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256345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6345A
CN101256345A CNA200810082227XA CN200810082227A CN101256345A CN 101256345 A CN101256345 A CN 101256345A CN A200810082227X A CNA200810082227X A CN A200810082227XA CN 200810082227 A CN200810082227 A CN 200810082227A CN 101256345 A CN101256345 A CN 1012563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image sensor
imaging
optical system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8222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村博
奥田功
多田英二郎
金子敦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y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enta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ntax Corp filed Critical Pentax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56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63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2Catoptric systems, e.g. image erecting and reversing system
    • G02B17/04Catoptric systems, e.g. image erecting and reversing system using prisms on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04N23/53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bein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包括至少一个可移动光学元件的成像光学系统;图象传感器,其成像表面位于成像光学系统的图象形成平面上;图象传感器安装于其上的电路板;以及用于处理从图象传感器输出的图象信号的图象处理电路和用于可移动光学元件的驱动电路,图象处理电路和驱动电路两者都安装在电路板上。图象处理电路和驱动电路按照从更接近于图象传感器的侧面的顺序依次布置在电路板上。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至少一个可移动光学元件和图象传感器的成像装置,并尤其涉及这种成像装置的电路板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例如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而不是银-盐底片(silver-salt film)作为图象采集装置的图象传感器的成像装置已被广泛使用。此外,移动成像光学系统的一部分光学元件以执行变焦操作或调焦操作的成像装置类型也已被广泛使用。
不过,为了提高并入这类成像装置的电子设备(例如数码相机、移动电话等)的便携性,对小型化成像装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包括至少一个可移动光学元件的成像装置受到设置在成像装置中的光学系统最小化的限制,这是因为需要提供允许可移动光学元件移动的内部空间。此外,在成像装置具有这种可移动光学元件的情况下,用于可移动光学元件的驱动电路可能成为干扰照片图象信号的噪声源,而为了保持满意的图象质量驱动电路和图象传感器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受到一些限制。换句话说,要是驱动电路和图象传感器相互离得太近就不令人满意了。由于这种问题,在特别是包含图象传感器和至少一个可移动光学元件的成像装置类型中,难以在获得高品质图象和较低噪声、与最小化/简单化结构之间获得平衡。传统的成像装置(例如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2006-78891,和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2003-5267)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最小化和降噪控制两者。
发明内容
考虑到传统成像装置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能够以较低水平噪声获得高水平的图象品质而其在结构上同样是简单和紧凑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包括至少一个可移动光学元件的成像光学系统;图象传感器,其成像表面处在成像光学系统的图象形成平面上;图象传感器安装于其上的电路板;用于处理从图象传感器输出的图象信号的图象处理电路和用于可移动光学元件的驱动电路,图象处理电路和驱动电路两者都安装在电路板上。图象处理电路和驱动电路按照从更接近于图象传感器的侧面的顺序依次布置在电路板上。
较为理想的,电路板上图象处理电路和驱动电路之间的距离大于电路板上图象传感器和图象处理电路之间的距离。
较为理想的,可移动光学元件在成像光学系统的主光轴方向上可移动。成像光学系统包括分别布置在主光轴相反末端以使主光轴的相反末端以直角转弯的入射侧棱镜和出射侧棱镜。电路板平行于主光轴,包括面对出射侧棱镜的出射表面的电路板表面上的图象传感器,并进一步包括驱动电路,使驱动电路位于紧邻入射侧棱镜处。
较为理想的,成像光学系统是变焦光学系统,以及较为理想的,可移动光学元件是沿着主光轴移动的改变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焦距的透镜组。
较为理想的,成像装置包括布置在电路板上图象处理电路和驱动电路之间区域中的电路部件。
较为理想的,电路板是钢性板。
较为理想的,电路板是多层布线板(wiring board)。
较为理想的,图象传感器和驱动电路分别被布置在电路板上电路板纵向方向上的相反末端处。
在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成像光学系统和图象传感器,图象传感器的成像表面处在成像光学系统的图象形成平面上,成像光学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沿着成像光学系统主光轴可移动的可移动光学元件;以及经过可移动光学元件的光沿着基本上垂直于主光轴的出射光轴从出射部分出射。将图象传感器安装在基本平行于主光轴的电路板上,电路板在主光轴方向上的相反末端之一处,以便面对成像光学系统的出射部分。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驱动电路和图象处理电路,驱动电路用于可移动光学元件并安装在电路板上、处于电路板在主光轴方向上的相反末端的另一个末端处,图象处理电路用于处理从图象传感器输出的图象信号并安装在图象传感器和驱动电路之间的电路板上,以便在主光轴方向上位于比驱动电路更靠近图象传感器的位置处。
在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包括至少一个可移动光学元件的成像光学系统;其成像表面处在成像光学系统的图象形成平面上的图象传感器;以及图象传感器安装于其上的电路板。每个图象传感器和电路板基本上都是矩形形状的。将图象传感器布置在电路板上,使图象传感器的纵向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电路板的纵向方向。将用于处理从图象传感器输出的图象信号的图象处理电路和用于可移动光学元件的驱动电路布置在电路板上临近图象传感器一个长侧的区域中。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以较低水平噪声获得高水平的图象品质而且还结构简单紧凑的成像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本发明将参考附图进行详细介绍,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成像单元装入其中的移动电话中的折叠类型的透视图,示出移动电话全部打开的状态(非折叠状态);
图2是从图1中所示移动电话的其它侧观看时图1中所示移动电话的透视图;
图3是成像单元的透视图,示出其外观,并进一步示出成像单元的内部以通过虚线示出包含在成像单元中的成像光学系统;
图4是从图3中(从物侧)示出的成像单元其它侧(前侧)观看到的成像单元的透视图;
图5是成像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盖板去掉时成像单元的前方正视图;
图7是装在成像单元外壳中的成像单元的内部元件透视图,其中内部元件包括成像光学系统、用于支承成像光学系统的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支承和导向机构,以及用于移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执行器(电动机)。
图8是从图7中所示内部元件的其它侧观看时,图7中所示内部元件的透视图;
图9是在第一透镜组框架的螺母配合部分和在第一电动机侧上的螺母之间的配合部分附近的、图7中所示部分内部元件的放大透视图;
图10是在第二透镜组框架的螺母配合部分和在第二电动机侧上螺母之间的配合部分附近的、图8中所示部分内部元件的放大透视图;
图11是沿着图6中示出的XI-XI线获得的横截面图;
图12是外壳盖板的简化前视图,示出盖板上包含的电路部件的布局图;
图13是盖板上包含的电子电路部件的框图,示出电子电路部件之间用于控制的连接;
图14示出盖板的横截面结构图;
图15是成像单元另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图,与图11中示出的电子电路部件对比而言,其中除了图象传感器之外的盖板上的电子电路部件都安装到盖板的外表面;
图16是成像单元另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其中盖板被固定到外壳的后侧,第二棱镜的反射方向被翻转,从而使第二棱镜将入射光反射到与图11中所示第二棱镜的反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
图17是成像单元另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图,与图16中示出的电子电路部件对比而言,其中除了图象传感器之外的盖板上的电子电路部件都安装到盖板的外表面;以及
图18是类似于图12的视图,示出在盖板上放置图象传感器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图象传感器的长侧和短侧的位置被颠倒。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2中所示的移动电话10(蜂窝电话)是折叠型的,其设有包括操作部分11和显示部分12的可折叠外壳,并进一步在操作部分11和显示部分12之间设有铰链部分13。操作部分11和显示部分12经由铰链部分13相互铰接,以允许围绕铰链部分13的一对同轴铰链销13a的轴Q彼此相对转动,从而使移动电话10能够在图1和2中所示的、其中操作部分11和显示部分12是完全打开的操作状态(完全打开状态/非折叠状态)和折叠状态(未示出)之间变化,在折叠状态(未示出)中移动电话10被折叠从而操作部分11和显示部分12互相重叠。操作部分11设有例如数字键和功能键的多个操作键15,而显示部分12设有用作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器(LCD)16。显示部分12在其后面(无论移动电话处于折叠状态或完全打开状态都暴露出的显示部分12的外表面)的铰链部分13附近设有照相孔14(见图2)。移动电话10在关于图2的照相孔14后面设有成像单元(成像模块)20。
将参考图3到14详细介绍成像单元20。如图3到6和图11所示,成像单元20设有构成成像光学系统的第一棱镜(入射侧棱镜,入射侧光学元件)LP1、具有负折射率的第一透镜组LG1、具有正折射率的第二透镜组LG2和第二棱镜(出射侧棱镜)LP2,并将成像单元20构造成使成像单元20的外壳21支承这四个光学元件。安装在成像单元20中的成像光学系统是焦距可改变的变焦光学系统,并由在其光轴方向上可移动的第一透镜组LG1和第二透镜组LG2构成。
将外壳21形成为盒状体,其在水平方向上伸长以满足下列条件表达式:W>H>T,其中W、H和T分别表示移动电话10的显示部分12的宽度、高度和厚度(见图3和4)。在下面的介绍中,在宽度W、高度H和厚度T方向上的成像单元20的方向分别被称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虽然成像单元20的上、下、左和右侧可根据移动电话10的方位发生变化,但在下面的介绍中,出于说明的目的,参考图6中示出的成像单元20确定成像单元20的垂直和水平方向。
拍照时面对物侧的外壳21的前部是打开的以形成前孔22。外壳21在前孔22的上侧和下侧上分别设有上壁23和下壁24,并进一步在前孔22的右手侧和左手侧上分别设有右壁25和左壁26。外壳21在Z方向上前孔22的对侧上设有关闭外壳21后面的后壁27。上壁23和下壁24是相互平行的平板,每个都包括X方向部分和Z方向部分。右壁25和左壁26是相互平行的平板,每个都包含Y方向部分和Z方向部分。后壁27是包含X方向部分和Y方向部分的平板。上壁23和后壁27经由倾斜壁28相互连接(见图3和5)。
外壳21在其X方向上的一个末端和另一个末端处设有分别容纳第一棱镜LP1和第二棱镜LP2的第一棱镜容纳部分30和第二棱镜容纳部分31(见图6)。如图6中所示,将第二棱镜容纳部分31形成为位于临近外壳21的左壁26的隔离壁,而将第一棱镜容纳部分30形成为从右壁25向侧面(相对于图6的右侧)伸出的盒状部分。拍照时面对物侧(朝向照相孔14)的第一棱镜容纳部分30的前方设有入射孔30a,类似于前孔22。也就是,使外壳21的形状能够使面对后壁27的外壳21前方的几乎整个部分形成为孔。在外壳21右壁25中形成通孔29(见图6和11)以使第一棱镜容纳部分30的内部空间和外壳21的主要部件的内部空间在X方向上经由通孔29通畅地相互连接。
第一棱镜LP1是设有入射表面LP1-i、出射表面LP1-o和反射表面LP1-r的直角棱镜。第一棱镜LP1通过反射表面LP1-r大致直角地将从入射表面LP1-i入射的光反射到出射表面LP1-o。入射表面LP1-i是凹表面而出射表面LP1-o是凸表面。第二棱镜LP2是设有入射表面LP2-i、出射表面LP2-o和反射表面LP2-r的直角棱镜。第二棱镜LP2通过反射表面LP2-r大致直角地将入射到入射表面LP2-i上的光反射到出射表面LP2-o。在被容纳于第一棱镜容纳部分30中的第一棱镜LP1中,入射表面LP1-i通过入射孔30a暴露于物侧而出射表面LP1-o被定位成面对通孔29,通孔29形成在外壳21的右壁25中以在X方向上延伸。在被容纳于第二棱镜容纳部分31中的第二棱镜LP2中,入射表面LP2-i与第一棱镜LP1的出射表面LP1-o间隔开而出射表面LP2-o被定位成面对前孔22。也就是,将第一棱镜LP1和第二棱镜LP2定位成使第一棱镜LP1的入射表面LP1-i和第二棱镜LP2的出射表面LP2-o两者都面对物侧。
成像单元20在外壳21中设有在X方向上相互平行延伸的一对导向杆32和33。将导向杆32和33布置在Y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将导向杆32定位在导向杆33的上面以便在Y方向上比导向杆33更靠近外壳21的上壁23、并在Z方向上比导向杆33更靠近外壳21后面的后壁27。将导向杆33定位在导向杆32下面以便在在Y方向上比导向杆32更靠近下壁24、并在Z方向上比导向杆32更靠近前孔22。成像单元20在外壳21中设有分别支承第一透镜组LG1和第二透镜组LG2的第一透镜组框架34和第二透镜组框架35。通过导向杆32和33的支承,第一透镜组框架34和第二透镜组框架35在导向杆32和33上可以沿着X方向自由滑动。第一透镜组框架34设有圆柱导引部分36和转动限制臂37,它们在径向上彼此离开而基本相对的伸出。将圆柱导引部分36安装在导向杆32上以便在其上可以沿着X方向滑动。转动限制臂37的径向外端是分开的以便与导向杆33配合从而避免第一透镜组框架34围绕导向杆32转动。第二透镜组框架35设有圆柱导引部分38和转动限制臂39,它们在径向上彼此离开而基本相对的伸出。将圆柱导引部分38安装在导向杆33上以便在其上可以沿着X方向滑动。转动限制臂39的径向外端是分开的以便与导向杆32配合从而避免第二透镜组框架35围绕导向杆33转动。由于转动限制臂37与导向杆33的配合和转动限制臂39与导向杆32的配合,由导向杆32和33支承的第一透镜组框架34和第二透镜组框架35可在X方向上线性自由移动。在通过导向杆32和33支承第一透镜组框架34和第二透镜组框架35的状态下,在X方向上第一透镜组LG1和第二透镜组LG2位于第一棱镜LP1和第二棱镜LP2之间,同时第一透镜组LG1和第二透镜组LG2分别面对第一棱镜LP1的出射表面LP1-o和第二棱镜LP2的入射表面LP1-i,如图3、4、6、7、8和11中所示。
在如上所述通过外壳21支承成像光学系统的状态下,来自物侧的光沿着在Z方向上延伸的入射光轴OP-1入射到第一棱镜LP1的入射表面LP1-i上,如图11所示。第一棱镜LP1通过反射表面LP1-r大致直角地反射入射光,如此通过反射表面LP1-r反射的光沿着X方向上延伸的中间光轴(主光轴)OP-C经过第一透镜组LG1和第二透镜组LG2传播,从而入射到第二棱镜LP2的入射表面LP2-i上。第二棱镜LP2通过反射表面LP2-r将入射光大致直角地向物侧反射,从而使由反射表面LP2-r反射的光沿着Z方向上延伸的出射光轴OP-2从第二棱镜LP2通过出射表面LP2-o出射。因此,将设在成像单元20中的成像光学系统配置成包括构成大致U形折叠的单个光轴的入射光轴OP-1、中间光轴OP-C和出射光轴OP-2的光学系统。入射光轴OP-1、中间光轴OP-C和出射光轴OP-2的位置是互相等同的,从而使入射光轴OP-1、中间光轴OP-C和出射光轴OP-2都处在公共平面上。第一棱镜LP1的出射光轴和第二棱镜LP2的入射光轴与中间光轴OP-C一致。
第一透镜组框架34设有螺母配合部分40而第二透镜组框架35设有螺母配合部分41。螺母42与螺母配合部分40配合而螺母43与螺母配合部分41配合。如图9中的放大视图所示,利用(从螺母42径向伸出的)支持伸出部(held projection)45使螺母42与螺母配合部分40配合,以使第一透镜组框架34和螺母42在X方向上一起移动,支持伸出部45被保持(扣合,snap-fitted)在从螺母配合部分40伸出的一对保持伸出部44之间。同样,如图10的放大视图中所示,利用(从螺母43径向伸出的)支持伸出部47使螺母43与螺母配合部分41配合,以使第二透镜组框架35和螺母43在X方向上一起移动,支持伸出部47被保持(扣合)在从螺母配合部分41伸出的一对保持伸出部46之间。
成像单元20中设有用于驱动第一透镜组LG1的第一电动机(执行器)50和用于驱动第二透镜组LG2的第二电动机(执行器)52。螺母42设有螺纹孔(通孔),第一电动机50的驱动杆(进给螺纹杆)51在螺纹孔中被螺纹配合,同时螺母43设有螺纹孔(通孔),第二电动机52的驱动杆(进给螺纹杆)53在螺纹孔中被螺纹配合。通过外壳21支承第一电动机50;特别是,第一电动机50设有圆柱电动机体55,而外壳21中设有电动机支承部分54(见图6),其形成在外壳21的临近上壁23的部分上,以便利用其在X方向上延伸的轴支承电动机体55。第一电动机50的驱动杆51从第一电动机50的电动机体55延伸到接近右壁25的方向上。第二电动机52也由外壳21支承;特别是,第二电动机52设有圆柱电动机体57,而外壳21中设有电动机支承部分56(见图6),其形成在外壳21的临近下壁24的部分上,以便利用其在X方向上延伸的轴支承电动机体57。第二电动机52的驱动杆53从第二电动机52的电动机体57延伸到接近右壁25的方向上。因而,除了导向杆32和33之外,第一电动机50(其驱动杆51)和第二电动机52(其驱动杆53)也被布置成其纵向方向(轴向)成为大致平行于X方向。此外,使第一电动机50在Z方向上位于前孔22的附近(比第二电动机52更靠近物侧的位置处),同时使第二电动机52在Z方向上位于外壳21的后面的后壁27附近。
第一电动机50的驱动杆51的转动使螺母42因为螺母42与驱动杆51上进给螺纹线的螺纹配合而在X方向上移动,因此使第一透镜组框架34在X方向上移动,这是因为在螺母42与螺母配合部分40配合的状态下螺母42被防止转动。同样,第二电动机52的驱动杆53的转动使螺母43因为螺母43与驱动杆53上进给螺纹线的螺纹配合而在X方向上移动,因此使第二透镜组框架35在X方向上移动,这是因为在螺母43与螺母配合部分41配合的状态下螺母43被防止转动。
如上所述,设置在成像单元20中的光学系统是焦距可改变的变焦光学系统,其中通过以预定的移动方式在X方向上使第一透镜组框架34和第二透镜组框架35(也就是,第一透镜组LG1和第二透镜组LG2)彼此相对移动来改变焦距。另外,可以通过在X方向上移动第一透镜组LG1或第二透镜组LG2的其中之一而进行调焦操作。虽然第一透镜组LG1和第二透镜组LG2的哪一个被用作调焦透镜组是可选的,但在成像单元20的当前实施例中将第二透镜组LG2用作调焦透镜组。
通过第一电动机保持件60保持第一电动机50(见图5)。第一电动机保持件60是在X方向上伸长的板状件。第一电动机保持件60在其X方向上的一个末端和另一个末端处分别设有安装臂61和定位孔62。安装臂61和定位孔62分别与从外壳21伸出的固定部分(固定伸出部)63和定位销64配合(见图6),以便将第一电动机保持件60固定到外壳21上。在第一电动机保持件60固定于外壳21的状态下,在第一电动机保持件60中心处形成的保持伸出部与第一电动机50的电动机体55压紧接触(inpress contact with)以保持第一电动机50。图6示出将第一电动机保持件60从外壳21上除去的状态。由第二电动机保持件66保持第二电动机52(见图5)。第二电动机保持件66在X方向上其相对末端处分别设有两个安装臂67,并进一步在临近两个安装臂67之一的位置处设有定位孔68。第一电动机保持件60从前孔22一侧固定到外壳21上,而第二电动机保持件66从后壁27一侧固定到外壳21上。如图5中所示,第二电动机保持件66固定定位在其中的凹部/切口形成在后壁27中。外壳21在其上述凹部中设有两个安装部分69(图5中仅显示出其中一个),第二电动机保持件66的两个安装臂67与这两个安装部分69配合,并进一步在所述凹部中设有定位伸出部70,定位孔68与定位伸出部70配合。在第二电动机保持件66固定到外壳21上以便位于后壁27侧上的凹部内的状态下,在第二电动机保持件66中心处形成的保持伸出部71与第二电动机52的电动机体57压紧接触以保持第二电动机52。
从电动机体55伸出的第一电动机50的电动机端子(motor terminal)72通过外壳21中形成的通孔73暴露到外壳21的外侧。从电动机体57伸出的第二电动机57的电动机端子74向前孔22延伸。
通过把要安装到外壳21的上述元件安装到外壳21上之后、将盖板(传感器板)80固定到外壳21上从而关闭前孔22,而使成像单元20完整。如图12中所示,盖板80设有电子电路部件,例如图象传感器83、数字信号处理器(此后称为DSP)84、石英振荡器85、只读存储器(此后称为ROM)86、随机存取存储器(此后称为RAM)87和电动机驱动器88,这些都安装在平板形状基底90上的不同位置处。通过引线接合法(wire bonding)连接裸芯片与基底90,将盖板80上含有的每个电子部件(芯片)都固定到盖板80上。
图13示出盖板80上含有的电子电路部件之间用于控制的连接。图象传感器83为传统类型的、诸如CCD或CMOS的、将入射到其成像表面(光接收表面)上的光转换成电信号以便输出该信号的图象传感器。在将现场图象(现场预览)显示在液晶显示器16上的现场观看模式中,通过DSP 84的控制从图象传感器83顺序读出信号以便由DSP 84进行处理,从而产生成能够由液晶显示器16的显示单元进行可视显示的信号(YUV信号)。当拍摄照片以捕捉静止图象时,根据从DSP 84输出的控制信号读出图象传感器83的全部像素信号(像素数据),以便由DSP84进行处理,由DSP 84压缩成例如JPEG的预定格式,并从DSP 84输出为能够存储在外部存储器(例如可拆卸存储器卡)中的图象信号。DSP84还经由电动机驱动器88控制第一电动机50和第二电动机52的操作。如上所述,当执行变焦操作时第一电动机50和第二电动机52被开动以改变变焦光学系统的焦距,而当执行调焦操作时开动第二电动机52。用于操作DSP 84的程序存储在ROM 86中。在开启移动电话10电源时,DSP 84从ROM 86读入该程序以执行一系列启动处理,并对图象传感器83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以输出目标图象(现场预览),该目标图象可视地通知用户移动电话10已经进入准备照相状态。RAM 87用于暂时存储以便DSP 84处理从图象传感器83输入的图象信号。石英振荡器85以预设的时钟速度输出定时信号。
图14示出盖板80的横截面结构。盖板80是钢性板,其中基底90由非柔性绝缘材料制成。此外,盖板80是包括从A层到F层的六层布线图案90a的多层布线板。如果将图象处理电路(DSP 84)和电动机驱动器88安装在相同电路板上,至少从图象处理中降噪的观点看,较为理想的,盖板80是这种多层板。
盖板80是在X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盖板80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二维尺寸与前孔22的二维尺寸基本相等。如图11中所示,当将盖板80固定到外壳21上以关闭前孔22时,图象传感器83的成像表面被定位成面对第二棱镜LP2的出射表面LP2-o。换言之,图象传感器83被定位在出射光轴OP-2上。当将盖板80固定到外壳21上时,对盖板80相对于外壳21的固定位置进行精细调节,以使通过外壳21支承的成像光学系统(其包括第一棱镜LP1、第一透镜组LG1、第二透镜组LG2和第二棱镜LP2)形成的目标图象精细地形成在图象传感器83的成像表面上。通过例如黏合剂的固定方式将盖板80固定到外壳21上。
当盖板80被固定到外壳21上时,从盖板80延伸出的电动机连接板(印刷线路板)81与第一电动机50的电动机端子72相连,同样从盖板80延伸出的电动机连接板(印刷线路板)82与第二电动机52的电动机端子74相连。电动机连接板81和82与电动机驱动器88相连,从而在盖板80被安装到外壳21上的安装完成时,第一电动机50和第二电动机52的操作可受控于电动机驱动器88。
在盖板80和外壳21已经相互连接之后处于其完整状态的成像单元20中,使第一棱镜LP1的入射表面LP1-i暴露到成像单元20外部的入射孔30a是成像单元20中唯一的孔;也就是,成像单元20的剩余部分被关闭。换言之,在完整的成像单元20中,入射孔30a是外壳21中允许光从外壳21的外部进入成像单元20的唯一光学孔,从而在外壳21中不提供允许光从外壳21的外部进入成像单元20的其它光学孔。将成像单元20安装在移动电话10的显示部分12中,从而使第一棱镜LP1的入射表面LP1-i位于照相孔14后面,如图1和2中所示。在该安装操作中,从盖板80延伸出的图象信号柔性PCB(印刷电路板)91与移动电话10中提供的控制电路(未示出)相连。
移动电话10的控制电路将通过例如操作键15的操作装置输入的控制信号经由图象信号柔性PCB 91发送给成像单元20。控制信号是例如照相操作执行信号、现场观看(图象显示)执行信号或变焦操作信号。在输入照相操作执行信号后,成像单元20执行包括上述调焦操作(其中通过第二电动机52驱动第二透镜组LG2)的照相操作,并且成像单元20将已经由DSP 84处理和格式化、以便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图象信号经由图象信号柔性PCB 91发送给控制电路。在输入现场观看执行信号后,成像单元20将已经由DSP 84处理过的用于屏上显示的图象信号(YUV信号)经由柔性PCB 91发送给控制电路。此外,紧随成像单元20输入变焦操作信号之后,经由电动机驱动器88启动第一电动机50和第二电动机52,以改变成像单元20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另外,经由柔性PCB 91为成像单元20供电。
如上所述,通过将从成像单元20延伸出的柔性PCB 91连接到移动电话10的控制电路而使移动电话10的成像系统完整。在移动电话10的制造过程中,包括盖板80上的电子电路部件并被预先组装成模块的成像单元20被简便的安装在显示部分12中,从而安装成像单元20不需要复杂的操作,因此,移动电话10在其装配的工作能力方面是出色的。从类似的观点看,当维修或替换成像单元20时,移动电话10在可维护性方面是出色的。此外,因为从成像单元20输出的图象信号已经由DSP84处理过,所以没有给移动电话10的控制电路增加图象处理的负担。另外,可以不必在移动电话10中设有用于移动电话10的成像系统的任何复杂驱动机构,这是因为在成像单元20中还安装了用于移动第一透镜组LG1和第二透镜组LG2的支承和驱动机构(其包括由导向杆32和33构成的支承和导向机构,以及例如第一电动机50和第二电动机52的执行器)。换言之,由于用于照相操作的所有元件都设计在成像单元20的模块中,成像单元20的通用性较高,所以可以将成像单元20装入到多种移动电子设备中。
此外,通过将成像单元20的元件设置成节省空间模式的单元,可以制造紧凑尺寸的成像单元20,这有助于安装在移动电话10中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成像单元20的成像光学系统被设计成折叠光学系统,其中通过照相孔14从物侧入射的光被第一棱镜LP1弯转成沿着X方向传播并接着被第二棱镜LP2弯转成向物侧传播返回,以在图象传感器83的成像表面上形成为图象。此外,第一透镜组LG1和第二透镜组LG2设置在X方向上第一棱镜LP1和第二棱镜LP2之间的光路上,也就是在与X方向相应的倍率改变(变焦)操作或调焦操作中,第一透镜组LG1和第二透镜组LG2的运动方向。另外,Z方向上由成像单元20的成像光学系统占据的成像单元20的内部空间尺寸,能够处在Z方向上第一棱镜LP1或第二棱镜LP2的尺寸(厚度)范围内,这有助于在Z方向上减小成像单元20的厚度,即使成像单元20包括变焦光学系统。
此外,在成像单元20中,包含具有图象传感器83的电子电路部件的盖板80用作支承光学系统的外壳21的遮盖件。由于盖板80适当固定到外壳21上后图象传感器83的成像表面自动面对第二棱镜LP2的出射表面LP2-o,所以可以将图象传感器83安装在成像单元20的光学系统的图象形成平面处,而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支承结构。此外,为了关闭X方向上伸长的前孔22,还可以将盖板80形成为X方向上伸长的形状,这使得有可能将多个电子电路部件(包括图象传感器83和DSP 84)分散布置在X方向上(部分在Y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作为结果,可以最小化由这些电子电路部件占据的Z方向上的空间(或Z方向上这些电路部件的厚度),从而成功地将不仅包含光学系统而且包含电路的成像单元20在整个Z方向上变薄。
特别是,在成像光学系统的当前实施例中,如图11中所示,Z方向上第一棱镜LP1的尺寸大于成像单元20的任何其它光学元件(第二棱镜LP2、第一透镜组LG1和第二透镜组LG2)的尺寸;也就是,第一棱镜LP1设有入射表面LP1-i形成其上的伸出部分,伸出部分通过比成像单元20的其它光学元件在Z方向上稍微更大的量向物侧伸出。盖板80处在X方向上第一棱镜LP1的该稍微伸出部分的延伸处。换言之,盖板80处在第一棱镜LP1的该稍微伸出位置大致处于的平面内。不妨说,利用Z方向上第一棱镜LP1和其它光学元件之间产生的空间(死空间)对盖板80进行定位。这在节省空间效率方面获得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在成像光学系统被设计成具有宽的观察视角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棱镜LP1倾向于具有较大尺寸,因此盖板80的这种特殊定位是有效的。
在例如移动电话10的具有面对用户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中,由于显示装置自己在二维方向(X-Y方向)上占据一定区域,所以可轻松获得用于安装多个部件的空间。例如,由于成像单元20的X方向对应于液晶显示器16的宽度,所以可以在显示部分12的X方向上轻松获得相对长的光路长度。另一方面,在液晶显示器16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上,显示部分12的内部元件的尺寸(厚度)相对于液晶显示器16更易于影响(增加)显示部分12的厚度。反之,如果诸如成像单元20的显示部分12的内部组件可以在Z方向上变薄,则可以最小化移动电话10的整个厚度。成像单元20的上述结构可以在Z方向上缩减成像单元20的尺寸,由此可能有助于缩减移动电话10的厚度。
在显示部分12中布置成像单元20,使得成像单元20的长度方向(即X方向)与显示部分12的横向方向(即大致平行于一对铰链销13a的轴Q的方向)一致,并使得成像单元20的短长度(高)方向(即Y方向)与显示部分12的纵向方向(即大致垂直于一对铰链销13a的轴Q的方向)一致。换句话说,如图1和2中所示,将成像单元20定位在显示部分12中,从而安装在成像单元20中成像光学系统的中间光轴OP-C成为大致平行于一对铰链销13a的轴Q。由于成像单元20在显示部分12的纵向方向上被安装在铰链部分13和液晶显示器16之间,所以用于安装在显示部分12的所述纵向方向上延伸的成像单元20的空间受到液晶显示器16尺寸的限制。另一方面,液晶显示器16在显示部分12的横向方向上对安装成像单元20的空间没有限制。因此,成像单元20相对于显示部分12的上述方向,使按照节省空间的模式在显示部分12中安装成像单元20、而成像单元20不妨碍液晶显示器16成为可能。换句话说,可以采用具有宽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器16。
在成像单元20中,与成像(图象捕捉)相关的电路部件被集成在盖板80上从而不需要复杂的导线,这使简化成像单元20的电子装备结构成为可能。此外,还将盖板80设计成使电子噪声不容易加到经由图象传感器83和DSP 84输出的照片图象的图象信号上。如上所述,在成像单元20的成像光学系统中,在沿着中间光轴OP-C的X方向上的光路长度较长,以保证第一透镜组LG1和第二透镜组LG2的移动范围。盖板80具有基本平行于中间光轴OP-C的平板表面,并且是沿着中间光轴OP-C在X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中间光轴OP-C是成像单元20的主光轴。如图11和12中所示,在盖板80上的元件中,图象传感器83布置在紧邻盖板80在X方向上相反末端之一的基底90部分上,面对第二棱镜LP2的出射表面LP2-o,而DSP 84布置在基底90上在X方向上与图象传感器83相邻的位置(比图象传感器83相对更靠近第一棱镜LP 1的位置)处。石英振荡器85布置在X方向上与DSP 84基本相同的位置处,当然在Y方向上与DSP 84的位置不同。对照用于产生图象的电子部件图象传感器83和DSP 84,将电动机驱动器88布置在盖板80在X方向上紧邻另一个末端处,即盖板80最接近第一棱镜LP1的一侧的紧邻处。将DSP 84布置在X方向上比电动机驱动器88更靠近图象传感器83的位置处。
根据这种配置,用作第一透镜组LG1和第二透镜组LG2的驱动电路的电动机驱动器88和图象传感器83可以布置在相同盖板80上,而可能成为照片图象信号的噪声源的电动机驱动器88可以布置在充分远离图象传感器83和DSP 84的位置处。从而,即使将包括盖板80的成像单元20设计成结构简单和大小紧凑(特别是在Z方向上变薄),也能够以较低噪声获得高品质照片图象。此外,在盖板80中,DSP 84与电动机驱动器88之间的X方向区域被有效用于安装ROM 86和RAM 87。因此,盖板80通常也具有出色的空间节省效率。
在图12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将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图象传感器83布置在盖板80上,使图象传感器83的长侧和短侧分别在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并将例如DSP 84、电动机驱动器88和其它部件的盖板80上的其余电路部件布置在与图象传感器83的一个短侧(关于图12的图象传感器83的左手侧)相邻的盖板80的区域中。对照这种安排,如图18中所示,还可以用矩形形状图象传感器83的纵向方向在Y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将图象传感器83布置在盖板80上,从而使图象传感器83的长侧和短侧分别在Y方向和X方向上延伸,即图象传感器83的纵向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盖板80的纵向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例如DSP 84和其它部件的盖板80上的其余电路部件位于盖板80的与图象传感器83的一个长侧相邻的区域(关于图18的图象传感器83的左手侧)中,类似于图12中示出的安排。在图18中示出的实施例中,DSP 84也被布置在盖板80上在X方向上比电动机驱动器88更靠近图象传感器83的位置处,类似于图12中示出的布置。在图12或图18中示出的实施例中,例如上述成像单元20的最小化和照片图象的降噪两者都得到保证,这是由于除了图象传感器83之外的所有电路部件的位置仅被集中在盖板80上与矩形形状图象传感器83的四个侧面之一相邻的区域中。特别是在图18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由于图象传感器83被布置成长侧的方向向盖板80短侧的方向(Y方向)延伸,所以在盖板80长侧的方向(盖板80的主光轴方向,即X方向)上可以保证盖板80上较大的安装空间,这使增大图象传感器83与电动机驱动器88之间的距离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干扰照片图象信号的噪声的降低是有利的。
如上所述,成像单元20的当前实施例在制造和维护期间易于处理方面是出色的。此外,将成像单元20的当前实施例配置成即使成像单元20尺寸紧凑也不容易经由图象传感器83和DSP 84把电子噪声加到所获得的照片图象上。从而,成像单元20的当前实施例适于安装在例如移动电话10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
在如图11中所示的上述实施例中,将除了图象传感器83之外的盖板80上的电子电路部件(其包括例如DSP 84)安装到图象传感器83安装于其上的盖板80的表面,即,安装到当将盖板80固定到外壳21上时面对外壳21内部的盖板80的内表面。该结构增强了外壳21内部空间的使用性,由此使成像单元20进一步小型化成为可能。另外,该结构在保护盖板80上的电子电路部件免于受损和防尘方面是有效的。
不过,在图15中示出的成像单元120中,有可能使盖板180上含有的并非是图象传感器183的电子电路部件,即DSP 184、石英振荡器185、ROM 186、RAM 187和电动机驱动器188(其分别对应于图11中示出的那些)布置在基底190(对应于图11中示出的基底90的)的外表面(面对物侧的表面)上,所述外表面在基底190的与图象传感器183侧相反表面上。除了盖板180之外的成像单元120的结构与图11中示出的成像单元20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而与成像单元20的元件相同的成像单元120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成像单元120中,盖板180用作用于关闭(覆盖)外壳21前孔22的覆盖件。由盖板180的外表面支承于其上的例如DSP 184的电子电路部件不进一步从入射表面LP1-i向物侧伸出,由此不妨碍Z方向上成像单元120的最小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安装在显示部分12中的成像单元可以象图16中所示的成像单元220和图17中所示的成像单元320那样构造。不同于图11中示出的成像单元20和图15中示出的成像单元120,图16中示出的成像单元220构造成使沿着中间光轴OP-C入射在第二棱镜LP2’的入射表面LP2-i’上的光向后反射向成像单元220的后面(即,反射向物侧的对侧),以便沿着与入射光轴OP-1方向相同的出射光轴OP-2’从成像单元220射出。在支承包括第二棱镜LP2’的光学元件的成像单元220的外壳221中,关闭对应于图11和15中所示外壳21的前孔22的外壳221的那一部分,而后孔227形成在面对第二棱镜LP2’的出射表面LP2-o’的外壳221后壁的一部分中。后孔227形成为从位于出射光轴OP-2’延伸处的出射部分(由第二棱镜LP2’的反射表面LP2-r’反射的光从该处射出外壳221)向X方向上沿着中间光轴OP-C侧面(平行于中间光轴OP-C)的区域延伸,而后孔227被其上包含图象传感器283的盖板280覆盖。盖板280设有例如全都安装在基底290相同侧上不同位置处的诸如图象传感器283、DSP 284、石英振荡器285、ROM 286、RAM 287和电动机驱动器288的电子电路部件。在盖板280被固定到外壳221上的情况下,图象传感器283被定位成使图象传感器283面对第二棱镜LP2’的出射表面LP2-o’,从而使装在基底290相同侧上的DSP 284、石英振荡器285、ROM286、RAM 287和电动机驱动器288被容纳在沿着(平行于)中间光轴OP-C延伸的外壳221的空间中。
图17示出在移动电话10的显示部分12中成像单元的另一个实施例。图17中示出的成像单元320中包含的成像光学系统的光学配置与图16中示出的成像单元220中包含的成像光学系统的光学配置相同,而成像单元320与成像单元220的不同之仅在于盖板380上包含的图象传感器383和其它电路部件(DSP 384、石英振荡器385、ROM 386、RAM 387和电动机驱动器388)安装在成像单元320的基底390的两侧上,并非基底390的同一侧上,从而不是安装在图16中示出的成像单元220中基底290的相同侧上。也就是,当盖板380固定到外壳221上时,图象传感器383被定位成面对第二棱镜LP2’的出射表面LP2-o’,类似于图16中示出的图象传感器283。不过,DSP 384、石英振荡器385、ROM 386、RAM387和电动机驱动器388被定位在成像单元320的后面,从而暴露于外部。
即使在上述成像单元220和320的配置中,成像单元220和320与图11中示出的成像单元20及图15中示出的成像单元120也是共同的,原因在于包含图象传感器(83、183、283或383)的盖板(80、18、280或380)用作对外壳(21或221)的覆盖件,从而,成像单元220和320也可以获得与图11中示出的成像单元20中获得的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由于在成像单元的每个上述实施例中都将电动机驱动器(188、228或388)定位成在X方向上与图象传感器(183、283或383)充分间隔开,因此电动机驱动器引起的电子噪声只对照片图象产生很小的影响。
类似于盖板80的第一实施例,分别在图15、16和17中示出的各盖板180、280和380都是钢性板,其中基底(190、290或390)由非柔性绝缘材料制成;此外,各盖板180、280和380也是包括多层布线图案的多层布线板。
虽然已经参考上述实施例和附图讨论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只限于这些特殊实施例,不背离其精神和必要特征对成像单元进行多种更改是可行的。
例如,根据本发明的成像单元不仅可以被装入移动电话中而且可以被装入例如数码相机(静态视频照相机)、数码摄像机(运动视频照相机)、个人数字助理(PDAs)、个人计算机和移动计算机的任何类型移动设备中。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使用变焦光学系统的成像单元类型,尽管成像单元的每个上述实施例都使用了包括布置在两个棱镜之间的两个可移动透镜组的变焦光学系统。
可以在这里介绍的本发明的特殊实施例中进行多种变化,这种变体要在本发明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要指出这里包含的全部内容都是示例性的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光学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可移动光学元件;
图象传感器,其成像表面处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图象形成平面上;
电路板,所述图象传感器被安装在其上;以及
用于处理从所述图象传感器输出的图象信号的图象处理电路和用于所述可移动光学元件的驱动电路,所述图象处理电路和所述驱动电路两者都被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
其中所述图象处理电路和所述驱动电路按照从更接近于所述图象传感器的侧面的顺序依次布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图象处理电路和所述驱动电路之间的距离大于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图象传感器和所述图象处理电路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可移动光学元件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主光轴方向上可移动,
其中所述成像光学系统包括分别被布置在所述主光轴的相反末端以使所述主光轴的所述相反末端以直角转弯的入射侧棱镜和出射侧棱镜,以及
其中所述电路板平行于所述主光轴,包括面对所述出射侧棱镜的出射表面的所述电路板表面上的所述图象传感器,并进一步包括所述驱动电路,使所述驱动电路位于紧邻所述入射侧棱镜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成像光学系统包括变焦光学系统,以及其中所述可移动光学元件是沿着所述主光轴移动的改变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焦距的透镜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图象处理电路和所述驱动电路之间的所述电路板区域中被布置的电路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电路板包括钢性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电路板包括多层布线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图象传感器和所述驱动电路分别被布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纵向方向上的相反末端处。
9、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成像光学系统和图象传感器,所述图象传感器的成像表面处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图象形成平面上,所述成像光学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沿着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主光轴可移动的可移动光学元件;以及
经过所述可移动光学元件的光沿着基本上垂直于所述主光轴的出射光轴从出射部分出射,
其中所述图象传感器被安装在基本平行于所述主光轴的电路板的所述电路板在所述主光轴方向上的相反末端之一处,以便面对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所述出射部分,
其中所述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驱动电路和图象处理电路,所述驱动电路用于所述可移动光学元件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在所述主光轴方向上处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相反末端的另一个末端处,图象处理电路用于处理从所述图象传感器输出的图象信号并安装在所述图象传感器和所述驱动电路之间的所述电路板上,以便在所述主光轴的所述方向上位于比所述驱动电路更靠近所述图象传感器的位置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电路板包括钢性板。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电路板包括多层布线板。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图象传感器和所述驱动电路分别被布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的纵向方向上的相反末端处。
13、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光学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可移动光学元件;
图象传感器,其成像表面位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图象形成平面上;以及
电路板,所述图象传感器被安装在该电路板上,
其中每个所述图象传感器和所述电路板基本上都是矩形形状的,
其中所述图象传感器被布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图象传感器的纵向方向基本上垂直于所述电路板的纵向方向,以及
其中用于处理从所述图象传感器输出的图象信号的图象处理电路和用于所述可移动光学元件的驱动电路被布置在所述电路板上临近所述图象传感器的一个长侧的区域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电路板包括钢性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电路板包括多层布线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图象传感器和所述驱动电路分别被布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的纵向方向上的相反末端处。
CNA200810082227XA 2007-02-26 2008-02-26 成像装置 Pending CN1012563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45821 2007-02-26
JP2007045821 2007-02-26
JP2007101293 2007-04-09
JP2008039524 2008-02-21
JP2008039525 2008-02-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6345A true CN101256345A (zh) 2008-09-03

Family

ID=3989125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082227XA Pending CN101256345A (zh) 2007-02-26 2008-02-26 成像装置
CN20081008222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7576B (zh) 2007-02-26 2008-02-26 成像单元和移动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222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7576B (zh) 2007-02-26 2008-02-26 成像单元和移动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20693B2 (zh)
JP (1) JP4917060B2 (zh)
CN (2) CN101256345A (zh)
TW (1) TW200837478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6120A (zh) * 2010-09-29 2012-05-02 Hoya株式会社 成像单元
CN102445749A (zh) * 2010-09-30 2012-05-09 Hoya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3703412A (zh) * 2011-05-24 2014-04-02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装置
CN105472210A (zh) * 2014-09-12 2016-04-06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影像撷取装置
CN110398872A (zh) * 2018-04-25 2019-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及照相机
JP2020514800A (ja) * 2017-01-12 2020-05-21 コアフォトニクス リミテッド コンパクト屈曲式カメラ
CN111474809A (zh) * 2020-04-30 2020-07-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77242B2 (en) * 2007-09-17 2011-1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lock management of bus during viewfinder mode in digital camera device
US7605989B1 (en) * 2008-07-22 2009-10-20 Angstrom, Inc. Compact auto-focus image taking lens system with a micromirror array lens and a lens-surfaced prism
WO2010121227A1 (en) * 2009-04-17 2010-10-21 Ioculi Image diversion systems & methods for image capture devices
WO2010129039A1 (en) * 2009-05-05 2010-11-11 Tessera Technologies Hungary Kft. Folded optic, camera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2011138047A (ja) * 2009-12-28 2011-07-14 Olympus Imaging Corp 光路反射型の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TWI477886B (zh) * 2009-12-31 2015-03-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便攜式電子裝置
JP2012018277A (ja) * 2010-07-07 2012-01-26 Olympus Imaging Corp 光路反射型の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US9485495B2 (en) 2010-08-09 2016-11-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focus for stereo images
JP5579555B2 (ja) * 2010-09-24 2014-08-27 Hoya株式会社 撮影光学系、及び撮影装置
JP5619561B2 (ja) * 2010-10-15 2014-11-05 Hoya株式会社 撮像ユニット
JP2012073555A (ja) * 2010-09-30 2012-04-12 Hoya Corp 撮像装置
JP6210656B2 (ja) * 2011-06-08 2017-10-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3029643A (ja) 2011-07-28 2013-02-07 Hoya Corp 撮像ユニット
US9438889B2 (en) 2011-09-21 2016-09-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tereoscopic image sensors
JP5985353B2 (ja) 2011-11-08 2016-09-06 Hoya株式会社 撮像ユニット
TWI468767B (zh) * 2012-03-30 2015-01-11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Thin lens module
JP2013254074A (ja) * 2012-06-06 2013-12-19 Olympus Imaging Corp レンズ鏡筒
US9398264B2 (en) 2012-10-19 2016-07-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mera system using folded optics
JP2014179736A (ja) * 2013-03-14 2014-09-25 Toshiba Corp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3297573A (zh) * 2013-05-16 2013-09-11 董昊程 一种可实现光学变焦的手机摄像模块
US10178373B2 (en) 2013-08-16 2019-01-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tereo yaw correction using autofocus feedback
US9374516B2 (en) * 2014-04-04 2016-06-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focus in low-profile folded optics multi-camera system
US9383550B2 (en) * 2014-04-04 2016-07-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focus in low-profile folded optics multi-camera system
US10013764B2 (en) 2014-06-19 2018-07-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cal adaptive histogram equalization
US9386222B2 (en) 2014-06-20 2016-07-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mera system using folded optics free from parallax artifacts
US9549107B2 (en) 2014-06-20 2017-0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focus for folded optic array cameras
US9294672B2 (en) 2014-06-20 2016-03-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mera system using folded optics free from parallax and tilt artifacts
US9819863B2 (en) 2014-06-20 2017-11-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de field of view array camera for hemispheric and spherical imaging
US9541740B2 (en) 2014-06-20 2017-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Folded optic array camera using refractive prisms
US9832381B2 (en) 2014-10-31 2017-1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for thin cameras
CN104635404A (zh) * 2015-01-22 2015-05-2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学变焦摄像模组及具有所述光学变焦摄像模组的移动终端
KR102375095B1 (ko) 2015-11-09 2022-03-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사형 이미징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모바일 기기
KR102548901B1 (ko) * 2015-11-13 2023-06-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망원렌즈 및 촬상장치
CN106772928A (zh) * 2015-11-23 2017-05-31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透镜系统
US10362223B2 (en) 2016-11-29 2019-07-23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L302577A (en) * 2017-02-23 2023-07-01 Corephotonics Ltd Folded camera lens designs
KR102072811B1 (ko) 2017-06-16 2020-03-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KR102478607B1 (ko) * 2018-03-27 2022-12-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방법
US11442205B2 (en) * 2018-08-27 2022-09-13 Apple Inc. Optical prism with interlock
EP3883231B1 (en) * 2018-11-15 2024-05-22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Vehicle onboard camera
CN114615400B (zh) * 2019-01-03 2024-11-15 核心光电有限公司 相机、双重相机及三重相机
CN111552066B (zh) * 2019-02-11 2021-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变焦组件、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327730U (zh) * 2019-07-29 2020-04-14 广景视睿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调焦装置
US11039117B2 (en) 2019-08-27 2021-06-15 Htc Corporation Dual lens imaging module and cap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1031152A (zh) * 2019-11-21 2020-04-1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1679395B (zh) * 2020-06-23 2025-05-09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以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US12153199B2 (en) 2020-06-26 2024-11-2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amera module
EP4489418A4 (en) * 2022-05-27 2025-06-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amera module with refractive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refractive el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49798A (en) * 1978-09-11 1981-02-10 Vivitar Corporation Miniature camera with zoom lens
CN100585485C (zh) * 1996-06-18 2010-01-27 索尼株式会社 光学图象记录系统及相关的处理系统
US6850279B1 (en) * 1996-06-18 2005-02-01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image recording system, and associated processing system
JP3758311B2 (ja) 1997-06-25 2006-03-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6829011B1 (en) * 1999-09-02 2004-12-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
US6618209B2 (en) 2000-08-08 2003-09-0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Optical apparatus
JP2002189172A (ja) 2000-08-08 2002-07-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光学装置
EP1197767A3 (en) 2000-10-11 2004-12-2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Optical apparatus comprising variable mirror
JP4943580B2 (ja) 2000-12-25 2012-05-3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
JP2003043354A (ja) * 2001-05-14 2003-02-1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子撮像装置
US7142242B2 (en) 2001-10-16 2006-11-28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Prismatic image forming optical device adapted for miniaturization
JP2004260787A (ja) 2002-09-09 2004-09-16 Rohm Co Ltd イメ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JP4088517B2 (ja) * 2002-12-10 2008-05-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191501B2 (ja) * 2003-02-13 2008-12-0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4204368B2 (ja) 2003-03-28 2009-01-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用モジュール及び光学装置用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5181717A (ja) 2003-12-19 2005-07-07 Olympus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用機器
JP2005221896A (ja) * 2004-02-06 2005-08-18 Victor Co Of Japan Ltd 結像素子
JP2005266587A (ja) * 2004-03-19 2005-09-29 Olympus Corp 撮像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ユニット製造方法
JP2005274612A (ja) 2004-03-22 2005-10-06 Olympus Corp 撮像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430984B2 (ja) 2004-05-25 2010-03-10 Hoya株式会社 撮像ユニット、カメラボディー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5352287A (ja) 2004-06-11 2005-12-22 Olympus Corp 焦点位置調整機構、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付携帯電話
JP2006154705A (ja) * 2004-07-23 2006-06-1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光学系、撮像レンズ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US20060017834A1 (en) * 2004-07-23 2006-01-2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lens device
JP4411533B2 (ja) * 2004-10-20 2010-02-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2006154702A (ja) 2004-10-29 2006-06-1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変倍光学系、撮像レンズ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2006154373A (ja) * 2004-11-30 2006-06-15 Sharp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携帯電子機器
TWI384321B (zh) 2005-01-31 2013-02-01 Hoya Corp 光學影像穩定器及控制該光學影像穩定器之方法
JP2006317547A (ja) 2005-05-10 2006-11-24 Olympus Imaging Corp 反射光学系組立ユニットと、反射光学系組立ユニット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KR101086414B1 (ko) * 2005-05-20 2011-1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중 포커싱이 수행되는 디지털 영상 처리 장치의 자동포커싱 방법
JP2006352758A (ja) 2005-06-20 2006-12-28 Pentax Corp 画像信号処理装置
JP2007017698A (ja) 2005-07-07 2007-01-25 Olympus Imaging Corp 反射光学系組立ユニット
US7848638B2 (en) * 2005-10-11 2010-12-07 Fujiflim Corporation Lens assembly, lens moving device and assembling method
JP4781772B2 (ja) * 2005-10-11 2011-09-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4788953B2 (ja) * 2005-11-16 2011-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ズームレンズ
EP1906654A1 (en) 2006-09-26 2008-04-02 Varioptic Flat camera module
JP5084430B2 (ja) 2006-11-02 2012-11-28 ペンタックス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ユニット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6120A (zh) * 2010-09-29 2012-05-02 Hoya株式会社 成像单元
CN102436121A (zh) * 2010-09-29 2012-05-02 Hoya株式会社 成像单元
CN102445749A (zh) * 2010-09-30 2012-05-09 Hoya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2445749B (zh) * 2010-09-30 2016-02-03 Hoya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3703412A (zh) * 2011-05-24 2014-04-02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装置
CN105472210A (zh) * 2014-09-12 2016-04-06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影像撷取装置
JP2020514800A (ja) * 2017-01-12 2020-05-21 コアフォトニクス リミテッド コンパクト屈曲式カメラ
JP7057364B2 (ja) 2017-01-12 2022-04-19 コアフォトニクス リミテッド コンパクト屈曲式カメラ
CN110398872A (zh) * 2018-04-25 2019-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及照相机
US12047663B2 (en) 2018-04-25 2024-07-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Lens module and camera
CN111474809A (zh) * 2020-04-30 2020-07-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US12058432B2 (en) 2020-04-30 2024-08-0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291543A1 (en) 2008-11-27
TW200837478A (en) 2008-09-16
JP4917060B2 (ja) 2012-04-18
JP2008242446A (ja) 2008-10-09
CN101257576A (zh) 2008-09-03
CN101257576B (zh) 2011-12-07
US8120693B2 (en) 2012-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6345A (zh) 成像装置
US8107004B2 (en) Imaging device
US8098320B2 (en) Imaging device
US20090051804A1 (en) Imaging device
US7586700B2 (en) Method for adjusting optical axis of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lens system
KR101292693B1 (ko) 촬상 유닛 및 휴대용 전자 기기
CN100549747C (zh) 透镜镜筒单元
US7660046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JP4910454B2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JP4970303B2 (ja) 撮像装置
CN100470357C (zh) 透镜筒
JP2002290806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TW200839421A (en) Imaging device
JP4781772B2 (ja) レンズ鏡筒
JP4873134B2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JP2007310168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とそ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2004173204A (ja) カメラ
JP2007310170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とそ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4880840B2 (ja) 撮像装置
JPH11243499A (ja)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装置
JP2008216536A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06194957A (ja) 撮像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回路基板
JP2007310167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とそ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H10112784A (ja) スキャニング式カメラ
JP2004357122A (ja) 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092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OYA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Banqiao District, the former wild Ting, 2 Ding mu, 36 times, No. 9

Applicant before: Pentax Co., 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