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M479503U - 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 - Google Patents

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9503U
TWM479503U TW102221216U TW102221216U TWM479503U TW M479503 U TWM479503 U TW M479503U TW 102221216 U TW102221216 U TW 102221216U TW 102221216 U TW102221216 U TW 102221216U TW M479503 U TWM479503 U TW M47950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utton
switch
lateral force
improving
conta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212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n-xiong Chu
Original Assignee
jin-xiong C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xiong Chu filed Critical jin-xiong Chu
Priority to TW1022212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9503U/zh
Publication of TWM4795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9503U/zh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關開結構,尤指一種藉由增加按鈕接觸面積以提供開關限位功能,進而避免觸發誤動作之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
請參閱中華民國第M406796公開號之新型專利,該新型專利揭示一種按鈕開關,其包括有座體、按壓組件及端子座,座體前側容置槽內結合有按壓組件,座體後側定位之二連接端子以懸空基部及後接腳之間形成有定位空間,且此定位空間內結合有端子座,端子座之基座二側凹設有供二連接端子之基部及後接腳置入限位的凹部,並於基座二側前後分別設有供按壓組件之發光元件的焊接腳以及二連接端子的後接腳貫穿之穿孔,以二焊接腳及二後接腳與電路板上複數接點焊接後,可藉由端子座穩固支撐在座體後側,避免前側按壓組件推擠應力使得座體及各接腳產生晃動及推擠,防止各接腳的彎折部位產生彎曲變形,以及偏斜導致與接點上的焊錫剝離,形成接觸不良、電性連接短路、中斷等問題的發生。
請再參閱第1圖至第3圖,其各別顯示上述新型專利之外觀後視圖、正常使用狀態之剖面示意圖以及非正常使用狀態之剖面示意圖,如圖所示,該新型專利之開關100a雖然具有上述所列舉之諸多優點,但由於其按壓組件之按鈕25a與座體之本體僅僅依靠兩者本身相互接觸之內壁 面,以及二滑塊222a與相對應之導槽101a做限位固定,即原機構只有圓周跟上下兩個凸塊做限位固定,使得按鈕25a較易擺動,若遇到上圖客戶施力不當等使用狀況時,易使開關按鈕25a後側提前與彈片21a接觸而產生觸發誤動作,是以上述新型專利以及相關之習知技術仍然具有需要改進之處;故,如何解決上述問題,以提供開關限位功能,創造出可避免觸發誤動作之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實為本案創作人所欲解決技術困難點之所在。
是以,有鑒於上述先前技術所提出的問題,本創作人特別潛心研思、設計組製,希望能提供一種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以供應消費大眾使用,其目的如下所示。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其主要係由一座體以及一按壓組件所組成,該座體之本體前側向內凹設有容置槽,而本體後側定位有並排之二連接端子,且二連接端子皆分別設有懸空露出於本體後側之二基部,而各基部前側設有位於本體內部並向下彎折穿出底部之前接腳,而各基部後側設有位於本體後側向下彎折之後接腳,並於二前接腳上設有延伸至容置槽內側面上外露並呈相錯開之接觸部,再於各基部及二後接腳內側形成有定位空間;而該按壓組件包括有依序裝設於座體之容置槽內部的彈片、按鈕,而彈片設有與一連接端子之接觸部接觸的抵觸端,並於彈片於抵觸端一側設有彈性與另一連接端子之接觸部接觸的拱起部,而按鈕後側設有相鄰彈片之拱起部位置的推動塊,另於按鈕前側內凹設有供發光元件置入之容室,且發光元件二側設有伸出容室外而朝後延伸有位於本體二外側之延伸腳,且二延伸腳末端向下彎折設有焊接 腳;其特徵在於,該按鈕周圍之外壁形成有複數個肋條,以及該本體之內壁面亦形成有相對於該等肋條之肋槽。
藉此,本創作之該等肋條以及相對應之肋槽得以增加該按鈕與該本體上下左右面的接觸面積,作為按鍵開關之內部結構,便可在其在受到外界施力提供限位穩固之功能,使得開關按壓動作可延操作方向垂直運動不易偏移歪斜,並使得當使用者誤觸按鈕或施力不當產生擺動之現象前,該按鈕後側亦可與該彈片保持非接觸之距離,避免該按鈕後側提前與該彈片接觸之觸發誤動作。
100‧‧‧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
1‧‧‧座體
10‧‧‧容置槽
101‧‧‧導槽
102‧‧‧肋槽
11‧‧‧本體
111‧‧‧凸塊
1111‧‧‧透孔
112‧‧‧凸柱
12‧‧‧連接端子
120‧‧‧定位空間
121‧‧‧基部
122‧‧‧前接腳
1221‧‧‧抵持端
123‧‧‧後接腳
124‧‧‧接觸部
2‧‧‧按壓組件
21‧‧‧彈片
211‧‧‧抵觸端
212‧‧‧拱起部
22‧‧‧按鈕
220‧‧‧容室
221‧‧‧推動塊
222‧‧‧滑塊
223‧‧‧卡鉤
224‧‧‧肋條
23‧‧‧發光元件
231‧‧‧延伸腳
232‧‧‧焊接腳
24‧‧‧擋板
241‧‧‧穿孔
25‧‧‧外罩
251‧‧‧穿孔
3‧‧‧電路板
第一圖係習用專利之外觀後視圖。
第二圖係習用專利正常使用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第三圖係習用專利非正常使用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最佳實施例之立體外觀示意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最佳實施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六圖係本創作按鈕之外觀後視圖。
第七圖係本創作按鈕結合本體之外觀後視圖。
第八圖係本創作正常使用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第九圖係本創作非正常使用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為了達成上述各項目的及功效,於此謹搭配圖式,舉一較佳實施例,俾便在此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能夠就各項目的據以實施。
請先參閱第四、五、六圖所示,其各別顯示本創作最佳實施例之立體外觀示意圖、本創作最佳實施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以及本創作按鈕之外觀後視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創作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100主要係由一座體1以及一按壓組件2所組成,而該按壓組件2又包括依序裝設於座體1之容置槽10內部的彈片21、按鈕22,故就本案之主要構件及其特徵詳述如后;其中:該座體1之本體11前側向內凹設有容置槽10,而本體11後側定位有並排之二連接端子12,且二連接端子12皆分別設有懸空露出於本體11後側之二基部121,而各基部121前側設有位於本體11內部並向下彎折穿出底部之前接腳122,而各基部121後側設有位於本體11後側向下彎折之後接腳123,並於二前接腳122上設有延伸至容置槽10內側面上外露並呈相錯開之接觸部124,再於各基部121及二後接腳123內側形成有定位空間120。
該按壓組件2包括有依序裝設於座體1之容置槽10內部的彈片21、按鈕22,而彈片21設有與一連接端子12之接觸部124接觸的抵觸端211,並於彈片21於抵觸端211一側設有彈性與另一連接端子12之接觸部124接觸的拱起部212,而按鈕22後側設有相鄰彈片21之拱起部212位置的推動塊221,另於按鈕22前側內凹設有供發光元件23置入之容室220,且發光元件23二側設有伸出容室220外而朝後延伸有位於本體11二外側之延伸腳231,且二延伸腳231末端向下彎折設有焊接腳232。
該座體1之二連接端子12皆分別設有懸空露出於本體11後側呈平坦狀之二基部121,且二基部121之前接腳122相鄰底部橫向弧各自凸設有一抵持端1221,而其基部121及前、後接腳122、123構成一ㄇ字型之結構, 且一前接腳122的上下二側為延伸至內側面外圍的二接觸部124,而另一前接腳122中段位置延伸有位於內側面的中心位置之一接觸部122。
該座體1之本體11二外側凸設有凸塊111,以二凸塊111上貫穿設有供發光元件23二側延伸腳231穿過之透孔1111,而其容置槽10內上下二壁面凹設導槽101,供按壓組件2之按鈕22在後側上下二外側所凸設之滑塊222限位在導槽101內移動;此外,該按壓組件2進一步於按鈕22外罩設有擋板24、外罩25,供擋板24四周穿孔241對應結合於本體11前側四周表面所凸設之凸柱112,而外罩25後側穿孔251供按鈕22前側上下二外側凸設之卡鉤223扣接。
請再搭配參閱第七圖,其顯示本創作按鈕結合本體之外觀後視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依據本創作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100上述之最佳實施例,其主要之特徵在於,該按鈕22周圍之外壁形成有四肋條242,該等肋條242所形成之位置位於該按鈕22之四個邊角,其彼此相互對稱以及平衡,而該本體11之內壁面則同樣形成有相對於該等肋條242之肋槽102,該等肋條242與肋槽102之設計,其目的主要在於增加該按鈕22與該本體11上下左右面的接觸面積,使得開關按壓動作可延操作方向垂直運動不易偏移歪斜,並使其在受到外界施力得以限位穩固,進而避免該按鈕22後側之推動塊221提前與該彈片21接觸之觸發誤動作。
最後請同時參閱第八圖至第九圖所示,其各別顯示本創作正常使用狀態之剖面示意圖以及本創作非正常使用狀態之剖面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創作之該二基部121所延伸之前接腳122相鄰底部橫向弧凸設有彈性抵持於一電路板3接點內之抵持端1221,而其基部121、前接腳 122及後接腳123係構成一ㄇ字型之結構,而經由本創作該等肋條242與肋槽102之設計,更增該按鈕22與本體11內壁面上下左右面之接觸面積,再加上原先二滑塊222與相對應之導槽101可輔助限位固定,使得該外罩25即便遇到上圖客戶施力不當等使用狀況時,將不易出現過度擺動之現象,致使該按鈕22後側之推動塊221將與該彈片21保持非接觸之距離,進而避免產生觸發誤動作,即當使用者誤觸該外罩25或施力不當產生擺動之現象前,該按鈕22後側之推動塊221亦可與該彈片21保持非接觸之距離,避免該按鈕22後側提前與該彈片接觸之觸發誤動作。
承上所述,在本創作最佳實施例中該等肋條224以及該等肋槽102之數量為四,且避開該二滑塊222,並以交錯對稱的型式形成於該按鈕22周圍外壁以及該本體11內壁面之四個對稱點,以在受到施力可增加接觸面積,進而分散上、下、左、右等四個面向之施力,特別是正上方的面向最容易受及使用者之施力(如在堆疊其產品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該等肋條224以及該等肋槽102之數量過多反而會影響正常按壓,造成開關不具有接受側向施力之空間,而考慮使用時必須兼具按壓順暢以及避免觸發誤動作之功能,故本創作之最佳實施例至少要做到可避開按壓方向之四個交叉設置的對稱點。
綜上所述,本創作於使用時,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創作誠為實用性優異,為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創作,以保障創作人之辛苦研發,倘若 鈞局審委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創作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德便。
100‧‧‧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
1‧‧‧座體
10‧‧‧容置槽
101‧‧‧導槽
102‧‧‧肋槽
11‧‧‧本體
111‧‧‧凸塊
1111‧‧‧透孔
112‧‧‧凸柱
12‧‧‧連接端子
120‧‧‧定位空間
121‧‧‧基部
122‧‧‧前接腳
1221‧‧‧抵持端
123‧‧‧後接腳
124‧‧‧接觸部
2‧‧‧按壓組件
21‧‧‧彈片
211‧‧‧抵觸端
212‧‧‧拱起部
22‧‧‧按鈕
220‧‧‧容室
222‧‧‧滑塊
223‧‧‧卡鉤
224‧‧‧肋條
23‧‧‧發光元件
231‧‧‧延伸腳
232‧‧‧焊接腳
24‧‧‧擋板
241‧‧‧穿孔
25‧‧‧外罩
251‧‧‧穿孔

Claims (10)

  1. 一種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其包括:一座體,該座體具有一本體,該本體前側向內凹設有一容置槽;一按壓組件,該按壓組件包括有一彈片以及一按鈕,該彈片與按鈕係裝設於該容置槽內部;其特徵在於,該按鈕周圍之外壁形成有複數個肋條,以及該本體之內壁面亦形成有相對於該等肋條之肋槽,以增加該按鈕與該本體上下左右面的接觸面積,使得開關按壓動作可延操作方向垂直運動不易偏移歪斜,並使得當使用者誤觸按鈕或施力不當產生擺動之現象前,該按鈕後側亦可與該彈片保持非接觸之距離,避免該按鈕後側提前與該彈片接觸之觸發誤動作。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其中該本體後側定位有二並排之連接端子,該二連接端子皆分別設有二懸空露出於本體後側之基部,該二基部前側各自設有一位於該本體內部並向下彎折穿出底部之前接腳,以及該二基部後側各自設有一位於本體後側向下彎折之後接腳,並於該二前接腳上各自設有至少一延伸至該容置槽內側面上外露並呈相錯開之接觸部,再於該二基部及該二後接腳內側形成有一定位空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其中該二連接端子所設之基部係懸空露出於該本體後側而呈平坦狀,且該二基部之前接腳相鄰底部橫向弧凸各自設有一彈性抵持於一電路板接點內之抵持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其中該彈片設有一與其中一該接觸部接觸之抵觸端,並於該抵觸端一側設有一與另一該接觸部彈性接觸之拱起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其中該按鈕後側設有一相鄰該拱起部位置之推動塊,另於按鈕前側內凹設有一容室,該容室用以供一發光元件置入,且該發光元件二側各自設有一伸出該容室外並朝後延伸之延伸腳,且該二延伸腳末端向下彎折各自設有一焊接腳。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其中該本體二外側各自凸設有一凸塊,以該二凸塊上各自貫穿設有一供該發光元件二側延伸腳穿過之透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其中該二連接端子之基部、該前接腳及該後接腳係構成一ㄇ字型結構,且其中一該前接腳之上下二側為延伸至內側面外圍之二該接觸部,而另一該前接腳中段位置延伸有位於內側面的中心位置之一該接觸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其中該按鈕在後側上下二外側各自凸設有一滑塊,而該容置槽內上下二壁面各自凹設有一導槽,該二導槽用以供該二滑塊限位移動。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其中該本體前側四周表面凸設有至少一凸柱,該按鈕前側上下二外側各自凸設有一卡鉤,而該按壓組件更進一步於該按鈕外罩設有一擋板以及一外罩,該擋板四周各自設有一穿孔,該穿孔對應結合於該凸柱,而該外罩後 側設有至少一穿孔,該穿孔用以供該卡鉤扣接。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其中該等肋條以及該等肋槽係以交叉對稱的型式形成於該按鈕周圍外壁以及該本體內壁面之四個對稱點。
TW102221216U 2013-11-13 2013-11-13 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 TWM4795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1216U TWM479503U (zh) 2013-11-13 2013-11-13 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1216U TWM479503U (zh) 2013-11-13 2013-11-13 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9503U true TWM479503U (zh) 2014-06-01

Family

ID=51394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21216U TWM479503U (zh) 2013-11-13 2013-11-13 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795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29432B2 (en) Bidirectional electrical connector
JP7191501B2 (ja) 双方向コネクタ
CN106575837A (zh) 电连接器
CN202454472U (zh) 小型键盘开关
TWM517439U (zh) 單一元件線對板連接端子
JP3195220U (ja) 電池ボックス
CN204130714U (zh) 端子装置
TWM449381U (zh) 電源連接模組
TWM479503U (zh) 改善側向力導通之開關
CN102694293B (zh) 安全插座和电气插接设备
JP2011014463A (ja) 電源プラグ
JP2007323967A (ja) 押釦スイッチ
TWM458002U (zh) 安全插座
TWI446638B (zh) 接電單元及其插座
TWM499693U (zh) 電連接器
CN203674022U (zh) 改善侧向力导通的开关
JP3206580U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I689140B (zh) 防觸電插座
JP2017097987A (ja) コネクタ
TWM500376U (zh) 電子卡連接器
JP6231433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TWI633723B (zh) Single component wire-to-board connection terminal
TWM584556U (zh) 電連接器
JP2025105397A (ja) 防水ボタン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装置
TWM485490U (zh) 雙彈片指撥開關結構改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