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0433493C - 含有并网运行逆变器的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含有并网运行逆变器的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33493C
CN100433493C CNB2004800123909A CN200480012390A CN100433493C CN 100433493 C CN100433493 C CN 100433493C CN B2004800123909 A CNB2004800123909 A CN B2004800123909A CN 200480012390 A CN200480012390 A CN 200480012390A CN 100433493 C CN100433493 C CN 10043349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load
mentioned
power supply
i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123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84817A (zh
Inventor
戴政
原田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bara Dens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Ebara Dens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bara Densan Ltd filed Critical Ebara Densan Ltd
Publication of CN1784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48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334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3349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并网运行逆变器的电源装置,该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设备结构将时时刻刻变化的剩余功率确实地供给模拟负载。该电源装置具有:将直流电逆变变换为交流电、将交流电供给到与电力系统电源连接(20)的负载(17)的并网运行逆变器(13);通过功率元件(22)并联连接在负载(17)的模拟负载(21);按每一固定时间检测从负载侧流出流入到电力系统电源的功率的电路(18);通过累加运算检测出的功率进行运算的运算部(29);根据用运算部所计算出的功率潮流的状态值来开/关模拟负载的功率元件的控制部(30)。

Description

含有并网运行逆变器的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并网运行逆变器(系統連系インバ一タ)的电源装置,该含有并网运行逆变器的电源装置,例如,对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等的直流电源、或将由燃气涡轮发电机和风力发电机等产生的交流电整流而形成的直流电源的电压进行变压,对连接在商用交流电力系统电源(以下称为电力系统电源)的负载供给经逆变变换的交流电。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广泛普及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或燃气涡轮发电机等小规模的发电设备。在这些发电设备中,大多数是利用DC/DC转换器和削波电路等对用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发电的直流电、或将由燃气涡轮发电机和风力发电机等产生的交流电整流而获得的直流电进行变压,利用逆变器逆变变换为交流电源并将电力供给负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负载被连接到电力系统电源,不从发电设备供给电力时、或电力供给不足时,就会从电力系统电源供给电力。
在这种含有将直流电逆变变换为交流电、将电力供给到与电力系统电源连接的负载上的并网运行逆变器的发电设备中,根据连接的电力系统电源,设置各种限制。其中之一是称为反向潮流限制的限制。此限制的一个例子是所谓的“从发电设备的内部向电力系统电源侧的有效功率的流动(流)不在配电用变电站的存储体(bank)产生”。即,由发电设备发电的有效功率,被全部供给发电设备存在的内部的线路负载,限制有效功率潮流出到电力系统电源侧。
但是,发电设备内部的线路负载的所需功率时时刻刻在变化。相对于此,例如太阳能电池等由日照条件决定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发电功率不能直接随动线路负载的所需功率。因此,线路负载的所需功率低于发电功率时,产生剩余功率,由于剩余的发电功率指向电力系统电源侧,所以形成所谓的反向潮流。因此,通常采用所谓的保持发电功率基本不变、设置模拟负载(例如加热器等的功率阻抗器)、根据线路负载的变化来使剩余功率由模拟负载吸收的方法(例如,参考日本特开2000-32040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281672号公报)。
但是,由于线路负载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不能预先进行预测。还有,实际上,模拟负载的大小中包含制造误差等,因温度/湿度等环境而变化。并且,按基本固定的速度发电的发电输出中,也并不一定容易地将线路负载消耗之外的剩余功率正确地供给模拟负载。
此外,作为开关控制模拟负载的功率元件,例如使用可控硅(thyristor)等,通过通电角度线性地控制功率元件时,就会存在逆变器的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波形失真、THD(总谐波失真,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超过标准值的可能性。
同样地,使用半桥逆变器这种装置时,还会存在受到所谓的产生噪声电压(噪音)的不良影响而需要安装滤波器、使价格上升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并网运行逆变器的电源装置,该装置在能够通过简单的设备结构将时时刻刻变化的剩余功率确实供给模拟负载的同时,不损伤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的失真波形系数,再有,能够抑制对电磁波障碍的影响。
本发明的含并网运行逆变器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直流电逆变变换为交流电、并将上述交流电供给到与电力系统电源连接的负载的并网运行逆变器;通过功率元件与上述负载并联连接的模拟负载;设置在上述负载及电力系统电源侧的检测系统电压和电流的电路;根据用该电路检测出的系统电压和电流,按系统电压的交流1个周期、半周期或任意固定周期,运算从上述电力系统电源流出或流入上述负载侧的功率值的功率运算部;根据上述每一固定周期从电力系统电源流出或流入负载侧的功率值,按上述每一固定周期产生开/关上述模拟负载的功率元件的控制信号的控制部;以及通过顺序累加计算从上述电力系统电源流出或流入负载侧的功率值来运算功率潮流的状态值的运算部。
在此,上述运算处理利用设置在上述负载及电力系统电源侧的检测系统电压和电流的电路,检测系统电压值和从电力系统电源流出并流入负载侧的电流值;利用系统电压值和电流值,按每一交流的1个周期或半周期等的固定周期,运算每一固定周期的从电力系统电源流出并流入负载侧的功率值;并且通过顺序累加上述交流的1个周期或半周期等的固定周期的运算出的功率值来运算功率潮流的状态值。功率值的运算优选积分运算交流的1个周期或半周期的零交点间,例如也可以根据峰值运算功率值。此外,运算周期并不一定是交流的1个周期或半周期,可为任意固定的周期。例如,可以是交流两周期或交流三周期。并且,在上述固定周期的功率值的运算的累加值(状态值)达到预先指定数值,例如零以下的下一周期或任意的时间后,使上述功率元件接通将电力供给模拟负载。
由此,确实把握时时刻刻变化的负载的功率消耗状况,能够用简单的设备结构确实地将剩余功率供给模拟负载。例如,作为上述功率元件,能够利用SSR(固态继电器,solid state relay)和继电器或可控硅等各种功率开关元件。此外,作为运算部由于仅配备微机等的程序特别简单的积分/减法装置等,所以能够确实防止在电力系统电源侧流出有效功率所谓的反向潮流。此外,交流的1个周期、半周期等的控制周期不会损伤输出功率/输出电流的失真波形系数。再有能够抑制对电磁波障碍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含有并网运行逆变器的电源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控制器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控制器的运算部和控制部的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4是表示图2的变化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再有,各图中对于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或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含并网运行逆变器的电源装置的简要结构。直流电源11是太阳能电池或燃料电池等的直流电源、或将燃气涡轮发电机的交流输出整流而得到的直流电源。由于此直流电源11的输出电压通常较低,所以为了利用DC/DC转换器12等形成电力系统电源的交流电压,其被升压为足够程度的电压,此被升压的直流电压供给到逆变器13。再有,在直流电源11的输出电压高时,按照需要进行降压。
逆变器13中包括功率开关元件,根据由控制器15供给的例如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来开/关控制功率开关元件,从其输出端输出由直流电逆变变换得到的交流电。由于逆变器13的输出电压波形是根据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形成的,所以含有大量高次谐波成分。为此,通过滤波器16去除高次谐波成分,逆变器输出的正弦波电压连接到电力系统电源、被供给到连接有负载17的负载线路18。
在此,从此直流电源11到负载17的发电及电力供给设备配置在发电设备设置者的内部。并且,连接有负载17的负载线路18连接在发电设备设置者的外部的电力系统电源20上。因此,例如,在太阳能电池等的直流电源11不发电的时间带等中,向负载设备17的电力供给通过从电力系统电源20侧的送电来进行。此外,即使在直流电源11的发电功率量低于负载设备17所需功率量的情况下,由负载设备17消耗的功率的一部分也从电力系统电源20侧进行传送。
于是,在直流电源11的发电功率量高于负载设备17所需功率量的情况下,虽然存在将剩余功率送出到电力系统电源20侧的所谓进行卖电的情况,但还存在将有效功率向电力系统电源20侧的送出作为反向潮流都未看到的情况。此实施方式的并网运行逆变器装置适用于这种都未看到反向潮流的情况。即,直流电源11的发电功率量超过负载17的所需功率量时,逆变器的输出功率中,将剩余功率通过功率元件22供给到模拟负载21。
在此,作为模拟负载21,可以使用所谓的电池充电器或惯性轮(flywheel)等能够存储能量的装置或加热器等功率阻抗器。即,电池充电器等的情况能够将剩余功率作为电能存储,加热器等的情况能够通过将负载电流供给功率阻抗器而将电能转换为热能,能够通过加热配置在功率阻抗器周围的水等来吸收剩余功率。此外,作为功率元件22,可使用例如SSR(固态继电器,solid state relay)或可控硅、继电器等各种功率开关元件。通过使此功率元件22接通,将逆变器输出的剩余功率供给模拟负载21,通过使功率元件22关断,截断向模拟负载21的功率供给。
功率元件22的接通/关断,优选每半周期或一个周期在零交叉点间进行,以便不损伤逆变器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波形的失真波形系数(THD)。此外为了每半周期的控制时不输出直流成分,而进行不输出连续的正半波或负半波的控制,控制整体的正半波和负半波的各自的输出获取平衡。再有,在能够忽略波形的失真波形系数(THD)的情况下,不考虑在零交叉等的周期进行,能够在任意的固定时间间隔进行开/关控制。
从负载17侧流向电力系统电源20的电力的反向潮流可由电流检测器23及电压检测器24检测。电流检测器23连接在电流传感器电路25上,将检测出的电流值输入控制器15。随后,电压检测器24连接在电压传感器电路26上,将检测出的电压值同样地输入控制器15。电流检测器23配置在向电力系统电源的连接部,检测在电力系统电源输入输出的电流。电压检测器24配置在滤波器16的输出侧,检测电力系统电源的电压。
并且,通过控制器15,在交流的1个周期或半周期等的每一固定周期对检测出的电流值及电压值进行运算,由此可由控制器15检测流出流入电力系统电源20和负载17侧的功率值。此时,从电力系统电源20侧流向负载线路18侧的电力是正向潮流,从负载线路18侧流向电力系统电源20侧的电力是反向潮流。因此,根据此运算结果,能够检测从负载线路18侧向电力系统电源20侧流出的所谓反向潮流的大小。
图2表示将剩余功率供给模拟负载的控制装置的结构例。在此实施方式中,作为控制向并联连接在负载17的模拟负载21供给电力的功率元件,使用了SSR(固态继电器,solid state relay)22a。在控制器15的内部,具备功率运算部28,运算处理从电流传感器电路25及电压传感器电路26输入的信号,检测从负载侧向电力系统电源侧流出流入的功率。再有,作为功率元件,替代SSR(固态继电器,solid state relay)也能够使用继电器、可控硅等各种功率开关元件。
将由功率运算部28检测出的功率输入到运算部29,通过在交流的1个周期或半周期等的每一固定周期对检测出的功率进行运算,来检测在此时刻的电力的流量、即所谓反向潮流的大小(功率值)。并且,还包括根据通过运算部29加法(减法)运算交流的1个周期或半周期等的每一固定周期的功率值得到的累加功率值(功率潮流的状态值)的大小、来产生开/关模拟负载21的功率元件22a的控制信号的控制部30。在此,运算部29和控制部30进行在交流的1个周期或半周期等的每一固定周期由运算部28检测电力的运算,按每一各个周期进行累加,在累加计算的累加值达到预先指定的例如零以下的下一周期时,使功率元件22a接通,将电力供给模拟负载21。因此,此时在模拟负载21吸收了逆变器的发电功率的全部或一部分,模拟负载和负载17的所需功率的合计超过逆变器的供给电力,不足的部分作为正向潮流从电力系统电源20进行供给。
即,产生反向潮流时,在每一各个周期累加计算功率元件22关断状态的反向潮流的大小,当此状态值(累加值)到达固定值(例如模拟负载21的容量)时,使功率元件22接通,就能够使逆变器的输出功率由模拟负载所吸收,对于负载17,就能够从电力系统电源供给与反向潮流的累加值相称的正向潮流。因此,均衡地,能够用正向潮流抵消反向潮流,不会在系统电流侧产生反向潮流。
控制器15由微机等构成,功率运算部28、运算部29、控制部30都作为设置在微机内部的逻辑运算装置而构成。并且,由于运算装置仅是在每一极短时间单一地加法运算功率运算部的输出值,所以能够通过极简单的程序处理来实现。此外,在控制器15中具有,存储由运算部29运算的功率潮流数据的由存储器等存储装置构成的存储部31、和将数据输出到显示装置等的输出部32。同样地,在控制器15中还具有选择此功率潮流控制的开/关的选择部33。
接着,参照图3说明具体的动作例。如上所述,以系统电流的交流的1个周期或半周期为基准进行功率运算部及运算部的动作。即,50Hz地区的情况一周期为20msec(毫秒)、60Hz地区的情况为16.67msec,在此每一各个周期或半周期进行功率值的运算,进行运算结果的加法(减法)运算,根据累加值(功率潮流的状态值)进行控制部的输出等处理。图3所示的例子表示每20msec运算部中的运算值(功率值)的加减运算(累加)结果、和向控制部中的功率元件的输出控制信号。在此,T1、T2、…是各20msec。
在此例中表示了直流电源11的发电功率为1kW,在模拟负载同样是1kW的情况下,负载从1kW在时间T1中变化到800W的情况。并且,作为时间T1中的系统功率累加值(状态值)的初始值例如设为500W。此情况下,由于发电功率是1kW,负载所需功率为800W,当模拟负载关断时,产生200W的反向潮流。为此,在时间T2中,系统功率累加值变为300W(500W-200W),在时间T3中,系统功率累加值变为100W(300W-200W)。如此这样,当为时间T4时,系统功率累加值变为-100W(负值),在下一时间T5中,控制部30对功率元件22a输出接通信号。此时,逆变器的发电功率即1kW的功率全部由模拟负载21吸收,从电力系统电源21侧向负载17供给正向潮流800W。
为此,此时的系统功率累加值变为700W(-100W-(-800W))。并且,在时间T6~T9中,由于控制部30的功率元件22a的控制信号都关断,所以对于模拟负载在此期间不供给电力,成为200W的反向潮流状态。为此在T6中系统功率累加值变为500W。
接着,在时间T7中功率累加值变为300W,在T8中功率累加值变为100W,在T9中功率累加值变为-100W。由此,在下一时间T10中,对于功率元件形成接通信号。即,在此时刻周期T6、T7、T8、T9中的反向潮流的累加值800W由周期T10中的正向潮流抵消,平均地看,在电力系统电源20中就不会产生反向潮流。并且,在T10以后,重复T6~T10的循环。
因此,在上述运算部29中,通过对初始值累加(减法运算)反向潮流的功率值,当此累加值变为负时,控制部30在其下一周期向功率元件22供给接通信号,使与发电功率相当部分的电力由模拟负载吸收。由此,平均地看,反向潮流的累加值和正向潮流的累加值自动平衡,能够防止向看平均值的电力系统电源的反向潮流的产生。并且,例如在20msec或16.67msec、或它们的每一各个半周期中通过运算检测反向潮流的大小,顺序对此进行加减法运算(累加),使模拟负载接通以形成与此相称的顺电流,所以就能够对应于时时刻刻变化的负载所需功率而确实地将发电功率的剩余功率部分供给到模拟负载,就能够不产生作为整体的反向潮流。
在上述说明中,为了简化,全部用整数表示系统功率、逆变器输出、模拟负载、负载的大小,但实际中,系统功率利用电压/电流传感器以更细的单位来计算,最终利用加减运算累加功率值进行运算,所以其结果能够正确地运算功率潮流。因此,在模拟负载的制造误差和时时刻刻负载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确实将剩余功率供给模拟负载。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在所谓运算部29的累加值的累加结果比零小的条件下,控制部30判断功率元件的ON/OFF。但是,也可将不为零、以零为基准决定的滞后设为正或负,作为使之动作等的预先决定的设定值。
在此,模拟负载21通常选择硬件设计时比逆变器额定输出稍大的负载容量。例如,逆变器额定输出为1kW的情况选定1.2kW的加热器作为模拟负载。此外,预先知道使用者通常使用时的消耗功率的情况也可与其相应地选定模拟负载容量。
根据设置现场的状况改变模拟负载的容量,由此即使在逆变器输出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不改变控制方法而进行应对。
此外,由于用输入装置预先设定模拟负载的容量,就能够通过功率元件的开/关的模式来调整模拟负载的消耗功率。
此外,优选追加检测流入流出到模拟负载的电流的电路,并且能够利用例如触摸板等设定装置来输入与模拟负载的容量不同的、在模拟负载消耗的功率的设定值。由此,使用者通过综合考虑了进行卖电有利于成本的情况,或对模拟负载供给电力、例如向供热水等的热能转换有利于成本的情况,就能够加以选择。此外,通过利用设定装置设定模拟负载的消耗功率值,也能够进行向对应于消耗功率设定值的模拟负载的电力供给控制。
并且,除了上述记载的内容,还能够通过分别设定分时间带卖电和向模拟负载供给,而对应于例如所谓的昼夜时间带,转换控制卖电和向模拟负载的供给。
将由上述运算部29运算的功率潮流的数据存储在存储器等存储装置31中,如后所述,利用数字滤波器等数据处理装置,就能够由LED等显示装置显示系统功率潮流。此外,通过将存储的功率潮流的数据通过输出部32向外部设备输出,就能够根据故障发生前后的功率潮流状态,作为修补操作的参考,或者使用者可以根据功率潮流状态来卖电或预测和参考反向潮流的经济效果。
再有,将由上述运算部29运算的功率潮流的数据通过信号或通信向外部设备输出,外部上位设备不仅能够把握并网运行逆变器装置的输出,还能够把握包括负载的整体功率潮流。
此外,例如,相对于发电系统等的外部上位设备,通过输出反向潮流电力或模拟负载的消耗功率的信息,就能够通过通信或接点等从外部上位设备输入上述模拟负载的设定容量,并根据此设定进行控制。
此外,在来自微型燃气涡轮机、燃料电池等的供给电力的情况,根据上述功率潮流的数据,外部上位设备通过调整供给电力,就能够进行符合负载侧要求的经济运行。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在功率元件从上一次变为ON到本次ON之间,除功率元件变为ON的周期外,功率潮流产生每次200W的反向潮流,但利用移动平均法等使此反向潮流的数值200W平滑,并能作为供给电力的减少指令值进行计算。根据上述供给电力的减少指令值200W,外部上位设备通过以比较慢的速度进行使供给电力从1kW下降到800W的调整控制,就能够最终平衡逆变器输出和负载,不会产生反向潮流。
此外,在平衡上述逆变器输出和负载的情况下,例如,当负载变大100W时,功率潮流变为正向潮流的100W。此时,显然功率元件关断。为此,就能够通过移动平均法等使正向潮流的数值100W平滑,作为供给电力的增加指令值进行计算。外部上位设备以比较慢的速度进行使供给电力从800W上升到900W的调整控制,能够最终以不产生反向潮流的条件使逆变器输出和负载平衡。在此,需要注意逆变器输出使最大输出不超过1kW。通过按照上述的方法使供给电力上下地实施调整控制,就能够最终使电源装置输出和负载侧达到平衡,以进行高经济性的运转。
此外,开/关上述模拟负载的控制可通过选择部33来选择。虽然不用说在不能确认反向潮流/卖电的情况下进行此控制,但即使在能确认卖电的情况下也优选进行此控制。对于通过此选择部33进行卖电的情况、和进行通过向模拟负载的电力供给的电能存储或向热能的交换情况,存在能够利用根据经济效果等的优缺点的比较结果、由使用者来设定进行本控制的开/关的优点。
图4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的结构例。与图2所示的控制系统不同点在于,相对于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使用SSR(solidstate relay)作为功率元件,在此实施方式中使用可控硅22b。其它的结构完全相同。根据触发角的角度指令值使可控硅22b在触发过程中接通动作。为此,例如通过供给如图3所示的例子中T5、T10等那样的接通信号,使各周期所有区间触发,由此此区间中全部变为接通状态。即使在此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每一各个周期对向电力系统电源的电力输入输出量进行积分运算,也能够确实由模拟负载吸收剩余功率部分,防止反向潮流,其与图2及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
再有,根据情况通过触发相角的控制就能够进行向模拟负载的电力供给量的调整。即,在模拟负载的最大功率消耗量为1kW,发电功率为1kW、没有负载的情况下,采用全触发,在负载功率例如为200W的情况下,通过控制与此相对应的触发角,就能够不改变模拟负载的吸收电力量即加热器容量,而将模拟负载消耗功率变更为800W。如此,通过使用能够控制触发角的可控硅22b作为功率元件22,就能够对应于负载功率调整模拟负载的电力容量,以使消耗功率量的合计与发电功率相符。
对于上述两个实施例,无论上述功率元件和模拟负载哪个都是连接在输出滤波器和电力系统电源或负载之间的。相反,当上述功率元件及模拟负载被连接在其它位置时,例如上述功率元件及模拟负载连接在输出滤波器之前时,逆变器输出中包含的高次谐波就直接流入模拟负载,对整个电源装置会带来所谓的产生杂音电压(噪音)的不良影响。
并且,不仅在电力系统电源20侧,还在负载侧17、逆变器侧13、模拟负载侧21的各侧或任一侧追加检测流入流出电流的电路,由此就能够更加容易地识别与模拟负载的消耗功率反向潮流的电力。
再有,上述实施方式记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方式,不用说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能够进行各种变化实施例。
如上述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逆变器的控制器中设置在交流的1个周期或半周期等的每一固定周期中运算朝向电力系统电源的功率潮流、将上述交流的1个周期或半周期等固定周期的运算的功率值进行顺次加法运算的运算部、和根据运算结果对模拟负载供给控制电力的功率元件,就能够控制模拟负载的供给电力量以便在电力系统电源侧从平均的看不产生反向潮流。由于上述这种运算部和控制部的结构能够由微机等简单程序处理,此外能够使用SSR(solid state relay)或继电器、可控硅等特别简单的功率开关元件作为功率元件,所以,能够非常经济且稳定地进行反向潮流的防止控制。同时,通过进行利用零交叉划分的一周期或半周期控制,对于并网运行逆变器的输出电压/电流不会损伤失真波形系数。此外,能够提供一种可抑制对电磁波障碍的影响的装置。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利用在含有并网运行逆变器的电源装置中,该含并网运行逆变器的电源装置,对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等的直流电源、或将由燃气涡轮发电机和风力发电机等产生的交流电整流而形成的直流电的电压进行变压,对连接在商用交流电力系统电源(以下称为电力系统电源)的负载供给逆变变换后的交流电。

Claims (11)

1、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直流电逆变变换为交流电、并将上述交流电供给到与电力系统电源连接的负载的并网运行逆变器;
通过功率元件与上述负载并联连接的模拟负载;
设置在上述负载及电力系统电源侧的检测系统电压和电流的电路;
根据用该电路检测出的系统电压和电流,按系统电压的交流1个周期、半周期或任意固定周期,运算从上述电力系统电源流出或流入上述负载侧的功率值的功率运算部;
根据上述每一固定周期从电力系统电源流出或流入负载侧的功率值,按上述每一固定周期产生开/关上述模拟负载的功率元件的控制信号的控制部;以及
通过顺序累加计算从上述电力系统电源流出或流入负载侧的功率值来运算功率潮流的状态值的运算部。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功率潮流的状态值达到零或达到预先决定的设定值时,控制上述模拟负载的功率元件为接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系统电压的零交叉点间开/关上述功率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功率元件是固态继电器。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正半波和负半波的各自的输出整体地获得平衡。
6、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如果上述功率潮流的状态值达到预先指定的数值时,则使上述功率元件接通,对上述模拟负载供给电力。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功率元件及模拟负载被连接在用于除去逆变器输出中包含的高次谐波的滤波器和电力系统电源或负载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功率元件是可控硅,上述控制部进行其触发角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通过可控硅的触发角控制,来调整向上述模拟负载的电力供给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模拟负载的容量比逆变器额定输出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向上述逆变器提供直流电压的直流电源。
CNB2004800123909A 2003-05-07 2004-05-07 含有并网运行逆变器的电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349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29137 2003-05-07
JP129137/2003 2003-05-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4817A CN1784817A (zh) 2006-06-07
CN100433493C true CN100433493C (zh) 2008-11-12

Family

ID=33432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1239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3493C (zh) 2003-05-07 2004-05-07 含有并网运行逆变器的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214509A1 (zh)
JP (1) JPWO2004100337A1 (zh)
CN (1) CN100433493C (zh)
HK (1) HK1090472A1 (zh)
WO (1) WO20041003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2007006440A (es) * 2004-12-28 2008-03-11 Vestas Wind Sys As Metodo para controlar una turbina eolica conectada a una red de distribucion electrica.
US20060259202A1 (en) * 2005-01-24 2006-11-16 Vaish Himangshu R Signaling system
JP4348630B2 (ja) * 2005-03-16 2009-10-21 株式会社東芝 コジェネレーション装置
WO2007066707A1 (ja) * 2005-12-07 2007-06-14 Sansh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電力回収用コンバータ
US8824174B2 (en) * 2007-02-22 2014-09-02 Virginia 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universal power conditioning system
JP5350011B2 (ja) * 2009-02-26 2013-11-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系統連系装置及び配電システム
AT510938B1 (de) * 2010-12-21 2015-03-15 Werner Atzenhofer Photovoltaikanlage
CN102097824B (zh) * 2010-12-31 2014-03-05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lcl型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
GB2498558B (en) * 2012-01-20 2013-12-25 South Downs Solar Ltd Electrical supply controller
GB201202491D0 (en) * 2012-02-14 2012-03-28 Clifton Michael J Solar and self generated power router
US9742188B2 (en) * 2013-06-26 2017-08-22 Energy Development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solar panels based on number of panels and output of panels
WO2015083373A1 (ja) * 2013-12-02 2015-06-11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力制御システム、電力制御装置及び電力制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US10511169B2 (en) * 2016-02-20 2019-12-17 Electronic Power Design,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dynamic switchable active front end—dynamic switchable active harmonic filtering system
JP2017189000A (ja) * 2016-04-05 2017-10-12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CN107465191B (zh) * 2017-09-30 2020-10-13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光伏电站dc/dc-dc/ac谐波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2074A (en) * 1992-06-26 1997-0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power supply system
JP2001333536A (ja) * 2000-05-23 2001-11-30 Sowa Giken Service Kk 自家用発電設備
JP2001352682A (ja) * 2000-06-09 2001-12-21 Sharp Corp インバータ装置および電力を商用系統に逆潮流する方法
CN1104077C (zh) * 1996-12-20 2003-03-26 曼努埃尔·多斯·桑托斯·达·庞特 电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04931A (en) * 1987-12-11 1989-02-14 Acrodyne Industries, Inc. Digital amplitude modulator - transmitter
US5280404A (en) * 1992-05-15 1994-01-18 Bio-Rad Laboratories, Inc. Arc detection system
JP3240215B2 (ja) * 1992-06-26 2001-1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装置および電力供給遮断法
US5838947A (en) * 1996-04-02 1998-11-17 Synopsys, Inc. Model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simulation of integrated circuit power behavior
EP1057234A4 (en) * 1997-11-24 2007-10-31 Robert H Wills PROCESS FOR AVOIDING THE ISLAND OPERATION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DISTRIBUTED ENERGY
CN1161678C (zh) * 1998-03-30 2004-08-1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太阳能发电装置
JP2001016783A (ja) * 1999-06-28 2001-01-19 Sowa Giken Service Kk 自家用発電設備の逆潮流防止装置
JP2002204531A (ja) * 2000-10-31 2002-07-19 Canon Inc 交流連系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2165357A (ja) * 2000-11-27 2002-06-07 Canon Inc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発電システム
JP3656556B2 (ja) * 2001-02-07 2005-06-0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の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2074A (en) * 1992-06-26 1997-0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power supply system
CN1104077C (zh) * 1996-12-20 2003-03-26 曼努埃尔·多斯·桑托斯·达·庞特 电源设备
JP2001333536A (ja) * 2000-05-23 2001-11-30 Sowa Giken Service Kk 自家用発電設備
JP2001352682A (ja) * 2000-06-09 2001-12-21 Sharp Corp インバータ装置および電力を商用系統に逆潮流す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214509A1 (en) 2006-09-28
CN1784817A (zh) 2006-06-07
JPWO2004100337A1 (ja) 2006-07-13
WO2004100337A1 (ja) 2004-11-18
HK1090472A1 (en) 2006-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33493C (zh) 含有并网运行逆变器的电源装置
CN103384958B (zh) 功率转换装置
JP6309027B2 (ja) 多相電力ネットワークに単相電力源を結合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08141924A (ja) 車載電池充電装置、車載電池装置及び車載電池充電方法
WO201513056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current regulator gains applied within a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CN103392291B (zh) 功率转换装置
JP5939069B2 (ja)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JP2014166114A (ja) 貯湯機能付き発電システム
Youssef et al. Large-signal modeling and steady-state analysis of a 1.5-kW three-phase/switch/level (Vienna) rectifier with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JP2004194485A (ja) エネルギーシステム
JP5461445B2 (ja) 電力利用システム
ur Rehman et 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load controller for small hydro power plants
JP4258452B2 (ja)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の制御装置、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JP2007236193A (ja) 系統連系インバータを含む電源装置
JP7040029B2 (ja) 電力制御装置、電力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5706347B (zh) 逆变器控制装置
JP2005094921A (ja) 分散型発電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単独運転防止方法
JP5799548B2 (ja) 発電システム
JP2019047598A (ja) 電力制御装置、電力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939568B2 (ja) 自然エネルギーによる発電電力適正使用システム
JP3942400B2 (ja) 太陽光発電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928330B2 (ja) 電力制御装置、及びその電力制御方法
JP6625469B2 (ja) 電力制御装置
JP5939938B2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6422247B2 (ja)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9047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9047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12

Termination date: 201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