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至內容

楷書

今本(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文出維基大典
以楷書書維基大典,字體乃王漢宗仿古而作

楷書者,從而變也。出於,未見於三代,其點畫波磔,橫縱直曲,員銳端側,悉有法矣。夫分上而分下,辯左而辯右,宜偏宜中,或藏或露,有起而有止,當向而當背,其俯仰其收駐,其推讓其迴折,先後開合之次序,大小長短之類聚,必使其相稱相應,然後體始成。而少合乎古人變楷初意耳。不然字勢雖可愛,而無法之可,尚不過一楷書,俗吏如涪翁所云,此編名書法,三昧不知撰者誰氏。其言或本於古人之已言,而書則未有能盡知也。

時,見於都下館閣,名臣家漁陽吳興巴西康里,常寶愛之參政。周伯琦來吳中,久而人方知其有是編。其歸鄱陽也,人始得而相傳之。乃知諸公之寶愛果然也。古人論書云,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者習之,固當熟之於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於身。德而熟之於身,書之於手,如是而為書焉。其容止之可觀,進退之可度,隱然自見於毫楮之間。端嚴而不刻,溫厚而難犯,如鄧志弘之論蔡端明,可以為善書矣。臨池君子,其謂然乎。金華故翰仲伸識(元陳驛曾書法三昧)按玉海自唐以前皆謂楷為隸,至歐陽集右錄,誤以八分為隸書,自是漢刻皆目為漢隸,不觀大覺寺碑題曰:隸書蓋今楷字也。

學者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八歲即學大字,以為法,十餘歲乃習中楷,以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為法,楷書乃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