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2075A - 可调节式消息转移 - Google Patents
可调节式消息转移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12075A CN101112075A CNA2005800473324A CN200580047332A CN101112075A CN 101112075 A CN101112075 A CN 101112075A CN A2005800473324 A CNA2005800473324 A CN A2005800473324A CN 200580047332 A CN200580047332 A CN 200580047332A CN 101112075 A CN101112075 A CN 1011120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ddress
- message
- sent
- station address
- trans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44000078534 Vaccinium myrtillu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5000003095 Vaccinium corymbosum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5000017537 Vaccinium myrtillu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5000021014 blueberrie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248 saffr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MDIACHVOJQLAOR-ZYDGDJLBSA-N [(7r,8s,9s,10s,13s,14s,17r)-17-ethynyl-10-hydroperoxy-7,13-dimethyl-3-oxo-2,6,7,8,9,11,12,14,15,16-decahydro-1h-cyclopenta[a]phenanthren-17-yl] hepta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H]1C)C2=CC(=O)CC[C@]2(OO)[C@@H]2[C@@H]1[C@@H]1CC[C@](C#C)(OC(=O)CCCCCC)[C@@]1(C)CC2 MDIACHVOJQLAOR-ZYDGDJLB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82836 Camelus dromedari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365 direct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2—Messaging; Mailboxes; Announcements
- H04W4/14—Short messaging services, e.g. short message services [SMS] or 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 [USS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21—Monitoring or handling of messages
- H04L51/214—Monitoring or handling of messages using selective forward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2—Messaging; Mailboxes; Announc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58—Message adapt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6—Communication-related supplementary services, e.g. call-transfer or call-hol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转移服务中将发送至用户地址的消息进行转移的方法和系统,其中所述转移到达至少一个与所述用户地址相关联的目标转移地址。本发明在转移关联数据库内保存了用户地址和与其相关的目标转移地址的记录,并对位置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来将消息改传至转移服务地址。如果消息要被发送至用户地址,所述转移关联数据库对位置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来改传消息至转移服务地址。通过使用转移关联数据库,被改传的消息被发送至与用户地址相关的至少一个目标转移地址。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2004年12月6号递交的第60/633,844号名称为“可调节式短信转移”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在此以引用的方式将其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电信网络中的消息转移,特别来讲,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中的短信服务(SMS)转移。
背景技术
GSM技术规范提供了有条件的或无条件的呼叫转移。然而,该种规范并未提供有条件的或无条件的消息转移。尽管GSM技术规范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最新的这种规范仍然未能提供这样的支持。
在当今世界里,人们(以下称“用户”)拥有多部手机和电话号码。当一部手机没电,或者用户把手机落在家里的时候,用户很可能想把电话和消息转移至另外一部手机上。当网络操作者在码分多址(CDMA)和GSM两种网络下都进行操作时,标准交互的消息转移就显得更为有用。目前存在有两种消息转移方案,基于短信服务中心(SMSC)的方案和基于7号信令系统(SS7)的方案。
在基于SMSC的方案中,每次短信服务中心(SMSC)接收到新消息,或者短信服务中心转移新消息之前,SMSC都要检查该条消息是要转移到转移号码还是目标转移号码。SMSC通过内部功能或者外部功能来执行该项检查。如果该消息要被转移到转移号码,SMSC会按照标准方式进行消息转移。然而,如果该消息要被转移到目标转移号码,该外部/内部功能则返回目标转移号码和转移条件。如果该消息转移是无条件的,SMSC将会发送该消息至目标转移号码;如果该消息转移属于有条件转移,则SMSC将首先给转移号码发送该消息,若未成功,SMSC将会将该消息发送至目标转移号码。如果需要,SMSC也可将消息发送至转移号码和目标转移号码。
在以往的登记过程中,基于SMSC的方法将收集短信转移数据库当中的消息转移状态和该目标转移号码的相关联的转移条件。例如,该登记处理可以是通过移动发起短信(MO-SMS)应用程序而得以进行。
然而,基于SMSC的方案不是可调节式的,这是因为所有进入SMSC的消息都要经过短信转移数据库的检查,而不管接收者是否登记该短信转移服务。典型地,SMSC对每一条短信的发送进行各种各样的其他检查,例如对发送方的访问目录检查,对接收方的黑名单检查。然而,在高峰期间,额外的短信转移数据库检查任务仍繁重。另一个基于SMSC的方案的缺点是:该方案对现有的SMSC功能需要改变或要求特殊性能。
进一步来说,当非家庭SMSC通过SS7直接将消息传送至用户时,基于SMSC的方案不能将消息从非家庭SMSC进行转移。对于国家网络中的短信传输,可以建立每个SMSC都可以访问的国家转移数据库。然而,当该消息通过SS7进行传输时,该种解决方案仍不能将消息从国际SMSC转发给在家庭网络中的用户。可以通过调整国家漫游SMSC,而且有时调整国际交互工作SMSC来将消息首先转发至家庭SMSC,然而此种方案需要大规模的国家或国际SMSC传输通信基础设施改变。并且,这样一种交互工作方式并不能处理所有的国际SMSC,除非对SS7消息进行拦截。更进一步地,这样的一种对消息交互工作基础设施的改变需要付出特别的努力来正确处理记帐和确认。
另一方面,基于SS7的方法采用了一种不同的短信转移方法。当SMSC向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HLR)询问其号码的位置地址(受访移动交换中心/访问位置寄存器(VMSC/VLR)),该询问通过短信服务转移(SMSF)功能而被改传(通过改变网络路由)。如果确认(通过询问HLR或来自登记数据库的询问)消息要被转移,则该SMSF将作为位置地址而自身返回。如果确认该短信不必被转移,则该询问被传达至HLR,且不经过任何修改。
由于每个SMSC询问都将会被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所拦截,因此该种方法适用于交互工作的(国家的或国际的)SMSC或小型操作员SMSC环境。
所述基于SS7的解决方案与所述基于SMSC的方案结合起来,可以支持来自非家庭或国际SMSC的消息的转移。该种采用仅仅总是返回该短信服务转移功能而作为访问移动交换中心/访问位置寄存器,以接收所有的交互工作(国家的或国际的)的短信。一旦所述消息被接收,该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可以决定转移该消息或者执行普通的消息输送功能。
所述基于SS7的解决方案与所述基于SMSC的方案两者可以通过改变其功能而完全集成在SMSC内。然而,由于上述两种解决方案,对于每个移动终端(MT)消息传输来说,均需要SMSF检查该消息是否被指定至转移号码,因此二种解决方案均不是可调节式的。对于小容量的消息通讯量来说,此种检查还可以接受。但对于大容量的消息通讯量,该检查则延缓了消息传送的进展。并且,这些解决方案引入了一种消息被转移的可能性,尽管消息转移还没有被确立。
因此,迫切需求一种解决方案,其提供具备可调节式输出的SMSC独立手段,其支持标准交互消息转移并且不需要对操作者的现有网络单元进行修改。
附图说明
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指代相似的元素或操作。
图1所示为用来将消息从转移号码转移至目标转移号码的消息转移系统;
图2所示为根据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用于设置到目标用户的消息转移的消息转移登记和取消系统;
图3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消息转移的登记和取消过程的流程图;
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消息转移和重发系统;
图5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所述消息转移和重新发送的流程图;
图6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用以保持转移手机位置改变的系统;
图7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保持转移手机位置信息的流程图;
图8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例关于短信重新发送过程的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介绍了一种可调节式的短信服务中心(SMSC)独立手段来进行消息转移,而不需要对现有网络基础设施进行任何的改动。本发明可以对来自国家非家庭SMSC和国际SMSC的消息进行转移。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消息可以被转移至电子邮箱地址。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消息可以转移至移动号码。
当转移手机处于非活动状态、关机、放错地方或者电池没电时的场合下,本发明除了可以应用在呼叫转移外,还可以应用在对目标转移号码的消息转移。尽管要求在消息转移设定之前应该先完成呼叫转移设定,但反过来却并不成立。然而,一旦转移手机处于活动或可用状态,它将可以再次接收到消息。
图1所示为用来将消息从转移号码转移至目标转移号码的消息转移系统。该系统由用以将消息转移至用户地址的转移服务模块102构成。所述转移服务模块102包括:转移关联数据库106、改传逻辑108、以及转移逻辑110。所述转移关联数据库106维持所述用户地址和所述相关的目标转移地址的记录;如果消息被传送至所述用户地址,所述改传逻辑108则更新位置消息数据库104,将消息改传至转移服务地址;所述转移逻辑110利用转移关联数据库106将所述改传的消息传送至至少一个与所述用户地址相关联的目标转移地址。在本发明的实施例当中,转移服务模块102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并且与位置消息数据库104相连。在其他实施例当中,转移服务模块102可并入位置消息数据库104。
所述转移服务模块还包括用户可用性检测逻辑,用以对用户地址的可用性进行更新来接收消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当中,所述用户可用性检测逻辑包括有当位置信息数据库从用户地址那里接收到位置更新时,接收来自位置信息数据库的通知的模块。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当中,所述用户可用性检测逻辑包括轮询逻辑,用来检测用户地址的可用性。所述轮询逻辑进一步包括有检查不符合网络监测数据库的手机的模块,所述网络监测数据库通过网络接口收集手机的活动信息(例如,从基站和基站控制器的Abis接口或者位于基站控制器和交换机之间的A接口)。当手机处于活动状态时,该手机通过这些接口定期发送网络测量结果(如信号力度,发射区位置信息等等)。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当中,转移关联数据库106可以包括用户地址及与其相关的目标转移地址的记录。在另一实施例当中,转移关联数据库106可以包括用户地址及与其相关联的多个目标转移地址的记录。目标转移地址可以选自电话号码(如移动用户国际号码(MSISDN)),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电子邮件地址,黑莓(Blackberry)地址,统一资源标示符(URI),移动识别号码,设备标示符(如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IMEI),电子串号(ESN)等),会话初始协议(SIP)地址,和丰富站点摘要(RSS)文件产生器地址所组成的集合。
转移逻辑110包括从消息中提取用户地址的模块。一旦用户地址被提取,在与被提取的用户地址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目标转移地址中进行查询的模块,被参考来确定至少一个目标转移地址。消息被消息转移模块所转移到至少一个已被查询的目标转移地址。
转移服务模块102选择性地保存转移日志来记录所有通过所述转移服务地址而转移的消息。无论什么时候用户可以收到消息,通过利用转移日志将转移消息报告发送至所述用户地址的模块,报告被发送至所述用户地址。该系统进一步包括记帐逻辑,所述记帐逻辑产生对于用户地址以及至少一个目标转移地址的详细呼叫报告。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当中,用户地址可以是移动电话号码。在另一类实施例当中,用户地址可以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当消息需要从转移服务当中的用户地址转移至至少一个目标转移地址时,通过浏览存储在转移服务中的转移关联数据库内的用户地址和与其相关的目标地址的记录,来确定目标转移地址。如果消息被发送至所述用户地址,转移服务利用转移服务地址更新位置信息数据库,将所述消息改传至转移服务地址。所述转移服务接着利用转移关联数据库,将改传的消息发送至与所述用户地址相关的至少一个目标转移地址。
一旦转移服务对位置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消息转移就被进行设定直到用户可以接收消息为止。被转移服务接收的改传的消息被直接发送至目标转移号码。为了确定目标转移号码,需要从消息中提取出用户地址,以及,需要在位置信息数据库内查询与已提取的用户地址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目标转移地址。
转移服务对用户地址的可用性进行更新,例如,当位置信息数据库从用户地址那里接收到位置更新信息时,通过位置信息数据库的通知来更新,或者通过轮询用户地址来检查其可用性,从而接收消息。
当用户地址可用时,转移服务延缓要被发送至至少一个目标地址的被改传消息的传送。所述转移服务可以设计成能够对所述被改传的消息进行无限时延缓转移。可选择地,如果用户地址要求消息转移继续,所述转移服务则对位置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从而将所述消息改传至转移服务地址。
所述转移服务维持有转移日志,来记录所有通过转移服务地址而转移的消息。一旦用户可以收到消息,利用所述转移日志将被转移消息的报告发送至用户地址。
图2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用于设置消息转移,使其转移至目标转移号码的消息转移登记和取消系统。该系统包括短信服务中心202、短信服务转移功能204和归属位置寄存器206。为了启动消息转移登记,转移号码的短信服务中心202将消息转移登记请求发送至短信服务转移功能204。该消息转移登记请求可以通过例如移动发起短信(MO-SMS)、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USSD)、无线应用协议(WAP)、互联网、互动式语音应答(IVR)、用户服务、或用户识别应用发展工具(STK)而被发送至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该消息转移登记请求包括目标转移用户的电话号码。在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当中,该消息转移登记请求包括目标转移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又,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当中,该消息转移登记请求可能为空。在这种情况下,短信服务转移功能204从归属位置寄存器206或者转移关系数据库208那里检索目标转移用户的地址。转移关系数据库208用来存储转移号码和与所述转移号码相关联的目标转移号码之间的关系。
当从短信服务中心202处接收到消息转移登记请求后,短信服务转移功能204在归属位置寄存器206内登记自身的地址,并将自身的地址作为的转移号码的位置地址(VMSC/VLR)。因此,消息转移登记被设定,之后,被转移号码所接收的消息通过短信服务转移功能204直接发送至目标转移号码。
一旦消息转移登记完成,如果任何转移号码的手机执行移动发起(MO)活动或新的登记活动,则消息转移取消程序将会被启动。转移号码的位置更新被发送至归属位置寄存器206。在没有短信服务转移功能204参与的情况下,利用转移号码的新位置地址(VMSC/VLR)对归属位置寄存器206进行更新。然而,如果是用户,而不是转移号码启动了消息转移取消功能,短信服务转移功能204会向归属位置寄存器206发布指令,例如:移动应用部分(MAP)的PurgeMS(MAP PurgeMS)。于是,归属位置寄存器206就不对转移用户的位置地址进行更新。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当中,用户可以通过电话菜单来设定或解除呼叫转移,以及用其它所述方法来设定或解除短信转移。在其它实施例当中,用户可以一并设定或解除呼叫转移和短信转移。
图3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消息转移的登记和取消过程的流程图。在步骤302中,消息转移登记请求被发送至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来启动消息转移登记。通过非限定的实例,将发送消息转移登记请求发送至短信服务转移功能的可选择方法包括有移动发起短信(MO-SMS)、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USSD)、万维网、无线应用协议(WAP)、互动式语音应答(IVR)、用户服务、或用户识别应用发展工具(STK)菜单等。在前述的描述当中,作为例子,消息转移登记请求作为移动发起短信的方式被发送至短信服务转移功能。
消息转移登记请求可以包括目标转移号码,或零值,或者电子邮件地址。MO-SMS利用目的地址(例如短信实体(SME)地址)被传送至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步骤304检查目标转移号码是否存在于移动发起短信当中。如果目标转移号码不存在,在步骤306中,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会在归属位置寄存器里查找目标转移号码。在本发明的实例当中,转移用户的目标转移号码和身份识别,如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可以通过在转移号码的移动用户国际号码(MSISDN)上发布移动应用部分中,发送路由信息(MAP-SRI)而从归属位置寄存器中获得。在其它实施例当中,目标转移号码和转移用户的身份识别,如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可以通过在移动用户号码上发布移动应用部分发送短信的路由信息(MAP-SRI-SM)和从发送短信的路由信息(SRI-SM)返回的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上发布InterrogateSS指令,从而在归属位置寄存器中获得。在步骤308当中,如果在归属位置寄存器中没有对转移号码进行设定,则错误消息,如:没有转移号码被设定,会在步骤310中发送至用户。
如果MO-SMS包含目标转移号码,则在步骤312中,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会在归属位置寄存器内登记转移号码。在本发明具体实例当中,通过向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发布MAP RegisterSS指令(无条件呼叫转移=目标转移号码#),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转移号码登记在归属位置寄存器内,并有可能取消归属寄存器的任何现有设定。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这样用户就可以使用单一步骤来对消息来进行呼叫转移和消息转移登记。不过,在另一类实施例当中,用户在MO-SMS的帮助下仅可以进行呼叫转移的登记;以及在另外的实施例当中,用户可以通过使用电话菜单仅对呼叫转移进行登记。在仅有呼叫转移进行设定的情况下,目标转移号码可以有前缀文本,如“Call”。
如果网络操作者允许某用户拥有不同的呼叫转移和消息转移号码,则该用户可以在这些号码当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来利用。其中之一的方案可以是,允许用户使用不同的SME地址来表示不同的呼叫转移和消息转移号码。可选择地,用户也可以使用同一个SME地址,但在转移号码之前加上前缀“Call”或者“SMS”。举例来说,用户可以将MO-SMS发送至SMS地址,并附带下面可能的文本:
SC ---与呼叫转移号码(CFU)相同
SMS+19255551212 ---消息转移号码语呼叫转移号码不同
Call+19255553455 ---设定无条件呼叫转移号码
SC+192555551212 ---将呼叫转移和消息转移设定为同一
号码
SMSjohn@yahoo.com ----将消息转移至电子邮件地址
在步骤314中,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转移号码存储在转移关联数据库内,并对转移号码进行消息转移状态设定。短信服务转移功能还将储存转移号码的目标转移号码及身份识别,如IMSI。在步骤316中,确认消息,例如“OK”,将会发送至转移号码,来通知消息转移状态已经被设定好。在步骤318中,一旦转移号码的消息转移设定完毕,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会立即在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内登记自己的地址,作为转移号码的位置地址(VMSC/VLR)。
当转移号码的手机取消了消息转移,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就不必在归属位置寄存器内进行任何更改,因为归属位置寄存器会记录有转移号码的真实地址。然而,如果是用户而不是转移手机取消了消息转移设定,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则会向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发出位置移除指令,例如MAP-PurgeMS。
在本发明的实例当中,当短信服务转移功能进入消息转移登记和取消过程时,需要进行身份验证(例如对于不是转移手机,需要号码和身份码)。
将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改变为转移手机的VMSC/VLR地址并存储在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内,不会对任何增值服务产生影响,其中增值服务举例来说包括以下几种,但并不仅限于此:预付费服务,漫游和GPRS服务。这是因为消息转移和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位置的改变需要:(i)使用者已经向呼叫转移的归属位置寄存器请求了转移号码,(ii)转移手机无任何移动发起活动和新的登记。这意味着归属位置寄存器将会无条件的将所有呼入电话转移至短信服务转移功能。进一步地,无论何时有任何移动发起活动发生,归属位置寄存器将会得到真实的VMSC/VLR地址和资料,并通过这些地址和资料,将移动电话加入到网络当中。
进一步来说,由于本地公用移动网络(HPMN)总是收到归属位置寄存器的位置请求,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改变成转移手机的VMSC/VLR地址将与漫游无关。在漫游的时候,用户当然可以进行短信转移登记。此外,用户在漫游时启动任何移动发起活动或新的登记活动,归属位置寄存器都会得到用户的真实地址。
通常来说,短信通过连接于GSM手机中的访问移动交换中心(VMSC)地址来被发送。然而,如果GPRS和通过GPRS发送的短信(通常仅通过VMSC/VLR)同样被网络支持的话,在短信转移登记过程中,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可以另外发送SRI-SM(例如转移号码,GPRS支持指示器)。如果返回服务GRPS支持节点(SGSN),则表示转移手机目前连接GPRS网络。在这种情况下,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可以利用短信服务转移功能(IP地址和E164编号)发布GPRS位置更新,并作为位于转移号码归属位置寄存器的SGSN的IP地址和E164编号。这样,当尝试通过GPRS将短信发送至转移用户时,该短信也会被发送至转移服务,因此转移服务可以将该消息改传至目标转移地址。
供选择地,操作者可以选择忽略上述情况,而在手机连接GPRS下允许通过GPRS对短信进行发送。也即,如果转移手机依旧连接GPRS(即使他不是连接的GSM)下,短信仍可通过GPRS将短信发送至GPRS连接的转移手机。因此,通过GPRS转移的短信在GPRS下并非真正意义上被转移。
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消息转移和重发系统。所述消息转移和重发系统包括短信服务中心402、归属位置寄存器404、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和VMSC/VLR406。当短信服务中心402启动消息发送至转移号码时,它向该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404那里询问该转移号码的位置地址和身份识别。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当中,可以对归属位置寄存器404发布转移号码的移动应用部分的发送短信路由信息(MAPSRI-SM)指令,来决定转移号码的位置地址(VMSC/VLR),同时转移号码的身份可以从IMSI那里得到。如果该转移号码没有进行消息转移登记,归属位置寄存器404内的地址将不会指向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此时将会采用标准消息发送机制。
然而,如果转移号码已进行了消息转移登记,归属位置寄存器404则会将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的位置地址返回至短信服务中心402,并将该位置地址作为消息转移地址。要被发送到转移号码的消息将被传送至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依次地,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将会查询转移关联数据库来查找目标转移号码。
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对于消息发送产生自身的消息参考,并将其与初始短信服务中心地址和初始消息参数相联系。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仅将消息传送至目标转移号码的VMSC/VLR406,并且通常并不储存任何消息,尽管它可以这么做,来进行日志记录和原始话单记录(CDR)。然而,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在传送过程中改变了短信服务中心参数,以致确认通知和由于进一步的手机活动而产生的随后的确认可以通过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发送至初始短信服务中心。进一步的手机活动包括(但并不仅限于此):消息阅读和用户菜单响应。进一步地,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还可以处理多种消息类型(如发送收单,阅读确认,用户菜单相应,中间通知等等)。它还可以通过在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内传输,来处理初始短信服务中心的消息模式(如自带寻址信息的数据模式,存储和转发模式,交易模式)
如果消息发送成功,目标转移号码的VMSC/VLR406的确认通知将会通过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被传送至初始短信服务中心,其接着可以向要求发送回执的发送用户发送确认通知。目标转移号码的随后的确认也可以通过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发送或者依基于实施的配置,而直接发送至初始短信服务中心。
若发送至目标转移号码的消息发送失败,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会将失败原因返回传送至初始短信服务中心。此外,如果失败原因是由于目标转移手机关机或者消息存储能力超载,短信服务转移功能408则选择性地存储消息,并将发送报告发送至目标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作为对将来发送的提醒。
然而,如果转移手机再次处于可用状态,并有了新的位置更新(如重新开机),该转移手机将可以接收那些未发送到目标转移手机的消息。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当短信服务中心将消息发送至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时,该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可通过IP协议(如点对点短信发送(SMPP)或用户数据报协议(UCP))将新消息重新递交回短信服务中心。举例来说,如果用户A发送消息至用户B,用户B将消息转移至用户C,则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会向短信服务中心递交新的消息,就好像该消息由A发送至C。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会直接向用户A发送消息发送报告。对于该消息发送报告的直接传输,该短信服务中心需要支持即时消息发送服务。否则,当短信服务中心向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发送消息的时候,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必须向短信服务中心确认A的消息被成功发送至B。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接着将重新向短信服务中心递交由A发送至C的短信,这将产生了另一确认。
图5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所述消息转移和重新发送程序的流程图。在步骤502中,短信服务中心向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发布了指令,来寻找转移号码的位置地址和身份识别细节,以便向转移号码进行消息发送。在本发明的具体实例当中,短信服务中心发的指令可以是MAP SRI-SM,身份识别细节可以包含用户的位置地址(如VMSC/VLR)和IMSI。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将短信服务转移功能的位置地址返回至短信服务中心,并将其作为转移号码的目标地址,前提是如果用户在步骤504中对消息转移设定了目标转移号码。但是,如果用户没有进行消息转移设定,位置信息将不会指向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此时将用标准消息发送机制。
在步骤506中,短信服务中心将消息发送至短信服务转移功能。短信服务转移功能通过在步骤508中使用转移关联数据库,来确定目标转移号码,并向目标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发送指令,从而在步骤510中找到目标转移号码的位置地址。在本发明的具体实例当中,该指令是:MAP SRI-SM。在步骤512中,目标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将目标转移号码的位置地址和身份识别细节返回至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在步骤514中,短信服务转移功能通过另一条指令将消息发送至目标转移号码,如通过指令:移动应用部分中,转移移动终端短信服务(MAP FORWARDMT SMS),将消息发送至目标转移号码的VMSC/VLR。在步骤516中,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从目标转移号码的VMSC/VLR处收到发送成功/失败确认通知,并在步骤518中将同样的确认报告至目标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
如果消息发送成功,消息发送的成功确认通知通过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从目标转移号码的VMSC/VLR处传送至初始短信服务中心。接着,该短信服务中心可以对请求发送发送回执的用户发送确认通知。如果初始短信服务中心允许的话,针对不同活动的各种确认通知均可以被发送,例如确认读取和用户菜单反馈等。
如果消息未成功发送至目标转移号码,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会把发送失败理由传送至短信服务中心。此外,如果失败原因是因为目标手机关机或短信记忆容量超标,那么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则会选择性地存储消息,并将目标转移号码的发送报告传送至归属位置寄存器,这样就可以像图8描述的那样对消息的重新发送进行提醒。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例当中,一旦转移手机再次处于可用状态(例如换了新电池),该转移手机可以收到并未发送至目标转移手机的短信。在本发明另一实例当中,一旦转移手机再次处于可用状态,该转移手机可以收到所有已经发送至目标转移手机的短信。
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用在传统GSM网络中的网络元素,例如用在系统中的交互工作短信服务中心、网络路由、内部网络服务中心功能和寄存器等,不需要任何的改动。然而,如果归属位置寄存器对短信服务中心或VMSC/VLR进行访问控制,则SS7短信服务转移被当作VMSC/VLR或短信服务中心的增加功能,可能需要归属位置寄存器的配置结构进行改变,此种改变依赖于该归属位置寄存器如何检查与短信服务转移功能相关联的E164编号。举例来说,如果归属位置寄存器仅仅基于国家码,国内目的码(CC NDC)前缀进行检查,那么该归属位置寄存器就不需要任何配置结构的改变。然而如果归属位置寄存器对于短信服务中心的访问控制和VMSC/VLR的登记进行整个E164编号检查,那么所有国家归属位置寄存器都需要配置结构的改变。
在本发明关于转移至国际号码的消息转移具体实施例当中,除了SS7方法,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也可以利用TCP/IP协议(如SMPP)将消息转移至短信服务中心或短信交互工作网关,所述网关已经与所有交互工作操作者建立了交互工作联系。除了SS7方法,在同一国家的各种操作者之间也可能需要所述的交互工作网关(例如通过SMPP)。
图6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用以保持转移手机位置改变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短信服务转移功能602、归属位置寄存器604、以及VMSC/VLR606。当转移手机启动了移动发起活动或位置发生改变(例如开机或周期性的位置更新或位于新位置区域/VMSC/VLR等),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604则会收到新的位置更新(VMSC/VLR606)。该位置更新之所以收到是因为:要么VMSC/VLR606被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在归属位置寄存器604的登记所取消,要么VMSC/VLR606是新的。在转移号码归属位置寄存器604的VMSC/VLR606的位置地址将会被改为真实位置地址(VMSC/VLR606)。所述归属位置寄存器604会将归属位置寄存器604内位置地址的改变信息(例如通过MAP位置取消,因为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曾是VMSC/VLR)提醒给短信服务转移功能602。建立在这些配置条件的基础上,如果被要求进行消息转移,短信服务转移功能602可以选择性地将消息发送至转移手机来提醒用户。这样使得转移手机可以通过移动发起活动来取消消息转移,例如通过短信或者USSD或WAP或客户服务或IVR等方式。
对于用户来说取消呼叫转移也很必要,因为对用户来说取消呼叫转移却保持消息转移显得没有意义。当启动移动发起,或者转移手机的位置改变被启动时,除非满足特定条件,否则消息转移将会被取消。这些特定条件依赖于结构配置和实施情况。
图7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保持转移手机位置变化的流程图。在步骤702中,当转移手机启动了移动发起或者位置改变时,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收到位置更新信息。该位置更新之所以能够收到是因为:VMSC/VLR被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在归属位置寄存器的登记所取消,或者MSC/VLR是新的。位置改变包括以下例子,但并不仅限于此:再次开机、周期性位置更新或新位置区域/VMSC/VLR。在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的VMSC/VLR地址将会从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地址(步骤704中被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所设定)改变为真实位置地址。在步骤706中,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收到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内的VMSC/VLR改变的提醒。在本发明具体实例当中,来自归属位置寄存器的移动应用部分中,位置取消(MAP CancelLocation)会提醒短信服务转移功能VMSC/VLR的改变。
由于手机不能发送消息来取消消息转移设定,或者不能做其它的移动发起活动,例如打电话或者改变转移号码,所以除了手机关机之外,位置更新不会被立刻重新发布。为了解决这个顾虑,在步骤708中,当接收到归属位置寄存器的CancelLocation事件指示,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在设定的暂停时间内,临时延缓转移号码上的消息转移,接着在步骤710中,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会给转移手机发送确认来提醒用户确认是否想继续进行消息转移。如果用户在设定的暂停时间内对确认消息进行回复,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会再次向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发布位置更新(LocationUpdate)命令来登记位置地址。用户也可以使用移动发起短信来重新设定消息转移。如果在设定的暂停时间之后,消息转移还没有刷新,转移号码的消息转移可能被去除。
当手机处于开机状态,即使在用户已经登记了呼叫转移功能的情况下,也很少有用户希望继续将消息转移到另一号码上。因此,每次手机开启移动发起服务或者位置更新(例如再次开机)时,用户就会收到确认消息,这样十分不便。在第一具体实施例当中,短信服务转移功能设定了暂停时间,当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收到位置取消(CancelLoc.)指示,该暂停时间开始。如果该暂停时间完毕后,转移用户还未能取消消息转移设定,则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就自动将转移功能的位置地址设定为转移用户的位置地址,并记录在归属位置寄存器中。此时不必向用户发送消息确认通知。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当中,当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从转移用户的归属位置寄存器那里收到位置取消指令后,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改变在归属位置寄存器中记录的位置,使其返回为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如果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在很短的配置时间内又收到位置取消指令,则可能会发生以下两件事件中的一个:要么会发送短信确认,要么按照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步骤进行重复。
在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当中,用户状态在设置的间隔内通过向目前的转移用户的VMSC/VLR发布指令(例如对于具备移动网络定制应用增强逻辑服务器功能的网络发送支持该指令的移动应用部分的公共用户信息(MAP PSI)指令)而被轮询。如果用户状态是空闲,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则迅速将归属位置寄存器的位置(VMSC/VLR)改变回短信服务转移功能。
尽管上述具体实施例均是在GSM技术下进行描述,但同样地,这些具体实施例也均可以在GPRS技术下得以实现。
图8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例关于短信重新发送过程的系统。短信服务转移功能806将未成功发送到目标转移号码的消息存储至转移关联数据库810内。在本发明的具体实例当中,转移关联数据库810存储所有已发送和未发送至目标转移号码的消息。当目标手机再次开机或者消息内存容量可以利用时,目标转移手机的VMSC/VLR802向目标转移手机的归属位置寄存器804发送消息可用性通知。当目标手机处于可用状态时,目标转移手机的归属位置寄存器804则通知短信服务转移功能806,因为在短信未发送至目标手机的情况下,短信服务转移给目标手机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发送了发送报告的时候,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充当了短信服务中心。这会作为目标转移号码的可用性通知。短信服务转移功能806相应地伪造(伪造的原因是因为有可能转移手机并不是真正处于可用状态)转移手机的可用性,使其到达转移手机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当此类情况发生时,转移手机则被显示认为处于可用状态,促进消息的重新发送过程,而不管转移手机是否真正处于可用状态。转移手机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将转移手机的可用性通知发送给短信服务中心发送器808,其重新启动所有发送至转移手机的发送过程。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当中,当目标转移手机再次开机或者消息内存容量可以利用时,目标转移手机的VMSC/VLR802将目标转移IMSI上的预备短信服务(ReadyForSMS)指令发送至目标转移手机的归属位置寄存器804。目标转移手机的归属位置寄存器804确认了ReadyForSMS指令,并相应地,向短信服务转移功能806发送指令:移动应用部分中,提醒服务中心(MAP AlertServiceCenter)。短信服务转移功能806确认了指令MAP AlertServiceCenter,并向转移号码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发送转移IMSI上的移动应用部分中,预备短信服务(MAP ReadyForSMS)指令,并接着向短信服务中心发送器808发送AlertServiceCenter指令。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当中,如果消息被记录在转移关联数据库810内,则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可直接向短信服务中心发送器808发送AlertServiceCenter指令。短信服务中心发送器808将会再次启动转移号码的消息发送顺序。
除了消息转移和消息重新发送以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中,短信服务转移功能还可以通过设置而执行各种各样的其它任务。这是因为转移手机的消息总是通过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来进行发送。短信服务转移功能还可以执行日志记录和CDR的产生。这些活动可以被来进行簿记、报告统计(例如报告多少人进行了短信转移设定,设定完短信转移后平均发送了多少条消息、消息费用等等)以及记帐。
转移用户会在包月的消息转移服务中,根据成功转移的消息数量、单独体或存储桶(bucket)来进行付费活动。可选择地,用户可以在每次短信转移被设置(包括重新设置)或短信转移被改变(例如目标转移号码与先前的不同)时进行付费。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当中,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可以将消息发送至多个目标转移号码。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可以存储发送到这些目标手机的消息内容。当转移号码再次被登记的时候,短信转移功能可以将消息发送给转移手机。
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当中,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可以处理循环转移,如A转移到B,B转移到C,C再转移到A。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可以缩短转移链的长度,直接进行消息转移。例如,如果A转移到B,B转移到C,C再转移到D,短信转移功能在A发送消息的时候,可以将其直接转移到D。当然,短信服务转移功能还是会分别产生A,B,C的转移收费记录。
在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当中,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可以执行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和黑名单/白名单功能。如果某个号码在黑名单内,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则不会将消息转移至此号码。如果某个号码在白名单内,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可以执行测试功能。对于目的转移黑名单,例如,如果某操作者不想将自己的号码转移至某对手的号码上,可以通过增加前缀而实现此功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例为示例性的,包含和显示了本发明的精神和保护范围。然而,该些具体实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下,作其它的修饰或变更。
在不同的实施例当中,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支持ANSI-41接口和协议堆栈,GSM MAP和协议堆栈。表1列举了GSM MAP和ANSI-41D的等同指令。
GSM MAP | ANSI-41D |
Location Update/ISD | REGNOT |
Cancel Location | REGCAN |
RegisterSS | FEATUREREQUEST |
InterrogateSS | FEATUREREQUEST |
SRI-SM | SMSREQ |
SRI | LOCATION REQUEST |
ForwardSMS | SMSDPP |
ReadyForSMS | SMSNOTIFICATION |
AlertServiceCenter | SMSNOTIFICATION |
ReportSMSDelivery | SMDPP |
表1
当某GSM操作者引入了CDMA服务的时候,会希望将GSM消息和呼叫转移至新的CDMA号码中。相反地,将CDMA消息和呼叫可以转移至新的GSM号码中。GSM和TDMA之间也会有类似的应用需求。本发明能够对交互网络的消息和呼叫进行传输。以下将通过具体实例进行描述。
假设操作者X进行了消息转移,Y是另外的操作者。可以得知X操作者可以进行位置更新,SS服务和消息服务。对于从X号码到Y号码的消息转移,只要消息交互工作(通过SS7或IP)在两个操作用户之间进行工作,本发明就可以将消息转移至Y号码。
由于的解决方案使用了关于MAP的消息(GSM或者ANSI-41D)位置更新,消息和辅助服务,因此只要消息可以从Y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得以接受,消息即可以从Y号码转移至X号码。
以下将显示本发明的状态管理的具体实施例。当A向B发送了消息,且B已经进行了向C转移消息的设定,很可能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已经获得了A至C的发送状态(例如成功、忙碌或者无法到达)。然而,A的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会认为A到B的消息发送为失败,因为,例如超时的原因。如果发送未成功,这将不是问题,因为A的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会重新尝试发送消息。若发送成功,将会导致完全相同的消息发送至C。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参照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例,当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无法将状态信息传输给A的短信服务中心,它会记录成功转移发送的状态信息。这样,当A的初始短信服务中心尝试再次将短信发送至B的时候,如果已经将同样的消息从A发送至C,则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会把两个尝试都联系起来作为参考,而认为消息已经成功发送。
当消息从转移号码转移至目标转移号码时,转移用户要进行付费。当用户A将消息发送至用户B,同时用户B已经设定了对用户C的消息转移,则当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消息从用户A发送至用户C之后,将会产生CDR。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产生的CDR包括用户A,B和C的字段,以及消息发送的成功或失败状态。CDR还包括用户A的初始短信服务中心地址和将消息转移至用户C的短信服务功能地址(如果有的话)。操作者将会利用CDR来对B用户进行记帐。确切的CDR格式依赖于操作者的需求。CDR格式可以包括初始短信服务中心地址、发送用户地址、转移用户地址、目标转移用户地址、目的MSC地址、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地址、时间和日期、短信大小、转移发送状态、发送状态等等。
为了对转移用户进行记帐,消息转移的配置操作员的记帐系统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被改变:
1.来自短信服务转移功能的CDR可以用于对转移用户进行记帐。
2.相同或不同的操作员的不同网络之间的消息网关可有界面来包括转移用户,并产生包括转移用户的CDR。
3.操作者的记帐系统可以对消息网关CDR进行数据处理,来对转移用户,而不是发送用户进行记帐,这样避免对发送用户的双重记帐。消息转移的部署操作员的记帐系统基于其它方面的考虑也可能会有其它方面的改变。
各种不同的记帐系统的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进行了描述,然而应当明确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描述,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照本发明记帐系统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操作者的记帐系统,例如中国联通,使用GSM网络。在这里,中国联通GSM用户A向中国联通GSM用户B发送了消息,其中用户B进行了对于中国联通GSM用户C的转移设定。A用户的联通短信服务中心产生了向B用户发送消息的A用户的CDR和记帐清单。CDR可以包含发送方的身份识别和接收方的身份识别。
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产生转移消息的CDR。该转移消息的CDR可以包含发送方的身份识别、转移方的身份识别、以及接收方的身份识别。联通记帐系统采用短信转移CDR来对B用户进行记帐(因为没有相关的目的消息网关)。
参照本发明记帐系统的第二具体实施例,操作者的记帐系统,例如中国联通,使用CDMA网络。在这里,中国联通CDMA用户A向中国联通CDMA用户B发送了消息,其中用户B进行了对于中国联通CDMA用户C的转移设定。A用户的联通短信服务中心产生了向B用户发送消息的A用户的CDR和记帐清单。CDR可以包含发送方的身份识别和接收方的身份识别。
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产生转移消息的CDR。该由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产生的的CDR可以包含发送方身份识别、转移方的身份识别、以及接收方的身份识别。联通记帐系统采用短信服务转移功能CDR来对B用户进行记帐(因为没有相关的目的消息网关)。
参照本发明记帐系统的第三具体实施例,操作者的记帐系统,例如中国联通,使用GSM和CDMA网络。在这里,中国联通GSM用户A向中国联通CDMA用户B发送了消息,其中用户B进行了对于中国联通CDMA用户C的转移设定。GSM和CDMA网络之间的消息网关产生了A用户的CDR和记帐清单。由联通消息网关产生的CDR可以包含发送方的身份识别和接收方的身份识别。A用户的初始短信服务中心的CDR将会把接收号码当作是CDMA号码,以及发送号码当作是GSM号码,从而不会被记帐。
联通消息网关将会发送消息“A发送至B”,该消息接着被发送至短信服务中心,来向用户C进行消息转移。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产生转移发送的CDR。由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产生的CDR可以包含发送方的身份、转移方的身份识别、以及接收方的身份识别。联通记帐系统采用短信转移服务功能的CDR来对B用户进行记帐(因为没有相关的目的消息网关)。
参照本发明记帐系统的第四具体实施例,操作者的记帐系统,例如中国联通,使用GSM和CDMA网络。在这里,中国联通CDMA用户A向中国联通GSM用户B发送了消息,其中用户B进行了对于中国联通GSM用户C的转移设定。
GSM和CDMA网络之间的联通消息网关产生了A用户的CDR和记帐清单。由联通消息网关产生的CDR可以包含发送方的身份识别和接收方的身份识别。A用户的初始短信服务中心的CDR将会把接收号码当作是GSM号码,以及发送号码当作是CDMA号码,从而不会被记帐。联通消息网关将A用户的消息发送至B用户,该消息接着被发送至短信服务转移功能,来向用户C进行消息转移。该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产生转移发送的CDR。由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产生的CDR可以包含发送方的身份识别,转移方的身份识别、以及接收方的身份识别。联通记帐系统采用短信服务转移功能的CDR来对B用户进行记帐(因为没有相关的目的消息网关)。
参照本发明记帐系统的第五具体实施例,操作者的记帐系统,例如中国联通,使用GSM和CDMA网络。在这里,中国联通GSM用户A向中国联通CDMA用户B发送了消息,其中用户B进行了对于中国联通GSM用户C的转移设定。
GSM和CDMA网络之间的联通消息网关产生了关于消息“A发送至B”的A用户的CDR和记帐清单。由联通消息网关产生的CDR可以包含发送方的身份识别和接收方的身份识别。A用户的初始短信服务中心的CDR将会把接收号码当作是CDMA号码,以及发送号码当作是GSM号码,从而不会被记帐。联通消息网关将会把A用户的消息发送至B用户,该消息接着被发送至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以向用户C进行消息转移。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会连接GSM和CDMA网络之间的联通消息网关,该网关负责产生消息“A发送至C”的CDR和记帐清单。为了避免对用户A的双重记帐,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也向联通消息网关发送B用户的信息。在对B用户的信息处理完毕后,所述联通消息网关产生CDR来记录转移用户B。
联通记帐系统从联通消息网关CDR处识别转移用户的存在信息,并对B用户(转移用户),而不是A用户,进行记帐。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产生对于B用户的转移消息的CDR。然而,该转移消息的CDR基于对联通目的消息网关的识别而并未为被传送至联通记帐系统,因为联通消息网关仅仅包括成功发送状态。
参照本发明记帐系统的第六具体实施例,操作者的记帐系统,例如中国联通,使用GSM和CDMA网络。在这里,中国联通GSM用户A向中国联通GSM用户B发送了消息,其中用户B进行了对于中国联通CDMA用户C的转移设定。A用户的短信服务中心产生了A用户的关于消息“A发送至B”的CDR和记帐清单。该由短信服务中心产生的CDR可以包含发送方的身份识别和接收方的身份识别。
短信服务转移功能试图通过GSM和CDMA网络之间的联通消息网关来发送消息“A发送至C”,该网关负责产生消息“A发送至C”的CDR和记帐清单。为了避免对用户A的双重记帐,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也向联通消息网关发送B用户的信息。在对B用户的信息处理完毕后,所述联通消息网关产生CDR来记录转移用户B。
联通记帐系统将从联通消息网关CDR处得到转移用户的存在信息,并对B用户(转移用户),而不是A用户,进行记帐。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产生了转移消息的CDR。然而,该由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产生的转移消息的CDR基于对目的消息网关的识别而被传送至联通记帐系统,因为联通消息网关仅仅包括成功发送状态。
参照本发明记帐系统的第七具体实施例,操作者的记帐系统,例如中国联通,使用GSM和CDMA网络。在这里,中国联通CDMA用户A向中国联通GSM用户B发送了消息,其中用户B进行了对于中国联通CDMA用户C的转移设定。
GSM和CDMA网络之间的联通消息网关将产生关于消息“A发送至B”的A用户的CDR和记帐清单。A用户的初始短信服务中心的CDR将会把接收号码当作是GSM号码,以及发送号码当作是CDMA号码,从而不会被记帐。联通消息网关将会把A用户的消息发送至B用户,该消息接着被发送至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以向用户C进行消息转移。
短信服务转移功能将会连接GSM和CDMA网络之间的联通消息网关,该网关负责产生消息“A发送至C”的CDR和记帐清单。为了避免对用户A的双重记帐,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也向联通消息网关发送B用户的信息。在对B用户的信息处理完毕后,所述联通消息网关产生CDR来记录转移用户B。
联通记帐系统从联通消息网关CDR处识别转移用户的存在信息,并对B用户(转移用户),而不是A用户,进行记帐。
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产生了转移发送的CDR。然而,该短信服务转移功能的CDR基于对联通目的消息网关的识别而被传送至联通记帐系统,因为联通消息网关仅仅包括成功发送状态。
参照本发明记帐系统的第八具体实施例,操作者的记帐系统,例如中国联通,使用GSM和CDMA网络。在这里,中国联通CDMA用户A向中国联通CDMA用户B发送了消息,其中用户B进行了对于中国联通GSM用户C的转移设定。
用户A的短信服务中心生成关于消息“A发送至B”的A用户的CDR和记帐清单。短信服务转移功能试图通过GSM和CDMA网络之间的联通消息网关来发送消息“A发送至C”,其中该网关负责产生消息“A发送至C”的CDR和记帐清单。为了避免对用户A的双重记帐,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也向联通消息网关发送B用户的信息。在对B用户的信息数据处理完毕后,所述联通消息网关产生CDR来记录转移用户B。
联通记帐系统将从联通消息网关CDR处识别转移用户的存在状态,并对B用户(转移用户),而不是A用户,进行记帐。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产生了转移发送的CDR。然而,该CDR基于对目的消息网关的识别而不会被传送至联通记帐系统,因为联通消息网关仅仅包括成功发送状态。
参照本发明记帐系统的第九具体实施例,不同用户操作者的记帐系统,例如中国联通,使用GSM和CDMA网络。在这里,中国联通CDMA或GSM用户被发送至中国联通CDMA或GSM用户,其中所述后者用户进行了对于第三方用户C(例如中国移动小灵通)的消息转移设定。
如果消息“A发送至B”的发送中没有相关的联通消息网关,则用户A的短信服务中心生成关于消息“A发送至B”的A用户的CDR和记帐清单。否则,联通消息网关生成关于消息“A发送至B”的A用户的CDR和记帐清单。如果在发送号码(用户A)和接收号码(用户B)之间两种不同的网络被识别的话,由短信服务中心产生的A用户的“A发送至B”的CDR就不会被考虑记帐。
短信服务转移功能负责将消息“A发送至B”进行转移。通过试图对消息“A发送至C”通过中国联通和第三方操作用户网络之间的联通消息网关进行发送,联通消息网关将负责产生消息“A发送至C”的记帐清单和CDR。为了避免对用户A的双重记帐,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也向联通消息网关发送B用户的信息。在对B用户的信息处理完毕后,所述联通消息网关产生CDR来记录转移用户B。
联通记帐系统将从消息网关CDR处识别转移用户的存在状态,并对B用户,而不是A用户,进行记帐。
短信服务转移功能也产生转移消息的CDR。然而,该CDR基于对目的消息网关的识别而不会被传送至联通记帐系统,因为所述消息网关仅仅包括成功发送状态。
其他变换
以上对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网络中的消息转移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用以启发本领域技术人员,而并非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照本发明揭露的具体实施例进行大量的修改或改变。如本发明从GSM网络的角度对实施例进行描述,但应当清楚的是,对于CDMA,3G,WCDMA,GPRS等网络,或其他任何电信网络,本发明均可以有效实施。
在本文所记载的示例性的具体实例中,其使用的大量术语和概念均来自GSM移动电讯基础设施领域。然而,这些具体实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表现形式。可调节式信息转移--一种在转移服务中将发送至用户地址的消息进行转移的方法,其中所述转移到达至少一个与所述用户地址相关联的目标转移地址,可以通过任何类型的电信媒介进行应用,例如(但不仅限于此):(i)CDMA,3G,WCDMA,GPRS等网络,或其他任何移动电话网络,卫星电话或其他移动网络或系统;(ii)任何所谓的在家庭或用户网络使用的WiFi设备、个人电脑、手掌设备、Windows移动装置等在非家庭或非常规网络内进行访问运行的装置等;(iii)娱乐控制平台,例如索尼游戏平台,PSP或其它可通过家庭或非家庭网络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设备等;(iv)用于接收无线电通信的固定线装置,但可以在保持固定IP地址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位置的放置的装置,如台湾友华网络公司(D-link)的眼对眼装置、Vonage公司或Pactet8公司提供的用于通过IP通讯进行语音交流的电信设施等等,均可以在本发明的原理范围内得以适用。
技术参考
GSM 902,GSM 340,SMPP 3.4,GSM 408,ANSI-41,GSM 322,GSM-318,GSM 360
附录
缩写 | 描述 |
CAMEL | 移动网络定制应用增强逻辑服务器(Customized Application for Mobile Enhanced Logic) |
CDMA | 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xed Access) |
CFU | 呼叫转移号码(Call Forwarding Number) |
Fwd-SM | 转移短信(Forward Short Message) |
GMSC | 网关移动交换中心(Gateway MSC) |
GPRS |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ystem) |
GSM | 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
HLR | 归属位置寄存器(Home Location Register) |
HPMN | 家庭公共移动网络(Home Public Mobile Network) |
IMSI |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
ISD | 移动应用部分中,插入用户数据(MAP Insert Subscriber Data) |
LUP | 移动应用部分中,位置更新(MAP Location Update) |
MAP | 移动应用部分(Mobile Application Part) |
MO | 移动发起(Mobile Originated) |
MSC | 移动交换中心(Mobile Switching Center) |
MSISDN | 移动用户ISDN号码(Mobile Subsriber ISDN Number) |
MSRN | 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obile Subscriber Roaming Number) |
MT | 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ted) |
PC | 点编码,也叫SPC信号点编码(Point Code(also SPC-Signal Point Code)) |
PSI | 公共用户信息(Public Subscriber Information) |
SGSN | 服务GRPS支持节点(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 |
SIM | 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
SMS | 短信服务(Short Message Service) |
SMSC | 短信服务中心(SMS Center) |
SMSF | 短信服务转移功能(SMS Forwarding Function) |
SRI-SM | 向短信发送路由信息(Send Routing Information for Short Message) |
SS7 | 7号信令系统(Signaling System 7) |
SSN | 子系统号码(Sub System Number) |
STK | 户识别应用发展工具(SIM Tool Kit) |
STP | 信号转接点(Signal Transfer Point) |
TDMA | 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xed Access) |
VLR | 访问位置寄存器(Visited Location Register) |
VMSC | 被访移动交换中心(Visited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
VPMN | 访问公共移动网(Visited Public Mobile Network) |
WCDMA | 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DMA Access) |
WIB | 无线互联浏览器(在SIM上)(Wireless Internet Browser(on SIM)) |
WLL | 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 |
Claims (42)
1.一种在转移服务中将发送至用户地址的消息进行转移的方法,其中所述转移到达至少一个与所述用户地址相关联的目标转移地址,该方法包括:
a.在转移关联数据库内维持用户地址和相关目标转移地址的记录;
b.如果所述消息被发送至所述用户地址,更新位置信息数据库,以将所述消息改传至转移服务地址;以及
c.使用所述转移关联数据库,将所述改传的消息发送至至少一个与所述用户地址相关联的所述目标转移地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更新所述用户地址的可用性来接收消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新所述可用性包括当所述位置信息数据库从所述用户地址接收到位置更新时,从所述位置信息数据库收到通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延缓将要被发送至至少一个所述目标转移地址的所述改传的消息。
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果所述消息转移是连续的,则更新所述位置信息数据库,将所述消息改传至所述转移服务地址。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新所述可用性包括轮询所述用户地址,来核对可用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轮询所述用户地址包括:通过网络接口来连接网络监控的数据库,用以检查是否有任何的网络度量结果被所述用户地址通过所述网络接口发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服务是在电信网络中的短信服务转移功能(SMSF)。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信网络从GSM网络、CDMA网络和3G网络的集合中选取。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信息数据库是电信网络的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地址是移动手机号码。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地址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目标地址选自电话号码(MSISDN)、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电子邮件地址、黑莓地址、统一资源标示符(URI)、移动识别号码(MIN)、设备标示符(例如IMEI、ESN等)、会话初始协议地址、和丰富站点摘要(RSS)文件产生器地址所组成的集合。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所述改传消息包括:
a.从所述消息中提取所述用户地址;
b.查询至少一个与所述提取的用户地址相关联的目标转移地址;以及
c.将所述消息转移至至少一个所述已查询的目标转移地址。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维持转移日志,以记录所有通过所述转移服务地址而转移的所述改传消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旦所述用户地址可以接收消息时,利用所述转移日志将消息转移报告发送至所述用户地址。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所述已改传的消息的步骤包括:
a.确认所述被改传的消息是否发送至所述至少一个目标转移地址;
b.如果所述被改传的消息发送成功,则对最初所述被改传的消息发送者发送确认;以及
c.如果所述被改传的消息发送未成功,则重新发送所述被改传的消息。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新发送的步骤包括:
a.将至少一个所述目标转移地址的可用性通知给所述转移服务;以及
b.将所述用户地址的可用性通知给所述位置信息数据库。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a.将所述用户地址的可用性通知给所述最初发送者;以及
b.重新启动所述消息的发送程序,使其发送至所述用户地址。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所述转移服务选择性地存储被改传的消息的步骤。
21.一种对发送至用户地址的消息提供转移服务的系统,其中所述转移到达至少一个与所述用户地址相关联的目标转移地址,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
a.转移关联数据库,用于维持所述用户地址和相关联的所述目标转移地址的记录;
b.改传逻辑,所述改传逻辑在如果所述消息被发送至所述用户地址时,通过更新位置信息数据库,将所述消息改传至转移服务地址;以及
c.转移逻辑,所述转移逻辑利用所述转移关联数据库,将所述已被改传的消息发送至至少一个与所述用户地址相关联的所述目标转移地址。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用户可用性检测逻辑,用以更新所述用户地址的可用性来接收消息。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可用性检测逻辑包括当所述位置信息数据库从所述用户地址那里收到位置更新时,用以接收来自所述位置信息数据库的通知的模块。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可用性检测逻辑包含轮询逻辑,来检查所述用户地址的可用性。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询逻辑包括通过网络接口来连接网络监控数据库,用以检查是否有任何的网络度量结果被用户地址通过所述网络接口所发送的模块。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接口选自Abis接口和A接口组成的集合。
2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服务是电信网络中的短信服务转移功能(SMSF)。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信网络从GSM网络,CDMA网络和3G网络所组成的集合中选取。
29.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信息数据库是电信网络中的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30.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地址是移动手机号码。
31.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地址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3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个目标地址取自移动用户国际号码(MSISDN)、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移动识别号码(MIN)、设备标示符(IMEI,ESN等)、电子邮件地址、黑莓地址、统一资源标示符(URI)、会话初始协议地址、丰富站点摘要(RSS)文件产生器地址所组成的集合。
3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逻辑包括:
a.从所述消息中提取所述用户地址的模块;
b.查询至少一个与所述提取的用户地址相关联的目标转移地址的模块;以及
c.将所述消息转移至至少一个已被查询的所述目标转移地址的模块。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转移日志,来记录所有通过所述转移服务地址转移的所述被改传的消息。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旦所述用户地址可以接收消息时,利用所述转移日志将消息转移报告发送至用户地址的模块。
3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记帐逻辑,所述记帐逻辑产生关于用户地址和至少一个目标转移地址的详细呼叫报告。
37.一种在转移服务里将发送至用户地址的消息和呼叫进行转移的方法,其中所述转移至少到达一个与所述用户地址相关联的目标转移地址,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在转移关联数据库内保存所述用户地址和所述与其相关的目标转移地址的记录;
b.如果所述消息和呼叫被发送至所述用户地址,更新位置信息数据库,将所述消息的线路改传至转移服务地址;以及
c.利用所述转移关联数据库,将所述改传的消息和呼叫发送至至少一个所述与用户地址相关联的目标转移地址。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和呼叫被转移至同一所述目标转移地址。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和呼叫被转移至不同的所述目标转移地址。
40.一种在转移服务里将发送至用户地址的消息进行转移的方法,其中所述转移到达与所述用户地址相关联的目标转移地址,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在转移关联数据库内保存所述用户地址和与其相关的所述目标转移地址的记录;
b.如果消息被发送至用户地址,通过更新位置信息数据库,将所述消息改传至转移服务地址;以及
c.通过使用转移关联数据库,将所述已改传的消息发送至与所述用户地址相关联的所述目标转移地址。
41.一种在转移服务里将发送至用户地址的消息进行转移的方法,其中所述转移到达至少一个与所述用户地址相关联的目标转移地址,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在转移关联数据库内维持所述用户地址和与其相关的所述目标转移地址的记录;
b.如果所述消息被发送至所述用户地址,通过更新位置信息数据库,将所述消息改传至转移服务地址;
c.通过使用所述转移关联数据库,将所述已改传的消息发送至至少一个与用户地址相关联的所述目标转移地址;
d.更新所述用户地址的可用性,来接收所述消息;以及
e.维持转移日志,来记录所有通过所述转移服务地址转移的所述被改传的消息。
42.一种在转移服务中利用GSM网络将发送至转移地址的消息进行转移的方法,其中所述转移到达至少一个与所述用户地址相关联的目标转移地址,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在转移关联数据库内维持所述用户地址和与其相关的所述目标转移地址的记录;
b.如果所述消息被发送至所述转移地址,则更新归属位置寄存器,将所述消息改传至转移服务地址;
c.通过使用所述转移关联数据库,将所述已改传的消息发送至至少一个所述与用户地址相关联的所述目标转移地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63384404P | 2004-12-06 | 2004-12-06 | |
US60/633,844 | 2004-12-0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12075A true CN101112075A (zh) | 2008-01-23 |
Family
ID=36578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800473324A Pending CN101112075A (zh) | 2004-12-06 | 2005-12-06 | 可调节式消息转移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60136560A1 (zh) |
CN (1) | CN101112075A (zh) |
WO (1) | WO2006062900A2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75889A (zh) * | 2011-01-27 | 2011-05-25 | 上海禹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短消息转移的系统和方法 |
CN102098642A (zh) * | 2011-01-28 | 2011-06-15 | 上海禹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移动网络中短消息转移的系统和方法 |
CN102740252A (zh) * | 2011-04-08 | 2012-10-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增值业务实现方法及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038082B2 (en) | 2004-05-28 | 2015-05-19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Resource abstraction via enabler and metadata |
US9565297B2 (en) | 2004-05-28 | 2017-02-07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True convergence with end to end identity management |
US8966498B2 (en) | 2008-01-24 | 2015-02-24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Integrating operational and business support systems with a service delivery platform |
US9245236B2 (en) | 2006-02-16 | 2016-01-26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Factorization of concerns to build a SDP (service delivery platform) |
US8208413B1 (en) | 2005-02-14 | 2012-06-26 | Rockstar Bidco, LP | Multiple-termination rout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environment with an internet protocol core |
US20070276946A1 (en) * | 2006-05-24 | 2007-11-29 | Wen Wendy Hsu | System and method of forwarding and sender approval |
US8914493B2 (en) | 2008-03-10 | 2014-12-16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Presence-based event driven architecture |
EP2041985B1 (de) * | 2006-07-10 | 2009-12-30 | T-Mobile International AG |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r Weiterleitung von Kurznachrichten in GSM-UMTS Mobilfunknetzen |
US20080056274A1 (en) * | 2006-08-31 | 2008-03-06 | Mastrogiulio Joseph V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maintaining a routing database for a SIP server |
WO2008073234A2 (en) * | 2006-12-01 | 2008-06-19 | Roamware,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pplying value added services on messages sent to a subscriber without affecting the subscriber's mobile communication |
CN101267592B (zh) * | 2007-03-12 | 2013-04-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短消息增值业务处理方法和短消息增值业务处理中心 |
CN101370243A (zh) * | 2007-08-14 | 2009-02-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呼叫定向方法及系统 |
WO2009062337A1 (en) * | 2007-11-13 | 2009-05-22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hort message redirection service |
US7895284B2 (en) | 2007-11-29 | 2011-02-22 | Yahoo! Inc. | Social news ranking using gossip distance |
US8676887B2 (en) * | 2007-11-30 | 2014-03-18 | Yahoo! Inc. | Social news forwarding to generate interest clusters |
US8260882B2 (en) * | 2007-12-14 | 2012-09-04 | Yahoo! Inc. | Sharing of multimedia and relevance measure based on hop distance in a social network |
US9654515B2 (en) | 2008-01-23 | 2017-05-16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based SCIM platform |
US10819530B2 (en) | 2008-08-21 | 2020-10-27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Charging enabler |
US20100179995A1 (en) * | 2009-01-12 | 2010-07-15 | Yahoo! Inc. | Instant message forwarding to selectable accounts |
WO2010105043A2 (en) * | 2009-03-11 | 2010-09-16 | Tekelec |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 forwarding |
US20100235911A1 (en) | 2009-03-11 | 2010-09-16 | Eloy Johan Lambertus Nooren | Systems, method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detecting and mitigating address spoofing in messaging service transactions |
US8879547B2 (en) | 2009-06-02 | 2014-11-04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Telephony application services |
US9439057B2 (en) * | 2009-09-30 | 2016-09-06 | Alcatel Lucent | Registration notification for SMS over LTE |
US9269060B2 (en) | 2009-11-20 | 2016-02-23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generating metadata describing dependencies for composable elements |
US9509790B2 (en) | 2009-12-16 | 2016-11-29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Global presence |
US9503407B2 (en) * | 2009-12-16 | 2016-11-22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Message forwarding |
CN101867905A (zh) * | 2010-06-29 | 2010-10-20 | 上海永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对cdma移动电话来话进行控制的方法 |
US8676155B2 (en) * | 2010-09-24 | 2014-03-18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Conditional message forwarding functions |
NL2005396C2 (nl) * | 2010-09-24 | 2012-03-27 | Martinus Antonius Henricus Bardoel | Werkwijze voor het doorsturen van een in een inrichting ontvangen sms-bericht naar een mobiele telefoon. |
US8713149B2 (en) * | 2011-08-29 | 2014-04-29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Data feed management |
WO2014019616A1 (en) * | 2012-08-01 | 2014-02-06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A node for short message context |
US9066213B2 (en) | 2011-11-17 | 2015-06-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Node for short message context |
CN102685705B (zh) * | 2012-05-21 | 2015-04-08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短信转移方法、短信转发平台及短信监听器 |
CN103152710A (zh) * | 2013-03-05 | 2013-06-12 | 北京赞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短信转移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5101110B (zh) * | 2014-04-30 | 2018-10-30 | 杭州华为企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分布式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和分布式系统 |
CN105682063B (zh) * | 2014-11-19 | 2020-04-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呼叫前转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09819409B (zh) * | 2017-11-22 | 2022-03-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短消息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
US10932097B2 (en) * | 2018-12-21 | 2021-02-23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Method and system of routing selection for SMS over NAS |
US11700510B2 (en) | 2021-02-12 | 2023-07-11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short message delivery status report valid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22967A (en) * | 1980-07-16 | 1982-02-06 | Tokai T R W Kk | Power steering system |
DE4335390B4 (de) * | 1993-10-16 | 2007-04-12 | Trw Fahrwerksysteme Gmbh & Co Kg | Servolenkvorrichtung |
US6438585B2 (en) * | 1998-05-29 | 2002-08-20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irecting message attachments between a host system and a mobile data communication device |
JP2003533071A (ja) * | 1999-09-03 | 2003-11-05 | ノキ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 ショートメッセージをscpで交換するための移動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パート(map)インターフェイス |
FI110299B (fi) * | 2000-03-31 | 2002-12-31 | Sonera Oyj | Tilaajan ensimmäisen tunnisteen muuttaminen toiseksi tunnisteeksi |
JP3933843B2 (ja) * | 2000-04-27 | 2007-06-20 | ユニシア ジェーケーシー 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可変容量形ポンプ |
US6603968B2 (en) * | 2001-06-22 | 2003-08-05 | Level Z, L.L.C. | Roam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with dynamic modification of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
KR20030013097A (ko) * | 2001-08-07 | 2003-02-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텔레비전 방송 서비스 장치 및 방법 |
CN1295917C (zh) * | 2002-08-23 | 2007-01-17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可以感知用户周围环境的消息传递系统和方法 |
-
2005
- 2005-12-06 US US11/294,329 patent/US2006013656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5-12-06 CN CNA2005800473324A patent/CN101112075A/zh active Pending
- 2005-12-06 WO PCT/US2005/043936 patent/WO2006062900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75889A (zh) * | 2011-01-27 | 2011-05-25 | 上海禹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短消息转移的系统和方法 |
CN102098642A (zh) * | 2011-01-28 | 2011-06-15 | 上海禹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移动网络中短消息转移的系统和方法 |
CN102098642B (zh) * | 2011-01-28 | 2013-05-08 | 上海禹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移动网络中短消息转移的系统和方法 |
CN102740252A (zh) * | 2011-04-08 | 2012-10-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增值业务实现方法及装置 |
CN102740252B (zh) * | 2011-04-08 | 2014-12-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增值业务实现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6062900A2 (en) | 2006-06-15 |
WO2006062900A3 (en) | 2007-06-14 |
US20060136560A1 (en) | 2006-06-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12075A (zh) | 可调节式消息转移 | |
US9319864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aming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unit | |
CN101558666B (zh) | 对于出境漫游用户的csi的动态生成 | |
JP4452874B2 (ja) | ワイヤレスローミング通話を管理及び監視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EP1602252B1 (en) | Virtual network solution for sms message exchange between gsm and ansi (tia/eia 41) networks | |
EP1665838B1 (en) | Signaling gateway with multiple imsi with multiple msisdn (mimm) service in a single sim for multiple roaming partners | |
US20070238465A1 (en) | International call and data routing | |
EP1219125B1 (en) | Transmission of a short message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0856158B (zh) | 中国电信号码与国外运营商号码一卡两号实现方法及系统 | |
CN100515132C (zh) | 用于在移动网络与无线网络之间漫游的方法和系统 | |
US7720474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l delivery | |
CN101146244A (zh) | 一种实现短消息自动前转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1668265A (zh) | 短消息发送方法、系统及装置 | |
CN1984366A (zh) | 一种实现异网信令互通的方法及系统 | |
JP4237134B2 (ja) | ネットワーク、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の通信方法 | |
US9572010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aming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unit | |
CN101222778B (zh) | 在移动电话上实现动态呼叫服务的方法 | |
WO2011069365A1 (zh) | 移动通信过程的建立方法及系统、归属位置寄存器 | |
KR100560568B1 (ko) | 이동통신교환기의 단문 메시지 서비스 방법 | |
US9247477B2 (en) | Call routing for a multi-mode terminal being in a multi-mode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CN100385971C (zh) | 并发呼叫自动连接系统及其方法 | |
CN101772187B (zh) | 一种双模业务的实现方法和系统 | |
CN1985530A (zh) | Wlan上建立多媒体信息服务的无线通信方法及系统 | |
KR101510300B1 (ko) | 전화번호 변경 안내 서비스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 |
KR20050106379A (ko) | 이동통신망에서 단문메시지전송서버를 이용한 불완료호정보의 수집과 선택적 통지 방식 변경에 대한 방법 및시스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