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65376C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65376C CN100565376C CNB2007100027396A CN200710002739A CN100565376C CN 100565376 C CN100565376 C CN 100565376C CN B2007100027396 A CNB2007100027396 A CN B2007100027396A CN 200710002739 A CN200710002739 A CN 200710002739A CN 100565376 C CN100565376 C CN 10056537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ner
- primary transfer
- intermediate transfer
- bias voltage
- processing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14—Transfer rol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47—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 G03G2215/1661—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of 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具有像载体,使用多种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在该像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中间转印体,可以转动;一次转印部,通过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把所述调色剂像从所述像载体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二次转印部,通过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再从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二次转印到纸上;清洁部,通过对所述二次转印后残留在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的调色剂,施加与该调色剂的带电电荷相反极性的清洁偏压进行清洁;以及控制部,从开始施加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起,到所述二次转印后,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的调色剂像形成区域通过所述一次转印部为止,一直使所述中间转印体转动,并且使该一次转印部持续施加所述一次转印偏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复印机和打印机为代表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把使用多种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像,从像载体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再从中间转印体表面二次转印到纸上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把在像载体即感光鼓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上的方法,公知的有:使纸直接接触感光鼓,转印调色剂像的方法;以及先把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由另外的鼓或带构成的中间转印体上后,再把一次转印到该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上的方法。这些方法中,在使用多种不同颜色进行全彩色印刷的情况下,广泛使用后者的用中间转印体的转印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把多种颜色的调色剂顺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在中间转印体表面上形成多重调色剂像,最后把该形成的多重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上。
在这样的转印方法中,在把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上后,有时微量的调色剂没有被转印,残留在中间转印体表面上。该中间转印体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在形成下一个新的图像时,成为障碍,所以必须要进行清洁处理。作为以这样的目的采用的清洁方法,公知的有:通过把辊或转动刷等转动构件按压在中间转印体表面上,使残留的调色剂移动到转动构件上进行回收的方法,或者使刮板接触中间转印体表面,刮掉残留的调色剂的方法,或者把这些方法组合的清洁方法。
作为清洁中间转印体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的方法,在使用辊或转动刷等转动构件的情况下,通常清洁时,对转动构件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电荷相反极性的清洁偏压。其结果,利用静电力可以使中间转印体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移动到转动构件上,可以容易地清洁残留的调色剂并进行回收。
可是,由于在施加二次转印偏压,使调色剂像转印到纸上时注入转印电荷,或在纸从中间转印体分离时产生剥离放电等,有时在中间转印体上残留的调色剂带相反极性的电荷。一旦在中间转印体上残留的调色剂带相反极性的电荷,则在清洁该残留的调色剂时,就变成与施加在辊或转动刷等转动构件上的清洁偏压相同的极性,可能难以清洁、回收残留的调色剂。在中间转印体表面上未能清洁的调色剂一旦残留下来,就会对下一次图像形成过程带来恶劣影响,在本来不存在图像的应该是纯白的部位,附着调色剂,产生图像不良。
所以,对于因像上述那样的极性变化而不能进行清洁、回收的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在清洁偏压的施加方法上想办法,提出了可以得到良好的清洁性能的清洁方法。在特开2005-17424号公报(第4-5页,图1)上公开了它的一个例子。
在该公报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中间转印体的清洁方法中,不设置如中间转印体用的清洁装置那样的残留调色剂回收装置,而设置与中间转印体接触的带电辊,使在中间转印体表面残留的所有调色剂全都带有与通常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电荷,用设置在图像形成部的像载体用的清洁装置进行回收。可是,像该方法这样,使残留在中间转印体表面的所有调色剂的带电极性都一致通常是困难的,一些调色剂不能带相反极性电荷的可能性很大。这样,未能完全清洁的调色剂就残留在中间转印体表面上,如前所述,有可能对下一次图像形成过程带来恶劣影响,产生图像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抑制对残留的调色剂产生清洁不良、可靠地防止产生图像不良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图像形成部,具有像载体,用多种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在该像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中间转印体,可以转动;一次转印部,通过施加规定极性的一次转印偏压,把所述调色剂像从所述像载体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二次转印部,通过施加与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相同极性的二次转印偏压,把所述调色剂像从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二次转印到纸上;像载体用清洁部,接触于所述像载体,去除附着在该像载体表面上的调色剂,以进行清洁;中间转印体用清洁部,通过施加与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相同极性的清洁偏压,对所述二次转印后残留在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的调色剂中,与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相反极性的调色剂进行清洁;以及控制部,从开始施加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起,到所述二次转印后、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的调色剂像形成区域通过所述一次转印部为止,一直使所述中间转印体转动,并且使该一次转印部持续施加所述规定极性的一次转印偏压,以使所述二次转印后残留在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的调色剂中,与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相同极性的调色剂附着在所述像载体的表面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表示的垂直断面正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中间转印带周围的垂直断面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部周围的垂直断面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部周围的图像形成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表示的垂直断面的左侧面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图像形成部周围的垂直断面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图1和图2说明其构造的概况,并对图像形成动作的概况进行说明。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表示的垂直断面正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中间转印带周围的垂直断面部分的放大图。该图像形成装置是用中间转印带把调色剂像转印到纸上的彩色印刷型式的装置。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2的内部下方,配置有纸盒3。在纸盒3的内部,放置并储存印刷前切好的纸等纸P。该纸P向图1中的纸盒3的左上方一张张分离后被送出。纸盒3可以例如从主体2前面一侧水平拉出。
在主体2的内部,在纸盒3的左方具有送纸部4。纸P从纸盒3送出后,通过送纸部4沿主体2的侧面向垂直上方输送,到达二次转印部40。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面,原稿输送部5的下方具有原稿图像读取部6。在使用者进行原稿复印的情况下,原稿输送部5放置描述文字、图形、花纹等图像的原稿。原稿在原稿输送部5一张张分离并被送出,通过原稿图像读取部6读取该图像数据。该图像数据的信息被送到配置在纸盒3上方的曝光装置即激光照射部7。激光L由激光照射部7根据图像数据进行控制,向图像形成部20进行照射。
在激光照射部7的上方具有共计四台图像形成部20,此外,在这些图像形成部20的上方,具有中间转印带8,它采用可以使中间转印体环形转动的环形带形式。中间转印带8卷挂并被支撑在多个辊上,通过图中没有表示的驱动装置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如图1和图2所示,四台图像形成部20是所谓串列式图像形成部,即沿中间转印带8的转动方向,从转动方向上游一侧向下游一侧配置成一列。这四台图像形成部20从上游一侧依次为青色用的图像形成部20C、品红色用的图像形成部20M、黄色用的图像形成部20Y、以及黑色用的图像形成部20B。为了向这些图像形成部20补充调色剂,对应于图像形成部20C、20M、20Y、20B的调色剂供给容器21C、21M、21Y、21B设置在中间转印带8的上方,通过图中没有表示的输送装置向各图像形成部20补充提供调色剂。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除了需要特别限定的情况外,省略了“C”、“M”、“Y”、“B”的识别记号。
在各图像形成部20中,通过曝光装置即激光照射部7照射的激光L,形成原稿图像的静电潜影,调色剂像由该静电潜影显影而成。在各图像形成部20的上方,隔开中间转印带8,具有设置一次转印辊31的一次转印部30。一次转印辊31在图1中可以沿上下方向移动,根据需要与中间转印带8压力接触,或与之分开。随着该一次转印辊31与中间转印带8压力接触,中间转印带8从上方与图像形成部20压力接触,形成一次转印夹缝部,将在图像形成部20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然后,通过在中间转印带8转动同时,在规定的时刻各图像形成部20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形成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叠的彩色调色剂像。
在主体2内部,在中间转印带8悬挂在送纸通道上的部位(中间转印带8和送纸部4的送纸通道靠近的部位),配置二次转印部40。二次转印部40具有二次转印辊41。在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41压力接触形成的二次转印夹缝部中,把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彩色调色剂像转印到由送纸部4同步输送来的纸P上。
二次转印后,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通过中间转印带8用的清洁装置9回收(进行清洁),所述清洁装置9相对于中间转印带8设置在青色用的图像形成部20C的转动方向上游一侧。
在二次转印部40的上方具有定影部10。在二次转印部40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像的纸P被送往定影部10,用热辊和加压辊对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和加压来进行定影。
在定影部10的上方设置有分路部11。从定影部10排出的纸P在不进行双面印刷的情况下,从分路部11排出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体内的出纸部12。
纸P从分路部11向出纸部12排出的排出口部具有作为转回部13的功能。在进行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在该转回部13中,切换从定影部10排出的纸P的输送方向。然后,纸P通过分路部11、以及配置在定影部10左方和二次转印部40左方的送纸通道,向下方输送,再经过送纸部4向二次转印部40输送。
此外,在主体2内部的适当部位设置总体控制部100。总体控制部100包括:存储各种控制程序的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临时保管数据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以及从ROM读取并执行所述控制程序等的微机等,根据输入到配置在主体部2前面一侧的操作面板部(图中省略)等中的规定的指示命令、以及来自设置在本装置各个部位的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进行装置各部(送纸部4、原稿输送部5、原稿图像读取部6、图像形成部20、一次转印部30、二次转印部40、清洁装置9等各功能部)中的各种控制。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后面叙述的那样,控制中间转印带8的转动动作,或控制一次转印辊31施加一次转印偏压。
下面,用图3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部20周围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部周围的垂直断面部分的放大图。此外,由于四种颜色的各图像形成部20的构造是相同的,所以如前所述,省略了“C”、“M”、“Y”、“B”的识别记号。
如图3所示,在图像形成部20的中心具有像载体即感光鼓22。在感光鼓22附近,沿该感光鼓22的转动方向(图3中的箭头方向),依次配置有带电装置50、显影装置60、电荷去除装置70、以及鼓用清洁装置80。一次转印部30沿感光鼓22的转动方向,设置在显影装置60和电荷去除装置70之间。
感光鼓22是在由铝等制成的导电性辊状基体的外侧,通过真空蒸镀等设置无机光导电性材料即非晶态硅的无机感光鼓,直径为30mm。感光鼓22用图中没有表示的驱动装置转动,它的圆周速度几乎与纸输送速度(例如210mm/sec)相同。
在带电装置50的壳体51的内侧,装有与感光鼓22接触的带电辊52。带电辊52具有芯轴、设置在芯轴外侧的导电层、以及设置在导电层外侧的电阻层。带电辊52以规定的压力与感光鼓22压力接触,随着感光鼓22的转动而转动。通过该带电辊52使感光鼓22的表面以规定的极性和电位均匀带电。此外,在壳体51内,在隔开(隔着)带电辊52与感光鼓22相对的位置,装有清洁刷53。
在显影装置60中,在感光鼓22的附近设置有感光体非接触型的显影辊61。在显影辊61上施加与感光鼓22的带电极性相同极性的偏压。通过该显影辊61,使显影剂即调色剂带电,并且飞向(使其飞向)感光鼓22表面的静电潜影,使静电潜影显影。作为该调色剂使用一种非磁性成分调色剂,但也可以使用磁性载体和非磁性调色剂混合的两种成分显影剂。调色剂存放在调色剂供给容器21(参照图1)中,用图中没有表示的输送装置输送到显影装置60的位置,用供给螺旋桨62进行补充供给。此外,显影辊也可以是与感光体接触的型式。
在一次转印部30上设置隔着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22接触的一次转印辊31。一次转印辊31具有芯轴、以及设置在芯轴外侧上的导电性弹性层。导电性弹性层由分散有石墨等导电性材料的聚氨基甲酸乙酯橡胶等制成。一次转印辊31通过臂32支撑在图中没有表示的框架上。臂32能以它的轴部32a为中心转动,一次转印辊31通过该转动动作上下移动。一次转印辊31在规定时刻向下方移动,与中间转印带8接触。随之把中间转印带8向下压,与感光鼓22接触,形成一次转印夹缝部。一旦一次转印辊31向上方移动,中间转印带8就与感光鼓22分离。一次转印辊31不必具有驱动装置,通过与中间转印带8接触,随中间转印带8的转动而转动。此外,根据需要对一次转印辊31施加一次转印偏压。
沿感光鼓22的转动方向,在比一次转印部30还下游一侧配置电荷去除装置70。电荷去除装置70包括LED(发光二极管)71和反射板72。LED71安装在清洁装置80的壳体81上面。也可以使用EL(电致发光)光源、荧光灯等替代LED71。反射板72设置在LED71的上方,覆盖LED71。电荷去除装置70通过把LED71的去除电荷光对感光鼓22进行照射,去除该感光鼓22表面的带电电荷。
在清洁装置80的壳体81内部,具有清洁构件即清洁辊82、清洁刮板83、刮刀84、以及排出螺旋桨85。清洁辊82和清洁刮板83具有与感光鼓22的轴线方向长度(感光鼓宽度)几乎相同的长度,设置成与感光鼓22接触。感光鼓22表面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后,清洁辊82和清洁刮板83把残留在感光鼓22表面上的调色剂去除进行清洁。刮刀84设置成在图2中从上方与清洁辊82接触,去除附着在清洁辊82表面上的调色剂中多余的部分,使调色剂层均匀。从感光鼓22表面去除的调色剂因重力的作用或随清洁辊82的转动向排出螺旋桨85输送,通过排出螺旋桨85向壳体81的外部输送。
下面,参照图2、图3和图4,对所述中间转印带8和图像形成部20周围的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部周围的图像形成动作的流程图。此外,在图4中,在图像形成动作的详细的工序中,省略了对没有必要特别说明的工序的叙述。
一旦开始图像形成动作,在中间转印带8和图像形成部20周围,首先如图4的步骤#101所示使中间转印带8转动。中间转印带8通过图中没有表示的驱动装置,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然后,在四台图像形成部20中、位于最上游一侧的青色用的图像形成部20C中,通过图3所示的带电装置50的带电辊52,使感光鼓22的表面以规定的极性和电位均匀带电。此时的带电电位通常为正200~1000V左右。此外,形成的调色剂像为黑色调色剂像(黑白印刷)的情况下,在黑色用的图像形成部20B中开始带电动作。
其次,根据用原稿图像读取部6(参照图1)读取的图像数据,通过把激光照射部7(参照图1)控制的激光L照射到感光鼓22上,照射部分的电位被光衰减,在感光鼓22上形成原稿图像的静电潜影。然后,在显影装置60中,把带正极性电荷的调色剂通过显影辊61提供给感光鼓22的表面,使在该感光鼓22表面上对应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像显影。
另一方面,中间转印带8与在感光鼓22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像同步,通过用一次转印辊31向下压,与感光鼓22接触。此时,如图4的步骤#102所示,在一次转印辊31上,施加与感光鼓22和调色剂的带电电荷相反极性的负的一次转印偏压。这样,调色剂从感光鼓22向一次转印辊31移动(通过产生使其移动的力,并利用该力),调色剂像被接触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
然后,利用电荷去除装置70去除在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后、在感光鼓22表面上的带电电荷,为下一次图像形成动作时的带电工序作准备。在感光鼓22去除电荷后,残留在感光鼓22表面的调色剂用清洁装置80回收(进行清洁)。
下面,在图4所示的步骤#103中,判断四种颜色的一次转印是否终了。在形成的调色剂像是黑色调色剂像的情况下,由于不用完成其他三种颜色的一次转印,所以进入到下一个步骤。在形成的调色剂像是全彩色调色剂像的情况下,与中间转印带8转动同时,在各图像形成部20中反复进行向中间转印带8的一次转印(步骤#102)。
一旦全部的图像形成部20的一次转印终了,则通过中间转印带8的转动,调色剂像到达二次转印部40。然后,进入到步骤#104,对二次转印辊41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电荷相反极性的负的二次转印偏压,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夹缝部被转印到通过送纸部4同步送来的纸P上。
然后,进入到步骤#105,利用带用清洁装置9开始对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清洁处理。此时,在清洁刷9a上,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电荷相反极性的负的清洁偏压。这样,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的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8向清洁刷9a移动,通过排出螺旋桨9b进行回收(进行清洁)。
此外,在图像形成过程中,带有与通常相反极性的负电荷的调色剂(残留的调色剂)成为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的状态。此外,带电电荷不稳定的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调色剂,通过带用清洁装置9的清洁刷9a也有可能带负电荷。
继续使中间转印带8转动,它表面上的调色剂像形成区域到达青色用的图像形成部20C。在与青色用的图像形成部20C相对的一次转印部30C上,在如所述步骤#102所示的一次转印后,继续把负极性的一次转印偏压施加在一次转印辊31上。然后进入到步骤#106,带负电荷的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调色剂,被同样施加了负的一次转印偏压的一次转印辊31排斥,向带正电荷的感光鼓22移动,并附着在它的表面上。残留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8表面移动到感光鼓22表面上,通过感光鼓22用的清洁装置80进行清洁、回收。
此后进入到步骤#107,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的调色剂像形成区域一旦通过一次转印部30,具体地说,调色剂像形成区域的上游端(中间转印带8的转动方向的上游一侧,也就是,中间转印带8在从上游一侧向下游一侧转动的情况下,上游一侧的端部;也可以认为是因调色剂像形成区域的该转动形成的前进方向的后方一侧端部(后端部))一旦通过一次转印部30,在步骤#108停止向一次转印辊31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在步骤#109停止中间转印带8的转动。中间转印带8和图像形成部20周围的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动作终了。
此外,通过所述总体控制部100的控制,从由一次转印部30开始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所述步骤#102)起,到由二次转印部40进行二次转印后,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的调色剂像形成区域通过一次转印部30为止,一直使中间转印带8转动,并且持续由一次转印部30施加一次转印偏压。
此外,从由所述一次转印部30开始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起,持续施加该一次转印偏压的动作,即使不是到所述二次转印后,调色剂像形成区域的上游端(后端部)通过一次转印部30之前也可以,例如,在所述二次转印后,调色剂像形成区域的上游端通过一次转印部30后还进行转动,可以一直持续到随后的调色剂像形成区域的下游端(前端部)通过一次转印部30之前。主要是在二次转印后,只要至少直到调色剂像形成区域(整个区域)通过一次转印部30之前,持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就可以。
此外,带负电荷的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调色剂的回收(清洁)未必通过青色用的图像形成部20C实行,也可以使用其他三种颜色的图像形成部20中的任何一个实行,或使用四台图像形成部20中的多个(一部分或全部)实行。
在参照图4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的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清洁工序(不仅是用所述清洁装置80进行的清洁动作,也包括通过由一次转印部30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等进行的清洁动作的一系列的清洁工序),在进行多张连续印刷的过程中,可以在纸之间实行,也就是,在对某张纸的印刷终了,对下一张纸的印刷动作开始之前之间的时间内实行。在这种情况下,在纸之间不是实行步骤#108的停止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及步骤#109的停止中间转印带8,而是继续进行连续印刷(印刷动作)。但是,该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清洁工序不限于在该纸之间实行,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1启动时等定期地实行等,可以是任何时刻。此外,即使一定在纸之间实行也没关系。
如上所述,把用多种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像,从像载体即感光鼓22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即中间转印带8上以后,又从中间转印带8二次转印到纸P上,并且在二次转印后,在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电荷相反极性的清洁偏压,清洁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的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把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P上以后,直到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调色剂像形成区域通过一次转印部30之前,都使中间转印带8转动,并且持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所以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的调色剂中,以通常的极性带电的调色剂可以用中间转印带8用的清洁装置9回收,带有与通常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电荷的调色剂可以用设置在图像形成部20中的感光鼓22用的清洁装置80回收。因此,即使在图像形成过程中带有正负任何极性的电荷的情况下,用中间转印带8用、或感光鼓22用的清洁装置,都可以可靠地回收(清洁)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的调色剂。这样做,可以提供能抑制产生清洁不良、保持适宜的清洁性能、并能可靠地防止产生图像不良的图像形成装置1。
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列式的,中间转印体由环形的中间转印带8构成,并且有多个设置感光鼓22的图像形成部20和一次转印部30,沿中间转印带8的转动方向配置成一列,由于总体控制部100使多个一次转印部30中的任意一个一次转印部30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所以带有与通常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电荷的调色剂,可以用沿中间转印带8配置的任意一个图像形成部20的感光鼓22用的清洁装置80进行回收。因此,可以提供能保持适宜的清洁性能、能可靠地防止产生图像不良的串列式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
此外,在所述构成的串列式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把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P上后,四台图像形成部20从中间转印带8转动方向上游一侧,按极性为负、正的顺序,或正、负的顺序,被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也就是,随着中间转印带8转动,对该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形成区域,也可以交替施加极性不同的一次转印偏压(总体控制部100控制该极性交替配置的多个一次转印部30各自的一次转印偏压的施加动作)。也就是,以在青色用图像形成部20C中为负、在品红色用图像形成部20M中为正、在黄色用图像形成部20Y中为负、在黑色用图像形成部20B中为正的顺序,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或者也可以是与该顺序相反的顺序。
这样,可以把沿中间转印带8转动方向配置成一列的四种颜色的全部的图像形成部20,用于带有正负两种极性电荷的、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调色剂的回收中。通过把施加有正或负的一次转印偏压的图像形成部20交替配置,对于带电极性不稳定的残留调色剂,也可以提高它的回收作用。因此,对于带有正负任意极性的、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调色剂,可以进一步提高清洁性能。
然后,用图5、图6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和图像形成动作的概况进行说明。图5是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表示的垂直断面左侧面图,图6是图5所示的图像形成部周围的垂直断面部分的放大图。尽管该图像形成装置与用图1~图3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具有不同的形状,但在使用中间转印带把调色剂像转印到纸上这一点是相同的,是彩色印刷型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把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构成要素采用与以前相同的符号,省略了对其详细的说明。此外,在图5中右方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前面一侧,左方为背面一侧。
如图5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2内部下方,设置有纸盒3。在纸盒3的纸输送方向下游一侧,有送纸部4。送纸部4延伸设置成把在图5中从纸盒3向右上方送出的纸P,向左方输送,也就是,向主体2的后部输送,与图像形成部20和二次转印部40相连。
在图像形成部20的中心部,具有在图5中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单一的感光鼓22。在感光鼓22的周围,沿它的转动方向依次配置有带电装置50、显影装置60、以及鼓用清洁装置80。在图像形成部20中,最初,通过带电装置50和设置在它上方的光学部7,在感光鼓22表面上形成原稿图像的第一种颜色的静电潜影。关于该静电潜影,是在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过程中按顺序形成对应于各种颜色的静电潜影。
显影装置60的主要部分是由在图5中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转动体即转动齿条60a构成,在该转动齿条60a上,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配置共计四台显影器。四台显影器是黑色用的显影器60B、青色用的显影器60C、品红色用的显影器60M、以及黄色用的显影器60Y。转动齿条60a通过图中没有表示的驱动装置进行转动,使四台显影器顺序移动到与感光鼓22相对的位置上,使各种颜色调色剂像在感光鼓22表面上显影。这样,图像形成部20是使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像对单一的感光鼓22显影的单感光鼓方式的图像形成部。
在靠近感光鼓22的下方位置,配置有把中间转印体以环形带形式使用的中间转印带8,向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中间转印带8从下方与感光鼓22压力接触,形成具有图6所示的一次转印辊31的一次转印部30。在感光鼓22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像通过该一次转印部30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22表面上的调色剂用鼓用清洁装置80进行回收(清洁)。
中间转印带8为了进行下一种颜色的一次转印,进行一次转动,与相对于感光鼓22的规定的一次转印位置相一致。在形成的调色剂像是黑色调色剂像的情况下,至此一次转印的工序终了。在形成的调色剂像是全彩色调色剂像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与第一种颜色相同的显影、一次转印、清洁的图像形成过程,从第二种颜色到第四种颜色每种颜色反复进行。这样,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形成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叠的全彩色调色剂像。
中间转印带8悬挂在送纸部4的部位(中间转印带8和送纸部4的送纸通道靠近的部位),配置有装备了二次转印辊41的二次转印部40。二次转印辊41在图6中沿上下方向移动,可以与中间转印带8压力接触或与之分离。在二次转印部40的纸输送方向下游,设置有带用清洁装置9。该带用清洁装置9的清洁刷9a也根据需要与中间转印带8压力接触或与之分离。此外,在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顺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期间,二次转印辊41和清洁刷9a离开中间转印带。
一旦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形成四种颜色的彩色调色剂像或黑色调色剂像,则二次转印辊41与中间转印带8压力接触,通过该二次转印部40把在该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P上。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的调色剂通过与中间转印带8压力接触的带用清洁装置9进行回收(清洁)。
此后,承载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的纸P被送到图5所示的定影部10,利用热辊和加压辊对调色剂像进行定影。从定影部10排出的纸P通过分路部11和转回部13,排出到设置在主体2上面的出纸部12。
这样,具有环形带构成的中间转印带8(中间转印体),图像形成部20即使是使多种颜色调色剂像对单一的感光鼓22显影的单感光鼓方式的图像形成部的情况下,也实行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动作,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的调色剂被回收(清洁)。这样,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串列式的情况相同,带有与通常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电荷的调色剂,可以用图像形成部20的感光鼓22用的清洁装置80进行回收,带有正负任何极性电荷的调色剂都可以可靠地清洁、回收。因此,可以提供能保持适宜的清洁性能、能可靠地防止产生图像不良的单感光鼓方式的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在不脱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更。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具有像载体,使用多种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在该像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
中间转印体,可以转动;
一次转印部,通过施加规定极性的一次转印偏压,把所述调色剂像从所述像载体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
二次转印部,通过施加与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相同极性的二次转印偏压,把所述调色剂像从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二次转印到纸上;
像载体用清洁部,接触于所述像载体,去除附着在该像载体表面上的调色剂,以进行清洁;
中间转印体用清洁部,通过施加与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相同极性的清洁偏压,对所述二次转印后残留在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的调色剂中,与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相反极性的调色剂进行清洁;
以及控制部,从开始施加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起,到所述二次转印后,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的调色剂像形成区域通过所述一次转印部为止,一直使所述中间转印体转动,并且使该一次转印部持续施加所述规定极性的一次转印偏压,以使所述二次转印后残留在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的调色剂中,与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相同极性的调色剂附着在所述像载体的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转印体为环形带,并且多个所述一次转印部和图像形成部沿该带的转动方向配置成一列,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是串列式图像形成装置,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多个一次转印部中的任何一个一次转印部施加所述一次转印偏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多个一次转印部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转动方向上游一侧,以负、正或正、负的顺序交替施加极性不同的一次转印偏压的方式,来施加所述一次转印偏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转印体为环形带,并且所述图像形成部是使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像对单一的像载体顺序显影的图像形成部,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是单感光鼓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17579 | 2006-01-26 | ||
JP2006017579A JP2007199365A (ja) | 2006-01-26 | 2006-01-26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13295A CN101013295A (zh) | 2007-08-08 |
CN100565376C true CN100565376C (zh) | 2009-12-02 |
Family
ID=38285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71000273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5376C (zh) | 2006-01-26 | 2007-01-25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51738B2 (zh) |
JP (1) | JP2007199365A (zh) |
CN (1) | CN100565376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32985B2 (ja) * | 2009-09-25 | 2014-06-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50620B2 (ja) * | 2012-06-13 | 2017-06-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965571B2 (ja) * | 2017-05-19 | 2021-11-10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67215A (en) * | 1998-10-28 | 2000-12-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3733277B2 (ja) * | 2000-04-07 | 2006-0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17424A (ja) | 2003-06-24 | 2005-01-20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458909B2 (ja) * | 2004-04-20 | 2010-04-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06
- 2006-01-26 JP JP2006017579A patent/JP2007199365A/ja active Pending
-
2007
- 2007-01-25 US US11/657,901 patent/US775173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1-25 CN CNB2007100027396A patent/CN10056537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13295A (zh) | 2007-08-08 |
US7751738B2 (en) | 2010-07-06 |
JP2007199365A (ja) | 2007-08-09 |
US20070172247A1 (en) | 2007-07-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07489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19151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3878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22476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1513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3292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0565376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225867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530191A (ja) | 低トナー消費を補償する方法 | |
JP200800347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19569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5087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023991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922280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08614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24013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164748A (ja) | 現像器ユニット | |
JP563358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5452967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H0922280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692243B2 (ja) | 湿式画像形成装置 | |
JP485515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215879A (ja) | タンデム型中間転写装置 | |
JP451233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 |
JP201212841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2 Termination date: 20170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