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95883U - 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 - Google Patents
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895883U CN205895883U CN201620684994.8U CN201620684994U CN205895883U CN 205895883 U CN205895883 U CN 205895883U CN 201620684994 U CN201620684994 U CN 201620684994U CN 205895883 U CN205895883 U CN 2058958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ea
- rotating shaft
- base plate
- turntable
- combin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提供一降低组件之间操作配合产生压力的作用。包括至少一转轴、设置在转轴上的基盘和转盘。基盘设有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和分别连接或位于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之间的第一接合区、第二接合区;对应基盘,转盘设有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和分别连接或位于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之间的第一压接区、第二压接区。以及,使转盘随转轴在基盘上产生相对转动、定位机制,来符合使用者操作枢轴装置转动的模式;改善现有扭力结构的操作配合产生较大压力和组件磨损等情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包括基盘和相对在基盘上转动的转盘等部分的组合,以达到降低组件之间操作配合产生的压力的新型。
背景技术
应用因外力可往复转动自如的枢轴或转轴,来配装在电子器物上,例如行动电话、笔记本电脑、PDA、数字取像机、电子书等,使其盖、显示屏幕或观景窗可转动而具有开、闭作用,是已为现有技艺。例如,中国台湾第97222022号“转轴结构”、第96217011号“枢轴定位构件”、及第98207366号“枢轴结构”等专利案,是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
这类枢轴或转轴装置通常应用复数个盘形垫片设置凹凸定位部,同向或反向迭置的型态组合在转轴上,构成扭力模块或扭力结构。转轴一端(或称固定端)装配在电子器物的机体模块和显示模块上;转轴另一端以固定件固定或经螺帽锁固迫紧,使转轴在转动时,产生一摩擦阻力,让盖或显示屏幕在转动开、闭的过程中,获得定位效果。
现有技艺也已揭示一种扭力结构,在盘形垫片的外围区域设置一长形环状的第一凸部和形成在盘形垫片内围区域的第二凸部;对应所述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使另一相对压接的盘形垫片的外围区域也设置一长形环状的第一凸部、内围区域设置第二凸部。并且,在盘形垫片响应转轴转动时,使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相对离开或触压另一盘形垫片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
一个有关上述实施例的枢轴和扭力定位组件装配组合在电子器物,执行开、闭操作的课题是,该盘形垫片长形环状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相对转动触压另一盘形垫片的结构配合型态,会在扭力定位组件或盘形垫片彼此之间产生较大的压力。
因为,依据F(作用力或扭力)=P(压力)*A(面积),假设扭力模块(或扭力定位组件)在具有相同作用力或扭力的情形下,现有每一个盘形垫片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相对触压另一盘形垫片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的面积比较小,造成它们之间的配合具有较大的压力;相对的,在长时期和高频率的操作过程,会影响或增加它们的磨损程度,降低定位效果和使用寿命,而这种情形并不是们所期望的。
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资料显示了在有关转轴、扭力定位模块或其相关结合组件在使用和结构设计方面的情形。我们发觉它应包括下列的课题:
1.依据上述F=P*A,必须重行设计考量该转轴、扭力模块结构(或扭力定位结构)的配合关系,以及上述的应用情形;并且,使每一个盘形垫片或扭力定位组件彼此之间的配合面积被尽可能增加,使其不同于现有者,才能改变它的使用型态,而有别于旧法。
2.必须考虑在具备有确实保持整个枢轴装置(或电子器物的显示屏幕、机体模块)转动、定位效果的条件下,改变相关组件结构的连结关系,才能改善现有技艺在扭力定位组件或盘形垫片彼此之间产生较大压力的情形。特别是,在长时期和高频率的操作过程,增加它们的磨损程度,降低定位效果和使用寿命等情形,才可获得明显的改善。
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资料中均未被具体教示或揭示。
实用新型内容
爰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提供一降低组件之间操作配合产生压力的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转轴,在转轴上设置有基盘和转盘;转盘随转轴而相对在基盘上转动;
基盘设有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和分别位于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之间的第一接合区、第二接合区;
基盘的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分别包含有主区、连接主区的副区和界定主区、副区的第一边、第二边;
对应于上述基盘,转盘设有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和分别位于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之间的第一压接区、第二压接区;以及
转盘的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分别包含有主区、连接主区的副区和界定主区、副区的第一边、第二边。
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中:该基盘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位于基盘上间隔180°的位置;
基盘设有通孔,以基盘通孔为参考位置,基盘主区是位于基盘的外围区域,基盘副区是位于内围区域;
转盘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位于转盘上间隔180°的位置;
转盘设有轴孔,以转盘轴孔为参考位置,转盘主区是位于转盘的外围区域,转盘副区是位于内围区域;基盘定义有一参考基线,使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大于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
第一限制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小于第一限制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
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小于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
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大于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以及
转盘定义有一参考轴线,使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第一组合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一组合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
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
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
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中:该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一限制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
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一限制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
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以及
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大于第一组合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大于第一组合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
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小于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小于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
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中:该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到第二边的夹角角度是108°,大于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到第二边的夹角角度;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到第二边的夹角角度是96°;以及
转盘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一边到第二边的夹角角度是108°,大于基盘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一边到第二边的夹角角度;基盘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一边到第二边的夹角角度是96°。
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中:该基盘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形成凹部平面结构,使第一接合区、第二接合区相对形成凸部平面结构;
转盘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形成凸部平面结构,使第一压接区、第二压接区相对形成凹部平面结构;
基盘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第二边和副区第一边、第二边分别连接一斜面,基盘的斜面分别连接有对应基盘第一边的第一底边和对应基盘第二边的第二底边;以及
转盘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第二边和副区第一边、第二边分别连接一斜面,转盘的斜面分别连接有对应转盘第一边的第一底边、对应转盘第二边的第二底边。
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中:该转盘组合在基盘上,使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
转盘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一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转盘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
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中:所述的这些斜面形成复斜面结构;使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和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基盘第一边和第一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限制区第一边、第二限制区第一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以及
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和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基盘第二边和第二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限制区第二边、第二限制区第二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和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转盘第一边和第一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组合区第一边、第二组合区第一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以及
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和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转盘第二边和第二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组合区第二边、第二组合区第二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中:该第一限制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一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第二限制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
第一限制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侧边;第二限制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二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侧边;
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的对应侧边分别和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的侧边之间,形成一高度差;
第一组合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
第一组合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第二组合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侧边;
第二组合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侧边;
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的对应侧边分别和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的侧边之间,形成一高度差。
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中: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能够配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转盘随转轴在基盘上产生相对转动、定位机制,来符合使用者操作枢轴装置转动的模式;改善现有扭力结构的操作配合产生较大压力和组件磨损等情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和枢轴装置组合的立体外观示意图;显示了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扭力结构、电子器物组合的情形。
图2是本实用新型和枢轴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描绘了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扭力结构的相关位置情形。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描绘了基盘、转盘的结构情形。
图4是本实用新型基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显示基盘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的结构情形。
图5是本实用新型转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显示转盘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的结构情形。
附图标记说明:10基盘;11第一限制区;11a、12a主区;11b、12b副区;12第二限制区;13第一接合区;14第二接合区;17翼部;18轴部;19通孔;20转盘;21第一组合区;21a、22a主区;21b、22b副区;22第二组合区;23第一压接区;24第二压接区;29轴孔;30枢轴装置;31第一转轴;32第二转轴;40弹性垫片;45固定板;50传动机构;90电子器物;91显示模块;92机体模块;A上部;B下部;c、i第一边;c1、i1第一底边;c3、d3、i3、j3侧边;c4、d4、i4、j4对应侧边;d、j第二边;d2、j2第二底边;e、f斜面;g、h、m、n几何形面积;p、q、r、s几何形面积;X参考基线;Y参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包括基盘和转盘的组合;概分别以参考编号10、20表示的。基盘10和转盘20可配装在单转轴式或双转轴式的枢轴装置30;图中显示了一种双转轴式枢轴装置30的结构形态,枢轴装置30组合在一电子器物90(例如,电脑、手机或其类似物)上。电子器物90包括一显示模块91(例如,盖或显示屏幕)和一机体模块92,配合该枢轴装置30产生转动打开或关闭的操作模式;此部分属现有技艺,故未予详述。
图1、图2及图3也显示了基盘10、转盘20配合弹性垫片40共同组成扭力模块,使显示模块91及/或机体模块92建立转动后随即定位的作用。
在所采的实施例中,基盘10是复数个,构成一板状体结构;例如,使两个基盘10相连接或两个基盘10一体成型,分别组合转盘20,而共同组装在枢轴装置30的双转轴式结构。基盘10也可依图中方向分为对称型态的上部A和下部B。上部A和下部B分别设有通孔19,分别枢接或让枢轴装置30的第一转轴31和第二转轴32通过;上部A和下部B分别组合一个转盘20。因为,上部A的结构相同于下部B的结构;在下文中,将只描述上部A和转盘20的结构配合型态,并且使下部B相对应上部A的结构,以相同(元件)编号标示。
可了解的是,配合双转轴式结构的枢轴装置30,基盘10(或上、下部A、B之间)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18和翼部17;轴部18可配合固定板45,组合固定基盘10、转盘20、弹性垫片40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17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可组合传动机构50,传动第一转轴31及/或第二转轴32,使显示模块91、机体模块92产生同步转动作用。
请参考图3,基盘10(或上部A)设置有第一限制区11、第二限制区12和分别连接或位于第一限制区11、第二限制区12之间的第一接合区13、第二接合区14;第一限制区11、第二限制区12位于基盘10上间隔180°的位置。基盘第一限制区11、第二限制区12分别具有主区11a、12a、连接或相通于主区11a、12a的副区11b、12b和界定主区11a、12a、副区11b、12b的第一边c、第二边d。
假设以基盘10的通孔19为参考位置,主区11a、12a是位于远离通孔19的位置(或定义为基盘10的外围区域);副区11b、12b是位于接近通孔19的位置(或定义为基盘10的内围区域)。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基盘10定义有一参考基线X,使第一限制区11的主区11a第一边c到参考基线X的夹角角度(约50°)大于主区11a第二边d到参考基线X的夹角角度(约46°);副区11b第一边c到参考基线X的夹角角度(约46°)小于副区11b第二边d到参考基线X的夹角角度(约50°)。该基盘第二限制区12的主区12a第一边c到参考基线X的夹角角度(约46°)小于主区12a第二边d到参考基线X的夹角角度(约50°);第二限制区12的副区12b第一边c到参考基线X的夹角角度(约50°)大于副区12b第二边d到参考基线X的夹角角度(约46°)。
以及,第一限制区11、第二限制区12的主区11a、12a的第一边c到参考基线X的夹角角度分别等于副区11b、12b的第二边d到参考基线X的夹角角度;第一限制区11、第二限制区12的主区11a、12a的第二边d到参考基线X的夹角角度分别等于副区11b、12b的第一边c到参考基线X的夹角角度。
请参阅图3,对应基盘10,该转盘20设有第一组合区21、第二组合区22和分别连接或位于第一组合区21、第二组合区22之间的第一压接区23、第二压接区24;第一组合区21、第二组合区22位于转盘20上间隔180°的位置。以及,转盘20设有轴孔29,使转盘20组合在第一转轴31(及/或第二转轴32)上,随第一转轴31(及/或第二转轴32)转动,而相对在基盘10上运动或转动,建立上述的定位机制,来符合使用者操作枢轴装置30转动的模式。
在所采较佳的实施例中,转盘20的第一组合区21、第二组合区22分别具有主区21a、22a、副区21b、22b和界定主区21a、22a、副区21b、22b的第一边i、第二边j。
假设以转盘20的轴孔29为参考位置,主区21a、22a是位于远离轴孔29的位置(或定义为转盘20的外围区域);副区21b、22b是位于接近轴孔29的位置(或定义为转盘20的内围区域)。
在所采的实施例中,转盘20定义有一参考轴线Y,使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21a第一边i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约54°)等于主区21a第二边j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约54°);第一组合区21的副区21b第一边i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约50°)等于副区21b第二边j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约50°)。转盘第二组合区22的主区22a第一边i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约50°)等于主区22a第二边j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约50°);第二组合区22的副区22b第一边i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约54°)等于副区22b第二边j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约54°)。
以及,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21a第一边i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大于副区21b第一边i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21a第二边j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大于副区21b第二边j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第二组合区22的主区22a第一边i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小于副区22b第一边i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第二组合区22的主区22a第二边j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小于副区22b第二边j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
在所采的实施例中,基盘第一限制区11、第二限制区12形成凹部平面结构,使第一接合区13、第二接合区14相对形成凸部平面结构。转盘第一组合区21、第二组合区22形成凸部平面结构,使第一压接区23、第二压接区24相对形成凹部平面结构。可了解的是,上述基盘10、转盘20的凸部平面结构和凹部平面结构的配合,是容许变更或修正的。
图中也显示了基盘第一限制区11、第二限制区12的主区11a、12a第一边c、第二边d和副区11b、12b第一边c、第二边d分别连接一斜面e;斜面e连接有对应第一边c、第二边d的对应边。为利于说明,分别将对应第一边c的对应边定义为第一底边c1,对应第二边d的对应边定义为第二底边d2。
以及,转盘第一组合区21、第二组合区22的主区21a、22a第一边i、第二边j和副区21b、22b第一边i、第二边j分别连接一斜面f;斜面f连接有对应第一边i、第二边j的对应边;所述对应边为利于说明,分别将对应第一边i的对应边定义为第一底边i1,对应第二边j的对应边定义为第二底边j2。
上述的结构设计条件使转盘20相对在基盘10上转动位移时,可减少转盘第一组合区21(或第二组合区22)从基盘第一限制区11转动到基盘第一接合区13(或第二接合区14)的阻力或摩擦力,使转盘20的转动操作比较省力、平顺。
这是因为依据上述,基盘10以参考基线X或通孔19中心为参考基准,转盘20以参考轴线Y或轴孔29中心为参考基准,至少使转盘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21a第一边i到第二边j的夹角角度(约108°)大于基盘第一限制区11的主区11a第一边c到第二边d的夹角角度(约96°),及/或转盘第二组合区22的副区22b第一边i到第二边j的夹角角度(约108°)大于基盘第二限制区12的副区12b第一边c到第二边d的夹角角度(约96°)。
依据所述条件,当转盘20组合在基盘10上时,假设是显示模块91闭合在机体模块92上的位置。包括有下列情形:
1.转盘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21a第二边j的斜面f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一限制区11的主区11a第二边d的斜面e部分区域(及/或转盘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11a第一边i的斜面f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一限制区11的主区11a第一边c的斜面e部分区域),而形成显示模块91闭合在机体模块92上的定位状态。
2.转盘第二组合区22的副区22b第二边j的斜面f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二限制区12的副区12b第二边d的斜面e部分区域(及/或转盘第二组合区22的副区22b第一边i的斜面f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二限制区12的副区12b第二边d的斜面e部分区域),而形成显示模块91闭合在机体模块92上的定位状态。
当使用者打开显示模块91,转盘20随枢轴装置30(或第一转轴31)在基盘10上转动时,只有使转盘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21a第二边j的斜面f部分区域沿着基盘第一限制区11的主区11a第二边d的斜面e部分区域(朝基盘第一接合面13的位置)上升移动,产生摩擦力;以及,转盘第二组合区22的副区22b第二边j的斜面f部分区域沿着基盘第二限制区12的副区12b第二边d的斜面e部分区域(朝基盘第二接合面14的位置)上升移动,产生摩擦力。因为,只有所述两个局部部位产生摩擦力,所以让使用者操作显示模块91打开的过程,可以获得比较省力和平顺的作用。
须加以说明的是,随着转盘第一组合区21、第二组合区22逐渐转动上升,而接近基盘第一接合区13、第二接合区14时,会带动原先设定转盘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11a第一边i的斜面f部分区域离开原先触接基盘第一限制区11的主区11a第一边c的斜面e部分区域、带动转盘第二组合区22的副区22b第一边i的斜面f部分区域离开原先触接基盘第二限制区12的副区12b第二边d的斜面e部分区域的型态。
依据上述的操作实施例,假设要操作显示模块91闭合在机体模块92的作业,是使转盘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21a第一边i从基盘第二接合区14移动到基盘第一限制区11的主区11a第一边c的位置,及转盘第二组合区22的副区22b第一边i从基盘第一接合区13移动到基盘第二限制区12的副区12b第一边c的位置后,转盘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21a第一边i沿着基盘第一限制区11的主区11a第一边c的斜面e滑入第一限制区11,转盘第二组合区22的副区22b第一边i沿着基盘第二限制区12的副区12b第一边c的斜面e滑入第二限制区12;所述结构配合型态,有助于使显示模块91最后自动闭合在机体模块92上。
也就是说,操作显示模块91闭合在机体模块92的作业,仅是先使转盘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21a第一边i或斜面f部分区域转动触接基盘第一限制区11的主区11a第一边c的斜面e部分区域,及转盘第二组合区22的副区22b第一边i或斜面f部分区域转动触接基盘第二限制区12的副区12b第一边c的斜面e部分区域;不仅操作省力,也有助于达到上述显示模块91最后自动闭合在机体模块92上的作用。
可了解的是,如果变更或修正基盘第一限制区11、第二限制区12的主区11a、12a、副区11b、12b和转盘第一组合区21、第二组合区22的主区21a、22a、副区21b、22b的夹角角度或配合角度,将可改变它们之间的配合情形。同时,转盘第一组合区21、第二组合区22分别包括主区21a、22a和副区21b、22b的结构,明显增加了第一组合区21、第二组合区22和基盘第一接合区13、第二接合区14的接合面积,相对降低了基盘10和转盘20之间转动配合产生的触压压力。
为了进一步降低基盘10和转盘20配合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或阻力上,该斜面e、f是形成复斜面结构。所述的复斜面结构是指界定斜面e、f的边,包括两组相对应边,每一组相对应的边彼此位于不同的平面(或相对应的边彼此具有不同的倾斜角度)的结构形态。
详细来说,请参考图4,基盘第一限制区11的主区11a第一边c、副区11b第一边c的斜面e,和第二限制区12的主区12a第一边c、副区12b第一边c的斜面e,分别包括第一组相对应的边(即,第一边c和第一底边c1)和第二组相对应的边(即,侧边c3和对应侧边c4);第一边c和第一底边c1(侧边c3和对应侧边c4)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或相对应的第一边c和第一底边c1(侧边c3和对应侧边c4)彼此具有不同的倾斜角度。
以及,基盘第一限制区11的主区11a第二边d、副区11b第二边d的斜面e,和第二限制区12的主区12a第二边d、副区12b第二边d的斜面e,分别包括第一组相对应的边(即,第二边d和第二底边d2)和第二组相对应的边(即,侧边d3和对应侧边d4);第二边d和第二底边d2(侧边d3和对应侧边d4)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或相对应的第二边d和第二底边d2(侧边d3和对应侧边d4)彼此具有不同的倾斜角度。
依据上述斜面e形成复斜面结构的型态,还可包括下列的结构特征:
1.参考图4,显示基盘10(或上部A)的第一限制区11第二边d的斜面e结构。第一限制区11的主区11a和副区11b的斜面e,是从侧边d3朝向第一限制区11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对应侧边d4;以及,第二限制区12第一边c的结构相同于上述第一限制区11第二边d的结构。因此,位于第一限制区11第二边d和第二限制区12第一边c之间的第一接合区13,基本上包含了二个图中显示的几何形面积g、h。
2.参考图4,显示基盘10(或下部B)的第一限制区11第一边c的斜面e结构。第一限制区11的主区11a和副区11b的斜面e,是从对应侧边d4朝向第一限制区11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侧边d3;以及,第二限制区12第二边d的结构相同于上述第一限制区11第一边c的结构。因此,位于第一限制区11第一边c和第二限制区12第二边d之间的第二接合区14,基本上包含了二个图中显示的几何形面积m、n。
3.第一限制区11、第二限制区12的主区11a、12a的对应侧边c4、d4分别和副区11b、12b的侧边c3、d3之间,产生一高度差或位差。
请参阅图5,转盘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21a第一边i、副区21b第一边i的斜面f,和第二组合区22的主区22a第一边i、副区22b第一边i的斜面f,分别包括第一组相对应的边(即,第一边i和第一底边i1)和第二组相对应的边(即,侧边i3和对应侧边i4);第一边i和第一底边i1(侧边i3和对应侧边i4)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或相对应的第一边i和第一底边i1(侧边i3和对应侧边i4)彼此具有不同的倾斜角度。
以及,转盘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21a第二边j、副区21b第二边j的斜面f,和第二组合区22的主区22a第二边j、副区22b第二边j的斜面f,分别包括第一组相对应的边(即,第二边j和第二底边j2)和第二组相对应的边(即,侧边j3和对应侧边j4);第二边j和第二底边j2(侧边j3和对应侧边j4)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或相对应的第二边j和第二底边j2(侧边j3和对应侧边j4)彼此具有不同的倾斜角度。
依据上述斜面f形成复斜面结构的型态,还可包括下列的结构特征:
1.参考图5,显示转盘20的第一组合区21第二边j的斜面f结构。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21a和副区21b的斜面f,是从侧边j3朝向第二压接区24(或第一组合区21的外边)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对应侧边j4;以及,第一组合区21第一边i的结构相同于上述第一组合区21第二边j的结构。因此,第一组合区21基本上包含了二个图中显示的几何形面积p、q。
2.参考图5,显示转盘20的第二组合区22第二边j的斜面f结构。第二组合区22的主区22a和副区22b的斜面f,是从对应侧边j4朝向第一压接区23(或第二组合区22的外边)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侧边j3;以及,第二组合区22第一边i的结构相同于上述第二组合区22第二边j的结构。因此,第一组合区21基本上包含了二个图中显示的几何形面积r、s。
3.第一组合区21、第二组合区22的主区21a、22a的对应侧边i4、j4分别和副区21b、22b的侧边i3、j3之间,产生一高度差或位差。
上述的结构条件,使基盘第一接合区13、第二接合区14的面积也被尽可能的增加,在转盘第一组合区21、第二组合区22触压基盘第一接合区13、第二接合区14时,有助于降低它们触压配合所产生的压力,而减少基盘10和转盘20的磨耗。
须加以说明的是,基盘10的斜面e和转盘20的斜面f成复斜面结构的形态,有助于转盘20的斜面f相对在基盘10的斜面e上转动位移时,尽可能的降低斜面e、f的接触面积,而倾向于形成线接触,用以减少转盘第一组合区21(或第二组合区22)从基盘第一限制区11(或第二限制区12)转动到基盘第一接合区13(或第二接合区14)的阻力或摩擦力,进一步使转盘20的转动操作获得更省力、平顺的作用。
代表性的来说,这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在符合转动操作、定位的条件下,相较于旧法而言,具有下列的考量和优点:
1.该扭力结构和相关组件结构已被重行设计考量(例如,基盘10的第一限制区11、第二限制区12分别包含主区11a、12a和副区11b、12b,转盘20的第一组合区21、第二组合区22分别包含主区21a、22a和副区21b、22b;基盘主区11a、12a和副区11b、12b的第一边c到参考基线X的角度,不同于第二边d到参考基线X的角度,转盘第一组合区21的主区21a角度大于副区21b的角度,第二组合区22的副区22b角度大于主区22a的角度;基盘斜面e和转盘斜面f形成复斜面结构等部分),明显不同于现有者,也改变了它的配合关系、使用、操作型态,而有别于旧法。
2.依据F(作用力或扭力)=P(压力)*A(面积),和扭力模块(或扭力定位组件)具有相同作用力或扭力的情形下,该基盘第一接合区13、第二接合区14和转盘第一组合区21、第二组合区22的触压面积被尽可能增加,相对降低了它们彼此的触压压力,特别是在长时期和高频率的操作过程,影响或增加它们磨损程度、降低定位效果和使用寿命等情形,都获得明显的改善。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0)
1.一种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转轴,在转轴上设置有基盘和转盘;转盘随转轴而相对在基盘上转动;
基盘设有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和分别位于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之间的第一接合区、第二接合区;
基盘的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分别包含有主区、连接主区的副区和界定主区、副区的第一边、第二边;
对应于上述基盘,转盘设有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和分别位于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之间的第一压接区、第二压接区;以及
转盘的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分别包含有主区、连接主区的副区和界定主区、副区的第一边、第二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基盘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位于基盘上间隔180°的位置;
基盘设有通孔,以基盘通孔为参考位置,基盘主区是位于基盘的外围区域,基盘副区是位于内围区域;
转盘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位于转盘上间隔180°的位置;
转盘设有轴孔,以转盘轴孔为参考位置,转盘主区是位于转盘的外围区域,转盘副区是位于内围区域;基盘定义有一参考基线,使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大于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
第一限制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小于第一限制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
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小于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
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大于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以及
转盘定义有一参考轴线,使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第一组合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一组合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
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Y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
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一限制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
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一限制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
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等于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基线的夹角角度;以及
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大于第一组合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大于第一组合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
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小于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一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小于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二边到参考轴线的夹角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到第二边的夹角角度是108°,大于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到第二边的夹角角度;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到第二边的夹角角度是96°;以及
转盘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一边到第二边的夹角角度是108°,大于基盘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一边到第二边的夹角角度;基盘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一边到第二边的夹角角度是96°。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基盘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形成凹部平面结构,使第一接合区、第二接合区相对形成凸部平面结构;
转盘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形成凸部平面结构,使第一压接区、第二压接区相对形成凹部平面结构;
基盘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第二边和副区第一边、第二边分别连接一斜面,基盘的斜面分别连接有对应基盘第一边的第一底边和对应基盘第二边的第二底边;以及
转盘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第二边和副区第一边、第二边分别连接一斜面,转盘的斜面分别连接有对应转盘第一边的第一底边、对应转盘第二边的第二底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基盘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形成凹部平面结构,使第一接合区、第二接合区相对形成凸部平面结构;
转盘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形成凸部平面结构,使第一压接区、第二压接区相对形成凹部平面结构;
基盘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第二边和副区第一边、第二边分别连接一斜面,基盘的斜面分别连接有对应基盘第一边的第一底边和对应基盘第二边的第二底边;以及
转盘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第二边和副区第一边、第二边分别连接一斜面,转盘的斜面分别连接有对应转盘第一边的第一底边、对应转盘第二边的第二底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盘组合在基盘上,使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
转盘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一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转盘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盘组合在基盘上,使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
转盘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一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转盘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触接基盘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第二边的斜面部分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这些斜面形成复斜面结构;使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和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基盘第一边和第一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限制区第一边、第二限制区第一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以及
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和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基盘第二边和第二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限制区第二边、第二限制区第二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和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转盘第一边和第一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组合区第一边、第二组合区第一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以及
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和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转盘第二边和第二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组合区第二边、第二组合区第二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这些斜面形成复斜面结构;使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和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基盘第一边和第一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限制区第一边、第二限制区第一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以及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和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基盘第二边和第二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限制区第二边、第二限制区第二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和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转盘第一边和第一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组合区第一边、第二组合区第一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以及
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和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转盘第二边和第二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组合区第二边、第二组合区第二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这些斜面形成复斜面结构;使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和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基盘第一边和第一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限制区第一边、第二限制区第一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以及
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和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基盘第二边和第二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限制区第二边、第二限制区第二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和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转盘第一边和第一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组合区第一边、第二组合区第一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以及
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和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转盘第二边和第二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组合区第二边、第二组合区第二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这些斜面形成复斜面结构;使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和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基盘第一边和第一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限制区第一边、第二限制区第一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以及
基盘第一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和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基盘第二边和第二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限制区第二边、第二限制区第二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和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一边、副区第一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转盘第一边和第一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组合区第一边、第二组合区第一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以及
转盘第一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和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第二边、副区第二边的斜面,分别包括一侧边和对应侧边;
转盘第二边和第二底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组合区第二边、第二组合区第二边的侧边和对应侧边彼此平行,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限制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一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第二限制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
第一限制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侧边;第二限制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二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侧边;
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的对应侧边分别和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的侧边之间,形成一高度差;
第一组合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
第一组合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第二组合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侧边;
第二组合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侧边;
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的对应侧边分别和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的侧边之间,形成一高度差。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限制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一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第二限制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
第一限制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侧边;第二限制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二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侧边;
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的对应侧边分别和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的侧边之间,形成一高度差;
第一组合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
第一组合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第二组合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侧边;
第二组合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侧边;
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的对应侧边分别和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的侧边之间,形成一高度差。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限制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一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第二限制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
第一限制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侧边;第二限制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二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侧边;
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的对应侧边分别和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的侧边之间,形成一高度差;
第一组合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
第一组合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第二组合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侧边;
第二组合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侧边;
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的对应侧边分别和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的侧边之间,形成一高度差。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限制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一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第二限制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
第一限制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侧边;第二限制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二限制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侧边;
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的主区的对应侧边分别和第一限制区、第二限制区的副区的侧边之间,形成一高度差;
第一组合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
第一组合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侧边朝向第二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对应侧边;第二组合区第二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侧边;
第二组合区第一边的斜面,是从其对应侧边朝向第一压接区的方向倾斜延伸,收止于其侧边;
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的主区的对应侧边分别和第一组合区、第二组合区的副区的侧边之间,形成一高度差。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能够配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1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能够配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1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能够配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2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能够配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2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能够配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2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能够配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2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能够配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2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能够配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2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能够配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2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能够配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2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能够配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2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能够配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2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3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合在一电子器物上,转轴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分别组合基盘和转盘;
基盘、转盘配合弹性垫片共同组成扭力模块;
第一转轴的基盘连接第二转轴的基盘,使基盘构成一板状体结构;所述板状体结构的两边分别设有垂直凸出型态的轴部和翼部;轴部能够配合固定板,组合固定基盘、转盘、弹性垫片构成的扭力模块,翼部成对称型态的两个凸板结构能够组合传动机构,以传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84994.8U CN205895883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84994.8U CN205895883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895883U true CN205895883U (zh) | 2017-01-18 |
Family
ID=57771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684994.8U Active CN205895883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89588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44867A (zh) * | 2019-03-29 | 2019-06-28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
2016
- 2016-06-30 CN CN201620684994.8U patent/CN20589588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44867A (zh) * | 2019-03-29 | 2019-06-28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CN109944867B (zh) * | 2019-03-29 | 2020-10-30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12890B (zh) | 电子装置及其铰链组件 | |
CN203822838U (zh) | 用于双转轴的平行度控制装置 | |
US9435410B2 (en) | Pivot structure | |
US8966715B1 (en) | Synchronous rotation mechanism for dual-shaft hinge | |
US8300391B2 (en) | Rotation angle limitation devic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US20150173218A1 (en) | Parallelism fixing device applied to dual-shaft system | |
TW201443348A (zh) | 電子裝置及樞軸結構 | |
CN205895886U (zh) | 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 |
CN205895883U (zh) | 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 | |
CN204591986U (zh) | 组合枢轴的传动装置 | |
CN205895885U (zh) | 可组合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 |
CN102072247B (zh) | 旋转角度限制装置及具有该限制装置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 |
TWM606638U (zh) | 轉軸結構 | |
CN101725801B (zh) | 旋转结构 | |
TWM653666U (zh) | 轉軸抬升鉸鏈 | |
TWM535930U (zh) | 樞軸裝置之扭力結構 | |
TWI751754B (zh) | 轉軸結構 | |
CN204677593U (zh) | 转轴装置 | |
CN204805310U (zh) | 用于双转轴的同步传动结构 | |
CN204805312U (zh) | 双转轴同步传动结构 | |
CN204805311U (zh) | 用于双转轴的同步传动装置 | |
CN206352618U (zh) | 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 |
CN104061229B (zh) | 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 | |
CN103026082B (zh) | 铰链装置 | |
CN203585058U (zh) | 短行程枢纽器及其定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