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757531B -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7531B
TWI757531B TW107127993A TW107127993A TWI757531B TW I757531 B TWI757531 B TW I757531B TW 107127993 A TW107127993 A TW 107127993A TW 107127993 A TW107127993 A TW 107127993A TW I757531 B TWI757531 B TW I7575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rocket
bicycle rear
assembly
attachment members
shi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79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2502A (zh
Inventor
藤田寬司
江村篤裕
福永康文
福森毅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2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2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75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753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B60B27/047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comprising a freewheel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30Chain-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23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包括一鏈輪支撐件及一第一鏈輪。該鏈輪支撐件包含經構形來與一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之一輪轂接合部分。該鏈輪支撐件包含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其等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自該輪轂接合部分徑向向外延伸。該第一鏈輪經附接至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該第一鏈輪包含一第一鏈輪主體及複數個第一鏈輪齒,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一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且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三十四。該第一鏈輪具有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該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之一總數為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一總數之一因數。

Description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騎自行車正變為一種愈加流行的娛樂形式以及一種交通工具。再者,騎自行車已變為對於業餘愛好者及專業人員而言非常流行的競技運動。無論自行車是否用於娛樂、交通或競技,自行車產業正不斷改良自行車之各種組件。已廣泛重新設計之一個自行車組件係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包括一鏈輪支撐件及一第一鏈輪。該鏈輪支撐件包含經構形來與一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之一輪轂接合部分。該鏈輪支撐件包含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其等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自該輪轂接合部分徑向向外延伸。該第一鏈輪經附接至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該第一鏈輪包含一第一鏈輪主體及複數個第一鏈輪齒,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一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且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三十四。該第一鏈輪具有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該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之一總數為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一總數之一因數。
憑藉根據第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節省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而不降低該鏈輪支撐件之剛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態樣,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包括一鏈輪支撐件及一第一鏈輪。該鏈輪支撐件包含經構形來與一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之一輪轂接合部分。該鏈輪支撐件包含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其等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自該輪轂接合部分徑向向外延伸。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六。該第一鏈輪經附接至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該第一鏈輪包含一第一鏈輪主體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一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一鏈輪齒。該第一鏈輪具有超過兩個換檔促進區域。該等換檔促進區域之一總數為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一總數之一因數。
憑藉根據第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節省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而不降低該鏈輪支撐件之剛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態樣,根據第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六。
憑藉根據第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增強該鏈輪支撐件之剛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三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一總數等於六。該第一鏈輪具有三個或六個換檔促進區域。
憑藉根據第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靈活地執行換檔。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四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等換檔促進區域包含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及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之至少一者。
憑藉根據第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平穩地執行升檔及降檔之至少一者。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六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五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鏈輪經由黏合劑附接至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
憑藉根據第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維持或改良該第一鏈輪與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間的耦合強度節省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七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六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鏈輪支撐件包含自該輪轂接合部分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支撐臂。該第一鏈輪經附接至該複數個支撐臂。
憑藉根據第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簡單結構維持或改良該鏈輪支撐件之剛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八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七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及一第一軸向支撐表面。該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徑向面向外。該第一軸向支撐表面面向一軸向方向上。該第一鏈輪經附接至該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及該第一軸向支撐表面。
憑藉根據第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增大將該第一鏈輪耦合至該等鏈輪附接部件之一表面之一面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九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八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鏈輪支撐件係由樹脂製成。
憑藉根據第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節省該鏈輪支撐件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八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鏈輪係由一金屬材料製成。
憑藉根據第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改良該第一鏈輪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一態樣,根據第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鏈輪係由鋁製成。
憑藉根據第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節省該第一鏈輪之重量改良該第一鏈輪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二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一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括一第二鏈輪、一第三鏈輪及一第四鏈輪。該第二鏈輪包含一第二鏈輪主體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二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二鏈輪齒。該第三鏈輪包含一第三鏈輪主體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三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三鏈輪齒。該第四鏈輪包含一第四鏈輪主體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四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四鏈輪齒。
憑藉根據第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將至少四個鏈輪安裝至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三態樣,根據第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二鏈輪、該第三鏈輪及該第四鏈輪經附接至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
憑藉根據第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將至少四個鏈輪有效地安裝至該鏈輪支撐件。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四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三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鏈輪具有一第一節圓直徑。該第一節圓直徑為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中之最大節圓直徑。
憑藉根據第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節省包含該最大鏈輪之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而不降低該鏈輪支撐件之剛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五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四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輪轂接合部分包含經構形以與該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之至少一個花鍵。
憑藉根據第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將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安裝至具有一花鍵之該自行車輪轂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六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五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鏈輪具有一軸向向外表面及一軸向向內表面,該軸向向內表面係該軸向向外表面沿著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該旋轉中心軸之一相反表面。第一軸向凹部在該軸向向外表面上設置於該等換檔促進區域中。至少一個第二軸向凹部在該軸向向內表面上設置於該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中。
憑藉根據第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進一步平穩地執行升檔及降檔。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七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六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之至少一者與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一者重疊。
憑藉根據第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針對換檔維持或改良該鏈輪支撐件之剛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八態樣,根據第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之各者與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各者重疊。
憑藉根據第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針對換檔維持或改良該鏈輪支撐件之剛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九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八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之至少一者經定位於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相鄰兩者之間。
憑藉根據第十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靈活地執行換檔。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態樣,根據第十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之各者經定位於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相鄰兩者之間。
憑藉根據第二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實質上均衡化施加至各自鏈輪附接部件之力。因此,可針對換檔維持或改良該鏈輪支撐件之剛性。
現將參考隨附圖式描述實施例,其中貫穿各種圖式,類似元件符號指定對應或相同元件。 第一實施例
首先參考圖1,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括一鏈輪支撐件12及一第一鏈輪SP1。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括一第二鏈輪SP2、一第三鏈輪SP3及一第四鏈輪SP4。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可進一步包括第五鏈輪SP5至第十二鏈輪SP12。然而,可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中省略第二鏈輪SP2至第十二鏈輪SP12之至少一者或可添加更多自行車鏈輪至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複數個鏈輪SP1至SP12具有一旋轉中心軸A1。複數個鏈輪SP1至SP12經配置於平行於旋轉中心軸A1之一軸向方向D1上。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對應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一低檔。然而,第一鏈輪SP1可對應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中之另一檔。例如,第一鏈輪SP1可對應於第二鏈輪SP2或第三鏈輪SP3。複數個鏈輪SP1至SP12之各者不限於所繪示之實施例。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經構形以與一自行車鏈條C接合。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經構形以在踩踏期間在一驅動旋轉方向D21上圍繞旋轉中心軸A1旋轉。沿著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一圓周方向D2界定驅動旋轉方向D21。
在本申請案中,下列方向術語「前」、「後」、「向前」、「向後」、「左」、「右」、「橫向」、「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方向術語係指基於面朝一手把(未展示)坐在一自行車之一車座(未展示)上之一使用者(例如,一騎手)所判定之彼等方向。因此,如用來描述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此等術語應相對於如在一水平表面上之一直立騎行位置中使用之配備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自行車予以解釋。
如在圖1中所見,複數個鏈輪SP1至SP12各包含一鏈輪主體及複數個鏈輪齒。更具體言之,第一鏈輪SP1包含一第一鏈輪主體B1及複數個第一鏈輪齒T1。第二鏈輪SP2包含一第二鏈輪主體B2及複數個第二鏈輪齒T2。第三鏈輪SP3包含一第三鏈輪主體B3及複數個第三鏈輪齒T3。第四鏈輪SP4包含一第四鏈輪主體B4及複數個第四鏈輪齒T4。
複數個第一鏈輪齒T1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一鏈輪主體B1徑向向外延伸。複數個第二鏈輪齒T2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二鏈輪主體B2徑向向外延伸。複數個第三鏈輪齒T3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三鏈輪主體B3徑向向外延伸。複數個第四鏈輪齒T4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四鏈輪主體B4徑向向外延伸。
如在圖2中所見,鏈輪支撐件12為與複數個鏈輪SP1至SP12分離之一部件。鏈輪支撐件12包含經構形來與一自行車輪轂總成HB接合之一輪轂接合部分14。如在圖2至圖4中所見,輪轂接合部分14包含經構形以與自行車輪轂總成HB接合之至少一個花鍵14a。然而,輪轂接合部分14可經由不同於至少一個花鍵14a之一結構與自行車輪轂總成HB接合。鏈輪支撐件12包含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其等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A1自輪轂接合部分徑向向外延伸。第一鏈輪SP1經附接至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2、第三鏈輪SP3及第四鏈輪SP4經附接至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然而,第二鏈輪SP2、第三鏈輪SP3及第四鏈輪SP4之至少一者可直接附接至自行車輪轂總成HB。第五鏈輪SP5至第八鏈輪SP8可經附接至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第九鏈輪SP9至第十二鏈輪SP12可直接或間接附接至自行車輪轂總成HB。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第九鏈輪S9直接附接至自行車輪轂總成HB。第十鏈輪SP10至第十二鏈輪SP12經由一端蓋11附接至自行車輪轂總成HB。
第一鏈輪SP1係由一金屬材料製成。較佳地,第一鏈輪SP1係由鋁製成。類似地,第二鏈輪SP2、第三鏈輪SP3及第四鏈輪SP4係由一金屬材料製成。第二鏈輪SP2、第三鏈輪SP3及第四鏈輪SP4係由鋁製成。第五鏈輪SP5至第十二鏈輪SP12可由一金屬材料製成。第五鏈輪SP5至第十二鏈輪SP12可由鋁製成。然而,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之材料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之各者可由鐵、鈦及不銹鋼之至少一者製成。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之各者可包含一非金屬材料。
鏈輪支撐件12係由樹脂製成。然而,鏈輪支撐件12可由纖維強化塑膠及碳纖維強化塑膠製成。此外,鏈輪支撐件12可由一金屬材料(諸如鐵、鋁、鈦及不銹鋼)製成。在其中鏈輪支撐件12係由不同於製成第一鏈輪SP1至第八鏈輪SP8之一材料之一材料製成之一情況中,可擴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設計靈活性。此外,在其中鏈輪支撐件12係由一非金屬材料(諸如樹脂)製成之一情況中,可節省鏈輪支撐件12之重量。
如在圖1及圖2中所見,複數個鏈輪SP1至SP8之鏈輪主體(例如,B1、B2、B3及B4)在不使用一單獨金屬緊固部件(諸如一鉚釘及一螺栓)的情況下附接至鏈輪支撐件12之鏈輪附接部件16。具體言之,第一鏈輪SP1經由黏合劑附接至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更具體言之,第一鏈輪SP1之第一鏈輪主體B1經由黏合劑附接至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第二鏈輪SP2至第四鏈輪SP4經由黏合劑附接至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更具體言之,第二鏈輪SP2之第二鏈輪主體B2至第四鏈輪SP4之第四鏈輪主體B4經由黏合劑附接至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第五鏈輪SP5至第八鏈輪SP8可經由黏合劑附接至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然而,鏈輪SP1至SP8之至少一者可以一不同方式(諸如擴散結合)附接至鏈輪附接部件16。鏈輪SP1至SP8之至少一者可經由至少一個金屬緊固件附接至鏈輪附接部件16。
如在圖3及圖4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六。更具體言之,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總數等於六。然而,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如在圖3及圖4中所見,鏈輪支撐件12包含自輪轂接合部分14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支撐臂18。然而,鏈輪支撐件12可具有類似於一圓頂之一形狀,且鏈輪支撐件12可不包含複數個支撐臂18。第一鏈輪SP1經附接至複數個支撐臂18。第二鏈輪SP2、第三鏈輪SP3及第四鏈輪SP4經附接至複數個支撐臂18。第五鏈輪SP5至第八鏈輪SP8可經附接至複數個支撐臂18。然而,第一鏈輪SP1至第八鏈輪SP8可經附接至不同於複數個支撐臂18之鏈輪支撐件12之一部分。
如在圖3及圖4中所見,複數個支撐臂18之至少一個臂包含一第一壁19a、一第二壁19b及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支撐臂18之各者包含第一壁19a、第二壁19b及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第一壁19a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在圓周方向D2上與第二壁19b間隔開。如在圖2中所見,第一壁19a及第二壁19b之各者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在軸向方向D1上自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延伸。更具體言之,第一壁19a及第二壁19b之各者經連接至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且自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徑向向內延伸。第一壁19a及第二壁19b之各者在軸向方向D1上自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朝向一自行車中心平面BCP延伸。因此,支撐臂18可改良鏈輪附接部件16之強度。
如在圖3中可見,複數個支撐臂18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在圓周方向D2上按圓周間隔CL1彼此間隔開。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複數個支撐臂18分別具有在圓周方向D2上界定之最大圓周長度CL2。最大圓周長度CL2之各者短於或等於圓周間隔CL1。
如在圖2及圖5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及一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b。在所繪示實施例中,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各者包含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b。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徑向面向外。更具體言之,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徑向面向外。此外,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b面向軸向方向D1上。更具體言之,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b相對於自行車中心平面BCP軸向面向外。然而,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至少一者可包含面向不同於一徑向向外方向及軸向方向D1之一方向之一支撐表面來替換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b。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b可使得更易於相對於鏈輪附接部件16徑向且軸向定位複數個鏈輪SP1至SP8。
如在圖2中所見,第一鏈輪SP1經附接至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b。第二鏈輪SP2、第三鏈輪SP3及第四鏈輪SP4經附接至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b。第五鏈輪SP5至第八鏈輪SP8可經附接至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b。然而,第一鏈輪SP1至第八鏈輪SP8可經附接至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至少一者之一支撐表面,該支撐表面面向不同於徑向向外方向及軸向方向D1之方向。在下列解釋中,第一鏈輪SP1所附接之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b可稱為一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1a及一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1b。類似地,第二鏈輪SP2、第三鏈輪SP3、第四鏈輪SP4、第五鏈輪SP5、第六鏈輪SP6、第七鏈輪SP7及第八鏈輪SP8所附接之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b可分別稱為一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2a、163a、164a、165a、166a、167a及168a及一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2b、163b、164b、165b、166b、167b及168b。
如在圖5中所見,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1a及162a之各者具有第一限制部分20。第一限制部分20之各者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徑向向外突出之一突部。如在圖6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具有第二限制部分22。第二限制部分22之各者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徑向向外中空以與第一限制部分20之各者接合之一缺口。此外,如在圖7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具有軸向凹部24。軸向凹部24之各者在軸向方向D1上自第一鏈輪SP1之一軸向向內表面IS1凹入。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1b經裝配於軸向凹部24中。類似地,如在圖8及圖9中所見,第二鏈輪SP2具有第二限制部分22及軸向凹部24。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1a及162a之第一限制部分20經構形以分別與鏈輪SP1及SP2之第二限制部分22接合以限制鏈輪SP1及SP2圍繞旋轉中心軸A1相對於鏈輪支撐件12旋轉。因此,第一鏈輪SP1及第二鏈輪SP2從自行車鏈條C接收之驅動力可經傳輸至鏈輪支撐件12。
此外,如在圖5中所見,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3a、164a、165a、166a、167a及168a之各者具有第三限制部分26。第三限制部分26之各者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徑向向內中空之一缺口。如在圖10及圖11中所見,第三鏈輪SP3具有第四限制部分28。第四限制部分28之各者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徑向向內突出以與第三限制部分26之各者接合之一突部。類似地,如在圖12及圖13中所見,第四鏈輪SP4具有第四限制部分28。第五鏈輪SP5至第八鏈輪SP8之各者具有第四限制部分28。為簡明起見,第五鏈輪SP5至第八鏈輪SP8將不在此處詳細繪示,此係因為第五鏈輪SP5至第八鏈輪SP8之各者具有與第三鏈輪SP3或第四鏈輪SP4實質上相同之特徵。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3a、164a、165a、166a、167a及168a之第三限制部分26經構形以分別與鏈輪SP3至SP8之第四限制部分28接合以限制鏈輪SP3至SP8圍繞旋轉中心軸A1相對於鏈輪支撐件12旋轉。因此,第三鏈輪SP3至第八鏈輪SP8從自行車鏈條C接收之驅動力可經傳輸至鏈輪支撐件12。
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複數個鏈輪SP1至SP4之鏈輪主體B1至B4可經由黏合劑分別附接至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b。類似地,複數個鏈輪SP5至SP8之鏈輪主體可經由黏合劑分別附接至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b。然而,複數個鏈輪SP1至SP8之鏈輪主體(例如,B1至B4)可經由至少一個金屬緊固部件附接至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
如在圖2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含複數個間隔件30、32、34、36、38、40及42。複數個間隔件30、32、34、36、38、40及42在軸向方向D1上分別設置於複數個鏈輪SP1至SP8之相鄰兩者之間。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複數個間隔件30、32、34、36、38、40及42分別設置於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a上。複數個間隔件30、32、34、36、38、40及42容許複數個鏈輪SP1至SP8輕易定位於軸向方向D1上。
如在圖2中所見,在所繪示實施例中,複數個間隔件30、32、34、36、38、40及42分別附接至複數個鏈輪SP1至SP8之鏈輪主體之相鄰兩者。例如,間隔件30經附接至鏈輪主體B1及B2。間隔件32經附接至鏈輪主體B2及B3。間隔件34經附接至鏈輪主體B3及B4。複數個間隔件30、32、34、36、38、40及42經由黏合劑分別附接至複數個鏈輪SP1至SP8之鏈輪主體之相鄰兩者。具體言之,間隔件30經由黏合劑附接至鏈輪主體B1及B2。間隔件32經由黏合劑附接至鏈輪主體B2及B3。間隔件34經由黏合劑附接至鏈輪主體B3及B4。然而,複數個間隔件30、32、34、36、38、40及42可經由擴散結合或至少一個金屬緊固部件分別附接至複數個鏈輪SP1至SP8之鏈輪主體之相鄰兩者。
如在圖6及圖7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具有一第一節徑L1。如在圖1及圖2中所見,第一節徑L1為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中之最大節圓直徑。然而,第一節徑L1可對應於另一直徑,即,第一節徑L1可為小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中之最大節圓直徑之一直徑。複數個第一鏈輪齒T1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三十四。在所繪示實施例中,複數個第一鏈輪齒T1之總數等於五十一。然而,複數個第一鏈輪齒T1之總數不限於所繪示之實施例。
如在圖2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具有一軸向向外表面OS1及一軸向向內表面IS1,該軸向向內表面IS1係該軸向向外表面OS1沿著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A1之一相反表面。圖6展示第一鏈輪SP1之軸向向外表面OS1。圖7展示第一鏈輪SP1之軸向向內表面IS1。
如在圖6及圖7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具有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即,第一鏈輪SP1具有超過兩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之一總數為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總數之一因數。由於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總數等於六,則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之總數可等於兩個、三個或六個。更佳地,第一鏈輪SP1具有三個或六個換檔促進區域。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具有六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然而,換檔促進區域之數量不限於繪示之實施例。
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包含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及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之至少一者。具體言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包含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及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第一鏈輪SP1可具有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及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之和),其並非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總數之一因數。在此情況中,較佳地,第一鏈輪SP1可具有複數個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 (其為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總數之一因數),及/或較佳地,第一鏈輪SP1可具有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 (其為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總數之一因數)。
如在圖6、圖14、圖15及圖17中所見,第一軸向凹部44在軸向向外表面OS1上設置於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中。更具體言之,如在圖6、圖14及圖15中所見,至少一個第一外軸向凹部44a在軸向向外表面OS1上設置於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中。如在圖6及圖17中所見,至少一個第二外軸向凹部44b在軸向向外表面OS1上設置於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中。如在圖7、圖15及圖16中所見,至少一個第二軸向凹部46在軸向向內表面IS1上設置於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中。
至少一個第一外軸向凹部44a及至少一個第二軸向凹部46在升檔期間避免與自行車鏈條C過分干擾以促進從第一鏈輪SP1升檔至第二鏈輪SP2。至少一個第二外軸向凹部44b引導自行車鏈條C從第二鏈輪SP2朝向第一鏈輪SP1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與複數個第一鏈輪齒T1之一者接合。因此,藉由至少一個第一外軸向凹部44a及至少一個第二軸向凹部46界定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之各者。藉由至少一個第二外軸向凹部44b界定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之各者。然而,除了至少一個第一外軸向凹部44a及至少一個第二軸向凹部46外之其他結構(例如,突部)可設置於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中。除了至少一個第二外軸向凹部44b外之其他結構(例如,突部)可設置於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中。在此情況中,可在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中省略第一軸向凹部44之至少一者。可在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中省略至少一個第二軸向凹部46。
如在圖6及圖7中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之至少一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重疊。換言之,如自第一鏈輪SP1之旋轉中心軸A1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之至少一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重疊。在另一態樣中,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經設置於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之至少一者與第一鏈輪SP1之旋轉中心軸A1之間。更具體言之,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之各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重疊。換言之,如自第一鏈輪SP1之旋轉中心軸A1所見,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之各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重疊。在另一態樣中,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經設置於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之各者與第一鏈輪SP1之旋轉中心軸A1之間。
如在圖8及圖9中所見,第二鏈輪SP2具有一第二節徑L2。如在圖1及圖2中所見,第二節徑L2為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中之第二大節圓直徑。複數個第二鏈輪齒T2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三十四。在所繪示實施例中,複數個第二鏈輪齒T2之總數等於四十五。然而,複數個第二鏈輪齒T2之總數不限於所繪示之實施例。
如在圖2中所見,第二鏈輪SP2具有一軸向向外表面OS2及一軸向向內表面IS2,該軸向向內表面IS2係該軸向向外表面OS2沿著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A1之一相反表面。圖8展示第二鏈輪SP2之軸向向外表面OS2。圖9展示第二鏈輪SP2之軸向向內表面IS2。
如在圖8及圖9中所見,第二鏈輪SP2具有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21、UFA22、UFA23、DFA21、DFA22及DFA23。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21、UFA22、UFA23、DFA21、DFA22及DFA23之一總數等於六。然而,可省略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21、UFA22、UFA23、DFA21、DFA22及DFA23之一些。在此情況中,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之總數為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總數之一因數。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21、UFA22、UFA23、DFA21、DFA22及DFA23包含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21、UFA22及UFA23及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DFA21、DFA22及DFA23之至少一者。具體言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21、UFA22、UFA23、DFA21、DFA22及DFA23包含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21、UFA22及UFA23及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DFA21、DFA22及DFA23。升檔促進區域UFA21、UFA22及UFA23具有實質上與第一鏈輪SP1之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相同之結構,但其等相對於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位置不同於第一鏈輪SP1之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之位置。降檔促進區域DFA21、DFA22及DFA23具有實質上與第一鏈輪SP1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相同之結構,但其等相對於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位置不同於第一鏈輪SP1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之位置。因此,具有與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中之元件實質上相同之功能之換檔促進區域UFA21、UFA22、UFA23、DFA21、DFA22及DFA23中之元件分別將在此處相同地編號,且為簡明起見將不再在此處詳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在圖8及圖9中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21、UFA22、UFA23、DFA21、DFA22及DFA23之至少一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重疊。換言之,如自第二鏈輪SP2之旋轉中心軸A1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21、UFA22、UFA23、DFA21、DFA22及DFA23之至少一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重疊。在另一態樣中,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經設置於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21、UFA22、UFA23、DFA21、DFA22及DFA23之至少一者與第二鏈輪SP2之旋轉中心軸A1之間。更具體言之,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DFA21、DFA22及DFA23之各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重疊。換言之,如自第二鏈輪SP2之旋轉中心軸A1所見,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DFA21、DFA22及DFA23之各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重疊。在另一態樣中,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經設置於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DFA21、DFA22及DFA23之各者與第二鏈輪SP2之旋轉中心軸A1之間。
如在圖10及圖11中所見,第三鏈輪SP3具有一第三節徑L3。如在圖1及圖2中所見,第三節徑L3為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中之第三大節圓直徑。複數個第三鏈輪齒T3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三十四。在所繪示實施例中,複數個第三鏈輪齒T3之總數等於三十九。然而,複數個第三鏈輪齒T3之總數不限於所繪示之實施例。
如在圖2中所見,第三鏈輪SP3具有一軸向向外表面OS3及一軸向向內表面IS3,該軸向向內表面IS3係該軸向向外表面OS3沿著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A1之一相反表面。圖10展示第三鏈輪SP3之軸向向外表面OS3。圖11展示第三鏈輪SP3之軸向向內表面IS3。
如在圖10及圖11中所見,第三鏈輪SP3具有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UFA33、DFA31、DFA32及DFA33。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UFA33、DFA31、DFA32及DFA33之一總數等於六。然而,可省略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UFA33、DFA31、DFA32及DFA33之一些。在此情況中,較佳地,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之總數為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總數之一因數。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UFA33、DFA31、DFA32及DFA33包含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及UFA33及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DFA31、DFA32及DFA33之至少一者。具體言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UFA33、DFA31、DFA32及DFA33包含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及UFA33及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DFA31、DFA32及DFA33。第三鏈輪SP3可具有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及UFA33及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DFA31、DFA32及DFA33之和),其並非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總數之一因數。在此情況中,較佳地,第三鏈輪SP3可具有複數個升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及UFA33 (其為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總數之一因數),及/或較佳地,第三鏈輪SP3可具有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DFA31、DFA32及DFA33 (其為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總數之一因數)。升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及UFA33具有實質上與第一鏈輪SP1之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相同之結構,但其等相對於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位置不同於第一鏈輪SP1之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之位置。降檔促進區域DFA31、DFA32及DFA33具有實質上與第一鏈輪SP1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相同之結構,但其等相對於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位置不同於第一鏈輪SP1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之位置。因此,具有與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中之元件實質上相同之功能之換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UFA33、DFA31、DFA32及DFA33中之元件分別將在此處相同地編號,且為簡明起見將不再在此處詳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在圖10及圖11中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UFA33、DFA31、DFA32及DFA33之至少一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重疊。換言之,如自第三鏈輪SP3之旋轉中心軸A1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UFA33、DFA31、DFA32及DFA33之至少一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重疊。此外,如在圖10及圖11中所見,如沿著旋轉中心軸A1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UFA33、DFA31、DFA32及DFA33之至少一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重疊。更具體言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UFA33、DFA31、DFA32及DFA33之各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各者重疊。換言之,如自第三鏈輪SP3之旋轉中心軸A1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UFA33、DFA31、DFA32及DFA33之各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各者重疊。此外,如在圖10及圖11中所見,如沿著旋轉中心軸A1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31、UFA32、UFA33、DFA31、DFA32及DFA33之各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各者重疊。
如在圖12及圖13中所見,第四鏈輪SP4具有一第四節徑L4。如在圖1及圖2中所見,第四節徑L4為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中之第四大節圓直徑。在所繪示實施例中,複數個第四鏈輪齒T4之總數等於三十三。然而,複數個第四鏈輪齒T4之總數不限於所繪示之實施例。
如在圖2中所見,第四鏈輪SP4具有一軸向向外表面OS4及一軸向向內表面IS4,該軸向向內表面IS4係該軸向向外表面OS4沿著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A1之一相反表面。圖12展示第四鏈輪SP4之軸向向外表面OS4。圖13展示第四鏈輪SP4之軸向向內表面IS4。
如在圖12及圖13中所見,第四鏈輪SP4具有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UFA43、DFA41及DFA42。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UFA43、DFA41及DFA42包含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及UFA43及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DFA41及DFA42之至少一者。具體言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UFA43、DFA41及DFA42包含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及UFA43及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DFA41及DFA42。第四鏈輪SP4具有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及UFA43及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DFA41及DFA42之和),其並非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總數(六)之一因數。然而,第四鏈輪SP4具有複數個升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及UFA43 (其為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總數(六)之一因數),且第四鏈輪SP4具有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DFA41及DFA42 (其為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總數(六)之一因數)。升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及UFA43具有實質上與第一鏈輪SP1之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相同之結構,但其等相對於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位置不同於第一鏈輪SP1之升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之位置。降檔促進區域DFA41及DFA42具有實質上與第一鏈輪SP1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相同之結構,但其等之一總數及其等相對於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位置不同於第一鏈輪SP1之降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之位置。因此,具有與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及UFA13中之元件實質上相同之功能之換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及UFA43中之元件分別將在此處相同地編號,且為簡明起見將不再在此處詳細描述及/或繪示。具有與換檔促進區域DFA11、DFA12及DFA13中之元件實質上相同之功能之換檔促進區域DFA41及DFA42中之元件將在此處相同地編號,且為簡明起見將不再在此處詳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在圖12及圖13中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UFA43、DFA41及DFA42之至少一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重疊。換言之,如自第四鏈輪SP4之旋轉中心軸A1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UFA43、DFA41及DFA42之至少一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重疊。此外,如在圖12及圖13中所見,如沿著旋轉中心軸A1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UFA43、DFA41及DFA42之至少一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一者重疊。更具體言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UFA43及DFA42之各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各者重疊。換言之,如自第四鏈輪SP4之旋轉中心軸A1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UFA43及DFA42之各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各者重疊。此外,如在圖12及圖13中所見,如沿著旋轉中心軸A1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41、UFA42、UFA43及DFA42之各者與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各者重疊。然而,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DFA41之至少一者經定位於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相鄰兩者之間。換言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DFA41之至少一者在圓周方向D2上定位於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相鄰兩者之間。 修改
在以上實施例中,可在鏈輪SP1至SP8之各者中省略升檔促進區域及降檔促進區域之一者。另外,在鏈輪SP1至SP8之各者中之換檔促進區域之數目不限於以上實施例。
在鏈輪SP1至SP3之各者中,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DFA13、UFA21、UFA22、UFA23、DFA21、DFA22、DFA23、UFA31、UFA32、UFA33、DFA31、DFA32及DFA33之至少一者經定位於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相鄰兩者之間。例如,如在圖18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可具有一形狀,其中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之至少一者經定位於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相鄰兩者之間。換言之,如自第一鏈輪SP1之旋轉中心軸A1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之至少一者經定位於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相鄰兩者之間。更具體言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之各者經定位於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相鄰兩者之間。換言之,如自第一鏈輪SP1之旋轉中心軸A1所見,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UFA11、UFA12、UFA13、DFA11、DFA12及DFA13之各者經定位於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16之相鄰兩者之間。
如本文中使用之術語「包括」及其衍生詞旨在為開放性術語,其等規定所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之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之存在。此概念亦適用於具有相似含義之字詞,例如,術語「具有」、「包含」及其等衍生詞。
術語「部件」、「區段」、「部分」、「零件」、「元件」、「本體」及「結構」當以單數使用時可具有一單一零件或複數個零件之雙重含義。
諸如本申請案中陳述之「第一」及「第二」之序數僅為識別符,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義(例如,一特定順序及類似物)。再者,例如,術語「第一元件」自身不暗示「第二元件」的存在,且術語「第二元件」自身不暗示「第一元件」的存在。
除其中元件對具有彼此相同之形狀或結構之構形以外,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對」亦可涵蓋其中該元件對具有彼此不同之形狀或結構之構形。
最後,程度術語(諸如,如本文中使用之「實質上」、「大約」及「近似」)意謂所修飾術語之一合理偏差量,使得最終結果不被顯著改變。
顯然,鑑於上述教示,本發明之諸多修改及變動係可能的。因此,將理解,在隨附發明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本發明可以本文具體描述以外之其他方式實踐。
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1‧‧‧端蓋12‧‧‧鏈輪支撐件14‧‧‧輪轂接合部分14a‧‧‧花鍵16‧‧‧鏈輪附接部件16a‧‧‧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b‧‧‧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8‧‧‧支撐臂19a‧‧‧第一壁19b‧‧‧第二壁20‧‧‧第一限制部分22‧‧‧第二限制部分24‧‧‧軸向凹部26‧‧‧第三限制部分28‧‧‧第四限制部分30‧‧‧間隔件32‧‧‧間隔件34‧‧‧間隔件36‧‧‧間隔件38‧‧‧間隔件40‧‧‧間隔件42‧‧‧間隔件44‧‧‧第一軸向凹部44a‧‧‧第一外軸向凹部44b‧‧‧第二外軸向凹部46‧‧‧第二軸向凹部161a‧‧‧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1b‧‧‧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2a‧‧‧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2b‧‧‧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3a‧‧‧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3b‧‧‧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4a‧‧‧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4b‧‧‧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5a‧‧‧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5b‧‧‧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6a‧‧‧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6b‧‧‧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7a‧‧‧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7b‧‧‧第一軸向支撐表面168a‧‧‧第一徑向支撐表面168b‧‧‧第一軸向支撐表面A1‧‧‧旋轉中心軸B1‧‧‧第一鏈輪主體B2‧‧‧第二鏈輪主體B3‧‧‧第三鏈輪主體B4‧‧‧第四鏈輪主體BCP‧‧‧自行車中心平面C‧‧‧自行車鏈條CL1‧‧‧圓周間隔CL2‧‧‧最大圓周長度D1‧‧‧軸向方向D2‧‧‧圓周方向D21‧‧‧驅動旋轉方向DFA11‧‧‧降檔促進區域DFA12‧‧‧降檔促進區域DFA13‧‧‧降檔促進區域DFA21‧‧‧降檔促進區域DFA22‧‧‧降檔促進區域DFA23‧‧‧降檔促進區域DFA31‧‧‧降檔促進區域DFA32‧‧‧降檔促進區域DFA33‧‧‧降檔促進區域DFA41‧‧‧降檔促進區域DFA42‧‧‧降檔促進區域HB‧‧‧自行車輪轂總成L1‧‧‧第一節徑L2‧‧‧第二節徑L3‧‧‧第三節徑L4‧‧‧第四節徑IS1‧‧‧軸向向內表面IS2‧‧‧軸向向內表面IS3‧‧‧軸向向內表面IS4‧‧‧軸向向內表面OS1‧‧‧軸向向外表面OS2‧‧‧軸向向外表面OS3‧‧‧軸向向外表面OS4‧‧‧軸向向外表面SP1-SP12‧‧‧鏈輪T1‧‧‧第一鏈輪齒T2‧‧‧第二鏈輪齒T3‧‧‧第三鏈輪齒T4‧‧‧第四鏈輪齒UFA11‧‧‧升檔促進區域UFA12‧‧‧升檔促進區域UFA13‧‧‧升檔促進區域UFA21‧‧‧升檔促進區域UFA22‧‧‧升檔促進區域UFA23‧‧‧升檔促進區域UFA31‧‧‧升檔促進區域UFA32‧‧‧升檔促進區域UFA33‧‧‧升檔促進區域UFA41‧‧‧升檔促進區域UFA42‧‧‧升檔促進區域UFA43‧‧‧升檔促進區域
將易於獲得對本發明及本發明之許多隨附優點之一更完整瞭解,此係因為當結合附圖考慮時,藉由參考下列實施方式,變得更佳理解本發明及本發明之許多隨附優點。
圖1係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透視圖。
圖2係沿圖1之線II-II取得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橫截面視圖。
圖3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正視圖。
圖4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透視圖。
圖5係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中之一鏈輪支撐件之一透視圖。
圖6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一鏈輪之一正視圖。
圖7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一鏈輪之一正視圖。
圖8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二鏈輪之一正視圖。
圖9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二鏈輪之一正視圖。
圖10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三鏈輪之一正視圖。
圖11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三鏈輪之一正視圖。
圖12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四鏈輪之一正視圖。
圖13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四鏈輪之一正視圖。
圖14係如沿圖6及圖7之剖面線XIV-XIV所見之圖6及圖7中繪示之第一鏈輪之一部分橫截面視圖。
圖15係如沿圖6及圖7之剖面線XV-XV所見之圖6及圖7中繪示之第一鏈輪之一部分橫截面視圖。
圖16係如沿圖6及圖7之剖面線XVI-XVI所見之圖6及圖7中繪示之第一鏈輪之一部分橫截面視圖。
圖17係如沿圖6及圖7之剖面線XVII-XVII所見之圖6及圖7中繪示之第一鏈輪之一部分橫截面視圖。
圖18繪示在圖6中繪示之第一鏈輪之一修改。
16‧‧‧鏈輪附接部件
28‧‧‧第四限制部分
44‧‧‧第一軸向凹部
44a‧‧‧第一外軸向凹部
44b‧‧‧第二外軸向凹部
A1‧‧‧旋轉中心軸
B3‧‧‧第三鏈輪主體
D2‧‧‧圓周方向
DFA31‧‧‧降檔促進區域
DFA32‧‧‧降檔促進區域
DFA33‧‧‧降檔促進區域
L3‧‧‧第三節徑
OS3‧‧‧軸向向外表面
SP3‧‧‧第三鏈輪
T3‧‧‧第三鏈輪齒
UFA31‧‧‧升檔促進區域
UFA32‧‧‧升檔促進區域
UFA33‧‧‧升檔促進區域

Claims (18)

  1. 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包括:一鏈輪支撐件,其包含經構形以與一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之一輪轂接合部分,該鏈輪支撐件包含複數個支撐臂,其等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自該輪轂接合部分徑向向外延伸,該複數個支撐臂各自具有前表面及後表面,該等後表面在沿該旋轉中心軸之一軸向方向上與該等前表面相對,該複數個支撐臂之各者包含設置於該等前表面之各者上之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一者,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六;一第一鏈輪,其經由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設置於該複數個支撐臂的該等前表面上,該第一鏈輪包含一第一鏈輪主體及複數個第一鏈輪齒,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一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且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三十四,該第一鏈輪具有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該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之一總數為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一總數之一因數,該第一鏈輪具有一第一節圓直徑,該第一節圓直徑為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中之最大節圓直徑;及一第二鏈輪,其經由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設置於該複數個支撐臂的該等前表面上,該第二鏈輪包含一第二鏈輪主體及複數個第二鏈輪齒,該複數個第二鏈輪齒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二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
  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 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一總數等於六,及該第一鏈輪具有三個或六個換檔促進區域。
  3.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等換檔促進區域包含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及至少一個降檔促進區域之至少一者。
  4.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鏈輪經由黏合劑附接至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
  5.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及一第一軸向支撐表面,該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徑向面向外,該第一軸向支撐表面面向該軸向方向上,及該第一鏈輪經附接至該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及該第一軸向支撐表面。
  6.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鏈輪支撐件係由樹脂製成。
  7.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鏈輪係由一金屬材料製成。
  8. 如請求項7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鏈輪係由鋁製成。
  9.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進一步包括:一第三鏈輪,其包含一第三鏈輪主體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三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三鏈輪齒;及一第四鏈輪,其包含一第四鏈輪主體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四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四鏈輪齒。
  10. 如請求項9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三鏈輪及該第四鏈輪經附接至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
  11.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輪轂接合部分包含經構形以與該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之至少一個花鍵。
  12. 如請求項3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鏈輪具有一軸向向外表面及一軸向向內表面,該軸向向內表面係該軸向向外表面沿著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該旋轉中心軸之一相反表面,第一軸向凹部在該軸向向外表面上設置於該等換檔促進區域中,及至少一個第二軸向凹部在該軸向向內表面上設置於該至少一個升檔促進區域中。
  13.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之至少一者與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一者重疊。
  14. 如請求項13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之各者與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各者重疊。
  15.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之至少一者經定位於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相鄰兩者之間。
  16. 如請求項15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複數個換檔促進區域之各者經定位於該複數個鏈輪附接部件之相鄰兩者之間。
  17.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鏈輪支撐件係與該第一鏈輪分離之部件。
  18.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鏈輪支撐件為一一件式的單一部件。
TW107127993A 2017-08-24 2018-08-10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I7575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686,113 US10926836B2 (en) 2017-08-24 2017-08-24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5/686,113 2017-08-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2502A TW201912502A (zh) 2019-04-01
TWI757531B true TWI757531B (zh) 2022-03-11

Family

ID=65321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7993A TWI757531B (zh) 2017-08-24 2018-08-10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26836B2 (zh)
CN (1) CN109421888B (zh)
DE (1) DE102018118997A1 (zh)
TW (1) TWI7575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77797A (ja) * 2018-03-30 2019-10-17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リアスプロケット組立体
US10864964B2 (en) * 2018-08-31 2020-12-15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1518474B2 (en) * 2019-01-24 2022-12-06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rrangem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3001A (en) * 1998-02-04 2000-01-11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having recesses beneath chain receiving edges
US6264575B1 (en) * 1999-04-08 2001-07-24 Shimano, Inc. Freewheel for a bicycle
TW201442915A (zh) * 2013-05-07 2014-11-16 Shimano Kk 自行車鏈輪
US20150080160A1 (en) * 2014-11-21 2015-03-19 D3 Innovation Inc. Bicycle sprocket for use with a multi-gear rear cassette
TW201530021A (zh) * 2014-01-24 2015-08-01 Shimano Kk 可轉動環狀自行車組件及自行車後鏈輪
TW201641359A (zh) * 2015-05-25 2016-12-01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8876A (en) * 1977-11-14 1980-04-22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Multi-stage sprocket assembly for a bicycle
JPH04297390A (ja) * 1991-03-27 1992-10-21 Shimano Inc 自転車後輪用多段ホイール
US5503600A (en) * 1994-11-17 1996-04-02 Kaynar Technologies, Inc. Derailleur gear assembly
US5514042A (en) * 1995-08-01 1996-05-07 Liou; Yan-Shing Multistage sprocket mechanism for a bicycle
US5954604A (en) * 1996-11-21 1999-09-21 Shimano, Inc. Multiple sprocket assembly for a bicycle
DE19937212A1 (de) * 1999-08-06 2001-02-15 Sram De Gmbh Ritzelkassette für eine Kettenschaltung eines Fahrrades
US6340338B1 (en) * 2000-09-13 2002-01-22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US6923741B2 (en) * 2002-08-30 2005-08-02 Shimano Inc. Top sprocket for a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rear sprocket assembly for a bicycle
DE10342638B4 (de) * 2003-09-16 2017-02-23 Sram Deutschland Gmbh Ritzeleinheit für eine Kettenschaltung eines Fahrrades
DE102004027963B4 (de) * 2004-06-08 2015-12-24 Sram Deutschland Gmbh Vernietetes Zahnkranzpaket
US8057338B2 (en) * 2005-08-30 2011-11-15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pparatus with reinforcement between sprockets
US8092329B2 (en) * 2005-08-31 2012-01-10 Wick Werks, LLC Bicycle chain rings with ramps
US8617015B2 (en) * 2005-09-27 2013-12-31 Wick Werks, LLC Bicycle chain rings
ITMI20061550A1 (it) * 2006-08-03 2008-02-04 Campagnolo Srl Assieme di pedivella destro per bicicletta e sua pedivella
US7959529B2 (en) * 2007-03-21 2011-06-14 Sram, Llc Bicycle multi-gear cassette
ITMI20071658A1 (it) * 2007-08-09 2009-02-10 Campagnolo Srl Modulo di pignoni per una bicicletta e pacco pignoni comprendente tale modulo
ITMI20071659A1 (it) * 2007-08-09 2009-02-10 Campagnolo Srl Assieme di pignoni per una ruota posteriore di bicicletta e pacco pignoni comprendente tale assieme
US7871347B2 (en) * 2007-10-11 2011-01-18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DE102008048371A1 (de) * 2008-09-22 2010-03-25 Sram Deutschland Gmbh Mehrfachritzelanordnung mit Hohlkörper
US8550944B2 (en) * 2008-10-01 2013-10-08 Sram, Llc Multi-speed sprocket assembly
US8905878B2 (en) * 2011-01-28 2014-12-09 Shimano (Singapore) Pte., Lt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8696503B2 (en) * 2011-03-01 2014-04-15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8663044B2 (en) * 2011-03-21 2014-03-04 De-Hsin Lin Sprocket assembly that is worked easily and quickly
US8968130B2 (en) * 2011-03-23 2015-03-03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Bicycle cogset with support element
US8956254B2 (en) * 2011-08-04 2015-02-17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CN203740093U (zh) 2014-01-10 2014-07-30 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后链齿盘组
US9919764B2 (en) 2015-01-15 2018-03-20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3001A (en) * 1998-02-04 2000-01-11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having recesses beneath chain receiving edges
US6264575B1 (en) * 1999-04-08 2001-07-24 Shimano, Inc. Freewheel for a bicycle
TW201442915A (zh) * 2013-05-07 2014-11-16 Shimano Kk 自行車鏈輪
TW201530021A (zh) * 2014-01-24 2015-08-01 Shimano Kk 可轉動環狀自行車組件及自行車後鏈輪
US20150080160A1 (en) * 2014-11-21 2015-03-19 D3 Innovation Inc. Bicycle sprocket for use with a multi-gear rear cassette
TW201641359A (zh) * 2015-05-25 2016-12-01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2502A (zh) 2019-04-01
US10926836B2 (en) 2021-02-23
CN109421888B (zh) 2020-11-10
US20190061873A1 (en) 2019-02-28
CN109421888A (zh) 2019-03-05
DE102018118997A1 (de) 2019-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1137B (zh)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曲柄總成
TWI659895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CN114802584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US10773772B2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CN107521610B (zh) 多重自行车链轮组件
TWI661979B (zh)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鏈輪總成
TWI765107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I726190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US10625820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20180022416A1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TWI727138B (zh) 自行車鏈輪總成
TWI757531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I862492B (zh) 自行車鏈輪
US9885409B1 (en)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TWI742252B (zh)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鏈輪總成
TWI812721B (zh) 自行車多重鏈輪及自行車鏈輪
US10717495B2 (en) Bicycle sprocket
US11338887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TWI757534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I763855B (zh) 自行車鏈輪
TW202506487A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202500455A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