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869293B - 易於脫落的分離器 - Google Patents

易於脫落的分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69293B
TWI869293B TW113120103A TW113120103A TWI869293B TW I869293 B TWI869293 B TW I869293B TW 113120103 A TW113120103 A TW 113120103A TW 113120103 A TW113120103 A TW 113120103A TW I869293 B TWI869293 B TW I86929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needle
opening
clamping part
condu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31201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508653A (zh
Inventor
蔡溪進
周志宣
蘇埈毅
Original Assignee
蔡溪進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蔡溪進 filed Critical 蔡溪進
Priority to US18/785,14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20250065036A1/en
Priority to EP24192276.4A priority patent/EP4512457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692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6929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508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508653A/zh

Links

Abstract

一種易於脫落的分離器,包括閥體、螺接結構、輸出端及卡合式免針接頭模組。卡合式免針接頭模組包括活動型封閉接頭及免針連接器。活動型封閉接頭包括本體、第一結合部及第一彈性閥。本體包括套筒及第一卡合部。第一卡合部為一凸塊並設於套筒上。免針連接器包括殼體、第二結合部及第二彈性閥,殼體或第二結合部具有第二卡合部,第二卡合部為凸塊,第一卡合部固定於第二卡合部的力量為1.4~8.1牛頓米,具有容易分離的效果。即使病患亂動,活動型封閉接頭與免針連接器也會立刻分離並防止藥液和血液滲漏,並可利用酒精棉片消毒,以重複使用。

Description

易於脫落的分離器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用於輸液系統的分離器,特別是一種易於脫落的分離器。
美國專利US10,688,295B2公告的一種混藥裝置,其混藥程序包括下列步驟:
依照醫囑取出含有某種成分的一藥瓶(vial bottle),藥瓶內部含有某種成分的粉劑;依照醫囑取出含有稀釋用溶液的一軟袋(infusion liquid bag);藥瓶套接在連接部(needleless additive port)的瓶針蓋( integral vial adapter)上,瓶針蓋的插入針(puncturing member)戳破藥瓶的瓶蓋(IV spike);穿刺部的一端刺破軟袋的輸液管的薄膜;軟袋在上,藥瓶在下,擠壓軟袋,軟袋內的稀釋用溶液通過穿刺部的開口和通道、輸出部的第二流道、連接部的第一流道以及插入針以後,進入藥瓶內部;搖動藥瓶,藉以稍微混合藥瓶中的粉劑以獲得一高濃度的藥液;而後將軟袋在下,藥瓶在上;擠壓軟袋,軟袋內的空氣通過穿刺部的貫孔和長孔、輸出部的第二流道、連接部的第一流道及插入針以後,進入藥瓶的內部後鬆開手將藥瓶內部液體吸出,並將該步驟重複循環操作,至該內部藥瓶內的液體確保完全吸至軟袋內。
習知的混藥裝置的輸注程序包括下列步驟:步驟(a),將插接件(administration port)的塞體從管體的另一端取出;步驟(b),將輸注液點滴套設置在管體的另一端並且穿過阻擋部(sealing membrane),藉以讓輸注液點滴套透過管體的第三流道與輸出部的第二流道相通;步驟(c),軟袋在上,輸注液點滴套在下,軟袋內部的稀釋藥物依序通過穿刺部的貫孔和長孔、輸出部的第二流道、管體的第三流道和輸注液點滴套進入病患體內。
然而,在藥瓶中的高濃度的藥液在通過穿刺部的長孔的過程中,因為空氣的進入且吸取時無法一次將藥液吸完,就會造成部分高濃度的藥液會附著殘留在穿刺部長孔。軟袋內的空氣在通過穿刺部的長孔的過程中,空氣會將附著在穿刺部的通道的內側壁上的高濃度的藥液全部推擠至輸出部的第二流道和插孔之間的空間中,而且被管體擋住,形成殘留的高濃度的藥液。即使鬆開軟袋,也無法藉由空氣的流動將殘留在輸出部的第二流道和插孔之間的空間中的高濃度的藥液推擠至軟袋內部。因此,在反覆進行混藥程序的情況下,因為空氣擠壓的關係,造成輸出部的第二流道和插孔之間的空間中將會充滿殘留的高濃度的藥液。
因為殘留在輸出部的第二流道和插孔之間的空間中的高濃度的藥液沒有經過稀釋,所以濃度太高。一旦護理人員接著利用習知的混藥裝置執行輸注程序,殘留在輸出部的第二流道和插孔之間的空間中的高濃度的藥液會率先進入病患體內,軟袋中的稀釋藥物隨後才會進入病患體內。在殘留的高濃度的藥液進入病患體內以後,會造成病患身體不良反應。因此,常有病患反應在輸注程序的初期,身體感覺十分不舒服。如果將此種習知的混藥裝置用在輸注藥物給予需要精準定量給藥的病患,例如孕婦或是重症患者,往往產生嚴重的後果,甚至有生命危險。
有的護理人員注意到上述狀況,會在進行輸注程序的步驟(a)以後在步驟(b)以前,將殘留在輸出部的第二流道和插孔之間的空間中的高濃度的藥液從管體的第三流道排出。然而,此一作法直接導致輸注至病患體內的劑量減少,與醫囑不符,從而降低治療效果,並且造成藥物浪費。
再者,在習知的混藥裝置的輸注程序的步驟(c)中,因為連接部的第一流道與輸出部的第二流道依舊保持相通,部分稀釋藥物會從輸出部的第二流道轉而通過連接部的第一流道及插入針進入藥瓶內部,導致輸注至病患體內的劑量減少,與醫囑不符,從而降低治療效果,並且造成藥物浪費。
又,因為連接部無封閉效果,所以藥瓶不可以從連接部移除,否則殘留的高濃度的藥液會通過連接部向外滲漏。因此,習知的混藥裝置只能夠單次使用,無法重複使用。
還有,習知的輸液系統包括混藥裝置、輸注液點滴套、分配器、分離器及留置針。由於躁動症患者容易亂動,分配器與分離器容易分離,留置針與人工血管容易分離,造成藥液和血液會向外滲漏。
美國專利US6,651,956B2公告一種狹縫式擦拭閥,美國專利US9,415,199B2公告一種封閉式連接器,美國專利US10,201,693B2公告一種封閉式連接器,上述三個專利可設置在US10,688,295B2的圖1顯示的習知技術的免針控制閥的連接部,並且用以連接注射器。注射器可將濃度的藥液透過上述專利組合的混藥裝置進入軟袋中。狹縫式擦拭閥具有封閉效果,解決US10,688,295B2的連接部無封閉效果的問題。因此,上述專利組合的混藥裝置可以重複使用。可惜的是,上述專利組合無法解決US10,688,295B2的其他問題。
美國專利US11235135B2公告一種防止藥液外漏之免針輸液封閉型接頭,其具有一第一連接組件及一第二連接組件。第一連接組件具有一第一套筒及一第一彈性閥,第一套筒形成一第一開口,而第一彈性閥傾向於密封該第一開口。第二連接組件具有一第二套筒及一第二彈性閥,第二套筒形成一第二開口,第二彈性閥傾向於密封該第二開口。透過第一彈性閥傾向於密封第一套筒的第一開口,及第二彈性閥傾向於密封第二開口,因此能防止注射器及輸液導管連接組件跟藥瓶及人体端連接組件內所殘留的藥液外漏, 更能在加藥或輸液後連接跟拔除時雙向封閉防止外漏。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易於脫落的分離器,即使病患亂動,活動型封閉接頭與免針連接器也會立刻分離並防止藥液和血液滲漏,並可利用酒精棉片消毒,以重複使用,不需要更換。
為了達成前述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易於脫落的分離器,包括一閥體、一螺接結構、一輸出端以及一卡合式免針接頭模組。該螺接結構的一第一端的內螺紋螺接於該閥體的一第一端的外螺紋並且界定為該分離器的一輸入端,該螺接結構具有一內導管。該輸出端的一第一端設置於該閥體的一第二端。該卡合式免針接頭模組包括一活動型封閉接頭以及一免針連接器。該活動型封閉接頭包括一本體、一第一結合部及一第一彈性閥,該本體包括一套筒、一導管、一定位部及一第一卡合部,該導管設置於該套筒的內部並且具有一第一通道及一第一開口,該定位部位於該套筒的內部並且設置於該導管的外側,該第一卡合部為一凸塊並且設置於該套筒上,該第一結合部設置於該套筒上,該第一彈性閥包括一第一環周部及一第一密封部,該第一環周部的二端分別設置於該定位部與該第一結合部,該第一密封部位於該第一通道中,該第一密封部的一第一端連接於該第一環周部的一內側面並且開設複數穿孔,該等穿孔與該第一通道相通,該第一密封部的一第二端封閉該第一開口。該免針連接器包括一殼體、一第二結合部及一第二彈性閥,該殼體或該第二結合部具有一第二卡合部,該第二卡合部為一凸塊並且設置於該殼體的一外側面或該第二結合部的一外側面,該殼體的一第一端具有一第二開口,該第二結合部設置於該殼體的一第二端,具有一第三開口,並且結合於該螺接結構,該第三開口與該內導管相通,該第二彈性閥包括一第二環周部及一第二密封部,該第二環周部設置於該殼體與該第二結合部的內部並且具有一第二通道,該第二通道與該第三開口相通,該第三開口與該內導管相通,該第二密封部設置於該殼體的內部並且具有一狹縫,該第二密封部封閉該第二開口。其中,當該活動型封閉接頭與該免針連接器對接時,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的力量為1.4~8.1牛頓米,該導管壓縮該第二密封部,該第二密封部壓縮該第二環周部,使得該第二密封部遠離該第二開口,且該導管穿過第二密封部的該狹縫並且進入該第二密封部的內部,該殼體的該第一端抵靠於該套筒的一內壁,該定位部沿著該導管往遠離該免針連接器的方向移動並且壓縮該第一環周部,使得該第一密封部的該第二端脫離該第一開口,且該第一通道、該第二通道與該內導管相通。其中,當該活動型封閉接頭與該免針連接器分離時,該第一卡合部脫離該第二卡合部,該導管脫離該第二密封部,使得該第二密封部的該狹縫密合,該第二密封部藉由該第二環周部的彈力復位並且封閉該第二開口,該殼體的該第一端脫離該套筒,該定位部與該第一密封部藉由該第一環周部的彈力復位,使得該第一密封部的該第二端封閉該第一開口。
為了達成前述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易於脫落的分離器,包括一閥體、一螺接結構、一輸出端以及一卡合式免針接頭模組。該螺接結構的一第一端的內螺紋螺接於該閥體的一第一端的外螺紋並且界定為該分離器的一輸入端,該螺接結構具有一內導管。該輸出端的一第一端設置於該閥體的一第二端。該卡合式免針接頭模組包括一活動型封閉接頭以及一免針連接器。該活動型封閉接頭包括一本體、一第一結合部及一第一彈性閥,該本體包括一套筒、一導管、一定位部及一第一卡合部,該導管設置於該套筒的內部並且具有一第一通道及一第一開口,該定位部位於該套筒的內部並且設置於該導管的外側,該第一卡合部為一凸塊並且設置於該套筒上,該第一結合部設置於該套筒上,該第一彈性閥包括一第一環周部及一第一密封部,該第一環周部的一端設置於該定位部,該第一密封部位於該第一通道中,該第一密封部的一第一端連接於該第一環周部的一內側面並且開設複數穿孔,該等穿孔與該第一通道相通,該第一密封部的一第二端封閉該第一開口。該免針連接器包括一殼體、一第二結合部、一連通管、一第三彈性閥以及一第四彈性閥,該殼體具有一第二卡合部,該第二卡合部為一凸塊並且設置於該殼體的一外側面或該第二結合部的一外側面,該殼體的一第一端具有一第二開口,該第二結合部設置於該殼體的一第二端,具有一第三開口,並且與該螺接結構一體成型,該第三開口與該內導管相通,該連通管設置於該殼體中並且包括一上柱體、一大徑部及一下柱體,該上柱體設置於該大徑部的上方,其頂端為一封閉端,並且開設至少一通孔,該至少一通孔貫穿於該上柱體的一側壁,並且與該上柱體的內部相通,該下柱體設置於該大徑部的下方,並且其底端為一開放端,該上柱體的內部、該大徑部的內部與該下柱體的內部相通,該第三彈性閥設置於該殼體中並且具有一第三環周部及一第三密封部,該第三環周部環繞設置於該上柱體的外側並且其底端抵靠於該大徑部,該第三密封部設置於該第三環周部的頂端並且開設一狹縫,該第四彈性閥設置於該殼體中並且具有一第四環周部及一第四密封部,該第四環周部環繞設置於該下柱體的外側並且其頂端抵靠於該大徑部,該第四密封部設置於該第四環周部的底端並且抵靠於該第二結合部的一內側壁,該殼體的一第二端壓住該第四密封部的頂端,該第四密封部開設一狹縫,該第四密封部的該狹縫對準該下柱體的內部和該第三開口。其中,當該活動型封閉接頭與該免針連接器對接時,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的力量為1.4~8.1牛頓米,該上柱體撐開該第三密封部的該狹縫,該上柱體推抵並壓縮該第一密封部,該上柱體穿過該第一開口進入該導管的內部,該導管壓縮該第三密封部,該第三密封部壓縮該第三環周部,使得該上柱體的該至少一穿孔露出於該第三密封部之外並且位於該導管的內部,該第三環周部推抵該大徑部,該大徑部壓縮該第四環周部,該下柱體撐開該第四密封部的該狹縫並且進入該第三開口,使得該第一通道、該連通管與該內導管相通。其中,當該活動型封閉接頭與該免針連接器分離時,該第一卡合部脫離該第二卡合部,該第四環周部藉由其彈力推抵該大徑部,使得該連通管和該第三彈性閥移動,該下柱體回到該第四環周部的內部,使得該第四密封部的該狹縫密合,該第三環周部藉由其彈力推抵該導管帶動該活動型封閉接頭移動,使得該上柱體脫離該導管並且回到該第三環周部中,該導管脫離該第三密封部,使得該第三密封部的該狹縫密合,該第三密封部藉由該第三環周部的彈力復位並且封閉該第二開口,該殼體的該第一端脫離該套筒,該第一密封部藉由其彈力復位,使得該第一密封部的該第二端封閉該第一開口。
本發明的功效在於,第一卡合部固定於第二卡合部的力量為1.4~8.1牛頓米(每英尺1~6磅),具有容易分離的效果。即使病患亂動,活動型封閉接頭與免針連接器也會立刻分離並防止藥液和血液滲漏,並可利用酒精棉片消毒,以重複使用,不需要更換。
以下配合圖式及元件符號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做更詳細的說明,俾使熟習該項技藝者在研讀本說明書後能據以實施。
如圖1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輸液系統,包括一第一混藥裝置10、二第二混藥裝置20、20A、三輸注液點滴套30、30A、30B、一分配器40、一分離器50以及一留置針60。
第一混藥裝置10與第二混藥裝置20同樣包括一穿刺部11、一連接部12、一輸出部13以及一插接件14。請參見圖2,以下將以第二混藥裝置20為例說明上述結構的細節。
穿刺部11的一第一端為一尖銳端,穿刺部11的一側壁開設一U形貫孔111及三側孔112。穿刺部11藉由一第一分隔壁113將其內部空間分隔成一第一長孔114與三第二長孔115,第一長孔114與U形貫孔111相通,各第二長孔115與各側孔112相通。此外,U形貫孔111的頂端至穿刺部11的尖銳端的一距離D1小於側孔112的頂端至穿刺部11的尖銳端的一距離D2。換句話說,U形貫孔111的頂端與穿刺部11的尖銳端的距離較近並且形成一U形孔,且側孔112的頂端與穿刺部11的尖銳端的距離較遠。
連接部12包括一接頭結合座121。接頭結合座121一體成型於穿刺部11的一第二端的一側,並且開設一第一流道1211,第一流道1211與U形貫孔111相通。
輸出部13設置於穿刺部11的第二端,並且開設一第二流道131與一插孔132,第二流道131連通於該等第二長孔115與插孔13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輸出部13的外表面為平滑曲面。
連接部12與輸出部13之間藉由一第二分隔壁15將第一流道1211與第二流道131隔開,且第一分隔壁113連接於第二分隔壁15。
插接件14具有一管體141。管體141開設一第三流道1411,管體141的一第一端插入插孔132中,使得第二流道131與第三流道1411相通。第三流道1411的內部設有一阻擋部1412,藉以封閉第三流道1411。
如圖1所示,第一混藥裝置10的連接部12還包括一瓶針蓋122,瓶針蓋122一體成型於接頭結合座121上,具有一插入針,並且用以結合於一藥瓶100。
如圖2及圖5A所示,第二混藥裝置20與第一混藥裝置10的結構差異在於:第二混藥裝置20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取代瓶針蓋122。進一步地說,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包括一活動型封閉接頭22以及一第一免針連接器23。
活動型封閉接頭22包括一本體221、一第一結合部222及一第一彈性閥223。本體221包括一套筒2211、一導管2212、一定位部2213及一第一卡合部2214。套筒2211包括一上筒部22111、一中筒部22112及一下筒部22113,中筒部22112設置於上筒部22111的一第一端與下筒部22113的一第一端之間,上筒部22111的一側壁與中筒部22112的一側壁之間開設一第一通孔22114,中筒部22112的側壁與下筒部22113的一側壁之間開設一第二通孔22115。導管2212從上筒部22111的內部延伸至中筒部22112的內部並且具有一第一通道22121及一第一開口22122。定位部2213位於上筒部22111的內部並且設置於導管2212的外側。第一卡合部2214包括一臂部22141、一連結部22142及一鉤部22143,連結部22142設置於上筒部22111,從上筒部22111的內部穿過第一通孔22114,並且連接臂部22141,鉤部22143設置於臂部22141的一端並且位於第二通孔22115中。第一結合部222包括一第一端部2221、一第二端部2222及一連通道2223,第一端部2221設置於上筒部22111的一第二端並且具有一凹槽22211,凹槽22211的一槽壁呈圓弧狀,第二端部2222為一瓶針蓋,具有一插入針1221,並且用以結合於一藥瓶100A(參見圖1及圖5A),連通道2223貫穿第一端部2221與第二端部2222並且與凹槽22211相通。第一彈性閥223包括一第一環周部2231及一第一密封部2232,第一環周部2231的二端分別設置於定位部2213與第一端部2221,第一密封部2232位於第一通道22121中,第一密封部2232的一第一端連接於第一環周部2231的一內側面並且開設複數穿孔2233,該等穿孔2233與第一通道22121相通,該等穿孔2233與該凹槽22211相通,第一密封部2232的一第二端封閉第一開口22122。
第一免針連接器23包括一殼體231、一第二結合部232及一第二彈性閥233。殼體231包括一上殼2311、一下殼2312、一第二卡合部2313及一穩定結構2314,上殼2311的一第一端具有一第二開口23111,上殼2311的一外徑小於下殼2312的一外徑,第二卡合部2313為一凸塊並且設置於下殼2312的一第一端的一外側面。穩定結構2314為一凸塊並且設置於下殼2312的一第二端的一外側面。第二結合部232包括一第一端部2321及一第二端部2322,第一端部2321設置於下殼2312的一第二端,第二端部2322具有一第三開口23222並且用以結合於接頭結合座121。第二彈性閥233包括一第二環周部2331及一第二密封部2332,第二環周部2331設置於下殼2312與第二結合部232的內部並且具有一第二通道23311,第二通道23311與第三開口23222相通,第二密封部2332設置於上殼2311的內部並且具有一狹縫23321,第二密封部2332封閉第二開口23111。
如圖5A所示,並請參考圖2,當活動型封閉接頭22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對接時,第二卡合部2313位於第二通孔22115,鉤部22143固定於第二卡合部2313的一底端。導管2212壓縮第二密封部2332,第二密封部2332壓縮第二環周部2331,使得第二密封部2332遠離第二開口23111,且導管2212穿過狹縫23321並且進入第二密封部2332的內部。上殼2311的第一端抵靠於中筒部22112的一內壁。定位部2213沿著導管2212往遠離第一免針連接器23的方向移動並且壓縮第一環周部2231,使得第一密封部2232的第二端脫離第一開口22122,且第一通道22121與第二通道23311相通。下筒部22113的一內側面抵靠於穩定結構2314的一外側面,因而下殼2312不會在下筒部22113中晃動。
如圖2所示,並請參考圖5A,當活動型封閉接頭22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分離時,按壓臂部22141,使得鉤部22143脫離第二卡合部2313的底端。導管2212脫離第二密封部2332,使得狹縫23321密合。第二密封部2332藉由第二環周部2331的彈力復位並且封閉第二開口23111。上殼2311的第一端脫離中筒部22112。定位部2213與第一密封部2232藉由第一環周部2231的彈力復位,使得第一密封部2232的第二端封閉第一開口22122。
較佳地,鉤部22143固定於第二卡合部2313的力量為96.14牛頓米,要達到上述力量的條件在於:如圖5B所示,鉤部22143突出於臂部22141的高度H1介於1.53~1.62mm。因此,如果使用者想要用拔除的方式移除活動型封閉接頭22,拔除力道必須大於96.14牛頓米,鉤部22143即可脫離第二卡合部2313;如果使用者想要用較省力的方式移除活動型封閉接頭22,可選擇按壓臂部22141,鉤部22143即可脫離第二卡合部2313。上述技術特徵賦予鉤部22143難以從第二卡合部2313上拔除,必須靠按壓臂部22141才能夠讓鉤部22143脫離第二卡合部2313,因而可達成以下功效:其一,可以有效防止在使用途中因躁動或翻身等相關醫護動作造成洩漏;其二,可以有效防止在使用途中因某些過大的動作而導致分離,且不會造成液體洩漏或血液倒流;其三,在活動型封閉接頭22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分離以後,可先使用酒精進行消毒再組裝,以減少醫護人員的時間和耗材成本;其四,適用於一般正常可以自主的病患進行輸液時使用;其五,適用於精神狀況不穩定或老人醫療協助時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沒有上述技術特徵,則會造成活動型封閉接頭22易脫落,會延伸出額外的醫療器材與醫護人員的成本,甚至會讓治療中的病患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且無法預期性達到醫療效果,對於病患治癒性疑慮風險產生。
在一些實施例中,鉤部22143固定於第二卡合部的力量小於96.14牛頓米。要達到上述力量的條件在於:鉤部22143突出於臂部22141的高度H1小於1.53mm。因此,如果使用者想要用拔除的方式移除活動型封閉接頭22,拔除力道只要小於96.14牛頓米,鉤部22143即可脫離第二卡合部2313;如果使用者想要用較省力的方式移除活動型封閉接頭22,可選擇按壓臂部22141,鉤部22143即可脫離第二卡合部2313。上述技術特徵賦予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具有可夾緊又易脫落的效果。
如圖3及圖6所示,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A與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的差異在於:其一,第二端部2222為一魯爾接頭並且用以結合於一注射器200(參見圖1及圖6);其二,連通道2223包括一大徑部22231及一小徑部22232;其三,第一彈性閥223進一步包括一插桿2234,插桿2234的一第一端設置於第一密封部2232的第一端,插桿2234的一第二端具有一頭部22341,頭部22341的一直徑等於小徑部22232的一直徑且小於大徑部22231的一直徑。如圖6所示,當活動型封閉接頭22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對接時,頭部22341位於大徑部22231中並且與大徑部22231的一孔壁之間形成一間隙,使得連通道2223與凹槽22211相通。如圖3所示,當活動型封閉接頭22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分離時,頭部22341位於小徑部22232中,但仍與小徑部22232的一內側面保持距離,以維持連通道2223的暢通。除此之外,第二混藥裝置20A的其餘技術特徵與第二混藥裝置20完全相同。
如圖1及圖5A所示,第二混藥裝置20A的穿刺部11穿過第二混藥裝置20的阻擋部1412,使得第二混藥裝置20與第二混藥裝置20A互相串聯。
在一些實施例中,複數個第二混藥裝置20、20A能夠以上述串接方式互相串聯,或複數個第二混藥裝置20以上述串接方式互相串聯,或複數個第二混藥裝置20A以上述串接方式互相串聯,都是可能的實施方式。在一些實施例中,輸液系統也可以只包含第二混藥裝置20或第二混藥裝置20A。
如圖1所示,輸注液點滴套30的一第一端穿過第一混藥裝置10的阻擋部1412,藉以讓輸注液點滴套30透過第一混藥裝置10的第三流道1411與第二流道131相通。如圖1及圖6所示,輸注液點滴套30A的一第一端穿過第二混藥裝置20A的阻擋部1412,藉以讓輸注液點滴套30A透過第二混藥裝置20A的第三流道1411與第二流道131相通。
如圖1所示,分配器40包括一匯集部41、三輸入端42、43、44、一輸出端45、一第二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B及一螺接式免針接頭模組46。該等輸入端42、43、44連接於匯集部41的一第一端。輸出端45連接於匯集部41的一第二端。第二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B與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A的差異在於:其一,第一彈性閥223不包括插桿2234;其二,第二端部2222連接於輸注液點滴套30的一第二端;其三,第二端部2322結合於輸入端42。螺接式免針接頭模組46包括一螺接部及一第二免針連接器,螺接部設置於輸注液點滴套30A的一第二端,第二免針連接器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的結構相同,第二免針連接器的上殼2311螺接於螺接部,第二免針連接器的第二端部2322設置於輸入端43。輸入端44設置於輸注液點滴套30B的一第二端。第二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B與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A的作動完全相同。
如圖4、圖7A及圖7B所示,分離器50包括一閥體51、一螺接結構52、一輸出端53、一第三免針連接器23B及一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C。閥體51為三通閥,螺接結構52的內螺紋521螺接於閥體51的一第一端的外螺紋511,螺接結構52具有一內導管523,輸出端53的一第一端設置於閥體51的一第二端,第二端部2322設置於閥體51的一第三端。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C與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A的差異在於:其一,中筒部22112設置於上筒部22111的第一端的內側,下筒部22113設置於上筒部22111的第一端的外側,使得中筒部22112延伸於下筒部22113的內部;其二,導管2212從上筒部22111的內部通過中筒部22112的內部延伸至下筒部22113的內部;其三,第一卡合部2214為一凸塊,設置於下筒部22113的一內側面,並且位於中筒部22112的下方;其四,第二端部2322設置於螺接結構52,螺接結構52的一第一端的外側面具有複數個棘爪522,螺接結構52的一第二端具有內螺紋521,第二端部2322的底端為一棘輪且其內側面具有複數個齒部23223。第三免針連接器23B的結構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完全相同;其五,第三開口23222與內導管523相通。如圖7所示,當活動型封閉接頭22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對接時,第一卡合部2214固定於第二卡合部2313的一底端,第一卡合部2214固定於第二卡合部2313的力量為1.4~8.1牛頓米(每英尺1~6磅),且第一通道22121、第二通道23311、與內導管523相通。如圖4所示,當活動型封閉接頭22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分離時,第一卡合部2214脫離第二卡合部2313的一底端。除此之外,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C與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A的其餘技術特徵完全相同。
如圖1所示,留置針60設置於輸出端53的一第二端。
以下將說明輸液系統如何執行混藥程序,藉以將二藥瓶100、100A和一注射器200中的高濃度的藥液和二軟袋300、300A中的稀釋用溶液均勻混合。
步驟(1),依照醫囑取出含有某種成分的該等藥瓶100、100A,該等藥瓶100、100A內部含有某種成分的粉劑;依照醫囑取出含有稀釋用溶液的該等軟袋300、300A,稀釋用溶液可以是生理食鹽水或葡萄糖溶液;如圖1所示,藥瓶100套接在第一混藥裝置10的瓶針蓋122,第一混藥裝置10的插入針1221戳破藥瓶100的一瓶蓋110;如圖5A所示,藥瓶100A套接在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的第二端部2222,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的插入針1221戳破藥瓶100A的一瓶蓋110;以及如圖1及圖5A所示,該等穿刺部11的一第一端刺破該等軟袋300、300A的一輸液管的一薄膜,且輸注液點滴套30B直接刺破軟袋300B的一輸液管的一薄膜。
步驟(1-1),該等軟袋300、300A在上,輸液系統在下;擠壓軟袋300,軟袋300內的稀釋用溶液通過第一混藥裝置10的U形貫孔111、第一長孔114、第一流道1211與插入針1221以後,進入藥瓶100的內部;300A軟袋在上,輸液系統在下,擠壓軟袋300A,軟袋300A內的稀釋用溶液通過第二混藥裝置20的U形貫孔111、第一長孔114、第一流道1211、第三開口23222、第二通道23311、第一通道22121、該等穿孔2233、凹槽22211、連通道2223與插入針1221以後,進入藥瓶100A的內部;以及搖動該等藥瓶100、100A,藉以稍微混合該等藥瓶100、100A內部的粉劑與稀釋用溶液以獲得高濃度的藥液。
步驟(2),該等軟袋300、300A在下,輸液系統在上;擠壓軟袋300,軟袋300內的空氣依序通過第一混藥裝置10的U形貫孔111與第一長孔114、第一流道1211以及插入針1221以後,進入藥瓶100內部;以及擠壓軟袋300A,軟袋300A內的空氣依序通過第二混藥裝置20的U形貫孔111、第一長孔114、第一流道1211、第三開口23222、第二通道23311、第一通道22121、該等穿孔2233、凹槽22211、連通道2223以及插入針1221以後,進入藥瓶100A內部。
步驟(3),鬆開軟袋300,藥瓶100中的高濃度的藥液依序通過第一混藥裝置10的插入針1221、第一流道1211、第一長孔114與U形貫孔111以後,進入軟袋300的內部;如圖5A所示,鬆開軟袋300A,藥瓶100A中的高濃度的藥液依序通過第二混藥裝置20的插入針1221、連通道2223、凹槽22211、該等穿孔2233、第一通道22121、第二通道23311、第三開口23222、第一流道1211、第一長孔114與U形貫孔111以後,進入軟袋300A的內部;如圖6所示,注射器200中的高濃度的藥液依序通過第二混藥裝置20A的連通道2223、凹槽22211、該等穿孔2233、第一通道22121、第二通道23311、第三開口23222、第一流道1211、第一長孔114與U形貫孔111、第二混藥裝置20的第三流道1411、第二流道131、該等第二長孔115與該等側孔112以後,進入軟袋300A內部。
反覆進行步驟(2)和(3),可讓該等藥瓶100、100A與注射器200內的高濃度的藥液全部進入該等軟袋300、300A內部,同時將該等軟袋300、300A中的高濃度的藥液和稀釋用溶液充分混合而獲得稀釋藥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執行混藥程序期間,因為U形貫孔111至穿刺部11的尖銳端的距離D1小於側孔112至穿刺部11的尖銳端的距離D2(即,U形貫孔111與穿刺部11的尖銳端的距離較近,且側孔112與穿刺部11的尖銳端的距離較遠),同時穿刺部11的直徑愈大且愈長,穿刺部11插入軟袋300、300A的輸液管內的縫隙就愈縮減,流動空間變小,產生張力阻擋藥液,達到防止高濃度的藥液進入該等側孔112的效果。
以下將說明輸液系統如何執行輸注程序,藉以將稀釋藥物輸注進入病患體內。
步驟(a),如圖1所示,該等軟袋300、300A、300B在上,輸液系統在下;軟袋300中的稀釋藥物依序通過第一混藥裝置10的該等側孔112和該等第二長孔115、第二流道131、第三流道1411、輸注液點滴套30、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A的連通道2223、凹槽22211、該等穿孔2233、第一通道22121、第二通道23311、第三開口23222與輸入端42以後,進入匯集部41的內部;如圖1、圖5A及圖6所示,軟袋300A中的稀釋藥物依序通過第二混藥裝置20的該等側孔112、該等第二長孔115、第二流道131、第三流道1411、第二混藥裝置20A的該等側孔112、該等第二長孔115、第二流道131、第三流道1411、輸注液點滴套30A、螺接式免針接頭模組46的螺接部461和免針連接器的狹縫23321、第二通道23311、第三開口23222與輸入端43以後,進入匯集部41的內部;以及如圖1所示,軟袋300B中的其他藥物依序通過輸注液點滴套30B與輸入端44以後,進入匯集部41的內部。
步驟(b),如圖1及圖7A所示,三種藥物在匯集部41的內部混合以後,通過輸出端45以後,進入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C。
步驟(c),如圖1及圖7A所示,混合好的藥物依序通過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C的連通道2223、凹槽22211、該等穿孔2233、第一通道22121、第二通道23311、第三開口23222、分離器50的螺接結構52、閥體51、輸出端53與留置針60以後,進入病患體內。
藉此,因為U形貫孔111和該等側孔112被第一分隔壁113隔開,第一流道1211和第二流道131被第二分隔壁15隔開,所以在步驟(3)中,藥瓶100中的高濃度的藥液只會依序通過第一混藥裝置10的插入針1221、第一流道1211、穿刺部11的第一長孔114與U形貫孔111,不會依序通過第一混藥裝置10的第二流道131、該等第二長孔115與該等側孔112,藥瓶100A中的高濃度的藥液只會依序通過第二混藥裝置20的插入針1221、連通道2223、凹槽22211、該等穿孔2233、第一通道22121、第二通道23311、第三開口23222、第一流道1211、第一長孔114與U形貫孔111,不會依序通過第二混藥裝置20的第二流道131、該等第二長孔115與該等側孔112。因此,該等藥瓶100、100A中的高濃度的藥液在通過第一混藥裝置10與第二混藥裝置20的U形貫孔111的過程中,不會有任何高濃度的藥液附著在該等側孔112的內側壁上。再次進行步驟(2)的時候,由於該等側孔112的內側壁上沒有任何高濃度的藥液附著,即使該等軟袋300、300A內的空氣通過該等側孔112,第二流道131和插孔132之間的空間中不會有任何高濃度的藥液殘留。
因為第二流道131和插孔132之間的空間中沒有高濃度的藥液殘留,所以在進行輸注程序的時候,只有稀釋藥物能夠依序通過該等側孔112和該等第二長孔115、第二流道131、第三流道1411、輸注液點滴套30、30A、分配器40、分離器50、留置針60進入病患體內,完全不會發生殘留的高濃度的藥液進入病患體內的問題,病患不會感到身體不適,十分安全可靠。
再者,因為第二流道131和插孔132之間的空間中沒有高濃度的藥液殘留,護理人員不需要將任何殘留的高濃度的藥液向外排出,使得輸注至病患體內的藥物劑量並未減少,與醫囑相符,從而維持治療效果,並且不會造成藥物浪費。
此外,第一長孔114僅提供藥瓶100、100A中的高濃度的藥液通過以進入軟袋300、300A中,該等第二長孔115僅提供軟袋300、300A中的稀釋藥物通過以進入病患體內,可以避免稀釋藥物回流至藥瓶100、100A內部,使得輸注至病患體內的劑量並未減少,與醫囑相符,從而維持治療效果,並且不會造成藥物浪費。
又,關於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21A,當活動型封閉接頭22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分離時,活動型封閉接頭22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都具有封閉的效果,能夠防止藥液滲漏。因此,藥瓶100A和注射器200能夠從活動型封閉接頭22上移除,使得第二混藥裝置20、20A能夠重複使用。如果醫護人員想要多次混藥的話,可利用同一個第二混藥裝置20、20A分次安裝多瓶藥瓶100A或多個注射器200,以進行多次混藥,不需要更換第二混藥裝置20、20A,節省成本。當然,醫護人員也可以將複數個第二混藥裝置20、20A串聯,一次安裝多瓶藥瓶100A或多個注射器200,將上述多次混藥的程序一次完成,節省時間。需注意的是,每次安裝藥瓶100A或注射器200以前,必須先對活動型封閉接頭22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進行消毒。
另外,關於第二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B,當活動型封閉接頭22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分離時,活動型封閉接頭22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都具有封閉的效果,能夠防止藥液滲漏。
還有,關於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C,第一卡合部2214固定於第二卡合部2313的力量為1.4~8.1牛頓米(每英尺1~6磅),具有容易分離的效果。即使病患亂動,活動型封閉接頭22與第一免針連接器23也會立刻分離並防止藥液和血液滲漏,並可利用酒精棉片消毒,以重複使用,不需要更換。當第一卡合部2214突出於下筒部22113的高度H2、H3、H4為0.05mm時,第一卡合部2214固定於第二卡合部2313的力量為2.7牛頓米(每英尺2磅)。當第一卡合部2214突出於下筒部22113的高度H2、H3、H4為0.07mm時,第一卡合部2214固定於第二卡合部2313的力量為4.1牛頓米。當第一卡合部2214突出於下筒部22113的高度H2、H3、H4為0.1mm時,第一卡合部2214固定於第二卡合部2313的力量為5.4牛頓米(每英尺4磅)。當第一卡合部2214突出於下筒部22113的高度H2、H3、H4為0.14mm時,第一卡合部2214固定於第二卡合部2313的力量為8.1牛頓米(每英尺6磅)。
重要的是,由於凹槽22211的槽壁呈圓弧狀,所以藥液能夠沿著凹槽22211的圓弧狀槽壁流動,以防產生渦流,進而提高藥液的流速。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凹槽22211的一直徑大於第一密封部2232的一直徑,即使第一環周部2231被壓縮變形,且第一密封部2232靠近凹槽22211,凹槽22211仍舊與該等穿孔2233保持暢通,不會受到影響。
又,第三免針連接器23B的上殼2311為一魯爾接頭並且用以結合於一注射器200。藉此,醫護人員能夠透過分離器50的第三免針連接器23B從閥體51的第二端取出血液樣本或加入無毒性的一般藥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閥體51也可以是一母魯爾接頭。
當第一免針連接器23藉由一第一旋轉力量沿著一第一方向旋轉時,第一免針連接器23將第一旋轉力量依序藉由該等齒部23223和該等棘爪522傳遞至螺接結構52,螺接結構52被第一旋轉力量推動而沿著第一方向旋轉,使得螺接結構52固定於閥體51的第一端。在螺接結構52固定於閥體51的第一端以後,當第一免針連接器23藉由一第二旋轉力量沿著相反於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旋轉時,第一免針連接器23將第二旋轉力量藉由該等齒部23223擠壓該等棘爪522,使得該等棘爪522彎折變形以脫離該等齒部23223,第一免針連接器23相對螺接結構52沿著第二方向空轉。此時,螺接結構52仍然維持固定於閥體51的第一端,第一免針連接器23完全沒有辦法驅動螺接結構52往第二方向旋轉。
在螺接結構52固定於閥體51的第一端以後,當第一免針連接器23藉由一第三旋轉力量沿著第一方向旋轉時,第一免針連接器23將第三旋轉力量藉由該等齒部23223傳遞至該等棘爪522。第三旋轉力量大於該等棘爪522可承受的力量,該等棘爪522被折斷,使得螺接結構52能夠相對第一免針連接器23沿著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任意旋轉,讓輸出端53內的藥液能保持順暢地流動。
如圖8所示,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A1與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A的差異在於:下筒部22113的長度較長。
如圖9A及圖9B所示,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D與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C的結構差異在於:其一,活動型封閉接頭22A的套筒2211A僅包括上筒部22111A及下筒部22113A;其二,第二結合部232A與螺接結構52一體成型;其三,第一免針連接器23C包括一連通管234,連通管234設置於殼體中並且包括一上柱體2341、一大徑部2342及一下柱體2343,上柱體2341設置於大徑部2342的下方,其頂端為一封閉端,並且開設一通孔(圖未示),通孔貫穿上柱體2341的一側壁,並且與上柱體2341的內部相通,下柱體2343設置於大徑部2342的下方,並且其底端為一開放端,上柱體2341的內部、大徑部2342的內部與下柱體2343的內部相通;其四,第一免針連接器23C包括一第三彈性閥235,第三彈性閥235設置於殼體231A中並且具有一第三環周部2351及一第三密封部2352,第三環周部2351環繞設置於上柱體2341的外側並且其底端抵靠於大徑部2342,第三密封部2352設置於第三環周部2351的頂端並且開設一狹縫2353;其五,第一免針連接器23C包括一第四彈性閥236,第四彈性閥236設置於殼體231A中並且具有一第四環周部2361及一第四密封部2362,第四環周部2361環繞設置於下柱體2343的外側並且其頂端抵靠於大徑部2342,第四密封部2362設置於第四環周部2361的底端並且抵靠於第二結合部232A的一內側壁,下殼2312A壓住第四密封部2362的頂端,第四密封部2362開設一狹縫2363,第四密封部2362的狹縫2363對準下柱體2343的內部和第三開口23222;其六,下筒部22113A開設二溝槽22116。
如圖9C、圖9D及圖9E所示,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D與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C的對接方式差異在於:其一,上柱體2341撐開第三密封部2352的狹縫2353,上柱體2341推抵並壓縮第一密封部2232,上柱體2341穿過第一開口22122進入導管2212的內部,導管2212壓縮第三密封部2352,第三密封部2352壓縮第三環周部2351,使得上柱體2341的穿孔露出於第三密封部2352之外並且位於導管2212的內部;其二,第三環周部2351推抵大徑部2342,大徑部2342壓縮第四環周部2361,下柱體2343撐開第四密封部2362的狹縫2363並且進入第三開口23222,使得第一通道22121、連通管234與內導管523相通。
如圖9A及圖9B所示,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D與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C的分離方式差異在於:其一,第四環周部2361藉由其彈力推抵大徑部2342,使得連通管234和第三彈性閥235移動,下柱體2343回到第四環周部2361的內部,使得第四密封部2362的狹縫2363密合;其二,第三環周部2351藉由其彈力推抵導管2212帶動活動型封閉接頭22A移動,使得上柱體2341脫離導管2212並且回到第三環周部2351中;其三,導管2212脫離第三密封部2352,使得第三密封部2352的狹縫2353密合,第三密封部2352藉由第三環周部2351的彈力復位並且封閉第二開口23111;其四,上殼2311A脫離下筒部22113A,第一密封部2232藉由其彈力復位,使得第一密封部2232的第二端封閉第一開口22122。
如圖10A、圖10B、圖10C及圖10D所示,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E與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D的結構差異在於:其一,第一卡合部2214A斷開形成複數個弧長較短的凸塊;其二,活動型封閉接頭22B的下筒部22113B無溝槽。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卡合部2214A也可以只有單一個。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1A及圖11B所示,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A的二活動型封閉接頭22分別設置於注射器200的一端和閥體5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A的第一免針連接器23設置於閥體51的第三端,一夾頭70設置於其中一第一免針連接器23的一端,一穿刺頭80設置於另一第一免針連接器23的一端。這些實施例適用於自動化配藥系統。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2A和圖12B所示,注射器200分別與兩種活動型封閉接頭22一體成型。因為注射器200和活動型封閉接頭22一體成型,所以能夠生產一大堆注射器200和活動型封閉接頭22的組合,降低製造成本,如滅菌包裝袋的使用浪費資源以及減少滅菌所產生的碳排量。使用者在使用時也可免裝配組成額外的零配件(例如,可適用於各種毫升數規格的注射器200和活動型封閉接頭22的組合),省工省時,具有統整性,使用操作上更方便。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3A、圖13B及圖13C所示,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F與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D的結構差異在於:其一,第二結合部232B的外側具有一穩定結構2314;其二,第二卡合部2313設置於第二結合部232B的一外側面;其三,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F進一步包括一平衡壓力閥90,平衡壓力閥90設置於第一免針連接器23D的第二結合部232B的第二端部2322與螺接結構52之間。
較佳地,第二端部2322形成一腔室23224,螺接結構52的頂部中央形成一碗形槽524,平衡壓力閥90設置於腔室23224中並且包括一閥體91及一固定部92。閥體91呈半圓球狀,位於碗形槽524中,具有一狹縫911,並且其外側形成一彎折部913。固定部92環繞設置於閥體91的彎折部913的外側,固定部92的頂部抵靠於第二端部2322的底部,固定部92的側壁抵靠於腔室23224的內壁,固定部92的底部抵靠於螺接結構52的頂部。
如圖13D、圖13E及圖13F所示,注射器200連接第一結合部222,長管400連接螺接結構52且內導管523延伸至長管400內部。當注射器200藉由分離器50和長管400將藥液輸入至人體時,注射器200提供正壓,受到正壓的影響,藥液會集中在半圓球狀的閥體91的內部空間並且移動儲存更多的藥液,而半圓球狀的閥體91的彎折部913承受不了正壓後就會被藥液逼迫並漸漸移動進而開啟狹縫911,以供藥液通過狹縫911和內導管523進入長管400。
如圖13G及圖13H所示,在注射器200從第一結合部222移除以後,連通管234、第三彈性閥235和第四彈性閥236復位以提供負壓,受到負壓的影響,在第三彈性閥235和第四彈性閥236復位的過程中,半圓球狀的閥體91的內部原先充滿藥液的部分還是一直往輸出端方向開啟狹縫911流出來至關閉達到穩壓效果,而後封閉開口以防藥液和血液逆流。
如圖13I及圖13J,當注射器200藉由分離器50和長管400將過量的藥液抽出時,注射器200提供負壓,狹縫911會受到負壓的影響而開啟以供過量的藥液或者於進行抽血途中不會破壞血液樣本,以通過分離器50進入注射器200。
萬一在輸液進行使用的過程中藥袋掉落,或當病患咳嗽時,或當藥袋比人體低時,平衡壓力閥90可防止血液逆流。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4A、圖14B及圖14C所示,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G與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F的結構差異在於:逆止閥90A取代平衡壓力閥90。
具體來說,第一免針連接器23E的第二結合部232C的第二端部2322形成一上腔室23225,螺接結構52形成一下腔室525,逆止閥90A包括一閥體91A、一固定部92A及一擋塊93。閥體91A位於下腔室525中,並且具有一透孔912。固定部92的頂部抵靠於第二端部2322的底部,固定部92的側壁抵靠於下腔室525的內壁,固定部92的底部抵靠於螺接結構52的頂部。擋塊93設置於上腔室23225中。
如圖14D及圖14E所示,注射器200連接第一結合部222,長管400連接螺接結構52且內導管523延伸至長管400內部。當注射器200藉由分離器50和長管400將藥液輸入至人體時,注射器200提供正壓,閥體91A受到正壓的影響而遠離擋塊93,擋塊93不再封閉透孔912,因而藥液通過透孔912和內導管523進入長管400。
如圖14F及圖14G所示,在注射器200從第一結合部222移除以後,連通管234、第三彈性閥235和第四彈性閥236復位以提供負壓,閥體91A受到負壓的影響而抵靠於擋塊93,擋塊93封閉透孔912,以防藥液和血液逆流。
如圖15A、圖15B及圖15C所示,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H與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F的結構差異在於:其一,第一免針連接器23F的殼體231A和第二結合部232B一體成型;其二,第二結合部232B的外側壁具有複數個止滑肋2323,該等止滑肋2323能夠防止使用者手滑;其三,第二結合部232B的第二端部2322的內部具有一塊體2324,塊體2324開設第三開口23222;其四,螺接結構52形成一下腔室525,閥體91位於下腔室525中,固定部92的頂部抵靠於塊體2324的底部,固定部92的側壁抵靠於下腔室525的內壁,固定部92的底部抵靠於螺接結構52的頂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H的平衡壓力閥90可以被逆止閥90A取代。
在一些實施例中,逆止閥90A取代平衡壓力閥90。具體來說,螺接結構52形成一下腔室525,逆止閥90A包括一閥體91A、一固定部92A及一擋塊93。閥體91A位於下腔室525中,並且具有一透孔912。擋塊93和塊體2324一體成型。
如圖16A所示,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I的活動型封閉接頭22C與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E的活動型封閉接頭22B的結構差異在於:第一卡合部2214A可以設置在靠近活動型封閉接頭22C的下筒部22113C的底部。換句話說,第一卡合部可以設置在活動型封閉接頭的下筒部的任何位置。
如圖16A所示,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I的第一免針連接器23G與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H的第一免針連接器23F的結構差異在於:其一,第一免針連接器23G包括一連通管234A及一第五彈性閥237,連通管234A設置於第二結合部232B中,呈圓錐狀,其頂端為一封閉端,並且開設一通孔(圖未示),通孔貫穿連通管234A的一側壁,並且與連通管234A的內部相通,連通管234A的底端為塊體2324,第五彈性閥237設置於第二結合部232B中並且具有一第五環周部2371及一第五密封部2372。
如圖16B所示,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與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21E、21F的對接方式差異在於:連通管234A撐開第五密封部2372的一狹縫2373(參見圖16A),連通管234A推抵並壓縮第一密封部2232,連通管234A穿過第一開口22122進入導管2212的內部,導管2212壓縮第五密封部2372,第五環周部2371不會變形。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免針連接器23C~23F的連通管234是活動式的,第一免針連接器23G的連通管234A是固定式的。換言之,任何形式的活動型封閉接頭22A、22B、22C皆適用第一免針連接器23C~23G的活動式或固定式的連通管234、234A。
在這裡,術語「醫療器械」用於表示醫療領域常用的任何醫療設備,除了可以與此處所揭露的連接器之外的任何不同外形的實施形式,且能夠運用於其他有醫療用途的相關連結器器械連接或結合。
以上所述者僅為用以解釋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的發明精神下所作有關本發明的任何修飾或變更,皆仍應包括在本發明意圖保護的範疇。
10:第一混藥裝置 11:穿刺部 111:U形貫孔 112:側孔 113:第一分隔壁 114:第一長孔 115:第二長孔 12:連接部 121:接頭結合座 1211:第一流道 122:瓶針蓋 1221:插入針 13:輸出部 131:第二流道 132:插孔 14:插接件 141:管體 1411:第三流道 1412:阻擋部 15:第二分隔壁 20,20A:第二混藥裝置 21,21A,21A1: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 21B:第二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 21C,21D,21E,21F,21G,21H,21I: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 22,22A,22B,22C:活動型封閉接頭 221:本體 2211,2211A:套筒 22111,22111A:上筒部 22112:中筒部 22113,22113A,22113B,22113C:下筒部 22114:第一通孔 22115:第二通孔 22116:溝槽 2212:導管 22121:第一通道 22122:第一開口 2213:定位部 2214,2214A:第一卡合部 22141:臂部 22142:連結部 22143:鉤部 222:第一結合部 2221:第一端部 22211:凹槽 2222:第二端部 2223:連通道 22231:大徑部 22232:小徑部 223:第一彈性閥 2231:第一環周部 2232:第一密封部 2233:穿孔 2234:插桿 22341:頭部 23,23C,23D,23E,23F,23G:第一免針連接器 23B:第三免針連接器 231,231A:殼體 2311,2311A:上殼 23111:第二開口 2312,2312A:下殼 2313:第二卡合部 2314:穩定結構 232,232A,232B,232C:第二結合部 2321:第一端部 2322:第二端部 23222:第三開口 23223:齒部 23224:腔室 23225:上腔室 2323:止滑肋 2324:塊體 233:第二彈性閥 2331:第二環周部 23311:第二通道 2332:第二密封部 23321:狹縫 234,234A:連通管 2341:上柱體 2342:大徑部 2343:下柱體 235:第三彈性閥 2351:第三環周部 2352:第三密封部 2353:狹縫 236:第四彈性閥 2361:第四環周部 2362:第四密封部 2363:狹縫 237:第五彈性閥 2371:第五環周部 2372:第五密封部 2373:狹縫 30,30A,30B:輸注液點滴套 40:分配器 41:匯集部 42,43,44:輸入端 45:輸出端 46:螺接式免針接頭模組 50:分離器 51:閥體 511:外螺紋 52:螺接結構 521:內螺紋 522:棘爪 523:內導管 524:碗形槽 525:下腔室 53:輸出端 60:留置針 70:夾頭 80:穿刺頭 90:平衡壓力閥 90A:逆止閥 91,91A:閥體 911:狹縫 912:透孔 913:彎折部 92,92A:固定部 93:擋塊 100,100A:藥瓶 110:瓶蓋 200:注射器 300,300A,300B:軟袋 400:長管 D1,D2:距離 H1,H2,H3,H4:高度
圖1是本發明的輸液系統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第二混藥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剖面分解圖。 圖3是本發明的第二混藥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剖面分解圖。 圖4是本發明的分離器的剖面分解圖。 圖5A是本發明的第二混藥裝置的第一實施例進行混藥與輸液的示意圖。 圖5B是圖5A的區域A的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的第二混藥裝置的第二實施例進行混藥與輸液的示意圖。 圖7A是本發明的分離器的輸液的示意圖。 圖7B是圖7A的區域B的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的第一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其他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9A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9B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二實施例的剖面分解圖。 圖9C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二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9D是圖9C的區域C的示意圖。 圖9E是圖9C的區域C的立體剖面圖。 圖10A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10B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三實施例的剖面分解圖。 圖10C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三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10D是圖10C的區域D的示意圖。 圖11A是注射器和閥體的其他用途的立體圖。 圖11B是注射器和閥體的其他用途的側視圖。 圖12A是注射器和活動型封閉接頭一體成型的剖面圖。 圖12B是注射器和另一種活動型封閉接頭一體成型的剖面圖。 圖13A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四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13B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四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13C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四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13D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四實施例的其他用途且注射器提供正壓的剖面圖。 圖13E是圖13D的區域E的示意圖。 圖13F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四實施例的平衡壓力閥受到正壓影響而變形的連續動作示意圖。 圖13G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四實施例的其他用途且平衡壓力閥提供逆止功能的剖面圖。 圖13H是圖13G的區域F的示意圖。 圖13I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四實施例的其他用途且平衡壓力閥喪失逆止功能的剖面圖。 圖13J是圖13I的區域G的示意圖。 圖14A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五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14B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五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14C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五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14D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五實施例的其他用途且注射器提供正壓的剖面圖。 圖14E是圖14D的區域H的示意圖。 圖14F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五實施例的其他用途且平衡壓力閥提供逆止功能的剖面圖。 圖14G是圖14F的區域I的示意圖。 圖15A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六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15B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六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15C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六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16A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七實施例的剖面分解圖。 圖16B是本發明的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的第七實施例的剖面圖。
21C:第三封閉式免針接頭模組
22:活動型封閉接頭
22111:上筒部
22112:中筒部
22113:下筒部
2212:導管
2214:第一卡合部
23:第一免針連接器
23B:第三免針連接器
2313:第二卡合部
2322:第二端部
23223:齒部
50:分離器
51:閥體
511:外螺紋
52:螺接結構
521:內螺紋
522:棘爪
523:內導管
53:輸出端

Claims (10)

  1. 一種易於脫落的分離器,包括: 一閥體; 一螺接結構,該螺接結構的一第一端的內螺紋螺接於該閥體的一第一端的外螺紋並且界定為該分離器的一輸入端,該螺接結構具有一內導管; 一輸出端,該輸出端的一第一端設置於該閥體的一第二端;以及 一卡合式免針接頭模組,包括: 一活動型封閉接頭,包括一本體、一第一結合部及一第一彈性閥,該本體包括一套筒、一導管、一定位部及一第一卡合部,該導管設置於該套筒的內部並且具有一第一通道及一第一開口,該定位部位於該套筒的內部並且設置於該導管的外側,該第一卡合部為一凸塊並且設置於該套筒上,該第一結合部設置於該套筒上,該第一彈性閥包括一第一環周部及一第一密封部,該第一環周部的二端分別設置於該定位部與該第一結合部,該第一密封部位於該第一通道中,該第一密封部的一第一端連接於該第一環周部的一內側面並且開設複數穿孔,該等穿孔與該第一通道相通,該第一密封部的一第二端封閉該第一開口;以及 一免針連接器,包括一殼體、一第二結合部及一第二彈性閥,該殼體具有一第二卡合部,該第二卡合部為一凸塊並且設置於該殼體的一外側面或該第二結合部的一外側面,該殼體的一第一端具有一第二開口,該第二結合部設置於該殼體的一第二端,具有一第三開口,並且結合於該螺接結構,該第三開口與該內導管相通,該第二彈性閥包括一第二環周部及一第二密封部,該第二環周部設置於該殼體與該第二結合部的內部並且具有一第二通道,該第二通道與該第三開口相通,該第三開口與該內導管相通,該第二密封部設置於該殼體的內部並且具有一狹縫,該第二密封部封閉該第二開口; 其中,當該活動型封閉接頭與該免針連接器對接時,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的力量為1.4~8.1牛頓米,該導管壓縮該第二密封部,該第二密封部壓縮該第二環周部,使得該第二密封部遠離該第二開口,且該導管穿過第二密封部的該狹縫並且進入該第二密封部的內部,該殼體的該第一端抵靠於該套筒的一內壁,該定位部沿著該導管往遠離該免針連接器的方向移動並且壓縮該第一環周部,使得該第一密封部的該第二端脫離該第一開口,且該第一通道、該第二通道與該內導管相通;以及 其中,當該活動型封閉接頭與該免針連接器分離時,該第一卡合部脫離該第二卡合部,該導管脫離該第二密封部,使得該第二密封部的該狹縫密合,該第二密封部藉由該第二環周部的彈力復位並且封閉該第二開口,該殼體的該第一端脫離該套筒,該定位部與該第一密封部藉由該第一環周部的彈力復位,使得該第一密封部的該第二端封閉該第一開口。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易於脫落的分離器,其中,該套筒包括一上筒部、一中筒部及一下筒部,該中筒部設置於該上筒部的一第一端的內側,該下筒部設置於該上筒部的該第一端的外側,使得該中筒部延伸於該下筒部的內部;其中,該導管從該上筒部的內部通過該中筒部的內部延伸至該下筒部的內部;其中,該定位部位於該上筒部的內部;其中,該第一卡合部設置於該下筒部的一內側面,並且位於該中筒部的下方;其中,該第一結合部設置於該上筒部的一第二端;其中,該殼體包括一上殼及一下殼,該上殼的一第一端具有該第二開口,該上殼的一外徑小於該下殼的一外徑,該第二卡合部設置於該下殼的一第一端的一外側面;其中,當該活動型封閉接頭與該免針連接器對接時,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的一底端,該上殼的一第一端抵靠於該中筒部的一內壁。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易於脫落的分離器,其中,當該第一卡合部突出於該下筒部的高度為0.05mm時,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的力量為2.7牛頓米;其中,當該第一卡合部突出於該下筒部的高度為0.07mm時,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的力量為4.1牛頓米;其中,當該第一卡合部突出於該下筒部的高度為0.1mm時,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的力量為5.4牛頓米;其中,當該第一卡合部突出於該下筒部的高度為0.14mm時,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的力量為8.1牛頓米。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易於脫落的分離器,進一步包括一平衡壓力閥,該平衡壓力閥設置於該第二結合部與該螺接結構之間。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易於脫落的分離器,進一步包括一逆止閥,該逆止閥設置於該第二結合部與該螺接結構之間。
  6. 一種易於脫落的分離器,包括: 一閥體; 一螺接結構,該螺接結構的一第一端的內螺紋螺接於該閥體的一第一端的外螺紋並且界定為該分離器的一輸入端,該螺接結構具有一內導管; 一輸出端,該輸出端的一第一端設置於該閥體的一第二端;以及 一卡合式免針接頭模組,包括: 一活動型封閉接頭,包括一本體、一第一結合部及一第一彈性閥,該本體包括一套筒、一導管、一定位部及一第一卡合部,該導管設置於該套筒的內部並且具有一第一通道及一第一開口,該定位部位於該套筒的內部並且設置於該導管的外側,該第一卡合部為一凸塊並且設置於該套筒上,該第一結合部設置於該套筒上,該第一彈性閥包括一第一環周部及一第一密封部,該第一環周部的一端設置於該定位部,該第一密封部位於該第一通道中,該第一密封部的一第一端連接於該第一環周部的一內側面並且開設複數穿孔,該等穿孔與該第一通道相通,該第一密封部的一第二端封閉該第一開口;以及 一免針連接器,包括一殼體、一第二結合部、一連通管、一第三彈性閥以及一第四彈性閥,該殼體或該第二結合部具有一第二卡合部,該第二卡合部為一凸塊並且設置於該殼體的一外側面或該第二結合部的一外側面,該殼體的一第一端具有一第二開口,該第二結合部設置於該殼體的一第二端,具有一第三開口,並且與該螺接結構一體成型,該第三開口與該內導管相通,該連通管設置於該殼體中並且包括一上柱體、一大徑部及一下柱體,該上柱體設置於該大徑部的上方,其頂端為一封閉端,並且開設至少一通孔,該至少一通孔貫穿於該上柱體的一側壁,並且與該上柱體的內部相通,該下柱體設置於該大徑部的下方,並且其底端為一開放端,該上柱體的內部、該大徑部的內部與該下柱體的內部相通,該第三彈性閥設置於該殼體中並且具有一第三環周部及一第三密封部,該第三環周部環繞設置於該上柱體的外側並且其底端抵靠於該大徑部,該第三密封部設置於該第三環周部的頂端並且開設一狹縫,該第四彈性閥設置於該殼體中並且具有一第四環周部及一第四密封部,該第四環周部環繞設置於該下柱體的外側並且其頂端抵靠於該大徑部,該第四密封部設置於該第四環周部的底端並且抵靠於該第二結合部的一內側壁,該殼體的一第二端壓住該第四密封部的頂端,該第四密封部開設一狹縫,該第四密封部的該狹縫對準該下柱體的內部和該第三開口; 其中,當該活動型封閉接頭與該免針連接器對接時,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的力量為1.4~8.1牛頓米,該上柱體撐開該第三密封部的該狹縫,該上柱體推抵並壓縮該第一密封部,該上柱體穿過該第一開口進入該導管的內部,該導管壓縮該第三密封部,該第三密封部壓縮該第三環周部,使得該上柱體的該至少一穿孔露出於該第三密封部之外並且位於該導管的內部,該第三環周部推抵該大徑部,該大徑部壓縮該第四環周部,該下柱體撐開該第四密封部的該狹縫並且進入該第三開口,使得該第一通道、該連通管與該內導管相通; 其中,當該活動型封閉接頭與該免針連接器分離時,該第一卡合部脫離該第二卡合部,該第四環周部藉由其彈力推抵該大徑部,使得該連通管和該第三彈性閥移動,該下柱體回到該第四環周部的內部,使得該第四密封部的該狹縫密合,該第三環周部藉由其彈力推抵該導管帶動該活動型封閉接頭移動,使得該上柱體脫離該導管並且回到該第三環周部中,該導管脫離該第三密封部,使得該第三密封部的該狹縫密合,該第三密封部藉由該第三環周部的彈力復位並且封閉該第二開口,該殼體的該第一端脫離該套筒,該第一密封部藉由其彈力復位,使得該第一密封部的該第二端封閉該第一開口。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易於脫落的分離器,其中,該套筒包括一上筒部及一下筒部,該下筒部設置於該上筒部的該第一端的外側,其中,該導管從該上筒部的內部延伸至該下筒部的內部;其中,該定位部位於該上筒部的內部;其中,該第一卡合部設置於該下筒部的一內側面;其中,該第一結合部設置於該上筒部的一第二端;其中,該殼體包括一上殼及一下殼,該上殼的一第一端具有該第二開口,該下殼壓住該第四密封部的頂端,該第二卡合部設置於該下殼的一第一端的一外側面;其中,當該活動型封閉接頭與該免針連接器對接時,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的一底端。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易於脫落的分離器,其中,當該第一卡合部突出於該下筒部的高度為0.05mm時,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的力量為2.7牛頓米;其中,當該第一卡合部突出於該下筒部的高度為0.07mm時,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的力量為4.1牛頓米;其中,當該第一卡合部突出於該下筒部的高度為0.1mm時,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的力量為5.4牛頓米;其中,當該第一卡合部突出於該下筒部的高度為0.14mm時,該第一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二卡合部的力量為8.1牛頓米。
  9. 如請求項6所述的易於脫落的分離器,進一步包括一平衡壓力閥,該平衡壓力閥設置於該第二結合部與該螺接結構之間。
  10. 如請求項6所述的易於脫落的分離器,進一步包括一逆止閥,該逆止閥設置於該第二結合部與該螺接結構之間。
TW113120103A 2023-08-21 2024-05-30 易於脫落的分離器 TWI8692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8/785,144 US20250065036A1 (en) 2023-08-21 2024-07-26 Separator easy to disengage
EP24192276.4A EP4512457A1 (en) 2023-08-21 2024-08-01 Easy to disengage separa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131348 2023-08-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69293B true TWI869293B (zh) 2025-01-01
TW202508653A TW202508653A (zh) 2025-03-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41937A1 (en) 2013-11-18 2015-05-21 Halkey-Roberts Corporation Medical Luer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41937A1 (en) 2013-11-18 2015-05-21 Halkey-Roberts Corporation Medical Luer Connecto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8002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fluids and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RU2154462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мещения жидкости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применения
CN108324567B (zh) 保护帽和带有保护帽的注射器适配器
US8177761B2 (en) Assembly for cleaning luer connectors
US8197749B2 (en) Methods for cleaning luer connectors
US7175615B2 (en) Intravenous drug access system
JP2984642B2 (ja) ニードルレス弁と尖ったカニューレとを有する医療用アダプタ
CN108295373B (zh) 具有阻流配合界面的医用连接器
AU2009288133B2 (en) Closed male luer device for minimizing leakage during connection and disconnection
DK1957028T3 (en) Needleless additive control valve
JP2020500582A (ja) 完全なままの個別注射バイアル解放ツールと共に使用するための液剤移動装置
US894518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fluids and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JPH05200098A (ja) 閉鎖系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16022674U (zh) 消毒帽
ITMO20000124A1 (it) Dispositivo medicale preassemblato monouso per la somministrazione a pazienti di almeno due medicamenti in proporzioni prestabilite
TWI869293B (zh) 易於脫落的分離器
US20060058741A1 (en) Infusion apparatus for infusion bags
EP4512457A1 (en) Easy to disengage separator
EP4512443A1 (en) Snap-on closed needleless connector module for infusion system and infusion system
JP2025029587A (ja) 脱落しやすいセパレータ
KR20250028189A (ko) 탈락이 용이한 분리기
CN222092259U (zh) 注射器和预充式冲洗注射器
EP3060190B1 (en) Apparatus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fluids and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TWM591416U (zh) 隔離式混藥裝置
CN119403584A (zh) 具有一体式易开帽的注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