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1822B - 進出埠 - Google Patents
進出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41822B TWI841822B TW110104917A TW110104917A TWI841822B TW I841822 B TWI841822 B TW I841822B TW 110104917 A TW110104917 A TW 110104917A TW 110104917 A TW110104917 A TW 110104917A TW I841822 B TWI841822 B TW I84182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xial direction
- wall portion
- port
- mentioned
- liquid storag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47—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08—Subcutaneous access sites for injecting or removing flui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9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hub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2039/0036—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characterised by a septum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e.g. having venting channels or being made from antimicrobial or self-lubricating elastome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2039/0036—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characterised by a septum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e.g. having venting channels or being made from antimicrobial or self-lubricating elastomer
- A61M2039/0081—Means for facilitating introduction of a needle in the septum, e.g. guides, special construction of septu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08—Subcutaneous access sites for injecting or removing fluids
- A61M2039/022—Subcutaneous access sites for injecting or removing fluids being accessible from all sides, e.g. due to a cylindrically-shaped septu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08—Subcutaneous access sites for injecting or removing fluids
- A61M2039/0235—Subcutaneous access sites for injecting or removing fluids having an additional inlet, e.g. for a guidewire or a catheter tub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08—Subcutaneous access sites for injecting or removing fluids
- A61M2039/0238—Subcutaneous access sites for injecting or removing fluids having means for locating the implanted device to insure proper injection, e.g. radio-emitter, protuberances, radio-opaque mark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47—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 A61M2039/0258—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for vascular access, e.g. blood stream acces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47—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 A61M2039/027—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having a particular valve, seal or septu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47—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 A61M2039/0273—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for introducing catheters into the bod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47—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 A61M2039/0276—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for introducing or removing fluids into or out of the bod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47—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 A61M2039/0282—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with implanted tubes connected to the por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和導管(C)連接而使用的進出埠(10)係具備:包含有液體收容部(11a)之埠本體(11)、及覆蓋液體收容部(11a)之隔膜體(60)。埠本體(11)包含:連接於液體收容部(11a)並使液體收容部(11a)連通導管(C)的內部之連接通路(40)。而且,在連接通路(40)朝液體收容部(11a)連接的連接位置(P)處的沿著連接通路(40)的軸方向(D1)之剖面中,隔膜體(60)的和液體收容部(11a)相反側的面(60a)與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之間的朝垂直於上述軸方向(D1)的方向之長度(L),是沿著上述軸方向(D1)在超過液體收容部(11a)的一半的傾斜區域(S)內,伴隨著自上述連接位置(P)分離而逐漸變小。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進出埠(access port)。
使用留置在患者體內的導管之治療,因為可從目標的病變部的附近進行藥劑的投藥等,故相當盛行。導管係其一端連接於被埋設在患者的皮下的進出埠,另一端配置在目標的病變部的附近。進出埠的內腔與導管的內腔係藉連接通路連接著,當往進出埠的內腔導入藥劑時,通過連接通路及導管可將藥劑運送到目標的病變部的附近。例如在JP6057916B2揭示有和導管一起使用的進出埠。
期望往留置在患者體內的導管內穿通更小徑的微導管,使微導管的前端向前進到末梢血管區域,從目標的病變部的更近旁進行藥劑的投藥等。此時,在將微導管穿通於導管內的方法方面,可想到首先使用穿刺針穿刺進出埠的隔膜,通過穿刺針的內腔、進出埠的內腔及連接通路,將微導管插入導管的內腔。抑或,可想到首先將比微導管細且有彈性不易折斷的導線通過上述穿刺針的內腔、進出埠的內腔及連接通路而插入導管的內腔,再引導導線而將微導管插入導管的內腔。
在將微導管和導線往導管的內腔插入之際,進出埠及導管被埋設在患者的皮下。為此,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及連接通路都無法直接觀察。因此,操作微導管和導線並使其前端一邊旋轉一邊尋找連接通路的位置。
然而,就此種方法而言,無法將微導管和導線穩定且容易地朝連接通路插入。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本件發明係考慮上述點而完成,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將微導管和導線穩定且容易朝連接通路插入的進出埠。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進出埠,係和導管連接而使用的進出埠,具備:
埠本體,包含有液體收容部;及
隔膜體,被保持在上述埠本體而覆蓋前述液體收容部,
上述埠本體包含連接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並使上述液體收容部連通於上述導管的內部之連接通路,
在上述連接通路朝上述液體收容部連接的連接位置處的沿著上述連接通路的軸方向之剖面中,上述隔膜體的和上述液體收容部相反側之面與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內面之間的朝垂直於上述軸方向的方向之長度,是沿著上述軸方向在超過上述液體收容部的一半的傾斜區域內,伴隨著自上述連接位置分離而逐漸變小。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傾斜區域係含有自上述連接位置遠離之側的上述液體收容部的一半的區域。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在沿著上述連接通路的軸方向之上述剖面中,以上述傾斜區域中的上述液體收容部的上述內面,在上述軸方向上伴隨著接近於上述連接位置而朝向自上述隔膜體遠離之側的方式相對於上述軸方向傾斜。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埠本體的上述內面包含形成(區劃)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底面、及從上述底面延伸出且形成(區劃)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側面;上述底面係以於上述軸方向上伴隨著接近於上述連接位置而朝向自上述隔膜體遠離之側的方式相對於上述軸方向傾斜。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埠本體的上述底面包含與上述連接通路所開口的側壁面連接的連接底面,及於上述軸方向上相對於上述連接底面位在自上述連接位置遠離之側的主底面;上述主底面係以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而朝向自上述隔膜體遠離之側的方式對上述軸方向傾斜,上述連接底面係以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而朝向接近上述隔膜體之側的方式對上述軸方向傾斜。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埠本體具有形成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底面之底壁部,上述底壁部的厚度係沿著上述軸方向伴隨著接近於上述連接位置而逐漸變薄。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埠本體具有形成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底面之底壁部、及形成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側面之側壁部;上述側壁部具備具有自上述底壁部遠離設置且和上述底面對向的對向誘導面之突出部,上述連接通路係在上述對向誘導面與上述底面之間的位置開口於上述側面。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對向誘導面係在和上述對向誘導面與上述底面對向的方向及上述軸方向雙方垂直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具有與上述底面分離之凹陷的凹面。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凹面係與形成(區劃)上述連接通路之壁面連接。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埠本體的上述內面包含:設在和上述對向誘導面對向的位置之連接底面;及於上述軸方向上相對於上述連接底面位在自上述連接位置遠離之側的主底面;上述主底面係以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而朝向自上述隔膜體遠離之側的方式對上述軸方向傾斜,上述連接底面係以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而朝向接近上述隔膜體之側的方式對上述軸方向傾斜。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埠本體具有形成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底面之底壁部、及從上述底壁部延伸出且形成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側面之側壁部;上述側壁部包含在圓周方向排列設置的一對的平坦壁部,上述連接通路係在上述一對的平坦壁部之間的位置開口於上述側面,上述一對的平坦壁部在從與上述側壁部自上述底壁部延伸出的方向平行之方向之觀察中,形成呈直線狀延伸且前端越朝向上述連接通路變越細的錐狀側面。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埠本體具有形成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底面之底壁部、及從上述底壁部延伸出且形成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側面之側壁部;上述側壁部包含在圓周方向排列的一對的平坦壁部,上述連接通路係在上述一對的平坦壁部之間的位置開口於上述側面,上述底壁部在從與上述側壁部自上述底壁部延伸出的方向平行之方向的觀察中,具有朝上述連接位置呈線狀延伸的誘導肋。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埠本體具有形成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底面之底壁部、及從上述底壁部延伸出且形成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側面之側壁部;上述隔膜體係形成在與上述側壁部自上述底壁部延伸出的方向平行之方向延伸並在和上述液體收容部相反側開口之環狀的環狀保持溝,上述埠本體具有往與上述側壁部自上述底壁部延伸出的方向平行之方向突出的環狀保持突起部。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埠本體具有形成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底面及側面之基座構件、及被固定在上述基座構件且在與上述基座構件之間保持上述隔膜體之蓋構件;上述基座構件具有至少形成上述底面的底部構件,及被上述底部構件支持而包圍上述液體收容部之環狀的環狀構件,上述環狀構件具有與上述連接位置對應設置且朝上述液體收容部側突出的突出部。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環狀構件係由X光不透射材料所構成。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埠本體具有形成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內面與上述連接通路之表層構件,上述表層構件係將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內面與上述連接通路之間以無接縫方式連接。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表層構件係由金屬所構成。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內面係成為漏斗狀。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在與上述連接通路的上述軸方向垂直的剖面中,上述埠本體的內面,係以在沿著與上述埠本體的上述內面對向的下面之方向的兩外方接近上述隔膜體之方式對上述下面傾斜。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在與上述連接通路的上述軸方向垂直的上述剖面中,上述內面係呈U字狀延伸。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在沿著通過上述連接位置之上述連接通路的上述軸方向之剖面中,上述底面係與上述軸方向平行地延伸。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在沿著上述連接通路的上述軸方向之上述剖面中,上述隔膜體的和上述液體收容部相反側之面係相對於上述軸方向傾斜。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隔膜體的和上述液體收容部相反側之面具有:於上述軸方向上位在自上述連接位置遠離之側的第1面;及相對於上述第1面在上述軸方向上位在接近上述連接位置之側且對上述第1面傾斜的第2面;沿著上述軸方向的上述第1面的長度係比沿著上述軸方向的上述第2面的長度長,上述第1面,係以於上述軸方向上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而朝向自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內面遠離之側的方式對上述軸方向傾斜,上述第1面相對於上述軸方向的傾斜角度比上述第2面相對於上述軸方向的傾斜角度大。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埠本體係具有內建的金屬線圏。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埠本體係具有在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周圍的位置彼此分離設置的至少二個金屬線圏。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隔膜體的和上述液體收容部相反側之面係在上述二個金屬線圏之間的區域露出。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埠本體係具有與各金屬線圏分別電連接的至少二個發光體。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至少二個發光體的發光面係露出。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上述埠本體係具有形成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底面之底壁部、及形成上述液體收容部的側面之側壁部,上述至少二個金屬線圏係內建於上述側壁部。
上述進出埠中,亦可為:各金屬線圏的軸線係在平行於上述側壁部自上述底壁部伸展的方向之方向延伸。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能將微導管和導線穩定且容易地朝連接通路插入的進出埠。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圖1~圖7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之圖。其中在圖1及圖2顯示進出埠10的立體圖及平面圖。又,圖3及圖4顯示進出埠10的分解立體圖及剖面圖。又,在圖5顯示形成進出埠10的一部分的基座構件12之分解立體圖。又,在圖6顯示進出埠10的隔膜體60及蓋構件50之立體圖。又,在圖7顯示表示使用進出埠10所構成的醫療系統90之電路圖。
以下,參照圖面就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作說明。
<進出埠的整體構成>
進出埠10係在和導管C連接的狀態下被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作使用。如圖1至圖4所示,進出埠10具備:包含液體收容部11a之埠本體11;被保持在埠本體11並覆蓋液體收容部11a之隔膜體60。透過將專用的穿刺針刺入隔膜體60將藥劑導入液體收容部11a內,可經由導管C將藥劑送到目標的病變部附近。
如圖4所示,埠本體11具有:形成(區劃)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底面11b及側面11c)之基座構件12;及被固定在基座構件12且在與基座構件12之間保持隔膜體60之蓋構件50。
如圖3及圖4所示,基座構件12具有:形成(區劃)液體收容部11a的底面11b之底壁部20;及從底壁部20延伸出而形成(區劃)液體收容部11a的側面11c之側壁部30。底壁部20係整體形成平板的板狀。側壁部30係形成筒狀,豎立設置在底壁部20的一側面的大致中央。
如圖4所示,基座構件12更包含連接於液體收容部11a且使液體收容部11a連通於導管C的內部(內腔)Ca之連接通路40。圖示的例子中,連接通路40係在基座構件12的上述側面11c開口。更具體言之,連接通路40的內面40a係由形成於側壁部30的連接通路開口41、及連接於連接通路開口41的連接埠42所形成(區劃)。連接通路開口41係為沿著從環狀的側壁部30的內側朝向外側的方向延伸的貫通孔,於側壁部30的內面30a及外面30b開口。連接埠42係其一端從側壁部30的外面30b之側插入連接通路開口41且對側壁部30固定。在連接埠42的另一端連接有導管C的一端。此外,連接通路40亦可未含有連接埠42。此時,導管C的一端亦可被插入連接通路開口41。
蓋構件50包含將基座構件12之側壁部30從外面30b之側覆蓋之環狀的蓋本體部51。蓋本體部51又在側壁部30之外側,將底壁部20從豎立設置有側壁部30之側覆蓋。
蓋構件50更具有和側壁部30的與底壁部20相反側的端面(以下,亦稱為「側壁部一側端面」)30c對向配置之環狀的蓋環狀緣部52。蓋環狀緣部52係從蓋本體部51的與底壁部20相反側的端部,沿著側壁部一側端面30c朝環狀的蓋本體部51的內側延伸出。
如圖3、圖4及圖6所示,隔膜體60係整體形成平板的板狀。隔膜體60係利用矽氧橡膠等所構成。隔膜體60係在側壁部一側端面30c上以覆蓋液體收容部11a之方式配置。隔膜體60具有:與液體收容部11a相反側的面(以下,亦稱為「隔膜體一側面」)60a;及液體收容部11a之側的面(以下,亦稱為「隔膜體另一側面」)60b。
如圖4所示,隔膜體60的外緣部61係在被壓縮於側壁部一側端面30c與蓋環狀緣部52之間的狀態下被保持而將基座構件12與蓋構件50之間液密密封。隔膜體60的中央部62係和液體收容部11a對向地配置。藉由蓋環狀緣部52形成環狀,使上述中央部62露出,可向上述中央部62刺入穿刺針。
期望往留置在患者體內的導管內穿通更小徑的微導管,使微導管的前端向前進到末梢血管區域為止,從目標的病變部的更近旁進行藥劑的投藥等。此時,在將微導管穿通於導管內的方法方面,可想到首先使用穿刺針穿刺進出埠的隔膜體,通過穿刺針的內腔、進出埠的內腔(液體收容部)及連接通路,將微導管插入導管的內腔。抑或,可想到首先將比微導管細且有彈性不易折斷的導線通過上述穿刺針的內腔、進出埠的內腔(液體收容部)及連接通路而插入導管的內腔,再引導導線而將微導管插入導管的內腔。
在將微導管和導線往導管的內腔插入之際,進出埠及導管被埋設在患者的皮下。為此,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及連接通路都無法直接觀察。因此,操作微導管和導線並使其前端一邊旋轉一邊尋找連接通路的位置。
然而,就此種方法而言,無法將微導管和導線穩定且容易地朝連接通路插入。
經考量此種情事,本實施形態的進出埠係作了用以將微導管和導線穩定且容易地朝連接通路插入的工夫。
<傾斜區域>
具體言之,進行以下那樣的工夫。亦即,進出埠10為,在連接通路40朝液體收容部11a連接的連接位置P之沿著連接通路40的軸方向D1的剖面中(參照圖4),具有隔膜體一側面60a與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之間的朝垂直於上述軸方向D1的方向D2之長度L是伴隨著自上述連接位置P遠離而逐漸變小的傾斜區域S。換言之,在傾斜區域S內,在沿著上述軸方向D1的剖面中的上述垂直的方向D2的隔膜體一側面60a與液體收容部的內面之距離L,係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P而逐漸變大。
此種傾斜區域S中,沿著對隔膜體一側面60a垂直的方向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係容易朝接近於上述連接位置P的方向(因此朝接近於連接通路40的方向)引導。
又,傾斜區域S係沿著上述軸方向D1形成在超過液體收容部11a的一半的區域。藉此,即使是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到達偏離液體收容部11a的中心的位置之情況,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係變得容易朝接近於連接通路40的方向引導。
藉由以上方式,可將微導管和導線穩定且容易地朝連接通路40插入。
再者,圖示例子中,傾斜區域S包含:作為自上述連接位置P遠離之側的液體收容部11a的一半的區域。藉此,即使是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到達比液體收容部11a的中心還靠自上述連接位置P偏離的位置,該前端仍容易朝接近於連接通路40的方向引導。
圖示例子中,於沿著上述軸方向D1的上述剖面(參照圖4),隔膜體一側面60a係整體沿著上述軸方向D1擴展。相對地,於沿著上述軸方向D1的上述剖面(參照圖4),傾斜區域S中的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此處為底面11b)係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更具體言之,傾斜區域S中的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底面11b),係以在上述軸方向D1中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P而朝向自隔膜體60遠離之側的方式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
更詳言之,如圖5所示,液體收容部11a的底面11b包含:與連接通路40所開口的側壁面30d連接之連接底面11d;及在上述軸方向D1上相對於連接底面11d位在自上述連接位置P遠離之側的主底面11e。主底面11e係連接於連接底面11d。而且,主底面11e係以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P而朝向自隔膜體60遠離之側的方式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利用此種主底面11e形成有上述傾斜區域S。
圖示例子中,如圖4所示,主底面11e的區域中之底壁部20的厚度T,是沿著上述軸方向D1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P而逐漸變薄。藉此,主底面11e係以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P而朝向自隔膜體60遠離之側的方式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
<連接底面>
本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係作了用以可將微導管和導線更穩定且容易地朝連接通路40插入之進一步的工夫。具體言之,進行以下那樣的工夫。
亦即,如圖4所示,連接底面11d係以伴隨著接近連接位置P而朝向接近隔膜體60之側的方式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連接底面11d係於上述軸方向D1上相對於主底面11e位在接近於上述連接位置P之側。透過此種連接底面11d,可將藉由主底面11e而朝上述連接位置P引導的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伴隨著更接近於上述連接位置P而往接近於隔膜體60的方向(亦即往形成在側壁部30的連接通路開口41)引導。藉此,可將微導管和導線更穩定且容易地朝連接通路40插入。
<對向誘導面>
又,本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係作了用以可將微導管和導線穩定且容易地朝連接通路40插入之進一步的工夫。具體言之,進行以下那樣的工夫。
亦即,如圖3所示,側壁部30包含自底壁部20分離設置的突出部31。突出部31具有和底面11b對向的對向誘導面31a。而且,突出部31係以連接通路開口41在對向誘導面31a與底面11b之間的位置開口之方式配置。藉由此種突出部31的對向誘導面31a及底面11b的和對向誘導面31a對向的區域,可使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有效率地朝向連接通路開口41。具體言之,上述前端的可動區域是被限制在對向誘導面31a與底面11b之間,上述前端變得容易朝向在對向誘導面31a與底面11b之間的位置開口之連接通路開口41。
特別是圖示例子中,如圖4所示,對向誘導面31a配置在與連接底面11d對向的位置。如上述,連接底面11d係以伴隨著接近連接通路開口41而朝向接近隔膜體60之側的方式(因此,以朝向接近於對向誘導面31a之側的方式)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藉由對向誘導面31a是和此種連接底面11d對向地設置,使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的可動區域伴隨著接近連接通路開口41而變窄,變得容易朝向在對向誘導面31a與連接底面11d之間的位置開口之連接通路開口41。
再者,圖示例子中,如圖3所示,對向誘導面31a係在和對向誘導面31a與底面11b對向的方向及上述軸方向D1雙方垂直的寬度方向D3上的中央部,具有與底面11b分離之凹陷的凹面31b。當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進入此種被凹面31b包圍的區域時,上述前端的可動範圍係被限制在被凹面31b包圍的區域內。因此,在從與上述軸方向D1平行的方向之觀察中,被凹面31b包圍的區域與連接通路開口41是重疊的情況(參照圖4),上述前端變得更容易朝向連接通路開口41。
圖示例子中,如圖4所示,凹面31b係連接於形成(區劃)連接通路40之壁面40a。藉此,容易使沿著凹面31b朝連接通路開口41移動之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朝向連接通路40內。亦即,上述前端與連接通路開口41開口的側壁面30d干涉而被妨礙進入連接通路40內之疑慮得以減低。
此外,圖示例子中,如圖5所示,基座構件12具有:形成底面11b與側面11c的一部分之底部構件13;及被底部構件13支持而包圍液體收容部11a之環狀的環狀構件14。環狀構件14係形成側面11c的其他部分。而且,上述突出部31係在環狀構件14的對應上述連接位置P的位置,朝液體收容部11a側突出地設置。藉由在和底部構件13非一體製作的環狀構件14形成突出部31,容易在側壁部30設置上述突出部31。
再者,環狀構件14係由X光不透射材料所構成。藉此,即便是進出埠10被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狀態,藉由使用X光攝影技術,可掌握被環狀構件14包圍的區域(亦即,應刺入用以將微導管和導線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穿刺針之區域)。
<平坦壁部>
又,本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係作了用以可將微導管和導線穩定且容易地朝連接通路插入之進一步的工夫。具體言之,進行以下那樣的工夫。
亦即,如圖5所示,側壁部30包含在圓周方向排列設置之一對的平坦壁部32、32。一對的平坦壁部32、32係以連接通路開口41在該一對的平坦壁部32、32之間的位置開口於液體收容部11a的側面11c之方式配置。又,在從與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圖示例子中為D2方向)平行之方向的觀察中,一對的平坦壁部32、32係形成呈直線狀延伸且前端越朝向連接通路開口41變越細之錐狀側面。透過此種一對的平坦壁部32、32,可使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有效率地朝向連接通路40。具體言之,透過一對的平坦壁部32、32不僅朝連接通路開口41引導,且上述前端的可動區域伴隨著接近連接通路開口41而變窄。
<誘導肋>
又,本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係作了用以可將微導管和導線穩定且容易地朝連接通路40插入之進一步的工夫。具體言之,進行以下那樣的工夫。
亦即,如圖5所示,在從與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之方向(圖示例子中為D2方向)的觀察中,底壁部20具有朝連接位置P呈線狀延伸的誘導肋21。圖示例子中,3根誘導肋21是從連接位置P附近呈放射狀延伸。藉由此種誘導肋21可使插入液體收容部11a內的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有效率地朝向連接位置P(因此,朝向連接通路開口41)引導。
<環狀保持溝及環狀保持突起部>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係作了用以防止隔膜體60從埠本體11脫落的工夫。具體言之,進行以下那樣的工夫。
首先,如圖3及圖4所示,在隔膜體60的隔膜體一側面60a形成有環狀的第1環狀保持溝63。第1環狀保持溝63係形成在隔膜體60的外緣部61。第1環狀保持溝63係在與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圖示例子中為D2方向)延伸而在和液體收容部11a的相反側開口。又,如圖4及圖6所示,在埠本體11的蓋構件50形成有環狀的第1環狀保持突起部53。第1環狀保持突起部53係從蓋環狀緣部52往與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突出。而且,如圖4所示,第1環狀保持突起部53係伸進第1環狀保持溝63內。藉此,減低在將穿刺針刺入隔膜體60之際和從隔膜體60抽出穿刺針之際等因施加於隔膜體60的力而使隔膜體60從埠本體11脫落之虞。
又,如圖4及圖6所示,在隔膜體60的隔膜體另一側面60b形成有環狀的第2環狀保持溝64。第2環狀保持溝64係形成在隔膜體60的外緣部61。第2環狀保持溝64係在與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並在液體收容部11a之側開口。又,如圖3及圖4所示,在埠本體11的基座構件12形成有環狀的第2環狀保持突起部54。第2環狀保持突起部54係從側壁部一側端面30c往與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突出。而且,如圖4所示,第2環狀保持突起部54係伸進第2環狀保持溝64內。藉此亦減低在將穿刺針刺入隔膜體60之際和從隔膜體60抽出穿刺針之際等因施加於隔膜體60的力而使隔膜體60從埠本體11脫落之虞。
此外,如上述,圖示例子中,基座構件12具有:底部構件13;以及和底部構件13分開形成的環狀構件14。而且,如圖5所示,第2環狀保持突起部54係形成在環狀構件14。如此一來,透過將第2環狀保持突起部54形成在有別於底部構件13另外形成的環狀構件14,可在對底部構件13的形狀不造成影響下任意變更第2環狀保持突起部54的形狀和尺寸。
<金屬線圏及發光體>
又,本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係作了用以可偵測埋設於皮下之進出埠10的位置之工夫。具體言之,進行以下那樣的工夫。
亦即,如圖4所示,埠本體11係具有被內建的金屬線圏70。金屬線圏70和發光體71電連接。在圖7所示的例中,金屬線圏70係連同發光體71、電容器72及電阻73一起構成並聯電路74。然後,當在金屬線圏70施加磁場使電路74流通電流時,則發光體71發光。
透過此種金屬線圏70及發光體71被設於進出埠10,當在進出埠10附近施加磁場而在金屬線圏70流通電流時,則發光體71發光。而且,透過發光體71所發出的光,可掌握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進出埠10的位置。換言之,依據此種進出埠10,如圖7所示,可連同產生磁場的磁場產生裝置80一起構成可偵測埋設於皮下之進出埠10的位置之醫療系統90。
又,由於進出埠10含有金屬線圏70,故藉由使用X光攝影技術,也可掌握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進出埠10的位置。
此外,圖示例子中,金屬線圏70及發光體71埋設於蓋構件50。藉此,發光體71發出的光變得容易到達進出埠10外面。又,圖示例子中,金屬線圏70及發光體71係整體被埋入蓋構件50內,没有露出於蓋構件50的表面之部分。藉此,防止金屬線圏70及發光體71與埋設有進出埠10的患者之體液、液體收容部11a所收容之藥劑等接觸的情況。此處,圖示例子中,蓋構件50具有透光性。藉此,可將蓋構件50內的發光體71發出的光送到蓋構件50(進出埠10)外面。此外,發光體71的發光面71s係以盡可能接近於蓋構件50(進出埠10)的外表面作配置者較佳。發光面71s越接近上述外表面,發光體71發出的光變得越容易到達進出埠10外面。因此,在進出埠10被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狀態下,容易將發光體71發出的光送到患者的皮膚表面。亦即,發光體71發出的光容易被患者周圍的人所辨識。
又,圖示例子中,埠本體11具有:2個金屬線圏70a、70b;及和各金屬線圏70a、70b分別電連接的至少2個發光體71a、71b。一金屬線圏70a及和該金屬線圏70a電連接的發光體71a,與另一金屬線圏70b及和該金屬線圏70b連接的發光體71b,係在液體收容部11a的周圍之位置彼此分離設置。而且,隔膜體一側面60a係在金屬線圏70a、70b及發光體71a、71b的二組之間的區域露出。因此,即便是進出埠10被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狀態,若對進出埠10的附近施加磁場使發光體71a、71b發光,則可掌握露出之隔膜體一側面60a的位置(亦即應插入用以將微導管和導線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穿刺針之區域)。
圖示例子中,各金屬線圏70的軸線70x,係在平行於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伸展的方向(圖示例子中為D2方向)之方向延伸。由圖4可理解,構成埠本體11之基座構件12和蓋構件50係具有側壁部30和蓋本體部51等之沿著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伸展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因此,若使軸線70x的延伸方向沿著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伸展的方向的話,則可抑制因使金屬線圏70內建於埠本體11所致之埠本體11的尺寸增大。再者,圖示例子中,發光體71係配置在各金屬線圏70的軸線70x上。若如此配置發光體71,則可抑制因使金屬線圏70及發光體71內建於埠本體11所致之埠本體11的尺寸增大。又,在從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伸展的方向的觀察中,可將發光體71配置在隔膜體60的附近。結果為,可更正確地掌握隔膜體60的位置。
圖示例子中,包含金屬線圏70及發光體71的電路74係配置在設於蓋構件50的蓋本體部51之收容室55內。電容器72和電阻73係配置在由金屬線圏70所包圍的空間內。藉此,可將電路74緊湊地收容於收容室55內。
此外,作為磁場產生裝置80,可採用任意的裝置。例如,磁場產生裝置80亦可為包含圖7所示那樣的金屬線圏81與電源82及開關83電性串接的電路84之裝置。依據此種磁場產生裝置80,透過關閉開關83,可在金屬線圏81產生磁場。
其次,參照圖8至圖13就進出埠的第2實施形態作說明。
圖8至圖13係用以說明第2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0之圖。其中,圖8及圖9顯示進出埠100的立體圖及平面圖。又,圖10顯示進出埠100的分解立體圖,圖11及圖12顯示進出埠100的剖面圖。又,圖13顯示進出埠100的隔膜體160及蓋構件150的立體圖。
在圖8至圖13所示的第2實施形態中,於沿著連接通路40的上述軸方向D1的剖面中(參照圖11),液體收容部11a的底面是和上述軸方向D1平行地延伸,而隔膜體160的和液體收容部11a相反側之面(隔膜體一側面)160a是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這點不相同。又,進出埠100包含有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與連接通路40之表層構件115,這點不相同。但是,其他的構成係和圖1至圖7所示的第1實施形態大致相同。在圖8至圖13所示的第2實施形態中,在和圖1至圖7所示的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部分賦予同一符號並省略詳細的說明。
以下,參照圖8至圖13就第2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0作更詳細說明。
<進出埠的整體構成>
如圖10至圖12所示,進出埠100具備:包含液體收容部11a的埠本體111;及被保持在埠本體111並覆蓋液體收容部11a之隔膜體160。
埠本體111具有:基座構件112;被基座構件112支持且形成(區劃)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之表層構件115;及固定於基座構件112且在基座構件112及表層構件115之間保持隔膜體160之蓋構件150。
如圖10所示,基座構件112具有:整體是平板狀的底壁部120;及從底壁部120延伸出的側壁部130。側壁部130係整體形成筒狀,豎立設置在底壁部120的一側面的大致中央。在側壁部130形成有供後述之表層構件115的連接埠部117插通之貫通孔133。貫通孔133係沿著從環狀的側壁部130的內側朝外側的方向延伸,在側壁部130的內面130a及外面130b開口。
就側壁部130的上述軸方向D1上自貫通孔133遠離之側而言,其和底壁部20相反側的端面(側壁部一側端面)130c是於上述軸方向D1上伴隨著自貫通孔133遠離而朝向接近於底壁部120之側的方式傾斜著。
如圖10至圖12所示,蓋構件150包含將基座構件112的側壁部130從外面130b之側覆蓋之環狀的蓋本體部151。蓋本體部151係在側壁部130的外側,將底壁部120從豎立設置有側壁部130之側覆蓋。
蓋構件150更具有和側壁部一側端面130c對向配置之環狀的蓋環狀緣部152。蓋環狀緣部152係從蓋本體部151的和底壁部120相反側的端部,朝向環狀的蓋本體部151的內側,沿著側壁部一側端面130c延伸出。
隔膜體160係整體形成板狀。隔膜體160係利用矽氧橡膠等所構成。隔膜體160係在側壁部一側端面130c上以覆蓋液體收容部11a之方式配置。隔膜體160具有:和液體收容部11a相反側之面(隔膜體一側面)160a;及液體收容部11a之側的面(隔膜體另一側面)160b。
隔膜體160的外緣部161係在側壁部一側端面130c與蓋環狀緣部152之間被以壓縮的狀態保持,將基座構件112與蓋構件150之間液密密封。隔膜體160的中央部162係和液體收容部11a對向地配置。透過蓋環狀緣部152形成環狀,使上述中央部162露出,可向上述中央部162刺入穿刺針。
如圖10所示,表層構件115包含:覆蓋底壁部120及側壁部130的內面,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之表層構件本體部116;及連接於表層構件本體部116以形成連接通路40之連接埠部117。連接埠部117的一端係連接於表層構件本體部116。於表層構件本體部116的內面116a上的連接部位置P,連接埠部117係在液體收容部11a開口。又,如圖11所示,連接埠部117係被插通於設在側壁部130的貫通孔133。連接埠部117的另一端配置在側壁部130的外側。在連接埠部117的另一端連接有導管C的一端。
此外,圖示例子中,於沿著上述軸方向D1的剖面(參照圖11),表層構件本體部116的內面116a係和上述軸方向D1平行地延伸。
<隔膜體>
本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0亦作了用以可將微導管和導線穩定且容易地朝連接通路插入的工夫。具體言之,進行以下那樣的工夫。
如圖9及圖11所示,隔膜體160具有沿著與沿著連接通路40的上述軸方向D1之剖面垂直的方向(在圖示的例子中,為後述的方向D4)延伸的彎曲部165。於隔膜體160的中央部162,隔膜體一側面160a具有:於上述軸方向D1位在上述彎曲部165的一側之第1面160c;及於上述軸方向D1位在上述彎曲部165的另一側且相對於第1面160c傾斜的第2面160d。第1面160c係在上述軸方向D1上位在自上述連接位置P遠離之側。另一方面,第2面160d係相對於第1面160c在上述軸方向D1上位於接近上述連接位置P之側。
第1面160c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第1面160c係以在上述軸方向D1上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P而朝向自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遠離之側的方式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
如上述,於進出埠100沿著上述軸方向D1的剖面(參照圖11),表層構件本體部116的內面116a係和上述軸方向D1平行地延伸。另一方面,在沿著上述軸方向D1的剖面,屬於隔膜體一側面160a的一部分之第1面160c,係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利用此種上述內面116a及第1面160c在進出埠100形成傾斜區域S。而且,在此種傾斜區域S,沿著對隔膜體一側面160a垂直的方向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係容易朝接近於上述連接位置P的方向(因此朝接近於連接通路40的方向)引導。
圖示例子中,第2面160d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之傾斜角度比第1面160c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之傾斜角度還小。藉此,即便是進出埠100被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狀態,也可掌握第1面160c的位置。
又,沿著上述軸方向D1的第2面160d之長度Ld係比沿著上述軸方向D1的第1面160c之長度Lc還短。藉此,可確保寬廣的第1面160c(亦即,應刺入用以將微導管和導線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穿刺針之區域)。
<表層構件>
本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0係進行用以可將微導管和導線穩定且容易地朝連接通路插入之更進一步的工夫。具體言之,進行以下那樣的工夫。
亦即,如圖11所示,表層構件本體部116的內面116a(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與連接埠部117的內面(形成連接通路40的壁面40a)係以無接縫方式連接著。換言之,表層構件115係將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與連接通路40之間以無接縫方式連接著。藉此,減低所謂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與表層構件本體部116的內面116a和連接埠部117干涉而有被妨礙進入連接通路40內的情形之虞。
又,表層構件本體部116的內面116a係成為漏斗狀。而且,如圖12所示,在和連接通路40的上述軸方向D1垂直的剖面中,表層構件本體部116的內面116a,係以在沿著隔膜體另一側面160b的方向D4上的兩外方與隔膜體160接近之方式相對於隔膜體另一側面160b傾斜著。換言之,在和連接通路40的上述軸方向D1垂直的上述剖面中,表層構件本體部116的內面116a係呈U字狀延伸。藉由此種表層構件本體部116的內面116a,使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的可動區域在上述方向D4被縮窄,變得容易朝向上述連接位置P。
此外,圖示例子中,表層構件115係由金屬所構成。藉此,即便是進出埠100被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狀態,藉由使用X光攝影技術,也可掌握藉表層構件本體部116所形成的液體收容部11a的位置(亦即,應刺入用以將微導管和導線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穿刺針之區域)及連接埠部117的位置(亦即連接位置P)。
<環狀保持溝及環狀保持突起部>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0亦進行用以防止隔膜體160從埠本體111脫落的工夫。具體言之,進行以下那樣的工夫。
首先,如圖10至圖12所示,在隔膜體160的隔膜體一側面160a形成有環狀的第1環狀保持溝163。第1環狀保持溝163係形成在隔膜體160的外緣部161。第1環狀保持溝163係往與側壁部130自基座構件112的底壁部1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之方向延伸並在液體收容部11a相反側開口。又,如圖11至圖13所示,在埠本體111的蓋構件150形成有環狀的第1環狀保持突起部153。第1環狀保持突起部153係從蓋環狀緣部152往與側壁部130自底壁部1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突出。而且,如圖11及圖12所示,第1環狀保持突起部153係伸進第1環狀保持溝163內。藉此,減低在向隔膜體160刺入穿刺針之際和從隔膜體160抽出穿刺針之際等因施加於隔膜體160的力而使隔膜體160從埠本體111脫落之虞。
又,如圖11至圖13所示,在隔膜體160的隔膜體另一側面160b形成有環狀的第2環狀保持溝164。第2環狀保持溝164係形成在隔膜體160的外緣部161。第2環狀保持溝164係在與側壁部130自基座構件112的底壁部1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並在液體收容部11a之側開口。又,如圖10至圖12所示,表層構件本體部116的緣部形成往與側壁部130自底壁部1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之方向延伸的第2環狀保持突起部154。而且,如圖11及圖12所示,第2環狀保持突起部154係伸進第2環狀保持溝164內。藉此亦減低在向隔膜體160刺入穿刺針之際和從隔膜體160抽出穿刺針之際等因施加於隔膜體160的力而使隔膜體160從埠本體111脫落之虞。
以上,已參照圖1至圖13就第1及第2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100作了說明,惟進出埠10、100的構成未受上述者所限。可對圖1至圖13所示之進出埠的構成施以各種變更。
例如,第2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0中,隔膜體160亦可未具有彎曲部165。換言之,隔膜體一側面160a亦可未具有相對於第1面160c傾斜的第2面160d。
又,第1及第2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100亦可不含有發光體71。此時,磁場產生裝置80係只要具有在藉磁場產生裝置80施加磁場之際偵測進出埠10、100的金屬線圏70所產生之上述磁場的擾動並報知的報知功能即可。如此一來,藉由磁場產生裝置80的報知功能,可掌握在磁場產生裝置80附近存在有金屬線圏70(因此,存在有進出埠10、100的隔膜體60、160)。
又,第1及第2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100亦可具有3個以上的金屬線圏70、或3組以上的金屬線圏70及發光體71。若在液體收容部11a的周圍之位置使3個以上的金屬線圏70、或3組以上的金屬線圏70及發光體71彼此分離設置的話,則可更容易地掌握液體收容部11a的位置(亦即應刺入用以將微導管和導線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穿刺針之區域)。
又,第1及第2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100,如圖14所示,亦可只具有1個金屬線圏70。此時,在金屬線圏70電連接有2個以上的發光體71a、71b,發光體71a、71b係以包圍隔膜體60、160的方式配置者較佳。又,此時,如圖14及圖15所示,在從與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之方向的觀察中亦可以包圍液體收容部11a的方式配置金屬線圏70。
又,金屬線圏70亦可內建於埠本體11的哪個部分。例如,如圖16所示,金屬線圏70亦可內建於基座構件12。此時,金屬線圏70亦可內建於側壁部30。此時,如圖16所示,亦可將基座構件12以底部構件13及和底部構件13分開形成非一體的環狀構件14構成,使金屬線圏70內建於環狀構件14。如此一來,容易以金屬線圏70不與上述患者的體液和液體收容部11a所收容的藥劑接觸之方式使金屬線圏70內建於基座構件12。
又,發光體71的發光面71s亦可露出於進出埠10、100的表面(和面向液體收容部11a之側的面相反側之面)。此時,在進出埠10、100被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狀態下,容易將發光體71發出的光送到患者的皮膚表面。亦即,發光體71發出的光容易被患者周圍的人所辨識。此外,在發光體71的發光面71s露出於進出埠10、100的表面時,期望收容金屬線圏70及含有發光體71的電路74之空間中的收容包含金屬線圏70的金屬構件之部分係被液密密封。藉此,防止上述金屬構件與埋設有進出埠10、100的患者之體液、液體收容部11a所收容之藥劑等接觸。
如以上所述,依據第1及第2實施形態,進出埠10、100係和導管C連接而使用的進出埠,具備:含有液體收容部11a的埠本體11、111;及被保持在埠本體11、111並覆蓋液體收容部11a的隔膜體60、160。埠本體11、111包含連接於液體收容部11a使液體收容部11a連通導管C的內部之連接通路40。而且,在連接通路40朝液體收容部11a連接的連接位置P處的沿著連接通路40的軸方向D1之剖面中,隔膜體60、160的和液體收容部11a相反側的面60a、160a與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之間的朝垂直於上述軸方向D1的方向之長度L,是沿著上述軸方向D1在超過液體收容部11a的一半的傾斜區域S內,伴隨著自上述連接位置P遠離而逐漸變小。
依據此種進出埠10、100,傾斜區域S中,沿著對隔膜體一側面60a、160a垂直的方向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係容易朝接近於上述連接位置P的方向(因此,朝接近於連接通路40的方向)引導。又,因為傾斜區域S是沿著上述軸方向D1形成在超過液體收容部11a的一半的區域,即使是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到達偏離液體收容部11a的中心的位置的情況,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仍容易朝接近於連接通路40的方向引導。藉由以上方式,可將微導管和導線穩定且容易地朝連接通路40插入。
又,第1及第2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100中,傾斜區域S包含自上述連接位置P遠離之側的液體收容部11a的一半的區域。藉此,即使是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到達比液體收容部11a的中心還靠自上述連接位置P偏離的位置,該前端仍容易朝接近於連接通路40的方向引導。
就第1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而言,在沿著連接通路40的上述軸方向D1之剖面中,傾斜區域S中的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是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利用此種液體收容部11a形成傾斜區域S。
又,第1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中,埠本體11的內面係包含形成(區劃)液體收容部11a之底面11b及從上述底面11b延伸出而形成(區劃)液體收容部11a之側面11c,上述底面11b係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利用此種底面11b形成傾斜區域S。
又,第1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中,埠本體11具有: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底面11b之底壁部20。而且,底壁部20的厚度T係沿著上述軸方向D1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P而逐漸變薄。藉此,上述底面11b係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
又,第1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中,埠本體11的上述底面11b包含:與連接通路40所開口的側壁面30d連接之連接底面11d;及於上述軸方向D1上相對於連接底面11d位在自上述連接位置P遠離之側的主底面11e。而且,主底面11e係以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P而朝向自隔膜體60遠離之側的方式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利用此種主底面11e形成傾斜區域S。
又,第1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中,連接底面11d係以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P而朝向接近隔膜體60之側的方式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藉由此種連接底面11d,可將藉由主底面11e而朝上述連接位置P引導的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伴隨著更接近於上述連接位置P而往接近於隔膜體60的方向(亦即朝形成在側壁部30的連接通路40的開口41)引導。藉此,可將微導管和導線更穩定且容易地朝連接通路40插入。
又,第1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中,埠本體11具有: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底面11b之底壁部20;及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側面11c之側壁部30。而且,側壁部30具有具備自底壁部20分離設置且和底面11b對向的對向誘導面31a的突出部31。又,連接通路40係在對向誘導面31a與上述底面11b之間的位置開口於上述側面11c。
藉由此種突出部31的對向誘導面31a及底面11b的和對向誘導面31a對向的區域,使得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有效率地朝向連接通路開口41。具體言之,上述前端的可動範圍是被限制在對向誘導面31a與底面11b之間,使得上述前端變得容易朝向在對向誘導面31a與底面11b之間的位置開口之連接通路40的開口41。
又,第1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中,對向誘導面31a係在和對向誘導面31a與上述底面11b對向的方向及上述軸方向D1雙方垂直的寬度方向D3上的中央部,具有以自上述底面11b分離之方式凹陷的凹面31b。當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進入此種被凹面31b包圍的區域時,上述前端的可動範圍係被限制在被凹面31b包圍的區域內。因此,上述前端變得更容易朝向連接通路40的開口41。
又,第1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中,上述凹面31b係連接於形成(區劃)連接通路40之壁面40a。藉此,容易將沿著凹面31b朝連接通路開口41移動的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朝向連接通路40內。亦即,減低所謂上述前端與連接通路開口41所開口的側壁面30d干涉而有被妨礙進入連接通路40內的情形之虞。
又,第1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中,埠本體11的內面包含:設在和對向誘導面31a對向的位置之連接底面11d;及於上述軸方向D1相對於連接底面11d位在自上述連接位置P遠離之側的主底面11e。而且,主底面11e係以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P而朝向自隔膜體60遠離之側的方式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又,連接底面11d係以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P而朝向接近隔膜體60之側的方式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透過對向誘導面31a是和此種連接底面11d對向地設置,使得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的可動區域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P而變窄,變得容易朝向在對向誘導面31a與底面11b之間的位置開口之連接通路40。
又,第1形態的進出埠10中,埠本體11具有: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底面11b及側面11c之基座構件12;及固定於基座構件12且在與基座構件12之間保持隔膜體60之蓋構件50。基座構件12具有:至少形成底面11b的底部構件13;及被底部構件13支持而包圍液體收容部11a之環狀的環狀構件14。而且,環狀構件14係具有和上述連接位置P對應設置且朝液體收容部11a側突出的突出部31。如此一來,藉由在有別於底部構件13而另外製作的環狀構件14形成突出部31,容易在側壁部30設置上述突出部31。
又,第1形態的進出埠10中,環狀構件14係由X光不透射材料所構成。藉此,即便是進出埠10被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狀態,藉由使用X光攝影技術,可掌握被環狀構件14包圍的區域(亦即,應刺入用以將微導管和導線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穿刺針之區域)。
又,第1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中,埠本體11具有: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底面11b之底壁部20;及從底壁部20延伸出而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側面11c之側壁部30。而且,側壁部30包含在圓周方向排列設置之一對的平坦壁部32、32。又,連接通路40係在一對的平坦壁部32、32之間的位置開口於上述側面11c。又,在從與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之方向的觀察中,一對的平坦壁部32、32係形成呈直線狀延伸且前端越朝向連接通路40變越細之錐狀側面。藉由此種一對的平坦壁部32、32,可使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有效率地朝向連接通路40。具體言之,藉由一對的平坦壁部32、32,上述前端的可動區域伴隨著接近於連接通路40而變窄,且被引導朝向連接通路40。
又,第1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中,埠本體11具有: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底面11b之底壁部20;及從底壁部20延伸出而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側面11c之側壁部30。側壁部30包含在圓周方向排列之一對的平坦壁部32、32,連接通路40係在一對的平坦壁部32、32之間的位置開口於上述側面11c。而且,底壁部20在從與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之方向的觀察中,具有朝上述連接位置P呈線狀延伸的誘導肋21。依據此種進出埠10,藉由誘導肋21可將插入液體收容部11a內的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有效率地朝向連接位置P引導。
又,第1形態的進出埠10中,埠本體11具有: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底面11b之底壁部20;及從底壁部20延伸出而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側面11c之側壁部30。而且,隔膜體60係形成環狀的環狀保持溝63,該環狀的環狀保持溝63係在與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之方向延伸並在液體收容部11a的相反側開口。又,埠本體11係具有往在與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之方向突出的第1環狀保持突起部53。透過在環狀保持溝63嵌入第1環狀保持突起部53,減低在向隔膜體60刺入穿刺針之際和從隔膜體60抽出穿刺針之際等因施加於隔膜體60的力而使隔膜體60從埠本體11脫落之虞。
又,第2形態的進出埠100中,埠本體111具有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和連接通路40之表層構件115。而且,表層構件115係將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與連接通路40之間以無接縫方式連接。藉此,減低所謂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與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和連接埠部117干涉而有被妨礙進入連接通路40內的情形之虞。
又,第2形態的進出埠100中,表層構件115係由金屬所構成。藉此,即便是進出埠100被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狀態,若使用X光攝影技術,則可掌握藉表層構件115所形成之液體收容部11a的位置(亦即,應刺入用以將微導管和導線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穿刺針之區域)。
又,就第2形態的進出埠100而言,在和連接通路40的上述軸方向D1垂直的剖面中,埠本體111的內面,係以在沿著與隔膜體160的表層構件本體部116的內面對向的面160b之方向D4上的兩外方接近隔膜體160之方式相對於和上述內面對向的面傾斜著。更具體言之,在和連接通路40的軸方向D1垂直的剖面中,埠本體111的內面116a係呈U字狀延伸。藉由此種埠本體111的內面116a,使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的可動區域變窄,變得容易朝向上述連接通路40。
又,第2形態的進出埠100中,於沿著連接通路40的上述軸方向D1之剖面,隔膜體160的和液體收容部11a相反側的面160a係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利用此種面160a在進出埠100形成傾斜區域S。而且,沿著對隔膜體160的上述相反側的面160a垂直的方向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微導管和導線的前端係容易朝接近於上述連接通路40的方向引導。
又,第2形態的進出埠100中,隔膜體160的和液體收容部11a相反側的面160a具有:第1面160c,在上述軸方向D1上位在自上述連接位置P遠離之側;及第2面160d,相對於第1面160c在上述軸方向D1上位在接近於上述連接位置P之側且對第1面160c傾斜。而且,沿著上述軸方向D1的第1面160c之長度Lc係比沿著上述軸方向D1的第2面160d之長度Ld還長。又,第1面160c係以在上述軸方向D1伴隨著接近上述連接位置P而朝向自液體收容部11a的內面遠離之側的方式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傾斜著。又,第1面160c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之傾斜角度係比第2面160d相對於上述軸方向D1之傾斜角度還大。
藉由第1面160c的上述傾斜角度是比第2面160d的上述傾斜角度還大,即便是進出埠100被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狀態,也可掌握第1面160c的位置。又,藉由第1面160c的上述長度Lc是比第2面160d的上述長度Ld還長,可確保寬廣的第1面160c(亦即,應刺入用以將微導管和導線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穿刺針之區域)。
又,第1及第2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100中,埠本體11、111具有被內建的金屬線圏70。藉此,使用磁場產生裝置80或X光攝影技術可掌握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進出埠10、100的位置。
又,第1及第2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100中,埠本體11、111具有在液體收容部11a的周圍之位置彼此分離設置的至少二個金屬線圏70a、70b。藉此,使用磁場產生裝置80或X光攝影技術可更正確地掌握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進出埠10、100的位置。
又,第1及第2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100中,隔膜體60、160的和液體收容部11a相反側的面60a、160a係在上述二個金屬線圏70a、70b之間的區域露出。藉此,使用磁場產生裝置80或X光攝影技術可更正確地掌握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進出埠10、100的隔膜體60、160的位置(亦即應刺入用以將微導管和導線插入液體收容部11a的穿刺針之區域)。
又,第1及第2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100中,埠本體11、111具有和各金屬線圏70a、70b分別電連接之至少二個發光體71a、71b。藉此,當在進出埠10、100附近施加磁場時,則在包含有金屬線圏70a、70b及發光體71a、71b的電路74流通電流,使發光體71a、71b發光。然後,利用發光體71a、71b發出的光,可掌握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進出埠10、100的位置。
又,變形例的進出埠10、100中,上述至少二個發光體71a、71b的發光面71s係露出。藉此,在進出埠10被埋設於患者的皮下之狀態下,容易將發光體71發出的光送到患者的皮膚表面。亦即,發光體71發出的光容易被患者周圍的人所辨識。
又,變形例的進出埠10中,埠本體11具有: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底面11b之底壁部20;及形成液體收容部11a的側面11c之側壁部30。而且,上述至少二個金屬線圏70a、70b係內建於側壁部30。藉此,可更正確地掌握液體收容部11a的位置。
又,第1及第2實施形態的進出埠10、100中,各金屬線圏70a、70b的軸線70x,係在平行於側壁部30、130自底壁部20、120伸展的方向之方向延伸。此處,構成埠本體11、111的基座構件12、112和蓋構件50、150係具有沿著側壁部30自底壁部20伸展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因此,若使軸線70x的延伸方向沿著側壁部30、130自底壁部20、120伸展的方向的話,則可抑制因使金屬線圏70內建於埠本體11、111所致之埠本體11、111的尺寸增大。
以上,已說明了複數個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惟當然也可將以不同實施形態和不同變形例作說明的複數個構成作適當組合。
10:進出埠
11:埠本體
11a:液體收容部
11b:底面
11c:側面
11d:連接底面
11e:主底面
12:基座構件
13:底部構件
14:環狀構件
20:底壁部
21:誘導肋
30:側壁部
30a:內面
30b:外面
30c:側壁部一側端面
30d:側壁面
31:突出部
31a:對向誘導面
31b:凹面
32:平坦壁部
40:連接通路
40a:壁面
41:連接通路開口
42:連接埠
50:蓋構件
51:蓋本體部
52:蓋環狀緣部
53:第1環狀保持突起部
54:第2環狀保持突起部
55:收容室
60:隔膜體
60a:隔膜體一側面
60b:隔膜體另一側面
61:外緣部
62:中央部
63:第1環狀保持溝
64:第2環狀保持溝
70:金屬線圈
70a,70b:金屬線圈
70x:軸線
71:發光體
71a,71b:發光體
71s:發光面
72:電容器
73:電阻
74:電路
80:磁場產生裝置
81:金屬線圏
82:電源
83:開關
84:電路
90:醫療系統
100:進出埠
111:埠本體
112:基座構件
115:表層構件
116:表層構件本體部
116a:內面
117:連接埠部
120:底壁部
130:側壁部
130a:內面
130b:外面
130c:側壁部一側端面
133:貫通孔
150:蓋構件
151:蓋本體部
152:蓋環狀緣部
153:第1環狀保持突起部
154:第2環狀保持突起部
160:隔膜體
160a:隔膜體一側面
160b:隔膜體另一側面
160c:第1面
160d:第2面
161:外緣部
162:中央部
163:第1環狀保持溝
164:第2環狀保持溝
165:彎曲部
C:導管
Ca:內部(內腔)
D1:方向
D2:方向
D3:寬度方向
D4:方向
P:連接位置
L,Lc,Ld:長度
S:傾斜區域
T:厚度
圖1係用以說明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圖,為顯示進出埠之立體圖。
圖2係從隔膜體之側觀察圖1所示的進出埠之平面圖。
圖3係圖1所示的進出埠之分解立體圖。
圖4係沿著圖2的I-I線的進出埠之剖面圖。
圖5係圖3所示的基座構件之分解立體圖。
圖6係從隔膜體另一側面之側觀察圖3所示的隔膜體及蓋構件之立體圖。
圖7係顯示由圖1所示的進出埠及磁場產生裝置所構成的醫療系統之電路圖。
圖8係用以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圖,為顯示進出埠之立體圖。
圖9係從隔膜體之側觀察圖8所示的進出埠之平面圖。
圖10係圖8所示的進出埠之分解立體圖。
圖11係沿著圖9的II-II線的進出埠之剖面圖。
圖12係沿著圖9的III-III線的進出埠之剖面圖。
圖13係從隔膜體另一側面之側觀察圖10所示的隔膜體及蓋構件之立體圖。
圖14係對應圖2的圖,為用以說明進出埠的變形例之平面圖。
圖15係沿著圖14的IV-IV線的進出埠之剖面圖。
圖16係對應圖4的圖,為用以說明進出埠的另一變形例之剖面圖。
10:進出埠
11:埠本體
11a:液體收容部
11b:底面
11c:側面
11d:連接底面
11e:主底面
12:基座構件
13:底部構件
14:環狀構件
20:底壁部
21:誘導肋
30:側壁部
30a:內面
30b:外面
30c:側壁部一側端面
30d:側壁面
31:突出部
31a:對向誘導面
31b:凹面
32:平坦壁部
40:連接通路
40a:內面
41:連接通路開口
42:連接埠
50:蓋構件
51:蓋本體部
52:蓋環狀緣部
53:第1環狀保持突起部
54:第2環狀保持突起部
55:收容室
60:隔膜體
60a:隔膜體一側面
60b:隔膜體另一側面
61:外緣部
62:中央部
63:第1環狀保持溝
64:第2環狀保持溝
70,70a,70b:金屬線圈
70x:軸線
71,71a,71b:發光體
71s:發光面
C:導管
Ca:內部(內腔)
D1:方向
D2:方向
P:連接位置
L:長度
S:傾斜區域
T:厚度
Claims (10)
- 一種進出埠,係和導管連接而使用的進出埠,具備:埠本體,包含有液體收容部;及隔膜體,被保持在前述埠本體而覆蓋前述液體收容部,前述埠本體包含連接通路,該連接通路連接於前述液體收容部並使前述液體收容部連通於前述導管的內部,在前述連接通路朝前述液體收容部連接的連接位置處的沿著前述連接通路的軸方向之剖面中,前述隔膜體的和前述液體收容部相反側之面與前述液體收容部的內面之間的朝垂直於前述軸方向的方向之長度,在沿著前述軸方向超過前述液體收容部的一半的傾斜區域內,伴隨著自前述連接位置分離而逐漸變小,前述隔膜體的和前述液體收容部相反側的面係具有:第1面,在前述軸方向上位在自前述連接位置遠離之側;及第2面,相對於該第1面在前述軸方向上位在接近前述連接位置之側且相對於前述第1面傾斜,沿著前述軸方向的前述第1面之長度係比沿著前述軸方向的前述第2面之長度還長,前述第1面係以伴隨著在前述軸方向接近於前述連接位置而朝向與前述液體收容部的內面分離之側的方式相對於前述軸方向傾斜,前述第1面相對於前述軸方向之傾斜角度係比前述 第2面相對於前述軸方向之傾斜角度還大。
- 如請求項1之進出埠,其中前述埠本體具有:形成前述液體收容部的底面之底壁部;及形成前述液體收容部的側面之側壁部,前述側壁部具有突出部,該突出部係與前述底壁部分離設置且具有和前述底面對向的對向誘導面,前述連接通路係在前述對向誘導面與前述底面之間的位置開口於前述側面。
- 如請求項2之進出埠,其中前述對向誘導面,係在和前述對向誘導面與前述底面對向的方向及前述軸方向雙方垂直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具有以與前述底面分離的方式凹陷的凹面。
- 如請求項1之進出埠,其中前述埠本體具有:形成前述液體收容部的底面之底壁部;及從該底壁部延伸出而形成前述液體收容部的側面之側壁部,前述側壁部包含在圓周方向排列之一對的平坦壁部,前述連接通路係在前述一對的平坦壁部之間的位置開口於前述側面,前述底壁部具有誘導肋,該誘導肋在從與前述側壁部自該底壁部延伸出的方向平行之方向的觀察中,朝前述連接位置呈線狀延伸。
- 如請求項1之進出埠,其中前述埠本體具有:形成前述液體收容部的內面及前 述連接通路之表層構件,前述表層構件係將前述液體收容部的內面與前述連接通路之間以無接縫方式連接。
- 如請求項1之進出埠,其中在和前述連接通路的前述軸方向垂直的剖面中,前述埠本體的內面,係以在沿著與前述埠本體的前述內面對向的下面之方向上的兩外方處接近前述隔膜體之方式相對於前述下面傾斜。
- 如請求項6之進出埠,其中在和前述連接通路的前述軸方向垂直的前述剖面中,前述內面係呈U字狀延伸。
- 如請求項1之進出埠,其中前述埠本體係具有被內建的金屬線圏。
- 如請求項1之進出埠,其中前述埠本體具有:在前述液體收容部的周圍之位置彼此分離設置的至少二個金屬線圏;及和該金屬線圏分別電連接之至少二個發光體。
- 如請求項9之進出埠,其中前述埠本體具有:形成前述液體收容部的底面之底壁部;及形成前述液體收容部的側面之側壁部,前述至少二個金屬線圏係被內建於前述側壁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24533 | 2020-02-17 | ||
JP2020024533 | 2020-02-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38022A TW202138022A (zh) | 2021-10-16 |
TWI841822B true TWI841822B (zh) | 2024-05-11 |
Family
ID=77390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04917A TWI841822B (zh) | 2020-02-17 | 2021-02-09 | 進出埠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025137A1 (zh) |
EP (1) | EP4108269A4 (zh) |
JP (1) | JP7582180B2 (zh) |
KR (1) | KR20220142426A (zh) |
CN (1) | CN115103705B (zh) |
PH (1) | PH12022551485A1 (zh) |
TW (1) | TWI841822B (zh) |
WO (1) | WO2021166643A1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10167A (en) * | 1985-05-21 | 1987-12-01 | Applied Precision Limited | Implantable device for chronically injecting a substance, in particular a therapeutant |
US20040199220A1 (en) * | 2003-04-07 | 2004-10-07 | Advanced Neuromodulation Systems, Inc. | Access port indicator for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
US20090105688A1 (en) * | 2007-09-19 | 2009-04-23 | Mcintyre Jon T | Implantable access port with luminous guide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
US20090192467A1 (en) * | 2005-07-08 | 2009-07-30 | Michael Hansen | Access Port |
TW201909936A (zh) * | 2017-07-29 | 2019-03-16 | 陳建茂 | 抗變形的傷口治療裝置及相關使用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351233B2 (en) * | 2003-10-14 | 2008-04-01 | Parks Robert A | Subcutaneous vascular access port, needle and kit,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
US20070088336A1 (en) * | 2005-10-17 | 2007-04-19 | Dalton Michael J | Implantable drug delivery depot for subcutaneous delivery of fluids |
JP3142990U (ja) * | 2008-04-22 | 2008-07-03 | 川澄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アクセスポート |
US20090306606A1 (en) * | 2008-06-10 | 2009-12-10 | Angiodynamics, Inc | Catheter hub assembly with vascular access port |
US20110251563A1 (en) * | 2010-04-12 | 2011-10-13 | Po-Jen Ko | 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Device |
JP6057916B2 (ja) | 2011-12-21 | 2017-01-11 | テルモ・クリニカルサプライ株式会社 | 皮下埋め込み型薬液注入具 |
JP5905591B2 (ja) * | 2012-09-28 | 2016-04-20 | テルモ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EP3342391B1 (en) | 2013-01-23 | 2025-01-22 | C. R. Bard, Inc. | Low-profile access port |
JP6617398B2 (ja) * | 2014-08-28 | 2019-12-11 |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 ガイドチューブ |
JP6818269B2 (ja) | 2015-07-01 | 2021-01-20 | 公立大学法人奈良県立医科大学 | 体内埋込型カテーテルポート、および、体内埋込型カテーテルポートの製造方法 |
-
2021
- 2021-02-03 EP EP21757266.8A patent/EP4108269A4/en active Pending
- 2021-02-03 WO PCT/JP2021/003854 patent/WO2021166643A1/ja unknown
- 2021-02-03 KR KR1020227008725A patent/KR20220142426A/ko active Pending
- 2021-02-03 US US17/785,107 patent/US20230025137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2-03 PH PH1/2022/551485A patent/PH12022551485A1/en unknown
- 2021-02-03 CN CN202180015140.4A patent/CN115103705B/zh active Active
- 2021-02-03 JP JP2021506595A patent/JP7582180B2/ja active Active
- 2021-02-09 TW TW110104917A patent/TWI84182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10167A (en) * | 1985-05-21 | 1987-12-01 | Applied Precision Limited | Implantable device for chronically injecting a substance, in particular a therapeutant |
US20040199220A1 (en) * | 2003-04-07 | 2004-10-07 | Advanced Neuromodulation Systems, Inc. | Access port indicator for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
US20090192467A1 (en) * | 2005-07-08 | 2009-07-30 | Michael Hansen | Access Port |
US20090105688A1 (en) * | 2007-09-19 | 2009-04-23 | Mcintyre Jon T | Implantable access port with luminous guide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
TW201909936A (zh) * | 2017-07-29 | 2019-03-16 | 陳建茂 | 抗變形的傷口治療裝置及相關使用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025137A1 (en) | 2023-01-26 |
PH12022551485A1 (en) | 2023-11-13 |
EP4108269A4 (en) | 2024-06-05 |
EP4108269A1 (en) | 2022-12-28 |
TW202138022A (zh) | 2021-10-16 |
WO2021166643A1 (ja) | 2021-08-26 |
KR20220142426A (ko) | 2022-10-21 |
CN115103705A (zh) | 2022-09-23 |
JP7582180B2 (ja) | 2024-11-13 |
JPWO2021166643A1 (zh) | 2021-08-26 |
CN115103705B (zh) | 2024-05-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14069B2 (en) | Injector | |
US20190175896A1 (en) | Fast Clear Port | |
JP7001646B2 (ja) | 医療装置、体外ユニット、送電シートおよび医療器具 | |
WO2018181196A1 (ja) | 医療用弁、医療用弁を備えた医療機器、及び医療用弁の製造方法 | |
CN113786227B (zh) | 一种多腔管及乳头括约肌切开刀 | |
US20140296835A1 (en) | Connecting device for an administration system for medical treatment fluids | |
TWI841822B (zh) | 進出埠 | |
US20090163896A1 (en) | Grasping tool | |
CN106551788A (zh) | 具光导槽的光学针 | |
KR101809318B1 (ko) | 전극 카테터 | |
CN101563036A (zh) | 分子交换装置 | |
CN114929324B (zh) | 供电装置及医疗装置 | |
JP6818269B2 (ja) | 体内埋込型カテーテルポート、および、体内埋込型カテーテルポートの製造方法 | |
JP2014018366A (ja) | トロッカーカテーテル、これに用いられる外套カテーテル、及び内針 | |
CN215821088U (zh) | 一种多腔管及乳头括约肌切开刀 | |
JP6286522B1 (ja) | 液体混注用接続コネクタ | |
KR102314260B1 (ko) | 삽관 가이드 장치 | |
CN115379868B (zh) | 药液注入针以及药液注入针系统 | |
JP2024011567A (ja) | 医療用カテーテル | |
CN222605225U (zh) | 一种泵血装置及泵血壳体 | |
JP2024538310A (ja) | 電気及び流体ケーブル | |
KR102422131B1 (ko) | 니들부 연결방식이 개선된 내시경용 주사기 | |
JP2024164512A (ja) | カテーテル | |
JP2022036148A (ja) | 医療装置、体外ユニット、送電シートおよび医療器具 | |
JP2022036150A (ja) | 医療装置、体外ユニット、送電シートおよび医療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