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0347969C -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47969C
CN100347969C CNB2004100616791A CN200410061679A CN100347969C CN 100347969 C CN100347969 C CN 100347969C CN B2004100616791 A CNB2004100616791 A CN B2004100616791A CN 200410061679 A CN200410061679 A CN 200410061679A CN 100347969 C CN100347969 C CN 10034796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slot
preferential time
communication station
p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616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74676A (zh
Inventor
西山文浩
吉田英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746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46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4796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4796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4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intermediate stor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其中在诸如专用通信的自主分配型系统的通信环境下,通信带宽能够有效地分配给每一个通信站。每一个通信站获取一个优先时隙,每一个通信站本身使用所述优先时隙以预定时间间隔优先执行数据发送;并且响应通信协议上层的许可或者根据缓冲器中没有发送数据这一事实,释放或分配其自身的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通信带宽并改善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3年6月24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的日本在先申请第2003-179507号的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全文以作参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在诸如无线LAN(局域网)中的多个无线站之间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运行其中终端之间以异步模式进行直接通信(随机访问)的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更加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其中不用特别提供用作控制站的设备而建立专用(ad-hoc)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并且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其中每一个通信站都配置有自己的发送/接收周期而不会导致无用等待时间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通过使用多个互连的计算机建立LAN,可以共享诸如文件和数据的信息、诸如打印机等的外围设备,并且能够交换信息,例如发送电子邮件和数据内容。传统上,典型的是构建一种需要敷设电缆的有线LAN,从而使得很难以最小的花费来构建网络。此外,在构建该种网络之后,将遇到设备挪动范围受到线缆长度限制的不便。
另一方面,作为有线LAN中使用户免于连线的系统,无线LAN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该种无线LAN使得在诸如办公室等的工作区域几乎除去了所有的连线,从而能够相对方便地挪动诸如个人计算机(PC)等的通信终端。近些年来,随着无线LAN系统更高的运行速度和更低的造价,对这种无线LAN的需求显著增加。特别是最近几年,对个人区域网(PAN)的引入进行了研究,用于使用小规模的无线网络在多个个人电子设备和装置之间进行信息通信。
例如,已经利用不用获得政府管理机构许可的如2.4GHz和5GHz的频带对一些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了标准化。这些标准化的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一种是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或IEEE802.15.3。对于IEEE 802.11标准,存在各种类型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基于IEEE 802.11a、IEEE 802.11b、所用频带等的无线通信系统。
另外,近些年来,作为小范围、超高速的无线通信系统,一种能够通过将信息置于非常弱的脉冲序列上而执行无线通信的所谓“超宽带(UWB)通信”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该系统非常有望进入实用阶段。
对于该UWB传输系统,已经针对各种类型的物理信号进行了研究,例如,将DS(数字服务)信息信号的扩展速度提高到极致的DS-UWB系统,通过使用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序列的数百微微秒数量级的非常短的周期脉冲信号序列来构建信息信号的脉冲-UWB系统,等等。这些系统中的任何一种利用例如3GHz至10GHz范围的超宽频带。例如,在频带范围内进行扩展处理用于发送和接收,从而实现高速数据传输。所占用的带宽为GHz数量级,其中以中心频率(例如,1GHz至10GHz)划分的占用带宽基本上等于1。与诸如所谓的W-CDMA、CDMA2000、SS(扩频)、或OFDM(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系统的无线LAN中一般使用的带宽相比,该带宽非常宽。
在标准化例如IEEE 802.15.3的研究中,正在对通过在执行超宽带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设备之间形成皮可网(piconet)而进行通信的方法进行标准化。
为了使用无线通信技术构建局域网,典型的是提供一个单个的设备作为控制站,公知地称作区域中的“接入点”或“协调器”,并且在该控制站的监控下形成网络。
在具有接入点的无线网络中从某一通信设备发送信息的情况下,广泛应用的是基于预约(reserve)带宽的接入控制方法,其中发送信息所需的带宽首先从接入点预约,以便使用传输路径,从而避免与其它通信设备的信息发送发生冲突。换句话说,提供接入点用于执行同步的无线通信,其中无线网络中所有的通信设备彼此同步。
但是,这将导致如下问题,即,在具有接入点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执行异步通信的情况下,传输路径的利用效率明显下降,这是因为这种情况下根本不需要通过接入点来执行无线通信。
与此相反,作为构建无线网络的另一种方法,已经提出所谓的“专用通信”,用于在终端之间直接执行异步通信。具体地说,在包括相对较少数量的彼此位置接近的客户端的小规模无线网络中,考虑这种专用通信是合适的,这是因为任何终端能够直接执行异步无线通信而不用使用特定的接入点。
下面将以IEEE 802.11为例详细描述传统的无线联网技术。IEEE802.11中的联网技术基于BSS(基本服务集)的概念。BSS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包括诸如AP(接入点或控制站)的主控站的基础设施模式所定义BSS,另一种是通过仅包括多个MT(移动终端或可移动台)的专用模式所定义的IBSS(独立BSS)。
基础设施模式(Infrastructure Mode):
下面参照图19描述基础设施模式中IEEE 802.11的操作。执行协调的接入点在基础设施模式中是必需的。
接入点将无线电波所能到达的站本身的外围区域结合成一个BSS,并构成蜂窝系统中一个所谓的“小区”。接入点邻近区域中的移动终端被接纳到接入点中并作为BSS的一个成员进入网络。换句话说,接入点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发送称作信标的控制信号。能够接收该信标的任何移动终端都被认为位于该接入点附近,并建立与接入点的连接。
在图19所示的示例中,通信站STA0运行为接入点,其它通信站STA1和STA2运行为移动终端。应注意,作为接入点的STA0以恒定间隔发送信标,如图19中右侧所示。在信标中通知下一个后续信标的发送时间,作为目标信标发送时间(TBTT)的参数。当到达TBTT时,接入点开始信标发送处理过程。
当收到信标时,接入点周围的邻近移动终端解码内部的TBTT字段,用以识别下一个后续信标发送时间,从而使其能够关闭接收机的电源并进入休眠状态,根据上述情况(或者不需要接收的情况),直到用于下一个后续的TBTT或一些后面的TBTT为止。
专用模式:
下面将参照图20和21描述专用模式中IEEE 802.11的操作。
在专用模式的IBSS中,在多个移动终端之间执行协商之后,移动终端自动地定义IBSS。在定义IBSS时,在该协商之后,一组移动终端确定恒定间隔的TBTT。通过参照其本身站之内的时钟识别出TBTT到达时,每一个移动终端在识别出没有其它移动终端发送信标的情况下,经过随机时间延迟之后发送信标。
图20所示的具体实例示出两个移动终端构成IBSS。在这种情况下,每次当TBTT到达时,信标由属于IBSS的两个移动终端中的任何一个发送。另外,存在发生信标冲突的情形。
即使在IBSS中,也存在需要关闭移动终端的电源,从而进入休眠状态的情况。图21示出在这种情况下的信号发送和接收处理过程。在休眠模式应用在IEEE 802.11中的IBSS的情况下,将TBTT中的某时间帧定义为ATIM(公告业务指示消息)窗口。在ATIM窗口的时间帧中,属于IBSS的所有移动终端运行信号接收处理过程。运行在休眠状态的任何移动终端都基本上能够接收该时间帧。
在每一个移动终端具有要发送到某一指定的移动终端的信息的情况下,在发送ATIM窗口中的信标之后可以向指定的移动终端发送ATIM数据包,从而通知接收方移动终端保存有到指定的移动终端的信息。收到ATIM数据包的移动终端使接收机运行,直到从ATIM数据包发送站的接收结束为止。
在图21所示的实例中,在IBSS中存在3个移动终端,即,STA1、STA2、以及STA3。在图21中,当TBTT到达时,STA1、STA2、以及STA3中的每一个移动终端设置其回退(backoff)定时器,同时在随机间隔上监视介质条件。图21中的实例示出STA1的定时器消失的早于其它的定时器并发送信标的情况。由于STA1发送信标,所以接收到该信标的其它STA2和STA3禁止发送信标。
另外,在图21的实例中,STA1保存有指向STA2的发送信息,而STA2保存有指向STA3的发送信息。此时,STA1和STA2二者再次设置回退定时器,而在发送/接收信标之后在随机时间间隔上监视各自的介质条件。在所示的实例中,由于STA2的定时器消失的较早,ATIM消息首先从STA2发送到STA3。在收到ATIM消息后,STA3将接收ACK(应答)数据包反馈回STA2。在完成从STA3的ACK发送时,STA1再设置回退定时器,而在随机时间间隔上监视介质条件。当定时器消失时,STA1发送ATIM数据包给STA2。STA2反馈收到ATIM数据包的ACK数据包给STA1。
在ATIM窗口中执行这些ATIM数据包和ACK数据包的通信时,STA3运行接收机以便在随后的间隔中从STA2接收信息,而STA2运行接收机以便从STA1接收信息。
在上面的处理过程中,在ATIM窗口中没有接收ATIM数据包、或者没有保存要发送到任何其它站的通信站可以关闭发送机/接收机的电源,直到下一个后续的TBTT为止,从而减少功率损耗。
顺便提及的是,诸如个人计算机(PC)的信息处理设备已经广泛应用,并且办公室处于包括各种设备的工作环境下,从而包括遍布并构成彼此重叠的多个网络的通信站。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接入控制的需求,以便各个终端之间的通信与其它的不发生冲突。
在通信请求为随机和突发方式的数据包通信等中,典型的是采用公共信道系统,其中多个终端站共享相同的频率信道。由于在公共信道系统中来自终端站的通信请求是随机的,所以来自多个终端站的信号非常可能彼此发生冲突,从而降低通信质量。为了避免这种信号冲突,广泛采用CSMA/CA(载体侦听多重访问/冲突避免)系统,这是由于它包括相对简单的机制。在上面描述的专用通信系统中,按照基于CSMA/CA的访问过程应用直接、异步信息传输系统,以便检测来自其自身站的通信不与其它站发生冲突。
另一方面,在发送实时和连续数据,例如需要以恒定间隔周期地发送数据的运动图像等的情况下,带宽必须保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给定构成网络的每一个通信站一定的时间周期优先地发送/接收,可以保证带宽。
但是,如果不考虑发送数据的不存在/存在都给定恒定的优先发送/接收权,将存在不能高效地使用通信带宽的问题。例如,给予诸如VTR、视频/音频服务器等处理巨量发送数据的信号源设备、以及诸如显示器、耳机等作为目标且接收是其主要功能的接收设备相等的发送间隔是非常荒谬的。
例如,为了维持通信质量,经常出现借助时隙分配而采用非竞争性接入的情况。当保证优先发送/接收权时,通过取消分配给每一个站的时隙的预约(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可以解决通信带宽内的运行效率问题。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当已经由基站分配给移动站的时隙的使用状态被监视时,并且如果使用率等于或小于某一阈值,则取消预约,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取消预约时隙。
此外,由于需要如基站的站用于集中管理移动站,所以很难应用诸如专用网络的自主分配式系统。
专利文献1:日本待审专利公开第H10-135928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允许在专用通信环境下高效执行数据传输的出色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通信站之间彼此没有诸如控制站和受控站的关系。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允许在自主分配式通信环境下高效执行保证带宽的数据传输的出色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通信站之间彼此没有诸如控制站和受控站的关系。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允许在自主分配式通信环境下能够根据传输数据量为每一个通信站高效分配通信带宽的出色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通信站之间彼此没有诸如控制站和受控站的关系。
鉴于上述问题,完成了本发明,并且其第一方面是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在多个彼此之间不具有控制站和受控站的关系的无线通信站之间形成网络,其特征在于:每一个通信站能够获得优先时隙,所述通信站本身使用所述优先时隙以预定时间间隔优先执行数据发送;以及每一个通信站能够释放所述优先时隙、或者将所述优先时隙分配给其它通信站。。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在无线通信环境下运行,在所述无线通信环境中,通信站没有控制站和受控站的关系,所述无线通信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通信装置,用于发送和/或接收无线通信数据;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通信装置的发送和/或接收无线通信数据的操作;优先时隙获取装置,用于获取优先时隙,通信站本身使用所述优先时隙在所述无线通信环境下以预定时间间隔优先执行数据发送;优先时隙出借装置,用于释放或分配其自身的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以及优先时隙借用装置,用于借用其它通信站的优先时隙。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在无线通信环境下运行,在所述无线通信环境中,通信站没有控制站和受控站的关系,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步骤:优先时隙获取步骤,用于获取优先时隙,通信站本身使用所述优先时隙在所述无线通信环境下以预定时间间隔优先执行数据发送;优先时隙出借步骤,用于释放或分配其自身的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以及优先时隙借用步骤,用于借用其它通信站的优先时隙。
但是,这里的“系统”是指逻辑上集合在一起的多个设备(或用于实现特定功能的功能模块)的一个事物,而无需考虑这些设备或功能模块是否在一个外壳之内。
在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没有特意配置协调器。每一个通信站发出一个信标数据从而使其它邻近(即,在其通信范围内)通信站知道它的存在,同时通报网络结构。此外,新进入特定通信站的通信范围内的通信站接收信标信号,并检测其进入到所述通信范围内,从而通过解码信标中描述的数据来知道网络结构。
当在周围区域没有其它通信站时,该通信站可以适当的定时开始发送信标。接着,新进入通信区域的通信站设置自己的信标发送定时,从而避免与存在的信标分配发生冲突。此时,由于在信标发送之后每一个通信站获取一个优先使用区域,所以根据新进入的站的信标发送定时依次设置在基本上位于存在的通信站所设置的信标间隔中间的定时的算法,执行信标分配。
每一个通信站在信标的相邻信标信息字段中描述自己的信标接收定时,并根据其自己的信标接收定时和接收信标中的相邻信标信息字段(NBOI(Neighboring Beacon Offset Information):相邻信标偏移信息)在一个帧周期内准备关于附近存在的通信站的信标安排的相邻站列表,从而管理网络。
根据NBOI字段中的描述,借助信标冲突避免功能,可以知道隐藏终端(即,位于两个分开站的相邻站)的信标位置并避免信标的冲突。
此时,如果以定期的时间间隔允许每一个通信站的优先发送权,而不考虑是否存在发送数据,则存在不能高效利用通信带的问题。例如,给予诸如磁带录像机、视频/音频服务器等处理巨量发送数据的信号源设备、以及诸如显示器、耳机,即主要用于接收的接收设备相等的发送间隔是非常荒谬的。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分配给其的优先时隙没有被使用的情况,也就是说,响应上层通信协议的许可,或者响应发送数据没有被缓冲的事实,每一个通信站将其自己的优先时隙出借给需要的另一个站,从而能够高效地使用通信带宽,并改善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此外,当其自身的发送数据生成时,通信站可以收回出借给其它站的时隙。另外,也可以从其它站借用时隙。当存在来自出借站的时隙收回请求时,或者当已经没有发送数据时,可以释放所借用的时隙。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一种以计算机可读形式描述的计算机程序,以便在计算机系统上执行无线通信处理过程,用于在没有设置具体控制站的无线通信环境下运行,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的特征在于包括:优先时隙获取步骤,用于获取优先时隙,在上述无线通信环境下通过所述优先时隙以预定时间间隔每一个通信站本身优先执行数据传输;优先时隙出借步骤,释放其自身的优先时隙或者分配给其它站;以及优先时隙借用步骤,使用其它站的优先时隙。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计算机程序是一种以计算机可读形式限定和描述的计算机程序,用以在计算机系统上实现预定的处理过程。换句话说,通过将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计算机程序安装到计算机系统中,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上实现协同操作,从而使其作为无线通信设备来运行。多个此类无线通信设备可以构成无线网络,从而能够提供与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无线通信系统相同的操作和效果。
从下面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和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允许在专用通信环境下高效执行数据传输的出色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没有设置具体的用作控制站的设备。
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允许在诸如专用通信的自主分配式通信环境下高效执行保证带宽的数据传输的出色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允许在诸如专用通信的自主分配式通信环境下能够根据传输数据量高效分配通信带宽的出色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在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告知信标数据,每一个通信站在发送信标之后通过自主分配和获取优先使用区域能够执行通信操作。此外,当分配给其自身站的时隙没有被使用时,将该时隙出借给需要的其它站,从而实现高效利用通信带宽并改善吞吐量。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能够运行为根据本发明的无线网络中的通信站的无线通信设备的功能结构方框图;
图2是描述每一个通信站的信标发送过程的图;
图3是信标发送定时的一个实例;
图4是定义数据包间隔的图;
图5是表示如何为发送信标的站保证发送优先权的定时图;
图6是表示在一个超帧间隔内的发送优先周期和冲突发送周期的定时图;
图7是数据包格式的示例;
图8是信标信号格式的示例;
图9是NBOI描述的示例;
图10是描述通过使用NBOI避免信标冲突的机制的图;
图11是表示如何将新进入的通信站STA2的信标发送定时基本上确定在STA0和STA1之间的信标间隔的中心的图;
图12是表示具有进程(procedure)的通信站出借优先时隙的操作过程的图;
图13是信标信号格式的示例;
图14是表示优先时隙的出借请求命令和优先时隙出借允许命令的结构的示例图;
图15是表示优先时隙周期地返还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没有进程的通信站出借优先时隙的操作过程的图;
图17是表示返还优先时隙的操作的图;
图18是表示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优先时隙的出借操作的进程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基础设施模式时IEEE802.11的无线电联网操作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专用模式时IEEE802.11的无线电联网操作的图;以及
图21是用于说明专用模式时IEEE802.11的无线电联网操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中假定用于当前通信的传输路径为无线,并且通过使用单个传输介质(当链路不是通过频率信道分开时)在多个通信站之间构建网络。但是,即使在存在多个频率信道作为传输介质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与本发明类似的效果。此外,在本发明中假定当前的通信是存储-传递型业务,并且信息以数据包进行发送。
根据本发明的无线网络系统具有不配置协调器的系统结构,并且每一个通信站基本上执行专用通信,例如,根据基于CSMA(载体侦听多重访问)的访问进程直接并异步地发送信息。
在没有配置具体协调器的此类无线通信系统中,每一个通信站通告一个信标数据,从而使得其它邻近(即,在其通信范围内)通信站知道它自身的存在,并告知网络配置。此外,新进入特定通信站的通信范围的通信站从其它通信站接收信标信号,并检测已经进入该通信范围,从而通告解码在信标中描述的数据而知晓网络配置。
下面将要描述的每一个通信站中的处理是在进入网络的所有通信站中执行的基本处理。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构成网络的所有通信站并不都执行下面将要描述的这些处理。
图1示意示出能够运行为根据本发明的无线网络中的通信站的无线通信设备的功能结构。
对于图中所示的无线通信设备,该无线通信设备100包括接口101、数据缓冲器102、中央控制单元103、无线发送单元104、定时控制单元105、天线106、无线接收单元107、信标生成单元110、信标分析单元111、以及信息存储单元112。
接口101与连接到该无线通信设备100的外部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未示出)等)交换各种信息数据。
数据缓冲器102用于临时存储在经由接口101发送之前要发送的数据以及从经由接口101连接的设备接收的数据。
中央控制单元103执行无线通信设备100中信息发送和接收处理的一系列管理、以及传输路径的访问控制。
为了无线发送临时存储在数据缓冲器102中的数据和信标,无线发送单元104将它们调制为例如超宽带信号。
定时控制单元105控制用于执行发送和接收超宽带信号处理的定时。例如,该定时控制单元105先前获取的优先时隙区域、其自身的信标发送定时、来自其它通信设备的信标接收定时,等等。
天线106无线发送信号到其它无线通信设备,并收集其它无线通信设备所发送的信号。
无线接收单元107执行接收其它无线通信设备按照预定时间周期发送的诸如信息和信标的信号的处理。
信标生成单元110生成周期地与附近无线通信设备进行交换的信标信号。
信标分析单元111分析所接收的其它无线通信设备的信标信号,并知晓无线网络配置和其自身的数据发送/接收定时。
信息存储单元112存储用于执行诸如在中央控制单元103中执行的一系列访问控制操作的进程的指令、以及通过分析信标所获得的网络配置数据。
在数据发送时,在首标之后,添加CRC(循环冗余码)等到存储在数据缓冲器102中的发送数据,编码/调制处理在无线发送单元104中执行。然后,发送信号通过天线双工器(未示出)发送出天线106,在编码时提供纠错码并借助调制转换为诸如BPSK、QPSK、QAM等的调制信号,然后进一步转换和放大成期望的载波频率。另一方面,通过天线106和天线双工器接收的信号经过解调/解码处理,然后进一步经过CRC校验。当没有错误时输出接收的数据。
现在将描述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无线网络系统中的通信站的无线通信设备所执行的操作。在不存在协调器的无线通信环境中,每一个通信站周期地发送信标,用以通告其在周围区域(即,其自己的通信区域)中自身的存在。每一个通信站在发送信标之后能够立即获得预定的时间间隔作为优先使用区域,通信站自己能够优先使用用于传输(发送和/或接收)信息。
由信标发送所划分的时间间隔称作“超帧间隔”。在该实施例中,在通信站中信标的发送间隔设置为40毫秒,信标应该每隔40毫秒发送。但是,超帧间隔不是必须限制为40毫秒。超帧间隔划分为时隙,并且其访问以时隙进行管理。提供给每一个通信站的优先使用区域称作“优先时隙”。
下面将参照图2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用于每一个通信站的信标发送进程。
假定通过信标发送的信息具有100字节,则发送的时间量变为18微秒。由于一个发送执行40毫秒,所以用于每一个通信站的信标的介质共享率为1/2222,已经足够小。
在得到周围区域中发送的信标时,每一个通信站STA逐渐同步。当新出现通信站时,新通信站设置其信标发送定时,以避免与现有通信站的信标发送定时冲突。
当周围区域中没有通信站时,通信站01能够在适当的定时开始发送信标。信标发送间隔为40毫秒(如上所述)。在图2的最上横档所示的示例中,B01表示从通信站01发送的信标信号。
之后,新进入该通信区域的通信站设置其自身的信标发送定时,以避免与现有的信标分配发生冲突。此时,由于每一个通信站在信标发送之后立即获得其自身的优先时隙,所以从发送效率方面考虑,最好在超帧间隔内平均分配各个通信站的信标发送定时而避免拥挤。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在通信站自己能够基本上收听到的范围内,基本上在信标间隔的最长时间周期的中间开始信标发送。
例如,假定新通信站02出现在仅包括图2的最上横档所示的通信站01的网络情况下。此时,通信站02通过接收来自通信站01的信标B01识别通信站01的存在和信标位置,并通过将信标位置设置在基本上位于通信站01的信标间隔的中心位置处来开始发送其信标B02,如图2的第二横档所示。
此外,假定出现另一个新通信站03。此时,通信站03从通信站01和通信站02接收至少一个信标B01和B02,并识别这些现有通信站的存在。然后,通信站03在来自通信站01和02的两个信标B01和B02之间的间隔的基本上中心位置开始发送其信标B03,如图2的第三横档中的信标B03所示。
之后,当以相同的算法在新的邻近通信站进入网络时,信标间隔变得越来越窄。例如,如图2的最下面的横档所示,在通信站03之后出现的通信站04在来自通信站02和01的信标B02和B01的基本上中心定时处设置其信标发送定时,用信标B04示出。而后新出现的通信站05在来自通信站02和04的信标B02和B04的基本上中心定时处设置其信标发送定时,用信标B05示出。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必须设置最小信标间隔Bmin,以避免信标溢出带宽(超帧间隔)。例如,如果假定最小信标间隔Bmin设置为625微秒,则在无线电波的服务区域内最多能够容纳64个通信站。
图3示出信标发送定时的一个实例。但是,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40毫秒超帧间隔的时间流逝通过用圆圈上顺时针旋转的时钟来表示。
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从0至F总共16个通信站构成网络的节点。假定信标分配根据顺序地将新进入的通信站的定时基本上设置在现有通信站所设置的信标间隔的中心的算法来设置,如上面参照图2所述。在设定Bmin为2.5毫秒的情况下,不能再有更多的通信站进入网络。在根据上述进程中的位置处从每一个通信站开始发送信标的此阶段在下文中称作“步骤1”。确定信标发送位置的详细进程将在下文中描述。
在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无线网络中,基本上采纳与传统的进程相似的基于CSMA的访问进程,即,在确认发送之前介质为干净之后执行发送。但是,在发送信标信号使其它邻近通信站知道其存在之后,每一个通信站获取优先时隙,其中该通信站能够优先于其它站发送信息。当没有要发送的数据时,每一个通信站能够释放其自己的优先时隙,或者将该优先时隙出借给其它通信站,其详细进程将在下文中描述。
类似于IEEE802.11系统等的情形,在该具体实施例中也能够定义多个数据包间隔。现在将参照图13描述在该实施例中定义的数据包间隔。数据包间隔定义SIFS(短帧间空间)和LIFS(长帧间空间)。SIFS数据包间隔仅保证优先的数据包,而允许其它数据包在LIFS加上在确认介质干净后随机获得的随机回退(backoff)数据包间隔中发送。任何公知的方法可以用于随机回退值的计算方法。
此外,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定义“LIFS”和“FIFS(远帧间空间)+回退”而不是上述的“SIFS和LIFS+回退”。尽管通常采用“SIFS”和“LIFS+回退”数据包间隔,但是在保证特定通信站的优先发送权的时间帧中,其它通信站使用“FIFS+回退”数据包间隔,并且保证其优先权的通信站使用SIFS或LIFS数据包间隔。
尽管每一个通信站以恒定间隔发送信标,但是保证发送信标的通信站在发送信标后特定时间的优先权。图14示出如何保证信标发送站的优先权。优先周期定义为TPP(传输优先周期),而除TPP之外余下的周期定义为FAP(Fairly Access Period,正当接入周期)。图6示出超帧间隔的结构。如图6所示,紧随每一个通信站的信标发送之后,分配用于发送信标的具体通信站的TPP,并且在等于TPP的时间过去之后,跟随FAP直至在下一个随后的通信站的信标发送处中止为止。尽管在该具体示例中TPP在信标发送之后立即开始,但是本发明不应该仅限于该示例,TPP的开始时间可以设置为例如针对信标发送时间的任何相对位置(时间)。
现在将再次讨论数据包间隔。每一个通信站在以LIFS+回退为间隔的FAP中发送。另一方面,对于信标和其自己的TPP之内的数据包的发送,允许以SIFS间隔发送。对于其自己的TPP之内的数据包发送,也允许以LIFS间隔进行发送。另一方面,对于保证其它通信站的TPP之内的数据包发送,以FIFS+回退间隔发送。尽管在IEEE802.11系统中数据包间隔总是等于FIFS+回退,但是在本安排中间隔可以更短,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数据包发送。
尽管在上面的示例中描述优先发送权仅保证给在TPP中的通信站,但是该优先发送权也可以保证给处于TPP中的通信站所访问的通信站。尽管在TPP中发送基本上是优先的,但是在自身(或呼叫)通信站没有信息可以发送、却知道其它通信站保存有要发送给呼叫通信站的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发送传呼消息或查询消息给所述其它通信站。
与此相反,在发送信标但通信站没有信息可以发送时、并且不知道其它通信站是否保存有要发送给呼叫通信站的任何信息的情况下,通信站可以不作任何事情,并放弃在TPP中保证的优先发送权,从而不发送任何信息。结果,任何其它的通信站可以开始发送,技术在LIFS+回退或FIFS+回退过去之后的时间帧内。
考虑图6所示的TPP紧随信标之后的结构,在传输效率方面,最好是通信站的信标发送定时在超帧间隔内平均分布,而不是密集集中分布。因此,在该具体实施例中,信标发送基本上在通信站能够听到其自己信标的区域中信标的最长时间带的中心位置处开始。
图7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网络系统中的示意数据包格式。在数据包的头部添加的是前同步,包括用于使其它通信站知道每一个通信站的存在的唯一字。
紧接前同步之后发送的是标题部分,其中存储数据包的属性、长度、以及发送功率,并且如果PHY在多发送速率模式中,还存储有效载荷部分的发送速率。降低标题部分的发送速率,以便所需的SNR能够比有效载荷部分低大约数dB。标题部分不同于所谓的MAC首标。在所示的示例中,MAC首标包括在有效载荷部分中。
有效载荷部分是表示为PSDU(PHY服务数据单元)的部分,用于存储包括控制信号和信息的发信者比特序列。PSDU包括MAC首标和MSDU(MAC服务数据单元),并且是存储更高层所传输的数据序列的MSDU部分。
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详细地描述,假定前同步的长度为8微秒,有效载荷部分的发送比特率为100Mbps,以及标题部分为3字节并以12Mbps发送。换句话说,为了发送或接收一个PSDU,导致10微秒(8微秒前同步+2微秒标题)的系统开销。
图8示出信标信号格式的示例。如图8所示,信标信号包括使其它通信站知道具体通信站的存在的前同步、之后的标题和有效载荷部分PSDU。标题部分携载表明该数据包是信标的信息。还包含在PSDU中的是随后的要通知其它通信站的信息。
Tx.ADDR:发送器(Tx)的MAC地址
TOI:TBTT偏移指示符
NBOI:相邻信标偏移信息
TIM:业务指示映射
PAGE:传呼
TIM是用于通知通信站当前保存有要发送给特定通信站的信息的信息。参考该TIM以便识别出接收站必须进行接收。传呼是用于表示列在TIM中的一个接收站被调度以便在下一个随后的TPP发送的字段。在该字段中指定的通信站必须准备在TPP中接收。还准备其它的字段(即,ETC字段)。
NBOI是描述相邻通信站的信标分配的信息。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由于在超帧间隔内存在至多16个信标位置,NBOI构建为与每一个信标位置相对应的16比特长的字段,并在位图(bit map)格式中描述关于接收的信标位置的信息。并且,通过设置自身站的信标发送定时作为基准,写入1作为与来自每一个通信站的信标接收定时相对应的相对位置处的比特位,而在与没有发送信标的相对位置相对应比特位置保持0。
图9示出描述NBOI的示例。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NBOI字段表示图3所示的通信站0“能够接收来自通信站1和通信站9的信标”。针对与能够接收的信标的相对位置相对应的比特位,如果收到信标则分配一个标记,而如果没有收到则分配空白。应该指出的是,为了其它目的,那些标记可以用在与没有收到信标的定时相对应的比特位置处。在该具体实施例中,通信站从其它通信站接收信标,以便根据每一个信标中NBOI的描述而避免信标冲突。
图10示出每一个通信站如何根据NBOI的描述来避免信标冲突。通信站STA0至STA2如何进入的方式示于图10的每一个横档中,其中每一个通信站的位置示于每一个横档的左侧,而在右侧示出从每一个通信站发送的信标的位置。
在图10最上面的横档中所示的是仅存在站STA0的情形。此时,通信站STA0试图接收信标,但是没有信标可以接收。结果,通信站STA0任意设置信标发送定时,并且只要信标发送定时到达就发送信标。信标每隔40毫秒发送。此时,在来自通信站STA0的信标中携载的NBOI字段中的所有比特位都是0。
在图10的中间横档所示的是当另一个通信站STA1进入通信站STA0的通信区域的状态。STA1尝试接收信标,并且成功地从STA0接收到信标。由于在来自STA0的信标的NBOI字段中除了在其自身的发送定时的比特位之外所有的比特位都是0,所以STA1根据在上文中描述的步骤1,将其信标发送定时设置在基本上位于来自STA0的信标间隔的中心处。
从STA1发送的信标的NBOI字段在与来自其自身站的信标发送定时和来自STA0的信标发送定时相对应的比特位设置为1,而在所有的其它比特位填充0。另外,当识别出来自STA1的信标时,STA0将NBOI字段中相应的比特位置设置为1。
图10的最下面的横档所示的是STA2随后进入通信站STA1的通信区域的状态。在所示的示例中,STA0对于STA2属于隐藏终端。因此,由于STA2不能识别STA1正在从STA0接收信标,所以有可能STA2以与STA0相同的定时发送信标,从而导致如右侧所示的冲突。
使用NBOI来避免这种现象。首先,来自STA1的信标中的NBOI字段不仅在代表其自身的发送定时的比特位设置1,而且在代表来自STA0的信标发送的比特位也设置1。结果,尽管STA2不能直接接收STA0正在发送的信标,也能够根据从STA1接收的信标识别STA0正在发送的信标的定时,从而避免在该特定定时的信标发送。由此,STA2在基本上来自STA0和STA1的信标间隔的中心处设置信标发送定时,如图11所示。当然,在从STA2发送的信标的NBOI中在STA2和STA1的信标发送定时的比特位设置1。
根据到此为止所述的基于NBOI字段中的描述的信标冲突避免功能,能够识别隐藏终端,即,在邻近站之下的下一个站的信标位置,从而能够避免信标冲突。
如上所述,在根据该具体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每一个通信站发送信标信息使其它通信站知道其自身站的存在以及网络配置。另外,任何新进入网络的通信站通过接收信标信号检测进入到通信区域中,并解释包括在信标中的信息,从而通过以避免与现有信标信号相冲突的方式发送其信标来构建新网络。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每一个通信站在发送信标之后能够立即获得预定的时间间隔作为优先时隙,其中该通信站能够优先使用用于信息传输(发送和/或接收)。
此时,如果以定期的时间间隔平均提供给每一个通信站优先时隙,而不考虑是否存在发送数据,则存在不能高效利用通信带宽的问题。例如,给予诸如VTR、视频/音频服务器等处理巨量发送数据的信号源设备、以及诸如显示器、耳机等作为目的地且主要目的用于接收的接收设备相等的发送间隔是非常荒谬的。
对于这些接收设备,优先时隙的利用价值非常低。因此,在本发明中,当分配给站本身的时隙没有被使用时,时隙出借给需要的另一个站,从而能够高效地使用通信带宽,并改善整个系统的吞吐量。与这些接收设备类似,没有很多发送数据的通信站可以使用或不使用进程(procedure)将其自己的优先时隙分配给另一个站。
具有进程的优先时隙出借:
现在将参照图12描述具有进程的出借优先时隙的实施例。
在该图所示的示例中,将变为优先时隙的出借方的站A通过其自身的发送信标通告其自身的优先时隙能够出借。借用方的设备可以描述为在信标中描述的数据。例如,如果站A是AV数据的输出目的地,例如,显示器,则经常出现和电视调谐器、视频记录和再现设备等连接的情况,从而能够描述有关优先地出借优先时隙给具有信号源和接收器关系的设备。
图13示出在该实施例中使用的信标信号的结构示例。如图中所示,对于现有信标数据(参见图8),提供额外的字段分别描述出借优先时隙的存在/不存在、优先时隙的返还请求、以及可能的优先时隙的借用方。
如果代码“1”写入优先时隙出借字段中,则表示允许该优先时隙出借。此外,如果代码“0”写入优先时隙返还请求字段中,则表示仍然不需要返还该优先时隙。
假定描述优先时隙允许被出借的信标信号由邻近的站B和C从站A收到。如果站B和C两者都处理大量的发送数据,并且都想不仅使用其自身的优先时隙,而且想使用其它站的优先时隙,则它们向站A发出优先时隙借用请求命令。
当收到该优先时隙借用请求命令时,站A根据可能的借用方的优先权(信号源和接收器之间的关系,等等)、或者请求命令的到达顺序确定优先时隙的借用方,并向发出请求命令的每一个站返回优先时隙出借允许命令。
图14示出优先时隙出借请求命令和优先时隙出借允许命令的结构示例。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每一个命令配置有写入出借开始时间、出借周期、返还间隔或返还周期、以及节点ID的字段。
出借开始时间以如下格式写入,开始出借优先时隙的时间例如是在特定超帧间隔之后。此外,出借周期例如以如下方式描述,借出优先时隙的周期具有特定的超帧间隔。
对于返还间隔或返还周期,描述周期地返还优先时隙的间隔和周期。例如,“5/1”表示每5个超帧间隔返还一次优先时隙(参见图15)。此外,“0/0”表示返还间隔或返还周期每次都将由信标指定。
节点ID可以仅为指定终端的信息,不受具体限制,并且可以是例如随机数。
在图13所示的示例中,站A允许站B借用其优先时隙。结果,作为借用优先时隙的请求者的站B除了其自身的优先时隙(未示出),还能够通过使用站A的优先时隙执行发送。此外,由于作为借用优先时隙的另一个请求者的站C没有被站A允许,则不能通过使用站A的优先时隙来执行发送。
如果完成了优先时隙出借处理,接下来站A在其自身站的信标信号的优先时隙出借字段中写入代码“0”,从而表明不再允许优先时隙的出借。另外,在优先时隙返还请求字段中连续写入代码“0”,而不需要返还优先时隙给站B。由于代码“0”写在来自站A的信标信号的优先时隙返还请求字段中,所以站B继续使用站A的优先时隙。
优先时隙的返还处理:
另一方面,考虑站本身可能需要使用优先时隙的情况,尽管优先时隙已经出借给其它站,所以需要一种能够请求使用优先时隙的站返还该优先时隙的机制。
在图12所示的示例中,如果站A本身需要使用优先时隙,则站A将代码“0”写入其自身站的信标信号的优先时隙出借字段中,表明不再允许优先时隙的出借,并将代码“1”写入优先时隙返还请求字段中,从而提醒优先时隙的返还。另一方面,作为优先时隙的借用方的站B识别出其被请求返还优先时隙,并停止使用站A的优先时隙。然后,站A取回其自己的优先时隙并使用其执行数据发送。
随后,站A将代码“0”写入优先时隙出借字段中,而其需要使用自身的优先时隙,并通告邻近的站不再可能出借优先时隙。
不具有进程的优先时隙出借:
现在将参照图16描述不具有进程的出借优先时隙的实施例。在这种情况下,类似于放弃使用优先时隙而不是出借优先时隙的方法。与图12所示的通过进程来出借优先时隙相比,具有可以省略通信站之间协商处理的优点。
在该图所示的示例中,作为优先时隙的出借方的站A通过其自身的发送信标通告站A放弃其自身站的优先时隙。如果采用如图13所示的信标的帧结构,则在优先时隙出借字段中写入表明放弃优先时隙的代码“2”。
假定描述放弃优先时隙的信标信号由邻近站B和C从站A收到。如果站B和C两者都处理大量的发送数据,并且都不仅想使用其自身的优先时隙,而且想使用其它站的优先时隙,则通过诸如CSMA/CA等的随机接入系统在这些通信站之间获得放弃的优先时隙。
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在站A的优先时隙内预先开始数据发送的站B获得该优先时隙。在这种情况下,无需与该优先时隙的最初拥有者站A进行诸如交换优先时隙的出借请求命令用于相应的出借允许命令的协商。
站A将代码“2”写入其自身站的信标信号的优先时隙出借字段中,将代码“0”写入优先时隙返还请求字段中,并继续通告放弃,从而继续放弃其自身的优先时隙。所放弃的优先时隙在收到该信标信号的邻近通信站之间以诸如CSMA/CA的随机接入进程来使用。
当在优先时隙内完成了数据发送时,使用其它站放弃的优先时隙的通信站释放该优先时隙。因此,通过时间共享方式一个优先时隙可以由两个或更多通信站共享。在图16所示的示例中,站A放弃的优先时隙由站C使用,然后在第二超帧间隔中由站B使用。
随后,当站A本身需要使用优先时隙时,站A在其自身站的信标信号的优先时隙出借字段中写入代码“0”,并通告不再放弃其优先时隙。收到信标信号的邻近通信站识别出不再执行优先时隙的出借(放弃),并避免使用站A的优先时隙。
优先时隙的返还处理:
当在出借协商时设置的出借周期届满时,借用其它站的优先时隙的通信站返还所述优先时隙。在出借周期届满之前没有发送数据时,主动结束优先时隙的使用,并释放该优先时隙,以便高效利用带宽。
图17示出使用从站A借用优先时隙的站B返还优先时隙的操作。
在该图的左侧,响应在出借协商时设置的出借周期已经届满,站B返还所述优先时隙。此时,如果站A仍然能够出借优先时隙,则站A将代码“1”写入其自身信标信号的优先时隙出借字段中,从而表明允许出借其优先时隙。
此外,在该图的右侧,响应已经完成数据发送,站B返还优先时隙。在这种情况下,站B例如发送优先时隙使用结束命令给站A,从而明确表明将返还优先时隙。此时,如果站A仍然能够出借优先时隙,则站A将代码“1”写入其自身信标信号的优先时隙出借字段中,从而表明允许出借其优先时隙。
无线通信设备的优先时隙出借进程:
图18是表示通过无线电通信设备优先时隙的出借操作的进程。
当通信协议的上层执行优先时隙的出借允许指令时(步骤S1),还确定在数据缓冲器102中是否存储有发送数据(步骤S2)。此时,如果没有发送数据,则生成表明允许出借优先时隙的信标数据,并以预定的信标发送定时进行发送(步骤S3)。
另一方面,如果通信协议的上层不允许出借优先时隙(步骤S1),或者没有发送的发送数据仍然剩余在数据缓冲器102中(步骤S2),则生成表明不允许出借优先时隙的信标数据,并以预定的信标发送定时发送该信标数据(步骤S4)。
虽然参照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其他变更和修改。换句话说,本发明以示例方式进行了公开,但是说明书的描述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确定本发明的特征,应该考虑所附的权利要求。

Claims (30)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在多个彼此之间不具有控制站和受控站的关系的无线通信站之间形成网络,其特征在于:
每一个通信站能够获得优先时隙,所述通信站本身使用所述优先时隙以预定时间间隔优先执行数据发送;以及
每一个通信站能够释放所述优先时隙、或者将所述优先时隙分配给其它通信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在以预定帧间隔发送信标之后每一个通信站获取所述优先时隙,所述通信站本身使用所述优先时隙执行数据发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响应通信协议上层的许可,每一个通信站释放或分配其自己的优先时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每一个通信站根据在其自身的缓冲器中没有发送数据这一事实,释放或分配其自己的优先时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分配其自己的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的通信站能够从其它通信站取回所述优先时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由其它通信站分配给其优先时隙的通信站响应来自所述其它通信站的返还请求,释放所述优先时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由其它通信站分配给其优先时隙的通信站响应在其自身的缓冲器中没有发送数据这一事实,释放所述优先时隙。
8.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在无线通信环境下运行,在所述无线通信环境中,通信站没有控制站和受控站的关系,所述无线通信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装置,用于发送和/或接收无线通信数据;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通信装置的发送和/或接收无线通信数据的操作;
优先时隙获取装置,用于获取优先时隙,通信站本身使用所述优先时隙在所述无线通信环境下以预定时间间隔优先执行数据发送;
优先时隙出借装置,用于释放或分配其自身的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以及
优先时隙借用装置,用于借用其它通信站的优先时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优先时隙获取装置在以预定帧间隔发送信标之后获取所述优先时隙,所述通信站本身使用所述优先时隙优先执行数据发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优先时隙出借装置响应通信协议上层的许可或根据在通信站中的缓冲器中没有发送数据这一事实、释放其自己的优先时隙,或者响应来自其它通信站的请求分配其自己的优先时隙。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优先时隙出借装置根据在通信站中的缓冲器中没有发送数据这一事实,释放或分配其自己的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
优先时隙返还请求装置,用于请求取回其自己的已经由所述优先时隙出借装置释放或分配给其它通信站的优先时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优先时隙返还请求装置响应需要其自己的优先时隙这一事实,请求返还其自己的优先时隙已经分配给其它通信站的优先时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
当分配其自己的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时,所述优先时隙返还请求装置设置其它通信站使用所述优先时隙的届满时间。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优先时隙借用装置响应其它通信站释放或分配其自身的优先时隙,使用其它通信站的优先时隙。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
优先时隙返还装置,用于释放或返还所述优先时隙借用装置所借的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优先时隙返还装置响应其自身的数据发送已经结束这一事实释放使用其它通信站的优先时隙。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
响应已经到达在其它通信站分配其自己的优先时隙时所设置的使用优先时隙的届满时间的结束时间这一事实,或者响应来自其它通信站的返还优先时隙的请求,所述优先时隙返还装置返还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
响应通信站从其它通信站收到优先时隙的返还请求这一事实,所述优先时隙返还装置返还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
20.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在无线通信环境下运行,在所述无线通信环境中,通信站没有控制站和受控站的关系,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优先时隙获取步骤,用于获取优先时隙,通信站本身使用所述优先时隙在所述无线通信环境下以预定时间间隔优先执行数据发送;
优先时隙出借步骤,用于释放或分配其自身的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以及
优先时隙借用步骤,用于借用其它通信站的优先时隙。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优先时隙获取步骤在以预定帧间隔发送信标之后获取所述优先时隙,所述通信站本身使用所述优先时隙优先执行数据发送。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优先时隙出借步骤响应通信协议上层的许可或根据在通信站中的缓冲器中没有发送数据这一事实、释放其自己的优先时隙,或者响应来自其它通信站的请求分配其自己的优先时隙。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优先时隙出借步骤根据在通信站中的缓冲器中没有发送数据这一事实,释放或分配其自己的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
优先时隙返还请求步骤,用于请求取回其自己的已经由所述优先时隙出借步骤释放或分配给其它通信站的优先时隙。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优先时隙返还请求步骤响应需要其自己的优先时隙这一事实,请求返还其自己的优先时隙已经分配给其它通信站的优先时隙。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当分配其自己的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时,所述优先时隙返还请求步骤设置其它通信站使用所述优先时隙的届满时间。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优先时隙借用步骤响应其它通信站释放或分配其自身的优先时隙,使用其它通信站的优先时隙。
28.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
优先时隙返还步骤,用于释放或返还所述优先时隙借用步骤所借的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优先时隙返还步骤响应其自身的数据发送已经结束这一事实释放使用其它通信站的优先时隙。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响应已经到达在其它通信站分配其自己的优先时隙时所设置的使用优先时隙的届满时间的结束时间这一事实,或者响应来自其它通信站的返还优先时隙的请求,所述优先时隙返还步骤返还优先时隙给其它通信站。
CNB2004100616791A 2003-06-24 2004-06-24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4796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79507A JP2005020163A (ja) 2003-06-24 2003-06-24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179507/2003 2003-06-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4676A CN1574676A (zh) 2005-02-02
CN100347969C true CN100347969C (zh) 2007-11-07

Family

ID=34131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6167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47969C (zh) 2003-06-24 2004-06-24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036475A1 (zh)
JP (1) JP2005020163A (zh)
CN (1) CN100347969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72473B2 (en) 2003-10-15 2013-06-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LAN protocol stack
US8462817B2 (en) 2003-10-15 2013-06-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multiplexing protocol data units
US8284752B2 (en) * 2003-10-15 2012-10-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medium access control
US8842657B2 (en) 2003-10-15 2014-09-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High speed media access control with legacy system interoperability
US9226308B2 (en) 2003-10-15 2015-12-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medium access control
US8233462B2 (en) 2003-10-15 2012-07-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High speed media access control and direct link protocol
US8483105B2 (en) 2003-10-15 2013-07-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High speed media access control
US8903440B2 (en) 2004-01-29 2014-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tributed hierarchical scheduling in an ad hoc network
CN1954562B (zh) * 2004-02-06 2010-12-0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超宽带媒体访问控制分布式预留协议的系统和方法
US8315271B2 (en) 2004-03-26 2012-1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 ad-ho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564814B2 (en) 2004-05-07 2009-07-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mode and rate selection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401018B2 (en) * 2004-06-02 2013-03-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7411551B2 (en) * 2004-06-21 2008-08-12 Korea Electr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ynchronous wireless positioning by ordered transmission
US8098666B2 (en) * 2004-08-12 2012-01-17 Stmicro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 priority-based, low-collision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using a super-frame structure
US8966120B2 (en) * 2004-08-12 2015-02-24 Stmicro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 priority-based, low-collision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KR100905817B1 (ko) * 2004-08-31 2009-07-02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장치
US7567526B2 (en) * 2005-01-28 2009-07-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ynchronous wireless collision detection with acknowledgement for ad hoc wireless networks
US7826472B2 (en) * 2005-02-18 2010-11-02 Avaya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viding priority access to 802.11 endpoints using DCF protocol
JP2006279253A (ja) * 2005-03-28 2006-10-12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8027288B2 (en) 2005-04-22 2011-09-27 Nokia Corporation Reducing beacon slot acquisition time in distributed media access control network
US20070042795A1 (en) * 2005-08-19 2007-02-22 Mo Shaomin S Method of band multiplexing to improve system capacity for a multi-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454218B2 (en) * 2005-08-19 2008-11-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Method of band multiplexing to improve system capacity for a multi-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00336B2 (en) 2005-09-12 2013-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with reverse direction gra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2007081579A (ja) * 2005-09-12 2007-03-29 Canon Inc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1263672B (zh) * 2005-09-21 2011-11-30 Lg电子株式会社 降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令开销和功耗的方法
WO2007055994A2 (en) 2005-11-02 2007-05-1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nomous channel coordination for a wireless distribution system
WO2007071198A1 (en) * 2005-12-23 2007-06-28 Hong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 distributed wireless network with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US20070189298A1 (en) * 2006-02-15 2007-08-16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Distributed wireless network with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KR100725932B1 (ko) * 2006-05-02 2007-06-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유에스비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선유에스비 장치
US8064401B2 (en) * 2006-07-14 2011-1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xpedited handoff
US8259633B2 (en) * 2006-10-30 2012-09-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LA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beacon transmitting method
JP4702480B2 (ja) 2007-03-27 2011-06-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中継装置、パケット中継装置におけるキュースケジュールの方法、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EP2140713B1 (en) 2007-05-02 2017-03-01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s,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signaling allocation of neighbor cells
US10623998B2 (en) 2007-05-31 2020-04-1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rice offerings for bandwidth-sharing ad hoc networks
US8520535B2 (en) 2007-05-31 2013-08-2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Optimization process and system for a heterogeneous ad hoc Network
US10419360B2 (en) * 2007-05-31 2019-09-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arket-driven variable price offerings for bandwidth-sharing ad hoc networks
US8320414B2 (en) 2007-05-31 2012-11-2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ormation and rearrangement of lender devices that perform multiplexing functions
US8620784B2 (en) 2007-05-31 2013-12-3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ormation and rearrangement of ad hoc networks
US8249984B2 (en) * 2007-05-31 2012-08-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ir-sharing in bandwidth sharing ad-hoc networks
JP4349439B2 (ja) * 2007-06-07 2009-10-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134924B2 (en) * 2007-11-27 2012-03-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shared air link resources for traffic
US8644155B2 (en) 2008-01-29 2014-02-04 Sony Corporation Multi-hop wireless terminal and traffic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1803446B (zh) * 2008-07-15 2013-10-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采用了所述装置的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KR20110040638A (ko) * 2009-10-13 2011-04-2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긴급 데이터를 위한 슬롯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긴급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CN102457978A (zh) * 2010-10-21 2012-05-16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回退控制方法
BR112013028504A2 (pt) * 2011-06-14 2017-01-10 Abb Research Ltd método para atribuir largura de banda para dispositivos de campo sem fio, dispositivo de gerenciamento de rede sem fio e produto de programa de computador para dispositivo de gerenciamento de rede sem fio
US20130223313A1 (en) * 2012-02-23 2013-08-2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cheduling Communications
CN103781153A (zh) * 2012-10-23 2014-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元素字段的定义方法及装置
US9763221B2 (en) 2014-10-16 2017-09-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of a neighbor aware network
US9769645B2 (en) 2014-10-16 2017-09-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of a neighbor aware network
US9961668B2 (en) 2014-10-16 2018-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of a neighbor aware network
US9763223B2 (en) 2014-10-16 2017-09-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of a neighbor aware network
JP6544081B2 (ja) * 2015-06-30 2019-07-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9672998B (zh) * 2017-10-13 2022-01-18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蓝牙联机建立方法
KR102517652B1 (ko) * 2018-04-03 2023-04-05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기지국 장치, 단말 장치, 통신 방법 및 통신 시스템
US10644744B2 (en) * 2018-08-21 2020-05-05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ltra wideband multiuser interference reduc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28020A2 (en) * 2000-09-29 2002-04-04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d hoc network accessing using distributed election of a shared transmission schedule
US20020075941A1 (en) * 2000-12-14 2002-06-20 Motorola, Inc. Multiple access frequency hopping network with interference anticipation
US20020167961A1 (en) * 2001-02-28 2002-11-14 Haartsen Jacobus C.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in AD hoc wireless picone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06560A (en) * 1994-09-23 1997-02-25 Motorola, Inc.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portable device
US6011784A (en) * 1996-12-18 2000-01-04 Motorola,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asynchronous and isochronous spectrum for voice and data
US5935218A (en) * 1997-04-04 1999-08-10 Siemen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us network prioritization using the broadcast of delay time to lower priority users from high priority users in a token or loop network
US6600754B1 (en) * 1999-06-28 2003-07-29 Rockwell Colli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using standby slots
KR20060007009A (ko) * 2003-05-07 2006-01-23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무선통신 시스템, 무선통신장치 및 무선통신방법과컴퓨터·프로그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28020A2 (en) * 2000-09-29 2002-04-04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d hoc network accessing using distributed election of a shared transmission schedule
US20020067736A1 (en) * 2000-09-29 2002-06-06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 hoc network access employing the distributed election of a shared transmission schedule
US20020075941A1 (en) * 2000-12-14 2002-06-20 Motorola, Inc. Multiple access frequency hopping network with interference anticipation
US20020167961A1 (en) * 2001-02-28 2002-11-14 Haartsen Jacobus C.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in AD hoc wireless picone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020163A (ja) 2005-01-20
CN1574676A (zh) 2005-02-02
US20050036475A1 (en) 2005-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7969C (zh)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US8169941B2 (en) QoS scheduling methods for WLANs with heterogenous applications
CN1698317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US7675878B2 (en) Enhanced passive scanning
CN105827372B (zh) 响应移动电子设备共址并存请求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665172A (zh) 无线通信系统、设备、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N1728580A (zh) 用于无线电通信的系统、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EP2103042B9 (en) Wireless network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846361A (zh) 用于在宽带无线接入通信系统中控制介质接入控制层的操作状态的设备和方法
CN1826762A (zh) 无线网络的媒体接入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722632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N1478366A (zh) 无线通信系统
CN1159110A (zh)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的访问方式、移动台和基台
CN1713775A (zh) 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装置
CN1898920A (zh) 使用保留指示符的小区间干扰减轻技术
CN1925656A (zh) 多模通信集成电路及其进行信息交互的方法
CN1069154A (zh) 数字蜂窝覆盖网络
CN1684441A (zh) 基于发射功率控制的无线局域网系统和控制发射功率的方法
CN101076971A (zh) 存取无线通信媒介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787468A (zh) 无线局域网基站装置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
CN1946047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及其计算机程序
CN1933449A (zh) 无线局域网(wlan)中的分组流量控制
CN1933446A (zh) 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方法
CN1993932A (zh) 通知业务接收可用性以及确定活动或非活动状态的方法
CN100345392C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