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38535C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38535C CN100338535C CNB2004100042157A CN200410004215A CN100338535C CN 100338535 C CN100338535 C CN 100338535C CN B2004100042157 A CNB2004100042157 A CN B2004100042157A CN 200410004215 A CN200410004215 A CN 200410004215A CN 100338535 C CN100338535 C CN 10033853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fer
- intermediate transfer
- paper
- imaging device
- toner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提供有:感光鼓,调色图像形成于该感光鼓的表面上;中间转印带,感光鼓的调色图像通过第一转印部分而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且该转印的调色图像通过第二转印部分而转印到纸张上;以及绕出辊,该绕出辊抵靠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后表面,以便向该中间转印带施加张紧力。该绕出辊形成第一转印部分,该第一转印部分使得中间转印带以缠绕形式抵靠感光鼓,且该绕出辊形成朝向第二转印部分的平面部分。该绕出辊布置在从第二转印辊指向感光鼓的投影区域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例如印刷机、复印机和传真机;尤其是涉及使该成像装置紧凑。
背景技术
在采用电子照相成像系统的、称为印刷机、复印机和传真机的成像装置中,图像以如下方式形成:也就是,在光照射到已经由静电潜像形成单元均匀充电的图像承载器(例如感光鼓)上以便获得静电潜像之后,将调色剂施加到静电潜像上,以便通过显影单元来可视化。然后,例如多个调色图像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该多重调色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例如纸张)上,以便将调色图像固定在记录介质上。
在现有技术中,这样的技术思想为已知(例如参考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109767,第4至5页,图1)。即,旋转类型的显影装置布置在感光鼓附近,该显影装置包括四个彩色(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显影装置,这四个彩色显影装置作为沿旋转部件的周向的显影装置。由该旋转类型的显影装置顺序形成的调色图像以多重方式转印到转印带上。在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109767所述的系统的图像处理装置中,当输出全彩色图像时,每次转印带旋转一圈,黄色调色图像、品红色调色图像、青色调色图像和黑色调色图像第一转印到该转印带上。这四个彩色调色图像在转印带上顺序彼此叠加。然后,该调色图像再通过在第二转印位置利用第二转印辊而从全部四个彩色调色图像彼此叠加的部分第二转印到纸张上。
这时,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109767中,该布局设计成使第一转印部分和第二转印部分之间的距离变长,以便在输送长度较长的纸张的第一转印操作完全结束之前,调色图像的顶端部分不会到达第二转印部分。除了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109767,还已知另一技术思想(例如参考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9-90779,第3至5页,图1和3)。即,在彩色成像装置中,形成于图像承载器上的调色图像第一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然后,在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图像第二转印到转印介质(如纸张)上,其中,从第一转印位置到第二转印位置而确定的距离设置成比转印部件的最大长度更长。如前所述,因为从第一转印位置到第二转印位置而确定的距离设置成比转印材料的最大长度更长,因此,可以避免在第二转印操作过程中进行第一转印操作。因此,可以避免当转印材料冲进第二转印位置时出现的速度变化。
而且,还提出了采用以下系统的另一成像装置(例如参考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2-341706,第3至5页,图1)。在该成像系统中,为了使多个彩色图像在中间转印带上相互叠加,并使该叠加的彩色图像进行转印以便获得彩色图像,记录介质储存单元布置在该成像装置的底侧,转印材料沿基本垂直的方向输送,且在该转印材料上形成图像之后,该转印材料向位于该装置上侧的排出单元排出。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2-341706所述的设计中,中间转印带布置在旋转显影装置的上侧,排出盘布置在该中间转印带上面。
不过,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109767和特开平9-90779所述的技术思想中,因为在第一转印位置和第二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非常长,因此在执行第一转印操作之后一直到进行第二转印操作的持续时间将延长,因此所谓的“通过时间”将变得非常长。而且,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109767和特开平9-90779中所述的技术思想中,在第一转印位置和第二转印位置之间确定的距离很长,因此成像装置变得庞大。
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2-341706中关于使转印材料进入第二转印位置的装置并没有充分介绍。当转印材料进入第二转印位置时出现的振动将不能避免。且由转印材料擦过中间转印带的现象引起的所谓“涂抹”将无法避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能够通过将第一转印位置布置在第二转印位置附近而变得紧凑。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实现使纸张平滑进入第二转印位置。
本发明的还一目的是防止由纸张冲向第二转印位置而引起的图像质量问题。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特征在于任意采用以下思想:也就是,第一转印部分和第二转印部分都通过放入位置确定装置或张紧辊而形成,中间转印部件布置成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环形皮带的形状。而且,各结构元件合适布置成合适布局,以便使纸张的进入角度构成预定角度。而且,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可以缩短输出印刷品输出所需的时间,并可以做得紧凑,还可以使图像质量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第一转印装置,用于将形成于图像承载器上的调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第二转印装置,该第二转印装置布置在第一转印装置附近,并沿中间转印部件的枢轴旋转方向在该第一转印装置的下游侧,用于将已经由中间转印部件保持的调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上;以及位置确定装置,该位置确定装置抵靠中间转印部件的、并不保持调色图像的平面,用于确定在第一转印装置和第二转印装置之间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有第一转印装置,该第一转印装置使中间转印部件以缠绕形式抵靠图像承载器,以便将调色图像转印给中间转印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有第二转印装置,该第二转印装置通过第二转印部件而形成第二转印部分,该第二转印部件布置成与中间转印部件的、保持调色图像的平面相对,其中,位置确定装置通过中间转印部件形成平面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当由位置确定装置形成的平面部分的特征在于相对于纸张输送通路以预定角度倾斜时,优选是该结构有以下方面:该结构可以防止纸张的顶端部分与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直到该纸张到达第二转印部分,且可以缓和当纸张的顶端部分冲入第二转印部分中时产生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该纸张输送通路可以形成于调色剂收集容器的表面上,该调色剂收集容器收集留在图像承载器上的调色剂,且该纸张输送通路可以形成这样,即纸张从纸张输送通路相对第二转印部分冲入的冲入角度为大于或等于20度,并小于或等于45度。更优选是,纸张进入时的预定角度大于或等于20度,并小于或等于35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它包括:图像承载器,该图像承载器形成在它表面上的调色图像;中间转印部件,形成于该图像承载器上的调色图像通过第一转印部分转印到该中间转印部件上,且该中间转印部件通过第二转印部分将该转印的调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上;以及张紧辊,该张紧辊抵靠中间转印部件的后表面,以便向该中间转印部件施加张紧力,其中,该张紧辊形成指向第二转印部分的平面部分,且该张紧辊布置在从用于形成第二转印部分的第二转印部件指向图像承载器的投影区域内。
这时,对于由该张紧辊形成的平面部分,从基本垂直底部输送的纸张可以进入该平面部分。应当知道,该张紧辊并不需要完全包含在该投影区域内,而是可以该张紧辊的一部分包含在该投影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有成像装置,其中,从垂直底部输送的纸张以预定角度进入由张紧辊形成的该平面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该预定角度大于或等于20度,并小于或等于45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该预定角度大于或等于20度,且小于或等于35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有中间转印部件,该中间转印部件是由弹性部件制成的皮带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它包括:图像承载器,调色图像形成于该图像承载器的表面上;中间转印带,该中间转印带由弹性皮带制成,该中间转印带在第一转印部分处以缠绕形式抵靠图像承载器,并暂时保持形成于该图像承载器上的调色图像;第二转印部件,用于在第二转印部分处将所述暂时保持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上;以及位置确定部件,该位置确定部件布置在中间转印带的内部,并在第一转印部分和第二转印部分之间,用于确定第一转印部分的位置和第二转印部分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优选是,当位置确定部件的特征在于该位置确定部件形成在该位置确定部件自身和第二转印部件之间的平面部分时,纸张可以平滑进入第二转印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位置确定部件,该位置确定部件布置在图像承载器附近。这可以实现紧凑的成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曝光装置,用于对图像承载器形成每个颜色的潜像,且当最后颜色的潜像由该曝光装置形成时,用于第二转印调色图像的纸张冲入该中间转印带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当最后颜色的调色图像在第一转印部分处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时,用于使调色图像第二转印在上面的纸张冲入中间转印带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通过包括位置确定部件的多个部件而悬在图像承载器上,以便形成第一转印部分。
因为采用这些结构,第二转印操作可以在第一转印操作之后很短时间内进行,这样,形成图像所需的持续时间可以缩短。应当知道,对于在各方面所述的操作/效果,它们的单独说明将省略,以便避免重复说明,但是,在各方面的类似结构可以有类似的操作/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总体结构的视图;
图2是说明在感光鼓、显影装置和中间转印带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图;
图3是说明绕出辊的布置位置的解释图;
图4是表示调色剂收集瓶的外观的视图;
图5是说明由形成于调色剂收集瓶上的肋引导的纸张冲入第二转印位置时的状态的解释图;
图6是表示在曝光正时以及第二转印辊和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的操作之间的正时关系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用于表示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总体结构的视图。图1表示了数字彩色印刷机,该数字彩色印刷机采用旋转类型的显影装置。在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中,感光鼓11、充电装置12、曝光装置13以及显影装置14相对于主体1布置。感光鼓11对应于图像承载器,该图像承载器在它上面形成静电潜像,并承载调色图像。充电装置12通过利用充电辊等而向感光鼓11施加电荷。曝光装置13通过利用ROS(光栅输出扫描仪)根据来自图像处理装置(IPS:图像处理系统)(未示出)的图像信号而使充电的感光鼓11进行曝光。显影装置14使已经通过曝光装置13而形成于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便形成调色图像。
该显影装置14对应于装备有四组显影装置50的旋转类型显影装置。这四个显影装置50包括各彩色调色剂,以便形成由四色形成的调色图像,即: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B)。用于使感光鼓11显影的显影辊51布置在显影装置14的圆周部分上。因为显影装置14绕它的中心14a每枢轴旋转90度角度,合适的显影装置50中的显影辊51的位置可以对着该感光鼓11。具体地说,对于一个印刷输出,Y、M、C和K显影装置50以该顺序布置成与感光鼓11相对,这样,可以显影成全色图像。还有,各显影装置50布置成使这些显影装置50通过布置在显影装置中心14a处的线圈弹簧55而压在法线上,且用于定位操作的跟踪辊(后面将介绍)可以牢固地抵靠感光鼓11。感光鼓11沿该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枢轴旋转,而显影装置14沿逆时针方向枢轴旋转,这样,它沿法线方向的运动与感光鼓11的枢轴旋转(即顺时针方向)相同。
中间转印辊15、第二转印辊16以及定影装置17布置在感光鼓11上的显影装置14的下游侧。中间转印带15对应于中间转印部件,该中间转印部件在它上面暂时保持由显影装置50显影以便形成于感光鼓11上的调色图像。第二转印辊16对应于第二转印部件。该第二转印部件将已经在中间转印带15上叠加形成的该调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上。定影装置17加热并按压形成于纸张上的调色图像,以便使该调色图像定影。而且,清洁刀片18和调色剂收集瓶(调色剂收集容器)19环绕感光鼓11布置。在调色图像第一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之后,清洁刀片18刮去留在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残余调色剂)。调色剂收集瓶19收集由该清洁刀片18刮下的调色剂,以便将收集的调色剂储存在该调色剂收集瓶19中。当形成一个印刷图像时,中间转印带15旋转4圈。中间转印带15这样布置:即,当中间转印带15在前面三个旋转操作过程中旋转时,即当保持Y、M和C调色图像时,第二转印辊16与中间转印带分离,然后,当最后的K颜色调色图像叠加在这些Y、M、C颜色调色图像上时,该第二转印辊16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
中间转印带15对应于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环形皮带部件,并通过所谓的“缠绕转印”操作而具有第一转印装置。该第一转印装置以缠绕形式与感光鼓11接触(相抵),这样,中间转印带15只在预定范围内环绕感光鼓11。例如,中间转印带15的厚度为大约0.5mm,其周向长度等于443mm。具有良好的防油特征和良好的气候防护特征的氯丁二烯或者具有良好气候防护特征的EPDM可用于形成中间转印带15。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5自身并没有驱动源。该中间转印带15布置成这样,即中间转印带15通过利用缠绕转印操作的接触而随着感光鼓11的旋转而运动。中间转印带15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以便使接触部分的旋转方向彼此相同。
多个部件(辊子)布置在并不保持调色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5内部。绕入辊21、第一转印辊22和绕出辊23布置在该中间转印带15内部。绕入辊21确定了中间转印带15在感光鼓11的枢轴旋转的上游侧的缠绕位置。第一转印辊22将形成于感光鼓11上的调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绕出辊23确定了中间转印带23在下游侧的缠绕位置。中间转印带15通过三个辊子21、22、23而悬在感光鼓11上。预定电场施加在第一转印辊22上,以便辅助第一转印操作。还有,绕入辊21和绕出辊23导致形成GND状态或浮动状态。
而且,支持辊24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5内部,作为第二转印装置,以便辅助由第二转印辊16执行的第二转印操作。在通过第二转印辊16和支持辊24执行第二转印操作时,在支持辊24和第二转印辊16之间需要预定的电势差。例如,在一个辊子即第二转印辊14处于高电压的情况下,另一辊子即支持辊24与GND相连。
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30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5上并在第二转印部分下游。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30作为中间转印部件清洁装置,能够在进行第二转印操作之后除去在中间转印带上的残留调色剂和纸粉。该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30装备有刮刀25、刷辊26和第二调色剂收集瓶29。刮刀25刮去在进行第二转印操作之后残留的调色剂。刷辊26进一步刮去在进行第二转印操作之后残留的调色剂。第二调色剂收集瓶29收集由该刮刀25和刷辊26刮下的调色剂。清洁支持辊27和另一清洁支持辊28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5内部。清洁支持辊27帮助刮刀25执行清洁操作。而清洁支持辊28帮助刷辊26执行清洁操作。
刮刀25例如由厚度为大约0.1mm的不锈钢薄板制成。预定电场施加给该刮刀25。刷辊26是由尼龙和丙烯酸树脂制成的刷子,该刷子进行导电处理。该刮刀25通过接收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旋转,这样,刮下的调色剂通过形成于第二调色剂收集瓶29中的窗口而被收集于第二调色剂收集瓶29内。刮刀25和刷辊26刮下残余的调色剂,该残余调色剂在第二转印辊16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之后留在该中间转印带15上,以便执行第二转印操作。为此,将布置成这样,即在成像操作的开始阶段,刮刀和刷辊26都与中间转印带15分离,以便使相互叠加的调色图像不会被刮下。刮刀25和刷辊26在预定正时以整体形式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5形成为相对较窄和较长。该中间转印带15通过绕入辊21、绕出辊23、支持辊24、清洁支持辊27、清洁支持辊28等而以平坦状态支承。然后。由中间转印辊16抵靠的第二转印部分布置在该平坦支承的中间转印带15的、沿纵向方向的一边缘处,而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30布置在该带15的、沿纵向方向的另一边缘处。这样,由第二转印辊16抵靠的第二转印部分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5以缠绕形式与感光鼓11抵靠的位置附近。换言之,感光鼓11布置在靠近由第二转印辊抵靠的第二转印部分的位置处,而不是布置在提供有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30的位置处。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中间转印带15(该中间转印带对于每个颜色进行枢轴转动)的成像装置采用这样的设计,即第二转印部分布置在恰好在第一转印部分之后的位置附近,感光鼓11和中间转印带15以缠绕形式在该第一转印部分处进行抵靠。
对于纸张输送系统,提供有供纸盒31、送纸辊32、延迟辊33、对齐辊34、加热辊35、压辊36、排出辊37和排出盘38。供纸盒中储存有各种转印材料,例如纸张和OHP片。送纸辊将纸张从纸盒31中导出,以便供给该导出的纸张。延迟辊33使供给的纸张一张张平滑分离。对齐辊34通过控制对已经通过送纸辊32等从供纸盒31输送的纸张进行传送操作的正时来进行定位对齐。加热辊35布置在定影装置17中,并用于加热形成于纸张上的调色图像。压辊35布置成对着加热辊35,并当调色图像加热时压低纸张。在调色图像已经定影之后,排出辊37使纸张从成像装置中排出。排出盘38布置在成像装置的上部单元处,并堆垛由排出辊37排出的纸张。
如图1所示,纸张输送通路70布置成纵向的纸张输送通路。该纸张输送通路70有布置在成像装置中的输送引导件71以及调色剂收集瓶19的外壁,该调色剂收集瓶为盒形体。
换言之,在该实施例中,纸张输送通路70的一个平面由调色剂收集瓶19的外壁形成,而该纸张输送通路70的另一平面由输送引导件71形成,而该纸张输送通路70布置在对齐辊34和第二转印部分之间,并沿基本垂直的方向从底部向上部输送纸张。
而且,成像装置有控制单元40和位置传感器41。该控制单元40控制该成像装置的各个部件。位置传感器41布置成靠近中间转印带15,并为反射类型的光电传感器,它检测形成于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斑纹。该位置传感器41能够通过读出沿纵向方向形成于中间转印带15上的斑纹而检测中间转印带41沿旋转方向的位置。具体地说,由于曝光操作在预定正时从由位置传感器41检测到斑纹的平面开始进行,因此定位Y、M、C和K颜色调色图像。还有,形成于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的浓度根据该位置传感器41的传感器输出来检测,而浓度控制操作可以根据该浓度检测结果而由控制单元40来执行。
下面将接收参考图1所述的成像装置的操作。成像装置接收由PC(个人计算机)或图像读出装置(IIT)(它们在外部与该成像装置连接)发出的输出需求,并根据由控制单元40供给的指令来开始成像处理操作。在完全彩色印刷输出时,显影装置14首先枢轴旋转成使得黄色显影装置50位于与感光鼓11相对。首先,当形成黄色调色图像时,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感光鼓11通过用于充电形成处理的充电单元12而进行充电。然后,通过使用例如由曝光装置中的曝光装置13发出的激光而根据与黄色相对于的图像信息进行曝光操作,从而形成静电潜像。然后,在通过显影辊51进行显影操作之后,黄色调色图像在缠绕形接触区域(缠绕区域)中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这时,第二转印辊16、刮刀25和刷辊26从中间转印带15上缩回(分离),这样,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图像不会被第二转印辊16、刮刀25和刷辊26刮去。
对于感光鼓11的、已经完成黄色调色图像的第一转印操作的表面,留在该表面上的调色剂由清洁刀片18刮去。该清洁表面向充电装置12的充电单元运动,以便形成下一个调色图像。由清洁刀片18刮下的残余调色剂储存在调色剂收集瓶19中。显影装置14枢轴旋转,以便与显影操作的正时匹配,这样,品红色显影装置50位于与感光鼓11相对。随后,品红色调色图像由通过曝光装置13根据品红色图像信息进行曝光的静电潜像来形成,然后,该品红色调色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5上。随后,青色调色图像和黑色调色图像以类似方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5上,这时,第一转印操作完成。
在通过曝光装置13进行的青色调色图像的第一转印操作完成的瞬间,并在图像间部分中开始进行用于形成黑色静电潜像的曝光操作之前,第二转印辊16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5前进(伸出),然后准备在第二转印辊16抵靠(接触)中间转印带15的状态下进行第二转印操作,该图像间部分已经叠加了青色调色图像的调色图像并经过第二转印部分(即,通过第二转印辊16进行第二转印操作的地方)。在完成黑色曝光操作之后,当清洁器部分(即由刮刀24和刷辊26进行清洁操作的地方)为图像间部分时,刮刀25和刷辊26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5前进。该图像间部分可以认为是在中间转印带15或感光鼓11上不形成调色图像的区域部分(即并不计划形成调色图像),和/或该图像间部分可以认为是并不计划通过曝光进行写入操作的部分。
送纸辊32由控制单元40在预定正时驱动,这样,纸张连续从供纸盒31中导出,并通过延迟辊33一张张地分离,以便到达对齐辊34。对齐辊34与第二转印部分的第二转印操作的正时匹配旋转,并可以这样起作用:即,使得纸张在预定正时供给到第二转印部分。在该实施例中,如前所述,当调色剂收集瓶19的表面(外表面)用作纸张输送通路70时,通过利用纸张输送通路70来输送纸张,该纸张输送通路70使用了调色剂收集瓶19的表面(外表面)和输送引导件71。如上所述,储存在供纸盒31中的纸张通过输送装置沿基本垂直方向输送,并通过第二转印辊16和支持辊24而输送到第二转印部分,其中,调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上。因为第二转印操作可以通过沿垂直方向的输送通路进行,且纸张输送通路的长度可以制成非常短,因此,通过减小结构元件的总数来降低总成本。而且,纸张输送操作的可靠性可以提高。
已经在第二转印部分中转印有调色图像的纸张输送给定影装置17。在定影装置17中,形成于纸张上的调色图像由加热辊35进行加热,并通过压辊36压在纸张上,以便固定在该纸张上。然后,调色图像已经定影的该纸张将通过排出辊37输出到成像装置的外部,然后储存在布置于主体1的上部的排出盘38中。当彩色印刷的纸张输出时,成像处理以上述方式结束。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当采用了具有相对狭窄和扁平形状设计的中间转印带15时,第二转印操作通过沿纵向通路输送纸张来进行,这样,主体1的尺寸可以制成非常小。
下面将详细介绍感光鼓11、显影装置14和中间转印带15的结构。
图2是用于介绍感光鼓11、显影装置14和中间转印带15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图。感光鼓11是直径为大约47mm的管形部件。感光层形成于铝管表面上,且感光鼓11通过由铝制成并布置在该铝管两端的凸缘(未示出)由中心部分的轴11a接收马达的驱动力。例如,当纵向方向的长度为297mm的A4尺寸的彩色图像以每1分钟5张(5ppm)的速度印刷时,每1分钟必须在感光鼓11上形成20个图像(即4个彩色图像×5张)。感光鼓11布置成这样,即该感光鼓11旋转3圈以便形成一个图像,即以大约150mm/秒的速度旋转,每1分钟1圈。为了减小由感光鼓11的偏心等引起的色移,形成于感光鼓11上的各图像的成像部分优选是形成于相同位置。
四个彩色(Y、M、C、K)显影装置50的每一个都提供有显影辊51、跟踪辊53和混合加料器54。显影辊51是载有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器。跟踪辊52是定位部件,它用于使显影辊51和感光鼓11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供给加料器53和混合加料器搅动供给到显影辊51的显影剂。该显影辊51例如由直径为16mm的管形部件制成。包含在显影剂中的载体受到布置于该显影辊51内部的磁辊(未示出)的吸引,显影器的磁刷形成于该显影辊51的表面上,且吸向载体的调色剂输送给感光鼓11的显影区域。因为以上述方式形成的该磁刷的顶端部分制成为与感光鼓11的表面接触,以便使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鼓11和显影辊51之间的距离持续保持为某一恒定间隔。
直径稍微大于显影辊51的跟踪辊52在该显影辊51的两边缘部分处(即在成像装置的内侧和外侧,或者右侧和左侧)布置成这样,即这些供纸辊52相对于该显影辊51同轴布置。该跟踪辊52的稍微更大直径选择为0.3mm。例如,假定显影辊51的直径选择为16mm时,跟踪辊52的直径为16.6mm。跟踪辊52由合成树脂例如聚醛制成。跟踪辊52用于显影装置14的四组显影装置50中。当选择转换四个显影装置50时,显影装置14使得所希望的显影辊51在90度每0.7秒的转速下位于与感光鼓11相对处。当跟踪辊52画出在外周部分上的轨道时,跟踪辊52抵靠感光鼓11,同时可以通过接收由图1中所示的线圈弹簧55施加的预定弹性力而引起振动。
作为有弹性的中间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15通过绕入辊21和绕出辊23而与感光鼓11接触,这样,该中间转印带15在如图2所示的该缠绕区域中覆盖感光鼓11。
绕入辊21和绕出辊23并不制成为与感光鼓11接触,而是辊子21、23布置成彼此邻近,这样,辊子21、23避免了中间转印带由于感光鼓11等的波动而被夹住,以便防止对中间转印带15的损害。
如图2所示的缠绕范围(即在缠绕状态中的接触范围)在感光鼓11的外周部分上形成大约90度角度。因为该中间转印带15为弹性皮带,该弹性中间转印带15通过相对较重重量而压低感光鼓11。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当驱动力并不施加给中间转印带15自身时,中间转印带15布置成这样,即该中间转印带15可以通过接收该感光鼓11的驱动力而随该感光鼓11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绕出辊23布置在缠绕范围和第二转印部分之间。绕出辊23是张紧辊,用于向中间转印带15施加预定张紧力。缠绕范围是由中间转印带15形成的第一转印装置。第二转印部分是第二转印装置。因此,绕出辊23可以作为位置确定装置(位置确定部件),用于确定在该第一转印装置和第二转印装置之间的位置。上述第二转印部分由在第二转印辊16和中间转印带15之间的抵靠部分以及在第二转印辊16和支持辊24之间的相对部分来确定。
图3是用于介绍绕出辊23的布置位置的解释图。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为确定在第一转印装置和第二转印装置之间的位置,绕出辊23布置在以下两个位置之间:即,中间转印带15以缠绕形状抵靠感光鼓11的位置(第一转印部分)和中间转印带15抵靠第二转印辊16的位置(第二转印部分)之间。作为张紧辊的绕出辊23与绕入辊21一起布置在作为图像承载器的感光鼓11附近,并将中间转印带15压向感光鼓11。换言之,中间转印带15通过绕入辊21、第一转印辊22和绕出辊23而悬在感光鼓11上,这样,中间转印带15可以形成缠绕形接触。中间转印带15以缠绕形式与感光鼓11接触以便进行第一转印操作,因此,在要转印调色图像的纸张进行输送时,即使该纸张的顶端部分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当纸张成像时产生的振动也可以被吸收。因此,可以抑制由于在第一转印操作过程中的该振动而产生的图像扰动。
另一方面,绕出辊23使中间转印带15以平直形式悬在该绕出辊23自身和支持辊24之间,因此,由中间转印带15在该绕出辊23和第二转印部分之间形成平面部分。如后面所述,该平面部分可以使纸张以平滑方式进入第二转印部分,并可以使纸张的顶端部分不会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直到作为第二转印点的第二转印部分,因此,纸张顶端部分将有助于提高纸张输送特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第一转印部分和第二转印部分都通过夹入作为张紧辊的绕出辊23而形成,因此,从第一转印位置(即第一转印部分的位置)到第二转印位置(即第二转印部分的位置)的距离可以为较短距离。因此,当Y、M、C、K颜色调色图像顺序进行第一转印以便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5上,然后将该叠加的调色图像转印到(第二转印)纸张上时,如后面所述,当作为最后的颜色的K颜色进行第一转印时,可以进行第二转印操作,因此,输出纸张所需的时间即所谓“通过”时间可以缩短。
使从第一转印位置到第二转印位置的距离较短的该结构可以通过这样来实现,即,第二转印装置布置成使该第二转印装置位于沿第一转印装置的枢轴旋转方向在中间转印带的下游侧附近。当以图示方式理解该结构时,给出以下结构。即,作为张紧辊的绕出辊23布置在指向构成第一转印装置的感光鼓11的投影区域内。在图3中,阴影线部分表示了投影区域。换言之,该范围表示由用于连接第二转印辊16和感光鼓11的切线(切线1和切线2)包围的范围。因为张紧辊布置在由该投影区域包围的范围内因此,可以使纸张输出所需的时间即所谓的“通过”时间缩短。还有,当张紧辊的位置任意设置在该投影区域中时,通过时间可以缩短,纸张输送特征可以提高。尽管根据感光鼓11、第二转印辊16和绕出辊23的尺寸,在某些情况下绕出辊23不能完全进入该投影区域,但是当绕出辊23的结构部分布置成稍微进入该投影区域内时,也可以使通过时间缩短,并可以提高纸张输送性能。
下面将介绍使纸张输送至第二转印部分的输送通路。
图4是表示调色剂收集瓶19的外观的视图。如图4所示,多个肋沿容器的纵向方向布置在调色剂收集瓶19中的容器的外壁上。当调色剂收集瓶19安装在成像装置的主体1上时,该调色剂收集瓶的纵向方向构成沿基本垂直方向延长的纸张输送通路70,调色剂收集瓶19的容器成为沿该纵向方向延长的盒形。由布置在该纵向部分的上部处的清洁刀片18刮下的残余调色剂将从该纵向部分的底部顺序储存。因为调色剂收集瓶19沿纵向方向布置,因此,已经刮下的处理调色剂由于其自身的重量而储存在盒中,这样,处理调色剂可以平滑储存,且很难出现调色剂泄漏的问题。
调色剂收集瓶19形成纸张输送通路70的一个平面,该纸张输送通路使纸张沿基本垂直方向从底部(对应于输送通路的上游侧)向上部(对应于输送通路的下游侧)输送。在该平面上,多个肋73从上游侧到下游侧形成。例如,调色剂收集瓶19的容器由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制成,而肋73与该容器的外壁成整体形式模制而成。因此,可以很容易形成肋73的尺寸精度,还有,结构部件的总数可以减小。如前所述,因为布置在调色剂收集瓶19的外壁上的引导部分布置在第二转印部分的前面,因此,占用相对较大空间的调色剂收集瓶19可以用作输送通路。因此,整个成像装置可以做得紧凑。
图5是用于说明纸张冲入第二转印部分的状态,该纸张由调色剂收集瓶19上的肋73引导。沿由图中箭头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纸张以预定冲入角度抵靠在中间转印带15的平面部分(即在绕出辊23和支持辊24之间的部分)上。当该纸张进入时,纸张的顶端部分并不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直到构成第二转印操作点的第二转印部分,而且,当纸张的顶端部分冲入第二转印部分中时,该冲入操作的振动将尽可能缓和。对于通过输送纸张引起的不利影响,本发明的发明人重复进行了实验,并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也就是,当纸张冲入(进入)中间转印带的平面部分时的冲入角度小于或等于20度时,该纸张的平面将在第二转印部分之前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因此,将发现称为所谓“涂抹”的图像模糊现象。还有,当冲入角度选择为超过45度时(例如50度和60度),纸张的顶端部分与中间转印带15猛烈接触,这样,图像将由于振动而产生扰动,且调色剂将散开。在本实施例中,一般地说,中间转印带15以缠绕形状抵靠感光鼓11,且第一转印操作采用所谓的“缠绕转印操作”,因此,由纸张冲入中间转印带15的平面部分而引起的振动不会有特别的问题。不过,当输送特殊纸张例如较厚纸张和OHP纸张时,如果冲入角度超过45度,那么图像将由于该振动而产生扰动。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形成为很紧凑,因此,第一转印部分位于第二转印部分附近。当纸张在该状态下输送时,有这样的危险:即,当潜像形成于靠近中间转印带15的感光鼓11上时,由于纸张的冲入而引起图像扰动。
因此,作为本发明人的深入研究结果,获得以下结论。也就是,当输送正常厚度的纸张(输送材料)时,冲入角度优选是选择为大于或等于20度,并小于或等于45度。而且,当输送例如较厚的纸张时,冲入角度尤其希望设置成大于或等于20度并小于或等于35度。在本实施例中,在该条件下,平面部分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5上并在第二转印部分之前,该平面部分相对于纸张输送通路70以预定角度倾斜,对作为调色剂收集容器的调色剂收集瓶19进行合适设计,以便使纸张可以在上述范围内冲入。具体地说,通过纸张输送通路70输送的纸张抵靠图1中所示的输送引导件71的预定部分,然后抵靠肋73的顶端部分73a。纸张抵靠该顶端部分73a的姿态将由该纸张的硬度来保持,然后冲入第二转印部分内。这时,为了使由于纸张硬度引起的姿态保持功能有效,希望将这些部件布置成这样,即沿该纸张与中间转印带15分离的方向稍微画一个弧。因为成像装置以上述方式布置,所以可以缓和振动,并能够抑制由于输送纸张而引起的图像扰动。
下面将介绍本实施例所用的第二转印辊16等的操作正时。
图6是表示在曝光正时以及第二转印辊16和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30的操作之间的正时关系。各个操作由图1中所示的控制单元40来控制。在该正时关系中,沿从左侧向右侧的时间流逝来表示这些关系。在上面表示的曝光正时中,用于1次印刷的曝光操作首先通过曝光装置13以Y(黄色)、M(品红色)、C(青色)和K(黑色)颜色成像操作的顺序来进行,然后,对于下一次印刷的Y颜色曝光操作、M颜色曝光操作、……、K颜色曝光操作顺序进行。首先,使Y颜色调色图像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5上。然后,M颜色调色图像叠加在该Y颜色调色图像上。同样,C颜色调色图像和K颜色调色图像也叠加在上述调色图像上。在通过第二转印辊16进行第二转印操作的第二转印部分处,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图像在图6的中部所示的正时通过。还有,在由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30抵靠的清洁器部分处,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图像在图6的底部中所示的正时通过。
在对于一次印刷的所有Y、M、C、K彩色曝光操作完成之前、在青色(C)彩色曝光操作和黑色彩色曝光操作之间的正时中,并在调色图像经过第二转印部分之后,第二转印辊16朝着中间转印带15伸出(前进),并抵靠(接触)该中间转印带15。换言之,在对于一次印刷的最后颜色(例如K)进行曝光之前(即在该最后颜色之前的颜色(例如C)曝光之后),在调色图像(例如Y、M、C颜色调色图像)已经经过第二转印部分之后的正时,第二转印辊16抵靠中间转印带15,同时,在该最后颜色(例如K)之前的颜色(例如C)已经叠加在该调色图像上。还有,在对于1次印刷的所有Y、M、C、K颜色曝光操作都完成之后,在对于下一次印刷的黄色(Y)彩色曝光操作(即第一颜色)开始之前,且在所有颜色都已经叠加的调色图像经过第二转印部分之后(即在对纸张的第二转印操作结束之后),第二转印辊16与中间转印带15分开(缩回)。
因为第二转印辊16的接触/缩回操作通过控制单元40在上述正时中进行控制,因此,即使当采用使第一转印部分位于第二转印部分附近的设计,且形成的图像的最大长度尺寸沿纸张输送方向时,在曝光操作过程中由第二转印辊16的接触/缩回操作引起的振动不会传递给曝光装置,并可以抑制当写入图像时出现的图像扰动,因为在曝光操作过程中第二转印辊16并不进行接触/缩回。还有,在对于一次印刷的所有Y、M、C、K颜色曝光操作都已经完成之后且还没有进行下一次印刷时,第二转印辊16并不立即与中间转印带15分离(缩回),而是继续抵靠中间转印带15。也可选择,粘附在第二转印辊16的表面上的不希望调色剂可以通过向第二转印辊16施加正极性偏压和负极性偏压而清除。
应当知道,当纸张到达第二转印部分时的正时与第二转印辊16抵靠中间转印带15的正时一致,然后,如图6中部所示,已经叠加了四个颜色的调色图像的调色图像经过第二转印部分。当观察曝光装置13的曝光正时(图6的上部所示)时,进行曝光的黑色(K)对应于最后的颜色。还有,该正时对应于在感光鼓11上承载K颜色调色图像的操作以及在第一转印部分中进行的第一转印操作。当第二转印部分布置在第一转印部分附近时,有由纸张冲入中间转印带15而引起的振动对曝光装置13和第一转印操作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不过,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张紧辊的绕出辊23合适布置,例如,采用作为弹性部件的中间转印带15,且该中间转印带15以缠绕形式抵靠感光鼓11,这样,可以抑制当纸张冲入中间转印带15中时产生的图像扰动。
如前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因为第一转印部分和第二转印部分都通过夹入一个张紧辊(即绕出辊23)而形成,因此,从第一转印位置到第二转印位置的距离可以构成为较短距离,通过时间可以缩短。还有,成像装置可以制成为紧凑。还有,纸张的进入角度选择为小于或等于45度,或者更优选是选择为大于或等于20度且小于或等于35度,因此,纸张可以平滑进入第二转印位置。而且,因为中间转印带15由具有弹性的环形皮带部件构成,由纸张冲入第二转印位置而引起的振动和速度变化可以缓和。还有,在第一转印部分中,布置成使中间转印带15在预定缠绕范围(区域)中缠绕在感光鼓11上。因此,由纸张冲入中间转印带15中而引起的振动和速度变化可以缓和,而且,可以提高转印效率。
发明效果
如前所述,根据本发明,第一转印部分布置在第二转印部分附近,因此,成像装置可以制成为很紧凑。
Claims (17)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第一转印装置,用于将形成于图像承载器上的调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
第二转印装置,该第二转印装置布置在所述第一转印装置附近,并沿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枢轴旋转方向在所述第一转印装置的下游侧,用于将已经由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保持的调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上;以及
位置确定装置,该位置确定装置抵靠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并不保持所述调色图像的平面,用于确定在所述第一转印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印装置之间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印装置使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以缠绕形式抵靠所述图像承载器,以便将所述调色图像转印给所述中间转印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转印装置通过第二转印部件而形成第二转印部分,该第二转印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保持所述调色图像的平面相对,
所述位置确定装置通过所述中间转印部件形成平面部分,
所述平面部分形成和指向所述第二转印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位置确定装置形成的所述平面部分相对于纸张输送通路以预定角度倾斜,这样,将防止所述纸张的顶端部分与所述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直到所述纸张到达所述第二转印部分,且将缓和当所述纸张的所述顶端部分冲入所述第二转印部分中时产生的振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纸张输送通路形成于调色剂收集容器的表面上,该调色剂收集容器收集留在所述图像承载器上的调色剂,以及
所述纸张输送通路形成为这样,即,所述纸张从所述纸张输送通路相对所述第二转印部分冲入的冲入角度为大于或等于20度,并小于或等于45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确定装置是用于向所述中间转印部件施加张紧力的张紧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器,该图像承载器形成在它表面上的调色图像;
中间转印部件,形成于所述图像承载器上的调色图像通过第一转印部分转印到该中间转印部件上,且该中间转印部件通过第二转印部分将所述转印的调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上;以及
张紧辊,该张紧辊抵靠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后表面,以便向所述中间转印部件施加张紧力,
其中,所述张紧辊形成指向所述第二转印部分的平面部分,以及
所述张紧辊布置在从用于形成所述第二转印部分的第二转印部件指向所述图像承载器的投影区域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垂直底部输送的所述纸张以预定角度进入由所述张紧辊形成的所述平面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角度大于或等于20度,并小于或等于45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角度大于或等于20度,且小于或等于35度。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转印部件是由弹性部件制成的皮带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器,调色图像形成于所述图像承载器的表面上;
中间转印带,该中间转印带由弹性皮带制成,该中间转印带在第一转印部分处以缠绕形式抵靠所述图像承载器,并暂时保持形成于所述图像承载器上的调色图像;
第二转印部件,用于在第二转印部分处将所述暂时保持在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调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上;以及
位置确定部件,该位置确定部件布置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部,并在所述第一转印部分和所述第二转印部分之间,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转印部分的位置和所述第二转印部分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确定部件形成在所述位置确定部件和所述第二转印部件之间的平面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确定部件布置在图像承载器附近。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装置有曝光装置,用于对所述图像承载器形成每个颜色的潜像,
当最后颜色的潜像由该曝光装置形成时,用于第二转印所述调色图像的纸张冲入所述中间转印带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最后颜色的调色图像在所述第一转印部分处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时,用于使调色图像第二转印在上面的纸张冲入所述中间转印带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转印带通过包括所述位置确定部件的多个部件而悬在所述图像承载器上,以便形成所述第一转印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32567/2003 | 2003-02-10 | ||
JP2003032567A JP2004245874A (ja) | 2003-02-10 | 2003-02-10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21576A CN1521576A (zh) | 2004-08-18 |
CN100338535C true CN100338535C (zh) | 2007-09-19 |
Family
ID=33018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0421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8535C (zh) | 2003-02-10 | 2004-02-10 | 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980761B2 (zh) |
JP (1) | JP2004245874A (zh) |
CN (1) | CN100338535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564958B1 (ko) * | 2002-09-12 | 2006-03-30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 컬러 화상 형성 장치 |
JP2005266126A (ja) * | 2004-03-17 | 2005-09-29 | Fuji Xerox Co Ltd | 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像形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JP2005326758A (ja) * | 2004-05-17 | 2005-11-24 | Fuji Xerox Co Ltd | 中間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644649B1 (ko) * | 2004-11-13 | 2006-11-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
JP2007155917A (ja) * | 2005-12-01 | 2007-06-21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89785A (ja) * | 2006-09-29 | 2008-04-17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195803B2 (ja) | 2010-03-29 | 2013-05-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90779A (ja) * | 1995-09-26 | 1997-04-04 | Ricoh Co Ltd |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228190A (ja) * | 1997-02-17 | 1998-08-25 | Hitachi Ltd | 定着装置 |
JPH11109767A (ja) * | 1997-08-04 | 1999-04-23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349183B1 (en) * | 2000-04-27 | 2002-02-19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2341706A (ja) * | 2001-05-21 | 2002-11-29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01994A (ja) * | 2000-01-19 | 2001-07-27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057914A (ja) * | 2001-08-09 | 2003-02-28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214356B2 (ja) * | 2001-09-20 | 2009-01-2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03
- 2003-02-10 JP JP2003032567A patent/JP2004245874A/ja active Pending
-
2004
- 2004-02-09 US US10/773,444 patent/US698076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2-10 CN CNB2004100042157A patent/CN10033853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90779A (ja) * | 1995-09-26 | 1997-04-04 | Ricoh Co Ltd |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228190A (ja) * | 1997-02-17 | 1998-08-25 | Hitachi Ltd | 定着装置 |
JPH11109767A (ja) * | 1997-08-04 | 1999-04-23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349183B1 (en) * | 2000-04-27 | 2002-02-19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2341706A (ja) * | 2001-05-21 | 2002-11-29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40228664A1 (en) | 2004-11-18 |
CN1521576A (zh) | 2004-08-18 |
JP2004245874A (ja) | 2004-09-02 |
US6980761B2 (en) | 2005-1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455668A (en) | Electrostatographic single-pass multiple-station printer for forming an image on a web | |
US10007210B2 (en) | Developing device including a captur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7778566B2 (en) | Belt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140126942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704317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482296B2 (ja) | 電子写真装置 | |
US7409170B2 (en) | Develop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nsity detection method | |
CN100338535C (zh) | 成像装置 | |
US20140023414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16124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508637A (zh) | 成像设备和成像设备控制方法 | |
US20090074488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econdary transfer roller cleaning method of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0284639A (ja) | 電子写真装置 | |
CN1612070A (zh) | 用于清洁供给辊的装置和方法 | |
JPH063919A (ja) | カラー電子写真装置 | |
DE69735764T2 (de) | Elektrographische farbdruckvorrichtung | |
KR100547131B1 (ko) | 전자사진방식 인쇄기 | |
JP200731031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94730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dhesion-suppressing component to suppress adhesion of floating matter | |
US1212418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535240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90395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109637A (ja) | 同時両面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18960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KR20060041517A (ko) | 화상형성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919 Termination date: 2017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