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00387 五 新型說明: 【新型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創作係與棘輪扳手結構有關 第-扣環及第二扣環係設有限 扳手之 二第一本體内定位且第-扣環及第二扣環係 【先前技術】 按吾人先則所知,習用之棘輪扳手 手結搆係常使用管路上之塚合 號:2” 1 6 6 9,該專利案之:=案 端!:有二當長度之柄部,該本體作用端係設有 谷槽上、下二側係呈封閉狀,該第一容 ^ 相通狀;該棘輪係樞設於第一容样内,谷槽係為 環狀排列齒之棘輪部,該棘輪中;束::外周緣設有 -靜内,,二 個制齒係分別容置於每-第 一合子曰m刺菌前侧設有複數咬合齒:弟 輪部相嚙合,該制齒另伽,真总/又口齒係與棘 件係分別容設於每-容彈二性元 ::?容糟壁面上’使_之咬合齒與棘輪 但此專利之缺失係在於: 1、該本體及棘輪係設有缺Π,設有缺 可通過管路,且棘輪係插設於第一容槽處,該每 3 587 ==係容設於每-第二容槽内,當棘輪於第-容 “,一神广轉時’該棘輪之缺口即會依序對正所有之 示,該第二容槽内^^齒’如其專利公報之第二圖所 脫出。㈣之制齒及彈性元件即會從棘輪之缺口處 容易輪於第—容槽處3 6〇度旋轉時,該棘輪係 M + :…寻細小雜物由缺口處夾帶入棘輪部内而益法、 排出,該鐵屬等小雜物進 :内而無法 動不順暢或無法轉動,甚至=== 之棘輪部。 主了-破壞制齒之咬合齒與棘輪 又如另-台灣專利申請號第〇9821 利名稱·_具開口的棘輪 , 手㈠,1包括.一以 )種具開口的棘輪扳 ,、匕括.一板手,該板手具有一扳 扳手頭部鏤空有作動孔,且向一端外緣形成有容^門口方; 作動孔内壁處凹設有容置室,另繞作動孔之内二」 有限位環槽,而限位環槽乃連通於容土開叹 内設置有限位件丨一妣钿氹兮丨 又该限位環槽 罢— 认•…丨,μ工Μ件係以彈性件把将办 =至而^容置狀’並於朝外面分別形成有棘齒面愈= 容設作動孔並配合形成有棘齒孔:c係 控制件之棘齒面;以及—轉齒,並以棘齒契合於 孔之另一端裳設於扳手頭部,且配 由棘輪置入作動 開口。 配口作動孔而形成有中空 M400387 此專利案結構相較於上述美國專利 6 9號係設有限位件(1 6 )、該限位件、5 5 1 6 制控制件(2 0)不脫出之優點 (1 6)係可限 之缺失: ” 專利結構亦具下述 1、該件專利㈣設有扳+( 1 二 Θ )、控制件(2〇)、彈性件 一艮位件(1 環(36)、轉蓋=〇)、扣 :部係設有九個元件,整體棘輪扳手結二::::: 〇)』設及:型扣(43)係將棘輪。 (1 6)係限 與控制件(2 〇)細 仁°亥棘輪(3 〇) 卢韓^ 、.二長期旋動後’該棘輪(3 0 ) 3 n ς二二會帶動限位件(16)、扣環(36 = 該控制件(2^ /該控制件(2〇)進齒及退齒時, 使該限M ( , R 4時^會帶動限位件(1 6 )轉動, 開口與棘輪開。3 6)及〇型扣(4 3)之 正而擔住棘輪開 A置開口( 13)位置不相對 環(36)、c型/及容置開口(13)處,該扣 之定位結構。 3 )及限位件(1 6 )係無任何 旋轉作動孔(⑴ 口( 3 3 ) )係#易將鐵屑等細小雜物由棘輪開 “入棘齒(34)内而難再排出,鐵屑 1 5 小雜物進入棘齒(3 4 動不順暢或無法轉動, 2 )。 )後係容易導致該棘輪(3 〇)旋 甚至破壞棘齒(3 4)或棘齒面(2 從事相各專利㈣輪扳手結構,本創作人藉多年 攸事相關付之經驗,終牛 手結構之產品問世。 之棘輪扳 【新型内容】 新^欲解決之問題:―種棘輪扳手係料第—扣環 一口%且均係设有限位部’該限位部係使該第一扣枣 =二扣環於本體内定位且第―扣環及第二扣環係/ 制齒。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種棘輪扳手結構,其係包 括:-本體係設有第-容槽、二第二容槽、第—缺口、第 :平面及扣環槽;-棘輪係設有第二缺口、第二平面及凹 環槽;二制齒之每一制齒係設有複數咬合齒、下抵面及上 抵面;二彈性疋件之每一彈性元件係容抵於制齒後側;— 第-扣環係設於第-平面第二平面間,該第—扣環一倒係 設有第三缺口,該第一扣環係凸設有二第一限位部以容設 於每一第二容槽處,第一限位部係抵於下抵面處;一第二 扣環係扣設於扣環槽及凹環槽間,該第二扣環一側設有第 四缺口,該第二扣環係設有二第二限位部,每一第二限位 部係容設於每一第二容槽處,第二限位部係抵於上抵面 處,該每一制齒藉由第一扣環及第二扣環之限制而不脫出 第二容槽外。 M400387 』先:Γ之功效:本創作之棘輪扳手結構係僅 “本-、棘輪、二制齒、二彈性元件 '第一扣 二 扣,等^重元件,本創作結構係更節省元件成本。該第-扣%及弟二扣環係設有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該第一 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係容設於第二容槽處,該第 第二扣環係於第二容槽處定位,使該第—扣環及第二扣環 係不因棘輪之旋轉或制齒之移位而移位,第三缺口及第四 缺口於棘輪扳手旋動時係不會撞住第一缺口。該 除=輪枢設於第—容槽外’該第二扣環亦限;;制 一 W曰内’,亥第二扣環即具二種功效。該第一限位部及第 一限㈣ί分別容抵於制齒之下抵面及上抵面處,該每一 制扣%及第二扣環之限制而不脫出本體之第 一谷槽外。 為使鈞局委員及熟習此項技藝人士對本創作. =瞭解,兹配合圖式及圖號就本創作之結構、組成說 '後准以下所述者僅為用來解釋本創作之實施例 2㈣以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丄之限制,是以凡是在本 保神下,所作的任何修斜變更皆仍應屬於本創作之 【實施方式】 ο 閱第:圖之分解圖所示,第二圖係棘輪(2 第四圖俜:二圖,第二圖係制齒(3 〇 )之結構側視圖, 圖係為,且&圖,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棘輪板手結構,其 7 M400387 包括: 一本體(1 Ο ),該本體(i 〇 ) 一端係設有一長度 之柄部,該本體(1 0)作用端係設有貫穿之第一容槽(丄 1 )’遠第一谷槽(1 1)二側設有直徑較小之第二容槽 (1 2 )’二第二容槽(1 2 )係呈相對稱狀,每一第二 容槽(1 2)壁面係設有弧周壁(χ 2丄),二第二容槽 (1 2 )圓心係位於第-容槽(丄i )範圍内,二第二^ ^ ( 1 2 )上、下二側邊係呈封閉狀,該第—容槽(工工) 容槽(12)係呈相通狀’該本體作用 莖一…从, °亥弟一缺口( 1 3)係設於二 ^吉日(12)間’該第—容槽(11)開口近底部處 δ又有一直徑較小之第一環 4)與第-評Μ】… )该弟一環抵部(1 5,:該扣環槽(15)係與二方二=有扣賴(1 该第-容槽(i i)上端面係設曰2)王相通, 該第二環抵部(i 6、於曰 > 弟一%抵部(1 6 ), 少為1 · 5 MM以上度Η 1,該H 1係至 5 )間設有溝槽(工7 ) . _ ° ( 1 4)與扣環槽(2 一棘輪(2〇),該棘鈐^ 〇)之第一容槽(11 )係樞設於本體(1 有環狀排列齒之棘輪部内。亥棘輪(2 Q )外周緣係設 有套合部(22),7 )’該棘輪(2 0)中央設 套合螺合件旋動 σ邛(2 2)係呈多角槽狀以供 遠棘輪(…一側係設有第二缺口 8 M400387 (2 3 ),該第二缺口(2 3 )係與 對正,該第二缺口(2 3 )係與第〜:口( 1 3 )相 狀,該第二缺口(23)係與套合'^3)同寬度 該棘輪(2 0)底面係設有直徑較 ^呈相通狀,
該第-環部(2 4)係與第-環抵部—環部(2 4), 該第一環部(2 4 )與棘輪部(2工4 )相配合容設, 成第二平面(2 4 1 ),該第—環邹 ^直控差而形 粗縫面(2 42),該粗糙面(24w / )端面係設有 〇)外以供操作者靠抵旋動之,該棘輪體(1 設有凹環槽(25 )’該凹環槽( 21:上方係 5 )位置相對正,該凹環槽( ’、二:槽(1 2二 環部(2 6 )係與第二環抵部(U) L 6 二該第二環部(2 6 )係與第二環抵部 士夕般 ^ ’該棘輪(2 0)頂面係設有直徑較 i 丄::,9盤部(2 7 )直徑係大於棘輪部(2 i(26)之直徑,盤部(Μ)係靠抵於 本體(1 0 )上端面: =制齒—(3Q)’該每_制#(3〇)係容置於本體 _ 之母一第二容槽(1 2)内,該每一制齒(3 〇) 則側係依序設有複數咬合齒(3 1 )及複數凸弧齒(3 ^ ),該複數咬合齒(3 1 )係與棘輪(2 0)之棘輪部 (2 1 )相嗜合,該咬合齒(3 1 )-侧係設有凸弧齒(3 2 )’該凸弧齒(3 2 )係呈凸弧狀之齒,該每一制齒㈡ 〇)後側係設有容彈部(3 3),該容彈部(33)係1 9 M400387 於凸弧齒(3 2)後方,該制齒( 下抵面(34)’該下抵面(川係對: 處係設有上抵面(35㈣以3㈤近頂面 (25)位置相=“上抵面(35)係與凹環槽 —彈Utl件(4 〇 ) ’該每—彈性元 直徑係大於另端直徑,該彈性元 (4 0) -知 差使該彈性元件(40)呈錐 % =係因直徑 〇)較大直徑之—端俜略心,“弹性元件(4 彈性元件(40 )_大;^心二容Μ12)寬度,該 之弧周壁(121 h —端係抵於第二容槽(12) 二容槽(12)心’使該彈性元件(4〇)不易於第 ::::::—3。)之容彈部丨 密啼合;〇)之咬合齒(31)與棘輪部(21}相緊 體(1 〇) 2二二該第—扣環(5 0 )係設於本 平面(241 了門’”141)及棘輪(2 0 )之第-缺口(5 二:第厂”(50) 一侧係設有第三 第三缺口(U使…扣壞(5〇)呈C型扣體狀,該 第三缺口(係與f-缺口(13)位置相對正,該 扣%(5〇)係凸設有1„/ 寬度,該第一 限位部(5”凸°又有-第-限位部(5 2),每一第— 第一扣環(50^設於每一第二容槽(12)處,使該 5〇)疋位於第一平面(14 "及第二平面 M400387 (2 4 1 )間,該第一扣環(5 〇 )係呈不轉動狀,二第 一限位部(5 2 )係分別容抵於每一制齒(3 〇)之下抵
一第二扣環(β 〇 ),該第二扣環(6 〇 )係扣設於 本體(1 0)之扣環槽(1 5)及棘輪(2 〇)之凹^槽 (2 5 )間,該第二扣環(6 0 ) —側設有第四缺口 =6曰 1 ),該第四缺口( 6 1 )使該第二扣環(6 〇)呈c型 扣體狀,該第四缺口(6 1 )係與第一缺口(丄3 )相對 正,s亥第四缺口(6 1)係與第一缺口( 1 3)同宽产 該第二扣環(6 〇 )係凸設有二第二限位部(6 2 ),兮 每一第二限位部(6 2 )係容設於每一第二容槽(i 2~) 處,使&亥第一扣壤(6 0 )定位於扣環槽(1 5 )處且C?
不轉動狀,該每一第二限位部(6 2 )係容抵於每—制齒 (3 0 )每一上抵面(3 5)處,該每—制齒(3 〇 )藉 由第一扣環(5 0)及第二扣環(6 〇 )之限制而不脫出曰 第二容槽(1 2)外。 違-'制齒(3 0)及二彈性元件(4 〇)係分別容設 方、本體(1 〇 )之二第二容槽(1 2)内,該第一扣環(5 〇 )之二第一限位部(5 2 )係容設於二第二容槽(i 2 ) 處,該二第一限位部(5 2)係分別容抵於每一制齒(3 二)之下抵面(3 4)處’該第-扣環(5 〇)係於第二 容槽(1 2)處定位’該二第二扣環(6 〇)之二第二限 位部(6 2)係、容設於二第二容槽(丄2)處,該二第二 限位部(6 2 )係分別容抵於每-制冑(3 Q)之上抵面 M400387 (3 5 )處,該第二扣環(6 〇)係於本體(工〇)之第 二容槽(1 2〉處定位’每一制齒(3 〇 )及彈性元件(4 0 )藉由第-扣環(5 〇)及第二扣環(6 〇)之限制而 -不脫出第二容槽(1 2)外’該棘輪(2 Q )再枢設於本 .體(10)之第一容槽(1 1)内’棘輪(20)之第二 平面(2 4 1)係座落於第一扣環(5 〇)上,當整體組 合後如第四圖所示’第五圖係為側視圖,第六圖係為第五 圖之A -A處剖視圖’第七圖係為第五圖之b — β處剖視 w 圖。 參閱第八圖所示’係為本創作之前視圖,第九 圖係為第八圖之C - C處剖視圖,該棘輪(2 〇 )係樞設 於本體〇0)之第一容槽(11)内,該第-環部(2 4 ) U ( 1 4 )相配合容設’該粗糙面(2
4 2 )係凸露於本體(1 η、L 丄◦)外,該第二環部(2 6)係 、 衣氏郤(1 6)相配合容設,該凹環槽(2 5)係 與扣環槽丄⑴相對正’該棘輪(2〇)之盤^ 糸抵於本體(1〇)上端汾 , 认玆 τ \ 叫π W、ο υ」你柢 扣产f ( 1 4 1 )及第二平面(2 4 1 )間,該第二 )係容設於扣環槽(1 5 )及凹環槽(2 5 ) 睛繼續參閱第十圖、第 施例中,該棘輪(2分解圖所示’該實 糙面(2 4 2 ),且第π %邛(2 4)係不設有粗 0)夕卜)且第一壤部(24)係不凸露於本體(1 12 M400387 請繼續參閱第+ — 略一— 示,該實施例中^ 第二貫施例之立體組合圖所 同直徑 中遠盤部(2”係與第二環抵部 清參閱第十-圖楚 ^ 所示,該實施例;圖該第二貫,例棘輪:2〇)之立體圖 之棘輪部(2 1 )卢/ 7 )係设於棘輪(2 〇 ) 同功效。 …、弟圖之溝槽(17) 請繼續參閱第+ =同 ^ ^ 十四円—圖弟五貫施例之側視圖所示,第 :四圖知第十三圖之Α—Α處剖視圖’ 齒(3 0)之容彈部(3 3)係呈凸柱狀,:二制 一側係不設有凸弧齒(3 2 ),亦 ^ (川’彈性元件(4〇)_端係容抵於 Ϊ二面之槽孔内,另端係套設於凸柱狀之 办料(3 3)上,使該咬合齒(31)與 相嚙合。 询|」丄) 本創作主要之原攻在於:該第一扣環(5 〇 )及第二 扣環(6 0)係設有第一限位部(5 2)及第二限位心 2)且容設於第二容槽(12)處而定位,該第三缺口 1)及第四缺口(6!)於棘輪扳手旋動時係不會轉動而 擋住第一缺口( i 3 )。且該第—限位部(5 2 )及第二 限位部(6 2)係分別容抵於制齒(3 〇)之下抵面& 4)及上抵面(3 5 )處,該每一制齒(3 〇)藉由第一 扣%( 5 〇 )及第二扣環(6 〇 )之限制而不脫出本體(丄 0)之第二容禅 〇)間係如何二、因此棘輪(2 0)與制齒(3 (2 0)“: :動係非本創作訴求之重點,因此棘輪 之保護範圍。'Q)間如何控制單向旋動均應本創作 本創作棘輪扳手結構設計優點係在於: 棘^ 9 ί創作之棘輪扳手結構係僅設有本體(1 0 )、 一 制齒(30)、二彈性元件(4〇)、第 福二1 0)及第二扣環(6 0)等六種元件,該僅六 牛之相組設結構,相較於習用專利號第Q 9 8 2 i 8 9 〇的? 7L件結構專利,本創作係更節省整體元件之花 賈成本。 ^ 2、該第—扣環(5 Q )及第二扣環(6 0 )係設有 f —限位部(5 2 )及第二限位a ( 6 2 ),該第-限位 部(5 2 )及第二限位部(6 2 )係與二第二容槽(丄2) 相2正且容設於第二容槽(i 2 )處,該第一扣環(5 〇 ) 及第二扣it ( 6 0 )係於第二容槽(丄2 )處定位,使該 第扣%(5 0)及第二扣環(6 〇)係不因棘輪(2 〇) 之方疋轉或制齒(3〇)之移位而移位,第三缺口(5 1 ) 及第四缺口( 6 1 )於棘輪扳手旋動時係不會擋住第一缺 口( 1 3 )。 ' 3、該第二扣環(δ 0 )除將棘輪(2 〇)樞設於第 一容槽(1 1 )外,該第二扣環(6 〇)亦限制制齒(3 〇 )於第二容槽(1 2)内,該第二扣環(6 〇)即具二 種功效。 14
4 β亥卓一限位部(5 )艿笙-UP A A 分別容抵於制齒(3 Ω'(=)及第-限位部(6 2 ”系 5 )處,每法丨去0 面(3 4 )及上抵面(3 ^6〇)之限制而不脫出本體(1())15第°二)二亡 溝槽解:所 之立_示,該棘輪;2=例:棘輪(2〇) 鄉知。[5 ( 2 1 )處係設有溝槽(i 7 ), 2輪(2 〇)旋動時,該第二缺口( 2 3 )處係會夾帶 肩或其它物至棘輪部(2 1 )内,鐵料自溝槽(工7) 排出。 6 °玄棘輪(2 〇 )係設有粗糙面(2 4 )及盤部(2 :)’且該粗趟面(24)及盤部(27)均係凸露於本 租(1 0)外’該手部係可接觸至粗糙面(2 4)或盤面 (27)而直接旋動棘輪(2〇)轉動,而具快速轉動棘 輪(2 0 )。 7、該本體(1 〇)之第二環抵部(丄6 )具有較大 之厚度Η 1 ’該棘輪(2 〇)之第二環部(2 6 )即為相 同厚度Η 1,此Η 1之距離最好大si · 5mm,該本體 (1 0 )係設有二第二容槽(1 2 ),該二第二容槽(工 2 )使第一容槽(1 1 )樞設面積減少,該第二環抵部(工 6)具有大厚度係增加本體(1 〇)與棘輪(2 〇)間之 樞設面積,本體(1 〇)與棘輪(2 〇)間即可保持較佳 之樞設狀態。 15 M400387 因此本創作之棘輪扳手結構具有產業利用性、新穎性 及進步性,誠能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
16 M400387 【圖式簡單說明】 ::、係本創作棘輪扳手結構之立體分解圖。 圖、係本創作棘輪之結構側視圖。 圖係'本創作制齒結構之側視圖。 圖係、本創作棘輪扳手結構之立體組合圖。 —丄圖係、本創作棘輪扳手結構之側視圖。 =創作棘輪扳手結構第五圖之α—α處剖視圖。 第八棘輪扳手結構第五圖之Β—Β處剖視圖。 =圖、係本創作棘輪扳手結構之前視圖。 九圖、本創作棘輪扳手結構第 w圖、係本創作第:實施狀立體分解圖。以現圖。 =十—圖、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二圖係本創作第四實施例棘輪之立體圖。 ,十—圖、係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側視圖。 ,十四圖、係本創作第十三圖之A - A處剖視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0 )本體 (1 2)第二容槽 (13)第一缺口 (141)第一平面 (16)第二環抵部 (2 〇)棘輪 (2 2 )套合部 (2 4)第一環部 vl1)苐一容槽 (121)狐周壁 (1 4)第一環抵部 (1 5 )扣環槽 (17)溝槽 (21)棘輪部 (23)第二缺口 (241)第二平面 17 M4Q0387 (2 4 2 )粗糙面 (2 6 )第二環部 (3 0 )制齒 * ( 3 2 )凸弧歯 • ( 3 4)下抵面 (4 0 )彈性元件 (5 0 )第一扣環 (5 2)第一限位部 • ( 6 0 )第二扣環 (6 2 )第二限位部 (2 5 )凹環槽 (2 7 )盤部 (3 1 )咬合齒 (3 3 )容彈部 (3 5 )上抵面 (51)第三缺口 (61)第四缺口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