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55094C - 片材供给装置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供给装置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55094C CN100555094C CNB200710102239XA CN200710102239A CN100555094C CN 100555094 C CN100555094 C CN 100555094C CN B200710102239X A CNB200710102239X A CN B200710102239XA CN 200710102239 A CN200710102239 A CN 200710102239A CN 100555094 C CN100555094 C CN 100555094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ording sheet
- power
- unit
- sheet
- throughput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6—Elements, e.g. scrapers, fingers, needles, brushes, acting on separated article or on edge of the pil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2—Friction retainers acting on under or rear side of article being separated
- B65H3/5246—Driven retainers, i.e. the motion thereof being provided by a dedicated drive
- B65H3/5253—Driven retainers, i.e. the motion thereof being provided by a dedicated drive the retainers positioned under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the top of the pile
- B65H3/5261—Retainers of the roller type, e.g. ro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6—Elements, e.g. scrapers, fingers, needles, brushes, acting on separated article or on edge of the pile
- B65H3/565—Elements, e.g. scrapers, fingers, needles, brushes, acting on separated article or on edge of the pile for reintroducing partially separated articles in the stac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9—Single-function copy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供给装置和成像装置。该片材供给装置包括:输送单元,该输送单元输送来自存储单元的记录片材;分离单元,当通过输送单元输送堆叠的多个记录片材时,该分离单元将第一记录片材与其它记录片材分离;以及推回单元,该推回单元可从分离作用点枢转至所述存储单元的端点,并且通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向所述其他记录片材施加一大于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所述其他记录片材施加的力的力,同时通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一小于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上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的力的力,而在所述第一记录片材的输送期间将所述其它记录片材的端部推回至所述存储单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个接一个地分离地输送片材的片材供给装置,以及配备有该片材供给装置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采用电子照相系统或喷墨系统的成像装置中,通常在片材盘中放置堆叠有多个记录片材的一束片材,记录片材从该片材束一个接一个地以分离状态输送至成像部分。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发生这样的现象,其中由于在记录片材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第二或随后的记录片材与第一记录片材一起供给,从而同时输送两个或更多的记录片材(所谓的多重供给)。
为了防止该多重供给,使用一种方法,其中在面向输送辊的位置设置分离垫,并且在将一起供给的第二或随后的记录片材与第一记录片材分离的同时,防止一起供给的第二或随后的记录片材进一步沿输送方向的下游输送,从而一个接一个地处理记录片材。
在上述技术的情况下,在完成第一记录片材输送的情况下,一起供给的第二或随后的记录片材的端部停止在分离垫的位置。因此,当以后另一记录片材已从另一片材盘输送时,可能发生卡纸,其中在分离垫的位置停止的记录片材和新输送的记录片材堆在一起,或者可能发生分离垫不可避免的多重供给。
为了防止这种卡纸或多重供给,已经提出了一种片材供给装置,其设有推回机构,该推回机构设有用于将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推回至片材盘中的推回件,并且在完成第一记录片材的输送后,通过用户进行诸如推下一杆的操作,在将分离垫与输送辊分离并移开的同时通过推回件将在分离垫的位置停止的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推回至片材盘的端部(参见JP H03-272923A)。通过该方法,在记录片材的输送开始的时刻,与先前输送的记录片材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不会停在分离垫的位置,从而防止了卡纸和多重供给。
发明内容
对于以上方法存在以下的问题。例如,当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的端部已经进一步输送至所述分离垫沿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时,该记录片材不能被所述推回件推回至所述片材盘。而且,每次完成一个记录片材的输送时,需要用户进行将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推回至所述片材盘的操作,这对用户而言是很费力的,同时因为记录片材不能连续供应,所以也很不方便。
考虑到这些问题而作出本发明,并且提供一单元,该单元将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推回至片材盘而不需要用户的工作,从而能够稳定地输送记录片材而不可能产生卡纸或多重供给。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供给装置,该片材供给装置包括:输送单元,该输送单元输送在装于存储单元中的多个记录片材中的、布置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最上面位置的至少第一记录片材,该输送单元包括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其中所述第二输送部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部的沿输送方向的下游;分离单元,该分离单元设在所述第一输送部沿输送方向的下游,当所述第一记录片材和一个或多个其他记录片材堆叠并且通过所述输送单元被输送出所述存储单元时,所述分离单元通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所述分离单元向所述其他记录片材施加一大于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由所述输送单元向所述其他记录片材施加的力的力,同时通过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由所述输送单元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一大于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所述分离单元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的力的力,而使所述其它记录片材的沿输送方向的下游端位于输送路径的分离作用点,该分离作用点是所述第二输送部与所述分离单元之间的接触点;以及推回单元,该推回单元可从所述分离作用点枢转至所述存储单元沿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端部,并且通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所述推回单元向所述其他记录片材施加一大于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由所述输送单元和所述分离单元向所述其他记录片材施加的力的力,同时通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所述推回单元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一小于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由所述输送单元和所述分离单元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的力的力,而将所述其它记录片材的下游端推回至所述存储单元的下游端部。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片材供给装置可包括推回力改变单元,该推回力改变单元根据所述第一记录片材的输送状态,改变所述推回单元将所述其它记录片材推回而施加的力的大小。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可采用这样的构造,所述第一输送部输送至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使得所述记录片材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存储单元伸出;所述第二输送部将从所述存储单元伸出的所述记录片材沿所述输送方向进一步输送;并且在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沿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端到达所述第二输送部之后,所述第一输送部至少在预定的时间段内不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输送力。
在上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可采用这样的构造,使得所述推回单元施加的、推回所述其它记录片材的力小于在所述第一输送部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输送力期间所述输送单元和所述分离单元施加到所述其它记录片材上的沿所述输送方向的力,并且大于在所述第一输送部不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输送力期间所述输送单元和所述分离单元施加到所述其它记录片材上的沿所述输送方向的力。
另外,在上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片材供给装置可包括推回力改变单元,该推回力改变单元使得在所述第一输送部不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输送力期间所述推回单元将所述其它记录片材推回的力的大小大于在所述第一输送部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输送力期间所述推回单元将所述其它记录片材推回的力的大小。
而且,在上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可采用这样的构造,使得所述片材供给装置包括:检测单元,该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沿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端是否已经到达所述第二输送部沿所述输送方向下游的预定位置;以及控制单元,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第一记录片材的下游端到达之前,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第一输送部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输送力,并且所述推回单元被施加从所述存储单元的端部朝着所述分离作用点的驱动力,或者所述推回单元不被施加驱动力,并且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到达之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第一输送部不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力,并且所述推回单元被施加从所述分离作用点朝着所述存储单元的端部的驱动力。
根据上述片材供给装置,即使在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的端部已经暂时输送至比所述分离作用点更下游的位置,所述记录片材的端部也被所述分离单元推回直到其到达所述分离作用点。而且,端部位于所述分离作用点的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被所述推回单元从所述分离作用点推回至所述存储单元。因此,可以将所述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推回至所述存储单元。另外,在上述片材供给装置中,即使在待输送的所述第一记录片材的输送期间,也可以将第二或随后的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推回,从而不干扰连续的供纸。
而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上述片材供给装置;以及成像单元,该成像单元在从所述片材供给装置供应的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
附图说明
下面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附图中:
图1表示适用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的成像装置;
图2表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盘的构造;
图3表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底板提升/降低机构;
图4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的俯视图;
图6表示施加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中的记录片材上的力的关系;
图7表示施加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中的记录片材上的力的关系;
图8表示施加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中的记录片材上的力的关系;
图9表示施加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中的记录片材上的力的关系;
图10表示施加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中的记录片材上的力的关系;
图11表示施加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中的记录片材上的力的关系;
图12表示施加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中的记录片材上的力的关系;
图13是表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推回件的推回力的大小和拾取辊的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图表;
图14是表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推回件的推回力的大小和拾取辊的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图表;
图15表示施加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中的记录片材上的力的关系;
图16表示施加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中的记录片材上的力的关系;以及
图17A和17B是表示适用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的动力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作为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的成像装置的数字彩色复印机的构造的剖视图。该复印机包括:图像输入部1,其光学捕捉放在玻璃台板10上的原稿11的图像并利用CCD传感器12将该图像转变为电子图像数据;以及成像部2,其基于从图像输入部1输送的图像数据在记录片材P上形成图像。
成像部2通过在基于从图像输入部1输送的图像数据在感光鼓20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之后,将该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环形转印带3上,并进一步将转印带3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从而在记录片材P上形成图像。在其上已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被经由定影器4排放到片材排放盘50上。更具体地,感光鼓20沿箭头方向以预定的处理速度旋转,并且在感光鼓20的周边上布置有:充电电晕管21,其将感光鼓20的表面均匀充电至预定的背景电势;激光束扫描器22,其通过用基于图像数据调制的激光束使感光鼓20曝光而在感光鼓20上形成静电潜像;旋转显影单元23,其具有黑、黄、洋红和青的各种颜色的显影器,并利用任一个显影器对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转印预处理电晕管24,其在将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转印带3上之前除去感光鼓20上的电势;以及清洁器25,其在完成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之后除去感光鼓20上的残留调色剂。
转印带3沿箭头方向围绕多个辊旋转,使得依次形成在感光鼓20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作为多重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然后将调色剂图像从转印带3一起二次转印到记录片材P。在一次转印辊30与感光鼓20之间形成转印电场的一次转印辊30布置在面向感光鼓20的位置,从而夹持转印带3,另外二次转印辊31和面对的电极辊32布置成夹持转印带3,记录纸张P插入二次转印辊31与转印带3之间并接收调色剂图像的转印。而且,在转印带3的旋转路径中,在二次转印位置与一次转印位置之间,设置带清洁器33,其在完成二次转印之后将纸屑和残留调色剂从转印带3的表面除去。
在成像部2下方设置存储不同尺寸的记录片材P的四个高度的片材盘5a至5d。根据图像输入部1检测的原稿尺寸,将适当尺寸的记录片材P通过拾取辊51从任一片材盘5供出至成像部2。在记录片材P的输送路径中,从各个片材盘5a至5d到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位置布置多个片材输送辊52。在二次转印位置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布置配准辊53。配准辊53在与将静电潜像写在感光鼓20上的定时同步的预定定时将从片材盘5a至5d供出的记录片材P供给至二次转印位置。
图1中,附图标记13表示台板盖。附图标记26表示图像处理部,其将从图像输入部1发送至成像部2的图像数据在根据复印工作内容进行处理之后供应给激光束扫描器22。附图标记54表示用于手动供应记录片材P的手动片材盘。附图标记55表示片材输送带,其用于在调色剂图像已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片材P之后将记录片材P输送至定影器4。附图标记56是反向路径,其用于在进行记录片材P的双面复印时将该记录片材P翻转并将其从定影器4输送至二次转印位置。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示例的彩色复印机中,激光束扫描器22基于图像输入部1接收的原稿的图像信息使感光鼓20曝光,从而最初使对应于黑色的静电潜像写在感光鼓20上。另一方面,在旋转显影单元23中,黑色调色剂显影器布置在面向感光鼓20的位置,在略迟于写入静电潜像的定时之后,静电潜像通过黑色显影器显影。这样形成的黑色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30一次转印到转印带3上,并且转印带3在支撑调色剂图像的同时旋转。在完成黑色显影器的显影处理时,在转印带3完成一个旋转周期时进行显影器的更换,通过旋转显影单元23的90°旋转而将黄色调色剂显影器设在面向感光鼓20的位置。随后对于转印带3的每个旋转周期重复这些操作,每次将黄色、洋红色和青色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20转印到转印带3,从而在转印带3上形成由四种颜色调色剂图像层叠的调色剂图像。这样形成的全色多重转印调色剂图像在预定的定时二次转印到从配准辊53供给的记录片材P上,并且将已转印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经由定影器4排放到片材排放盘50。
接着,图2表示片材盘5(片材盘5a至5d)的具体构造。片材盘5形成为近似矩形的形状,设有用于记录片材P的存储空间,并且构成为使其能从前侧(图1中纸面的近侧)插入构成片材供应部的复印机壳体。在片材盘5内设置支撑记录片材P并将记录片材P向上推动的底板60。在其中插入有片材盘5的复印机壳体内,与位于片材盘5内的记录片材P的前端对应地设置上述拾取辊51,并且当通过底板60的提升而抬起记录片材P时,片材盘5中位于最上面的记录片材P的前端压靠拾取辊51。这样,当拾取辊51旋转时,在记录片材P与拾取辊51之间作用预定的摩擦力,从而从片材盘5中抽出最上面的记录片材P。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所谓的多重供给(其中从片材盘5抽出的记录片材P在堆叠有多个片材的状态下被输送),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邻近拾取辊51设置在复印机壳体中。
接着,图3表示用于提升/降低底板60的机构。缠绕在滑轮62周围的线69连接到底板60,当该线69被连接到提升电机70的卷绕滑轮71卷绕时,底板60在片材盘5内提升,从而最上面的记录片材P与拾取辊51接触。卷绕滑轮71构成为使其在片材盘5被推入复印机壳体时连接到提升电机70,并且在片材盘5被拉出复印机壳体时与提升电机70分离。这样,当片材盘5被拉出复印机壳体时,底板60由于其自身重量而降低至片材盘5的底面,使得用户能容易地用记录片材P重新填充片材盘5。当未示出的传感器确认片材盘5已经完全插入复印机壳体时,作为供应记录片材P的准备操作,通过驱动提升电机70卷绕线69,从而底板60升起直到装在底板60上的片材束的最上面的记录片材P与拾取辊51接触。
另外,拾取辊51布置成可垂直运动,当装在底板60上的记录片材P的数量由于供应片材而减小时,拾取辊51稳定下降。因为拾取辊51保持在与输送辊63大约相同的高度,所以当拾取辊51由于连续的片材供应而下降至预定高度时,这被未示出的传感器感测到,并且利用该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变化作为触发,驱动提升电机70预定的时间。这样,底板60上升与已经被供应的记录片材P的厚度对应的量,使得片材盘5中的最上面的记录片材P总是与预定高度处的拾取辊51接触。
接着,图4是将记录片材P抽出片材盘5并将它们一个接一个分离的片材供给装置6的侧视图,图5是从上方斜向看去的片材供给装置6的俯视图。除上述拾取辊51、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之外,片材供给装置6还设有推回件65和片材检测传感器66。
拾取辊51连接到由未示出的电机驱动的提升/降低机构,并且可垂直运动。在拾取辊51通过提升/降低机构向下布置的状态下,拾取辊51通过由电机转矩产生的预定载荷将记录片材P向下推动。因此,当拾取辊51沿箭头a1方向旋转时,夹在底板60与拾取辊51之间的记录片材P沿箭头a2方向按照从最上面的记录片材P开始的顺序输送。下面将拾取辊51压靠在记录片材P上的状态称为“ON状态”。另一方面,将拾取辊51通过提升/降低机构向上运动,并将其载荷从记录片材P除去的状态称为“OFF状态”。在“OFF状态”下,记录片材P不通过拾取辊51的旋转而输送。
输送辊63由未示出的电机驱动,同时被来自分离辊64的向上的预定压力挤压,从而沿箭头a3的方向旋转。结果,已经到达分离作用点S(输送辊63与分离辊64接触的位置)的记录片材P通过从输送辊63受到的力进一步沿箭头a2的方向输送。
分离辊64受到来自未示出的弹性件的向上的预定力,并在分离作用点S直接或通过记录片材P压靠输送辊63。作为反作用,分离辊64被来自输送辊63的预定压力挤压。分离辊64由未示出的电机驱动从而沿箭头a4的方向旋转。
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在分离作用点S彼此接触的同时沿相同方向旋转。这样,试图在其受到来自输送辊63的沿箭头a2方向的力的同时通过输送辊63与分离辊64之间的记录片材P受到来自分离辊64的沿与箭头a2相反的方向的力。当未伴随有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P的一个记录片材P已经到达分离作用点S时,输送辊63在分离作用点S处施加到记录片材P上的力被调节为大于分离辊64在分离作用点S处施加到记录片材P上的力。结果,整个记录片材P受到沿箭头a2方向的力,并且在通过分离作用点S之后被沿箭头a2方向进一步输送。
另一方面,当两个或更多个处于堆叠状态的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P已经到达分离作用点S时,整个最上面的记录片材P(下文按照从最上面开始的顺序称为“第一记录片材P”、“第二记录片材P”等等)受到沿箭头a2方向的力,从而在通过分离作用点S之后被进一步沿箭头a2方向输送,而且整个第二或随后的记录片材P受到沿与箭头a2相反的方向的力而停止,其下游端位于分离作用点S处。下面参照附图对此进行描述。
图6表示在其中拾取辊51处于ON状态,两个或更多的一起供给的呈堆叠状态的记录片材P已经到达分离作用点S,并且第一和第二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由于某些原因已经通过分离作用点S的状态下,拾取辊51、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施加到记录片材P上的力的关系。然而,在以下描述中,假设在第一和第二记录片材P之间,摩擦力仅产生在与拾取辊51、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垂直压靠的点处。在其它接触点产生的摩擦力相比很小因此忽略。图6的箭头分别表示以下的力。
F1:拾取辊51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2:拾取辊51通过摩擦力施加到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
f2:第一记录片材P受到的来自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作为对F2的反作用力
F3:输送辊63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4:输送辊63通过摩擦力施加到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
f4:第一记录片材P受到的来自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作为对F4的反作用力
F5:分离辊64施加到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
F6:分离辊64通过摩擦力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6:第二记录片材P受到的来自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作为对F6的反作用力
当记录片材P沿输送方向的刚度与上述力相比足够大时,相应的记录片材P不会弯曲并且通过它们受到的力的合力输送。具体地说,第一记录纸张P受到沿图6的向右方向的力(F1+F3),并且受到沿图6的向左方向的力(f2+f4+F6)。第二记录纸张P受到沿图6的向右方向的力(F2+F4+f6),并且受到沿图6的向左方向的力(F5)。在片材供给装置6中,调节施加到拾取辊51、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上的驱动力等使得满足以下公式1和2。
(F1+F3)>(f2+f4+F6) (公式1)
(F2+F4+f6)<(F5) (公式2)
从拾取辊51、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通过摩擦力施加给其它记录片材P的力与通过这些辊直接施加的力相比非常小。因此,不难调节拾取辊51、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的转矩使得满足上述公式1和2。
根据公式1中的关系,第一记录片材P整体受到沿图6的向右方向的力,并沿向右方向输送而不停止。根据公式2中的关系,第二记录片材P整体受到沿图6的向左方向的力,从而沿向左方向相反输送直到其下游端到达分离作用点S。
图7表示在其中拾取辊51处于ON状态,两个或更多的一起供给的呈堆叠状态的记录片材P已经到达分离作用点S,并且第一和第二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由于某些原因已经通过分离作用点S的状态下,在第二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已经逆向输送直到到达分离作用点S之后,拾取辊51、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施加到记录片材P上的力的关系。图7的箭头分别表示以下的力。
F1:拾取辊51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2:拾取辊51通过摩擦力施加到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
f2:第一记录片材P受到的来自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作为对F2的反作用力
F3:输送辊63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7:分离辊64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8:分离辊64施加到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
在片材供给装置6中,调节由拾取辊51、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施加的驱动力等使得除了满足上述公式1和2之外,还满足以下公式3。同样在这种情况下,调节并不困难。
(F1+F3)>(f2+F7) (公式3)
在第二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位于分离作用点S的状态下,第二记录片材P处于其不被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夹持,并且端部被分离辊64从侧面滑动压靠的状态下。因此,通常满足以下公式4。
(F2)=(F8) (公式4)
根据公式3中的关系,第一记录片材P整体受到沿图6的向右方向的力,并沿向右方向输送而不停止。根据公式4中的关系,第二记录片材P整体不受到沿向右或向左方向的力而停止,其下游端已经到达分离作用点S。
图8表示在其中拾取辊51处于OFF状态,第一和第二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由于某些原因已经通过分离作用点S的状态下,拾取辊51、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施加到记录片材P上的力的关系。图8的箭头分别表示以下的力。
F3:输送辊63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4:输送辊63通过摩擦力施加到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
f4:第一记录片材P受到的来自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作为对F4的反作用力
F5:分离辊64施加到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
F6:分离辊64通过摩擦力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6:第二记录片材P受到的来自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作为对F6的反作用力
在片材供给装置6中,进一步调节由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施加的驱动力等使得满足以下公式5和6。同样在这种情况下,调节并不困难。
(F3)>(f4+F6) (公式5)
(F4+f6)<(F5) (公式6)
图9表示在其中拾取辊51处于OFF状态,两个或更多的一起供给的呈堆叠状态的记录片材P已经到达分离作用点S,并且第一和第二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由于某些原因已经通过分离作用点S的状态下,在第二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已经逆向输送直到到达分离作用点S之后,拾取辊51、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施加到记录片材P上的力的关系。图9的箭头分别表示以下的力。
F3:输送辊63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9:分离辊64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在片材供给装置6中,进一步调节由输送辊63和分离辊64施加的驱动力等使得满足以下公式7。同样在这种情况下,调节并不困难。
(F3)>(F9) (公式7)
在第二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位于分离作用点S的状态下,第二记录片材P由于第一记录片材P与第二记录片材P之间的摩擦力而受到沿向右方向的力,并且受到来自分离辊64的从端部侧的沿向左方向的相同大小的力。这些是很小的力,因此不在图9中示出,而且是平衡的。
如上所述,由于满足公式5至7,所以即使在拾取辊51处于OFF状态时,也与拾取辊51处于ON状态时相同,第一记录片材P沿向右方向输送,第二记录片材P停止,且其下游端已经到达分离作用点S。以上描述了其中两个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P在堆叠状态下输送的例子。三个或更多的记录片材P在堆叠状态下输送的例子可以同样考虑,从而省略对其的描述。
回到图4,将进一步描述片材供给装置6的构造。推回件65在箭头a5表示的范围内围绕枢轴65a枢转。通过推回件65的枢转,推回件65的端部65b在分离作用点S’与端点E之间来回运动,分离作用点S’位于分离作用点S的稍下游的位置,端点E是沿片材盘5中的记录片材P的输送方向下游的端点。推回件65的端部65b的位置和形状调节为使得当端部65b到达分离作用点S’时,该端部释放记录片材P。推回件65受到来自未示出的弹性体或电机的、沿箭头a6方向的转矩。
片材检测传感器66例如使用光学传感器来检测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已经到达检测点H。片材检测传感器66连接到未示出的控制部,并且在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到达检测点H时向控制部发送检测信号。控制部控制驱动拾取辊51的电机(未示出)、驱动使拾取辊51上升/下降的提升/降低机构(未示出)的电机(未示出)、驱动输送辊63的电机(未示出)、以及驱动分离辊64的电机(未示出),并且控制这些电机的驱动力。而且,在推回件65由电机驱动而旋转的示例中,控制部还控制该电机的驱动力。
如上所述,片材供给装置6在分离辊64的操作下主要继续第一记录片材P的输送的同时,停止一起供给的第二或随后的记录片材P,使其下游端位于分离作用点S。除了该特征之外,片材供给装置6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在继续第一记录片材P的输送的同时,通过推回件65逆向输送一起供给的第二或随后的记录片材P,直到下游端到达片材盘5的下游端点。根据施加到推回件65上的转矩的大小和控制,可以构想推回件65的各种操作。下面将公开这些操作的具体示例作为本发明的示例。
(示例1)
在示例1中,推回件65受到来自诸如弹簧或橡胶的弹性体的张力的、沿图4中的箭头a6的方向的转矩。根据弹性体的弹性常数,该转矩在推回件65的端部65b接近端点E时变小,并且在推回件65的端部65b接近分离作用点S时变大。
图10表示在其中堆叠有两个记录片材P的状态下开始通过拾取辊51从片材盘5输送到外部的状态中,施加到第一和第二记录片材P上的力的关系。图10的箭头分别表示以下的力。
F1:拾取辊51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2:拾取辊51通过摩擦力施加到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
f2:第一记录片材P受到的来自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作为对F2的反作用力
F10:推回件65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在输送记录片材P之前,推回件65的端部65b位于端点E,但是被第一记录片材P推动并沿与箭头a6相反的方向运动。这伴随有F10的稳定增加。在推回件65的端部65b已经到达分离作用点S’的状态下将F10max’作为F10,调节弹性体的长度、弹性常数等使得满足以下公式8。
(F1)>(f2+F10max’) (公式8)
根据公式8中的关系,在第一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到达分离作用点S’之后将第一记录片材P从推回件65释放,并进一步沿图10中的向右方向输送。
图11表示在第一记录片材P刚从推回件65释放之后的状态下,施加到第一和第二记录片材P上的力的关系。图11的箭头分别表示以下的力。
F1:拾取辊51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2:拾取辊51通过摩擦力施加到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
f2:第一记录片材P受到的来自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作为对F2的反作用力
F3:输送辊63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9:分离辊64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10:推回件65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第一记录片材P与推回件65的端部65b在其底面接触,并受到沿向左方向的力,但是该力的大小足够小而可以忽略,从而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调节弹性体的长度、弹性常数等使得满足以下公式9和10,其中F10max表示当推回件65的端部65b位于分离作用点S时的F10。
(F1+F3)>(f2+F9) (公式9)
(F2)<(F10max) (公式10)
根据公式9中的关系,第一记录片材P沿图11中的向右方向连续输送。另一方面,根据公式10中的关系,通过推回件65将第二记录片材P逆向输送至(F2)=(F10)的位置,即,在端点E与分离作用点S之间的任意位置,然后停在该位置。
根据图11中的情况,第一记录片材P沿向右方向输送,当其下游端到达检测点H时,片材检测传感器66向控制部发送检测信号。在控制部接收检测信号时,其通过控制驱动使拾取辊51上升/下降的提升/降低机构(未示出)的电机(未示出)而使拾取辊51向上运动,从而将拾取辊51置于OFF状态。
图12表示在拾取辊51刚进入OFF状态之后的状态下,施加到第一和第二记录片材P上的力的关系。图12的箭头分别表示以下的力。
F3:输送辊63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9:分离辊64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10:推回件65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这里,因为(F3)>(F7),所以第一记录片材P连续向右输送。另一方面,因为第二记录片材P仅受到沿向左方向的F10,所以第二记录片材P沿向左方向逆向输送直到其下游端到达端点E。
当拾取辊51处于ON状态时,即使第二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已经由于某些原因而到达分离作用点S,该端部也在分离辊64的操作下保持位于分离作用点S处。因此,当拾取辊51进入OFF状态时,第二记录片材P被推回件65逆向输送至片材盘5。
如上所述,在示例1中,第一记录片材P沿初始方向连续输送,另一方面,当拾取辊51处于ON状态时,一起供给的第二或随后的记录片材P停止,其下游端位于端点E与分离作用点S之间,并且在拾取辊已经进入OFF状态时逆向输送至片材盘5。因此,即使在连续进行记录片材P的输送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即,在先前输送操作中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P产生卡纸或多重供给。
顺便提及,在上述示例1中,通过诸如弹簧的弹性体向推回件65施加转矩,但是通过修改该部分构造,可以通过电机的驱动力施加固定转矩。在那种情况下,控制部控制向推回件65施加转矩的电机的驱动力,使得图10和11所示的力的关系满足以下公式11和12。
(F1)>(f2+F10) (公式11)
(F2)<(F10) (公式12)
同样在该情况下,第一记录片材P克服作为推回件65的推回力的F10,并且沿正常方向输送,另一方面,通过推回件65的推回力推回第二或随后的记录片材P,使其逆向输送至片材盘5。
而且,控制部可控制向推回件65施加转矩的电机的驱动力,使得在拾取辊51处于OFF状态期间施加到推回件65的转矩大于在拾取辊51处于ON状态期间施加到推回件65的转矩。图13是一图表,其表示在示例1的该修改例中,推回件65的推回力的大小和拾取辊51的ON状态和OFF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图13中的F10满足以上的公式11和12。
当在拾取辊51处于OFF状态期间这样向推回件65施加较大转矩时,即使例如一起供给了多个记录片材P,并且拾取辊51处于OFF状态而且不能用F10的力将那些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P推回至片材盘5,也仍然可以将那些记录片材P推回至片材盘5。
如图12所示,在拾取辊51处于OFF状态期间,仅通过推回件65向第一记录片材P施加可忽略的推回力,从而即使施加到推回件65的转矩增加,也不会妨碍第一记录片材P的输送。
(示例2)
在示例2中,推回件65受到来自电机的驱动力的、沿图4中的箭头a6方向的转矩,但是由于控制部对电机的控制,仅在拾取辊51处于OFF状态期间受到转矩。图14是一图表,其表示推回件65的推回力的大小和拾取辊51的ON状态和OFF状态随时间的变化。
在示例2中,在拾取辊51即将从OFF状态切换至ON状态之前,推回件65的端部65b位于端点E。之后,当拾取辊51切换至ON状态时,开始通过拾取辊51输送记录片材P。因为未向推回件65施加转矩,所以该推回件被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推动,并且运动直到端部65b到达分离作用点S’。当端部65到达分离作用点S’时,记录片材P从推回件65释放。
图15表示在示例2中在两个记录片材P堆叠输送然后从推回件65释放之后,第一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还未到达检测点H的状态下,施加到第一和第二记录片材P上的力的关系。图15中的箭头表示的力以及它们的关系与图7所示相同,所以这里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图15所示的状态下,如之前参照图7所述,由于分离辊64的操作,第一记录片材P沿向右方向连续输送,但是第二记录片材P停在其端部已经到达分离作用点S的位置。
之后,当第一记录片材P的下游端到达检测点H时,控制部控制驱动提升/下降机构的电机,使得拾取辊51根据从片材检测传感器66接收的检测信号向上运动,从而将拾取辊51置于OFF状态。同时,控制部控制驱动推回件65的电机,向推回件65施加预定转矩。
图16表示在拾取辊51刚进入OFF状态后的状态下,施加到第一和第二记录片材P上的力的关系。图16的箭头分别表示以下的力。
F3:输送辊63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9:分离辊64施加到第一记录片材P的力
F11:推回件65施加到第二记录片材P的力
这里,因为(F3)>(F9),第一记录片材P向右连续输送。另一方面,因为第二记录片材P仅受到沿向左方向的F11,所以第二记录片材P沿向左方向逆向输送直到其下游端到达端点E。
如上所述,在示例2中,第一记录片材P沿初始方向连续输送,另一方面,当拾取辊51处于ON状态时,一起供给的第二或随后的记录片材P停止,其下游端位于分离作用点S的位置,并且在拾取辊已经进入OFF状态时逆向输送至片材盘5。因此,与示例1相同,即使在连续进行记录片材P的输送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即,在现有输送操作中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P产生卡纸或多重供给。
顺便提及,在上述示例2中,分别设置驱动使拾取辊51上升/下降的提升/降低机构的电机、以及向推回件65施加转矩的电机,并通过控制部单独控制它们。通过对此进行修改,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其中设置将拾取辊51的提升和向推回件65施加转矩结合的动力传输系统,使得利用单个电机进行拾取辊51的提升和向推回件65施加转矩。
图17A和17B示意性地表示在该修改例中的动力传输系统8。在动力传输系统8中,通过驱动带81连接小齿轮80a和小齿轮82,小齿轮80a安装在电机80的旋转轴上,小齿轮82与安装在拾取辊51的旋转轴51a上的齿条83接合从而不会妨碍旋转轴51a的旋转。而且,通过驱动带84连接小齿轮80b和小齿轮85,小齿轮80b安装在电机80的旋转轴上,小齿轮85安装在推回件65的枢转轴65a上。当在小齿轮80a与80b之间产生大于预定阈值的力时,驱动带81和84分别滑动,从而使施加到小齿轮82和85上的转矩保持预定大小。
当拾取辊51置于ON状态时,控制部控制电机80,从而沿图17A所示的箭头a7的方向进行驱动。因此,拾取辊51向下运动并以预定载荷压靠记录片材P,同时推回件65运动直到端部65b到达分离作用点S’,停在该位置。另一方面,当拾取辊置于OFF状态时,控制部控制电机80,从而沿图17B中的箭头a8的方向进行驱动。因此,拾取辊51向上运动,同时其从记录片材P除去载荷,推回件65运动直到端部65b到达端点E,停在该位置同时推动一起供给的记录片材P。
这样,利用动力传输系统8,控制部可同时控制拾取辊51的提升/下降以及向推回件65施加转矩。而且,可设置单个电机用于拾取辊51的提升/下降以及向推回件65施加转矩。
通过上述动力传输系统8,当拾取辊51已经置于ON状态时,沿着端部65b向分离作用点S’运动的方向向推回件65施加转矩,但是也可采用转矩变为零的构造。在该情况下,随着拾取辊51处于ON状态,推回件65被推靠在待输送的记录片材P上,并且沿分离作用点S’的方向运动。
为了说明和描述已经提供了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上描述。其不用于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定在公开的精确形式。明显地,许多修改和变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选择和描述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其他技术人员能够对于各个实施例理解本发明,并且对于具体应用适于进行各种修改。本发明的范围旨在通过以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片材供给装置,该片材供给装置包括:
输送单元,该输送单元输送在装于存储单元中的多个记录片材中的、布置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最上面位置的至少第一记录片材,该输送单元包括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其中所述第二输送部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部的沿输送方向的下游;
分离单元,该分离单元设在所述第一输送部沿输送方向的下游,当所述第一记录片材和一个或多个其他记录片材堆叠并且通过所述输送单元被输送出所述存储单元时,所述分离单元通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所述分离单元向所述其他记录片材施加一大于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由所述输送单元向所述其他记录片材施加的力的力,同时通过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由所述输送单元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一大于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所述分离单元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的力的力,而使所述其它记录片材的沿输送方向的下游端位于输送路径的分离作用点,该分离作用点是所述第二输送部与所述分离单元之间的接触点;以及
推回单元,该推回单元可从所述分离作用点枢转至所述存储单元沿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端部,并且通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所述推回单元向所述其他记录片材施加一大于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由所述输送单元和所述分离单元向所述其他记录片材施加的力的力,同时通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所述推回单元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一小于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由所述输送单元和所述分离单元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的力的力,而将所述其它记录片材的下游端推回至所述存储单元的下游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片材供给装置包括推回力改变单元,该推回力改变单元根据所述第一记录片材的输送状态,改变所述推回单元将所述其它记录片材推回而施加的力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部输送至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使得所述记录片材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存储单元伸出;所述第二输送部将从所述存储单元伸出的所述记录片材沿所述输送方向进一步输送;
其中在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沿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端到达所述第二输送部之后,所述第一输送部至少在预定的时间段内不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输送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回单元施加的、推回所述其它记录片材的力小于在所述第一输送部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输送力期间所述输送单元和所述分离单元施加到所述其它记录片材上的沿所述输送方向的力,并且大于在所述第一输送部不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输送力期间所述输送单元和所述分离单元施加到所述其它记录片材上的沿所述输送方向的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片材供给装置包括推回力改变单元,该推回力改变单元使得在所述第一输送部不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输送力期间所述推回单元将所述其它记录片材推回的力的大小大于在所述第一输送部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输送力期间所述推回单元将所述其它记录片材推回的力的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片材供给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该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沿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端是否已经到达所述第二输送部沿所述输送方向下游的预定位置;以及
控制单元,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第一记录片材的下游端到达之前,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第一输送部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输送力,并且所述推回单元被施加从所述存储单元的端部朝着所述分离作用点的驱动力,或者所述推回单元不被施加驱动力,并且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到达之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第一输送部不向所述第一记录片材施加力,并且所述推回单元被施加从所述分离作用点朝着所述存储单元的端部的驱动力。
7.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以及
成像单元,该成像单元在从所述片材供给装置供应的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135273 | 2006-05-15 | ||
JP2006135273A JP4720611B2 (ja) | 2006-05-15 | 2006-05-15 | 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75103A CN101075103A (zh) | 2007-11-21 |
CN100555094C true CN100555094C (zh) | 2009-10-28 |
Family
ID=38684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71010223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5094C (zh) | 2006-05-15 | 2007-05-08 | 片材供给装置和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30562B2 (zh) |
JP (1) | JP4720611B2 (zh) |
KR (1) | KR100866060B1 (zh) |
CN (1) | CN100555094C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16905A (zh) * | 2016-10-31 | 2018-05-11 | 佳能株式会社 | 片材输送设备和成像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099980A1 (en) * | 2006-10-26 | 2008-05-0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Sheet media feeding device, sheet media separation method, and sheet media processing device |
US9733605B2 (en) * | 2012-09-27 | 2017-08-1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Determining an available capacity |
JP6082256B2 (ja) | 2013-01-18 | 2017-02-15 | 株式会社Pfu | 媒体供給装置 |
JP6110146B2 (ja) * | 2013-01-18 | 2017-04-05 | 株式会社Pfu | 媒体供給装置 |
US11046097B2 (en) * | 2015-10-28 | 2021-06-29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Media retraction |
JP6786220B2 (ja) * | 2016-01-27 | 2020-11-1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759747B2 (ja) * | 2016-06-21 | 2020-09-23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8062399A (ja) * | 2016-10-12 | 2018-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375434B2 (ja) * | 2019-09-30 | 2023-11-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455571B2 (ja) * | 2019-12-23 | 2024-03-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12061746A (zh) * | 2020-08-01 | 2020-12-11 | 陕西大泽印务有限公司 | 一种插页线上书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118761A (ja) * | 1998-08-11 | 2000-04-25 | Brother Ind Ltd | 給紙装置 |
JP3272923B2 (ja) * | 1995-10-24 | 2002-04-08 |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 高炉炉壁の補修方法 |
US6547237B2 (en) * | 2000-07-06 | 2003-04-1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Sheet feeder |
JP2004026479A (ja) * | 2002-06-28 | 2004-01-29 | Canon Inc |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
JP2005194081A (ja) * | 2004-01-09 | 2005-07-21 | Fuji Xerox Co Ltd | 給紙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61143A (ja) * | 1982-09-30 | 1984-04-07 | Nec Home Electronics Ltd | 半導体素子の分離方法 |
JPS5961143U (ja) * | 1982-10-19 | 1984-04-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給紙装置 |
JPH048112Y2 (zh) * | 1985-07-29 | 1992-03-02 | ||
JPS63202523A (ja) * | 1987-02-13 | 1988-08-22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給紙装置 |
JPH03272923A (ja) * | 1990-03-22 | 1991-12-04 | Ricoh Co Ltd | 給紙装置 |
JPH061472A (ja) * | 1991-09-13 | 1994-01-11 | Nikon Corp | 給紙機構 |
US5316285A (en) * | 1993-04-30 | 1994-05-31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Sheet media realignment mechanism |
JPH07223750A (ja) | 1994-02-10 | 1995-08-22 | Ricoh Co Ltd | 給紙装置 |
US5655762A (en) * | 1995-08-24 | 1997-08-12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Mechanism for avoiding multiple sheet misfeeds in sheet media feed systems |
US5882004A (en) * | 1996-09-18 | 1999-03-16 | Hewlett-Packard Co. | Automatic sheet feeding mechanism |
US6059281A (en) * | 1996-10-03 | 2000-05-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
US6168146B1 (en) * | 1998-03-18 | 2001-01-02 | Canon Denshi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
JPH11349167A (ja) | 1998-06-08 | 1999-12-21 | Fuji Xerox Co Ltd | シート材供給装置 |
JP3611013B2 (ja) | 1998-10-01 | 2005-01-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給紙装置及びその戻しレバーの駆動を制御するため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が記録された記録媒体 |
JP2000159360A (ja) * | 1998-11-27 | 2000-06-13 | Canon Inc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088951A (ja) * | 1999-07-22 | 2001-04-03 | Canon Inc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571983B2 (ja) * | 2000-02-04 | 2004-09-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
US6877738B2 (en) * | 2001-05-10 | 2005-04-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material feed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US6824132B2 (en) * | 2001-05-10 | 2004-11-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JP3959328B2 (ja) * | 2002-03-20 | 2007-08-15 | 株式会社東芝 | 紙葉類取出装置および紙葉類取出方法 |
-
2006
- 2006-05-15 JP JP2006135273A patent/JP472061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1-20 US US11/601,818 patent/US753056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5-02 KR KR1020070042535A patent/KR100866060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5-08 CN CNB200710102239XA patent/CN10055509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72923B2 (ja) * | 1995-10-24 | 2002-04-08 |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 高炉炉壁の補修方法 |
JP2000118761A (ja) * | 1998-08-11 | 2000-04-25 | Brother Ind Ltd | 給紙装置 |
US6547237B2 (en) * | 2000-07-06 | 2003-04-1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Sheet feeder |
JP2004026479A (ja) * | 2002-06-28 | 2004-01-29 | Canon Inc |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
JP2005194081A (ja) * | 2004-01-09 | 2005-07-21 | Fuji Xerox Co Ltd | 給紙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16905A (zh) * | 2016-10-31 | 2018-05-11 | 佳能株式会社 | 片材输送设备和成像设备 |
US10435258B2 (en) | 2016-10-31 | 2019-10-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866060B1 (ko) | 2008-10-31 |
JP4720611B2 (ja) | 2011-07-13 |
KR20070110777A (ko) | 2007-11-20 |
US20070262511A1 (en) | 2007-11-15 |
US7530562B2 (en) | 2009-05-12 |
JP2007302466A (ja) | 2007-11-22 |
CN101075103A (zh) | 2007-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55094C (zh) | 片材供给装置和成像装置 | |
US10435263B2 (en) | Paper feed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aper feeding method | |
US5765825A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large capacity paper feeding unit having a detachable paper feeding guide | |
US7020429B2 (en) | Sheet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 |
JP2008280121A (ja) |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60157914A1 (en)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8070358A (ja) | シート給送装置 | |
JPH11209008A (ja) | 印刷装置 | |
JPH05155536A (ja) | 電子写真印刷機用のコンパクトなコピーシート入出力装置 | |
JP2004262631A (ja)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 |
JP2001058739A (ja) | シート整列装置 | |
JPH0725200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1130769A (ja) |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 |
JP7625963B2 (ja) | シート排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原稿搬送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
JP3890217B2 (ja)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094523A (ja) | 分離給紙装置 | |
JP2008069002A (ja) | 分離給紙装置 | |
JP200226514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紙処理装置 | |
JP2521479Y2 (ja) | 重送防止装置 | |
JP4037296B2 (ja) | 原稿給送装置 | |
JP2024135618A (ja) | シート給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335502A (ja) | 用紙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129225A (ja)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1302019A (ja) | 自動原稿給紙装置及び自動原稿給紙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3367843B2 (ja) | 再給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8 Termination date: 2017050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