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2139U - 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 - Google Patents
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32139U TWM532139U TW105210282U TW105210282U TWM532139U TW M532139 U TWM532139 U TW M532139U TW 105210282 U TW105210282 U TW 105210282U TW 105210282 U TW105210282 U TW 105210282U TW M532139 U TWM532139 U TW M532139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
- shaft
- pivot device
- inclined surface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VJYFKVYYMZPMAB-UHFFFAOYSA-N ethoprophos Chemical compound CCCSP(=O)(OCC)SCCC VJYFKVYYMZPMA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08 quality contro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68 sex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特別是指一種主碟板、副碟板構成的扭力模組,形成有第一臂、第二臂和設置在第一臂內邊、第二臂內邊的弧形區及/或凹槽、干涉段,而配裝組合樞軸,以提供一具有常態性(或恆定)扭力作用和不同扭力變化機制之新型。
應用因外力可往復轉動自如的樞軸或轉軸,來配裝在電子器物上,例如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PDA、電子書等,使其蓋或顯示螢幕可轉動而具有開、閉作用,係已為習知技藝。例如,台灣第97222022號「轉軸結構」、第98207366號「樞軸結構」等專利案,係提供了典型的實施例。
為了使電子器物的顯示模組(例如,螢幕)及/或機體模組在使用方面具備有更多的操作模式和應用範圍,習知技藝也已揭露一種在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之間設置雙轉軸,使顯示模組及/或機體模組可產生不同操作模式或轉動角度的結構。例如,台灣第99211350號「雙樞軸樞紐器」、第99225737號「雙軸向樞紐器」、US 7512426 B2「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SYNCHRONISING HINGE」專利案等,係提供了可行的實施例。
這類樞軸或雙轉軸組件的一端(或稱樞接端)通常應用了複數個具有套合轉軸的通孔的墊片(及/或摩擦片),同向或反向疊置的型態,或組合彈簧等,而構成組合在樞軸或雙轉軸上的扭力模組。轉軸裝配在電子器物的機體模組和顯示模組上,轉軸兩端分別以扣環或固定件固定,或配合螺帽鎖固迫緊;在操作轉軸(或電子器物)轉動時,產生一彈性夾摯作用或摩擦阻力,來達到轉軸組件或顯示螢幕轉動開、閉的過程中,獲得定位效果。
上述有關彈性夾摯作用或摩擦阻力的力量調整,舊法是經操作固定件或螺帽的鎖固迫緊程度來獲得。如果墊片或彈片被迫緊的程度太鬆,轉軸(或顯示螢幕)無法獲得理想的定位效果;如果墊片或彈片被迫緊的程度太緊,容易使該墊片或彈片產生應力及永久變形的情形,也會造成使用者初始(打開顯示螢幕)操作較麻煩或費力、手感不理想的情形。
習知技藝也已揭示一種板片結構的扭力模組,具有第一臂、第二臂,第一臂、第二臂共同形成一圓形軸孔,來樞接轉軸。藉轉軸轉動而和第一臂、第二臂產生干涉摩擦,來獲得扭力作用。
就像那些熟習此技藝的人所知悉,圓形轉軸和圓形軸孔的製作很難達到真圓結構的型態,因此隨著第一臂、第二臂和轉軸觸接位置或轉動配合位置的不同,容易在某些配合位置產生應力過度集中的情形;不僅會降低扭力模組的使用壽命,在長期高頻率的轉動使用過程,也會增加第一臂或第二臂斷裂的機率。
另一個有關該扭力模組和轉軸組合的課題,是上述第一臂、第二臂的圓形軸孔大面積包覆圓形轉軸的結構型態,佈置在扭力模組軸孔和轉軸之間的潤滑油,容易在轉動配合的操作過程中被大量刮除,造成潤滑效果不理想,不僅增加扭力模組和轉軸的磨損情形,也影響了使用者的操作手感。
為了改善上述應力過度集中的情形,舊法也已揭示了一種在圓形軸孔上(即,第一臂內邊、第二臂內邊)突出複數個凸緣,來和轉軸產生摩擦干涉的扭力作用。所述的結構型態也可以降低佈置在軸孔或轉軸上的潤滑油被大量刮除的情形。
一個有關樞軸和扭力模組裝配組合在電子器物,執行開、閉操作運動和結構設計方面的課題是,該凸緣結構和轉軸的轉動配合,係形成一種銳利角度或點接觸的結構配合型態,容易造成彼此(表面結構)不同程度的磨損或刮傷,使得轉軸運動不平均、轉動打滑或作動不確實的現象,影響定位效果等情形,而這種情形並不是我們所期望的。
代表性的來說,這些參考資料顯示了在有關樞軸、扭力模組或其相關結合組件在使用和結構設計方面的情形。我們發覺它應包括下列的課題:
1.如果重行設計考量該樞軸和相關組件結構,以及上述的應用情形,使其不同於習用者,將可改變它的使用型態,而有別於舊法;特別是,提供一種具有常態性(或恆定)扭力作用和不同扭力變化機制的結構。實質上,不僅可改善習知技藝製作轉軸配合軸孔的真圓度課題和應力過度集中某些區域的情形;同時,也會增加它在操作方面的定位效果,使習知轉軸和扭力模組產生不同的磨損程度,造成轉軸運動不平均、轉動打滑或作動不確實的現象,影響定位效果等情形,獲得明顯的改善。
2.或更進一步,使它的結構設計有利於人員組裝,增加它的應用範圍和組裝方面的簡便性。並且,達到只需調整扭力模組的數量,即可產生不同的摩擦力量或扭力值,來因應不同的樞軸(或雙轉軸)規格或操作模式,以符合電子器物輕巧、簡潔、薄型化的造型設計要求。而這些課題在上述的參考資料中均未被具體教示或揭露。
爰是,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提供一種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提供一具有常態性(或恆定)扭力和不同扭力變化機制的作用。扭力模組是主碟板和副碟板的組合。主碟板、副碟板分別形成有相對的第一臂、第二臂和位在第一臂、第二臂之間的開口。以及,第一臂、第二臂分別具有一內邊,共同界定出一軸孔,樞接樞軸;主碟板第一臂內邊及/或第二臂內邊設有第一斜面、連接第一斜面的變形區或弧形區、連接弧形區的第二斜面,配合樞軸裝置之兩對稱型態的平面部和弧面部,以提供不同扭力變化機制。以及,副碟板第一臂內邊及第二臂內邊設有複數個凹槽和連接凹槽的干涉段,組合樞軸裝置之圓形斷面結構,以產生一常態性摩擦扭力作用;改善習知應力過度集中、摩擦干涉或定位效果不穩定等情形。
根據本創作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該主碟板、副碟板分別定義有第一區和第二區。第一區、第二區分別具有該第一臂、第二臂,第一臂、第二臂之間形成有開口和相通於開口的軸孔;第一區的軸孔對應樞接第一軸,第二區的軸孔對應樞接平行於第一軸的第二軸。
根據本創作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該扭力模組或第一臂、第二臂之間定義有一(中心)軸線或參考軸;主碟板的第一斜面是朝參考軸方向傾斜延伸,連接弧形區第一端;第二斜面連接相對弧形區第一端的第二端,朝遠離參考軸方向傾斜延伸;所述的結構型態可改善習知凸緣磨損或刮傷轉軸的情形。
根據本創作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該副碟板第一臂內邊、第二臂內邊是分別朝第一臂內部(或遠離參考軸方向)、第二臂內部(或遠離參考軸方向)凹設該複數個凹槽,可用以儲存潤滑油,改善習知技藝在轉動操作過程刮除潤滑油的情形。並且,形成每一個干涉段連接每一個凹槽的結構型態,以增加每一個干涉段的彈性作用或彈性運動範圍;相較於舊法而言,該干涉段和樞軸(或第一軸、第二軸)至少形成線接觸或小面積接觸型態,也可改善舊法的凸緣、轉軸配合結構產生彼此磨損或刮傷的情形。
請參閱第1、2及3圖,本創作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包括主碟板和副碟板的組合;概分別以參考編號10、20表示之。主碟板10和副碟板20可配裝在單轉軸式或雙轉軸式的樞軸裝置30;圖中顯示了一種雙轉軸式樞軸裝置30的結構形態,樞軸裝置30包括第一軸31、第二軸32,共同組合在一電子器物90(例如,電腦、手機或其類似物)上。第一軸31、第二軸32分別具有兩個成對稱型態的平面部33、連接平面部33的弧面部34,以及一圓形斷面區35。電子器物90包括一顯示模組91(例如,蓋或顯示螢幕)和一機體模組92,配合該樞軸裝置30產生轉動打開或關閉的操作模式;此部分屬習知技藝,故未予詳述。
第1、2及3圖也顯示了主碟板10、副碟板20(配合固定體60)共同組成扭力模組,裝設在樞軸裝置30上,使顯示模組91及/或機體模組92建立轉動後隨即定位的作用。樞軸裝置30組合有傳動機構50,使第一軸31和第二軸32形成同步轉動的型態。
圖中顯示了扭力模組30的主碟板10、副碟板20分別是至少一個或複數個(彈性)板片結構的組合;每一個主碟板10、副碟板20定義有一(中心)軸線或參考軸X和第一區10A、20A、第二區10B、20B。
在所採的實施例中,第一區10A、20A和第二區10B、20B成相同結構的型態;因此,第2圖顯示了主碟板第一區10A 的結構,作為說明實施例。圖中顯示以參考軸X為參考線或基準,主碟板10形成有(形狀、大小)相對的第一臂11、第二臂12和位在第一臂11、第二臂12之間的開口13,使第一臂11、第二臂12具有一彈性作用或彈性運動範圍。
詳細來說,第一臂11、第二臂12分別有一基端11a、12a和一尾端11b、12b;該開口13位在第一臂尾端11b、第二臂尾端12b之間的區域。以及,第一臂11、第二臂12分別具有一內邊11c、12c和位在基端11a、12a、尾端11b、12b之間的指部11d、12d,共同界定出一相通開口13的軸孔14,用來樞接樞軸裝置30(或第一軸31)。指部11d、12d朝參考軸X的方向凸出,形成一具有缺口15的相對型態。可了解的是,主碟板第二區10B的軸孔14係樞接樞軸裝置30(或第二軸32)。
圖中也顯示了指部11d、12d和基端11a、12a之間的區域形成有一鏤空區16;缺口15和鏤空區16都可增加第一臂11、第二臂12的彈性作用或彈性運動範圍。
請參閱第1、2及3圖,主碟板第一區10A的第一臂內邊11c、第二臂內邊12c(及/或第二區10B的第一臂內邊11c、第二臂內邊12c)設有第一斜面17、連接第一斜面17的變形區或弧形區18、連接弧形區18的第二斜面19,以提供不同扭力變化機制。
在所採的實施例中,第一斜面17是指位置比較接近尾端11b或12b的區域;第二斜面19是指位置比較接近指部11d或12d的區域。以及,弧形區18定義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是指弧形區18連接第一斜面17的區域,第二端是指弧形區18連接第二斜面19的區域。
圖中也顯示了主碟板10的第一斜面17是朝參考軸X方向上升傾斜延伸,連接弧形區18第一端;第二斜面19連接相對弧形區18第一端的第二端,第二斜面19朝遠離參考軸X的方向傾斜下降延伸(或朝參考軸X的方向傾斜上升延伸,而連接弧形區18)。可了解的是,弧形區18第一端沿著第一斜面17成凹弧延伸型態、第二斜面19沿著弧形區18第二端延伸的型態,形成一和緩向上傾斜和下降傾斜的結構型態,以利於控制扭力波動和改善習知凸緣磨損或刮傷轉軸的情形。
請參考第1或3圖,對應主碟板10的第一斜面17、弧形區18、第二斜面19,樞軸裝置30(或第一軸31、第二軸32)組合主碟板10的區域是該平面部33和連接平面部33的弧面部34。
第3圖顯示了顯示模組91、機體模組92位在關合位置(或定義第一軸31和第二軸32的夾角角度為0度)的情形。第一軸31的兩個平面部33分別朝向第一臂內邊11c、第二臂內邊12c;第一軸31的弧面部34、第二軸32的弧面部34觸接或干涉摩擦第一臂內邊11c的局部區域(即,尾端11b和指部11d的區域)、第二臂內邊12c的局部區域(即,尾端12b和指部12d的區域),第一軸31的平面部33兩邊、第二軸32的平面部33兩邊分別鄰接第一斜面17、第二斜面19的最低點;因此,主碟板10和第一軸31、第二軸32的干涉摩擦或扭力最小。
請參閱第4圖,當顯示模組91、機體模組92(或第一軸31、第二軸32)朝打開位置運動(15°)時,第一軸31的弧面部34壓接第一臂內邊11c的第二斜面19、弧形區18局部區域和第二臂內邊12c的第一斜面17、弧形區18局部區域;第二軸32的弧面部34壓接第一臂內邊11c的第二斜面19、弧形區18局部區域和第二臂內邊12c的第一斜面17、弧形區18局部區域,使第一臂11、第二臂12略產生彈性擴張作用,並且增加了主碟板10和第一軸31、第二軸32的干涉摩擦力或扭力值。可了解的是,第4圖顯示的結構型態產生的扭力值大於第3圖顯示的結構型態產生的扭力值。
請參考第5圖,隨著第一軸31、第二軸32朝打開位置轉動,使弧面部34和弧形區18的接觸面積逐漸增加。圖中顯示第一軸31、第二軸32轉動到90°的位置,第一軸31的弧面部34、第二軸32的弧面部34全部觸壓第一臂11的弧形區18、第二臂12的弧形區18,相對使第一臂11、第二臂12產生較大的彈性擴張作用;也就是說,隨著第一軸31、第二軸32的轉動,逐漸增加了主碟板10和第一軸31、第二軸32的扭力值,而產生不同扭力變化的作用。
相較於第3、4圖顯示的結構型態,第5圖顯示的結構型態產生了最大的扭力值或干涉摩擦作用。
請參閱第6圖,當第一軸31、第二軸32轉動超過90°以後,第一軸31的弧面部34、第二軸32的弧面部34與主碟板第一臂內邊11c、第二臂內邊12c的弧形區18的觸壓面積逐漸減少,相對使它們的扭力值或摩擦干涉作用也變小。圖中顯示第一軸31、第二軸32轉動到180°的位置,第一軸31的弧面部34、第二軸32的弧面部34沒有觸接或離開主碟板第一斜面17、弧形區18和第二斜面19;而第一軸31的弧面部34、第二軸32的弧面部34分別觸接或干涉摩擦第一臂內邊11c的局部區域(即,尾端11b和指部11d的區域)、第二臂內邊12c的局部區域(即,尾端12b和指部12d的區域)。此時,主碟板10和第一軸31、第二軸32的干涉摩擦或扭力值最小(相同於第3圖顯示的結構型態產生的扭力值)。
在上述的說明中可了解到顯示模組91、機體模組92位在關合位置(或第一軸31和第二軸32的夾角角度為0°)及顯示模組91、機體模組92位在完全打開位置(或第一軸31和第二軸32的夾角角度為360°),主碟板10和第一軸31、第二軸32產生的扭力值最小。
在所採較佳的實施例中,考量增加所述最小扭力值的實施例是扭力模組還包括該副碟板20的結構。
請參閱第7、8圖,圖中顯示了副碟板第一區20A 的結構,作為說明實施例。圖中顯示以參考軸X為參考線或基準,副碟板20形成有(形狀、大小)相對的第一臂21、第二臂22和位在第一臂21、第二臂22之間的開口23,使第一臂21、第二臂22具有一彈性作用或彈性運動範圍。
詳細來說,第一臂21、第二臂22分別有一基端21a、22a和一尾端21b、22b;該開口23位在第一臂尾端21b、第二臂尾端22b之間的區域。以及,第一臂21、第二臂22分別具有一內邊21c、22c,共同界定出一相通開口23的軸孔24,用來樞接樞軸裝置30(或第一軸31)。可了解的是,副碟板第二區20B的軸孔24係樞接樞軸裝置30(或第二軸32)。
在所採的實施例中,該第一臂內邊21c、第二臂內邊22c分別設有複數個凹槽25和連接凹槽25的干涉段26。具體來說,第一臂內邊21c、第二臂內邊22c是分別朝第一臂21內部(或遠離參考軸X方向)、第二臂22內部(或遠離參考軸X方向)凹設該複數個凹槽25;所述凹槽25可用以儲存潤滑油,改善習知技藝在轉動操作過程被刮除的情形。並且,形成每一個干涉段26連接每一個凹槽25的結構型態。
請參考第8圖,實線部分顯示了顯示模組91、機體模組92位在關合位置、虛線部分揭示顯示模組91、機體模組92朝打開位置運動的情形,以及副碟板20和第一軸31、第二軸32組合的情形。基本上,第一軸31、第二軸32和副碟板20組合的區域是該圓形斷面區35。副碟板第一區20A的軸孔24對應樞接第一軸10,第二區20B的軸孔24對應樞接第二軸20。並且,使副碟板第一臂21、第二臂22具有彈性的觸接組合該第一軸10、第二軸20,而產生一常態性(或恆定)摩擦扭力的作用。
可了解的是,所述常態性(或恆定)摩擦扭力作用組合主碟板10的最小扭力值,可增加負載顯示模組91(及/或機體模組92)重量的作用力,降低顯示模組91或機體模組92在關合位置或完全打開位置發生互相碰撞的情形。
相較於舊法而言,第7、8圖揭示了該複數個干涉段26和凹槽25的間隔配置結構,每一個凹槽25可增加每一個干涉段26的彈性作用或彈性運動範圍;並且,使每一個干涉段26和第一軸31或第二軸32的表面至少形成線接觸或小面積接觸型態;所述的小面積接觸型態大於舊法應用凸緣、轉軸配合結構的接觸面積,以改善習知凸緣、轉軸配合結構容易產生彼此磨損或刮傷的情形。
代表性的來說,這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在具備有結構精簡而符合電子器物輕巧、薄型化的造型設計要求的條件下,相較於舊法而言,係具有下列的考量條件和優點: 1. 該扭力模組和相關組件結構,已被重行設計考量,而改變了它的使用型態;例如,扭力模組的主碟板10、副碟板20(或第一區10A、20A、第二區10B、20B)的第一臂11、21、第二臂12、22界定出開口13、23和軸孔14、24;主碟板10的第一臂內邊11c及/或第二臂內邊12c設置第一斜面17、弧形區18和第二斜面19,選擇性地與第一軸10、第二軸20的弧面部34產生不同扭力值的干涉摩擦作用;副碟板20的第一臂內邊31c、第二臂內邊32c形成間隔排列或配置的複數個凹槽35、干涉段36,而彈性的觸接第一軸10及/或第二軸20等部份,明顯不同於習知技藝應用圓形軸孔大面積包覆轉軸的結構型態,也改善了舊法的軸孔配合轉軸的真圓度的製作,比較困難的情形。 2.特別是,副碟板20提供一種具有常態性(或恆定)扭力作用配合主碟板10產生不同扭力變化機制的結構。實質上,不僅可改善習知技藝製作轉軸配合軸孔的真圓度課題(造成扭力模組的軸孔和轉軸的干涉量或干涉摩擦不一致、品管不易控制)和應力過度集中某些區域的情形;同時,也會增加它在操作方面的定位效果,使習知轉軸和扭力模組產生不同的磨損程度,造成轉軸運動不平均、轉動打滑或作動不確實的現象,影響定位效果等情形,獲得明顯的改善。 3.更進一步,使它的結構設計有利於沖壓作業產生品質一致的結構,降低製造成本和利於人員組裝,增加它的應用範圍和組裝方面的簡便性。並且,達到只需調整扭力模組的數量(或內邊11c、12c對樞軸裝置30的干涉或摩擦角度),即可產生不同的摩擦力量或扭力值,來因應不同的樞軸(或雙轉軸)規格或操作模式。同時,該複數個干涉段26和凹槽25的間隔配置結構,使干涉段26和第一軸31或第二軸32的表面至少形成線接觸或小面積接觸型態;不僅改善了習知技藝應力過度集中某些區域,在長時期高頻率轉動操作過程發生斷裂的情形,而提高其使用壽命;同時,也增加了它在操作方面的應力平衡作用和定位效果,使習知轉軸和扭力模組產生不同的磨損程度,造成轉軸運動不平均、轉動打滑現象,作動不確實,影響定位效果等情形,都獲得明顯的改善。
故,本創作係提供了一有效的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其空間型態係不同於習知者,且具有舊法中無法比擬之優點,係展現了相當大的進步,誠已充份符合新型專利之要件。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可行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創作專利範圍所涵蓋。
10‧‧‧主碟板
10A、20A‧‧‧第一區
10B、20B‧‧‧第二區
11、21‧‧‧第一臂
11a、12a、21a、22a‧‧‧基端
11b、12b、21b、22b‧‧‧尾端
11c、12c、21c、22c‧‧‧內邊
11d、12d‧‧‧指部
12、22‧‧‧第二臂
13、23‧‧‧開口
14、24‧‧‧軸孔
15‧‧‧缺口
16‧‧‧鏤空區
17‧‧‧第一斜面
18‧‧‧弧形區
19‧‧‧第二斜面
20‧‧‧副碟板
30‧‧‧樞軸裝置
31‧‧‧第一軸
32‧‧‧第二軸
33‧‧‧平面部
34‧‧‧弧面部
35‧‧‧圓形斷面區
50‧‧‧傳動機構
60‧‧‧固定體
90‧‧‧電子器物
91‧‧‧顯示模組
92‧‧‧機體模組
X‧‧‧參考軸
第1圖係本創作之結構分解示意圖;顯示了樞軸裝置、扭力模組的結構情形。
第2圖係本創作扭力模組之部分平面結構示意圖;描繪了主碟板的結構型態。
第3圖係本創作之平面結構組合示意圖;描繪了扭力模組主碟板和第一軸、第二軸的結構配合情形;圖中假想線部分顯示了電子器物的顯示模組、機體模組位在關合位置的情形。
第4圖係第3圖之一操作實施例平面結構示意圖;描繪了第一軸、第二軸朝打開位置分別轉動15°,扭力模組主碟板和第一軸、第二軸的結構配合情形。
第5圖係第4圖之一操作實施例平面結構示意圖;描繪了第一軸、第二軸朝打開位置分別轉動90°,扭力模組主碟板和第一軸、第二軸的結構配合情形。
第6圖係第5圖之一操作實施例平面結構示意圖;描繪了第一軸、第二軸朝打開位置分別轉動180°,扭力模組主碟板和第一軸、第二軸的結構配合情形。
第7圖係本創作扭力模組之部分平面結構示意圖;描繪了副碟板的結構型態。
第8圖係本創作之平面結構組合示意圖;描繪了扭力模組副碟板和第一軸、第二軸的結構配合情形。
10‧‧‧主碟板
10A、20A‧‧‧第一區
10B、20B‧‧‧第二區
11、21‧‧‧第一臂
11a、12a、21a、22a‧‧‧基端
11b、12b、21b、22b‧‧‧尾端
11c、12c、21c、22c‧‧‧內邊
11d、12d‧‧‧指部
12、22‧‧‧第二臂
13、23‧‧‧開口
14、24‧‧‧軸孔
15‧‧‧缺口
16‧‧‧鏤空區
17‧‧‧第一斜面
18‧‧‧弧形區
19‧‧‧第二斜面
20‧‧‧副碟板
30‧‧‧樞軸裝置
31‧‧‧第一軸
32‧‧‧第二軸
33‧‧‧平面部
34‧‧‧弧面部
35‧‧‧圓形斷面區
50‧‧‧傳動機構
60‧‧‧固定體
X‧‧‧參考軸
Claims (13)
- 一種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包括一扭力模組,定義有一參考軸;扭力模組是主碟板和副碟板的組合; 主碟板、副碟板分別形成有第一臂、第二臂和位在第一臂、第二臂之間的開口;主碟板第一臂、第二臂和副碟板第一臂、第二臂分別具有一內邊,分別共同界定出相通開口的軸孔; 主碟板第一臂內邊和第二臂內邊的至少其中之一,設有第一斜面、連接第一斜面的弧形區、連接弧形區的第二斜面; 副碟板第一臂內邊、第二臂內邊分別設有複數個凹槽和連接凹槽的干涉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其中該扭力模組具有第一區和相同於第一區結構的第二區;第一區、第二區分別設有該第一臂、第二臂、第一臂、第二臂之間的開口、相通開口的軸孔; 主碟板第一區的第一臂內邊、第二臂內邊設有該第一斜面、弧形區、第二斜面,主碟板第二區的第一臂內邊、第二臂內邊設有該第一斜面、弧形區、第二斜面; 主碟板和副碟板分別是至少一個板片結構;主碟板的軸孔和副碟板的軸孔組合一樞軸裝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其中該扭力模組的主碟板、副碟板分別以參考軸為參考線,形成大小、形狀相對的第一臂、第二臂;主碟板的軸孔和副碟板的軸孔組合一樞軸裝置; 主碟板第一臂、第二臂分別有一基端和一尾端,其開口位在第一臂尾端、第二臂尾端之間的區域; 副碟板第一臂、第二臂分別有一基端和一尾端,其開口位在第一臂尾端、第二臂尾端之間的區域;副碟板的複數個干涉段和凹槽成間隔配置結構; 主碟板第一臂、第二臂在基端、尾端之間的區域分別設有一指部,所述指部和第一臂內邊、第二臂內邊共同界定出其軸孔;指部和基端之間的區域形成有一鏤空區; 主碟板第一臂的指部和第二臂的指部分別朝參考軸的方向凸出,形成具有缺口的相對型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其中該扭力模組的主碟板、副碟板分別以參考軸為參考線,形成大小、形狀相對的第一臂、第二臂; 主碟板第一臂、第二臂分別有一基端和一尾端,其開口位在第一臂尾端、第二臂尾端之間的區域; 副碟板第一臂、第二臂分別有一基端和一尾端,其開口位在第一臂尾端、第二臂尾端之間的區域;副碟板的複數個干涉段和凹槽成間隔配置結構; 主碟板第一臂、第二臂在基端、尾端之間的區域分別設有一指部,所述指部和第一臂內邊、第二臂內邊共同界定出其軸孔;指部和基端之間的區域形成有一鏤空區; 主碟板第一臂的指部和第二臂的指部分別朝參考軸的方向凸出,形成具有缺口的相對型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3項所述之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其中該主碟板的第一斜面是朝參考軸方向傾斜上升延伸,連接弧形區之第一端;第二斜面連接相對弧形區第一端的第二端,第二斜面朝遠離參考軸的方向傾斜下降延伸;弧形區成凹弧延伸型態; 對應主碟板的第一斜面、弧形區、第二斜面,樞軸裝置組合主碟板的區域形成有兩個對稱型態的平面部和連接平面部的弧面部; 副碟板第一臂內邊、第二臂內邊是分別朝遠離參考軸方向凹設該複數個凹槽;並且,形成每一個干涉段連接每一個凹槽的結構,使凹槽增加干涉段的彈性運動範圍;樞軸裝置組合副碟板的區域形成圓形斷面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4項所述之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其中該主碟板的第一斜面是朝參考軸方向傾斜上升延伸,連接弧形區之第一端;第二斜面連接相對弧形區第一端的第二端,第二斜面朝遠離參考軸的方向傾斜下降延伸;弧形區成凹弧延伸型態; 對應主碟板的第一斜面、弧形區、第二斜面,樞軸裝置組合主碟板的區域形成有兩個對稱型態的平面部和連接平面部的弧面部; 副碟板第一臂內邊、第二臂內邊是分別朝遠離參考軸方向凹設該複數個凹槽;並且,形成每一個干涉段連接每一個凹槽的結構,使凹槽增加干涉段的彈性運動範圍;樞軸裝置組合副碟板的區域形成圓形斷面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4項所述之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其中該扭力模組第一區的軸孔對應樞接樞軸裝置之一第一軸,第二區的軸孔對應樞接第二軸;第一軸和第二軸成相互平行的型態,以及使扭力模組配合一固定體,組合在第一軸、第二軸上; 第一軸連結設置在一電子器物的顯示模組上;第二軸連結組合電子器物的機體模組;第一軸、第二軸組合有傳動機構,使第一軸、第二軸產生同步轉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其中該扭力模組配合一固定體,設置在樞軸裝置上;樞軸裝置組合具有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的電子器物。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其中該扭力模組第一區的軸孔對應樞接樞軸裝置之一第一軸,第二區的軸孔對應樞接第二軸;第一軸和第二軸成相互平行的型態,以及使扭力模組配合一固定體,組合在第一軸、第二軸上; 第一軸連結設置在一電子器物的顯示模組上;第二軸連結組合電子器物的機體模組;第一軸、第二軸組合有傳動機構,使第一軸、第二軸產生同步轉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其中該第一軸和第二軸的夾角角度為0度,第一軸的平面部朝向主碟板第一臂內邊、第二臂內邊,第二軸的平面部朝向第一臂內邊、第二臂內邊; 第一軸的弧面部觸接主碟板第一臂內邊、第二臂內邊的局部區域,第二軸的弧面部觸接主碟板第二臂內邊、第一臂內邊的局部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其中該第一軸、第二軸分別轉動15°的位置,第一軸的弧面部壓接第一臂內邊的第二斜面、弧形區局部區域和第二臂內邊的第一斜面、弧形區局部區域; 第二軸的弧面部壓接第一臂內邊的第二斜面、弧形區局部區域和第二臂內邊的第一斜面、弧形區局部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其中該第一軸、第二軸分別轉動90°的位置,第一軸的弧面部、第二軸的弧面部全部觸壓第一臂的弧形區、第二臂的弧形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其中該第一軸、第二軸分別轉動180°的位置,第一軸的弧面部觸接第一臂內邊的局部區域、第二臂內邊的局部區域;第二軸的弧面部觸接第一臂內邊的局部區域、第二臂內邊的局部區域。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210282U TWM532139U (zh) | 2016-07-07 | 2016-07-07 | 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 |
CN201620742969.0U CN205895886U (zh) | 2016-07-07 | 2016-07-14 | 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210282U TWM532139U (zh) | 2016-07-07 | 2016-07-07 | 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32139U true TWM532139U (zh) | 2016-11-11 |
Family
ID=57773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210282U TWM532139U (zh) | 2016-07-07 | 2016-07-07 | 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895886U (zh) |
TW (1) | TWM532139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23637A (zh) * | 2017-03-10 | 2019-07-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笔记本电脑的转轴装置和笔记本电脑 |
TWI668556B (zh) * | 2017-02-08 | 2019-08-11 |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及其鉸鏈組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59297B (zh) * | 2017-08-23 | 2020-03-24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
TWM558515U (zh) * | 2017-11-13 | 2018-04-11 | Fositek Corp | 扭力裝置及電子設備 |
US20190204878A1 (en) * | 2017-12-26 | 2019-07-04 | Compal Electronics, Inc. | Hinge structure |
CN108757716A (zh) * | 2018-06-29 | 2018-11-06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转轴装置和电子设备 |
-
2016
- 2016-07-07 TW TW105210282U patent/TWM532139U/zh unknown
- 2016-07-14 CN CN201620742969.0U patent/CN20589588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68556B (zh) * | 2017-02-08 | 2019-08-11 |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及其鉸鏈組件 |
CN110023637A (zh) * | 2017-03-10 | 2019-07-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笔记本电脑的转轴装置和笔记本电脑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895886U (zh) | 2017-0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532139U (zh) | 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 | |
TWM535932U (zh) | 可組合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 | |
CN105317820B (zh) | 双转轴同步传动固定装置 | |
CN203822838U (zh) | 用于双转轴的平行度控制装置 | |
TWM478991U (zh) | 用於雙轉軸之平行度固定裝置 | |
TWM510038U (zh) | 可應用在軟性顯示屏幕之樞鈕裝置 | |
CN203670440U (zh) | 用于双转轴的平行度固定装置 | |
CN204419837U (zh) | 具有扭力变化作用的多轴式转轴装置 | |
CN205978042U (zh) | 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 |
TWI615083B (zh) | 可應用在軟性顯示模組之樞鈕裝置 | |
WO2024222612A1 (zh) | 铰链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204140636U (zh) | 双转轴同步传动固定装置 | |
CN206352618U (zh) | 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 |
CN203879917U (zh) | 用于双转轴同步运动的扭力平衡装置 | |
CN205895883U (zh) | 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 | |
CN201818641U (zh) | 改变摩擦面积调整扭力的枢纽器 | |
CN205895884U (zh) | 用于双转轴装置的固定结构 | |
CN204805310U (zh) | 用于双转轴的同步传动结构 | |
CN204805311U (zh) | 用于双转轴的同步传动装置 | |
TWI730785B (zh) | 偏心鉸鏈及具有其的電子裝置 | |
CN201281077Y (zh) | 可变换摩擦扭力的枢纽器 | |
CN203516442U (zh) | 枢轴机构 | |
CN101603565A (zh) | 可正确组装的枢纽器 | |
CN204805312U (zh) | 双转轴同步传动结构 | |
TWM483652U (zh) | 用於雙轉軸同步運動之扭力平衡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