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6363A - 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和基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16363A CN101116363A CNA2006800042402A CN200680004240A CN101116363A CN 101116363 A CN101116363 A CN 101116363A CN A2006800042402 A CNA2006800042402 A CN A2006800042402A CN 200680004240 A CN200680004240 A CN 200680004240A CN 101116363 A CN101116363 A CN 1011163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quency band
- band
- frequency
- base station
- communication meth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2—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 H04L5/023—Multiplexing of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ignals, e.g. multi-use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和基站,其中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是在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由构成该系统的基站向发出通信开始请求的移动站进行波段分配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例如,基站内部特定的接收部提取出与各频带的信道状态有关的控制信息,并根据该提取结果识别移动站的可接收频带,信道控制部(9)从高频频带开始,按顺序判定在各频带中是否可分配与所述通信开始请求相对应的新业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多个频带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特别是,涉及优先将移动站分配到高频频带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在热切期待下一代高速无线传输的背景下,积极地对高效的高速无线传输进行研究。在考虑到将通信系统用于商业目的时,消费者对传送速度和服务区域同样敏感。连接错误多发的系统即便在连接时是高速传输的,消费者也会没有购买欲望。这是根据过去的商务中的人口覆盖率与加入者增加的关系而认识到的。将这一点而言,保持较高的服务覆盖率在下一代通信中也是重要的条件。
但是,高速传输和服务区域在很多方面是相反的。一般而言,电波频率越低,传播得就越远,从而很容易进行视距以外的通信,所以很多低频已经应用在以PDC为代表的商务中。由于高速传输需要宽波段,对低频的分配是困难的,不得不使用有余量的高频频带。但是,由于物理上的制约,利用高频不能在视距外进行充分的通信。具体而言,存在利用3GHz以上的频率时,电波不能从室外充分渗透到室内的风险,从而存在消费者是否容许服务覆盖率降低的问题。
在一个系统内解决该服务覆盖率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此前还没有出现过。但现在,提出了一种在多个系统之间,利用网络越区切换来完善服务区域的方法(相当于所谓的双模式终端)。但是,这产生了经营者的收费问题、网络越区切换延迟/控制负荷的问题、消费者不得不购买多种系统等复杂的问题。
而且,在今后的无线通信中,有可能利用与已有服务的关系,将所分配的频带分散到多个波段内。另外,也有有必要根据状况按照政府的主导对分配给服务的频带进行重组的情况,因此,人们期待能够应对这种状况的无线通信方法。
还有考虑到使用多个波段中的一部分的发明。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内记载的“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以及信道分配法”提出了这样一种结构:在多个波段中共用一部分通信参数,仅仅通过改变载频就可以执行收发。但是,这些发明没有涉及对多个波段的业务管理。
专利文献1:特开2003-1015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既要求高速通信(宽带通信)又要求高服务覆盖率,但是,当前现状下有以下问题:能够实现宽服务覆盖率的低频频带非常拥挤,从而不能确保尽可能地将高速通信分配给不特定的多个用户。另外,3GH以上、进而毫米波的波段中有能够确保宽波段的余量,但频率越高,屏蔽(shadowing)、距离衰减等问题就变大,从而存在难以提高服务覆盖率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实现能够确保尽可能将高速通信提供给不特定的多个用户并提高服务覆盖率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在使用多个不连续的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构成该系统的基站向发出通信开始请求的移动站进行波段分配,其特征在于,例如包含:控制信息提取步骤,提取出与各频带的信道状态有关的控制信息,并根据该提取结果来识别移动站的可接收频带;以及,分配判定步骤,在各频带中,从高频频带开始按顺序判定是否可分配与所述通信开始请求相对应的新业务。
根据本发明,例如,基站内的信道控制部从高频开始按顺序检查是否可将新呼叫分配给各频带,如果可以分配,则确定分配给移动站的频率,另一方面,如果任何一个频率都不能分配,则不执行分配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优先将用户分配给容纳人数多的高频频带,从而能够实现可作为通信系统整体实现高速、宽服务覆盖区域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图示了依据本发明的使用了多模式终端的网络结构的一个例子。
图2图示了以往的网络结构。
图3图示了依据本发明的使用了多模式终端的网络结构的一个例子。
图4-1图示了实施方式1中服务图像。
图4-2图示了所使用的频带f1,f2的频率关系。
图5图示了使用OFDM通信方式的基站的结构例。
图6图示了信道控制部中波段分配方法的一个例子。
图7图示了信道控制部中波段分配方法的一个例子。
图8-1图示了在本发明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中可使用的帧结构的一个例子。
图8-2图示了实现本帧结构的基站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图9图示了通报信息的发送时序的一个例子。
图10图示了通报信息的发送时序的一个例子。
图11图示了通报信息的发送时序的一个例子。
图12图示了通报信息的发送时序的一个例子。
图13图示了实现本发明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的系统(移动站和基站)的操作流程的一个例子。
图14图示了实现本发明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的系统(移动站和基站)的操作流程的一个例子。
图15图示了来信通知(寻呼)信道的结构例。
图16图示了控制信息信道的结构例。
图17图示了在追加了新频带的情况下确定基站的使用频带的确定处理。
图18图示了用于实现实施方式12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的服务区域图像。
图19图示了实施方式12的基站的结构例。
图20-1图示了实施方式13的频率配置的具体例子。
图20-2图示了实施方式13的频率配置的具体例子。
图20-3图示了实施方式13的频率配置的具体例子。
图21是实施方式14的基站配置的具体例子。
图22-1图示了多载波CDMA信号的扩展处理。
图22-2图示了多载波CDMA信号的扩展处理。
图23图示了信道控制部中波段分配方法的一个例子。
图24图示了信道控制部中波段分配方法的一个例子。
图25-1图示了信道控制部中波段分配方法的一个例子。
图25-2图示了信道控制部中波段分配方法的一个例子。
图26图示了在实施多波段通信的情况下,各频带中每1CH的带宽。
图27图示了波段分配方法的一个例子。
附图标记说明
1天线
2滤波器部
3频率合成器
4A/D转换器
5GI消除部
6FFT部
7解调部
8通信路径译码部
9信道控制部
10D/A转换部
11GI附加部
12IFFT部
13调制部
14通信路径编码部
15帧生成(framing)部
16定时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的实施方式。须指出不能利用该实施方式来限制本发明。
实施方式1
首先,就有关本发明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式的概要进行说明。在本发明中,就由一个系统维持高服务覆盖率的、可执行高速传输的新通信方式,即,多波段无线通信方式进行说明。该方法与此前使用单一频带的通信不同,使用多个被广泛分离的传播·衍射特性不同的频带。通常,移动站使用高频来执行通信,只限于在高频的传播状态恶化的情况下才使用低频。在此前的移动通信中,有时也在视距内使用低频,但通过对必须使用低频的情形进行限制,可以有效地利用贵重的低频资源。另外,在上述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中,虽然将低频资源用作频率资源,但在资源整体中所占据的比例非常小。另一方面,与资源整体都是低频频带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同等的系统性能。
以下,将就本发明的网络结构和以往网络的不同进行说明。图1图示了有关本发明的、使用了多模式终端(移动站)的网络结构。图2图示了以往的网络结构。
在以往的方法中,由于相互补偿服务区域,因此按照多种方式根据传播状态来执行越区切换。这样的多种方式包括频率有时也不同的情况,但是是使用各频率来构筑各自的网络,在网络之间执行越区切换。因此,需要网络越区切换,会产生IP地址的登录变更等网络控制负担。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基本上是在1个基站的服务区域内执行频率间切换。这种情况下,由于在MAC层等级(level)以下完成处理,所以不需要网络越区切换。为此,频率切换成本降低,可以实现短时间内的高速切换。
在本发明中,由于利用多个波段来构筑1个系统,因此也可以灵活地使用难以单独构筑系统的毫米波等高频。此外,能够根据业务整体的状态更精细地控制多个频率的使用。因此,可以执行以下控制:将低频仅仅分配给绝对需要的移动站。
在本发明中,由于使用多个离散波段来构筑1个系统,因此,可以应对分配给服务的频带分散的状况。另外,在执行频率重组的情况下,有可能控制使用重组的一部分频带,并新包含重组后的频带,以能够灵活地应对频率重组。
作为网络结构,我们还考虑了图3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各频率下基站是不同的,各基站处于同一网络管理下(单一系统内),在基站间共用移动站的信息。在基站之间,可以通过协调使移动站执行越区切换。作为结构,是相当于当前的PDC基站的结构。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1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图4-1图示了实施方式1中的服务影像(image)。基站使用了至少2个不连续的频带f1,f2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这里,设f1<f2。图4-2图示了所使用的频带f1,f2的频率关系。一般而言,在低频下可以确保比高频更宽的服务区域,但在基站的覆盖区域中产生了不能使用f2的区域。
图5图示了使用OFDM通信方式的基站结构。在图5中,基站由以下部件构成:天线1、滤波器部2、频率合成器3、A/D转换器4、GI消除器5、FFT部6、解调部7、通信路径译码部8、信道控制部9、D/A转换部10、GI附加部11、IFFT部12、调制部13以及通信路径编码部14。图5所示的基站使用了2个以上不连续的频带,但这里表示了使用3种频率f1,f2,f3(f1<f2<f3)的情形。S1表示接收机输出,S2表示发送信号,S3表示送往移动站的控制信息,S4表示从移动站送出的控制信息。为每一个频带都准备了发送部、接收部(相当于虚线所包围的部分),可以同时执行收发。
这里,说明实施方式1的操作。开始通信的移动站以规定的访问方式向基站发送通信开始请求。在基站侧,在天线1接收信号后,经由对应的滤波器部2,并进一步经由A/D转换器4、GI消除器5、FFT部6、解调部7、通信路径译码部8,提取出从移动站发送来的控制信息S4。在控制信息S4中,含有与各频带的信道状态有关的信息,从而能够了解移动站可接收哪个频带的信号。在信道控制部9中,针对新的通信开始请求执行波段分配。
图6图示了信道控制部9中的波段分配方法的一个例子。在图6中,C1,C2,C3表示频带f1、f2、f3可容纳的用户数,N1、N2、N3表示各个波段内的当前用户数。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各用户的使用波段是相同的。在信道控制部9中,从高频开始顺序检查是否可向各频带分配新的呼叫(N<C)(步骤S1、S2、S3),若可以分配(步骤S1、S2、S3,是),则确定分配的频率(步骤S4、S5、S6)。另一方面,若没有频率可分配(步骤S1、S2、S4,否),则不执行分配处理(步骤S7)。
此后,有关信道分配的控制信息S3被送往对应的发送部,并经由通信路径编码部14、调制部13、IFFT部12、GI附加部11、D/A转换器10、滤波器部2、天线1后,通知给移动站。在实际通信中,利用来自信道控制部9的控制信息来控制频率合成部3,利用分配的频带来执行通信。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向容纳人数多的高频频带优先分配用户,从而作为通信整体能以高速来实现更宽的服务区域。
在信道控制部9中,除了图6所示之外,还可以考虑到移动站的移动速度、来自临近移动站或小区的干涉量、电场强度、延迟扩展、各频带中的信号与干涉噪声功率之比(SINR)等因素来分配频率。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传播环境不同的频率也可应用,另外也可应用于类似的传播环境的分散频带。这种情况下具有以下优点:能够应对分配给1个无线通信服务的频带离散为多个的状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5中,记载了使用OFDM传输的收发机的结构,但是通过将其置换为采用其他通信方式的收发机,也可以应用于OFDM以外的其他已有的传输方式。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就实施方式2的操作进行说明,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这里,仅就与前述实施方式1不同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7图示了与前述实施方式1不同的、信道控制部9中的波段分配方法的一个例子。在图7中,Ba表示移动站请求的无线资源量,A1、A2、A3表示各频带的无线资源量,B1、B2、B3表示各频带内正在使用的无线资源量。无线资源量是表示系统容量的参数,它被给定为通信的传输速度、使用带宽、基准移动站的相应数目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新发出通信开始请求的移动站将请求分配的无线资源量Ba包含在控制信息S4中执行发送。在各信道控制部9中,从高频开始顺序检查是否可向各频带分配新的呼叫((B+Ba)<A)(步骤S11、S12、S13),若可分配(步骤S11、S12、S13,是),则确定分配的频率(步骤S14、S15、S16)。另一方面,如果连一个频率也不能分配(步骤S11、S12、S13,否),则不执行分配处理(步骤S17)。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频带中系统所具有的无线资源量A1、A2、A3与当前正在使用的无线资源量B1、B2、B3和请求无线资源量Ba相加的结果进行比较,基于该比较结果,来确定各频带内是否可容纳新用户。该判定是从高频频带开始执行的。与所确定的分配频率相关的信息经由发送部被通知给移动站,并开始数据通信。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在使用带宽、传输速度随每个用户或移动站而不同的系统中,也可以优先地向高频频带分配用户,从而作为通信系统整体能够实现高速、广阔的服务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线路状况的检查结果外,还能够考虑到移动站的移动速度、来自临近移动站或小区的干涉量、电场强度、延迟扩展、信号与干涉噪声功率之比(SINR)等因素来分配波段。
实施方式3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3的操作。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这里,仅仅就与前述实施方式1或2不同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23、图24图示了与前述实施方式1不同的、信道控制部9中的波段分配方法的一个例子。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系统中,通常,移动站使用覆盖区域更宽的低频来执行通信。通过使用低频,对移动站的移动等的应对是很容易的。另一方面,若低频频带已满从而不能容纳更多移动站的情况下,顺序将移动站切换到高频。此时的切换是基于移动站的位置、各频带区域的状况、通信所需的波段、电场强度、前后的移动速度等而确定的。
具体而言,在信道控制部9中,从低频开始顺序检查是否可向各频带内分配新的呼叫(N<C)(步骤S1a,S2a,S3a),若可以分配(步骤S1a,S2a,S3a,是),就确定分配频率(步骤S4a,S5a,S6a)。另一方面,若没有频率可以分配(步骤S1a,S2a,S3a,否),则不执行分配处理(步骤S7a)。或者是,在信道控制部9中,从低频开始顺序检查是否可向各频带内分配新呼叫((B+Ba)<A)(步骤S11a,S12a,S13a),若可以分配(步骤S11a,S12a,S13a,是),就确定分配频率(步骤S14a,S15a,S16a)。另一方面,若没有频率可以分配(步骤S11a,S12a,S13a,否),则不执行分配处理(步骤S17a)。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基本使用低频,能够减少针对移动站的移动等的频率间越区切换的次数。能够容纳很多移动站,能够有效应用频率资源。
在实施方式1、2和3中,对从高频或从低频开始顺序分配频率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频率分配也可以如图25-1和图25-2所示,按照分配给系统整体的每个频率的带宽的顺序(宽的顺序,窄的顺序)来确定分配顺序。
具体而言,在信道控制部9中,例如可以按照分配给系统整体的每个频率的带宽的窄的顺序来检查是否可向各频带分配新的呼叫(N<C)(步骤S21a、S22a、S23a),若可以分配(步骤S21a,S22a,S23a,是),就确定分配的频率(步骤S24a,S25a,S26a)。另一方面,若没有频率可以分配(步骤S21a,S22a,S23a,否),则不执行分配处理(步骤S27a)。
此外,例如也可以按照移动站的请求带宽或空闲状态等基准来确定分配的顺序。
实施方式4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4的操作。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这里,仅仅就与前述实施方式1、2或3不同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8-1图示了在有关本发明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中可使用的帧结构的一个例子。图8-2图示了实现本帧结构的基站结构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使用OFDM通信方式。在基站的发送部内存在帧生成部15以及定时控制部16,在多个频带中执行发送定时的控制,以便获取OFDM码元(symbol)定时以及帧定时的同步。即,在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特定频带的信号(已知信号)来确立了时间同步时,可在同一定时(同一FFT窗口设定位置)接收其他频带的OFDM码元。在整个频带内,帧结构也做成同步,以某个时刻为基准向特定位置传送通报信息。换言之,若接收了特定频带的通报信息,就确定了其他频带中的通报信息的发送时刻。所谓上述通报信息意味着包含了让人知晓基站存在的信标、测定自基站起的传输路径的已知信号等的广播信息。
在图8-1中,显示了通报信息在整个频带内被按同一定时输出的例子,但若满足能够根据特定频带的帧定时来确定其他频带帧定时的条件,则也可以不是同一定时。在OFDM中,允许防护间隔内的时间偏移包含一个延迟波。本实施方式中所谓的同一定时意味着:在接收侧,接收信号基本上都以小于等于防护间隔的时间差到达(超过防护间隔的信号产生干扰,但该干扰量不足以对传输特性施加实质影响)。
在图8-1的例子中表示对下行链接和上行链接进行分时的例子(TDD系统),但是,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也可以使用不同的频率(FDD系统)。
在图8-1中,在不同的频带中假定了同一码元·帧时间,也可以假定有整数倍关系的码元·帧时间。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很容易地根据特定频带的码元·帧定时来确定其他频带的码元·帧定时。
在没有使用OFDM通信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使在各频带内通信的帧结构一致,来容易地确立定时同步。所谓这种情况下的帧结构是通信时所使用的包长的最小单位,意味着:例如,从分配给特定用户的信息传送单位切换到分配给其他用户的信息传送单位的时刻在多个频带中是一致的。
如此,由于基站确立了在多个频带中传送的信号中的帧结构的时间同步,因此,在移动站中,无论分配那个频带都能够实现数据收发。
实施方式5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5的操作。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这里,仅仅就与前述实施方式1~4不同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9图示了通报信息的发送定时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仅向最低频带f1输出通报信息,利用单一频带来执行全频带的帧同步确立处理、帧使用状况通知等。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1所示,使用服务范围最宽的频带f1来输出通报信息。在f1以外的频带中,基于利用f1传输的通报信息来执行通信,例如,与实施方式4中记载的处理相同,使用了相同的OFDM码元定时。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使通报信息集中在服务范围最宽的频带内。由此,例如,能够将进入睡眠模式的移动站定期接收的频带设定为1个,从而能够降低功耗。
如图4-1所示,一般地,由于低频的服务范围宽,而且接收时所需的功耗也小,因此使用最低频带来输出通报信息,但不用说,若是服务范围最宽的频带,也可以不使用最低的频带。
若系统允许得不到通报信息的区域(参见图4-1),则不限于上述情况,也可以不管服务范围的宽度地向任意一个频带输出通报信息。例如,也可以仅仅向图4-1所示的f2输出通报信息。
实施方式6
接下来,将就实施方式6的操作进行说明。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这里,仅就与前述实施方式1~5不同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10图示了通报信息的发送定时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有频带内,在相同定时发送通报信息。因此,在移动站中,在任何一个频带内执行定时同步。此时,与实施方式4内记载的处理相同,使用相同的OFDM码元定时。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所有频带内使用相同的定时来发送通报信息,因此,若在任何一个频带内进行了定时同步,则能够按同一接收定时(FFT窗口设置位置)接收其他频带的OFDM码元。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改变各移动站的通信频率就可以接收通报信息,从而能够简化移动站的结构。可以应对仅能在特定频带内执行收发的移动站。
实施方式7
接下来,将就实施方式7的操作进行说明。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这里,仅就与前述实施方式1~6不同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11图示了通报信息的发送定时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有频带内都是按不同定时来传送通报信息的。但是,各频带的通报信息的传送定时是被规定的(以一定的频度),若取得特定频带中的帧同步(知道了通报信息的位置),则能够自动地确定其他频带中通报信息的位置。此时,与实施方式4中记载的处理相同,使用相同的OFDM码元定时。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图11中,各移动站能够在短时间内切换频率,并收集各频带的通报信息。从而可以应对仅仅可在特定频带上执行收发的移动站。
图12图示了与上述图11不同的、通报信息的发送定时的一个例子。在图12中,在所有频带中按不同定时来传送通报信息,另外,在所有频带中分别按不同的频度来发送通报信息。例如,通报信息中的必要信息中的大部分用低频频带f1来发送,最不必要的信息用高频频带f2、f3来发送。此时,与实施方式4记载的处理相同,使用相同的OFDM码元定时。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图12中,通报信息的占有率变小,能够改善系统的处理能力。须指出,就各频带的通报信息发送定时而言,即可以是同时,也可以是错开的。
在移动站移动时,多普勒频率随频率不同而不同,传输路径的变动也不同。由于频率越高,多普勒频率越高,因此,为了维持接收机中的良好同步(相位追踪),可以采取在高频以高频度插入通报信息的结构。通过按照不同频度来发送通报信息,能够使信号传输高效化。
实施方式8
接下来,将就实施方式8的操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多个不连续的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系统中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进行说明。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这里,仅就与前述实施方式1~7不同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13图示了实现有关本发明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的系统(移动站和基站)的操作流程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假设使用了3种频率f1,f2,f3(f1<f2<f3)。
首先,在发生了新业务的移动站中,使用最低频率f1向基站发送通信开始请求(步骤S21)。在基站中,判断在f1的频带内是否能够容纳新业务(步骤S31),若可容纳(步骤S31,是),则执行信道分配,并通知移动站(步骤S32)。另一方面,在不可容纳的情况下(步骤S32,否),则将通信设为不许可(步骤S33)。
另一方面,在移动站中,就f1以外的频带执行线路状况的检查,确定可使用的频带(步骤S22)。之后,在从基站接受了f1的信道分配后,向基站发送移频到尽可能高的频带(例如是f3)的移频请求。在基站中,判断频带f3中是否能够容纳业务(步骤S34),在可容纳的情况下(步骤S34,是),执行信道分配,并通知移动站(步骤S35)。另一方面,在不可容纳的情况下(步骤S34,否),则设定为不可移频(步骤S36)。
此后,在移动站中,在接受了频带f3的信道分配后开始通信(步骤S24)。对步骤S31和步骤S34的处理而言,例如,可以使用与前述图6、图7、图23、图24、图25-2等中的与各频率相对应的处理。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对最低频带发出通信开始请求。之后,在最低频带内执行了连接后,就发送移频请求以便移频到高频。例如,在新系统导入初期,所有基站不一定能够支持多个频带。除了以往运用的频带外,我们也考虑向同一系统新追加频带。这种情况下,各移动站在以往提供的频带中开始通信,另外,在确认支持高频之后,通过发送频带的移频请求,能够实现顺畅的系统运用、频率扩展。一般而言,我们考虑与以往系统所容许的每个用户的最大频带相比,新追加的波段的每个用户的最大频带变大。为此,在最初阶段用窄波段来执行连接,在移频到高频频带时,执行宽波段的分配请求,由此,能够使新旧系统共存。
作为通信开始请求的对象的频带,没有必要是最低频带。例如,也可以是将通信开始请求的对象设定为任意频带,之后移频到其他频带的系统。另外,就步骤S31和S34的处理而言,也可以考虑移动站的移动速度、来自临近移动站或小区的干扰量、电场强度、延迟扩展、信号与干扰噪声功率之比(SINR)等来确定是否可移频。
实施方式9
接下来,将就实施方式9的操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与前述实施方式8不同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这里,仅就与前述实施方式8不同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14图示了实现有关本发明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的系统(移动站和基站)的操作流程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假设使用了3种频率f1,f2,f3(f1<f2<f3)。
首先,在移动站中,在利用与实施方式8相同的处理,使用最低频率f1发送了通信开始请求后(步骤S21),就f1之外的频带执行线路状况的检查(步骤S22)。之后,在从基站接受了f1的信道分配后,对基站发送与请求带宽、各频带线路状况(信道状态)有关的信息(步骤S41)。
在基站中,基于收取到的移动站的信道状态、请求带宽,从高频频带(f3,f2的顺序)开始判断是否能够容纳业务(步骤S34,S51),在可容纳的情况下(步骤S34,是,或步骤S51,是),执行信道分配(步骤S35或步骤S52),并向移动站发送移频指示(步骤S53)。另一方面,在不可容纳的情况下(步骤S34,否,且,步骤S51,否),则设定为不可移频(步骤S36)。
此后,在移动站中,在接受了由基站所指示的频带的信道分配后,开始通信(步骤S42)。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基站按f3,f2的顺序(从高频频带开始的顺序)判断是否可容纳,并将信道分配结果和移频指示通知给移动站,移动站按照指示移动到高频频带。即,与前述实施方式不同,移频指示是由基站发出的。由此,与前述同样,新旧系统也可以共存。
实施方式10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10的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系统中的来信通知信道进行说明。对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这里,仅仅就与前述实施方式8或9不同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15图示了来信通知(寻呼)信道的构成例子。在无线通信中,移动站分为通信状态和待机状态。在通信状态中执行通信,在待机状态中,在电源接通的情况下等待来自其他用户的来信。等待接受终端(待机中的移动站)检测从基站发送的寻呼信道,总是检查是否有来信。在有来信的情况下,转到开始通信的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一般地,低频的服务范围宽,并且接收时所需的功耗也小,因此,基站使用最低频率来发送寻呼信道。由此,即便是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系统,等待接受终端也仅仅检测1个频带,而没有必要执行频率切换。其结果是,能够简化等待接受时的接收处理。
例如,在新系统导入初期,并不一定所有基站都支持多个频带。除了以往所运用的频带外,还考虑向同一系统新追加频带。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以往所运用的特定频带来执行等待接受,从而可以不管其他频带的结构而稳定地执行等待接受。
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了使用最低频带来发送寻呼信道的情况,但若使用特定频带,则也不一定使用最低频带。
实施方式11
接下来,就实施方式11的操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手和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系统中的、控制信息信道进行说明。就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而言,赋予其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这里,仅对与前述实施方式8~10不同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16图示了控制信息信道的结构例子。例如,移动站处于通信开始,利用来自基站的控制信息信道来接受可使用的频带的通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一般来说,由于低频的服务范围宽,接收所需的功耗小,所以,基站使用最低频带来发送控制信息信号。由此,即便是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系统,移动站也只检测1个频带的确定位置,从而能够大大简化用于检测可使用频率信息的接收处理。
例如,在新系统导入初期,不一定所有基站都能支持多个频带。除了以往所运用的频带外,我们还考虑在同一系统中新追加频带。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以往所运用的特定频带来接收包含了可利用频带的控制信息,可以与其他频带的结构无关地稳定接收控制信息。移动站在特定频带接收控制信息,通过基于控制信息而移频到其他频带,从而可以执行顺畅的多波段无线通信。
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了包含在使用频带内的控制信息,但是,没有必要按照该信道结构来通知其他控制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了使用最低频带来发送控制信息信道的情况,但若使用特定频带,也可以不必是最低频带。
实施方式12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12的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在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系统中追加频率的情况进行说明。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这里,仅就与前述实施方式8-11不同的处理进行说明。
在多波段无线通信中,在通过获取新频带的使用许可来追加频带的情况下,系统内的移动站变成了能与新频带对应的移动站以及不能与新频带对应的移动站混合存在的情况。
图17图示了追加新频带时的、基站的使用频带的确定处理。首先,基站从移动站接收通信开始请求,同时接收表示移动站的对应机种的ID(步骤S61)。之后,基站基于接收到的ID来判断机种,识别移动站可对应的频带,另外,从移动站可对应的频带中确定所使用的频带(步骤S62),并将该结果通知给移动站(步骤S63)。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这些处理来确定使用频带。
针对可使用新频带的移动站,在考虑了传输状况、业务状况等因素之后,指示其可使用的新频带。针对不可使用新频带的移动站,不指示使用新频带。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基站根据移动站的机种来确定使用频带,因此,能够顺畅地执行新频带的追加。
接下来,对在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系统内变更使用频带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多波段无线通信中有以下情况:在对服务的需要发生变化的同时,例如有必要按政府的主导来重组对各服务的分配频率。之后,作为其结果,产生了暂停使用部分频带的情况、或移动到其他频带的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图5所示的信道控制部9停止将移动站分配到作为暂停对象的频带。由此,能够容易地应对该频带的暂停使用。须指出,即便在已经停止了向成为暂停对象的频带进行分配的情况下,在可以使用其他已有频带的情况下,服务也可以继续。
如此,在暂停使用部分频带的情况下、或移频到其他频带的情况下,由于信道控制部9不将移动站分配给作为暂停对象的频带,因此,能够灵活地应对政府主导下的重组。
实施方式13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13的操作。这里,对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系统中的、实施方式13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进行说明。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8图示了用于实现实施方式13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的服务区域图像。图19图示了实施方式13的基站结构。在图19中,该基站具有天线21-1~21-N、RF/IF部22-1~22-N、基带部23-1~23-N、以及控制部24,在一个控制部24下具有多个基带部23-1~23-N、以及RF/IF部22-1~22-N。其中的1个是与低频波段f1对应的RF/IF部22-1、其余的是与高频波段f2对应的RF/IF部22-1~21-N。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多个与高频波段f2对应的RF/IF部22-1~21-N,但基站的基本处理(分配处理)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
一般而言,频带越高使用带宽越宽。因此,由于发送放大器的输出限制,与波段窄的低频频带相比,高频频带的服务区域半径变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采用了在低频频带f1的小区内存在多个高频频带f2的小区的结构。低频频带f1的小区内由于受到同一控制部24的管理,因此,可以高速地执行越区切换。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低频频带f1的小区半径相比,高频频带f2的小区半径小,因此,高频频带f2的小区如图18所示,不产生干扰,可以执行频率的再使用(重复使用f2)。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高频频带f2的服务外区域,但是,由于低频频带f1覆盖了该区域,因此,可提供连续的通信服务。利用本实施方式,除了能够实现宽服务区域和大容量传输外,还能够提高频率的利用效率。
就低频频带f1而言,在相邻小区间不能使用同一频率(产生干扰)。因此,将低频频带f1分割为几个子频带(在图18的例子中,相当于f1a,f1b),以抑制相邻小区间的干扰。
实施方式14
接下来,就实施方式14的操作进行说明。这里,对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系统中的、实施方式14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进行说明。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20(相当于图20-1、图20-2、图20-3)图示了实施方式14的频率配置的具体例子。与前述实施方式13相同,低频频带f1需要在相邻小区间使用不同频率。与高频频带f2对应的移动站,如图20-2所示,在基带部内具有与宽波段相对应的FFT。在如图20-3那样分配使用分配给系统的低频频带f1的情况下,在相邻小区间配置相近的频率信道(在这个例子中,是f1a,f1b,f1d)。在图20-1中,存在于小区边界处的移动站接收3个站的电波,但是,在基站间获得时间同步的情况下,如图20-2所示,利用FFT可以一次解调3个站的信号。作为系统中的频率配置,例如,对存在于比高频频带所容许的频率带宽小的频率范围内的频率信道进行分配。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于小区边界上的移动站能够同时接收来自多个基站的信号,能够实现可使用波段的扩大、无缝越区切换等。
实施方式15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15的操作。这里,对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系统中的、实施方式15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进行说明。对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21是实施方式15的基站配置的具体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图3所示的网络结构。例如,在高速移动的交通系统等中,提供移动的场所周边的信息配送、提供面向使用者、同乘者的互联网、提供电影、音乐的系统的一个例子。在图21中,显示了车辆的一个例子,但也可以使用电车等其他高速移动设备。
例如,如图21所示,在高速道路周边设置使用低频频带f1的基站BS(1),在信号机、或高速道路的收费站、服务区域等内设置使用高频频带f3的基站BS(3),在一般道路周边设置使用中间频带f2的基站BS(s)。一般而言,利用频率低、使用波段窄的频带f1的基站的服务范围宽,利用高频频带f3的基站的服务范围窄。使用者在交叉路口因红灯而停止或在弯曲处减速时,在高速道路收费站或服务区域内停车时,在高频频带进行大容量通信,获得了面向同乘者的电影、周边的详细信息等。在一般道路上的行驶中,能够总是检查交通阻塞信息、附近店铺的信息等,而在高速道路上的行驶中,使用可以与高速移动相对应的低频频带来获取前方的交通阻塞信息。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高速移动环境中,为了抑制越区切换的费用,配置了使用低频的基站,而在低速移动环境中,配置了使用可进行更宽波段通信的高频的基站。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构筑通信系统。
实施方式16
接下来,将就实施方式16的操作进行说明。这里,对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系统中的、实施方式16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进行说明。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涉及在多波段无线通信中,在各频带中使用多载波CDMA(MC-码分多址)方式的情况。
现在,在下一代移动通信方式中,对组合了OFDM方式和CDMA方式的多载波CDMA方式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在多载波CDMA方式中,利用OFDM传输格式在时间频率区域内执行信号的码扩展。通过使用多个正交码,可以多重传送多个信号。该处理例如记载在公开于2004年9月、由Y.Kishiiyama,N.Maeda,H.Higuchi,M.Sawahashi所著的文献“Experiments on throughput performance above100Mbps in forward link for VSF-OFCDMA brouadband wirelessaccess”,Proc.of VTC 2003等中。
在多载波CDMA方式中,为了保持多重信号间的正交性,在具有相同相位变化的时间频率区域内扩展信号是很重要的。在相位变动不同的时间频率区域中,多重信号的正交性崩溃,信号彼此干扰。
但是,在多载波无线通信中,多普勒频率与使用频率成比例并且呈现出很大不同。例如,在使用800MHz和3.5GHz的频带的情况下,在3.5GHz下,多普勒频率增大了约4.38倍。因此,传播状态在时间上的变化非常剧烈,从而正交性容易崩溃。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2(图22-1,图22-2)所示,在不同频带内,在不同时间频率区域单位中,执行多载波CDMA信号的扩展。在低频执行更长时间的信号扩展,在高频执行短时间区域的信号扩展。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多波段无线通信的频带来改变扩展时的时间频率区域。由此,能够利用各频率来保持多载波CDMA信号的正交性。
实施方式17
接下来,就实施方式17的操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对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执行通信服务的系统中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进行说明。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赋予同一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26图示了实施了多波段无线通信时各频带的每1CH的带宽(BW1<BW2<B23)。一般而言,在能够确保宽带宽的高频频带中,加宽了每1CH的带宽,而难以确保宽带宽的低频频带则缩窄了每1CH的带宽。由此,在可在大范围内服务的低频频带中,波段变窄但容纳的CH数变多,而在能够使用宽波段的高频频带中,能够实现宽带通信,从而能够有效地使用频率。
如图26所示,在确定各频带的CH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例子,执行图27那样的波段分配。
首先,开始新通信的移动站向基站通知自己的请求无线资源量Ba。在基站中,在Ba大于BW2的情况下(步骤S71,是),由于最合适的频带为f3,检查是否可分配给f3(步骤S81)。然后,在可分配给f3的情况下(步骤S81,是),将使用波段分配给f3(步骤S85),另一方面,在不能分配给f3的情况下(步骤S81,否),从高频频带开始顺序地检查f2,f1是否可以进行分配(步骤S82,S83)。在分配给刚好具有比Ba小的无线资源量的频带的情况下,缩窄使用波段来执行通信(步骤S86,S87)。当不能分配给f2,f1的情况下(步骤S82,否,步骤S83,否),则变为不可分配(步骤S84)。
接着,在Ba小于BW2但大于BW1的情况下(步骤S72,是),由于最合适的频带是f2,因此,从f2开始顺序地检查是否可执行分配(步骤S75),在可分配的情况下(步骤S75,是),将使用波段分配给f2(步骤S78),另一方面,在不能分配的情况下(步骤S75,否),检查是否可分配给f1的频带(步骤S76)。然后,在可分配给f1的情况下(步骤S76,是),缩窄使用波段,将其分配给f1(步骤S79),另一方面,在没有分配给f1的情况下(步骤S76,否),变为不可分配(步骤S77)。这里,即便可以分配给f3,波段也会空闲,因此,不执行分配。
最后,在Ba小于BW1的情况下,仅仅检查在f1内是否可进行分配(步骤S73),在可分配的情况下(步骤S73,是),将使用波段分配至f1(步骤S80),另一方面,在没有分配给f1的情况下(步骤S73,否),成为不可分配(步骤S74)。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在宽范围内使用但波段窄的低频频带中使用窄CH,在服务范围窄但波段宽的高频频带中使用宽CH。由此,可以大范围地增加容纳数。如图27所示,根据移动站的请求无线资源量来确定频带,通过仅仅在是比该频率还低的频率时才实施分配,从而减少了空闲频带,可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图27的那种分配方式,但即便在执行了图26那种频率使用方法的情况下,也能够与实施方式1相同,执行图6的分配,采取从高频频带开始顺序分配的方法。另外,无论是图6的分配方式,还是图27的分配方式,通过根据频率使用状况来组合约束控制多个CH,对移动站而言,能够更加灵活地确保必需的波段,增大容纳数。
这里,对从低频开始频率越高波段越宽的情况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由于分配给1个系统的频带并不限于此,因此,例如在图25-1那样的波段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f1设为最窄的CH的方法或将f2设为最窄CH的方法。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对每个频带改变并固定每个CH的带宽来执行通信的情况下,例如,在下载视频的服务之类的服务中,在像上行链路仅仅是用于识别所需视频的信息、而下行链路是视频本身这样的大数据这样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信息量存在很大差异时,能够将像图26的f1那样的每1CH为窄波段的频带设定为信息量少的上行链路专用信道,将像f2、f3那样的每1CH为宽波段的频带设定为下行链路专用信道。如此,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信息量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根据该信息量将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成不同频带来进行配置的方法是虽然将服务限制在所有频带使用的区域内、但提高了区域内的频率使用效率的有效方式。
产业上的可实用性
如上所述,有关本发明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用于使用多个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多波段无线通信系统,特别适合于优先向高频频带分配移动站的情况。
Claims (42)
1.一种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在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构成该系统的基站向发出通信开始请求的移动站进行波段分配,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信息提取步骤,提取与各频带的信道状态有关的控制信息,并根据该提取结果来识别移动站的可接收频带;以及
分配判定步骤,按照预定顺序来判定是否可在各频带中分配与所述通信开始请求相对应的新业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配判定步骤中,从高频频带开始按顺序比较各频带内可容纳的用户数、以及当前处于通信中的用户数,如果可以容纳,则分配该频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配判定步骤中,从高频频带开始按顺序将各频带中可使用的无线资源量与当前使用中的无线资源量及在新的通信开始请求中所请求的无线资源量之和进行比较,如果可容纳,则分配该频带。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配判定步骤中,还在所述判定处理中,使用移动站的移动速度、各频带中的干扰量、各频带中的电场强度、各频带中的延迟扩展、各频带中的信号与干扰噪声功率之比(SINR)中的至少一个。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配判定步骤中,从低频频带开始按顺序地比较各频带内可容纳的用户数和当前处于通信中的用户数,如果可容纳,则分配该频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配判定步骤中,从低频频带开始按顺序将各频带中可使用的无线资源量与当前使用中的无线资源量和在新的通信开始请求中所请求的无线资源量之和相比较,如果可容纳,则分配该频带。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配判定步骤中,还在所述判断处理中使用移动站的移动速度、各频带中的干扰量、各频带中的电场强度、各频带中的延迟扩展、各频带中的信号与干扰噪声功率之比(SINR)中的至少一个。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配判定步骤中,从分配给系统的各频带中的宽波段开始,按顺序将各频带内可容纳的用户数与当前处于通信中的用户数相比较,如果可容纳,则分配该频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配判定步骤中,从分配给系统的各频带中的宽波段开始,按顺序将各频带中可使用的无线资源量与当前使用中的无线资源量和在新的通信开始请求中所请求的无线资源量之和相比较,如果可容纳,则分配该频带。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配判定步骤中,还在所述判断处理中使用移动站的移动速度、各频带中的干扰量、各频带中的电场强度、各频带中的延迟扩展、各频带中的信号与干扰噪声功率之比(SINR)中的至少一个。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配判定步骤中,从分配给系统的各频带中的窄波段开始,按顺序将各频带内可容纳的用户数与当前处于通信中的用户数相比较,如果可容纳,则分配该频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配判定步骤中,从分配给系统的各频带的窄波段开始,按顺序将各频带中可使用的无线资源量与当前使用中的无线资源量和在新的通信开始请求中所请求的无线资源量之和相比较,如果可容纳,则分配该频带。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配判定步骤中,还在所述判断处理中使用移动站的移动速度、各频带中的干扰量、各频带中的电场强度、各频带中的延迟扩展、各频带中的信号与干扰噪声功率之比(SINR)中的至少一个。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对在多个频带上传送的信号的帧结构,在时间上确立同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在多个频带上传送的信号,确立通报信息的定时同步。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由多个频带传送的信号是OFDM通信方式的信号的情况下,使由多个频带传送的OFDM码元的定时一致,并在同一FFT定时执行解调。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由多个频带传送的信号是单载波信号的情况下,使所传送的信息单位的开始时刻在多个频带之间保持一致。
18.如权利要求15、16或17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使用特定的一个频带来发送所述通报信息。
19.如权利要求15、16或17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使用最低频带来发送所述通报信息。
20.如权利要求15、16或17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在所有频带按同一定时来发送所述通报信息。
21.如权利要求15、16或17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在所有频带按不同定时来发送所述通报信息。
22.一种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在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构成该系统的基站向发出通信开始请求的移动站执行波段分配,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信开始请求步骤,所述移动站利用特定频带发出通信开始请求;
判断步骤,所述基站判断在所述特定频带中是否能够容纳新业务,如果可容纳,则向所述移动站执行信道分配;
检查步骤,所述被分配以信道的移动站针对所述特定频带以外的频带执行线路状况的检查;以及
移频步骤,所述基站基于所述检查结果,将所述移动站的业务移频到其他频带。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在作为所述特定频带的低频频带发出通信开始请求,之后,从作为检查结果的可使用的频带中向所述基站通知高频频带作为移频目的地。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判断在作为所述检查结果而被通知的频带内是否可容纳新业务,如果可容纳,则使所述移动站的业务移动到所通知的频带内。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在作为所述特定频带的低频频带发出通信开始请求,之后,将移频目的地的请求带宽和作为所述检查结果的各频带的线路状况通知给所述基站。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基于所通知的所述移频目的地的请求带宽和所述各频带的线路状况,优先从高频频带开始判断是否能够容纳新业务,如果可容纳,则使所述移动站的业务移频到可容纳的高频频带。
27.如权利要求22~26之一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在所述移频步骤中的可否移频判断中,还使用了移动站的移动速度、各频带中的干扰量、各频带中的电场强度、各频带中的延迟扩展、各频带中的信号与干扰噪声功率之比(SINR)中的至少一个。
28.一种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在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构成该系统的基站向发出通信开始请求的移动站进行波段分配,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使用特定频带发送来信通知。
29.一种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在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构成该系统的基站向发出通信开始请求的移动站执行波段分配,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使用特定频带来发送包含有可使用频带的控制信号。
30.一种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在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构成该系统的基站向发出通信开始请求的移动站执行波段分配,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使用最低频带来发送包含有可使用频带的控制信号。
31.一种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在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构成该系统的基站向发出通信开始请求的移动站执行波段分配,其特征在于,包含:
通信开始请求步骤,所述移动站在发出通信开始请求的同时,发送表示本站的对应机种的标识符;和
频率确定步骤,所述基站基于所收取的标识符来识别所述移动站可对应的频带,进而从该可对应的频带中确定可使用的频带,并将该结果通知给所述移动站。
32.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具有以下功能:在特定的使用频带已经变更或已经停止的情况下,在所述确定可使用的频带的处理中,不将所述特定频带分配给所述移动站。
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高频频带的小区半径比低频频带的小区半径小,再次使用高频频带,并在低频频带的一个小区内配置多个高频频带的小区。
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频率范围比高频频带内能够同时使用的最大带宽小的频带配置为低频频带的邻接小区。
3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被预测为高速移动的场所内配置使用低频频带的基站,在被预测为低速移动的场所内配置使用高频频带的基站。
3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利用多载波CDMA方式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按照随所使用的频带而不同的时间频率区域单位来执行扩展处理。
37.一种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在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并对于各频带中每1信道的带宽,规定了频带越宽则带宽越宽、频带越窄则带宽越窄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构成该系统的基站向发出通信开始请求的移动站进行波段分配,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含:
最佳频带检索步骤,检索将大于等于移动站所请求的无线资源量且最接近该请求无线资源量的波段作为1个信道的频带;以及
分配判定步骤,按照频率的高频频带的顺序,从作为所述检索结果而得到的频带中判定是否可分配与所述通信开始请求相对应的新业务。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的通信数据量之差大的情况下,将每1信道具有最窄波段的频带作为数据量小的一方的链接专用信道,将每1信道具有宽波段的频带作为数据量多的一方的链接专用信道。
39.一种基站,用于在使用多个不连续频带来同时提供通信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向发出通信开始请求的移动站进行波段分配,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
解调单元,提取与各频带的信道状态有关的控制信息,并根据该提取结果来识别移动站可接收的频带;以及
信道控制单元,在所述移动站的可接收频带中,从高频频带开始按顺序判定是否可分配与所述通信开始请求相对应的新业务。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信道控制单元中,从高频频带开始按顺序比较各频带中可容纳的用户数和当前处于通信中的用户数,如果可容纳,则分配该频带。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信道控制单元内,从高频频带开始按顺序将各频带中可使用的无线资源量与当前使用中的无线资源量及在新的通信开始请求中所请求的无线资源量之和进行比较,如果可容纳,则分配该频带。
42.如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信道控制单元中,还在所述判定处理中使用移动站的移动速度、各频带中的干扰量、各频带中的电场强度、各频带中的延迟扩展、各频带中的信号与干扰噪声功率之比(SINR)中的至少一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42353/2005 | 2005-02-18 | ||
JP2005042353 | 2005-02-1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16363A true CN101116363A (zh) | 2008-01-30 |
Family
ID=36916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800042402A Pending CN101116363A (zh) | 2005-02-18 | 2006-02-16 | 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和基站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90029710A1 (zh) |
EP (1) | EP1850610A4 (zh) |
JP (2) | JPWO2006088082A1 (zh) |
CN (1) | CN101116363A (zh) |
WO (1) | WO2006088082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87719A (zh) * | 2008-10-28 | 2011-09-14 | 艾可慕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继系统、中继装置以及同步方法 |
CN102187723A (zh) * | 2008-10-28 | 2011-09-14 | 艾可慕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中继装置以及中继系统 |
CN102197692A (zh) * | 2008-10-28 | 2011-09-21 | 艾可慕株式会社 | 中继系统、中继装置以及同步方法 |
CN102640536A (zh) * | 2009-11-10 | 2012-08-15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移动站、网络和切换控制方法 |
CN101960741B (zh) * | 2008-03-03 | 2015-04-1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多频带发送和接收信号的系统和方法 |
CN104955102A (zh) * | 2014-03-24 | 2015-09-30 | 网件公司 | 在一个频带中具有多个无线电的多频带无线站 |
CN110023786A (zh) * | 2016-12-12 | 2019-07-16 | 洋马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693486B2 (en) * | 2006-05-11 | 2010-04-06 | Nokia Corporation | Distributed multiradio controller |
US7711373B2 (en) * | 2006-05-11 | 2010-05-04 | Nokia Corporation | Multiradio control interface |
US20080118014A1 (en) * | 2006-11-16 | 2008-05-22 | Nokia Corporation | Utilizing wake-up signals for synchronizing multiradio timing |
JP4880432B2 (ja) * | 2006-11-29 | 2012-02-22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端末 |
WO2008126550A1 (ja) * | 2007-03-13 | 2008-10-2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無線送信機および無線受信機 |
JP4912936B2 (ja) | 2007-03-29 | 2012-04-11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基地局 |
WO2008146361A1 (ja) * | 2007-05-29 | 2008-12-04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基地局 |
US8614985B2 (en) * | 2007-06-15 | 2013-12-24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aring a group resource in a wireless SDMA system |
US8130780B2 (en) | 2007-06-15 | 2012-03-06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igning resources in a wireless system with multiple regions |
US8265029B2 (en) * | 2007-06-15 | 2012-09-11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igning resources in a wireless system |
US9544911B2 (en) * | 2007-08-10 | 2017-01-10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igning communications resour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KR20090023280A (ko) * | 2007-08-31 | 2009-03-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주파수 및 시간 자원 활용 시스템 및 방법 |
KR101020044B1 (ko) * | 2007-09-21 | 2011-03-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주파수 대역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의 대역 할당 스케쥴링 장치 및 방법 |
US8254942B2 (en) * | 2007-11-27 | 2012-08-28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8515425B2 (en) | 2007-12-19 | 2013-08-20 | Alcatel Lucent | Uplink carrier handoff and method for path loss based triggering of uplink carrier handoff |
JP5050907B2 (ja) * | 2008-02-19 | 2012-10-1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体通信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JP5126352B2 (ja) | 2008-03-03 | 2013-01-2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EP2262334B1 (en) * | 2008-03-31 | 2020-03-25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
US7757847B2 (en) * | 2008-06-05 | 2010-07-20 | Kingst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Credit-card-sized carrier of both standard and micro form-factor flash-memory cards |
JP2009303066A (ja) * | 2008-06-16 | 2009-12-24 |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8282334B2 (en) * | 2008-08-01 | 2012-10-09 | Picosun Oy |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pparatus and loading methods |
JP2010041285A (ja) * | 2008-08-04 | 2010-02-1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マルチバンド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端末装置 |
MX2011001324A (es) | 2008-08-06 | 2011-03-29 | Sharp Kk | Sistema de comunicacion, dispositivo de estacion movil, dispositivo de estacion de base y metodo de comunicacion. |
KR101682034B1 (ko) | 2008-08-18 | 2016-12-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밴드를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브밴드의 선택적 사용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US8503377B2 (en) | 2008-09-25 | 2013-08-06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s for multi-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bandwidth management |
JP5187138B2 (ja) * | 2008-10-28 | 2013-04-24 | アイコム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その無線通信方法、中継装置及び無線端末装置 |
WO2010050531A1 (ja) * | 2008-10-28 | 2010-05-06 | アイコム株式会社 | 無線端末装置、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8418228B2 (en) * | 2008-12-03 | 2013-04-09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Converged access control method using network access device at penetration node of IP network of convergence ALL-IP network |
WO2010076376A1 (en) * | 2008-12-30 | 2010-07-08 | Nokia Corporation | Techniques to report supported frequency bands for wireless networks |
US8577377B2 (en) | 2009-01-22 | 2013-11-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wireless expansion network |
WO2010097949A1 (ja) | 2009-02-27 | 2010-09-0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装置の識別子割り当て方法、およ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
WO2010113320A1 (ja) | 2009-04-03 | 2010-10-0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移動局、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8363630B2 (en) * | 2009-08-11 | 2013-01-29 | Intel Corporation |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scann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band |
US8942746B2 (en) | 2009-10-29 | 2015-01-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admission control for non-members of a closed subscriber group in home radio access networks |
US8374100B2 (en) * | 2009-12-24 | 2013-02-12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ultiband rate scaling |
KR101435848B1 (ko) | 2010-01-12 | 2014-08-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멀티캐리어 시스템에서 e-mbs서비스를 위한 효율적인 캐리어 스위칭 동작을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KR20110099157A (ko) * | 2010-03-01 | 2011-09-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멀티 캐리어를 할당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CN102256339B (zh) * | 2010-05-17 | 2014-03-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接收机、移动终端、发射机以及基站 |
US20120120890A1 (en) * | 2010-11-12 | 2012-05-17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multimedia data in multimedia service providing system |
WO2012112352A1 (en) * | 2011-02-14 | 2012-08-23 |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 Fiber optic cable assembly with integral strain relief |
CN102438230B (zh) * | 2011-08-18 | 2014-08-20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终端和数据业务处理方法 |
FR2979784A1 (fr) * | 2011-09-02 | 2013-03-08 | France Telecom | Procede de selection de canal, equipement wifi et programme d'ordinateur correspondants |
CA2850569C (en) | 2011-09-30 | 2020-03-10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Device communication using a reduced channel bandwidth |
EP2783547B1 (en) * | 2011-11-24 | 2018-06-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llocation of baseband resources to a radio unit of a serving cell |
JP5846019B2 (ja) * | 2012-03-30 | 2016-01-2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装置 |
KR102068282B1 (ko) | 2012-06-13 | 2020-01-20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다중 대역폭을 지원하는 무선랜 시스템의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
WO2013187703A1 (ko) * | 2012-06-13 | 2013-12-19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다중 대역폭을 지원하는 무선랜 시스템의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
JP5561499B2 (ja) * | 2012-07-03 | 2014-07-30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通信方法 |
US9401736B2 (en) | 2012-09-21 | 2016-07-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TWI580235B (zh) | 2012-09-26 | 2017-04-21 |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 在長期發展(lte)系統中操作之方法、系統及裝置 |
US9521602B2 (en) * | 2013-08-09 | 2016-12-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ement of high frequency communications in a low frequency wireless network |
KR102314459B1 (ko) | 2014-08-12 | 2021-10-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US9439202B1 (en) | 2014-09-09 | 2016-09-06 | Sprint Spectrum L.P.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between frequency bands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10215015B2 (en) * | 2015-03-10 | 2019-02-26 |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 Strain sensitive optical fiber cable package for downhole 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 |
CN106162906B (zh) * | 2015-03-31 | 2019-01-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调度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KR101811221B1 (ko) * | 2016-02-17 | 2017-12-21 | 주식회사 이노와이어리스 | 신호 분석기의 wcdma 신호 타이밍 오프셋 처리 방법 |
CN109983802A (zh) * | 2016-12-07 | 2019-07-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管理高频连接的方法、终端、和基站 |
US11356856B2 (en) * | 2020-07-14 | 2022-06-07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 Reallocation of spectral resources in multiwaveform system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09943B2 (ja) * | 1993-06-15 | 2000-11-20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通信装置 |
US5754961A (en) * | 1994-06-20 | 1998-05-19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SDL having transmission rate of relatively high speed |
FI112303B (fi) * | 1995-05-16 | 2003-11-14 | Nokia Corp | Usealla taajuuskaistalla toimiva matkapuhelinjärjestelmä |
US5805633A (en) * | 1995-09-06 | 1998-09-08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equency planning in a multi-system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6108552A (en) * | 1996-10-12 | 2000-08-22 | Nortel Networks Corporation | Method of allocating radio channels |
JP3693083B2 (ja) * | 1997-07-02 | 2005-09-0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 |
JP3392722B2 (ja) * | 1997-07-23 | 2003-03-31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セルラ移動通信における対干渉システム制御方式 |
US6226274B1 (en) * | 1998-09-24 | 2001-05-01 | Omnipoint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
DE69842089D1 (de) * | 1998-11-30 | 2011-02-17 | Sony Deutschland Gmbh | Dualbandsende-Empfänger |
US6658237B1 (en) * | 1999-03-02 | 2003-12-02 | Skyworks Solutions, Inc. | Multi-Band transceiver utilizing direct conversion receiver |
FI19992729L (fi) * | 1999-12-20 | 2001-06-21 | Nokia Networks Oy | Tajuusalueen vaihto tietoliikennejärjestelmässä |
DE60128132T2 (de) * | 2000-12-11 | 2007-12-27 | Sharp K.K. |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
US7336626B1 (en) * | 2001-09-28 | 2008-02-26 | Arraycomm, Inc | Operating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wireless systems in paired spectrum (FDD) allocations |
JP2003143651A (ja) * | 2001-10-31 | 2003-05-16 | Toshiba Corp | 広帯域移動アクセスシステム及び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
JP2004153394A (ja) * | 2002-10-29 | 2004-05-27 | Tdk Corp | 無線端末装置、無線通信用アダプタ、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DE60304104T2 (de) * | 2002-11-07 | 2006-11-0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uwon | Verfahren zur Wiederverwendung von Frequenzen in einem OFDM-Mobil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
-
2006
- 2006-02-16 WO PCT/JP2006/302717 patent/WO200608808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2-16 CN CNA2006800042402A patent/CN101116363A/zh active Pending
- 2006-02-16 JP JP2007503695A patent/JPWO2006088082A1/ja active Pending
- 2006-02-16 EP EP06713858A patent/EP185061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6-02-16 US US11/815,285 patent/US2009002971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1
- 2011-03-03 JP JP2011046559A patent/JP2011120298A/ja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0741B (zh) * | 2008-03-03 | 2015-04-1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多频带发送和接收信号的系统和方法 |
US10159059B2 (en) | 2008-03-03 | 2018-12-1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using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4394561B (zh) * | 2008-03-03 | 2018-08-2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管理频带的方法、基站和移动台 |
CN102187719B (zh) * | 2008-10-28 | 2015-03-04 | 艾可慕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继系统、中继装置以及同步方法 |
US9166672B2 (en) | 2008-10-28 | 2015-10-20 | Ico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elay system, repeater devices and synchronization method |
CN102197692B (zh) * | 2008-10-28 | 2014-09-17 | 艾可慕株式会社 | 中继系统、中继装置以及同步方法 |
US8897200B2 (en) | 2008-10-28 | 2014-11-25 | Icom Incorporated | Relay system, relay device and synchronization method |
US8824957B2 (en) | 2008-10-28 | 2014-09-02 | Ico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relay device, and relay system |
CN102187719A (zh) * | 2008-10-28 | 2011-09-14 | 艾可慕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继系统、中继装置以及同步方法 |
CN102187723A (zh) * | 2008-10-28 | 2011-09-14 | 艾可慕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中继装置以及中继系统 |
CN102197692A (zh) * | 2008-10-28 | 2011-09-21 | 艾可慕株式会社 | 中继系统、中继装置以及同步方法 |
CN102187723B (zh) * | 2008-10-28 | 2016-09-14 | 艾可慕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
US8897791B2 (en) | 2009-11-10 | 2014-11-25 | Ntt Docomo, Inc. | Mobile station, network, and handover control method |
CN102640536B (zh) * | 2009-11-10 | 2015-07-29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移动站、网络和切换控制方法 |
CN102640536A (zh) * | 2009-11-10 | 2012-08-15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移动站、网络和切换控制方法 |
CN104955102A (zh) * | 2014-03-24 | 2015-09-30 | 网件公司 | 在一个频带中具有多个无线电的多频带无线站 |
CN104955102B (zh) * | 2014-03-24 | 2019-03-12 | 网件公司 | 在一个频带中具有多个无线电的多频带无线站 |
CN110023786A (zh) * | 2016-12-12 | 2019-07-16 | 洋马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6088082A1 (ja) | 2006-08-24 |
JP2011120298A (ja) | 2011-06-16 |
EP1850610A4 (en) | 2010-03-24 |
EP1850610A1 (en) | 2007-10-31 |
JPWO2006088082A1 (ja) | 2008-07-03 |
US20090029710A1 (en) | 2009-01-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16363A (zh) | 多波段无线通信方法和基站 | |
CN1748377B (zh) | 用于通信系统中的时分双工操作的方法、基站和移动台 | |
CN103327569B (zh) | 蜂窝通信系统、基站和用户设备 | |
CN102118860B (zh) | 一种双工通信方法、终端调度方法及系统 | |
CN101904199B (zh) | 上行链路载波切换和基于路径损耗的上行链路载波切换的触发方法 | |
RU2344548C2 (ru) |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полосовым подканалом с адаптивной модуляцией и кодированием (амк) в системе связи мн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доступа с ортогонально-частотным разделением | |
CN101043693B (zh) | 一种在小区间消除干扰的方法及系统 | |
KR20000049246A (ko) | 이중모드 대칭/비대칭 통신제어 시스템 | |
KR20080031652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방법 및 데이터 구조 | |
CN101262268A (zh) | 支持中继的蜂窝系统实现无线链路正交的方法及中继设备 | |
KR100871338B1 (ko) | 다중 홉 중계 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 접속통신시스템에서 중계국 기능을 협상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3039111B (zh) | 蜂窝移动电信网络和相关电信网络中的双向通信方法 | |
CN103858475A (zh) | 多rat网络下的无线资源协调调度方法 | |
EP3185603A1 (en) | Frequency mapping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090221286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ffect of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EP1616423A1 (en) | Radiotelephony network with multi-carrier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 |
CN103220111A (zh) | 一种对公共信道的载波资源进行分配的方法和设备 | |
JP2008066827A (ja) | Ieee802.16を適用した中継局の接続先選択方法、中継局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4619048A (zh) | 用于在多个所维持的无线通信链路中选择和发信号通知一优选链路的方法和设备 | |
Nakayama et al. | Small cells enabled by crowdsourced radio units mounted on parked vehicles for smart city | |
CN102711119B (zh) | Cpc传输方法及基于cpc的无线接入方法和系统 | |
EP1968255A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leasing mobile station information of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Multi-Hop relay scheme | |
EP1106023A1 (en) | Layer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
JPH10308972A (ja) | 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基地局 | |
CN101860876B (zh) | 具有多载波分组数据传输的无线电话网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