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0448599C - 冷却单元、其制造方法、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 Google Patents

冷却单元、其制造方法、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48599C
CN100448599C CNB200610057877XA CN200610057877A CN100448599C CN 100448599 C CN100448599 C CN 100448599C CN B200610057877X A CNB200610057877X A CN B200610057877XA CN 200610057877 A CN200610057877 A CN 200610057877A CN 100448599 C CN100448599 C CN 10044859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plate
cooling pipe
groove
manufact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578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27292A (zh
Inventor
藤森基行
木下悟志
座光寺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27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72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859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859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37/00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bars, wire, tubes or like semi-manufactured produ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nufacture of tubes of special shape
    • B21C37/06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bars, wire, tubes or like semi-manufactured produ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nufacture of tubes of special shape of tubes or metal hoses; Combined procedures for making tubes, e.g. for making multi-wall tubes
    • B21C37/15Making tubes of special shape; Making tube fit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02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heat exchangers or parts thereof, e.g. radiators, condensers fins, headers
    • B21D53/08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heat exchangers or parts thereof, e.g. radiators, condensers fins, headers of both metal tubes and sheet met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12Elements constructed in the shape of a hollow panel, e.g. with channe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35Heat exchanger or boiler ma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35Heat exchanger or boiler making
    • Y10T29/49364Tube joined to flat sheet longitudinally, i.e., tube she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35Heat exchanger or boiler making
    • Y10T29/49377Tube with heat transfer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35Heat exchanger or boiler making
    • Y10T29/49377Tube with heat transfer means
    • Y10T29/49378Finned tub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For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适于低成本化和小型化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冷却单元具备的冷却板具有把流通冷却流体的冷却管(14)夹在其间地对向配置一对板状构件(12、13)的构成。该制造方法包括:在一对板状构件(12、13)的各对向面(123、133)上形成收置冷却管(14)的槽部(122、132)的工序,通过对一对板状构件(12、13)的各对向面(123、133)附加外力或接合预定构件,形成向槽部(122、132)的内方突出的突起部(124、134)的工序,和把冷却管(14)收置于槽部(122、132)且使该冷却管(14)扩大管径,将一对板状构件(12、13)的各个与冷却管(14)连接的工序。

Description

冷却单元、其制造方法、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冷却单元、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背景技术
作为用冷却流体的冷却单元,有具备在对向地组合的一对金属板的内面间配置有作为冷却液流路的金属管的构成的冷却板的冷却单元。该冷却板,在一对金属板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比金属管大的管收置槽,通过把金属管与一对金属板一体地组合起来而制造。而且,在该制造过程中,在上述组合后把加压流体供给到金属管内,使该管扩大管径而使金属管贴紧于管收置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56195号公报
在上述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中,对金属板的对合面倒锥状地形成管收置槽,在金属管的扩大管径时使金属管切入该槽的边缘部分(底切(undercut)部),借此把金属板与金属管连接起来。
但是,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在上述的底切部的形成中必须进行用特殊的刀具的切削加工,因此,难以谋求低成本化,此外,对小型化的适应也是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低成本化并且小型化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冷却单元、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是制造具备在内部流过冷却流体的冷却板的冷却单元的方法,其中前述冷却板具有把冷却流体所流过的冷却管夹在其间而对向配置一对板状构件的构成,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其中包括:在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上形成收置前述冷却管的槽部的槽部形成工序,通过对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进行外力的施加或预定构件的接合,形成向前述槽部的内方突出的突起部的突起部形成工序,以及把前述冷却管收置于前述槽部且使该冷却管扩大管径,使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个与前述冷却管连接的连接工序。
在该制造方法中,通过对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进行外力的施加或预定构件的接合而形成突起部,在冷却管的扩大管径时通过该突起部切入冷却管而将一对板状构件的各个与冷却管连接起来。通过外力的附加或预定构件的接合而形成突起部,借此与用特殊的刀具进行的切削加工相比,可以缩短制造时间,此外对小型化的适应也是容易的。
因而,在该制造方法中,可以谋求低成本化和小型化。
再者,在通过上述制造方法所制造的冷却单元中,通过板状构件的槽部与冷却管相互接触而两者进行热连接,接触于板状构件的被冷却物体的热被在冷却管内流动的冷却流体吸收。在冷却板的内部配置有冷却管的结构,因为冷却流体的路径形成用的接合部比较少就够了,所以流体泄漏的危险小,此外,因为关于流动方向可以形成均一而平滑的流路所以配管阻力小。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可以用铸造法或锻造法来形成前述槽部。
此外,可以用铸造法来形成前述突起部。
锻造法、铸造法易于实现由批量生产所带来的低成本化。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在前述突起部形成工序中,对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按压预定的模而使前述槽部的相邻部位塑性变形,借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上述突起部。
例如,在前述槽部形成工序中,在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上,除了前述槽部外,形成与前述槽部相邻的边沿(bank),在前述突起部形成工序中,向前述边沿按压预定的模而使前述槽部的相邻部位塑性变形。
这样一来,通过推压在槽部的相邻位置上所形成的边沿,可以容易地使槽部的相邻部位塑性变形。
或者,在前述槽部形成工序中,在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上,除了前述槽部外,分别形成与前述槽部相邻的边沿,和相对前述槽部配置于前述边沿的外侧的凹部,在前述突起部形成工序中,对前述边沿按压预定的模而使前述槽部的相邻部位塑性变形。
这样一来,因为在槽部的相邻位置上形成边沿且在其外侧形成凹部,所以通过推压该边沿,可以容易地使槽部的相邻部位塑性变形。
此外,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在前述突起部形成工序中,在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上,接合形成有对应于前述槽部的开口部与向该开口部的内方突出的突起部的分体构件,借此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上述突起部。
此外,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在前述突起部形成工序中,在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上,接合形成有对应于前述槽部的开口部的分体构件,并且在该分体构件的一面上按压预定的模而使该开口部的相邻部位塑性变形,借此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上述突起部。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可以取为还包括向前述槽部与前述冷却管的间隙中填充传热材料的填充工序的构成。
这样一来,通过传热材料的填充,可以谋求板状构件与冷却管之间的热传导性的提高。
传热材料的热传导率最好是为大于等于3W/(m·K),更好是为大于等于5W/(m·K)。如果传热材料的热传导率不足3W/(m·K),则由于板状构件的热难以移动到冷却管所以是不好的。此外,通过传热材料的热传导率为大于等于5W/(m·K),可使板状构件的热良好地移动到冷却管。
在该场合,例如,前述传热材料包括混入有金属材料的树脂材料、混入有碳材料的树脂材料、以及热熔材料当中的至少一种。
此外,最好是前述传热材料在前述冷却板的使用温度范围内具有弹性。
通过传热材料具有弹性,传热材料根据伴随热变形等的板状构件与冷却管的间隙的变化而伸缩,可以稳定地维持板状构件与冷却管的热连接。
此外,最好是在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至少一方上形成连通于前述槽部与前述冷却管的间隙且至少暂时收置前述传热材料的辅助槽。
在该场合,例如,在前述槽部形成工序中,在前述槽部的内面和/或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至少一方的对向面上,形成前述辅助槽。
靠上述辅助槽,可以根据板状构件与冷却管的间隙的容积适当调整传热材料的配置量,可以稳定地维持板状构件与冷却管之间的热连接。
此外,在前述填充工序中可以使前述传热材料软化且流动而进行前述传热材料的填充。
在该场合,例如,可以通过前述扩大管径工序中的前述冷却管的热使前述传热材料软化。
通过使传热材料软化且流动,传热材料可以在上述间隙的区域的范围内被填充。
本发明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制造方法来制造。
根据该冷却单元,则可以谋求低成本化和小型化。
本发明的光学装置,是包括根据图像信息调制从光源所射出的光束而形成光学像的光调制元件而构成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前述光调制元件被保持于通过上述制造方法所制造的冷却单元。
根据该光学装置,可以实现低成本化及小型化和冷却高效率。
本发明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其中具备:光源装置;至少根据图像信息调制从前述光源装置所射出的光束而形成光学像的光调制元件,被保持于通过上述制造方法所制造的冷却单元的光学装置;以及放大投影由前述光学装置所形成的光学像的投影光学装置。
根据该投影机,则可以谋求低成本化和小型化以及冷却的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冷却单元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B)是图1(A)中所示的A-A剖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板状构件的槽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表示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之一例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图3的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图3的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图3的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图3的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传热材料的填充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在板状构件中形成辅助槽的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在板状构件中形成辅助槽的例子的图。
图11是表示在板状构件中形成辅助槽的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冷却单元的变形例的图,图12(A)是示意的俯视图,图12(B)是图12(A)中所示的D-D剖视图。
图13是表示设定定位部的形状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在定位部上形成有引导光学元件用的斜面的例子的图。
图15是示意地表示投影机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16是从上方侧看投影机内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17是从下方看投影机内的光学装置与冷却单元的透视图。
图18是表示光学装置的总体构成的透视图。
图19是表示分流容器的总体构成的透视图。
图20是表示合流容器的总体构成的透视图。
图21是表示光学装置中的红色光用的面板构成的局部透视图。
图22是液晶面板保持框的分解透视图。
图23(A)是液晶面板保持框的组装主视图,图23(B)是图23(A)中所示的A-A剖视图。
图24(A)是入射侧偏振板保持框的组装主视图,图24(B)是图24(A)中所示的B-B剖视图。
图25(A)是射出侧偏振板保持框的组装主视图,图25(B)是图25(A)中所示的C-C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光学装置中的冷却流体的流动的配管系统图。
图27是表示配管系统的变形例的图。
图28是表示配管系统的另一个变形例的图。
标号的说明
A…照明光轴,1…投影机,2…外装壳体,3…空冷装置,4…光学单元,5…投影透镜(投影光学系统),10…冷却单元,11…光学元件,12、13…板状构件(框状构件),14…冷却管,44…光学装置,46…液冷单元,122、132…槽部,123、133…对向面,124、134…突起部,125、135、128、138…凹部,127、137…边沿、126、136、129、139…凸部,140…传热材料,141、142、151、152…分体构件,159…定位部,160辅助槽,411…光源单元,416…光源灯,441、441R、441G、441B…液晶面板(光学元件),442…入射侧偏振板(光学元件),443…射出侧偏振板(光学元件),444…十字分色棱镜,445…液晶面板保持框,4451、4452…框状构件,4451B、4452B…槽部,446…入射侧偏振板保持框,4461、4462…框状构件,4461B、4462B…槽部,447…射出侧偏振板保持框,4471、4472…框状构件,4471B、4472B…槽部,461…主容器,462…流体压送部,463…元件冷却管,4631R…液晶面板冷却管,4632R…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4…分流容器,465…合流容器,466…散热器,4662…散热翅片,467…轴流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再者,在各图中,为了使各构成要素成为在附图中能够识别的程度,根据需要使其比例与实际不同。
(冷却单元)
图1(A)是表示冷却单元10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B)是图1(A)中所示的A-A剖视图。
如图1(A)和图1(B)中所示,冷却单元10是保持透射型光学元件11的周缘且冷却该光学元件11的单元,具备:保持光学元件11的一对板状构件12、13,和被一对板状构件12、13夹持的冷却管14。
作为光学元件11,除了液晶面板、偏振板之外,可以采用相位差板、视野角修正板等种种的光学元件。此外,不限于透射型,本发明也可以运用于反射型的光学元件。进而,不限于光学元件,本发明也可以运用于其他物体的冷却。再者,就把本发明的冷却单元运用于液晶面板和偏振板的冷却结构的例子,在下文中详细地进行说明。
板状构件12、13分别是俯视大致矩形的框体,具有对应于光学元件11中的光束的透射区域的矩形的开口部121、131,和用来收置冷却管14的槽部122、132。板状构件12与板状构件13把冷却管14夹在其间地相互对向配置。作为板状构件12、13最好是用由热传导率高的材质制成的热良导体,例如,除了铝(234W/(m·K)),镁(156W/(m·K))或其合金(铝合金(大约100W/(m·K)),低比重镁合金(大约50W/(m·K))等)之外,可以采用各种金属。此外,板状构件12、13不限于金属材料,也可以是热传导率高的(例如大于等于5W/(m·K))的其他材料(树脂材料等)。
冷却管14由例如具有环状剖面而沿着其中心轴延长的导管(pipe)或软管(tube)构成,相应于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的平面形状进行弯折加工。作为冷却管14最好是用热传导率高的材料制成的热良导体,例如,除了铝(234W/(m·K)),铜(398W/(m·K)),不锈钢(16W/(m·K)(奥氏体类))或其合金之外,可以采用各种金属。此外,冷却管14不限于金属材料,也可以是热传导率高的(例如大于等于5W/(m·K))的其他材料(树脂材料等)。
具体地说,冷却管14,如图1(A)和图1(B)中所示,在光学元件11的周缘部的外侧,沿着光学元件11的周缘部大致配置一周。也就是说,在板状构件12、13的各对向面123、133(内面,对合面)处,沿着开口部121、131的缘部在大致一周的范围内形成剖面大致半圆形的槽部122、132,槽部122与槽部132处于相互大致镜面对称的形状关系。而且,在把冷却管14收置于各槽部122、132内的状态下,板状构件12、13彼此相互接合。在本例中,冷却管14为圆形导管,其外径与光学元件11的厚度为同程度。
图2是放大表示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2中所示,在板状构件12、13的各个上,设有向槽部122、132的内方突出的突起部124、134,通过该突起部124、134切入冷却管14的外面地配合,而使各板状构件12、13与冷却管14一体化。此外,经过后述的冷却管14的扩大管径处理,冷却管14的外面贴紧各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的内面。
再者,突起部124、134,如后所述,通过在形成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后,对对向面123、133上的槽部122、132的相邻位置施加外力使之塑性变形而形成。因此,在板状构件12、13的各对向面123、133上,在槽部122、132的相邻位置上,存在着作为力附加的压痕的凹部125、135。
回到图1,在冷却管14的一端配置冷却流体的流入部(IN),在另一端配置流出部(OUT)。冷却管14的流入部和流出部分别连接于冷却流体循环用的配管。再者,在冷却流体的路径上,分别配置未图示的流体压送部、各种容器、散热器等流体循环用的设备。
从流入部(IN)流入到冷却管14内的冷却流体,沿着光学元件11的周缘在大致一周的范围内流动,从流出部(OUT)流出。此外,该冷却流体在冷却管14内流动的期间,从光学元件11吸收热。也就是说,光学元件11的热经由板状构件12、13传导到冷却管14的冷却流体而被输送到外部。
在本例中,经由后述的冷却管14的扩大管径处理,使冷却管14贴紧各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使板状构件12、13与冷却管14之间的热传导性高。此外,因为冷却管14沿着光学元件11的周缘部在大致一周的范围内配置,所以可以谋求传热面积的扩大。因此,可以由在冷却管14内流动的冷却流体高效地冷却光学元件11。
在保持光学元件11的框体(板状构件12、13)的内部配置有冷却管14的结构,因为冷却流体的路径形成用的接合部比较少就够了,所以流体泄漏的危险小,此外,因为关于流动方向可以形成均一而平滑的流路,所以配管阻力小。而且,在该结构中,框体兼作光学元件11的保持机构与冷却机构,结果,存在着可以容易地谋求具备光学元件11的装置的小型化这样的优点。
再者,通过把传热材料填充于各板状构件12、13中的槽部122、132与冷却管14的间隙,可以谋求板状构件12、13与冷却管14之间的热传导性的提高。关于该传热材料的填充下文述及。
(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就上述冷却单元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冷却单元10的制造方法之一例的说明图。该制造方法包括槽部形成工序、突起部形成工序、和连接工序。
首先,在槽部形成工序中,如图3(a)中所示,在一对板状构件12、13的各对向面123、133上,形成用来收置冷却管的剖面大致U字形或剖面大致半圆形的槽部122、132。在该工序中,用铸造法(压铸法等)或锻造法(冷/热锻造等)一体成形具备槽部122(132)的板状构件12(13)。在铸造法中,例如,使熔融了的材料流入到预定形状的模,使之凝固而得到预期的形状的板状构件。在锻造法中,例如,把材料构件夹入一组模之间,压缩之而得到预期的形状的板状构件。虽然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形成槽部122、132,但是锻造法或铸造法容易谋求批量生产的低成本化。
接着,在突起部形成工序中,如图3(b)中所示,形成向槽部122、132的内方突出的突起部124、134。在该工序中,用锻造法。也就是说,向板状构件12、13的各对向面123、133上,按压预定的模19(楔形模,錾等),通过加压或击打在槽部122、132的相邻位置上形成作为模19的压痕的凹部125、135(压塌加工)。此时,槽部122、132与凹部125、135之间的部位(槽部122、132的相邻部位)被模19挤压,该部位向槽部122、132的内方塑性变形。结果,槽部122、132的边缘倒向内方,形成向槽部122、132的内方突出而且前端尖的突起部124、134。加压或击打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进行,此外还可以很好地运用于小型的物体的加工。
此外,凹部125、135和突起部124、134的形成在冷却管14的轴向的范围内进行。凹部125、135和突起部124、134既可以沿着槽部122、132的轴向连续地形成,也可以间歇地或部分地形成。此外,冷却管14的弯曲加工部分(图1(A)中所示的冷却管14的弯曲部),因为使突起部124、134切入比较困难,所以在对应于此的位置处,可以省略凹部125、135和突起部124、134或减小突起部124、134的形状。模19的形状根据板状构件12、13及冷却管14的材质、形状等适当确定。
接着,在连接工序中,如图3(c)中所示,在把冷却管14收置于各槽部122、132的状态下使板状构件12与板状构件13对向配置,把各对向面123、133彼此保持于接触状态,使冷却管14扩大管径。板状构件12、13的保持通过夹具等机械保持机构,或通过螺栓等的紧固接合来进行。扩大管径通过把流体加压供给到冷却管14的内部来进行,此外,根据需要分多次反复进行。
通过冷却管14的扩大管径,如图3(d)中所示,使冷却管14的外面贴紧于槽部122、132的内面,使一对板状构件12、13的各个与冷却管14热连接。此外,在扩大管径时,突起部124、134切入冷却管14的外面而接合,借此各板状构件12、13与冷却管14被连接。借此,制造具有把冷却管14夹在其间地对向配置一对板状构件12、13的构成的冷却结构(冷却板)。
然后,如前面图1中所示,把光学元件11固定于板状构件12、13,并且把冷却管14连接于冷却流体的供给系统,借此形成冷却单元10。
像以上说明的这样,在本例的冷却单元10的制造方法中,因为对一对板状构件12、13的各对向面123、133通过加压或击打等外力的附加,形成突起部124、134,所以与切削加工相比,可以实现制造时间的缩短,此外对小型化的适应也是容易的。因此,根据该制造方法,则可以谋求所制造的冷却单元10的低成本化和小型化。
图4~图7是表示图3的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再者,对具有与已经说明的相同的功能的构成要素,赋予同一标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在图4的例子中,在槽部形成工序中,在一对板状构件12、13的各对向面123、133上,除了槽部122、132外,形成与槽部122、132相邻的边沿127、137(图4(a))。进而,在槽部122、132的壁面上设有起模用的斜度(起模斜度)。边沿127(137)是从板状构件12(13)的对向面123(133)突出地形成的突起部。起模斜度谋求起模的容易化,槽部122(132)的宽度向开口慢慢扩宽地设置。边沿127、137的宽度或高度、起模斜度的角度等可以根据板状构件12、13及冷却管14的材质、形状等适当确定。通过用铸造法(压铸法等)或锻造法(冷/热锻造等),即使是这种形状的板状构件12、13也可以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
在突起部形成工序中,用锻造法使上述边沿127、137塑性变形(图4(b))。也就是说,对板状构件12、13的各对向面123、133处的上述边沿127、137按压预定的模19(楔形模,錾等),进行加压或击打(压塌加工)。此时,边沿127、137被模19挤压,该边沿127、137向槽部122、132的内方发生塑性变形。此外,在槽部122、132的相邻位置上,形成作为模的压痕的凹部125、135(台阶部)。再者,也可以不形成凹部125、135(台阶部),使力的附加位置成为与对向面123、133同一高度(对向面123、133平坦的状态)。
然后,通过使边沿127、137的角部倒向槽部122、132的内方,形成向槽部122、132的内方突出且前端尖锐的突起部124、134。此外,通过设置有斜度的槽部122、132的壁面倒向内方,突起部124、134形成为所谓倒锥状。然后,进行通过前述冷却管14的扩大管径所实现的连接工序(参照图3)。
在本示例中,通过形成边沿127、137,可以容易地实现突起部124、134形成时的塑性变形。而且,通过使突起部124、134形成为倒锥状,可以实现一对板状构件12、13的各自和冷却管14(参照图3)的连接性的提高。
接着,在图5的例子中,在槽部形成工序中,在一对板状构件12、13的各对向面123、133上,除了槽部122、132外,分别形成与槽部122、132相邻的边沿127、137,和相对槽部122、132与边沿127、137的外侧相邻而配置的凹部128、138(图5(a))。进而,在槽部122、132的壁面上设有起模用的斜度(起模斜度)。与图4的例同样地,边沿127(137)是从板状构件12(13)的对向面123(133)突出地形成的突起部,起模斜度为槽部122(132)的宽度向开口慢慢扩宽地设置。此外,凹部128(138)从板状构件12(13)的对向面123(133)凹陷地形成,在其与边沿127、137之间部分共有壁面。凹部128、138的宽度或深度,边沿127、137的宽度或高度,起模斜度的角度等可以根据板状构件12、13及冷却管的材质、形状等适当确定。通过用铸造法(压铸法等)或锻造法(冷/热锻造等),即使是这种形状的板状构件12、13也可以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
在突起部形成工序中,用锻造法使上述边沿127、137塑性变形(图5(b))。也就是说,对板状构件12、13的各对向面123、133处的上述边沿127、137按压预定的模19(楔形模,錾等),进行加压或击打(压塌加工)。此时,边沿127、137被模19挤压,该边沿127、137向槽部122、132的内方发生塑性变形。此外,在槽部122、132的相邻位置处,形成随着边沿127、137的变形而扩大的凹部128、138。在本例中,通过形成凹部128、138,可以以比较小的力容易地进行边沿127、137的塑性变形。这在防止随着突起部124、134的形成的板状构件12、13的变形上是有利的。
然后,通过边沿127、137的角部倒向槽部122、132的内方,形成向槽部122、132的内方突出且前端尖锐的突起部124、134。此外,通过设置有斜度的槽部122、132的壁面倒向内方,突起部124、134形成为所谓倒锥状。然后,进行通过前述冷却管14的扩大管径所实现的连接工序(参照图3)。
在本例中,通过形成边沿127、137与凹部128、138,可以容易地谋求突起部124、134形成时的塑性变形。而且,通过突起部124、134被形成为倒锥状,可以谋求一对板状构件12、13的各个与冷却管14(参照图3)的连接性的提高。
接着,在图6的例子中,在突起部形成工序中,在一对板状构件12、13的各对向面123、133上,接合分体构件141、142(图6(a))。在该构件141、142上预先形成有:对应于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而具有与槽部122(132)几乎相同的平面形状的开口部141a(142a),和向该开口部141a(142a)的内方突出的突起部124(134)。该构件141、142可以用铸造法(压铸法等)或锻造法(冷/热锻造等)来形成。虽然也可以用切削加工来形成开口部141a(142a)或突起部124(134),但是通过锻造法或铸造法来形成为预期的形状更容易谋求批量生产所带来的低成本化。
板状构件12、13与分体构件141、142的接合,可以采用用螺纹件等的紧固接合、粘接接合、焊接接合、嵌合等机械接合等的种种的方法。例如,如图6(b)中所示,由设在板状构件12(13)和构件141(142)上的凸部145、凹部146把两者预先定位,然后进行用上述接合的两者的固定就可以了。这样的接合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进行,此外还可以很好地运用于小型的物体的加工。
然后,通过将构件141、142接合于板状构件12、13,在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的开口位置上,配置向该槽部122、132的内方突出且前端尖锐的突起部124、134。然后,进行通过前述冷却管14的扩大管径进行的连接工序(参照图3)。
在本例中,因为通过分体构件141、142的接合而形成突起部124、134,所以与切削加工相比,可实现制造时间的缩短,此外对小型化的适应也容易。此外,通过把槽部分割成多个地形成,用铸造法或锻造法,可以形成所谓倒锥状等种种形状的突起部124、134。
接着,在图7的例子中,在突起部形成工序中,对一对板状构件12、13的各对向面123、133,接合分体构件151、152(图7(a)),然后用锻造法在该构件151、152上形成突起部124、134(图7(b))。在该构件151、152上,对应于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预先形成具有与槽部122(132)几乎相同的平面形状的开口部151a(152a)。该构件151、152可以用铸造法(压铸法等)或锻造法(冷/热锻造等)来形成。板状构件12、13与分体构件151、152的接合,与图6的例子同样,可以采用用螺纹件等的紧固接合、粘接接合、焊接接合、嵌合等机械接合等的种种的方法。这样的接合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进行,此外还可以很好地运用于小型的物体的加工。
然后,用锻造法使上述构件151、152局部地发生塑性变形。也就是说,对构件151、152的各开口部151a、152a的相邻位置按压预定的模19(楔形模,錾等),进行加压或击打(压塌加工)。此时,开口部151a、152a的边缘被模19挤压,该部位向槽部122、132的内方发生塑性变形。在构件151、152中的开口部151a、152a的相邻位置上形成作为模的压痕的凹部125、135。
在本例中,因为通过分体构件151、152的接合与对该构件151、152的外力的附加,形成突起部124、134,所以与用切削加工的场合相比,可以实现制造时间的缩短,此外对小型化的适应也是容易的。此外,由于形成突起部124、134的构件与板状构件12、13由分体来构成,所以可以谋求材质的选择性的提高。
(传热材料的填充)
这里,通过在上述冷却单元中,在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与冷却管14的间隙中,填充传热材料,可谋求板状构件12、13与冷却管14之间的热传导性的提高。
作为传热材料,最好是用由热传导率高的材质制成的热良导体。具体地说,可以用混入有金属材料的树脂材料、混入有碳材料的树脂材料、以及热熔材料等。传热材料的热传导率,最好是大于等于3W/(m·K),更好是大于等于5W/(m·K)。热熔材料的热传导率通常为大于等于5W/(m·K)。在混匀有金属材料或碳材料的树脂材料中,有热传导率大于等于3W/(m·K)者,也有热传导率大于等于10W/(m·K)者。作为一个例子,有Cool polymers公司制:D2(注册商标)(LCP树脂+传热用物混制,15W/(m·K),热膨胀率:10×10⌒-6/K),RS007(注册商标)(PPS树脂+传热用物混制,3.5W/(m·K),热膨胀率:20×10⌒-6/K)。
图8是表示传热材料的填充的情形的说明图。
如图8(a)中所示,传热材料140的填充,例如,在使冷却管14扩大管径的工序之前,可以通过预先在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的内面和/或冷却管14的外面上涂敷传热材料140来实施。传热材料140的涂敷可以用旋转涂敷法、喷射涂敷法、滚动涂敷法、金属型涂敷(die coat)法、浸渍涂敷法或者液滴喷出法等种种的方法。
如图8(b)中所示,如果在传热材料140的涂敷后使冷却管14扩大管径,则在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与冷却管14相互接触的部分处,板状构件12、13与冷却管14直接地热连接,在产生有间隙的部分处,两者介由传热材料140间接地热连接。也就是说,板状构件12、13与冷却管14的热传递由传热材料140补充,可以谋求板状构件12、13与冷却管14之间的热传导性的提高。此外,在传热材料140具有粘接力的场合,也可以把该粘接力利用于板状构件12、13与冷却管14的连接力等。
此外,在冷却管14的扩大管径时,根据需要可使传热材料140软化、流动。例如,在传热材料为热塑性的场合,在上述扩大管径时加热传热材料140。在该场合,可以利用扩大管径时的在冷却管14内流动的高温流体的热加热传热材料140。通过传热材料140软化、流动,传热材料140可以填充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与冷却管14的间隙的整个区域。
此外,在与槽部122、132相邻地设置凹部125、135的场合,传热材料140的剩余的量贮存于该凹部125、135(辅助槽).。通过设置传热材料140的贮存场所,传热材料140变得容易均质地扩展,传热材料140可以更可靠地配置于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与冷却管14的间隙的整个区域。此外,配置于凹部125、135(或者对向面123、133的间隙)的传热材料140具有提高板状构件12与板状构件13的热连接性的功能。
此外,传热材料最好是在冷却板(板状构件12、13)的使用温度范围内具有弹性。通过使传热材料具有弹性,传热材料就可以相应于伴随热变形等的板状构件12、13与冷却管14的间隙的变化而伸缩,使板状构件12、13与冷却管14的热连接可以稳定地维持。
此外,传热材料140也可以在冷却板(板状构件12、13)的使用温度范围内具有流动性。在该场合,在随着热变形等而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3与冷却管14的间隙的容积变化之际,通过传热材料140在上述间隙与凹部125、135(辅助槽)之间适当移动,上述间隙中的传热材料140的填充状态被保持,板状构件12、13与冷却管14的热连接被稳定地维持。在该场合,最好是考虑用来防止传热材料140向外部漏出的机构。例如,也可以用厌气型以外的传热材料,在与外界空气接触的部分处使之固化,在内部使之保持流动性。或者,也可以在内侧配置在上述使用温度范围内具有流动性的传热剂,在外侧配置固化的其它的传热材料。
图9、图10和图11示出在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的内面或对向面123、133上形成将上述传热材料140至少暂时收置的辅助槽160的例子。
在图9的例子中,辅助槽160在板状构件12、13的对向面123、133处,在槽部122、132的两外侧与槽部122、132大致并行地形成。此外,多个辅助槽160相互离开地配设。辅助槽160的形状或其数目可以根据传热材料140的材质特性等适当确定。通过用铸造法(压铸法等)或锻造法(冷/热锻造等),即使是这种形状的板状构件12、13也可以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
在图9的例子中,因为在板状构件12、13的对向面123、133上形成辅助槽160,所以传热材料140容易扩展到对向面123、133的间隙。通过该传热材料140的配置区域的扩大,板状构件12与板状构件13之间的热传导性提高,并且由传热材料140得到的板状构件12与板状构件13的连接力提高。
在图10的例子中,辅助槽160在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的内面上沿其轴向延伸地形成。进而,多个辅助槽160在辅助槽160的周方向上相互离开地配置。
此外,在图11的例子中,辅助槽160在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的内面上沿其周方向延伸地形成。进而,多个辅助槽160在槽部122、132的轴向上相互离开地配置。再者,在图11中,也可以把辅助槽160形成为从槽部122(132)的底部向顶部深度慢慢减小地变化。
在图10和图11的例子中,因为在板状构件12、13的各槽部122、132的内面上形成辅助槽160,所以在传热材料140的填充时传热材料140的剩余的量容易地移动到辅助槽160。结果,传热材料140就容易均质地扩展,传热材料140可更可靠地配置于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与冷却管14的间隙的整个区域。
再者,辅助槽160也可以设在板状构件12、13的槽部122、132与对向面123、133的双方中。
(光学元件的定位)
图12是表示冷却单元10的变形例的图,图12(A)是示意的俯视图,图12(B)是图12(A)中所示的D-D剖视图。再者,对具有与已经说明者同一功能的构成要素,赋予同一标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在图12的例子中,与图1的冷却单元10同样,一对板状构件12、13保持光学元件11的周缘,此外,在该一对板状构件12、13中夹持冷却管14。
在本例中,冷却管14关于光学元件11的宽度方向配置成两重,在板状构件12、13的开口部侧配置小直径的管14A,在其外侧配置大直径的管14B。
此外,在板状构件12、13的开口部的侧面上,从该侧面突出地设有多个定位部159(在本例中为8个)。各定位部159的前端面通过后述的塑性变形设定成预期的形状。再者,通过设置突起状的定位部159,开口部的侧面的面精度也可以比较粗。
然后,光学元件11靠这些多个定位部159来确定对板状构件12、13的平面的相对位置。
图13是表示设定图12的定位部159的情形的说明图。
在本例中,利用伴随冷却管14的扩大管径的板状构件12、13的变形来进行定位部159的形状设定。
首先,准备设置有冷却管14的收置用的槽部122、132,与成为定位部159的突起部的板状构件12、13(图13(a)),在该时刻突起部(定位部159)的前端由例如曲面或球面构成就可以了。此外,其形状精度比较粗就可以了。通过用铸造法(压铸法等)或锻造法(冷/热锻造等),即使是这种形状的板状构件12、13也可以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此外还能够很好地运用于小型的物体。
接着,在把冷却管14(14A、14B)夹持于各槽部122、132的状态下使板状构件12与板状构件13对向配置,把各对向面123、133彼此保持成接触状态(图13(b))。此时,由模158(外模)固定板状构件12、13的外侧面的位置,并且在板状构件12、13的开口部处配置另一个模157(内模)。此外,把外模158与内模157的面之间设定成预期的距离。
接着,使冷却管14(14A、14B)扩大管径(图13(c))。扩大管径可以通过把流体加压供给到冷却管14A、14B的内部来进行。此外,可以根据需要分多次反复进行。通过冷却管14的扩大管径,冷却管14的外面贴紧板状构件12、13的各槽部122、132,并且作为板状构件12、13的薄壁部的冷却管14A与开口部之间的部位向外变形。而且,随着该薄壁部的变形,突起部(定位部159)的前端压接于内模157地发生塑性变形,通过该塑性变形,进行定位部159的形状设定。也就是说,基于外模158与内模157的面之间距离,定位部159的前端面相对基准面(板状构件12、13的外侧面)的平面的相对位置被设定。
这样一来,在本例中,因为通过利用了冷却管14的扩大管径的塑性变形,进行用来定位光学元件11的定位部159的形状设定,所以与通过切削加工对定位部159进行形状设定的场合相比可以谋求工序的简化。
再者,如图14中所示,也可以在定位部159上形成用来引导光学元件11的斜面159a。在该场合,在上述内模157(参照图13)上预先设置对应于该斜面159a的倾斜面。通过利用模的塑性变形,能够容易地把定位部159设定成种种的形状。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冷却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可以很好地运用于需要进行光学元件的冷却的各种光学装置。通过该运用,可以谋求光学装置的低成本化和小型化。
(投影机的构成)
下面,作为上述冷却单元的运用例,就投影机的实施形态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以下的例子中,对后述的液冷单元46(参照图15),可以运用上述冷却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在该场合,上述光学元件11(参照图1)可以运用于后述的液晶面板441R、441G、441B,入射侧偏振板442和射出侧偏振板443(参照图18)的至少一个。
同样,上述板状构件12、13可以运用于后述的液晶面板保持框445(框状构件4451、框状构件4452)、入射侧偏振板保持框446(框状构件4461、框状构件4462)和射出侧偏振板保持框447(框状构件4471、框状构件4472)的至少一个。
同样,上述冷却管14可以运用于后述的元件冷却管463(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
通过把上述冷却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运用于后述的液冷单元46,可谋求投影机的低成本化和小型化。进而,可以实现由冷却性能的提高所达到的长寿命化。
图15是示意地表示投影机1的概略构成的图。
投影机1根据图像信息调制从光源所射出的光束而形成光学像,把所形成的光学像放大投影于屏幕上。该投影机1具备外装壳体2,空冷装置3,光学单元4,以及作为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透镜5。
再者,在图15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外装壳体2内,在空冷装置3、光学单元4、和投影透镜5以外的空间中,配置着电源块、灯驱动电路等。
外装壳体2由合成树脂等来构成,形成为把空冷装置3、光学单元4、和投影透镜5收置配置于内部的总体大致长方体状。该外装壳体2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由分别构成投影机1的顶面、前面、背面、和侧面的上壳体,与分别构成投影机1的底面、前面、侧面、和背面的下壳体来构成,前述上壳体和前述下壳体相互用螺纹件等固定。
再者,外装壳体2不限于合成树脂等制,也可以由其他材料来形成,例如,也可以由金属等来构成。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该外装壳体2上形成从投影机1外部把空气引入到内部用的进气口(例如,图16中所示的进气口22)和排出在投影机1内部加热了的空气用的排气口。
进而,在该外装壳体2上,如图15中所示,在投影透镜5的侧方处形成位于外装壳体2的角部分,把光学单元4的后述的散热器466和轴流风扇467等与其他构件隔离的分隔壁21。
空冷装置3把冷却空气送入到在投影机1内部所形成的冷却流路,冷却在投影机1内发生的热。空冷装置3具有:位于投影透镜5的侧方,从在外装壳体2上所形成的未图示的进气口把投影机1外部的冷却空气引入到内部的多叶片风扇31,和冷却未图示的电源块、灯驱动电路等用的冷却风扇等。
光学单元4是光学地处理从光源所射出的光束而根据图像信息将其形成光学像(彩色图像)的单元。该光学单元4,总体形状,如图15中所示,具有大致沿着外装壳体2的背面延伸、并且沿着外装壳体2的侧面延伸的俯视大致L字形。再者,关于该光学单元4的详细的构成,下文述及。
投影透镜5作为组合有多个透镜的透镜组来构成。而且,该投影透镜5,把由光学单元4所形成的光学像(彩色图像)放大投影于未图示的屏幕上。
(光学单元的详细的构成)
光学单元4,如图15中所示,具备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色分离光学系统42,中继光学系统43,光学装置44,光学部件用壳体45,以及液冷单元46。
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是用来大致均一地照明构成光学装置44的后述的液晶面板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光学系统。该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如图15中所示,具备光源单元411,第1透镜阵列412,第2透镜阵列413,偏振变换元件414,以及重叠透镜415。
光源单元411具备射出放射状的光线的光源灯416,和反射从该光源灯416所射出的放射光的反射器417。作为光源灯416多用卤素灯或金属卤化物灯、高压水银灯。此外,作为反射器417,虽然在图15中,采用抛物面镜,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取为采用由椭圆面镜构成,在光束射出侧把由该椭圆面镜所反射的光束形成为平行光的平行化凹透镜的构成。
第1透镜阵列412具有把从光轴方向看具有大致矩形的轮廓的小透镜矩阵状地排列的构成。各小透镜把从光源单元411所射出的光束分割成多个部分光束。
第2透镜阵列413具有与第1透镜阵列412大致同样的构成,具有小透镜矩阵状地排列的构成。该第2透镜阵列413与重叠透镜415一并具有使第1透镜阵列412的各小透镜的像成像于光学装置44的后述的液晶面板上的功能。
偏振变换元件414配置于第2透镜阵列413与重叠透镜415之间,把来自第2透镜阵列413的光变换成大致一种偏振光。
具体地说,由偏振变换元件414变换成大致一种偏振光的各部分光由重叠透镜415最终基本重叠于光学装置44的后述的液晶面板上。在用调制偏振光的类型的液晶面板的投影机中,因为仅能利用一种偏振光,故来自发出杂散偏振光的光源单元411的光的大致一半不能被利用。因此,通过用偏振变换元件414,可以把来自光源单元411的射出光变换成大致一种偏振光,提高光学装置44中的光的利用效率。
色分离光学系统42,如图15中所示,具备两个分色镜421、422,和反射镜423,具有由分色镜421、422把从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所射出的多个部分光束分离成红(R)、绿(G)、蓝(B)三色的色光的功能。
中继光学系统43,如图15中所示,具备入射侧透镜431,中继透镜433,和反射镜432、434,具有把由色分离光学系统42所分离的蓝色光引导到光学装置44的后述的蓝色光用的液晶面板的功能。
此时,在色分离光学系统42的分色镜421中,从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所射出的光束的红色光分量反射,并且绿色光分量与蓝色光分量透射。由分色镜421反射的红色光被反射镜423反射,通过场透镜418到达光学装置44的后述的红色光用的液晶面板。该场透镜418把从第2透镜阵列413所射出的各部分光束变换成对其中心轴(主光线)平行的光束。设在其他绿色光用、蓝色光用的液晶面板的光入射侧的场透镜418也是同样的。
在透射分色镜421的红色光与绿色光当中,绿色光被分色镜422反射,通过场透镜418而到达光学装置44的后述的绿色光用的液晶面板。另一方面,蓝色光透射分色镜422而通过中继光学系统43,进而通过场透镜418而到达光学装置44的后述的蓝色光用的液晶面板。再者,在蓝色光中用中继光学系统43,是因为蓝色光的光路的长度长于其他色光的光路的长度,为了防止光的发散等引起的光的利用效率的降低的缘故。也就是说,虽然由于入射于入射侧透镜431的部分色光的光路长度长所以取为这种构成,但是也可以考虑加长红色光的光路长度的构成。
光学装置44,如图15中所示,其中,作为光调制元件的三个液晶面板441(设红色光用的液晶面板为441R,绿色光用的液晶面板为441G,蓝色光用的液晶面板为441B),配置于该液晶面板441的光束入射侧和光束射出侧的作为光学变换元件的三个入射侧偏振板442和三个射出侧偏振板443,以及作为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十字分色棱镜444一体地构成。
液晶面板441虽然省略了具体的图示,但是具有把作为电光物质的液晶密闭封入一对透明的玻璃基板中的构成,根据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所输出的驱动信号,使上述液晶的取向状态受到控制,而调制从入射侧偏振板442所射出的偏振光束的偏振方向。
入射侧偏振板442,入射偏振方向通过偏振变换元件414取齐成大致一个方向的各色光,仅使所入射的光束当中的,与由偏振变换元件414而一致的光束的偏振轴大致相同方向的偏振光透射,吸收其他光束(光吸收型)。
该入射侧偏振板442虽然省略了具体的图示,但是具有在蓝宝石玻璃或水晶等的透光性基板上粘贴偏振模的构成。光吸收型的偏振膜,例如单轴延伸地形成含有碘分子或染料分子的膜,具有消光比比较高,入射角依存性比较小这样的优点。
射出侧偏振板443是与入射侧偏振板442大致同样的构成,其仅使从液晶面板441所射出的光束当中的,具有与入射侧偏振板442的光束的透射轴正交的偏振轴的光束透射,吸收其他光束(光吸收型)。
十字分色棱镜444是合成从射出侧偏振板443所射出的按每种色光所调制的光学像而形成彩色图像的光学元件。该十字分色棱镜444呈粘贴有四个直角棱镜的俯视大致正方形,在粘贴直角棱镜彼此的界面上,形成两个电介质多层膜。这些电介质多层膜反射从液晶面板441R、441B所射出而经由射出侧偏振板443的色光,透射从液晶面板441G所射出而经由射出侧偏振板443的色光。这样一来,由各液晶面板441R、441G、441B所调制的各色光被合成而形成彩色图像。
光学部件用壳体45,例如,由金属制的构件来构成,在内部设定预定的照明光轴A,把上述光学部件41~44收置配置于相对照明光轴A的预定位置。再者,光学部件用壳体45不限于金属制的构件,也可以由其他材料来构成,特别是最好是由热传导性材料来构成。
液冷单元46使冷却流体循环而主要冷却光学装置44,除了暂时贮存冷却流体的主容器461、作为用来使冷却流体的热散热的散热部的散热器466,使冷却空气吹送到该散热器466的轴流风扇467之外,具备分别后述的流体压送部、元件冷却管、分流容器、合流容器、以及管部等。
这里,图16是从上方侧看投影机1内的透视图,图17是从下方看投影机1内的主要为光学装置44与液冷单元46的透视图。
再者,在图16中,光学部件用壳体45内的光学部件,为了说明的简化,仅示出光学装置44,其他的光学部件41~43则省略。此外,在图16和图17中,为了说明的简化,部分省略地示出液冷单元46中的构件。
如图16中所示,光学部件用壳体45包括部件收置构件451、封闭部件收置构件451的开口部分的未图示的盖状构件而构成。
这当中,部件收置构件451分别构成光学部件用壳体45的底面、前面和侧面。
在该部件收置构件451中,在侧面的内侧面上,如图16中所示,形成从上方滑动式地嵌入上述光学部件41~44用的槽部451A。
此外,在侧面的正面部分上,如图16中所示,形成把投影透镜5相对光学单元4设置于预定位置用的投影透镜设置部451B。该投影透镜设置部451B形成为俯视大致矩形,在俯视大致中央部分上对应于来自光学装置44的光束射出位置形成圆形的未图示的孔,由光学单元4所形成的彩色图像通过上述孔由投影透镜5放大投影。
(液冷单元)
下面,就液冷单元46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图16和图17中,液冷单元46具备主容器461、液体压送部462(图17)、元件冷却管463、分流容器464(图17)、合流容器465、散热器466、轴流风扇467、以及管部469等。
主容器461,如图16和图17中所示,总体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由铝等金属制的两个容器状构件来构成,通过把两个容器状构件的开口部分相互连接而在内部暂时蓄积冷却流体。这些容器状构件例如,通过密封焊接或使橡胶等弹性构件介于其间来连接。
在该主容器461的周面处,如图17中所示,形成冷却流体的流入部461A和流出部461B。
这些流入部461A和流出部461B由管状构件来构成,突出于主容器461的内外地配置。而且,管部469的一端连接于向流入部461A的外侧突出的一端,经由该管部469使来自外部的冷却流体流入到主容器461内部。此外,向流出部461B的外侧突出的一端也连接到管部469的一端,经由该管部469使主容器461内部的冷却流体流出到外部。
此外,在主容器461中,流入部461A和流出部461B的各中心轴处于相互大致正交的位置关系,借此,可以避免经由流入部461A流入到主容器461内部的冷却流体,经由流出部461B直接流出到外部,通过在主容器461内部的混合作用,可以谋求冷却流体的均质化和温度的均一化。然后,从主容器461流出的冷却流体,经由管部469送到流体压送部462。
流体压送部462,如图17中所示,把来自主容器461的冷却流体吸引到内部,并且把该冷却流体向分流容器464强制地排出到外部。也就是说,主容器461的流出部461B与流体压送部462的流入部462A经由管部469连接,流体压送部462的流出部462B与分流容器464的流入部464A经由管部469连接。
具体地说,流体压送部462,例如,具有在大致长方体状的铝等金属制的中空构件内配置有叶轮的构成,在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的控制下,通过上述叶轮旋转,经由管部469把蓄积于主容器461内的冷却流体强制地吸引,经由管部469把该冷却流体强制地排出到外部。通过这种构成,可以减小上述叶轮的旋转轴方向的厚度尺寸,可以谋求紧凑化和省空间化。在本实施形态中,流体压送部462,如图16或图17中所示,配置于投影透镜5的下方。
元件冷却管463与光学装置44中的液晶面板441、入射侧偏振板442、和射出侧偏振板443各元件相邻而配置。而且,在流通于元件冷却管463的内部的冷却流体与各元件441、442、443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
这里,图18是表示光学装置44的总体构成的透视图。
在图18中,如前所述,光学装置44中,三个液晶面板441(红色光用的液晶面板441R、绿色光用的液晶面板441G、蓝色光用的液晶面板441B),配置于各液晶面板441的入射侧或射出侧的偏振板(入射侧偏振板442、射出侧偏振板443),以及十字分色棱镜444一体地构成。
也就是说,对红(R)、绿(G)、蓝(B)各色的每一种,按射出侧偏振板443、液晶面板441、和入射侧偏振板442的顺序,将这些重合配置于十字分色棱镜444上。
而且,元件冷却管463,对液晶面板441、入射侧偏振板442、和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各个分别地配置。
具体地说,元件冷却管463,对于红色光,包括:配置于液晶面板441R的周缘的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配置于入射侧偏振板442的周缘的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以及配置于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周缘的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冷却流体从各元件冷却管4631R、4632R、4633R的流入部(IN)流入到各管内部,沿着各元件441R、442、443的周缘流动,从各管的流出部(OUT)流出到外部。
同样,元件冷却管463,对于绿色光,包括:配置于液晶面板441G的周缘的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G,配置于入射侧偏振板442的周缘的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G,以及配置于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周缘的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G,此外,对于蓝色光,包括:配置于液晶面板441B的周缘的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B,配置于入射侧偏振板442的周缘的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B,以及配置于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周缘的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B。
在本实施形态中,液晶面板441、入射侧偏振板442,以及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各元件的周缘被保持框保持,在该保持框的内部,各元件冷却管463沿着各元件的周缘部配置大致一周。而且,在各元件441、442、443的同一边侧配置各元件冷却管463的流入部(IN)与流出部(OUT)。
再者,关于上述元件保持框,和元件冷却管463的详细的结构下文述及。
回到图16和图17,分流容器464,如图17中所示,把从流体压送部462所送出的冷却流体向各元件冷却管463分流。
此外,合流容器465,如图16中所示,使从各元件冷却管463所送出的冷却流体合流而暂时地将其蓄积。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光学装置44中的十字分色棱镜444的一面上配置分流容器464,在该十字分色棱镜444的相反端侧的一面上配置合流容器465。分流容器464和合流容器465的配置位置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的位置。
这里,图19是表示分流容器464的总体构成的透视图,图20是表示合流容器465的总体构成的透视图。
分流容器464,如图19中所示,总体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由铝等金属制的密闭的容器状构件来构成,在内部暂时地蓄积冷却流体。
在该分流容器464的周面处,形成冷却流体的流入部464A,和流出部464B1、464B2、…464B9。
这些流入部464A和流出部464B1~464B9由管状构件来构成,突出于分流容器464的内外地配置。而且,管部469的一端连接于向流入部464A的外侧突出的一端,经由该管部469使来自流体压送部462(参照图17)的冷却流体流入到分流容器464内部。此外,在向流出部464B1~464B9的外侧突出的一端的各个上也分别连接管部469的一端,经由该管部469使分流容器464内部的冷却流体向各元件冷却管463(参照图18)流出。
合流容器465,与分流容器464同样,如图20中所示,总体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由铝等金属制的密闭的容器状构件来构成,在内部暂时地蓄积冷却流体。
在该合流容器465的周面处,形成冷却流体的流入部465A1、465A2、…465A9,以及流出部465B。
这些流入部465A1~465A9和流出部465B,由管状构件来构成,突出于合流容器465的内外地配置。而且,管部469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向流入部465A1~465A9的外侧突出的一端的各个上,经由该管部469使来自各元件冷却管463(参照图18)的冷却流体流入到合流容器465内部。此外,在向流出部465B的外侧突出的一端上也连接管部469的一端,经由该管部469使合流容器465内部的冷却流体向散热器466流出。
回到图16和图17,散热器466,如图17中所示,具备冷却流体流通的管状构件4661,和连接于该管状构件的多个散热翅片4662。
管状构件4661由铝等导热性高的构件构成,其中,从流入部4661A流入的冷却流体向流出部4661B地在内部流通。管状构件4661的流入部4661A与合流容器465的流出部465B经由管部469连接,管状构件4661的流出部4661B与主容器461经由管部469连接。
多个散热翅片4662由铝等导热性高的板状构件构成,并列配置。此外,轴流风扇467构成为从散热器466的一面侧吹送冷却空气。
而且,在散热器466中,在管状构件4661内流通的冷却流体的热经由散热翅片4662散热,并且通过采用轴流风扇467所进行的冷却空气的供给而促进该散热。
再者,作为管部469的形成材料,例如,可以用铝等金属,也可以用树脂制等的其他材料。
作为冷却流体,可以用例如作为透明性的非挥发性液体的乙二醇,也可以用其他液体。再者,本发明中的冷却流体不限于液体,也可以是气体,此外,也可以用液体与固体的混合物等。
像以上说明的这样,在液冷单元46中,经由管部469,冷却流体按主容器461、流体压送部462、分流容器464、元件冷却管463、合流容器465,以及散热器466的顺序流动,该冷却流体从散热器466返回到主容器461,在上述路径中反复流动地循环。
而且,在液冷单元46中,通过使冷却流体在各元件冷却管463内流动,使因光束的照射等产生的光学装置44中的各元件441、442、443的热被适当去除,使各元件441、442、443的温度上升受到抑制。各元件441、442、443的热经由各元件的保持框传导到各元件冷却管463内的冷却流体。
(元件保持框和元件冷却管)
接下来,就元件保持框和元件冷却管进行说明。这里,虽然典型地,说明与红色光相关的上述构件,但是关于绿色光和蓝色光也与它是同样的。
图21是表示光学装置44中的红色光用的面板构成的局部透视图。
如图21中所示,关于红色光,液晶面板441R的周缘保持于液晶面板保持框445,入射侧偏振板442的周缘保持于入射侧偏振板保持框446,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周缘保持于射出侧偏振板保持框447。各保持框445、446、447具有对应于液晶面板441R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后述的矩形的开口部,光束通过这些开口部。
而且,在液晶面板保持框445的内部,沿着液晶面板441R的周缘配置着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在入射侧偏振板保持框446的内部,沿着入射侧偏振板442的周缘配置着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在射出侧偏振板保持框447的内部,沿着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周缘配置着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
图22是液晶面板保持框445的分解透视图,图23(A)是液晶面板保持框445的组装主视图,图23(B)是图23(A)中所示的A-A剖视图。
液晶面板保持框445,如图23中所示,包括一对框状构件4451、4452,和液晶面板固定板4453。
这里,液晶面板441R是透射型的,具有将液晶层密闭封入于一对透明基板间的构成,一对基板包括:形成有把驱动电压施加于液晶用的数据线、扫描线、开关元件、像素电极等的驱动基板,和形成有共用电极、黑矩阵等的对向基板。
框状构件4451、4452分别是俯视大致矩形的框体,具有对应于液晶面板441R的图像形成区域的矩形的开口部4451A、4452A,和用来收置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的槽部4451B、4452B。框状构件4451与框状构件4452把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夹在其间地相互对向配置。作为框状构件4451、4452,最好是用由热传导率高的材质制成的热良导体,例如,除了铝(234W/(m·K)),镁(156W/(m·K))或其合金(铝压铸合金(大约100W/(m·K)),Mg-Al-Zn类合金(大约50W/(m·K))等)之外,可以采用各种金属。此外,框状构件4451、4452不限于金属材料,也可以是热传导率高的(例如大于等于5W/(m·K))的其他材料(树脂材料等)。
液晶面板固定板4453,如图22中所示,由具有对应于液晶面板441R的图像形成区域的矩形的开口部4453A的板状构件构成,把液晶面板441R夹在其间地固定于框状构件4452。该液晶面板固定板4453,如图23(B)中所示,接触于液晶面板441R地配置,具有使框状构件4451、4452与液晶面板441R相互贴紧而把它们热连接的功能,并且具有对液晶面板441R的热散热的功能。此外,液晶面板441R的热的一部分经由液晶面板固定板4453传导到框状构件4451、4452。
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由具有例如环状剖面且沿其中心轴延长的导管或软管制成,如图22中所示,相应于框状构件4451、4452的槽部4451B、4452B的形状被弯折加工。作为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最好是用热传导率高的材质制成的热良导体,例如,除了铝、铜、不锈钢或其合金之外,可以采用各种金属。此外,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不限于金属材料,也可以是热传导率高的(例如大于等于5W/(m·K))的其他材料(树脂材料等)。
具体地说,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如图23(A)和图23(B)中所示,在液晶面板441R的周缘部的外侧,沿着液晶面板441R的周缘部配置大致一周。也就是说,在框状构件4451、4452的各内面(对合面、对向面)处,沿着开口部4451A、4452A的缘部在大致一周的范围内形成剖面大致半圆形的槽部4451B、4452B,槽部4451B与槽部4452B处于相互大致镜面对称的形状关系。然后,在把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收置于各槽部4451B、4452B内的状态下,将框状构件4451、4452彼此相互接合。在本实施形态中,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为圆形导管,其外径与液晶面板441R的厚度为相同程度。
框状构件4451与框状构件4452的接合,可以采用用螺纹件等的紧固接合、粘接接合、焊接接合、嵌合等机械接合等的种种的方法。作为接合方法,最好是用使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与框状构件4451、4452(或者液晶面板441R)之间的热传导性高的方法。
在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的一端配置冷却流体的流入部(IN),在另一端配置流出部(OUT)。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的流入部和流出部分别连接于冷却流体循环用的配管(管部469)。
从流入部(IN)流入到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内的冷却流体沿着液晶面板441R的周缘在大致一周的范围内流动,从流出部(OUT)流出。此外,该冷却流体在流通于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内的期间,从液晶面板441R吸收热。也就是说,液晶面板441R的热经由框状构件4451、4452传导到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内的冷却流体而被输送到外部。
这里,在该液晶面板保持框445中,如图23(B)中所示,关于液晶面板441R的厚度方向,靠近液晶面板441R的光束入射面侧配置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在液晶面板441R中,一般与射出面侧相比,配置有黑矩阵的入射面侧的热吸收多。因此,通过靠近温度容易上升的入射面侧配置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可使液晶面板441R的热被高效率地去除。
进而,在液晶面板441R的侧面设有台阶,与入射面相比使射出面的面积宽广。因此,通过靠近面积小的入射面侧配置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可以谋求构成要素的配置的高效率,可以谋求装置的小型化。
图24(A)是入射侧偏振板保持框446的组装主视图,图24(B)是图24(A)中所示的B-B剖视图。
入射侧偏振板保持框446由与液晶面板保持框445(参照图22)大致同样的构成形成,如图24(A)和图24(B)中所示,包括一对框状构件4461、4462,和偏振板固定板4463。
这里,入射侧偏振板442由在透光性基板上粘贴有偏振膜的构成形成。
框状构件4461、4462分别是俯视大致矩形的框体,具有:对应于入射侧偏振板442的光透射区域的矩形的开口部4461A、4462A,和用来收置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的槽部4461B、4462B。框状构件4461与框状构件4462把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夹在其间地相互对向配置。作为框状构件4461、4462,最好是用由热传导率高的材质制成的热良导体,例如,除了铝、镁或其合金之外,可以采用各种金属。此外,框状构件4461、4462不限于金属材料,也可以是热传导率高的(例如大于等于5W/(m·K))的其他材料(树脂材料等)。
偏振板固定板4463,如图24(A)和图24(B)中所示,由具有对应于入射侧偏振板442的光透射区域的矩形的开口部4463A的板状构件形成,把入射侧偏振板442夹在其间地固定于框状构件4461。该偏振板固定板4463,如图24(B)中所示,接触于入射侧偏振板442地配置,具有使框状构件4461、4462与入射侧偏振板442相互贴紧而把它们热连接的功能,并且具有对入射侧偏振板442的热散热的功能。此外,入射侧偏振板442的热的一部分经由偏振板固定板4463传导到框状构件4461、4462。
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由例如通过拉拔加工或拉深加工等所形成的无缝管制成,相应于框状构件4461、4462的槽部4461B、4462B的形状被弯折加工。作为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最好是用热传导率高的材质制成的热良导体,例如,除了铝、铜、不锈钢或其合金之外,可以采用各种金属。此外,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不限于金属材料,也可以是热传导率高的(例如大于等于5W/(m·K))的其他材料(树脂材料等)。
具体地说,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如图24(A)和图24(B)中所示,在入射侧偏振板442的周缘部的外侧,沿着入射侧偏振板442的周缘部配置大致一周。也就是说,在框状构件4461、4462的各内面(对合面、对向面)处,沿着开口部4461A、4462A的缘部在大致一周的范围内形成剖面大致半圆形的槽部4461B、4462B,槽部4461B与槽部4462B处于相互大致镜面对称的形状关系。然后,在把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收置于各槽部4461B、4462B内的状态下,将框状构件4461、4462彼此相互接合。在本实施形态中,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为圆形导管,其外径与入射侧偏振板442的厚度为相同程度。
框状构件4461与框状构件4462的接合,可以采用用螺纹件等的紧固接合、粘接接合、焊接接合、嵌合等机械接合等的种种的方法。作为接合方法,最好是用使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与框状构件4461、4462(或者入射侧偏振板442)之间的热传导性高的方法。
在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的一端配置冷却流体的流入部(IN),在另一端配置流出部(OUT)。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的流入部和流出部分别连接于冷却流体循环用的配管(管部469)。
从流入部(IN)流入到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内的冷却流体沿着入射侧偏振板442的周缘在大致一周的范围内流动,从流出部(OUT)流出。此外,该冷却流体在流通于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内的期间,从入射侧偏振板442吸收热。也就是说,入射侧偏振板442的热经由框状构件4461、4462传导到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内的冷却流体而被输送到外部。
图25(A)是射出侧偏振板保持框447的组装主视图,图25(B)是图25(A)中所示的C-C剖视图。
射出侧偏振板保持框447由与入射侧偏振板保持框446(参照图24)大致同样的构成形成,如图25(A)和图25(B)中所示,包括一对框状构件4471、4472,和偏振板固定板4473。
这里,射出侧偏振板443,与入射侧偏振板442同样,由在透光性基板上粘贴有偏振膜的构成形成。
框状构件4471、4472分别是俯视大致矩形的框体,具有:对应于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光透射区域的矩形的开口部4471A、4472A,和用来收置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的槽部4471B、4472B。框状构件4471与框状构件4472把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夹在其间地相互对向配置。作为框状构件4471、4472,最好是用由热传导率高的材质制成的热良导体,例如,除了铝、镁或其合金之外,可以采用各种金属。此外,框状构件4471、4472不限于金属材料,也可以是热传导率高的(例如大于等于5W/(m·K))的其他材料(树脂材料等)。
偏振板固定板4473,如图25(A)和图25(B)中所示,由具有对应于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光透射区域的矩形的开口部4473A的板状构件构成,把射出侧偏振板443夹在其间地固定于框状构件4471。该偏振板固定板4473,如图25(B)中所示,接触于射出侧偏振板443地配置,具有使框状构件4471、4472与射出侧偏振板443相互贴紧而把它们热连接的功能,并且具有对射出侧偏振板443的热散热的功能。此外,射出侧偏振板443的热的一部分经由偏振板固定板4473传导到框状构件4471、4472。
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由例如通过拉拔加工等所形成的无缝管制成,相应于框状构件4471、4472的槽部4471B、4472B的形状被弯折加工。作为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最好是用热传导率高的材质制成的热良导体,例如,除了铝、铜、不锈钢或其合金之外,可以采用各种金属。此外,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不限于金属材料,也可以是热传导率高的(例如大于等于5W/(m·K))的其他材料(树脂材料等)。
具体地说,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如图25(A)和图25(B)中所示,在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周缘部的外侧,沿着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周缘部配置大致一周。也就是说,在框状构件4471、4472的各内面(对合面、对向面)处,沿着开口部4471A、4472A的缘部在大致一周的范围内形成剖面大致半圆形的槽部4471B、4472B,槽部4471B与槽部4472B处于相互大致镜面对称的形状关系。然后,在把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收置于各槽部4471B、4472B内的状态下,将框状构件4471、4472彼此相互接合。在本实施形态中,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为圆形导管,其外径与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厚度为相同程度。
框状构件4471与框状构件4472的接合,可以采用用螺纹件等的紧固接合、粘接接合、焊接接合、嵌合等机械接合等的种种的方法。作为接合方法,最好是用使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与框状构件4471、4472(或者射出侧偏振板443)之间的热传导性高的方法。
在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的一端配置冷却流体的流入部(IN),在另一端配置流出部(OUT)。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的流入部和流出部分别连接于冷却流体循环用的配管(管部469)。
从流入部(IN)流入到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内的冷却流体沿着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周缘在大致一周的范围内流动,从流出部(OUT)流出。此外,该冷却流体在流通于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内的期间,从射出侧偏振板443吸收热。也就是说,射出侧偏振板443的热经由框状构件4471、4472传导到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内的冷却流体而被输送到外部。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形态中,对于红色光,在液晶面板441R、入射侧偏振板442、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各元件的保持框445、446、447的内部配置元件冷却管4631R、4632R、4633R,由在该元件冷却管4631R、4632R、4633R中流动的冷却流体适当去除各元件441R、442、443的热。也就是说,经由各保持框445、446、447将各元件441R、442、443与元件冷却管4631R、4632R、4633R热连接,通过在各元件441R、442、443与元件冷却管4631R、4632R、4633R内的冷却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各元件441R、442、443的热经由保持框445、446、447传导到元件冷却管4631R、4632R、4633R内的冷却流体。然后,通过使各元件441R、442、443的热转移到冷却流体,使各元件441R、442、443得到冷却。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因为各元件冷却管4631R、4632R、4633R沿着各元件441R、442、443的周缘部在大致一周的范围内配置,所以可以谋求传热面积的扩大,使各元件有效地得到冷却。
而且,通过将冷却流体的路径(元件冷却管4631R、4632R、4633R)沿着各元件441R、442、443的周缘部配置,图像形成用的光束不通过冷却流体中,因此,可以避免由液晶面板441R所形成的光学像中包含冷却流体中的气泡或尘埃等的像,或发生与冷却流体的温度分布相应的光学像的波动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因为各元件441R、442、443的周缘部处的冷却流体的路径由管(元件冷却管4631R、4632R、4633R)来形成,所以路径形成用的接合部比较少就够了。通过使接合部的数目或面积少,可以谋求构成的简化,并且可以防止冷却流体的泄漏。
这样一来,根据本实施形态,则既可以抑制用冷却流体所引起的不佳状况的发生,又可以有效地抑制各元件441R、442、443的温度上升。
再者,在元件保持框445、446、447的内部配置有元件冷却管4631R、4632R、4633R的结构,其中,保持框445、446、447兼作各元件441R、442、443的保持机构与冷却机构,结果,容易谋求小型化,可以很好地运用于小型的光学元件。
例如,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各元件441R、442、443的周缘部的外侧,配置具有与各元件的厚度相同程度的外径的元件冷却管4631R、4632R、4633R,能抑制因具备冷却流体路径所引起的厚度方向的扩大。
以上,虽然就光学装置44(参照图18)中的红色光用的面板构成及其冷却结构典型地进行了说明,但是关于绿色光和蓝色光也是与此同样的,各元件(液晶面板、入射侧偏振板、射出侧偏振板)分别地保持于保持框,在该保持框的内部配置元件冷却管。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形态中,包括三个液晶面板441R、441G、441B,三个入射侧偏振板442,和三个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合计九个光学元件,用冷却流体分别地冷却。通过将各元件分别地冷却,可以可靠地防止伴随各元件的温度上升的问题的发生。
(配管系统)
图26是表示上述光学装置44中的冷却流体的流动的配管系统图。
如图26中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对光学装置44中的,包括三个液晶面板441R、441G、441B,三个入射侧偏振板442,和三个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合计九个光学元件,并行地设置冷却流体的路径。
具体地说,关于红色光的包括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与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与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的三个元件冷却管分别一端连接于分流容器464且另一端连接于合流容器465。同样,关于绿色光的三个元件冷却管4631G、4632G、4633G,和关于蓝色光的三个元件冷却管4631B、4632B、4633B也分别为,一端连接于分流容器464且另一端连接于合流容器465。结果,上述九个元件冷却管并联地配置于分流容器464与合流容器465之间的冷却流体的路径上。
冷却流体在分流容器464中针对各色的每一种分流为每色各三个合计九个路径,在九个元件冷却管(4631R、4632R、4633R、4631G、4632G、4633G、4631B、4632B、4633B)内并行地流动。因为上述九个元件冷却管并联地配置于冷却流体的路径上,所以几乎同一温度的冷却流体流入到各元件冷却管内。通过使冷却流体沿着各元件的周缘,在各元件冷却管内流动使,使各元件得到冷却,并且流过各元件冷却管的冷却流体的温度上升。该热交换后,冷却流体在合流容器465内合流,通过前面说明的散热器466(参照图17)中的散热被冷却。然后,温度下降了的冷却流体被再次供给到分流容器464。
在本实施形态中,因为对应于九个光学元件的上述九个元件冷却管并联地配置于冷却流体的路径上,所以从分流容器464到合流容器465的冷却流体的路径的长度比较短,该路径中的压力损失引起的流路阻力小。因此,即使各元件冷却管为小直径也容易确保冷却流体的流量,此外因为对各元件的各个供给比较低温的冷却流体,所以各元件被有效地冷却。
再者,也可以对上述九个光学元件当中的发热少的元件,省略元件冷却管的配置。例如,在入射侧偏振板442或射出侧偏振板443为无机偏振板等光束的吸收少的形态的场合,可以取为对这些省略冷却管的构成。
此外,不限于把多个元件冷却管全都并联地配置于冷却流体的路径上的构成,也可以取串联地配置至少一部分的构成。在该场合,根据各元件的发热确定其路径就可以了。
图27示出上述配管系统的变形例。再者,对与图26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同一标号。
在图27的例子中,对光学装置44中的,包括三个液晶面板441R、441G、441B,三个入射侧偏振板442和三个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合计九个光学元件分别配置元件冷却管(4631R、4632R、4633R、4631G、4632G、4633G、4631B、4632B、4633B),并且将冷却流体的路径针对每色串联地设置。
具体地说,关于红色光,分流容器464的流出部与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的流入部连接,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的流出部与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的流入部连接,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的流出部与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的流入部连接,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的流出部与合流容器465的流入部连接。也就是说,从分流容器464向合流容器465,按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的顺序,将这些串联地配置。同样,关于绿色光,从分流容器464向合流容器465,按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G、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G、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G的顺序,将这些串联地配置。此外,关于蓝色光也同样,从分流容器464向合流容器465,按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B、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B、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B的顺序,将这些串联地配置。
冷却流体在分流容器464中分流为三个路径。然后针对各色分别,最初流过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4633G、4633B,接着流过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4631G、4631B,最后流过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4632G、4632B。通过使冷却流体沿着各元件的周缘,在各元件冷却管内流动,使各元件得到冷却,并且流过各元件冷却管的冷却流体的温度上升。在本例中,因为针对各色的每一种而将三个元件冷却管串联地配置,所以冷却流体的流入时的温度(入口温度)在上游侧的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4633G、4633B处最低,在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4631G、4631B处次低,在下游侧的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4632G、4632B处变得比较高。然后,冷却流体在合流容器465内合流,通过前面说明的散热器466(参照图17)中的散热被冷却。然后,温度下降了的冷却流体被再次供给到分流容器464。
这里,在液晶面板441R、441G、441B中,与液晶层引起的光吸收一并,光束被在驱动基板上所形成的数据线和扫描线、在对向基板上所形成的黑矩阵等吸收一部分。此外,在入射侧偏振板442中,入射的光束被上游侧的偏振变换元件414(参照图15)变换成大致一种偏振光,该光束的绝大部分透射,光束的吸收比较少。此外,在射出侧偏振板443中,将入射的光束基于图像信息而调制偏振方向,通常该光束的吸收量比入射侧偏振板442要多。
而且,光学装置44中的发热,具有按入射侧偏振板、液晶面板、射出侧偏振板的顺序变高的倾向(入射侧偏振板<液晶面板<射出侧偏振板=。
在该图27的例子中,因为针对各色按每种各三个的方式将元件冷却管在冷却流体的路径上串联地配置,所以与把九个元件冷却管全都并联地配置的构成相比,可以谋求配管空间的缩小。
此外,由于对发热比较高的射出侧偏振板443最初供给冷却流体,所以可以可靠地冷却射出侧偏振板443。
再者,在上述例子中不限于按发热高的顺序从上游侧串联地配置元件冷却管。也可以按发热低的顺序从上游侧串联地配置元件冷却管,或者也可以是其它顺序。配置的顺序可以根据多个元件间的发热之差、元件冷却管的冷却能力等确定。
进而,不限于针对各色把多个元件冷却管全都串联地配置,像下面说明的那样,也可以是仅把一部分串联地配置的构成。
图28示出上述配管系统的另一个变形例。再者,对与图26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同一标号。
在图28的例子中,对光学装置44中的,包括三个液晶面板441R、441G、441B,三个入射侧偏振板442,和三个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合计九个光学元件分别配置元件冷却管(4631R、4632R、4633R、4631G、4632G、4633G、4631B、4632B、4633B),并且将冷却流体的路径针对各色的每一种一部分串联地设置。
具体地说,关于红色光,从分流容器464向合流容器465,按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的顺序将它们串联地配置,与其并行地配置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也就是说,分流容器464的流出部与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的流出部连接,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的流出部与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的流入部连接,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的流出部与合流容器465的流入部连接。此外,分流容器464的流出部与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的流入部连接,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的流出部与合流容器465的流入部连接。同样,关于绿色光,从分流容器464向合流容器465,按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G、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G的顺序将这些串联地配置,与之并行地配置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G。关于蓝色光也同样,按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B、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B的顺序将这些串联地配置,与之并行地配置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B。
冷却流体在分流容器464中针对各色每一种分流为每种各两个的合计六个路径。然后,该冷却流体针对各色分别,最初流过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4631G、4631B与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4633G、4633B。流过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4631G、4631B后的冷却流体,接着流过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4632G、4632B,然后流向合流容器465。另一方面,流过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4633G、4633B后的冷却流体针对各色分别从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4633G、4633B直接流向合流容器465。通过使冷却流体沿着各元件的周缘,在各元件冷却管内流动,使各元件得到冷却,并且流过各元件冷却管的冷却流体的温度上升。在本例中,冷却流体的流入时的温度(入口温度)在上游侧的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4631G、4631B与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4633G、4633B处比较低,在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4632G、4632B处比较高。此外,如上所述因为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发热与其他元件相比最高,所以射出侧偏振板冷却管4633R、4633G、4633B中的冷却流体的流出时的温度(出口温度)比较高,与此相比液晶面板冷却管4631R、4631G、4631B的出口温度比较低。因此,在该图28的例子中,入射侧偏振板冷却管4632R、4632G、4632B的入口温度,就比前面图27的例子中的低。流过各元件周缘后的冷却流体然后,在合流容器465内合流,通过前面说明的散热器466(参照图17)中的散热被冷却。然后,温度下降了的冷却流体被再次供给到分流容器464。
在该图28的例子中,因为针对各色按每种各两个的方式将元件冷却管串联地配置而且与之并行地配置另一个元件冷却管,所以与把九个元件冷却管全都并联地配置的构成相比,可以谋求配管空间的缩小。
此外,通过与对发热高的射出侧偏振板443的冷却路径并行地,对液晶面板441R、441G、441B和入射侧偏振板442设置冷却路径,可以避免射出侧偏振板443的热影响波及其他元件,可以有效地冷却液晶面板441R、441G、441B和入射侧偏振板442。
再者,虽然在上述图26、图27、和图28的例子中,红(R)、绿(G)、蓝(B)三色的冷却结构是分别相同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是针对每种颜色不同的构成。例如,也可以对于红色光和蓝色光采用图27或图28的构成,对于绿色光采用图26或图28的构成。或者也可以是其他组合。
这里,因为绿色光一般来说光强度比较强所以其光学元件也容易温度上升。因此,通过对于绿色光采用冷却效果高的冷却结构,对于其他红色光和蓝色光采用简单的构成的冷却结构,可以谋求配管空间的缩小与元件冷却的高效率。
此外,在上述图26、图27、和图28的例子中,分流容器464不限定于对应于红、绿、蓝三色把冷却流体的路径分流成三个。例如,分流容器464也可以是把冷却流体的路径分流成关于红色光与蓝色光的系统,和关于绿色光的系统。在该场合,例如通过把关于红色光与蓝色光的冷却结构串联地配置,与之并行地配置关于绿色光的冷却结构,与上述同样地,可以谋求配管空间的缩小与元件冷却的高效率。
虽然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就用三个液晶面板的投影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运用于仅用一个液晶面板的投影机、仅用两个液晶面板的投影机、或者用多于等于四个液晶面板的投影机。
此外,不限于透射型的液晶面板,也可以用反射型的液晶面板。
此外,作为光调制元件不限于液晶面板,也可以采用使用微镜的器件等的液晶以外的光调制元件。在该场合,可以省略光束入射侧和光束射出侧的偏振板。
此外,本发明能够运用于从观察屏幕的方向进行投影的前投式的投影机,和从观察屏幕的方向的相反侧进行投影的背投式的投影机。
虽然以上参照附图就根据本发明的最佳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的例子。应该指出,只要是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技术方案的范围中所述的技术思想的范畴内,可以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是显而易见的,关于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Claims (18)

1.一种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用于制造具备在内部流通冷却流体的冷却板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前述冷却板具有把冷却流体流通的冷却管夹在其间地对向配置一对板状构件的构成,
上述制造方法包括:
在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上形成收置前述冷却管的槽部的槽部形成工序,
通过对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施加外力或接合预定构件,形成向前述槽部的内方突出的突起部的突起部形成工序,以及
把前述冷却管收置于前述槽部且使该冷却管扩大管径,通过使前述突起部与前述冷却管接合而使前述一对板状构件中的每一个前述板状构件与前述冷却管连接的连接工序。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用铸造法或锻造法来形成前述槽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用锻造法来形成前述突起部。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前述突起部形成工序中,对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按压预定的模而使前述槽部的相邻部位发生塑性变形。
5.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前述槽部形成工序中,在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上,除了前述槽部外,形成与前述槽部相邻的边沿,
在前述突起部形成工序中,对前述边沿按压预定的模而使前述槽部的相邻部位发生塑性变形。
6.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前述槽部形成工序中,在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上,除了前述槽部外,分别形成与前述槽部相邻的边沿,和相对前述槽部配置于前述边沿的外侧的凹部,
在前述突起部形成工序中,对前述边沿按压预定的模而使前述槽部的相邻部位发生塑性变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前述突起部形成工序中,在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上,接合形成有对应于前述槽部的开口部与向该开口部的内方突出的突起部的分体构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前述突起部形成工序中,在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各对向面上,接合形成有对应于前述槽部的开口部的分体构件,并且对该分体构件的一面按压预定的模而使该开口部的相邻部位发生塑性变形。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还包括:
向前述槽部与前述冷却管的间隙中填充传热材料的填充工序。
10.如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前述传热材料包含混入有金属材料的树脂材料、混入有碳材料的树脂材料以及热熔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前述传热材料在前述冷却板的使用温度范围内具有弹性。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至少一方中形成连通于前述槽部与前述冷却管的间隙且至少暂时收置前述传热材料的辅助槽。
13.如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前述槽部形成工序中,在前述槽部的内面和/或前述一对板状构件的至少一方的对向面上,形成前述辅助槽。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单元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前述填充工序中使前述传热材料软化且流动而进行前述传热材料的填充。
15.如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通过前述扩大管径工序中的前述冷却管的热使前述传热材料软化。
16.一种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通过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何一项的制造方法所制造。
17.一种光学装置,其包括根据图像信息调制从光源所射出的光束而形成光学像的光调制元件而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
至少前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于通过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冷却单元。
18.一种投影机,其特征在于,其中具备:
光源装置,
权利要求17中所述的光学装置,以及
放大投影由前述光学装置所形成的光学像的投影光学装置。
CNB200610057877XA 2005-03-01 2006-03-01 冷却单元、其制造方法、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859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55629/2005 2005-03-01
JP2005055629A JP4238833B2 (ja) 2005-03-01 2005-03-01 冷却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冷却ユニット、光学装置、並びにプロジェ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7292A CN1827292A (zh) 2006-09-06
CN100448599C true CN100448599C (zh) 2009-01-07

Family

ID=36943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5787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8599C (zh) 2005-03-01 2006-03-01 冷却单元、其制造方法、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61192B2 (zh)
JP (1) JP4238833B2 (zh)
CN (1) CN100448599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3504B (zh) * 2015-04-08 2018-02-01 Seiko Epson Corp 投影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48230B2 (ja) * 2005-03-01 2008-09-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冷却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冷却ユニット、光学装置、並びにプロジェクタ
JP4238867B2 (ja) 2005-03-01 2009-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冷却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冷却ユニット、光学装置、並びにプロジェクタ
EP2145719B1 (en) 2007-04-16 2017-10-25 Nippon Light Metal Company, Ltd. Method of producing heat transfer plate and heat transfer plate
JP2009043963A (ja) * 2007-08-09 2009-02-26 Daikin Ind Ltd 放熱器
TWM363192U (en) * 2009-04-17 2009-08-11 chong-xian Huang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JP4801187B2 (ja) * 2009-04-27 2011-10-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アンダーカット部の形成方法、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レス加工部品
CN102371317A (zh) * 2010-08-24 2012-03-14 昆山巨仲电子有限公司 挤压热管的制造方法
JP6265176B2 (ja) * 2015-07-13 2018-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金属素材の表面粗化装置及び表面粗化方法
CN105428972A (zh) * 2016-01-04 2016-03-2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大口径光学元件全周长冷却装置
US20180058777A1 (en) * 2016-08-26 2018-03-01 Intel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puck
JP6504470B2 (ja) * 2016-12-22 2019-04-24 有限会社和氣製作所 受熱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126071B2 (en) 2017-07-28 2021-09-21 Barco N.V. Spatial light modulating devices with cooling
JP6575583B2 (ja) * 2017-10-30 2019-09-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ワイヤーグリッド偏光装置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CN114160655A (zh) * 2021-10-20 2022-03-11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一种含阵列特征的金属薄板低温电液成形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79655A (en) * 1980-07-07 1982-01-27 Connell John O Heat exchanger panel
JPS57115933A (en) * 1980-10-24 1982-07-19 Nippon Alum Mfg Co Ltd:Th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eat exchanger
JP2002156195A (ja) * 2000-11-17 2002-05-31 Showa Corp 冷却板の製造方法
EP1253395A1 (en) * 2001-04-27 2002-10-30 DENSO THERMAL SYSTEMS S.p.A. A plastic heat exchanger
JP2004021116A (ja) * 2002-06-19 2004-01-22 Seiko Epson Corp 光学素子冷却装置、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04306089A (ja) * 2003-04-07 2004-11-04 Hitachi Cable Ltd ロールボンド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80703A (en) * 1975-08-01 1978-03-28 The Stolle Corporation Radiating or absorbing heat exchange panel
JPS60294A (ja) * 1983-06-16 1985-01-05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発泡金属を用いた熱交換器
DE3814145C2 (de) * 1988-04-27 1998-07-23 Hess Joachim Vorrichtung zum Zuführen oder Abführen von Wärme
JP3364665B2 (ja) * 1993-03-26 2003-01-08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用冷媒流通管
JP3471952B2 (ja) * 1995-01-24 2003-12-02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振動モータの偏心ウエイトと同モータのウエイト取り付け方法
JPH0996787A (ja) * 1995-09-29 1997-04-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262917A (ja) * 2002-03-07 2003-09-19 Seiko Epson Corp 光学装置、およびこの光学装置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JP2003337219A (ja) * 2002-05-20 2003-11-28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ホイール、ロッドインテグレータ、照明装置および投写装置
JP4196625B2 (ja) * 2002-09-24 2008-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及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JP4048898B2 (ja) * 2002-10-03 2008-02-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JP4262535B2 (ja) * 2003-06-20 2009-05-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
JP4127271B2 (ja) 2005-03-01 2008-07-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4238867B2 (ja) 2005-03-01 2009-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冷却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冷却ユニット、光学装置、並びにプロジェクタ
JP4148230B2 (ja) 2005-03-01 2008-09-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冷却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冷却ユニット、光学装置、並びにプロジェ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79655A (en) * 1980-07-07 1982-01-27 Connell John O Heat exchanger panel
JPS57115933A (en) * 1980-10-24 1982-07-19 Nippon Alum Mfg Co Ltd:Th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eat exchanger
JP2002156195A (ja) * 2000-11-17 2002-05-31 Showa Corp 冷却板の製造方法
EP1253395A1 (en) * 2001-04-27 2002-10-30 DENSO THERMAL SYSTEMS S.p.A. A plastic heat exchanger
JP2004021116A (ja) * 2002-06-19 2004-01-22 Seiko Epson Corp 光学素子冷却装置、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04306089A (ja) * 2003-04-07 2004-11-04 Hitachi Cable Ltd ロールボンド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3504B (zh) * 2015-04-08 2018-02-01 Seiko Epson Corp 投影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242414A (ja) 2006-09-14
US20060197919A1 (en) 2006-09-07
US7661192B2 (en) 2010-02-16
JP4238833B2 (ja) 2009-03-18
CN1827292A (zh) 2006-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8599C (zh) 冷却单元、其制造方法、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US7717568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cooling unit, cooling unit, 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or
CN100592197C (zh) 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US7585076B2 (en) Cooling unit manufacturing method, cooling unit, 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or
US7513625B2 (en) 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or
CN108107656B (zh) 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JP4419646B2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US7150543B2 (en) Optical modulator holder, 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or
JP4169045B2 (ja) 熱交換器、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US20190079375A1 (en) Heat exchanging apparatus, cooling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CN101859056A (zh) 投影机
JP2007305840A (ja) 熱交換器、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07303757A (ja) 熱交換器、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6805751B2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85034B2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8084726A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0501563C (zh) 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冷却单元、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JP2005215198A (ja) 光変調素子保持体、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07

Termination date: 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