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72767B - 風扇組件、散熱模組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風扇組件、散熱模組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72767B TWI872767B TW112141690A TW112141690A TWI872767B TW I872767 B TWI872767 B TW I872767B TW 112141690 A TW112141690 A TW 112141690A TW 112141690 A TW112141690 A TW 112141690A TW I872767 B TWI872767 B TW I87276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fan blade
- air outlets
- air outlet
- shield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一種風扇組件、散熱模組及電子裝置。風扇組件包含一殼體、一扇葉以及一遮風件。殼體具有一內表面、一入風口及至少二出風口。內表面連接於至少二出風口。入風口連通於至少二出風口。扇葉可轉動地設置於殼體。內表面面對扇葉。遮風件設置於至少二出風口的其中一者並具有一集風面。集風面面對扇葉。集風面連接於內表面。集風面及內表面共同與扇葉形成一間隙。間隙沿扇葉的一轉動方向漸擴。遮風件用以透過間隙將扇葉導引的一氣流導引至至少二出風口的另一者。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風冷組件,特別係關於一種風扇組件及包含風扇組件的散熱模組及電子裝置。
為了逸散如中央處理器或圖形處理器等熱源所產生的大量廢熱,筆記型電腦中通常會設置散熱模組。散熱模組通常會包含熱管、散熱鰭片及風扇。熱管用於將熱源所產生的熱有效地傳遞至散熱鰭片。風扇則用於導引冷風來冷卻散熱鰭片,以透過散熱鰭片大表面積的特性將熱有效地異散至筆記型電腦外部。
然而,近年來筆記型電腦不斷朝向輕薄化的趨勢發展。因此,筆記型電腦中的元件必須以非常密集的方式設置,這使得如熱管等相鄰於風扇的元件不可避免地遮擋到風扇的部分出風口。如此一來,便會使得風扇無法展現出原有的散熱效能。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風扇組件、散熱模組及電子裝置,透過遮風件將扇葉導引的氣流導引至另一個出風口,而盡可能地使風扇組件展現出原有的散熱效能。
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揭露之風扇組件包含一殼體、一扇葉以及一遮風件。殼體具有一內表面、一入風口及至少二出風口。內表面連接於至少二出風口。入風口連通於至少二出風口。扇葉可轉動地設置於殼體。內表面面對扇葉。遮風件設置於至少二出風口的其中一者並具有一集風面。集風面面對扇葉。集風面連接於內表面。集風面及內表面共同與扇葉形成一間隙。間隙沿扇葉的一轉動方向漸擴。遮風件用以透過間隙將扇葉導引的一氣流導引至至少二出風口的另一者。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揭露之散熱模組包含一風扇組件、至少一散熱鰭片組以及一阻流件。風扇組件包含一殼體、一扇葉以及一遮風件。殼體具有一內表面、一入風口及至少二出風口。內表面連接於至少二出風口。入風口連通於至少二出風口。扇葉可轉動地設置於殼體。內表面面對扇葉。遮風件設置於至少二出風口的其中一者並具有一集風面。集風面面對扇葉。集風面連接於內表面。集風面及內表面共同與扇葉形成一間隙。間隙沿扇葉的一轉動方向漸擴。遮風件用以透過間隙將扇葉導引的一氣流導引至至少二出風口的另一者。至少一散熱鰭片組鄰設於至少二出風口的其中一者。阻流件遮蔽供遮風件設置的出風口的至少部分。
本發明再另一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裝置包含一機殼、一主機板組件、一風扇組件、至少一散熱鰭片組以及一阻流件。主機板組件包含一主機板及至少一熱源。主機板設置於機殼中。熱源設置於主機板。風扇組件設置於機殼中並包含一殼體、一扇葉以及一遮風件。殼體具有一內表面、一入風口及至少二出風口。內表面連接於至少二出風口。入風口連通於至少二出風口。扇葉可轉動地設置於殼體。內表面面對扇葉。遮風件設置於至少二出風口的其中一者並具有一集風面。集風面面對扇葉。集風面連接於內表面。集風面及內表面共同與扇葉形成一間隙。間隙沿扇葉的一轉動方向漸擴。遮風件用以透過間隙將扇葉導引的一氣流導引至至少二出風口的另一者。至少一散熱鰭片組設置於機殼中並鄰設於至少二出風口的其中一者。阻流件設置於機殼中並遮蔽供遮風件設置的出風口的至少部分。
根據上述實施例所揭露之風扇組件、散熱模組及電子裝置,由於間隙沿扇葉的轉動方向漸擴,因此遮風件能透過間隙盡可能地將扇葉導引的氣流導引至至少二出風口的另一者。如此一來,在設置有遮風件的出風口不可避免地被如阻流件之鄰近元件遮擋之情況下,遮風件會盡可能地將原本會被阻流件擋住的風導引至另一個出風口,而盡可能地使風扇組件展現出原有的散熱效能。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了解本發明之實施例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請參閱圖1及圖2,圖1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之側面示意圖。圖2為圖1中的電子裝置之散熱模組的立體圖。
於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例如為筆記型電腦,並包含一機殼100、一主機板組件200以及一散熱模組300。散熱模組300設置於機殼100中,並包含二第一散熱鰭片組400、二第二散熱鰭片組450、一阻流件500、一第一風扇組件600及一第二風扇組件700。
主機板組件200包含一主機板210及二熱源220。主機板210設置於機殼100中。熱源220設置並電性連接於主機板210。
二第一散熱鰭片組400及二第二散熱鰭片組450設置於主機板210。阻流件500例如為熱管組,並熱耦接於二熱源220、二第一散熱鰭片組400及二第二散熱鰭片組450。於某些實施例中,二第一散熱鰭片組400及二第二散熱鰭片組450也可設置於機殼100或電子裝置10內之任意結構。或者,於某些實施例中,二第一散熱鰭片組400及二第二散熱鰭片組450亦可僅接觸於阻流件500而分離於機殼100與主機板210。此外,於某些實施例中,散熱模組300亦可僅包含一個散熱鰭片組(即一個第一散熱鰭片組400或一個第二散熱鰭片組450)。
請參閱圖3至圖5,圖3為圖2中的散熱模組的第一風扇組件的立體圖。圖4為圖3中的第一風扇組件之分解圖。圖5為圖3中的第一風扇組件之上剖示意圖。第一風扇組件600包含一殼體610、一扇葉620以及一遮風件630。
殼體610包含一安裝板611、二側板612及一蓋板613,並具有一內表面614、一入風口615、一主出風口616及一副出風口617。二側板612立於安裝板611的邊緣6110且彼此分離。蓋板613設置於側板612遠離安裝板611的一側。入風口615位於蓋板613。安裝板611、二側板612及蓋板613共同界定出主出風口616及副出風口617。並且,主出風口616及副出風口617分別位於殼體610的相異兩側。扇葉620用以導引一氣流A1先流動至主出風口616再導引一氣流A21流動至副出風口617。內表面614位於其中一個側板612。內表面614連接於主出風口616及副出風口617。入風口615連通於主出風口616及副出風口617,於某些實施例中,入風口615可為複數個。須注意的是,於某些實施例中,亦可有多個支撐板(未繪示)從蓋板613朝外突出以支撐圖2中的阻流件500。
扇葉620可轉動地設置於安裝板611。內表面614面對扇葉620。
遮風件630設置於副出風口617並具有一集風面631。集風面631面對扇葉620。集風面631連接於內表面614。集風面631及內表面614共同與扇葉620的一外輪廓T1形成一間隙G1。間隙G1沿扇葉620的一轉動方向R1漸擴。或者是說,間隙G1的一寬度W1沿扇葉620的轉動方向R1逐漸變寬。再或者是說,間隙G1係呈渦形或是蝸形。遮風件630的集風面631用以透過間隙G1使扇葉620導引的氣流A21轉向成被導引至主出風口616的一氣流A22。
此外,如圖3所示,遮風件630遮蔽副出風口617的部分而未完全遮蔽。
於本實施例中,遮風件630固定於殼體610,例如黏貼於蓋板613,但並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遮風件亦可黏貼於安裝板。於再其他實施例中,遮風件亦可與蓋板、安裝板及側板其中至少一者為一體成型。進一步來說,在遮風件與安裝板為一體成型或彼此黏貼的實施例中,遮風件亦可分離於蓋板;在遮風件與側板為一體成型的實施例中,遮風件亦可分離於蓋板及安裝板。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遮風件630的相對兩側分別接觸二側板612,但並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遮風件的相對兩側亦可分別分離於二側板。
此外,如圖5所示,集風面631遠離副出風口617的一側介於主出風口616及副出風口617彼此相鄰的二邊緣6160、6170與扇葉620的一旋轉中心C的連接線L1、L2之間。如此一來,集風面631能更順暢地將氣流A22導引至主出風口616。
請參閱圖6,圖6為圖2中的散熱模組省略第一風扇組件之蓋板的下視圖之局部放大圖。阻流件500遮蔽供遮風件630設置的副出風口617的至少部分。此外,於本實施例中,遮風件630分離於阻流件500。於某些實施例中,出風口也可以被鰭片、電子零件或機殼結構物遮蔽。也就是說,於某些實施例中,阻流件500亦可為鰭片、電子零件或機殼結構物。
請參閱圖7,圖7為圖3中的第一風扇組件之側剖示意圖的局部放大圖。此外,於本實施例中,集風面631呈傾斜狀,且集風面631連接於蓋板613的一側較集風面631遠離蓋板613的一側遠離扇葉620。如此一來,便能提高集風面631將氣流A22導引至主出風口616的效率。然,本發明並不以集風面631的外形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集風面連接於蓋板的一側亦可較集風面遠離蓋板的一側靠近扇葉,或者集風面亦可為鉛直面、相反傾斜方式、直角、導圓角等形狀。
請參閱圖8至圖10,圖8為圖2中的散熱模組的第二風扇組件的立體圖。圖9為圖8中的第二風扇組件之分解圖。圖10為圖8中的第二風扇組件之上剖示意圖。第二風扇組件700包含一殼體710、一扇葉720以及一遮風件730。
殼體710包含一安裝板711、二側板712及一蓋板713,並具有一內表面714、一入風口715、一主出風口716及一副出風口717。二側板712立於安裝板711的邊緣7110且彼此分離。蓋板713設置於側板712遠離安裝板711的一側。入風口715位於蓋板713。安裝板711、二側板712及蓋板713共同界定出主出風口716及副出風口717。並且,主出風口716及副出風口717分別位於殼體710的相異兩側。扇葉720用以導引一氣流A31先流動至主出風口716再導引一氣流A4流動至副出風口717。內表面714位於其中一個側板712。內表面714連接於主出風口716及副出風口717。入風口715連通於主出風口716及副出風口717。
扇葉720可轉動地設置於安裝板711。內表面714面對扇葉720。
遮風件730設置於主出風口716並具有一集風面731。集風面731面對扇葉720。集風面731連接於內表面714。集風面731及內表面714共同與扇葉720的一外輪廓T2形成一間隙G2。間隙G2沿扇葉720的一轉動方向R2漸擴。或者是說,間隙G2的一寬度W2沿扇葉720的轉動方向R2逐漸變寬。再或者是說,間隙G2係呈渦形或是蝸形。遮風件730的集風面731用以透過間隙G2使扇葉720導引的氣流A31轉向成被導引至副出風口717的一氣流A32。
於本實施例中,散熱模組300同時包含遮風件630設置於副出風口617的第一風扇組件600以及遮風件730設置於主出風口716的第二風扇組件700,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散熱模組亦可僅包含遮風件設置於副出風口的一個風扇組件或遮風件設置於主出風口的一個風扇組件,且熱源或是散熱鰭片組的數量亦可對應進行調整。
請再次參閱圖2,二第一散熱鰭片組400分別鄰設於第一風扇組件600的主出風口616及副出風口617。二第二散熱鰭片組450分別鄰設於第二風扇組件700的主出風口716及副出風口717。
於本實施例中,散熱模組300亦可更包含鄰設於其中一個第二散熱鰭片組450的第三風扇組件800。於其他實施例中,散熱模組亦可無須包含第三風扇組件。
以下將列舉其他實施例以作為說明。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並且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省略部分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不再重複贅述。
本發明並不以遮風件及阻流件之間的關係為限。請參閱圖11及圖12。圖11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散熱模組的立體圖。圖12為圖11中的散熱模組省略第一風扇組件之蓋板的下視圖之局部放大圖。本實施例的散熱模組300a與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之散熱模組300之間的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風扇組件600a之遮風件630a熱耦接於阻流件500。進一步來說,於本實施例中,遮風件630a例如為熱管組,並從副出風口617朝外突出而熱接觸於阻流件500。如此一來,遮風件630a也會協助冷卻阻流件500。於某些實施例中,遮風件630a亦可熱耦接於散熱鰭片或機殼。也就是說,於某些實施例中,遮風件630a亦可協助冷卻作為散熱鰭片或機殼之阻流件500。
根據上述實施例所揭露之風扇組件、散熱模組及電子裝置,由於間隙沿扇葉的轉動方向漸擴,因此遮風件能透過間隙盡可能地將扇葉導引的氣流導引至至少二出風口的另一者。如此一來,在設置有遮風件的出風口不可避免地被如阻流件之鄰近元件遮擋之情況下,遮風件會盡可能地將原本會被阻流件擋住的風導引至另一個出風口,而盡可能地使風扇組件展現出原有的散熱效能。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諸項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電子裝置
100:機殼
200:主機板組件
210:主機板
220:熱源
300, 300a:散熱模組
400:第一散熱鰭片組
450:第二散熱鰭片組
500:阻流件
600, 600a:第一風扇組件
610, 710:殼體
611, 711:安裝板
6110, 7110, 6160, 6170:邊緣
612, 712:側板
613, 713:蓋板
614, 714:內表面
615, 715:入風口
616, 716:主出風口
617, 717:副出風口
620, 720:扇葉
630, 730, 630a:遮風件
631, 731:集風面
700:第二風扇組件
800:第三風扇組件
A1, A21, A22, A31, A32, A4:氣流
G1, G2:間隙
R1, R2:轉動方向
C:旋轉中心
L1, L2:連接線
T1, T2:外輪廓
W1, W2:寬度
圖1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之側面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電子裝置之散熱模組的立體圖。
圖3為圖2中的散熱模組的第一風扇組件的立體圖。
圖4為圖3中的第一風扇組件之分解圖。
圖5為圖3中的第一風扇組件之上剖示意圖。
圖6為圖2中的散熱模組省略第一風扇組件之蓋板的下視圖之局部放大圖。
圖7為圖3中的第一風扇組件之側剖示意圖的局部放大圖。
圖8為圖2中的散熱模組的第二風扇組件的立體圖。
圖9為圖8中的第二風扇組件之分解圖。
圖10為圖8中的第二風扇組件之上剖示意圖。
圖11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散熱模組的立體圖。
圖12為圖11中的散熱模組省略第一風扇組件之蓋板的下視圖之局部放大圖。
600:第一風扇組件
610:殼體
611:安裝板
612:側板
613:蓋板
615:入風口
616:主出風口
617:副出風口
620:扇葉
630:遮風件
Claims (10)
- 一種風扇組件,包含:一殼體,具有一內表面、一入風口及至少二出風口,該內表面連接於該至少二出風口,該入風口連通於該至少二出風口;一扇葉,可轉動地設置於該殼體,該內表面面對該扇葉;以及一遮風件,設置於該至少二出風口的其中一者並具有一集風面,該集風面面對該扇葉,該集風面連接於該內表面,該集風面及該內表面共同與該扇葉形成一間隙,該間隙沿該扇葉的一轉動方向漸擴,該遮風件用以透過該間隙將該扇葉導引的一氣流導引至該至少二出風口的另一者;其中,該遮風件固定於該殼體,且該遮風件遮蔽該至少二出風口的該其中一者的部分而未完全遮蔽。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至少二出風口包含一主出風口及一副出風口,該主出風口及該副出風口分別位於該殼體的相異兩側,該遮風件設置於該副出風口。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至少二出風口包含一主出風口及一副出風口,該主出風口及該副出風口分別位於該殼體的相異兩側,該遮風件設置於該主出風口。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集風面遠離供該遮風件設置的該出風口的一側介於該至少二出風口彼此相鄰的二邊緣與該扇葉的一旋轉中心的連接線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殼體包含一安裝板、一側板及一蓋板,該側板立於該安裝板的邊緣,該蓋板設置於該側板遠離該安裝板的一側,該入風口位於該蓋板,該安裝板、該側板及該蓋板共同界定出該至少二出風口,該內表面位於該側板。
- 如請求項5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遮風件與該蓋板、該安裝板及該側板其中至少一者為一體成型。
- 如請求項5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遮風件黏貼於該蓋板或該安裝板。
- 一種散熱模組,包含:一風扇組件,包含;一殼體,具有一內表面、一入風口及至少二出風口,該內表面連接於該至少二出風口,該入風口連通於該至少二出風口;一扇葉,可轉動地設置於該殼體,該內表面面對該扇葉;以及一遮風件,設置於該至少二出風口的其中一者並具有一集風面,該集風面面對該扇葉,該集風面連接於該內表面,該集風面及該內表面共同與該扇葉形成一間隙,該間隙沿該扇葉的一轉動方向漸擴,該遮風件用以透過該間隙將該扇葉導引的一氣流導引至該至少二出風口的另一者;至少一散熱鰭片組,鄰設於該至少二出風口的其中一者;以及一阻流件,遮蔽供該遮風件設置的該出風口的至少部分;其中,該遮風件固定於該殼體,且該遮風件遮蔽該至少二出風口的該其中一者的部分而未完全遮蔽。
- 如請求項8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阻流件為熱管組並熱耦接於該至少一散熱鰭片,該遮風件熱耦接於該阻流件。
-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機殼;一主機板組件,包含一主機板及至少一熱源,該主機板設置於該機殼中,該熱源設置於該主機板;一風扇組件,設置於該機殼中並包含;一殼體,具有一內表面、一入風口及至少二出風口,該內表面連接於該至少二出風口,該入風口連通於該至少二出風口;一扇葉,可轉動地設置於該殼體,該內表面面對該扇葉;以及一遮風件,設置於該至少二出風口的其中一者並具有一集風面,該集風面面對該扇葉,該集風面連接於該內表面,該集風面及該內表面共同與該扇葉形成一間隙,該間隙沿該扇葉的一轉動方向漸擴,該遮風件用以透過該間隙將該扇葉導引的一氣流導引至該至少二出風口的另一者;至少一散熱鰭片組,設置於該機殼中並鄰設於該至少二出風口的其中一者;以及一阻流件,設置於該機殼中並遮蔽供該遮風件設置的該出風口的至少部分;其中,該遮風件固定於該殼體,且該遮風件遮蔽該至少二出風口的該其中一者的部分而未完全遮蔽。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872767B true TWI872767B (zh) | 2025-02-11 |
Family
ID=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104806A (zh) | 2022-12-29 | 2023-05-1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出风装置及无叶风扇 |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104806A (zh) | 2022-12-29 | 2023-05-1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出风装置及无叶风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388970B (zh) | 通風式電腦外殼 | |
KR100892626B1 (ko) | 액체 냉각 유닛 및 전자 기기 | |
US8564948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JP5706149B2 (ja) | 電気装置 | |
US20120057301A1 (en) |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orporating same | |
US12213277B2 (en) | Air cooling system | |
US10514733B1 (en) | Computer case | |
CN112486291B (zh) | 散热系统 | |
US7564686B2 (en) | Heat-dissipating module | |
US20100214738A1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dissipating structure thereof | |
TWI664353B (zh) | 風扇模組及電子裝置 | |
US20090034196A1 (en) | Heat-dissipating module | |
US20200159296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TWI872767B (zh) | 風扇組件、散熱模組及電子裝置 | |
TWI421025B (zh) | 散熱裝置 | |
TW201432421A (zh) | 散熱裝置 | |
JP4843737B2 (ja) | 電子機器 | |
TWI432944B (zh) | 雙風扇散熱裝置 | |
JP4558627B2 (ja) | 電子機器の筐体および電子機器 | |
TW201006340A (en) | Anti-turbulent casing | |
JP2007123641A5 (zh) | ||
US20200362880A1 (en) | Centrifugal fan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TWI688332B (zh) | 散熱系統 | |
JP4709939B2 (ja) | 電子機器 | |
CN220872959U (zh) | 服务器及散热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