述第二形式包括彼此不同的图形形状。
9.如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标贴卷带(101;101-L),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形式和所述第二形式包括彼此不同的颜色。
10.一种标贴卷带带盒(7;102-L,503),它包括用于缠绕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贴卷带(101;101-L)的标贴卷带滚筒(102;102-L),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贴卷带带盒(7;102-L,503)被配置成可相对于标贴生产设备(1;501)进行拆卸。
11.一种标贴生产设备(1;501),它具有用于设置标贴卷带滚筒(102;102-L)的滚筒设置部分(6;504),所述标贴卷带滚筒(102;102-L)用于缠绕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贴卷带(101;101-L),其特征在于:
馈送装置(108;526),用于馈送从连接到所述滚筒设置部分(6;504)的所述标贴卷带滚筒(102;102-L)中提供的所述标贴卷带(101;101-L);
打印装置(23;531),用于在所述标贴卷带(101-L)或将要与之接合的打印-接收卷带(103)上执行预定的打印;
标记检测装置(127),用于检测所述标贴卷带(101;101-L)的所述检测目标标记(PM);
标记确定装置(S26),当开始标贴生产时所述标记确定装置(S26)确定多种所述检测目标标记(PM)中的哪一个被所述标记检测装置(127)检测;以及
协调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标记检测装置(127)对所述检测目标标记(PM)进行检测的结果来控制所述馈送装置(108;526)和所述打印装置(23;531)以使它们彼此协调。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标贴生产设备(1;501),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设置部分是一种带盒支架部分(6;504),它可拆卸地连接着包括所述标贴卷带滚筒(102;102-L)的标贴卷带带盒(7;102-L;503)。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标贴生产设备(501),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设置部分(504)被配置成能够设置绕有所述标贴卷带(101-L)的标贴卷带滚筒(102-L),所述标贴卷带(101-L)具有在卷带纵向方向上的多个部分处按与所述固定节距(Pp)有预定关联的切割线阵列的规律性而形成的环绕切割线(DL),以便把将要被贴到所述待贴物体上的一区域作为一标贴(L)切下来。
14.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标贴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配置所述滚筒设置部分(6),使得它可以设置绕有所述标贴卷带(101)的标贴卷带滚筒(102),所述标贴卷带(101)具有在卷带纵向方向上的多个部分处按与所述固定节距(Pp)有预定关联的标签阵列的规律性而排列着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To),所述多个部分处的所述RFID电路元件(To)包括按与所述作为标签阵列规律性的第一固定节距基本上相同的节距排列着的第一RFID电路元件(To)以及按比所述作为标签阵列规律性的第一固定节距要短的节距排列着的第二RFID电路元件(To),所述RFID电路元件(To)包括用于存储信息的IC电路部分(151)以及用于执行信息发送/接收的天线(152),以及
所述标贴生产设备(1)还包括通信装置(LC),所述通信装置(LC)通过与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或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的无线通信来执行信息的发送/接收,并且其中
所述协调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标记检测装置(127)对所述检测目标标记(PM)进行检测的结果来控制所述馈送装置(108)、所述打印装置(23)和所述通信装置(LC)以使它们彼此协调。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标贴生产设备(1;501),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切割线阵列的规律性或所述标签阵列的规律性相对于所述固定节距(Pp)的关联以及所述标记检测装置(127)对所述检测目标标记(PM)进行检测的结果,所述协调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馈送装置(108;526)和所述打印装置(23;531)以使它们彼此协调。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标贴生产设备(1;501),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贴生产设备(1;501)还包括信息获取装置(CS),所述信息获取装置(CS)从用于记录所述关联的关联记录部分中获取所述关联并且被设置在所述标贴卷带滚筒(102;102-L)中或被设置在包括所述标贴卷带滚筒(102;102-L)的所述标贴卷带滚筒带盒(7;102-L;503)中。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标贴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标记确定装置(S26)确定任何所述检测目标标记(PM)被所述标记检测装置(127)检测到时,所述协调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馈送装置(108)和所述打印装置(23)以使它们彼此协调从而使得所述打印装置(23)开始打印。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标贴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标记确定装置(S26)确定所述第一检测目标标记(PM)被所述标记检测装置(127)检测到时,所述协调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馈送装置(108)和所述打印装置(23)以使它们彼此协调从而使得所述打印装置(23)开始打印。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标贴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贴生产设备(1)还包括切割器(15),所述切割器(15)切割所述标贴卷带(101)以获得一标贴(T),其中
当所述标记确定装置(S26)确定除所述第一检测目标标记(PM)以外的所述检测目标标记(PM)被所述标记检测装置(127)检测到时,所述协调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馈送装置(108)和所述切割器(15)以使它们彼此协调从而使得所述标贴卷带(101)的一部分直到所述第一检测目标标记(PM)被所述标记检测装置(127)检测到时才被排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075583 | 2007-03-22 | ||
JP2007-075583 | 2007-03-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71532A CN101271532A (zh) | 2008-09-24 |
CN101271532B true CN101271532B (zh) | 2012-09-05 |
Family
ID=39575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86612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1532B (zh) | 2007-03-22 | 2008-03-20 | 标贴卷带、标贴卷带带盒和标贴生产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36734B2 (zh) |
EP (1) | EP1972455B1 (zh) |
JP (1) | JP2008265278A (zh) |
CN (1) | CN10127153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13839B2 (ja) * | 2005-03-18 | 2011-01-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字装置 |
EP2965916B1 (en) | 2008-12-25 | 2021-03-0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
JP5326876B2 (ja) * | 2009-06-30 | 2013-10-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WO2010073601A1 (en) | 2008-12-25 | 2010-07-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
JP5326874B2 (ja) * | 2009-06-30 | 2013-10-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5326877B2 (ja) * | 2009-06-30 | 2013-10-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字装置 |
JP5326875B2 (ja) * | 2009-06-30 | 2013-10-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字装置 |
JP5120658B2 (ja) * | 2009-01-29 | 2013-01-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字ラベル作成装置 |
JP2010211634A (ja) * | 2009-03-11 | 2010-09-24 | Brother Ind Ltd | 印字ラベル作成装置 |
WO2010107438A1 (en) * | 2009-03-19 | 2010-09-23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Media roll management |
US8770869B2 (en) * | 2009-03-26 | 2014-07-08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per management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
KR101432688B1 (ko) * | 2009-03-26 | 2014-08-21 | 후지제롯쿠스 가부시끼가이샤 | 화상 형성 장치, 용지 관리 방법 및 기록 매체 |
EP2414167B1 (en) | 2009-03-31 | 2016-11-3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
KR101705382B1 (ko) | 2009-03-31 | 2017-02-09 | 브라더 고오교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테이프 카세트 및 테이프 인자기 |
JP5136503B2 (ja) | 2009-03-31 | 2013-02-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US20100247206A1 (en) * | 2009-03-31 | 2010-09-3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
JP4947085B2 (ja) * | 2009-03-31 | 2012-06-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WO2010113782A1 (ja) | 2009-03-31 | 2010-10-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WO2010113365A1 (ja) | 2009-03-31 | 2010-10-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CN102459008B (zh) * | 2009-06-05 | 2014-01-01 | 科技医疗株式会社 | 用于试管自动制备设备的贴标机 |
US20100329767A1 (en) * | 2009-06-30 | 2010-12-3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cassette |
WO2011001487A1 (en) | 2009-06-30 | 2011-01-06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
JP5326950B2 (ja) * | 2009-09-09 | 2013-10-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WO2011074086A1 (ja) | 2009-12-16 | 2011-06-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WO2011080840A1 (ja) | 2009-12-28 | 2011-07-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5629655B2 (ja) * | 2011-07-12 | 2014-11-26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Rfidタグ発行装置及びrfidタグの位置ずれ検出方法 |
JP2013031949A (ja) * | 2011-08-02 | 2013-02-14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記録媒体、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6003163B2 (ja) * | 2012-04-09 | 2016-10-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949261B2 (ja) * | 2012-07-20 | 2016-07-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ラベル作成システム、ラベル作成方法、印刷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WO2014148061A1 (ja) * | 2013-03-21 | 2014-09-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5633607B2 (ja) * | 2013-07-24 | 2014-12-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5633606B2 (ja) * | 2013-07-24 | 2014-12-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EP2832547B1 (en) * | 2013-07-31 | 2019-04-1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rint tape and tape printer |
CN104680208B (zh) * | 2015-01-27 | 2017-12-22 | 上扬无线射频科技扬州有限公司 | 适用于无线射频识别标签质量检查的自动光学识别系统 |
EP3147132B1 (en) | 2015-09-28 | 2020-04-29 | Assa Abloy AB | Sensor for identifying registration marks on a ribbon |
CN105966066B (zh) * | 2016-06-29 | 2018-01-19 | 中山市泰拓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循环送料数码喷印机 |
KR101884997B1 (ko) * | 2016-10-20 | 2018-08-03 | 주식회사 빅솔론 | 프린터의 제어 방법 및 그에 따른 프린터 |
JP6924401B2 (ja) * | 2017-03-27 | 2021-08-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US11080583B2 (en) * | 2017-09-15 | 2021-08-03 | Avery Dennison Retail Information Services, Llc | System for barcode scanning and RFID label printing |
BE1027648B1 (de) * | 2019-10-09 | 2021-05-11 |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 Technik zur Kennzeichnung eines prolaten Objekts |
CN111016290B (zh) * | 2019-12-11 | 2024-08-30 | 艾达(广东)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机及复合方法 |
CN118805959A (zh) * | 2023-04-21 | 2024-10-22 |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 电子雾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
CN118876618B (zh) * | 2024-09-27 | 2024-12-03 | 珠海博亿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标签打印机用色带盒生产工艺及设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92998A (zh) * | 2000-09-19 | 2003-01-22 | 穆尔北美公司 | 安装在金属物品上的rfid合成物 |
CN2606402Y (zh) * | 2003-04-17 | 2004-03-10 | 上海一一六研究所 | 一种金属附着型电子标签 |
KR20060103628A (ko) * | 2005-03-28 | 2006-10-04 | 주식회사 알에프링크 | 900메가헤르쯔 금속용 알에프아이디 태그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147327A (ja) * | 1991-11-28 | 1993-06-15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制御方法 |
US5442188A (en) * | 1992-04-22 | 1995-08-15 | Gould Instruments Systems, Inc. | Strip chart recorder paper attribute detector and monitor |
JPH11309912A (ja) * | 1998-05-01 | 1999-11-09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プリンターのプリカット処理方法 |
JP3994804B2 (ja) * | 2002-06-25 | 2007-10-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字装置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2004306476A (ja) * | 2003-04-08 | 2004-11-04 | Sato Corp | プリンタおよび印字媒体 |
JP2005314047A (ja) * | 2004-04-28 | 2005-11-10 | Sato Corp | 印字装置 |
WO2006000020A1 (en) | 2004-06-29 | 2006-01-05 | European Nickel Plc | Improved leaching of base metals |
JP4720138B2 (ja) * | 2004-09-30 | 2011-07-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タグテープロール、及びタグテープロールカートリッジ |
WO2006112467A1 (ja) * | 2005-04-19 | 2006-10-26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タグテープ |
JP2006309557A (ja) | 2005-04-28 | 2006-11-09 | Brother Ind Ltd | 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及びタグテープ |
JP4771282B2 (ja) * | 2006-01-13 | 2011-09-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 |
-
2007
- 2007-11-08 JP JP2007291228A patent/JP2008265278A/ja active Pending
-
2008
- 2008-03-13 EP EP08004693.1A patent/EP1972455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3-19 US US12/077,358 patent/US8436734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3-20 CN CN2008100866121A patent/CN10127153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92998A (zh) * | 2000-09-19 | 2003-01-22 | 穆尔北美公司 | 安装在金属物品上的rfid合成物 |
CN2606402Y (zh) * | 2003-04-17 | 2004-03-10 | 上海一一六研究所 | 一种金属附着型电子标签 |
KR20060103628A (ko) * | 2005-03-28 | 2006-10-04 | 주식회사 알에프링크 | 900메가헤르쯔 금속용 알에프아이디 태그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436734B2 (en) | 2013-05-07 |
US20080232886A1 (en) | 2008-09-25 |
EP1972455A2 (en) | 2008-09-24 |
JP2008265278A (ja) | 2008-11-06 |
EP1972455A3 (en) | 2011-01-26 |
CN101271532A (zh) | 2008-09-24 |
EP1972455B1 (en) | 2022-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71532B (zh) | 标贴卷带、标贴卷带带盒和标贴生产设备 | |
JP4406846B2 (ja) | 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 | |
EP1845484B1 (en) | RFID label, tag tape roll, tag tape cartridge | |
CN101295365A (zh) | 标记标签编辑装置和标记标签产生装置 | |
WO2006070790A1 (ja) | ラベル作成装置、マーク及びテープエンド検出装置、ラベル用テープロール及びカートリッジ、マーク付テープ | |
US7928848B2 (en) | RFID tag producing apparatus | |
US20070222615A1 (en) | RFID label with increased readability of printed images | |
CN101295366A (zh) | 标记标签编辑装置和标记标签产生装置 | |
US20080031672A1 (en) | Label body and label body producing apparatus | |
JP2007256857A (ja) | 無線タグラベル、タグテープロール、無線タグ回路素子カートリッジ、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 | |
CN101089920A (zh) | 标签体和标签体生产设备 | |
JP4835991B2 (ja) | ラベル用テープロール、ラベル作成用カートリッジ、ラベル作成装置、無線タグラベル | |
JP4560827B2 (ja) | 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 | |
CN101293432A (zh) | 标签编辑装置和标签产生装置 | |
JP4487181B2 (ja) | 無線タグ情報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タグ情報通信装置 | |
US20090201158A1 (en) | RFID tag and RFID tag producing apparatus | |
JP4406923B2 (ja) | ラベル作成装置 | |
JP2008171193A (ja) | 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 | |
JP4936231B2 (ja) | タグラベル・磁性体シート作成装置 | |
JP4505793B2 (ja) | ラベル作成装置用カートリッジ体及びラベル作成装置 | |
JP2008171192A (ja) | 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及び無線回路素子カートリッジ | |
JP4496466B2 (ja) | 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 | |
CN101359374B (zh) | Rfid标记信息通信设备 | |
WO2009119547A1 (ja) | ラベル・シート貼り合わせ準備処理装置 | |
JP2007334535A (ja) | 無線タグ情報通信装置及び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ユニ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05 Termination date: 20140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