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0403186C - 图像形成装置,带组件及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带组件及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3186C
CN100403186C CNB021560935A CN02156093A CN100403186C CN 100403186 C CN100403186 C CN 100403186C CN B021560935 A CNB021560935 A CN B021560935A CN 02156093 A CN02156093 A CN 02156093A CN 100403186 C CN100403186 C CN 10040318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image processing
recording medium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560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27314A (zh
Inventor
小俣安国
持丸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27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273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318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318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transfer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可使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组件及具有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将分别形成于多个图像载体上的色互异的色调剂图像重叠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形成第1图像,将第1图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再将该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同时,将其后形成于各图像载体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得到第2图像,将该第2图像转印至同一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在记录媒体两面形成彩色图像。使得由从中间转印体(3)转印第1图像的环形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15)能与周长比其长的中间图像载体交换。可简单地使图像形成装置得到更大尺寸的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带组件及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可使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组件及具有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子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或至少具备上述设备二种功能的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具有不同功能的多种装置。例如,既有可形成大尺寸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也有仅仅能够形成小尺寸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或者,既有仅能够在记录媒体的一面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也有可在记录媒体两面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用户可以在上述各种图像形成装置中选择购买自己所需的装置。然而,不少用户往往是在购买了所需的图像形成装置之后,又发现还需要使用具有其他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此时,用户必须重新购买具有其他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而这样一来,则使用户必须承受较大的经济负担。这是以往技术的第一个缺点。
以下,举更具体的例子说明上述第一个缺点。
首先,有人提出一种可以在记录媒体两面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系将分别形成于各图像载体上的颜色互异的可视像重叠转印于中间转印体上,在将所述重叠可视像转印于中间转印体上的同时,将其次形成于各图像载体上的颜色互异的可视像重叠转印于经该图像载体和中间转印体之间被运送的记录媒体的上面,然后,再将先前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的重叠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下面,于是,在记录媒体两面形成彩色图像(参照特开2000-565221号公报,段落[0018]-[0022]及图1,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1)。
在上述形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只要是尺寸小于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尺寸的图像,即可形成于记录媒体的两面。因此,如将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尺寸设定为与所使用的记录媒体中的最大尺寸相对应大小,则可在任意尺寸记录媒体两面形成彩色图像。例如,如将最大尺寸的记录媒体取为A3尺寸大小时,则将中间图像载体的周长作成大于A3尺寸记录媒体的长边的长度,将其宽度设定大于该记录媒体的短边,如此,则可以在任意尺寸的记录媒体的两面形成彩色图像。可是,具有如此大的表面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图像形成装置比起具有小的表面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图像形成装置来,其成本增大,产品价格提高。
用户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也有这样的用户,他们仅使用最大为A4纸尺寸的记录媒体。这些用户如不得不使用具有其表面尺寸可覆盖A3尺寸大小的表面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的、高价的图像形成装置,则使该用户的经济负担没有必要地增加。又,如使用周长长的中间图像载体,则与使用周长短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场合比较,图像形成所需时间延长。从而,对于只使用小尺寸记录媒体的用户来说,如使用具有周长长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图像形成装置,则用于图像形成的时间无必要地延长,图像形成效率低下。
又,也有这样的情况:原先因仅需在小尺寸记录媒体的两面形成图像,而购买具有表面尺寸小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日后,又需要使用在大尺寸记录媒体上也能形成双面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此时,该用户必须再次购买具有表面尺寸大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由此,使该用户的负担没有必要地增加。这种情况与购买具有表面尺寸大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用户,日后,因没有在大尺寸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的需要,转而又考虑购买具有小表面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相同。这是以往技术的第二个缺点。
另外,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已知有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图像载体,在该图像载体上分别形成不同色的可视像,将该各可视像重叠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通过转印手段将所述重叠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上,得到彩色图像。该型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可在记录媒体单面形成彩色图像。另一方面,也有这样型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将由从图像载体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的重叠可视像构成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同时,将由从图像载体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的下一重叠可视像构成的第二图像转印至同一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则可在短时间内,在记录媒体的各个面上形成彩色图像。
由于前者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仅在记录媒体一面形成彩色图像的装置,而后者的图像形成装置为可在记录媒体双面形成彩色图像的装置,因此,从功能上来说,后者图像形成装置性能优越。然而,后者图像形成装置的缺点是:比起前者图像形成装置来,成本高,产品价格也高。
另外,已知有这样型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至少在一个图像载体上形成可视像,通过转印手段将该可视像直接转印至记录媒体上。另一方面,也有这样型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将由形成于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构成的第一图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上,将该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同时,将由其次形成于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构成的第二图像转印至同一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参照特开平1-209470号公报,第2-3页及图1,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2)。此时,由于前者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仅在记录媒体的一面形成彩色图像的装置,而后者的图像形成装置为可在记录媒体双面形成彩色图像的装置,因此,从功能上来说,后者图像形成装置性能优于前者的图像形成装置,但其成本高。
如前所述,用户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要求多种多样。既有不担心产品价格高,而考虑购买可高速形成双面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也有不追求双面图像,而是希望产品价格低一些的用户。前者的用户通常购买可形成双面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而后者用户购买仅能形成单面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然而,也有这样的情况:开始使用只能得到单面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日后,需要使用可在记录媒体双面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此时,该用户必须再购买可形成双面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但如此一来,又过多增加用户的经济负担。这是以往技术的第三个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克服上述以往技术的第一个缺点,不必花费过大成本,即可简单地满足用户的要求。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以往技术的第二个缺点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以往技术的第三个缺点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组件。
本发明的第五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为达到上述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能可装卸地安装具有不同功能的至少二个装置之任一个的安装部(本发明的第一项)。
为达到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
至少一个图像载体,在其上形成可视像;
中间转印体,形成于上述图像载体上的色互异的可视像重叠转印在该中间转印体上;
中间图像载体,由上述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的重叠可视像组成的第一图像转印在该中间图像载体上;
上述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一图像被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且由上述图像载体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的重叠可视像组成的第二图像被转印至上述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能可装卸地安装尺寸互异的至少二个中间图像载体之任一个的安装部(本发明的第二项)。
为达到上述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
至少一个图像载体,在其上形成可视像;
中间转印体,形成于上述图像载体上的色互异的可视像重叠转印在该中间转印体上;
转印装置或中间图像载体,上述转印装置用于将上述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的重叠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上,由上述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的重叠可视像组成的第一图像转印在上述中间图像载体上;
安装部,能可装卸地安装上述转印装置或中间图像载体;
在装有所述中间图像载体场合,转印至该中间图像载体上的所述第一图像被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且由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重叠可视像组成的第二图像被转印至上述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本发明的第三项)。
为达到上述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
至少一个图像载体,在其上形成可视像;
转印装置或中间图像载体,上述转印装置用于将形成在上述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上,由上述形成在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组成的第一图像转印在上述中间图像载体上;
安装部,能可装卸地安装上述转印装置或中间图像载体;
在装有所述中间图像载体场合,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上的所述第一图像被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且由形成于所述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组成的第二图像被转印至所述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本发明的第四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三或第四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安装部能可装卸地安装尺寸互异的至少二个中间图像载体的任一个(本发明的第五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或第五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是指与其表面移动方向直交的方向的宽度互异(本发明的第六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五、六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周长互异(本发明的第七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七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包括不动壳体,以及被支承为相对该不动壳体可开放的可动壳体,所述可动壳体上设有所述安装部(本发明的第八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八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上述可动壳体支承在不动壳体上,在将所述可动壳体置于开位置时,使安装于所述可动壳体的中间图像载体离开安装于上述不动壳体的中间转印体(本发明的第九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八或第九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上述可动壳体支承在不动壳体上,使得可动壳体可在闭合位置和开位置之间转动,该可动壳体可分别保持在第一开位置和开放角度大于该第一开位置的第二开位置(本发明的第十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八-十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可动壳体包括至少二个连接着的罩盖部件,当该可动壳体置于开位置时发生弯曲(本发明的第十一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十一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中间图像载体由被驱动回转的环状带构成(本发明的第十二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十二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至少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以及卷绕有该中间图像载体的若干支承辊构成为一体的带组件(本发明的第十三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十三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安装部构成为能可装卸地安装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之任一个,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部件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本发明的第十四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十四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
所述带组件设有转印装置,用于将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第一图像转印至所述中间图像载体上,同时,将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第二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
各带组件构成为,使得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所述转印装置装在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本发明的第十五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十四或十五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
通过环状带组成的上述中间图像载体,构成大致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记录媒体运送通道,相对在上述记录媒体上分别转印第二图像和第一图像的转印装置,从该转印位置下方运送记录媒体;
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中,包括用于支承构成上述记录媒体运送通道的中间图像载体局部的支承辊,各带组件构成为,使得上述支承辊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本发明的第十六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十四-十六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
所述带组件设有对向电极,该对向电极相对将转印至上述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一面上的转印装置,夹持由环状带组成的上述中间图像载体对向配置;
各带组件构成为,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上述对向电极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本发明的第十七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十四-十七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
所述带组件设有在将上述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一面上之后清洁中间图像载体表面的清洁装置;
各带组件构成为,所述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上述清洁装置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本发明的第十八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十四-十八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
所述带组件设有背垫部件,该背垫部件相对将上述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一面上之后清洁中间图像载体表面的清洁装置的清洁部件,夹持由环状带组成的上述中间图像载体对向设置;
各带组件构成为,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上述背垫部件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本发明的第十九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十四-十九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各带组件构成为: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中,支承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的若干支承辊中的驱动辊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本发明的第二十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七-二十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周长长的中间图像载体与周长比其短的中间图像载体相比,向上述中间转印体的相反侧突出,以这种状态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内(本发明的第二十一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十三-二十一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带组件设有覆盖该带组件的构成部件的罩盖,在本体壳体上形成有开口,允许所述罩盖较邻接该罩盖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部分向外方突出(本发明的第二十二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十二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露出于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壳体的带组件外部的所述罩盖部分,构成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表部(本发明的第二十三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或二十三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收纳记录媒体的供纸盒的安装成可相对上述本体壳体拉出,设定所述开口位置,使得所述罩盖朝所述供纸盒拉出方向突出(本发明的第二十四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十三-二十四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带组件设有将转印至由环状带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本发明的第二十五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十四-二十四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
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包括将转印至由环状带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
各带组件构成为,该各带组件的转印装置装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本发明的第二十六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或二十六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将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配置于上述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内侧(本发明的第二十七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十七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将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由被施加转印电压的转印辊构成(本发明的第二十八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五-二十八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用于识别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壳体的中间图像载体尺寸的识别装置(本发明的第二十九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五-二十九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
在尺寸互异的多个中间图像载体中,第一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被形成为这样的大小:在将定形尺寸的记录媒体向其长边与运送方向一致的方向运送时,可收纳转印于该记录媒体的第一图像;
第二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被形成为这样的大小:在将所述定形尺寸记录媒体的一半尺寸的记录媒体向其短边与运送方向一致的方向运送时,可收纳转印于该记录媒体的第一图像的大小(本发明的第三十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五-三十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
至少一个中间图像载体具有这样的大小:在将定形尺寸的记录媒体向其长边与运送方向一致的方向运送时,可收纳转印于该记录媒体上的图像;
在将所述定形尺寸记录媒体的一半尺寸的记录媒体向其短边与运送方向一致的方向运送,连续进行图像形成动作时,在该中间图像载体回转一周期间,在该中间图像载体的表面,形成可至少连续转印上述用于转印在一半尺寸各记录媒体上的第一图像二页份的大小,能在连续被运送的上述一半尺寸的各记录媒体的一面上,分别转印连续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上的多个第一图像(本发明的第三十一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五-三十一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控制装置,当向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上的操作面板或与图像形成装置连接的主计算机发出在比上述中间图像载体的表面尺寸大的大尺寸记录媒体两面上形成图像的指令时,控制图像形成装置不实行该图像形成动作(本发明的第三十二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三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转印装置至少由多个支承辊和卷绕于这些支承辊上、被驱动回转的环状转印带构成一体作为带组件,使记录媒体通过所述转印带与所述中间转印体之间的接触夹持部,将该中间转印体上的可视像转印于该记录媒体上(本发明的第三十三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四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转印装置至少由多个支承辊和卷绕于这些支承辊上、被驱动回转的环状转印带构成一体作为带组件,使记录媒体通过所述转印带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的接触夹持部,将该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转印于该记录媒体上(本发明的第三十四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三-三十四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可将转印于记录媒体上的可视像定影的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的定影温度设定为:安装有上述中间图像载体时的定影温度高于安装有上述转印装置时的定影温度(本发明的第三十五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三-三十五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设有识别装置,用于识别是安装了上述转印装置还是安装了上述中间图像载体,根据该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分别实行安装了转印装置时的控制,或安装了中间图像载体时的控制(本发明的第三十六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三-三十六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设有用于插入存储媒体的插入口,在不安装转印装置,而是安装中间图像载体时,通过将存储媒体插入该插入口,实行安装了中间图像载体时的控制(本发明的第三十七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三-三十七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在不是安装转印装置,而是安装了上述中间图像载体时,使该安装信息显示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壳体外面的操作面板上(本发明的第三十八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三十八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中间图像载体的表面电阻率设定在105-1012Ω/□范围(本发明的第三十九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三十九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所述中间图像载体在其表层设有脱模性涂覆层(本发明的第四十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四十项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较好的是:
控制各第一、第二图像的形成顺序,使所述第一图像为偶数页,所述第二图像为奇数页;
构成记录媒体的运送通路,使记录媒体以所述第二图像向下地排出至排纸部(本发明的第四十一项)。
为达到上述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带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以及卷绕有该中间图像载体的多个支承辊成一体地构成,用于权利要求2-41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第四十二项)。
为达到上述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系统系连接权利要求1-41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和主计算机构成(本发明的第四十三项)。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四十三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中,较好的是,在不是安装转印装置,而是安装中间图像载体时,使该安装信息显示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壳体外面所设置的操作面板和主计算机显示屏之至少一方上(本发明的第四十四项)。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带组件及图像形成系统,可以简单且低成本地构成满足用户要求的图像形成装置或图像形成系统。并提供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带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图像形成装置一例的垂直截面图。
图2为清洁装置的放大图。
图3为中间转印体和中间图像载体的接触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4为带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所示为从本体壳体上卸下带组件时状态的立体图。
图6为将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组件更换为其他带组件后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垂直截面图。
图7为将可动壳体转动至第1开位置时的垂直截面图。
图8为将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组件从本体壳体卸下后状态的垂直截面图。
图9为将图6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组件从本体壳体卸下后状态的垂直截面图。
图10为将图像形成装置与主计算机连接构成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立体图。
图11为水平移动可动壳体,使可动壳体安装到不动壳体或从不动壳体卸下可动壳体的例子的垂直截面图。
图12为将图7所示的可动壳体转动至第2开位置时的垂直截面图。
图13为具有可弯曲的可动壳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可动壳体的原理的说明图。
图15所示为中间图像载体和中间转印体的其他例子的示意图。
图16所示为中间图像载体和中间转印体的其他例子的示意图。
图17所示为中间图像载体展开后,显示其尺寸和记录媒体尺寸的说明图。
图18所示为中间图像载体展开后,显示其尺寸和记录媒体尺寸的说明图。
图19所示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例子的垂直截面图。
图20所示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例子的垂直截面图。
图21所示为将图20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可动壳体开放时的截面图。
图22所示为其他类型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垂直截面图。
图23所示为将图2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可动壳体开放时的截面图。
图24为将图像形成装置与主计算机连接构成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立体图。
图25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垂直截面图。
图26为与图25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同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垂直截面图。
图27所示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垂直截面图。
图28所示为与图27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同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垂直截面图。
图29所示为转印带的其他例子示意图。
图30为另一个实施例的装有短带的带组件的状态的局部截面图。
图31为在图30装置中装有长带的带组件的状态的局部截面图。
图32为表示卸下上述图30,图31中二种带组件的局部截面图。
图33为表示图32的带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所示为构成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一例的垂直截面图,这里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设有配置于其本体壳体1内的若干图像载体,在图示例中设置第1至第4的四个图像载体2Y、2M、2C、2BK。各图像载体上分别形成互相不同色的色调剂图像构成的可视像。可以适当选择在哪个图像载体上形成何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在图示例中,在第1至第4的四个图像载体2Y、2M、2C、2BK上分别形成了黄色色调剂图像、品红色调剂图像、青色色调剂图像及黑色色调剂图像。
图1所示的各图像载体2Y、2M、2C、2BK由鼓状感光体构成,但也可使用由卷绕于若干辊上、被驱动回转的环形带状感光体构成的图像载体等。鼓状图像载体,例如,可以由在直径约30-100mm的铝制圆筒状的基体表面设置光导电性物质的有机半导体层而构成,但对此并无特别的限制。另外,从下述举例可以明白,图像载体可以仅设置一个,至少须设置一个形成可视像的图像载体。
与第1至第4的图像载体2Y、2M、2C、2BK对向,设置中间转印体3,各个图像载体2Y、2M、2C、2BK与中间转印体3表面抵接。中间转印体可以使用鼓状体,在图1所示的例中,使用了由卷绕于若干支承辊4、5上,沿箭头A方向被驱动回转的环形带构成的中间转印体3。在该中间转印体3上,重叠转印由形成于各个图像载体2Y、2M、2C、2BK上的各色色调剂图像形成的可视像。
在本体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分别在各个图像载体上形成可视像的第1-第4的成像装置6Y、6M、6C、6BK。通过上述各个成像装置而在第1至第4的图像载体2Y、2M、2C、2BK上形成可视像的结构以及后面将要说明的通过转印辊将其各可视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的结构实质上完全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所形成的各个可视像的颜色。因此,这里主要仅就在第1图像载体2Y上形成色调剂图像,将该色调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的结构与作用进行说明。
该图像载体2Y沿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被驱动回转,此时,在图像载体表面上照射有来自消电装置7的光,使该图像载体2Y的表面电位初始化。已初始化的图像载体表面由带电装置8赋予所定的极性,在本例中,使其均一地带负极极性的电。在该带电面上有选择地照射来自曝光装置9发出的光,在图像载体2Y上形成与记录信息相对应的静电潜像。在图1所示的例中,使用了包括发光二极管组和成象手段的曝光装置9,但也可以使用由发射经光调制的激光的激光记录装置构成的曝光装置等。
形成于图像载体2Y上的静电潜像在通过显影装置11时,变化为可视的黄色色调剂图像。这里例示的显影装置11包括载有干式显影剂进行运送的显影辊11A,通过其载置的显影剂,使静电潜像成为可视像,但是,也可使用湿式显影装置。
另一方面,在由环形带构成的中间转印体3的内侧,设置有夹持该中间转印体3、大致与图像载体2Y对向而置的作为转印装置一例的转印辊12,和背垫辊13。该转印辊12和背垫辊13与中间转印体3的背面抵接,确保图像载体2Y和中间转印体3的适当的夹持。也可以使用转印辊以外的转印装置,例如转印刷、转印板或电晕放电器等,但使用转印辊可以在转印时将中间转印体3向图像载体2推压,可以提高转印效率。
转印辊12上被施加有转印电压,所述转印电压的极性与由形成于图像载体2Y上的色调剂图像形成的可视像的色调剂带电极性相反,在本例中为正极性。由此,在图像载体2和中间转印体3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图像载体2Y上的色调剂图像静电转印在与该图像载体2Y作同步回转驱动的中间转印体3上。色调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后,附着于图像载体2Y表面的转印残留色调剂,由清洁装置14的清洁部件除去,清洁图像载体2的表面。
如上所述,通过成像装置6Y对图像载体所作的带电、曝光、显影、清洁工序,可在图像载体2Y上反复形成可视像。当然,也可以采用图示型式以外的成像装置。
与上述步骤完全相同,可以分别在第2至第4的各个图像载体2M、2C、2BK上,通过第2-第4的各成像装置6M、6C、6BK,分别形成由品红色调剂图像、青色色调剂图像及黑色色调剂图像构成的可视像。与各图像载体2M、2C、2BK对向而置的显影装置在各图像载体上形成色互异的色调剂图像。在第2至第4的各个图像载体2M、2C、2BK上形成的各色色调剂图像通过夹持中间转印体3、分别与各个图像载体2M、2C、2BK对向而置的各转印辊,顺次重叠转印至已转印有黄色色调剂图像的中间转印体3上。如此,在中间转印体3上重叠转印形成于图像载体上的色互异的可视像,在此,将该可视像称为第1图像。
环状带构成的中间转印体3,由具有可载持色调剂图像的电阻值的耐热性带构成,所述带可转印来自各图像载体的色调剂图像。例如,可以通过在厚为50-500μm的树脂薄膜或橡胶等构成的带基上涂敷低表面能的表层构成。这样的带的整体体积电阻率设定为例如106-1012Ω/cm,其表面电阻率设定为例如105-1012Ω/□。
另一方面,在中间转印体3的左侧,配置有可转印第1图像的中间图像载体15,所述第1图像由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的重叠可视像构成。该中间图像载体也可构成为被驱动回转的鼓状件,在如图1所示例中,该中间图像载体15由卷绕于若干支承辊16、17、18、19上、与中间转印体3同步沿箭头方向B作回转驱动的环状带所构成。
在中间图像载体15的内侧、支承辊19的近旁,配置有作为转印装置一例的转印辊20。如此,在图1所示例中,该转印装置也由抵接于中间图像载体背面的转印辊20所构成,中间转印体3用的支承辊5推压该转印辊20和支承辊19之间的中间图像载体部分,这样,中间转印体3和中间图像载体15具有适当的接触部分,互相相接。该转印装置也可以由例如电晕放电器、转印刷或转印板等构成。
在中间图像载体15的内侧所设置的转印辊20上,施加有与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1图像的色调剂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图示例中为正极性)的转印电压。在中间转印体3和中间转印体15之间形成转印电场,由此,当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1图像达到中间转印体3和中间图像载体15之间的转印位置时,该第1图像被静电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上,如此,作为转印装置一例的转印辊20起到了将从图像载体2Y、2M、2C、2BK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的重叠可视像构成的第1图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上去的作用。第1图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上之后,附着于中间转印体3表面的转印残留色调剂与纸粉等一起由清洁装置22除去。
其次,当中间转印体3的表面移动至所定位置时,与上面所述完全相同,开始顺次在若干图像载体2Y、2M、2C、2BK上分别形成由各色色调剂图像形成的可视像,这些可视像又顺次重叠静电转印于中间转印体3上。在此,将该由在中间转印体3上得到的重叠可视像构成的图像称为第2图像。
又,在本体壳体内下部,设有供纸装置23。这里例示的供纸装置23包括:堆积、收纳由转印纸或树脂薄膜等组成的记录媒体P的供纸盒24,从该供纸盒24送出记录媒体P的供纸辊25,防止记录媒体重叠运送的分离垫57。通过供纸辊与位于最上面的记录媒体的上面抵接,回转,送出位于最上面位置的记录媒体,并将其输出至一对定位辊26。
一对定位辊26在合适时间将记录媒体P向上方送出,以使得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2图像和中间图像载体15上的第1图像分别与记录媒体P各面一致,而被转印。这样,从一对定位辊26输出的记录媒体通过相互同步地分别沿箭头A、B方向回转的中间转印体3和中间图像载体15之间的夹持部,运送至上方。在其运送过程中,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上的第1图像静电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一面上,同时,由从图像载体2Y-2BK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的重叠可视像构成的第2图像,静电转印至同一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记录媒体P的送出时间可以作如下的控制:例如,预先在中间转印体3和中间图像载体15上作标记(图中未示),以该标记为基准形成图像,由未图示的传感器读取该标记进行控制。
在记录媒体的各面上开始转印第1图像和第2图像的顺序可以是任意先后,也可以同时分别在记录媒体的一面和另一面转印第1图像和第2图像。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先将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2图像开始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另一面上,其次,将中间图像载体15上的第1图像开始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一面上。即,记录媒体P在通过中间转印体3和中间图像载体15之间时,对转印辊20施加与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2图像的色调剂带电极性相反极性(图中为正)的转印电压。这样,使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2图像静电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另一面上。已转印有第2图像的记录媒体P一边保持与中间图像载体15的表面密接,一边向上方运送。此时,在离开中间图像载体15的表面而配置的、作为转印装置一例的电晕放电器27上施加与中间图像载体15上的第1图像的色调剂带电极性相反极性(图中为正)的转印电压。由此,在中间图像载体15和记录媒体P之间形成转印电场,使中间图像载体15上的第1图像静电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一面上。
电晕放电器27为包括电晕放电丝的、其自身公知的放电器,转印电压施加在该电晕放电丝上,该电晕放电器27位于离开中间图像载体15表面的位置,因此,不与密接于该中间图像载体15被运送的记录媒体接触,从而,不会使转印在记录媒体另一面上的第2图像紊乱。当然,只要是能够达到相同功能,也可使用电晕放电器以外的转印装置。又,在电晕放电器27上,设置夹持中间图像载体15的对向电极63,使得对向电极63接地。在图示例中,该对向电极63由与中间图像载体15的内面抵接回转的辊构成,但该对向电极也可由板状件等构成。
可以分别设置将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上去的转印装置,和将中间转印体上的第2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另一面上去的转印装置,但在图1所示例中,上述转印由一个转印辊20进行,这样,可以简化图像载体的结构。
转印有第1图像和第2图像的记录媒体P离开中间图像载体15之后,再向上方运送,通过定影装置28的一对定影辊29、30之间。分别沿箭头方向回转的定影辊29、30由加热器加热,对转印在记录媒体上的第1图像和第2图像的色调剂加热、加压,使两图像一次定影子记录媒体上。通过定影装置28的记录媒体被导向送至排纸导向装置52,由一对排纸辊53,按箭头方向C所示,排出至排纸部31上。
另一方面,将第2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上之后的中间转印体3的表面,由清洁装置22进行清洁。同样,将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上之后附着于中间图像载体15表面的转印残余色调剂由清洁装置32除去,清洁其表面。
图中所示例的清洁装置32包括:盒体67,配置于其内部、由该盒体67支承的作为清洁部件一例的清洁刮板54,以及色调剂运送部件55。其整体能以转动支点56为中心作回转,通过上述回转,清洁刮板54可与中间图像载体15的表面接离。当载置于中间图像载体15上的第1图像通过清洁刮板54时,清洁装置32的清洁刮板54离开中间图像载体15的表面,仅在除去附着其表面的转印残余色调剂时,才与该表面接触。
通过清洁刮板54与中间图像载体15表面相抵接,刮去附着在其表面上的转印残余色调剂,去除的色调剂由色调剂运送部件55收集于图中未示的收纳部。支承环状带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15的支承辊18,夹持该中间图像载体15,与清洁刮板54对向而置,清洁刮板54压接中间图像载体15表面时,该清洁刮板54通过中间图像载体15按压支承辊18。这样,支承辊18起着清洁刮板54的背垫部件的作用。
又,可以采用适当的装置作为清洁装置22,图中例示的清洁装置22,如图2放大所示,包括:盒体58,回转自如地支承于该盒体58中、作为清洁部件一例的刷辊59,回转自如地支承于同一盒体58、与刷辊59接触的偏压辊60。刷辊59边与中间转印体3接触,边沿箭头方向被驱动回转,偏压辊60也沿箭头方向被驱动回转。偏压辊60上施加极性与中间转印体3上的转印残余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压。这样,中间转印体3上的转印残余色调剂边由刷辊59刮取,边向该刷辊59作静电转移,然后,静电转移至偏压辊60上。偏压辊上的色调剂由与其表面压接的刮板61刮取,再通过色调剂运送部件62,运送至图中未示的色调剂回收部。刷辊59常时保持与中间转印体3相抵接。
由环状带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15,由具有可从中间转印体3转印色调剂图像以及可从中间图像载体向记录媒体转印色调剂图像的电阻值的带所构成,例如,可在50-500μm的聚酰亚胺或聚酰胺酰亚胺等构成的带基上层积由氟树脂(例如PFA)等构成的低表面能的脱模性涂覆层形成。较好的是,中间图像载体15的整体的体积电阻率为106-1012Ω·cm,其表面电阻率为105-1012Ω/□。如此,中间图像载体表层具有脱模性涂覆层,可以提高将该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上时的转印性能,以及提高其转印后中间图像载体表面的清洁性能。又,若中间图像载体15的表面电阻率设定在105-1012Ω/□的范围,则可在其表面可靠地载置第1图像。
图3为中间转印体3和中间图像载体15的接触部附近的放大图,这里所示的转印辊20由于须对其施加转印电压,故由金属构成,其直径约10mm。又,中间图像载体15用的支承辊19也由金属构成,为防止中间图像载体15和记录媒体P的摩擦带电,该辊接地,以进行良好的图像转印。支承辊19的直径为约16mm。又,为防止向支承辊19漏电,该支承辊19和转印辊20的间隔D最好为5mm以上,在图示例中,间隔D为约8mm。
再有,通过将中间图像载体15设置为能以例如支承辊16为支点作摆动,使得该中间图像载体15能相对中间转印体3接离,在将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上时,以及将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2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上时,使得中间转印体3和中间图像载体15直接或通过记录媒体抵接,其他时候使它们互相离开。
为使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一面上的第1图像和转印至其另一面的第2图像共同成为正像,须在将第1图像用的色调剂图像形成于各个图像载体2Y-2BK上时,在其各个图像载体上形成逆(倒)静电潜像,在将第2图像用的色调剂图像形成于各个图像载体2Y-2BK上时,在其各个图像载体上形成正静电潜像。这种曝光的切换可由图中未示的记录控制器进行控制。
又,在排纸部31配置为如图1所示场合,记录媒体的从中间转印体3直接转印有第2图像的另一面向下,载置在排纸部31上,所以,为使输出至排纸部31的记录媒体的页序整齐,可以使第1图像为第2页图像,使第2图像为第1页图像,在各个图像载体上形成色调剂图像。为使第1图像成为偶数页,使第2图像成为奇数页,控制各第1及第2图像的形成顺序,同时,构成记录媒体的运送通道,使记录媒体的第2图像向下,排出至排纸部。这样,即使连续向排纸部31排出多张记录媒体时,也可使页序整齐。使页序整齐的工作可由将图像数据储存在存储器中的公知技术实现。
可以将各个图像载体2Y、2M、2C、2BK以及设置在其周围的带电装置8、显影装置11、清洁装置14等一体组装,构成处理卡盒,到寿命时更换为新的处理卡盒。在中间转印体3的上方,排纸部31的下方空间S,设有用于收纳黄、品红、青、黑色色调剂的色调剂容器36Y、36M、36C、36BK。可通过图中未示的粉体泵从这些色调剂容器向对应的显影装置补给色调剂。再有,在本体壳体1的内部,收纳有电源装置E1和控制装置E2。还设有风扇F1,该风扇F1能向机外排风,以防止机内温度过渡上升。在本体壳体1上配置有操作面板OP,操作面板OP上装有用于显示图像形成装置及与其连接的装置的状态及状况的显示灯,和用于发出各种指令的键钮。
通过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仅在记录媒体P的一面上形成彩色图像。此时,形成于各图像载体2Y-2BK上的色互异的色调剂图像重叠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在该中间转印体3上形成重叠可视像。通过转印辊20作用,该重叠可视像转印至从供纸装置23输出的记录媒体P的一面上。该记录媒体是密接于移动的中间图像载体15的表面向上方运送的,但此时电晕放电器27不工作。该记录媒体通过定影装置28时,转印的图像定影于记录媒体上,然后送出至排纸部31。由于此时输出至排纸部31的记录媒体,其图像面向下,因此,在连续进行上述图像形成的过程中,可以使载置于排纸部31上的多页记录媒体的页序整齐。这样,可以选择单面模式,将从图像载体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的可视像,不经中间图像载体,而转印至记录媒体单面上,得到记录图像。
也可以将从各图像载体2Y-2BK上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形成的重叠可视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上,再将该中间图像载体15上的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上,由定影装置28定影上述可视像,使记录媒体输出至排纸部31,仅在记录媒体单面形成彩色图像。在仅在记录媒体单面上形成图像时,可以降低定影装置28的定影温度,使其比两面形成图像场合低。
再有,也可以仅在一部分图像载体上形成色调剂图像,将该色调剂图像按上述方法分别转印至记录媒体的单面或双面,得到由单色或多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的图像。
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前所述,收纳记录媒体P的供纸盒24安装于本体壳体1上,使其可与分离垫57一起相对本体壳体1沿箭头E方向拉出。在图1所示例中,供纸盒24拉出时,供纸辊25留于本体壳体1内。通过上述这样的将供纸盒24拉离本体壳体1,可以对供纸盒24补充记录媒体P。在补充记录媒体后,再将供纸盒24朝箭头E方向的相反方向推入,由此可将供纸盒24装入本体壳体1内。
如图1中点划线所示,在供纸盒24中形成上下贯通的记录媒体用的通路73,在图示的供纸盒24的下方,再添加图中未示的其他供纸盒时,所添加的供纸盒排出的记录媒体可通过该通路73,送向一对定位辊26。
再有,至少将由环状带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15和卷绕在该中间图像载体15上的若干支承辊16、17、18、19形成为一体的带组件64。更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各支承辊16、17、18、19的轴部各个端部分别回转自如地支承于各侧板65、65上,构成一体的带组件64。在一个支承辊16的轴端部固定有齿轮68。
在图示例中,构成转印装置一例的转印辊20以及抵接于中间图像载体15的内面的辊构成的对向电极63的轴部的长度方向各端部分别回转自如地支承于两侧板65、65上,所述转印辊20和对向电极63也成为带组件64的构成部件。
本例中的带组件64包括覆盖中间图像载体15及其支承辊16、17、18、19等的带组件64的构成部件的罩盖66。这样将各部件一体组装的带组件64的外观示于图5B。前述的齿轮68和转印辊20轴部的一侧端部突出于罩盖66外部,带组件64固定于本体壳体1内,在此状态下,齿轮68与设置于本体壳体1的驱动齿轮69(参看图5D)啮合,通过这些齿轮69、68,驱动支承辊16回转,由此,使中间图像载体15沿箭头B方向被驱动。在带组件64设置于本体壳体1内状态下,转印辊20的轴部与图中未示的电源输出接点接触,对其施加所定的转印电压。
在图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中间图像载体15的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装置32构成为不同于带组件64的另一部件,但也可以使该清洁装置32构成为带组件64的一部分。在图5中,省略了清洁装置32的图示。
如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包括:形成可视像的至少一个图像载体,在该图像载体上形成可视像的成像装置,可重叠转印形成于图像载体上的色互异的可视像的中间转印体,转印由转印于该中间转印体上的重叠可视像构成的第1图像的中间图像载体。所述转印于中间图像载体上的上述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由从图像载体转印至中间转印体的重叠可视像构成的第2图像被转印至同一记录媒体的另一面。
根据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在记录媒体的两面形成彩色图像,而且,只要将记录媒体一次性地送入中间转印体3和中间图像载体15之间,即可在其两面形成彩色图像,所以,可以缩短在记录媒体两面形成彩色图像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并非如以往所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那样,使记录媒体载置于中间转印体上,顺次通过若干图像载体,顺次在该记录媒体上转印可视像,而是将重叠有若干可视像的第1图像转印于中间图像载体上,且在中间转印体上形成重叠若干可视像的第2图像,将所述由重叠图像构成的第1图像和第2图像分别一次性地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和另一面上,可以防止或有效抑制转印至记录媒体各个面上的各图像发生色差。
可是,在图1所示型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中间图像载体15须至少具有第1图像的一页大小的表面尺寸。这是因为,若将大于中间图像载体周长尺寸的第1图像从中间转印体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则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1图像的前端在到达从中间转印体向中间图像载体转印第1图像的位置时,从中间转印体向中间图像载体转印第1图像并未结束,而是以重叠的状态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上。反之,中间图像载体的周长如过于大于记录媒体尺寸,则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的第1图像的前端在达到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很远处,第1图像从中间转印体至中间图像载体的转印即已完成,发生不进行转印的无效工作时间,导致图像形成效率低下。
如前所述,用户的要求多种多样,既有想在大尺寸的记录媒体上形成双面图像的用户,也有认为只要能在小尺寸的记录媒体上形成双面图像就满足的用户。因此,有必要将中间图像载体的表面尺寸设定为与用户要求相对应的大小。
因此,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可以安装尺寸互异的至少二个中间图像载体的任一个的中间图像载体用的安装部(设于本体壳体中的收纳机构)IP,可以简单地进行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交换。这里,所谓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是指下列场合:相对其表面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互异场合,其周长互异场合,宽度及周长同时不同的场合。
图6所示为使用带组件64A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带组件64A具有周长大于图1所示的中间图像载体15、而宽度与其相同的中间图像载体15A。在图6所示的带组件64A上设有用于支承中间图像载体15A的二根支承辊70A、71A,以取代图1所示的带组件64的二根支承辊17、18,且还具有清洁装置32的清洁刮板54专用的背垫部件72A,覆盖带组件64A的构成部件的罩盖66A形成为大于图1所示的带组件64的罩盖66,大出中间图像载体15A的周长长的部分。设置支承辊70A、71A,支承、张架长度大于图1所示的中间图像载体15的环形带状的中间图像载体15A。图6所示的背垫部件72A由辊构成,所述背垫部件72A和二根支承辊70A、71A的轴部各个端部回转自如地支承于该带组件64A的二侧板(相当于图4中的侧板65)。带组件64A的上述侧板也形成大于图4所示的侧板65,大出中间图像载体15A的周长长的部分。带组件64A的其他结构与图1所示的带组件64无不同,与图1所示的带组件64的各部件相对应的图6所示各部件是在图1所示符号上再添加A表示。带组件64A的外观如图5A所示。
根据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同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在记录媒体的单面或双面形成图像,但如使用图6所示周长长的中间图像载体15A,则可以在尺寸较使用图1所示中间图像载体15场合大的记录媒体的双面形成彩色图像。反之,仅需在小尺寸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的用户,可以通过使用图1所示的中间图像载体,有效地在其记录媒体双面形成彩色图像。
在图5C所示的带组件64B具有宽度比其他带组件64、64A的中间图像载体小的中间图像载体,该带组件64B的其他结构与带组件64无不同。与带组件64相对应的带组件64B的各个部分是在带组件64的各符号上再添加B表示。图5的W1、W2表示其各个中间图像载体的宽度,W2较W1小(W2<W1)。仅需使用小尺寸宽度的记录媒体、例如在明信片等上形成图像的用户可以将具有最小宽度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带组件64B安装于本体壳体1上,如同前述,在记录媒体的单面或双面形成图像。上述带组件64B因其中间图像载体的宽度窄,成本低,能减轻用户的经济负担。
以下,说明用于能自由交换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具体结构例。
图1及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1包括不动壳体1A,以及支承为相对该不动壳体1A可开放的可动壳体1B,在该可动壳体1B上设有上述中间图像载体用的安装部IP。通过将该可动壳体置于开放位置,中间图像载体15、15A装于可动壳体1B上,使得中间图像载体15、15A、在本实施例中为设有该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带组件64、64A能相对可动壳体1B装卸。更具体地说,可动壳体1B通过支轴35,被支承为可回转开闭,在该可动壳体1B上分别装卸自如地安装着包括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带组件64、64A。
图7所示为使图1所示的可动壳体1B围绕支轴35,沿箭头F方向转动,将该可动壳体1B置于开位置的状态。此时,由于可动壳体1B的上方开放,可以将安装于此处的带组件64抬高至上方,取出带组件64。包括周长长的中间图像载体15A的带组件64A及包括宽度窄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带组件64B的场合也完全相同。在这里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带组件64、64A另成一体的清洁装置32也支承于可动壳体1B内,该清洁装置32和可动壳体1B一起转动。图8及图9分别为从可动壳体1B取出的带组件64、64A的截面图。
设于可动壳体1B上的中间图像载体用的安装部IP的结构可以安装任一带组件64、64A、64B。由此,例如,使用包括如图1所示的周长短的中间图像载体15的低价格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如需要可在更大尺寸的记录媒体两面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时,仅须得到包括周长长的中间图像载体15A的带组件64A,按图7所示,打开可动壳体1B,卸下带组件64之后,在可动壳体1B内安装新得到的带组件64A,关闭可动壳体1B,即可构成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由此,可在尺寸大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这样,也可将原先使用的带组件64、64A或64B改换为其他任一种带组件使用,仅通过更换图像形成装置局部,即可自由构成能在用户希望尺寸的记录媒体上形成两面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制造图像形成装置时,将某一个带组件64、64A、64B安装于可动壳体1B上,可以分别制得性能各异的图像形成装置,能简单地与用户的各种需求相对应。
图5D表示打开可动壳体1B,从该可动壳体1B取出带组件64、64A或64B的状态。与此相反,图10所示为关闭可动壳体1B状态下的图像形成装置,标以符号100的图像形成装置上安装着带组件64或64B,标以符号100A的图像形成装置上安装着带组件64A,标以符号100B的图像形成装置上没有安装带组件。
如图5D及10所示,可动壳体1B上设有解锁杆37,在可动壳体1B关闭状态下,操作该解锁杆37,可解除可动壳体相对不动壳体1A的闭锁,由此,可以使可动壳体1B转动至图5所示的开位置。本体壳体1的可动壳体1B上形成有开口38,打开可动壳体1B后,从开口38取出带组件64、64A或64B,或可将带组件64、64A或64B插入该开口38,将带组件64、64A或64B安装于可动壳体1B上。
如图5A,5B,5C所示,各带组件64、64A、64B的罩盖66、66A或66B上分别安装有把手39、39A、39B,操作者握持该把手,即可将带组件64、64A、64B装到可动壳体1B上,或从可动壳体1B卸下该带组件。此时,如图10所示,关闭安装有各带组件64、64A、64B的可动壳体1B时,把手39、39A、39B隐置于不动壳体1A内部。设定各把手39、39A、39B相对各罩盖66、66A、66B的位置,使打开可动壳体1B时,把手39、39A、39B露出外部。由此,在关闭可动壳体1B,图像形成装置工作时,即使欲取出带组件64、64A、64B,操作者手也不能挂于把手上,从而,不能取出带组件。这样,不用担心在对图像形成装置供给电流运行状态下,因不经意的动作而取出带组件64、64A、64B。若打开可动壳体1B,则图中未示的开关断开,通往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流断开,在此状态下,操作者可安全地握持外露的把手,取出带组件64、64A、64B。
如图5D所示,在可动壳体1B的各侧壁内面形成有导槽40,各带组件64、64A、64B的罩盖66、66A、66B上设有分别嵌合于上述导槽的导向凸部41、41A、41B。使各导向凸部41、41A、41B嵌合于导槽40,将带组件64、64A、64B安装于可动壳体1B上,或将其从可动壳体1B取出。如此即可简单地将带组件相对可动壳体1B装卸。
如图1、图6、图7所示,不动壳体1A上设有由例如板簧构成的卡止部件42,另一方面,如图5A、5B、5C所示,在各罩盖66、66A、66B上形成有与卡止部件42卡合的卡槽43、43A、43B。将各带组件64、64A、64B安装于可动壳体1B上,使可动壳体1B如图1及图6所示关闭,则卡止部件42卡合于卡槽43、43A或43B,向下方推压各罩盖66、66A或66B,将各带组件64、64A、64B定位于相对本体壳体1的所定位置上。此时,可动壳体1B相对本体壳体1被锁定,同时,如前所述,各带组件64、64A、64B的齿轮68、68A、68B与支承于不动壳体1A上的驱动齿轮69啮合,且各带组件的转印辊20、20A、20B与电源输出接点接触。
也可如图11所示,将可动壳体1B支承在不动壳体1A上,使得可动壳体1B向着水平方向移动开放,以取代可动壳体1B可回转地支承于不动壳体1A上的型式。例如,采用图中未示的轨道构件或连杆机构等,将可动壳体1B支承在不动壳体1A上,使可动壳体1B可相对不动壳体1A作水平方向的装卸。此时,通过将可动壳体1B置于开位置,中间图像载体安装于可动壳体1B上,使得中间图像载体15、15A可相对可动壳体1B装卸。在图1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场合,清洁装置32支承于可动壳体1B上,在此例中,因使可动壳体1B作水平方向移动,所以,可以使得进入清洁装置32的盒体67的废色调剂不容易从该盒体67洒出。
如图7及图11所示的任一图像形成装置场合,可动壳体1B置于开位置时,因为可动壳体1B支承于不动壳体1A,使安装于该可动壳体1B上的中间图像载体离开支承于不动壳体1A上的中间转印体3,所以,在将带组件装到可动壳体1B或从该可动壳体1B卸下上述带组件时,中间图像载体不会接触中间转印体3,可以防止该中间图像载体或中间转印体3的损伤。而且,若将可动壳体1B置于开位置,记录媒体的运送通路大大打开,也容易处理卡住的记录媒体。如此,出于更换带组件以外的目的,也可打开可动壳体1B,容易地进行所定的操作。
在图1、图5、图6及图7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动壳体1B支承于不动壳体1A上,可在开位置和闭合位置间转动,但也可将可动壳体1B保持于各开位置,例如能开放至图12所示的开位置,图12所示开位置比图7所示开位置更进一步大大地打开。若将图7所示的可动壳体1B的开位置作为第1开位置,将图12所示的开位置作为第2开位置,将可动壳体1B支承于不动壳体1A上,使可动壳体1B分别能保持于第1开位置以及比该第1开位置的开放角度大的第2开位置。通过例如图中未示的阻挡件,能将可动壳体1B分别保持于第1开位置和第2开位置。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在可动壳体1B打开成第1开位置的状态下,装卸带组件,而在记录媒体被卡住时,使可动壳体1B转动至第2开位置,大幅度打开记录媒体的运送通道,对卡住的记录媒体进行处理,或者进行本体壳体1内的清洁等。此时,在图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一对定位辊26之一的辊26A支承于不动壳体1A上,另一辊26B支承于可动壳体1B上,因此,通过使可动壳体1B转动至第2开位置,使二辊26A、26B大距离离开,可容易地除去阻塞在此处的记录媒体,或进行清洁等。另外,由于电晕放电器27支承于不动壳体1A侧,所以,通过将可动壳体1B打开至第2开位置,可容易地处理电晕放电器27,轻松地进行清洁等工作。
在本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任一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都由被驱动回转的环状带构成,因此,从周长短的中间图像载体至周长长的中间图像载体易紧凑收纳,且将各中间图像载体设为易收纳于本体壳体1的形态,使各中间图像载体收纳在本体壳体1中,能防止本体壳体1大型化。
图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前所述设有带组件64、64A、64B,该带组件64、64A、64B至少包括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以及所述中间图像载体15、15A卷绕其上的支承辊16、17、18、19、16A、70A、71A、19A,成为一体构成。中间图像载体的安装部IP构成为可装卸地安装具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各带组件64、64A、64B中之任一个。通过将带组件64、64A、64B安装于本体壳体1上,可以安装中间图像载体,因此,可以将所希望的中间图像载体方便地安装于本体壳体1上,能简单地构成符合用户需要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本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64、64A、64B的至少一部分构成部件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1内的大致同一位置上。由此,可防止形成图像时控制复杂化。其具体构成例参照图1及图6说明,但其结构也可同样用于带组件64A和其他带组件64B中。
首先,如图1及图6所示任一带组件64、64A设有由转印辊20、20A组成的转印装置,所述转印辊20、20A将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15A上,同时,还将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2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P上另一面上。各带组件64、64A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使得各带组件64、64A的转印辊20、20A组成的转印装置大致位于本体壳体1内大致同一位置。通过这种结构,在将任何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安装于本体壳体1中使用时,能使得将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15A上时以及将形成于所述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2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另一面上时的转印条件相同,可以防止形成图像时控制复杂化。
在所述任一带组件64、64A中,由环状带构成的上述中间图像载体15、15A,形成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记录媒体运送通道,对于分别转印至记录媒体P上的第2图像和第1图像的转印位置,从其下方运送记录媒体P。各带组件64、64A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中间图像载体15、15A构成各带组件64、64A的记录媒体运送通道,支承辊19、16、19A、16A支承所述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局部,上述支承辊安装于本体壳体1内的大致同一位置。通过这种结构,不管装有任一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可使记录媒体的运送条件相同,每当更换不同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时,不必变更记录媒体的运送条件,可以防止形成图像时控制复杂化。
再有,在任一带组件64、64A中,相对将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15A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图中为电晕放电器27),设有夹持由环状带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而对向配置的对向电极63、63A,具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各带组件64、64A的对向电极63、63A安装于本体壳体1内的大致同一位置。通过这种结构,装有任一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时,能使从中间图像载体15、15A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一面的第1图像的转印条件相同,可防止形成图像时控制复杂化。
如图1及图6所示的清洁装置32构成为与带组件64、64A不一体的部件。但如前所述,也可将该清洁装置32作成带组件64、64A的一构成部件。如此,各带组件64、64A设有在将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一面上之后对中间图像载体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装置32场合,可以构成各带组件64、64A,使得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各带组件64、64A的清洁装置32安装于本体壳体1内的大致同一位置。若采用这种结构,装有任一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时,可使得对于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清洁条件相同。
再有,在任一个带组件64、64A中,相对在记录媒体P的一面上转印第1图像之后对中间图像载体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装置32的清洁部件(图示例中为清洁刮板54),设有夹持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而对向配置的背垫部件,在图1所示带组件64场合,支承辊18起该背垫部件的作用,在如图6所示的带组件64A中,设有专用的背垫部件72A。此时,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各带组件64、64A的背垫部件安装于本体壳体1内的大致同一位置。由此结构,在安装任一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场合,可使对于该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清洁条件相同。
如前所述,在带组件64、64A的支承辊16、16A上固定有齿轮68、68A,各带组件64、64A安装于本体壳体上时,这些齿轮68、68A与设于本体壳体上的驱动齿轮69啮合,由此,通过这些齿轮68、68A,驱动支承辊16、16A回转,这样,驱动中间图像载体15、15A和其他支承辊。由此,支承辊16、16A构成驱动辊,如这些支承辊16、16A安装于本体壳体上的大致同一位置,则当安装任一带组件64、64A时,都可以使齿轮68、68A与设于本体壳体上的驱动齿轮69啮合,可以无障碍地驱动各中间图像载体15、15A回转。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支承由环状带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的若干支承辊中的驱动辊安装于本体壳体1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如上所述,通过各带组件64、64A、64B的至少一部分构成部件安装于本体壳体1内的大致同一位置,可以得到上述各优点,还可以使得制造各带组件64、64A、64B时的另件通用化,能降低制造成本。
从比较图1和图6可以明白,周长长的中间图像载体15A与周长较其短的中间图像载体15相比,以突出于中间转印体3的相反侧的状态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1内。为此,在将任意周长长度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安装于本体壳体1内时,可将与中间转印体3对向的中间图像载体的部分,即构成记录媒体运送通道的中间图像载体部分设为同一,可以在同一条件下运送记录媒体,防止形成图像时控制复杂化。
在本体壳体1的可动壳体1B上,如图5D及图10所示,形成安装带组件的开口38,在安装具有周长长的中间图像载体15A的带组件64A时,其罩盖66A比与其邻接的本体壳体部分向外方突出。任一带组件64、64A、64B都设有覆盖该各带组件构成部件的罩盖66、66A、66B,在本体壳体1上形成开口38,以许可罩盖66、66A、66B比邻接于这些罩盖66、66A、66B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1的部分向外方突出。由此结构,不变更本体壳体1的形态,或者仅作稍稍变更,即可将任一带组件64、64A、64B安装于本体壳体1上,在更换带组件时,可以抑制随之而来的成本上升。
从图10可以明白,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壳体1上的各带组件64、64A、64B的露出到外部的罩盖66、66A、66B的部分构成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装部。根据如此结构,将任一带组件64、64A、64B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1上时,不必在本体壳体1上设置用于覆盖带组件的罩盖,可以防止成本上升。
再有,如先前涉及图1所说明的那样,在本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收纳记录媒体P的供纸盒24可相对本体壳体1沿箭头E方向拉出,此时,设定开口38的位置,使得带组件64A的罩盖66A也朝拉出供纸盒24方向E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将大尺寸的带组件64A安装于本体壳体上时,与安装小尺寸的带组件64,64B相比,能防止增高包括带组件64A在内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高度。而且,在设置图像形成装置时,有必要确保拉出供纸盒24方向E的空间,但在将大尺寸的带组件64A安装于本体壳体上时,由于带组件64A突出于原本必须的空间一侧,所以,不会增大图像形成装置的设置空间。在将大尺寸的带组件64A安装于本体壳体上时,可在与将小尺寸的带组件64,64B安装于本体壳体上时的同样空间内安装图像形成装置。
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用于识别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1上的中间图像载体尺寸的识别装置。例如,如图5A,图5B,图5C所示,各带组件64、64A、64B的各个罩盖66、66A、66B上分别设有由设置位置不同的突起组成的识别部M、MA、MB。在将各组件64、64A、64B安装于本体壳体1上时,通过设于本体壳体内的光敏传感器或微型开关等组成的检测装置可以检测各识别部M、MA或MB,由此,可以自动识别装有哪种带组件。从而,可以在形成图像时实行与各中间图像载体一致的控制。
对安装于本体壳体1上的各带组件64、64A、64B的各个罩盖66、66A、66B,若在可从外部能目视的部分设置显示各中间图像载体尺寸的标记、标签或文字等组成的识别手段,则使用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可以可靠地识别是否能将双面图像形成在记录媒体上,使得用户能不犹豫地、放心操作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13及图14所示,可动壳体1B由第1罩盖部件44A和第2罩盖部件44B所构成,上述第1罩盖部件44A通过第1支轴35可转动地支承于不动壳体1A上,上述第2罩盖部件44B通过第2支轴35A可转动地与该第1罩盖部件44A相连接。将可动壳体1B置于图13及图14所示的开位置时,第1罩盖部件44和第2罩盖部件44B可以在第2支轴35A的部位弯曲。第1支轴35的轴线和第2支轴35A的轴线互为平行延伸。可动壳体1B在如图13及图14所示打开后,可相对该可动壳体1B装卸带组件64、64A或64B。
如图14所示,连接部件45的长度方向的各端部分别通过销子46、47可转动地轴支在不动壳体1A和第2罩盖部件44B上,限制部件48的一端部通过销子49可转动地连接在第2罩盖部件44B上。设在限制部件48的另一端部的导销50可滑动地嵌合于连接部件45上所形成的长孔51中。
若可动壳体1B置于开位置,则导销50与长孔51的下端抵接,阻止可动壳体1B作更大的打开。如此,可保持可动壳体1B于其开位置。关闭可动壳体1B时,导销50向长孔51上端滑动,若完全关闭可动壳体1B,则第1及第2罩盖部件44A、44B沿上下方向呈平坦状态。
也可以由可互相弯曲的三个以上的罩盖部件构成可动壳体1B。如此,通过采用至少设有连接的二个罩盖部件的可动壳体,以使可动壳体置于开位置时弯曲,可在打开可动壳体时,减少该可动壳体所占面积,可以将图像形成装置设置在狭小的场所。
在如上所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将在中间图像载体15、15A上转印的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一例的电晕放电器27,被设置为与带组件64、64A另成一体的装置,但也可将该转印装置构成为带组件64、64A的一部件。使得带组件设有将转印至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一面上的转印装置。
此时,在如图1及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电晕放电器27组成的转印装置位于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外侧,但也可使该用于将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一面上的转印装置配置在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内侧。
图15及图16显示其一例。图15显示了包括由周长短的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15,以及卷绕有该中间图像载体15的支承辊75、76、77、78的带组件64的例子,图16显示了包括由周长长的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15A,以及卷绕有该中间图像载体15A的支承辊75A、76A、77A、78A的带组件64A的例子。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皆被驱动向着箭头B方向移动。在这些举例中,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转印体3卷绕在支承辊4、5、74上,被驱动向着箭头A方向移动。
与先前所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场合相同,各色色调剂图像从各图像载体2Y、2M、2C、2BK层叠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由该重叠可视像组成的第1图像被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15A上,其次,该第1图像被转印至上述图中未图示的记录媒体一面上,由其次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的重叠可视像组成的第2图像被转印至记录媒体另一面上。此时,在图15及图16所示的例中,支承辊75、75A构成为转印装置,将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15A上,同时,将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2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支承辊76、76A构成为将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15A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在该例子中,支承辊75、75A上被施加正极性的转印电压,支承辊76、76A上被施加负极性的转印电压,进行上述各个图像的转印动作。如此,将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一面上的转印装置配置在中间图像载体内侧,而其转印装置由被施加转印电压的转印辊构成,在图示例中,由支承辊76、76A构成。
也可作成这样的结构:将设有被施加转印电压的电晕放电丝的电晕放电器组成的转印装置配置在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内侧,使该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
如上所述,具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带组件64、64A设有将转印至由环状带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一面上的转印装置场合,各带组件64、64A的该转印装置也可安装于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通过这种结构,不管安装什么带组件64、64A时,都可以在同样位置从中间图像载体将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
图15及图1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结构与先前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无不同。
如上所说明的各图像形成装置的中间图像载体的表面尺寸可以适当设定,但按如下所述设定该尺寸更为有利。图17及图18为在显示记录媒体P1、P2的同时,展开显示中间图像载体15A、15的说明图。图中的箭头B1显示记录媒体的运送方向。这里,在图17A、图17B所示例子中,在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15A、15中,第1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15A将定形尺寸的记录媒体P1向其长边与运送方向B1一致的方向运送时,形成可收纳转印至该记录媒体P1上的第1图像的大小;第2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15在将上述定形尺寸的记录媒体P1的一半尺寸的记录媒体P2向其短边与运送方向B1一致的方向运送时,形成可收纳转印至该记录媒体P2上的第1图像的大小。
例如,记录媒体P1的尺寸为A3纸大小时,记录媒体P2的尺寸为其一半的A4大小。同样,记录媒体P1的尺寸为A4纸大小时,记录媒体P2的尺寸成为A5;记录媒体P1的尺寸为B3纸大小时,记录媒体P2的尺寸成为B4。记录媒体P1为美国定形尺寸的双信纸尺寸(double letter,11英寸×17英寸)时,记录媒体P2的尺寸为其一半的信纸尺寸(8.5英寸×11英寸)。
更具体地说,因为A4尺寸的记录媒体的短边长度为210mm,所以,小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15的周长应考虑多少有些余地,将其周长设定为例如310mm,以使得可收纳A4尺寸的第1图像。A3尺寸的长边长度为420mm,因此,将大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15A的周长设定为例如500mm,以使得可收纳A3尺寸的第1图像。
若按如上所述设定各个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尺寸,则可以使各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宽度W1相同,这样,能更可靠地实现设有各中间图像载体15、15A的带组件64、64A的各构成部件,例如,其支承辊、转印辊及对向电极的零件通用化,能降低各带组件的制造成本。
例如,如图17A所示,在使用能收纳转印至使用频率高的A3尺寸的记录媒体上的第1图像的大尺寸中间图像载体15A的场合,若一边使其短边与运送方向一致运送同样使用频率高的A4尺寸的记录媒体,一边在其两面形成图像,则因中间图像载体15A周长远大于A4尺寸的记录媒体的短边长度,致使形成图像时间很长,浪费时间,图像形成效率低下。
为此,较好的是,如图18所示,将定形尺寸的记录媒体P1以使其长边与运送方向B1一致的方向运送时,中间图像载体的至少一个,在此例中为中间图像载体15A为可收纳转印至该记录媒体P1上的图像的大小,将该定形尺寸的记录媒体P1的一半尺寸的记录媒体P2以使其短边与运送方向B1一致的方向进行运送,连续进行图像形成动作时,在该中间图像载体15A回转一周期间,在该中间图像载体15A的表面形成至少可连续转印二页的第1图像,以将其转印在上述一半尺寸的各记录媒体P2上。而且,在连续运送的上述一半尺寸的各记录媒体P2的一面上,可分别转印已连续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A上的若干第1图像。此时,记录媒体P1的尺寸为A3时,记录媒体P2的尺寸为A4,记录媒体P1的尺寸为A4时,记录媒体P2的尺寸为A5,记录媒体P1的尺寸为B3时,记录媒体P2的尺寸为B4,记录媒体P1的尺寸为双信纸大小时,记录媒体P2的尺寸为单信纸尺寸大小。
更具体地说,例如,中间图像载体15A回转一周期间,在其整个面上,从中间转印体3连续转印二页用于转印到A4尺寸的记录媒体P2上的第1图像,从供纸装置23连续送出二张A4大小的记录媒体P2,将中间图像载体15A上的各页第1图像连续转印至上述二张记录媒体P2的一面上,同时,将连续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的二页第2图像分别转印至上述二张记录媒体P2的另一面上。如此,在二张A4尺寸记录媒体P2上形成图像时,首先,在第一张记录媒体P2的一面上转印形成在大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15A上的第1图像的同时,在该记录媒体P2的另一面上转印中间转印体上的第2图像,然后,再次从中间转印体3将此后的第1图像转印至大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15A上,将该第1图像转印至从第一张记录媒体P2之后,以所定的时间间隔运送的记录媒体P2的一面上,并且,与将中间转印体上的第2图像转印至该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的场合相比,可以缩短图像形成时间,大大提高图像形成效率。特别是,在许多记录媒体上连续形成图像场合,可以提高效率。记录媒体为其他尺寸场合也同样。
采用上述结构时,从供纸装置23,连续输出例如二张A4尺寸的记录媒体时,在该二记录媒体之间,稍有些间隔,所以,考虑到上述间隔,中间图像载体15A的表面尺寸必须形成稍大于二张A4尺寸记录媒体的大小。该间隔距离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因素的距离:在一对定位辊26处需要使运送的记录媒体一时停止,以便取与图像位置一致的时间,再发送该记录媒体。
如先前说明,可以选择单面模式,不通过中间图像载体,将从图像载体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的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单面上,若在该单面模式下形成图像,则即使中间转印体的周长短时,也能将长度长于其周长的彩色图像形成在记录媒体的单面上。因此,在使用周长短的中间图像载体15场合,在形成大尺寸的彩色图像时,可用该单面模式形成图像。
如下所述,将图像形成装置与主计算机连接场合,在设于该主计算机或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1上的操作面板OP上发出在尺寸大于中间图像载体的表面尺寸的记录媒体双面形成图像的指令时,若设置控制装置E2,控制其不实行该图像形成动作,则通常能够得到仅正确收纳在记录媒体上的图像。
图10为将图像形成装置100、100A、100B与主计算机HC连接构成图像形成系统的例子。这是由所谓网络连接的系统,各图像形成装置100、100A、100B主要起了作为主计算机HC的输出装置(打印机)的作用。也可以采用不通过电缆而以无线连接的系统。对于若干图像形成装置,可根据显示于主计算机HC的显示屏上的指引,指示需输出的图像的成像过程条件,进行输入。也可将若干图像形成装置的状况通知、显示在显示屏上,并能确认其状况。控制指令可从操作面板OP及主计算机HC的键盘等上发出。例如,在记录媒体两面形成图像的双面打印场合,可通过设于操作面板OP上的双面按钮进行选择,特殊纸张的选择及供纸盒的选择可通过供纸用的设定按钮进行选择。
如上所述,通过将图像形成装置和主计算机连接,构成图像形成系统,可以根据目的和记录媒体种类打印所处理的信息,且在离开图像形成装置处也可通过主计算机设定成象条件。另外,如前所述,在设有自动识别中间图像载体64、64A、64B的尺寸的识别装置时,如构成为能将其识别结果向主计算机HC通报,则即使在离开图像形成装置的地方,也可以确认该中间图像载体的尺寸。
在图1及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虽然设有若干图像载体2Y、2M、2C、2BK,但也可以如图19所示,设置一个与中间转印体3抵接的图像载体2,由成象装置6在该图像载体2上顺次形成色异的色调剂图像构成的可视像,再将该各色可视像顺次重叠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即,沿箭头方向回转的图像载体2由消电装置7消电之后,由带电装置8使图像载体2表面带电,对该带电面有选择地照射发自曝光装置9的光,在图像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由被可回转支承着的显影装置11的第1显影器11Y形成黄色色调剂图像的可视像,该黄色色调剂图像在转印辊12的作用下,转印至沿箭头A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体3上。进行色调剂图像转印后的图像载体2的表面由清洁装置14进行清洁。
与上述完全相同,在图像载体2上,通过显影装置11的品红色显影器11M、青色显影器11C、黑色显影器11BK,顺次形成品红色色调剂图像、青色色调剂图像和黑色色调剂图像,将由这些色调剂图像形成的可视像顺次重叠转印至已转印有黄色图像的中间转印体3上,形成第1图像。该第1图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上之后,附着于中间转印体3表面的残余色调剂由清洁装置22去除,由图19的清洁装置22的刷辊59构成的清洁部件支承为可相对中间转印体3接离,中间转印体3上的可视像通过清洁装置22时,其刷辊59离开中间转印体3的表面,仅在除去中间转印体3上的转印残余色调剂时才与中间转印体3表面抵接。
其他结构和作用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无不同,上述第1图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上,该第1图像被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同时,其次由形成于中间转印体3上的重叠可视像构成的第2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该二图像由定影装置28定影。但是,中间图像载体15相对中间转印体3被支承为接离自如,中间转印体3上的可视像通过中间图像载体15时,该中间图像载体15离开中间转印体3;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上时,以及该第1图像及第2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及另一面上时,中间图像载体15直接或通过记录媒体与中间转印体3抵接。对与图1所示各部件相对应的图19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各部件标以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对于图19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完全采用前述各结构,将带组件64与设有其他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带组件交换,简单地构成合乎用户要求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图1及图19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载体2Y、2M、2C、2BK、2以及在其上形成图像的成象装置6Y、6M、6C、6BK、6设置于中间转印体3的上侧,但如图2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将图像载体及成象装置设置于中间转印体3的下侧。设置于下侧时,可以缩短形成在中间转印体3上的图像到达向中间图像载体15或记录媒体转印的转印位置的时间,提高图像形成效率。
图20为作为打印机构成的其他图像形成装置的垂直截面图,图22为由其他打印机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垂直截面图。图2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图1及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基本结构并无不同。因此,以下仅说明图20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结构概略以及其与图1,图6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不同之处。对图20所示的与图1及图6所示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标以与图1及图6相同的符号。
图20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也在其本体壳体1内配置按顺时针方向被驱动回转的至少一个图像载体,在图示例中,配置第1至第4的四个图像载体2Y-2BK,在这些图像载体上,通过成像装置6Y-6BK,分别形成由黄色色调剂图像、品红色色调剂图像、青色色调剂图像及黑色色调剂图像构成的各可视像。这些可视像重叠转印至卷绕于支承辊4、5上沿箭头A方向被驱动的环状带构成的中间转印体3上,在中间转印体3上形成由重叠可视像组成的第1图像。如此,本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包括形成有可视像的至少一个图像载体、在该图像载体上形成可视像的成像装置、重叠转印着形成于图像载体上的、色互异的可视像的中间转印体,该图像载体和中间转印体的材料等具体结构与先前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场合无不同。图20所示的曝光装置9是由照射激光L的激光记录装置构成,但也可如同图1及图6,使用设有LED组等的曝光装置。
在中间转印体3的右侧配置有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15,该中间图像载体15卷绕在若干支承辊16、17、18上,与中间转印体3同步,沿箭头B方向被驱动回转。该中间图像载体15的材料及特性等也与图1及图6所示的中间图像载体无不同。在中间图像载体15的内侧配置有大致与中间转印体3用的支承辊5对向而置的由转印辊20构成的转印装置以及背垫辊21,转印辊20和背垫辊21抵接于中间图像载体15的背面,这样,使中间转印体3和中间图像载体15具有适当的接触,互相抵接。
转印辊20上施加有转印电压,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1图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上,其转印后,附着于中间转印体上的转印残余色调剂由清洁装置22的清洁部件22A去除。
接着,形成于各个图像载体2Y、2M、2C、2BK上的各色色调剂图像重叠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在中间转印体3上形成由重叠可视像构成的第2图像。
图20所示的供纸装置23设有用于载置、收纳由转印纸及树脂薄膜等组成的记录媒体P的二个供纸盒24、24A,以及从上述各供纸盒送出记录媒体P的供纸辊25、25A,供纸辊25、25A分别与最上面的记录媒体上面相压接,通过供纸辊25、25A的回转,送出最上面的记录媒体,运向一对定位辊26。所运送的记录媒体由上述定位辊26控制以所定时间送出,通过与中间图像载体15对向配置的电晕放电器27组成的转印装置的作用,在该记录媒体P的一面上转印中间图像载体15上的第1图像,在转印辊20的作用下,中间转印体3上的第2图像被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另一面上。转印可视像后,中间转印体3的表面由清洁装置22清洁,转印可视像后,中间图像载体15上所附着的转印残余色调剂由清洁装置32的清洁刮板54除去。该清洁刮板54在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1图像通过时,离开中间图像载体15的表面。
转印有第1及第2图像的记录媒体通过定影装置28,此时,其两可视像定影于记录媒体的各个面上。接着,该记录媒体由排纸辊53按箭头C所示,排出到排纸部31上。
图2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场合,也在中间转印体3的上方空间S中设置有色调剂容器36Y、36M、36C、36BK。此时,若打开构成排纸部31一部分的罩盖31A(参看图24下方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进行色调剂容器36Y、36M、36C、36BK的交换。罩盖31A支承为能以其一端的转动支点137为中心回转而开放,但该转动支点137位于一对供纸辊53一侧,因此,即使在排纸部31上存在已记录的记录媒体时,打开罩盖31A,也不会发生该记录媒体洒落下方或其页码顺序错乱等情况。图24中的符号34为罩盖31A的把手,手握该把手即可打开罩盖31A。把手34配置在不会妨碍记录媒体排出至排纸部31上以及记录媒体载置的地方。
在图24下方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开了该本体壳体1的前门DA,以进行该本体壳体1内的维修保养作业,而且处于拉出下侧的供纸盒24A的状态,以补给记录媒体或进行记录媒体的更换。通过打开该本体壳体1的前门DA,可以使图像载体、中间转印体及其周围的构成部件在曝光装置残留于本体壳体内的状态下,能通过图中未示的导轨引导拉出至跟前侧,并在此状态下装卸图像载体和中间转印体。由于前门DA通过垂直方向上的铰链,支承于其他的本体壳体部分上,所以,即使打开前门DA,也无碍对于其下方的零部件的视认。
如图20所示,在色调剂容器的收纳空间S和定影装置28之间装有绝热部件W。因此,可防止因对补给用的色调剂反复进行加热、冷却而导致色调剂的熔融、固结。作为绝热方法可以采用将树脂、植绒的树脂,或将这些材料层叠形成空气层等方法。设置通向风扇2的空气流路,取入外侧空气也很有效。
上述结构也可用于如图1及图6所示的前述图像形成装置中。
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构成为一体的带组件64至少包括由环状带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15以及卷绕有上述中间图像载体15的若干支承辊16、17、18,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转印辊20及电晕放电器27构成的各转印装置,背垫辊21、清洁装置32也成为带组件64的构成部件,这些部件15,16,17,18,20,21,27一体地组装于盒体150中,构成带组件64。
另一方面,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转印装置10,以取代图20所示的带组件64。可以仅由被施加转印电压的转印辊、转印刷或电晕放电器等转印装置构成该转印装置,但图22中所示转印装置10包括:若干支承辊116,117,118,卷绕在这些支承辊上、沿箭头B方向被驱动回转的环状转印带115,用于将中间转印体3上的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上的转印辊120构成的转印装置,用于清洁转印带115表面的清洁装置132。这种场合也可以至少将若干支承辊116、117、118和卷绕于这些支承辊上被驱动回转的环状转印带115组装成一体构成转印装置10作为转印组件164,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若干支承辊116、117、118、转印带115、转印辊120、清洁装置132成一体地组装于盒体250内,构成转印组件164。在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未设置图20所示的电晕放电器27。
转印辊120与转印带115的背面抵接,处于与卷绕着中间转印体3的支承辊5大致对向位置。也可使用电晕放电器等其他合适的转印装置取代转印辊120。但是,若使用转印辊,则因为可使转印带115压接卷绕于支承辊5上的中间转印体部分,所以,可以提高转印效率。图示的清洁装置132的清洁刮板154压接转印带115表面,对其表面进行清洁。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基本结构与图2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无不同。由此,对于图22中与图20所示各部件相对应的各部件标以相同符号,重复说明省略。
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场合也与图2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完全相同,由成像装置6Y-6BK,在沿箭头方向回转的各个图像载体2Y、2M、2C、2BK上分别形成由色互异的,即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各色色调剂图像组成的可视像,各可视像通过各转印辊12的作用,重叠转印至沿箭头A方向被驱动回转的中间转印体3上。转印色调剂图像之后,各个图像载体的表面由清洁装置14进行清洁。如此,在中间转印体3上形成重叠可视像。
从供纸装置23送出通过一对定位辊26以所定时间送出的记录媒体通过互相同步的沿箭头A、B方向回转的中间转印体3和转印带115之间的接触夹持部,向上方运送。此时,转印辊120上被施加有与中间转印体3上的重叠可视像的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在图示例中为正极性)的转印电压,由此,在运送的记录媒体的单面上静电转印由色调剂图像构成的重叠可视像。附着于转印带115上的色调剂由清洁装置132的清洁刮板154除去,其带表面得以清洁。如此,本例中的转印装置10的结构可使记录媒体P通过转印带115和中间转印体3之间的接触夹持部,使中间转印体3上的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单面上。
转印带115为具有能将色调剂图像组成的可视像从中间转印体3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的导电性的带子。通过使用这样的转印带115,可以形成大的接触夹持部,高效率地将可视像从中间转印体3向记录媒体P上转印,且能可靠地继续将记录媒体向上方运送。
转印有重叠可视像的记录媒体一边继续保持与转印带115的密接,一边向上方运送,其后,在离开转印带115后,通过定影装置28,此时,转印至记录媒体的可视像定影于记录媒体上。通过定影装置28的记录媒体如箭头C方向所示,由一对排纸辊53输出至排纸部31上。此时,记录媒体以图像面向下的面朝下状态载于排纸部31上。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上之后的中间转印体3上附着的转印残余色调剂由清洁装置22的清洁部件22A除去,中间转印体3的表面得以清洁。
图20所示的中间图像载体15须至少具有第1图像的一页的周长。对此,图22所示的转印带115因为不载置图像,所以,可以不具有一页图像的周长。如此,转印带115和中间图像载体15因其功能上的差异,其结构也不同。
这里,若根据图2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在记录媒体的双面形成彩色图像。对此,根据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仅能在记录媒体单面形成彩色图像。但是,由于如图2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比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复杂,所以,其制品价格也高。这样,图20及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各有其长处和短处,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考虑购买合乎自己需要的图像形成装置。这时,当得到了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日后需要图2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时,如该用户必须再购买图2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则对该用户而言,其经济负担增大。
于是,在图20及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结构为,设有安装部IP,可装卸地装有图22所示的转印装置10或图20所示的中间图像载体15中某个,可以自由地互换转印装置10或中间图像载体15。在以下的说明中,视需要,将设有中间图像载体15的带组件64称为第1带组件,设有转印带115的带组件为第2带组件。
在图20及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先前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场合一样,本体壳体1包括不动壳体1A,以及相对该不动壳体1A可开闭地被支承着的可动壳体1B,在该可动壳体1B上设置上述安装部IP,通过将上述可动壳体置于开位置,使转印装置10或中间图像载体15可以装卸。更具体地说,可动壳体1B通过支轴35可转动开闭地支承于不动壳体1A上,可动壳体1B上分别可装卸自如地安装有图20、图22所示的第1带组件64或第2带组件164。图21显示了图20所示的可动壳体1B回转到开位置的状态,图23显示了图22所示的可动壳体1B回转到开位置的状态。此时,由于各个可动壳体1B的上方开放,因此,可以将安装于这里的第1带组件64或第2带组件164抬向上方,取出带组件。
设置于各可动壳体1B上的安装部IP可以安装第1带组件64或第2带组件164中任一个,因此,使用图22所示的低价格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当需要在记录媒体双面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时,仅购入设有中间图像载体15的第1带组件,如图23所示,打开可动壳体1B,取出设有转印带115的第2带组件164之后,装入新购买的第1带组件64于可动壳体1B内,关闭可动壳体1B,即可构成图2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依场合不同,也可将原先使用的第1带组件64交换为第2带组件164。如此,可以仅通过交换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即可自由构成能得到单面图像或双面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制造图像形成装置时,通过在可动壳体1B上安装第1带组件64或第2带组件164中任一个,可以分别制造性能不同的图像形成装置,能简单地与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相对应。
若打开可动壳体1B,则记录媒体的运送通道大幅度打开,所以,容易处理堵塞的记录媒体。这样,出于交换第1带组件64或第2带组件164的目的以外的目的,也可打开可动壳体1B,容易进行所定的作业。
在图20及图22所示的各个图像形成装置中,如前所述,可视像的形成动作状态、记录媒体从供纸装置23的发送时间、清洁装置32、132的动作状态等各异。在图示例子中,图22所示的定影装置28定影可视像时的定影温度,和图20所示的定影装置28定影可视像时的定影温度不同,前者的定影温度设定在170℃,后者设定在180℃。在图2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因是对转印至记录媒体的双面的可视像进行定影,所以提高定影温度,防止定影不良。在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因是对转印至记录媒体的单面的可视像进行定影,所以降低其定影温度。对转印至记录媒体上的可视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28的定影温度设定为:安装中间图像载体15时的定影温度高于安装有转印装置10时的定影温度。当然,通过图2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媒体单面形成彩色图像时,也可以将定影温度设定为与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温度相同。
如上所述,由于在图20及图22所示的各个图像形成装置中,各种动作状态各异,因此,在交换转印装置10(第2带组件164)和中间图像载体15(带组件64)时,有必要控制图像形成装置,使其以对应于新安装的组件的状态动作。
于是,较好的是,在例如本体壳体内,设置由光敏传感器或微动开关等构成的识别装置(图中未示),用于识别是安装有转印装置10还是安装有中间图像载体15,根据该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分别实行安装有转印装置10时的控制,或安装有中间图像载体15时的控制。或者也可以如图24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上设置用于插入如IC卡等组成的储存媒体154A的插入口155,在不安装转印装置10,而是安装有中间图像载体15时,通过将储存媒体154A插入该插入口155,实行对安装有中间图像载体15时的控制。若采用上述结构,可控制该图像形成装置,使其自动地成为交换转印装置10或中间图像载体15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状态。
这时,在不安装转印装置10,而是安装有中间图像载体15时,若使该安装信息显示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壳体1的外面上的操作面板OP(参照图24)上,则可以向用户通知能在记录媒体双面形成图像,不会使用户感到困惑。
图24显示了将如同图10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主计算机HC连接构成图像形成系统的例子。此时,也可以形成如上所述的与图10说明相同的结构。在不安装转印装置10,而是安装有中间图像载体15时,也可以使该安装信息显示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壳体1的外面上的操作面板OP和主计算机HC的显示屏中至少一方上。
在图20及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上,设有若干图像载体2Y、2M、2C、2BK,但也可如图25及图26所示,设有抵接中间转印体3的一个图像载体2,由成像装置6在图像载体2上顺次形成不同色的色调剂图像构成的可视像,将该各色可视像顺次重叠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这一点与上述参照图19的说明无不同,省略其说明。
在图25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同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设有转印装置10,在图2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同图2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设有中间图像载体15。图25及图2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装置10和中间图像载体15被支承为可相对中间转印体3接离自如,如下面所述,除在记录媒体P或中间图像载体15上转印可视像时之外,转印装置10的转印带115及中间图像载体15离开中间转印体3。
在图25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的重叠可视像通过转印辊120的作用,仅转印至从供纸装置23输出的记录媒体P的单面上。与此相反,在图2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形成于中间转印体3上的重叠可视像组成的第1图像通过转印辊20的作用,一时转印至沿箭头B方向回转的中间图像载体15上,该第1图像在电晕放电器27的作用下,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一面上,同时,由此后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的重叠可视像组成的第2图像在转印辊20的作用下,转印至同一记录媒体P的另一面上。上述转印图像都由定影装置28定影,定影后的记录媒体被运送至排纸部31上。转印可视像之后的中间转印体3的表面附着的转印残余色调剂由清洁装置22除去,图25及图26所示的清洁装置22的清洁部件22A被支承为可相对中间转印体3接离,中间转印体3上的可视像通过清洁装置22时,该清洁部件22A离开中间转印体3的表面,仅在去除中间转印体3上的转印残余色调剂时,才与中间转印体3抵接。
图25、图2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场合,也可通过交换设有转印装置10的第2带组件164和设有中间图像载体15的带组件64,构成用户所希望的图像形成装置。图25、图2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与主计算机连接,构成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
图25、图2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结构和作用与图22及图2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无实质性不同,因此,与图22及图20所示的各部件相对应的图25及图26所示的各部件标以与图22及图20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图20-图2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可形成可视像的图像载体2Y、2M、2C、2BK、2,在该图像载体上形成可视像的成像装置6Y、6M、6C、6BK、6,重叠转印着形成于图像载体上的色互异的可视像的中间转印体3。同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转印装置10和中间图像载体15中某个,以及可装卸地装有转印装置10或中间图像载体15的安装部IP。上述转印装置10用于将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的重叠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P上,由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的重叠可视像组成的第1图像转印至上述中间图像载体15上。安装有中间图像载体15时,将转印至该中间图像载体15上的所述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一面,且将由从图像载体转印至中间转印体3上的重叠可视像组成的第2图像转印至同一记录媒体P的另一面。通过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可以简单地构成用户希望的图像形成装置。
再有,如图27及图28所示,也可以省略中间转印体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在如图27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多个图像载体2Y、2M、2C、2BK对向配置有转印装置10的转印带115,该转印带115被驱动沿箭头B方向回转。通过成像装置6Y-6BK,如图20及图2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场合一样,在各个图像载体上形成黄色色调剂图像、品红色色调剂图像、青色色调剂图像及黑色色调剂图像,由该色调剂图像组成的各可视像在转印装置10的各转印辊120的作用下,转印至从供纸装置23输出的记录媒体P的单面上。使记录媒体通过转印带115和图像载体之间的接触夹持部,使该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上。
在图28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场合,与各图像载体2Y、2M、2C、2BK对向配置有中间图像载体15,由形成于各图像载体上的各色色调剂图像组成的可视像,即第1图像在转印辊20的作用下,重叠转印至被驱动沿箭头B方向回转的中间图像载体15上。接着,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15上的所述第1图像在电晕放电器27的作用下,转印至从供纸装置23输出的记录媒体P的一面上,同时,由后来形成于各图像载体上的各色色调剂图像组成的可视像,即第2图像在转印辊20的作用下,转印至同一记录媒体P的另一面上。转印至记录媒体上的任一图像由定影装置28定影,记录媒体排出到排纸部31上。根据图28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仅在记录媒体单面形成彩色图像。
如上所述,图27及图28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通过中间转印体,将形成于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转印到记录媒体上,这一点与图20及图2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同,其他结构与图20及图24中先前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无实质性不同。如图27及图28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设置用于安装转印装置10或中间图像载体15的安装部IP,通过交换转印装置10和中间图像载体15,可以简单地构成满足用户需求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上述参照图20及图22的说明同样,可以构成设有中间图像载体15的第1带组件64,设有转印装置10的第2带组件164。图28及图27中与图20及图22所示部件对应的各个部件,标以相同符号,省略说明。
在图27及图28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多个图像载体2Y、2M、2C、2BK,但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图像载体取代上述多个图像载体,如上所述,使形成于该图像载体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上。
如上所述可以明白,上述有关图27及图28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设有形成可视像的至少一个图像载体2Y、2M、2C、2BK,以及在该图像载体上形成可视像的成像装置6Y-6BK,同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转印装置10和中间图像载体15中某个,以及可安装转印装置10或中间图像载体15的安装部IP。上述转印装置10用于将形成在该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P上,由形成在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组成的第1图像转印至上述中间图像载体15上。安装有中间图像载体15时,将从图像载体转印至该中间图像载体15上的所述第1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一面上,且将由形成在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组成的第2图像转印至同一记录媒体P的另一面上。
图20-图28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可将中间图像载体15安装于安装部IP,但这种场合若使该安装部IP可以安装尺寸互异的至少二个中间图像载体中之一个,则特别有利。这里,所谓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包括:相对其表面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宽度不同的场合,其周长相互不同的场合,宽度及周长都不同的场合。作为其具体结构,可分别采用与上述图1-图19有关的各个结构。
此时,在采用如图15及图16所示结构的场合,作为用于仅将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单面上的转印带115,可以使用如图29所示的卷绕于支承辊75、77、78上的环状带,同时,将支承辊75作为转印辊构成。当在上述转印带115和中间转印体3之间运送记录媒体时,在支承辊75上施加与中间转印体上的重叠可视像的色调剂极性相反的极性的转印电压,可将该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单面上。
也可对中间转印体3用的支承辊74施加与中间转印体3上的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同的极性的转印电压,将中间转印体3上的可视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或记录媒体上,以取代上述图15、图16及图29所示的对支承辊75施加转印电压。图1、图6、图19、图20、图22、图25及图26的场合也同样,可以在中间转印体3用的支承辊5上施加转印电压,将可视像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或记录媒体上。
也可以将以上所说明的各结构分别作适当组合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在可对转印装置10和中间图像载体15进行交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适当采用图1-图19所示的各结构。
图30-图33表示安装部结构的又一实施例,当若干不同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中任一个装到本体壳体1的安装部IP或从上述安装部IP卸下该中间图像载体时,该安装部用于收纳该中间图像载体并对其进行导向,以便能根据需要进行交换。其中,图30表示一包括短周长的中间图像载体15的带组件640被设置在本体壳体1中的状态,图31表示一包括长周长的中间图像载体15A的带组件640A被设置在本体壳体1中的状态,图32表示从本体壳体1的安装部IP卸下的带组件640、640A,以及卸下带组件640、640A后的本体壳体1的局部状态,图33表示与图32相对应的立体图。
下面主要说明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点。
在前面所述实施例中,设有可动壳体,但本实施例中,如图30-图33所示,没有设置可动壳体,装卸带组件640、640A直接通过本体上的开口进行。在本体壳体上设有收纳带组件640、640A的收纳空间。带组件640、640A被直接设置在本体壳体1的安装部IP。
更具体地说,本发明的安装部设有导向槽400,用于进行收纳导向,其设置于本体壳体1上,带组件640、640A上分别形成与上述本体壳体1上的导向槽400配合的突起410、410A,大致沿水平方向推压上述带组件640、640A,通过上述导向槽400与突起410、410A的配合,能将上述带组件640、640A安装到本体壳体1的安装部IP中。沿与上述装入相反的方向,可将上述带组件640、640A从本体壳体1的安装部IP卸下。
当从设有操作面板OP侧看时,上述本体壳体1的安装部IP的开口宽度大致与本体壳体1的宽度相同。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将带组件640、640A装到本体壳体1的安装部IP或从上述安装部IP卸下该带组件640、640A。进一步说,当带组件640、640A装到本体壳体1的安装部IP中时,带组件640、640A的罩盖660、660A的前侧(当从设有操作面板OP侧看时)以及两侧的前部露出,因此,带组件640、640A的罩盖660、660A形成为与带组件64、64A不同的形状,罩盖660包括突起661、662,罩盖660A包括突起661A、662A,用于遮覆开口部。
在前面所述实施例中,带组件64、64A不包括清洁装置32。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带组件640、640A中包括清洁装置32,因此,将带组件640、640A装到本体壳体1的安装部IP或从上述安装部IP卸下带组件640、640A能简单地进行。
当将带组件640、640A装到本体壳体1的安装部IP或从上述安装部IP卸下带组件640、640A时,用于握持的把手39、39A分别设在罩盖660、660A的前侧。
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槽400形成在本体壳体1上,突起410、410A形成在带组件640、640A上。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导向槽形成在带组件640、640A上,而突起形成在本体壳体1上。
不用说,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可适用于前面所述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例如,在上述说明中,作为具有不同功能的至少二个装置,例举了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以及中间图像载体与转印装置,但作为其对象的装置并不限于这些。重要的是,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安装部IP,能可装卸地装有具有不同功能的至少二个装置之任一个,能达到本发明所期望的目的。
本发明也可广泛适用于打印机以外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印机、传真机、或具有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至少二种功能的复合机等。

Claims (7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
至少一个图像载体,在其上形成可视像;
中间转印体,形成于上述图像载体上的色互异的可视像重叠转印在该中间转印体上;
转印装置或中间图像载体,上述转印装置用于将上述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的重叠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上,由上述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的重叠可视像组成的第一图像转印在上述中间图像载体上;
安装部,能可装卸地安装上述转印装置或中间图像载体;
在装有所述中间图像载体场合,转印至该中间图像载体上的所述第一图像被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且由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重叠可视像组成的第二图像被转印至上述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能可装卸地安装尺寸互异的至少二个中间图像载体的任一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是指与其表面移动方向直交的方向的宽度互异。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周长互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包括不动壳体,以及被支承为相对该不动壳体可开放的可动壳体,所述可动壳体上设有所述安装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壳体支承在不动壳体上,在将所述可动壳体置于开位置时,使安装于所述可动壳体的中间图像载体离开安装于上述不动壳体的中间转印体。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壳体支承在不动壳体上,使得可动壳体可在闭合位置和开位置之间转动,该可动壳体可分别保持在第一开位置和开放角度大于该第一开位置的第二开位置。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壳体包括至少二个连接着的罩盖部件,当该可动壳体置于开位置时发生弯曲。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图像载体由被驱动回转的环状带构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以及卷绕有该中间图像载体的若干支承辊构成为一体的带组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构成为能可装卸地安装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之任一个,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部件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组件设有转印装置,用于将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第一图像转印至所述中间图像载体上,同时,将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第二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
各带组件构成为,使得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所述转印装置装在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环状带组成的上述中间图像载体,构成大致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记录媒体运送通道,相对在上述记录媒体上分别转印第二图像和第一图像的转印装置,从该转印位置下方运送记录媒体;
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中,包括用于支承构成上述记录媒体运送通道的中间图像载体局部的支承辊,各带组件构成为,使得上述支承辊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组件设有对向电极,该对向电极相对将转印至上述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一面上的转印装置,夹持由环状带组成的上述中间图像载体对向配置;
各带组件构成为,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上述对向电极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组件设有在将上述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一面上之后清洁中间图像载体表面的清洁装置;
各带组件构成为,所述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上述清洁装置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组件设有背垫部件,该背垫部件相对将上述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一面上之后清洁中间图像载体表面的清洁装置的清洁部件,夹持由环状带组成的上述中间图像载体对向设置;
各带组件构成为,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上述背垫部件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带组件构成为: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中,支承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的若干支承辊中的驱动辊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1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周长长的中间图像载体与周长比其短的中间图像载体相比,向上述中间转印体的相反侧突出,以这种状态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内。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组件设有覆盖该带组件的构成部件的罩盖,在本体壳体上形成有开口,允许所述罩盖较邻接该罩盖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部分向外方突出。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露出于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壳体的带组件外部的所述罩盖部分,构成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表部。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收纳记录媒体的供纸盒的安装成可相对上述本体壳体拉出,设定所述开口位置,使得所述罩盖朝所述供纸盒拉出方向突出。
2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组件设有将转印至由环状带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
2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包括将转印至由环状带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
各带组件构成为,该各带组件的转印装置装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24.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配置于上述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内侧。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由被施加转印电压的转印辊构成。
2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用于识别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壳体的中间图像载体尺寸的识别装置。
2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尺寸互异的多个中间图像载体中,第一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被形成为这样的大小:在将定形尺寸的记录媒体向其长边与运送方向一致的方向运送时,可收纳转印于该记录媒体的第一图像;
第二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被形成为这样的大小:在将所述定形尺寸记录媒体的一半尺寸的记录媒体向其短边与运送方向一致的方向运送时,可收纳转印于该记录媒体的第一图像的大小。
2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中间图像载体具有这样的大小:在将定形尺寸的记录媒体向其长边与运送方向一致的方向运送时,可收纳转印于该记录媒体上的图像;
在将所述定形尺寸记录媒体的一半尺寸的记录媒体向其短边与运送方向一致的方向运送,连续进行图像形成动作时,在该中间图像载体回转一周期间,在该中间图像载体的表面,形成可至少连续转印上述用于转印在一半尺寸各记录媒体上的第一图像二页份的大小,能在连续被运送的上述一半尺寸的各记录媒体的一面上,分别转印连续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上的多个第一图像。
2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控制装置,当向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上的操作面板或与图像形成装置连接的主计算机发出在比上述中间图像载体的表面尺寸大的大尺寸记录媒体两面上形成图像的指令时,控制图像形成装置不实行该图像形成动作。
3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装置至少由多个支承辊和卷绕于这些支承辊上、被驱动回转的环状转印带构成一体作为带组件,使记录媒体通过所述转印带与所述中间转印体之间的接触夹持部,将该中间转印体上的可视像转印于该记录媒体上。
31.如权利要求1、2、5、9或3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可将转印于记录媒体上的可视像定影的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的定影温度设定为:安装有上述中间图像载体时的定影温度高于安装有上述转印装置时的定影温度。
32.如权利要求1、2、5、9或3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识别装置,用于识别是安装了上述转印装置还是安装了上述中间图像载体,根据该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分别实行安装了转印装置时的控制,或安装了中间图像载体时的控制。
33.如权利要求1、2、5、9或3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插入存储媒体的插入口,在不安装转印装置,而是安装中间图像载体时,通过将存储媒体插入该插入口,实行安装了中间图像载体时的控制。
34.如权利要求1、2、5、9或3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不是安装转印装置,而是安装了上述中间图像载体时,使该安装信息显示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壳体外面的操作面板上。
35.如权利要求1、2、5、9或3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图像载体的表面电阻率设定在105-1012Ω/□范围。
36.如权利要求1、2、5、9或3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图像载体在其表层设有脱模性涂覆层。
37.如权利要求1、2、5、9或3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第一、第二图像的形成顺序,使所述第一图像为偶数页,所述第二图像为奇数页;
构成记录媒体的运送通路,使记录媒体以所述第二图像向下地排出至排纸部。
3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
至少一个图像载体,在其上形成可视像;
转印装置或中间图像载体,上述转印装置用于将形成在上述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上,由上述形成在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组成的第一图像转印在上述中间图像载体上;
安装部,能可装卸地安装上述转印装置或中间图像载体;
在装有所述中间图像载体场合,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上的所述第一图像被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且由形成于所述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组成的第二图像被转印至所述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能可装卸地安装尺寸互异的至少二个中间图像载体的任一个。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是指与其表面移动方向直交的方向的宽度互异。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周长互异。
42.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包括不动壳体,以及被支承为相对该不动壳体可开放的可动壳体,所述可动壳体上设有所述安装部。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壳体支承在不动壳体上,在将所述可动壳体置于开位置时,使安装于所述可动壳体的中间图像载体离开安装于上述不动壳体的中间转印体。
44.如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壳体支承在不动壳体上,使得可动壳体可在闭合位置和开位置之间转动,该可动壳体可分别保持在第一开位置和开放角度大于该第一开位置的第二开位置。
45.如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壳体包括至少二个连接着的罩盖部件,当该可动壳体置于开位置时发生弯曲。
46.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图像载体由被驱动回转的环状带构成。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以及卷绕有该中间图像载体的若干支承辊构成为一体的带组件。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构成为能可装卸地安装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之任一个,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部件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组件设有转印装置,用于将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第一图像转印至所述中间图像载体上,同时,将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第二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另一面上;
各带组件构成为,使得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所述转印装置装在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50.如权利要求48或4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环状带组成的上述中间图像载体,构成大致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记录媒体运送通道,相对在上述记录媒体上分别转印第二图像和第一图像的转印装置,从该转印位置下方运送记录媒体;
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中,包括用于支承构成上述记录媒体运送通道的中间图像载体局部的支承辊,各带组件构成为,使得上述支承辊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51.如权利要求48或4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组件设有对向电极,该对向电极相对将转印至上述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一面上的转印装置,夹持由环状带组成的上述中间图像载体对向配置;
各带组件构成为,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上述对向电极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52.如权利要求48或4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组件设有在将上述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一面上之后清洁中间图像载体表面的清洁装置;
各带组件构成为,所述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上述清洁装置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53.如权利要求48或4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组件设有背垫部件,该背垫部件相对将上述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一面上之后清洁中间图像载体表面的清洁装置的清洁部件,夹持由环状带组成的上述中间图像载体对向设置;
各带组件构成为,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的上述背垫部件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54.如权利要求48或4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带组件构成为: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中,支承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的若干支承辊中的驱动辊装在上述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55.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周长长的中间图像载体与周长比其短的中间图像载体相比,向上述中间转印体的相反侧突出,以这种状态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内。
56.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组件设有覆盖该带组件的构成部件的罩盖,在本体壳体上形成有开口,允许所述罩盖较邻接该罩盖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部分向外方突出。
57.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露出于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壳体的带组件外部的所述罩盖部分,构成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表部。
58.如权利要求56或5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收纳记录媒体的供纸盒的安装成可相对上述本体壳体拉出,设定所述开口位置,使得所述罩盖朝所述供纸盒拉出方向突出。
59.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组件设有将转印至由环状带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
60.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尺寸互异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各带组件包括将转印至由环状带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上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
各带组件构成为,该各带组件的转印装置装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内的大致同一位置。
61.如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配置于上述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的内侧。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的第一图像转印至记录媒体的一面上的转印装置,由被施加转印电压的转印辊构成。
63.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用于识别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壳体的中间图像载体尺寸的识别装置。
64.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尺寸互异的多个中间图像载体中,第一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被形成为这样的大小:在将定形尺寸的记录媒体向其长边与运送方向一致的方向运送时,可收纳转印于该记录媒体的第一图像;
第二尺寸的中间图像载体被形成为这样的大小:在将所述定形尺寸记录媒体的一半尺寸的记录媒体向其短边与运送方向一致的方向运送时,可收纳转印于该记录媒体的第一图像的大小。
65.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中间图像载体具有这样的大小:在将定形尺寸的记录媒体向其长边与运送方向一致的方向运送时,可收纳转印于该记录媒体上的图像;
在将所述定形尺寸记录媒体的一半尺寸的记录媒体向其短边与运送方向一致的方向运送,连续进行图像形成动作时,在该中间图像载体回转一周期间,在该中间图像载体的表面,形成可至少连续转印上述用于转印在一半尺寸各记录媒体上的第一图像二页份的大小,能在连续被运送的上述一半尺寸的各记录媒体的一面上,分别转印连续转印至中间图像载体上的多个第一图像。
66.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控制装置,当向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上的操作面板或与图像形成装置连接的主计算机发出在比上述中间图像载体的表面尺寸大的大尺寸记录媒体两面上形成图像的指令时,控制图像形成装置不实行该图像形成动作。
67.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装置至少由多个支承辊和卷绕于这些支承辊上、被驱动回转的环状转印带构成一体作为带组件,使记录媒体通过所述转印带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的接触夹持部,将该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像转印于该记录媒体上。
68.如权利要求38、39、42或4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可将转印于记录媒体上的可视像定影的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的定影温度设定为:安装有上述中间图像载体时的定影温度高于安装有上述转印装置时的定影温度。
69.如权利要求38、39、42或4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识别装置,用于识别是安装了上述转印装置还是安装了上述中间图像载体,根据该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分别实行安装了转印装置时的控制,或安装了中间图像载体时的控制。
70.如权利要求38、39、42或4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插入存储媒体的插入口,在不安装转印装置,而是安装中间图像载体时,通过将存储媒体插入该插入口,实行安装了中间图像载体时的控制。
71.如权利要求38、39、42或4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不是安装转印装置,而是安装了上述中间图像载体时,使该安装信息显示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壳体外面的操作面板上。
72.如权利要求38、39、42或4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图像载体的表面电阻率设定在105-1012Ω/□范围。
73.如权利要求38、39、42或4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图像载体在其表层设有脱模性涂覆层。
74.如权利要求38、39、42或4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第一、第二图像的形成顺序,使所述第一图像为偶数页,所述第二图像为奇数页;
构成记录媒体的运送通路,使记录媒体以所述第二图像向下地排出至排纸部。
75.一种带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由环状带组成的中间图像载体以及卷绕有该中间图像载体的多个支承辊成一体地构成,用于权利要求1-74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76.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系统系连接权利要求1-74之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和主计算机构成。
77.如权利要求76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不是安装转印装置,而是安装中间图像载体时,使该安装信息显示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壳体外面所设置的操作面板和主计算机显示屏之至少一方上。
CNB021560935A 2001-12-18 2002-12-16 图像形成装置,带组件及图像形成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318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85316 2001-12-18
JP385316/2001 2001-12-18
JP385316/01 2001-12-18
JP395508/01 2001-12-26
JP2001395508 2001-12-26
JP395508/2001 2001-12-26
JP324421/02 2002-11-07
JP324421/2002 2002-11-07
JP2002324421 2002-11-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27314A CN1427314A (zh) 2003-07-02
CN100403186C true CN100403186C (zh) 2008-07-16

Family

ID=27347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5609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3186C (zh) 2001-12-18 2002-12-16 图像形成装置,带组件及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6941094B2 (zh)
EP (1) EP1321829A3 (zh)
CN (1) CN10040318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3186C (zh) * 2001-12-18 2008-07-1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带组件及图像形成系统
JP2004037942A (ja) * 2002-07-04 2004-02-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581521B1 (ko) * 2003-10-31 2006-05-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6084716A (ja) * 2004-09-15 2006-03-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KR100707272B1 (ko) * 2004-09-24 2007-04-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벨트전사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6145804A (ja) * 2004-11-19 2006-06-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51246A (ja) * 2005-03-09 2006-09-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317886B2 (en) * 2005-03-10 2008-01-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oner replenishing features
JP2007079070A (ja) * 2005-09-13 2007-03-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544180B2 (ja) * 2006-03-01 2010-09-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639965B2 (en) * 2006-04-19 2009-12-29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Architecture for an image-forming device
US7878725B2 (en) * 2006-06-12 2011-02-0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removable units
JP4246774B2 (ja) * 2006-07-12 2009-04-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の製造方法
CN101516682B (zh) * 2006-09-28 2011-07-20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控制装置、移动体用信息显示系统、操纵席用组件和移动体
KR101306006B1 (ko) 2006-12-07 2013-09-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사유닛 및 화상형성장치
US7796901B2 (en) * 2007-03-29 2010-09-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unit removably installed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244168B2 (en) * 2007-06-25 2012-08-1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transfer device
US8059987B2 (en) * 2007-09-10 2011-11-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cover position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135308B2 (en) * 2007-09-13 2012-03-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etachable transfer unit used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the transfer unit
JP4650545B2 (ja) * 2008-09-22 2011-03-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43606B2 (ja) * 2009-02-17 2013-11-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303515A1 (en) * 2009-05-28 2010-12-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transfer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transferring method
US20110003118A1 (en) * 2009-07-02 2011-01-06 Fuji Xerox Co., Ltd. Member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unit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817111B2 (ja) * 2010-12-15 2015-11-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開閉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34626B2 (ja) 2011-08-29 2015-1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08834B1 (ja) * 2014-01-15 2015-04-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468819B2 (ja) * 2014-11-28 2019-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910403B2 (en) 2016-01-18 2018-03-0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ositioning features for electrical contacts of a replaceable unit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US10073410B1 (en) 2017-05-11 2018-09-1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maging unit having positioning features for electrical contacts for use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JP7375376B2 (ja) * 2019-08-28 2023-11-0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56414A (ja) * 2019-09-30 2021-04-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501022B2 (ja) * 2020-03-19 2024-06-1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542995B2 (ja) * 2020-05-29 2024-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用の装置、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39972A (ja) * 2022-03-22 2023-10-04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カバー付き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9858A (en) * 1989-05-25 1992-02-18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operable with a two-side unit
US5758204A (en) * 1996-04-15 1998-05-26 Konica Corporation Duplex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wo image carriers and an image size discriminator
US5839032A (en) * 1996-03-08 1998-11-1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electably controlled sheet discharge path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4576A (en) * 1972-02-05 1975-05-20 Ricoh Kk Exposure unit for a copying machine having a variable magnification
JPS5240863B2 (zh) * 1972-12-28 1977-10-14
JPS5837530B2 (ja) * 1975-05-10 1983-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フクシヤキ
JPS5220837A (en) * 1975-08-09 1977-02-17 Ricoh Co Ltd Variable multiplication type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machine
US4535982A (en) * 1983-02-01 1985-08-20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feeding cassette latching system
US4703334A (en) * 1983-08-26 1987-10-27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recording head and belt positioning apparatus
JPS6156370A (ja) * 1984-08-28 1986-03-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4753543A (en) * 1985-06-24 1988-06-28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static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heated adjustable pressure toner fixing rolls
US4757344A (en) * 1985-07-16 1988-07-12 Ricoh Company, Ltd. Imaging apparatus with detachable cartridges
JPS6364068A (ja) * 1986-09-05 1988-03-22 Ricoh Co Ltd 静電記録装置
US4939541A (en) * 1988-04-13 1990-07-03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184178A (en) * 1988-09-13 1993-02-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nterchangeable cartridge
US4987446A (en) * 1988-12-15 1991-01-22 Ricoh Company, Ltd. Process unit cartridge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2917332B2 (ja) 1989-11-27 1999-07-12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5208612A (en) * 1989-12-06 1993-05-0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onstituting of selectable units
JP3075764B2 (ja) * 1990-06-20 2000-08-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装置
IT1246749B (it) * 1990-12-28 1994-11-26 For E M Sistema per la combinazione di segnali ad alta frequenza e relativo dispositivo conbinatore.
JP3223013B2 (ja) * 1993-11-18 2001-10-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72229A (ja) * 1995-04-03 1996-10-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およびその装置に用いる中間転写ユニット
JPH09127750A (ja) * 1995-10-26 1997-05-1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311521A (ja) * 1996-05-21 1997-1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電子写真装置およ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
JPH09325543A (ja) * 1996-05-31 1997-12-16 Mita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7173A (ja) * 1997-06-16 1999-01-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374056B2 (ja) 1997-09-24 2003-0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625132B2 (ja) * 1998-03-19 2005-03-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56521A (ja) 1998-08-07 2000-02-25 Mita Ind Co Ltd 両面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JP2000172132A (ja) * 1998-12-03 2000-06-23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0298386A (ja) 1999-04-13 2000-10-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668052B2 (ja) 1999-06-21 2005-07-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00488A (ja) 1999-09-30 2001-04-13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617389B2 (ja) * 1999-11-02 2005-0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画像形成装置
US6259880B1 (en) * 1999-12-17 2001-07-10 Xerox Corporation Image transfer method utilizing heat assist
JP2001282075A (ja) * 2000-03-28 2001-10-12 Brother Ind Ltd ベルト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の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無端ベルト状像担持手段の交換方法
US6714755B2 (en) * 2000-12-21 2004-03-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Belt stretcher and color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6697590B2 (en) * 2001-01-22 2004-02-2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heet-like object convey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body exposing a conveying path
JP2003107975A (ja) * 2001-09-27 2003-04-11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03186C (zh) 2001-12-18 2008-07-1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带组件及图像形成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9858A (en) * 1989-05-25 1992-02-18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operable with a two-side unit
US5839032A (en) * 1996-03-08 1998-11-1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electably controlled sheet discharge paths
US5758204A (en) * 1996-04-15 1998-05-26 Konica Corporation Duplex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wo image carriers and an image size discrimina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30118367A1 (en) 2003-06-26
CN1427314A (zh) 2003-07-02
EP1321829A3 (en) 2004-07-07
US6941094B2 (en) 2005-09-06
EP1321829A2 (en) 2003-06-25
US20050244190A1 (en) 2005-11-03
US7221895B2 (en) 2007-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3186C (zh) 图像形成装置,带组件及图像形成系统
US10452020B2 (en) Toner cartridge support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toner cartridge supporting method
US680174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duplex print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CN101105673B (zh) 调色剂容器、调色剂供给装置和成像设备
JP4110143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に着脱可能な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1423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0802458A2 (en) Toner collector and image forming unit having a toner collector
CN105929661A (zh) 侧部件、盒和成像设备
US2003000781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JPH092185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02941A (ja) 昇華型プリンタ印刷制御方法
JP20032160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作像キット
JP392263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12501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6001686A (ja) 記録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061753B2 (ja) カラー電子写真装置
JP2928394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3173051A (ja) 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H04110178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38740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587566B2 (ja) カラー電子写真装置
JP4164988B2 (ja) 熱転写印字用消耗品交換ユニット
JP2006018311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663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103557B1 (ja) カラー電子写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16

Termination date: 2014121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