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M504880U - 固定裝置 - Google Patents

固定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4880U
TWM504880U TW104204846U TW104204846U TWM504880U TW M504880 U TWM504880 U TW M504880U TW 104204846 U TW104204846 U TW 104204846U TW 104204846 U TW104204846 U TW 104204846U TW M504880 U TWM504880 U TW M50488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positioning
hole
fixing
f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48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ing-De Wu
Original Assignee
Hanwit Prec Ind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wit Prec Ind Ltd filed Critical Hanwit Prec Ind Ltd
Priority to TW1042048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4880U/zh
Publication of TWM5048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4880U/zh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Description

固定裝置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固定裝置,尤指可輕易扳轉操作固定裝置於預設板材上,係於套筒的中心孔內穿設定位元件,並供定位元件上方銜接部露出套筒頂部外且組裝扳動件,則扳轉扳動件時可驅動定位元件於套筒內活動升降,藉以達到固定裝置組裝簡易、操作方便之目的。
按,一般之板材(板對板)於組裝、接合時,係利用具有旋鈕、套環及螺釘之定位螺絲予以鎖接,其係將螺釘、套環先固定於外層之面板上,先旋動旋鈕而供螺釘鎖入內層之面板形成預置定位,再利用手工具將螺釘鎖緊後,則使外層面板與內層面板鎖接定成一體,此種多層板體之鎖接模式,為可運用於工作母機或者其他板對板連接之板材所使用;然該等工作母機需要運用板材進行鎖接處,大都為動力裝置或者速率調整裝置等位置,而各種動力裝置、速率調整裝置係位於機具殼體所形成的空間內部,即可利用板材活動組裝、鎖接、拆卸方式,當動力裝置發生當機或故障、損壞時,或者速率調整裝置進行速率之變化、調整時,將板材卸除以進行相關的維修、調整作業,而板材係透過複數定位螺絲予以鎖固,所以在拆卸過程中容易造成定位螺絲的脫落、遺失,則無法將板材重新再鎖固回原位,影響組裝、拆作業的不便與麻煩。
即有業者為解決鎖固螺絲容易遺失的缺點,研發出藉由套帽、螺桿部及定位座所組成之固定裝置,係先將固定裝置的定位座扣固於板材之穿孔內,再利用螺桿部鎖接於另一板材上形成固定,並於使用者卸下板材時,固定裝置仍可透過定位座固定於板材之穿孔內,而不致發生固定裝置脫落或遺失的情況;惟目前所使用之固定裝置,如第十三圖所示,固定裝置係於定位座A內部具有中心穿孔A0,且中心穿孔A0底部外側設有定位環體A1、結合部A11、相對結合部A11的中心穿孔A0頂部外側凸設有環凸部A2,近環凸部A2的中心穿孔A0內側再凸設有止擋環體A01,並可利用定位座A的中心穿孔A0供定位元件B之桿體B1穿設,則桿體B1底部透過連接段B12組裝定位桿B13,再於桿體B1上套設有彈簧B11,以供彈簧B11二側分別抵持於定位桿B13及定位座A的止擋環體A01處,而桿體B1另側頭部B2延伸出定位座A外部,即於頭部B2的周圍凸設有嵌合環體B21,可利用嵌合環體B21供外套筒C的容置空間C0內部嵌接槽C01對位嵌扣結合,並供外套筒C罩覆在定位座A頂部的環凸部A2外,可利用容置空間C0底部之環形抵持部C1受到環凸部A2止擋,防止外套筒C脫離定位座A;而習知固定裝置於實際應用時,必須利用抓握外套筒C帶動定位元件B之桿體B1於定位座A的中心穿孔A0內升降位移,而供桿體B1下方之定位桿B13在中心穿孔A0底部外活動進出,但外套筒C外部可供抓握的面積小,且抓握外套筒C時必須克服彈簧B11的反向彈力,則容易造成抓握外套筒C時發生滑脫情況、不易抓握,則於實際應用實施時,仍存在諸多缺失。
又,上述習用固定裝置為於定位元件B的桿體B1外套設有彈簧B11,則將定位元件B組裝在定位座A的中心穿孔A0內時,容易受到彈簧B11影響造成桿體的歪斜或彈出定位座A外,造成組裝作業的不便,另於定位元件B的頭部B2外欲組裝外套筒C時,也必須使外套筒C內部凸出之環形抵持部C1越過定位座A外部的環凸部A2,再透過外套筒C的嵌接槽C01與定位元件B之嵌合環體B21相互嵌扣組裝,也造成定位座A、定位元件B及外套筒C間的組裝相當耗時、費工,且操作外套筒C帶動定位元件B升降容易滑脫等缺失,則習知固定裝置於製造、組裝等作業與實際使用時,仍存在諸多的缺失與困擾。
是以,如何解決固定裝置應用時必須抓握外套筒以驅動定位元件升降,但外套筒不易抓握、容易滑脫之問題與困擾,且固定裝置之定位座與定位元件間的組裝、定位元件的頭部與外套筒之間的組裝作業等耗時又費工之麻煩與不便,即為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故,創作人有鑑於上述之問題與缺失,乃蒐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評估及考量,並以從事於此行業累積之多年經驗,經由不斷試作及修改,始設計出可於套筒的中心孔中穿設定位元件,並供定位元件上方銜接部露出套筒外部,且於銜接部處組裝扳動件,即可利用操作扳動件帶動定位元件於套筒中活動升降,達到組裝簡易、快速、操作方便之目的之固定裝置之新型專利誕生。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乃在於該固定裝置之套筒內部具有中心 孔,且外側底部分別設有固定部及限位環槽,可利用固定部組裝定位於預設板材的定位孔處,而套筒的中心孔可供定位元件之桿體活動穿設,並於桿體底部設有定位桿位於套筒的中心孔底部處,再於桿體頂部設有銜接部伸出套筒頂部外側,則銜接部為可供扳動件之對接部活動組裝,且扳動件於對接部一側設有扣持側可嵌扣於套筒的限位環槽處,相對扣持側於扳動件另側設有旋動側,即可於扳轉扳動件時利用旋動側抵持於套筒頂部表面旋轉位移以帶動定位桿活動進出中心孔,達到方便操作固定裝置之目的。
本創作之次要目的乃在於該套筒外側底部之固定部、限位環槽間,再凸設有凸環體,當凸環體之外徑大於固定部的外徑時,可供套筒透過沖壓方式由上往下嵌固於預設板材的定位孔處;亦可供套筒由上往下組裝在預設板材的定位孔處,再透過焊接作業予以固定接合;若凸環體的外徑小於固定部的外徑時,即可供套筒透過沖壓方式由下往上嵌固於預設板材的定位孔處。
1‧‧‧套筒
10‧‧‧中心孔
11‧‧‧固定部
12‧‧‧限位環槽
13‧‧‧凸環體
2‧‧‧定位元件
21‧‧‧桿體
22‧‧‧銜接部
220‧‧‧第一軸孔
23‧‧‧定位桿
3‧‧‧扳動件
31‧‧‧對接部
310‧‧‧第二軸孔
311‧‧‧軸桿
32‧‧‧扣持側
33‧‧‧旋動側
331‧‧‧抵靠面
34‧‧‧吸附面
4‧‧‧板材
40‧‧‧定位孔
5‧‧‧板材
50‧‧‧卡持孔
6‧‧‧真空吸引器
A‧‧‧定位座
A0‧‧‧中心穿孔
A01‧‧‧止擋環體
A1‧‧‧定位環體
A11‧‧‧結合部
A2‧‧‧環凸部
B‧‧‧定位元件
B1‧‧‧桿體
B11‧‧‧彈簧
B12‧‧‧連接段
B13‧‧‧定位桿
B2‧‧‧頭部
B21‧‧‧嵌合環體
C‧‧‧外套筒
C0‧‧‧容置空間
C01‧‧‧嵌接槽
C1‧‧‧環形抵持部
第一圖 係為本創作之立體外觀圖。
第二圖 係為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
第三圖 係為本創作另一視角之立體分解圖。
第四圖 係為本創作之側視剖面分解圖。
第五圖 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分解圖。
第六圖 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分解圖。
第七圖 係為本創作扳動件扳轉前之立體外觀圖。
第八圖 係為本創作扳動件扳轉時之立體外觀圖。
第九圖 係為本創作扳動件扳轉後之立體外觀圖。
第十圖 係為本創作再一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
第十一圖 係為本創作又一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
第十二圖 係為本創作又一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
第十三圖 係為習知固定裝置之側視剖面圖。
為達成上述目的與功效,本創作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其構造、實施之方法等,茲繪圖就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徵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瞭解。
請參閱第一、二、三、四圖所示,係分別為本創作之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之立體分解圖、側視剖面分解圖,由圖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創作固定裝置之結構改良,其係包括套筒1、定位元件2及扳動件3,其中:
該套筒1內部具有貫通之中心孔10,並於中心孔10底部外側分別設有固定部11及限位環槽12,並於固定部11及限位環槽12間凸設有凸環體13。
該定位元件2係於桿體21上方設有銜接部22,並於銜接部22設有第一軸孔220,相對銜接部22的桿體21下方則設有定位桿23。
該扳動件3係呈半圓筒形,並於一側平面的中央位置處設有對接部31,而對接部31設有第二軸孔310,且對接部31一側係 朝內凸設有半圓形之扣持側32,再由對接部31往遠離扣持側32的另側方向設有彎弧狀之旋動側33,則於旋動側33的外側設有平面狀之抵靠面331,而相對該對接部31、扣持側32與旋動側33於扳動件3另側圓弧面處設有平面狀之吸附面34。
上述各構件於組裝時,係藉套筒1的中心孔10供定位元件2之桿體21活動穿設,且供桿體21底部之定位桿23位於中心孔10下方處,桿體21上方之銜接部22則露出套筒1外側,以利用銜接部22供扳動件3之對接部31樞接組裝,可利用軸桿311樞設於銜接部22之第一軸孔220、對接部31之第二軸孔310,即可供扳動件3一側扣持側32對位嵌設於套筒1的限位環槽12處,亦可將扳動件3之扣持側32向外旋動扳離套筒1的限位環槽12,則供扳動件3於定位元件2的銜接部22處旋動並沿著套筒1頂部表面位移,而透過扳動件3帶動定位元件2於套筒1的中心孔10內活動升降位移,則藉由套筒1、定位元件2及扳動件3組構成本創作之固定裝置。
且上述本創作之固定裝置,可不使用彈簧,於各構件進行組裝時,即不致發生定位元件2被彈簧彈出套筒1外之現象,且定位元件2利用銜接部22露出套筒1頂部外,即可方便樞接組裝扳動件3,整體組裝過程簡易快速、省時又省工。
請參閱第二、四、五、六圖所示,係分別為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側視剖面分解圖、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分解圖、另一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分解圖,由圖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創作之套筒1於外側底部所設之固定部11、凸環體13,若凸環體13之外徑(D)大於固定部 11之外徑(d)時(如第四圖所示),則可供套筒1由上往下對位於預設板材4的定位孔40處,並透過沖壓加工處理,使套筒1由上往下利用固定部11嵌固於預設板材4的定位孔40處;而當套筒1底部之固定部11外徑(d)大於凸環體13之外徑(D)時(如第六圖所示),則可將套筒1由下往上利用固定部11對位於預設板材4的定位孔40處,再透過沖壓加工處理,以供套筒1之固定部11由下往上嵌固在預設板材4的定位孔40處;達到供套筒1利用固定部11採用由上往下或由下往上的不同方式,利用沖壓加工處理嵌設於預設板材4的定位孔40處之目的。
請參閱第二、五、六、七、八、九、十圖所示,係分別為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分解圖、另一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分解圖、扳動件扳轉前之立體外觀圖、扳動件扳轉時之立體外觀圖、扳動件扳轉後之立體外觀圖、再一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由圖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創作之固定裝置於實際應用實施時,係將套筒1利用底部之固定部11嵌固於預設板材4上,則可利用扳轉位於套筒1頂部處之扳動件3,使扳動件3的扣持側32向外旋轉而脫離限位環槽12,並利用扳動件3的對接部31外部之旋動側33抵持於套筒1頂部表面,則藉由旋動側33沿著套筒1頂部表面呈弧形的旋轉扳動,同時利用扳動件3的對接部31連動定位元件2的銜接部22上升,則供桿體21於套筒1的中心孔10內上升位移,當扳動件3旋動至透過旋動側33外部的抵靠面331垂直抵貼於套筒1的頂部表面,則扳動件3的對接部31亦同時將定位元件2的桿體21向上拉引,則使桿體21另側之定位桿23上升進入 套筒1的中心孔10內,即可供另一預設板材5對位於預設板材4下方處,即可將扳動件3反向旋動,使抵靠面331離開套筒1的頂部表面,以藉由旋動側33沿著套筒1頂部表面旋動,當扳動件3另側的扣持側32再旋動至靠近套筒1的限位環槽12處,扳動件3也同時驅動定位元件2的桿體21於套筒1的中心孔10內下降,且供桿體21另側之定位桿23凸露出中心孔10、預設板材4的定位孔40外,即可透過定位桿23對位嵌卡入另一預設板材5的卡持孔50內,並將扳動件3的扣持側32嵌扣入套筒1的限位環槽12內,即可供定位桿23穩固嵌扣另一預設板材5,使另一預設板材5不易與預設板材4脫離。
若欲將另一預設板材5與預設板材4分離時,只要將扳動件3的扣持側32向外旋動脫離套筒1的限位環槽12,透過旋動側33沿著套筒1頂部表面旋動,並藉由對接部31帶動定位元件2的定位桿23上升進入套筒1的中心孔10內,即可方便另一預設板材5與預設板材4快速分離;而操作扳動件3於套筒1外部旋動時,定位元件2並未受到彈簧的反向彈性作用力影響,則扳動件3在套筒1上旋動更為方便。
請參閱第二、四、十一、十二圖所示,係分別為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側視剖面分解圖、又一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又一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本創作之套筒1上方之扳動件3可供徒手抓握縱向提升,以將扳動件3扳轉呈水平狀,則使扳動件3垂直定位於套筒1頂部,再利用扳動件3於圓弧面側所設之平面狀吸附面34,供預設真空吸引器6對位於吸附面34,而透過預設真空吸引器6將固定裝置之扳動件3、套筒1及定位元件2向上吸取,可將固定裝置位移至對位於預設板材4的定 位孔40處,則供套筒1底部固定部11對位於定位孔40,且套筒1底部之固定部11外徑係小於凸環體13的外徑(如第十二圖所示),則使固定部11由上往下嵌入預設板材4的定位孔40內,可透過凸環體13底持在定位孔40外側表面,並透過焊接加工方式,供固定部11焊接在預設板材4的定位孔40處,以方便扳動件3在套筒1頂部旋動,進而帶動定位元件2之桿體21、定位桿23於套筒1的中心孔10中活動升降位移。
是以,本創作主要針對固定裝置之設計,而本創作之套筒1於中心孔10外側底部外側之設有固定部11、限位環槽12,且中心孔10可供定位元件2的桿體21穿設,而供桿體21底部之定位桿23於中心孔10處進出位移,再於桿體21另側之銜接部22露出套筒1頂部外側,並供扳動件3的對接部31樞接,則可將套筒1之固定部11由上往下(或由下往上)對位嵌入於預設板材4之定位孔40處,透過沖壓加工或焊接加工等方式將套筒1定位於預設板材4上,則可利用扳轉扳動件3以驅動定位元件2之定位桿23在中心孔10底部活動進出,藉以嵌扣另一預設板材5,而固定裝置的套筒1、定位元件2及扳動件3進行組裝相當簡易快速,進而達到結構穩定、組裝牢靠且定位確實之效用。
上述詳細說明為針對本創作一種較佳之可行實施例說明而已,惟該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凡其它未脫離本創作所揭示之技藝精神下所完成之均等變化與修飾變更,均應包含於本創作所涵蓋之專利範圍中。
綜上所述,本創作上述之固定裝置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 功效及目的,故本創作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創作,實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案,以保障新型創作人之辛苦創作,倘若 鈞局暨貴審查委員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新型創作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德便。
1‧‧‧套筒
10‧‧‧中心孔
11‧‧‧固定部
12‧‧‧限位環槽
13‧‧‧凸環體
2‧‧‧定位元件
21‧‧‧桿體
22‧‧‧銜接部
220‧‧‧第一軸孔
23‧‧‧定位桿
3‧‧‧扳動件
31‧‧‧對接部
310‧‧‧第二軸孔
311‧‧‧軸桿
32‧‧‧扣持側
33‧‧‧旋動側
331‧‧‧抵靠面

Claims (8)

  1. 一種固定裝置,其包括套筒、定位元件及扳動件,其中:該套筒內部具有貫通之中心孔,且於中心孔底部外側設有供定位於預設板材處之固定部,鄰近固定部的套筒外側設有限位環槽,並利用中心孔供定位元件活動穿設;該定位元件係具有穿設於套筒的中心孔中之桿體,且桿體底部設有活動進出套筒的中心孔之定位桿,相對定位桿於桿體頂部設有伸出套筒頂部外側之銜接部,並於銜接部組裝扳動件;及該扳動件係設有活動樞設於桿體的銜接部處之對接部,並於對接部一側延伸有嵌扣於套筒的限位環槽處之扣持側,相對扣持側於扳動件另側設有抵持於套筒頂部表面旋轉位移以帶動定位元件的定位桿活動進出中心孔之旋動側。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套筒於固定部與限位環槽間凸設有凸環體,而凸環體外徑大於固定部的外徑,以供套筒利用固定部由上往下組裝定位於預設板材之定位孔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套筒之固定部係透過沖壓方式嵌固於預設板材之定位孔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套筒之固定部係穿設於預設板材之定位孔中,並利用焊接作業固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套筒於固定部與限位環槽間凸設有凸環體,則凸環體外徑小於固定部的外徑,以供套筒利用沖壓作業使固定部由下往上嵌接定位於預設板材之定位孔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定位元件於桿體頂部利用銜接部與扳動件之對接部相對活動組裝,且銜接部與對接部分別設有供軸桿穿設之軸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扳動件係呈半圓形管體,並於扳動件一側平面的中央位置設有對接部,而對接部一側朝內凸設有嵌卡於套筒的限位環槽處之扣持側,再由對接部往相對扣持側的另側設有弧形旋動側,位於弧形旋動側的外側邊係設有供頂持於套筒頂部之抵靠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扳動件係呈半圓形管體,且扳動件一側圓弧面上設有供預設真空吸引器吸取之吸附面。
TW104204846U 2015-03-31 2015-03-31 固定裝置 TWM5048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4846U TWM504880U (zh) 2015-03-31 2015-03-31 固定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4846U TWM504880U (zh) 2015-03-31 2015-03-31 固定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4880U true TWM504880U (zh) 2015-07-11

Family

ID=54152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4846U TWM504880U (zh) 2015-03-31 2015-03-31 固定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048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2505A (zh) * 2020-11-30 2021-03-26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磁吸解锁固定装置和显示屏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2505A (zh) * 2020-11-30 2021-03-26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磁吸解锁固定装置和显示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1101132A4 (en) Vise Clamping Tool For Table-Type Circular Sawing Machine
US8869658B2 (en) Multi-function tool structure
TWM449183U (zh) 板對板快速定位裝置
TWM545383U (zh) 固定裝置
TW201615328A (zh) 固持夾具
TWM536292U (zh) 固定裝置
TWM504880U (zh) 固定裝置
TWI583508B (zh) A wrench with an auxiliary grip
TWM512073U (zh) 固定裝置
CN206352609U (zh) 固定装置
TWI606892B (zh) Improvement of hand tool clamping structure
TWM509277U (zh) 定位裝置之結構改良
CN202646255U (zh) 固定装置
TWI718745B (zh) 固定組件及其配合板材之裝置
TW201026440A (en) Rocker wrench
TWI526628B (zh) Fixtures
TWM554136U (zh) 固定裝置
JP2004066359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用スパナ装置
CN108397461B (zh) 定位装置
CN204610458U (zh) 固定装置
TWM527369U (zh) 手持式氣動工具
KR101868826B1 (ko) 성형연삭용 숫돌고정 플랜지 홀더
TW200836885A (en) Improved structure of ratchet wrench
TWM531991U (zh) 固定裝置
TWM457092U (zh) 固定裝置之結構改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