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93662B - 用于电子键盘乐器的键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子键盘乐器的键盘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93662B CN101093662B CN2007101120212A CN200710112021A CN101093662B CN 101093662 B CN101093662 B CN 101093662B CN 2007101120212 A CN2007101120212 A CN 2007101120212A CN 200710112021 A CN200710112021 A CN 200710112021A CN 101093662 B CN101093662 B CN 1010936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ey
- articulated section
- vertical articulated
- key body
- support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51 chees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31 electric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148 ester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60 hair shin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C—PIANOS, HARPSICHORDS, SPINETS OR SIMILAR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TH ONE OR MORE KEYBOARDS
- G10C3/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 G10C3/12—Keyboards; Ke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usic (AREA)
Abstract
设计了一种用于电子键盘乐器的键盘装置,且该键盘装置包括键架和至少一个安装在键架上的键阵列单元。键阵列单元具有多个键和一共用基部,该共用基部与所述多个键结合围一体并固定至键架。键包括:键本体,其具有前端部、后端部和延伸于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顶面部;以及键支撑部,其在键本体的后端部附近支撑键本体,以在下压键本体的顶面部时允许键本体围绕键支撑部枢转,且键支撑部将键本体一体地连接至共用基部。键支撑部形成在该键本体的顶面部的背面下方、自该键本体的后端部朝向该键本体的前端部间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键盘乐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子键盘乐器的键盘装置,该键盘装置能够通过改进键支撑部的配置而被紧凑地制造。
背景技术
诸如便携式键盘、合成器、电子风琴、电子钢琴之类的典型公知的电子键盘乐器具有这样的键盘结构,该键盘结构构造为:多个键构成键阵列单元,且多个键阵列单元联合并固定到键架上。例如,参考专利参考文献1(日本专利登记第2628566号)的图2和图3。
例如,一个八度音阶的键分成包括多个黑键(黑键阵列单元)的一个结构和下述的多个结构,在该多个结构中,白键设置为梳齿状,同时通过至少一个键(例如,包括C、E、G和B四个键的白键阵列单元,以及包括D、F和A三个键的白键阵列单元)的间隔彼此分开。各个键的后端部均连接到共用基部,并通过树脂形成为一体,从而多个键阵列单元在共用基部联合并固定到键架上。
图7是示出键以说明传统的键阵列单元的缺点的图。
在图中,附图标记81表示键本体,81a表示水平铰接部,通过水平铰接部的后端部的弹性变形,水平铰接部允许键本体81沿键的敲击方向枢转,附图标记81b表示垂直铰接部,该垂直铰接部垂直于水平铰接部,且允许键本体81沿键的横向移动,以及附图标记82表示带状共用基部。
水平铰接部81a构造为水平薄板片,其在键的向下方向(键的竖直方向)的厚度薄,且沿键的纵向(从键的前端到键的后端的方向)设置。垂直铰接部81b构造为垂直薄板片,其在键的横向(键的宽度方向)的厚度薄,且沿键的纵向设置。
水平铰接部81a和垂直铰接部81b通过它们之间的连接部81c连接,且垂直铰接部81b和共用基部82通过它们之间的连接部81d连接。各个连接部81c和81d均形成为板片状,其在键的纵向具有预定厚度,且沿键的宽度方向设置。
附图标记81e表示止动片,其与设置于键架上的止动器接触,以限制键本体81的枢转范围。在专利参考文献1(见图1)中,止动片81e插入在键架上形成的缝隙内,以还作为键的引导件。
尽管由于在键阵列单元的制造过程中后收缩等原因使键本体81沿键的宽度方向变形,但垂直铰接部81b略弯曲,以使键本体81沿键的宽度方向移动从而调整键本体81的位置,且调整各个键沿宽度方向的倾斜以使键本体81与共用基部82成直角。
然而,由于键本体81的后端部与沿纵向设置的共用基部82相连接,同时沿纵向设置、且具有水平铰接部81a的键支撑部夹在键本体81和共用基部82之间,因此键盘装置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长度就会加长。从而,容置键盘装置的电子键盘乐器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长度也加长了。另外,共用基部82的上部覆盖有键盘乐器主体的面板,并且在面板的下方需要用于安装开关等的空间。因此,其缺点在于,键盘乐器主体的面板应位于共用基部82上方足够高的位置。
为了缩短键盘装置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长度,可以移除垂直铰接部81b,但不能移除水平铰接部81a和共用基部82。
同时,已知一种利用竖直铰接件作为键支撑部的键盘装置。例如,参考专利参考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公开第H6-31507号)。
在沿构成键阵列单元的各个键的纵向中央部(设置黑键的后面部的位置处)形成竖直铰接部。该竖直铰接部构造为沿键的纵向厚度薄的薄板片,其沿键的宽度方向设置,并沿键的竖直方向向下延伸。竖直铰接部允许键的前端部沿键的敲击方向枢转。竖直铰接部与带状共用基部形成为一体,该带状共用基部与竖直铰接部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此专利参考文献中,在键的后部设置有平衡件,或者键的后端部与附有平衡件的杠杆接触,由此键本体构造为从设置黑键的后面部的位置向后延伸。
如果不向后延伸各个键的后端部,而是向下延伸各个键的后端部,并使延伸部作为竖直铰接部,则当与水平铰接部相比时,可以沿键的纵向缩短键盘装置。
此时,如果将竖直铰接部向下延伸足够长,则由于当通过沿键的宽度方向施加力而扭转竖直铰接部时铰接件移位,因此可移动范围变大。
如上所述,如果利用前述的竖直铰接部作为键支撑部,沿垂直方向延长各个键的后端部,形成厚度薄的延伸部以作为弹性变形部,并将各个键的弹性变形部的下端连接到带状共用基部,则与水平铰接部相比,可以缩短前端与后端之间的长度。
然而,键本体的后部被竖直铰接部阻挡。因此,在键本体的后部下方形成空的空间。有时,在该空的空间内安装电子键盘乐器的其它部件。
例如,还有一种公知的键盘装置,其能在演奏时引导演奏者下压正确的键。这种传统的键盘装置是这样构成的:在各个键本体的前部下方(即,键按压位置)安装用于引导演奏的发光二极管,并在键的背面安装光引导构件,以将光引导到键的后部。例如,参考专利参考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第2001-265348号)。
然而,由于在演奏时键本体的前下部被演奏者的手指和手掌挡住,因此演奏者有时看不到演奏引导构件。因此,引导光使其照射各个键的后部是有效的,但是光引导构件导致成本增加。
另一种类型的键盘产品是这样构成的:在覆盖键盘后部的面板前端上对应于各个键的位置处安装发光二极管,以引导演奏。然而,由于键本身不发光,因此演奏者难以辨别要下压的键。另外,由于面板是不透明的,因此还具有如下缺点:必须在面板上形成引导光的孔,以及必须将透光片附着至面板的表面。
为了处理上述问题,可以考虑在各个键本体的后部下方设置发光元件。然而,由于存在前述的竖直铰接部,因此不可能利用前述空的空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子键盘乐器的键盘装置,该键盘装置能被紧凑地制造,且能提高设计配置以及用于引导演奏的发光元件的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上述以及其它的目的可以通过提供一种用于电子键盘乐器的键盘装置来获得,该键盘装置包括:键架;以及至少一个安装在键架上的键阵列单元。键阵列单元包括多个键和一共用基部,该共用基部与所述多个键结合为一体或联合并固定至键架。键包括:键本体,其具有前端部、后端部和纵向延伸于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顶面部;以及键支撑部,其在该键本体的后端部附近支撑键本体,以在下压键本体的顶面部时允许键本体围绕键支撑部枢转,并且键支撑部形成在该键本体的顶面部的背面下方、自该键本体的后端部朝向该键本体的前端部间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处。
因此,当与传统键盘装置(其中键支撑部从键本体向后延伸)比较时,键盘装置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长度缩短了,并且可以在键支撑部的后面形成空的空间。
另外,可以在键本体的后顶面部的背面和键架之间、指向后端部的位置处(没有形成键支撑部)形成另一个空的空间。
由于构成键盘装置的构件和构成电子键盘乐器的部件容置于所述空的空间中,因此可以紧凑地制造出键盘装置。
由于在该空的空间中设置构成电子键盘乐器的新的部件时,需要安装在键本体的后顶面部的背面和键架之间的构件少,因此提高了设计的自由度。
只要具有允许键在键的敲击方向枢转的功能,键支撑部的结构可以构造成水平铰接部、竖直铰接部或它们的组合中任何一种。最优选的是,水平铰接部应用于白键,且竖直铰接部应用于黑键。
优选地,在上述的发明的用于电子键盘乐器的键盘装置中,键本体具有打开以在该键本体内限定开放空间的所述后端部。
因此,构成电子键盘乐器的部件可以安装在键本体的后顶面的背面下方和键架之间、延伸至键本体的后端部的空的空间中。
优选地,上述用于电子键盘乐器的键盘装置还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对应于所述多个键设置以照亮所述多个键;其中发光元件设置于键本体的顶面部的背面下方的后端部内,且键本体由透光材料制成。
因此,由于发光元件设置于各个键本体的后顶面部的背侧,因此各个键本体的后顶面部可以通过从下面照射到后顶面部的光来发光。
另外,由于键本体的后顶面部的背侧接近操作面板的下方,因此可以将发光元件设置在用于安装操作面板的部件的基板上。
发光元件可以用于引导电子键盘乐器的演奏。当安装用于引导演奏的发光元件时,传统键盘装置构成为:发光元件安装在各个键的前端部下方,即,键按压位置。但是,在键按压位置下方集合了多个结构构件。特别地,在钢琴键盘具有平衡件的情况下,键引导件和具有接触平衡件的部分的构件设于键按压位置下方。因此,将发光元件设置在各个键本体的后顶面部的背侧,从而提高了设计的自由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形式的键盘装置中,键支撑部包括:连接部,其从键本体的顶面部的背部竖直向下延伸;以及竖直铰接部,其竖直地形成于连接部和共用基部之间,且该竖直铰接部弯曲以允许键本体围绕该竖直铰接部枢转。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形式的键盘装置中,键支撑部包括:连接部,其从键本体的顶面部的背部竖直向下延伸;以及水平铰接部,其水平地形成于连接部和共用基部之间,且该水平铰接部弯曲以允许键本体围绕该水平铰接部枢转。
在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种形式键盘装置中,键支撑部包括:竖直铰接部,其从键本体的后顶面部的背部竖直向下延伸,且该竖直铰接部弯曲以允许键本体围绕竖直铰接部枢转;以及垂直铰接部,其垂直地形成于竖直铰接部和共用基部之间,且该垂直铰接部弯曲以允许键本体沿键本体的横向围绕该垂直铰接部枢转。
按照如上所述构造的本发明,键盘装置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长度缩短,且可以确保在键支撑部的后部形成空的空间。另外,还可以确保在键本体的后顶面部的背部下方可以形成另一个空的空间,在该空的空间中可以设置构成键盘装置的其它构件和构成电子键盘乐器的部件。因此,键盘装置以及具有该键盘装置的电子键盘乐器被紧凑地制造。
另外,当在空的空间内再次安装部件时,提高了设计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a)至图2(d)是示出黑键阵列单元、白键阵列单元以及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白键阵列单元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通过联合图2(a)至图2(d)中示出的键阵列单元的键盘装置的组合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图,其中在图3中示出的键盘装置上安装用于引导演奏的发光元件;
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说明图,其中在图3中示出的键盘装置上安装用于引导演奏的发光元件;
图6(a)至图6(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键阵列单元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传统键阵列单元的键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和图1(b)是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a)是当从下方观察时白键阵列单元1的立体图,以及图1(b)是当从后面观察时黑键阵列单元的立体图。一个八度音阶的键阵列单元示于图中。
在图1(a)中,附图标记11到14分别表示B键、G键、E键以及C键的键本体,这些键本体构成白键阵列单元1。
键本体11到14形成有键支撑部,所述键支撑部允许键在键本体的后部顶面的背面下方沿键的敲击方向枢转。在本实施例中,示出的是键支撑部构造为水平铰接部11a到14a。键支撑部连接于共用基部15,且键支撑部与共用基部15通过树脂形成为一体。共用基部15形成为带状,其在键的纵向(从键的前端到键的后端的方向)的厚度薄,且沿键的宽度方向(键的横向)设置。
通过将螺钉等拧入连接孔15a到15c,共用基部15、将参考图2(b)进行描述的白键阵列单元2的共用基部28以及将参考图1(b)进行描述的黑键阵列单元3的共用基部26对齐,并一起固定在键架(图中未示出)上。
由于所有的白键均具有相同形状,因此下文中将仅说明B键。
水平铰接部11a形成为薄片状,其在键的向下方向(键的竖直方向)的厚度薄,并沿键的纵向设置。水平铰接部11a的宽度(沿键的横向)等于右侧部11d的内表面和左侧部11e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水平铰接部11a允许键的前端部11k(自由端部)沿键的敲击方向枢转(通过下压键的典型动作)。
水平铰接部11a的薄板片与顶面部11f平行(见图2(c)),然而,该水平铰接部11a的薄板片也可以沿从键的前端到键的后端的方向倾斜。
与图7中示出的传统的键不同,水平铰接部11a不与后端部11c连接,而设置于顶面部11f的背面下方。水平铰接部11a的前端部在从后端部11c指向前端部11k的位置处通过连接部11b与键本体11连接,且水平铰接部11a的后端部与共用基部15的上端连接。
连接部11b形成为板片状,其在键的纵向具有预定的厚度,且沿键的向下方向设置。连接部11b连接至右侧部11d的内表面、左侧部11e的内表面、以及顶面部11f的背面(顶棚面(ceiling surface))。共用基部15可能具有厚的厚度,且位于键本体11的后部下方,并位于从后端部11c指向前端部11k的位置处。
因此,在键本体11的后端部下方、从共用基部15到后端部11c形成了空的空间。另外,在顶面部11f的背面、从连接部11b到后端部11c形成了另一个空的空间。
附图标记11g和11h表示止动片,其从键本体11的右侧部11d和左侧部11e向下延伸,且止动片的前端弯曲成L形。附图标记11i和11j分别表示第一和第二致动器,各个致动器从顶面部11f的背面(顶棚面)突出为H形,并沿从键的前端到键的后端的方向设置。
在图1(b)中,附图标记21到25表示构成黑键阵列单元的各个键的键本体。
键本体21到25形成有键支撑部,所述键支撑部允许键在键本体的后部顶面的背面下方沿键的敲击方向枢转。在本实施例中,示出的是键支撑部构造为竖直铰接部21a到25a。键支撑部连接于共用基部26,且键支撑部和共用基部26通过树脂形成为一体。
共用基部26形成为带状,其在键的纵向的厚度薄,且沿键的宽度方向设置。
由于所有的键本体21到25均具有同样的形状,因此下文中将仅说明键本体21。
竖直铰接部21a形成为薄板片状,其在键的纵向的厚度薄,且沿键的向下方向设置。竖直铰接部21a的宽度等于右侧部21c的内表面和左侧部21d(图中未示出)的内表面之间距离。竖直铰接部21a允许键的前端部21n沿键的敲击方向枢转。
竖直铰接部21a垂直于键本体21向下延伸,然而,竖直铰接部21a可以沿键的前端到键的后端的方向倾斜。
竖直铰接部21a不与键本体21的后端部21h连接,而设置于键本体21的下方。竖直铰接部21a连接于连接部21b,该连接部21b形成于从后端部21h指向前端部21n的位置处,并将参考图2(a)在后面进行描述。竖直铰接部21a具有与连接部21b相同的厚度和宽度。竖直铰接部21a的下端与带状共用基部26的上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示出的是连接部21b、竖直铰接部21a以及共用基部26在同一平面上。
连接部21b连接于顶面部21e的背面(顶棚面)、右侧部21c的内表面以及左侧部21d(图中未示出)的内表面。共用基部26可能具有厚的厚度,并位于键本体21的后部下方,且位于从后端部21h指向前端部21n的位置处。
因此,在键本体21的后部下方、从共用基部26到后端部21h形成了空的空间。另外,在顶面部21e的背侧、从连接部21b到后端部21h形成了空的空间。
附图标记21i到21j表示止动片,其从键本体21的右侧部21c和左侧部21d(图中未示出)向下延伸,且止动片的前端弯曲成L形。附图标记21k和21m分别表示第一和第二致动器,各个致动器从键本体21的顶面部21e的背面(顶棚面)突出为H形,并沿从键的前端到键的后端的方向设置。
图2(a)至图2(d)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黑键阵列单元3、白键阵列单元2和白键阵列单元1的说明图。
图2(a)是参考图1(b)中说明的黑键阵列单元3的右侧视图,图2(a)部分地示出了截面结构。
图2(b)是白键阵列单元2的右侧视图;
图2(c)是参考图1(a)中说明的白键阵列单元1的右侧剖视图;
图2(d)是键盘装置的局部俯视图。图2(c)是沿图2(d)中的线A-A的剖视图。
参考图2(c),将对白键阵列单元1的结构进行补充性说明。
连接部11b连接于顶面部11f的背面(顶棚面),然而,连接部11b可以远离该背面设置。这是因为,如果连接部11b连接于背面,则在树脂形成期间容易在顶面部11f的表面上形成凹陷。通过从后端部11c滑动模具,在顶面部11f的背面(顶棚面)和连接部11b之间形成孔。
图2(b)中示出的白键阵列单元2包括D键、F键和A键。水平铰接部27a和连接部27b的形状和大小可以与图2(c)中示出的白键阵列单元1的水平铰接部11a和连接部11b的形状和大小相同。
为了用图2(c)中示出的共用基部15的右侧(图中)重叠(overlap)共用基部28,该共用基部28形成于向后端部27c移动共用基部15的厚度的位置处。
在图2(a)中示出的黑键阵列单元3中,与后端部21h接触的水平面部21g由乐器主体的面板来遮盖,但后面部21f可以从外面看见。因此,还如图1(b)所示,后面部21f形成为封闭的。因此,由于用于树脂成形的模具的限制,很难在黑键本体21的后部下方形成连接部和水平铰接部。
基于这个观点,连接部21b形成以连接于三个构件,即,顶面部21e的背面(顶棚面)、右侧部21c以及左侧部21d(图中未示出)。
与参考图2(c)说明的连接部11b相似,连接部21b可以远离顶面部21e的背面(顶棚面)设置。通过从前端部21e滑动模具,在顶面部21e的背面(顶棚面)和连接部21b之间形成孔。
从右侧部21c和左侧部21d的下端位置(图中的V1)到竖直铰接部21a和共用基部26的连接位置(图中的V2)限定了竖直铰接部21a。示出的是连接部21b、竖直铰接部21a和共用基部26具有相同的厚度,并形成于同一平面上。然而,连接部21b和共用基部26可以形成为具有比竖直铰接部21a更厚的厚度。
为了用图2(b)中示出的白键阵列单元2的共用基部28的右侧(图中)来重叠共用基部26,共用基部26形成于向后端部21h移动共用基部28的厚度的位置处。
图3是示出通过联合图2(a)至图2(d)中示出的键阵列单元的键盘装置的组合状态的右视图。
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1和图2中所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附图标记31表示键架,其由树脂整体地制成,或由树脂和其它材料(例如,金属)的混合物制成。附图标记31a和31d表示将键架31安装到电子键盘乐器的下壳体上的螺钉凸台。
附图标记31b表示架阶梯部。该架阶梯部31b形成有缝隙,止动片11g和11h的各个下端部可以插入该缝隙。设置下止动件32和上止动件33以限制各个止动片11g和11h的移动范围。
附图标记31c表示水平面部,在该水平面部31c上设置基板单元(图中未示出)。另外,在该基板单元上设有两个键开关,例如,具有弹性的圆顶形开/关传感器。当下压键本体11时,通过致动器11i和11j,键开关间断地打开。
图2(a)至图2(d)中示出的共用基部15、28和26在图上从左侧以此顺序重叠,以使所述共用基部的连接孔对上。通过将螺钉34拧入连接孔,共用基部15、28和26固定到键架的后壁31e。附图标记31d表示用于螺钉34的螺钉凸台,以及,附图标记31f表示基座部,共用基部15、28和26的下端在该基座部上对齐。
附图标记35表示乐器主体的面板,该面板在黑键的后面部21f的后部覆盖键盘表面。因为白键的后端部位于黑键的后面部21f稍后一点的位置处,因此白键的后端部由乐器主体的面板35覆盖。从乐器主体的面板35露出的键盘表面被称为外部键表面。
示出的是键本体11的止动片11g(还有止动片11h)的下前端朝键的后部(朝后端部11c)突出,以使止动片11g在右视图中具有L形。
选择地,各个止动片11g和11h可以形成为使下前端朝键的前部(朝前端部11k)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改变键架31的形状和大小以使前架阶梯部31g形成有缝隙,且止动片的下前端插入该缝隙。当不按压键时,上止动件33设于前水平面部31h的背面,以使止动片的下前端上部与上止动件33接触。下止动件32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即,当最大程度地下压键的前端部11k时,止动片的下端与下止动件32接触。
前面所述的止动片11g和11h的改进,键架31的形状和大小的相关变化以及上止动件33和下止动件32的设置变化可以同样地应用于上面已经通过参考图1(b)、图2(a)和图2(b)进行说明的黑键阵列单元3和白键阵列单元2的各个键。上述修改和变化还可以同样地应用于将在下面参考图6进行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各个键。
如图所示,键支撑部(竖直铰接部21a和水平铰接部11a以及27a)和共用基部15、28以及26设置于键本体11、27以及21的后顶面部的背面下方,并位于从后端部11c、27c以及21h(更严格地讲,前述外部键表面的后端)指向前端部11k、27k以及21n的位置处。另外,如果从键支撑部的后部移除其它的键相关构件(例如,致动器和钢琴致动机构),则可以确保在乐器主体的面板35下方形成空的空间。
因此,面板35下方的空的空间可以用作用于将操作装置、开关等安装至乐器主体的面板35的安装空间36,和/或作为用于容置主基板、电池盒等的容置空间37。
如果形成安装空间36和容置空间37以具有与传统产品一样的体积,则根据本发明的电子键盘乐器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长度可以缩短。
键本体11和27的枢转点是水平铰接部11a和27a,且键本体21的枢转点是竖直铰接部21a。当沿键的纵向观察时,枢转点位于比传统产品更接近前端部的位置,且位于键本体11、27以及21的下方。因此,当演奏者下压前端部11k、27k以及21n时,由于前端部变得更接近演奏者,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时不会感到不合适的感觉。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图,其中在图3中所示的键盘装置上安装用于引导演奏的发光元件。
图4还示出图3中所示的键盘装置的截面结构,以及乐器主体的面板的具体示例。
在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3中所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附图标记41表示发光元件,例如,用于引导演奏的发光二极管。发光元件41相应于各个键安装。根据通过重现预存的曲调数据而得到的演奏数据,发光元件41选择性地发光,并引导演奏者下压正确的键。
在键本体11、27以及21的后顶面部11f、27f以及21e的背侧形成开口(空的空间)11o、图中未示出的一个开口以及开口21o(见图2(a)),且开口11o、所述未示出的开口以及开口21o位于从后端部11c、27c以及21h指向前端部的位置处。发光元件41设置于各个开口11o、所述未示出的开口以及开口21o中,并从各个后顶面部11f、27f以及21e的下方发射光。
各个键本体11、27和21由具有透光性的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以使发光元件41的光可以被看到。
所述多个发光元件、驱动电路元件等安装在用于发光元件的印刷电路板42上。通过拧入螺钉43和44,印刷电路板42固定到键架31的螺钉凸台31i和31j上。
附图标记45表示面板基板,用于乐器主体的面板35的元件安装在该面板基板上。通过拧入螺钉46,面板基板45固定在螺钉凸台35a上。例如,在面板基板45上安装有开关操作元件46,且该开关操作元件46的按钮46a设置为从乐器主体的面板35突出。当使用者下压按钮46a时,就下压了安装到面板基板45上的开关。
发光元件41不限于LED,还可以构造为下述任何发光装置,即,该发光装置容置于各个开口11o、图中未示出的开口以及开口21o(见图2(a))中,且能具有将光照向键从而引导演奏的功能。
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说明图,其中在图3中示出的键盘装置上安装用于引导演奏的发光元件。
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3和图4中所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因为后端部11c、27c以及21h是打开的,因此用于发光元件的基板(图中未示出)可以设置在后端部11c、27c以及21h的后部内,且发光元件41可以设置于将参考图4进行说明的各个开口11o、图中未示出的开口以及开口21o(见图2(a))内。如图所示,面板基板45可以构造为与用于发光元件的基板相结合。在此情况下,由于不需要专用于发光元件的基板,因此可以减少元件的数量。
在如上描述中已经说明,水平铰接部被用作白键阵列单元1和2的键支撑部,且竖直铰接部被用作黑键阵列单元的键支撑部。
但是,利用铰接件的键支撑部的类型不限于水平铰接部或竖直铰接部中任何一个。可以利用弧形的铰接部。优选地,键支撑部设置在从键本体的后端部指向前端部的位置处。由于键支撑部设于键后端部的前部,因此缩短了从键按压点到键支撑点的距离。而且,由于键的枢转点位于较低的位置,因此可以减轻演奏时的不合适的感觉。
图6(a)至图6(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键阵列单元的说明图。
图6(a)是黑键阵列单元3的右视图;图6(b)是白键阵列单元2的右视图;图6(c)是白键阵列单元1的右视图。图6(a)至图6(c)均示出了后部的截面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竖直铰接部和垂直铰接部一起被用作键支撑部。
参考图6(c),将描述白键阵列单元1的键支撑部的结构。
附图标记65表示构成白键阵列单元1的键本体。在键本体65后部的顶面背面的下方形成了键支撑部73。键支撑部73连接于共用基部66,且键支撑部73和共用基部66通过树脂形成为一体。共用基部66形成为带状,其在键的纵向的厚度薄,且沿键的宽度方向设置。
键支撑部73包括垂直铰接部65a和竖直铰接部65b。
竖直铰接部65b形成为薄板片状,其在键的纵向的厚度薄,且沿键的向下方向设置。竖直铰接部65b允许键的前端部65k沿键的敲击方向枢转。竖直铰接部65b的上端在从后端部65c指向前端部65k的位置处连接于顶面部65f的背面(顶棚面)。在竖直铰接部65b与键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之间形成缝隙,且竖直铰接部65b远离键的左侧部和右侧部的内表面设置。
示出的竖直铰接部65b垂直于键本体65向下延伸,然而,竖直铰接部65b可以沿键的纵向倾斜。
垂直铰接部65a形成为薄板片状,其在键的宽度方向的厚度薄,且沿键的纵向设置。由于垂直铰接部65a允许键的前端部65k沿键的宽度方向移动,因此当力沿键的宽度方向施加时可移动范围变宽,从而可以减弱竖直铰接部65b的根部的应力集中,并增强竖直铰接部65b的耐用性。
垂直铰接部65a的前端连接于竖直铰接部65b的下后表面的中央,且垂直铰接部65a的后端垂直地连接于带状共用基部66的前表面。
共用基部66可以具有厚的厚度,且位于键本体65的后部下方,并位于从后端部65c指向前端部65k的位置处。
竖直铰接部65b的、不与垂直铰接部65a连接的上部作为键的枢转点。
当仅利用竖直铰接件时,如果将竖直铰接件向下延伸足够长,则由于通过沿键的宽度方向施加的力扭曲时铰接件发生位移,因此可移动范围变宽。然而,由于竖直铰接件在倾斜地扭曲时工作,因此应力集中在竖直铰接件的根部,从而使耐用性变差。另外,键本体容易摇摆,并由于接触邻近的键本体和键引导件而引起产生机械噪音的问题。
图6(b)中示出的白键阵列单元2的键本体63的键支撑部与图6(c)中所示的键支撑部一样。垂直铰接部63a和竖直铰接部63b的形状和大小可以与白键阵列单元1的垂直铰接部65a和竖直铰接部65b相同。
然而,共用基部64形成于向键的后端部63c移动共用基部66的厚度的位置处。
图6(a)中示出的黑键阵列单元3与图2(a)中描述的黑键阵列单元3具有相同的结构。然而,元件的设置和大小是这样决定的:共用基部62可以由白键阵列单元2的共用基部64和白键阵列单元1的共用基部66重叠,并对齐且固定到键架31。
优选的是,也将垂直铰接部安装到黑键阵列单元3。但是,如果这样做,则很难执行模制工艺。因此,键支撑部71仅包括竖直铰接部61a。
垂直铰接部65a和63a具有比竖直铰接部65b和63b更厚的厚度。共用基部66和64具有比竖直铰接部65b和63b更厚的厚度,然而,共用基部66和64可以具有与竖直铰接部相同的厚度。
与前面的实施例相似,共用基部66、64和62重叠,以使共用基部元件的连接孔66a对上。通过将螺钉拧入连接孔,共用基部66、64和62对齐且固定于键架31。
在本实施例中,键支撑部73到71以及共用基部元件66、64和62设置于键本体65、63和61的后顶面部的背面下方,且设置于从后端部65c、63c和61h(更严格地讲,前述的外部键表面的后端部)指向前端部65k、63k和61n的位置处。因此,如果将其它的键相关元件从键支撑部71到73的后部移除,则可以确保在该乐器主体的面板35下方形成空的空间。
在顶面部65f、63f及61e和键支撑部73、72及71之间形成开口。而且,由于后端部65c、63c及61h是打开的,因此类似于图4和图5,用于引导演奏的发光元件可以设于后端部内。
在上面的描述中已经说明了具有两个致动器的键本体。然而,键本体可以具有一个致动器。另外,键本体可以具有接触后传感器,该接触后传感器用于在下压键之后感测按压程度,以执行接触后控制。
在上面的描述中,已经说明了一个八度音阶的键被分成三个键阵列单元。然而,可以将一个或多个八度音阶的键分开,且可以改变分开的键阵列单元的数量。
Claims (8)
1.一种用于电子键盘乐器的键盘装置,包括:
键架;以及
至少一个安装在该键架上的键阵列单元;
其中,所述键阵列单元包括多个键和一共用基部,该共用基部与所述多个键结合为一体并固定至该键架;
其中,所述键包括:键本体,其具有前端部、后端部和延伸于该前端部与该后端部之间的顶面部;以及键支撑部,其在该键本体的后端部附近支撑该键本体,以在下压该键本体的顶面部时允许该键本体围绕该键支撑部枢转,并且该键支撑部将该键本体一体地连接至该共用基部;
其中,该键支撑部形成在该键本体的顶面部的背面下方、自该键本体的后端部朝向该键本体的前端部间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该键本体具有打开以在该键本体内限定开放空间的所述后端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该键盘装置还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对应于所述多个键设置以照亮所述多个键;其中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键本体的顶面部的背面下方的后端部内,且所述键本体由透光材料制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该键支撑部包括:连接部,其从该键本体的顶面部的背面竖直向下延伸;以及竖直铰接部,其竖直地形成于该连接部和该共用基部之间,且该竖直铰接部弯曲以允许该键本体围绕该竖直铰接部枢转。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该键支撑部包括:连接部,其从该键本体的顶面部的背面竖直向下延伸;以及水平铰接部,其水平地形成于该连接部和该共用基部之间,且该水平铰接部弯曲以允许该键本体围绕该水平铰接部枢转。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该键支撑部包括:竖直铰接部,其从该键本体的顶面部的背面竖直向下延伸,且该竖直铰接部弯曲以允许该键本体围绕该竖直铰接部枢转;以及垂直铰接部,其垂直地形成于该竖直铰接部和该共用基部之间,且该垂直铰接部弯曲以允许该键本体围绕该垂直铰接部枢转。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该键盘装置包括黑键阵列单元和白键阵列单元,
其中,该黑键阵列单元包括多个黑键,各所述黑键均具有该键支撑部,该键支撑部包括:连接部,其从该键本体的顶面部的背面竖直向下延伸;和竖直铰接部,其竖直地形成于该连接部和该共用基部之间,且该竖直铰接部弯曲以允许该键本体围绕该竖直铰接部枢转;以及
其中,该白键阵列单元包括多个白键,各所述白键均具有该键支撑部,该键支撑部包括:连接部,其从该键本体的顶面部的背面竖直向下延伸;和水平铰接部,其水平地形成于该连接部和该共用基部之间,且该水平铰接部弯曲以允许该键本体围绕该水平铰接部枢转。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该键盘装置包括黑键阵列单元和白键阵列单元,
其中,该黑键阵列单元包括多个黑键,各所述黑键均具有该键支撑部,该键支撑部包括:连接部,其从该键本体的顶面部的背面竖直向下延伸;和竖直铰接部,其竖直地形成于该连接部和该共用基部之间,且该竖直铰接部弯曲以允许该键本体围绕该竖直铰接部枢转;以及
其中,该白键阵列单元包括多个白键,各所述白键均具有该键支撑部,该键支撑部包括:竖直铰接部,其从该键本体的顶面部的背面竖直向下延伸,且该竖直铰接部弯曲以允许该键本体围绕该竖直铰接部枢转;和垂直铰接部,其垂直地形成于该竖直铰接部和该共用基部之间,且该垂直铰接部弯曲以允许该键本体围绕该垂直铰接部枢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171217A JP2008003210A (ja) | 2006-06-21 | 2006-06-21 | 電子鍵盤楽器の鍵盤装置 |
JP2006-171217 | 2006-06-21 | ||
JP2006171217 | 2006-06-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93662A CN101093662A (zh) | 2007-12-26 |
CN101093662B true CN101093662B (zh) | 2010-09-15 |
Family
ID=38991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1202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3662B (zh) | 2006-06-21 | 2007-06-21 | 用于电子键盘乐器的键盘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76795B2 (zh) |
JP (1) | JP2008003210A (zh) |
CN (1) | CN10109366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03210A (ja) * | 2006-06-21 | 2008-01-10 | Yamaha Corp | 電子鍵盤楽器の鍵盤装置 |
JP5257685B2 (ja) * | 2009-02-09 | 2013-08-07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鍵盤装置 |
US8134060B2 (en) * | 2009-06-30 | 2012-03-13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Electronic keyboard instrument |
JP5472800B2 (ja) * | 2009-12-21 | 2014-04-16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鍵盤装置 |
JP5257702B2 (ja) * | 2009-12-21 | 2013-08-07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鍵盤装置 |
JP5861862B2 (ja) * | 2010-11-01 | 2016-02-16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鍵構造および鍵盤装置 |
JP6595940B2 (ja) * | 2016-03-22 | 2019-10-23 | 株式会社河合楽器製作所 | 鍵盤楽器の鍵ガイド構造 |
JP6686603B2 (ja) * | 2016-03-25 | 2020-04-22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鍵盤装置及び電子鍵盤楽器 |
JP6642697B2 (ja) * | 2016-03-25 | 2020-02-12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鍵盤装置 |
JP6645303B2 (ja) | 2016-03-25 | 2020-02-14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鍵盤装置及び電子鍵盤楽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28035A (en) * | 1976-06-25 | 1978-12-05 | Norman Erickson | Keyboard assembly |
US4914999A (en) * | 1987-09-04 | 1990-04-10 | Yamaha Corporation | Keyboard assembly for forming keyboard apparatus of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 |
US5131308A (en) * | 1989-12-29 | 1992-07-21 | Kawai Gakki Seisakusho Co., Ltd. | Keyboard device of electronic keyboard musical instrument |
CN1086035A (zh) * | 1992-08-10 | 1994-04-27 | 雅马哈株式会社 | 用于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BE464795A (zh) * | 1945-05-04 | |||
US3263550A (en) * | 1964-07-10 | 1966-08-02 | Peter S Proll | Keyboard assembly for a musical instrument |
US3543631A (en) * | 1967-12-09 | 1970-12-01 | Nippon Musical Instruments Mfg | Key assembly |
US3570359A (en) * | 1968-11-20 | 1971-03-16 | Nippon Musical Instruments Mfg | Key member device |
US3855894A (en) * | 1974-05-06 | 1974-12-24 | Wurlitzer Co | Key assembly |
US3903780A (en) * | 1974-05-29 | 1975-09-09 | Farfisa Spa | Keyboard for musical instruments with inertial effect of the keys |
US4418605A (en) * | 1980-06-25 | 1983-12-06 | Pratt-Read Corporation | Keyboard for musical instrument |
JPS57181592A (en) * | 1981-05-01 | 1982-11-09 | Nippon Musical Instruments Mfg | Key board unit for keyed instrument |
JP2628656B2 (ja) | 1987-10-01 | 1997-07-09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鍵盤装置 |
JPH0349595A (ja) * | 1989-07-17 | 1991-03-04 | Johnan Seisakusho Co Ltd | リニアモータ装置 |
JP2512806B2 (ja) * | 1989-07-26 | 1996-07-0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回転数変更検出装置 |
JPH0631507A (ja) | 1992-07-16 | 1994-02-08 |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 旋削工具 |
JP2891080B2 (ja) * | 1993-12-24 | 1999-05-17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鍵盤装置 |
JPH0883073A (ja) * | 1994-09-09 | 1996-03-26 | Yamaha Corp | 電子鍵盤楽器の鍵盤装置 |
JP3496299B2 (ja) * | 1994-10-28 | 2004-02-09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電子鍵盤楽器の鍵盤装置 |
JP2929994B2 (ja) * | 1996-03-12 | 1999-08-03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楽器用鍵盤装置 |
US6087576A (en) * | 1997-02-24 | 2000-07-11 | Yamaha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musical keyboard apparatus resistant to yawing forces and rolling forces |
JP2001265348A (ja) | 2000-03-23 | 2001-09-28 | Casio Comput Co Ltd | 鍵盤装置 |
JP4333509B2 (ja) * | 2003-09-12 | 2009-09-16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鍵構造体 |
CN100530344C (zh) * | 2004-01-26 | 2009-08-19 | 罗兰株式会社 | 键盘装置 |
JP4534889B2 (ja) * | 2005-07-20 | 2010-09-01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鍵盤装置 |
JP4839969B2 (ja) * | 2006-06-08 | 2011-12-21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鍵盤装置 |
JP2008003210A (ja) * | 2006-06-21 | 2008-01-10 | Yamaha Corp | 電子鍵盤楽器の鍵盤装置 |
JP2008003209A (ja) * | 2006-06-21 | 2008-01-10 | Yamaha Corp | 電子鍵盤楽器の鍵盤装置 |
US7772474B2 (en) * | 2006-09-15 | 2010-08-10 | Yamaha Corporation | Keyboard device with an anti-floating part for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 |
-
2006
- 2006-06-21 JP JP2006171217A patent/JP2008003210A/ja active Pending
-
2007
- 2007-06-18 US US11/820,449 patent/US747679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6-21 CN CN2007101120212A patent/CN10109366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28035A (en) * | 1976-06-25 | 1978-12-05 | Norman Erickson | Keyboard assembly |
US4914999A (en) * | 1987-09-04 | 1990-04-10 | Yamaha Corporation | Keyboard assembly for forming keyboard apparatus of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 |
US5131308A (en) * | 1989-12-29 | 1992-07-21 | Kawai Gakki Seisakusho Co., Ltd. | Keyboard device of electronic keyboard musical instrument |
CN1086035A (zh) * | 1992-08-10 | 1994-04-27 | 雅马哈株式会社 | 用于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特开平11-272261A 1999.10.0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8003210A (ja) | 2008-01-10 |
US20080121091A1 (en) | 2008-05-29 |
US7476795B2 (en) | 2009-01-13 |
CN101093662A (zh) | 2007-1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93662B (zh) | 用于电子键盘乐器的键盘装置 | |
US7485798B2 (en) | Keyboard apparatus | |
CN101916557B (zh) | 键盘装置 | |
CN102456338B (zh) | 键盘装置 | |
US10665217B2 (en) | Pivot mechanism and keyboard apparatus | |
US20190043459A1 (en) | Pivot mechanism and keyboard apparatus | |
US10311847B2 (en) | Keyboard apparatus | |
CN109559723B (zh) | 键单元及键盘乐器 | |
JP2008003209A (ja) | 電子鍵盤楽器の鍵盤装置 | |
US7297855B2 (en) | Keyboar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keyboard apparatus | |
JP2018180067A (ja) | 電子楽器及び鍵盤装置 | |
US10796671B2 (en) | Keyboard apparatus | |
JP2018180527A (ja) | 鍵盤装置 | |
US20190206378A1 (en) | Keyboard device | |
JP5423061B2 (ja) | 鍵盤装置 | |
JP3496298B2 (ja) | 電子鍵盤楽器の鍵盤装置 | |
JPH0784570A (ja) | 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 | |
JP5050844B2 (ja) | 鍵盤装置 | |
JP3747824B2 (ja) | 鍵盤装置及び該装置の支持フレーム | |
CN101515450B (zh) | 键结构体及键盘装置 | |
CN201117491Y (zh) | 结合有发光装置的键盘 | |
CN1176419C (zh) | 键盘装置及该装置的支撑架 | |
CN2570861Y (zh) | 键盘装置及该装置的支撑架 | |
JP4380336B2 (ja) | 鍵盤装置 | |
JP2011253075A (ja) | 鍵盤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15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