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54766C -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54766C CN100354766C CNB028122445A CN02812244A CN100354766C CN 100354766 C CN100354766 C CN 100354766C CN B028122445 A CNB028122445 A CN B028122445A CN 02812244 A CN02812244 A CN 02812244A CN 100354766 C CN100354766 C CN 10035476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ner
- developer
- photoconductor drum
- parts
-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donor member, e.g. surface properti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34—Developing device
- G03G2215/0636—Specific type of dry developer device
- G03G2215/0651—Electrodes in donor member surfac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34—Developing device
- G03G2215/0636—Specific type of dry developer device
- G03G2215/0651—Electrodes in donor member surface
- G03G2215/0653—Microelectrodes in donor member surface, e.g. floa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34—Developing device
- G03G2215/0636—Specific type of dry developer device
- G03G2215/0656—Fixed electrodes behind moving donor member surfa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运送部件(1)中的绝缘层(1b)、(1c)的表面,层叠设置体积电阻率为1010Ω·cm~1017Ω·cm的保护层(1d),使其与绝缘层(1b)、(1c)的层厚之和比行波发生电极(2)的间隔还小。使得在行波发生电极(2)中产生的行波电场可靠地露出到运送部件(1)的表面的同时,运送部件(1)的表面电位即使由于与显影剂(T)的接触也不变动,防止运送部件(1)表面中的显影剂(T)的粘附,可稳定可靠地将显影剂(T)运送到显影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形成在使用显影剂的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像的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使用行波电场将显影剂运送到像载体上的显影位置的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显影剂对形成在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像的显影装置,特别涉及使用行波电场将显影剂运送到像载体上的显影位置的显影装置。
作为适用于进行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的复印机和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给像载体供应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有的是与像载体的表面非接触地配置,作为这样的显影装置,已知有粉剂底色法、跳跃法以及电场屏蔽(行波电场)法。其中,适用行波电场法的显影装置,例如日本特开平9-68864号公报(1997年3月11日公开)(特许第2836537号)所公开的那样,在以金属或树脂作为素材的基体材料上层叠形成绝缘层,通过在绝缘层内通过行波电场而发生电场屏蔽作用的电极3根为一组,按顺序连续埋设多组而形成的运送部件,构成经由从显影槽内与像载体紧邻的显影装置并返回显影槽内的运送路径。
但是,在通用的现有行波电场法的显影装置中,在由基体材料及绝缘层组成的运送部件构成的运送路径内运送带电的显影剂时,在基体材料的绝缘层与显影剂之间产生二次带电的绝缘层的表面电位发生变化,由于显影剂粘附在运送部件的表面等使得显影剂的运送不稳定。而且,由于绝缘层的表面电位的变化,显影步骤时作为像载体与运送部件之间的电位差的显影电位发生变动,有稳定的显影状态不能维持的问题。
本发明涉及对形成在潜像载体(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剂等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利用使用行波电场运送显影剂的结构(电场屏蔽)的装置。
而且,上述静电潜像不仅是在被赋予规定电荷而带电的像载体上写入光信息,也可适用如离子流方式那样在电介质上直接形成静电潜像、调色剂喷射方式那样通过对有多个开口部的电极施加任意电压,在空间形成静电像,让显影剂飞向记录媒体,进行直接画像形成的情况。
作为适用于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现在受关注的是像载体不接触显影剂载体而进行显影的非接触方式的显影装置,提出的方法是利用粉剂底色法、跳跃法和电场屏蔽(行波电场)法。
而作为发生电场屏蔽的部件,例如上述特开平9-68864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具备用金属或树脂形成的支持基体材料和在该支持基体材料上层叠形成的绝缘层,在该绝缘层内发生电场屏蔽作用的电极3根为一组,按顺序连续埋设多组而形成。由此,通过对各电极施加多相电压而形成的行波电场,在显影剂运送部件的表面上进行显影剂的运送。
然而,在利用行波电场的显影装置中,为了高效而稳定地运送显影剂,需要适当选定显影剂运送部件的电极间距和行波电场的驱动频率。
即,如果各电极的电极间距变宽,则电场强度变强,电极间的显影剂的移动时间(运送时间)变长,所以需要设低对各电极施加的施加电压的频率,这样,低频率侧的每单位时间的显影剂的运送量变得极大。与此相比,如果各电极的电极间距变窄,则电场强度变弱,电极间的显影剂的移动时间(运送时间)变短,所以需要设高对各电极施加的施加电压的频率,这样,高频率侧的每单位时间的显影剂的运送量变得极大。
也即,由于各电极的电极间距的宽窄,施加电压的频带中的每单位时间的显影剂的运送量产生很大差别,如果不能选定合适的显影剂运送条件,则不能获得依据在显影剂运送部件上的行波电场的效率良好的显影剂运送状态。
而且,在利用行波电场的显影装置中,在显影剂运送部件的表面(显影剂运送面)上发生行波电场的状态,也即对各电极施加不同电压的状态中,当感光体等的像载体向周边方向移动,其承载面(表面)在显影剂运送部件表面的正上方或者非常接近的位置时,容易受到起因于对各电极施加电压的电位的空间性·时间性分布的影响。因此,像载体的承载面与显影剂运送部件的表面非常接近时,在像载体的承载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时,如图26的(a)及(b)所示,以各电极施加电压的频率、各电极的电极间距、以及像载体的周速度等为起因而发生周期性的浓度变化。
对于在显影剂运送部件的表面上运送显影剂,需要一定程度的行波电场强度,该电场强度受电极间距和相邻电极间的电位差的影响。这是因为,为了获得进行显影剂运送所必要的行波电场强度,电极间距若变大,则需要将邻接的电极间的电位差变大。这里,考虑依据行波电场的显影剂运动状态,显影剂依据行波电场被运送时变成底色状态,变成底色状态的显影剂距离显影剂运送部件表面的高度,在电极间距变大时变高。也就是,电极间距变大时,为获得所希望的行波电场,必须将邻近电极间的电位差设定得较大,因此,赋予显影剂的动能(在显影剂的电荷为q,电位差为V时动能为qv)变大,显影剂之间的冲突和显影剂的运送速度变大,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造成飞翔轨道的偏向等的底色状态的显影剂在显影剂运送部件表面上层叠,高度有变大的倾向。因此,若将像载体的承载面完全浸入这样的底色状态的显影剂中,则会在原本未附着显影剂的承载面的非显影区域附着显影剂,发生所谓的灰雾等。
如上所述,在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复印机和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有使用将显影剂运送到像载体的近旁,使显影剂飞向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该静电潜像的所谓非接触方式的显影装置。而且,这种非接触方式,有粉剂底色方法、跳跃方法、利用电场屏蔽(行波电场)的方法等。
利用行波电场的方法,例如特开平9-68864号公报所记载。设有:将显影剂从显影剂收容部运送到像载体的运送路径;配置在运送路径下方,将未附着在像载体的不需要的显影剂进行回收的回收路径;在运送路径的一端近旁相对像载体配置并朝着下方的显影用电极。
在运送路径中,埋设有多个电极,对这些电极施加多相的交流电压,产生行波电场,通过该行波电场将运送路径上的显影剂运送到像载体。当显影剂被运送到像载体近旁时,由于像载体的静电潜像的电荷与显影用电极的电场而飞向像载体,附着在静电潜像上。由此,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未附着在静电潜像上的显影剂,落至回收路径,通过该回收路径被回收到显影剂收容部。
在这样的显影装置中,为运送显影剂不用机械动力,只是对运送路径的各电极施加多相的交流电压,因此可实现装置结构的简略化及小型化。
但是,在利用行波电场的方法中,调色剂在运送路径上偏离行进方向,发生周期性的调色剂的浓度不匀。这起因于施加在运送路径的各电极的多相交流电压的频率。如果这样的运送路径上的调色剂的浓度不匀与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齐头并进,调色剂附着在像载体的静电潜像上并形成调色剂像,则调色剂的浓度不匀原样出现在调色剂像上。
然而,在上述现有显影装置中,显影剂的运送方向与像载体的旋转移动方向是一致的,不仅运送路径上的调色剂的浓度不匀与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齐头并进,并且也完全没有采取措施以抑制调色剂的浓度不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可抑制在显影剂运送时运送部件的绝缘层的表面电位的变动,防止在运送部件的表面的显影剂的粘附,在恒久稳定地将显影剂运送到显影位置的同时,可抑制显影步骤时像载体与运送部件之间的显影电位的变动,实现恒久稳定的显影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该显影装置通过规定各电极的电极间距和施加电压的频率,依据显影剂运送部件上的行波电场可获得效率良好的显影剂运送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该显影装置显影在像载体承载面上的均匀浓度的图像,并且可进行灰雾较少的良好的图像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通过行波电场运送调色剂时,可抑制对于静电潜像的调色剂的浓度不匀的影响,可均匀地显影静电潜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显影装置的特征为具备以下结构。
(1)在通过形成在运送部件的行波电场运送显影剂到显影位置、对像载体表面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像化的显影装置中,其特征为:运送部件是按,将配置在基体材料表面的行波发生电极的周面上覆盖的、及保护与显影剂接触的接触面的保护层,这一顺序进行层叠而构成,同时,使保护层的体积电阻率比绝缘层的体积电阻率低。
在该结构中,在覆盖位于运送部件的基体材料的表面的行波发生电极的周面的绝缘层的表面侧设置保护层,通过运送部件进行运送的显影剂,接触体积电阻率比绝缘层的体积电阻率还低的保护层。即,预先带电的显影剂经由运送部件运送时,即使由于与显影剂之间的2次带电,运送部件的表面电位也不发生大的变动。
(2)特征为所述保护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10Ω.cm~1017Ω.cm。其体积电阻率最好是1010Ω.cm~1014Ω.cm。
在该结构中,与运送部件中的显影剂接触的保护层的体积电阻率设成1010Ω.cm~1017Ω.cm。即,保护层的体积电阻率的设定值,与为了维持行波发生电极间的绝缘性所要求的绝缘层的1018Ω.cm左右的体积电阻率相比要低,而且避免了体积电阻率在109Ω.cm以下的情况时,由于与显影剂接触造成发热而融化使显影剂粘附在表面,产生运送性及显影效率的低下。而且,在保护层的体积电阻率较低的场合,没有由于在行波发生电极中产生的电场没有十分露出到保护层的外侧而产生运送性的低下。
(3)特征为所述保护层被接地。
在该结构中,与运送部件中的显影剂接触的保护层被接地。因此,即使发生与显影剂之间2次带电的情况,保护层的表面电位维持一定,不产生在保护层的表面的显影剂的粘附和与像载体之间的显影电压值的变动,可使显影剂的运送性及显影状态维持一定。
(4)特征为在所述运送部件中,设保护层的厚度为a1、绝缘层的厚度为a2、行波发生电极的电极间隔为b,有
a1+a2<b。
在该结构中,使行波发生电极的电极间隔比保护层的厚度与绝缘层的厚度之和还大。因此,产生在行波发生电极中的电场的一部分必定露出到保护层的外部,不产生显影剂的运送性的低下。
依据本发明,可达到以下的效果。
(1)在覆盖位于运送部件的基体材料表面的行波发生电极的周面的绝缘层的表面侧设置保护层,通过运送部件进行运送的显影剂接触体积电阻率比绝缘层的体积电阻率还低的保护层,因此,预先带电的显影剂经由运送部件运送时,即使由于与显影剂之间的2次带电,运送部件的表面电位也不发生大的变动,在可确保运送部件的表面的显影剂的运送的同时,可实现恒久稳定的显影状态。
(2)由于与运送部件中的显影剂接触的保护层的体积电阻率设成1010Ω.cm~1017Ω.cm,可设定保护层的体积电阻率,与为了维持行波发生电极间的绝缘性所要求的绝缘层的体积电阻率相比还低,而且避免了体积电阻率在109Ω.cm以下的情况时,由于与显影剂接触造成发热而融化使显影剂粘附在表面而产生运送性及显影效率的低下。因此,没有由于在行波发生电极中发生的电场没有十分露出到保护层的外侧产生运送性低下的情况,可确保在运送部件的表面的显影剂的运送,可实现恒久稳定的显影状态。
(3)由于与运送部件中的显影剂接触的保护层被接地,即使发生其与显影剂之间2次带电的情况,可更确保保护层的表面电位维持一定,可防止产生在保护层的表面的显影剂的粘附和与像载体之间的显影电压值的变动,可在更稳定状态下运送在运送部件的表面的显影剂。
(4)由于使行波发生电极的电极间隔比保护层的厚度与绝缘层的厚度之和大,产生在行波发生电极的电场的一部分必定可露出到保护层的外部,更确保防止显影剂的运送性的低下,可在更稳定状态下运送在运送部件的表面的显影剂。
另外,本发明的显影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其前提是具备显影剂运送部件:将静电潜像配置在与其表面上承载的像载体相对的显影区域,对基体材料中按照规定间隔排列的多个电极施加多相电压,通过由此形成的行波电场运送显影剂。设定上述各电极的电极间距λ(m)与对各电极施加的施加电压的频率f(Hz),使其满足关系
0.1<λ×f<0.5。
由此特定事项,不仅没有显影剂的运送不能追随施加电压的变换周期和减少每单位时间的显影剂的运送次数而减少运送量的情况,而且可防止显影剂运送部件上的显影剂的粘附。因此,在由于电源·电压的频率变化以及由于电极间距的差异的影响较小的稳定区域中,每单位时间稳定运送很多的显影剂、即通过显影剂运送部件上的行波电场进行高效率的显影剂的运送成为可能。
这里,作为带电显影剂的带电量的比电荷q/m的绝对值,设定在
5μC/g~100μC/g的范围的情况时,显影剂的带电量不会过低,在电极间进行顺利移动的显影剂的运送量可变得较大。而且,由于显影剂的带电量不会过低,在显影剂运送部件上的行波电场的较弱区域中即使显影剂飞散,通过来自电场的受力控制显影剂的飞散成为可能。
另外,由于显影剂的带电量不会过高,在显影剂追随到较高频率侧,因某种原因附着在显影剂运送部件上时,由于位于其低频侧及超过峰值的高频侧的镜像力,容易引起显影剂的粘附,但因为对于λ×f的值显影剂的运送量变化不具有峰值特性,可防止由于镜像力的显影剂的粘附,显影剂的稳定运送成为可能。
而且,从显影剂运送部件的各电极面到显影剂运送面的范围内具备高电阻层,对于上述各电极施加的施加电压的频率f(Hz)与上述高电阻层的体积电阻率ρ(Ω·m),设定其满足关系
f×ρ>1010的情况时,在显影剂运送部件上运送显影剂时,抑制通过与显影剂运送部件的显影剂的接触的带电。由此,在显影剂运送部件上,防止尤其由于在低频侧的行波电场的电场强度的降低造成的显影剂运送量的减少,更好效率地运送显影剂成为可能。
特别是,由于设定高电阻层的体积电阻率ρ(Ω·m)满足关系
ρ>107的场合,可在显影剂运送部件上充分形成行波电场,更好效率地运送显影剂成为可能。
而且,对于具备上述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可提供在由于电源·电压的频率变化以及由于电极间距的差异的影响较小的稳定区域中的行波电场进行高效率的显影剂的运送的图像形成装置。
如上所述,设定通过施加多相电压形成行波电场的各电极的电极间距λ(m)与对各电极施加的施加电压的频率f(Hz),使其满足关系
0.1<λ×f<0.5由此,每单位时间中没有很多的显影剂的粘附,可通过显影剂运送部件上的行波电场进行高效率的显影剂的运送。
这里,作为带电的显影剂的带电量的比电荷q/m的绝对值,设定在
5μC/g~100μC/g的范围的情况时,在电极间进行顺利移动的显影剂的运送量可变得较大,可控制显影剂的飞散。另外,对于λ×f的值显影剂的运送量变化不具有峰值特性,可防止由于镜像力的显影剂的粘附,可进行显影剂的稳定运送。
而且,对于显影剂运送部件上的高电阻层的体积电阻率ρ(Ω·m)与施加电压的频率f(Hz),设定其满足关系
f×ρ>1010因此,防止由于在显影剂运送部件上的低频侧的行波电场的电场强度的降低引起显影剂的运送量的减少,可效率良好地运送显影剂。
特别是,由于设定高电阻层的体积电阻率ρ(Ω·m)满足关系
ρ>107在显影剂运送部件上充分形成行波电场,可更高效率地运送显影剂。
而且,由于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这样的显影装置,可提供在由于电源·电压的频率变化以及由于电极间距的差异的影响较小的稳定区域中的行波电场而进行高效率的显影剂运送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显影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具备显影剂运送部件:将静电潜像配置在与其表面上承载的像载体相对的显影区域,对基体材料上按照规定间隔排列的多个电极覆盖表面保护层;在通过对各电极施加多相电压形成的行波电场在显影剂运送部件上运送显影剂,设定上述显影剂运送部件与像载体之间的空隙d(m)和上述各电极的电极间距λ(m),使其满足关系
d>λ。
根据此特定事项,由于显影剂运送部件与像载体之间的空隙d被设定为比各电极的电极间距λ还大的值,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在显影剂运送部件的表面上产生行波电场的状态、也就是对各电极施加不同电压的状态时,像载体的承载面在显影剂运送部件的表面的正上方或非常接近的位置的电位的时间性·空间性分布几乎不受影响。即,在与显影剂运送部件的表面非常接近的像载体的承载面中,几乎不反映邻近电极间的电位分布,而成为时间性·空间性均匀的状态。因此,显影时由于电极间的电位分布不匀造成的影响较小,显影像载体承载面上的均匀浓度的图像成为可能,同时,防止在承载面的非显影区域附着显影剂的所谓灰雾等的发生,使进行良好图像的形成成为可能。
这里,在设定像载体的周速度vp(mm/sec)与在像载体周边方向的潜像的写入分辨率R(dot/mm)与对各电极施加的施加电压的频率f(Hz)满足关系
vp×R>f的场合,在像载体的承载面中的静电潜像的空间频率为vp×R(dot/sec),可对各电极施加比该值还低的频率的施加电压。
这是基于:在像载体的承载面中的静电潜像的空间频率比行波电场的频率还大的情况下,在对各电极施加的施加电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场合中,在像载体的承载面上的多个像素单位中产生显影状态的差异而发生显影浓度不匀的情况,如果对各电极施加的施加电压的频率较高,由于承载面上的1个像素按施加电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经验显影,为了化解每个像素中的显影浓度不匀,导致电源的成本上升的问题。
为此,如果设定显影剂运送部件与像载体之间的空隙d(m)和上述各电极的电极间距λ(m)满足关系d>λ,由于在与显影剂运送部件的表面非常接近的状态的像载体的承载面中电极间的电位分布几乎不受影响,通过对各电极施加比在像载体的承载面中的静电潜像的空间频率vp×R还低的频率f的施加电压,无显影浓度不匀的良好的图像形成成为可能,同时,提供降低了成本的廉价电源也成为可能。
在设定对各电极施加的施加电压的平均值V1(V)与像载体的非图像部中的带电电位V0(V)与显影剂运送部件和像载体之间的空隙d(m)满足关系
|V0-V1|/d>104的场合,通过行波电场运送的底色状态的显影剂到达像载体的近旁时,为了使未供给承载面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的显影剂不附着在非图像部(非静电潜像部分)和不在机内飞散,必须将不要的显影剂再次返回到显影剂运送部件上,由其决定返回作用的程度。即,由于像载体的非图像部与显影剂运送部件之间的电场使显影剂沿返回显影剂运送部件方向受力,决定了不要的显影剂返回到显影剂运送部件侧的作用的程度,此时,像载体的非图像部中的带电电位V0与对各电极施加的施加电压的平均值V1的差的绝对值除以显影剂运送部件和像载体之间的空隙d的值成为重要的参数(不需要的显影剂返回到显影剂运送部件侧的作用的程度),由于设定该值比104还大,进行无灰雾的良好的图像形成成为可能。
在设定各电极的电极间距λ(m)为
100μm~1000μm的场合,没有各电极的电极间距λ过小、过大的情况,是设定了最合适的条件。
就是说,电极间距如果比100μm还小,则在显影剂运送部件制造时电极间难以顺利形成,相邻电极间可能发生泄漏。另一方面,电极间距如果比1000μm还大,为了获得运送显影剂所必须的行波电场的强度,则必须施加大的施加电压,由此,导致电源成本上升,并且显影剂运送部件振动引起不必要的噪音。由此,若设定各电极的电极间距λ为100μm~1000μm,则可以防止相邻电极间泄漏的发生,降低电源成本并减低由于显影剂运送部件的振动引起的噪音的发生。
在设定显影剂运送部件和像载体之间的空隙d(m)为
0.1mm~10mm的场合,没有显影剂运送部件和像载体之间的空隙d过小、过大的情况,是设定了最合适的条件。
就是说,显影剂运送部件和像载体之间的空隙d如果比0.1mm还小,容易发生在非显影区域附着显影剂的灰雾,通过空隙精度的一点点不吻合使显影电场强度发生大的变化并使图像形成变得不稳定。另一方面,显影剂运送部件和像载体之间的空隙如果比10mm还大,为了获得使不需要的显影剂返回显影剂运送部件侧的必要电场强度,需要将像载体的带电电位设得较高,因此像载体的负荷变大,导致像载体的劣化。由此,若设定显影剂运送部件和像载体之间的空隙d为0.1mm~10mm,则可防止像载体的灰雾,稳定显影电场强度并顺利进行图像形成成为可能,同时,像载体的带电电位设定得较低,对于像载体的负荷变小,使防止像载体的劣化成为可能。
而且,对于具备上述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场合,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在像载体的承载面上的均匀浓度的图像,并且可进行灰雾较少的良好的图像形成。
如上所述,通过设定显影剂运送部件和像载体之间的空隙d比各电极的电极间距λ的值还大,减少由于显影时电极间的电位分布的不匀的影响,可显影在像载体承载面上的均匀浓度的图像,同时,可防止像载体的灰雾等的发生并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
这里,由于对各电极施加的施加电压的频率比像载体的周速度vp与在像载体的潜像的写入分辨率R的积还低,在设定显影剂运送部件和像载体之间的空隙d比各电极的电极间距λ的值还大的条件下,避免由于电极间的电位分布的影响,可进行没有显影浓度不匀的良好的图像形成,而且可提供降低成本的廉价的电源。
而且,因为对各电极施加的施加电压的平均值V1与像载体的非图像部中的带电电位V0(V)的差的绝对值除以显影剂运送部件和像载体之间的空隙d的值设定为比104还大,可决定未供给像承载面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的不需要的显影剂再次返回到显影剂运送部件上的作用的程度,可进行无灰雾的良好的图像形成。
而且,由于设定各电极的电极间距λ为100μm~1000μm,则可以防止相邻电极间泄漏的发生,降低电源成本并减低由于显影剂运送部件的振动引起的噪音的发生。
而且,由于设定显影剂运送部件和像载体之间的空隙d为0.1mm~10mm,则可防止像载体的灰雾、稳定显影电场强度并能顺利进行图像形成,同时,像载体的带电电位设定得较低,对于像载体的负荷变小,可防止像载体的劣化。
而且,由于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上述显影装置,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在像载体的承载面上的均匀浓度的图像,并且可进行灰雾较少的良好的图像形成。
本发明的显影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显影剂的运送路径上,相互间隔地设置多个电极,对各电极施加多相的交流电压,形成行波电场,通过该行波电场在运送路径上向像载体运送显影剂,将该显影剂供给像载体,由此,对在旋转移动的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中,显影剂的运送方向与像载体的旋转移动方向相反。
依据这样结构的本发明,通过行波电场在运送路径上运送显影剂。因此,对应施加在运送路径的各电极上的多相交流电压的频率,调色剂在运送路径上相对行进方向而偏离,发生周期性的调色剂的浓度不匀。但是,如果如本发明那样设定显影剂的运送方向与像载体的旋转移动方向相反,则运送路径上的显影剂与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错开,不管像载体在任何地方,可从运送路径上的广阔范围内接受调色剂的供给,消除从运送路径到像载体的调色剂的供给过程中的浓度不匀,使调色剂的浓度不匀不反映在像载体上。相对于此,现有装置中显影剂的运送方向与像载体的旋转移动方向相同,运送路径上的显影剂不匀与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齐头并进,调色剂的浓度不匀原样体现在像载体的调色剂图像上。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果并设在运送路径上的各电极的间隔为λμm,频率为fkHz,则设定间隔λ及频率f满足:10≤λ×f≤800。
通过这样设定间隔λ及频率f,可抑制调色剂的浓度不匀,还可在运送路径上稳定地运送调色剂,使通过静电潜像的显影获得的调色剂像的品质稳定。如果假设间隔λ及频率f满足:λ×f>800,对于间隔λ来说频率过高,在调色剂在各电极间移动之前,行波电场发生切换,反方向移动的调色剂增多,调色剂不再追随行波电场。其结果是,调色剂的浓度不匀变大,调色剂像的浓度不匀变大。而如果设定间隔λ及频率f满足:λ×f<10,则调色剂的运送量极端降低。
而且,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显影装置。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果设定显影剂的运送方向与像载体的旋转移动方向相反,也可消除从运送路径到像载体的调色剂的供给过程中的浓度不匀,使调色剂的浓度不匀不反映在像载体上。
依据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设定显影剂的运送方向与像载体的旋转移动方向相反。因此,运送路径上的显影剂与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错开,不管像载体在任何地方,可从运送路径上的广阔范围内接受调色剂的供给,消除从运送路径到像载体的调色剂的供给过程中的浓度不匀,使调色剂的浓度不匀不反映在像载体上。
另外,依据本发明,如果并设在运送路径上的各电极的间隔为λμm,频率为fkHz,则设定间隔λ及频率f满足:10≤λ×f≤800。由此,可抑制调色剂的浓度不匀,还可在运送路径上稳定地运送调色剂,使通过静电潜像的显影获得的调色剂像的品质稳定。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以下所示内容可以完全明白。本发明的好处,在参照附图的以下的说明中可以明白。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适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数码复印机的结构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上述数码复印机中的显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上述显影装置具备的运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对于运送部件的行波发生电极的电压施加状态的脉冲波形示意图。
图5是通过上述运送部件的显影剂的运送状态的说明图。
图6(a)及图6(b)是上述运送部件中的保护层的体积电阻率变化的场合的行波发生电极中的行波电场的发生状态的示意图。
图7(a)及图7(b)是上述运送部件中的绝缘层及保护层的层厚与行波发生电极的间隔的关系发生变化的场合的行波发生电极中的行波电场的发生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采用适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模式图。
图9是显影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模式图。
图10是调色剂运送部件的结构的示意模式图。
图11是施加在调色剂运送部件的电压波形的示意波形图。
图12是对于交流电压的频率每单位时间的调色剂的运送量的相对值的特性的示意特性图。
图13是对于电极间距的不同宽窄条件下的电极间距与频率的积,每单位时间的调色剂的运送量的相对值的特性的示意特性图。
图14是规定作为电极间距与频率的积的λ×f值的范围时的成为证据的判定结果示意图。
图15是对于调色剂的比电荷的绝对值不同的条件下的电极间距与频率的积,每单位时间的调色剂的运送量的相对值的特性的示意特性图。
图16是规定调色剂的比电荷的绝对值的范围时的成为证据的判定结果示意图。
图17是规定高电阻层的体积电阻率与施加电压的频率的积(f×ρ)的值,以及体积电阻率的条件时的成为证据的判定结果示意图。
图18是采用适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模式图。
图19是显影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模式图。
图20是调色剂运送部件的结构的示意模式图。
图21是施加在调色剂运送部件的电压波形的示意波形图。
图22是规定显影剂运送部件与像载体之间的空隙以及各电极的电极间距的关系时的成为证据的判定结果示意图。
图23是规定像载体的周速度与像载体的潜像写入分辨率的积以及各行波发生电极的施加电压的频率的关系时的成为证据的判定结果示意图。
图24(a)表示无显影浓度不匀的均匀良好图像的说明图,图24(b)是放大图24(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25是规定使调色剂返回的电场强度时的成为证据的判定结果示意图。
图26(a)表示有周期性显影浓度不匀的图像的说明图,图26(b)是放大图26(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27是适用本发明的显影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部分放大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概略图。
图28是图27的显影装置中的调色剂运送路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施加在图28的调色剂运送路径的各行波发生电极的4相交流电压波形的示意图。
图30是放大图27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31(a)是对应λ×f的值的调色剂运送性、浓度不匀以及综合判定水平的示意图,图31(b)是实验条件的示意图。
图32(a)、图32(b)、以及图32(c)是感光体鼓上的浓度不匀的概念性的示意图。
图33是图27的显影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作为适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数码复印机的结构的示意剖面图。数码复印机10上部配置扫描部10A,中间部配置打印机部10B,下部配置给纸部10C,构成简略コ字型形状。扫描部10A配备露出到数码复印机10的上面的透明硬质的玻璃体的原稿台15,该原稿台15的下方配备光源灯11、镜12a~12c、透镜13以及光电变换元件(以下称为CCD)14。
曝光灯11与镜12a一起在原稿台15的下面平行地往复移动,对放置于原稿台15的上面的原稿的图像面进行曝光。镜12b、12c以光源灯11及镜12a的1/2的速度在原稿台15的下面平行地往复移动,在从光源灯11照射的光的原稿的图像面中,反射光以一定的光路长度给透镜13配光。透镜13将原稿的图像面中的反射光在CCD14的受光面中成像。从CCD14输出的受光信号,在后述的图像处理部中变换成数字数据后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作为图像数据供给打印部10B。
此例中,对于通过原稿台上位置固定放置的原稿的图像在原稿台平行移动的扫描光学系统读取的原稿固定方式的扫描部进行了说明,也可采用仅用原稿移动方式或者原稿移动方式与原稿固定方式并用的扫描部。
打印机部10B具备通过电子照相方式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部20。图像形成部20的构成为:在感光体鼓28的周围,沿着感光体鼓28的旋转方向按顺序配置带电器29、激光扫描单元(以下称为LSU)30、显影装置31、转印器32以及除电器33,而且,在主运送路径41中的感光体鼓28与转印器32之间的下游侧配置定影装置23。
在图像形成部20中的图像形成时,对于沿箭头方向以规定的处理速度旋转的感光体鼓28的表面,在均匀赋予来自带电器29的规定电荷后,通过来自LSU30的图像数据调制的激光进行照射。由此在感光体鼓28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31,向形成在感光体鼓28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供给显影剂,静电潜像显像化为显影剂像。转印器32,将承载在感光体鼓28的表面的显影剂像转印到记录用纸P的表面。
转印步骤结束后的感光体鼓28的表面,通过未图示的除尘器及除电器33被除去残留调色剂以及残留电荷,在图像形成处理中反复使用。定影装置23,按规定的按压力压接加热滚轮和加压滚轮,对通过其间的记录用纸P加热及加压,通过对转印在记录用纸P的调色剂像在高温高压下按压,在记录用纸P上热定影。
在打印机部10B中,主运送路径41及排纸运送路径42以外,形成副运送路径43,在主运送路径41和排纸运送路径42之间,设置在副运送路径43开闭时摇动自由的挡板。
给纸部10C具备:装在本体一个侧面的给纸支架16,放有多张用纸可与本体自由装上装下的给纸盒17,可将装载在给纸支架16的记录用纸P及放在给纸盒17的记录用纸P一张一张送出的拾取滚轮18a、18b,以及将通过拾取滚轮18b送出的记录用纸P送给打印机部10B的给纸滚轮19a、19b。给纸部10C中,给纸支架16与给纸盒17分别在联络运送路径41的上游侧形成给纸运送路径44、45。
在打印机部10B中,在主运送路径41内,除了构成定影装置23的加热滚轮及加压滚轮之外,还配置了导引滚轮22。导引滚轮22,在感光体鼓28的旋转之前从给纸部10C给纸的记录用纸P一旦停止后,与感光体鼓28的旋转同步将其导入感光体鼓28与转印器32之间。即,导引滚轮22,在记录用纸P由给纸部10C给纸的时刻停止旋转,将在与感光体鼓28与转印器32相对的位置的记录用纸P的前端部,与在感光体鼓28中承载调色剂像的前端部,以一致的定时开始旋转。
在数码复印机10中,在扫描部10A与给纸部10C之间的空间,配置了安装在打印机部10B的一方的侧面的排纸支架39。形成在打印机部10B内部的排纸运送路径42是将主运送路径41的下游侧端部与排纸支架39连通,在排纸运送路径42的排纸支架39的端部设置排纸滚轮25。该排纸滚轮25可正反两方向自由旋转,可用于图像形成部20中的两面图像形成功能的实现。
即,在图像形成部20中在记录用纸P的一面中形成图像的单面图像形成模式时,挡板将主运送路径41和排纸运送路径42之间开放,通过定影装置23的记录用纸P,由于排纸滚轮25的正转而通过排纸运送路径42,从排纸支架39上排出。相对于此,在记录用纸P的两面形成图像的两面图像形成模式中的第一面图像形成时,记录用纸P的后端通过排纸运送路径42内部的运送滚轮52a的时刻,挡板将排纸运送路径42和副运送路径43之间开放,由于排纸滚轮25的逆转记录用纸P被导入副运送路径43内,在记录用纸P全部移动到副运送路径43内的时刻,挡板将主运送路径41和排纸运送路径42之间开放。通过副运送路径43的记录用纸P,经过主运送路径41的上游侧,以正反面反转的状态被导入图像形成部20,对第二面进行图像形成后,由于排纸滚轮25的正转而从排纸支架39上排出。
图2是上述数码复印机中显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显影装置31,在作为该发明的像载体的感光体鼓28侧开口的开口部31a中,配置作为该发明运送部件的运送部件1,支撑存放显影剂的内部的搅拌桨31b。运送部件1,相对于感光体鼓28的周面的轴方向的几乎全部区域,感光体鼓28侧的凸起部分呈圆弧状,内部具备多个行波发生电极2,通过同心圆弧状的支持部件7支持。运送部件1的形状,不限于是部分圆弧状的,例如,也可形成平板状的。
在显影装置31的开口部31a中,在相对运送部件1的下方侧端部近旁的位置设置将存放在显影装置31的内部的调色剂T供给运送部件1的表面的供给部件3,在相对运送部件1的上方侧端部近旁的位置设置将残留在运送部件1的表面的显影剂T回收到显影装置31的内部的回收部件4。供给部件3及回收部件4,例如呈滚轮状,以与运送部件1的表面接触的状态旋转自由地支撑周面的一部分。
供给部件3,例如,以硅、聚氨酯或EPDM(乙烯丙烯二烯亚甲基聚合物)等的固体橡胶或发泡橡胶为素材形成,也可通过添加碳黑和离子导电剂赋予导电性,施加规定的电压。将该供给部件3与运送部件1的表面的接触压力及相对于供给部件3的施加电压设定为规定值,可赋予供给部件3中的显影剂T带电的功能。而且,在供给部件3的显影装置31的内部侧,设置与供给部件3以同样素材构成的薄板状的叶片,通过该叶片使显影剂带电也可以。而且,回收部件4也可通过和供给部件3同样的素材构成。支持部件7可与运送部件1的形状配合而形成,例如,以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等为素材。
在这样构成的显影装置31内,存放在内部的显影剂T,通过搅拌桨31b的旋转被搅拌并运送到供给部件3的近旁。位于显影装置31的内部中的供给部件3的近旁的显影剂T,通过供给部件3带电后被供给运送部件1的表面。供给在运送部件1的表面的下方侧端部的显影剂T,通过运送部件1内的行波发生电极2发生的行波向着运送部件1的表面的上方侧端部运送,在感光体鼓28的周面中最接近的显影位置中,静电吸附形成在感光体鼓28的周面的静电潜像。未吸附静电潜像未参与显影步骤的一部分显影剂,通过位于运送部件1的上方侧端部中的回收部件4被回收到显影装置31的内部。
图3是上述显影装置具备的运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运送部件1,是在形成多个行波发生电极2的基体材料1a的表面,按顺序层叠绝缘层1b、绝缘层1c以及保护层1d,通过绝缘层1b、1c覆盖行波发生电极2。作为一例,可由以下构成:基体材料1a为厚25μm的聚酰亚胺,行波发生电极2为厚18μm的铜,绝缘层1b、1c分别为厚25μm的聚酰亚胺,保护层1d为厚25μm的含碳的聚酰亚胺。各行波发生电极2,是长度与感光体鼓28的轴方向的全长几乎可匹敌,宽为40~130μm的微小电极,以50dpi~300dpi(约500μm~85μm的间距)的密度,互相平行地配置。
此例中,4根为一组的多组行波发生电极2在显影剂的运送方向连续配置,各组的行波发生电极2分别施加4相的交流电压。最好是施加的显影偏置电压使感光体鼓28与运送部件1之间形成规定的显影电场。因此,显影装置31,具备多相交流电源5及显影偏置用直流电源6,由显影偏置用直流电源6输出的直流电压与由多相交流电源5输出的4相交流电压重叠施加在各组的行波发生电极2。而且,构成各组的行波电极数及交流电压的相数不限定为4,例如,也可以3根的行波发生电极2为一组,对各组的行波发生电极2分别施加3相的交流电压。
由多相交流电源5输出的电压的波形,可以是矩形波、正弦波或梯形波的任一个,电压值的范围最好不破坏各行波发生电极2之间的绝缘例如10V~2kV的程度,频率最好是100Hz~10kHz程度。这些值,可依据行波发生电极2的形状、显影剂的运送速度、显影剂的材质等进行适当设定。
图4是对于运送部件的行波发生电极的电压的施加状态的脉冲波形示意图。而图5是通过上述运送部件的显影剂的运送状态的说明图。对从运送部件1的基体材料1a中的显影剂T的运送方向的上游侧对着下游侧以一定间隔形成的4根一组的行波发生电极2a~2d,分别施加图4所示状态的交流电压。由此,显影剂T,如图5所示,按照箭头方向顺次运送到运送部件1的表面,在与感光体鼓28的周面和运送部件1的表面接近的显影位置DP,静电吸附形成在感光体鼓28的表面的静电潜像。
而且,对于行波发生电极2的电压施加状态来说,以可以在运送部件1的表面中按一个方向运送显影剂T为条件,也可采取这以外的状态。
图6是上述运送部件中的保护层的体积电阻率变化的场合的行波发生电极中的行波电场的发生状态的示意图。保护层1d的体积电阻率在109Ω·cm以下时,如图6(b)所示,发生在行波发生电极2的行波电场不露出到运送部件1的表面,不能在运送部件1的表面运送显影剂T。如果保护层1d的体积电阻率为绝缘层1b、1c所要求的体积电阻率同等的1018Ω·cm以上时,受显影剂T的带电电位的影响,运送部件1的表面电位发生变动,此时也不能可靠地将运送部件1的表面的显影剂T运送,同时,感光体鼓28的周面之间的显影偏置电压发生变化,不能良好维持显影状态。
相对于此,保护层1d的体积电阻率在109Ω·cm~1017Ω·cm的场合,如图6(a)所示,产生在行波发生电极2的行波电场充分露出到运送部件1的表面,同时,与显影剂T的接触也不产生表面电位的显著变动,可以可靠地将运送部件1的表面的显影剂T运送。而且,保护层1d的体积电阻率最好是1010Ω·cm~1014Ω·cm。通过这样的设定,可减少由于与显影剂的接触的表面电位的变化。而且,抑制运送部件1的表面电位的变动的结果是,也抑制了感光体鼓28的周面之间的显影偏置电压值的变动,可长期良好维持形成在感光体鼓28的周面的静电潜像的显影状态,可防止图像形成状态的劣化。
由以上各项,须使保护层1d的体积电阻率在比绝缘层1b、1c的体积电阻率小的范围并比109Ω·cm大的109Ω·cm~1017Ω·cm。而且,如图3所示,通过保护层1d的接地,可使与预先带电的显影剂T的接触引起的表面电位的变动较小,可可靠地运送运送部件1的表面中的显影剂T,同时,可防止感光体鼓28的周面上的显影偏置电压的变化并良好地维持显影状态,此时,保护层1d可经由数码复印机10的机架等接地。上述体积电阻率,依据(HIRESTAMCP·HT260 MITUBISHI PETROCHEMICAL),是施加100V的电压时的测定值。
图7是上述运送部件中的绝缘层及保护层的层厚与行波发生电极的间隔的关系发生变化的场合的行波发生电极中的行波电场的发生状态的示意图。设保护层1d的层厚为a1,绝缘层1b、1c的层厚为a2,行波发生电极2的间隔为b,当a1+a2≥b时,如图7(b)所示,在行波发生电极2中产生的行波电场不露出到运送部件1的表面,不能运送运送部件1的表面中的显影剂T。
与此相反,通过设定a1+a2<b,如图7(a)所示,在行波发生电极2中发生的行波电场可充分露出到运送部件1的表面,可以可靠地运送运送部件1的表面中的显影剂T。
由以上各项,须设定保护层1d的层厚与绝缘层1b、1c的层厚之和比行波发生电极2的间隔要小。
以下,依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图8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X的内部,设置作为像载体的圆筒状的感光体鼓201。以该感光体鼓201为中心,在其周围,按顺序配置带电部件202、曝光部件203、显影装置204、转印部件205、清洗部件206以及除电部件207。而且,在感光体鼓201与转印部件205之间,设置运送用纸P的用纸运送路径。从该用纸运送路径的运送方向看感光体鼓的下游侧中,配置有具备上下一对的定影滚轮281、281的定影装置。
电子照相工艺中,对应感光体鼓201中的原稿像或来自主计算机(未图示)的数据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变成可视化,在用纸P上转印进行图像形成。
感光体鼓201,在基体材料211上形成光导电层212,从带电部件202到上述各部件203~207按照配置顺序可以旋转。首先,感光体鼓201的表面(光导电层212),带电至由带电部件202所规定的电位。带电至规定的电位的感光体鼓201的表面,通过感光体鼓201的旋转到达曝光部件203的位置。该曝光部件203是写入部件,依据图像信息,例如在通过激光等的光而带电的感光体鼓201的表面上写入图像。由此,在感光体鼓20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201的表面,通过该感光体鼓201的旋转到达显影装置204的位置。
在显影装置204中,通过调色剂运送部件241(显影剂运送部件)上运送的调色剂T,将感光体鼓20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作为调色剂像进行显影。承载调色剂像的感光体鼓201的表面,通过该感光体鼓201的旋转到达转印部件205的位置。
转印部件205,将感光体鼓20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用纸P上。来自感光体鼓201的转印在用纸P上的调色剂像,通过定影装置208在用纸P上定影。
转印了调色剂像之后的感光体鼓201的表面,通过该感光体鼓201的旋转到达清洗部件206的位置。清洗部件206,将在感光体鼓201的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T和纸粉等除去。通过清洗部件206而被清洗的感光体鼓201的表面,通过该感光体鼓201的旋转到达除电部件207的位置。除电部件207,将感光体鼓201的表面上残留的电位除去。通过上述的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一次图像形成。
作为上述感光体鼓201,其结构可举出,例如,以铝等金属鼓作基体材料211,其外周面以非晶硅(a-Si)、硒(Se)或有机光半导体(OPC)等形成薄膜状的光导电层212,并不需要特别限定。
作为上述带电部件202,其结构可举出,例如,通过钨线等带电线和金属制的屏蔽板、网格板等构成的电晕带电器和带电滚轮、带电刷等,并不需要特别限定。
作为上述曝光部件203,可举出,例如,半导体激光和发光二极管等,并不需要特别限定。
作为上述转印部件205,可举出,例如,电晕转印器、转印滚轮、转印刷等,并不需要特别限定。
作为上述清洗部件206,可举出,例如,清洗叶片等,并不需要特别限定。
作为上述除电部件207,可举出,例如,除电灯等,并不需要特别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其结构为,在调色剂运送部件241与感光体鼓201之间设定一定的间隔,感光体鼓20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以非接触方式进行显影,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其结构为调色剂运送部件与感光体鼓的表面接触进行接触显影也可以。
上述显影装置204,如图9所示,具备箱体240、调色剂运送部件241、搅拌桨242。箱体240在内部存放调色剂T。搅拌桨242,则用于混合存放在箱体240内的调色剂T。
上述调色剂运送部件241,对于感光体鼓201的显影区域A形成近似平面的带状。本发明中,作为调色剂运送部件241表示为带状物,但调色剂运送部件241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半圆弧状的也可以。
而且,调色剂运送部件241配置为,对于显影装置204中的上下方向有一定倾斜,对于感光体鼓201的表面中的显影区域A的接线几乎平行。而且,为使带状的调色剂运送部件241能保持上述配置,在运送调色剂T的表面的反向侧的面,设置支撑调色剂运送部件241的支持部件243。
在调色剂运送部件241的下方侧端部,设置对该调色剂运送部件241的表面上运送的调色剂进行供给的供给部件244。另一方面,在调色剂运送部件的上方侧端部,设置对该调色剂运送部件24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进行回收的回收部件245。
而且,在调色剂运送部件241中,多相交流电源247与显影偏置电源248串联连接。上述供给部件244及回收部件245,均呈圆筒状,对于带状的调色剂运送部件241的表面可旋转地接触。
上述供给部件244,是为了将存放在箱体240内的调色剂T供给调色剂运送部件241,作为其材料并不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硅、聚氨酯或EPDM(乙烯丙烯二烯亚甲基聚合物)等的固体橡胶、发泡橡胶等。而且,通过添加碳黑和离子导电剂赋予导电性也可(可施加电压)。合适设定上述供给部件244与调色剂运送部件241的接触压力和施加于供给部件244的电压值,使在供给部件244中的调色剂T附加带电功能也可。或者,在上述供给部件244的前段,设置例如薄板状的叶片(可使用与上述供给部件244同样的材料)使调色剂带电也可以。
上述回收部件245,其目的是回收未用于感光体鼓201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的调色剂T并使其返回显影装置204,其材料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与上述供给部件同样的材料。
上述支持部件243,其目的是保持带状的调色剂运送部件241面对感光体鼓201的显影区域A时的状态,其结构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树脂等。
上述调色剂运送部件241,是通过电场屏蔽作用运送调色剂T,如图10所示,在由绝缘层形成的基体材料241a上,将发生电场屏蔽作用的行波发生电极241b...以四组为一组的多组按顺序连续配置。该调色剂运送部件241的表面侧通过表面保护层241c覆盖。因此,这些电极241b...通过由用于调色剂运送的多相交流电源247施加多相的交流电压,在调色剂运送部件241的表面中产生与此平行的方向的电场屏蔽,由此在显影区域A中通过电场屏蔽作用实现调色剂T的运送。
举上述调色剂运送部件241的具体例,例如,可举出结构,基体材料241a:聚酰亚胺(厚度25μm)、行波发生电极241b:铜(厚度18μm)、表面保护层241c:聚酰亚胺(厚度25μm)。本实施方式中,四根的行波发生电极241b...为一组,对于这些行波发生电极241b...,例如施加图11所示的电压波形的四相的交流电压,在行波发生电极241b,...上形成行波电场,但并不限定于此。三根的行波发生电极为一组施加三相的交流电压也可以。另外,最好是施加的偏置电压(显影电压)能在感光体鼓201与调色剂运送部件241之间形成显影电场。
上述电压波形,正弦波和梯形波都可以,作为电压值的范围,最好是行波发生电极241b、241b之间的绝缘不发生破坏,例如100V~3kV的程度,作为频率的范围,最好使用100Hz~5kHz。但是,对于这些电压值和频率值,根据行波发生电极元件的形状、调色剂的运送速度、调色剂的使用材料等设定合适的值就可,并不特别限定。
因此,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上述各行波发生电极241b是宽为40μm~250μm的微小电极,它保持50dpi(dot per inch)~300dpi、即约508μm~85μm的电极间距λ(μm)互相平行地设置。设定各行波发生电极241b的电极间距λ(μm)与对于各行波发生电极241b施加的交流电压的频率f(Hz)满足关系
0.1<λ×f<0.5。
这是因为,如图12所示,各行波发生电极241b的电极间距λ,在130μm、170μm、250μm、380μm、510μm的分段性的宽窄条件下,对于各行波发生电极241b施加的交流电压的频率f(Hz)每单位时间的调色剂T的运送量的相对值(各条件中的最大值作为1的场合的相对值)的特性,在宽的电极间距时低频率侧每单位时间的调色剂T的运送量为最大值,窄电极间距时高频率侧的每单位时间的调色剂T的运送量为最大值,将该关系看作交流电压的频率f与调色剂T的运送量的关系则如图13所示。
也就是,交流电压的频率f与调色剂T的运送量的关系,不论电极间距λ的宽窄,几乎成为同等的曲线。这里,曲线的斜率比较平稳的区域,即电源电压的频率变化和电极间距的差异的影响小的条件中,稳定地运送调色剂是可能的,而且在该区域中可获得最大运送量的约80%以上的运送量,在调色剂T的运送效率方面也很好。因此,如图14所示,规定对于(λ×f)值的变动调色剂T的运送量不大变化的(λ×f)值的稳定区域的范围为0.1~0.5。图14的结果,是依据下表1所示的实验条件。
[表1]
实验条件 | 电极间距λ(μm) | ||||
130 | 170 | 250 | 380 | 510 | |
电极宽度(μm) | 60 | 85 | 120 | 170 | 250 |
施加电压 | ±250V | ±300V | ±470V | ±750V | ±950V |
频率 | 可变 | ||||
波形 | 矩形波 | ||||
相数及相移 | 4相、90度 | ||||
调色剂比电荷(μC/g) | -20~-50μC/g |
由此,避免调色剂T的运送不能追随交流电压的切换周期和每单位时间的调色剂T的运送次数的减少造成运送量的减少,同时,可防止在调色剂运送部件241上的调色剂T的粘附。因此,在电源·电压造成的频率变化及电极间距λ的差异造成的影响较小的稳定区域中,可在每单位时间稳定地运送较多的调色剂T,即可通过调色剂运送部件241上的电场屏蔽进行效率良好的调色剂T的运送。此时,(λ×f)值规定为0.15~0.45内,则对于(λ×f)值的变动,调色剂T的运送量几乎不变化,可实现通过调色剂运送部件241上的电场屏蔽进行效率非常好的调色剂T的运送。
而且,设定作为带电调色剂T的带电量的比电荷q/m的绝对值,在
5μC/g~100μC/g的范围内。此处所述的物理量调色剂的比电荷,是使用法拉第罩等,测定(吸引法)吸引的带电粒子的电荷量q与重量m,定义q/m为比电荷。
这是因为,如图15所示,调色剂T的比电荷q/m的绝对值,在以2μC/g、5μC/g~10μC/g、20μC/g~50μC/g、65μC/g~75μC/g、100μC/g以上的分段性地设定的各条件中,对于各行波发生电极241b的电极间距λ(μm)与交流电压的频率f(Hz)的积即(λ×f)值,对于调色剂T的比电荷q/m的绝对值在20μC/g~50μC/g时每单位时间的调色剂T的运送量的相对值的特性时,在图16中更明确,若设定调色剂T的比电荷q/m的绝对值在5μC/g~100μC/g的范围内,可排除带电量过低的调色剂T(调色剂T的比电荷q/m的绝对值在2μC/g的条件),同时,可排除带电量过高的调色剂T(调色剂T的比电荷q/m的绝对值在100μC/g以上的条件),通过规定调色剂T的比电荷q/m的绝对值在5μC/g~100μC/g,在规定(λ×f)值为0.1~0.5、特别是0.15~0.45的范围内的条件下时,可知其表示良好的运送状态。图16的结果,是依据下表2所示的实验条件。
[表2]
实验条件 | 电极间距λ(μm) |
250 | |
电极宽度(μm) | 120 |
施加电压 | ±470V |
频率 | 可变 |
波形 | 矩形波 |
相数及相移 | 4相、90度 |
调色剂比电荷(μC/g) | 可变 |
这样,通过规定调色剂T的比电荷q/m的绝对值在5μC/g以上,则没有调色剂T的带电量过低的问题,各行波发生电极241b、241b之间的移动可顺利地进行,可使调色剂T的运送量变大。而且,由于没有调色剂T的带电量过低的问题,即使调色剂运送部件241的表面上的行波电场的较弱区域中发生调色剂T的飞散,由于从行波电场受力可控制调色剂T的飞散。
另一方面,通过规定调色剂T的比电荷q/m的绝对值在100μC/g以下,则没有调色剂T的带电量过高的问题。由此,调色剂T追随到较高频率侧、因某种原因附着在调色剂运送部件241的表面上时,由于其低频侧及超过峰值的高频侧中的镜像力容易引起粘附,相对λ×f的值调色剂T的运送量不具有峰值特性,可防止由于镜像力的调色剂T的粘附,可顺利进行调色剂T的稳定运送。
而且,从调色剂运送部件241表面的表面保护层241c(各行波发生电极241b表面)到调色剂运送面的范围,即表面保护层241c的表面上,设置体积电阻率ρ在107(Ω·m)以上的高电阻层241d。体积电阻率的测定,使用三菱油化(株)制造的Hiresta IP MCP-HT260,施加100V电压,10秒~1分后测定其值。
设定该高电阻层241d的体积电阻率ρ(Ω·m)与对上述各行波发生电极241b施加的施加电压的频率f(Hz)满足关系
f×ρ>1010。
这是因为,如图17所示,高电阻层241d的体积电阻率ρ(Ω·m)与施加电压的频率f(Hz)的积(f×ρ)在1010以上,且体积电阻率ρ(Ω·m)在107以上的条件下,显示良好的运送状态。此时,在图17中,在满足(f×ρ)在1010以上条件的地方用☆标记、在满足体积电阻率ρ(Ω·m)在107以上条件的地方用☆☆标记分别表示。图17的结果,是依据下表3所示的实验条件。
[表3]
实验条件 | 电极间距λ(μm) | |
250 | 510 | |
电极宽度w(μm) | 120 | 250 |
施加电压 | ±470V | ±950V |
频率 | 可变 | |
波形 | 矩形波 | |
相数及相移 | 4相、90度 |
调色剂比电荷(μC/g) | -20~-50μC/g |
这样,在调色剂运送部件241上运送调色剂T时,通过高电阻层241d抑制通过到调色剂运送部件241上的调色剂T的接触造成的带电。由此,在调色剂运送部件241上,防止特别由于低频侧的行波电场的电场强度的低下造成的调色剂T的运送量的减少,可效率良好地运送调色剂T。
而且,由于设定高电阻层241d的体积电阻率ρ(Ω·m)满足关系ρ>107,在调色剂运送部件241上充分形成行波电场,可效率更好地运送调色剂T。
而且,由于图像形成装置X中具备这样的显影装置204,因此可提供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X:在电源·电压造成的频率变化及电极间距λ的差异造成的影响较小的稳定区域中通过行波电场进行效率良好的调色剂T的运送。
上述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在赋予规定的电荷而带电的感光体鼓上写入光信息的静电潜像,也可适用于,离子流方式那样,在介电质上直接形成静电潜像,调色剂喷嘴方式那样,通过对于有多个开口部的电极施加任意的电压而在空间形成静电像,让显影剂飞向记录媒体直接进行图像形成。
以下,依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图18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在该图像形成装置X的内部中,设有作为像载体的圆筒状的感光体鼓301。以感光体鼓301为中心,在其周围,按顺序配置带电部件302、曝光部件303、显影装置304、转印部件305、清洗部件306及除电部件307。而且,在感光体鼓301与转印部件305之间,设置运送用纸P的用纸运送路径。从该用纸运送路径的运送方向看感光体鼓301的下游侧中,配置有具备上下一对的定影滚轮381、381的定影装置。
电子照相工艺中,对应感光体鼓301中的原稿像或来自主计算机(未图示)的数据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变成可视化,在用纸P上转印进行图像形成。
感光体鼓301,在基体材料311上形成光导电层312,从带电部件302到上述各部件303~307按照配置顺序可以旋转。首先,感光体鼓301的表面(光导电层312),通过带电部件302带电至规定的电位。带电至规定的电位的感光体鼓301的表面,通过感光体鼓301的旋转到达曝光部件303的位置。该曝光部件303是写入部件,依据图像信息,例如在通过激光等的光而带电的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上写入图像。由此,在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301的表面,通过该感光体鼓301的旋转到达显影装置304的位置。
在显影装置304中,通过调色剂运送部件341上运送的调色剂T(显影剂),将感光体鼓30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作为调色剂像进行显影。承载调色剂像的感光体鼓301的表面,通过该感光体鼓301的旋转到达转印部件305的位置。
转印部件305,将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用纸P上。来自感光体鼓301的转印在用纸P上的调色剂像,通过定影装置308在用纸P上定影。
转印了调色剂像之后的感光体鼓301的表面,通过该感光体鼓301的旋转到达清洗部件306的位置。清洗部件206,将在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T和纸粉等除去。通过清洗部件306而被清洗的感光体鼓301的表面,通过该感光体鼓301的旋转到达除电部件307的位置。除电部件307,将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上残留的电位除去。通过上述的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一次图像形成。
作为上述感光体鼓301,其结构可举出,例如,以铝等金属鼓作基体材料311,其外周面以非晶硅(a-Si)、硒(Se)或有机光半导体(OPC)等形成薄膜状的光导电层312,并不需要特别限定。
作为上述带电部件302,其结构可举出,例如,通过钨线等带电线·金属制的屏蔽板、网格板等构成的电晕带电器和带电滚轮、带电刷等,并不需要特别限定。
作为上述曝光部件303,可举出,例如,半导体激光和发光二极管等,并不需要特别限定。
作为上述转印部件305,可举出,例如,电晕转印器、转印滚轮、转印刷等,并不需要特别限定。
作为上述清洗部件306,可举出,例如,清洗叶片等,并不需要特别限定。
作为上述除电部件307,可举出,例如,除电灯等,并不需要特别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其结构为,在调色剂运送部件341与感光体鼓301之间设定一定的间隔,感光体鼓30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以非接触方式进行显影,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其结构为调色剂运送部件与感光体鼓的表面接触进行接触显影也可以。
上述显影装置304,如图19所示,具备箱体340、调色剂运送部件341、搅拌桨342。箱体340是在内部存放调色剂T。搅拌桨342,则是为了混合存放在箱体340内的调色剂T。
上述调色剂运送部件341,对于感光体鼓301的显影区域A形成近似平面的带状。本实施例中,作为调色剂运送部件341表示为带状物,但调色剂运送部件341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半圆弧状的也可以。
而且,调色剂运送部件341配置为,对于显影装置304中的上下方向有一定倾斜,对于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中的显影区域A的接线几乎平行。而且,为使带状的调色剂运送部件341能保持上述配置,在运送调色剂T的表面的反向侧的面,设置支撑调色剂运送部件341的支持部件343。
在调色剂运送部件341的下方侧端部,设置对该调色剂运送部件341的表面上运送的调色剂进行供给的供给部件344。另一方面,在调色剂运送部件的上方侧端部,设置对该调色剂运送部件34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T进行回收的回收部件345。
而且,在调色剂运送部件341中,多相交流电源347与显影偏置电源348串联连接。上述供给部件344及回收部件345,均呈圆筒状,对于带状的调色剂运送部件341的表面可旋转地接触。
上述供给部件344,是为了将存放在箱体340内的调色剂T供给调色剂运送部件341,作为其材料并不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硅、聚氨酯或EPDM(乙烯丙烯二烯亚甲基聚合物)等的固体橡胶、发泡橡胶等。而且,通过添加碳黑和离子导电剂赋予导电性也可(可施加电压)。合适设定上述供给部件344与调色剂运送部件341的接触压力和施加于供给部件344的电压值,使在供给部件344中的调色剂T附加带电功能也可。或者,在上述供给部件344的前段,设置例如薄板状的叶片(可使用与上述供给部件344同样的材料)使调色剂带电也可以。
上述回收部件345,其目的是回收未用于感光体鼓301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的调色剂T并使其返回显影装置304,其材料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与上述供给部件344同样的材料。
上述支持部件343,其目的是保持带状的调色剂运送部件341面对感光体鼓301的显影区域A时的状态,其结构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树脂等。
上述调色剂运送部件341,是通过电场屏蔽作用运送调色剂T,如图20所示,在由绝缘层形成的基体材料341a上,将发生电场屏蔽作用的行波发生电极341b...以四根为一组的多组按顺序连续配置。该调色剂运送部件341的表面侧通过由介电质层及高电阻层的至少一方形成的表面保护层341c覆盖。因此,这些电极341b...通过由用于调色剂运送的多相交流电源347施加多相的交流电压,在调色剂运送部件341的表面中发生与此平行的方向的电场屏蔽,由此在显影区域A中通过电场屏蔽作用实现调色剂T的运送。此时,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是宽40μm~250μm的微小电极,它们对于位于显影区域A的感光体鼓301(光导电层312)的表面互相平行地配置。
举上述调色剂运送部件341的具体例,例如,可举出结构,基体材料341a:聚酰亚胺(厚度25μm)、行波发生电极341b:铜(厚度18μm)、表面保护层341c:聚酰亚胺(厚度25μm)。本实施方式中,四根的行波发生电极341b...为一组,对于这些行波发生电极341b...,例如施加图21所示的电压波形的四相的交流电压,在行波发生电极341b、...上形成行波电场,但并不限定于此。三根的行波发生电极为一组施加三相的交流电压也可以。另外,最好是施加的偏置电压(显影偏置)能在感光体鼓301与调色剂运送部件341之间形成显影电场。
上述电压波形,正弦波和梯形波等都可以,作为电压值的范围,最好是行波发生电极341b、341b之间的绝缘不发生破坏,例如100V~3kV的程度,作为频率的范围,最好使用100Hz~5kHz。但是,对于这些电压值和频率值,根据行波发生电极元件的形状、调色剂T的运送速度、调色剂T的使用材料等设定合适的值就可,并不特别限定。
因此,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如图22所示,设定上述调色剂运送部件341与感光体鼓301之间的空隙d(μm)与上述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的电极间距λ(μm)满足关系
d>λ。
这是基于以下结果,如图22所示,变更空隙d与电极间距λ的大小关系,研究图像形成状态。也就是,在图22中,空隙d与电极间距λ满足(d>λ)的关系时(图22中综合判定为○或◎时),可良好甚至非常良好地抑制周期性的浓度不匀,也可良好甚至非常良好地抑制灰雾。图22的结果,是依据下表4所示的实验条件。
[表4]
实验条件 | 电极间距λ(μm) | ||
120 | 250 | 500V | |
行波电压 | 0±200V | 0±375V | 0±750V |
电极宽度w(μm) | 50 | 100 | 200 |
频率 | 1kHz | ||
波形 | 矩形波 | ||
相数及相移 | 4相、90度 | ||
感光体鼓的带电电位V0 | -1000V |
由此,由于设定调色剂运送部件341与感光体鼓301之间的空隙d比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的电极间距λ的值还大,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处于在调色剂运送部件341的表面上产生行波电场的状态、即在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施加不同的电压的状态,感光体鼓301的表面(承载面)位于调色剂运送部件341表面的正上方或非常接近的位置的电位的时间性·空间性分布几乎不受影响。即,位于调色剂运送部件341表面的非常接近状态的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中,几乎不反映邻接的行波发生电极341b、341b的电位分布,成为时间性·空间性均匀的状态。因此,可减少显影时由于行波发生电极341b、341b之间的电位分布的不匀造成的影响,可在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上显影均匀浓度的像,同时,可防止在感光体鼓301表面的非显影区域中附着调色剂T的所谓灰雾等的发生并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而且,由于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的电极间距λ,分段性的设置为120μm、250μm、500μm,避免了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的电极间距λ过小、过大的情况,可设定最合适的条件。
即,如果电极间距λ比100μm还小,则在调色剂运送部件341的制造时不能在行波发生电极341b、341b之间顺利形成,会在相邻的行波发生电极341b、341b之间发生泄漏。另一方面,如果电极间距λ比1000μm还大,为了获得运送调色剂T所必须的行波电场的强度,需要给予大的施加电压,由此,导致电源成本上升,调色剂运送部件341振动引起不必要的噪音。由以上知,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的电极间距λ若设置为120μm、250μm、500μm,可防止相邻的行波发生电极341b、341b之间泄漏的发生,降低电源成本并减低由于调色剂运送部件341振动而发生的噪音。
由于设定调色剂运送部件341与感光体鼓301之间的空隙d在300μm~2000μm的范围内,避免调色剂运送部件341与感光体鼓301之间的空隙d过小、过大的情况,可设定最合适的条件。
即,如果调色剂运送部件341与感光体鼓301之间的空隙d过小,容易在非显影区域发生附着显影剂的灰雾,通过空隙精度的微小偏差造成显影电场强度的大的变化并使图像形成变得不稳定。另一方面,如果调色剂运送部件341与感光体鼓301之间的空隙d过大,为了获得使不需要的调色剂返回调色剂运送部件341侧的必要的电场强度,需要设高感光体鼓301的带电电位,由此对于感光体鼓301的负荷变大,导致感光体鼓301的劣化。由以上知,如果设定调色剂运送部件341与感光体鼓301之间的空隙d在300μm~2000μm的范围内,可防止感光体鼓301的灰雾,可稳定显影电场强度并顺利进行图像形成,同时,设低感光体鼓301的带电电位减小对于感光体鼓301的负荷,可防止感光体鼓301的劣化。
而且,如图23所示,设定像载体的周速度vp(mm/sec)与在感光体鼓301周边方向的潜像写入分辨率R(dot/mm)与对各电极施加的施加电压的频率f(Hz)满足关系
vp×R>f。
这是基于,如图23所示,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中的静电潜像的空间频率vp×R(dot/sec)与施加电压的频率f的大小关系,分别变更施加电压的频率f、图像分辨率R及感光体鼓301的周速度vp时,研究周期性的浓度不匀的发生状态的结果。即,在图23中,静电潜像的空间频率vp×R(dot/sec)与施加电压的频率f满足(vp×R>f)的关系时(图23的判定为○或◎时),可良好甚至非常好地抑制周期性的浓度不匀。图23的结果,是依据下表5所示的实验条件。
[表5]
实验条件 | 电极间距λ(μm) | |
250 | 500 | |
行波电压 | 0±375V | 0±500V |
电极宽度w(μm) | 100 | 200 |
频率 | 可变 | |
波形 | 矩形波 |
相数及相移 | 4相、90度 |
感光体鼓的带电电位V0 | -1000V |
由此,对于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施加比在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中的静电潜像的空间频率vp×R(dot/sec)还低的频率f的施加电压。
这是基于,在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中的静电潜像的空间频率vp×R比行波电场的频率大的场合中,对于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施加的施加电压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场合,如图26(a)及(b)所示,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上的多个像素单位中产生显影状态的差异而发生周期性的显影浓度的不匀,如果对于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施加的施加电压的频率f变高,由于感光体鼓301表面上的每1个像素按施加电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经验显影,为了化解每个像素中的显影浓度不匀,有导致电源的成本上升的问题。为此,如果设定显影剂运送部件341与感光体鼓301之间的空隙d和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的电极间距λ满足关系d>λ,由于在与显影剂运送部件341的表面非常接近的状态的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中各行波电极341b、341b之间的电位分布几乎不受影响,可对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施加低于在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中的静电潜像的空间频率vp×R的频率f的施加电压,如图24(a)及(b)所示,可进行无显影浓度不匀的均匀良好的图像形成,并且,可提供降低了成本的廉价电源。
如图25所示,设定对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施加的施加电压的平均值V1(V)与感光体鼓301的非图像部中的带电电位V0(V)与显影剂运送部件341和感光体鼓301之间的空隙d(m)满足关系
|V0-V1|/d>104。
这是基于,如图25所示,分别变更空隙d及对于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的施加电压,研究灰雾的发生状态的结果。即,在图25中,感光体鼓301的非图像部中的带电电位V0与对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施加的施加电压的平均值V1之差的绝对值除以显影剂运送部件341和感光体鼓301之间的空隙d的值,也就是使不需要的调色剂返回调色剂运送部件341侧的电场强度|V0-V1|/d比104还大时(图25的判定为○或◎时),可良好甚至非常好地抑制灰雾。图25的结果,是依据下表6所示的实验条件。
[表6]
实验条件 | 电极间距λ(μm) |
250 | |
行波电压 | A±375V(A为可变值) |
电极宽度w(μm) | 100 |
频率 | 1kHz |
波形 | 矩形波 |
相数及相移 | 4相、90度 |
感光体鼓的带电电位V0 | 可变 |
由此,通过行波电场运送的底色状态的显影剂到达感光体鼓301的近旁时,为了使未供给其表面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的显影剂不附着在非图像部(非静电潜像部分)和不在机内飞散,必须将不要的显影剂再次返回到显影剂运送部件341上,由其决定返回作用的程度。即,由于感光体鼓301的非图像部与显影剂运送部件341之间的电场使显影剂T沿返回显影剂运送部件341侧方向受力,决定了不要的显影剂T返回到显影剂运送部件341侧的作用的程度,此时,感光体鼓301的非图像部中的带电电位V0与对各行波发生电极341b施加的施加电压的平均值V1的差的绝对值除以显影剂运送部件341和感光体鼓301之间的空隙d的值成为重要的参数(不需要的显影剂返回到显影剂运送部件341侧的作用的程度),由于设定该值比104还大,可进行无灰雾的良好的图像形成。
而且,由于图像形成装置X具备这样的显影装置304,所以可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X:在感光体鼓301的表面上显影均匀浓度的像,并且可进行灰雾少的良好的图像形成。
本发明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并不限定于在赋予规定的电荷而带电的感光体鼓上写入光信息的静电潜像,也可适用于,离子流方式那样,在介电质上直接形成静电潜像,调色剂喷嘴方式那样,通过对于有多个开口部的电极施加任意的电压而在空间形成静电像,让显影剂飞向记录媒体直接进行图像形成。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图27是放大的适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部分的示意概略图。该图像形成装置,是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详述如下,感光体鼓411在箭头B方向持续旋转,使感光体鼓411的表面均匀带电,通过激光扫描感光体鼓411的表面,在感光体鼓411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412将调色剂附着在静电潜像上,形成调色剂像,该调色剂像从感光体鼓411转印到记录用纸413上,对记录用纸413上的调色剂像加热及加压进行定影。此后,除去感光体鼓411上残留的调色剂,清洗感光体鼓411,将感光体鼓411的表面的残留电荷除电。
因为是这样的处理步骤,在感光体鼓411的周边,除了显影装置412之外,还从其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开始按顺序配置未图示的转印装置、清洗装置、除电装置、带电装置、曝光装置等。而且,在记录用纸的运送方向的下游侧,配置定影装置。
作为感光体鼓411,例如,在铝等金属鼓外周,用非晶硅(a-Si)、硒(Se)、有机光半导体(OPC)等形成薄膜状的光导电层。
带电部件具备,例如,通过钨线等的带电线和金属制的屏蔽板、网格板等构成的电晕带电器或带电滚轮和带电刷等。曝光部件具备发射激光的半导体激光器和激光的扫描机构等。转印部件具备电晕带电器或带电滚轮和带电刷等。
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412具备:存放调色剂的显影槽420,发生行波电场并运送调色剂的调色剂运送路径421,将调色剂从显影槽420供给调色剂运送路径421的供给滚轮423,将显影槽420内的调色剂不停搅拌并使之移动到供给滚轮423的搅拌桨424,以及将从运送路径421到显影槽420的显影剂回收的回收滚轮425等。
显影槽420的开口部420a是相对感光体鼓411的侧方,在该开口部420a上固定半圆筒状的支持体428,在该支持体428的外周面固定调色剂运送路径421。即,显影槽420的开口部420a通过调色剂运送路径421塞住,其内侧成为储藏库。另外,变更相对感光体鼓411的显影槽420的位置也可以。
在开口部420a的下侧边缘,形成接受部430。该接受部430,对着感光体鼓411的方向有倾斜面,在该倾斜面中接受调色剂。调色剂,通过供给滚轮423而带电被供给运送路径421,附着在运送路径421。此时,由于带电量不充分的调色剂从运送路径421落下,该调色剂由接受部430的倾斜面接受,防止调色剂的飞散。
供给滚轮423由海绵类的发泡聚氨酯等构成。而且,供给滚轮423是沿着调色剂运送路径421的下端配置,旋转自由地支撑,通过未图示的马达等的驱动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将调色剂供给调色剂运送路径421。在调色剂的供给时,供给滚轮423,使调色剂持续带电,控制附着在调色剂运送路径421的表面保护层422的调色剂的厚度。而且,供给滚轮423,与调色剂运送路径421的表面保护层422叠接的同时,与显影槽420的底面也叠接,在接受部430的倾斜面回收接受的调色剂,并防止调色剂从显影槽420的泄漏。而且,调色剂带电用的直流电源与供给滚轮连接也可以。
回收滚轮425,可由碳黑和离子性的导电材料混入到聚氨酯橡胶、硅橡胶、EPDM(乙烯丙烯二烯亚甲基聚合物)等中的材料构成滚轮,或者由不锈铜、镀镍铁、铝、铜等导电性材料构成滚轮。而且,回收滚轮425是沿着调色剂运送路径421的上端配置,旋转自由地支撑,通过未图示的马达等的驱动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回收滚轮425,与调色剂运送路径421的表面保护层422叠接,对表面保护层422进行除电,扫除表面保护层422上的残留调色剂,清洗表面保护层422,将调色剂回收到显影槽420。
调色剂运送路径421具有构造:例如如图28所示在由聚酰亚胺等构成的厚度25μm左右的基体材料431上,形成发生电极体(EPC带)432,在其上层叠由聚酰亚胺等构成的厚度25μm左右的绝缘层433及表面保护层422。
表面保护层422,覆盖保护相对于感光体鼓411的调色剂运送路径421的一侧,防止调色剂运送路径421内部的基体材料431和绝缘层433等的带电,防止调色剂的粘附。作为表面保护层422的材料,有聚酰亚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四氟化乙烯、聚氟化乙烯丙烯、PTFE(聚四氟乙烯)等的有机绝缘材料,或者将碳黑和离子性的导电材料分散甚至相溶到硅、异戊二烯、丁二烯等的橡胶而构成的材料。
发生电极体(EPC带)432具有由厚度为18μm左右的铜箔构成的多个行波发生电极434与绝缘层435,各行波发生电极434开有一定的间隔,埋入绝缘层435。
另外,各绝缘层433、435,可以是相互不同的材质,也可以是同样的材质。例如,各绝缘层433、435均通过聚酰亚胺形成。
这样的调色剂运送路径421,非常地薄并有弹性,所以可沿着半圆筒状的支持体428的外周面弯曲,可安装在该外周面上。
这里,在调色剂运送路径421中,各行波发生电极434,例如其宽度为约40μm~250μm,开有50dpi~300dpi(约500μm~约85μm)的间隔并平行地配置,设置在调色剂运送路径421的下端到上端的区域。而且,各行波发生电极434,以3根或4根为一组,被分为多个组。
在其每组中,从多相交流电源437向各行波发生电极434施加多相的交流电压。例如,以4根的各行波发生电极434为一组,施加4相的交流电压的场合,如图29所示4相的交流电压V1~V4分别施加在4根的各行波发生电极434上。由此,形成行波电场。由于各行波发生电极设置在从调色剂运送路径421的下端到上端的区域,行波电场形成在从调色剂运送路径421的下端到上端的区域。该行波电场,将调色剂从调色剂运送路径421的下端到上端按箭头C方向运送。
4相的交流电压,为使各行波发生电极434间的绝缘不发生破坏,设定成例如100V~3kV左右。而其频率设定成20Hz~10kHz。而且,4相的交流电压及其频率,对应各行波发生电极434的形状、调色剂的运送速度、调色剂的性质等进行适当设定。
如先前所述供给滚轮423,将调色剂从显影槽420供给调色剂运送路径421。而行波电场将调色剂从调色剂运送路径421的下端运送到上端。而且,回收滚轮425将调色剂从调色剂运送路径421回收到显影槽420。另一方面,感光体鼓411与调色剂运送路径421之间,为了形成显影电场通过直流电源438施加偏置直流电压,在如图30所示的与感光体鼓411和调色剂运送路径421邻近的显影区域A中,通过该显影电场,使调色剂T从调色剂运送路径421飞到感光体鼓411上的静电潜像,调色剂T附着在静电潜像上,形成调色剂像。
通过行波电场在调色剂运送路径421上运送调色剂时,对应施加在各行波发生电极434上的4相的交流电压的频率,发生周期性的调色剂的浓度不匀。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体鼓411按箭头B的方向旋转,调色剂在调色剂运送路径421上按箭头C的方向移动。因此,感光体鼓411的旋转方向与调色剂的运送方向是反方向。此时,调色剂运送路径421上的调色剂与感光体鼓411上的静电潜像错开,在静电潜像的任意场所中,可在调色剂运送路径421的广阔范围接受调色剂的供给,在从调色剂运送路径421到感光体鼓411的调色剂的供给过程中消除调色剂的浓度不匀,调色剂的浓度不匀不显现在静电潜像中。由此,可均匀地显影感光体鼓411上的静电潜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行波发生电极434的间隔为λμm,多相的交流电压的频率为fkHz,设定间隔λ及频率f满足:10≤λ×f≤800。由此,可抑制调色剂的浓度不匀,且可在调色剂运送路径421上稳定运送调色剂,通过静电潜像的显影获得的调色剂像的品质稳定。
图31(a)的图表表示,适当变更λ×f的值,每次,判定调色剂的运送性及浓度不匀,并求出综合判定水平的实验结果。对感光体鼓411的旋转方向与调色剂的运送方向是反方向的情况和两者的方向相同的情况,分别进行实验。图31(b)图表表示实验条件。
图32(a)、(b)及(c)表示感光体鼓411上的浓度不匀。图32(a)中,每个点(dot)的浓度是均匀的,浓度不匀的判定结果是「◎」。而图32(b)中,稍稍发生浓度不匀,浓度不匀的判定结果是「○」。而图32(c)中,浓度不匀多有发生,浓度不匀的判定结果是「×」。
由图31可明白,在感光体鼓411的旋转方向与调色剂的运送方向是反方向的场合,如果10≤λ×f≤800,则调色剂的运送性及浓度不匀的任意方面都是良好。相对于此,如果设定间隔λ及频率f满足:λ×f>800,则相对于间隔λ频率变得过高,调色剂在移动到各行波发生电极434前,行波电场就已经切换,反方向移动的调色剂变多,调色剂不能追随行波电场。其结果是,调色剂的浓度不匀变大,调色剂像的浓度不匀变大。而如果设定间隔λ及频率f满足:λ×f<10,则调色剂的运送量极端下降。
而现有技术那样感光体鼓411的旋转方向与调色剂的运送方向是同方向的场合,不非常高地设定λ×f,就不能改善浓度不匀,不能同时照顾到调色剂的运送性和浓度不匀。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多种变形。例如,不仅感光体鼓,感光体带也可适用本发明。而且,对应感光体的形状,可适当变形调色剂的运送路径。另外,并不必须保持感光体与调色剂的运送路径的非接触,两者接触的状态也可达成本发明的效果。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表面保护层422与调色剂运送路径421是一体化的,但表面保护层作为另外的物体,使表面保护层沿着调色剂运送路径移动也可以。例如,如图33所示表面保护层422A形成无边的带状,将表面保护层架设在驱动滚轮441和从动滚轮442间,使驱动滚轮441按逆时针旋转,将表面保护层422A向调色剂的运送方向移动。如果适用这样的无边的带状的表面保护层422A,可通过叶片433充分连续清洗表面保护层422A,可使时常清洁的表面保护层422A的表面面对感光体鼓411。
而且,表面保护层422A,密切接触调色剂运送路径421A的表面。由此,实现表面保护层422A与各行波发生电极434无间隔,可维持表面保护层422A上的行波电场的强度,可良好保证调色剂的运送性。
而且,表面保护层422A向调色剂的运送方向移动,其移动速度与调色剂的运送速度相比非常低。表面保护层422A的移动速度与调色剂的运送速度相比较高的场合,发生调色剂的浓度不匀。例如,如果表面保护层422A的移动速度高,则在表面保护层422A的表面发生气流,由于该气流造成调色剂混乱(底色状的调色剂),发生调色剂的浓度不匀。这里,设定表面保护层422A的移动速度与调色剂的运送速度相比看似几乎静止的水平。例如,设定表面保护层422A的移动速度是调色剂的运送速度的1/10~1/100程度。对于调色剂的运送速度,有例如设置2个红外线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检测运送路径上的调色剂并检测调色剂的到达时间的方法,或者用高速摄象机进行计测的方法等(IS&Ts NIP 15:199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Technologies p.262-265「Aspects of Toner Transport on a Traveling WaveDevice2」)。
另外,为实施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中没有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也终究被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揭示,这样的具体例并不限定狭义地解释,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并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对形成在使用显影剂的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像化的电子照相方式的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可使用于将显影剂运送到使用行波电场的像载体的显影位置的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4)
1.一种显影装置,依据形成在运送部件的行波电场将显影剂运送到显影位置并对像载体表面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像化,其特征在于,
运送部件是按,将配置在基体材料表面的行波发生电极的周面上覆盖的绝缘层、及保护与显影剂接触的接触面的保护层,这一顺序进行层叠而构成的,同时,使保护层的体积电阻率比绝缘层的体积电阻率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10Ω.cm~1017Ω.c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被接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运送部件中,设保护层的厚度为a1、绝缘层的厚度为a2、行波发生电极的电极间隔为b,则有
a1+a2<b。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90065/2001 | 2001-06-22 | ||
JP2001190065A JP3715552B2 (ja) | 2001-06-22 | 2001-06-22 |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61806/2001 | 2001-08-30 | ||
JP2001261806A JP2003076136A (ja) | 2001-08-30 | 2001-08-30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16828A CN1516828A (zh) | 2004-07-28 |
CN100354766C true CN100354766C (zh) | 2007-12-12 |
Family
ID=26617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81224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4766C (zh) | 2001-06-22 | 2002-06-21 |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901232B2 (zh) |
EP (1) | EP1411394A4 (zh) |
CN (1) | CN100354766C (zh) |
WO (1) | WO200300130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01231B1 (en) * | 2002-03-25 | 2005-05-31 | Ricoh Company, Ltd. | Developing apparatus, develop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cartridge thereof |
DE60324749D1 (de) * | 2002-09-26 | 2009-01-02 | Canon Kk | Förderband, welches in der Lage ist Gegenstände anzuziehen, Bilderzeugungsvorrichtung mit solch einem Förderband und Methode zu Herstellung solch eines Förderbandes |
US7340204B2 (en) * | 2004-10-25 | 2008-03-04 | Ricoh Company, Ltd. |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therefor |
JP2007033863A (ja) * | 2005-07-27 | 2007-02-08 | Ricoh Co Ltd | 粉体搬送装置、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800229B2 (ja) * | 2006-04-17 | 2011-10-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WO2008035814A1 (fr) * | 2006-09-20 | 2008-03-2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Appareil de formation d'image |
WO2008041621A1 (fr) * | 2006-09-26 | 2008-04-1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Appareil de formation d'image |
JP5003181B2 (ja) * | 2007-01-31 | 2012-08-1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記録材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67846B2 (ja) * | 2007-07-18 | 2012-1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275298B2 (en) * | 2009-06-01 | 2012-09-2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supply device |
JP5578398B2 (ja) * | 2009-06-02 | 2014-08-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担持体、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911217B2 (ja) * | 2009-10-30 | 2012-04-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供給装置 |
US8588635B2 (en) * | 2010-01-05 | 2013-11-19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Development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incorporating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US8594540B2 (en) * | 2010-01-25 | 2013-11-26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Development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incorporating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JP5560939B2 (ja) | 2010-06-17 | 2014-07-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供給装置 |
JP2012058601A (ja) * | 2010-09-10 | 2012-03-22 | Ricoh Co Ltd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638453B2 (ja) * | 2016-02-16 | 2020-01-29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不良画像発生予測システム及び不良画像発生予測プログラム |
KR20210125762A (ko) * | 2020-04-09 | 2021-10-19 |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 감광체 충전기에 흐르는 포화 dc 전류를 이용한 ac 전압 선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15106A (en) * | 1982-10-15 | 1985-05-07 | Tokyo Shibaura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apparatus |
CN1030306A (zh) * | 1985-02-06 | 1989-01-11 | 奥西-荷兰公司 | 复印装置 |
JPH02160266A (ja) * | 1988-12-14 | 1990-06-20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電界カーテン装置 |
JPH0661014B2 (ja) * | 1986-07-03 | 1994-08-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界カ−テン方式現像装置 |
JPH0764390A (ja) * | 1993-08-30 | 1995-03-10 | Nec Corp | 現像剤搬送用の電界カーテン発生装置 |
US5761591A (en) * | 1995-08-30 | 1998-06-02 | Nec Corporation | Develop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carrying developer by utilizing the action of electric field curtai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36659A (ja) * | 1981-08-31 | 1983-03-03 | Fuji Xerox Co Ltd | 電界カ−テン装置 |
JPS59189371A (ja) * | 1983-04-12 | 1984-10-26 | Toshiba Corp | 現像装置 |
JPS6313089A (ja) * | 1986-07-03 | 1988-01-20 | Canon Inc | 電界カ−テン方式現像装置 |
JPH01179177A (ja) * | 1988-01-08 | 1989-07-17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現像装置 |
US5270484A (en) * | 1990-09-14 | 1993-12-1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owder conveying device |
JPH04204570A (ja) * | 1990-11-30 | 1992-07-24 | Canon Inc | 帯電粒子の搬送方法とそれを用いた現像方法 |
JP3133398B2 (ja) | 1991-08-01 | 2001-02-0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 |
JP3133397B2 (ja) | 1991-08-01 | 2001-02-0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マッサージ機 |
US6360069B1 (en) * | 1997-07-01 | 2002-03-19 | Kaneka Corporation | Roller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systems having surface roughness adjusted by fine particles |
US6136442A (en) * | 1998-09-30 | 2000-10-24 | Xerox Corporation | Multi-layer organic overcoat for particulate transport electrode grid |
JP2000112239A (ja) * | 1998-10-06 | 2000-04-21 | Minolta Co Ltd | 現像装置 |
US6652938B1 (en) * | 1998-11-09 | 2003-11-25 | Kaneka Corporation | Media transport belt |
JP2001122436A (ja) * | 1999-10-20 | 2001-05-08 | Canon Inc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139144A (ja) * | 1999-11-12 | 2001-05-22 | Canon Inc | 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781630B2 (ja) * | 2000-08-02 | 2006-05-3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6597884B2 (en) * | 2000-09-08 | 2003-07-22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electrostatic conveyance of charged toner |
JP3628246B2 (ja) * | 2000-09-19 | 2005-03-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3530124B2 (ja) * | 2000-09-22 | 2004-05-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3776702B2 (ja) * | 2000-09-25 | 2006-05-1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2002341656A (ja) * | 2001-03-15 | 2002-11-29 | Ricoh Co Ltd | 静電搬送装置、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02
- 2002-06-21 EP EP02741242A patent/EP1411394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2-06-21 CN CNB028122445A patent/CN10035476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6-21 US US10/481,338 patent/US690123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6-21 WO PCT/JP2002/006234 patent/WO200300130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15106A (en) * | 1982-10-15 | 1985-05-07 | Tokyo Shibaura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apparatus |
CN1030306A (zh) * | 1985-02-06 | 1989-01-11 | 奥西-荷兰公司 | 复印装置 |
JPH0661014B2 (ja) * | 1986-07-03 | 1994-08-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界カ−テン方式現像装置 |
JPH02160266A (ja) * | 1988-12-14 | 1990-06-20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電界カーテン装置 |
JPH0764390A (ja) * | 1993-08-30 | 1995-03-10 | Nec Corp | 現像剤搬送用の電界カーテン発生装置 |
US5761591A (en) * | 1995-08-30 | 1998-06-02 | Nec Corporation | Develop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carrying developer by utilizing the action of electric field curtai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40213608A1 (en) | 2004-10-28 |
CN1516828A (zh) | 2004-07-28 |
EP1411394A4 (en) | 2011-09-28 |
US6901232B2 (en) | 2005-05-31 |
EP1411394A1 (en) | 2004-04-21 |
WO2003001303A1 (fr) | 2003-0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54766C (zh) |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6934496B2 (en) | Developing device conveying toner using a traveling-wave electric fiel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 |
US4707112A (en) | Liquid development system | |
US6697592B2 (en) |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JP2004333845A (ja) | 現像装置 | |
WO2008035814A1 (fr) | Appareil de formation d'image | |
JPH042187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WO2008004508A1 (fr) | support d'agent DE DÉVELOPPEMENT, APPAREIL DE FORMATION D'IMAGE, et appareil d'alimentation d'agent de développement | |
JP2003015419A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US7715748B2 (en)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method thereof | |
JP2005195953A (ja) |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4209662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3628246B2 (ja) | 現像装置 | |
JP2004341311A (ja) |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3454401B2 (ja) | 静電記録装置 | |
JP2003076136A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231730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3626427B2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3715552B2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3777104B2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4094482B2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205644A (ja) | 現像装置 | |
JP290850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055698A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47101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供給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12 Termination date: 2017062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