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067941A - 光读写头和光记录回放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读写头和光记录回放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67941A
CN101067941A CNA2007100883495A CN200710088349A CN101067941A CN 101067941 A CN101067941 A CN 101067941A CN A2007100883495 A CNA2007100883495 A CN A2007100883495A CN 200710088349 A CN200710088349 A CN 200710088349A CN 101067941 A CN101067941 A CN 1010679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rite head
laser diode
housing
optical read
la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883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斋藤良夫
宫下勇人
许一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67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679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读写头和光记录回放设备。光读写头1具有散热片6。该散热片6具有用于在激光二极管4和5与激光器支架12和13中进行面接触的前伸出部16(接触部分)、第二前垂下部17a(接触部分)和17b(接触部分)、第一侧垂下部18、侧伸出部19(接触部分)和第二侧垂下部20a(接触部分)和20b(接触部分)。另外,该散热片6还具有插入在光盘和壳体3之间的主体部分14。

Description

光读写头和光记录回放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备有光盘的光记录回放设备,该光盘具有执行数据的记录或回放的光读写头,本发明还涉及该光读写头。
背景技术
在光记录回放设备中,激光二极管被用作光源。如果激光二极管产生的热增大,那么光的发光量就会下降,或者激光二极管会因为热而损坏。因此,可能对从激光二极管发射的光束有不利的影响。于是,在常规光读写头中,使用具有高热导率的金属壳体使激光二极管产生的热有效地辐射。
为此,通过在壳内填充热导率等于金属的液态材料,或者在上述壳体和激光二极管之间填充胶,并将壳体和激光二极管粘在一起而将激光二极管支撑在壳体内。(例如,参照日本专利No.2003-132570。)
以下将该技术称作第一常规示例。
另外,在常规光读写头中,还有一些技术通过主散热片也对激光二极管产生的热进行散热,该主散热片对用于驱动激光二极管的激光驱动器产生的热进行辐射。
在制造该常规光读写头时,将激光二极管支撑在激光器支架上,并且其包括在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壳体中。
通过突出并设置在壳体底部的轮毂(boss)来附接安装有激光器驱动器的主散热片,并且壳体的底部和主散热片通过该轮毂而隔离。
在该常规光读写头中,在激光器支架和主散热片之间插入有热传导组件,并且激光二极管与主散热片热组合(例如,参照日本专利No.2003-157564。)
以下将该技术称为第二常规示例。
在最近的光记录回放设备中,随着在光盘上记录数据时的记录速率的增大,作为光源的激光二极管的功率增长很高。
为此,记录数据时激光二极管产生热的趋势变大。
在这种情况下,激光二极管的温度可以达到大约70-85℃。因此,使激光二极管产生的热有效地辐射变得仍然很重要。
因此,仅仅通过如上述第一常规示例中那样利用金属壳体单体(simple substance)来散热,或者如上述第二常规示例中那样利用散热片单体来散热,不能获得足够的辐射效果。
结果,可能对从激光二极管发射的光束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激光二极管的发光量下降,或者激光二极管由于热而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课题。
如下所述来构造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
光读写头具有:壳体,其中发射用于在光盘上执行数据的记录或回放的光束的激光二极管直接或者通过激光器支架附接在壳体上;以及散热片,
所述光读写头的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的接触部分和主体部分一体地形成;
所述接触部分在所述激光器支架或从所述壳体突出的所述激光二极管或这两者上执行面接触。
所述主体部分插入在所述光盘和所述壳体之间。
另外,在本发明的光读写头中,所述接触部分在所述激光二极管或所述激光器支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固定位置被调整后,在所述激光器支架或从所述壳体突出的所述激光二极管或这两者上执行面接触。
此外,在本发明的光读写头中,所述接触部分在所述激光器支架或所述激光二极管或这两者上执行多个面接触。
另外,在本发明的光读写头中,两个或更多个所述激光二极管或者两个或更多个所述激光器支架附接在所述壳体上。
此外,在本发明的光读写头中,钻取了两个或更多个通孔,用于阻挡所述光盘旋转时所产生的风的突起通过这些通孔与所述主体部分相接合。
此外,本发明的光记录回放设备的特征在于,具有本发明的光读写头。
在本发明的光读写头中,即使激光二极管产生的热很大,在激光二极管产生的热中,也可以利用散热片有效地辐射热。
因此,激光二极管的散热特性很高,并且可以获得能够在良好状态下对光盘进行数据记录和回放的光记录回放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读写头的外观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光读写头的右侧视图。
图3是从不同于图1的另一个角度看去图1所示光读写头的外观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光读写头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记录回放设备的构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读写头1的外观构成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光读写头1的前视图。图3是从不同于图1的另一个角度看去图1所示光读写头1的外观构成的立体图。光读写头1包括物镜驱动装置2、壳体3、激光二极管4和5以及散热片6。
物镜驱动装置2沿着聚焦方向和寻道方向以及半径方向或者切线方向驱动物镜11。壳体3由金属、合成树脂等,例如铝(Al)、锌(Zn)、镁(Mg)或这些的合金构成。物镜驱动装置2通过与壳体3的上部相附接而被壳体3支撑。在壳体3的上表面形成有胶涂覆部分3a-3c(其上涂覆有用于将上述散热片6粘在壳体3上的胶21-23)。
截面为圆形的主轴承3d和3e在壳体3的背面设定了预定间隔,并与壳体3形成为一体。
截面为U形的副轴承3f与壳体3一体地形成在壳体3的前面。副轴承3f作为其上涂覆用于将上述散热片6粘在壳体3上的胶24的胶涂覆部分。激光二极管4发出使用波长650nm的光束,例如用来执行DVD(数字多功能盘)的记录再现。
激光二极管4在其被容纳在激光器支架12中的状态下插入在形成在壳体3前面的安装孔(未示出)中。
在平行于两个方向(图1所示的x1和z1方向)的方向(图1所示的y1方向)或与从激光二极管4发射的光束的光轴垂直相交的光轴方向上执行激光二极管4的定位之后,用胶等对其进行固定。
激光器支架12是采用压模铸造等方法以热导率高的金属(例如锌(Zn))制成的。
激光二极管5发射具有780nm波长的光束,例如用于执行CD(紧凑盘)的记录回放。激光二极管5在其被容纳在激光器支架13中的状态下插入在形成在壳体3右侧面的安装孔(未示出)中。
在平行于两个方向(图1所示的y2和z2方向)的方向(图1所示的x2方向)或与从激光二极管5发射的光束的光轴垂直相交的光轴方向执行激光二极管5的定位之后,用胶等对其进行固定。
激光器支架13是采用压模铸造等方法以热导率高的金属(例如锌(Zn))制成的。
光学系统(未示出)设置在壳体3的核心处。该光学系统由分束器、准直透镜等组成。当分束器、准直透镜等改变从上述激光二极管4或5发射的光束的光路并且使得它们从物镜11射出时,从物镜11进入的光束在已设置有光电探测器(例如发光二极管)的接收表面上完成。
散热片6由诸如无氧铜(Cu)、韧铜(Cu)等具有良好电导率和热导率的金属片制成。这里无氧高电导率铜的热导率是391[W/m·K]。韧铜的热导率是389.3[W/m·K]。
在散热片6中,主体部分14、第一前垂下部15、前伸出部16(接触部分)、第二前垂下部17a(接触部分)和17b(接触部分)、第一侧垂下部18、侧伸出部19(接触部分)和第二侧垂下部20a(接触部分)和20b(接触部分)是一体形成的。
主体部分14的形状与壳体3的第一部分上表面形状几乎相同。
将第一前垂下部15的上限连接到主体部分14的前面,第一前垂下部15的背部接近壳体3的前面而垂下。前伸出部16的末端连接至第一前垂下部15的下端背面,并且其伸出激光器支架12的前侧面,前伸出部16的下表面与激光器支架12的上表面接触。
第二前垂下部17a和17b的上限分别被连接至前伸出部16的两个末端的前方,并且第二前垂下部17a和17b的背部的一部分垂下,分别与激光二极管4的端子连接侧面接触。
从激光二极管4发射的光束的光轴方向和第二前垂下部17a的右末端与第二前垂下部17b的左末端之间的距离d1以直角相交。
d1在平行于激光二极管4的交叉方向的方向(图1所示的x1方向)上激光二极管4的定位的最大可调节范围内广泛设定。
将第一侧垂下部18的上限连接至主体部分14的右侧面,第一侧垂下部18的背部悬挂接近壳体3的右侧面而垂下。侧伸出部19的末端被连接至第一侧垂下部的18的末端背面,并且其伸出右侧面,侧伸出部19的下表面与激光器支架13的上表面面接触。
第二侧垂下部20a和20b的上限被分别连接至侧伸出部19的右侧两个末端,并且第二侧垂下部20a和20b的背部的一部分垂下,分别与激光二极管5的端子连接侧5a面接触。
从激光二极管5发射的光束的光轴方向和第二侧垂下部20a的右端与第二侧垂下部20b的左端的距离d2以直角相交。
d2在与激光二极管5的交叉方向平行的方向(图1所示的y2方向)上在激光二极管5的定位的最大可调节范围内广泛设定。
第一前垂下部15中的上限和末端背面之间的距离为d3。第一侧垂下部18中的上限和末端背面之间的距离也是d3。d3被设置为满足下列所示条件。
从激光二极管4发射的光束的光轴方向与距离d3成直角相交。这里,在与激光二极管4的高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图1所示的z1方向)上,将从定位激光二极管4时激光器支架12的上表面到定位到壳体3的上表面的可调节范围的最下端的距离设定为D1(未示出)。
在与激光二极管5的高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图1所示的z2方向)上,即与从激光二极管5发射的光束的光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将从执行定位时激光器支架13的上表面到定位到壳体3的上表面的可调节范围的最下端的距离设定为D2(未示出)。
d3几乎等于D1和D2中较长的一个的距离,或者被设定为比较长的一个更长。
这基于下述原因。
在本例的光读写头1中,设置有两个激光二极管4和5。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在将一个激光二极管4或5定位在可调节范围的最下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散热片6的前伸出部16的下表面能够与激光器支架12的上表面相接触,并且可以使散热片6的侧伸出部19的下表面能够与激光器支架13的上表面相接触。
也就是说,当以短于上述距离D1和上述距离d3将散热片6设置在壳体3上时,散热片6的主体部分14的下表面接触壳体3的上表面,并且散热片6的前伸出部16的下表面不接触激光器支架12的上表面。
相似地,当以短于上述距离D2和上述距离d3将散热片6设置在壳体3上时,散热片6的主体部分14的下表面接触壳体3的上表面,并且散热片6的侧伸出部19的下表面不接触激光器支架13的上表面。
另一方面,当d3比D1长或者等于D1时,在将散热片6设置在壳体3上时,散热片6的前伸出部16的下表面接触激光器支架12的上表面,而散热片6的主体部分14的下表面不会与壳体3的上表面接触。
相似地,当d3比D2长或者等于D2时,在将散热片6设置在壳体3上时,散热片6的侧伸出部19的下表面接触激光器支架13的上表面,而散热片6的主体部分14的下表面不会与壳体3的上表面接触。
为了提高散热片6的前伸出部16的下表面与激光器支架12的上表面之间的粘合度,在散热片6的前伸出部16的下表面与激光器支架12的上表面之间涂覆散热树脂。
为了提高第二前垂下部17a和17b的各个背面与激光二极管4的端子连接侧4a之间的粘合度,在第二前垂下部17a和17b的各个背面与激光二极管4的端子连接侧4a之间涂覆散热树脂。
类似地,为了提高散热片6的侧伸出部19的下表面与激光器支架13的上表面之间的粘合度,在散热片6的侧伸出部19的下表面与激光器支架13的上表面之间涂覆散热树脂。
为了提高第二侧垂下部20a和20b的各个背面与激光二极管5的端子连接侧5a之间的粘合度,在第二侧垂下部20a和20b的各个背面与激光二极管5的端子连接侧5a之间涂覆散热树脂。
散热树脂的主要成分是热导树脂,例如石蜡树脂、PPS树脂(聚苯硫醚)、聚酰胺树脂(聚酰胺)、硅系统树脂和环氧树脂。
另外,在散热树脂中,由陶瓷组成的填充物(填充物),例如金属,例如银(Ag)、铝氧化物(Al2O3)以及铝氮化物(AlN)、碳纤维或玻璃化合物。
例如,当主要成分是石蜡系统树脂并且填充物是铝氧化物(Al2O3)时,散热树脂的热导率是3[W/m·K]。
如果向其中设置有上述构造的光读写头1的光记录回放设备提供电源,并且该设备工作,则激光二极管4或5内产生的热被依次传导至彼此粘在一起的激光器支架12(或13)、散热树脂(未示出)和散热片6,并且最终消散到周围空气中。在这种情况下,当光盘(未示出)旋转时,光盘附近的气压就会下降。因此在光记录回放设备内部朝向旋转的光盘产生了风,并且该风与散热片6的上表面碰撞。
结果,促进了激光二极管4或5内的产生热向大气中扩散。
例如当壳体3由金属,例如铝(Al)、锌(Zn)、镁(Mg)或它们的合金组成时,激光二极管4或5内产生的热依次传导至激光器支架12或13和壳体3。然后,通过主轴承3d和副轴承3e、3f,热还被传导至引导轴(未示出),并且热被辐射。
另一方面,当壳体3由合成树脂等组成时,激光二极管4或5内产生的热主要依次传导至激光器支架12或13、散热树脂和散热片6,并且最终扩散到大气中。
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主体部分14、第一前垂下部15、前伸出部16、第二前垂下部17a和17b、第一侧垂下部18、侧伸出部19以及第二侧垂下部20a和20b形成为一体,构成了散热片6。
前垂下部17a和17b的背部的一部分分别与激光二极管4的端子连接侧4a相接触,第二侧垂下部20a和20b的背部的一部分分别与激光二极管5的端子连接侧5a相接触。
d3比D1(未示出)和D2(未示出)中较长的一个的距离更长,或者被设置为与D1和D2中较长的一个的距离相等。
因此,当不关心激光二极管4和5的定位但是散热片6设置在壳体3上时,当散热片6的前伸出部的下表面与激光器支架12的上表面相接触时,第二前垂下部17a和17b的各个背部的一部分分别与激光二极管4的端子连接侧4a相接触。
在当前环境下,散热片6的主体部分14的下表面不与壳体3的上表面相接触。也就是说,激光二极管4和激光器支架12在散热片6内的两个地方相接触:激光二极管4的端子连接侧4a和激光器支架12的上表面。
当散热片6的侧伸出部19的下表面与激光器支架13的上表面相接触时,第二侧垂下部20a和20b的各个背部的一部分分别与激光二极管5的端子连接侧5a相接触。
也就是说,激光二极管5和激光器支架13也在散热片6内的两个地方相接触:激光二极管5的端子连接侧5a和激光器支架13的上表面。散热片6形成在以下位置:上表面暴露于光盘(未示出)旋转时所产生的风中。
因此,即使当激光二极管4或5产生的热很大时,热也可以有效地辐射。
也就是说,在该散热片6内,前伸出部16、第二前垂下部17a和17b、侧伸出部19和第二侧垂下部20a和20b与激光二极管4和5或激光器支架12和13相接触。因此,前伸出部16、第二前垂下部17a和17b、侧伸出部19和第二侧垂下部20a和20b充当用于辐射热的接触部分。
另一方面,在上述第一常规示例中,激光二极管产生的热利用壳体进行辐射。因此,很有必要采用由具有高热导率的金属构成的壳体。这种情况下,不能采用由具有低热导率的合成树脂等构成的壳体,因而使用将会受到限制。
在上述第一常规示例中,采用了热导率与金属相等的液态物质或粘合剂。然而,散热树脂的热导率通常为大约10W/mk,金属的热导率为100-400W/mk。因此,热导率与金属相等的液态物质或粘合剂目前还不存在。因此,在当前环境下,必须说,上述第一常规示例所提及的技术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小。
另外,在上述第二常规示例中,由于主散热片形成在光读写头的下部中,因此不能利用光盘(未示出)的旋转所产生的风。
实施例2
图4是示出根据发明实施例2的光读写头31的重要部分的外观构成的立体图。在图4中,与图1-3的各个部分相对应的部分被赋予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在图4所示的光读写头31中,代替图1-3所示散热片6形成有散热片32。
散热片32由电导率和热导率优良的金属组成,例如像上述散热片6中的无氧高导电铜和韧铜。
主体部分33、第一前垂下部15、前伸出部16、第二前垂下部17a和17b、第一侧垂下部18、侧伸出部19和第二侧垂下部20a和20b形成为一体,构成散热片32。在图4中,未示出第一前垂下部15和第二前垂下部17a和17b。
通过主体部分33的上表面以预定间隔钻取两个或更多个圆形通孔34。通过各个通孔34的外周的一部分分别设置突起35,以使得光盘(未示出)旋转时产生的风被阻断。
通过此构成,整个散热片32的表面面积比上述实施例1中的整个散热片6的表面面积更大。
例如,如下来执行各个突起35的形成方法。
也就是说,当使用螺旋钻作为相应突起35来钻取各个通孔34时,将会留下产生的毛口的一部分。在钻取各个通孔34时,可以利用切断工具在最有效地阻断上述风的方向上切断散热片32的主体部分33的上表面,并且可以留下一些通过切割产生的切削废物作为相应的突起35。散热片32内各个组件的形状和组件之间的相对尺寸与根据上述实施例1的散热片6内的各个组件的形状和组件之间的相对尺寸相同。
激光器支架12和13的接触部分、激光二极管4的端子连接侧4a和激光二极管5的端子连接侧5a以及粘合剂的涂覆部分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
如果向其中设置有上述构造的光读写头31的光记录回放设备提供电源,并且该设备工作,则激光二极管4或5内产生的热被依次传导至彼此粘在一起的激光器支架12(或13)、散热树脂(未示出)和散热片32,并且最终消散到周围空气中。
在这种情况下,光盘(未示出)的旋转将使光盘附近的气压下降。因此在光记录回放设备内部朝向旋转的光盘产生了风,并且该风的一部分与当前形成在散热片32的上表面内的两个或更多个突起35相碰撞。因此,甚至传递到两个或更多个突起35的热通过该风而被辐射。该风的一部分从各个通孔34进入散热片32的下表面侧,并且通过该风对形成在壳体3的上表面与散热片32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间中积累的热进行辐射。
结果,促进了激光二极管4或5内产生的热向大气中扩散。
例如当壳体3由金属,例如铝(Al)、锌(Zn)、镁(Mg)或它们的合金组成时,激光二极管4或5内产生的热依次传导至激光器支架12或13和壳体3。通过主轴承3d和副轴承3e、3f,热还被传导至引导轴(未示出),并且热被辐射。
另一方面,当壳体3由合成树脂等组成时,激光二极管4或5内产生的热主要依次传导至激光器支架12或13、散热树脂和散热片32,并且热最终扩散到大气中。
因此,当除了通过上述实施例1说明光学读写头31的构成以外,还以预定间隔在散热片32的主体部分33的上表面上钻取了两个或更多个呈现大约圆形的通孔34时,通过各个通孔34的外围的一部分分别建立起突起35。因此,当然地获得了通过上述实施例1获得的效果。
整个散热片32的表面面积大于整个散热片6的表面面积,风撞击各个突起35,并且风从各个通孔34进入散热片32的下表面侧。因此,与上述实施例1的情况相比,激光二极管4和5内产生的热被更有效地辐射。
实施例3
图5是示出根据发明实施例3的光记录回放设备的构成的示意图。该光记录回放设备主要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1的光读写头1或根据上述实施例2的光读写头31、轴承马达41、控制器42、激光器驱动电路43和透镜驱动电路44。
轴承马达41在控制器42的控制下使光盘45进行旋转。
控制器42基于从光读写头1或31提供的光电探测器探测信号来控制轴承马达41、激光器驱动电路43和透镜驱动电路44。
激光器驱动电路43产生用于驱动作为光源(未示出)的激光二极管4和5(在控制器42的控制下构成光读写头1或31)的激光器驱动信号,并将其提供给光读写头1或31。
透镜驱动电路44产生用于控制物镜11(例如,参照图1或5)(在控制器42的控制下构成光读写头1或31)的聚焦和寻道的透镜驱动信号,并将其提供给光读写头1或31。
控制器42具有聚焦伺服跟随电路46、寻道伺服跟随电路47和激光器控制电路48。
基于从光读写头1或31提供的光电探测器探测信号,聚焦伺服跟随电路46产生聚焦伺服信号,并将其提供给透镜驱动电路44。聚焦伺服信号对从光读写头1或31发射至旋转的光盘45的信息存储侧的光束的聚焦进行调节。
基于从光读写头1或31提供的光电探测器探测信号,寻道伺服跟随电路47产生寻道伺服信号,并将其提供给透镜驱动电路44。寻道伺服信号使从光读写头1或31发射的光束的聚束点(beam spot)跟随执行光盘45的偏心的信号轨道。
激光器控制电路48基于当前记录在光盘45上的、从由光读写头1或31提供的光电探测器探测信号中提取的记录条件设定信息,产生合适的激光器驱动信号。
因此,在发明实施例3中,光记录回放设备是利用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光读写头1或根据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光读写头31构成的。因此,在该光记录回放设备中,激光二极管4或5内产生的热被有效地辐射。因此,该光记录回放设备可以在良好状态下对光盘进行数据记录或回放,而不会使激光二极管4或5的亮度下降,或损坏激光二极管4或5。
实施例4
尽管上述实施例1-3示出了其中形成有其中两个激光二极管4或5作为光源的光读写头,并且设置有一个光读写头的光记录回放设备的示例,但是其并不限于此。
另外,在具有一个光源的光读写头内,或具有三个或更多个光源的光读写头中,本发明也是适用的。另外,在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光读写头的光记录回放设备中,本发明也是适用的。
如上所述,虽然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具体的构成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即使存在不偏离本发明主旨的设计范围的改变,它也包括在本发明内。
例如,虽然上述各个实施例示出了采用散热树脂的示例,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变为散热树脂和散热树脂片,可以采用散热油脂、散热凝胶或石磨片等。
作为构成散热树脂片的树脂成分,例如可以提及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系统树脂成分、聚氨酯树脂组分、硅树脂成分或丙烯酸树脂组分。
在这些散热树脂片中,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的粉末体与各种树脂进行混合,作为热导性赋予剂。因此,为散热树脂片本身提供了热导性。
作为这种热导赋予剂,可以用作一般热导剂来使用。例如,可以使用氮化铝、氮化硼、碳化硅、氮化硅、金属化合物(氧化铝、氧化镁)、各种金属粉、陶瓷等。添加量可以是在100%重量的树脂中添加50%到800%的重量。
硅片的热导率例如是1.0-2.0W/m·K,散热油脂(散热油脂,例如硅油化合物)的热导率例如是1.0-2.0W/m·K。散热凝胶的热导率例如是4.8-6.5W/m·K,并且例如,尽管石磨片的热导率随方向而变化,但是其为200-350W/m·K。
虽然上述第一实施例示出了通过将物镜驱动装置2附接至壳体3上部而由壳体3支撑的示例,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形成以下穿透部分,其外围与上述物镜驱动装置2形成为大体相同的形状,并且上述物镜驱动装置2与该穿透部分松适配。
物镜驱动装置2处于松适配在壳体3的穿透部分中的状态下,并且通过穿透部分的上边缘部分和下边缘部分的每一个中的壳体3中的胶等来固定。因此,壳体3支撑上述物镜驱动装置2。
在上述实施例2中,虽然示出了其中以预定间隔钻取两个或更多个圆形通孔34的示例,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通孔34的形状可以为任意形状,例如多边形和椭圆形。钻取通孔34的间隔也可以是任意的。

Claims (8)

1、一种光读写头,其具有:壳体,其中发射用于在光盘上执行数据的记录或回放的光束的激光二极管直接或者通过激光器支架附接在壳体上;以及散热片,
所述光读写头的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的接触部分和主体部分一体地形成;
所述接触部分在所述激光器支架或从所述壳体突出的所述激光二极管或这两者上执行面接触;
所述主体部分插入在所述光盘和所述壳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读写头,
其中所述接触部分在将所述激光二极管或所述激光器支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固定位置被调整后,在所述激光器支架或从所述壳体突出的所述激光二极管或这两者上执行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读写头,
其中所述接触部分在所述激光器支架或所述激光二极管或这两者上执行多个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读写头,
其中所述接触部分在所述激光器支架或所述激光二极管或这两者上执行多个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读写头,
其中两个或更多个所述激光二极管或者两个或更多个所述激光器支架附接在所述壳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读写头,
其中两个或更多个所述激光二极管或者两个或更多个所述激光器支架附接在所述壳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读写头,
其中钻取了两个或更多个通孔,用于阻挡所述光盘旋转时所产生的风的突起通过这些通孔与所述主体部分相接合。
8、一种光记录回放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读写头。
CNA2007100883495A 2006-03-17 2007-03-16 光读写头和光记录回放设备 Pending CN1010679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73857 2006-03-17
JP2006073857A JP2007250110A (ja) 2006-03-17 2006-03-17 光ヘッド及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67941A true CN101067941A (zh) 2007-11-07

Family

ID=38533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0883495A Pending CN101067941A (zh) 2006-03-17 2007-03-16 光读写头和光记录回放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223545A1 (zh)
JP (1) JP2007250110A (zh)
CN (1) CN10106794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4346B (zh) * 2007-03-09 2013-05-29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机的功率控制
JP2008257831A (ja) * 2007-04-09 2008-10-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20100237157A1 (en) * 2009-03-21 2010-09-23 Zhaojun Guo Ground heating flooring with internal heating conduction structure
JP5163585B2 (ja) * 2009-04-09 2013-03-13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2013033575A (ja) * 2011-08-03 2013-02-14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82325B2 (ja) * 2001-07-27 2006-06-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TW200502945A (en) * 2003-07-02 2005-01-16 Asustek Comp Inc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of optical pickup head
TWI233105B (en) * 2003-09-15 2005-05-21 Lite On It Corp Heat dissipation member for an optical disk dr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250110A (ja) 2007-09-27
US20070223545A1 (en) 2007-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0122C (zh) 车用前照灯
CN1067160C (zh) 光传感器的物镜固定结构
CN101067941A (zh) 光读写头和光记录回放设备
CN104566105B (zh) 车辆用灯具及其制造方法
CN1654880A (zh) 车辆用灯具单元
CN1624377A (zh) 车辆灯具用灯体及车辆用灯具
CN1441419A (zh) 组装盘形记录媒体的装置及其组装盘形记录媒体的方法
CN1180519C (zh) 半导体激光器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此激光器的光拾取器
CN1264896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725323A (zh) 导热部件、安装辅助部件、光学头及光记录再生装置
CN1497556A (zh) 拾取装置
CN1308322A (zh) 光拾波装置
CN1146872C (zh) 光信息记录方法及其装置
CN1811932A (zh) 物镜驱动装置、光学拾取器及光盘装置
CN1294577C (zh) 光学头和光盘驱动装置
CN1272776C (zh) 光学记录方法
EP1542210A3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medium
CN1317700C (zh) 物镜驱动单元,光拾取单元和盘驱动单元
CN1691157A (zh) 光学拾取装置
EP1453044A3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N101042897A (zh) 光学头、制造光学头的方法以及光学记录回放设备
CN1291394C (zh) 光拾取装置和光盘设备
CN1294575C (zh) 光学装置及其光量调节方法
CN1811937A (zh) 光检测器、光学拾取器、以及光盘装置
CN1506960A (zh) 用于驱动光盘的主轴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