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2185B -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72185B TWI772185B TW110134856A TW110134856A TWI772185B TW I772185 B TWI772185 B TW I772185B TW 110134856 A TW110134856 A TW 110134856A TW 110134856 A TW110134856 A TW 110134856A TW I772185 B TWI772185 B TW I77218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groove
- lens carrier
- rolling bearing
- lens
- group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02K41/0356—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moving along a straight path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3—Align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5—Motorised align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8—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discontinuous faces, e.g. Fresnel le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包含成像鏡頭、透鏡載體、底座、滾動支承件組及驅動機構。透鏡載體容置成像鏡頭的光學透鏡。底座包含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且彼此相對設置並面對透鏡載體的第一導引溝槽和第二導引溝槽。滾動支承件組實體接觸且設置於透鏡載體與底座之間並包含主滾動支承件及輔助滾動支承件,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透鏡載體與第一導引溝槽之間,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透鏡載體與第二導引溝槽之間。驅動機構用以驅動透鏡載體沿平行光軸方向移動。與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不同於與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適用於電子裝置的成像鏡頭驅動模組。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光學鏡頭的手機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光學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
近年來,電子產品朝向輕薄化發展,然傳統的光學鏡頭已難以同時滿足微型化和高成像品質的需求。現今的取像裝置多具有自動對焦、光學防手震及變焦等功能,然為了實現所述各種功能,取像裝置的結構變得相對複雜且其尺寸也隨之增加,從而使得電子裝置的體積增大。一般在光學鏡頭的製程中,鏡頭元件之間容易有組裝公差,產生組裝歪斜的問題,從而降低了光學鏡頭的良品率。
鑒於以上提到的問題,本發明揭露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有助於解決組裝過程中所產生組裝歪斜的問題,提升良品率,從而減少光學像差,藉以提供較高的光學規格。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包含一成像鏡頭、一透鏡載體組、一底座、一滾動支承件組以及一驅動機構。成像鏡頭具有多個光學透鏡,且成像鏡頭具有通過光學透鏡的一光軸。透鏡載體組包含一第一透鏡載體以及一第二透鏡載體,其中第一透鏡載體容置至少一光學透鏡,且第二透鏡載體容置至少另一光學透鏡。底座包含一導引溝槽組,且導引溝槽組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以及一第二導引溝槽,其中第一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並且面對第一透鏡載體與第二透鏡載體,第二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並與第一導引溝槽相對設置,且第二導引溝槽面對第一透鏡載體與第二透鏡載體。滾動支承件組設置於透鏡載體組與底座之間,使透鏡載體組相對於底座具有一平移自由度。滾動支承件組包含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以及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其中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透鏡載體組與第一導引溝槽之間,且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透鏡載體組與第二導引溝槽之間。驅動機構用以驅動透鏡載體組沿平行光軸的方向移動。其中,滾動支承件組與透鏡載體組實體接觸,且滾動支承件組與底座實體接觸。其中,滾動支承件組的主滾動支承件使透鏡載體組被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第一導引溝槽相對於底座移動。與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1,與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ΦD1 ≠ ΦD2。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包含一成像鏡頭、一透鏡載體組、一底座、一滾動支承件組以及一驅動機構。成像鏡頭具有多個光學透鏡,且成像鏡頭具有通過光學透鏡的一光軸。透鏡載體組包含一第一透鏡載體以及一第二透鏡載體,其中第一透鏡載體容置至少一光學透鏡,且第二透鏡載體容置至少另一光學透鏡。底座包含一導引溝槽組,且導引溝槽組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一第二導引溝槽以及一第三導引溝槽,其中第一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並且面對第一透鏡載體與第二透鏡載體。第二導引溝槽與第三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第二導引溝槽面對第一透鏡載體且不面對第二透鏡載體,且第三導引溝槽面對第二透鏡載體且不面對第一透鏡載體。滾動支承件組設置於透鏡載體組與底座之間,使透鏡載體組相對於底座具有一平移自由度。滾動支承件組包含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以及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其中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透鏡載體組與第一導引溝槽之間,且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透鏡載體組與第一導引溝槽以外的其他導引溝槽之間。驅動機構用以驅動透鏡載體組沿平行光軸的方向移動。其中,滾動支承件組與透鏡載體組實體接觸,且滾動支承件組與底座實體接觸。其中,滾動支承件組的主滾動支承件使透鏡載體組被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第一導引溝槽相對於底座移動。與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1,與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ΦD1 ≠ ΦD2。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包含一成像鏡頭、一透鏡載體組、一底座、至少兩個滾動支承件組以及一驅動機構。成像鏡頭具有多個光學透鏡,且成像鏡頭具有通過光學透鏡的一光軸。透鏡載體組包含一第一透鏡載體以及一第二透鏡載體,其中第一透鏡載體容置至少一光學透鏡,且第二透鏡載體容置至少另一光學透鏡。底座包含至少兩個導引溝槽組,且所述至少兩個導引溝槽組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組以及一第二導引溝槽組。第一導引溝槽組面對第一透鏡載體,且第一導引溝槽組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以及一第二導引溝槽,其中第一導引溝槽與第二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且第二導引溝槽與第一導引溝槽相對設置。第二導引溝槽組面對第二透鏡載體,且第二導引溝槽組包含一第三導引溝槽以及一第四導引溝槽,其中第三導引溝槽與第四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且第四導引溝槽與第三導引溝槽相對設置。滾動支承件組設置於透鏡載體組與底座之間,使透鏡載體組相對於底座具有一平移自由度。滾動支承件組包含一第一滾動支承件組以及一第二滾動支承件組。第一滾動支承件組包含至少一第一主滾動支承件以及至少一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其中第一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第一透鏡載體與第一導引溝槽之間,且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第一透鏡載體與第二導引溝槽之間。第二滾動支承件組包含至少一第二主滾動支承件以及至少一第二輔助滾動支承件,其中第二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第二透鏡載體與第三導引溝槽之間,且第二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第二透鏡載體與第四導引溝槽之間。驅動機構用以驅動透鏡載體組沿平行光軸的方向移動。其中,這些滾動支承件組與透鏡載體組實體接觸,且這些滾動支承件組與底座實體接觸。其中,第一主滾動支承件使第一透鏡載體被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第一導引溝槽相對於底座移動,和第二主滾動支承件使第二透鏡載體被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第三導引溝槽相對於底座移動。與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第一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1,與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ΦD1 ≠ ΦD2。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包含一成像鏡頭、一透鏡載體、一光線轉折元件、一底座、一滾動支承件組以及一驅動機構。成像鏡頭具有多個光學透鏡,且成像鏡頭具有通過光學透鏡的一光軸。透鏡載體容置至少一光學透鏡。光線轉折元件用以將一入光光路轉折進入至少一光學透鏡。底座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以及一第二導引溝槽,其中第一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並面對透鏡載體,第二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並與第一導引溝槽相對設置,且第二導引溝槽面對透鏡載體。滾動支承件組設置於透鏡載體與底座之間,使透鏡載體相對於底座具有一平移自由度。滾動支承件組包含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以及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其中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透鏡載體與第一導引溝槽之間,且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透鏡載體與第二導引溝槽之間。驅動機構用以驅動透鏡載體沿平行光軸的方向移動。其中,滾動支承件組與透鏡載體實體接觸,且滾動支承件組與底座實體接觸。其中,滾動支承件組的主滾動支承件使透鏡載體被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第一導引溝槽相對於底座移動。其中,光學透鏡包含至少一物側光學透鏡,且物側光學透鏡位於光線轉折元件的物側。其中,光線轉折元件與底座無相對位移,且物側光學透鏡與底座亦無相對位移。與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1,與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ΦD1 ≠ ΦD2。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驅動模組。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透過使實體接觸同一透鏡載體的主滾動支承件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兩者的直徑尺寸不同,對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在組裝上可有防呆的效果,可提升組裝過程中的辨識效率。
以上之關於本揭露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包含一成像鏡頭、一透鏡載體組、一底座、一滾動支承件組以及一驅動機構。
成像鏡頭具有多個光學透鏡,且成像鏡頭具有通過光學透鏡的一光軸。
透鏡載體組包含一第一透鏡載體以及一第二透鏡載體,其中第一透鏡載體容置至少一光學透鏡,且第二透鏡載體容置至少另一光學透鏡。
底座包含一導引溝槽組,且導引溝槽組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以及一第二導引溝槽,其中第一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並且面對第一透鏡載體與第二透鏡載體,第二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並與第一導引溝槽相對設置,且第二導引溝槽面對第一透鏡載體與第二透鏡載體。如此,透鏡載體組的第一透鏡載體和第二透鏡載體共用第一導引溝槽與第二導引溝槽,使透鏡載體組為共軌設計。
滾動支承件組設置於透鏡載體組與底座之間,使透鏡載體組相對於底座具有一平移自由度。滾動支承件組包含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以及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其中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透鏡載體組與第一導引溝槽之間,且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透鏡載體組與第二導引溝槽之間。其中,滾動支承件組與透鏡載體組實體接觸,且滾動支承件組與底座實體接觸。其中,第一導引溝槽與主滾動支承件兩點接觸,藉以可確保主滾動支承件沿光軸方向移動的直進性,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其中,第二導引溝槽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單點接觸,藉以可補償剩餘的組裝公差,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特別說明的是,上述主滾動支承件和輔助滾動支承件與導引溝槽之間的接觸形式有所差異,其中主滾動支承件與第一導引溝槽為兩點接觸,從而主滾動支承件被限制於僅能沿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移動,而輔助滾動支承件與第二導引溝槽則為單點接觸,從而允許輔助滾動支承件可在沿垂直於光軸的方向有些微偏移,使輔助滾動支承件除了用於支撐透鏡載體組外亦可吸收多餘組裝公差。
驅動機構用以驅動透鏡載體組沿平行光軸的方向移動。其中,滾動支承件組的主滾動支承件使透鏡載體組被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第一導引溝槽相對於底座移動。
與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1,與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ΦD1 ≠ ΦD2。藉此,與同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兩者的直徑尺寸不同,對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在組裝上可有防呆的效果,可提升組裝過程中的辨識效率。其中,ΦD1 ≠ ΦD2可例如為ΦD1 < ΦD2或ΦD1 > ΦD2。
主滾動支承件的數量可為多個,在這些主滾動支承件中可有至少兩個主滾動支承件面對第一透鏡載體,且所述至少兩個主滾動支承件之間設置有一第一緩衝支承件。藉此,第一緩衝支承件可降低主滾動支承件之間的滾動阻力,從而可降低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驅動耗能。
輔助滾動支承件的數量可為多個,這些輔助滾動支承件中可有至少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面對第一透鏡載體,且所述至少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之間設置有一第二緩衝支承件。藉此,第二緩衝支承件可降低輔助滾動支承件之間的滾動阻力,從而可降低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驅動耗能。
與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1,與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2,第一緩衝支承件的直徑為ΦD3,第二緩衝支承件的直徑為ΦD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ΦD3 < ΦD1;以及ΦD4 < ΦD2。藉此,可降低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驅動耗能。其中,透鏡載體組僅與所面對的主滾動支承件之中最大直徑者和所面對的輔助滾動支承件之中最大直徑者實體接觸。
主滾動支承件的數量為N1,輔助滾動支承件的數量為N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N2 ≤ N1。藉此,適當的主滾動支承件與輔助滾動支承件數量配置,可最佳化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驅動效率。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可進一步包含一光線轉折元件,且光線轉折元件用以將一入光光路轉折進入至少一光學透鏡。藉此,透過光線轉折元件的配置,有助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體積小型化。其中,光線轉折元件可例如為反射鏡(Mirror)或稜鏡(Prism),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其中,來自成像鏡頭物側且尚未被光線轉折元件轉折的入射光線定義為入光光路。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包含一成像鏡頭、一透鏡載體組、一底座、一滾動支承件組以及一驅動機構。
成像鏡頭具有多個光學透鏡,且成像鏡頭具有通過光學透鏡的一光軸。
透鏡載體組包含一第一透鏡載體以及一第二透鏡載體,其中第一透鏡載體容置至少一光學透鏡,且第二透鏡載體容置至少另一光學透鏡。
底座包含一導引溝槽組,且導引溝槽組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一第二導引溝槽以及一第三導引溝槽,其中第一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並且面對第一透鏡載體與第二透鏡載體,第二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且僅面對第一透鏡載體,且第三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且僅面對第二透鏡載體。更進一步來說,所述第二導引溝槽「僅面對」第一透鏡載體是指第二導引溝槽沒有面對第二透鏡載體,類似地第三導引溝槽「僅面對」第二透鏡載體是指第三導引溝槽沒有面對第一透鏡載體。如此,透鏡載體組的第一透鏡載體和第二透鏡載體共用第一導引溝槽,使透鏡載體組為部分共軌設計。
滾動支承件組設置於透鏡載體組與底座之間,使透鏡載體組相對於底座具有一平移自由度。滾動支承件組包含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以及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其中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透鏡載體組與第一導引溝槽之間,且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透鏡載體組與第一導引溝槽以外的其他導引溝槽之間。其中,滾動支承件組與透鏡載體組實體接觸,且滾動支承件組與底座實體接觸。其中,第一導引溝槽與主滾動支承件兩點接觸,藉以可確保主滾動支承件沿光軸方向移動的直進性,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其中,第一導引溝槽以外的其他導引溝槽皆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單點接觸,藉以可補償剩餘的組裝公差,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特別說明的是,上述主滾動支承件和輔助滾動支承件與導引溝槽之間的接觸形式有所差異,其中主滾動支承件與第一導引溝槽為兩點接觸,從而主滾動支承件被限制於僅能沿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移動,而輔助滾動支承件與第一導引溝槽以外的其他導引溝槽則為單點接觸,從而允許輔助滾動支承件可在沿垂直於光軸的方向有些微偏移,使輔助滾動支承件除了用於支撐透鏡載體組外亦可吸收多餘組裝公差。
驅動機構用以驅動透鏡載體組沿平行光軸的方向移動。其中,滾動支承件組的主滾動支承件使透鏡載體組被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第一導引溝槽相對於底座移動。
與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1,與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ΦD1 ≠ ΦD2。藉此,與同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兩者的直徑尺寸不同,對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在組裝上可有防呆的效果,可提升組裝過程中的辨識效率。其中,ΦD1 ≠ ΦD2可例如為ΦD1 < ΦD2或ΦD1 > ΦD2。
第一導引溝槽在平行光軸的方向上可具有相同的橫截面積。藉此,有助於增加模具的設計裕度,可對應不同驅動形式的導引溝槽需求。
第一導引溝槽在平行光軸的方向上可具有不同的橫截面積。藉此,可提供止動機制與底座一體成型的可行性,從而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
第一導引溝槽可具有一漸擴面。藉此,可具有使止動機制的止動效果較佳的構形設計。其中,所述漸擴面可例如為由成像鏡頭的物側往像側沿平行光軸的方向漸擴,或者可例如為由成像鏡頭的像側往物側沿平行光軸的方向漸擴,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主滾動支承件的數量可為多個,漸擴面的最小寬度為W,主滾動支承件中的最大直徑為ΦD5,其可滿足下列條件:W < ΦD5。藉此,使漸擴面具有止動機制,並此條件範圍為使止動機制的止動效果較佳的尺寸設定,可限制主滾動支承件沿平行光軸方向的移動範圍。所述主滾動支承件中的最大直徑可指在所有主滾動支承件之中具有最大直徑的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包含一成像鏡頭、一透鏡載體組、一底座、至少兩個滾動支承件組以及一驅動機構。
成像鏡頭具有多個光學透鏡,且成像鏡頭具有通過光學透鏡的一光軸。
透鏡載體組包含一第一透鏡載體以及一第二透鏡載體,其中第一透鏡載體容置至少一光學透鏡,且第二透鏡載體容置至少另一光學透鏡。
底座包含至少兩個導引溝槽組,且所述至少兩個導引溝槽組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組以及一第二導引溝槽組。第一導引溝槽組面對第一透鏡載體,且第一導引溝槽組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以及一第二導引溝槽,其中第一導引溝槽與第二導引溝槽皆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且第二導引溝槽與第一導引溝槽相對設置。第二導引溝槽組面對第二透鏡載體,且第二導引溝槽組包含一第三導引溝槽以及一第四導引溝槽,其中第三導引溝槽與第四導引溝槽皆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且第四導引溝槽與第三導引溝槽相對設置。
這些滾動支承件組設置於透鏡載體組與底座之間,使透鏡載體組相對於底座具有一平移自由度。這些滾動支承件組包含一第一滾動支承件組以及一第二滾動支承件組。第一滾動支承件組包含至少一第一主滾動支承件以及至少一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其中第一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第一透鏡載體與第一導引溝槽之間,且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第一透鏡載體與第二導引溝槽之間。第二滾動支承件組包含至少一第二主滾動支承件以及至少一第二輔助滾動支承件,其中第二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第二透鏡載體與第三導引溝槽之間,且第二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第二透鏡載體與第四導引溝槽之間。其中,這些滾動支承件組與透鏡載體組實體接觸,且這些滾動支承件組與底座實體接觸。其中,第一導引溝槽和第三導引溝槽皆與主滾動支承件兩點接觸,藉以可確保主滾動支承件沿光軸方向移動的直進性,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其中,第一導引溝槽和第三導引溝槽以外的其他導引溝槽皆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單點接觸,藉以可補償剩餘的組裝公差,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特別說明的是,上述主滾動支承件和輔助滾動支承件與導引溝槽之間的接觸形式有所差異,其中主滾動支承件與第一導引溝槽或第三導引溝槽為兩點接觸,從而主滾動支承件被限制於僅能沿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移動,而輔助滾動支承件與第一導引溝槽和第三導引溝槽以外的其他導引溝槽則為單點接觸,從而允許輔助滾動支承件可在沿垂直於光軸的方向有些微偏移,使輔助滾動支承件除了用於支撐透鏡載體組外亦可吸收多餘組裝公差。其中,第二導引溝槽和第四導引溝槽分別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單點接觸,從而可吸收組裝過程中所產生的組裝歪斜,藉以提升良品率。
驅動機構用以驅動透鏡載體組沿平行光軸的方向移動。其中,第一主滾動支承件使第一透鏡載體被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第一導引溝槽相對於底座移動,且第二主滾動支承件使第二透鏡載體被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第三導引溝槽相對於底座移動。
與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第一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1,與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ΦD1 ≠ ΦD2。藉此,與同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兩者的直徑尺寸不同,對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在組裝上可有防呆的效果,可提升組裝過程中的辨識效率。其中,ΦD1 ≠ ΦD2可例如為ΦD1 < ΦD2或ΦD1 > ΦD2。
第一導引溝槽組與第二導引溝槽組之間在沿垂直光軸的方向上可有重疊。藉此,有助於增加模具的設計裕度,可對應不同驅動形式的導引溝槽需求。所述兩元件之間有重疊,可指兩元件之間有部分重疊或完全重疊。
第一導引溝槽組與第二導引溝槽組之間在沿平行光軸的方向上可無重疊。藉此,有助於增加模具的設計裕度,可對應不同驅動形式的導引溝槽需求。
第一導引溝槽組與第二導引溝槽組之間在沿垂直光軸的方向上可無重疊。藉此,有助於增加模具的設計裕度,可對應不同驅動形式的導引溝槽需求。
第一導引溝槽組與第二導引溝槽組之間在沿平行光軸的方向上可有重疊。藉此,有助於增加模具的設計裕度,可對應不同驅動形式的導引溝槽需求。所述兩元件之間有重疊,可指兩元件之間有部分重疊或完全重疊。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包含一成像鏡頭、一透鏡載體、一光線轉折元件、一底座、一滾動支承件組以及一驅動機構。
成像鏡頭具有多個光學透鏡,且成像鏡頭具有通過光學透鏡的一光軸。
透鏡載體容置至少一光學透鏡。光線轉折元件用以將一入光光路轉折進入至少一光學透鏡。其中,光學透鏡包含至少一物側光學透鏡,且物側光學透鏡位於光線轉折元件的物側。其中,來自成像鏡頭物側且尚未被光線轉折元件轉折的入射光線定義為入光光路。
底座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以及一第二導引溝槽,其中第一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並面對透鏡載體,第二導引溝槽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並與第一導引溝槽相對設置,且第二導引溝槽面對透鏡載體。其中,光線轉折元件與底座無相對位移,且物側光學透鏡與底座亦無相對位移。
滾動支承件組設置於透鏡載體與底座之間,使透鏡載體相對於底座具有一平移自由度。滾動支承件組包含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以及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其中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透鏡載體與第一導引溝槽之間,且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透鏡載體與第二導引溝槽之間。其中,滾動支承件組與透鏡載體實體接觸,且滾動支承件組與底座實體接觸。其中,第一導引溝槽與主滾動支承件兩點接觸,藉以可確保主滾動支承件沿光軸方向移動的直進性,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其中,第二導引溝槽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單點接觸,從而可補償剩餘的組裝公差,並吸收組裝過程中所產生的組裝歪斜,藉以提升良品率,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特別說明的是,上述主滾動支承件和輔助滾動支承件與導引溝槽之間的接觸形式有所差異,其中主滾動支承件與第一導引溝槽為兩點接觸,從而主滾動支承件被限制於僅能沿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移動,而輔助滾動支承件與第二導引溝槽則為單點接觸,從而允許輔助滾動支承件可在沿垂直於光軸的方向有些微偏移,使輔助滾動支承件除了用於支撐透鏡載體組外亦可吸收多餘組裝公差。
驅動機構用以驅動透鏡載體沿平行光軸的方向移動。其中,滾動支承件組的主滾動支承件使透鏡載體被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第一導引溝槽相對於底座移動。
與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1,與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ΦD1 ≠ ΦD2。藉此,與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兩者的直徑尺寸不同,對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在組裝上可有防呆的效果,可提升組裝過程中的辨識效率。其中,ΦD1 ≠ ΦD2可例如為ΦD1 < ΦD2或ΦD1 > ΦD2。
底座可進一步包含一透鏡載體結構,且透鏡載體結構容置至少另一光學透鏡。藉此,有助於增加光學設計的設計裕度,可對應更高規格的光學需求。
容置於透鏡載體結構的光學透鏡與底座之間可無相對位移。藉此,更容易將光學透鏡安裝於理想的位置,以提升成像品質。此外,僅有容置於透鏡載體的光學透鏡與底座之間可有相對位移。
光線轉折元件可包含一光學有效部,且入光光路通過光學有效部。藉此,有助於整合轉折光路功能與屈光度於同一光線轉折元件上,可降低生產成本。
光線轉折元件透過光學有效部將入光光路匯聚後,再將入光光路轉折進入至少一光學透鏡。藉此,透過光線轉折元件的配置,可縮短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光軸方向的總長度,從而實現體積小型化。
光線轉折元件可包含一局部縮減,且局部縮減由光線轉折元件的邊緣朝光線轉折元件的中心縮減。藉此,可具有較佳空間利用率的構形配置,有助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體積小型化。
物側光學透鏡具有一中心軸,且物側光學透鏡可具有沿垂直於中心軸的一直線方向縮減的外徑縮減結構。藉此,可具有較佳空間利用率的構形配置,有助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體積小型化。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驅動模組。
上述本發明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至圖9,其中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2繪示圖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分解示意圖,圖3繪示圖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側分解示意圖,圖4繪示圖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不包含外殼的立體示意圖,圖5繪示圖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上視示意圖,圖6繪示圖5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6-6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7繪示圖5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7-7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8繪示圖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的立體示意圖,且圖9繪示圖8之底座的上視示意圖。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包含一外殼10、一成像鏡頭11、一透鏡載體組12、一底座13、一滾動支承件組14以及一驅動機構15。其中,外殼10安裝於底座13並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以供透鏡載體組12可滑動地設置於其中。成像鏡頭11具有多個光學透鏡LE,且成像鏡頭11具有通過光學透鏡LE的一光軸OA。
透鏡載體組12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載體121以及一第二透鏡載體122,其中第一透鏡載體121容置部分光學透鏡LE,且第二透鏡載體122容置其他光學透鏡LE。其中,各透鏡載體所容置的光學透鏡的數量可為一片或多片,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底座13包含一導引溝槽組130,且導引溝槽組130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131、一第二導引溝槽132以及一第三導引溝槽133,其中第一導引溝槽131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並面對第一透鏡載體121與第二透鏡載體122。第二導引溝槽132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且僅面對第一透鏡載體121,且第三導引溝槽133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且僅面對第二透鏡載體122。更進一步來說,第一導引溝槽131延伸至第一透鏡載體121與第二透鏡載體122下方,第二導引溝槽132未延伸至第二透鏡載體122下方而沒有面對第二透鏡載體122,且第三導引溝槽133未延伸至第一透鏡載體121下方而沒有面對第一透鏡載體121。在本實施例中,透鏡載體組12的第一透鏡載體121和第二透鏡載體122共用第一導引溝槽131,使透鏡載體組12為部分共軌設計。
滾動支承件組14設置於透鏡載體組12與底座13之間,且滾動支承件組14實體接觸透鏡載體組12及底座13,從而使透鏡載體組12相對於底座13具有一平移自由度。滾動支承件組14包含四個主滾動支承件141以及四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其中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設置於第一透鏡載體121與第一導引溝槽131之間,另外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設置於第二透鏡載體122與第一導引溝槽131之間,且其中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設置於第一透鏡載體121與第二導引溝槽132之間,另外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設置於第二透鏡載體122與第三導引溝槽133之間。本實施例的主滾動支承件141和輔助滾動支承件142皆為剛性圓珠。
如圖6所示,第一導引溝槽131與主滾動支承件141為兩點接觸,藉以可確保主滾動支承件141沿光軸OA方向移動的直進性。另外,第二導引溝槽132和第三導引溝槽133皆與輔助滾動支承件142為單點接觸,藉以可補償剩餘的組裝公差。
如圖8和圖9所示,第一導引溝槽131在平行光軸OA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橫截面積,從而使第一導引溝槽131在具有較小的橫截面積處可形成止動機制以止擋主滾動支承件141,並可提供止動機制與底座13一體成型的可行性。並且,第一導引溝槽131具有一漸擴面GWS,且漸擴面GWS由成像鏡頭11的物側往像側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漸擴,從而可具有使止動機制的止動效果較佳的構形設計。
驅動機構15包含一軟性電路板150、多個驅動磁石151以及多個驅動線圈152。軟性電路板150貼附於底座13,驅動磁石151設置於透鏡載體組12的相對兩側,且驅動線圈152設置於軟性電路板150並分別與驅動磁石151對應設置。驅動機構15透過驅動磁石151和驅動線圈152共同產生一驅動力,以驅動透鏡載體組12移動,並配合滾動支承件組14的主滾動支承件141,使透鏡載體組12被驅動機構15驅動後可沿第一導引溝槽131(亦即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相對於底座13移動。其中,透鏡載體組12的第一透鏡載體121和第二透鏡載體122之間可具有相對位移。
與第一透鏡載體121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141的直徑為ΦD1,與第一透鏡載體121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142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ΦD1 < ΦD2。藉此,與同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兩者的直徑尺寸不同,對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在組裝上可有防呆的效果,可提升組裝過程中的辨識效率。在本實施例中,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及第一導引溝槽131之間的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的直徑可皆為ΦD1且皆與第一透鏡載體121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及第一導引溝槽131之間的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1且與第一透鏡載體121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1且不與第一透鏡載體121實體接觸。類似地,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及第二導引溝槽132之間的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的直徑可皆為ΦD2且皆與第一透鏡載體121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及第二導引溝槽132之間的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2且與第一透鏡載體121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2且不與第一透鏡載體121實體接觸。
漸擴面GWS的最小寬度為W,主滾動支承件141之中具有最大直徑的主滾動支承件141的直徑為ΦD5,其滿足下列條件:W < ΦD5。藉此,使漸擴面GWS具有止動機制,並此條件範圍為使止動機制的止動效果較佳的尺寸設定,可限制主滾動支承件141沿平行光軸OA方向的移動範圍。在本實施例中,位於第二透鏡載體122及第一導引溝槽131之間的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的直徑可皆為ΦD5且皆與第二透鏡載體122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位於第二透鏡載體122及第一導引溝槽131之間的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5且與第二透鏡載體122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5且不與第二透鏡載體122實體接觸。
主滾動支承件141的數量為N1,輔助滾動支承件142的數量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N2 = N1。藉此,適當的主滾動支承件141與輔助滾動支承件142數量配置,可最佳化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的驅動效率。在本實施例中,主滾動支承件141的數量N1為四個,且輔助滾動支承件142的數量N2亦為四個。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10至圖18,其中圖1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11繪示圖1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分解示意圖,圖12繪示圖1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側分解示意圖,圖13繪示圖1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不包含外殼的立體示意圖,圖14繪示圖13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上視示意圖,圖15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15-15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16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16-16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17繪示圖1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的立體示意圖,且圖18繪示圖17之底座的上視示意圖。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b包含一外殼10b、一成像鏡頭11b、一透鏡載體組12b、一底座13b、兩個滾動支承件組14b、24b以及一驅動機構15b。其中,外殼10b安裝於底座13b並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以供透鏡載體組12b可滑動地設置於其中。成像鏡頭11b具有多個光學透鏡LE,且成像鏡頭11b具有通過光學透鏡LE的一光軸OA。
透鏡載體組12b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載體121b以及一第二透鏡載體122b,其中第一透鏡載體121b容置部分光學透鏡LE,且第二透鏡載體122b容置其他光學透鏡LE。
底座13b包含兩個導引溝槽組130b、230b,其分別為一第一導引溝槽組130b以及一第二導引溝槽組230b。第一導引溝槽組130b面對第一透鏡載體121b,且第一導引溝槽組130b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131b以及一第二導引溝槽132b,其中第一導引溝槽131b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且第二導引溝槽132b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並與第一導引溝槽131b相對設置。第二導引溝槽組230b面對第二透鏡載體122b,且第二導引溝槽組230b包含一第三導引溝槽231b以及一第四導引溝槽232b,其中第三導引溝槽231b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且第四導引溝槽232b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並與第三導引溝槽231b相對設置。
滾動支承件組14b、24b設置於透鏡載體組12b與底座13b之間,且滾動支承件組14b、24b實體接觸透鏡載體組12b及底座13b,從而使透鏡載體組12b相對於底座13b具有一平移自由度。滾動支承件組14b、24b分別為一第一滾動支承件組14b以及一第二滾動支承件組24b。第一滾動支承件組14b包含兩個第一主滾動支承件141b以及兩個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142b,其中第一主滾動支承件141b設置於第一透鏡載體121b與第一導引溝槽131b之間,且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142b設置於第一透鏡載體121b與第二導引溝槽132b之間。第二滾動支承件組24b包含兩個第二主滾動支承件241b以及兩個第二輔助滾動支承件242b,其中第二主滾動支承件241b設置於第二透鏡載體122b與第三導引溝槽231b之間,且第二輔助滾動支承件242b設置於第二透鏡載體122b與第四導引溝槽232b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引溝槽131b與第一主滾動支承件141b為兩點接觸,且第三導引溝槽231b與第二主滾動支承件241b為兩點接觸(如圖15所示),藉以可確保主滾動支承件141b、241b沿光軸OA方向移動的直進性。另外,第二導引溝槽132b與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142b為單點接觸,且第四導引溝槽232b與第二輔助滾動支承件242b為單點接觸(如圖15所示),從而可補償剩餘的組裝公差,並吸收組裝過程中所產生的組裝歪斜,藉以提升良品率。
驅動機構15b包含一軟性電路板150b、多個驅動磁石151b以及多個驅動線圈152b。軟性電路板150b貼附於底座13b,驅動磁石151b設置於透鏡載體組12b的相對兩側,且驅動線圈152b設置於軟性電路板150b並分別與驅動磁石151b對應設置。驅動機構15b透過驅動磁石151b和驅動線圈152b共同產生一驅動力,以驅動透鏡載體組12b移動,並配合滾動支承件組14b、24b的主滾動支承件141b、241b,使透鏡載體組12b被驅動機構15b驅動後可分別沿第一導引溝槽131b與第三導引溝槽231b (亦即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相對於底座13b移動。其中,透鏡載體組12b的第一透鏡載體121b和第二透鏡載體122b之間可具有相對位移。
與第一透鏡載體121b實體接觸的第一主滾動支承件141b的直徑為ΦD1,與第一透鏡載體121b實體接觸的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142b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ΦD1 > ΦD2。藉此,與同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兩者的直徑尺寸不同,對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在組裝上可有防呆的效果,可提升組裝過程中的辨識效率。在本實施例中,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b及第一導引溝槽131b之間的兩個第一主滾動支承件141b的直徑可皆為ΦD1且皆與第一透鏡載體121b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b及第一導引溝槽131b之間的兩個第一主滾動支承件141b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1且與第一透鏡載體121b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1且不與第一透鏡載體121b實體接觸。類似地,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b及第二導引溝槽132b之間的兩個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142b的直徑可皆為ΦD2且皆與第一透鏡載體121b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b及第二導引溝槽132b之間的兩個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142b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2且與第一透鏡載體121b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2且不與第一透鏡載體121b實體接觸。
主滾動支承件141b、241b的數量為N1,輔助滾動支承件142b、242b的數量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N2 = N1。藉此,適當的主滾動支承件141b、241b與輔助滾動支承件142b、242b數量配置,可最佳化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b的驅動效率。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主滾動支承件141b加上第二主滾動支承件241b的數量N1為四個,且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142b加上第二輔助滾動支承件242b的數量N2亦為四個。
如圖17和圖18所示,第一導引溝槽組130b(即第一導引溝槽131b和第二導引溝槽132b)與第二導引溝槽組230b(即第三導引溝槽231b和第四導引溝槽232b)之間在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上無重疊,且第一導引溝槽組130b與第二導引溝槽組230b之間在沿垂直光軸OA的方向上亦無重疊。藉此,有助於增加模具的設計裕度,可對應不同驅動形式的導引溝槽需求。
然而,本發明不以上述導引溝槽組的態樣為限。請參照圖19和圖20,其中圖19繪示圖1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的另一實施態樣的上視示意圖,且圖20繪示圖1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的又另一實施態樣的上視示意圖。
如圖19所示,在一實施態樣中,第一導引溝槽組130b2與第二導引溝槽組230b2之間在沿垂直光軸OA的方向上有重疊,而第一導引溝槽組130b2與第二導引溝槽組230b2之間在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上則無重疊。
如圖20所示,在一實施態樣中,第一導引溝槽組130b3與第二導引溝槽組230b3之間在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上有重疊,而第一導引溝槽組130b3與第二導引溝槽組230b3之間在沿垂直光軸OA的方向上則無重疊。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21至圖29,其中圖2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22繪示圖2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分解示意圖,圖23繪示圖2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側分解示意圖,圖24繪示圖2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不包含外殼的立體示意圖,圖25繪示圖2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上視示意圖,圖26繪示圖25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26-26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27繪示圖25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27-27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28繪示圖2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的立體示意圖,且圖29繪示圖28之底座的上視示意圖。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c包含一外殼10c、一成像鏡頭11c、一透鏡載體組12c、一底座13c、一滾動支承件組14c以及一驅動機構15c。其中,外殼10c安裝於底座13c並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以供透鏡載體組12c可滑動地設置於其中。成像鏡頭11c具有多個光學透鏡LE,且成像鏡頭11c具有通過光學透鏡LE的一光軸OA。
透鏡載體組12c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載體121c以及一第二透鏡載體122c,其中第一透鏡載體121c容置部分光學透鏡LE,且第二透鏡載體122c容置其他光學透鏡LE。
底座13c包含一導引溝槽組130c,且導引溝槽組130c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131c、一第二導引溝槽132c以及一第三導引溝槽133c,其中第一導引溝槽131c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並面對第一透鏡載體121c與第二透鏡載體122c,第二導引溝槽132c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且僅面對第一透鏡載體121c,且第三導引溝槽133c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且僅面對第二透鏡載體122c。更進一步來說,第一導引溝槽131c延伸至第一透鏡載體121c與第二透鏡載體122c下方,第二導引溝槽132c未延伸至第二透鏡載體122c下方而沒有面對第二透鏡載體122c,且第三導引溝槽133c未延伸至第一透鏡載體121c下方而沒有面對第一透鏡載體121c。在本實施例中,透鏡載體組12c的第一透鏡載體121c和第二透鏡載體122c共用第一導引溝槽131c,使透鏡載體組12c為部分共軌設計。
滾動支承件組14c設置於透鏡載體組12c與底座13c之間,且滾動支承件組14c實體接觸透鏡載體組12c及底座13c,從而使透鏡載體組12c相對於底座13c具有一平移自由度。滾動支承件組14c包含四個主滾動支承件141c以及四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c,其中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c設置於第一透鏡載體121c與第一導引溝槽131c之間,另外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c設置於第二透鏡載體122c與第一導引溝槽131c之間,且其中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c設置於第一透鏡載體121c與第二導引溝槽132c之間,另外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c設置於第二透鏡載體122c與第三導引溝槽133c之間。
如圖26所示,第一導引溝槽131c與主滾動支承件141c為兩點接觸,藉以可確保主滾動支承件141c沿光軸OA方向移動的直進性。另外,第二導引溝槽132c和第三導引溝槽133c皆與輔助滾動支承件142c為單點接觸,藉以可補償剩餘的組裝公差。
如圖28和圖29所示,第一導引溝槽131c在平行光軸OA的方向上具有相同的橫截面積,有助於增加模具的設計裕度,可對應不同驅動形式的導引溝槽需求。
驅動機構15c包含一軟性電路板150c、多個驅動磁石151c以及多個驅動線圈152c。軟性電路板150c貼附於底座13c,驅動磁石151c設置於透鏡載體組12c的相對兩側,且驅動線圈152c設置於軟性電路板150c並分別與驅動磁石151c對應設置。驅動機構15c透過驅動磁石151c和驅動線圈152c共同產生一驅動力,以驅動透鏡載體組12c移動,並配合滾動支承件組14c的主滾動支承件141c,使透鏡載體組12c被驅動機構15c驅動後可沿第一導引溝槽131c(亦即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相對於底座13c移動。其中,透鏡載體組12c的第一透鏡載體121c和第二透鏡載體122c之間可具有相對位移。
與第一透鏡載體121c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141c的直徑為ΦD1,與第一透鏡載體121c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142c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ΦD1 > ΦD2。藉此,與同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兩者的直徑尺寸不同,對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在組裝上可有防呆的效果,可提升組裝過程中的辨識效率。在本實施例中,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c及第一導引溝槽131c之間的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c的直徑可皆為ΦD1且皆與第一透鏡載體121c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c及第一導引溝槽131c之間的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c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1且與第一透鏡載體121c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1且不與第一透鏡載體121c實體接觸。類似地,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c及第二導引溝槽132c之間的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c的直徑可皆為ΦD2且皆與第一透鏡載體121c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c及第二導引溝槽132c之間的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c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2且與第一透鏡載體121c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2且不與第一透鏡載體121c實體接觸。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位於第二透鏡載體122c及第一導引溝槽131c之間的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c的直徑可皆為ΦD6且皆與第二透鏡載體122c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位於第二透鏡載體122c及第一導引溝槽131c之間的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c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6且與第二透鏡載體122c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6且不與第二透鏡載體122c實體接觸。其中,ΦD6與ΦD1可為相等亦可為不相等,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主滾動支承件141c的數量為N1,輔助滾動支承件142c的數量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N2 = N1。藉此,適當的主滾動支承件141c與輔助滾動支承件142c數量配置,可最佳化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c的驅動效率。在本實施例中,主滾動支承件141c的數量N1為四個,且輔助滾動支承件142c的數量N2亦為四個。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30至圖39,其中圖3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31繪示圖3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分解示意圖,圖32繪示圖3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側分解示意圖,圖33繪示圖3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不包含軟性電路板和驅動線圈的立體示意圖,圖34繪示圖33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上視示意圖,圖35繪示圖3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35-35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36繪示圖3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36-36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37繪示圖3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37-37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38繪示圖3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滾動支承件組、緩衝支承件和光線轉折元件的立體示意圖,且圖39繪示圖38之底座、滾動支承件組、緩衝支承件和光線轉折元件的上視示意圖。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d包含一外殼10d、一成像鏡頭11d、一透鏡載體組12d、一光線轉折元件16d、一底座13d、一滾動支承件組14d以及一驅動機構15d。其中,外殼10d安裝於底座13d並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以供透鏡載體組12d可滑動地設置於其中。成像鏡頭11d具有多個光學透鏡LE,且成像鏡頭11d具有通過光學透鏡LE的一光軸OA。
透鏡載體組12d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載體121d以及一第二透鏡載體122d,其中第一透鏡載體121d容置部分光學透鏡LE,且第二透鏡載體122d容置其他光學透鏡LE。
光線轉折元件16d設置於底座13d並位於透鏡載體組12d的物側,用以將入光光路PL轉折進入光學透鏡LE,其有助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d的體積小型化。在本實施例中,光線轉折元件16d為稜鏡。
底座13d包含一導引溝槽組130d,且導引溝槽組130d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131d以及一第二導引溝槽132d,其中第一導引溝槽131d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並面對第一透鏡載體121d與第二透鏡載體122d,第二導引溝槽132d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並與第一導引溝槽131d相對設置,且第二導引溝槽132d面對第一透鏡載體121d與第二透鏡載體122d。在本實施例中,透鏡載體組12d的第一透鏡載體121d和第二透鏡載體122d共用第一導引溝槽131d與第二導引溝槽132d,使透鏡載體組12d為共軌設計。
滾動支承件組14d設置於透鏡載體組12d與底座13d之間,且滾動支承件組14d實體接觸透鏡載體組12d及底座13d,從而使透鏡載體組12d相對於底座13d具有一平移自由度。滾動支承件組14d包含四個主滾動支承件141d以及三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d,其中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d設置於第一透鏡載體121d與第一導引溝槽131d之間,另外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d設置於第二透鏡載體122d與第一導引溝槽131d之間,且其中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d設置於第一透鏡載體121d與第二導引溝槽132d之間,另外一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d設置於第二透鏡載體122d與第二導引溝槽132d之間。
面對第一透鏡載體121d的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d之間設置有一第一緩衝支承件171d,藉以可降低主滾動支承件141d之間的滾動阻力,從而可降低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d的驅動耗能。此外,面對第二透鏡載體122d的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d之間亦設置有另一第一緩衝支承件171d。
面對第一透鏡載體121d的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d之間設置有一第二緩衝支承件172d,藉以可降低輔助滾動支承件142d之間的滾動阻力,從而可降低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d的驅動耗能。
如圖37所示,第一導引溝槽131d與主滾動支承件141d為兩點接觸,藉以可確保主滾動支承件141d沿光軸OA方向移動的直進性。另外,如圖35所示,第二導引溝槽132d與輔助滾動支承件142d為單點接觸,藉以可補償剩餘的組裝公差。
如圖38和圖39所示,第一導引溝槽131d在平行光軸OA的方向上具有相同的橫截面積,有助於增加模具的設計裕度,可對應不同驅動形式的導引溝槽需求。
驅動機構15d包含一軟性電路板150d、多個驅動磁石151d以及多個驅動線圈152d。軟性電路板150d貼附於外殼10d。驅動磁石151d設置於透鏡載體組12d的相對兩側,且其中一側的驅動磁石151d皆設置於第一透鏡載體121d上,而另外一側的驅動磁石151d皆設置於第二透鏡載體122d上。驅動線圈152d設置於軟性電路板150d並分別與驅動磁石151d對應設置。驅動機構15d透過驅動磁石151d和驅動線圈152d共同產生一驅動力,以驅動透鏡載體組12d移動,並配合滾動支承件組14d的主滾動支承件141d,使透鏡載體組12d被驅動機構15d驅動後可沿第一導引溝槽131d(亦即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相對於底座13d移動。其中,透鏡載體組12d的第一透鏡載體121d和第二透鏡載體122d之間可具有相對位移。
與第一透鏡載體121d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141d的直徑為ΦD1,與第一透鏡載體121d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142d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ΦD1 < ΦD2。藉此,與同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兩者的直徑尺寸不同,對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在組裝上可有防呆的效果,可提升組裝過程中的辨識效率。在本實施例中,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d及第一導引溝槽131d之間的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d的直徑可皆為ΦD1且皆與第一透鏡載體121d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d及第一導引溝槽131d之間的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d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1且與第一透鏡載體121d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1且不與第一透鏡載體121d實體接觸。類似地,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d及第二導引溝槽132d之間的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d的直徑可皆為ΦD2且皆與第一透鏡載體121d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位於第一透鏡載體121d及第二導引溝槽132d之間的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d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2且與第一透鏡載體121d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2且不與第一透鏡載體121d實體接觸。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位於第二透鏡載體122d及第一導引溝槽131d之間的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d的直徑可皆為ΦD5且皆與第二透鏡載體122d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位於第二透鏡載體122d及第一導引溝槽131d之間的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d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5且與第二透鏡載體122d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5且不與第二透鏡載體122d實體接觸。其中,ΦD5與ΦD1可為相等亦可為不相等,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與第一透鏡載體121d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141d的直徑為ΦD1,與第一透鏡載體121d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142d的直徑為ΦD2,第一緩衝支承件171d的直徑為ΦD3,第二緩衝支承件172d的直徑為ΦD4,其滿足下列條件:ΦD3 < ΦD1;以及ΦD4 < ΦD2。藉此,可降低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d的驅動耗能。
主滾動支承件141d的數量為N1,輔助滾動支承件142d的數量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N2 < N1。藉此,適當的主滾動支承件141d與輔助滾動支承件142d數量配置,可最佳化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d的驅動效率。在本實施例中,主滾動支承件141d的數量N1為四個,且輔助滾動支承件142d的數量N2為三個。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40至圖49,其中圖4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41繪示圖4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分解示意圖,圖42繪示圖4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側分解示意圖,圖43繪示圖4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不包含外殼的立體示意圖,圖44繪示圖43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剖切示意圖,圖45繪示圖43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上視示意圖,圖46繪示圖45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46-46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47繪示圖45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47-47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48繪示圖4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滾動支承件組和部分像側光學透鏡的立體示意圖,且圖49繪示圖48之底座和滾動支承件組的上視示意圖。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e包含一外殼10e、一成像鏡頭11e、一透鏡載體12e、一光線轉折元件16e、一底座13e、一滾動支承件組14e以及一驅動機構15e。其中,外殼10e安裝於底座13e並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以供透鏡載體12e可滑動地設置於其中。
成像鏡頭11e具有多個光學透鏡LE,且成像鏡頭11e具有通過光學透鏡LE的一光軸OA。光學透鏡LE包含多個物側光學透鏡OLE以及多個像側光學透鏡ILE,其中物側光學透鏡OLE位於像側光學透鏡ILE的物側。在本實施例中,物側光學透鏡OLE具有一中心軸CA,且物側光學透鏡OLE具有沿垂直於中心軸CA的一直線方向縮減的外徑縮減結構ORS,藉以可具有較佳空間利用率的構形配置,有助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體積小型化。
透鏡載體12e容置部分像側光學透鏡ILE。光線轉折元件16e位於透鏡載體12e的物側且位於物側光學透鏡OLE的像側,用以將入光光路PL轉折進入像側光學透鏡ILE,其有助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e的體積小型化。在本實施例中,光線轉折元件16e為稜鏡,且光線轉折元件16e包含一局部縮減LR,且局部縮減LR由光線轉折元件16e的邊緣朝光線轉折元件16e的中心縮減,藉以可具有較佳空間利用率的構形配置,有助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e的體積小型化。
底座13e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131e、一第二導引溝槽132e以及一透鏡載體結構134e。第一導引溝槽131e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並面對透鏡載體12e,第二導引溝槽132e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並與第一導引溝槽131e相對設置,且第二導引溝槽132e面對透鏡載體12e。透鏡載體結構134e容置其他像側光學透鏡ILE,其有助於增加光學設計的設計裕度,可對應更高規格的光學需求。
在本實施例中,容置於透鏡載體結構134e的像側光學透鏡ILE與底座13e之間無相對位移,如此可更容易將光學透鏡安裝於理想的位置,以提升成像品質。可理解地,僅有容置於透鏡載體12e的像側光學透鏡ILE與底座13e之間可有相對位移。
在本實施例中,光線轉折元件16e與底座13e無相對位移,且物側光學透鏡OLE與底座13e亦無相對位移。
滾動支承件組14e設置於透鏡載體12e與底座13e之間,且滾動支承件組14e實體接觸透鏡載體12e及底座13e,從而使透鏡載體12e相對於底座13e具有一平移自由度。滾動支承件組14e包含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e以及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e,其中主滾動支承件141e設置於透鏡載體12e與第一導引溝槽131e之間,且輔助滾動支承件142e設置於透鏡載體12e與第二導引溝槽132e之間。
如圖46所示,第一導引溝槽131e與主滾動支承件141e為兩點接觸,藉以可確保主滾動支承件141e沿光軸OA方向移動的直進性。另外,第二導引溝槽132e與輔助滾動支承件142e為單點接觸,從而可補償剩餘的組裝公差,並吸收組裝過程中所產生的組裝歪斜,藉以提升良品率。
驅動機構15e包含一軟性電路板150e、多個驅動磁石151e以及多個驅動線圈152e。軟性電路板150e貼附於底座13e,驅動磁石151e設置於透鏡載體12e的相對兩側,且驅動線圈152e設置於軟性電路板150e並分別與驅動磁石151e對應設置。驅動機構15e透過驅動磁石151e和驅動線圈152e共同產生一驅動力,以驅動透鏡載體12e移動,並配合滾動支承件組14e的主滾動支承件141e,使透鏡載體12e被驅動機構15e驅動後可沿第一導引溝槽131e(亦即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相對於底座13e移動。
與透鏡載體12e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141e的直徑為ΦD1,與透鏡載體12e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142e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ΦD1 > ΦD2。藉此,與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兩者的直徑尺寸不同,對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在組裝上可有防呆的效果,可提升組裝過程中的辨識效率。在本實施例中,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e的直徑可皆為ΦD1且皆與透鏡載體12e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e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1且與透鏡載體12e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1且不與透鏡載體12e實體接觸。類似地,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e的直徑可皆為ΦD2且皆與透鏡載體12e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e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2且與透鏡載體12e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2且不與透鏡載體12e實體接觸。
主滾動支承件141e的數量為N1,輔助滾動支承件142e的數量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N2 = N1。藉此,適當的主滾動支承件141e與輔助滾動支承件142e數量配置,可最佳化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e的驅動效率。在本實施例中,主滾動支承件141e的數量N1為兩個,且輔助滾動支承件142e的數量N2亦為兩個。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圖50至圖58,其中圖5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51繪示圖5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分解示意圖,圖52繪示圖5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側分解示意圖,圖53繪示圖5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不包含外殼的立體示意圖,圖54繪示圖53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上視示意圖,圖55繪示圖5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55-55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56繪示圖5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56-56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57繪示圖5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和滾動支承件組的立體示意圖,且圖58繪示圖57之底座和滾動支承件組的上視示意圖。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f包含一外殼10f、一成像鏡頭11f、一透鏡載體12f、一光線轉折元件16f、一底座13f、一滾動支承件組14f以及一驅動機構15f。其中,外殼10f安裝於底座13f並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以供透鏡載體12f可滑動地設置於其中。
成像鏡頭11f具有多個光學透鏡LE,且成像鏡頭11f具有通過光學透鏡LE的一光軸OA。光學透鏡LE包含多個物側光學透鏡OLE以及多個像側光學透鏡ILE,其中物側光學透鏡OLE位於像側光學透鏡ILE的物側。在本實施例中,物側光學透鏡OLE具有一中心軸CA,且物側光學透鏡OLE具有沿垂直於中心軸CA的一直線方向縮減的外徑縮減結構ORS,藉以可具有較佳空間利用率的構形配置,有助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體積小型化。
透鏡載體12f容置像側光學透鏡ILE。光線轉折元件16f位於透鏡載體12f的物側且位於物側光學透鏡OLE的像側,用以將入光光路PL轉折進入像側光學透鏡ILE,其有助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f的體積小型化。在本實施例中,光線轉折元件16f為稜鏡,且光線轉折元件16f包含一局部縮減LR以及一光學有效部OER。局部縮減LR由光線轉折元件16f的邊緣朝光線轉折元件16f的中心縮減,藉以可具有較佳空間利用率的構形配置,有助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f的體積小型化。如圖56所示,入光光路PL在通過光線轉折元件16f的光學有效部OER時,光學有效部OER將入光光路PL匯聚,再將入光光路PL轉折進入像側光學透鏡ILE,如此有助於整合轉折光路功能與屈光度於同一光線轉折元件上,可降低生產成本,且透過光線轉折元件的配置,可縮短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光軸方向的總長度,從而實現體積小型化。
底座13f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131f以及一第二導引溝槽132f。第一導引溝槽131f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並面對透鏡載體12f,第二導引溝槽132f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延伸並與第一導引溝槽131f相對設置,且第二導引溝槽132f面對透鏡載體12f。
在本實施例中,光線轉折元件16f與底座13f無相對位移,且物側光學透鏡OLE與底座13f亦無相對位移。
滾動支承件組14f設置於透鏡載體12f與底座13f之間,且滾動支承件組14f實體接觸透鏡載體12f及底座13f,從而使透鏡載體12f相對於底座13f具有一平移自由度。滾動支承件組14f包含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f以及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f,其中主滾動支承件141f設置於透鏡載體12f與第一導引溝槽131f之間,且輔助滾動支承件142f設置於透鏡載體12f與第二導引溝槽132f之間。
如圖55所示,第一導引溝槽131f與主滾動支承件141f為兩點接觸,藉以可確保主滾動支承件141f沿光軸OA方向移動的直進性。另外,第二導引溝槽132f與輔助滾動支承件142f為單點接觸,從而可補償剩餘的組裝公差,並吸收組裝過程中所產生的組裝歪斜,藉以提升良品率。
驅動機構15f包含一軟性電路板150f、多個驅動磁石151f以及多個驅動線圈152f。軟性電路板150f貼附於底座13f,驅動磁石151f設置於透鏡載體12f的相對兩側,且驅動線圈152f設置於軟性電路板150f並分別與驅動磁石151f對應設置。驅動機構15f透過驅動磁石151f和驅動線圈152f共同產生一驅動力,以驅動透鏡載體12f移動,並配合滾動支承件組14f的主滾動支承件141f,使透鏡載體12f被驅動機構15f驅動後可沿第一導引溝槽131f(亦即沿平行光軸OA的方向)相對於底座13f移動。
與透鏡載體12f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141f的直徑為ΦD1,與透鏡載體12f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142f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ΦD1 > ΦD2。藉此,與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與輔助滾動支承件兩者的直徑尺寸不同,對於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在組裝上可有防呆的效果,可提升組裝過程中的辨識效率。在本實施例中,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f的直徑可皆為ΦD1且皆與透鏡載體12f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兩個主滾動支承件141f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1且與透鏡載體12f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1且不與透鏡載體12f實體接觸。類似地,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f的直徑可皆為ΦD2且皆與透鏡載體12f實體接觸;或者,可能因為製造公差的關係,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142f之中僅有一者的直徑為ΦD2且與透鏡載體12f實體接觸,而另一者的直徑小於ΦD2且不與透鏡載體12f實體接觸。
主滾動支承件141f的數量為N1,輔助滾動支承件142f的數量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N2 = N1。藉此,適當的主滾動支承件141f與輔助滾動支承件142f數量配置,可最佳化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f的驅動效率。在本實施例中,主滾動支承件141f的數量N1為兩個,且輔助滾動支承件142f的數量N2亦為兩個。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圖59至圖61,其中圖5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60繪示圖59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且圖61繪示圖59之電子裝置的系統方塊圖。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4為一行動裝置,其中行動裝置可以是電腦、智慧型手機、智慧型穿戴裝置、空拍機或車用影像紀錄與顯示儀器等等,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電子裝置4包含取像裝置4k、取像裝置4a、取像裝置4b、取像裝置4c、取像裝置4d、取像裝置4e、取像裝置4f、取像裝置4g、閃光燈模組42、對焦輔助模組43、影像訊號處理器44(Image Signal Processor)、顯示裝置45、影像軟體處理器46以及生物識別感測器50。其中,取像裝置4k包含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d、一電子感光元件以及一影像穩定模組,且取像裝置4a包含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驅動模組1、一光線轉折元件(未另標示)、一電子感光元件以及一影像穩定模組。
取像裝置4k、取像裝置4a、取像裝置4b、取像裝置4c及取像裝置4d係皆配置於電子裝置4的同一側。取像裝置4e、取像裝置4f、取像裝置4g及顯示裝置45係皆配置於電子裝置4的另一側,並且顯示裝置45可為使用者介面,以使取像裝置4e及取像裝置4f可作為前置鏡頭以提供自拍功能,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取像裝置4b、取像裝置4c、取像裝置4d、取像裝置4e、取像裝置4f及取像裝置4g皆可包含本發明的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且皆可具有與取像裝置4k或取像裝置4a類似的結構配置。舉例來說,取像裝置4b、取像裝置4c、取像裝置4d、取像裝置4e、取像裝置4f及取像裝置4g各可包含一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一電子感光元件以及一影像穩定模組。
取像裝置4k為一超望遠取像裝置,取像裝置4a為一可變焦望遠取像裝置,取像裝置4b為一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4c為一超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4d為一微距取像裝置,取像裝置4e為一超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4f為一廣角取像裝置,且取像裝置4g為一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ToF)取像裝置。本實施例之取像裝置4k、取像裝置4a、取像裝置4b、取像裝置4c及取像裝置4d具有相異的視角,使電子裝置4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達到光學變焦的拍攝效果。舉例來說,超廣角取像裝置4c或4e具有105度至125度的最大視角,其能達成介於11mm至14mm之間等效焦距的影像。在此情況下所拍攝到的影像可參照圖62,係繪示有電子裝置4以介於11mm至14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其中所擷取到的影像包含整體教堂、周邊建築與廣場上的人物。圖62的影像具有較大的視角與景深,但常伴隨有較大的畸變。廣角取像裝置4b或4f具有70度至90度的最大視角,其能達成介於22mm至30mm之間等效焦距的影像。在此情況下所拍攝到的影像可參照圖63,係繪示有電子裝置4以介於22mm至30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其中所擷取到的影像包含整體教堂與教堂前的人物。可變焦望遠取像裝置4a具有10度至40度的最大視角,其能達成介於60mm至300mm之間等效焦距的影像,而可變焦望遠取像裝置4a能被視為可提供5倍的放大倍率。在此情況下所拍攝到的影像可參照圖64,係繪示有電子裝置4以介於60mm至300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其中所擷取到的影像包含教堂前方飛翔的鳥群。圖64的影像具有較小的視角與景深,使得可變焦望遠取像裝置4a可用於拍攝移動目標,驅動機構15d驅動透鏡載體組12d並帶動成像鏡頭11d對目標快速且連續的自動對焦,使目標物不會因為遠離對焦位置而模糊不清;在取像時,可變焦望遠取像裝置4a可進一步針對拍攝主題進行光學變焦,獲得更清晰的影像,其中取像裝置的放大倍率被定義為焦距最大值及最小值的比值,以此取像裝置為例,放大倍率為5倍。超望遠取像裝置4k具有4度至8度的最大視角,其能達成介於400mm至600mm之間等效焦距的影像。在此情況下所拍攝到的影像可參照圖65,係繪示有電子裝置4以介於400mm至600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其中所擷取到的影像包含教堂尖塔上方的天使像與十字架。圖65的影像具有更小的視角與景深,使得超望遠取像裝置4k的成像鏡頭11d更容易因抖動而失焦,因此驅動機構15d在提供驅動力使超望遠取像裝置4k的成像鏡頭11d對目標物聚焦時,可同時提供修正抖動的反饋力以達成光學防抖的功效。另外,取像裝置4g係可取得影像的深度資訊。上述電子裝置4以包含多個取像裝置4k、4a、4b、4c、4d、4e、4f、4g為例,但取像裝置的數量與配置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上述取像裝置所對應的等效焦距為一經過換算的估計值,其與實際焦距可能會因為成像鏡頭的設計以及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而不同。
當使用者拍攝被攝物OBJ時,電子裝置4利用取像裝置4k、取像裝置4a、取像裝置4b、取像裝置4c或取像裝置4d聚光取像,啟動閃光燈模組42進行補光,並使用對焦輔助模組43提供的被攝物OBJ之物距資訊進行快速對焦,再加上影像訊號處理器44進行影像最佳化處理,來進一步提升成像鏡頭所產生的影像品質。對焦輔助模組43可採用紅外線或雷射對焦輔助系統來達到快速對焦。
此外,電子裝置4亦可利用取像裝置4e、取像裝置4f或取像裝置4g進行拍攝。當取像裝置4e、取像裝置4f或取像裝置4g進行拍攝時,可有一提示燈4h發光以提醒使用者電子裝置4正在拍攝中。顯示裝置45可採用觸控螢幕或實體的拍攝按鈕451,配合影像軟體處理器46的多樣化功能進行影像拍攝以及影像處理。經由影像軟體處理器46處理後的影像可顯示於顯示裝置45。使用者還可透過顯示裝置45的影像回放按鍵452重播先前拍攝的影像,亦可透過取像裝置切換按鍵453以選取適合的取像裝置來進行拍攝,還可透過集成選單按鍵454來對當下的拍攝場景進行適合的拍攝條件調整。
進一步來說,電子裝置4更包含一電路板47,且電路板47承載多個電子元件48。取像裝置4k、4a、4b、4c、4d、4e、4f、4g透過電路板47上的連結器471電性連接電子元件48,其中電子元件48可包含一訊號發射模組481,可透過訊號發射模組481將影像傳遞至其他電子裝置或是雲端儲存。其中,訊號發射模組481可以是無線網路技術(Wireless Fidelity, WiFi)模組、藍牙模組、紅外線模組、網路服務模組或上述多種訊號發射的集成模組,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電子元件48亦可包含儲存單元482、隨機存取記憶體483以儲存影像訊號、陀螺儀484、位置定位器485以利電子裝置4的導航或定位。在本實施例中,影像訊號處理器44、影像軟體處理器46與隨機存取記憶體483整合成一個單晶片系統49,但本發明不以此配置為限。在部分其他實施例中,電子元件亦可以整合於取像裝置或亦可設置於多個電路板的其中一者。此外,生物識別感測器50可提供電子裝置4開機和解鎖等功能。
本發明的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不以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為限。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系統,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舉例來說,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裝置、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行車記錄器、倒車顯影裝置、多鏡頭裝置、辨識系統、體感遊戲機與穿戴式裝置等電子裝置中。前揭電子裝置僅是示範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際運用例子,並非限制本發明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運用範圍。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這些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1b,1c,1d,1e,1f:成像鏡頭驅動模組
10,10b,10c,10d,10e,10f:外殼
11,11b,11c,11d,11e,11f:成像鏡頭
12,12b,12c,12d:透鏡載體組
12e,12f:透鏡載體
121,121b,121c,121d:第一透鏡載體
122,122b,122c,122d:第二透鏡載體
13,13b,13c,13d,13e,13f:底座
130,130c,130d:導引溝槽組
130b,130b2,130b3:第一導引溝槽組
230b,230b2,230b3:第二導引溝槽組
131,131b,131c,131d,131e,131f:第一導引溝槽
132,132b,132c,132d,132e,132f:第二導引溝槽
133,231b,133c:第三導引溝槽
232b:第四導引溝槽
134e:透鏡載體結構
14,14c,14d,14e,14f:滾動支承件組
14b:第一滾動支承件組
24b:第二滾動支承件組
141,141c,141d,141e,141f:主滾動支承件
141b:第一主滾動支承件
241b:第二主滾動支承件
142,142c,142d,142e,142f:輔助滾動支承件
142b: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
242b:第二輔助滾動支承件
15,15b,15c,15d,15e,15f:驅動機構
150,150b,150c,150d,150e,150f:軟性電路板
151,151b,151c,151d,151e,151f:驅動磁石
152,152b,152c,152d,152e,152f:驅動線圈
16d,16e,16f:光線轉折元件
171d:第一緩衝支承件
172d:第二緩衝支承件
4:電子裝置
4a,4b,4c,4d,4e,4f,4g,4k:取像裝置
42:閃光燈模組
43:對焦輔助模組
44:影像訊號處理器
45:顯示裝置
451:拍攝按鈕
452:影像回放按鍵
453:取像裝置切換按鍵
454:集成選單按鍵
46:影像軟體處理器
47:電路板
471:連結器
48:電子元件
481:訊號發射模組
482:儲存單元
483:隨機存取記憶體
484:陀螺儀
485:位置定位器
49:單晶片系統
50:生物識別感測器
OBJ:被攝物
OA:光軸
CA:中心軸
LE:光學透鏡
OLE:物側光學透鏡
ORS:外徑縮減結構
ILE:像側光學透鏡
GWS:漸擴面
ΦD1:與透鏡載體(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主滾動支承件(第一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
ΦD2:與透鏡載體(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輔助滾動支承件(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
ΦD5:主滾動支承件中的最大直徑
ΦD6:位於第二透鏡載體及第一導引溝槽之間的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
W:漸擴面的最小寬度
N1:主滾動支承件的數量
N2:輔助滾動支承件的數量
PL:入光光路
LR:局部縮減
OER:光學有效部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2繪示圖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分解示意圖。
圖3繪示圖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側分解示意圖。
圖4繪示圖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不包含外殼的立體示意圖。
圖5繪示圖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6繪示圖5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6-6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7繪示圖5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7-7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8繪示圖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和滾動支承件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9繪示圖8之底座和滾動支承件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1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11繪示圖1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分解示意圖。
圖12繪示圖1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側分解示意圖。
圖13繪示圖1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不包含外殼的立體示意圖。
圖14繪示圖13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15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15-15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16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16-16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17繪示圖1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和滾動支承件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18繪示圖17之底座和滾動支承件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19繪示圖1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和滾動支承件組的另一實施態樣的上視示意圖。
圖20繪示圖1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和滾動支承件組的另一實施態樣的上視示意圖。
圖2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22繪示圖2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分解示意圖。
圖23繪示圖2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側分解示意圖。
圖24繪示圖2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不包含外殼的立體示意圖。
圖25繪示圖2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26繪示圖25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26-26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27繪示圖25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27-27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28繪示圖21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和滾動支承件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29繪示圖28之底座和滾動支承件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3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31繪示圖3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分解示意圖。
圖32繪示圖3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側分解示意圖。
圖33繪示圖3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不包含軟性電路板和驅動線圈的立體示意圖。
圖34繪示圖33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35繪示圖3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35-35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6繪示圖3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36-36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7繪示圖3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37-37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8繪示圖3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滾動支承件組、緩衝支承件和光線轉折元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39繪示圖38之底座、滾動支承件組、緩衝支承件和光線轉折元件的上視示意圖。
圖4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41繪示圖4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分解示意圖。
圖42繪示圖4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側分解示意圖。
圖43繪示圖4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不包含外殼的立體示意圖。
圖44繪示圖43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剖切示意圖。
圖45繪示圖43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46繪示圖45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46-46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47繪示圖45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47-47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48繪示圖4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滾動支承件組和部分像側光學透鏡的立體示意圖。
圖49繪示圖48之底座和滾動支承件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5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51繪示圖5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分解示意圖。
圖52繪示圖5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側分解示意圖。
圖53繪示圖5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不包含外殼的立體示意圖。
圖54繪示圖53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55繪示圖5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55-55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56繪示圖54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沿56-56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57繪示圖50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的底座和滾動支承件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58繪示圖57之底座和滾動支承件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5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60繪示圖59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61繪示圖59之電子裝置的系統方塊圖。
圖62繪示圖59之電子裝置以介於11mm至14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
圖63繪示圖59之電子裝置以介於22mm至30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
圖64繪示圖59之電子裝置以介於60mm至300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
圖65繪示圖59之電子裝置以介於400mm至600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
1:成像鏡頭驅動模組
10:外殼
11:成像鏡頭
12:透鏡載體組
121:第一透鏡載體
122:第二透鏡載體
13:底座
130:導引溝槽組
131:第一導引溝槽
132:第二導引溝槽
133:第三導引溝槽
14:滾動支承件組
141:主滾動支承件
142:輔助滾動支承件
15:驅動機構
150:軟性電路板
151:驅動磁石
152:驅動線圈
OA:光軸
LE:光學透鏡
Claims (23)
- 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包含: 一成像鏡頭,具有多個光學透鏡,且成像鏡頭具有通過該些光學透鏡的一光軸; 一透鏡載體組,包含: 一第一透鏡載體,容置該些光學透鏡至少其中一者;以及 一第二透鏡載體,容置該些光學透鏡至少其中另一者; 一底座,包含一導引溝槽組,且該導引溝槽組包含: 一第一導引溝槽,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延伸並且面對該第一透鏡載體與該第二透鏡載體;以及 一第二導引溝槽,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延伸,該第二導引溝槽與該第一導引溝槽相對設置,且該第二導引溝槽面對該第一透鏡載體與該第二透鏡載體; 一滾動支承件組,設置於該透鏡載體組與該底座之間,使該透鏡載體組相對於該底座具有一平移自由度,該滾動支承件組包含: 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該透鏡載體組與該第一導引溝槽之間;以及 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該透鏡載體組與該第二導引溝槽之間;以及 一驅動機構,用以驅動該透鏡載體組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移動; 其中,該滾動支承件組與該透鏡載體組實體接觸,且該滾動支承件組與該底座實體接觸; 其中,該滾動支承件組的該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使該透鏡載體組被該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該第一導引溝槽相對於該底座移動; 其中,與該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該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1,與該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該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 ΦD1 ≠ ΦD2。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的數量為多個,該些主滾動支承件中有至少兩個主滾動支承件面對該第一透鏡載體,且該至少兩個主滾動支承件之間設置有一第一緩衝支承件。
- 如請求項2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的數量為多個,該些輔助滾動支承件中有至少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面對該第一透鏡載體,該至少兩個輔助滾動支承件之間設置有一第二緩衝支承件,與該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該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1,與該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該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2,該第一緩衝支承件的直徑為ΦD3,該第二緩衝支承件的直徑為ΦD4,其滿足下列條件: ΦD3 < ΦD1;以及 ΦD4 < ΦD2。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的數量為N1,該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的數量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 N2 ≤ N1。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更包含一光線轉折元件,其中該光線轉折元件用以將一入光光路轉折進入至少一該光學透鏡。
- 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包含: 一成像鏡頭,具有多個光學透鏡,且成像鏡頭具有通過該些光學透鏡的一光軸; 一透鏡載體組,包含: 一第一透鏡載體,容置該些光學透鏡至少其中一者;以及 一第二透鏡載體,容置該些光學透鏡至少其中另一者; 一底座,包含一導引溝槽組,且該導引溝槽組包含: 一第一導引溝槽,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延伸並且面對該第一透鏡載體與該第二透鏡載體; 一第二導引溝槽,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延伸,該第二導引溝槽面對該第一透鏡載體且不面對該第二透鏡載體;以及 一第三導引溝槽,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延伸,該第三導引溝槽面對該第二透鏡載體且不面對該第一透鏡載體; 一滾動支承件組,設置於該透鏡載體組與該底座之間,使該透鏡載體組相對於該底座具有一平移自由度,該滾動支承件組包含: 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該透鏡載體組與該第一導引溝槽之間;以及 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該透鏡載體組與該第一導引溝槽以外的其他導引溝槽之間;以及 一驅動機構,用以驅動該透鏡載體組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移動; 其中,該滾動支承件組與該透鏡載體組實體接觸,且該滾動支承件組與該底座實體接觸; 其中,該滾動支承件組的該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使該透鏡載體組被該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該第一導引溝槽相對於該底座移動; 其中,與該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該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1,與該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該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 ΦD1 ≠ ΦD2。
- 如請求項6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引溝槽在平行該光軸的方向上具有相同的橫截面積。
- 如請求項6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引溝槽在平行該光軸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橫截面積。
- 如請求項8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引溝槽具有一漸擴面。
- 如請求項9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的數量為多個,該漸擴面的最小寬度為W,該些主滾動支承件中的最大直徑為ΦD5,其滿足下列條件: W < ΦD5。
- 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包含: 一成像鏡頭,具有多個光學透鏡,且成像鏡頭具有通過該些光學透鏡的一光軸; 一透鏡載體組,包含: 一第一透鏡載體,容置該些光學透鏡至少其中一者;以及 一第二透鏡載體,容置該些光學透鏡至少其中另一者; 一底座,包含至少兩個導引溝槽組,且該至少兩個導引溝槽組包含: 一第一導引溝槽組,面對該第一透鏡載體,該第一導引溝槽組包含一第一導引溝槽以及一第二導引溝槽,該第一導引溝槽與該第二導引溝槽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延伸,且該第二導引溝槽與該第一導引溝槽相對設置;以及 一第二導引溝槽組,面對該第二透鏡載體,該第二導引溝槽組包含一第三導引溝槽以及一第四導引溝槽,該第三導引溝槽與該第四導引溝槽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延伸,且該第四導引溝槽與該第三導引溝槽相對設置; 至少兩個滾動支承件組,設置於該透鏡載體組與該底座之間,使該透鏡載體組相對於該底座具有一平移自由度,該至少兩個滾動支承件組包含: 一第一滾動支承件組,包含至少一第一主滾動支承件以及至少一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該至少一第一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載體與該第一導引溝槽之間,該至少一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載體與該第二導引溝槽之間;以及 一第二滾動支承件組,包含至少一第二主滾動支承件以及至少一第二輔助滾動支承件,該至少一第二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該第二透鏡載體與該第三導引溝槽之間,該至少一第二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該第二透鏡載體與該第四導引溝槽之間;以及 一驅動機構,用以驅動該透鏡載體組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移動; 其中,該至少兩個滾動支承件組與該透鏡載體組實體接觸,且該至少兩個滾動支承件組與該底座實體接觸; 其中,該至少一第一主滾動支承件使該第一透鏡載體被該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該第一導引溝槽相對於該底座移動,該至少一第二主滾動支承件使該第二透鏡載體被該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該第三導引溝槽相對於該底座移動; 其中,與該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該至少一第一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1,與該第一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該至少一第一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 ΦD1 ≠ ΦD2。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引溝槽組與該第二導引溝槽組之間在沿垂直該光軸的方向上有重疊。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引溝槽組與該第二導引溝槽組之間在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上無重疊。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引溝槽組與該第二導引溝槽組之間在沿垂直該光軸的方向上無重疊。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引溝槽組與該第二導引溝槽組之間在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上有重疊。
- 一種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包含: 一成像鏡頭,具有多個光學透鏡,且成像鏡頭具有通過該些光學透鏡的一光軸; 一透鏡載體,容置該些光學透鏡至少其中一者; 一光線轉折元件,用以將一入光光路轉折進入至少一該光學透鏡; 一底座,包含: 一第一導引溝槽,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延伸並面對該透鏡載體;以及 一第二導引溝槽,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延伸,該第二導引溝槽與該第一導引溝槽相對設置,且該第二導引溝槽面對該透鏡載體; 一滾動支承件組,設置於該透鏡載體與該底座之間,使該透鏡載體相對於該底座具有一平移自由度,該滾動支承件組包含: 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設置於該透鏡載體與該第一導引溝槽之間;以及 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設置於該透鏡載體與該第二導引溝槽之間;以及 一驅動機構,用以驅動該透鏡載體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移動; 其中,該滾動支承件組與該透鏡載體實體接觸,且該滾動支承件組與該底座實體接觸; 其中,該滾動支承件組的該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使該透鏡載體被該驅動機構驅動後可沿該第一導引溝槽相對於該底座移動; 其中,該些光學透鏡包含至少一物側光學透鏡,且該至少一物側光學透鏡位於該光線轉折元件的物側; 其中,該光線轉折元件與該底座無相對位移,且該至少一物側光學透鏡與該底座無相對位移; 其中,與該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該至少一主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1,與該透鏡載體實體接觸的該至少一輔助滾動支承件的直徑為ΦD2,其滿足下列條件: ΦD1 ≠ ΦD2。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底座更包含一透鏡載體結構,且該透鏡載體結構容置至少另一該光學透鏡。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容置於該透鏡載體結構的該至少另一該光學透鏡與該底座之間無相對位移。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光線轉折元件包含一光學有效部,且該入光光路通過該光學有效部。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光線轉折元件透過該光學有效部將該入光光路匯聚後,再將該入光光路轉折進入至少一該光學透鏡。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光線轉折元件包含一局部縮減,且該局部縮減由該光線轉折元件的邊緣朝該光線轉折元件的中心縮減。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至少一物側光學透鏡具有一中心軸,且該至少一物側光學透鏡具有沿垂直於該中心軸的一直線方向縮減的外徑縮減結構。
-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成像鏡頭驅動模組。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34856A TWI772185B (zh) | 2021-09-17 | 2021-09-17 |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
CN202122676750.9U CN216083227U (zh) | 2021-09-17 | 2021-11-03 | 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
CN202111293576.8A CN115826181A (zh) | 2021-09-17 | 2021-11-03 | 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
US17/529,145 US20230088610A1 (en) | 2021-09-17 | 2021-11-17 | Imaging lens driv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EP21218189.5A EP4152068A1 (en) | 2021-09-17 | 2021-12-29 | Imaging lens driv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BR102022003133-9A BR102022003133A2 (pt) | 2021-09-17 | 2022-02-18 | Módulo de lente de geração de imagem e dispositivo eletrônico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34856A TWI772185B (zh) | 2021-09-17 | 2021-09-17 |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72185B true TWI772185B (zh) | 2022-07-21 |
TW202314310A TW202314310A (zh) | 2023-04-01 |
Family
ID=79171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34856A TWI772185B (zh) | 2021-09-17 | 2021-09-17 |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088610A1 (zh) |
EP (1) | EP4152068A1 (zh) |
CN (2) | CN216083227U (zh) |
BR (1) | BR102022003133A2 (zh) |
TW (1) | TWI772185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17023B2 (en) * | 2009-06-25 | 2011-03-29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Lens driving apparatus with anti-shake mechanism |
TWM545928U (zh) * | 2016-11-17 | 2017-07-21 | Powergate Optical Inc | 雙鏡頭攝像模組 |
KR20180081981A (ko) * | 2017-01-09 | 2018-07-18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듀얼 렌즈 구동 장치, 듀얼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
CN111580324A (zh) * | 2020-06-08 | 2020-08-25 |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音圈马达 |
CN112596193A (zh) * | 2020-08-03 | 2021-04-02 | 北京可利尔福科技有限公司 | 驱动器及摄像模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953135B1 (ko) * | 2016-12-20 | 2019-02-28 | 자화전자(주) | 비대칭 지지 구조의 자동초점 조절장치 |
EP3461284A4 (en) * | 2017-07-07 | 2019-07-03 | Corephotonics Ltd. | PRISM DESIGN OF FOLDED CAMERA FOR PREVENTING PARASITE LIGHT |
US11102387B2 (en) * | 2018-10-26 | 2021-08-24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multiple lens barrels |
KR102655458B1 (ko) * | 2019-02-25 | 2024-04-08 | 코어포토닉스 리미티드 | 적어도 하나의 2 상태 줌 카메라를 갖는 멀티-애퍼처 카메라 |
CN112305729A (zh) * | 2019-08-02 | 2021-02-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变焦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
KR102331696B1 (ko) * | 2019-09-10 | 2021-11-26 | 자화전자(주) | 카메라 액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소형 카메라 |
CN112532818A (zh) * | 2019-09-18 | 2021-03-1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成像模组、成像方法和电子设备 |
EP4369073A4 (en) * | 2021-07-09 | 2024-11-06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OPTICAL SYSTEM, IMAGING DEVICE, OPTICAL CONTACT SENSOR AND IMAGE PROJECTION DEVICE |
-
2021
- 2021-09-17 TW TW110134856A patent/TWI772185B/zh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6750.9U patent/CN216083227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11293576.8A patent/CN115826181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1-17 US US17/529,145 patent/US20230088610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12-29 EP EP21218189.5A patent/EP4152068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2-18 BR BR102022003133-9A patent/BR102022003133A2/pt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17023B2 (en) * | 2009-06-25 | 2011-03-29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Lens driving apparatus with anti-shake mechanism |
TWM545928U (zh) * | 2016-11-17 | 2017-07-21 | Powergate Optical Inc | 雙鏡頭攝像模組 |
KR20180081981A (ko) * | 2017-01-09 | 2018-07-18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듀얼 렌즈 구동 장치, 듀얼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
CN111580324A (zh) * | 2020-06-08 | 2020-08-25 |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音圈马达 |
CN112596193A (zh) * | 2020-08-03 | 2021-04-02 | 北京可利尔福科技有限公司 | 驱动器及摄像模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26181A (zh) | 2023-03-21 |
EP4152068A1 (en) | 2023-03-22 |
CN216083227U (zh) | 2022-03-18 |
BR102022003133A2 (pt) | 2023-05-02 |
US20230088610A1 (en) | 2023-03-23 |
TW202314310A (zh) | 2023-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364777U (zh) | 可达成影像稳定的反射模组、相机模组与电子装置 | |
TWI867627B (zh) | 行動裝置 | |
US11921417B2 (en) | Controllable aperture stop, compact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12007619B2 (en) |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12088899B2 (en) |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TWI761058B (zh) | 鏡頭驅動模組、攝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 |
TWI731822B (zh) |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 |
TWI772185B (zh) |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 |
US11886106B2 (en) | Photograph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TWI815299B (zh) |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
TW202429180A (zh) |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
TWI842565B (zh) |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
TWI782787B (zh) | 相機模組、電子裝置與車輛工具 | |
US12265279B2 (en) | Optical path conversion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and portable terminal including the same | |
CN221572982U (zh) | 有可变通光孔模块的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 |
TW202431002A (zh) |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 |
CN221263901U (zh) |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 |
TW202503393A (zh) |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
US20210199918A1 (en) | Optical path conversion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and portable terminal including the same | |
TW202509609A (zh) | 可變通光孔模組、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
TW202509612A (zh) | 折疊式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