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2695U - 卡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連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52695U TWM552695U TW106208080U TW106208080U TWM552695U TW M552695 U TWM552695 U TW M552695U TW 106208080 U TW106208080 U TW 106208080U TW 106208080 U TW106208080 U TW 106208080U TW M552695 U TWM552695 U TW M552695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d connector
- linking
- arching
- arm
- press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8—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5—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by stamped-out resilient contact ar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本新型有關一種卡連接器,尤其是指一種設有與卡托相互配合且防止與卡托發生干涉的導電端子的卡連接器。
中國大陸第CN105337071A號專利揭示了一種電子卡連接器,包括定義有收容腔、左右方向及前後方向的絕緣本體及固持於絕緣本體內的導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包括焊接部、兩固持部及位於兩固持部之間的曲狀連接部,所述曲狀連接部中間拱起形成朝向收容腔凸伸的接觸部,接觸部相反的兩端均連接有彈性部。然而這種電子卡連接器未揭示其上的導電端子與卡托的具體配合情況,在插入及退出卡托的情況下,導電端子也極易與卡托發生干涉的現象。
因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改進的卡連接器來解決上述問題。
本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設有與卡托配合順暢的導電端子的卡連接器。
本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卡連接器,包括定義有插設空間、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的絕緣本體及固持於所述絕緣本體的導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包括框形部、連接框形部的曲狀部及焊腳,所述曲狀部包括第一連動部、第二連動部及連接第一連動部及第二連動部的拱狀部,所述拱狀部包括第一拱起部及第二拱起部,當插入卡托抵壓第一拱起部時,所述第一拱起部帶動所述第一連動部移位,所述第二拱起部受所述第一拱起部向下的推力而帶動所述第二連動部移位。
進一步,所述拱狀部進一步包括位於所述第一拱起部和第二拱起部連接處的接觸部,所述第一連動部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二連動部包括第二臂部和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連接所述第一臂部及第一拱起部,所述第二連接部連接所述第二臂部及第二拱起部。
進一步,當卡托未抵壓拱狀部時,所述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沿前後方向平行設置且位於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連接部及第二連接部沿左右方向平行設置且位於同一水平面。
進一步,當插入卡托抵壓接觸部時,所述第二臂部被抵壓至傾斜度大於第一臂部傾斜度,所述第二連接部被抵壓後所在平面低於所述第一連接部被抵壓後所在平面。
進一步,當卡托抵壓接觸部處於拔出狀態時,所述第一臂部被抵壓至傾斜度大於第二臂部的傾斜度,所述第一連接部被抵壓後所在平面低於所述第二連接部被抵壓後所在平面。
進一步,所述曲狀部進一步包括將所述第一連動部及第二連動部連接至框形部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沿前後方向延伸。
進一步,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底部,所述底部設有貫通口,所述導電端子注塑成型於所述絕緣本體且容設於所述貫通口內,所述框形部埋設於所述絕緣本體內,所述第一連動部及第二連動部所在平面位於所述底部的上下表面所在平面之間,所述焊腳側向延伸出所述絕緣本體。
進一步,所述卡連接器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包括上板部、自上板部兩側向下延伸形成的複數卡持部及定位條,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底部及自底部兩側向上凸伸形成的側部,所述側部包括複數卡持塊,所述外殼蓋設於所述絕緣本體的上表面,所述定位條容納於所述插設空間,所述卡持部卡持於所述卡持塊。
進一步,所述卡連接器包括底盤,所述底盤包括底面、自底面兩側向上延伸形成的抵持部,所述底盤蓋設於所述絕緣本體的下表面,所述底盤的抵持部貼附於所述外殼的卡持部的外表面並卡持於所述卡持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新型卡連接器的導電端子包括框形部、連接框形部的曲狀部及焊腳。所述曲狀部包括第一連動部、第二連動部及拱狀部,所述導電端子注塑成型於所述卡連接器的絕緣本體內,且所述曲狀部的第一連動部、第二連動部所在平面位於所述絕緣本體的底部的上下表面所在平面之間,在插入或退出卡托時,導電端子可配合卡托發生移位且能防止在移位的過程中與卡托發生干涉而損壞導電端子的現象。
以下,將結合第一圖至第十圖介紹本新型卡連接器100的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一圖至第六圖所示,本新型卡連接器100安裝於電路板200上,所述卡連接器100包括定義有供卡托400插接的插設空間300、底盤1、絕緣本體2、固持於所述絕緣本體2的端子組3、退卡機構、定位片6、靜端子7及外殼8。本說明書中所涉及方向皆以第一圖為參考,定義所述絕緣本體2設有導引卡托400插入/退出的前/後方向及與前/後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
所述底盤1包括底面11、自底面11兩側向上延伸形成的抵持部12及自底面11兩側及前側向上凸伸形成的固持腳13。
所述絕緣本體2包括底部21及自底部21兩側向上凸伸形成的側部22。所述底部21設有複數貫通口211。所述底部21的前端左右方向設有凸塊212、凹槽213及位於凹槽213前端的定位槽214。所述底部21的左側前後方向設有狹槽215及位於狹槽215右側的容納槽216。所述側部22包括複數卡持塊221。
所述端子組3包括複數導電端子31及動端子32。所述導電端子31包括框形部311、連接框形部311的曲狀部及自框形部311一端向外側延伸形成的焊腳312。所述曲狀部包括第一連動部、第二連動部、連接第一連動部及第二連動部的拱狀部316及將所述第一連動部及第二連動部連接至框形部311的固定部315。所述第一連動部包括第一臂部313和第一連接部317,所述第二連動部包括第二臂部314和第二連接部318。所述拱狀部316包括第一拱起部3161、第二拱起部3162及位於所述第一拱起部3161和第二拱起部3162連接處的與電子卡電性接觸的接觸部3163。所述第一連接部317連接所述第一臂部313及第一拱起部3161,所述第二連接部318連接所述第二臂部314及第二拱起部3162。所述第一臂部313和第二臂部314沿前後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設置,所述第一連接部317及第二連接部318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設置,所述固定部315沿前後方向延伸。所述動端子32包括主體部321、自主體部321一端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焊接部322、自主體部321另一端向上傾斜延伸形成的彈臂323、連接彈臂323的本體部324、自本體部324後端向下傾斜延伸形成的按壓部325及自本體部324前端向上延伸形成的搭接部326。所述端子組3的導電端子31及動端子32注塑成型於所述絕緣本體2。所述導電端子31容設於所述貫通口211內,所述框形部311注塑埋設於所述絕緣本體2的底部21的上下表面之間,所述第一連動部及第二連動部所在平面位於所述絕緣本體2的底部21的上下表面所在平面之間,所述導電端子31的焊腳312側向延伸出所述絕緣本體2。因所述第一連動部及第二連動部所在平面位於所述絕緣本體2的底部21的上下表面所在平面之間,故在插入或退出卡托400時,可防止卡托400與導電端子31發生干涉而導致導電端子31被卡托400 拉壞變形的現象。所述動端子32容納於所述絕緣本體2的凹槽213內。
所述退卡機構包括推桿4及與推桿4配合的樞轉片5。所述推桿4包括沿前後方向延伸的桿部41,所述桿部41的前端設有朝上設置的開口42。所述樞轉片5設有位於左端的頭部51、位於右端的尾部52及位於中間的孔部53。所述推桿4容納於所述絕緣本體2的狹槽215內,所述樞轉片5的孔部53與絕緣本體2的凸塊212相卡持並令其頭部51容置於所述推桿4的開口42內。
所述定位片6呈前後方向延伸的片狀結構且設有第一折彎部61。所述定位片6卡持於所述容納槽216內。
所述靜端子7包括板狀部71、自板狀部71上方向後側方延伸形成的被搭接部72、自板狀部71下方向前彎折再向上彎折形成的第二焊接部73。所述靜端子7卡持於所述絕緣本體2的定位槽214內。未插入卡托400時,所述動端子32的搭接部326搭接於所述靜端子7的被搭接部72的下表面。當插入卡托400時,卡托400擠壓動端子32的按壓部325而令所述搭接部326離開所述被搭接部72。
所述外殼8包括上板部81、自上板部81兩側向下延伸形成的複數卡持部82及自上板部81右側向下延伸形成的定位條83。所述定位條83上設有第二折彎部831。
所述外殼8蓋設於所述絕緣本體2的上表面,所述定位條83容納於所述插設空間300,所述外殼8的卡持部82卡持於所述絕緣本體2的卡持塊221。所述底盤1蓋設於所述絕緣本體2的下表面,所述底盤1的抵持部12貼附於所述外殼8的卡持部82的外表面並卡持於所述卡持塊221。
所述電路板200設有複數焊接孔201,所述卡連接器100焊接至電路板200上時,所述卡連接器100的焊腳312、第一點焊部322、第二點焊部73及固持部13分別焊接至電路板200對應的焊接孔201內。
請參照第七圖所示,當未插入卡托400或卡托400未抵壓拱狀部316時,所述第一臂部313和第二臂部314沿前後方向平行設置且位於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連接部317及第二連接部318沿左右方向平行設置且位於同一水平面。所述拱狀部316的第一拱起部3161、第二拱起部3162分別自第一臂部313所在平面向中間向上拱起。
請參照第八圖所示,當插入卡托400抵壓導電端子31的第一拱起部3161時,所述第一拱起部3161帶動所述第一連動部的第一連接部317及第一臂部313向下移位,同時,所述第二拱起部3162受所述第一拱起部3161向下的推力而帶動所述第二連動部的第二連接部318及第二臂部314向下移位。
請參照第九圖所示,繼續向前插入卡托400時,所述第一連接部317及第一臂部313繼續向下移位,同時,第二連接部318及第二臂部314也繼續向下移位。當所述卡托400插入抵壓所述導電端子31的接觸部3163時,所述第二臂部314被抵壓後傾斜度大於第一臂部313傾斜度,所述第二連接部318被抵壓至所在平面低於所述第一連接部317被抵壓後所在平面。當所述卡托400從按壓接觸部3163開始至完全插入於卡連接器100內時,所述第二臂部314傾斜度保持大於第一臂部313的傾斜度的狀態,所述第二連接部318所在平面保持低於所述第一連接部317被抵壓後所在平面的狀態。
請參照第十圖所示,當卡托400抵壓接觸部3163處於拔出狀態時,所述卡托400賦予第一拱起部3161更大的抵推力而令所述第一臂部313被抵壓至傾斜度大於第二臂部314的傾斜度,所述第一連接部317被抵壓後所在平面低於所述第二連接部318被抵壓後所在平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新型卡連接器的導電端子31包括框形部311、自框形部311一端向外側延伸形成的焊腳312及位於框形部311內的曲狀部。所述曲狀部包括第一連動部、第二連動部及拱狀部316。所述導電端子31注塑成型於所述卡連接器100的絕緣本體2內,且所述曲狀部的第一連動部、第二連動部所在平面位於所述絕緣本體2的底部21的上下表面所在平面之間,在插入或退出卡托200時,導電端子31可配合卡托200在上下方向上發生移位且能防止在移位的過程中與卡托200發生干涉而損壞導電端子31的現象。
以上所述僅為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本新型說明書而對本新型技術方案採取的任何等效的變化,均為本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100‧‧‧卡連接器
200‧‧‧電路板
300‧‧‧插設空間
400‧‧‧卡托
1‧‧‧底盤
11‧‧‧底面
12‧‧‧抵持部
13‧‧‧固持腳
2‧‧‧絕緣本體
21‧‧‧底部
211‧‧‧貫通口
212‧‧‧凸塊
213‧‧‧凹槽
214‧‧‧定位槽
215‧‧‧狹槽
216‧‧‧容納槽
22‧‧‧側部
221‧‧‧卡持塊
3‧‧‧端子組
31‧‧‧導電端子
311‧‧‧框形部
312‧‧‧焊腳
313‧‧‧第一臂部
314‧‧‧第二臂部
315‧‧‧固定部
316‧‧‧拱狀部
3161‧‧‧第一拱起部
3162‧‧‧第二拱起部
3163‧‧‧接觸部
317‧‧‧第一連接部
318‧‧‧第二連接部
32‧‧‧動端子
321‧‧‧主體部
322‧‧‧第一焊接部
323‧‧‧彈臂
324‧‧‧本體部
325‧‧‧按壓部
326‧‧‧搭接部
4‧‧‧推桿
41‧‧‧桿部
42‧‧‧開口
5‧‧‧樞轉片
51‧‧‧頭部
52‧‧‧尾部
53‧‧‧孔部
6‧‧‧定位片
61‧‧‧第一折彎部
7‧‧‧靜端子
71‧‧‧板狀部
72‧‧‧被搭接部
73‧‧‧第二焊接部
8‧‧‧外殼
81‧‧‧上板部
82‧‧‧卡持部
83‧‧‧定位條
831‧‧‧第二折彎部
201‧‧‧焊接孔
200‧‧‧電路板
300‧‧‧插設空間
400‧‧‧卡托
1‧‧‧底盤
11‧‧‧底面
12‧‧‧抵持部
13‧‧‧固持腳
2‧‧‧絕緣本體
21‧‧‧底部
211‧‧‧貫通口
212‧‧‧凸塊
213‧‧‧凹槽
214‧‧‧定位槽
215‧‧‧狹槽
216‧‧‧容納槽
22‧‧‧側部
221‧‧‧卡持塊
3‧‧‧端子組
31‧‧‧導電端子
311‧‧‧框形部
312‧‧‧焊腳
313‧‧‧第一臂部
314‧‧‧第二臂部
315‧‧‧固定部
316‧‧‧拱狀部
3161‧‧‧第一拱起部
3162‧‧‧第二拱起部
3163‧‧‧接觸部
317‧‧‧第一連接部
318‧‧‧第二連接部
32‧‧‧動端子
321‧‧‧主體部
322‧‧‧第一焊接部
323‧‧‧彈臂
324‧‧‧本體部
325‧‧‧按壓部
326‧‧‧搭接部
4‧‧‧推桿
41‧‧‧桿部
42‧‧‧開口
5‧‧‧樞轉片
51‧‧‧頭部
52‧‧‧尾部
53‧‧‧孔部
6‧‧‧定位片
61‧‧‧第一折彎部
7‧‧‧靜端子
71‧‧‧板狀部
72‧‧‧被搭接部
73‧‧‧第二焊接部
8‧‧‧外殼
81‧‧‧上板部
82‧‧‧卡持部
83‧‧‧定位條
831‧‧‧第二折彎部
201‧‧‧焊接孔
第一圖係本新型卡連接器安裝於電路板上的立體組合圖。
第二圖係本新型卡連接器未安裝於電路板上的立體圖。
第三圖係本新型卡連接器的部分立體分解圖。
第四圖係本新型卡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
第五圖係第四圖所示的卡連接器自另一方向看的立體分解圖。
第六圖係本新型卡連接器的導電端子的立體圖。
第七圖係本新型卡連接器未插入卡托時的剖視圖。
第八圖係本新型卡連接器插入卡托時的剖視圖。
第九圖係本新型卡連接器繼續插入卡托時的剖視圖。
第十圖係本新型卡連接器退出卡托時的剖視圖。
400‧‧‧卡托
1‧‧‧底盤
313‧‧‧第一臂部
314‧‧‧第二臂部
315‧‧‧固定部
3161‧‧‧第一拱起部
3162‧‧‧第二拱起部
3163‧‧‧接觸部
8‧‧‧外殼
Claims (9)
- 一種卡連接器,包括定義有插設空間、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的絕緣本體及固持於所述絕緣本體的導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包括框形部、連接框形部的曲狀部及焊腳,所述曲狀部包括第一連動部、第二連動部及連接第一連動部及第二連動部的拱狀部,所述拱狀部包括第一拱起部及第二拱起部,其中:當插入卡托抵壓第一拱起部時,所述第一拱起部帶動所述第一連動部移位,所述第二拱起部受所述第一拱起部向下的推力而帶動所述第二連動部移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所述拱狀部進一步包括位於所述第一拱起部和第二拱起部連接處的接觸部,所述第一連動部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二連動部包括第二臂部和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連接所述第一臂部及第一拱起部,所述第二連接部連接所述第二臂部及第二拱起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當卡托未抵壓拱狀部時,所述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沿前後方向平行設置且位於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連接部及第二連接部沿左右方向平行設置且位於同一水平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當插入卡托抵壓接觸部時,所述第二臂部被抵壓至傾斜度大於第一臂部傾斜度,所述第二連接部被抵壓後所在平面低於所述第一連接部被抵壓後所在平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當卡托抵壓接觸部處於拔出狀態時,所述第一臂部被抵壓至傾斜度大於第二臂部的傾斜度,所述第一連接部被抵壓後所在平面低於所述第二連接部被抵壓後所在平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所述曲狀部進一步包括將所述第一連動部及第二連動部連接至框形部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沿前後方向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底部,所述底部設有貫通口,所述導電端子注塑成型於所述絕緣本體且容設於所述貫通口內,所述框形部埋設於所述絕緣本體內,所述第一連動部及第二連動部所在平面位於所述底部的上下表面所在平面之間,所述焊腳側向延伸出所述絕緣本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所述卡連接器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包括上板部、自上板部兩側向下延伸形成的複數卡持部及定位條,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底部及自底部兩側向上凸伸形成的側部,所述側部包括複數卡持塊,所述外殼蓋設於所述絕緣本體的上表面,所述定位條容納於所述插設空間,所述卡持部卡持於所述卡持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所述卡連接器包括底盤,所述底盤包括底面、自底面兩側向上延伸形成的抵持部,所述底盤蓋設於所述絕緣本體的下表面,所述底盤的抵持部貼附於所述外殼的卡持部的外表面並卡持於所述卡持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136385.5U CN206194997U (zh) | 2016-10-19 | 2016-10-19 | 卡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52695U true TWM552695U (zh) | 2017-12-01 |
Family
ID=58731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208080U TWM552695U (zh) | 2016-10-19 | 2017-06-06 | 卡連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62987B2 (zh) |
CN (1) | CN206194997U (zh) |
TW (1) | TWM552695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1680769S (zh) * | 2020-05-14 | 2021-03-08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28573B1 (en) | 2000-02-29 | 2001-12-11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Intermediate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00521380C (zh) * | 2005-12-14 | 2009-07-2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卡连接器 |
TWM347719U (en) * | 2008-08-08 | 2008-12-21 | Advanced Connectek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01752697B (zh) * | 2008-12-10 | 2011-12-14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US8292642B1 (en) * | 2011-08-10 | 2012-10-23 | Proconn Technology Co., Ltd. | Card connector having a tray and a rotatable lever |
JP5602117B2 (ja) | 2011-10-13 | 2014-10-08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9378436B2 (en) * | 2013-01-18 | 2016-06-28 | Molex, Llc | Low profile connector |
US9275260B2 (en) * | 2013-02-20 | 2016-03-01 | Molex, Llc | Low profile connector |
CN203339343U (zh) | 2013-06-17 | 2013-12-11 |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芯片卡连接器 |
CN104795684B (zh) * | 2014-01-17 | 2018-01-05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卡连接器 |
US9547809B2 (en) | 2014-07-01 | 2017-01-17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Card connector preventing scrapping to card inserted therein |
CN105337071B (zh) | 2014-07-01 | 2018-07-0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卡连接器 |
CN204088670U (zh) | 2014-07-22 | 2015-01-07 | 美国莫列斯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CN105514645B (zh) | 2016-02-03 | 2019-01-08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卡连接器 |
-
2016
- 2016-10-19 CN CN201621136385.5U patent/CN206194997U/zh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6-06 TW TW106208080U patent/TWM552695U/zh unknown
- 2017-10-18 US US15/787,655 patent/US10062987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194997U (zh) | 2017-05-24 |
US20180109019A1 (en) | 2018-04-19 |
US10062987B2 (en) | 2018-08-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451500B1 (ko) | 전기 커넥터 | |
JP4863317B2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TWM519838U (zh) | 電子卡連接器 | |
US8727798B2 (en) | Coaxi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normal force in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7985089B2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having cantilevered aligning key | |
CN116231359A (zh) | 电连接器 | |
TWM307216U (en) |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 |
US20150050828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use with module | |
TW202029585A (zh) | 線纜連接器組件 | |
TWM552695U (zh) | 卡連接器 | |
TWI458188B (zh) | 抽屜式卡連接器 | |
CN222422455U (zh) | 一种卡罩组件及卡连接器 | |
CN215896768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 |
CN114079191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729581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2332144B (zh) | 电连接器 | |
TWM569947U (zh) | 電子卡連接器及其組合 | |
TWI382600B (zh) | 電子卡連接器 | |
TWI382598B (zh) | 電連接器 | |
TWM512830U (zh) | 電子卡連接器 | |
TWI506898B (zh) | 電子卡連接器 | |
TWM335820U (en) |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 |
TWI434460B (zh) | 電池連接器及其組裝方法 | |
TWI574471B (zh) | 電連接器 | |
CN116315806A (zh) | 电连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