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88848C - 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88848C CN100388848C CNB028028783A CN02802878A CN100388848C CN 100388848 C CN100388848 C CN 100388848C CN B028028783 A CNB028028783 A CN B028028783A CN 02802878 A CN02802878 A CN 02802878A CN 100388848 C CN100388848 C CN 100388848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e station
- signal
- pilot signals
- dedicated pilot
- base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4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08 change requ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91 measur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87 sel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 H04L1/003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evaluation of received explicit signal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基站装置,用于发送用于线路估计的现有导频信号,并复用和发送用于执行多种调制方案的自适应调制的MCS导频信号。移动站装置从接收信号中解扩并提取码复用的MCS导频信号,将每个MCS导频信号和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并将匹配的MCS导频信号报告给基站装置,作为移动站接收结果。基站装置从移动站装置接收该移动站接收结果的报告,并选择最大调制级的调制方法用于下行链路信号。这样,可以精确和容易地切换调制方法,同时有效地使用无线资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经用与3GPP(第三代合作项目:第三代移动系统的技术规范的标准化组织)的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有关的自适应调制选择方法讨论了分组调度的方法。
3GPP技术报告,即“12.3.5分组调度器”(3GTR V0.1.0),建议了一种有关分组调度的技术,其中,在无线信道上发送和接收的信号被看做分组。根据该方法,在移动站端测量CIR(载干比)或SIR(信干比),并将结果报告给基站端,以及在基站端,基于CIR或SIR电平的数值向移动站分配它在分组发送中的优先级。通过这种优先级分配,在具有高优先级的移动站结束通信之后,下一优先级的移动站才能够执行通信。
另外,正在讨论根据CIR或SIR电平的测量结果,通过改变调制方案而实现最优化传输速率的想法。通过将优先级给予具有良好信道条件的那些移动站,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整个吞吐量。
同时,日本专利申请第HEI8-274756号公开了用于改变下行链路的发送符号率的现有技术。图1示出了在上述申请中公开的传统无线通信系统的配置。参考该图,基站1包括:天线2和9、接收机3、解调器4、信号检测器5、控制器6、调制器7和发射机8。移动站10包括:天线11和18、接收机12、解调器13、估计器14、控制器15、调制器16和发射机17。
在基站1中,接收机3接收从移动站10发送的无线信号并将接收的信号输入给解调器4。解调器4将输入信号解调为原始基带信号,并将其输入给信号检测器5。信号检测器5从该基带信号输入中提取请求改变信号传输速率的信号(即,当从基站1向移动站10发送信号时,下行链路信号的传输速率),并然后将其输入给控制器6。该请求改变信号传输速率的信号从移动站10发送。
响应于在信号检测器5中提取的该信号传输速率改变请求信号,控制器6产生信号传输速率改变信号,并将其输入给调制器7。调制器7通过预定的调制方案调制该输入,即信号传输速率改变信号,并将其输入给发射机8。发射机8放大该输入、调制信号并从天线9将其发送。
移动站10在接收机12中从基站1接收该信号,然后该信号在解调器13中被解调为基带信号。从在解调器13中解调的基带信号,估计器14估计基站1和移动站之间的传播路径,并将该结果输入给控制器15。基于该输入,传播路径估计结果,控制器15确定是否改变下行链路信号的传输速率。如果将改变传输速率,则产生改变请求信号并将其输入给调制器16。该调制器16调制输入,即,改变请求信号,并产生调制信号,然后将其输入给发射机17。发射机17放大来自调制器16的调制信号并将其发送给天线18。通过上述配置,改变从基站1至移动站10的下行链路信号的传输速率。
图2是例举传统无线通信系统下,改变移动站和基站之间的传输速率的处理的顺序图。用于传播路径估计的唯一字(即已知模式)按给定间隔被插入至从基站1至移动站10的下行链路信号中。移动站10执行传播路径估计,估计与这些唯一字的相关。传播路径估计利用来自未示出的相关器的输出和来自未示出的接收电场强度测量器的输出。更具体地,考虑(1)接收的电场强度,(2)I-模式变化,(3)已知模式检测,以及(4)接收后移动站中的误码率改变传输速率。
根据传播路径估计性能,传播路径估计结果被定期地从移动站10报告给基站1。基站1从移动站10接收传播路径估计结果,并确定是否改变下行链路的传输速率(即,传输速率变更的确定(42))。如果基站1中关于传输速率改变(42)的确定结果之后传输速率与当前相同,基站1仅向移动站10报告下行链路信号的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报告(43))。如果传输速率变更(42)证实需要改变传输速率,基站1通知移动站10将改变传输速率的结果以及将改变至的传输速率和改变定时(44)。
如果在基站1通知移动站10传输速率改变(44)的结果之后以及信号传输速率改变过程中,关于传播路径估计结果的报告从移动站10到达基站1,基站1不考虑该结果(45)。
在移动站10中定期执行传播路径估计,除了下行链路信号的传输速率刚改变之后(46)。当间隔之后从移动站10报告传播路径估计结果时,基站1确认该报告并确定传输速率(42)。然后,如果传输速率证实与当前一样,传输速率被单独报告给移动站10(43)。当下行链路信号的传输速率改变时,此时,移动站10被报告将改变传输速率的结果以及将被改变至的传输速率和改变定时(44)。
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下面两种改变下行链路传输符号速率的方法。
(i)图3的方法
基站1发送(下行链路信号)唯一字(已知模式),它们是为每个指定周期To时间分割的并具有变化的传输速率。移动站10接收相应于各个To的唯一字,确定最大的可接收传输速率,并将结果报告给基站1(上行链路)。通过这种方式,下行链路的传输速率可被设置为最优。
(ii)图4的方法
在指定周期To,基站1将下行链路信号的传输速率从指定传输速率依次从高速向低速切换传输速率。移动站10对以速率4(速率4)从基站1发送的信号执行奇偶校验,以及仅当它们可收到时,向基站1报告传输速率。一旦从移动站10收到该关于传输速率的报告,基站1切换至该传输速率。根据该方法,在最优传输速率接收,以及这使得可以在通信时间对传播路径条件快速设置最快的传输速率。
附带地,改变传输速率的唯一字的符号速率包括10Msps、20Msps、30Msps、40Msps、50Msps、53.24Msps、60Msps、和70Msps。
然而,传统无线通信系统具有下面的问题。
(1)如果对各个移动站没有固定的SIR(或CIR)测量方法,以及配置SIR(或CIR)测量电路的元件不一致,基站不能够准确地比较来自各个移动站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质量。由此,考虑SIR(CIR)测量结果而选择调制方案在精确性上是一般的,以及将通信质量提高到一定的水平是困难的。
(2)在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第HEI8-274756中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改变符号速率,于是无线带宽必须一直为使用最优速率留一些空间。结果,当选择低速率时,余下的带宽变得浪费(即,浪费无线资源)。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准确地改变调制方案,而不浪费无线资源。
该目的通过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来达成,该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如下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即:基站装置包括:导频信号输出端,作为专用导频信号输出多个导频信号;调制器,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进行调制;扩频器,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调制方案的扩频码,扩频在所述调制器中调制的信号;以及发射机,复用在所述扩频器中扩频的信号,并发送码复用信号;并且移动站装置包括:接收机,接收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码复用信号;解调器,解调所述码复用信号;接收结果输出端,对在所述解调器中解调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和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而提供的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并输出移动站接收结果,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可否接收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以及发射机,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来自所述接收结果输出端的移动站接收结果。
该目的通过一种基站装置来达成,该基站装置包括:导频信号输出端,作为专用导频信号输出多个导频信号;调制器,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进行调制;扩频器,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调制方案的扩频码,扩频在所述调制器中调制的信号;以及发射机,复用在所述扩频器中扩频的信号,并发送码复用信号。
该目的通过一种移动站装置来达成,该移动站装置包括:接收机,从基站装置接收码复用信号,所述码复用信号是通过对分别相应于多种调制方案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利用相应的调制方案进行调制,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多种调制方案的扩频码进行扩频,并进行码复用来获得的信号;解调器,解调所述码复用信号;接收结果输出端,对在所述解调器中解调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和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而提供的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并输出移动站接收结果,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可否接收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以及发射机,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来自所述接收结果输出端的移动站接收结果。
该目的通过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来达成,该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如下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即:所述基站装置包括:调制器,调制专用导频信号;扩频器,利用分别相应于多种调制方案的扩频码,扩频在所述调制器中调制的信号;输出电平调节器,基于利用所述扩频码中的一个扩频码的扩频信号的输出电平进行调节,以使利用其它扩频码的扩频信号的输出电平变为相应于所述其它扩频码的调制方案中的输出电平;加法器,将所述利用一个扩频码的扩频信号和在所述输出电平调节器中调节输出电平的扩频信号相加;以及发射机,发送在所述加法器中相加的码复用信号;以及所述移动站装置包括:接收机,接收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码复用信号;解调器,解调所述码复用信号;接收结果输出端,对在所述解调器中解调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和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而提供的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并输出移动站接收结果,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可否接收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以及发射机,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来自所述接收结果输出端的移动站接收结果。
该目的通过一种基站装置来达成,该基站装置包括:调制器,调制专用导频信号;扩频器,利用分别相应于多种调制方案的扩频码,扩频在所述调制器中调制的信号;输出电平调节器,基于利用所述扩频码中的一个扩频码的扩频信号的输出电平进行调节,以使利用其它扩频码的扩频信号的输出电平变为相应于所述其它扩频码的调制方案中的输出电平;加法器,将所述利用一个扩频码的扩频信号和在所述输出电平调节器中调节输出电平的扩频信号相加;以及发射机,发送在所述加法器中相加的信号。
该目的通过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来达成,该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如下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即:所述基站装置包括:导频信号输出端,作为专用导频信号输出多个导频信号;纠错编码器,对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执行差错检测和纠错编码处理;调制器,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调制在所述纠错编码器中执行纠错编码的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扩频器,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调制方案的扩频码,扩频在所述调制器中调制的信号;以及发射机,复用在所述扩频器中扩频的信号,并发送码复用信号;以及所述移动站装置包括:接收机,接收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码复用信号;解调器,解调所述码复用信号;纠错解码处理器,对在所述解调器中解调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执行纠错解码处理;差错检测确定器,对来自所述纠错解码处理器的纠错解码处理后的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执行差错检测确定,并作为移动站接收结果输出其结果;以及发射机,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来自所述差错检测确定器的移动站接收结果。
该目的通过一种移动站装置来达成,该移动站装置包括:接收机,从基站装置接收码复用信号,所述码复用信号是通过对分别相应于多种调制方案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利用相应的调制方案进行调制,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多种调制方案的扩频码进行扩频,并进行码复用来获得的信号;解调器,解调所述码分复用信号;纠错解码处理器,对在所述解调器中解调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执行纠错解码处理;差错检测确定器,对来自所述纠错解码处理器的纠错解码处理后的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进行差错检测确定,并作为移动站接收结果输出其结果;以及发射机,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来自所述差错检测确定器的移动站接收结果
该目的通过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来达成,即: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在基站装置中:作为专用导频信号输出多个导频信号;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调制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调制方案的扩频码,扩频所述调制的信号;以及复用所述扩频的信号,并发送码复用信号;以及在移动站装置中:从来自所述基站装置的码复用的接收信号中解扩和提取各专用导频信号;对提取的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和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以及对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和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而提供的所述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并向所述基站装置报告指示可否接收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的移动站接收结果;其中,一旦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收到该报告,所述基站装置从多种调制方案中选择最优调制级的调制方案,所述多种调制方案是相应于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能够接收的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
该目的通过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来达成,即: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在基站装置中:作为专用导频信号输出多个导频信号;对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分配纠错码,来执行纠错编码;利用分别相应于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调制所述纠错编码后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调制方案的扩频码,扩频所述调制的信号;以及复用所述扩频的信号,并发送码复用信号;以及在移动站装置中:对来自所述基站装置的码复用的接收信号中解扩并提取各专用导频信号;对提取的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执行纠错解码后进行差错检测确定;以及将其结果报告给所述基站装置;其中,一旦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收到该报告,所述基站装置基于该差错检测确定结果,从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够接收的调制方案中,选择最优调制级的调制方案。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传统无线通信系统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2是例举传统无线通信系统下,改变移动站和基站之间的传输速率的处理的顺序图;
图3例举了在传统无线通信系统中,改变下行链路传输符号率的方法;
图4例举了在传统无线通信系统中,改变下行链路传输符号率的方法;
图5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装置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6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移动站装置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7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基站装置中MCS导频信道信号的传输模式的方框图;
图8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移动站装置中移动站接收结果的举例;
图9是在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移动站装置中移动站接收结果的传输模式的概念图;
图10是在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基站装置中切换调制方案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1是在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移动站装置中切换调制方案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2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改变无线通信装置和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速率的处理的顺序图;
图13示出了图6中所示的MCS导频信道信号的传输模式的变化的概念图;
图14示出了图9中所示的移动站接收结果的传输模式的变化的概念图;
图15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移动站中的MCS导频信道解调器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16示出了在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误码率和调制方案的对应表的举例;
图17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基站装置中的MCS导频信道发生器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18示出了在第三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移动站装置中的MCS导频信道解调器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19示出了在第三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基站装置中的MCS导频信号的传输格式;
图20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基站装置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21示出了在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移动站装置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22示出了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误码率、编码率和调制方案的的对应表;
图23示出了在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改变无线通信装置和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率的处理的时序图;
图24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基站装置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25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基站装置中的MCS导频信道发生器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26是用于解释在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基站装置中的MCS导频信道发生器的功能;以及
图27是在频率方向的多载波通信方案中应用本发明时,MCS导频信道信号的传输模式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解释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实施例1)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基站装置的配置的方框图,以及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基站装置中的MCS导频信道信号的传输模式的方框图。
图5中,基站装置49包括:天线50、双工器51、接收机52、解扩器53、信道估计器54、失真校正器55、解调器56、分离器57、选择器58、自适应调制器59、调制器60、复用器61、扩频器62、MCS导频信道发生器63、加法器64和发射机65。
双工器51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切换天线50。接收机52通过天线50接收无线信号,并将接收的信号输入至解扩器53。解扩器53解扩从接收机52输入的接收信号,并提取第一调制波,然后将其输入到信道估计器54和失真校正器55。对于从解扩器53输入的第一调制波,信道估计器54估计IQ分量的偏移(失真),并将结果输入至失真校正器55。失真校正器55使用从信道估计器54输入的信道估计值,校正从解扩器53输入的第一调制波上的失真,并将校正后的第一调制波输入至解调器56。解调器56解调从失真校正器55输入的校正失真后的第一调制波,并获得来自移动站装置99(见图6)的传输数据。该获得的传输数据被输入至分离器57。分离器57从解调器56输入的传输数据中分离出移动站接收结果(后面详细描述)和接收数据。该移动站接收结果被输入至选择器58。
选择器58根据从分离器57输入的移动站接收结果选择调制方案。即,基于来自移动站装置99的确认结果,选择最大可接收调制级的调制方案。然后,选择的调制方案被报告给自适应调制器59。自适应调制器59通过从选择器58报告的调制方案调制传输数据。该调制波被输入至复用器61作为第一调制波。在调制器60中,输入用于信道估计的现有导频信号。调制器60调制并将该导频信号输入至复用器61作为第一调制波。复用器61复用从自适应调制器59输入的第一调制波和从调制器60输入的第一调制波,并将复用的第一调制波输入至扩频器62。扩频器62使用扩频码PN0对复用的第一调制波执行第二调制,并产生第二调制波。
MCS导频信道发生器63包括:MCS导频信号输出端,从中输出专用于自适应调制和分别相应于四种调制方案(即,QPSK、8PSK、16QAM、64QAM)的模式的导频信号(下文“MCS导频信号”);四个调制器70-73,调制来自MCS导频信号输出端69并相应于各个调制方案的MCS导频信号;相应于调制器70-调制器73而提供的扩频器75-扩频器78;以及加法器80,相加来自扩频器75-扩频器78的输出。附带地,从MCS导频信号输出端69输出的各个MCS导频信号可为以数据形式存储在如存储器的存储介质中或可为程序产生。
调制器70调制从MCS导频信号输出端69输出并相应于QPSK的MCS导频信号。未示出的调制器71调制从MCS导频信号输出端69输出并相应于8PSK的MCS导频信号。未示出的调制器72调制从MCS导频信号输出端69输出并相应于16QAM的MCS导频信号。调制器73调制从MCS导频信号输出端69输出并相应于64QAM的MCS导频信号。
扩频器75使用扩频码PN1扩频从调制器70输出的调制波信号。未示出的扩频器76使用扩频码PN2扩频从未示出的调制器71输出的调制波信号。未示出的扩频器77使用扩频码PN3扩频从未示出的调制器72输出的调制波信号。扩频器78使用扩频码PN4扩频从调制器73输出的调制波信号。
加法器80相加来自扩频器75-扩频器78的调制波。加法器64相加来自加法器80的调制波和来自扩频器62的第二调制波信号。来自加法器64的相加后的调制波信号被输入至发射机65。发射机65将输入调制波信号上变频为给定射频,然后功率放大为给定电平,并通过双工器51从天线50发送。
现在,图7是MCS导频信道信号的传输模式的概念图。如图所示,对于QPSK、8PSK、16QAM、和64QAM的每一个码,码复用MCS导频信号。
下面,图6中,移动站装置99包括:天线100、双工器101、接收机102、解扩器104、信道估计器105、失真校正器106、选择器107、自适应调制器108、分离器109、复用器110、调制器111、扩频器112和发射机113。双工器101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切换天线100。接收机102通过天线100接收无线信号。MCS导频信道调制器103包括:解扩器115-解扩器118、失真校正器120-失真校正器123、调制器125-调制器128以及比较器130-比较器133,并从接收的信号调制相应于各个调制方案的MCS导频信号,在调制的MCS导频信号和相应于各个MCS导频信号提供的已知符号模式之间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称作“移动站接收结果”)输出为“匹配”或“不匹配”。
解扩器115使用扩频码PN1从来自接收机102的接收信号中提取一个码复用信号。未示出的解扩器116使用扩频码PN2从来自接收机102的接收信号中提取一个码复用信号。未示出的解扩器117使用扩频码PN3从来自接收机102的接收信号中提取一个码复用信号。解扩器118使用扩频码PN4从来自接收机102的接收信号中提取一个码复用信号。
失真校正器120使用在信道估计器105中估计的信道估计值,执行由解扩器115提取的信号的失真校正,未示出的失真校正器121使用在信道估计器105中估计的信道估计值,执行由未示出的解扩器116提取的信号的失真校正,未示出的失真校正器122使用在信道估计器105中估计的信道估计值,执行由未示出的解扩器117提取的信号的失真校正,失真校正器123使用在信道估计器105中估计的信道估计值,执行由解扩器118提取的信号的失真校正。
解调器125从在失真校正器120中经过失真校正的解扩信号,解调相应于QPSK的MCS导频信号。未示出的解调器126从在未示出的失真校正器121中经过失真校正的解扩信号,解调相应于8PSK的MCS导频信号。未示出的解调器127从在未示出的失真校正器122中经过失真校正的解扩信号,解调相应于16QAM的MCS导频信号。解调器128从在失真校正器123中经过失真校正的解扩信号,解调相应于64QAM的MCS导频信号。
比较器130具有符合相应于QPSK的MCS导频信号的已知符号模式,并在该已知符号模式和在解调器125中解调并相应于QPSK的MCS导频信号之间进行比较,并确定它们匹配/不匹配。未示出的比较器131具有符合相应于8PSK的MCS导频信号的已知符号模式,并在该已知符号模式和在未示出的解调器126中解调并相应于8PSK的MCS导频信号之间进行比较,并确定它们匹配/不匹配。未示出的比较器132具有符合相应于16QAM的MCS导频信号的已知符号模式,并在该已知符号模式和在未示出的解调器127中解调并相应于16QAM的MCS导频信号之间进行比较,并确定它们匹配/不匹配。比较器133具有符合相应于64QAM的MCS导频信号的已知符号模式,并在该已知符号模式和在解调器128中解调并相应于64QAM的MCS导频信号之间进行比较,并确定它们匹配/不匹配。在各个比较器130-比较器133中的已知符号模式和MCS导频信号之间的比较中,一旦匹配则输出“1”,不匹配则输出“0”。
来自比较器130-比较器133的比较结果被报告给基站装置49作为上述移动站接收结果。现在,图8示出了移动站接收结果的一个举例。在该图中,QPSK和8PSK示出在MCS导频信号和已知模式之间匹配,而在16QAM和64QAM中,MCS导频信号和已知模式不匹配。在QPSK和8PSK中,接收结果是“1”(OK),而在16QAM和64QAM中,接收结果是“0”(NG)。附带地,尽管下面将描述,基站49在接收移动站接收结果时选择最大接收调制级的调制方案,在图8的举例中是8PSK,并将该结果(即,切换至的调制方案和切换时间)报告给移动站装置99。
现在返回图6,解扩器104使用扩频码PN0解扩基带接收的数据并提取接收的信息,然后将接收的信息输入给信道估计器105和失真校正器106。基于从解扩器104输入的接收的信息,信道估计器105估计IQ分量中的偏移(失真),并将结果输入给失真校正器106和MCS导频信道调制器103的失真校正器120-失真校正器123的每一个。失真校正器106使用从信道估计器105输入的信道估计值,对来自解扩器104的接收信息执行失真校正。失真校正后的输入信息被输入给自适应解调器108。自适应解调器108使用在选择器107中选择的解调方案,解调失真校正后的接收信息,并获得从基站装置49发送的传输数据。然后,获得的传输数据被输入至分离器109。分离器109从自适应解调器108输入的传输数据中,分离接收的数据和控制数据。这里,控制数据包含指定通知方案的信息。该分离的控制数据被输入至选择器107。
选择器107基于从分离器109输入的控制数据,选择解调方案。即,基于来自基站装置49的确认结果(上述移动站接收结果的确认),选择解调方案,以及选择的解调方案被报告给自适应解调器108。复用器110复用将被发送给基站装置49的传输数据和来自MCS导频信道解调器103的比较器130-比较器134的比较结果(即,移动站接收结果),并将其输入给调制器111。图9示出了复用的移动站接收结果的举例。尽管该图示出了按时间轴方向的复用,也可以用通信数据和ACK(确认)数据执行IQ复用。
返回图6,调制器111执行从复用器110输入的复用数据的第一调制,并将第一调制波输入给扩频器112。扩频器112使用扩频码PN0执行从调制器11输入的第一调制波的第二调制。发射机113上变频来自扩频器112的第二调制波,然后将其功率放大至给定电平并通过双工器101从天线1000发送作为无线信号。
下面,参考图10-图12,将描述基站装置49和移动站装置99的调制方案的切换操作。
图10示出了改变基站49中的调制方案的操作的流程图。在该图中,首先,分别相应于QPSK、8PSK、16QAM和64QAM调制方案的MCS导频信号被码复用并被发送(ST 10)。当已发送码复用的相应于各个调制方案的MCS导频信号之后,响应于来自移动站装置99的移动站接收结果(尽管有仅一个单元的情况,通常有几个)收到ACK时(ST 12),根据该移动站接收结果,对每个移动站装置99选择最大可接收调制级的调制方案(ST 14)。附带地,可以使用来自每个移动站装置99的ACK信号的一个时隙,作为每个移动站装置99的调制方案选择中的一个参数。也可以使用几个时隙的平均ACK信号作为参数。在这种情况下,图5中被标为“平均控制切换”的信号(被输入至基站装置49的选择器58)指示几个时隙的平均。当输入该“平均控制切换”信号时,选择器58平均来自移动站装置99的ACK信号的几个时隙。然后,用该平均ACK信号作为参数,选择调制方案。
参考图10,基站装置49在ST 14中,为每个移动站选择最优调制级的调制方案,然后报告切换的调制方案和定时(ST 16)。报告之后,通过指定的定时切换下行链路信号的调制方案(ST 18)。
然后,图11示出了切换移动站装置99的调制方案的操作的流程图。参考该图,接收从基站装置49发送的码复用的MCS导频信号(ST 20)。收到码复用的MCS导频信号之后,在MCS导频信号的解调结果和已知的相应于各个调制方案的符号模式之间进行比较(ST 22)。比较之后,移动站接收结果被报告给基站装置49(ST 24)。然后,当由基站装置49指定切换的调制方案和定时时(ST 26),解调方案在指定的定时切换至指定的一个(ST 28)。
下面,图12示出了在基站装置49和两个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之间切换传输速率的处理的时序图。
当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收到从基站装置49发送的码复用的MCS导频信号时,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为每个调制方案的MCS导频信号,与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以及显示匹配的MCS导频信号被报告给基站装置49,作为移动站接收结果。假定在上下文中,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中的原始调制方案是QPSK。
基站装置49接收来自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的接收结果报告,并根据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中的接收条件,为每个选择调制方案。然后,选择的调制方案和切换开始定时被报告给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当从基站装置49报告时,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检查存在/没有调制方案的改变。
基站装置49以报告给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的切换开始定时切换调制方案。另外,以同一切换定时,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也切换调制方案。如果,例如根据从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的接收结果报告,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的最大接收调制值的调制方案是8PSK,当前QPSK切换至8PSK。切换调制方案之后,基站装置49再一次发送相应于各个调制方案的MCS导频信号,并执行与上述有关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的相同处理。
另一方面,当不需要切换当前调制方案时,在与切换开始定时相同的定时发送MCS导频信号。即,按给定间隔发送MCS导频信号,以确定是否需要切换调制方案,如果需要改变,则切换至新的调制方案。如果不需要这样的改变,保持当前的调制方案直到发送下一MCS导频信号。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49除了发送已知的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信号之外,还发送专用的MCS导频信号,用于根据几个调制方案(例如QPSK、8PSK、16QAM、64QAM)的每一个执行自适应调制。移动站装置99通过解扩从接收的信号中提取码复用的MCS导频信号的每一个,与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以及如果有显示匹配的MCS导频信号,则报告给基站装置49作为移动站接收结果。一旦从移动站装置99收到移动站接收结果的报告,基站装置49从相应于与已知符号模式显示匹配的MCS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中,为下行链路信号选择最优调制级的调制方案,并将选择的调制方案报告给移动站装置99,并同时通过该调制方案与移动站装置99执行通信。
这样,基于移动站接收结果,即指可收到对移动站装置99中接收并解调的专用MCS导频信号的结果的确定,而选择调制方案,从而能够比使用SIR(CIR)测量结果的调制方案选择精确地进行调制方案选择并提高信道质量。另外,与改变符号率不一样,不浪费无线资源。
尽管上述实施例1基于每个时隙以相同的功率电平发送MCS导频信号,这样的配置也可以,即首先以低功率电平,然后最终以更高功率电平执行发送。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例1,由于基站装置49码复用并发送相应于所有调制方案QPSK、8PSK、16QAM和64QAM的MCS导频信号,对码间干扰不能有帮助。然而,如图13所示,通过不进行有关相应于最小调制级的QPSK的传输,通过该比例可以减小码间干扰。
另外,尽管上述实施例1中,如图9所示,来自移动站装置的ACK按时间轴方向被复用,也可以如图14所示,在码方向进行复用。这与按时间轴方向复用的情况相比,允许一个时隙发送更大量的传输数据。
另外,尽管上述实施例1提供了四种调制方案,即PSK、8PSK、16QAM和64QAM,当然也可加入其它调制方案(例如16PSK)。
(实施例2)
图15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移动站装置中的MCS导频信道解调器139的配置的方框图。该图中与图6的MCS导频信道解调器103的那些相同的部分被标以相同的标号并不再进一步解释。另外,由于除了MCS导频信道解调器139的部分是相同的,将参考图6。另外,对于分配给基站装置和移动站终端装置的标号,如实施例1所示,对基站装置是“49”以及对移动站装置是“99”.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99包括MCS导频信道解调器139,该MCS导频信道解调器139还包括:BER测量器140-BER测量器143,从解调器125-解调器128的每一个的输出获得误码的数目和比特速率。移动站装置99将BER测量器140-BER测量器143中测量的结果,即,BER测量结果报告给基站装置49。在该情况下,BER测量器140-BER测量器143在通过各个解调方案解调的接收数据和已知信号模式之间进行比较,计数误码数(比特差错数),并输出结果。该计数值与传输数据一起作为移动站接收结果被发送给基站装置49。
基站装置49使用从移动站装置99报告的比特差错数作为参数,选择下行链路信号的调制方案。附带地,也可以在移动站装置99或基站装置49中,将比特差错数除以传输比特数,并获得差错率并使用它作为参数。例如,当基于误码率选择调制方案时,基站装置49从移动站装置99接收关于比特差错数的报告作为确认结果,并据此执行用传输比特数除比特差错数的计算,并获得误码率。然后,从获得的误码率,参考指定的对应误码率和调制方案的表(见图16中对应误码率和调制方案的表),选择调制方案。然后,选择的调制方案和执行改变的定时被报告给移动站装置99。移动站装置99一旦收到该报告,在上述切换定时切换至指定的调制方案。现在假定基于来自移动站装置99的移动站接收结果,相应于各个调制方案,在基站装置49中获得的误码率为:
QPSK=1.5×10-3
8PSK=4.0×10-3
16QAM=1.5×10-2
64QAM=2.0×10-1
参考图16的表,仅QPSK具有令人满意的误码率,并因此调制方案被切换至8PSK。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移动站装置99从MCS导频信号的解调结果获得比特差错数,并将结果发送给基站装置49。基站装置49基于来自移动站装置99的比特差错数,获得误码率,并根据获得的误码率选择下行链路信号的调制方案。结果,如在实施例1中,可以比使用SIR(CIR)测量结果选择调制方案更准确的调制方案选择并提高信道质量。另外,与改变符号速率不一样,不浪费无线资源。更显著地,本实施例基于误码率选择下行链路信号的调制方案,于是与根据如是否电平模式匹配或不匹配,或是否CRC结果是好或不好的确定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根据移动站的接收性能的更精确调制方案选择控制。
另外,尽管本实施例基于相应于各个调制方案的几个MCS导频信号的误码率选择最优调制方案,为简化上述处理,也可以着重于使用最小一个调制方案的MCS导频信号。例如,着重于QPSK,当误码率是6.5×10-4,根据图16的表这低于9.0×10-4,于是选择16QAM。通过这样仅关注利用调制方案的一个MCS导频信号,可以简化处理并可以减小MCS导频传输模式的数目,用于简化的传输电路和减小的码间干扰。
(实施例3)
图17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基站装置中的MCS导频信道发生器149的配置的方框图。图18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移动站装置中的MCS导频信道解调器169的配置的方框图。在这些图中,与上述图5的MCS导频信道发生器63和图6的MCS导频信道解调器103之间相同的部分被分配相同的标号并不再进一步解释。对于除MCS导频信道发生器63之外的部分,将参考图5。同样地,对于除了MCS导频信道解调器103之外的部分,将参考图6。另外,对于分配给基站装置和移动站终端装置的标号,如实施例1,对基站装置是“49”,对移动站装置是“99”。
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49具有根据来自移动站装置99的差错检测CRC(循环冗余校验)结果选择调制方案的功能。如图17所示,基站装置49包括CRC分配器150-CRC分配器153,对从MCS导频信号输出端69输出并相应于各个调制方案的每个MCS导频信号附加CRC码,以及MCS导频信道发生器149还包括编码器155-编码器158,对各个CRC分配器150-CRC分配器153的输出执行纠错编码(ECC:纠错码)。图19示出了从每个编码器155-编码器158输出的纠错编码的MCS导频信号的传输格式,以及该示出的配置是CRC和ECC被附加在MCS导频信号。
同时,本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99具有在ACK信号中向基站装置49报告通过各个调制方案解调的接收数据的CRC确定结果的功能。如图18所示,移动站装置99包括纠错解调器170-纠错解调器173,对各个调制器125-解调器128的输出执行纠错调制,以及MCS导频信道解调器169还包括CRC确定单元175-CRC确定单元178,对各个纠错解调器170-纠错解调器173的输出进行CRC(差错检测)确定并输出结果。来自CRC确定单元175-CRC确定单元178的CRC确定结果被报告给基站装置49。
通过各个调制方案调制的接收数据的CRC确定结果,从移动站装置99报告给基站装置49作为ACK信号。以如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该报告,除了图8中的“接收结果”由“CRC确定结果”替换。用该CRC确定结果作为参数,基站装置49以好的CRC确定结果选择最优调制级的调制方案,并报告给移动站装置99将切换至的调制方案和切换时间。另外,也可以平均几个时隙的瞬时CRC确定结果并使用该平均CRC确定结果作为调制方案选择的参数。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基站装置49向相应于各个调制方案的MCS导频信号分配CRC码,并执行纠错编码,并将结果发送给移动站装置99。移动站装置99对于扩频和纠错解码处理之后的MCS导频信号进行CRC确定,并将结果发送给基站装置49。基站装置49基于来自移动站装置99的CRC确定结果,选择调制方案。通过该方式,可以实现如实施例1的相同优点。
(实施例4)
图20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基站装置的配置的方框图。图21是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移动站装置的配置的方框图。这些图中,与图5的基站装置49和图6的移动站装置99的那些相同的部分被分配相同的标号并不再进一步解释。对于分配给基站装置和移动站终端装置的标号,如实施例1,基站装置是“49”,而移动站装置是“99”。
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49具有根据移动站装置99中的接收条件选择差错检测中的编码率的功能。如图20所示,基站装置49包括选择器190,基于移动站接收结果选择调制方案和编码率,以及编码器191,根据来自选择器190的编码率选择结果,执行传输数据的纠错编码。在编码器191中进行纠错编码的传输数据被输入至自适应调制器59。
本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99具有基于在基站装置49中选择的编码率执行纠错编码的功能。如图21所示,移动站装置99包括选择器193,根据在分离器109中分离的控制数据选择编码率和解调方案,以及解码器194,以选择器193中选择的编码率对接收数据执行纠错解码。
基站装置49的选择器193被提供有纠错编码率和调制方案选择表,以表的形式列出了相应纠错编码率和调制方案,参考该表,选择纠错编码率和调制方案。图22示出了相应误码率、编码率和调制方案的表。
基站装置49从移动站装置接收关于比特差错数的报告,并获得误码率。基于获得的误码率,参考图22所示的相应误码率、编码率和调制方案的表,选择编码率和调制方案。假定通过各个调制方案调制的MCS导频信号的误码率为:
QPSK=1.5×10-3
8PSK=4.0×10-3
16QAM=1.5×10-2
64QAM=2.0×10-1
参考上述相应误码率、编码率和调制方案的表,选择16QAM的调制方案和1/2的编码率。
图23示出了在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改变无线通信装置和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速率的处理的时序图。参考该图,当从基站装置49发送的MCS导频信号被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收到时,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将每个调制方案的MCS导频信号与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并向基站装置49报告每个调制方案下的比特差错数。假定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的初始调制方案是QPSK,编码率K为1/4。
一旦从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收到关于各个调制方案下的比特差错数的报告,基站装置49从报告的比特差错数获得误码率,并从相应误码率、编码率和调制方案的表,选择用于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的调制方案和纠错编码率(见图22)。然后,将选择的调制方案、纠错编码率以及开始切换这些的定时报告给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一旦从基站装置49收到该报告,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基于该报告,确定是否需要切换调制方案。
当报告给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开始执行切换的时间到来时,基站装置49切换调制方案和纠错编码率。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也在指定的定时切换调制方案和纠错编码率。例如,如果根据从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报告的接收结果,用于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的最大可接收调制级的调制方案是8PSK,以及纠错编码率K是3/4,则当前K=1/4的QPSK切换至K=3/4的8PSK。
这样切换调制方案和纠错编码率之后,基站装置49再次发送MCS导频信号并执行如上述与移动站装置99-1和移动站装置99-2相关的相同的处理。另一方面,当不需要切换调制方案和纠错编码率时,在与切换开始定时相同的时间发送MCS导频信号。即,在给定间隔发送MCS导频信号,以及对于是否需要切换调制方案和纠错编码率作出确定。如果需要这样的改变,调制方案和纠错编码率切换至新的调制方案和纠错编码率,以及如果不需要这样的改变,保持当前调制方案和纠错编码率直到发送下一MCS导频信号。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移动站装置99从MCS导频信号的解调结果获得比特差错数,并将该结果发送给基站装置49。基站装置49从来自移动站装置99的比特差错数获得误码率,并根据获得的误码率选择下行链路信号的纠错编码中的编码率。通过该方式,可以在最优传输速率接收数据。
尽管上述本实施例被配置为使用比特差错数作为关于来自移动站装置99的移动站接收结果的信息,也可使用误码率、CRC确定结果、MCS导频信号和已知符号模式之间的匹配/不匹配的结果以及各种其它信息。
另外,如实施例2所述,不需要基于相应于各个MCS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下的误码率选择纠错编码中的编码率,可以基于最小一个调制方案的误码率选择纠错编码中的编码率。例如,聚焦于QPSK,当误码率为6.5×10-4时,根据图22的表这低于9.0×10-4,于是选择16QAM和3/4的编码率。通过这样关注利用调制方案的最小一个MCS导频信号,可以简化处理并减小MCS导频传输模式的数目,用于简化的传输电路和减小的码间干扰。
附带地,本实施例允许使用来自每个移动站装置99的ACK信号的一个时隙用于参数。也可以平均ACK信号的几个时隙并使用平均ACK信号作为参数。参考图20,标注为“平均控制切换”的信号指示几个时隙的平均,以及当输入该“平均控制切换”信号时,选择器190平均来自移动站装置99的ACK信号的几个时隙,以及用该平均ACK信号作为参数,选择纠错解码中的编码率和调制方案。
(实施例5)
图24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基站装置的配置的方框图。该图中与图5的基站装置49相同的部分被分配相同的标号并不再进一步解释。如实施例1,分配给基站的标号将为“49”。对于移动站装置,将参考图5。
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49具有基于误码率分组调度的功能。移动站装置99通过比较通过各个调制方案解调的MCS导频信号和已知符号模式,获得比特差错数,并将该结果报告给基站装置49。在用户选择器(分组调度器)199中,基站装置49接收关于比特差错的报告并获得误码率,以及为每个移动站装置99存储该误码率。然后对于具有要发送的分组数据的移动站装置99按差错率好的顺序,向用户分配传输数据1、2、...n。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基于移动站装置99的调制性能执行分组调度,将高优先级分配给那些高接收成功率的移动站装置99,于是,可以减少由于传输差错而引起的重发,而提高吞吐量。
(实施例6)
图25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基站装置中的MCS导频信道发生器200的配置的方框图。该图中与图5的MCS导频信道发生器63的那些相同的部分被分配相同的标号而不再进一步解释。对于除了MCS导频信道发生器200的部分,将参考图5。另外,分配给基站装置和移动站终端装置的标号,如实施例1,基站装置是“49”,而移动站装置是“99”。
当复用各个调制方案64QAM、16QAM和QPSK的MCS导频信号时,提供了图26所示的一种配置,四个离原点最近的点被发送作为MCS导频信号,QPSK通过仅改变输出幅度可以产生16QAM和64QAM的伪MCS导频信号,从而简化MCS导频信道发生器。如图25所示,对于QPSK的MCS导频信号,来自扩频器75的信号被原样输出,而对于16QAM的MCS导频信号,来自扩频器77的信号在放大器202中被从扩频器75的输出电平调整为16QAM的输出电平(具体地,0.33倍)。对于64QAM的MCS导频信号,来自扩频器78的信号在放大器203中被从扩频器75的输出电平调整为64QAM的输出电平(具体地,0.14倍)。
在加法器204中将来自扩频器75的输出和来自放大器202的输出相加,而在加法器205中将来自加法器204的输出和来自放大器203的输出相加。对于8PSK的MCS导频信号,提供专用于的调制器71和扩频器78,于是在加法器206中,将来自扩频器76的输出和来自加法器205的输出相加。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被这样配置,在基站装置49中,从解调的相应于QPSK的MCS导频信号中虚假地产生分别相应于16QAM和64QAM的MCS导频信号,于是,不需要用于16QAM和64QAM的调制器,可能减少费用。
另外,通过对上述实施例的每一个应用频率方向多载波通信方案,也可以如图27所示,在频率方向并行发送MCS导频信号,于是,可以减少发送MCS导频信号的时间。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以精确并容易地切换调制方案而不浪费无线资源。
本申请基于2001年7月1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1-214531,在此引入它的全部内容作为参考。
工业适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移动电话的移动通信系统。
Claims (20)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
其中,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导频信号输出端,作为专用导频信号输出多个导频信号;
调制器,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调制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
扩频器,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调制方案的扩频码,扩频在所述调制器中调制的信号;以及
发射机,复用在所述扩频器中扩频的信号,并发送码复用信号;以及
其中,所述移动站装置包括:
接收机,接收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码复用信号;
解调器,解调所述码复用信号;
接收结果输出端,对在所述解调器中解调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和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而提供的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并输出移动站接收结果,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可否接收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以及
发射机,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来自所述接收结果输出端的移动站接收结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所述基站装置还包括:
调制方案选择器,从多种调制方案中选择最优调制级的调制方案,所述多种调制方案是相应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的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能够接收的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
3.一种基站装置,包括:
导频信号输出端,作为专用导频信号输出多个不同的导频信号;
调制器,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进行调制;
扩频器,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调制方案的扩频码,扩频在所述调制器中调制的信号;以及
发射机,复用在所述扩频器中扩频的信号,并发送码复用信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装置,还包括:
接收机,从移动站装置接收移动站接收结果,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可否接收所述码复用信号中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以及
调制方案选择器,从多种调制方案中选择最优调制级的调制方案,所述多种调制方案是相应于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能够接收的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装置,
其中,在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和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而提供的已知符号模式是否匹配时,所述调制方案选择器从相应于与所述已知符号模式匹配的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中,选择最优调制级的调制方案。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装置,
其中,在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和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而提供的已知符号模式的比较中所获得的比特差错数时,所述调制方案选择器基于该比特差错数,从所述移动站能够接收的调制方案中选择最优调制级的调制方案。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在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和相应于该专用导频信号而提供的已知符号模式的比较中所获得的比特差错数时,所述调制方案选择器参考使多种调制方案的每一种与比特差错数相对应的对应表来从所述移动站能够接收的调制方案中选择最优调制级的调制方案。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装置,还包括:
纠错编码器,对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执行差错检测和纠错编码处理;
其中,在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差错检测和纠错编码处理后的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差错检测确定结果时,所述调制方案选择器基于该差错检测确定结果选择最优调制级的调制方案。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装置,
其中,所述调制方案选择器选择调制方案的同时选择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纠错编码的编码率。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装置,
其中,所述导频信号输出端输出相应于最低调制级的调制方案以外的调制方案的专用导频信号。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装置,
还包括分组调度器,按每个移动站装置存储来自该移动站装置的移动站接收结果,并对具有要发送的分组的移动站装置按移动站接收结果良好的顺序执行分组调度。
12.一种移动站装置,包括:
接收机,从基站装置接收码复用信号,所述码复用信号是通过对分别相应于多种调制方案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利用相应的调制方案进行调制,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多种调制方案的扩频码进行扩频,并进行码复用来获得的信号;
解调器,解调所述码复用信号;
接收结果输出端,对在所述解调器中解调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和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而提供的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并输出移动站接收结果,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可否接收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以及
发射机,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来自所述接收结果输出端的移动站接收结果。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站装置,
其中,所述接收结果输出端对在所述解调器中的解调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和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而提供的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来确定匹配或不匹配,并输出移动站接收结果,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中,匹配的专用导频信号确定为能够接收,而不匹配的专用导频信号确定为不能接收。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站装置,
其中,所述接收结果输出端对在所述解调器中解调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和分别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而提供的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来获得比特差错数,并将获得的分别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比特差错数作为移动站接收结果输出。
15.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
其中,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调制器,调制专用导频信号;
扩频器,利用分别相应于多种调制方案的扩频码,扩频在所述调制器中调制的信号;
输出电平调节器,基于利用所述扩频码中的一个扩频码的扩频信号的输出电平进行调节,以使利用其它扩频码的扩频信号的输出电平变为相应于所述其它扩频码的调制方案中的输出电平;
加法器,将所述利用一个扩频码的扩频信号和在所述输出电平调节器中调节输出电平的扩频信号相加;以及
发射机,发送在所述加法器中相加的码复用信号;以及
其中,所述移动站装置包括:
接收机,接收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码复用信号;
解调器,解调所述码复用信号;
接收结果输出端,对在所述解调器中解调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和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而提供的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并输出移动站接收结果,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可否接收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以及
发射机,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来自所述接收结果输出端的移动站接收结果。
16.一种基站装置,包括:
调制器,调制专用导频信号;
扩频器,利用分别相应于多种调制方案的扩频码,扩频在所述调制器中调制的信号;
输出电平调节器,基于利用所述扩频码中的一个扩频码的扩频信号的输出电平进行调节,以使利用其它扩频码的扩频信号的输出电平变为相应于所述其它扩频码的调制方案中的输出电平;
加法器,将所述利用一个扩频码的扩频信号和在所述输出电平调节器中调节输出电平的扩频信号相加;以及
发射机,发送在所述加法器中相加的信号。
17.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
其中,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导频信号输出端,作为专用导频信号输出多个导频信号;
纠错编码器,对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执行差错检测和纠错编码处理;
调制器,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调制在所述纠错编码器中执行纠错编码的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
扩频器,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调制方案的扩频码,扩频在所述调制器中调制的信号;以及
发射机,复用在所述扩频器中扩频的信号,并发送码复用信号;以及
其中,所述移动站装置包括:
接收机,接收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码复用信号;
解调器,解调所述码复用信号;
纠错解码处理器,对在所述解调器中解调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执行纠错解码处理;
差错检测确定器,对来自所述纠错解码处理器的纠错解码处理后的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执行差错检测确定,并作为移动站接收结果输出其结果;以及
发射机,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来自所述差错检测确定器的移动站接收结果。
18.一种移动站装置,包括:
接收机,从基站装置接收码复用信号,所述码复用信号是通过对分别相应于多种调制方案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利用相应的调制方案进行调制,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多种调制方案的扩频码进行扩频,并进行码复用来获得的信号;
解调器,解调所述码分复用信号;
纠错解码处理器,对在所述解调器中解调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执行纠错解码处理;
差错检测确定器,对来自所述纠错解码处理器的纠错解码处理后的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进行差错检测确定,并作为移动站接收结果输出其结果;以及
发射机,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来自所述差错检测确定器的移动站接收结果。
19.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在基站装置中:
作为专用导频信号输出多个导频信号;
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调制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
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调制方案的扩频码,扩频所述调制的信号;以及
复用所述扩频的信号,并发送码复用信号;以及
在移动站装置中:
从来自所述基站装置的码复用的接收信号中解扩和提取各专用导频信号;
对提取的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和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以及
对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和相应于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而提供的所述已知符号模式进行比较,并向所述基站装置报告指示可否接收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的移动站接收结果;
其中,一旦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收到该报告,所述基站装置从多种调制方案中选择最优调制级的调制方案,所述多种调制方案是相应于所述移动站接收结果指示能够接收的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
20.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在基站装置中:
作为专用导频信号输出多个导频信号;
对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分配纠错码,来执行纠错编码;
利用分别相应于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调制方案,调制所述纠错编码后的多个专用导频信号;
利用分别相应于所述调制方案的扩频码,扩频所述调制的信号;以及
复用所述扩频的信号,并发送码复用信号;以及
在移动站装置中:
从来自所述基站装置的码复用的接收信号中解扩并提取各专用导频信号;
对提取的所述多个专用导频信号的每一个,执行纠错解码后进行差错检测确定;以及
将其结果报告给所述基站装置;
其中,一旦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收到该报告,所述基站装置基于该差错检测确定结果,从所述移动站装置能够接收的调制方案中,选择最优调制级的调制方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14531/2001 | 2001-07-13 | ||
JP2001214531A JP3660278B2 (ja) | 2001-07-13 | 2001-07-13 |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JP214531/01 | 2001-07-13 | ||
PCT/JP2002/007149 WO2003007646A1 (fr) | 2001-07-13 | 2002-07-15 | Station de base, station mobile, systeme et procede de radiocommunication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73448A CN1473448A (zh) | 2004-02-04 |
CN100388848C true CN100388848C (zh) | 2008-05-14 |
Family
ID=19049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80287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8848C (zh) | 2001-07-13 | 2002-07-15 | 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97466B2 (zh) |
EP (1) | EP1408712B1 (zh) |
JP (1) | JP3660278B2 (zh) |
KR (1) | KR100549882B1 (zh) |
CN (1) | CN100388848C (zh) |
WO (1) | WO200300764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206532A1 (en) | 2002-05-06 | 2003-11-06 | Extricom Ltd. | Collaboration between wireless lan access points |
JP4256207B2 (ja) | 2002-06-28 | 2009-04-2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モード選択用テーブル更新方法 |
US7697549B2 (en) * | 2002-08-07 | 2010-04-13 | Extricom Ltd. | Wireless LAN control over a wired network |
US6912198B2 (en) * | 2003-03-26 | 2005-06-28 | Sony Corporation | Performance of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adaptive technique |
ES2313004T3 (es) * | 2003-05-16 | 2009-03-01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Aparato de transmision/recepcion y procedimiento corrrespondiente para una red de comunicacion. |
JP2005057497A (ja) | 2003-08-04 | 2005-03-03 | Science Univ Of Tokyo | 無線伝送制御方法並びに無線受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装置 |
JP4100304B2 (ja) * | 2003-09-10 | 2008-06-1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復調方法並びにデータレート制御方法 |
KR100557191B1 (ko) * | 2003-12-01 | 2006-03-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커버 영역에 따라 변조 방식을 가변적으로 전환할 수 있는 소프트 변조 전환방법 |
US7260361B2 (en) * | 2003-12-29 | 2007-08-21 | Intel Corporation | Locating interfering device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ing channel adaptation metrics |
JPWO2005076655A1 (ja) * | 2004-02-10 | 2007-08-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移動局、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CN1943152B (zh) | 2004-02-13 | 2011-07-27 | 桥扬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具有自适应发射和反馈的多载波通信系统的方法和设备 |
CN1965513B (zh) | 2004-05-01 | 2014-11-26 | 桥扬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以时分双工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US8891349B2 (en) * | 2004-07-23 | 2014-11-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of optimizing portions of a frame |
JP5015785B2 (ja) * | 2004-11-10 | 2012-08-29 |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 符号多重化ダウン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におけるピーク電力を低減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EP1838012A4 (en) * | 2005-01-13 | 2013-03-06 | Fujitsu Lt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160175B2 (en) * | 2005-03-29 | 2012-04-17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Quasi-pilot symbol substitution |
JP4521308B2 (ja) * | 2005-03-29 | 2010-08-11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伝送速度制御方法、移動局及び無線回線制御局 |
WO2007004461A1 (ja) * | 2005-07-01 | 2007-01-1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無線装置 |
US7813738B2 (en) * | 2005-08-11 | 2010-10-12 | Extricom Ltd. | WLAN operating on multiple adjacent bands |
US20090207790A1 (en) * | 2005-10-27 | 2009-08-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ttingtuneawaystatus in an open stat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957745B2 (en) | 2005-11-23 | 2011-06-07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Adaptive bearer configuration for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
US8705496B2 (en) * | 2006-01-19 | 2014-04-2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dedicated pilots according to MCS leve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958636B1 (ko) * | 2006-01-19 | 2010-05-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변조 및 코드율 레벨에 따른 전용 파일롯의 송수신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JP4732935B2 (ja) * | 2006-03-20 | 2011-07-27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基地局、移動局及び方法 |
JP2007288708A (ja) * | 2006-04-20 | 2007-11-01 | Sony Corp | 通信装置、伝送方式設定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US8306060B2 (en) * | 2006-11-07 | 2012-11-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uncompressed video having a composite frame format |
US8098601B2 (en) * | 2007-03-23 | 2012-01-17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Slow adaptation of modulation and coding for packet transmission |
US8190092B1 (en) * | 2007-08-29 | 2012-05-29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Selecting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ference |
KR20100031770A (ko) | 2007-07-11 | 2010-03-24 |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에폭시 화합물의 제조 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
US8798665B2 (en) * | 2007-11-15 | 2014-08-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eacon-based control channels |
US9326253B2 (en) * | 2007-11-15 | 2016-04-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 blanking |
US8761032B2 (en) | 2007-11-16 | 2014-06-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ndom reuse based control channels |
US8036240B2 (en) * | 2007-12-14 | 2011-10-11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oftware defined cognitive radio |
US9009573B2 (en) * | 2008-02-01 | 2015-04-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concatenated codes for beacon channels |
US8675537B2 (en) * | 2008-04-07 | 2014-03-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MBSFN subframes to send unicast information |
US9107239B2 (en) | 2008-04-07 | 2015-08-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to define control channels using reserved resource blocks |
EP2151939B1 (en) | 2008-08-08 | 2013-03-27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Link quality reporting for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apable of using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US8694017B2 (en) * | 2009-03-25 | 2014-04-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110007639A1 (en) * | 2009-07-10 | 2011-01-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identifiers |
US8588844B2 (en) | 2010-11-04 | 2013-11-19 | Extricom Ltd. | MIMO search over multiple access points |
JP2012116758A (ja) | 2010-11-29 | 2012-06-21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オレフィンオキサイドの製造方法 |
JP5742515B2 (ja) * | 2011-06-30 | 2015-07-0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誤り訂正制御方法 |
CN102316070B (zh) * | 2011-09-21 | 2017-11-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2316068A (zh) * | 2011-09-21 | 2012-01-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
CN103209048B (zh) | 2012-01-13 | 2017-04-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专用导频的解码方法和用户设备 |
WO2014097506A1 (ja) * | 2012-12-20 | 2014-06-26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受信装置、送信装置、通信方法、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
US9158642B2 (en) * | 2012-12-20 | 2015-10-13 | Litepoint Corporation | Method of testing multiple data packet signal transceivers concurrently |
US9313059B2 (en) | 2012-12-21 | 2016-04-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ata-modulated pilots for phase and gain detectors |
CN104980247B (zh) * | 2014-04-04 | 2019-11-22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自适应调整调制编码方式和参考信号图样的方法、基站、终端和系统 |
US10368282B2 (en) * | 2017-03-03 | 2019-07-30 | Itron Networked Solutions, Inc. | Mode control design |
JP7389585B2 (ja) * | 2019-08-26 | 2023-11-30 | 日本放送協会 |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50116A (ja) * | 1994-03-09 | 1995-09-26 | Yuseisho Tsushin Sogo Kenkyusho | データ伝送方法 |
JPH11234241A (ja) * | 1998-02-09 | 1999-08-27 | Yrp Idou Tsushin Kiban Gijutsu Kenkyusho:Kk | スペクトル拡散多重伝送装置 |
EP0963074A2 (en) * | 1998-06-05 | 1999-12-08 | Fujitsu Limited | Estimation of constellation size for adaptive modulation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74756A (ja) | 1995-03-30 | 1996-10-18 | Toshiba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US5991308A (en) * | 1995-08-25 | 1999-11-23 | Terayon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 Lower overhead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ATM and SCDMA over hybrid fiber coax cable plant |
JP3311951B2 (ja) * | 1996-12-20 | 2002-08-0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符号多重送信装置 |
US6826169B1 (en) * | 1996-12-20 | 2004-11-30 | Fujitsu Limited | Code multiplexing transmitting apparatus |
US5867478A (en) * | 1997-06-20 | 1999-02-02 | Motorola, Inc. | Synchronous coherent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 method, software and device |
JP2914442B2 (ja) * | 1997-06-25 | 1999-06-2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符号多重化通信装置 |
CA2260227C (en) * | 1997-07-03 | 2002-08-27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Satellite broadcasting system |
US6167031A (en) * | 1997-08-29 | 2000-12-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for selecting a combination of modulation and channel coding schemes in a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389066B1 (en) | 1997-09-21 | 2002-05-14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modification of modulated and coded schem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301237B1 (en) * | 1997-12-30 | 2001-10-0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CDMA radio multiplex transmitting device and a CDMA radio multiplex receiving device |
KR100304924B1 (ko) * | 1997-12-30 | 2001-11-22 | 서평원 | 코드분할다중접속셀룰러시스템의주파수간핸드오프제어방법 |
JP2970656B1 (ja) * | 1998-06-25 | 1999-11-02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Ds−cdmaマルチユーザ干渉キャンセラ |
JP3904754B2 (ja) * | 1999-02-25 | 2007-04-1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符号分割多重通信における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
EP1054526A1 (en) | 1999-05-18 | 2000-11-22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nk adapta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
US6804211B1 (en) * | 1999-08-03 | 2004-10-12 | Wi-Lan Inc. | Frame structure for an adaptive modul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132391C (zh) * | 1999-08-09 | 2003-12-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移动通信系统的导频同步信道的方法 |
JP2002009733A (ja) * | 2000-06-27 | 2002-01-11 |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変調方式の伝送装置 |
JP3343107B2 (ja) * | 2000-08-25 | 2002-11-11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通信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FR2814012B1 (fr) * | 2000-09-14 | 2002-10-31 | Mitsubishi Electric Inf Tech | PROCEDE D'ATTRIBUTION D'UN NIVEAU DE PUISSANCE D'EMISSION A DES SYMBOLES PILOTES UTILISES POUR l'ESTIMATION DU CANAL D'UN SYSTEME DE TRANSMISSION |
KR100355271B1 (ko) * | 2000-10-11 | 2002-10-11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적응형 전송기법을 이용한 강우 감쇠 보상방법 |
US6940915B2 (en) * | 2000-11-30 | 2005-09-06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Adaptive learning method and system to adaptive modulation |
US6721834B2 (en) * | 2001-02-09 | 2004-04-13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Rate adap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20191568A1 (en) * | 2001-03-29 | 2002-12-19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Adaptive chip equalizers for synchronous DS-CDMA systems with pilot sequences |
US6657980B2 (en) * | 2001-04-12 | 2003-12-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027420B2 (en) * | 2001-07-24 | 2006-04-11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to perform link adaptation in WCDMA communications |
-
2001
- 2001-07-13 JP JP2001214531A patent/JP366027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
- 2002-07-15 WO PCT/JP2002/007149 patent/WO2003007646A1/ja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2-07-15 EP EP20020746042 patent/EP140871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7-15 US US10/398,484 patent/US769746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7-15 CN CNB028028783A patent/CN10038884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7-15 KR KR20037003696A patent/KR100549882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50116A (ja) * | 1994-03-09 | 1995-09-26 | Yuseisho Tsushin Sogo Kenkyusho | データ伝送方法 |
JPH11234241A (ja) * | 1998-02-09 | 1999-08-27 | Yrp Idou Tsushin Kiban Gijutsu Kenkyusho:Kk | スペクトル拡散多重伝送装置 |
EP0963074A2 (en) * | 1998-06-05 | 1999-12-08 | Fujitsu Limited | Estimation of constellation size for adaptive modulation syst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549882B1 (ko) | 2006-02-06 |
JP3660278B2 (ja) | 2005-06-15 |
WO2003007646A1 (fr) | 2003-01-23 |
EP1408712A1 (en) | 2004-04-14 |
EP1408712B1 (en) | 2011-05-18 |
KR20030036783A (ko) | 2003-05-09 |
US20040022176A1 (en) | 2004-02-05 |
EP1408712A4 (en) | 2007-09-19 |
JP2003032745A (ja) | 2003-01-31 |
US7697466B2 (en) | 2010-04-13 |
CN1473448A (zh) | 2004-0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88848C (zh) | 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 |
JP3583353B2 (ja) |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 |
KR100715204B1 (ko) | 광대역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고속 공통 제어 채널 통신 장치및 방법 | |
US7295538B2 (en) | Radio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transmission rate decision method | |
JP3746280B2 (ja) | 通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 |
JP3821636B2 (ja) | 通信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KR100773793B1 (ko) | 순방향 링크용 가변 레이트 코딩 방법 | |
DK2091283T3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with high transmission speed | |
US8009625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rate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 |
US20050213505A1 (en) |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data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 |
WO2006082761A1 (ja) | 基地局装置及び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 | |
JP2010093843A (ja) | データ伝送方法 | |
EP1671442A1 (en) | Adaptive thereshold for hs-scch part 1 decoding | |
WO2002054617A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ward power contro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20050024231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및 무선 통신 장치 | |
EP1459468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 |
JP2004040314A (ja)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送信割り当て制御方法 | |
JP4409793B2 (ja) |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WO2002007372A2 (en) | Maximum distance block coding scheme | |
CN100483987C (zh) |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 | |
WO2004015891A1 (ja) | 無線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 |
JP2006020239A (ja) | マルチコードパケット伝送方法、基地局および端末局 | |
AU2002243379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ward power contro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14 Termination date: 20130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